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证券市场熔断机制

证券市场熔断机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证券市场熔断机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证券市场熔断机制范文第1篇

关键词:融资融券 交易成本 熔断机制

本文受2015年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项目资助。

一、融资融券交易的含义

融资融券交易,也叫信用交易,分为融资交易和融券交易。简单的说,融资交易是指投资者基于“证券价格会上涨”这一预期,以自有资金或证券作为质押品,向具有相应资格的证券公司借入资金买入证券,并按照双方约定的期限卖出融资买入的证券或以自有资金偿还借款本金并支付利息,投资者这种向证券公司融入资金买进证券的行为称为“买多”。

融资交易是指投资者基于“证券价格会下跌”这一预期,以自有资金或证券作为质押品,向具有相应资格的证券公司借入证券在二级市场卖出,在双方约定的期限内,买入相同数量和品种的证券或以自有证券归还券商并支付相应的利息费用;投资者这种向证券公司融入证券卖出的行为称为“卖空”。

无论融资交易还是融券交易,核心内涵都在于一个“融”字,都是投资者以在一定期限内的还本付息为前提条件的资金或证券借贷行为,所以融资融券的本质就是一种借贷行为,是借贷关系在证券市场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二、开展融资融券业务的有利方面

(一)开展融资融券业务有利于价格发现

证券市场本身是具有价格发现功能的。发达的证券市场中投资者数量众多,每一名市场参与者都可以从公开的渠道快速的获得各类市场信息,市场的交易运行机制对每一名交易者都是公正和公平的。在这样的市场中,交易的买卖双方都可以根据公开的信息独立的对证券价格进行预测、调整和修正,并且做出决策。买卖的双方在竞价交易的过程中,不断的调整自己的预期,修正自己的报价,所以在连续交易的过程中证券的价格真实、连续地反映着市场上最新的情况。这种在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环境中通过高效、竞争的交易运行机制形成具有真实性、预期性、连续性和权威性价格的过程就是所谓的价格发现。

融资融券交易的开展进一步强化了交易双方对未来价格的预期。融资融券能否获利完全取决于投资者对未来某时点上证券价格预期是否准确,一旦有信息影响投资者对市场的预期,会传递到市场上通过交易价格反映出来。市场传递信息的滞后时间与信息的类型和投资者根据信息所做出的预期相关。一些诸如加息、印花税调整等当明确而清晰的信息滞后期较短,甚至第一时间就可以做出反应;而类似对调控政策的预期、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等一些模糊信息,传递的滞后期可能较长。一般中小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相比在信息获取、交易速度等方面均处于劣势,所以相比较而言中小投资者利用模糊信息实现操作策略的可能性更大。

融资融券机制的引入,让交易价格中融入更多的信息,从而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相比在价格发现功能上更近了一步。

(二)开展融资融券业务有利于增强市场的内在稳定机制

融资交易中投资者对证券的未来价格的预期是看涨的,所以当某一证券价值被市场低估时,投资者就会通过融资买进该证券,从而促使证券价格上涨,当价格达到或超过证券正常价值区间时,融资买入者会反向卖出所融入证券,从而获利并偿还融入资金;反之,融券交易者会在市场过度投机时,选择价格暴涨并偏离其实际价值的证券融券卖出,从而导致其价格下跌,直至回到正常股指区间以下,此时融券卖出者可以在市场上以较低价格买入并偿还所借证券。可见融资融券交易可以有效防止证券价格过渡偏离其正常估值区间。

一般融资融券业务中,无论融资买入还是融券卖出都是需要付出成本的,而且通常融资融券还会受到期限限制,出于成本和期限的考虑,大多数融资融券交易者都是中短线交易者。当市场在短期内出现价格的非正常波动时,通常会有大量中短期融资或融券获利者采取反向操作获利离场,从而能够有效熨平价格的震荡幅度,起到稳定价格的作用。

(三)开展融资融券业务有利于增强市场流动性

融资交易的开展能够有效盘活存量资金,加大资金供给,从统计数据看,从2010年3月31日启动融资融券业务后沪深两市融资交易余额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15年二季度一度达到两万亿以上,即使是市场低迷的三季度也保持在万亿左右;从国外的市场数据可以看到,在欧美市场上,融资交易的成交额占股市成交的百分之二十左右,而台湾地区市场的这一比例甚至能够达到百分之四十。从另一方面看,融券交易中融券卖出的行为明显起到盘活存量证券加大了短期证券供给的作用。

另外,无论是融资交易还是融券交易都是中短期内一买一卖或一卖一买成对交易的,这一特征在中短期内增加了交易的频次,同样起到增加市场交易量的作用,从而促进了证券市场的活跃度,增加了市场的流动性。

(四)开展融资融券业务有利于投资者操作策略选择

投资者可以通过自有资金买入或自有证券卖出操作与融资融券操作的不同搭配选择形成不同的操作策略。单一策略中,可以通过融资买入后卖出或者融券卖出后买入的策略通过财务杠杆放大价差收益。

多空策略中,投资者可以在融资买入看多证券的同时融券卖出看空的证券,并且通过调整多头与空头的比例调整锁定收益的空间。当预计证券价格日内价格波动较大时,可以采取先买入后融券卖出再以券还券或先融券卖出再低价买入还券的T+0操作实现当日锁定收益或亏损。

配对交易策略的特点是无论市场行情是上涨、下跌还是震荡都能获得稳定的收益。其中差异配对主要关注资产的差异性,寻找价差趋于扩大的配对组合进行操作,买入强势证券卖出弱势证券获取收益;协整配对注重资产的协同性,力图寻找价差趋于缩小的配对组合进行操作,买入弱势证券卖出强势证券获取收益。

(五)开展融资融券业务有利于投资者风险管理

传统的证券现货市场基本都是只能做多无法做空的“单边市”状态,因为缺少做空机制,所以投资者只能通过低买高卖的方式获取价差收益,而这种收益模式完全取决于投资者对未来市场的准确判断,一旦投资者判断失误则只能追加资金补仓或眼睁睁的看着证券被套牢,期待早日解套,即使有投资者顺势而为,在下跌过程中不断卖出止损或者卖出后在更低价位处买入扩股,但依然要承担踏空的风险。

引入融资融券交易后不仅可以为投资者提供新的交易工具,投资者还可以通过对不同操作策略的选择及时锁定收益或亏损,从而有效地规避市场风险。

(六)开展融资融券业务有利于改善盈利模式

对于投资者而言,融资融券业务的引入成为盈利的又一重要渠道。以往,投资者投资于股票市场的盈利模式只有两种,一种是获取分红派息,另外一种就是期望通过股票价格波动而低买高卖取得的资本利得收入。引入融资融券交易后,投资者不仅可以在上涨的过程中借助杠杆效应放大投资收益,而且还可以在市场下跌过程中通过融券卖出的高卖低买操作同样获取价差收益。

对于证券公司而言,开展融资融券业务为自有资金以及自有证券的应用开辟了新渠道。当前国内各个券商在融资融券业务中,融资的利率水平一般在百分之八以上,而融券利息则能达到百分之十以上,可见融资融券的利息收入已经成为证券公司的一项重要收入来源。除此之外,在融资融券的交易过程中证券公司还要按照经纪业务的标准收取相应的交易佣金。所以,证券公司开展融资融券业务,不仅拓宽了业务范围,吸引到更多的客户群体,同时增加了利息和佣金两项收入,可谓一举多得。

三、当前我国融资融券业务存在的问题

(一)投资者从事融资融券交易的门槛较高

当前我国证券投资者取得融资融券交易资格存在硬性规定,即资金量要求达到五十万人民币以上,此外还要求开户年限达到半年以上。仅最低资金量一项指标就把融资融券交易限定成为“有钱人”的游戏,设立这一指标的初衷是为了对投资者的抗风险能力提出要求,而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要求融资融券账户余额始终保持在五十万以上,所以很多投资者在取得融资融券资格后账户余额并非一直保持在五十万以上。因此这一指标的设置不仅没有达到应有的目的,反而将大量普通大众投资者排除在外。

(二)信用交易放大收益的同时也放大了投资者的投资风险

融资融券交易的信用交易本质决定了投资者可以通过财务杠杆获取更大的收益。无论在融资还是融券交易中,由于保证金的存在,只要投资者能够正确地预测市场走势,就可以通过缴纳一定数量的担保品或保证金获取成倍甚至数倍的融资或融券,从而获取的收益被成倍的放大。反过来,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信用交易是一把“双刃剑”,当市场走向与我们的预测相反时,我们的损失也同样是成倍放大的,甚至达到一定水平时投资者还要面临因强制平仓而血本无归的惨境。所以,投资者参与融资融券交易时首先想到的不应该是收益的多少而应该是自己能够承担多大风险,并为此设置合理的止损线。

