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综合创新意识案例

综合创新意识案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综合创新意识案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综合创新意识案例范文第1篇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传播学专业的教学改革必须紧密围绕创新教育的四个目标,在课程结构构建、改革教学和考试方法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传播学专业课程结构要适应媒介技术发展对传播人才的要求不断完善,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打好基础。传播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可以采用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案例教学和情境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训相结合等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考试方法可以从建立课程题库、将课程作业与期末考试相结合、注重阶段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形成创新人格。

关键词:

创新教育;传播学专业;课程结构;教学方法;考试方法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战略要求。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重在学生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1]以创新教育理念为指导,传播学专业的教学改革必须紧密围绕“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个性”四个目标,在教学方式与考试方法方面双管齐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应对媒介技术发展优化课程结构,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打好基础

传播学专业主干课程主要由新闻传播理论、新闻传播史和新闻传播实务三大类课程构成,其中前两者主要属于理论类课程,新闻传播实务类课程因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又可分为新闻传播业务类课程和计算机技术类课程。新闻传播史论类课程,在课程建构中不能仅强调大众传播类课程,需要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政治传播、跨文化传播等课程根据本科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规划在课程体系当中,课程性质可分为必修和选修。计算机技术类课程是媒介融合时代传播学专业课程构成的一个新要素,掌握计算机技术是学生从事新闻传播活动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应适当提高此类课程在传播学课程体系中的比例,使学生有较充分的机会学习和掌握传媒技术,提高应用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新闻传播业务类课程的整体构成变化不大,主要应该在教学内容方面不断更新和调整,增加一些适应媒介发展变化的新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发展动态,体会到技术创新的影响,特别要指导学生在掌握基本媒体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新闻传播实践,使他们能够学以致用,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充分培养和锻炼,培养他们成为真正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全媒体新闻传播人才。

二、根据课程性质选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传播学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的探索主要从理论类课程、业务类课程、计算机技术类课程三大类课程入手,根据课程性质特点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在新闻传播史论类课程中将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新闻传播史论类课程主要包括传播理论、新闻理论、新闻传播史、网络传播、人际传播、政治传播、跨文化传播等,这些课程的共同特点就是理论性很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势必较多地采用讲授法向学生讲解基本的新闻传播学理论知识。为使基本理论教学深入浅出、简明易懂,教师要选用大量的教学案例进行阐释和分析,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基本理论的内涵。此外,还要引导学生在媒介变化的新形势下对新闻传播理论进行反思和置疑,这就可以适当抛给学生一些当前有争论的观点、话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在争论的过程中使真理越辩越明,并且使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学会思考,学会理据充分地阐述个人观点。将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不仅有利于活跃新闻传播史论类课程的课堂教学气氛,而且有利于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敢于置疑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在新闻传播业务类课程中选用案例教学和情境教学,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新闻采访、写作、评论、编辑、舆论调查原理与方法、公共危机传播管理等课程属于新闻传播业务类课程,这类课程理论与实务联系密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讲清楚基本原理与方法,更要给学生提供较多的课内外实训机会,锻炼他们的新闻业务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新闻采、写、编、评、舆论调查、公共危机处理典型案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这些案例的优缺点,向业界前辈学习实务方面的经验;另一方面,采用情境式教学为学生营造一些虚拟或真实的大众传播现场情境,利用学生在理论学习和案例分析中获取的相关知识,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策划新闻报道、舆论调查、危机处理,并鼓励学生超越案例的局限,大胆思考与众不同但又合理有效的报道、调查与处理方式,使学生不仅仅能够将专业知识学以致用,更能够超越条框限制,运用新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3.在计算机技术类课程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训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生不能只在“纸上”谈兵,还必须掌握Photoshop、Illustrator、Premiere、Dreamweaver、Flash等多种计算机软件技术来适应电子媒介时代的要求。计算机技术类课程的教学需要讲练结合,提供给学生更多实际操作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是对基本的操作技术进行示范,之后通过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反复操作和训练提高他们的熟练程度。但作为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生,掌握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还未达到教学目标,能运用基本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并结合新闻传播的理论知识,进行平面、影视、网络媒体的编辑与制作才能达到学习计算机技术类课程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的技术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选取优秀的行业作品与学生一起进行分析、评价,并通过布置阶段性和综合性作业的方式,指导学生在作品鉴赏的基础之上完成自己的、具有一定创意的作品,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根据课程特点选择灵活的考核方式,引导学生形成创新人格

教育对象具有优越的创新情感和良好的个性特征是形成和发挥创新能力的底蕴。创新个性一般来说主要包括勇敢、富有幽默感、独立性强、有恒心以及一丝不苟等良好的人格特征。[1]为引导学生形成创新人格,需要改革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的考核方式,充分肯定学生的创新成果,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进而将创新意识不断内化在自己的人格当中。

1.建立新闻传播史论类课程的题库,考察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从创新教育的内涵可见,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是具备创新能力的基础,任何创意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需要大量的“原型启发”,这些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就是诱发学生产生创意的“原型”,因此对于新闻传播史论类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考核不仅不能放松,反而需要不断提高考核内容的深度和考核范围的广度,全面、综合考察学生对新闻传播学科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此类课程,可以通过建立考试题库的方式,使学生对新闻传播学基本理论内容进行全面复习,教师通过勾画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系统图示指导学生牢固、系统地掌握基本专业知识。但在题型设计方面可以多样化,通过填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等方式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观点述评等方法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情况。

