首页 > 文章中心 > 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方法

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方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方法范文第1篇

要使孩子更聪明,家长从小就要注意培养孩子思维能力。下面列举了10种比较容易操作的思维能力训练方法,家长们不妨选择其中的几种,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思维能力训练。

续编故事结局

大多数孩子都喜欢听故事,家长在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可以有意不将故事讲完,而让孩子自己续编故事结局。这样,就给了孩子一个思考的余地,因为故事有趣味性,孩子会乐于意积极地开动脑筋。

看图改正错误

家长可以随手画一张与常识相悖的图给孩子看,让孩子把错误的地方找出来,把对的画上去,最后别忘了问一声“为什么爸爸(或妈妈)画错了,错在哪里?”

鼓励孩子幻想

父母要经常带孩子广泛地接触、观察、体验生活,鼓励孩子大胆地幻想,同时适当地加以引导和指导。例如,孩子可能看着天边的晚霞说,那里是恐龙的家乡,父母不要打击孩子,说他就会胡思乱想,而应该问孩子:“为什么那里是恐龙的故乡呢?”

复述所见所闻

每天饭前饭后,家长可以让孩子把他一天的所见所闻讲出来听听。这样既能帮助孩子理清头绪,还可以借此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

设置疑难困境

孩子玩游戏的时候,家长可以有意识地给孩子设置难题和困境,让孩子想办法解决。比如,孩子玩小汽车的时候,家长可以问:“前面有条河,河上没有桥,汽车开不过去了,该怎么办?”促使孩子思考解决的办法。

提问环环相扣

例如给孩子提这样一个问题:树上有10只鸟,用枪打下来1只,树上还有几只鸟?这时孩子往往会做减法,答:“还有9只。”这时家长不要马上告诉他答案,而应该再问:“枪一响,小鸟害不害怕?”“小鸟一害怕,还会留在树上吗?”当孩子回答“一只也没有”后,为培养其求异能力,家长还可以换个角度再问:“如果打中的鸟倒挂在树枝上,树上还有几只鸟?”“有只鸟受伤了,飞不动了,树上还有几只鸟?”……这样步步深入地进行提问,就可以使孩子的思维积极活跃起来。

猜谜语、编谜语

家长可以根据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内容编成谜语,让孩子去猜。猜得多了、熟了,还可以让孩子学着自己编谜语,由家长去猜。谜语是训练孩子思维的体操,多进行猜、编谜语的游戏,对孩子的智力发展大有好处。

多玩棋类游戏

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选择一些棋类玩具,让孩子掌握灵活应付、处理问题的能力。跳棋、动物棋、汽车大赛棋、象棋等等都是发展孩子思维能力的有效玩具。

自制可爱玩具

家长可以搜集一些无毒、无危险性的旧材料,教孩子做一些有趣的小玩具。比如,用纸折飞机、纸炮,用化妆盒做电视机、家具,用装可口可乐的瓶子做花篮等。

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文学作品;思维能力;问题

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发思维能力

在以往的文学作品教学中,教师讲完故事后,总会问幼儿这样一些问题:这首诗歌叫什么名字?诗歌都讲述了哪些内容,描写了哪些方面?这样的提问固然对幼儿记忆故事有一定的作用,但太表面化、模式化,所提的问题是单一的、回忆式的、封闭式的,没有给幼儿更多思考、想象和选择的余地。那么如何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这是直接影响孩子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1.变单一性的问题为多样性的问题

多样性的问题可以是同一答案的问题,教师有多种思维定式,如对“诗歌中讲述了什么”这一问题可能有多种语言描述,答案只有一个,但问法不同,能使幼儿学会多种疑问句式,从多种角度了解事物,开阔思路,还要允许对幼儿同一问题作出不同的回答,这样老师的问话就需要将“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改成”会说些什么、可能怎么做等。虽只是用词不同,但幼儿的答案没有统一规定。不局限于诗歌原文,幼儿凭借日常生活积累的表象,大胆想象和创造思维,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2.变回忆式的问题为启发式问题

启发式问题能开启幼儿的心智,使幼儿乐学好学,并能引导幼儿思维步步深入。教师可以将所提问题置于一种情景和氛围中,如在儿歌《小猪哭了》的学习中,“谁能告诉他应该怎样做”就能改变幼儿消极被动地接受故事的状态,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向幼儿提一些“大”而“深”的问题。“大”是指范围广,“深”是指有一定难度,逐步引导幼儿的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教师的“为什么”“你从什么地方知道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等问题都是启发式问题的具体落实。

