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循证医学发展的背景

循证医学发展的背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循证医学发展的背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循证医学发展的背景范文第1篇

探讨一种基于医院循证医学小组信息服务的循证医学实践模式,以满足医务工作者对循证医学信息服务日益增长的需要,对于医院医疗质量的提高和医师诊疗水平的提升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

循证医学小组;信息服务;实践模式

循证医学是20世纪新兴医学的分支学科,对促进临床医学科学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被认为是为每位患者做出最佳诊疗决策的一种医疗模式[1],其实质是利用循证医学方法对临床研究后发表的大量论文和数据进行归纳总结,为疾病的治疗找出最佳证据,从而帮助医师进行临床决策[2-3]。循证医学价值的实现过程是运用临床流行病学和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检索、阅读和评价相关的医学文献,科学地寻找能有效解决临床问题的最新科学研究成果,并将成果用于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决策,从而科学地指导临床实践。将循证医学应用于临床不仅使患者获得最科学、合理和有效的治疗,也会有助于提高医师自学效果和诊疗水平,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医师[4-5]。

1传统循证医学实践存在的问题

循证医学必须通过医学工作者的循证实践才能实现,这就意味着医师需要敏感地发现问题并根据问题检索资料和评估文献,得到现有最好的证据并应用于临床实践,这也是早期循证医学的重点任务。经过20多年的实践证明,依靠医学实践者自己检索文献、获取证据的方式在循证医学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并不是实现循证医学最有效的方法[6]。①随着网络化、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循证医学信息资源越来越丰富,同时新的诊疗方法和药物制剂研究文献也层出不穷,医学文献出版量每天达到8000篇[7],但文献质量存在良莠不齐、驳杂分散的问题[8-9],由于检索平台和模式也不尽相同,这就使得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信息中筛选出最恰当和最优质的证据成为循证医学实践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②作为主要循证医学实践者的医院医务人员,其首要任务是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医学实践,而不是放在收集、整理和评估文献。有调查显示,大部分医疗实践者更希望由专业的循证医学评价人员或者高职业素质的图书馆情报人员进行证据检索和评价工作[10]。③循证医学实践者大多没有足够的时间检索文献[11],并且缺乏各种平台和检索方法技巧,无法收集和选择循证医学信息资源[12],甚至无法找到循证医学资源的出处。这种矛盾必然导致现行医学模式仍然停留在经验医学的状态,严重阻碍临床实践向循证医学模式过渡的进程。

2循证医学教育及实践在国内外差异

欧美医学生培养体系是精英式教育[13],需要经过11年甚至更长的学制,经过严格的实习和资格考试才能够成为具有处方权主治医师[14]。在长学制的精英式教育中,医学生需要规范地学习流行病学、统计学、文献检索和循证医学方面的知识[15],以便掌握搜索、评价医学文献的技能,为未来的临床循证决策打下良好的知识和技能储备。由于欧美就医大多实行预约制[16],临床医师每周就诊量相对较少,所以除了诊疗工作,医师有相对充裕的时间针对临床问题进行循证医学研究,以发现解决临床诊疗问题的方法。在我国,医学生在经过5年的本科学制、3年的硕士学制和3年的博士学制学习后,工作一年后,如通过临床医师资格考试,就可以进行临床诊疗。我国医学教育中的大多数的情况是,文献检索是选修课,流行病学和统计学虽然是必修课,但是学时都比较短[17],循证医学课程也是在21世纪后才逐渐开设[18]。这些情况使得本科学历的医师很难具备循证技巧用于临床决策诊疗,所以当面对临床问题时,常常向专家咨询后做出决策。硕士和博士学历的医师虽然因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掌握更多的科研思维和技巧,由于我国高级别医院的门诊量大和工作量繁重的原因,高学历医师没有时间查阅文献,常常根据经验或者向上级医师、专家或者导师咨询后进行决策[19](表1)。

3基于医学图书馆循证医学信息服务模式的局限性

医学院校的图书馆有着丰富的数据库资源和网络资源,是获取现代医学信息的主要场所[20]。同时,循证医学证据收集与传统的医学检索相比,不仅需要较高的检索方法和技巧,并涉及图书情报方面的技术,而医学图书馆员具有图书情报专业的优势和长期工作积累丰富的检索经验,所以图书馆为循证医学服务的模式得到很多专家学者的支持[21-23]。循证医学实践服务过程需要具有临床医学、流行病学、统计学和检索方面的知识的人员共同参与完成。而图书馆情报人员在知识背景、检索和评价专业技能、外语水平和循证医学资源等方面还存在局限性,特别是缺乏临床医学、流行病学和统计学的背景[21]。循证医学实践要求图书馆员积极参与到医疗活动中,提供切实可行服务。要成为合格的服务医学实践的临床医学图书馆员,不仅要为临床医师提供高质量的证据信息,还要参与查房、病历讨论,帮助临床医师妥善解决问题,更要针对医师的信息服务要求,主动提供咨询服务,以满足临床医师应用最新证据进行治疗决策和管理决策的需要。显然,图书馆循证医学信息服务模式尚不够完善,难以满足广大医务人员日益增长的循证医学信息服务需求。

4基于医院循证医学小组医学信息服务的模式的探讨

4.1医院循证医学小组的素质要求基于临床循证过程所涉及的专业领域,建议建立专业化的循证医学小组为临床提供信息服务,这个小组应具备以下要求。①有一定的临床医学背景,对循证医学理解更透彻;②扎实的流行病学、统计学知识,能对证据等级有充分的认识,能按照证据评价标准对医学证据进行科学的评价;③具有良好的文献检索基础,能对检索要求进行针对性的搜索。同时,循证医学小组要建立在医院,这样小组人员可以定期参加临床查房工作,依据临床实际诊疗情况进行科学的证据的评价,也便于小组人员及时与临床医师对循证过程进行商讨和调整。临床查房工作不仅有利于提高小组人员的临床知识水平,也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医护人员的循证医学意识和思维。

4.2医院循证小组信息服务流程建立在医院的循证医学小组医学信息服务模式国内尚未见报道。将以往的循证医学信息服务模式流程与实际医院的临床工作相结合,提出基于医院循证医学小组的信息服务流程。①循证小组成员参加临床医师的定期查房工作,了解临床方面的知识,并主动提供最新的临床诊疗信息;②临床医师进行查房讨论,发现诊疗问题,循证小组人员参与查房讨论,便于后续提供高质量的证据提供服务,临床医师制定PICOS(PatientInterventionCon-trolOutcomeStudydesign)并提交给小组成员;③小组根据PICOS制定检索策略,依据“5s”证据等级金字塔[3](系统、总结、摘要、综述、研究),从上至下寻找最佳证据;④对检索证据结果进行筛选和评价;⑤如果没有公认的最佳证据,如临床指南、《临床证据》等,对原始研究证据进行定性或者定量分析,并形成初步总结;⑥与临床医师对总结进行商讨,形成最终书面报告;⑦临床医师依据循证报告,做出最终临床决策(图1)。

