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课程入门培训

计算机课程入门培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计算机课程入门培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计算机课程入门培训范文第1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 提高教学质量 策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C-

0159-02

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是高校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通识课程,涉及面广,但由于长期以来教师不愿教,学生学得没意思,陷入课程边缘化的尴尬境地。对此,应实施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以扭转目前的困境。具体说来,提高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可从以下七个方面采取策略。

一、以“学用结合”为原则,合理定位课程的教学目标

大学生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进一步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典型常见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具备使用计算机处理日常事务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信息意识,使学生具备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了解信息行业中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和规范。

在计算机普及的今天,大多数中小学已陆续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学生在家里也经常使用电脑,学生进大学前往往就已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为了让学生减少重复学习,大学生计算机基础培养目标应以“学用结合”为切入点,面向需求,以应用为目的,明确学生在计算机知识与能力方面应该达到水平。如Word的教学,应结合用人单位对熟练掌握办公软件的高级应用的技能要求,根据典型的工作任务,设计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处理复杂办公事务的能力和素质,提升教学目标。大学生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大纲应以社会对计算机基础技能需求的为标准,结合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大纲要求进行制定。

计算机课程教学目标应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要根据专业特点,突出专业特长的培养,不能用单一的计算机课教案,应付所有的学生;应该用多种计算机课,适应多样化专业的学生。如文秘类专业根据专业特点,突出综合文档的编辑技巧与Word综合应用。管理类专业应加强PPT制作、数学工具、Excel数据分析及图片处理的教学,掌握好数据统计方法和数据分析工具的使用。理科类专业应加强数学公式编辑器及数学工具使用的教学。

二、教学内容优化和教学案例选取应突出“三性”

大学生计算机基础的课程培养目标,就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认知能力、利用计算机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和初步能力。社会对大学生的计算机能力的要求,不仅要求知道计算机知识,更重要是要懂得怎么使用计算机来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应用能力,大力加强实践环节,激励创新意识,教学内容优化和教学案例选取突出“三性”:

(一)实用性。从生活和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精心设计各种实用案例,优化教学内容。例如Word教学过程中,可要求学生制作个人简历、主题报刊、毕业论文编辑排版、成绩单等。在电子表格的学习中,则要求学生对商场销售进行数据处理,对企业工资进行分析管理;在幻灯片的学习中,则设计了主题班会和企业宣传等教学案例。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注意教学内容的循序渐进、知识结构完整,使课程教学较好地体现了“夯实基础,重视实践,面向应用需要”的特点。

(二)趣味性。通过有趣的学习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提供想象空间和创作空间,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主题报刊的艺术排版、制作贺卡、利用PPT制作动感相册等。

(三)选择性。为了避免学生重复学习,提高效率,对课程教学内容要注意梳理,进行选择性讲解。例如,字体设计、表格格式等的内容应是在word中着重讲,在Excel、PowerPoint中避免再提及,Excel中突出数据的计算和统计分析功能;PowerPoint中突出幻灯片版式、设计模板和动画效果的设置。

三、教学过程实施“四步骤”

采用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为一体的授课模式,教学过程以“授之以渔”为目标,着力实践动手能力、计算思维能力、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实施“四步骤”:案例引入,提出问题;案例分析,透析问题;案例重现,解决问题;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实践证明,实施“四步骤”的教学过程,可避免教与学的盲目性,提高学生吸收知识的效率,有利于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四、完善课程考核制度

课程考核是评价一个学生是否达到教学标准的有效方法。考核类型与方式:平时考核、期中测验、期末考核。实施教考分离、由试题库统一命题、笔试机试相结合。并组织学生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提高课程考核的要求。本门课程强调的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期末考核由笔试和实验考核两个部分组成,总成绩=平时成绩(30%)+笔试(35%)+机试(35%)。其中平时成绩包括上机实验成绩。占该课程总分的30%,以确保教学过程质量的提高。

五、搭建网络教学综合平台

平台的资源有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视频、试题库以等各种教学资料。按功能可以分为下课程学习、疑难解答、模拟考试系统、新手训练营、视频点播以及教学论坛六个版块。其中,课程学习版块帮助学生在课后随时复习和加强课堂讲授的内容。疑难解答版块解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模拟考试系统版块,学生通过考试系统,能够进行自我测试。考试系统具有自题库随机抽题、智能评分等全真考试环境,可以全方位、立体化打造轻松学习模式,通过自我测试,强化练习,突出实用,从而达到学习目的。新手训练营版块将各知识点的上机操作用制作成交互式的多媒体动画演示,方便学生自我训练。视频点播版块提供各知识单元的教师声音讲解和操作的视频文件,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随时进行点播,以巩固学习效果。教学论坛版块提供了一个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通过网络进行交流的场所。网络教学平台所展示的内容比较生动形象,教学资源丰富可重复利用,学生对此的学习兴趣高,可实现“授人以渔”的教学教学效果。

六、开放实验室

计算机机房在空余时间免费向学生开放,可增加学生课外上机实验的时数,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学生可在开放机房里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或者选做复杂程度更高的实验,进行更深入更广泛的研究和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和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学校应成立专门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团队,负责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建设和改革,承担着全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为充分依托计算机学科的在课程建设、实验室、科研的优势,应注重计算机基础教师与计算机学科教师的沟通与融合,积极吸引和组织计算机学科教学的教师加入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团队,加强计算机基础与计算机学科的联系。

(一)严把教师入门关。实施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提高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质量,关键在于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各学校应严格计算机基础课程授课审批制度。计算机基础课不是“万金油”,谁都可以上。学校应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标准,制订计算机基础任课教师的专业知识及教育教学能力要求。新教师任课前应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及计算机学科领域进行过系统的学习,并在老教师的指导下,经过对拟开课程的辅导、实验课等助教环节严格训练一遍以上。严把教师入门关,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

(二)加强教学团队的集体教研活动。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为了促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和更新,经常组织观摩教学、相互听课、评课等教学活动,通过集体备课、制作课件来提高效率。开展对青年教师的“一对一”结对形式的“传、帮、带”培养工作,使青年教师早日熟悉教学业务,掌握教育规律,提高教学水平。做好骨干教师的培养以及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工作,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开展科学研究,要求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通过科学研究促进教学改革。

(三)建立长效的学习培训制度。日常要加强教师教学业务的管理,通过集体备课、制订教学大纲和教案、教学研讨、组织互相听课评课等业务活动,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对于青年教师或授课经验不足的教师,实行“传、帮、带”工程。针对计算机学科知识更新快的特点,学校在教师培训政策应有所倾斜,实行每年一周期不少于30学时的计算机基础教师全员培训制度。采取校本研修、学历教育、网络培训、参加校内外学术交流等多种学习形式,促进教师自主学习。让教师及时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经验、技术和方法,推动教学方式变革。