二、提供问题实践,强化思维能力

1.把握探究点,巧设问

这种方法在提问时,教师可鼓励幼儿根据文学作品的重点、难点进行探究。幼儿喜欢为诗歌中的主人公创造出生活情景,喜欢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解决故事中的问题。抓住幼儿这一特点,教师鼓励并指导幼儿在背诵诗歌时加入自己改编的续编后的内容。对语言发展较差的幼儿,提出问题后引导他们讨论,选出一种最好的方法将诗歌情节发展下去。对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幼儿直接提出改编或续编的要求,如“儿歌中的小动物不这样做,结果会是怎样呢?”“小动物认错了,再发生这样的事会怎样呢?”如此引导幼儿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为诗歌编出多种结局,这既包含了幼儿对诗歌情节的大胆想象和合理推测,同时也反映出幼儿对待生活的态度,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促进了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思维的过程即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可以向幼儿交代诗歌名称后,让幼儿对名称提出自己的想法,事实上幼儿所提问题可能就是诗歌教学的线索,讲述后再将问题回到幼儿中解决,效果会更好。教师还可以讲述后让幼儿提出诗歌中的疑点,如,在学习《三只蝴蝶》时:“三只蝴蝶为什么不分开去避雨?”“三朵花也不是不让三只蝴蝶避雨,是它的叶子太小吧”等等,幼儿的疑点正是教师教学中要解决的重难点,如此幼儿的思维积极又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会逐步提高。

2.寻找疑惑处,挑战问

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作品永远是“半成品”,教师的讲解也是“半成品”。我们要鼓励孩子敢于挑战,提出异议,展开思想的翅膀,在学习中时刻闪现智慧的火花。如,在学习文学作品《五彩虾》时,孩子敢想敢问:“五彩虾为什么不把青鱼公公背上岸啊?”“为什么不把彩虹拍成照片呢?”“青鱼公公为什么不把自己的家装扮成彩虹样子呢?”如,《妹妹的红雨鞋》的童话剧中,许多孩子通过表演后提问:“红雨鞋还可以变成五彩雨鞋吗?”“我们可以把雨鞋设计成每天都能穿的皮鞋样子吗?”这些充满创造精神的文学作品贯穿从直觉到幻想,再从幻想到直觉的思维过程,它是培育灵性、情感、智慧的沃土温床,也是培养孩子问题意识的精神糖果,是鼓励幼儿探索发现、培养开拓创新的机智品格、发挥幼儿创造思维的潜能的金钥匙。

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创新意识; 想象力; 审美学习; 观察与创造能力; 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6-0115-02

在《标准(2011年版)》前言中就指明了“构建面向21世界的创造力已成为当代美术课程的基本取向”。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的方法,将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在美术教学中,探索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探索与发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一、共同保护孩子思维的创新意识

孩子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好奇,有着他自己的大胆想象,他不会像成年人,一般会以常规的思维方式想问题。在学校教育中,保护孩子思维的创造性更离不开高素质、有先进教育教学观念的老师。有这么一个美丽的故事:一次,有个小朋友在纸上画出方形西瓜,按照一般的思维方式,哪有方西瓜!他的老师走到这位小朋友身旁,就问他:为什么西瓜是方的,孩子说,因为看到卖西瓜的人把圆圆的西瓜堆起来太麻烦了,如果是方的就不会滚来滚去。这位高明的老师能够倾听孩子的话,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和独特的创造力。值得关注的是:孩子的想象是天真的,但也是可贵的,目前在一些城市果真有方西瓜销售,在广州就有来自日本的方西瓜。我相信:方西瓜一定会受到大家的青睐,放在冰箱里既方便又节约空间。但是能想到这个点子,并且培育出方西瓜的人一定被人称“绝”,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创新性思维是被许多条条框框不知不觉地给抹杀掉了。在几百年前,有多少人敢大胆去想,能够和远方的朋友直接对话,能够坐在家里看世界,今天,不仅有了电话和电视,还能视频对话,就在五六年前,都会把视频对话看作是遥不可及。因此,当孩子大胆想问题时,应当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多听听孩子的想法,也许他的想象在不多久就可以实现。作为老师,当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让孩子的创新能力得到真正的自我发挥。一个观念新,知识经验丰富和善解“童”意的老师,相信一定会得到孩子们的厚爱,这也是对我们新时代的老师提出的更高要求。