5循证医学服务的改进方面

5.1循证医学的全方位检索需要丰富的数据库资源[24]现在,只有医学院校图书馆拥有大量的医学信息资源[20],而大多数医院图书馆经费有限,资源不是很充足[25],限制循证医学证据的获取。此外现有的被动的服务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循证医疗实践的需要。

5.2强化医务人员循证医学知识的普及医务人员需要有循证医学思维,以便有利于循证医学小组与临床医师对决策报告进行探讨,所以应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增加医务人员的循证意识,做到广泛宣传、全员培训、积极引导。建议可以通过系统规范的医院培训班向医师传授循证医学知识。

6总结

循证医学发展的背景范文第2篇

1 循征医学在疗养工作中的特点

1.1 提高效率 节约时间 由于知识迅速增长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加上传统医学模式解决临床问题的局限性,旧的临床诊治指南已无法满足解决现存问题。而运用Medline,Cochrane图书馆,CINAHL等,可提高效率检索,在最短时间内找到最新、最有价值、最可靠的证据来改进疗养工作。

1.2提高疗养技能水平 循征医学要求具备扎实的临床医学理论知识,同时为跟上医疗领域日新月异的变化,须不断汲取最新知识,尤其在疾病疗养中,根据系统文献回顾和实证查寻,可以得到一些医学问题的新的观点,从而促进疾病疗养技能的提高。

1.3提高疗养服务质量循征医学不只是基于高质量的调查研究及证据的最佳处理,更重要的是有助于使有限的医疗资源得以发挥出最大效用。它采用信息技术和逻辑思维对研究结果全面综合评价,提供科学的证据来指导疗养活动。可根据疗养员健康状况制定出个体化的疗养方案,使疗养资源更有效地分配和利用[2]。

2 将循征医学引入疗养管理工作体系的三方面好处

2.1 充分利用疗养院自身及外单位现有的科研成果,按照循证医学的要求和原则,总结既有的研究成果,使之产生质的飞跃。

2.2 按照循证医学的规则,指导今后的科研工作,使本单位的科研成果能并入世界医学的大体系中去。

2.3 与临床相关的成果马上就可以应用到临床一线,克服临床科研难做、结果缺乏说服力的弊病,真正做到科研为临床服务。

3 循证医学在疗养工作中的构成

由于循证医学的开展涉及的面比较广,因此需要临床医生、临床流行病学、医学情报专业人员及统计学专业人员的共同参与,同时要求科研管理工作者需要有非常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及相关的背景知识。由于循证医学的研究内容多为动态,因此需要机构内人员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故机构的设立应以松散型为宜。

3.1 开展机构内人员的循证医学及临床的专业培训 循证医学要求临床医生应善于查证和独立评估原始文献,善于发现新的临床科研苗头。应用信息技术和逻辑方法查证、评估和运用最新原始文献的技能是循证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3]。循证医学认为权威意见不是临床实践的唯一主要依据,但并不是否定权威与专家,他们长期积累的宝贵经验、对病人准确的诊断是循证医学的基础和前提。没有正确的诊断,再好的证据也没有价值。因此,循证医学不能取代个人专长,而要求临床医生必须经过更严格的基本训练,掌握熟练的基本技能。

3.2获取互联网上循证医学资源 我院图书馆指定专人负责,设立专栏介绍Cochrane协作网和中国Cochrane中心的概况及其网址,提供了方便临床快速检索循证医学信息的网站地址。对基于证据的网上数据库和电子期刊进行跟踪,如果有更新的证据出现,那么就将其内容及时下载更新;如果没有新的证据发表,那么就保留原来的结果,并不断地补充新的内容[4]。培训信息也及时地进行更新,使临床医生一目了然地了解最新的循证医学教育信息,从而有机会接受循证医学知识的继续教育。并根据目前循证医学的发展,增加新的栏目,如循证保健、循证信息实践等内容。将收集到的循证信息分别放入各科栏目下,再将它们分为RCT研究、系统评价和循证指南,这样就使临床医生能够将循证医学信息与本科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从而提高了他们对循证医学的直观认识,增强了他们进行循证医学实践的主动性。临床医生对循证医学的认识逐步提高,很多医生已经应用网页上的循证医学信息为病人提供优质的疗养服务。

3.3 在疗养实践中个人经验和推理仍不可或缺对照临床实验结果无论大小总是有限地适应于某一特定的人群范畴。尤其在疗养医学里仍有一些缺乏足够可靠证据的领域需要严密地推断,个体化评估证据的质量,并提出正确的诊断和疗养方案。这样,临床推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展望未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医学新知识层出不穷,疗养医学的发展相对滞后,我们迫切需要以循证医学的概念、内含和方法来全面提高疗养工作质量。这要求我们医务人员尽可能提高自身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水平,以适应新形势疗养医学的需求,创造EBM实践的支持环境,掌握并应用EBM检索证据,借助EBM的桥梁,在其指导下规范科学疗养,结合实际,注重实效,进行再评估,开发具有区域特色新的疗养方式,总结出更为合理的疗养诊治指南,使其趋于完善,在新世纪为人类医疗保健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愈,伍后胜.中国疗养康复大辞典[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2-4

2戴明,卢祥发,陈月英,等.循征医学在疗养医学中的应用探讨[J].医院管理杂志.2005,12(3):291-292

3李富军,袁军,姚战鹏,等.关于临床科研管理引入循征医学思维的探讨[J].医院管理杂志,2006,12(4):182

循证医学发展的背景范文第3篇

关键词循证护理;临床实践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1 循证护理的概念及内涵

循证护理又称为实证护理或求证护理,源于循证医学,是由加拿大McMaser大学在20世纪90年代初首先提出的一种学习策略[2]。顾名思义,它是一种寻求和应用证据的护理理念,要求护士自觉地、审慎地将现有的最佳证据应用于护理患者的各项决策当中。当前最具影响的是AlbaDicenso教授对循证护理的定义: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取的最好的研究证据,为患者制定护理措施,做出护理决策,以实施最佳的护理[3]。循证护理的实践就意味着把护理人员的技能、临床经验与来自外部系统研究的最佳临床证据进行有机的结合[4]。最佳临床证据主要是指临床研究证据,特别是以患者为中心的有关诊断、预后、预防及康复等方面的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证据。新的研究证据往往会纠正旧的结论并代之以更加真实和准确的结论。临床经验是护士长期积累对个体患者的护理经验。患者的选择是指患者对护理方案的特殊选择和需要。因为,每个患者可能有不同的需要。只有这三方面的恰当结合,患者和护士就会形成护患联盟,从而使患者获得最佳的临床预后和护理质量。循证护理的核心思想是:在护理实践中,对患者的护理决策都应以客观的科学依据为证据。它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护士对患者护理方案的确立、护理研究、卫生行政部门的卫生决策、卫生立法等各个方面。

