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逻辑学基础知识

逻辑学基础知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逻辑学基础知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逻辑学基础知识范文第1篇

一、法律逻辑学课程的重要性

法律逻辑学作为研究人的思维形式之逻辑结构与逻辑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法律领域有逻辑现象和逻辑问题的一门科学,乃逻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法律逻辑学课程的性质与特点,决定了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同于部门法学或理论法学,其教学方法也有别于法学一般课程教学。探讨法律逻辑学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既有助于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掌握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也能够为法学理论研究和法律实践工作提供充分的逻辑学知识和逻辑思维方法。

(一)法律逻辑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实现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在培养法学学生时,法律思本文由收集整理维能力的培养相当重要。“法学专业课讲授法律思维内容,法律逻辑学讲授法律思维形式和规律,各有侧重,但在培养和提高法科大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对学生进行法律思维训练时,法律思维形式和法律思维内容彼此相依,形式离不开内容,内容也离不开形式”[1]。法律逻辑学这一注重法律思维形式、方法和规律教学的学科能够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法学,理解更深层次的法学内涵,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强大的后盾。

(二)法律逻辑学有助于提高学生表达和思维的严密性

法律工作者离不开说话和写文章,包括法律文书、学术论文、著作等。如检察人员要提起公诉,写起诉书,参与现场法庭辩论;审判员要参与审判活动,理解辩论双方的陈词和话语要义,制作判决书等;律师要撰写辩护书、当庭辩驳、询问证人等。将来需要从事法律工作的学生,在口头表达和论证过程中必须做到严密、准确,以维护涉案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三)法律逻辑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法律论辩、识别谬论和驳斥诡辩的能力[2]

合乎逻辑的推理与论证乃是法律思维方式正当性与有效性的前提与保证。“理性法律论证概念的说明是要通过对一系列规则和形式加以阐述来进行的,论证必须遵循这些规则并且必须采用这些形式,以使其所提出的要求得到满足”[3]。法律工作者在开展法律活动时,通常要通过论证自己的观点以及驳斥别人的观点来进行。法律逻辑学的知识,一方面能够通过事实性的根据和充分的理由来证明自己在立法主张、法律规范、法律解释或法律学说理解中的正确性;另一方面能够发现别人语言中或者论证过程中的错误,甚至能够拆穿别人的诡辩,有效地进行反驳。

(四)法律逻辑学能为学生提供实用的逻辑知识和逻辑方法,用以解决现实法律问题

法律逻辑学提供的不是具体的科学知识,而是方法和手段,其中之一就是能够提高人们的推理能力,由已知探求未知,这对法律工作的开展有着独特的作用。例如,在侦查工作中,犯罪分子为了使自己逃脱法律的制裁,往往采用非常隐蔽的方式,有时候甚至故意制造假象、销毁犯罪证据,说谎等,因此,侦破工作就比较困难。我们必须在占有事实材料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侦查假设、逻辑推理和事实证明等来实现。在此过程中,法律逻辑学的知识能够为这些工作提供武器,帮助侦查人员理清思路,步步推演,最大程度准确地完成侦破工作。

二、法律逻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的技能性得不到发挥

一般高校法律逻辑学课程的学分为2学分,课时量在32课时左右。法律逻辑学的内容较为抽象,许多知识都是抽象化的符号和公式,在讲解过程中需要耗费较多时间让学生的思维实现由实质到形式的转化。所以,受课时的限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集中精力讲解逻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课堂练习的时间较少,许多学生课堂上理解了基础理论知识,但印象很浅,时隔一星期就忘记,案例教学无法得以展开。逻辑学课程是传授方法的学科,学是为了用,而现实中因受课时的限制、练习的缺乏,学生往往无法实现学以致用,理论的掌握不能成为技能用以解决司法实践中的问题,知行脱节。

(二)轻视其涉法领域的特质

法律逻辑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首先是一门逻辑学,另外它还是一门具有特殊性的逻辑学应用学科。目前,逻辑学教材大多偏重一般逻辑学的知识,而轻视它与法学的结合,应用于司法活动过程的知识。法律逻辑的教学模式一般是先讲解形式逻辑的基础知识,而后在此基础上与法学知识相结合,阐述涉法思维活动中的特殊思维形式和规则。然而由于前一部分形式逻辑的教学已经耗费了较多课时,导致后半部分涉法思维的讲解只能草率一些,如侦查逻辑、法律规范逻辑等。“法律逻辑学科体系,应围绕法律思维方式有的放矢,选取与法律人实际思维密切相关的逻辑内容,结合办案思维与大陆法系法律推理模式,汇集法律逻辑内容”[4]。但现有情况是教师在讲解基础逻辑知识时,没有突出其在涉法思维领域中的运用。从整体来看,该课程丧失了其涉法思维的特色。

(三)有脱离经验生活的取向

法律逻辑学更多地关注形式上的、符号化的知识无可厚非,这是本学科存在和推演的基础。但是过于强调形而上学的思辨也难以实现法学教学和法学应用的目标。人们之所以走法律程序的途径,一般而言是为了解决双方或多方无法解决的问题,运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因此,单纯形式上的思辨无法达到相应目的,解决现实纠纷。在法律逻辑学教学中,比较重视知识的灌输、形式的推演和论证辩驳,却较少地与司法实践中的素材和需要相结合。