2.新闻传播业务类课程将课程作业与期末考试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新闻传播业务类课程需要教师在讲授清楚基本理论之后,根据章节特点适当进行实训。学生的实训作品质量反映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情况,此类课程应根据教学内容和进度安排给学生布置实训作业,采用个人独立完成或小组协作的方式提交课程作业。教师在习题课中,选择部分学生的作品给予点评、或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在作品评价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新闻业务水平,并将课程作业的成绩按一定比例计入学生总评成绩中,提高学生对实训作业的重视程度,使学生在独立和协作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独立分析与处理新闻实务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另外,这类课程的理论知识也不容忽视,期末考试也是必要的环节,通过综合性考试考察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并适当采用应用性的题目来考核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应对问题的能力。

3.计算机辅助设计类课程注重阶段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肯定学生的创新成果。计算机辅助设计类课程是教学内容与学生实践结合最为密切的一类课程,此类课程不能只以期末考试为主,而应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安排,适时给学生布置阶段性作业来考察学生对基本软件技术的掌握情况。因此,此类课程适合采用阶段性作业与期末综合性作品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考核。阶段性作业重点考察学生对软件技术中的某个知识点的掌握与应用情况,期末综合性作品要考核学生对本课程中大部分软件技术的整体把握与应用情况,并在综合性作业中将学生的创意水平作为评价标准之一,肯定他们的创新成果,使他们获得良好的创新情感体验。这种考核方式对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综合创新意识案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学模式 市场营销 创新思考

一、职业高中教学模式改革的提出

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在促进企业生产、拓展市场和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上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迅速变化,我国各大城市对市场营销类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近几年各高校都纷纷开设了市场营销专业。因为市场营销专业的开课年限较短以及市场经济机制的不断发展,该专业的教学具有滞后性和被动性。深入的探究和建立创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是目前营销教学中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

二、市场营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教学方式偏向于泛信息化教学和单向交流教学。由于网络的普及和教育的深入,学生在获得知识的途径上也呈现多元化的现象。在当前的课堂中,往往以案例和概念的形式讲授知识,过分的强调理论概念和知识的连贯性,传统的多媒体教学缺乏生动性和针对性,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缺乏创新和思考。在考试中过分重视课本知识和记忆能力,忽略了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培养与考察。

三、职业高中市场营销教学模式的创新思考

第一,互动式教学。在以往的课堂中学生大多处被动位置,以接受式的机械学习为主。因此在营销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中,以带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为重点,改为发现式的互动教学,采用学生互动和师生互动的方式,共同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加以讨论。在互动式的教学中有利于学生树立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在讨论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同时吸取他人的优点和建议。对于课本上需要掌握的概念和知识,转化为书面作业的思考题,激发同学的思考能力和理解能力。

第二,启发式教学。根据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活泼生动的方法,让学生主动思考,积极自觉的获取知识。将讲授式的课堂改为提问式,采用提问启发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思考、分析问题。启发型提问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已学过的知识巩固提问,另一种是对为讲授的新知识引发兴趣提问。第一种问题,应具备分析性、概括性和实践性;第二种问题,应当以诱导学生的求知欲为主,进行启发,让学生在无标准答案的情况下发挥创新意识。在上课时运用示范、直观图表和举例的方式,对直观的启发式教学进行辅助讲解。

第三,案例式教学。在案例教学中几种多种类型事例,让学生从事例中学习解决问题的途径,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在传统的多媒体事迹案例教育法基础上,进行创新改革。创建课题小组,进行专题研究,引发同学的积极性,将思维带入到案例中。通过专项讨论,完善教学思路,以案例式教学的方法为以后的课题讲授打下基础。为了便于学生讨论,教师先划分出学习小组,并且将讨论主题和要求告诉学生,在课下进行小组讨论,收集代表性的观点,最后在课堂上以小组代表发言和教师点评的方式来完成营销课程的教学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营销过程的案例事件展开分析和情景描述,通过学生对典型事件的分析、研究、讨论和思考,就问题作出决策和判断,用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与其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相结合,针对案例教学法所具有直观性、研讨性和针对性等特点,通过以案论理、寓教于乐、直观形象、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参与等作用与优势来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该方法非常适用于市场营销知识等实践性、操作性的实践学科。作为一种创新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提高市场营销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第四,实践式教学。运用室外教学如实习基地或第二课堂等方式开展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市场调查与专题研究,培养学生发现机遇和搜集信息的能力,学会对市场信息进行必要的分析和处理。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安排到企业单位进行认识实习或业务实习开展营销教学,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专业思想。同时,学校应扩大实践性教学的规模,加强校企间的教育沟通与合作,实现校企联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毕业实习环境和机会。同时增强学生的市场意识,促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国内、国际市场的运作规律。

综合创新意识案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案例法;会计教学;能力

会计是一门集应用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于一体的课程。会计的学科性质决定了教学中要应用案例教学方法,在会计教学中,科学地应用、组织案例教学,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这应成为会计教学的一种必然选择。“案例法”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提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际案例,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的教学方式。会计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的氛围,会计案例教学渗透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动力,有利于培养出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业人才。

1 精心设计案例

教师制定案例讨论的计划,搜集和整理选择会计案例的材料,精通案例材料,围绕课程总体教学目标所传授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选择和编写案例,设计案例应尽可能选择实践中的最新案例,贯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案例的选择和编写过程中应遵循典型性、新颖性、适用性的原则,案例的难易程度应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相适应,要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要注意案例的难易程度,引导学生透过业务核算解决会计教学中的问题,反映企业全貌的综合性案例的解剖和分析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前,可以就案例教学的理念和用意与学生反复沟通,明确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有的行为与目标。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和推动者,其角色定位是要领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这样才能控制在案例讨论中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引导案例教学课取得预期的效果。