Lang从三方面阐述了护士实施EBN的必要性:①促进在医学问题和医疗干预活动中护士的参与;②有益于护理问题和护理干预的确定;③加强用以描述问题、干预、结果的规范化语言在护理过程中的应用。他还提出解决病人健康问题最好的方式是医疗、护理问题和循证实践的结合。循证护理针对在护理实践过程中发现的实践和理论问题,通过权威的资料来源收集实证资料,寻找最佳的护理行为,再用批判的眼光来评价它是否取得最佳成效,或是否需要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如此循环,不断上升,达到持续改进护理质量的目的。

2 循证护理的实施步骤

2.1 问题的提出,即建立循证问题

为什么而寻求证据,要说明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如剖宫产术后能否进行早期进食?建立循证的问题应该是与病人的健康密切相关,且在传统的临床护理经验中不易解决的问题。

2.2 查找实证

根据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系统的文献检索,找出护理研究领域中的实际证据。目前可供使用的证据来源较多,主要有:①AmericanCollegeofPhysician(ACP)JournalClub,1991年起发表有关应用循证医学证据的摘要;②英国医学会和加拿大医学会共同创办的《EVIDENCE Nursing Based 》杂志,1998年开始发表有关循证护理的证据;③Cochrane图书馆;④Mediline和Pudmed等医学文献数据库[5]。

2.3 评价实证

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对证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及临床实用性等进行审慎、系统的评价;四是实践循证护理措施。将获得的实证与护理经验、患者的需求相结合,做出护理计划;五是实施护理计划,并通过动态评审鉴别效果。

3 证据的强度分级

循证护理的目的是进行护理决策,决策的依据是最多的相关信息,其过程是寻找、评价和利用目前的信息(证据)。因此,寻找、评价和正确使用证据构成了循证护理循证的三个基本要素。循证护理把目前所能获得的证据进行了强度分级,共分为五级[4]。一级:至少有1个基于多个设计良好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并进行Meta分析的系统综述;二级:至少有1个设计合理的RCT;三级:设计合理的非随机研究,如单组护理前后对比研究、队列研究或配对病例对照研究;四级:1个以上单位进行的设计良好的非实验性研究;五级:权威观点、临床经验、描述性研究和专家委员会的报告。级别越低,使用的价值越大,可靠性也越大,级别越高,使用的价值越小。循证护理把专家的意见放在最低的级别,不等于否定专家的意见[6],专家的意见是前述4个级别证据的基石。通过对专家治疗好的病例,整理升级后成为四级的无对照的系列病例观察,一些研究机构依据四级的分析提取护理措施,开展三级乃至二级的对照实验,最后通过RCT的系统评估,试验结果文献升级为一级证据。从证据发展来看,RCT评估其实是对专家意见汇总筛选后的证明。

4 循证护理在国内的开展情况

我国于1997年3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立循证医学Cochrane中心,成为国际循证医学协作网的第十四个也是亚洲惟一的循证医学中心[7],该中心对华西医院所有的在职护士进行了循证知识的基础培训,并邀请国外循证护理专家到医院讲学,为护理人员提供了掌握循证护理的有关理论与实践知识的机会。我国循证医学中心的成立促进了循证思想在我国护理界的传播及护理人员对循证护理的认识与实践。黄雪玉认为,循证护理的开展使护理活动由被动变为主动,提高了护理服务的质量[8]。李锐等认为循证护理在对大量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循证后,做出相应的判断,再根据判断来实施相应治疗护理,这一过程是严格以事实为依据的,在法律法规日渐完善的今天,循证护理也是保护护士自身合法权益的有利证据,为护士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保证[9]。宋敏等在对肺组织瓣代气管行气管成形术的护理中,针对临床实践问题,运用循证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显示了我国护理人员能及时更新观念并有一定的循证实践能力[10]。

循证护理要求临床护士在临床工作中能自觉应用科学研究的证据进行临床护理决策。目前,我国临床护理界对循证护理的应用主要针对某一特定的护理问题,检索各类文献库获得相应的资料和证据,再对获取的资料进行分析和评价,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最合适的护理方案,使护理问题得以解决。张雪梅等针对老年褥疮患者的实际情况,提出临床问题,通过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等得到了最新的、科学的预防和促进褥疮愈合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及RCT相关证据,制定了针对病人最适合的护理方案,从而使该患者褥疮创面10天就愈合[11]。张德莲等将循证护理思想与ISO的管理理念相结合,将最新证据应用于临床前的评估和护理计划的控制,提高了护理质量[12]。陈国清等在护理重型颅脑外伤脑疝晚期患者[13]、李复华等在护理流行性乙型脑炎高热患者[14]、倪霞萍等在护理高血压病患者[15]、周颂华等在护理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时均采用了循证护理[16],她们将可信的研究证据、病人的价值观和自身的专业技能及临床经验结合起来,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合理的护理计划,为病人提供了最佳的护理。此外,循证护理也在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化疗患者、小儿出血性疾病、老年股骨颈骨折病人、各类手术的配合及手术后的护理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7-20]。

5 阻碍我国护理临床应用循证护理的主要因素

虽然目前我国对于循证护理的研究与实践日益增多,但不可否认,我国护理人员实践循证护理的能力与国外同行相比还是有较大的差距。我国1997年才成立循证医学中心,大部分临床护理人员也是在这以后才了解到有关循证护理的知识,并进行循证护理的实践。就目前我国临床护理的实践来看,循证护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5.1 认识不足

很多调查研究显示,多数护士对EBN并不是十分了解[21],实际护理工作中也很少应用。周敏等的调查显示[22],被调查的400名护士中只有40%知道循证护理,大部分护士在工作中处理问题时通常还是根据护理常规等,循证护理的应用率低,而且临床护士对其相关知识掌握的也不够好,61.2%的护士对流行病学仅有所了解,另外多数护士对循证护理也仅限于对其概念及产生背景的了解,对循证护理的证据等级、Cochrane协助网等内容都不甚知晓。李亚洁等对第一军医大学附属南方医院护士开展EBN的认知调查显示[23],313名护士中对EBN一无所知的占47.6%,听说过的占38.7%,了解及熟悉的占13.7%。万丽红等对参加广东省护理学术年会的210名在职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职护士循证护理知识的知晓现状及实践现状也不尽人意[24]。

5.2 医疗管理体制的制约

循证护理的开展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而在我国的大部分医院,护理一般都只处于辅助或从属的地位,护士人员不足,缺乏时间,加上缺少领导和同事的支持,要随时掌握最佳证据在实践中比较难以做到。