三、法律逻辑学教学改革思路

(一)让学生认识到法律逻辑学的重要作用,培养并保持学生对法律逻辑的学习兴趣

法律逻辑学是法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它所教授的知识在法学专业学习和实践的全过程都具有重要价值。词项逻辑和命题逻辑等,对具有最强规范性和约束力的法律文件的制定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归纳推理和侦查逻辑等对侦查人员办案的法律思维有重要的引领作用;法律规范命题和法律论辩逻辑等对庭审中双方辩论的进行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从最具现实性的角度出发,在学生就业时,我国许多地方在公务员考试时,各用人单位的初次能力测试中都有许多需要运用法律逻辑学知识的考题。凡此种种,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明确这门学科的重要性,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深入浅出地讲授理论知识外,还要广泛搜集与法律逻辑学相关的案例,运用到教学当中,加强课堂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结合。无论是课堂的导入还是案例的使用都要讲究一定的技巧和艺术,防止枯燥无味的符号化信息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重视一般原理的同时,注重涉法思维的训练

首先,要完成逻辑学一般原理的教学,思维形式、思维规律以及简单的逻辑方法都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总结概括出来的,具有普遍适用的价值。在讲解逻辑学一般原理时,既要将知识讲解透彻,也要有相应的配套练习,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其次,要特别重视法律逻辑学有思维的训练。“一方面,法律逻辑将逻辑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应用于法律与司法活动过程,从而探讨涉法思维活动的一般逻辑形式与逻辑规律;另一方面,法律逻辑要结合法律与司法活动思维的特殊性,研究涉法思维活动的特殊思维形式及其合理性规则”[5]。简言之,既要学习逻辑学的一般知识,也要学习其在法律领域的特殊形式和规律的逻辑理论,使逻辑学知识与法律能够完美结合,为法律实务提供科学方法。

(三)逻辑与经验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法学学科与现实联系十分紧密,从立法到司法再到执法,每一步都要面对和解决社会上纷繁复杂的纠纷,这些既需要法律从业者具有丰富的逻辑学知识和超强的思辨能力,同时也需要法律从业者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具备解决现实中复杂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法律逻辑的课堂教学中,要着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法律论辩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倚仗逻辑学的思维形式、规律和逻辑方法,另一方面需要社会经验作为支撑。因此,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搞社会调查,参与侦破工作的分析过程,旁听法院庭审等,让学生在获取间接经验的同时尽可能多地获取直接经验。

逻辑学基础知识范文第2篇

第一,我们考生在进行准备的时候要侧重于对真题的研究,考生在备考当中常常遇到的问题就是申论或者是行测的复习,不知道从哪里下手,找不到复习的方法。从命题来讲它是一个能力考试,是一个非专业考试。怎么准备?就是研究真题,研究真题从行测来讲就是要重视对题型的了解,你要知道它是通过什么样的题型来考察你的能力。题型了解了对题目的解答就有了思路。申论也是一样,我们通常说能力的提高,能力怎么提高?实践经验当然很重要。但是对于考试而言,这种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的提升还在于通过对题目的分析,通过对题目的解答来进行提高。真题从出题的质量来说和某些辅导机构和市场当中的辅导教材相比较,它的命题更加科学,也更能反映目前的考试政策和命题的变化。所以,建议大家把真题的研究作为重点。这是第一个建议。

第二,方法最关键。无论是申论还是行测,速度对于我们考试题目的完整回答都非常重要。从考试来看,大部分考生完不成所有的题目。我们知道2014年和2014年从行测来讲题目数量是140道题,时间是120分钟。申论阅读材料的文字量是8千字左右,写作的文字量是2014字左右,都要求你比较快速的反应,比较快速地形成作答的思路,迅速把题目做出来。如何把题目做出来?方法最关键,就要求大家在备考的时候尽可能地去多做一些真题,了解题型,这是提高速度的一个前提。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会对于你的速度有所帮助,这是第二个建议。

第三个建议,思维是根本。从公务员考试考察的核心来看是能力考试、能力测查,因此无论是行测还是申论的背后都是一种思维的考察。思维能力的测试在我们的公务员素质当中核心就是分析能力。比如申论,从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来讲,它要求你总结问题的焦点,比如怒江水电开发,方案一出台就引起社会各界的争议。第一道题目就是让你围绕材料,指出这个争议的焦点是什么,各自赞同和反对的意见是什么,与往常的题型相比不单纯让你从材料当中把要点提炼出来,它要你分析出来到底争论的矛盾点在哪里,核心问题是什么。这就要求考生对整个材料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行测也是同样,最集中的反映就在于判断推理和资料分析题型。这两种题型在我们的解答过程当中需要对数字进行比较,需要对条件、对问题有清晰的认识。这样的一个分析过程其实也是考察思维。

这是第三个建议,重视思维能力的提升,从专业和职业来讲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习惯,我们在公务员的考试准备过程当中就是要打破自己的惯性思维,拓宽自己的思维思路,这样才能够应对公务员的测查方式。

第四个强调的是基础不能忽视。刚才我们反复说这是一个能力考试不考察专业或者是与专业关系不大。但是一些基础性的知识需要在备考过程当中也要加以重视。这里面的知识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最为重要:

1,法学。法学基础知识在行测的考试当中只有15分左右,但是这部分题型如果没有法学基础知识的话是很难答对,并且如果有一定的准备,相对于其它题型来说比较好得分。

2,逻辑学。逻辑基础知识的掌握对我们判断推理部分会起到很大的帮助,如果没有逻辑学的基础,我们很难驾驭这种题型,这样我们通过题型的了解,通过大量演题,能够对题型有所认识,对这种解题的规律有所认识,但是没有这样一个逻辑学的基础,对我们整体能力的提升还是有所欠缺。

3,数学基础知识。数学通常考察的是在基础教育当中的初等数学,难度并不高。但是如果我们在专业的学习上,对数学学科偏离得比较远,对于数学题型我们也会觉得没有办法。

逻辑学基础知识范文第3篇

语文教育培养具有汉语言文学及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养,能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专业基础知识全面,专业基本功扎实,品德高尚,能够胜任初中和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与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教育工作者或新闻写作、文秘、采编、校对等文字工作者。

其主要课程包括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外国文学作品选、文艺理论、基础写作、儿童文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学实践、逻辑学、三笔书法、教育学、心理学、教师口语、班主任工作、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课堂教学案例赏析、教育法规选讲、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等。

(来源:文章屋网 )

逻辑学基础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闻评论写作;逻辑;应用价值

本文主要针对逻辑在新闻评论写作中的应用进行的一系列研究,因为逻辑能够提供一些评价论证与构建论证的技巧,它的价值体现在新闻评论写作之中的多个环节,并且要求新闻工作者也需要有一定逻辑素养,才能更好的进行新闻评论写作。

一、逻辑写作与新闻评论的关系

1.新闻评论的定义。(1)新闻评论属于作者或者媒体编辑部门对于有价值新闻事件或者具有普遍意义问题进行讲道理或发评论,是一种有很大指导性与针对性的新闻文体,同时也是新闻传播普遍所应用的评论、社论、短评、评论员文章以及论述的一个总称,归属论说文范围内。(2)作者个人或新闻媒体对房前社会中存在的一些普遍现象或者思想倾斜以及最近发生的事情进行观点与立场阐述的一种新闻文体。新闻评论在广播、报纸、网络电视等不同方式表现出来,这在新闻的传播中有着重要意义。

2.逻辑写作与新闻评论的关系。从上面新闻评论的两点定义能够看出,所谓新闻评论就是对于新闻事实来发表议论或者讲道理,这表明新闻评论构成的因素主要由两个:第一是发表议论或者评论;第二是新闻事实,评论者通过这两点对新闻事实进行主观的判断,并表明自身的意见与态度,也可以说成对新闻事实暴露出的一些问题进行评论与分析,同时提出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与逻辑上的论证与推理不可分割,所以在新闻评论写作进行的时候,有效发挥出逻辑推理的作用,就能更好的将问题分析透彻,评论写作做到有理有据,更好的解决所发生的问题。

二、逻辑素养对新闻评论工作者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新闻评论者,最基本的素养有敏锐的发现判断能力与理论功底,没有这两种素养就很难对问题进行透彻的分析与解决,而需要具备理论功底也就是要具有较强的逻辑推理论证能力与判断。想要拥有更好的逻辑能力,不仅要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更要具有批判性的思维能力,不然就很容易受到表面假象的蒙蔽,然而广义上的判断性思维同样属于逻辑思维的一种。

三、立意环节逻辑写作在新闻评论中的应用

立意指的是新闻评论作者对于所阐述问题或者事物提出自身看法,并表示出自身见解,也就是确定评论的主要意思,来构成文章的中心思想。它关键在于对所论述的题目进行细致的说理与分析。立意主要的任务是对所阐述问题进行条分缕析,同时在分析之后进行综合考虑,提出问题所属性质,并找到解决办法。从逻辑的角度来讲,就是将写作的思想进行分解与组合的过程。思想属于一个整体,由论证、推理、判断以及概念所组成,对于新闻评论的工作者来说,想要更好的完成写作阶段立意任务,就需要对所写论题进行综合与条分缕析,也就是对所写论题的逻辑进行一个有效的组合与分解。

四、论证环节逻辑写作在新闻评论中的应用

新闻评论写作的第三个步骤就是论证,也是写好新闻评论的一个关键步骤,写作的前两个步骤主要是确定中心论点,而论证这个步骤是应用一些论据来阐明分析的论点,让其能够有理有据的一种逻辑论证的过程。美国逻辑学家帕特克里·赫尔利的《简明逻辑学导论》里指出,学习逻辑之中得到的直接益处,是构建自己评价他人与可靠论证论证的时候需要的重要技巧。在目标成就的过程之中,逻辑学有效培养在语言形式中的敏感要素,并且有效把握有意义交流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逻辑可以定义成评价论证的科学依据或者知识体系。一名新闻评论者如果想要自己所构建的论证有效,一定要掌握形式逻辑、归纳逻辑以及非形式逻辑基础知识,如类比推理、不完全的归纳推理、复合命题的推理以及三段论等等。

