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儿童保健案例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医生进校园 医疗 健康宣教 现状培训 策略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2)12-0016-03
Analysis of the training effectiveness of the doctors into the campus in Siping Community
XU Xiaolin1, GU Wen-juan1, CHEN Hua1, GE Xiaomao2
(1. Sipi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re in Yangpu District, Shanghai, 200092; 2. Elderly House in Yangpu District, Shanghai, 200090)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doctors-into-campus” project and explore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 strategy. Method: 12 doctors who went into the campus were the objects to be investigated by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content analysis. The training willingness, acquirement projects, training time and results were evaluated with percentile score. Results: 94 scores were considered as the proper training time on the average. The satisfaction with teaching content was 91 scores averagely. The teaching methods satisfied with an average of 89 scores. The practicality averaged 87 scores. 91.20 % of the doctors felt to have learnt a lot. Conclusion: The training effectiveness of the doctors-into-campus was obvious in Siping community, some of which needs further improvement.
KEY WORDS doctors-into-campus; treatment; health education; status quo training; strategy
杨浦区“医生进校园”行动方案旨在通过“医生进校园”行动,提高学校卫生服务与管理水平,保障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进校园医生的主要工作为:定期对学校师生开展健康教育,为学生家长提供就医指导;协同开展常见病、传染病防治工作,加强对特异体质学生的关注与筛查,协同开展对常见儿童发展问题的早发现、早干预研究。为学校卫生工作“1+5+X”标准化与专业化建设项目(1为健康档案;5为制度建设、健康教育、食品卫生、常见病防治、传染病防控;X为校(园)卫生工作特色项目)进行指导,并记好《医生进校园工作日志》。做好医生进校园工作,关键在进校医生。为了解进园医师的培训需求,笔者以问卷形式进行了调查,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四平社区共有16所中小学生和托幼机构,进校园医师共12名。被调查的医师中,男4人,女8;年龄特征20~岁1人,30~岁4人,40~岁2人,50~岁5人;大专学历5人,本科学历7人;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7人,初级职称3人,见习医生1人。
1.2 方法
1.2.1 进校医生培训方法
1)首先对进校医生的培训需求进行调查。
2)针对需求开展的培训[1]:①营养健康与发育、青少年眼保健、儿童生长发育规律;②常见病、传染病防治:手足口病的预防、龋齿的防治、儿童腹痛、贫血的防治、鼻衄处理、发热儿童的处理;③日常生活卫生:远离,拒绝成瘾;食堂安全工作,幼儿膳食的合理安排;④幼儿青少年急救:学生伤害事故的预防、幼儿防窒息、幼儿跌伤的处理、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⑤青少年心理卫生:儿童青少年的情绪与行为问题、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和治疗、考试焦虑、考试相关的心理问题;⑥小学教师的心理调适:师生沟通技巧、健康宣教方法。