5.3 护理教育相对滞后

循证护理以临床实践中的问题为基础,寻找与问题相关的研究文献作为证据,然后就这些证据的有效性、可靠性、临床运用性、广泛性等做出评判性的评价,最后挑选出最佳的证据,上述一系列的过程需要护理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而目前我国在职的护理人员所受的教育基本上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即使以后通过各种方式取得了专科甚至本科学历,但在整个护理教育过程中,文献回顾、科研设计的课程不足,不能为护士提供基于研究的护理实践能力、循证护理价值的整体判断能力以及实施循证护理所需的技能,限制了循证护理在我国的发展。

5.4 护理科研方法缺乏创新

受传统观念和经验护理的影响,加上护理人员文献检索、科研设计、科研评价等方面知识的相对缺乏,总体来说我国护理科研的质量不高,回顾性研究多于前瞻性研究,调查研究多于实验研究,研究手段也较为落后,缺乏对临床护理的指导性和实用性,可重复性差,阻碍了循证护理在临床的开展和应用。

5.5 实证资源的贫乏[25]

循证护理关键的步骤是检索文献,查找可靠的证据。而我国目前的现状是论文的数量与质量都难以满足循证护理的需求。侯晓静等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中6种主要护理杂志2000年1月至2006年3月刊出的文献[26],初检纳入循证冠名的相关护理文献104篇,经进一步阅读全文,剔除与循证护理无关的文献8篇,最终纳入相关文献96篇。这与我国100多万护理人员相比,尚有待很大的提高。在发表的文章中,90.9%的临床研究文献没有说明检索证据的路径与策略,63.6%没有说明所遵循的研究证据的来源途径。93.9%未说明研究证据的质量等级。表明以循证冠名的中国护理文献的内涵和质量还有待提高。

6 循证护理在我国临床实践的展望

循证护理的核心是使以经验为基础的传统护理向以科学为依据的现代护理发展[27]。循证护理能使病人获得最佳的治疗方法,它的应用过程同时也能提高护理实践的科学性,促进护理人员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加快护理观念及护理模式的转变,为护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28]。循证护理的倡导者Nancy说[29],临床护士如果关心的是临床工作,那么必须涉及循证护理。护士发现和使用科学文献,可以减少护理决策的不确定性。

近年来,世界循证护理研究的迅猛发展及我国临床护理实践的现状也迫使护士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采用当前最可靠的研究结论指导护理实践,以确保病人获得有效的护理。所以说,开展循证护理势在必行,而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随着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普及,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以及临床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与在职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循证护理在我国必将得到迅速的发展,护理人员也将逐步改变传统重视经验和直觉的护理观念和行为,开展以科学为依据的循证护理,将护理研究与护理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为病人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 张瑞红.循证护理在国内的研究进展[J].家庭护士.2007. 8 (5):6-7.

[2]SchlomerRG.Evidence-basednursing:amethodfornursingpractice[J].Pflege,2000.13(1):47-52.

[3]BonellC.Evidence-basednursing:astereotypedviewofquantitativeandexperimentalresearchcouldworkagainstprofessionalautonomyandauthority[J].JAdvNurs.1999.3(1):18-23.

[4]SackettDl,StraurSE,RichardsonMs,etal.Evidence-basedmedicine:how topracticeandteachEBM(secondedition)[M].Edinburgh;chrillLivingston,2001:1-24.

[5] 翟金国、赵靖平.循证医学及其在精神科的应用[J].上海精神医学.2004.16(5):292.

[6] 曾宪容、刘鸣、杨友松 等.临床实践中如何正确应用循证医学[J].四川医学.2004.25(6):722-723.

[7] 王 艳、成翼娟.循证护理学[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1):4-6.

[8] 黄雪玉.循证护理在多发性骨折急救护理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06.1(5):470.

[9] 李锐、刘之超.循证护理的实施现状与分析[J].上海护理.2005.5(3):52.

[10] 宋敏、王鸿雁、王微.循证护理在临床的初步实践[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6):57-58.

[11] 张雪梅、薛岚、郭菊红.老年褥疮的循证护理[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3.3(1):54-55.

[12] 张德莲.ISO管理在循证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2,16(10):606-607.

[13] 陈国清.重型颅脑外伤脑疝晚期患者的循证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3,24(8):950-951.

[14] 张德莲.ISO管理在循证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2,16(10):606-607.

[15] 倪霞萍、李凌霄、郑彩娥.循证护理在老年高血压病人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7.21:410-411.

[16]周颂华、石凤群、黄雪飞.循证护理在甲状腺功能亢进病人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7,21:1553-1554.

[17] 钟美容、莫海花、刘海兰 等.脑梗死偏瘫病人的早期康复循证[J].护理研究.2006.20(2B):393-394.

[18] 王春贤、姜丽英、齐桂兰.循证护理在老年股骨颈骨折病人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6.20(12C):3314-3315.

[19] 侯燕、冯萍.循证护理在减少小儿出血性疾病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26:760-762.

[20]张丽青、陈惠男、顾一吾.循证护理在腹腔恶性肿瘤手术的无瘤技术配合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510-511.

[21] 傅蓉、程云.临床护理人员循证护理认知水平的调查与分析[J].上海护理.2005.5(2):19.

[22] 周敏、夏晓清、陈丽莉 等.护理人员循证护理认知现状调查与启示[J].护理研究.2006.20(8):2093.

[23] 李亚洁、蔡文智、李瑛 等.护理人员循证护理认知现状调查与启示[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8):627.

[24] 万丽红、林细吟、梁嘉定 等.广东省循证护理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4):270.

[25] 邓小梅、张静平、黄海珊.国内开展循证护理的困境况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0A):57-59.

[26] 侯晓静、徐丽华.循证冠名的中国护理文献发表现状[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7.7(7):542-546.

循证医学发展的背景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医药;临床医学研究;医案;叙事医学;循证医学;标准化体系;复方配伍研究

1医案研究与激活数据学

医案是医生记录临床诊疗过程的文献资料,是承载中医上千年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著名医药学家以象为主体运用阴阳五行学说作为指导治未病与辨证论治疑难急重症临床经验积淀汇总的论著。毋庸置疑,发展中医药事业医案学研究作为一门学科建设已成为重点之一。从当今医学模式的转变,注重个体化治疗的中医医案为大数据技术融入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研究提供了极其重要的信息资源。通过学习运用激活数据学,对于设定与随机,必然与偶然,以非线性不确定性的数据展现天道自然一体的混沌运动,但混沌不是混乱的、无序的、无用的,数据背后隐匿着看似简单原因所导致的复杂的后果。大自然和人类社会中许多数据其实就是一种没有周期性次序的混沌,激活数据学就是基于复杂系统理论及混沌研究的关于未来大数据时代的假说。数据在搜集、融合、激活与碰撞转态下,某一个临界点的扰动就会导致某种全局性的后果。我们要把“大”的数据激活成“活”的数据,因为只有激活,大数据才有生命力。中医医案对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相对于证候与复方两个复杂巨系统,在理法方药关联的背景下学习某位临床医家的特色用药,譬如于湿郁证治法在甘淡芳化之外加用肉桂启动一点真阳改善全身气化则可喻为临界点效应,似是激活数据而获得的全局疗效。诸如此类以象为主体为始端的象、素、候、证、病、治方药一体化的本体论与际联反应,通过读医案,简洁地仿效医案,启迪思路,验之于临床诊疗获效,进而发掘医案的创新思维,把握学术特色,沟通临床经验,以适应不断发展的中医临床医学,满足人类健康的需求。激活数据应用于中医医案研究以及中医师临床病例的发掘研究,重在疗效评估,朝向规范标准有望逐步形成国际通用的语言表达,让世界了解中医。在2014年编写出版《医案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之后,于2018年召开了医案大数据关键统计问题的研讨会,制订了医案大数据工程方案(草案),希望整合多学科人才参与,逐步展开大数据技术对中医医案学的研究工作。