(四)建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名师奖评选制度。以师德、能力、业绩、贡献等四个观测点作为教师的考核评价标准,制定名师评选和管理办法,发挥名师教师示范和榜样的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唐培和.大学计算机基础[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教育部高等教育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J].中国大学教学,2005(5)

[3]刘垣,陈庆强.摭谈卓越工程师的计算机科学素养培养[J].高教论坛,2011(8)

计算机课程入门培训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改革

从第一台计算机ENIAC的诞生,到今天只有半个多世纪,然而计算机的应用范围已经覆盖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学校和家庭。由计算机、通信、控制技术结合起来的信息技术产业已经成为社会的第一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技术基础和保证。从掌握计算机这个"人类通用智力工具"的必要性来看,同学习语言、文字一样必须从娃娃抓起。计算机教育,尤其是计算机在中小学的教育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而有关计算机教育的改革也显得势在必行。

一.信息技术课内教学与课外科技活动

计算机普及教育推动着教学体制的结构性改革。大量实践表明,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课内外结合,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展学生的爱好、特长,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对学生的计算机教育要达到基础知识普及、科技素质训练、培养计算技术后备人才的多重任务,因此要课内、课外并举构成一个有机配合的整体。

⑴.课内教学要完成对青少年的计算机知识普及。首先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操作及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增长对计算机的基本了解和爱好,能适应学校教学中逐步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法的要求和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本人担任高一年段的计算机教育课程,所开设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正是重视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主要讲解了计算机的发展、应用、Windows操作系统、汉字录入技术(五笔字型)、Word2000文字处理系统,VB程序设计基础等。

计算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要重视理论知识与上机相结合。

⑵.校内、外的课外科技活动要为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提高的条件。更好作到计算机理论与上机相结合。我校一直重视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并且取得好成绩:数学、物理、化学等都有全国、省、市竞赛中获奖的。电脑兴趣小组才刚刚起步,就有喜人的好开端。晋江季延中学在近四年"中国电信杯"信息学竞赛中三次取得了初中组团体第一、两次取得了高中组团体第一、个人奖第一的好成绩。而且信息技术会考也大面积的丰收,今年高一所有学生将参加福建省信息技术(二级VB)会考。在学校领导的重视下,经过我们的努力,以后定能硕果累累。我曾设想,中学也象大学一样,提高计算机的利用率,将机房向有志学习计算机的老师与学生开放。当然这样可能产生人多、设备不够的矛盾,不过凭"机票"上机能解决此问题,我校目前每天中午与周末免费开放电脑室让学生上网进行"研究性学习",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知识,也加强了信息技术的学习。目前中学有繁重的基础教育的任务,可能会对其他学科在时间上有小的影响,但若真正推行"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加强计算机教学正是其有效途径。而且能真正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素质,从而给其他学科带来好的影响。

二.关于信息技术教育改革的六点建议

现在教育体制改革正大力推行,信息技术教育改革也势在必行。

1.关于信息技术课的地位

电子计算机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和龙头,它的出现和发展,把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开创了一个技术革命的新时代。计算机把人从重复性的或有固定程式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使人类智能获得空前发展。科学家们曾预言:计算机科学将是继自然语言、数学后的第三位的,对人的一生都是大有用途的"通用智力工具"。正因为如此,计算机与基础教育相结合已成为当今世界大趋势。在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是提高人才科学素养的需要。过去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恐怕不行了。社会向前发展了,跨世纪人才的科学素质应有五大支柱: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近年来国家教委提出了在中小学开设计算机课的规划,强调了计算机在中小学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十分重要和正确的,也真正体现了小平同志曾说的"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的重要性。要提高信息技术课的地位,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⑴.计算机教师首先要认识到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知道当今社会计算机的普及和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计算机教学。我们肩负着"科教兴国"的历史重任。

⑵.对已有的计算机房加强管理,让设备发挥最大效能,而不是应付上级检查或为了提高学校名气的单纯的"摆设"。

⑶.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质量,狠抓计算机教学效果,干出成绩,让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看得见"有投入必有收成"。

⑷.保护和调动计算机课程教师的积极性,在考核、晋升、进修等方面与其他学科等同对待,甚至优先考虑。

2.关于课程结构与课时调整

我们的传统教育模式"应试教育",比较重视分数。时常用考试来刺激学习,"考试是法宝,分数是命根"仍在一定程度上起很大的作用。计算机课决不能再循老路。计算机应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不实践学不会,不实践学了也没有用。针对这一特点,计算机课程应以实践为主,精讲多练,让练的比重大于讲。

一个中学生坐在计算机前,他所面对的不是一般的物理仪器或化学试验装置,而是他可以用来进行学习、动手实践和进行构思与创造的环境。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还有创造能力的培养都可以借助于这个环境来实现。

鉴于目前中学生负担比较重的情况下,不可能拨出很多计算机课时,因此必须通过教学改革通盘考虑。比如有的课的部分内容可以利用计算机上,计算机课的作业也可以用于解数学题或物理题。总之,在中学开设计算机课,决不是仅仅多了一门课,给一些课时的单一问题。教育部门及学校都应做好课时的适当调整。中学计算机教学每周至少应安排2课时,才能满足理论教学与上机实践操作的需要。

3.师资培训:

面对计算机普及的大潮,师资水平的提高显得越来越迫切。目前计算机课的教师紧缺,真正计算机专业人才不太愿意到计算机教育第一线。大部分中学计算机教师是从数学和物理课转过来的,多数人边教边学,非常辛苦。加之计算机学科的知识更新极快,更加使这些老师难以胜任。为此,师资培训工作很有必要开展起来。我们从事计算机教育的老师,特别是中小学老师深感计算机文化交流的范围太小,须知搞计算机工作绝对不能闭门造车,所以迫切希望教委能多给我们一些培训的机会。

师资培训还包括对其他非计算机行业老师的培训。我校就经常利用假期对青年教师进行计算机知识的普及与培训,学校规定每周六下午为学习电脑日,早在1997年就对全校教师大规模进行电脑培训,部分老师不只通过了全国计算机一、二级考试,掌握了计算机入门知识,以及一般教学软件的使用知识,如:Windows98、Word(wps2000)、Excel、Powerpoint、IE5网络浏览器、E-mail电子邮件等。现在几乎所有老师可以通过电脑编辑打印试卷,为真正推行"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而精选试题,精讲精练,所有教师都能使用校园网络系统辅助日常教学,大大推进了信息技术在其他学科的应用。这样既提高了计算机资源的利用率,又让更多青年教师能参与到计算机教学中来,从而更好推动计算机教育事业的发展。

4.要把计算机做为现代化教学手段引进学校。

现有的教学模式已经沿续了几百年,这中间有过改革,但从总的投入产出的教学系统效益看,其能力接近饱和,已经不太适应新的形势。作为新体系的物质方面的支柱,历史地落到了信息科学的头上,这里最重要的是计算机系统和网络系统。将信息技术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势在必行,也已成为发达国家的趋势。科教兴国,重点首先是教育。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支持环境要定位在计算机和网络上。当然,限于国力,我们不能想像全国80万所中小学全面铺开,但我们又不能不开始试点。先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始试点工作,不然,我们还会贻误时机。使我们感到高兴的是我们学校算走在前列,为了推行"素质教育",我校花了大笔的资金添购新的电脑设备,还搞起了多媒体教学系统、校园网络系统,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我校真正成为"窗口学校"、省重点侨校。