2 建立有效的学习组织

会计案例教学法就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会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通过剖析会计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会计的“实践活动”中,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会计教学方法。作为基本学习组织的小组既是案例教学成功推行的组织保证,也是教学中训练协作技能、培养人际关系处理和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载体。采用案例教学法可将学生分组,注意让学生进行角色互换,从而熟悉各环节的具体操作程序。学习小组的成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以十余人为宜,使其可以自主运作,包括课前的协商准备、课上的讨论、小组观点的阐释、课后的研究总结。实施会计案例教学,不能认为案例教学以讨论为主,就觉得组织可以松散些。

3 教师要与学生共同配合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各抒己见,回答问题,让学生唱主角,在课堂上对案例所提供的资料进行细致分析,热烈讨论,甚至争论。如果学生提出的答案优于教师的答案,教师应充分肯定并修正自己的答案,答案往往不只一个,教师不要直接表露自己的观点,避免学生产生依赖思想,而应针对性所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再讨论。教师应在案例讨论后做出简要总结,但总结不是讲标准答案,而是讲评分析问题的思路、方法与途径是否正确。在课后,教师应要求学生写出案例仿真建议或决策分析报告,以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决策的能力,促使学生努力学习、积极进取。

4 培养学生适应案例教学的能力

针对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依赖心理,为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将所选择的会计案例提前发给学生,要求学生事先阅读案例,通过查阅资料,对案例所设计的知识点认真理解,并对案例所提出的问题事先有自己的想法。在分析和讨论时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激励和启发学生自主分析,敢于大胆思维。把课堂讨论变成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善于吸取别人意见能力的实验室。由于学生普遍缺乏社会实践背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到企业,在现场进行会计案例教学。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其对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理解。

5 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会计教学案例不但要求质量要高,而且要求会计教师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首先要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调整师资结构,引进高职称、高学历的人才,吸收具有丰富经验的会计人士,由会计实践部门具有突出成就的成功人士与校内教师共同完成课程讲授,提高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能力,为以后走向会计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其次要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以增加其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最后要制定教师进修计划,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使教师能够不断更新知识,了解会计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掌握最新的理论知识。

6 案例教学与教学环境相配合

综合创新意识案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生 创新意识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1.090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时时有创造,处处有创造,人人有创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以及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改革,目前小学阶段的教育任务之一就是启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孩子是花朵,是朝阳,更是祖国的未来。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激励我们教育工作者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现将我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关于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意义与途径的体会与心得,做如下几方面的表述。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意义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意义,首先,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是充满创造力的时代。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创新意识与能力的竞争,我们的未来需要有创新意识的人。其次,新课标下的小学素质教育非常重视对小学生初步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目前,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不仅是我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与目的。学生通过自我的不断挑战、突破与创新来实现学习的发展。再次,数学学科是一门灵活、多变的学科,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和典型性,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思维素材,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可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强化思维的深刻性、塑造思维的独创性,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最合适的学科之一,加上小学生年纪小,好奇心强等天性,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要易于已有自己思维模式的初、高中生或大学生。由此可见,小学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阵地、大本营。最后,学生没有创新意识,就好比商人没有商业意识,难以发家致富;学生没有创新意识,就好比巧妇无米,难以下锅烹饪。而学生有了创新意识,如虎添翼,事半功倍,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意义十分重大。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

(一)利用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营造良好创新氛围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创新的潜在动力,世界上许多重大发明往往从好奇开始;好奇心使人富有追根求源的精神,乐于探索事物的奥妙,发现其中的奇异。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尤为突出,好奇就是他们的天性,他们对任何事物都喜欢寻根探究,都喜欢问“为什么”。教师首先应当做的就是,充分合理的利用这个“为什么”去激起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它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学生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是培养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学习成功的关键。[3]积极的思维和良好的效率通常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之上。只有当学生拥有强烈地求知欲望、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地学习动机时,学生才有可能用坚强的毅力去克服求学道路上的各种困难,才有可能开拓创新。并且,一旦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了,思维意识也会相对活跃,这既有助于牢固掌握知识,还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各种创新想法。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配合运用例如:摄影、电视、幻灯片等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在把抽象的知识点具体化、简单化的同时将多种感官刺激同时作用于学生,更加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这样不但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巩固.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最后,如果教师能够用幽默诙谐、生动形象的语言阐述知识点.辅之以简洁有趣的板书,将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越学越爱学,越学越想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当然,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肯定与表扬,诸如看似简单的“你是对的”“你做得很好”“你很聪明”等等赞赏性的话语.它往往是一个学生学习的动力与源泉。例如,在教学“能被2、3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事先让学生带计算器到课堂上。上课伊始,我亲切地说:“孩子们,今天我们不学习,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听说我要和他们做游戏,学生都高兴极了,争先恐后地问:“老师,做什么游戏呀?”我说:“这个游戏就是,你们随便说几个数字,老师不用计算器,就能很快地判断出哪些能被2整除,哪些能被3整除,哪些能被5整除。”孩子们一听,都笑了,说我吹牛。我见孩子们的好奇心与兴趣都被激发了,就顺势说“不信,你们就试试吧,我要输了,今天不布置课外习题”。孩子们一听,积极性就更高了,相继说出很多个多位数,我一一迅速地给出了答案。孩子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计算器,验证后,发现竟然都是准确的。惊叹之余,都急于知道我是如何快速判断的。这时,老师可以因势利导,启发引导学生观察那些能被2、3、5整除的数分别都有哪些共同点,从而归纳出规律,由此诱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在这样轻松愉悦的环境下,通过学生的自主讨论与归纳总结,不仅将知识点记得更加牢固,而且还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增强创新意识