循证医学发展的背景范文第5篇

循证护理的产生,对于临床护理研究和实践有着深远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是高科技时代护理顺应时展的必然产物,对于提高临床护理工作质量、促进护理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循证护理产生的历史背景循证护理是伴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而出现的一门新兴的护理学科。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是1991年加拿大学者Guyatt最先使用,1992年加拿大Lsackett等对循证医学的概念进行了整理和完善,其核心思想是审慎地、明确地、明智地应用当代最佳证据,对个体病人医疗做出决策[2]。随着循证医学理念的提出,1993年英国Cochrane成立了协作网,加拿大国家健康论坛(NationalForumonHealth)积极倡导的一种用实证来决策的文化以及逐渐发展为循证卫生保健(ev-idence-basedhealthcare,EBH),不仅在医疗领域,而且在护理、公共卫生领域产生了依据实证来决策的新理念[1~3]。循证护理的出现,有着与传统护理不可比拟的优势,它借助于循证医学中系统评价,更科学系统地评估病人的实际情况,以对其采取最优的护理方法。总之,循证护理的产生既发扬了自然科学实践与理性的传统,又体现了现代护理对病人个人价值观和期待的重视。

1.2循证护理的内涵循证护理,我们简单地可以理解为循证证据的护理,指护士慎重、准确、明确地应用当前所获得的最好的研究证据,结合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临床经验,考虑病人的价值和意愿,三者结合,制定出适合病人实际情况的护理计划,并提供相应的护理措施[2,4]。循证护理包含了3个要素:①可利用的最适宜的护理研究依据;②护理人员的个人技能和临床经验;③病人的实际情况、价值观和愿望。这3个要素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树立以研究指导实践、以研究带动实践的观念,护理学科才能进步[5]。循证护理的倡导者Nancy[6]说:“临床护士如果关心的是临床工作,那么必须涉及循证护理。”护士发现和使用科学文献,以减少临床决策的不确定性[7],对临床护士必然提出更高的要求。循证护理不只强调个人经验或临床研究依据,而是两者缺一不可,过去的护理只强调以个人经验为主,难免会犯个人经验主义的错误[8]。对于护士来说,要更好地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就要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

2循证护理对临床护理的新挑战

长期以来,经验和直觉式护理在护理人员的头脑中根深蒂固。随着护理学的发展及护理模式的改变,仅凭经验进行护理已成为历史。循证护理就是遵循和应用科学依据最有效的护理方法,这是对传统护理理论的新挑战[8]。

2.1循证护理对护理学科的挑战循证护理的产生和发展,使得护理学科面临着一个崭新的时代。循证护理将护理研究和护理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护理真正成为一门以研究为基础的专业,证明了护理对健康保健的独特贡献,并支持护理人员寻求进一步的专业权威和自治。循证护理为临床实践制定指南,改变了临床护士以经验和直觉为主的习惯和行为[5]。长期存在的经验式和现代护理百家争鸣局面阻碍了以科学为基础进行护理决策的行为方式。

2.2循证护理对护理管理的挑战英国利物浦大学的Caine和Kenrick在护理管理者促进循证护理的角色研究中,通过对临床护理管理者在预算分配、目标和政策制定等方面的调查表明,临床护理管理者如果试图用职位和组织权威来促进循证护理的实践必将面临着失败[9]。他们认为,护理管理者的领导方式应变革为:具有远见、有批判性分析能力、善于认识下属、注重激励下属的创造力、敢于授权部下等。由此可见,护理管理者运用循证护理的理念进行临床护理管理,管理者除了要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和要求及所管的人力、物力、设备条件外,同时要善于赏识下属,运用授权技巧,将权力和任务因地制宜、人尽其才的委托于能胜任的下属,发挥她们的创造能力和管理能力。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护理管理者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必须是授权他人挑战工作过程激发工作热情榜样作用激励作用等[7]。

2.3循证护理对护理教育的挑战临床教育是学生将前期基础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是从课堂走向临床的关键。所谓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系于教师。循证护理的新观点中要求临床护理教育者在课程的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中应使学生转变观念,运用批判性的思维对现存的实践模式进行重新评价,利用所学知识和最新信息大胆探索,善于运用最佳研究证据来解决实际问题,在将来的护理实践中不断改进护理质量。批判性思维同时也要求护士通过学习护理以外的知识扩大知识面,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适应多变的情况和特点,利用最新方法更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8]。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护理教育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与实际需求存在距离,大多数受中等教育的护士不能有效地阅读和利用国内外的专业文献,评价科研成果,更不能将科研成果运用于临床,解决实际中的问题。研究报道,我国护理人员所受的教育并没有为他们准备文献回顾、科研设计、科研评鉴方面的指南,因此护理人员很少在进行护理干预之前进行实证的回顾,也很少开展试验性设计的研究[10]。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得以恢复,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的护理科研项目逐步增加,护理人员更多地投入护理科研中[11],科研文章的数量较以往显著增加,但护理实践中对科研结果的应用与科研的迅速发展两者并不平行进行[12]。目前在很多护校未能将文献检索、计算机、外语等相关课程纳入教学计划,这就需要在教育内容方面进行调整、改进与充实。临床护士学历偏低、缺乏计算机和统计学的基础知识,加上护士缺编导致的日常工作压力增大,再教育空间小。因此,目前我国护理专业发展的现状呼唤护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13]。

3循证护理的进展

近几年来,循证护理观念在护理领域逐步兴起。自20世纪90年展至今,已经粗具规模。英国创办了《循证护理杂志》,一些国家专门建立了循证护理学中心,或附设于循证医学中心,或为其下属的一部分,但更多国家的护士才刚刚开始接触到“循证”这一概念。中国循证护理中心于1999年3月正式注册成为国际循证医学协作网的第14个中心,总部设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4]。