一般逻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规则的学科,然而写作与语言都属于人类思维的一种反应,要遵从人类基本的共同思维规则。在新闻学中新闻评论属于评论文体,不但需要逻辑学方式的巧妙运用,同时还要遵守逻辑学的基本原理,逻辑的巧妙运用在新闻评论的写作中可以使作者保持清晰的思路,进行透彻有力的说理,所以逻辑在新闻评论写作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任怡.新闻评论写作的有效策略研究——以“归真堂上市时间”新闻评论为例[J].中国语文.2010(10)

逻辑学基础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世纪思想准备物质基础知识准备

“当人们谈起科学史时,大多数人想到的是我们今天所熟悉的那种实验的和数学的知识,以及它无穷无尽的应用成果;他们想到的是我们所谓的‘近代科学’。而‘近代科学’在十七世纪以前几乎没有展开。从某些方面来说,这当然是有道理的。然而仅仅了解这一部分情况的人对于整体的发展会有一种非常错误的看法。这仿佛就像是只在一个人成熟时才了解他,而没有意识到,只是由于童年和青年时期的漫长岁月才使这种成熟成为可能。”[1]近代实验科学之突飞猛进的发展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必定也有他童年以及青年的漫长的积累过程。不难理解他的童年时期当然是我们所熟知的古希腊罗马时期,古希腊罗马文化对近代科学的推动作用不言而喻,在此也不再多说。而他的青年时期,即中世纪时期却一直遭人误解,被认为是科学和哲学上的“黑暗时期”,接下来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近代实验科学青年时期的酝酿过程。

一、 近代实验科学之思想准备

众所周知,实验科学之发展需要我们承认理性思维的作用,承认我们可以通过理性达到对事物的确定性认识,从而获得可靠的知识。同时实验科学的发展需要我们重视感觉经验,重视个别的具体事物,重视从经验事实出发寻求知识。总之,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二者的结合之上实验科学方可产生。近代实验科学之感性理性思想方法在中世纪是如何一步步成型的呢?

中世纪的欧洲社会中经院哲学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统治地位,经院哲学的主要特色是神学与哲学的结合。波埃修是中世纪早期最著名的思想家,在古希腊罗马知识备受摧残的中世纪早期,他不仅起到了保存古文化的作用,同时还为以后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发展确立了基本方向。他翻译了大量古希腊罗马著作,尤其是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著作,除了翻译外他还自著了几篇逻辑学著作,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早期对逻辑的关注,大抵来自波埃修的影响。除了对亚里士多德逻辑学的继承和发展之外,波埃修对理性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开启作用。在他与教皇约翰一世的通信中有这样一句话:“只要可能便将信仰与理性结合起来。”并且他确实这样做了,在他的神学论著中,他排除了信仰的权威,完全按照逻辑推理来论证。至此,波埃修便将逻辑理性引入,确立了经院哲学的基本方法。

中世纪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托马斯・阿奎那对理性的认识比他的前辈更进了一步,他力图实现理性与信仰,哲学与神学的调和和统一。他强调人的理性在认识客观事物中的实际作用。他认为,人凭借理性希望了解他所生活的世界,尽量多的掌握自然知识,这是正当的。并且他认为,坚持纯信仰主义的思维方法,贬低理性是不明智的。虽然他给予理性一定的生存空间是为其信仰服务的,但这却在客观上促使理性逐渐抬头,使人们思想中理性的成分越来越多。托马斯除了在理性上的重大突破外,在对感觉经验的认识上也颇具影响。在他对上帝存在的五种论证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的方法已经和安瑟伦的本体论证明方法完全相反了。“安瑟伦从‘可以想象的无与伦比的伟大存在’的观念开始的,由此,他推论出那个存在的实存。而阿奎那说:所有的知识都必须开始于我们对感觉对象的经验。他不是从具有完满性的天赋观念开始,相反,他的五种证明全都以那些我们凭着感官经验到的日常对象的观念为基础。”[2]

托马斯・阿奎那使经院哲学的发展达到了顶峰,然而当他达到了最高点时便不可避免的孕育了否定自身的因素。理性逐渐抬头,并且在这条路上已经越走越远,同时对感觉经验的重视已经逐渐背离了教会的初衷。在这条路上走的更远的应该是罗吉尔・培根,与其说他走的更远,倒不如说他已经走向了与经院哲学完全相反的路,从而促使了经院哲学的瓦解。罗吉尔・培根是与托马斯・阿奎那同时代的人,持唯名论观点,与阿奎那相对立。他说:“我们相信权威,但不是通过权威来了解事物。如果没有理性做基础,权威是不完全的。”[3]在罗吉尔・培根这里理性已经完全战胜了权威,理性终于走出了宗教神学的束缚,获得了独立发展的空间。同时他又说:“而理性(或抽象的推论)不能单独区别诡辩和真正的论证,如果他不能以经验证明自己是正确的话。”[3]可以看出,他又强调理性认识应以感觉经验为基础,知识必须从感觉经验中产生,因而应重视科学,重视实验。他继承亚里士多德的精神,热心科学实验,被誉为“实验科学的鼻祖”。他认为,只有实验科学才是认识真理的真正途径。罗吉尔・培根所提出的经验和理性的结合或者说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方法对近代实验科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 实验科学之经济基础

实验科学的发展需要辅之以相应的实验器材以及人员的配备,而这些无疑需要一定的经济支撑,接下来从中世纪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谈一下对实验科学的促进作用。