3)培训方法“培训主要以专家讲座形式在四平社区卫生中心进行,中间穿插实践活动;频率为每月1次;另外邀请专家在对口校园举办讲座、广播等,进园医师旁听学习。
1.2.2 问卷调查和评估
自行编制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分为3部分:1)进园医师的基本信息;2)进园医师培训意愿;3)进园医师培训需求项目。问卷共20个封闭性和开放性问题。在问卷初稿设计完成后征求了有关专家意见进行了修改。于2011年2月,由经过培训的课题组成员集中发放问卷,进行面对面调查。进校医师发放问卷12份,回收有效问卷10份,回收率为83.30%。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 2007软件,采取专业人员双人录入的形式,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进校医生对培训方式的要求
对培训必要性的认识,91.67%的进校医生认为有必要进行业务培训,8.33%的医师认为无所谓;在培训时间上,66.67%的医生选择每次培训时间在0.5~1 h,75.00%的医生认为培训频次以每月1次最为合适;在培训的方式上,66.67%的进校医生选择授课形式,25.00%的医生希望上下互动,16.67%的医生乐于进行实战演练,25.00%的医生愿意进行经验分享,16.67%的医生希望采取研讨的形式。
2.2 进校医生对培训内容的需求
进园医生在工作中会碰到与院内不同的困扰,希望就此展开相关的培训。调查数据显示:75.00%的医生希望培训少年儿童营养健康与发育的相关内容;50.00%~58.00%希望开展常见病、多发病防治的培训;50.00%的医生希望对沟通技巧和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进行专业辅导;17.00%~25.00%的进校医生希望就青少年传染病防治、饮食卫生、学生意外伤害的处理、医疗服务平台的搭建等问题进行培训。
2.3 进校医生对培训的总体评价
12位进校医生对业务培训的评价共5方面内容,由参加培训者进行评分,满分为100分。平均得分结果显示:培训的迫切性为91分;培训时间安排合适为94分;对教学内容满意为91分;授课方式满意为89分,课程的实用性为87分。
2.4 进校医生对培训内容的评价
对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合理性、实用性进行综合评分,每项内容最高为100分。评分结果显示:营养健康与发育专题为71分;常见病、传染病防治和日常生活卫生问题为69分;儿童、青少年意外伤害预防和处置为54分;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为29分;
2.5 进校医生培训获得的收益
91.20%的进园医生感到培训收获很大,收获很大的原因是培训的内容及形式与进校卫生保健的实践紧密结合[2]。89.05%的进校医生表示培训长期坚持很有必要。
但培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43.00%的医师认为课程内容安排上缺乏逻辑性;14.02%认为是培训的组织安排不很恰当;14.07%认为是培训老师本身不了解社区卫生;71.21%认为是医生个人的问题。
3 讨论
3.1 进校医生培训效果总体不错
四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认真落实市政府、市教委、市卫生局和区政府相关工作要求,以“重视学校卫生,保障学生健康”为宗旨,通过“医生进校园”行动,医教结合、防保为主、专兼互补,加快学校卫生保健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学校卫生服务与管理水平,保障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按照杨浦区“医生进校园”行动方案,总体目标是以“一块一专家分队”对接的方式,引进优质卫生专家资源,解决学校卫生工作的重、难点问题,进一步增强学校卫生保健人员科学育儿、科学宣教的能力;以“一校(园)一医”对接方式,将学校卫生工作纳入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体系,进一步增强学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能力,提高学校卫生保健人员的专业水平,全面提升学校保障少年儿童健康的卫生服务工作水平。我们的具体做法是:1)聘请部分市三级医院的儿科医学、儿童保健、心理学、特殊儿童教育、营养学、食品安全等领域的专家组成专家指导团队,团队由12个分队组成,每个分队相对固定对接1个社区块,每月指导2次,实现“一块一专家分队”。2)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服务团队(每个服务团队由5~7人组成),与所在地段学校(园)进行对接。每位医生相对固定对接若干所学校(园),实现“一校(园)一医”。