(三)融资融券费率较高

如前所述,融资融券业务的本质是一种借贷行为,而借贷关系的前提是以债务方承诺在规定的时间内偿还本金并支付相当数量的利息作为前提条件的。当前我国融资融券业务中,融资利率普遍在8.6%左右,融券利率则达到10.6%的水平,此外有的证券公司在融资融券交易中收取的交易佣金达到千分之一,这一费率水平远远高于普通交易中万分之二点五的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如此高的交易成本成为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不得不慎重考虑的重要因素,对于有效刺激融资融券交易的活跃度是不利的。

(四)融资融券交易部分交易细则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健全完备的融资融券交易细则可以有效的稳定市场,防止非正常、非理性的市场波动;可以合理而有序地增强市场流动性;可以促进市场信息的快速传递,高效准确的形成证券的市场公允价格。目前我国的融券卖出申报中还不接受市价委托,而且申报价格不得低于该证券最新成交价格,这一规定虽然可以有效控制融券卖出风险,但同样限制了交易的活跃度,如果交易不能及时完成投资者将面临被要求追加保证金,进而会存在被强行平仓的风险,这样会使得投资者交易意向降低。目前我国证券交易规则对单日价格进行了涨跌停设置,但是在极端的市场行情下依然无法有效抑制投资者过热的头脑,在融资融券的助涨助跌作用下涨跌停制度形同虚设,在过去的极端市场行情中甚至出现了千股涨停和千股跌停的“奇观”,所以合理借鉴国外市场的成熟经验,引入熔断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五)融资融券业务对比失衡,融券业务发展缓慢

从国外成熟的市场经验看,融资业务规模与融券业务规模相比保持在四到八倍属于合理区间,然而我国的融资与融券规模比例远远大于这一比例区间。融资融券业务的长期失衡严重阻碍了市场做空机制的发挥。由于融资融券标的证券的选择在流通股本、股东人数、历史日均换手率、历史日均涨跌幅等方面都有较为严格的规定,所以符合条件的标的证券数量相对较少,特别是对融券业务来讲,标的证券数量的稀少直接导致了融券业务规模较小,从而业务发展缓慢。

四、完善融资融券业务的建议

(一)适当降低交易者从事融资融券交易门槛

参考借鉴国外成熟市场经验降低投资者从事融资融券业务的硬性标准,以考虑将投资者的资金准入门槛设定为十万到二十万之间甚至可以更低,这样可以使得普通大众都可以参与到融资融券交易中来,聚少成多可以有效提高市场活跃度。而由于降低资金门槛带来的相应风险可以通过,对不同资金量的投资者设置不同的保证金比例来加以规避。

(二)合理降低融资融券交易成本

融资融券利息成本,本质是一种资金借贷成本,是债务方所借入资金或者证券的价格。利息成本的高低体现的应该是市场自身的供求状况,融资融券利率应该由市场供求决定,所以应该逐步完善市场定价机制,避免过多行政干预。在市场定价机制形成完善的初期,我们可以考虑参考借鉴国外成熟市场融资融券相关费率的收取经验,可以考虑针对不同投资风格的投资者采用不同的融资利率,交易不频繁的长线投资者采用相对较低些的利率,而对短线投机者则采用较高的利率,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降低投资者的平均交易成本,兼顾不同投资者的需求提高投资者整体参与交易的意愿,进而显著增加交易活跃度。

(三)对投资者融资融券的标的适当放宽,有效扩大融券业务券源

融资融券业务的标的选择直接决定了融资融券交易能够健康持续的发展,但采取过高过严的界定标准选择投资标的又会限制投资者的参与意愿,影响市场的活跃度。所以在标的证券的选择上可以把范围适当放大,除了绩优股外一些业绩稳定、经营状况良好的非绩优股也可以纳入考察视线。在融资融券业务发展成熟后甚至可以考虑采用“负面清单”制度,只规定一些明确的不适合作为标的证券的条件,除此之外都可以作为标的证券参与融资融券业务。这样可以把大多数上市公司证券纳入到融资融券业务中来,特别是有效扩充了融券业务的券源,对促进融券业务规模起到积极作用。

(四)引入熔断机制,防止价格剧烈波动

熔断机制是当市场出现大幅波动采取的一种临时措施,是指对某一证券价格在达到涨跌停板之前,设置一个熔断价格,当证券价格达到熔断点时,系统自动暂停交易,暂停时间结束后再继续恢复交易直至达到涨跌停板或收市。熔断机制的设立相当于在市场交易中设置了一个“减震器”,是在涨跌停板制度触发前设置的一道过渡性闸门,其作用有三个:一是在暂停交易的时间里为市场提供短暂的冷静期,二是可以通过熔断价格向投资者提出风险警示,三是为有关方面采取有效的风险控制手段和有力措施赢得时间和机会。

(五)加强投资者风险教育,提高投资者素质

作为发展完善融资融券业务的总要环节,无论证券公司还是证券交易所都有必要也有责任对投资者进行全面的投资风险教育。要让投资者深入理解融资融券的内涵,熟悉融资融券交易的规则,充分认识融资融券交易的风险,客观评估自身风险承受能力,正确掌握投资策略也手段,合理安排投资结构,科学理性的做出投资决策。对投资者的培养和教育要常抓不懈,高素质的投资者群体是证券市场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

参考文献:

[1]仝浩辉.对我国证券市场高虫资高虫券业务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思考 [J].经济师,2015年第8期

[2]黎少仪.论完善中国证券市场的融资融券业务[N].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

[3]盛青红.融券难求解――一券商欲联合机构造券源平台[N].华夏日报,2014年7月10日,第10版

证券市场熔断机制范文第2篇

一、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

(一)事件过程

2013年8月16日11时5分左右,我国股票市场发生了历史罕见的异常事件――上证综合指数突涨5.96%,且中石油、中石化、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等71支权重股也在短短2分钟内触及涨停。该日11点29分,有新闻媒体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今天上午的A股暴涨,源于光大证券自营盘70亿的乌龙指。”

该乌龙指是光大证券策略投资部开展ETF套利交易时出现的严重失误。光大证券策略投资部开展ETF套利交易,先后下单234亿,成交72.7亿,涉及150多只股票。上述交易的当日盯市损失大约为1.94亿元(以当日收盘价计算),并且致使当日上午整个A股市场瞬间增加了3400亿的市值,但是在两分钟后,指数又直线跌落,一落千丈,收盘时以下跌收场。

(二)原因分析

1、光大证券策略投资部使用的套利策略系统存在严重的缺陷

套利策略系统存在严重的缺陷是触发光大“乌龙指”事件最直接的原因。策略投资部使用的套利策略系统的缺陷主要包括可用资金额度校验控制缺陷、订单生成系统缺陷、订单执行系统缺陷、监控系统缺陷四个方面。可用资金额度校验缺陷:“乌龙指”事件发生当天,预设的现货交易额度――8000万元并没有起到应起的控制作用,因此导致了26082笔预期外的市价委托订单的生成。订单生成系统缺陷:这主要是该系统中的订单重下功能存在问题,具体错误表现是8月16日11点2分,第三次180ETF套利下单时,交易员发现有24个个股申报不成功,于是在程序员的指导下使用了未经实盘验证过的“重下”的新功能,没想到该功能设计好的程序把买入24个成分股,写成了买入24组180ETF成分股,结果生成巨量市价委托订单。订单执行系统缺陷:上述产生的预期外巨量市价委托订单没有经过检验,被直接发送至交易所,导致了严重的交易错误。监控系统缺陷:交易员没办法通过系统监控这一模块查看具体的交易情况,交易员在发生预期外的巨量市价委托订单两分钟后才发现成交金额的异常,这说明光大证券的监控系统缺乏必要的预警功能,导致了此次“乌龙指”事件的发生。

2、企业内部风险控制不够完善,未发挥其应有作用

光大证券的策略投资部门系统基本上独立于公司的其他系统,甚至没有把它放在公司风险控制系统监控下,因此,光大证券的多级风险控制体系没有发挥作用。首先交易员级,其开盘限额与止损限额两种风险的控制都没有发挥作用;其次是部门级,其风险控制措施中部门实盘限额为2亿元,而当日的操作限额为8000万元,同样没有发挥作用;最后是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声称只对卖出的证券进行前端控制,而实际上其对股票市场的异常波动并没有自动的反应机制,对券商资金的超权限使用也没有相应的风险控制,对个股的瞬间波动更没有熔断的机制。证券交易所对券商自营账户监管和股票交割结算的制度漏洞