新课标指出:教学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4]质疑问难是发现问题、探求知识的出发点,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就要尊重每一名学生,因为在大人的眼里,孩子们的有些问题是幼稚甚至是可笑的,可往往就是这些幼稚可笑的问题,引发了他们探索思考的行为。因此,对学生的想法应尽量保护、肯定。譬如,学生们正确的想法要及时赞许、表扬;学生们偏颇的想法要及时引导、合理评价;学生们与众不同的想法要耐心听、认真对待。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充分爱护、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每一个想法,并且坚信每个学生都有潜力、都有创新能力。所以,当学生们提出与教学不相关的问题或回答错误的时候,千万不能打击、讽刺和嘲笑,而应该给予正确的引导与合理的评价。例如:在教授“厘米、分米、米等长度单位”时,我出了这样的题目:小明今年13岁,小明身高( )?有的学生回答:130,有的学生回答13,有的学生回答1.3,还有的学生回答没答案。我笑着说:“你们都是对的 ”。我的话刚刚说完,学生们就“炸开了锅”,“怎么会都是对的呢”?“答案只能有一个呀”!这时,我请那些回答不同的学生对自己的答案进行解释,第一位学生说小明身高130厘米,第二位学生说小明身高13分米,第三位学生说小明身高1.3米,第四位学生说因为老师没给单位,所以没答案。就这样,学生成为了小老师,学生发现了问题,大胆提出来,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把长度单位的知识点向其他同学又强调了一次。这便是他们创新的开端和起点,是他们进行思考和认识的动力。

(三)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学生创新意识

数学教育是要学生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例如,在教完基础应用题之后,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推选代表阐述本小组的结论。周末班级组织大家去公园划船,每只船可坐6人,班级有58人,问班长租用10只船够用吗?生甲:够用,因为6乘以10等于60,60大于58,所以够用。生乙:够用,因为58除以10等于5.8,6大于5.8,所以够用。通过这种分组讨论的形式,不仅培养了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还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学以致用,是数学学科最重要的特点,因此理论联系实际,在强化学生创新意识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三、小结

综上所述,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是口号,更不是今天做,明天有的事,它必须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它需要小学数学老师的不断探索和研究,它必须坚持不懈,从小抓起。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利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增强创新能力,还有利于帮助学生以较快的速度掌握知识点、较灵活的方法解决问题以及开阔视野,更有利于促使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全面发展,成为有用的人。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主张:“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创新、有所发明和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工作者的最基本的任务就是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育目的,为此,我们教师首先应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更新已有的教育观念,竭尽全力营造创新教育的氛围,多动脑筋、多想办法,有意识地引导、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宜的发展创造力和表现探索欲的机会,不断发展所有学生的创造能力。我相信只要我们持之以恒、潜移默化,定能让创新之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常开不败。

参考文献:

[1]陈学赛.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素质教育论坛,2012(23).

[2]练炳辉.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2012(8).

[3]张霞.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学术研究,2012(12).

[4]陈学赛.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素质教育论坛,2012(23).

[5]郭桥.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素质教育论坛,2012(24).

综合创新意识案例范文第5篇

创新能力是人们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在大学生中开展创新能力培养活动,是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是教育部“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创新教育已成为时代的主题。高等院校中会计学专业作为会计人才的培养基地,为会计行业储备人才,是会计界新生力量的源泉,然而目前我国高校会计专业学生与市场需求还存在很大差异,主要表现在学习成绩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因此培养会计学专业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当前高校会计教育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创新能力的涵义 创新能力是人们推陈出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包括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论证假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在解决过程中进一步发现新问题从而不断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等,是个体运用已有的基础知识和可以利用的材料,并掌握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思想、观点和方法的能力。创新能力由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实践能力)三大要素构成。创新实践能力是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建新事物活动中变现出来的潜在的心理品质和行动方法,具有综合独特性和结构优化性等特征。具体到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表现为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合理质疑、理性批判吸纳和反思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并开拓个性思维;对具体问题提出新的见解和解决方案,用于付诸实践;并能够在这一实践过程中总结提炼自己的经验和获取的知识,增强面对未知挑战的勇气、活力和魄力。创新实践能力的表现丰富多彩,与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方法论、学习和社会生活阅历、专业差异与社会大环境密切相关。创新实践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是人才的一个本质属性。实践表明,创新实践能力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关键要素,是毕业生就业的第一能力。近年来,唐山学院会计学专业建设过程中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探索与实践,以教育部“质量工程”为改革思路,研究和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确定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方案,逐渐形成了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培养平台,积极鼓励和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强化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创新教育的基础是实践。高校会计教育创新要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传统的教育带有封闭性,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教育理念反映到学生学习的评价上,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衡量的标准,而学习成绩主要是以考试成绩确定的,因而常常出现“高分低能”现象。这不仅反映了对学生学习的评价的不合理性,更说明了教育与实践的脱节。高校评价学生不能单一的看考试成绩,更主要的是看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实践能力。由于会计学专业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再加之有关法规、会计准则和制度多,约束力强,创新能力一方面体现于在遵循准则的基础上如何灵活运用会计方法,如何利用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体现于对会计约束本身的创新发展。因此对会计准则制度的理解能力,以及对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理解能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应该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广泛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强,善于分析,敢于挑战。

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方案

本方案的提出是基于唐山学院会计学专业大学生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制定的。在方案制定前课题组老师先进行讨论,设计问卷和访谈题目,以使问卷和访谈具有针对性。问卷和访谈对象为唐山学院在校的会计专业大学生,本项目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300份,有效问卷285份。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和统计,对影响会计学专业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因素有了直观的认识。