由于社区医生服务对象以老年人为主,专业以慢性病治疗为主,因此对社区进校医生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目前我们的进校医生也难以达到全部本科毕业的全科医生的人员配备要求。因此加强进校医生的培养成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通过这次评估,认为培训时间合适平均为94分;教学内容满意平均为91分;授课方式满意平均为89分,实用性平均为87分,91.20%的进园医生感到培训收获很大,对学校卫生服务起到了很大帮助,所以这次培训的效果总体较好,达到预定的要求。
3.2 进一步完善进校医生培训的建议
3.2.1 注重转变进园医师的观念
主要转变医师的两种观念:一是基本医疗观念,从“以医疗为中心”转为“以医疗保健、宣教为中心”的观念。二是转变工作方式,从单纯凭经验进行宣教转变为科学安排进园工作,理论与实践经验相结合进行健康教育、疾病防控。培训中要增强医师对医生进校园理论的认识,使医师看到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效果和力度,改变以往凭直觉与经验无计划性工作的习惯。同时,医师丰富的工作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资源,在培训中应加以充分利用。
3.2.2 加强调查研究,增强培训的针对性
医生进校园工作的价值在于有效的服务于广大学校、幼儿园的教育实践,解决儿童、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生理、心理、环境等各方面问题。针对医师对进校园具体工作内容和安排不甚明确的情况,我们应该增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力度。培训理论应尽量贴近实践,能解决进园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以实用为主。争取让医师在较短时间领会医师进校园的精髓,尝到用科学理论指导进园工作实践的甜头,以刺激医师不断进行学习和研究。培训中,要重视医疗方法的一些细节内容,使医师对医疗、宣教工作计划的每一步骤的意义和具体做法有深入的体会,达到活学活用。比如,为了增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力度,可以对现有医疗、宣教模式进行修改,使其更符合进园医师的日常工作过程。
3.2.3 青少年心理调适和幼儿营养是培训的重点
青少年心理调适、幼儿营养和生理是进园医师工作的重点内容,然而通过调查,可以看出这恰恰也是医师的业务弱点,所以应该作为培训的重点内容。培训中,应针对不同的工作任务,对各种服务对象,特别是青少年的心理状况和儿童生长发育情况加以详细分析。可以通过实例,使医师对相关方面的知识有深入的了解,从而在实践中加以灵活应用。培训中除了要提高医师的理论修养,还要重视医师的宣教、及沟通能力。详细阐述每一种沟通模式的优点、缺点和适用条件,增强医师根据服务对象和内容灵活选择与应用的能力。必要时,可以对现代媒体(比如多媒体计算机等)的操作方法加以专门培训。医生进校园开展培训,对校园里的保健老师提高相关医疗卫生知识有益处,老师也可接受培训,对学生健康可带来一些列好处;家长适时也可以接受社区医生的培训。
3.2.4 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为转变部分医师对培训的消极态度,提高医师的学习热情,我们必须改进传统纯理论灌输的讲座式培训方法。同时,医师进校园是一项新颖、复杂、多层面的应用性很强的工作模式,医师不但要掌握相关医学理论,而且还要具备将理论付诸实践的能力。所以,应该在实践中渗透医疗、宣教的基本内容,使医师在实践中深入领会理论的精髓,在实践中感悟和体会医学原理与方法。这样,医师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才能随机应变,灵活的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问题。比如,培训中可以安排一定的操作练习,这样既可以使医师得到实践锻炼,又可以使医师立刻看到所学知识的效果,提高学习兴趣。另外,为了便于医师所学知识与技能的迁移,培训中应尽可能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比如通过案例分析法,给医师提供观察、模拟和思考的机会。给医师提供医疗、宣教的正反案例,能激发医师针对实际问题进行思考,有利于医师在分析实际问题时提炼出自己的实践性知识。同时,对具体的进校园工作情境进行分析,并通过相互讨论的方式找出案例的优点和缺点,能提高医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瑶娜, 陈泽铭, 姚雪. 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保健, 2009, 117(20): 828-829.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调查表明,越来越多的3岁以下婴幼儿家长希望将孩子送入托幼机构接受早期教养。因此,加强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已成为新形势下教育行政部门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职能。上海,作为中国学前教育的前沿阵地,早在1999年就印发了《关于推进上海市0~6岁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若干意见的通知》,要求全市构建0~6岁整体、系统、科学的学前教育体系,为上海0~6岁学前教育整体协调发展打下了基础,上海的早期教育也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黄浦区早期教育第二指导中心:质与量的追求