5.加强学生信息化教育,有效使用校园网络系统开展信息技术教育

为了加强学生的信息化教育,还必须更好使用校园网络系统。只有学生的信息化教育水平提高了,学生才能主动接收并利用校园网络系统学习,相反,只有加强信息化教育,才能更加有效使用校园网络系统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服务。当今发达国家都把信息化教育摆在首位,我国信息化教育也必须加强,我们学校在信息课教学中不只是教会学生"掌握计算机与网络操作",还把"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所提供的强大能力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作为重要内容,让他们能主动有意识地利用校园网络系统学习更多的新的知识。早在几年前我校就将计算机列为了必修课,学校成立了计算机兴趣小组和网络兴趣小组,在福建省中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计算机竞赛方面成绩十分喜人。我们还建立了一支学生计算机管理员队伍,他们不仅能在日常的计算机教学中承担管理计算机的工作,而且能指导其他学生学好计算机。同时他们也能很好使用和管理教室里的终端设备。

6.以国际互联网为拓展,建立学校网页、班级主页、师生个人主页,从而开展"自主性学习"。

在校园网络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同时,我们以国际互联网为拓展,建立学校网页、班级主页、师生个人主页。学校网络系统对外通过高速光纤(10M)宽带网专线24小时全天联接Internet网,季延中学也建立了自己的网站(网址:),网页全面介绍了学校各方面情况,开设了领导机构、光辉历程等栏目;有的教师从互联网上找到相关的资料,为做课件服务,也制作教师主页,把所教学科的一些具体内容送到互联网上,给同学们开辟了一个永不落幕的第二课堂。学校每天晚上对教师开放网络教室,中午对学生开放,让他们能上网主动参与网上文化建设。还专门组织成立了网页制作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班级主页(比如《演义二班》)和一些优秀的个人主页。同学们从国际互联网中学习到了更多新的知识,开展"自主性学习",获取了更多的信息,使学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愿全社会多关心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与改革,为"科教兴国"献上一份厚礼。

以上仅仅是本人在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中的几点建议,希各位领导与同仁们指教。

参考文献

1.吴文虎主编:中小学计算机知识辞典

2.吴文虎主编:信息学(计算机)奥林匹克

计算机课程入门培训范文第3篇

摘 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职业教育的发展,很多职业院校的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当今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本文结合目前职业院校的计算机教育发展趋势,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进行了问题归纳分析,提出了一些教学改革的方向和思路。

关键词 :职教 非计算机专业 计算机教学

进入21世纪以来,计算机技术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应用最广、与人们工作生活结合最紧密的科学技术之一,计算机操作是现代职业人所必备的职业技能。特别是近年来,物联网、O2O、互联网+传统产业这些新的经济形态已经逐渐改变传统实业的生态环境。对于培养中、高级技能型人才的职业院校来说,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任务,也是今后就业必不可少的技能储备。

一、职业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现状

1.职业院校生源层次差别大,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在目前的社会观念和教育体制下,中职院校在整个教育体系中长期处于相对较低的地位。与普通学校的招生相比,生源一直不理想。来自不同学校、不同地区的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又各不相同:有的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有一定的基础,且平时喜欢动手操作计算机;有的则还没有入门,打字都比较困难。正因为录取时以文化课成绩作为依据,而不是以计算机成绩作为依据,造成学生间基本功差距明显,这样势必对计算机教师的课堂教学进度把握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2.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缺乏课后练习的主动性

计算机是一门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这决定了学习者必须通过操作练习才能掌握这门功课的学习内容。类似战斗机飞行员的飞行训练小时数,操作计算机的熟练程度有很大一部分因素与学生的操作时间有关。职业院校的学生因为本身的专注力弱、自信性不够等个人原因,以及基础知识不扎实,导致课堂知识吸收能力比较弱,仅凭计算机课堂的上机练习机会,又缺乏课后自主学习的能力与意愿,事实上影响了这些学生计算机水平的提高。

3.学校重视程度不够,教师业务水平受限

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在许多院校被称为计算机公共课。可能是“公共”两个字的缘故,让它先天不足,不敢站在专业课面前。正因为如此,上至教育部门,下至学校领导,对其抱着“没有不行,有了不管”的心态。计算机公共课不是专业课的组成部分,也不能对本专业的理解与学习直接产生影响。但是,在目前包括文科、理科、工科在内的各个学科及各行各业都拥有自己专业化的系统软件的IT时代,如果没有计算机基础,不仅会导致今后学生面对各自专业的系统软件上手困难,而且在办公自动化、网络化的背景下,学生的求职与工作效率都会受到相当大的影响。计算机是一门与时俱进的课程,但是很多学校的计算机教材多年来都没有改变,教师的教学内容也一成不变。计算机教师如果没有对专业知识自我更新的意识,教学内容几年如一日,将会影响教学的效果。

4.计算机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手段有待提高

当前职业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多年来都没有大的改变,老师在计算机课上的主要任务是教软件,无非就是软件的版本或者类型不同。很多学校都把计算机教学的重点放在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上,真正与学生所学专业的融合比较少。计算机软硬件速度更新较快,许多职业院校受到资金预算的限制,造成教学设备跟不上计算机的发展,影响了计算机课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师资培训的不足,也使得先进的教学手段难以在课堂上展现。当前职业院校的学生都是90后,过去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很难吸引他们。如果职业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不改变,在教学上就很难有所突破。

二、职业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改进对策

1.按学生基础进行分层教学

让学生们都按照一个统一地标准进行计算机教学,势必造成计算机水平较好的学生觉得要求过于简单,没有兴趣再去学习,上课就会分心。相反,计算机水平较差的同学连打字都困难,就会感到听不懂和跟不上节奏。如果采用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就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可以在新生入学时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摸底,然后将不同学生分类分层进行划分,并将计算机课程分为高中初级,相对应后进行教学。这样可以满足广大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他们也能被照顾到,在学习上不会被落下。

2.给予学生更多的计算机操作时间

计算机老师应该在课堂上尽量增加学生进行计算机操作的时间比重。在计算机知识的学习上,只有不断操作练习,学生才能够很好地的掌握相关知识。学校应该加大对计算机教学的支持力度,在课后时间里,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机房用于完成课后练习,利用互联网的便利,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特别是对较为优秀的学生,更应该允许他们多使用计算机机房。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在课后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把控能力,可以让学生带着开放性的计算机练习项目去操作与实践,教师要给予及时的辅导与讲评。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水平