(一)调查对象分布统计 调查对象分布如表1所示: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 创新实践能力形成的因素众多,如个性因素、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培养等,为了研究实践活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假定其他因素的相对稳定性,且由于学校教育在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中占主导地位,所以笔者以学校实践活动的开展来作为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因素。为此笔者制定了以唐山学院为例的培养会计学专业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案。大学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如表2):

(三)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结果分析得出,大部分学生还缺乏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对创新缺乏整体的认识。

个性因素分析方面,自信心、创造欲、好奇心比重分别为69.7%、61.3%、55%,由此可见学生的自信心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因素,因此在设计创新实践项目时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一方面也要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内外部因素分析方面,影响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的内部因素中,大脑结构功能差异占31%,父母及周边环境的影响占41.7 %,所受教育层次的影响占38.3%,特定时刻思维方式及所受引导占67%。可以看出,学生普遍认为创新能力受大脑功能差异影响的比重较少,后天的教育与环境影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外部因素中,实践创新能力项目是学生认为最能提高创新能力的方法,80%以上的学生认为参加实践活动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有很大帮助,可以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涉足更多领域的知识。此外,78%的学生认为开设实践课程也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发挥,案例分析和社会调查在反映创新能力方面各占56.7%和50.7%。

三、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案例

唐山学院会计学专业以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契机,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以培养和提高会计学专业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案,并将方案付诸实施,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一)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方案 本方案包括实施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和创新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其中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是该方案的基础理论部分,即创新实践活动实施的总体目标,该方案实践部分是创新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该方案的具体内容是:

(1)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面对21世纪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的信息化发展态势,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培养适应生存,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国际理解能力的会计人才,已成为当前高校会计教育的重要任务。实践活动作为会计教学的必修内容,完善了教学组织构成。实践活动的实施依据以下两个基本理念: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因此,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着眼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合作探究能力。实践活动的实施要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实践为主要环节,以综合为主要特征,以“实践、创新、发展”为主线。把学生在校内的学习与校外生活及主观需要,以及兴趣紧密结合起来。

(2)创新教育实践活动实施的基本原则:教育性与趣味性原则、创新性与实践性原则、导向性与自主性原则、综合性与开放型原则。

(3)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总体目标。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育人为根本原则,通过对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活动的训练,进一步奠定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良好基础,培养和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意识、主体意识、合作意识,促进学生发现问题、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和谐发展。

以上几种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不是孤立的,它们互相联系,构成实践活动的有机体。

(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项目执行情况 唐山学院按顺序分别在几个学期中逐步开展下列项目,每个项目都设有相应的奖励措施,对参与各类项目的学生给予学分奖励、项目成果奖励和获奖证书奖励等,并给与适当的物质奖励。每个项目实施之后都取得了较好的预期效果。学生认为其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创新意识和合作探究意识都在不知不觉中逐步提高,同时团队意识、理财意识也在无形中形成,每个项目的开展都得到了学生和有关老师的认可与好评。

项目1:会计学专业大学生个人生活收支账比赛暨教学大作业。唐山学院针对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为了加深学生对会计知识的感性认识,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已经连续3年举办学生个人生活收支账比赛活动。比赛选取对象是在读的大二会计学专业大学生,在此基础上他们已经学完基础会计的全部知识,基本掌握了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的填写与编制,具有了一定的会计知识基础,因此在此期间开展此项活动。该活动以培养方案的指导为原则设置了比赛内容、比赛要求、比赛结果评定标准及比赛奖励等内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依据个人实际情况自行设计凭证,账簿和填制报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会计的兴趣,在活动开展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应该具有的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学生的理财意识,激发了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很多学生认为活动的举行很有意义。

项目2:大学生会计论坛。作为会计学专业的大学生,如何认清经济形势,合理规划职业生涯显得更为重要,因此,第二个创新实践活动是创建一个机制化、常态化的大学生会计论坛,为大学生提供一个会计知识交流与学习的平台,以一种全新的模式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切实用创新精神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学习、就业与创业。在论坛创建实施过程中,依据唐山学院现有的条件,每年定期举办大学生会计论坛,并拟定了大学生论坛的宗旨为“学习、交流、进步”,主要内容包括会计行业的发展形势、在校大学生如何学好专业,做好职业规划等热点问题,实施过程中会邀请唐山市知名企业人士参与到论坛中来,通过主题报告、互动、讨论等形式最大限度使论坛的举办取得实际性的效果,同时也促进本校理论教学与实务的进一步结合,促进学科建设。

项目3:会计案例分析交流竞赛。唐山学院会计学专业作为院重点建设专业,其建设和发展不仅仅需要专业老师的努力,也需要全体专业学生的努力。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就业市场竞争的加剧,实践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核心。案例分析是会计学专业课程教育的重要形式,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桥梁,既能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又能全面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成功的案例分析背后是集体的智慧和结晶。案例交流竞赛的举办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分享交流的平台,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为专业学生提供了一个思维扩展、能力锻炼的平台,能够引导学生培养科学思维,提高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参与实践和团队协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创造一个良好的专业学习的学术氛围,课程的价值也将得到有效的体现。我校的案例分析交流竞赛每年举办一次,每次举办前都会成立竞赛组织委员会,由案例指导老师和学生组成。大赛的策划组织,采取了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方式,全面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由竞赛委员会制定相对完善的活动策划书,包括比赛时间、比赛评委(校内和校外专家)、参赛对象、参赛形式、比赛内容、评审标准和大赛奖励等内容都有严格的规定。