在中世纪的欧洲社会,农业在其经济中占据着统治地位。中世纪农业技术上一个重大的革新就是重轮犁的发明。传统的旧式犁由于缺少轮子,在耕田时就得由犁田人提到一定的高度,这种操作需要相当大的力气,而且犁田的深度不够。并且这种旧式犁只适用于又松又干燥的土地,而中世纪欧洲的土地大部分是肥沃而稠黏的土地,这样就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重轮犁的发明则扭转了这种状况,这种新式犁的使用不仅节省了人力,而且犁出来的地又深又整齐,非常适用于欧洲肥沃又稠黏的土地。

与此同时,随着重轮犁的广泛应用,又为发展农业三圃制提供了条件。由于旧式犁只适用于土质干松的土地,所以为了恢复地力经常是把所有耕地分成两部分,轮流耕作,每年有一半的耕地处于休耕状态,这就是所谓的农业二圃制。而重轮犁的发明使肥沃而稠黏的欧洲大部分土地得到了开垦,这种土地由于本身土壤肥力比较好,所以使农业二圃制的耕作方式逐渐转向了三圃制。即把耕地分成三部分,每年有一部分休耕,两部分耕作,其中一部分是春季播种的作物,另一部分是秋季播种的作物。

另外,新发明的新式笼头和马轭套在马肩上,改变了将马轭系在马脖上的状况,使马的有效拉力比在古代时要大三、四倍,这时人们就用马来耕地。这样马作为原动力就逐渐代替了牛。

重轮犁的应用使欧洲北部的肥沃土壤逐渐开垦并用于耕地,并且促使农业的三圃制逐渐代替了二圃制,这样使农作物产量提高,出现了超过人们生活的一些多余的粮食,从而使人们越来越富裕,生产力大为提高,为实验科学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马作为原动力用来耕地则节省了人力,使一部分劳动人民可以摆脱掉一些体力劳动上的粗活,从而有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观察,进行科学实验。

除了农业上显著的进步以外,中世纪的欧洲手工业方面的发展、贸易的繁荣以及城市的兴起对近代科学的发展也起到了不可小视的促进作用。整个中世纪经济的发展为后来实验科学的兴起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证,使实验科学得以可能。如果不是中世纪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我想实验科学在近代的发展不可能那么迅速而有效。

三、 中世纪的教育对近代实验科学的推动

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代,教育对科学的促进作用都是不容忽视的,教育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了人才,使科学技术成为可能,同时教育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知识准备。接下来,我们就谈一谈中世纪的教育对近代实验科学所做的准备工作。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日耳曼人控制西欧以后,西欧的教育水平曾一度低落。在当时的欧洲社会中大多数人都是文盲,唯一的知识分子就是教会中的神职人员,中世纪对教育的推动则主要依赖于这些基督教徒。他们除了搜集和抄写经典、宣讲教义外,还充当教师、举办学校。当时学校讲授的课程内容主要是七艺,即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及文法、修辞和辩论术。虽然此时的七艺在内容上与古希腊、罗马时已不尽相同,并且教会学校教授七艺的主要目的是为其神学思想服务的,但这些课程的学习却在客观上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开拓了人们的思维。例如对几何、算术的学习为近代实验科学能够获得准确的计算数据奠定了基础。

中世纪初期的教育主要就是在这些教会学校中进行的,随着工商业的发展以及城市的兴起,正规的、系统的教育机构相继出现了。“11世纪末,在工商业比较发达的意大利首先出现了最早的世俗大学萨勒诺大学和博洛尼亚大学,到12世纪,又相继出现了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13世纪后,捷克的布拉格大学,奥地利的维也纳大学也相继出现。”[4]与中世纪前期的教会学校不同,此时的大学在课程设置上则主要以逻辑和科学的课目为主。当时的教材主要有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著作,以及他的《物理学》、《论天》、《气象学》等科学论著。另外,还有欧几里德的几何学等。可见,古希腊的科学思想在中世纪大学里已得到了研究和吸收,而近代科学的产生正是以此为前提的。对科学论著的如此重视不禁让我觉得中世纪时期并不是对科学的完全压制时期,我甚至觉得它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重视科学、提倡科学,至少在大学建立以后的中世纪中后期是这样的。

中世纪初期的教会学校教育客观上传播和普及了一些有用的知识、开拓了人们的思维,而中世纪的大学教育则进一步唤醒了人们的理性思维能力,并且使人们获得了相当程度的科学知识,为后来近代科学的起飞准备了条件。

四、 结语

正如丹皮尔所说,中世纪是近代的摇篮,近代实验科学正是在中世纪时期酝酿出来的。近代实验科学得以产生的思想前提是在中世纪时期伴随着经院哲学的发展和解体而一步步构建出来的;近代实验科学赖以存在的物质保障是伴随着中世纪农业技术上的创新以及农业革命而一点点积累起来的;近代实验科学的知识准备是伴随着中世纪大学的建立而逐渐形成的。总之,中世纪并不是像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所说的那样是一个“黑暗时期”,科学史以及其他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连续的、不间断的,近代实验科学的发展不论多么的辉煌,多么的突飞猛进也必定只是其自身发展中的一个环节,并不是实验科学的全部。中世纪时期对于近代实验科学的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是一个基础性的准备阶段,是实验科学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个中心环节。

参考文献:

[1]乔治・萨顿.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52

[2]斯通普夫..西方哲学史[M].北京・广州・上海・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152

逻辑学基础知识范文第6篇

一、简易逻辑进入中学数学教材的理由简析

1.符合数学新课程教育理念.