强大的师资力量是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水平的重要保障。为了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建立一支稳定且有志于提高计算机教学水平的师资队伍十分关键。学校应该采取多种措施来提高老师的教改科研及教学水平:第一,利用寒暑假积极组织教师进行计算机专业的培训和继续教育。第二,组织教师多参与校内外的教学交流及听优秀计算机老师的课。第三,组织教师多参与技能比武和教学比赛,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第四,组织教师有计划、系统地研读及发表计算机教学方面的最新论文专著,提升教师教研水平。

4.熟悉最新的教学方法与课堂技巧,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首先,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教材不能搞大而统,要根据各专业的特点,走与各专业特点相结合的路子。其次,教师要尝试将任务驱动教学、案例式教学、互助教学等教学方法穿插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的兴趣点集中到课堂上。第三,灵活地组织课堂学习,利用分组协作式学习、网络交互演示等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最后,教师可以在教学的某些模块中,采用翻转课与微课堂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利用智能手机学习的便捷性,提高学生课余碎片化时间的利用率。

在新媒体凸现、各行各业皆是深度信息化的今天,计算机应用对于职业院校每个专业、每个学生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必修课程。职业院校的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也要与时俱进,加快计算机课堂教学的软硬件建设,设计和完善符合现代职业岗位要求的教学实践环节,充分发挥课程项目化、移动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方法的优势,走出一条结合各专业职业特点的计算机教育教学的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陈书敏.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若干问题的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2).

[2]王胜.移动互联网技术助力职业院校开创实习生管理新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8).

[3]叶向前.电大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现状及对策[J].软件杂志,2014(2).

计算机课程入门培训范文第4篇

[关键词]计算思维 非计算机专业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 改革

引言

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 电子 商务、电子政务、数字化校园、数字化图书馆等己向我们走来。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有增无减,计算机成为衡量大学生业务素质与能力的突出标志。

高等学校的计算机教育有两类不同的范畴:一种是指计算机专业的学科教育即计算机专业教育;另一种是指面向全体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占全体学生数量的90%,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的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 网络及其它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但随着新形势的变化,很多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出现了颇多问题,无法真正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思想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增强学生的就业信心和实力。

一、出现的问题

(一)基础不同,学习需求各有差异的问题

本科院校的生源通常来自不同地方,使得学生间的计算机基础存在较大的差异。我们连续三年在昆明理工大学做过问卷调查,在入学前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多限于网络的初步应用,比如收发邮件和聊天,但是基础知识仍然未达到大学计算机教学的目标。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目前,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计算机文化层次的教学内容已经逐步下移到中小学。但由于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在今后一段时间,新生入学的计算机水平会呈现出更大的差异。目前我校教学中出现的情况是,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同学感觉课堂内容简单重复,学习兴趣降低;计算机基础较差的同学往往从零学起,希望能放慢授课进度。

(二)内容繁杂,兴趣不大逃课率大的问题

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材,名称很多,诸如入门、文化等等,都被认为是计算机基础课的教材。内容基本上是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软件、Internet基础知识、数据库基本知识等有关领域的浓缩版。教学突出了实用性,但给学生有操作培训的感觉。教学内容也没有针对不同专业进行区分,让学生觉得和后续本专业的课程没有太大关联,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生进入大学后,对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兴趣不大,逃课率较高。

(三)教学滞后,教学目的与社会需求不一致的问题

应用型本科院校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的目的是不以学习纯理论的课程为目的,而是作为应用技术来掌握。因此教师在讲授内容时大都结合具体软件,注重训练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技能。尽管学生掌握了几款软件的使用方法,但在毕业后进入各自行业工作中,学生将面对不得不学习新的版本的境况;同时不同行业对信息或数据处理的需求是不同的,这不是使用几款软件的经验就可以胜任的。

二、计算思维的思想

2006年3月,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周以真教授清晰系统地阐述了计算思维,2010年10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国良院士在“第六届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倡议将计算思维引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以后,计算思维得到了国内计算机基础教育界的广泛重视。然而,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既由于认识上的不足,又由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殊性。如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思维,使大学生学会用计算思维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对提升计算机基础教学水平、培养卓越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等有关文件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计算思维,但是贯穿了计算思维思想。《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提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术与方法,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课程目标是“使他们在各自的专业中能够有意识地借鉴、引入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些理念、技术和方法……利用计算机、认识并处理计算机应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简单地说,是使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和方法处理问题,这是计算思维的目标。

三、改革措施

(一)分层次、分类别、分阶段实施教学

首先,我们应当探索实施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教学方案。原则上分类实施:分为理工类、综合类和人文艺术类。主要区别是前两者增加程序设计算法要求,后者增加办公软件高级应用。

理工类、综合类的专业的教学方案如下:弱化Office软件课堂讲解,强化实践和自主学习;保持原来网络、数据库、多媒体基本要求,精简了在后继课程中涉及的多媒体制作;腾出6周时间开展计算思维和程序设计算法教学。其中:

①利用1周(2学时)开展计算思维基础知识专题教学。主要内容包括;

科学思维;三大科学思维、计算思维及其主要内容、计算思维的作用。

计算理论;冯·诺依曼计算机、存储程序,图灵机、停机问题、图灵猜想,可计算性问题、计算复杂性、P&NP问题。

大学计算机基础由于教学对象是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因此计算思维基础知识教学必须有别于专业学生。在计算机专业中,某些知识点就是一门课程,如可计算性理论。在大学计算机基础中,开展计算思维基础知识教学要注意:对三大科学思维、计算思维及其主要内容、计算思维的作用、冯·诺依曼计算机、存储程序等问题简明扼要地阐述清楚;停机问题、图灵猜想、可计算性问题、P&NP问题等本身没有答案,仅仅是像公理一样的命题,只需要简单举例提出并说清楚即可,不需展开。

②利用5周(10学时)讲授程序设计基本知识和训练算法基本功。让学生明白计算机抽象、自动执行的道理,掌握基本编程的能力。更有利的是学生根据各自情况,利用假期可更深入地自主学习程序设计内容,拓展第二课堂的学习渠道。

(二)引入计算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充满着大量的计算思维案例。例如,全面展示计算机的应用,实质上起了培养计算思维意识的作用;从算盘到计算机的发展过程是计算思维内容不断拓展的过程:计算机系统是用抽象和分解来控制庞杂的任务和设计复杂的系统;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是表示问题的方法;操作系统是用计算思维思想解决了计算机自身问题的案例;使用办公软件是一种基本的、低级的计算思维;网上检索、网上购物、网上开店是典型有别传统思维的计算思维活动;设计一个数据库就是抽象和分解的过程;设计一个动画,可以看成是一个建模和仿真的问题。