项目4:“中华会计网校杯”第二届校园财务实务大赛。唐山学院培养的会计人才以立足唐山、面向河北,服务环渤海为主,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区别于研究型人才,本校培养的会计人才应以职业发展为导向,也即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发展的后劲。以就业为导向是前提,培养学生发展后劲是重要保障,即学生毕业后要有工作,并且在工作岗位上要有所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是创新实践能力非常重要。我校每年与中华会计网校合作,举办“中华会计网校杯”校园财务知识大赛。大赛的宗旨是集趣味性、教育性、专业性为一体,为会计学专业大学生展示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实务操作搭建平台,以锐意创新主旋律为精神,确立其从理论扩展实务的意识,帮助学生认识财会实践技能,督促在校大学生加强财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学习,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四、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保障

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要想取得较好的成绩,需要合理的保障措施。

(一)改变传统陈旧的教育观念,明确师生的角色定位 在学校的教育中摆脱不了以传授知识为教学主要目的的教学观;在教学中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学质量唯一标准的质量观;课堂中老师讲、学生听,学习的积极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导致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普遍存在,创新精神更是毋庸提及。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如何使学生突破已有的固定知识结构,以创新性的思维去探究同一问题的可能性答案、同一问题的不同类型的答案,这就要培养学生具有不破不立、敢于尝试、勇于失败的创新精神,积极组织学生从理论真正的走向市场,给他们一个案例,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

(二)广泛开展学生创新实践活动 强烈的创新欲望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因,目前不少在校大学生十分缺乏创新欲望。为了克服大学生已经形成的思维模式,必须以创新活动为载体,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欲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构建合理的评价与激励机制 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制度保障。首先在教育评价上,教师要改变以往把考试成绩通常是一次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唯一标准的做法,建立一套综合评价体系,将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实践能力都纳入评价体系中,进行综合全面的考核和评价。目前我院会计学专业建设过程中已经做了初步的尝试,在两届学生中做了试点,已完成了可行性调研,并已经形成了一套初步的考核方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次在激励机制上,通过运用奖学金、创新基金、奖励学分、创新学分、素质拓展学分等多项措施激励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并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经费支持以及导师专业辅导。

创新始于问题,源于实践,高校唯有促进创新教育日益完善,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才能在知识经济的挑战中完成培养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帮助学生在职业选择中增加优势。

参考文献:

综合创新意识案例范文第6篇

本文通过我院两三轮单片机课程改革的实施,总结了课程建设过程中的相关成果,并分析了改革对课程体系、教师科研能力、学生实践能力、校企合作、课程资源库建设等方面的促进和提升,为后续单片机项目化教学的全面推广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

单片机课程;建设;成果

1 课程体系改革与优化课程结构

近年来我校十分重视该课程的教学与教研活动,在课程设计方案与实施过程中如何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作了积极的组织与探讨。自2009年以来该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遵循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特点,又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以实现能力培养为目标,开展了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改革。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确保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实用性和先进性。课程体系建立的主要思路:一是以单片机功能模块构建知识,以基础工程项目化分解模块、以仿真技术实现工程项目的教学模式;二是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溶入行业新技术、新设备及发展趋势;三是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建立了实验、实训、竞赛、实习、毕业实习等几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此进行知识点和能力的培养,形成以能力为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使学生不但较好掌握运用单片机原理及控制技术进行系统设计技能,还培养了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协作精神、职业素质和创新意识。经过多年来的不断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 积极开展实践教学研究、不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通过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且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实践研究和工程设计能力。因此, 在实践教学中, 以基础设计型、提高设计型、综合设计型,学生自主设计型为选题,体现多层次的实践教学方式;同时课程组在电类专业中把单片机应用引入“单片机实训”,倡导自选性、协作性的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同时扩建了单片机实训室,充分利用实训室资源和发挥教师的能动性。由于实训室软硬件资源配置完善,提供了一个通用性良好的电子设计环境,教学方法的改进使得学生动手能力明显提高,并且在平时实践中通过对学生的交流、探讨,发现有潜力的优秀学生,创造条件让其参与教师的科研开发,选拔参加省或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

3 积极开展学生第二课堂科技活动、拓展学习空间与创新意识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 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课题组全体成员积极组织与指导学生参加各种电子竞赛, 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多年来学生以单片机为核心技术参加的竞赛项目包括有:

(1)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

(2)陕西省电子技能大赛

通过各种电子竞赛, 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与兴趣, 也是体现了单片机技术课程在电子技术应用中的广泛作用, 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4 积极开展校企结合、加大课程建设力度

根据《陕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精神。积极与行业企业开发课程合作,根据企业行业的岗位需求。参照国家单片机设计师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

课程组成员在近几年中, 积极参加本专业或本课程的学术交流活动, 以及与企业开展就单片机技术的应用前景研讨,了解到该课程在各高校的开设状况和目前单片机技术发展的趋势。为了突出职业专向能力,以“全国单片机设计师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大纲为依据,与以下企业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

(1)2006年与江苏启动计算机厂联合共建单片机实验室, 为本课程教学提供了仿真技术平台。

(2)2010年与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职业岗位能力培训基地, 为我院学生考取“单片机程序设计师”(中级、高级) 提供了有利条件。

(3)2012年与上海上益电子有限公司联合扩建了单片机实训室, 为学生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单片机课程学习提供了有利的实践环境。

校企结合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的学习,充分体现企业用人需求和岗位技能要求。并突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引进工程案例教学、试验强化训练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学完该课程后其实践工作能力得到提升,达到能独立进行单片机的有关软硬件设计工作的能力,以适应现代企业人才招聘要求。

5 突出资源和自主化学习平台建设

随着《单片机原理及应用》院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在省级精品课程建设要求的基础上,突出资源建设和自主化学习平台建设,做到面向学生、教师、社会免费开放、共享资源成果最大化效益。教学资源共享体现如下:

(1)在院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上, 进行课程体系改革, 突出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 采用仿真技术提升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