回想十多年前,政府提出开展早教指导服务工作的要求至今,早教工作不断推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路走来,我们在“质与量”的问题上一度纠结,不停摇摆。我手中的这本早教手册见证了我们探索的历程。
发展之初,“没有量何谈质”占据着我们的思路:我们中心统一印发了早教手册,将手册的意义宣传为“入园报名”的必要材料之一,以此招徕家长;将手册的内容设计为早教活动数量的记录,呈现“每年4次”的目标定额,以此留住家长。事实证明,这一招确实有效,上门宣传时一句“报名时要看的哦!”还真能拉来不少家长。但是家长获得早教手册只是为了日后顺利入园报名。随着早教活动质量的提升,家长变“要我来”为“我要来”,显然原来的早教手册已经失去了它的价值,我们在调查听取家长需求、精心设计早教活动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了“早教手册”的意义,这本手册的意义不应只是一份“死”的记录,更应成为“活”的家教指导工具。由此出发,我们中心牵头启动了对早教手册的修订。我们将早教手册的修改作为“早教课程研发”的重要方面,结合对《上海市0-3岁教养方案》的研究,以课题引领,进行系统探索,逐步将早教“记录”册改造为早教“指导”册。修订后的手册内容上不仅仅是次数的记载,而是在结合0~3岁婴幼儿各月龄的发展要点的基础上,增加了对早教活动期间幼儿发展的质量评价,对家长观察要点的梳理,填册的人员不仅仅是教师,更需要家长的观察和参与,让家长的关注点能从量上转移到质上。此后,随着实践和研究的深入,我们增加了系统的0~3岁婴幼儿发展评价,帮助家长对婴幼儿的成长常态地进行科学观察与评价;增加了婴幼儿生理健康发展的相关要点,如生长曲线图表、意外伤害防范等,帮助家长树立了“医教结合,科学育儿”的理念。中心还陆续举办“早教手册”的使用培训,并配以相关咨询,帮助家长科学、合理、有效地对婴幼儿实施观察和干预。在早教手册的指导下,家长开始与早教指导者共同辨别孩子的不能和不为,家长开始了解并尊重宝宝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成为孩子成长中的观察者、支持者、引导者。
科学的指标、切实的指导,我们的专业性在小小的手册上得以彰显,以此赢得了家长的认可。如今,家长依然对早教手册孜孜以求,但不再是为了入园报名,而是为了从中获得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正如家长对于早教指导的参与,也不再是被动地参与,而是主动地需要。除此之外,早教指导中心还研制了《早教指导活动课程大纲》和《早教指导活动方案》,形成了《不同月龄段语言有效指导策略》等,并通过“育儿小报”“网上沙龙”将这些专业指导广泛辐射。我们指导中心专业的引领,分中心质量的提升,最终实现了覆盖率、参与度等一系列数据指标的飞跃。
着眼当前,我们将继续在“质与量”之间徘徊,但不是纠结,而是辩证地思考。面对家长“早教意识不断增强、早教需求更加多元”这些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为选择公益性早教的家庭提供更优质、更多元的服务,赋予质与量新的发展内涵,将成为我们对于“质・量”的新追求。
(作者单位:上海市黄浦区早期教育第二指导中心 王静萍)
宝山早教指导中心:医教结合,提质早教
2009年,我们成立了医教结合课题组,但是如何做到医生和教师手拉手、肩并肩?我们在探索着,实践着,这时一个孩子的故事引发了我的思考。
航航有一个漂亮的哥哥,从小患有脑瘫。在爸爸38岁,妈妈37岁的时候又生下了小航航,不幸地是他是一个轻度窒息的高危儿。孩子19个月的时候,不爱笑,不说话,怕陌生,也不会独走。每周二在康复中心训练,每周四在早教中心进行融合早期教养指导。每一次我们都会询问家长,医生是如何训练的,训练的内容是什么?早教老师把医生训练的内容变成游戏,编成儿歌,和孩子、家长快乐地玩耍。妈妈把孩子的点滴进步写成了日记,征得家长的同意,我拜读了妈妈的日记。从中我了解到一个母亲的欣喜,一个母亲的无奈,一个母亲的彷徨,一个母亲的焦虑,一个母亲的眼泪和辛苦。在种种复杂情绪的牵引下,我想到可以请医生到早教中心来观摩,让医生了解我们如何和孩子、家长做游戏,如何和家长进行互动,以便于医生进行科学干预,同时我们也可以派老师到医院去,观摩医生帮助孩子的训练,把这些内容融入早期教养指导中,这样的医教结合:刚柔并济。航航通过这样的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其实对于高危婴幼儿,是可以通过全身运动质量评估也就是GMS筛查技术和Gessel筛查法来进行早期筛查的。Gessel筛查法主要对婴幼儿的动作能、应物能、言语能、应人能进行检测。一个正常的孩子这四个方面的发育水平是平行的,相互密切联系并彼此有所重叠,而异常的孩子在这四个方面的反应往往是参差不齐,有显著差异。全身运动质量评估(GMS)筛查法,可以通过1个月以内和3个月的婴儿在快乐活动时拍摄的10分钟左右的全身运动录像,作出超早期脑瘫的筛查。