二、培养和发展孩子的想象力

培养和发展孩子的想象力,是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创新意识的培养,特别是小学阶段,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它是萌发创新意识的原动力。爱因斯坦也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才能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所以说培养孩子的想象力,还应将美术活动同其他学科结合起来,在综合教育活动中,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飞翔。这样,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始终会有不竭的创新源泉来,他们终生受益。

在有些教学实践中,会看到有很多老师限制的条条框框,不让学生越雷池一步,如“非得这样去画”“不能胡思乱想,不能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等等这样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会对作画感到枯燥,继而观察迟钝、思维滞塞、作画小心,唯恐越雷池一步。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我在课堂上,会调动学生尽可能的去想象,去发挥,去创意,给学生以开阔的空间,自由翱翔。

在美术教学中,我也深刻的体会到好奇和幻想是儿童思维的特征,也是儿童心灵纯洁天真的表现。他们常常“异想天开”,如我在教授《美丽的天空》一课中,孩子看到弯弯的月亮,就会想象自己在月亮上荡秋千;看到圆圆的太阳,就会为它添上五官,让它笑容可掬;看到电闪雷鸣,就会想象雷公电母在争吵等等这些。在成人看来似乎荒诞不羁,但对儿童说来,正是其奥妙所在,正是他们纯真天性的体现。因此,要指导儿童作画,就要去发掘他们这种儿童审美的奥妙。我们首先要肯定学生的想法,激励他们敢于大胆想象、勇于创新,对于学生的神奇想象,教师要充分理解,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的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教师不要把知识技能看作僵硬的东西,束缚学生的手脚,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和创造空间,阻碍他们发挥自己的个性,实践证明: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对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和绘画水平,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培养孩子随时随地的审美学习

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方法范文第4篇

新世纪、新要求,传统育儿方法也必须进行升级处理,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应如何培养孩子呢?下面将我的育儿心得体会整理如下,供大家一起来探讨。

一、思想品德教育。

从孩子的言语和行为中感受,他是否有礼貌、诚实、爱心等方面来教育。

要培养他有公德心,并且做父母的还要给予支持,并加以赞美,让他知道施恩受惠能让人更快乐,但是我们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的同时,还要对孩子加强自我保护意识等方面的教育。

二、从小事抓起,培养良好的习惯与自信心。

培养孩子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和自己动手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和能力,安排一些孩子做得到、做得好的事情让孩子去做,然后对孩子给予赞扬和肯定。孩子看到自己的成绩,又受到了父母中肯的表扬,便会热情洋溢地去做每一件事,并愿意去尝试做一些比较难的事情。当孩子在"小事"中逐渐感受到自己的能力,便会对自己逐渐充满了信心。

习惯成自然,我们针对身边的小事,跟孩子做一些约定,比如和孩子约定看电视的时间、方式和内容等等。标准不必过高,但需持之以恒,对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有很大的帮助,在很多人心目中,总觉得孩子还小,笨手笨脚,什么事也做不好。但在现实生活中,其实需要孩子分担责任,比如说,大人先出门,孩子后出门就必须让他学会关门窗、电源等等,告诉他不关窗,万一下雨,雨水就会从窗户飘进来,不关门,怕小偷进屋拿东西,关闭电源能节约用电,让他知道事情不做好的不良后果与做好的区别;批评事情而不是孩子,而是要告诉孩子,你做的这件事,妈妈喜欢或不喜欢,让孩子有行使选择的权利,其实是尊重孩子的一种表现。生活中,大人们常常对孩子有这样、那样的要求,要孩子按照大人的意愿去做,可孩子往往有自己的看法,这时,如果父母过分地强求,甚至是强制性地使孩子服从,不但不能使孩子听话,反而会使孩子产生"与父母对着干"的逆反心理,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影响。

让孩子有选择的权利,能使孩子认识自我,对自我能力得到肯定,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三、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

谈到孩子的兴趣,我们自然的想起那些"兴趣班、特长班",觉得让孩子学钢琴、学画画等等来培养孩子的兴趣。往往好多的孩子是在父母的要求之下,不得不参加那些培训班,硬着头皮做练习,完全不是孩子的兴趣。事实上,对孩子来说,兴趣是小孩身上自发的部分,而家长与老师起着一个促进作用,要想办法激发孩子的广泛兴趣,并加以培养。

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在孩子做完家庭作业的时候,我就给他朗读一些内容生动有趣、能吸引孩子的故事,或者是儿歌、或者是谜语,不但能增长孩子的知识,还能培养他的阅读兴趣。还提出一些故事中的问题,让孩子思考,如果他不懂就再朗读一遍或给予适当的提示,让他养成读书、爱思考的习惯,这个方法收益颇佳,不仅扩大了他的词汇量,而且激发了他的想象力,丰富了他的情感。现在,沛新还自己编一些谜语让我们来猜呢!