证券交易所对券商自营账户监管和股票交割结算的制度存在的漏洞,在客观上也成为了光大“乌龙指”事件的推动剂。8月16日即交易当日,光大证券的自营账户上只有8000万元保证金,但是由于交易所对券商自营账户并不需要验证保证金的具体数额,只要在清算时券商将保证金凑齐即可。就因为无需验证保证金,最后光大证券股票的成交额为7.72亿元,是其所需保证金的90多倍。

二、风险管理的概念

光大“乌龙指”事件告诫我们企业内部存在风险,需要对其进行风险管理。

所谓风险管理是社会组织或者个人用以降低风险的消极结果的决策过程,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并在此基础上选择与优化组合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对风险实施有效控制和妥善处理风险所致损失的后果,从而以最小的成本收获最大的安全保障。

而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一个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战略制订并贯穿于企业之中,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在该主体的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风险管理包括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者相互关联的要素。我们要加强企业风险可以通过从这八个方面入手,改善企业内部风险管理的缺陷,从而使得企业更好地规避风险,完善其风险管理。

三、风险管理的措施

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在带给我们震惊的同时,也是在给我们敲响警钟,提醒我们要时刻注意企业的风险,要做好风险管理工作,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下面几个有效措施来加强企业的风险控制,完善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

(一)企业内部风险管理

1、在企业内部树立良好的风险管理理念

光大证券出现“乌龙指”事件其中一个原因是其公司内部没有树立良好的风险管理理念,导致风险管理工作存在着极大的漏洞。因此,良好的风险管理理念不仅是企业进行内部风险控制的重要要素,也是企业风险管理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应用于战略制订,并贯穿于企业之中。企业在制定的战略目标以使命,会影响企业所应承担的风险。企业在制定好战略决策之后,应该进行企业风险的识别和评估,只有在识别和评估了企业可能会承担的风险之后,才能更好地进行风险管理工作。因为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是风险管理理念的具体体现。

企业不仅要让高层管理者树立风险管理理念,更重要的是要让企业的每一个员工也树立这种理念。当风险管理理念被企业所有的员工认同时,企业的风险能够被完整评估,及时发现,准确应对。时刻保持风险管理理念,会使企业处于一个低风险的状态,有利于企业更好地进行日常经营活动。因此,只有企业内部树立了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才能积极应对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使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2、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治理结构

光大证券的内部治理结构也存在着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乌龙指”事件后,光大证券四位相关决策责任人徐浩明、杨赤忠、沈诗光、杨剑波被处以终身证券市场禁入。“乌龙指”事件暴露了光大证券决策层缺乏行之有效的重大事项决策机制。因此,我们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治理机制。

内部治理实质上是一种契约制度下的权利安排,它通过一定的治理手段,合理配置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形成科学的自我约束机制和相互制衡机制,以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和权力关系,促进它们长期合作,促进企业的决策效率。有效的内部监督和反馈系统会促进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形成。

首先,要重视独立董事的作用,并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监督作用。独立董事的任命必须通过正式的程序产生,且其任命必须有特定的任期,重新任命不能是自动的,同时应规定退休年限。除此之外,企业还要保证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只有独立董事在企业内部具有完整的独立性,才能更好地监督企业,发挥其作用。

其次,要应对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的特别事项风险,我们可以根据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在董事会下设专门委员会,比如:风险委员会、战略委员会、薪酬委员会、审计委员会、提名委员会等。风险委员会在董事会之下,可以发挥其在风险识别、控制、管理中的作用,采取有效的措施防范企业内部风险。

最后,企业还可以制定符合风险管理要求的业务运营、风险控制、审计检查三方面相互独立又密切结合的内控制度体系,将外部监管的法律法规要求进一步细化,并内化到内控制度体系中。企业可以采用专门的技术和方法对风险点进行识别,评估其影响,制订相应的措施,通过监控检查等活动确保措施的执行,实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风险管理。

3、改进公司应对风险的管理体系

企业在对其风险全面认识和识别的前提下,要及时进行风险应对。企业可以对风险事项进行进一步细分,根据细分之后的风险事项确定企业面临的风险,并通过分析之后对症下药,采取合适的风险应对措施。

光大乌龙指事件也告诫我们证券公司应该改进应对风险的管理体系。证券公司应该加强对财务风险管理;加强自有资金管理与控制;完善客户资金管理加强。通过这些措施可以防止由于内部问题而引发的乌龙事件。

(二)外部风险管理

1、加强法律建设,健全惩戒制度

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是其风险管理缺失造成的,其中也涉嫌违法行为,所以我国金融市场对市场中发生的损害投资者利益的事件,应该加强管理,必要时要走法律程序,使违法行为得到应该承受的惩罚,努力打造一个公正公平的交易环境。

2、完善证券交易市场的建设

首先,完善证券交易市场的交易制度。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上交所不要对券商账户中的保证金金额进行核实,从而导致了巨量的市价委托订单。则在某个角度也说明了我国证券市场交易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我们必须要进行对券商账户中保证金的核实,以防止类似乌龙指事件的发生。

其次,健全证券交易市场的熔断机制。“乌龙指”事件的直接原因就是交易数目异常却没有被及时发现,因此,证券交易所要积极完善熔断机制与识别机制。主要进行两方面的改进:一是研究如何识别数量和金额异常的订单并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二是研究如何衡量证券市场的大幅波动,保证熔断机制正常有效地运行。

3、加强市场中的行业监管

对光大“乌龙指”事件的处罚,是证监会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处罚,这也给其他券商进行了警告。这也体现了我国依法治国遵循的“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的思想。我国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保障是有效的行业监管。我国的证监会、银监会和保监会应该相互监督,相互督促,相互合作,对金融市场中的各种行为进行监管,维持金融市场的秩序。这些监管部门还应进一步加强对损害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的监管与处罚;进一步加强对证券公司内部控制系统有效性的监管。

证券市场熔断机制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证券投资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6-0244-02

一、应用型本科《证券投资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其要求

《证券投资学》是金融学、投资学等财经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包括基础知识模块、市场运行模块、投资分析模块、投资理论模块四大模块,主要内容涉及证券投资工具、证券市场运行、证券投资收益与风险、证券价格评估、证券投资基本分析与技术分析、证券组合管理理论等。应用型本科《证券投资学》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要求掌握证券投资理论基础知识,包括证券投资工具基础知识、证券市场价格指数、投资分析理论等;掌握基本的投资实践操作,了解国内外证券市场,具备理性的分析选择证券并进行投资的能力,能够提供基本的投资咨询服务等;掌握证券投资分析报告的撰写。

二、应用型本科《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更新滞后,跟不上证券市场的发展创新

现行的《证券投资学》教材大多数都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教材内容更新慢,缺乏最新的案例,教学内容各知识点没有根据当前证券市场的变化而及时更新。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证券市场上的新品种、新规则、新现象层出不穷,金融创新也得到了强势发展,如金融制度、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创新。中国特色的证券市场更是具有更多新的内容需要更新和学习,如融资融券、开放式回购、中小板市场、新三板市场、熔断机制等。单纯的按照现行教材所涉及到的内容讲授,已经严重脱离了市场,也不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要求。

(二)课程内容多,课时少,每个知识点没能深入展开

《证券投资学》课时涵盖的内容较多,课程包括基础知识模块、市场运行模块、投资分析模块、投资理论模块四大模块,而很多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课时安排一般为48课时,要完整讲授完所有的课程内容,还有安排一定课时的实践操作,很多内容的讲授都不能深入展开,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学习只能停留在基础层面。

(三)理论知识讲授比重过大,教学实践环节薄弱

实践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没有真正的得到重视,实际教学中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理论知识讲授的比重占大多数,或者全部都是理论教学,学生实践环节较少或者没有,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学生听课觉得理论抽象、难以理解,就失去学习的积极性,整门课程学习下来,只掌握理论知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培养,究其原因,一方面在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所占的比重较少,甚至有些高校没有安排有实训课时;一方面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较高,使各高校没有能力或者不愿意开展实践教学;另一方面缺乏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实践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较高,要求教师自身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才能较好的开展实践教学。

(四)教学手段落后,考核方式单一

因教学条件有限,大多数教师授课过程基本上是“填鸭式”的课堂讲授,严重缺少模拟演示、模拟交易等实践环节,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学生不能很好的深入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另《证券投资学》的考核方式单一,还是以期末考试成绩(占70%)为主,加上平时成绩(占30%),最后得出综合成绩。考核体系没有凸显出对实践环节的考评,或者只是隐含在平时成绩里,使得老师和学生对实践环节的重视不够。

(五)实训室建设落后,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薄弱

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没有配备齐全的证券模拟实训室,教师只能在普通多媒体教室上实训课,或者在计算机房使用一些交易软件模拟交易,且交易软件更新缓慢,教师无法向学生演示大盘和个股的实时行情,学生也就无法通过模拟交易了解证券投资的整个流程和实际操作过程。另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薄弱,或者校外实训基地没有真正派上用场,学生学了理论知识后,没能理論联系实践,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在毕业后没法直接上岗,也就脱离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应用型本科《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建议