(2)选择重点和难点的教学内容,作为该课程的视频课程,为学生或社会人员提供学习途径之一。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引入工程项目实践案例, 确保课程知识的实用性与先进性。

(4)开放项目化与仿真化案例原代码起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其中,基础实验项目(8个) 、启发性实验(10个) 、课程设计实训(10个)。

(5)建立交互式资源平台, 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其中,交互式资源是获取本教学项目案例,然后对案例的功能进行扩展或集成创新,也是要求学生要完成和上交的学习任务(或作业) 。

(6)建设优秀作品资源平台, 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该平台集成了课程设计、科技竞赛、创新项目和毕业设计等众多的学生优秀作品。通过该平台,不仅能够激励学生积极创新、展示自我与提升自己的成就感,而且也能为该平台添加共享资源。

综合创新意识案例范文第7篇

C++程序设计是最为经典的面向对象高级语言,是高等院校理工科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应用型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相比,C++程序设计课程涵盖知识更为丰富,具备设计语言功能丰富、表达力强和可移植性好等优点。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C++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原理、编程思想和编程算法,将学生领入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大门,培养学生从计算机的视角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在实际工作中进行软件编程和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由于C++程序设计的语法规则多、抽象程度高,从教学效果来看,目前的教学方式方法与培养目标的要求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

二、C++程序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C++程序设计是一种具有较强实用性的程序设计语言。本课程以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思想为主线,以通俗易懂的方法介绍C++语言,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价值,是编程人员最广泛使用的工具。C++面相对象程序设计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数据结构”、“设计模式”和“算法设计与分析”等课程也是该专业的基础课程,其设计语言还有“”、“Oracle”和“C#”等课程,课程之间存在着很大相互关联和相互启发性,这些课程的学习和掌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编程能力。而在非计算机专业的理工科专业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而没有开设这些相关基础课程。这就导致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如果以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学习C++程序设计课程的话,就存在一些弊病。

(一)案例枯燥,教法单一长期以来,在非计算机专业的理工专业C++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语法知识,注重语法细节,引入的案例都是以阐释语法规则为目的,既抽象又枯燥无味。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难以理解和接受,学习起来自然没有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二)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相脱节非计算机专业C++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多采用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教学主要环节是上课—上机试验—作业—考试。教师讲解的语句语法多,要求记忆掌握的内容较多,忽略程序设计思维过程,而且课堂上所举的例子往往是为完成某种程序功能而设计,普适性不强,相关知识联系不紧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缺乏合作开发实践的锻炼,缺乏软件开发的基本训练,结果导致学生常常不能融会贯通地理解所学内容,只是停留在使用的层面上,学了不会编程,不会应用,即使是不明白也问不出问题来。考试主要靠死记硬背,考试完了很快就遗忘了。在工作中面对实际编程问题时往往不知所措,只能完成了输入程序代码的输入员工作,更不用说实现熟练使用C++语言编程解决实际问题了。

(三)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水平的日新月异,计算机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用人单位对非计算机专业的理工科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懂计算机,会编程序已经成为对理工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普遍要求。因为相当多的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是到相关企事业单位担任工程师和技术研发人员,解决生产与经营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所以,在计算机技术越来越普及的情况下,编程已经成为理工科非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然而C++语言编程课程的实际教学情况却往往不尽如人意。一方面,中国的应试教育模式深入人心,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往往大于理论联系实践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在学习中也比较看重考试的成绩,对如何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灵活运用C++语言编程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既没有明确的认识,也不知道在学习中该怎样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由于对社会不了解,往往认为编写程序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自己只要适当了解一下程序就够了。常常是教师考啥学生就学啥,缺乏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三、非计算机专业C++程序设计教学改革的设想

(一)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也叫教学观念,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与教学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在非计算机专业C++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活动与教学改革中,教师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具体说来,就是教师在思想上要把学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所有教学设计、教学准备和教学手段的选择都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为基本的出发点。要求教师深入分析研究C++程序设计课程在非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C++程序设计课程在培养非计算机专业人才创新能力方面的影响与作用。重点解决如何通过C++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养和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思想认识问题。

(二)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如前所述,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现教学目的、培养合格人才方面存在种种弊端。为此,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就成为非计算机专业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内容。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起源于19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HarvardBusinessSchool)所倡导,最早应用于医学院和法学院,是一种以社会生活的实际案例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改变了教师单纯传授理论知识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和培养实际能力,大大缩短了教学情境与现实生活情境的差距。C++程序设计课程的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例子为教学的切入点,以具体的实例和形象、直观、生动的形式,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有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将社会实践中的计算机程序设计实例,依据C++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需要,进行编写和设计,并运用启发式等手段,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让学生在对实际案例的分析研究中,既引发和培养对C++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兴趣,又深入了解和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此外,在案例教学中,由于教学案例都来自于社会实践,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趣味性,而且案例教学的方式方法也与单纯的理论教学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在调动学生注意力和调整学生的听课状态方面都有很大的益处。在C++程序设计课程进行案例教学时,学生还可以通过教师引导和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与沟通,研究案例中的问题,主动学习C++程序设计的相关知识。在模拟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各种练习中,掌握C++程序设计课程的知识点。通过程序设计案例的讨论,以及学生和教师之间的相互沟通,还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入CDIO教育理念及教学模式。CDIO是2001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联合瑞典的查尔姆斯技术大学、林克平大学以及皇家技术学院等三所高校共同开发的一种全新工程教育理念和实施体系,也是近年来备受许多高校推崇的新型工程教育模式。CDIO的四个过程来源于产品(系统)的生命周期过程,是一种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对工程类专业的学生进行系统教育与培养的新型教学模式,其教学内容涵盖了绝大多数的工程师必要的专业活动。CDIO是英文单词“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的缩写。CDIO的教学理念,是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以及注重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进行学习。CDIO的教学模式是以项目开发、项目实施为教育的组织原则,通过具体项目设计将整个课程体系有机而系统地结合起来,围绕实际项目或整体的项目案例设计教学内容和学生应该掌握的重要知识点,引导学生不断地在项目中做和学,充分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引入CDIO的教学模式,就是要在C++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工作中,按照产品或项目开发的基本程序,将社会的需求与C++程序设计的教学内容相结合,从技术层面上进行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工作,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掌握更多的实践技能,使学生的学习中心从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转向以项目为首要。紧紧围绕着项目开发与运行的各个环节,学习掌握C++程序设计课程理论体系。在针对具体项目设计的小组讨论、师生交流和团队合作过程中,了解C++程序设计课程的相关知识,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可见,CDIO教育模式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在企业环境下对项目系统进行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能力,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个人能力、职业能力、团队精神和交流能力。