这次数学课程改革是在分析我国建国以来数学教育的历史及现状,分析国外数学课程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国外数学课程改革趋势,结合我国的实际和数学课程的特点提出了一些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其中之一是数学教学要适应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简易逻辑进入中学教材正是实现这个课程理念的有效途径.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的科学,是一门帮助人们正确思维、带有工具性质的科学,所以逻辑对学生来说既是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又是个体发展所必需的;既对学生走向社会适应未来生活有帮助;又对学生智力训练有价值.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人必须掌握一些关于数学语言的数学知识,而数理逻辑是应用数学语言的典范,所以逻辑知识进入数学教材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2.逻辑知识的掌握是一个人成才的必要条件.

人们在社会中,时时刻刻都离不开推理和判断,而推理和判断属于逻辑学范畴,所以思维形式、思维规律及一些简单的逻辑方法对一般人是必需的,更是一个人成才离不了的.

⑴ 可以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

认识世界离不开思维,从而离不开对思维规律的运用.如果我们有正确的前提,并且把思维规律正确地运用于这个前提,那么结果必定与现实相符,正如同解析几何的演算必定与几何作图相符一样.形式逻辑虽然只从特定角度研究一部分思维规律,其作用有一定的限度,但是它的适用范围却非常广泛,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从已知到未知的认识方法.科学中许

多定理、真命题、规律都是运用逻辑知识得来的,如欧氏几何、罗氏几何、黎曼几何、牛顿定律等等.

⑵ 可以帮助人们正确地论证和说明自己的观点.

生活在现实中的人,都有一定的思想,对任何一件事都有他自己的观点.思想离不开表达,观点离不开论证,不论是表达,还是论证,都是一个运用概念进行推理、作出判断的过程,只有学习和运用形式逻辑,才能明确表达概念作出恰当判断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并且论证有力,首尾一贯,前后关联,这样,别人才能了解你的思想,接受你的观点.

⑶ 在接受和领会别人的思想(如听课、听报告、听别人谈话、看书)时,可以做到完整、准确、提纲挈领,抓住要点、领会其精神实质.

(4)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违背客观规律、逻辑规律而得出一些结论即谬论,为论证谬论,他们采取各种手法进行诡辩,而逻辑知识是推翻这些谬论、揭穿这些诡辩的有力工具.

3.逻辑是学习数学必备的知识.

由以上叙述可知,日常生活、工作都离不开基本的逻辑知识,学习更是如此.其实逻辑是一门公共课程,学习各门功课的过程,实质上是逻辑知识的应用过程,对数学的学习尤为重要(1)可以培养学生进行简单推理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2)有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其一有利于学生对数学基本知识的学习.数学基础知识就是用逻辑来阐明的,要全面理解概念、掌握规律和运算法则,就离不开对逻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如数学分析中的函数极限概念,在中学,由于学生逻辑知识的贫乏,只能用自然语言来形象地给出,而这样给出的概念不确切,学生只能定性理解,不能定量把握,若用数理逻辑中的谓词演算公式给出则美观大方,简单明了.其二有利于基本技能的掌握,基本技能就是逻辑方法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应用,如证明,就是使用某些已知的真命题,判定另一个命题的真实性的逻辑方法.通俗来说,证明就是应用逻辑知识讲道理.

二、逻辑和数学的关系

逻辑与数学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既相互作用,又相互促进,相互渗透,共同发展.

1.数理逻辑是数学的一个分支.

首先数学起源于公元前3000年,数理逻辑是近300年产生的,特别是近100年才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16世纪30年代莱布尼茨对当时数学界广泛关注的求切线和求面积问题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划时代的成果即创立了微积分,但很不完善,还需要将大量的思想表达成具体的内容,使之内容系统化、符号化.当时数学在这一方面有点欠缺,很难解决这个问题,于是莱布尼茨对数学符号化继续进行研究,再经过布尔等人的努力,产生了数理逻辑,所以数理逻辑是数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把数学上的形式化方法,应用到逻辑领域的结果.其次,数理逻辑被广泛应用于数学领域.例如,数学的支柱学科即数学标准分析,它是在从数学中彻底赶出无穷小后,在柯西建立极限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是,数学家没有忘记无穷小,因为它在数学中做出过杰出贡献,为了使无穷小重新回到数学中,不少数学家一直奋斗不息,直到20世纪,由逻辑学家用数理逻辑的一支模型论的方法严格论证了起源于莱布尼茨的转移原则,是无穷小得到合法地位,从而在R上建立了微积分,称为非标准分析.再次,数理逻辑的研究方法,是数学上的形式化方法,研究的对象相当一部分是数学中的逻辑问题,综合以上三点可以看出,数理逻辑是数学的一个分支.

2.数学是数理逻辑的一部分.

数理逻辑是用数学方法来研究数学中演绎思维和数学基础问题的,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图形的一门科学,数学是数理逻辑的一部分,其原因有二:(1)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是以数理逻辑提供的思维形式为工具,并按照数理逻辑提供的思维规律进行研究,如公理集合论,证明论等.(2)数学可以由逻辑推导出来,也可以用逻辑的方法和概念来规定数学的概念,证明数学的命题.因此,数学是一种应用逻辑的特殊形式的演算,即数学是逻辑的特例如,非标准分析.