(一)根据现阶段证券市场的发展完善教学内容

应用型本科《证券投资学》课程应选择案例丰富、实践性强的教材。但相对于证券市场日新月异的发展,教材一般都存在一定的时滞性,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与时俱进,关注证券市场的最新变化,把刚刚发生的或者正在发生的典型案例引入课堂,不仅能使学生学到最新的知识,而且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注重突出重难点,合理分配课时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合理分配课时,突出课程重难点,国内《证券投资学》教学大纲一般的授课内容包括证券投资基础知识、证券市场运行、证券投资分析和投资理论四大模块。作为专业基础课程,证券投资基础知识模块里如股票、债券、证券投资基金、期权、期货应设为重点内容;证券市场运行模块重点讲解证券发行与承销、证券价格与价格指数;证券投资分析模块里如证券投资收益与风险、证券价格评估是重点内容,证券投资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因为后续课程还会继续学习,所以可以以了解为主;投资理论要重点讲授证券组合理论,因为在投资理论里,证券组合理论是应用最为广泛和有效的投资理论。

(三)教学手段多样化

1.运用案例教学

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引入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最新的典型案例,将复杂难懂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解释当今证券市场发生的现实问题,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启发式教学

教师和学生要时时关注证券市场动态、关注经济热点,在课堂上,由老师提出热点问题,启发学生参与分析,发表个人观点。通过课堂讨论,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学生也养成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习惯。

3.模拟教学

在教學过程中,安排学生进行分组,老师向每组提供一笔虚拟资金,开设一个虚拟证券账户,利用实践课时及课外时间,根据我国证券交易所(上海、深圳)的实时行情进行模拟交易。学生在模拟投资过程中,学生可分工合作,运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分析讨论,最后根据各小组的投资过程及投资业绩完成一份投资分析报告,这种方式模仿了职场上的团队建设形式,激励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实践,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的精神及职业能力。

(四)探索适应应用型本科的课程考评体系

改革《证券投资学》的课程考评体系,实行全面考核,对学生的理论、实践、平时表现进行综合考评。首先,理论部分考核的改革,以期末闭卷考试成绩为主,试卷的出题以主观分析题为主,考查学生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试卷成绩占总成绩的40%-50%。其次,实践部分考核的改革,结合学生模拟炒股的交易业绩考核学生模拟操作的能力,占比30%-40%。然后,平时成绩考核的改革,平时成绩考核以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堂问答、到课率、作业质量等考核内容构成,五项成绩占总成绩的20%-30%。这样就可以在综合考评中体现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五)强化实践教学,培养或引进双师型教师

证券投资学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果只是进行理论讲授,学生是无法深入掌握证券投资操作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参加社会上举办的模拟炒股大赛,安排学生到实训室上课,利用模拟软件进行实际操作,使学生融入到投资环境中,以投资者的角色进行学习肯定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实践教学是课程知识的应用和巩固,也是对教学效果的检验,加强实践教学,需要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学校应支持教师定期到相关单位进修培训,如到证券公司参加实际工作,了解证券业的最新知识;或者引进具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人才加入教师队伍,提高应用型本科教学的社会适应性。

(六)加强实训室建设,发展校外实训基地

强化《证券投资学》课程的实践教学,需要证券投资学相关的软件和硬件支持,学院应模拟证券投资环境,加强实训室建设,完善实训设备,更新证券模拟交易软件。另大力发展和充分利用用校外实训基地,如与证券公司建立校企合作基地,在教学过程中,分批次组织学生到实训基地进行校外实践,学生可以通过证券公司的业务环境,在真实的实训平台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有教师和实训基地工作人员参与理论与实践指导,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从业技能。

四、总结

应用型本科《证券投资学》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基础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早已不适应当今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要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证券投资应用型本科人才,只能加快加重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在教学中合理安排重难点理论内容,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改革考评方式,实施规范性实践模拟操作,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全面掌握证券投资基本知识的同时,具备一定的进行投资分析与实际操作的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陆桂贤,陈晓慧.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证券投资学》课程改革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6(22) 

[2]顾亚芳.《证券投资学》实践教学策略探讨[J].才智2011(31) 

[3]孔立平.高职《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现状与改革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09(01) 

[4]岳福琴.《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改革浅议[J].中国证券期货2012(03) 

[5]王玉霞.《证券投资学》[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 

[6]陈尊厚,胡继成.基于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投资学教学改革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 2015(09) 

[7]李慧.应用型本科高校《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研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07) 

证券市场熔断机制范文第4篇

摘要:327国债期货事件导致了国债期货试点的失败,327国债期货事件的经验教训对股指期货的推出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在推出股指期货前,必须要建立完善的现货市场基础、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完善交易机制,加强风险的控制和完善监管体系。

关键词:327国债期货股指期货启示

327国债期货对应的是1992年发行的3年期国债,简称923国债,其利息是9.5%的票面利率加上保值贴补率,发行总量为240亿元。如果327国债按照票面利率,那么每百元国债到期将兑付128.5元,但与当时的存款利息和通货膨胀率相比,显然低了许多,于是从1995年春节过后市场上开始传言财政部将对923国债进行贴息,923国债将以148元兑付。面对市场传言,形成了以万国证券为首的空方和以中经开为首的多方。万国证券认为,中国具有很高的通货膨胀率,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治理通货膨胀,而且中国的财政比较吃紧,财政部没有必要也不会拿出16亿元进行贴补,基于以上认识万国证券坚持做空。而中经开的观点与万国证券的观点恰恰相反,他们认为通货膨胀的治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中国的高通货膨胀率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降下来,财政部肯定会提高保值贴补率,327国债期货的兑付价格肯定会提高,而且中经开是有财政部背景的证券公司,当时中经开的董事长和总经理都曾是财政部的官员,更重要的是中经开有能力提前了解财政部的政策动向,因此中经开坚持做多。1992年2月后多空双方在148元附近大规模建仓。

在多空双方杀的难分难解的时候,1995年2月23日,财政部突然宣布将923国债的票面利率提高5个百分点。这则消息对于多方而言是个天大的喜讯,消息一公布,以中经开为首的多方借利好用300万口(国债期货买卖中,1口为200张期货合约、1张期货合约对应100元面值的国债,每口价值为2万元)将327国债期货从前一天收盘价148.21元拉到151.98元,对于万国证券而言,327国债期货每上涨1元就要损失十几亿,为了减少损失,万国证券巨额透支交易,在交易所下午收盘前8分钟疯狂抛出1056口卖单,将327国债期货的合约从151.30元砸到147.5元,使得当日开场的多头全线爆仓。327国债期货交易中的异常情况,震惊了证券市场。事发当日晚上,上交所召集有关各方紧急磋商,最终权衡利弊,确认空方主力恶意违规,宣布最后8分钟所有的327国债期货交易无效,各会员之间实行协议平仓。这就是著名的“327国债期货事件”。

1995年5月17日,中国证监会发出《暂停国债期货交易试点的紧急通知》,宣布我国尚不具备开展国债期货交易的基本条件,暂停国债期货交易试点。5月31日,全国14家国债期货交易场所平仓清场完毕,历时两年半的国债期货交易便夭折了。327国债期货事件对我国金融期货的发展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因此在股指期货推出前夜,回顾国债期货的发展历史,对于股指期货的推出无疑有着重耍的启示意义。

一、要有完善的现货市场基础

从国债现券市场规模看,1995年327国债期货事件爆发前,923国债的发行总量仅为240亿元,期货市场可供交割的国债数量十分有限,没有合理的市场规模就没有合理的价格,因此期货的价格容易纵,当天上海证券交易所收盘前8分钟万国证券狂抛1056口卖单,价值2112亿元,是923国债发行量的8.8倍,远远超过923国债的发行量。

我国A股市场已经颇具规模,目前我国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有1600多家,A股市值约23万亿元,A股市场的总市值是当年国债期货对应标的物总量的200多倍,而且股指期货仿真交易的保证金水平是10%—15%,远远大于327事件发生前的2.5%的水平,可以说推出股指期货后,操纵市场是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

2008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A股市场经历了一场暴跌之后,又迎来暴涨:2008年我国A股市场的跌幅高达65%,而今年上半年我国A股的涨幅高达70%,这显然是一种不正常的表现,而同期日本股指的涨幅仅为7%。由于股指期货具有助涨助跌的效应,为了保持证券市场的稳定,可以看出股指期货推出的时机还不成熟。