琪琪生于2012年4月,是个早产儿,变成高危儿的可能性很大。出生后教师和医生共同对他进行了筛查,密切关注孩子的发展。我们观察孩子的四肢运动,发现他的运动是复杂的,动作的起始点是有变化的,是连续的并带有未知性的,且有旋转弧度,这表明琪琪是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相反,如果患儿的动作是单调的,没有连续性的,起始点没有变化的,那这个孩子向坏的方向发展的可能性会增大,这些孩子是要关注的。另外,如果这个孩子永远是同手同脚的,那这个孩子一定是脑瘫,这些孩子是要特别关注的。
到了孩子100天左右,孩子处于不安运动时期,如果孩子的手腕,脚腕、膝盖、全身抖动运动是自发的,这就给外界传递了一个好的信息。缺乏不安运动的孩子,肯定是有问题的,问题可能是来自运动方面,也有可能是来自智力方面。
(作者单位:上海市宝山早教指导中心 丁玉)
闸北区教育局:
实施“四三二一”工程,确保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发展
闸北区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办公室自2012年起,启动了区域推进早教工作“四三二一”工程,保障早教工作目标的实现:即建立四级管理网络,建设三支早教队伍,发挥两种体制作用,成立一个研究中心。
一、架构四级管理网络――整合部门资源优势
为了推进学前教育科学发展,充分调动协调社会各方资源,我区成立了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坚持聚焦学前教育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每年确定一个专题,召开一次会议,解决一个问题。近五年里,联席会议先后进行了两次针对早教工作的会议,2012年又出台了《推进闸北区0~3岁婴幼儿科学育儿指导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构建了区域早教工作的四级管理网络。
区学前教育联席会议由11个职能部门的分管领导组成,由分管区长担任第一召集人,并明确了各自职责。
区早教工作小组统筹规划全区0~3岁早期教育工作,制定早教工作年度计划,共同协作。同时联手编写推出《上海市闸北区0~3岁科学育儿指导记录册》发放至区内每个0~3岁新出生婴幼儿家庭,凭此记录册提供每年四次免费的科学育儿指导活动。
区早期教育指导研究中心加强对全区0~3岁早教工作规范性、科学性的指导,定期开展研究,对区内各早教指导服务点进行系列培训和指导。
全区各早教指导服务点对辖区内的散居儿童和家庭要做好一年四次的科学育儿指导工作。
二、打造三支队伍――确保早期教育工作的持续发展
一支强有力的专业队伍是早教工作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多年来,我区逐步建立了一支从事早教工作的志愿者队伍,目前共有早教志愿者362人,由教育、计生、卫生、妇联四部门人员组成,各方协同配合,分层负责,向社区家庭提供科学育儿指导服务。
为进一步推动和保障我区早教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我们正在努力打造三支队伍。
一是依托专家研究团队,强化专业素养。在专家团队的引领和指导下,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研发可供区域共享的区本课程,使课程研发过程成为专业研修、培训的过程,努力提高专业素养。
二是携手专业指导团队,深化医教结合。携手本区教育内部的专业人员、高校研究人员,卫生部门的专业儿童保健医生、营养专家等,尝试建立医教结合的家庭教养指导和预防性干预系统,有效促进早教工作的内涵发展。
三是拓展志愿服务团队,建立质量标准。要使区内每个0~3岁婴幼儿家长及看护人每年接受四次以上有质量的科学育儿指导,单靠早教机构及专职育儿指导人员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我们在全区各专业部门及社区、家长中积极宣传早教理念,鼓励有专业背景、有志早教的人员参加志愿者队伍。到2016年,全区要形成500人左右的早教志愿者队伍。
三、发挥两种体制作用――实现公民办互补
由于全区学前教育资源总量的限制,公办机构又要优先满足3~6岁幼儿入园需求,因此0~3岁婴幼儿早教资源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但我区坚持在30%公民办园所设置0~3岁早教实体班,并在公民办各设一个早教研究点,还积极出台各项政策,给予民办园所各种政策上的倾斜,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民办早教资源的加入,满足了人们对教育的不同需求,增加了教育供给方式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公办园所要提升课程的科学性,民办园所要发挥机制的灵活性,通过双向辐射,实现两种体制的优势互补。
四、建设一个中心――实施专业引领的早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