适当的玩一些亲子游戏,给孩子一些鼓励,细心聆听他们的需求,并经常保持与老师沟通,以及老师与父母对孩子信任,也能让孩子的信心倍增,轻松学习,乐观向上。

四、制定学习计划和拥有平常心

不要给孩子太多的压力,让孩子有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与孩子一起制定学习计划,定时学习,让习惯成自然,尽可能帮助孩子消化老师教的新知识,而不是给孩子施加额外太多学习压力,对于孩子的考试成绩,我认为不要反映太大,无论好与差,都要以平常心对待,正确的引导孩子面对的得与失。鼓励与赞美的话是孩子学习过程中学习动力,这是我深切体会到的;我们从没有因为考试成绩不好而批评她,而是帮助他查找原因,会告诉他认真答题获得满分,老师和家长一定会感到十分骄傲的。如果是因为字没写好扣分,就会提醒她,你是学生,字一定要写好,写端正,每次在考试前或考后我们都会对他说,"沛新,加油!你是最棒的!"

育儿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程,它不仅仅需要物力,更需要精力与耐力,然而在与孩子共同学习中能收获一些快乐和甜蜜,同时也能得到一些思索和启迪,总之孩子只要有一点进步,都会令我们惊喜不已,因为那是老师与家长辛苦付出后所收获的果实。

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方法范文第5篇

作为早期教育的焦点,早期阅读是指0到10岁儿童的阅读。阅读的目的是培养儿童良好的阅读习惯,爱上阅读,而不仅是通过阅读获得知识。早期阅读的方式是听故事,看生动的图画,读简单的辅助文字。早期阅读的较好的内容是绘本,所以,进行早期阅读,利用绘本来给孩子讲故事,或者儿童自主阅读绘本是一个更好的建立阅读习惯的途径。

如今,早期阅读已经形成了全球化趋势。在美国,布什总统提出“不让任何一个孩子落在后面”的教育改革方案,由政府拨款50多亿美元推行阅读计划。在英国,教育部发出了“把儿童的阅读教育进行到底”的号召,宣传阅读教育的现实意义和成功做法。而在我国,随着家长越来越注重幼儿的早期教育,早期阅读也逐渐进入了公众的视野。

但是,在幼儿的早期阅读方面,我国的父母普遍存在过于功利、浮于表面的情况。绝大多数父母认为,仅仅通过给幼儿读图画书就可以丰富孩子的知识,发展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实现孩子的跨越式发展。其实,识字并不等于阅读,识字多的小孩不一定是阅读者。要想真正地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创造丰富的语言环境

既然是训练孩子的阅读能力,那就要尽力给孩子创造一个多方面接触文字语言的机会。比如看电视时,就可以鼓励他们把看到听到的复述出来;看图书的时候,可以引导他们用形象的肢体语言,把人物和故事表达出来等。这样就既能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锻炼他们的想象力。

家长是最好的老师

有句话叫“有什么样的父母,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孩子的模仿能力非常强,父母如果平时就喜欢阅读的话,这种言传身教的影响比什么都大。如果家长都不喜欢阅读,怎么可能让孩子丢下手里的玩具、游戏来认真阅读呢?所以不阅读的父母,即使再强迫孩子阅读,都起不了太大的效果,甚至会阻碍孩子阅读能力的培养。因此,即使平时再忙,父母如果能每天晚上抽出睡前半个小时来陪孩子一起阅读,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大有好处的。

重在阅读兴趣的培养

孩子早期的阅读内容,对以后的阅读能力影响很大,家长们应该指导孩子阅读,耐心为他们解答在阅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此外,家长还要着重培养、鼓励孩子从阅读中找到快乐和趣味。