二、要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

法律法规的缺失是国债期货试点失败的原因之一。在我国的国债期货试点中,采取的是“先发现,后规范”的做法,1995年全国有14家国债期货交易场所,但是却没有全国统一的期货法律法规。事发后中国证监会和财政部颁布了《国债期货交易管理暂行办法》,这是我国第一部具有全国性效力的国债期货交易法规,但是为时已晚。

鉴于国债期货这一金融期货试点的失败,监管层在推出股指期货之前是慎之又慎,仿真交易进行了两年多的时间,在此期间,国务院以及中国证监会等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使得在股指期货推出后做到有法可依:国务院于2007年3月通过了《期货交易管理条例》,为我国股指期货的推出奠定了法律基础;中国证监会也先后颁布了《期货交易所管理办法》、《期货公司管理办法》、《期货业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办法》、《期货公司风险监管指标管理试行办法》、《期货经纪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办法(修订)》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也颁布了《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交易规则》、《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结算细则》、《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会员管理办法》等交易所规则。股指期货推出前的法律工作已经准备的比较完善,这是当年国债期货试点时所不能比拟的。但是应当看到我国目前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善。从长期看,应该借鉴国际经验,制定出股指期货的监管、交易、结算、风险控制等的具体法律法规。

三、完善交易机制,加强风险控制

期货市场实行是杠杆交易,交易风险比较大,因此风险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而“327”国债期货事件的产生,正是由于当初的交易所忽略了最基本的风险管理。

1.关于保证金水平。保证金327国债期货事件前,上交所规定客户保证金比率仅为2.5%,这一水平意味着把投资者潜在风险放大了40倍。这样偏低的保证金水平与国际通行标准相距甚远,无疑使市场投机成分更为加大,过度炒作难以避免。在327国债期货事件中,即使是2.5%的保证金水平也没有得到实行,万国证券在最后8分钟抛出1056口国债期货,面值高达2112亿元,需要52.8亿的保证金,很显然万国证券没有能力缴纳如此巨额的保证金。

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规定股指期货仿真交易的保证金最低为合约价值的10%,并且有权根据市场风险情况进行调整。根据仿真交易情况,当月和下月的保证金水平为12%,季度月合约保证金为15%,仿真交易的保证金水平是327国债期货事件发生前的4.8—6倍,但是相比于国外,这一比例有些偏高,不利于市场的流动性。在推出股指期货后初始阶段,由于各方面的不成熟,高的保证金水平能够很好的防范市场风险,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的逐渐成熟,可以再逐步降低保证金水平。

2.关于涨停板

涨跌停板制度是国际期货界通行的制度,设置衍生品期货合约单日价格上下波动幅度,可以减缓、抑制投机行为,对投资者也能起到风险提示作用。但327国债期货事件发生前,交易所根本就没有采取这种控制价格波动的基本手段。股指期货仿真交易实行价格限制制度,除了10%的涨停板外,在6%处还设有熔断板。涨停板和熔断板的设计能够有效的防范类似327事件的发生。

3.关于持仓限制。限仓是指交易所或者会员可持有合约头寸的最大数额,其可以防范衍生品交易的操纵行为,也可以防范少数投资者承担无法承担的巨额风险损失。327事件之前,上交所规定会员单位在国债期货每一品种的持仓不能超过5万口,但是万国证券却能获得40万口的特别优惠,在327事件发生的当天,万国证券实际持有200万口,如果当时上交所能够严格实行持仓限制制度,对超过仓位的部分实行强行平仓,完全可以避免327事件的发生。

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关于沪深300股指期货合约持仓限额的具体规定如下:(1)对客户某一合约单边持仓实行绝对数额限仓,持仓限额为600张;(2)对从事自营业务的交易会员某一合约单边持仓实行绝对数额限仓,每一客户号持仓限额为600张;(3)某一合约单边总持仓量超过10万张的,结算会员该合约单边持仓量不得超过该合约单边总持仓量的25%。获批套期保值额度的会员或客户持仓,不受前款限制。股指期货持仓限额的规定可以有效防范操纵市场的发生,对于超过持仓的部分,交易所应该及时对其强制平仓,这样有利于期货市场的稳定。

四、完善监管体系

国际市场对于股指期货的监管有多种模式,其中以美国的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监管和交易所自我管理这一模式最为典型,这种模式也比较适合我国。

1.政府监管

政府对期货市场的监管是宏观层次上的风险管理,是形成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避免宏观风险的保障。327国债期货事件之前中国一直没有在法律上明确国债期货的主要主管机构,财政部负责国债的发行并参与制定保值贴补率,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包括证券公司在内的金融机构的审批和例行管理,并制定和公布保值贴补率,证监会负责交易的监管,而各个交易组织者主要由地方政府直接监管。多头监管导致监管效率的低下,甚至出现监管措施上的真空。因此推出股指期货后,有必要加强政府的监管,政府监管主要制度上面,通过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为股指期货提供保障。

2.行业自律管理

行业组织是介于政府机构和交易者之间的非官方机构,在业务探讨、问题磋商,监督指导方面等方面发挥中重要的作用。327事件发生时我国还没有期货行业的自律组织,直到2000年底中国期货业协会与才成立。期货业成立近十年来,积极推动有关政策规定的落实,配合监管部门做好分类监管工作,组织会员认真开展对新业务的研究和准备。推出股指期货仿真交易后,中国期货业深入开展投资者教育工作,推动股指期货交易系统的准备工作,加速行业诚信评价体系建设,加强期货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和高管人员资质管理,为我国期货市场的稳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证券市场熔断机制范文第5篇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5-059-02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国有企业已无法满足居民的不同需求,企业的经济成分由单一的国有化,走向多种成分共同繁荣。随着民营企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日益增强,也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资本与人力都在逐步向民营经济转移,与此同时,限制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融资问题也日益凸显。无论是为了公平效率的原则,还是其肩负GDP增长的重任,社会各界都应改变对民营企业的偏见,尤其是在直接金融领域,更应着力改革,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推动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

一、民营企业发展现状及金融支持现状

(一)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民营企业,是指所有的非公有制企业。从控制权的角度看,含小部分国有资产和(或)外商投资资产、但其不具经营权和控制权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均可称之为“民营企业”。由此可见,民营企业的范围是十分巨大的,截至2015年2月,我国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登记注册的市场主体达7079.1万户,同比增长15.48%。其中,企业1871.49万户,同比增长21.04%。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现已满两年,“宽进严管”的改革使小微型企业受益最为明显,而小微型企业中97.13%为民营企业,其在改革后一年内增加1890.70万个就业岗位,解决全国三分之一以上就业人口的就业问题;税收方面,改革一年来新登记企业营业收入达到1.13万亿人民币。其中,民营企业对税收总体的贡献率不断增长,而国企贡献成下降趋势。

由此可见,民营企业无论在数量、质量还是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上都是不容忽视的,民营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发展的经济主体。

(二)直接金融支持民营企业现状

在直接融资方面,民营企业的融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尽管近十年来社会各种融资方式规模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是从图表中可看出,我国社会融资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的净增长量较低。截至2014年底共有2613家企业上市,65%的市值为国有成分。不过,为支持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我国也做了一系列的努力,2004年深交所设置中小板,截至2014年底中小板股票总市值已占深市市值的41%;创业板以及上交所正在筹备的战略新兴板等都是旨在协助中小企业成长与发展的举措。

总之,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大体态势是向好的,是国民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国家及政府各部门也都逐渐在对民营企业提高重视程度。但是根深蒂固的官僚主义与传统思想使得民营企业仍得不到与其贡献相匹配的融资地位,在直接融资方式上居于被动的从属地位。民营经济的发展需要金融更有力的支持,需要更公平的外部生存环境。

二、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一)自身缺陷

民营企业的自身特征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好的方面,民营企业一般规模较小,经营方式灵活,内部管理与协调成本都比较小;区域性强,能够更好地贴近基层,切实满足地方市场的需求。不好的方面,民营企业难以实现规模经济,造成企业进一步发展扩大的困境,自身发展潜力有限。

首先,民营企业普遍存在公司治理虚化问题。民营企业的管理较落后,财务不规范,难以给予投资人标准的信息。同样,企业的信誉也难以得到有力的保障,创业者创业失败卷款携逃现象时有发生:2009年浙江国泰集团被法院查封,法人代表毛伟国携上亿资金逃往国外;2014年,浙江百舸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法人代表俞优静因经营失败,携款潜逃到非洲。

其次,民营企业自身实力问题。一些民营企业的管理者普遍金融知识匮乏,法律意识淡漠,市场经济观念不足,自身不懂得利用有效资源和金融创新产品,导致融资机会的错失与浪费。而拥有金融知识的管理者,有的希望通过运作来逃避债务。据人民银行统计,现在想改制的企业90%以上企图利用改制逃避银行债务。因此,民营企业信用评级很难超过AA-级,很难有效发行企业债券。