3.1循证护理的实践方法循证护理模式包括4个连续过程:循证问题、循证支持、循证观察和循证应用。确定护理实践中的问题是循证护理研究的第一步。循证问题包括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指由护理实践提出的对护理行为模式的疑问和某一时间有关的前瞻性的理论发展,如对于孕产妇最难解决的问题是分娩时的阵痛以及由此产生的焦虑和恐惧心理等问题。据此提出最佳护理问题,找出相关的资料,进行实证文献检索及循证支持,得到相关的证据,设计合适的观察方法并在小范围内实施,以改变实践模式。如临床研究、特殊人群的试验性调查、模式改变后的影响和稳定性的调查、护理新产品的评估、成本效益分析、病人或工作人员问卷调查等。在循证支持和循证观察所获得信息基础上,对所要改变的护理干预或行为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如“是否是最佳的护理行为方式?他基于什么证据?”同时护理人员有责任将结果及时在医院内部或在国家和地区间交流,也可以出版相关文献的方法进行交流与推广。总之,运用循证护理的3个要素将严格评价出真实可靠的最佳证据、最佳成果应用于临床护理决策,服务于护理实践[14]。开展循证护理,应该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一定的学术基础、合作氛围、协作网络,还需要丰富的资料来源,并有实践验证的过程[15]。

循证医学发展的背景范文第6篇

关键词:循证管理 影响因素 实现途径

循证医院管理是一项发展较早的医学管理模式,通过现有的证据对临床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主要为临床医学服务[1]。随着医疗模式的改变,在当前医院护理服务的背景下循证医院管理也不断地更新和优化,进行医学实践需要经过系统、完整的5个步骤。但是就当前的状态而言,循证医院管理模式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和不足,影响到医院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本文针对具体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改善医院整体的护理服务质量。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4月-2014年4月之间对医院管理质量产生影响的相关因素,确定对应的循证问题。具体问题有:第一,医院的管理工作维持的时间较短,管理水平不稳定;第二,护理工作人员在活动中积极性不高,缺乏应有的工作热情;第三,没有指定统一、细化的检查与评价标准,工作成效的评价难以开展;第四,忽视工作中对各个细小环节的质量控制,根据这些问题探讨实现路径。

(二)方法

在实施循证医院管理模式之前,证据主要来源于管理者以往的经验以及相关的教科书,难以全面地收集证据[2],导致对医院管理质量的评价不够客观。但是实施循证医院管理模式之后医院对证据收集更加重视,管理模式以患者为核心,循证医院管理的实现途径为:

制度建设。循证医院管理模式中的制度建设值得是对有关“问题”进行报告、记录、汇总以及传递的制度建设。问题通常包含医学问题和管理问题,建设好改制度能够帮助医院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内涵,对于突发问题做出快速的反应,规范问题发生到解决的整个流程,帮助循证医院管理过程有效运行。虽然我国当前多数医院中均建设有类似的制度,但是效率和水平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信息化建设。成立循证医院管理模式,证据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要掌握高质量的证据就必须有较高的设计成果,循证医院管理证据来源有:国家的卫生政策与法规,医院管理的原始或者是二次研究,国内外的医疗机构推行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医院管理者的管理经验。随着数据存储技术的发展和医院科研活动的增多,高质量的证据得到累积,能够满足决策的需要。

能力建设。循证医院管理实践过程中,决策者的素质非常重要,首先应当具备相关技能和知识,懂得检索和利用、理解和评价等,结合自身的管理经验开展工作。加强能力建设是医院实现制度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医院管理者应当在院内进行宣传和推广,培养出研究性的文化,支持和鼓励管理方面的活动。如设置专业科室对循证工作进行管理;建立相关的考核与激励制度;加强内外的交流,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跟踪最新的研究和进展。

护患关系建设。医院管理的核心工作无外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所以,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让双方能够相互尊重、理解和配合,能够更加顺利地开展工作,获得期望的治疗效果。医院的管理者对内需要营造良好的研究和活动氛围,增强医务工作人员的凝聚力,对外需要加强宣传,提高患者的认同感。

指标体系的建设。判定决策的正确性和结果应当依靠系统的评价体系,而不是以往的工作经验。决策者之一应当建设的各类评价体系,科学、有效地对决策的落实情况以及产生的效果进行跟踪监测和评价,先进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都应当分析总结,通过优化和修正的过程才能够不断提高决策能力和水平。对于当前没有构建的指标体系,管理者应当通过科研活动进行设计。

(三)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中应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使用卡方检验,以P

二、结果

实施循证医院管理模式之后,护理工作人员的满意度显著增加,护患关系得到明显的改善,同时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也不断提升,具体见下表。

三、讨论

循证医院管理在我国发展运行的时间较短,尤其是在医院管理和卫生行政方面的运用不够完善,其贯彻落实受到很多因素的约束和影响,从而制约循证医院管理水平的提高,通过搜集证据、分析以往的管理经验,发现循证管理医院的实现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首先证据相对缺失。当前,循证医院管理模式运行过程中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在证据的收集方面存在较大的局限,尤其表现在基础设备和科研水平不高的基层医院。通常来说,基层医院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对于文献的检索能力相对较弱,不能够及时找到充分的证据。同时受到财政因素的影响,很多管理者与高校、科研单位的交流互动性不强,医院不能够得到最新的信息和证据,自行购买专业的数据库也非常困难,获取证据的平台非常狭窄。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医院管理者要加强与科研单位及社会各界的联系,保证充足的证据;

其次决策复杂。在循证院管理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管理者自身的影响,如缺乏管理知识,以个人经验作为决策的标准,使用研究证据对医院进行管理的意识不强;第二来自外部环境的影响,医院的管理决策需要集合部门人员进行讨论,在使用证据的过程中容易发生争论,通知管理决策的效果需要长时间的实践之后才能得到,在实施过程中受到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的可能性较大,如市场竞争、医院内部和外部的利益博弈等;

最后,制度的落后。进行循证医院管理的目的最终是为患者提供高效优质的卫生服务,保证医院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有相应的政策支持,但是受到经济利益、政府投入以及科学研究的影响,很多制度的落实流于形式,难以为医院管理工作发挥出实效。因此,需要从国家方面推动医疗改革,加快各种制度建设的步伐,以解决循证医院管理的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循证医学发展的背景范文第7篇

1. 循证护理与中医护理概况

1.1 循证护理1992年英国流行病学家Cochrane成立了全球第一个Cochrane中心(循证医学中心)。1999年,中国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加入了国际Cochrane中心,这也是亚洲唯一的循证医学中心。加拿大Memaster大学护理系AlbaDicenso教授最早将循证医学应用于护理工作,提出循证护理的概念。其新颖的观点迅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给临床护理实践与护理决策带来了强烈的冲击。2004年我国首家循证护理合作中心在复旦大学护理学院挂牌,标志我国循证护理已步人一个新阶段l2j。