重循序渐进的阅读

阅读是否循序渐进,这关系到孩子思维能力的发展。达到一定年龄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考能力,而他们的思考能力又决定了他们选择何种深度的阅读内容,所以慎重选择读物很重要。如果不注意这点,要求过高,操之过急,不仅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而且很可能适得其反。因此,家长们有必要通过各种途径扩大儿童的知识范围,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思考能力。

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方法范文第6篇

1“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比如,在一年级下册“十几减几”时,我采用了:(1)拆数法。如15-8,把8拆成5和3,15先减5等于10,再减3等于7;(2)破十法。如15-8,个位不够减,先用10减8等于2,再用2加5等于7;(3)数的组成。如15-8,想8和7组成15,所以15-8=7;(4)摆小棒、画点子图,用实物来求差; (5)找规律。比如,十几减8,直接给个位加2。通过这些方法,小朋友的口算能力大大加强了。

再比如,二年级下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像:“53+24=?”先算50+20=70,再算3+4=7,合起来就是70+7=77。遇到减法“73-25=?”时,可以用:(1)拆数法。73-20=53,再用53-5=48。(2)差补法。73-30=43,多减了5,给得数加5等于48。(3)数位减。个位3减5不够,从十位退一当十再减,最后等于48。

通过让学生对一道题提出多种解决的方案,促进孩子思维的灵活性与广阔性,从而提高口算能力。

2“利用数的组成”,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

数的组成在小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的教材中都有一定的训练,学生读数和写数时涉及到这方面的知识。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的计数单位孩子如果搞清楚了,对于学习“几百加几十”、“几十加几十”这种类型的口算题特别适用。比如,“300+400=?”想3个百加4个百等于7个百,就是700。 “800+50=?”想8个百加5个十就是850。同样,在计算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时,也可以用到。像“5000-3000=?”“3500-1500=?”学生只要想到“5个千减去3个千等于2个千”“3个千5个百减去一个千5个百等于2个千”那答案学生自然就会了。这类题目还可以转化为“50个百减掉30个百”“35个百减掉15个百”,这样更容易算出它的结果。所以,掌握数的组成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很重要。

3牢记乘法口诀,加强学生乘除法计算能力的培养

小学二年级上下册教材,主要以乘法口诀为主,所以对乘法口诀的掌握非常重要,乘法口诀的学习要灵活、深入,不能停留在表面。比如“9×8+9=?”可以根据乘法意义“8个9加1个9”就等于“9个9”,那么就可以用口诀“九九八十一”了。还比如,“9×10=?”,可以根据“9×9+9”来算等于“90”,或者总结几乘十,把有数字部分按表内乘法来乘,再在后面加个0。在遇到综合算式时,运算顺序的掌握必不可少,像“2×9÷3=?”“72÷8÷3=?”这类题目要按照从左到右算,带括号的题目则要先算括号里面的,这些运算规律要让学生牢记心间,这样才能提高口算的效率与质量。

4要密切联系实际生活,促进孩子口算与估算能力的形成

比如,提示孩子到超市购物时,留心自己喜欢的物品的价格。算一算,爸爸妈妈带的钱够不够用?在户外活动时,数一数台阶有多少级?路灯有多少个?周围的人,物,各有多少个?这样长此以往,学生的口算能力自然就加强了。

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方法范文第7篇

与孩子进行语言沟通时,应寻找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兴趣是参加一切活动的动力。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实际情况,要选择新鲜、有趣的话题引起孩子对交谈的兴趣。同时要做到语言的儿童化。了解幼儿语言发展的水平与特征,融入到他们的语言情境。

一、利用故事强化语言能力培训

如在以往教学中,特别是故事活动中,教师大多要求幼儿按照故事原文进行复述,其结果是幼儿只能机械地重复,死记硬背。如果我们能灵活运用多种复述的形式,不仅能使幼儿学习积累丰富的词汇、优美的语句,还能发展幼儿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如讲故事《小动物找食物》,教师以饱满的情绪、投入的神态、形象生动的语言讲述故事,以情绪感染孩子。他们对故事的内容就会感到特别亲切,不仅能专心听、喜欢听、听得懂,而且还能自然的表达:“小兔子不吃桃子,它爱吃萝卜,小猫不吃青菜,它爱吃小鱼……”轻松掌握了语言的准确表述,还开动了脑筋,促进了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游戏中语言能力的培养