(二)直接金融体系缺陷

直接融资体系主要分为债券融资和股票融资。从当前形势来看,股票市场步伐更为提前,新三板、创业板、新兴战略版等各种形式的股权融资框架层出不穷。相比之下,债券市场的形势更加不利。据调查,西方发达国家企业融资以直接融资为主,美国在20世纪后期债券市场开始迅猛发展,到2001年企业债券融资数量就超过了银行贷款和股权融资16倍。而我国的债券市场规模仍较小,更重要的是民营企业很少有能力发行企业债券。

股票市场虽不断创新,但居于主导地位的沪市和深市主板对民营企业进入仍带有苛刻条件,且小微型企业的股权融资渠道仍旧阻碍重重。

债券市场主要分为企业债券和政府债券。从下表中可以看出,我国企业债券发行量较少,不足全部债券的50%。从发行条件看,《企业债券管理条例》规定了企业债券发行的基本条件,虽然国家已经开放民营企业发行债券,但完全符合规定的民营企业凤毛麟角。据资料考证,截至2013年9月,只有35家民营企业成功发行了企业债券。

综上,直接融资体系的缺陷,即对民营企业的忽视与歧视,也是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原因。

(三)金融创新不足

我国金融人才还有所欠缺,缺乏能力开发真正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金融创新。目前,国内产品与制度的创新大多是学习发达国家已有的东西,极易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比如2016年开年实行的熔断制度,因为不符合中国股市实情,实行四天就惨淡收场。解决企业融资需要符合实际,深思熟虑的金融创新。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6年经济发展的总方针是去杠杆化,落实到中国经济就是要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降低杠杆率。这种去杠杆化在经济回暖的形势下是必要的,但是一定程度上也会打压金融产品的创新,使金融机构循规蹈矩,力求稳妥。

三、直接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证券市场

直接融资是我国目前亟需大力发展的企业融资方式。它是民营企业最直接、效率最高的获得资金的方法。

股票市场上,各级市场都应有所改进。首先,一级发行市场作为实体经济和金融的连接场所,对企业实现融资有着直接的作用。证监会应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股权融资的准入条件,给予中小企业公平的发展机会的同时,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和环境友好型企业发展,让民营企业为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支持;继续推行优先股政策,随着2015年12月优先股制度在新三板铺开,意味着优先股在逐渐走进民营企业。其次,二级市场上,政府和监管机构一方面要对金融中介机构进行严格监管,打击幕后操作与老鼠仓行为,维持市场秩序;另一方面应对广大股民作出指导,将投机思想引向投资思想,树立正确投资观。

债券市场上,支持民营企业融资主要在于企业债券的建设。应该逐步放宽企业债的发行数量与种类,让投资者的选择更多,让企业更好地选择适合的融资方式。比如,可以让企业债券的偿还利率与期限和企业发展规律相联系,还可以让债权与股权相挂钩(可转换公司债),更可以通过扩大流动性的方式吸引社会资金;信用债的健康发展建立于完善的信用评级系统的基础之上,建设信用评级机制的物质基础是信用评级企业的成长与权威。同时也要思考信用评级的标准,我国目前的信用评级更加侧重于定性测量,过度依赖于评级者的判断,能够更好地预测与评估难以计量因素的同时也造成了结果的不科学性,并容易出现道德风险和决策失误。应采用双评级机制,让行业评级与监管评级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另外,也要加强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平台与其他部门的信息共享,完善的信用评级机制需要着力构建一个各部门联合惩戒机制。

同样,资产证券化也是企业融资的一种创新,以特定资产组合或特定现金流为支持,发行可交易证券,既可以分散风险,又解决了不同抵押贷款需求状况不平衡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让非流动性资产能够在证券市场自由流动,有力地解决了剩余资产的匹配问题。

(二)企业自身建设

民营企业自身应扬长避短,与时俱进,充分利用政策与市场信息为我所用。在招揽人才方面,不仅要关注行业人才与管理人才,也要适当储备金融人才,紧跟市场变化,第一时间获取信息抢占先机。同时也应提高自身道德水平,不偷税漏税逃避债务,规范财务管理,配合机构审查,从根本上摘掉民营企业信用差的帽子,缩小与国企的软实力差距。这需要全体民营企业的努力。

加强自身建设,跟上新一波产业转移的潮流,因地制宜以需定产,重视创新创业,努力在区域间形成合作实现规模经济,在硬实力上真正地赶超国有经济,那么趋利性的社会资本自然就会流入资本回报率高的企业手中,根本上改变融资难的问题。

(三)互联网金融

时下互联网金融正是火热之时,与证券市场不同,互联网金融走出了一条“接地气”的道路。P2P网贷利用互联网的传播优势,用更细的渔网收集社会闲散资金,以极低的成本实现了民营企业融资。这无疑是中小企业融资的可行之路。另外,互联网金融的其他形式,如众筹模式等,也达到了让投资者与企业项目更契合的目的,给予有创意有技术的小微型企业又一条生存道路。民营企业应抓住这一机遇,更加灵活地实现企业资本的积累,与电脑背后的投资者实现共赢。

证券市场熔断机制范文第6篇

所谓股指期货。就是以某种股票指数为基础资产的标准化的期货合约。买卖双方交易的是一定时期后的股票指数价格水平。在合约到期后。股指期货通过现金结算差价的方式来进行交割。目前,我国拟推出以沪深300指数为标的资产的股指期货,共4个合约,即本月、次月和最近两个季月合约,合约乘数为沪深300指数每点300元。

股指期货交易与股票交易相比,有很多明显的区别

首先,股指期货合约有到期日,不能无限期持有。股票买人后正常情况下可以一直持有,但股指期货合约有确定的到期日。因此交易股指期货必须注意合约到期日,以决定是提前平仓了结持仓,还是等待合约到期进行现金交割。

其次,股指期货交易采用保证金制度,即在进行股指期货交易时,投资者不需支付合约价值的全额资金,只需支付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履约保证:而目前我国股票交易则需要支付股票价值的全部金额。由于股指期货是保证金交易,亏损额甚至可能超过投资本金,这一点和股票交易也不同。

再次,在交易方向上,股指期货交易可以卖空,既可以先买后卖,也可以先卖后买。因而股指期货交易是双向交易。目前。在融资融券业务没有开展之前。A股市场没有卖空机制,股票只能先买后卖,不允许卖空,股票交易是单向交易。

最后,在结算方式上,股指期货交易采用当日无负债结算制度。交易所当日要对交易保证金进行结算,如果账户保证金不足,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补足,否则可能会被强行平仓;而股票交易采取全额交易。并不需要投资者追加资金,并且买人股票后在卖出以前,账面盈亏都是不结算的。

股指朝货具有下列特点:

1,跨期性。股指期货是交易双方通过对股票指数变动趋势的预测,约定在未来某一时间按照一定条件进行交易的合约。因此,股指期货的交易是建立在对未来预期的基础上,预期的准确与否直接决定了投资者的盈亏。

2,杠杆性。股指期货交易不需要全额支付合约价值的资金,只需要支付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就可以签订较大价值的合约。例如,假设股指期货交易的保证金为10%,投资者只需支付合约价值10%的资金就可以进行交易。这样,投资者就可以控制10倍于所投资金额的合约资产。当然,在收益可能成倍放大的同时,投资者可能承担的损失也是成倍放大的。

3,联动性。股指期货的价格与其标的资产――股票指数的变动联系极为紧密。股票指数是股指期货的基础资产,对股指期货价格的变动具有很大影响。与此同时。股指期货是对未来价格的预期,因而对股票指数也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4,高风险性和风险的多样性。股指期货的杠杆性决定了它具有比股票市场更高的风险性。此外,股指期货还存在着特定的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现金流风险等。

股指期货的主要功能包括以下3个方面

1,风险规避功能。股指期货的风险规避是通过套期保值来实现的,投资者可以通过在股票市场和股指期货市场反向操作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股票市场的风险可分为非系统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两个部分,非系统性风险通常可以采取分散化投资的方式将这类风险的影响减低到最小程度,而系统性风险则难以通过分散投资的方法加以规避。股指期货具有做空机制,股指期货的引入,为市场提供了对冲风险的工具,担心股票市场会下跌的投资者可通过卖出股指期货合约对冲股票市场整体下跌的系统性风险,有利于减轻集体性抛售对股票市场造成的影响。

2,价格发现功能。股指期货具有价格发现的功能,通过在公开、高效的期货市场中众多投资者的竞价,有利于形成更能反映股票真实价值的股票价格。期货市场之所以具有发现价格的功能,一方面在于股指期货交易的参与者众多,价格形成当中包含了来自各方的对价格预期的信息。另一方面在于,股指期货具有交易成本低、杠杆倍数高、指令执行速度快等优点,投资者更倾向于在收到市场新信息后,优先在期市调整持仓,也使得股指期货价格对信息的反应更快。