循证护理又称为实证护理,其定义为慎重、准确、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获得的最佳的研究依据,并根据护理人员的个人技能和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愿望与实际情况,三者结合制订出完整的护理方案。循证护理的特点为:重视证据、重视个体化差异、重视整体观_lJ。一个完整的循证护理程序应该是:①针对每个患者提出有针对性的健康问题;② 检索相关的文献,找出可靠的依据;③批判性地评价临床证据的有效性和有用性;④在临床实践中实施有用的研究结果;⑤对应用的效果进行评价,从而确认是否达到最佳成效或是否需要进一步研究嘲。

1. 2 中医护理 中医护理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思想 ,以阴阳五行理论为哲学基础,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为生理与病理基础,以病因病机、四诊辨证为认识疾病的方法,护理措施多种多样,有针灸、推拿、拔罐等。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为整体观念与辨证施护。中医护理有着悠久的历史,在《黄帝内经》

中就有较为系统的论述。但是也要看到,传统中医护理是典的经验护理,许多个人经验与病例报道缺乏严密的科学性、可靠性与可重复性,难以被世界广泛认可,影响了传统中医护理与世界学术的接轨。

2..1 对整体观念的认识 整体观念是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之一,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认为人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各脏腑组织器官之间在生理、病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二是认为人与自然界和社会是密切联系的整体,自然界和社会的变化对人体的健康和疾病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中医护理对患者进行护理评估时,重视从局部病变与整体机能变化的有机联系上分析疾病的病机变化,重视从自然界和社会等外部环境中寻找发病因素。在实施中医护理措施时,遵循扶正祛邪、治病求本的原则,重视机体整体功能状态的调整和改善。另一方面,中医护理的整体性还体现在将常规诊治与临床经验、个案体会、患者的体验等结合起来,以宗医乃仁术之旨。

整体观念也是循证护理的特点之一,循证护理突破以往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倡导临床措施和护理决策都要以患者为中心。循证护理计划的制定,来源于三方面:一是循证所获得的有价值的、可信的实证;二是护士的临床经验性是患者的需求。这三者的结合,体现了循证护理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观。在评价一种护理方法是否有效时,循证护理重视与患者密切相关的临床指标,如病死率、致残率、生活自理能力及心理需求等,而不只是依靠实验室或影像学等中间指标。

循证护理与中医护理的整体观念都体现人文性、艺术性、伦理性、社会性等因素,体现生物一心理一社会的整体护理理念,以患者的自觉感受与生命质量的改善为目标。中医护理的整体观念涵义更广、更深,牵涉到多层次医护理论体系;而循证护理主要体现在人本文化本身。

2.2 辨证施护与求证思想 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之一。辨证施护是指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患首有关疾病发生、发展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对比、推理,辨汪得出所属何病何证,从而制定相应的计划与护理措施。辨证施护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辨证是决定护理合理性的前提和依据,施护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但是在护理实践中辨证施护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分析判断疾病的本质时存在辨证依据不足的现象。

循证护理的核心思想是以有价值的、可信的、科学的研究结果为实证,先提出问题,再寻找实证,最后应用实证,对患者实施最佳的护理。临床护理实证分为以下4类:一类实证通过系统文献回顾或研究趋势分析获得的多项随机控制实验性科研结果,科研设计严密,并有流行病学资料,可推荐给所有医院;二类实证通过至少l项随机控制的实验性科研获得的实证;三类实证通过类实验性科研获得的实证,科研设计比较严密,科研在不同的场合得以重复,可推荐给符合条件的医院;四类实证通过定性研究或描述性研究获得的实证,或来源于护理专家的临床经验,或专家组的报告,可供医院参考。

由此可见,循证护理与中医护理都重视临床证据与文献依据,中医护理更重视患者个体的主观感受和客观表现,对文献研究也偏于定性而忽视量化和统一标准。而循证护理注重的是对诊断和治疗结果的量化、标准化分析与评价。因此,把循证护理中的求证思想用于中医护理中,可使中医护理中的辨证施护进一步提高更为完善。

3. 循证中医护理发展设想

3.1 中医护理发展存在的问题从循证护理的基本原理及为临床提供科学证据的角度来审视中医护理,不难发现中医护理有以下问题急需解决:缺少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资料;中医药护理的有效性、安全性缺乏足够的科学证据;缺少学术界认可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缺少专业人才;临床评价的基础研究及基础性工作薄弱等。将循证护理的思想注入中医护理,使中医护理临床评价系统更加规范化、客观化、量化,使中医护理的科研水平达到更高层次。

3.2 循证中医护理发展的原则 中医护理与循证护理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相互依存,彼此借鉴;互相补充,共同发展。传统中医护理在实践循证护理过程中,通过扬弃,保留精华,去除糟粕,得到升华而进一步发展,而不是否定传统中医护理的一切经验或取代传统中医护理。中医护理数千年积累下来的经验,由于历史条件限制难免精华与糟粕共存,有待进~步发掘、整理、提高、发展,这正好给循证护理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循证护理的融入必将大有可为。

3.3 提高中医护理人员循证护理知识水平很多调查研究显示,临床护士中近半数不知道循证护理,知道者中对循证护理也仅限于对其概念及产生背景的了解,对循证护理的证据等级、实施步骤及相关知识不甚了解。大部分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处理问题时还是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及教科书等,循证护理的应用率很低。我国护理人员(包括中医护理人员)对循证护理的认知、应用程度不甚理想。中医护理人员要想提高自身的循证护理能力,必需加强在职培训,掌握熟练的临床业务技能、护理科研及评价能力、文献检索能力,以及一定程度的医学统计学、专业外语、计算机及网络知识、协作精神及能力等。必需加快中医临床护理专家型人才的培养,以保证护理决策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3.4 运用循征护理实现中医护理的标准化、规范化辨证施护是传统中医护理的特色之一,是中医护理认识疾病和护理疾病的基本原则,具有较大的灵活性。由于护士的经验不同,导致辨证施护方案各异,往往因缺乏最佳的科学依据,即使同一种病、同一种证型也很难在辨证施护规范化上求得一致。

这样,很容易使临床护士只是根据主观判断进行诊治而陷入经验护理的思维模式中。循证护理强调客观的、可靠的科学依据,以此作为辨证施护的指导思想,通过系统观察、分析、论证、筛选,可获得科学的、可靠的、充分的临床证据,进而制订出真正有效的、适用的、规范化的辨证施护方案,这样可以避免经验护理重复的无效治疗或低效治疗。还可用循证护理的方法对中医护理辨证施护的结果作出科学的评价,从而逐渐总结出一套从理论到临床实践都行之有效的辨证施护方法,解决长期以来中医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无章可循的问题,为中医临床护理实现标准化、规范化提供依据。