以游戏活动为切入口,注重幼儿日常的语言培养。游戏活动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形式。在游戏活动中,幼儿表现出来的语言是最真实、最自然的,因此,在这些日常的游戏活动中,教师要抓住时机,引导幼儿积极地思考、大胆地讲述,通过鼓励幼儿进行语言表达。来锻炼幼儿的思维,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游戏是孩子喜爱的活动,通过游戏练习词语的运用,目的和要求都在“玩”的过程中完成,孩子非常感兴趣。例如,在游戏《猜猜看》中,教师把玩具放进一个大箱子里,让幼儿猜猜是什么物品,并要求大声讲出来,无论猜出猜不出,已经在游戏的过程中锻炼了幼儿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

三、运用情境表演强化幼儿语言表达

情境表演是指在每一次文学作品教学活动之后,为幼儿提供各类道具,幼儿根据角色选择道具。通过幼儿创造性的表演,将作品中的情节合理地展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依据自己的感受和以往的生活体验,形象地再现和刻画作品。情境表演为幼儿语言的实践提供了机会。幼儿在教学过程中学到的是简单句,但是在情境表演中他们可以将已经知道的语言综合运用,表达出更为复杂的意思。

四、利用问题引导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

以往的语言活动过程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根据文学作品的主题重点提问,幼儿回答并学习作品中的词语句型。现在的活动则重视幼儿主动学习的过程,把结果放在第二位,使整个活动成为幼儿不断探索发现,不断创造的过程。在日常生活中也要给孩子们创造说话的条件和机会,让他们能够无拘无束、自然的进行交谈。教师也经常参加幼儿间的谈话,以朋友的身份,在愉快的氛围中引导他们的谈话,及时纠正他们语言上的错误,如发音问题、遣词造句、语言泛化等等。例如,有一次墙上的一朵向日葵装饰品掉在地上。一个幼儿跑过来告诉我:“老师,那个东西掉了”。我便借机问他们:“那是什么呀?” “是花”,“什么花?”“大花”。我继续问“它像什么呀?”“像太阳”,“是向日葵”……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的讨论就已经在无形中开拓了语言思维能力。

五、利用开放式提问法,促进幼儿语言思维能力发展

开放式提问没有标准的答案,不受故事语言和情节的限制,可以为幼儿提供创造性的想象和思维的空间。我们在进行语言活动时,摈弃了以往的封闭式提问,如问幼儿故事的名字叫什么,这个故事好听吗,或者问幼儿好不好,是不是,对不对,等等,这些问题都属于封闭式的问题。对这类问题,幼儿往往会异口同声地回答,不用动太多的脑筋,不需用太多的语言来表述。在教学活动中多提这种问题不利于幼儿思维的发展。在幼儿的学习活动中,应多向幼儿提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如在主题活动“小兔乖乖”中,我们进行了一次以开放式提问为主的教学活动。活动中教师提问:“小白兔为什么这么伤心?如果你是它,你会怎么办?”在活动的结束部分教师提问:“你喜欢故事里的谁,为什么?”“它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开放式的提问与封闭式的提问有着显著的差异,采用开放式提问时,幼儿的回答只要在情理之中,符合思维的合理想象,教师一般均予以鼓励。所以,这次教学活动中,幼儿在回答问题时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小兔、兔妈妈或大灰狼,从而敢于思维、敢于想象、勇于表达。他们的积极性很高,始终沉浸在故事创设的环境之中。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开放式提问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幼儿思维的有效方法。在教学活动设计时,教师如果能多考虑运用开放式提问的方法,教学效果会更好。

六、鼓励和组织幼儿之间语言的自主练习

幼儿期正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期,他们从模仿语言阶段向运用语言阶段迈进。教师要鼓励幼儿使用相似、相近的词句,鼓励幼儿创造性地运用语言。3~6岁的孩子常常自言自语或是同伴之间语言的模仿。如在午睡起床后叽叽喳喳地讲个不停,有的相互模仿,有的小声念儿歌,有的要求老师帮助……,这种自主发生的谈话活动,给孩子带来了许多乐趣,提供了相互之间语言交流学习的机会。教师应当适当的利用这些机会,积极组织幼儿分组交流、讲故事、看图讲述等。

七、充分利用家庭环境,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

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方法范文第8篇

1.80%的教师认为,在入学前受过数学教育比未受过数学教育的儿童,在数学成绩、理解能力以及学习数学兴趣等方面都占优势。

2.72%的教师认为,受过学前数学教育的儿童对入学后学习数学起积极作用的有效时间长度仅为一年。还有部分优秀小学数学教师甚至认为,这种积极作用只表现在学习10以内加减法的时候(因为家长和幼儿园已进行过10以内加减的教育),即只占小学一年级上学期2/3的时间。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这些孩子就没有明显的优势了。

这个调查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为什么在学前进行的大量的数学教育,对孩子入学后的数学学习只能起到短期作用呢?