3,资产配置功能。股指期货交易由于采用保证金制度,交易成本很低,因此被机构投资者广泛用来作为资产配置的手段。例如,一个以债券为主要投资对象的机构投资者,认为近期股市可能出现大幅上涨,打算抓住这次投资机会,但由于投资于债券以外的品种有严格的比例限制,不可能将大部分资金投资于股市,此时该机构投资者可以利用很少的资金买入股指期货。就可以获得股市上涨的平均收益,提高资金总体的配置效率。

推出股指期货,将对我国资本市场产生巨大的影响

1,使投资者在任何市况下都可能赚钱,市场上投资者的资金不会轻易撤出股指期货市场。即使是在熊市的时候,机构投资者会通过股指期货的空头对冲手段来保留证券市场多头仓位,有利于市场很快从熊市中摆脱出来。 2,股指期货及其相关一些组合策略,能满足机构投资者多样化的投资需要,尤其表现为相关理财产品的大量涌现。

3,为以后金融衍生产品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股指期货仅仅是金融衍生产品时代的开始,股指期权、利率期货、外汇期货等会陆续推出。

4,成熟的股指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有着积极的稳定作用。它可以在通常情况下平抑市场的一些波动,有利于股市的健康发展。

自2006年起,市场就在等待着股指期货的推出。那么时至今日,为什么还迟迟没有推出呢?普遍的观点是监管层在为股指期货的适时推出寻找一个合适的点位,对此,笔者认为这只是原因之一,并非主要原因。

第一,规则不健全。虽然商品期货市场已运行数年,但由于股指期货与商品期货的不同,股指期货需要有完善独立的交易规则。我们目前看到的所有交易规则要么是征求意见稿、试行稿,要么就是针对仿真交易制定的。IB业务如何开展,没有业务指引;集合竞价的过程、交割日清算价格的计算过程等含糊不清;熔断机制的相关细则、单边市出现后的平仓制度、保证金比例改变的条件等等都是未知数。权证市场的停牌制度使我们更关心股指期货的交易规则。

第二,技术层面。目前,由于正式规则的缺乏,导致相关业务技术准备不充分。就业务柜台系统而言,现有的股指期货交易系统都是试验版本,尚不成熟。行情系统也瑕疵不断。目前对股指期货推出态度最积极的是期货公司,但由于其规模的限制,并受商品期货思维影响。如果没有券商的大力推动,很难有成熟的交易系统面世。

第三,风险防范。从违规资金炒作股票到权证疯狂,市场反映出监管层面对风险防范的无力和缺失,股指期货将风险放大近10倍,如何进行风险防范,保护投资者,这恐怕是目前最没有准备好的基础要素。

另外,投资者的确没有准备好。就投资者来说,不做自己不熟悉的产品或品种是投资的经验之谈。而股指期货正好是新生事物,投资者对它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如果仅凭商品期货的市场经验和A股市场的经验进入。必然铩羽而归。多数投资者的风险意识不强,这恐怕也是缓推股指期货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四,推出的时机问题。也就是在什么点位推合适。笔者认为,在高点推出的几率几乎为零,因为这不符合监管屡的思路,大家也不希望股指期货成为市场下跌的罪魁祸首。在中长期上涨之初或中途推出的概率极大。同样,一旦股指期货推出时间表公布,则暗示市场将走强。或者强势将延续。理由如下:

首先,股指期货的推出耗时长可使资金分流影响作用减弱。试想,如果从2006年提出之初就立即推出,则资金分流现象就会成为股指期货影响A股市场较为明显的效应。因为当时投资者的风险意识比较薄弱。且由于点位低。资金门槛低,加上投资者博弈心理偏重。从A股市场转战股指期货的投资者较多,可能引发大量资金从A股市场流向股指期货市场,造成A股市场失血严重,可能对A股市场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经过长期的顺延,投资者对股指期货的风险认识提高了,较多关注股指期货的投资者都参与了仿真交易,意识到了在股指期货市场中存活的不易,从而知难而退的投机者会增多。标的指数上升,资金门槛提高,以前跃跃欲试的普通投资者将更加审慎进入股指期货市场。相反,将有部分新的资金进入A股市场。

其次,时间表公布后对权重股的助涨功能。市场对股指期货的预期一次次落空,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市场的波动。股指期货推出的时间表一旦公布,第一反应是对权重股的配置。由于较多机构都想利用股指期货的套期保值功能。因此将资产组合的贝塔尽量接近沪深300指数的贝塔是大家追求的目标,因为这样才会使配置套期保值追踪误差最小化。无疑,权重股成了必配品种,不管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的分析方法都会将沪深300成份股作为“股票池”。因此。预计在时间表公布后300成份股将成为市场热点,价值线之谜将成为大家讨论的焦点。另外。想要在股指期货上有发言权,必须在沪深300指数上有发言权,一种方法是直接持有沪深300权重股,另一种方法是持有可以撬动上证指数的权重股。最理想的品种无疑是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神华等。值得一提的是流通比例问题。比如中国石油,2月5日解禁10亿股后流通比例仍只有2.19%,是撬动上证指数最理想的杠杆。另一个结论是,300中的权重股将成为重点关注对象。以上结论仅限于时间表公布之后,合约推出之前。

国外推出股指期货前后对股指的影响如何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国际经验或许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1982年2月24日,美国堪萨斯商品交易所率先推出了第一个股价指数期货合约――价值线综合指数(Value LineComposite Index)合约。同年4月,芝加哥商业交易所推出了历史上最成功、交易量最大的期货合约――S&P500股价指数合约。

上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处于滞涨状态,里根总统颁布减税政策并推进私有化浪潮,经济复苏。自股指期货推出后。美国GDP出现持续增长。伴随汇率上升。股指短期走势呈现探底回升(1982年6月最低784.3),而长期走势表现为震荡上涨(最高涨到1987年9月2596点)。

1986年5月6日,香港期货交易所推出恒生指数期货,香港经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该指数期货推出时,现货市场处于上升通道之中。股指期货的推出并没有改变现货指数原来的上升态势,上涨的速度在股指期货推出后明显加快,波动幅度也有所上升。

日本经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八九十年代处于稳定发展阶段。1985年的“广场协议”也使日元出现连续升值,从1982年至1988年升值了50%以上。1988年9月,日本东京证券交易所和大板证券交易所分别推出东证股票指数期货和日经225指数期货。

日本证券市场短期走势表现为:在日经225期赁指数推出前,日本股市已经开始走牛,从最低12000点一路走高,直到股指期货推出前1个月股指达到近19000点,而在1986年9月推出股指期货后,股市开始了2个月的调整(1986年10月底最低15624)。长期走势则表现为,伴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和日元的不断升值,日经225指数也一路上涨。从1984年的10000点一直涨到1990年的近40000点,在这之后,股市由牛转熊。连续出现下跌。

证券市场熔断机制范文第7篇

现代金融市场日益繁荣,各种金融产品在纷繁复杂的市场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金融市场中的各种信息如水流一般在市场参与者之间更快捷、更广泛的传递.由于信息流与水流具有很好的相似性,很多学者将渗流模型引入金融市场,用以研究信息流传到产生的行为金融问题,进而得到股票价格的波动模型.渗流理论源于统计物理学理论,是用来描述局部相互作用的模型.Stauffer[1]和Penna(1998)[2]将渗流模型引入股票市场研究,模型假设投资者不考虑实际股票价格和后期经济数据,而是完全接受银行或经纪商的建议的一个群体.Tanaka(2002)[3]基于格点渗流模型引入了“地板”和“天花板”的概念,并以1991年到2001年的日经225指数为基础做了实证对比,但格点渗流模型给出投资者影响人数是固定的限制.王宁和王军(2004)[4]将格点渗流下的模型推广到了连续渗流情况下,并对相关参量做了定性分析.本文以该模型为基础,假定投资者影响的人数是随机的,且投资者的分布也是随机的,他们持有的股票各不相同.模型假设投资者为“有限视野”,即投资者只关心自己持有的股票和股票指数S,因此影响只在持有相同股票的投资者之间传递.