3.数学与逻辑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共同发展.

数学学科正式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逻辑起源于公元前4世纪,这二者差不多是同时产生的,在发展过程中,既有交叉又有分离,它们是在交叉与分离不断转化过程中生长的.如数理逻辑是数学和逻辑发展到一定阶段共同作用的产物,并且,随着对数理逻辑的深入研究,使逻辑和数学都得到了很大发展,所以数学与逻辑是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共同发展的关系.

三、教材中的简易逻辑

1.对教材中简易逻辑的一些认识.

简易逻辑的教学,既要使学生掌握简单的逻辑知识,又要为学生学习更深、更多的逻辑知识打下基础.通过教学实践,对本单元内容有三点认识:

(1) 命题是数理逻辑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其他理论都是围绕命题展开的,学生对命题概念掌握的程度直接影响后面其他内容的学习,所以在教学中对命题概念的教学不宜过简.

命题概念教材上是用一句话和几个正面的例子给出的,在教学时还应指出,命题是用句子给出的,而句子有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表达命题的语句是陈述句,需要注意的是能够判断命题的真假与是否知道它的真假是两回事.

(2)教材第一章讲了三部分内容:集合、不等式、简易逻辑,它们的安排顺序是先讲集合,再讲不等式,最后讲简单逻辑.以前教材中没有简易逻辑,学生对集合、不等式中的有关知识都是不自觉应用简易逻辑而学习的,教学中,集合中交集、并集、补集的概念及集合相等的证明,不等式中的“或”、“且”的应用是教学上的难点,难的原因正是由于学生对简易逻辑中逻辑连接词没有深刻理解造成的,所以,教学时若能先让学生系统学习简易逻辑知识,再学习集合与不等式效果更好.

⑶ 简易逻辑的编排是按三部分编排的,简易逻辑的教学要考虑到它是非纯数学内容,要从逻辑本身的特点和规律出发,既要使学生掌握简单的逻辑知识,又要为学生继续学习逻辑打下基础,所以本单元若按命题与逻辑连接词两大部分进行教学,在四种命题及充要条件上适当予以加强,可以使学生整体把握,理解深刻.

2.教学上的疑点

(1) 命题.

命题是从思维形式方面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它具有表述、报道的作用,而且通过表述、报道显示出一种肯定与否定功能,指明对某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是对的或错的.它涉及两个问题,第一,一个句子是不是命题,对简单命题,前面已有叙述,要补充的是,悖论不是命题.看一个命题是不是复合命题,不能仅从自然语言意义上看,更重要的是分析语句所表达的逻辑思想,逻辑内容,不能仅看命题中是否含有“或”、“且”、“非”、“如果……那么……”、“当且仅当”等逻辑连接词,有些语句中含有逻辑连接词,这个语句是不是命题还要看这些逻辑连接词是否连接两个命题或开语句,若是就是命题,否则就不是命题.另有些语句虽然不含逻辑连接词,但意思关联中含有逻辑连接词的意思,那么它们也是复合命题,在具体运用时,要将它们改写成含逻辑连接词的形式.需要注意的是在复合命题中,用逻辑连接词连接的命题,有时有某种内在联系.

(2) 逻辑连接词.

逻辑连接词是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才总结得到的.它是对自然语言进行分析,从中把带有逻辑成分的连接词提取出来形成的,可以看作是自然语言的一种模式.它有两种意义:一是结构意义,是由逻辑系统所决定的;二是语义意义,是由逻辑系统投射于某个客体域之上而赋予的,即是逻辑系统经过解释而取得.所以逻辑连接词的意义与自然语言中连接词的意义不完全相同,前者决定于逻辑系统,后者决定于语言系统.例如:“且”在自然语言中表示两种同类事物的并列关系,在数理逻辑中,两种事物在意义上可以毫不相干.如:他可能是100米或400米赛跑的冠军,它属于“可兼或”,是含“或”的复合命题.有一些句子虽然含“或”但它不是命题,如:他昨天做了二十道或三十道习题,这只表示了习题的近似数目,教材中所讲的逻辑连接词共有五个:“或”、“且”、 “非”、“如果……那么……”、“当且仅当”.

(3) 真值表.

真值表是逻辑系统对逻辑连接词的解释,也是命题演算的法则.从教学实践得知,学生学习简易逻辑的难点是复合命题真假的判别与对复合命题的否定,只要学生深刻理解真值表,掌握真值表的应用,这个难点就可以得到突破.