从计算思维的角度来讲解计算机基础概念和原理知识。例如;通过展示计算机科学的最新成果,了解计算机能做什么。思考计算科学的两个基本问题;什么事计算机比人做得好,什么事人比计算机做得好?计算机有没有智能?从而培养计算思维意识。讲授操作系统基础时首先提出“车辆追尾问题所在?正常情况下公交车不来,责任在谁”等问题,说明操作系统解决此问题的方法和思想。又如Cache是一个预置和缓存问题,其思想是一个典型的计算思维案例。以前,可能仅仅讲解Cache起什么作用;从计算思维的角度来说,则需要讲解如何起作用。

(三)实施问题驱动式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计算机课程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多上机、多实践才能真正掌握课堂讲授的知识。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按1:1:1的比例来组织教学,在安排与理论课学时相当的课内上机学时的基础上,还为学生无偿提供了同样多的课外免费机时,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

很多同学都是在入学后的第一门课《大学计算机基础》开始对计算机产生兴趣的,因此我们加强了应用和实践这个环节,除了要求学生在上机时间完成作业外,还布置了大量的课外大型作业,另外还为学生创造了参与实际工作的机会。比如指导学生参与我校“数字化校园网”的设计和开发、“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等一系列的实践任务。通过亲自动手,同学们尝到了“我能创造,我能成功”的滋味,也提高了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兴趣。

计算机技术的内容浩瀚无比,学生的兴趣又各不相同,按步就班地学无法满足多样化的需求。为此,针对不同的专业,我们引入了一些具体的运用,如:“Unix操作系统在金融业中的应用”、“存储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的最新进展”、“数字信号传输规范发展的新趋势—由并行到串行”、“Oracle系统分析”、“超级计算机现状和发展趋势”、“信息安全技术在金融业中的应用”等,以扩充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与时俱进,更新教学手段

计算机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上机的实践与钻研。我们应该不能只有课堂教学,在现形势下,网络的应用给我们的实验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我们在学校的校园网上建立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在线教育平台,教学中的高层次的需求在网络中得到极大的补充。在线教育平台的建设包含讲义、实验指导书、课堂教学录像、网络课程,还应该包含自学需要的素材库、试题库,以及可以开发出考试系统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软件,它们各自自成体系又相互关联,各种教学形式互相补充又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满足了各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是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网络教学三位一体,相互促进,各方面全面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强化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深入探索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协作学习等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探索各种教学模式混合的新式教学手段。

(五)创新教学观念,完善教学内容

认识了当前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针对高等学校具体的实际情况,我们要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和进行教学改革,这就是:将多媒体教室教学和网络辅助教学相结合,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实践环节,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素质和实践能力,以及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确定了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各门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保证计算机系列课程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计算机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着重讲授计算机技术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方法,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和方法,主要的技能知识内容放在实验教学环节,积极采用视频教学的方式,充分利用网络的优点,完善课堂教学。

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以及就业的前景需求,计划内的计算机教学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应该有选修计算机课程;该课程又是针对非计算机专业设计,因此,也要突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总之,各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按照重基础、强实践,突出综合应用能力的原则建立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六)改革教学考核手段

为了保证计算机教学质量、促进计算机教学改革,同时应该改革计算机教学的考核手段非常重要。对教师而言,重点在于对学生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是否符合白皮书和蓝皮书大纲的要求。我们着手改革学生成绩的评定,将学生的期末成绩转换为上机成绩、平时成绩和笔试成绩的有机结合,笔试成绩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掌握,上机成绩是操作技能的表现,平时成绩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盲目追求高分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计算机,激励学生创新追求全面的知识。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每个计算机课程后都设置有一个综合设计的课程设计,这样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可以大大加强,同时学生有很强的成就感。

(七)建立促进学生参与的激励机制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创新教育项目,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与计算机应用能力。凡是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云南省计算机等级考试,获得等级证书,可按学校的规定获得“课外教育学分”;凡参加全国、省级计算机竞赛获奖的都给以表彰并记“课外教育学分”。

四、结束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本科学生,尤其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接触到有关计算思维的第一门课程,其教学内容和体系仍在不断完善与发展。中科院院士陈国良教授在2011年7月举办的计算机科学前沿高端学术论坛(HPC China2011)上呼吁:要提倡计算思维,要提倡计算思维在教育和科学中的作用,要把这种思维普适化、大众化,真正融入到人类的一切活动中。因此,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与时俱进,及时调整教学的模式、手段和内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计算思维能力,使所培养的学生能适应行业发展新需要。

项目来源:云南省高校质量工程教改项目“Inquiry learning体系在程序设计中的运用”(云教高[2010]96号)。

[参考文献]

[1]胡英,廖瑞华,陈积宇.《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

[2]齐逸.浅谈基于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教学内容设计[J].科技信息,2012(13).

[3]姚江河,司春景,席亚军.《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0.

[4]龚沛曾,杨志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计算思维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2(5).

[5]李林涛.魏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0.

[6]何钦铭,陆汉权,冯博琴.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0(9).

[7]陈国良,董荣胜.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1.

计算机课程入门培训范文第5篇

关键字: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组织体系;环境体系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开设,体现了技术发展的要求,也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高职学生不仅要掌握计算机技术,更要具备计算机素质;不仅要懂得如何操作计算机,更要明白如何利用计算机。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

首先,我们强调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意识。这包括两方面,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计算机的工具性,认识到计算机已经成为现代生活、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从而养成积极、主动地使用计算机开展各种业务的习惯;另一方面,使学生理解流行软件所带来的基于计算机工作的观念的变化,适应变化,融入其中。

其次,我们面对的是在校学生,而非短期培训学员;我们的目标是培养素质,而非即学即用的技能。面对计算机的迅速发展,与培训学生掌握几个流行软件相比,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并掌握新软件的能力、再学习的能力更为重要。这种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知识面广,要求教学能促进、激发学生深入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基于这样的出发点,我们确定了“以应用为基础,以发展为目标,操作技能和理性思维相结合”的教学指导思想,并以此为原则,确定课程内容和组织体系。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应根据其特点和形势发展需要,不断探索并提出改革思路。正确把握并定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目标是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多年的教学实践已经使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成为高职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应该随着整个高职教学改革的要求同步发展,还必须结合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新特点,着力于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目标,在现阶段,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

(一)计算机与社会

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经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已经和全球经济化紧密相关。因此,学习计算机技术不单纯是为了用计算机,更重要的是能够适应社会发展。

(二)计算机历史与基础知识

计算机的历史是一部传奇,人类对计算机自动化的追求发展到今天的计算机技术,本身就是一种探索,熟悉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不仅仅是为了了解它的进程,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启发其创新意识。熟悉微型计算机的结构,是整个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重要内容,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学习结构本身不是主要目的,主要是通过了解计算机结构的发展,了解其技术发展的概貌。

(三)软件技术

在整个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中,软件的比重是最大的。学习计算机的应用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学习软件的使用实现的。

(四)计算机网络技术

计算机网络已经呈现出作为新的社会媒体的重要地位。通过网络交换信息、获取信息是现代社会学习、工作、交流的重要手段。计算机网络基础与知识的学习不应当停留在网络的使用上,应该把从网络提取信息作为教学的重要目的。