1模型建立

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交易技术的飞速发展,市场中投资者的构成也日趋复杂,这之中包括经验丰富、资金雄厚的机构,也有初入股市的散户,但投资者面对周围人的影响时大致表现为两种形式:1)完全参照周围人的投资策略,即只要两个人距离足够近,当发现与他相邻的人操作某只股票时,这类投资者不管是否持有这只股票,也不管其他人买卖的原因,而以一定的概率进行相同交易;2)“有界视野”投资者,即两个相邻的投资者只有在持有相同股票时,一个人的买卖这只股票,而另一个人会以一定概率执行相同操.这两种影响模式分别表明了不同投资者的投资策略选择方式:1)中的投资者没有自主决策,而是完全跟随,可用于研究缺少理性的投资行为;2)中的投资者虽然视野有限,只关注自己持有的股票,但在投资选择上是理性的,适合用于研究更为理性的投资者行为.本文考虑的模型是在第②种投资者群体的基础上建立的,模型以连续渗流模型为基础.设(Ω,F,P)为一概率空间,R2为二维实数空间,B2表示R2中Borel集中的σ-代数,A∈B2为有界Borel集,k为整数.如果X满足:对任意的A及整数有(略).考虑一个周期T中,对任意时刻t≤T,在某个渗流串Ci(t)中随机选择一个点作为渗流的起点,记作Xs(Ci(t)),即该点处的投资者为消息源,他将按照一定的概率α选择买入自己的投资组合中的全部股票,或者按照一定的概率β卖出自己投资组合中的全部股票,或者按照概率1-α-β选择观望.

那么这名投资者对周围产生的影响会有以下几种情况:1)如果他选择观望,则他周围的人也选择观望;2)如果他选择买入,则他周围的人可能以概率pu选择买入,或者以概率1-pu选择观望;3)如果他选择卖出,则他周围的人可能以概率pd选择卖出,或者以概率1-pd选择观望.同时这样的传递过程在渗流串Ci(t)中持续传递.假设市场中有N只股票(N<∞),第i只股票在t时刻的市场价格记为Si(t),其中i=1,2,…,N,定义股票指数过程S(t)=(S1(t),S2(t),…,SN(t)).考虑初值为0的收益过程R(t)=(R1(t),…,RN(t)),对所有的t=0,1,2,…,T有(略).这样就完成了对收益过程的定义,参考Pliska(1997)中关于股票指数与收益过程的关系,最终得到t时刻股票指数(略).

2模型参数分析

在构建的模型中,诸多参数反映了市场信息以及投资者的情绪反映.λ,α,β反映了市场的活跃程度;pu,pd反映了信息传递的效果;r表示投资者的影响范围,以下将逐一分析这些参数带来的影响.

2.1市场活跃度

参数λ,α,β反映了市场的活跃程度.参数λ在模型中表示点出现的强度,其实际意义表示市场中投资者的数量和分布情况.λ较大,表示市场中投资者较多,投资热情高;反之,λ较小则表示市场中投资者稀少,投资热情低.模型中的α和β表示投资者做出看多或看空的概率,实际市场中,α较大则表明投资者的做多意愿强烈,同样,β较大则表明投资者做空意愿较强.在传统模型中,一般取α=β,在数值计算中得到的效果为一组对称的峰或谷的价格波动形态.但实际市场中往往上涨时间较长,下跌则比较短促,这一点可以通过波浪理论中的相关表示在市场运行中得到证实,因而本文适当调整α和β,使得结果更符合市场的实际情况.

2.2信息传递的效果

pu,pd反映了信息传递的效果,r表示投资者的影响范围.实际上,交易信息在人群中传递的效果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其中包括价格、人际关系和影响范围等,而本文只考察股票价格和投资者影响范围对信息传递的效果产生的影响.考虑投资者在实际市场中所面临的情况,当股价在持续下跌之后,机构投资者开始建仓做多,股价开始出现上涨,但消息传递的范围较小,普通投资者得不到相关的消息,随着股价的上涨和消息的逐步扩散,普通投资者得到了买入的消息并迅速执行,导致股价进一步推高,而后来的投资者面对更高的股价就会开始犹豫,会有投资者开始理性的选择观望,而缺少了新资金推动的股票价格就出现了盘整、震荡的走势,这时就会有机构选择出逃,股价初步出现下行的迹象,同时由于操作信息传递的范围依然很小,持仓的普通投资者在没有消息时很可能选择观望,当股价确实下跌并有消息传到普通投资者时,就会出现集体杀跌的情况,股价进一步下跌,达到股价调整到一定深度时,持仓的投资者中可能出现因为亏损过大而选择持仓观望的人,随着获利盘和恐慌盘的出逃,杀跌的动能被释放,股价在低位重新得到稳固,也就准备开始新一轮的波动.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股价和股价的波动同时对投资者的意愿产生影响,使之呈现出一种波动的状态.股价起初在低位盘整时,投资者并不愿意主动做多;有了一定涨幅确立趋势之后,投资者的做多意愿会随股价升高变强;达到一定上涨达到一定程度,投资者的做多意愿开始减弱.同样,股价起初在高位盘整时,投资者并不愿意主动做空;出现一定程度的下跌确定走坏的情况下,投资者卖出的意愿变得异常强烈;但随着股价的逐步下跌,做空动的意愿却越来越弱.因此,改变传统模型[3]中假设:pu(S)=e-γS和pd(S)=1-eδS,其中γ,δ为经验参数.通过观察传统模型下St对pu和pd的影响情况,发现与市场分析得到的预期情况并不相符,因而将对pu和pd进行相应的调整.考虑之前分析的情形,选用二次形式的指数对模型进行改进,令pu(S)=e-γ(S-Smin)2和pd(S)=e-δ(S-Smax)2(6)Smin=珔S-σ,Smax=珔S+σ(7)其中γ,δ为经验参数,S珔为统计区间内的股票价格平均值,σ为统计区间内股票价格的标准差,则Smin和Smax分别表示统计规律上的最小值与最大值.这里选择Smin和Smax目的是为了贴近投资者的真是思考习惯:如图2所示当股价位于相对底部时,如果跌穿则继续持观望情绪,如果获得支撑反弹时则建仓买入;反之,当股价位于顶部时,如果突破压力则继续持股待涨,如果见顶回落则会果断了结离场.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当市场之中参加交易的投资者数量足够多的时候,上述模型可以用γ,δ和ρ3个参数共同确定.

2.3股价的“顶”与“底”

依据连续渗流理论,存在临界的Poisson过程强度λ,使得渗流可以在各点之间发生,而此时存在一个相应的概率pc满足相应的性质,称为渗流发生的临界概率.那么依据(6)得到的渗流串中的传导概率pu,pd相对于临界概率pc存在S*min和S*max,满足:(略).称这样的S*min和S*max为股票价格的“底”和“顶”.与Smin和Smax不同,S*min和S*max是从时常发生的概率上估计的股票价格的临界值.在实际市场中,当股票价格出现大幅变动,即出现类似于达到涨跌停限制或者触发熔断机制等情况时,市场中的理性投资者会在股票价格S<S*min时选择买入,在S>S*max时选择卖出,进而平衡市场中的过大的波动,以此消除非理性投资或非系统性风险突发造成的市场超调.依(6)和(8)可以解得:(略).则只要参数γ和δ确定,我们就可以估计股票价格的“顶”和“底”.同时,为了维持市场的均衡,我们试图使得pu与pd满足:当S=珔S时,pu(珔S)=pd(珔S),当参数确定时可以通过解方程得到此时的参数δ(γ),进而确定模型中的相关参量.对比2005~2010年间上证180指数与计算模拟的结果,模型在市场运行趋势上与实际结果大致相同,但通过添加“顶”和“底”的条件,模型在预测功能和运行区间方面得到的运行结果相比于市场更加理性合理.这个结果一方面反映出对于投资者是理性人的假设并不全面,应该通过调查、访问等形式进行评估;另一方面反映出我国证券市场在目前阶段的有效性较低.

2.4影响范围r

以往的研究中,格点渗流模型只考虑从相邻格点传入的情况,也就是只有联通的两邻格点之间发生渗流,即产生信息传递.传统随机渗流模型假设每个投资者的影响范围是固定的,即在半径为1的闭球.但实际市场中,每个投资者的信息辐射范围并不相同,比如:投资银行、基金公司等机构投资者在市场中的影响更为广泛,而中小投资者只会在某个交际圈内产生信息交流.因而模型选择改用随机数据来模拟市场中不同投资者的影响范围,但产生渗流的条件仍然不变.为了模拟实际情况,模型假定投资者的影响范围服从正态分布,也就是:市场上集中了影响程度相似的中小投资者,而独立投资者和大型机构投资者则在市场中分布较为稀疏,这样可以更好的模拟实际市场中信息传的的情况.通过比较2009~2010年间上证180指数的波动情况,调整投资者影响范围后的数据拟合效果更好,误差较小.分析其原因在于,2007年之后证券投资基金的市场投资行为逐渐趋于理性与合规,此时市场有效性逐步提高,在此背景下机构投资者的影像效果得到表现,也使得模型中调整影响范围的效果得到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