(三)系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无论是国家的进步还是企业的发展都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十分紧迫的要求。C++程序设计语言是大学计算机教育的核心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承担着重要任务。一般说来,创新能力是指一个人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结合自己工作的实践,不断提出新思想、新创意、新方法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创新能力是一个人多种能力的综合。从C++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过程来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与学生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关系十分密切。创新意识是一种锐意进取的精神理念,是一种勇于探索的工作态度。而这种创新意识的形成很重要的一点是人们对所从事的工作和所学习的知识具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在C++程序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教师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运用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C++程序设计的学习兴趣,营造一种能够不断激励学生积极探索新事物、接受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的学习氛围,激发和培养学生追求卓越与创新的意识。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现今社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许多学生进入大学后,或者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和人生规划没有明确的认识,始终处于一种迷茫状态;或者是对自己将来的人生目标没有进行详细而科学的思考,定位也不够准确,往往仅满足于毕业后能找个好工作或是考取研究生。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既影响了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与发挥,同时也限制了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的激发。因此,教师要在C++程序设计教学中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C++程序设计相关知识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对C++程序设计相关知识的探索、质疑和思考。变由教师主导的“要我学”为学生主导的“我要学”。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综合创新意识案例范文第8篇

新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主要从环境的角度出发,讲述了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社会环境。其中,人文地理内容侧重于人类的经济活动,包括生产、分配、消费(商业与交通)等经济活动环节,以及人们进行的各种社会活动、生产活动和居住、生活、休憩的场所(聚落)。这些知识实践性很强,案例也多,对学生理解人和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环境意识是很有用处的。

新版高中地理教材每一课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文字系统”(包括文字、图像、图表);二是“阅读材料”,即在正文里用“楷体字”增加一些材料,供学生阅读;三是“活动安排”,新版教材中,每一课均设计了“活动”内容。

新版高中地理的另一创新之处,是在每个单元的后面设计了由三个“知识板块”组成的“自学园地”——技能篇、阅读篇、练习篇。学生通过单元综合练习对单元知识进行了复习巩固,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从以上分析可知,新版高中地理教材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教育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设计,把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课程作为必修课的变革,对中学地理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新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培养学生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法。

一、何为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起源于美国哈佛法学院及哈佛商业管理研究生院。它是运用案例进行教学实践,改变传统教学以本为本、从概念到概念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变成一种促进学生成为教学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式教学方式。案例教学巧妙地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架起桥梁,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

二、如何实施案例教学?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应把握几个环节:

1.地理案例的选择,这是实施地理案例教学的前提。案例的选择要求首先是地理案例的针对性。案例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选定的,能反映地理事象的典型特征和一般规律。其次是地理案例的真实性、客观性。案例必须来自地理事实,符合客观实际。再次是地理案例的适时性。案例须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特别是从家乡地理事象中选取的案例最受学生的欢迎。

2.地理案例的运用,这是实施地理案例教学的重要步骤。首先,提出地理案例,让学生从中发现有关的地理知识,形成地理问题;其次,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地理案例,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再次,对案例进行综合评价,以拓展培养学生的地理创新能力。

三、为什么要实施案例教学法?

1.案例教学有利于改革传统的概念教学。传统教学观念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关注的是向学生灌输了哪些知识,使教学与生活脱节、与学生实际脱节,忽视了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忽视了真理形成的过程教学,导致学生学不深、学不透、学不懂,甚至不会运用学到的概念去解决实际问题。而案例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自主性的发挥,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案例的分析、推导,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案例教学引入地理教学中,除了能给学生提供教材可能都未涉及的丰富而生动的地理知识外,更主要的是它还能为学生提供一个逼真的地理学习情境,使学生结合自己的认识,深入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锻炼提高自己独立的地理学习能力,尤其是地理解释能力和地理预测评价能力。

3.案例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传统的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的教学方式,教给学生的是运用概念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学生获得的是背诵、机械记忆、按标准答案答题的知识。而案例教学告诉学生的是“答案不止一个”,答案是开放的、发展的,不是封闭的、静止的。

4.案例教学有利于促使学生学会沟通与合作。案例教学的过程,通常要经过小组、大组合作思维撞击,在合作中互相沟通,在沟通中增进合作,从而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

5.案例教学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案例教学营造的是充满“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一种课堂教学心理氛围,允许学生回答错问题,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允许学生挑战权威,使学生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胜不骄,败不馁,具有一定的耐错心理和积极向上的心态,促进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案例教学是课堂教学创新性教学实践的一种好方式,有助于促使教师的教育观点的转变,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主体实践为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健全人格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思想,学生整体素质得到了有效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得到了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