(五)计算机新技术和应用

包括数据库应用、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等。应根据专业特点设计针对本专业的计算机教学要求。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多,层次多,但课程和课时都受到一定的客观限制,因此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体系建立过程中,把教学手段、过程作为重要的内容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方面。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组织体系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是,以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及基本原理的讲解为主,辅之以典型实用软件的

介绍;重点讲清有关的基本原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对计算机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从知道怎么操作计算机,到为什么要这么操作。讲解引导入门的作用,学生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自修有关计算机更深入的课程。学生通过若干软件的学习能够基本熟悉计算机中的各种操作技巧及原理,并加以应用。

由于内容丰富、知识面宽、理性概念比较抽象,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不能占用太多学时,因此,必须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在这一方面,我们采取“课堂讲授——流行软件演示——理性思考——主动实验——深层再思考——再实践”的教学实验过程,以加强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全面理解与掌握。同时积极采用现代教学手段以支持这一过程的实现。比如,讲授过程和演示过程全面采用多媒体教案、多媒体软件演示课件、多媒体实验教学课件等。

学生经过上述循环过程,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强调“思考”。学生通过思考才能体会到课程内容的真正含义,才能真正掌握课程内容。前一个思考是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从课程内容到具体软件,是面向具体应用的部分;后一个思考则是提高、联想的过程,从一个软件联想到更多的软件,这是面向发展的部分。

为进一步约束学生自觉学习,加强课堂教学环节、实验环节以及考试环节之间的互相配合,加强规范化与制度化的教学过程管理,更好地实施管理,我们还进行了网络化实验管理与实验教学环境的建设,支持学生有约束地完成开放式上机实验。网上考试环境的建设使学生异地实验与同地考试相互结合,真正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环境体系

(一)网络教学平台的研制

课题组研制了功能齐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教学平台。其中,充分考虑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行为,融入了传统教学的主要环节。为学生提供了课程的全部学习课件、教案、实验指导书、参考资料、教学大纲、学习要求等多种资源,为教师提供了素材库、试题库等备用资源。该平台支持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作业与自动批改等。网络教学平台支持资源型学习、研究型学习、协作型学习等多种学习模式。“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和“计算机考试系统”都融入了网络教学平台。

(二)计算机考试系统的研制

作为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开发了智能化程度较高的《计算机应用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VF程序设计”三个计算机考试系统。

每个考试系统都装入近四千道试题和答案。试题中有单选题、多选题、是非题、操作题等多种类型。试题库中试题除给出参考答案外,还有知识点,以控制试卷中不出现有相同知识点的试题。每个系统都可以进行试卷标准化选题、上机标准化选题。对于学生的机试成绩,系统自动评卷。

(三)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的研制

课题组研究了与改革方案相对应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有近500多张幻灯片、20多个屏幕剪辑,还有其他满足教学需要的各种声音和图像文件等。这些幻灯片远远不只是一个单纯播放文本和图像的幻灯片,而是在上面放置了大量“对象”,可以执行各种功能。

在具体教学中,有大量的“对象”需要做实地演示操作,将这些“对象”放置在幻灯片上,并进行相应的激活设置,在播放幻灯片时只需要用鼠标点击,即可激活对象进行演示操作。在幻灯片上放置“对象”,在“对象”里书写讲稿,可大大减轻教师的备课工作量。在具有插入“对象”功能的“对象”里根据教学需要再嵌套“对象”,可以增加讲课的灵活性。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实现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目标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如教、学、练过程经常脱节,导致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难以达到期望的目标。因而,要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的水平,必须解决以下问题。

(一)内容繁杂,相关性差,学生难接受

以目前较流行的Windows+Office为例:第一部分为计算机概述,内容主要涉及计算机硬件、计算机的组成和工作原理、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计算机的类型和用途;第二部分为操作系统的功能和使用,主要介绍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知识和使用方法,如操作系统的界面、文件管理、程序管理、计算机管理、帮助系统等;第三部分主要是Office的使用,包括Word、Excel和PowerPoint的使用等;第四部分为网络等方面的知识,在该部分中包括网络的基础知识、Internet的基本知识、Internet的信息服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知识。除了上述四个方面的内容外,新的教材还增加了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与数据库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相互独立,关联性小,但是涉及的内容却非常多,知识面宽。对教师来说,要求很高,对学生来说,学习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二)理论知识与操作并重,理论知识要记忆,操作要熟练

计算机课程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上机操作和练习,掌握操作系统的特点、办公软件的使用方法和网络的基础知识。另外,它是一门需要记忆的课程,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特点、数制转换、网络的基础等内容要求记忆并且要能够灵活运用。因而,学生在学习时,需要理论联系实际、理解与操作相结合。教师在教学时要合理安排理论与上机学时。

(三)学生基础差异大,教学的深度和难度不易把握

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城市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比较好,有些中学已经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方面的课程;而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中学根本没有开设计算机课程的条件,有些学生在进入大学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一无所知。这种基础的差异要求教师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学生上机时面临的诱惑多,需要正确引导

由于计算机与其他的教学仪器不一样,具有通用性和多用性的特点,而初次接触计算机课程的学生难免会为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吸引,好奇心促使他们对计算机内的资源会做进一步的了解,但这种了解不一定全都对学习有好处,例如学生有可能会玩游戏,做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无关的事情。这时,教师的正确引导显得至关重要。

(五)教学内容变化快,教学中应注重知识的更新与调整

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发展一日千里,计算机设备和计算机知识更新快,而教学设备与教材更新相对滞后,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具有前瞻性,注意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同时也要不断学习和提高,随时追踪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了解信息技术的最新趋势,紧跟时展的潮流和步伐,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开拓前进。

参考文献

[1]何克抗.论计算机教育发展的新阶段[J].计算机世界报,1999,(10).

[2]邢茹,王行恒.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调查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5,(11).

计算机课程入门培训范文第6篇

这里记录了一名普通教者的部分经历、部分人生,这经历和人生中都包含着希望与痛苦的双重情绪――欢乐和忧伤曾轮番占据心灵。

――题记

在众望中起步

1996年,我通过自学获得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当时在房山区的小学教师里大概也是第一个,教育局领导还专门和我谈话,对我进行了表扬和鼓励。在领导的殷切希望和同事们的羡慕中,我摇身一变,由数学教师变成了计算机教师。

然后,我精挑细选了很多参考书,满怀信心地上课了,当时用的是DOS系统,我根据机器和软件的情况编了一首儿歌:一摁Power把机开,四个箭头选项目,空格或回车继续来,Esc键我离开。小学生们特别喜欢,背起来朗朗上口,操作起来有章可循。学生很快就掌握了一些小软件的操作。我还编了指法口诀,使学生能够很快记住字母键的位置和击键方法。一时间我的计算机课上得有声有色,成为学生最喜欢的课,也得到了校领导的表扬和同行们的称赞。我在每次校级赛课活动中总是一等奖,渐渐地有了点成就感。那时的我除了教课,还承担着诸如打字、修计算机、培训其他教师、训练学生参加比赛等任务,忙碌而充实。学生对计算机课呈现出空前的热情,领导对我的工作大力支持,同事总是把我视为专家。