逻辑学基础知识范文第7篇

观察能力:X线诊断就是一种以观察分析为基础的影像诊断,是靠显像技术所得的影像来推论疾病大体解剖改变的手段,所以观察是X线诊断的基础和依据。观察能力并不是“有目”就可“共睹”的,不经过训练和培养也常常会“视而不见”。首先,进修医师要训练自己有敏锐的观察力,必须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和方法,不论是透视或阅片都要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即要看到主要病变的X线征象,也要看到次要病变的影像和伴随性改变;不但要善于观察一张X线片上的静态病变,而且要善于把不同时期的X线片排列起来在头脑中形成连续的画面动态的观察病变;这样才能作到“洞察一切”、“明察秋毫”。其次,对透视下或照片中所得的影像自己要能够给予生理的解释,对“来路不明”的阴影要“追根求源”甚至“吹毛求疵”。有人认为:“放射工作者:应对照片上所见的每一条线,每一个阴影加以合理解释,这应该是他们的责任。”当然不同的知识经验水平,对同一X线影像的观察会有不同的目的性和注意点,这是由于观察者“背景知识”多少来决定的,即明确知道如果是某病,应该有某种X线影像,从这一点来说观察也不只是消极的观看,也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最后切忌观察者“先入为主”,把所见的影像迁强附会的按自己主观既定的框框来认识,这是一种“思维倒转”的错误。

技术操作能力:作为一个X线诊断医师,必须掌握暗室技术,投照技术及有关检查技术,因为这不但是基层X线诊断医师业务工作的组成部分和对技术工作起指导作用的需要,而且也是帮助X线诊断医师正确理解影像的形成所需要的,特别是能对技术原因造成的异常阴影能够合理的解释,不至于造成诊断的错误。其他如胃肠检查的手法胃气钡双重造影、支气管造影等都是应当在进修中掌握的操作技术。这些操作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成像的质量和诊断结论。在进修中只重视理论学习,不重视技术操作的倾向也是错误的。尤其当前正在发展的介人性或手术放射学,对技术操作的要求更高而且更为复杂,所以要经过严格的训练而逐步掌握。

思维能力:即通过观察X线影像结合专业知识和临床资料,按正确的思维规律进行思维对疾病作出正确诊断的能力。这种思维能力具体可分为逻辑思维能力和辨证思维能力。前者是指运用概念的联系构成合理的判断的能力;运用已知判断推论出未知判断的推理能力;以及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等能力。后者是指要辩证的认识X线所反映的外部形态即现象和疾病本质的关系,因为同一现象可以是不同本质的反映(同影异病),同一本质亦可表现为不同的现象(同病异影),这在X线诊断中是屡见不鲜的。另外还要辩证认识X线所反映的局部病变和整体的关系,因为局部病理变化常常是整体疾病过程的组成部分,当我们只注意局部忽视了整体临床情况,就容易见影不见人,“就影论病”,犯“瞎子摸象”的错误。最后还要辩证的认识X线反映的病变中某一阶段和病变全过程的关系,因为忽视病变全过程而强调病变某一阶段影像时,常常是X线诊断中易犯的孤立静止看问题的错误。总之,在进修中不但要学习专业知识,而且还要训练自己具有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能力。这种能力的训练除了学习一些逻辑学和辩证法的理论以外,还要积极参加每天集体读片会,临床X线讨论会、临床病理讨论会等等,有意识地注意学习上级医师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及诊断疾病的推理与论证的过程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表达能力:即对病变影像的描写能力和诊断报告的书写能力。应学会用简练通顺的语言,层次清楚地客观地描写所见的X线改变,还要恰当的形象比喻,合理地使用术语,最后能写出主次分明的“有问必答”附合临床要求的诊断结论。要做到这样,除了一定的专业修养外,必要的语文基础也应加强自修。进修中还要留心上级医师对各种常规报告的描写法,复杂病变的描述法,疑难病症诊断结论的归纳法等,久而久之自己才会“得心应手”了。

逻辑学基础知识范文第8篇

一、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

作为一名化学教师要具备坚实的科学素质、化学文化素质、化学实验素质、化学技能素质、化学应用素质和化学思维素质。有了扎实的基础,才能适应化学知识的急剧增长,才能掌握其规律,更好地掌握化学发展的方向。

化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与其他学科联系相当密切,数学、物理、哲学、生物、英语、心理学、逻辑学、美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在化学中广泛应用。由于教师是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人才和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劳动者,因此,作为化学教师在教育、指导学生学习之前,自己应具备各领域的基础知识,才能给学生起示范和指导作用。这就要求化学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完善和更新知识,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教师要把教育作为自己所追求的事业去热爱工作,去努力工作,而不能把教育看成职业来应付。对待学生提出的每一个化学问题,即使不正确,也不要轻易否定,多鼓励,同时要热心查阅资料,力求科学、严谨,给学生一个满意的回答。还要有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实事求是、平易近人、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提高教师在学生中的威望。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二、搞好“双基”教学

初、高中化学教学大纲都明确要求:要以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要搞好化学素质教育,必须更新教育观念。

大纲上所强调的“双基”教学,不只是为了升学的需要,还要考虑到部分学生毕业后未能升学,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作为一个现代社会公民所应具备的化学基本知识和初步的化学科学素养。所以化学“双基”教学必须同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密切联系,要使学生了解化学知识的重要应用,必须改变那种以应考、升学为目的,从课本到课本、从理论到理论的脱离实际的倾向。新大纲也一致强调:在化学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训练他们的科学方法;培养他们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感。这些都决定了化学教学的任务是,既要用化学基本知识武装学生,也要使他们在思想、品德、能力、情感、意志等方面得到发展。

三、丰富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学生主动地参与,主动地获取知识。注意引导和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科学发展的基本过程是:明确问题―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结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以实验创设情景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和发展他们的观察、实验、思维、自学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