教育部“八五”重点课题“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实验数据揭示了这种问题的症结所在。测试表明,儿童数学测试知识型题目的得分率是70.5%,智力型题目的得分率仅占40.8%。说明我们在幼儿数学教育方面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智力发展的倾向。这种错误倾向会造成孩子入学后学习数学时,缺乏更快地理解和接受新知识所必需的思维能力,致使孩子学习的后劲不足。

那么,知识型与智力型的数学学习内容是怎么区分的呢?

知识型的数学题为只要儿童熟练掌握知识,无需做出智力上更多的努力即可回答的题目。如,请孩子“从一排花中找出第二朵”、“圈出数量是6的花朵”、“在空格内写出数字6”等等。在幼儿园大班及小学一年级的数学中,这类内容包括分类、基数、序数、读写数字、数的组成分解与加减、辨认几何图形、时间等。

智力型的数学题为仅凭记忆和熟练掌握相应知识做不出正确回答,需要经过简单的分析、归纳,找出规律,或进行简单抽象、推理,并灵活运用已有知识才能予以解答的题目。如,考察孩子是否会按规律排序时,可要求他从一排图片中找出一张小图,填补在范例空缺的部位。这样的问题需要孩子先分析图形的朝向以及图形排列的规律,排除干扰,才能做出正确选择。在幼儿园大班及小学一年级的数学中,这类内容包括类包含、数量推理、图形守恒、数等分、看图编应用题、选图填空等。

我们强调智力型题并不是说知识不重要,实际上,知识和智力在学习中是相辅相成的,并且在不同的阶段有其不同的重要性。没有了知识,智慧失去了可操纵的内容,也就无从体现。没有了智慧,知识就非常僵硬,失去了许多应用的机会。

在帮助幼儿准备小学一年级的数学学习时,正确的家教方法是:

1.忌灌输和机械训练,多启发诱导。如,不要让孩子背诵分解组成和加减法的结果,要让孩子有一个计算的思考过程。

2.孩子小,受年龄特点的制约,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要多提供给他们具体操作的实物,如图片、玩具等,帮助他们在摆弄中增强感性经验,理解数量关系。例如,给孩子一些豆子或扣子,把它们聚成一堆儿,再排成一排,然后,问孩子哪个数量多,哪个数量少。孩子可能会说一排多,一堆少。其实是一样多的。为什么孩子会回答错误呢?因为他们的判断受到直观物体颜色和排列的干扰。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不能简单地批评孩子笨,要询问孩子回答的理由,了解孩子是怎样得出的结论。然后启发孩子亲自数一数两种不同排列实物的数量,这时,孩子自然会得出正确的结论。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明白,任何事物都不能凭主观直觉得出科学的判断,正确的结论来源于亲自的实践和客观的分析。

3.多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结合孩子的生活经验提出能引起孩子思考的问题,培养孩子爱学习、爱思考的好习惯。例如,关于类包含问题,可以这样问孩子:在我们家里,是人多还是女人多?儿子可能回答男人多。因为他把男女做了比较对象,而不明白人应包括男人和女人。类似的问题,还可以问:在一排颜色不同的圆形中,是黑圆多,还是圆多?适时引导孩子亲自观察,再数一数,理解类包含关系,形成分类能力。

4.要重视孩子的观察、操作、判断推理等学习过程,不急于让孩子说出答案。如果回答正确,要尽量让他说出思考问题的理由。培养孩子举一反三的能力。例如,发展孩子的传递概念,可告诉他有三个物体,其中A>B、B>C,问A和C相比谁大,谁小?孩子仅回答出A>C是不够的,您还要启发他自己说出得出这种结论的推理过程是“因为A>B,B>C,所以A>C。”并用实物的排列展示给您看这种判断过程。这样做的好处是,时间久了,孩子会懂得,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因,有果,有过程的,不能凭空猜想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