在迷茫中坚持

我充实而又忙碌地工作了一年,才发现我的学科一直没有教研,后来我才知道这门学科没有教研员。然而,事实并没有动摇我认认真真上课的态度,只是我总觉得需要请教时,无人可问,需要讨论时,无人可交流,自己常常感到行进中的迷茫。1999年,操作系统已经发展到了Windows。因为有DOS的基础,我很快掌握了Windows的基本操作。那时,北京市要求教师要通过市级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水平模块的考试。一时间,我校掀起了学习计算机的热潮。这期间,我充当了大家的辅导老师。第一期考试,我校就有很多老师得到了A级合格证书。此后,我的工作也轻松了一些,不必事必躬亲了。但我仍然是学校最忙的人,总是忙着修电脑和料理其他杂事,忙忙碌碌但好像又没做什么,一时间竟然感觉找不到自己的定位,那时的我真是迷茫而又彷徨。虽然我的课不考试、不比赛,也没有谁监督,甚至可以说是放任自流。但凭着对这个学科的热爱,我依然对计算机教学孜孜以求。只是在别的学科教师纷纷获得荣誉证书时心中很是失落。

在寂寞中成长

几年过去了,我越发感觉到自己总是往外掏而没有补充新的知识。技术上落后,教学上闭门造车。在默默的工作中,我找不到舞台,得不到关注,看不到希望。我壮胆向学校争取了外出学习的机会,参加了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网络培训班的学习。走进我向往的清华园,我更深地认识到自己的差距。作为一个半路出家的计算机教师,学习的道路坎坷而艰难。那一时期用课件上课成了热门,从Authorware到PowerPoint再到Flash,我一路猛啃,不敢松懈,经常一坐就是一天,不知不觉抬头一望,已经是华灯初上,回到家继续挑灯夜战,那份全情投入真是苦中有乐。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做的课件在全国比赛和市级比赛中分获二等奖。成长的代价就是接受挑战。在一次次锻炼、一次次挑战中,我逐渐成长起来。

轻风系不住流云,流云却带走了岁月。今天回首那段读书、熬夜、写作和上网交织在一起的日子,艰辛而充实,我很是怀念。

在浪潮中薄发

2001年,新课程改革启动,计算机课成为了信息技术课,这门学科终于成为了必修课。随后不久,我们全区的教材统一了,学科也有了教研员。教研、交流、比赛活动比以前多了。我抓住时机,及时更新观念,在课程整合方面进行探索。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反思,我的眼界开阔了,水平提升了。在教学之余,我试着总结自己的一些教学思考,并把这种思考付诸笔端。4年来,我的9篇论文在国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案例、录像课纷纷多次在全国和北京市的比赛中分获一、二等奖。近些年来,我在区级比赛中累计获奖50多项,我辅导的学生也在国家级或市级比赛中获奖,在区里的比赛中成绩名列前茅。我被评为区教育信息化先进个人,被教研员称为“水平很高的老师”。

在学习中前行

2004年,我参加了“九五”继续教育“英特尔未来教育”的培训。无论是培训方式,还是学习风格,“英特尔未来教育”的理念都很新颖,也很人性,它抓住了受训者的心理。在学习过程中,既尊重人的个体感受,也在逐渐培养着人的合作意识。在一个一个活动中,虽然在无形中被牵着走,但也被吸引着、主动参与着。快速的培训节奏,没有半点废话和空隙,使头脑时时处于高度运转之中。一次一次的头脑风暴,不时闪现的一个又一个的灵感火花,这种学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愉悦的学习。这个培训对我的教育教学产生巨大的思想冲击,收获最大的是观念的创新。这在我以前参加过的培训项目中是前所未有的。

2008年,我参加了“十五”继续教育“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这个项目是国家为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的重要举措。作为主讲教师,我了解到周围大多数教师对教育技术的概念和内容是模糊的,对于培训目的和意义的认识,他们只停留在技术层面上。其中一个有失偏颇的看法,就是把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传统的信息技术培训等同起来。在培训的第一天,我把首要的任务定位于改变学员的理念,让学员明白培训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是教育技术,明确培训项目的准确定位。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比“英特尔未来教育”的培训在软件方面的最大进步是有了“网络培训平台”,利用“网络培训平台”,以班级为单位,学员可以轻松地完成网络资源的浏览、下载、处理、整合以及提交作业。在班级讨论区内可根据模块、学员所教学科等进行分类,在讨论区中设立不同的主题和场景,畅所欲言,让学员分享教学情景中的教学活动,参与讨论。

2010年,我参加了“十一五”继续教育信息技术专兼职教师的专业培训,这次培训的学习有两个模块:Dreamweaver CS3和Flas脚本基础。这些内容对于我这样半路出家、没有编程基础的信息技术教师来说是巨大的挑战。学习的过程是艰难的,开始无异于听天书,慢慢地我入门了,学会了动态文本、变量控制、三维控制,等等。

收获与反思

我追逐着信息技术发展的脚步,从不敢懈怠;虽然在磕磕绊绊中踉跄前行,但从未放弃;我钻研着信息技术教材教法,从来不敢满足,在平凡的工作中收获着快乐。实践的过程是漫长的,可能还充满着困难与挫折,甚至于伴随着痛苦与折磨。实践的过程是寂寞的,也许没有掌声与鼓励,可能还伴随着冷眼与嘲讽。正因如此,作为教师,我们更要经得起大千世界的诱惑,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

新时期,课程改革对我们提出了巨大挑战,教师需要更新教育观念,需要提高教育能力,需要转变教育行为等,而传统的在职培训、学历达标等继续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这一需求。我们需要专业的、系统的、深入的、持久的、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培训。我们需要教师专业化成长和发展的平台,需要明确的方向,需要科学的引领… …

回首十多年来的从业之路,五味杂陈,我挥洒了汗水,也收获过快乐。打开梦想的天窗,希望教师们的专业化成长更快、更美好!

计算机课程入门培训范文第7篇

一、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重要性

由于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的应用已进入企事业单位和百姓家庭,社会对高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非计算机专业大学毕业生应具备运用计算机进行办公自动化和处理专业领域中相关问题的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成为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不可缺少的重要技能。目前,教育部规定高职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国家计算机应用能力B级及以上证书方可毕业,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普遍存在着为考级服务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知识面太窄。有的学校只开设一门语言课,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缺乏对计算机系统全面了解,对计算机应用知识掌握不够。

第二,授课内容落后于计算机技术发展。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而授课内容还停留在常用的应用软件上,许多学生对计算机发展中的新技术知之甚少。

第三,动手能力普遍较弱。许多学生还不能熟练使用计算机,甚至有的学生还不会使用常用软件,汉字输入速度非常慢。

第四,在许多学校计算机课程仍然是孤立一两个点,没有连成一条线。同时,在其它课程中使用计算机的不多。这样,学生难以体会到计算机作为现代工具对各学科的巨大作用[2]。

二、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目标,是为培养本专业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服务的[3]。它既要求学生要具备必要的计算机知识,又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具备熟练操作计算机的能力,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基本素质。就目前各专业普遍需求看,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基础教育包括如下内容:

第一层次:计算机公共基础能力包括常用操作系统;文字、表格、图形、图像、简单动画处理和制作能力;计算机硬、软件和相关设备选购、安装、调试能力;国际互联网浏览、信息检索、文件下载、收发电子邮件的能力;检测和预防计算机病毒能力。第二层次:计算机技术基础能力包括使用一种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进行程序设计、分析、调试能力;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的能力;硬、软件常见故障的检测和排除能力;学习和使用新软件的能力。第三层次:计算机应用基础能力包含计算机联网能力;网络通信、办公室自动化和多媒体技术使用能力;利用计算机结合本专业进行科学计算、模拟仿真、自动控制和辅助设计的能力。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培养目标,应该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理论和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三、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的分层次教育

高职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计算机应用能力是各专业学生都具备的基本技能,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有不同的要求,我们在教学的目标和要求上应有所区别。例如理工科专业学生对计算机要求高一些,对文科学生就低一点。对不同专业要根据不同要求按层次实施计算机教育,这样才能各取所需,各学所用。通过长期从事计算机教育实践,我们按上述划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转贴于 第一层次,只要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就应接受这个层次教育,它是面向所有大学生。这个层次的基本要求是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

第二层次为计算机技术基础,该层次的基本要求是用高级语言进行程序设计或用数据库语言建立数据库管理系统。这个层次主要面向理工科专业的学生。

第三层次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个层次的教育主要是为理工科应用类专业大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中的问题打基础,是计算机、通讯和网络的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培养阶段。这个层次主要是针对机电类、建工类专业的学生。

为了达到三个不同层次教育,必须明确以下几点:

一是对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应区别于社会上的职业培养。不能把大学中系统的课程变成简单的技能培训,学校的基本课程应带有基础性、通用性、综合性。软件的发展非常快,不必要,也不可能把所有的流行软件都搬入课堂讲授,应鼓励学生在已有基础上通过自学掌握有关软件的使用,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二是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设置。在不增加学时总数的情况下,多开设一些选修课,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一些流行软件都可作为选修课,选修课可不断更新,选修课是引导学生入门性质的,学时可以少一些,主要由学生自己练习。

三是程序设计。这是计算机应用人员的一项基本功。理工科学生必须学习至少一门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这样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其它高级程序设计,才可能具有应用程序开发的能力。这是大学生与一般操作员本质上的区别,是计算机应用人员应该掌握的一项基本功。高级语言的选择可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基础进行选择,应根据情况选学合适的语言。

由此可见,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应实施分层次教育。层次教育就是针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采用的教育模式。计算机教育层次,既反映了层次之间区别,即它们之间一般来说不能互相取代,又反映了层次之间联系,即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呼应和铺垫的,这样可使得具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容易灵活地扩展自己计算机知识范围,成长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郝建春.计算机公共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张福炎,孙志辉.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计算机课程入门培训范文第8篇

一、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缺点

1)依赖网络过多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和了解越来越深入,丰富的网络资源成为学生偷懒抄袭的工具,学生对计算机操作越来越熟练,造成了学生学习过程的惰性,虽然有些积极性较高,但由于设计过于肤浅,没有特色。同时网络上大量的类似作品也限制了学生想象力的发挥,很难做出一些优秀而具有个性的作品。2)未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艺术设计的学习,入门和深入了解设计对于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而对于计算机这个新兴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能让教学达到比较好的效果。当前,在计算机辅助设计授课中缺乏一些全能型的教师,在实际授课中,只是按部就班,按照教材内容,逐个教学,仅仅是在课堂中穿插一些简单的实例,执行简单的口令,连贯性较差,不能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特别是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掌握其内容有一定的困难,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另外一种误区就是,很多用人单位招聘员工,要求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设计,因此,有些高职院校把计算机作为艺术设计的主要实践课程,让学生不断地进行操作练习,而忽略了对学生艺术设计基本思路、创新性理念的培养,使得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牢固,缺乏钻研,造成设计的作品缺乏内涵,只是会使用计算机制作图形的绘图员而已。3)教学设备资源不足随着近年来各高校的不断不扩招,学生数量迅速增多,使得学校的教学资源出现严重不足,尽管学校也在不断地去增加设备,但增长的速度远远不如学生数量增加的速度,再加上一些硬件设施资金投入不足,对于艺术设计所涉及的课程并不能满足所需求,使得学生在课上无法进行充分的实践与练习,效果不好。

二、对计算机辅助设计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应用的建议

通过上面的分析,计算机它有在传统艺术设计中无法比拟的优点,但也存在一些现实的问题,因此,如何正确的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并在艺术设计中进行完美应用,是需要一些方法来实现的。1、强化师资队伍,完善硬件条件师资队伍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学校培养的学生的好坏,鼓励和要求教师去参加进修培训或者是下企业进行锻炼,能从根本上去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增强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争取每一位教师都具有“双师”素质。另外,专业课程所需的硬件设施的投资也要相应增加,或者是合理安排学生的上课次序,争取让每一位学生上课期间都能够得到锻炼。2、正确定位计算机辅助设计虽然计算机在艺术设计的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能过于夸大计算机的作用,计算机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只是起到一些辅助的作用,设计作品不能用计算机全部完成。我们学习计算机,只是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其操作,在掌握了一定的设计技巧、思路、方法后,利用计算机设计出自己的作品来。特别是网络资源的采用上,应定要注意挑选和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可一切照收!3、改变教学模式我们前面提到,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能满足现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教学要求,因此我们要找到新的,适用于其课程的教学模式。我们可以以实例的形式去讲授计算机的操作,并且通过分析实例,结合所学知识,让学生了解其设计的内涵,与理论课程之间有一个很好的衔接过渡阶段,并且鼓励学生多做多练多想,边理解边记忆,达到融会贯通的学习效果。4、合理安排课程教学,改革考核制度专业课程的开设,应以专业特点以及主次进行设置,要尽可能的标准化、规范化。要根据专业方向的不同去选择相应的软件课程,对于相对较重要难理解的计算机辅助课程,可以分阶段,分层次进行课程设计,让学生分清主次,有目的的学习。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的考核也要与以往的理论课程的考核有所区别,计算机课以实践为主,以往的考核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的掌握,不能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因此,其考核方式可以实行“实践操作+理论+平时”的模式,把学生对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熟练程度,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和平时作业完成情况以及上课表现结合起来,让学生认识到平时的积累,避免死记硬背。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