3.5 借鉴循证护理,提高中医护理的科研水平尽管近年来护理领域的着作与科研论文数量显着增加,但总体质量还不高,表现为科研设计不够严密,经验总结性报道文章居多,设计严密的实验性研究论文较少。另外,护理研究内容较零散、规模小、研究广度和深度不够,有特色的专科护理文章较少,护理科研成果与临床应用脱节,缺乏对科研成果的适用性和有效性的评价。借鉴循证护理的方法,中医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循证护理中心了解到最新护理科研动态,有利于自己科研选题的决策。在开展护理科研时,可以使用循证护理科研方法,即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或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开展大样本的临床试验,并且保证临床试验的质量控制。

循证医学发展的背景范文第8篇

【摘要】 基于卫生技术评估的能力视角,提出发展我国卫生技术评估的设想,包括将发展卫生技术评估作为卫生系统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经费和项目保障技术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建立卫生技术评估研究者的长效多方式培养机制,以及研究者和决策者互相推动,全面提升评估能力和决策水平。

关键词 卫生技术评估;能力;发展

Scheme of Developing 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 in China: Capability Analysis/GENG Jinsong,CHEN Yingyao,LIU Wenbin,et al.//Chinese Health Quality Management,2015,22(1):65-67

AbstractThe scheme of developing 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 (HTA) in China was proposed from the view of HTA capability. Strategies on HTA development consist of considering HTA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apacity building of health system, sufficient funding and relevant research programs to guarantee the conduction of HTA researches, establishment of long-term and multi-way HTA researcher training mechanisms, and active interaction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researchers and decision-makers to systematically promote the ability of both HTA research and evidence-based decision-making.

Key words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Capability;Development

First?author’s addressKey Laboratory of 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2, China

卫生技术评估(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 HTA)是对卫生技术应用或利用所产生的短期及长期的社会效果进行评价的一种研究形式[1]。卫生技术评估从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社会伦理性等多方面提供科学证据,有助于卫生技术的合理选择、利用和发展。卫生技术评估作为一种科学决策工具,在国际上已经得到普遍认可和广泛应用,其理论和方法已经渗透到卫生政策乃至广泛的社会政策的研制过程中。本文系统分析我国卫生技术评估研究机构的概况,并探讨开展技术评估的策略,基于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能力建设的角度提出发展我国卫生技术评估的设想。

1研究机构分类及其能力分析

1.1依托高校的研究机构

卫生部卫生技术评估重点实验室是依托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专门机构,是我国首家卫生技术评估机构。实验室从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欧盟、美国中华医学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原卫生部、科技部、上海市卫生局等各种渠道申请到多项科研项目。实验室利用卫生技术评估为主要研究领域搭建了多学科研究平台,研究涵盖临床医学技术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评估、重点疾病防治与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干预技术及政策效果评估、卫生技术的生物伦理学评估等,研究成果对我国卫生政策的制定发挥了积极作用。实验室研究人员于1997~2012年间共发表研究论文364 篇,并出版7本教科书。

2002年6月,复旦大学药物经济学研究与评估中心成立,中心联合校内外药学、临床、流行病学、统计学与管理学等学科的专家学者组成核心团队。2006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正式成立。该机构设有卫生技术评估研究室,整合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学、医学信息学等学科和人才优势。此外,原卫生部、教育部共同批准设立了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技术评估中心,开展技术评估工作。

1.2依托医疗机构的研究机构

卫生部中国循证医学中心建立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原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99年3月,中国循证医学中心获国际Cochrane协作网批准成立中国Cochrane中心(Cochrane协作网第14个中心,亚洲唯一国家中心)。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循证医学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并启动分中心建设[2]。中国循证医学中心为世界各国提供中国的临床研究信息;开展系统评价,为临床医生、临床科研和教学、政府的卫生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培训循证医学骨干,推动循证医学在中国的发展。

1.3依托政府部门的研究机构

卫生发展研究中心是原卫生部的技术咨询和智囊机构,是亚洲卫生技术评估网络(HTAsiaLink)的成员单位,其下设有卫生政策与技术评估研究室。研究室共设3个学组,分别是卫生政策评价、卫生技术评估和卫生项目经济学评价。卫生政策与技术评估研究室开展卫生政策效果评价研究,为决策者提供相关政策效果的科学依据;开展卫生技术适宜性的评价研究,为适宜医药技术的决策提供指导意见;开展公共卫生项目效果评价,为利益相关者提供项目实施结果的有效证据[3]。

原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下设咨询评估处,协助政府进行卫生技术准入工作,对现有及引进的卫生技术进行评估;对国际卫生技术评估结果进行传播;为政府、国内外机构和企业提供评估、咨询、培训、调查等服务。

此外,各地区也相继成立了依托政府部门的研究机构。上海市卫生技术评估研究中心是2011年11月上海市卫生局批准成立的专业性卫生技术评估及研究机构,中心组织卫生技术评估研究、教育培训、开展交流合作活动以及提供相关技术服务。浙江省和广东省正在筹建卫生技术评估机构。

1.4不同类型卫生技术评估研究机构的能力分析

何种形式更优,从当前的情况看,是各有优势。依靠政府的机构和决策联系更紧密,但是面临机构的人才储备、学科背景等挑战;依靠医院的机构和临床决策有机融合,在有效、安全性评价方面优势明显,但是缺乏经济学和社会影响评价,评价视角偏重临床而轻人群;依靠高校的机构学科、人才梯队齐整、研究方法规范、国际合作较多,但不足之处是和政策决策疏远,评估项目相对较少。因此,不同类型卫生技术评估研究机构的合作研究对于机构间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基于循证视角的卫生技术评估能力建设分析

2.1提供高质量证据需求

近年来,新兴的卫生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和高成本技术数量增长迅速。如何对新兴卫生技术进行早期、及时的评估显得尤为重要。成本效益不合理新技术可能导致医疗费用的快速上涨。例如抗生素的滥用[4],以及不同地区CT和MRI的过度使用与使用不足[5]。卫生技术与卫生服务利用的可及性和公平性问题也值得关注,如迅速增长的公共卫生经费并未显著减少个人现金卫生支出[6]。个人现金卫生支出不公平有可能导致贫困人口无法负担医疗保健费用[7]。为了缓解不公平现象并提高可及性,需要基于卫生技术评估的研究证据,循证优化医疗保险的福利包[8]。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需要基于最佳的研究证据因地制宜制定控制策略,多方联动有效遏制此类疾病[9]。卫生技术评估为世界各国缓解医药费用过快增长和科学化决策提供了更多、更有效的信息[10]。

2.2推动循证卫生决策

目前,我国药物目录和医疗技术评估主要以政府主导、多部门协作为主,并未设立专业、独立的遴选机构。在评估方法上,主要依靠专家,而专家评估的依据主要来自于临床经验[11]。我国卫生技术评估的开展和向政策转化明显滞后于卫生改革的进程及其对卫生技术评估活动的需要[12]。我国卫生技术评估研究机构和组织分布不集中,开展的研究工作未形成协调一致的总体,零散的技术评估研究难以迅速推动卫生技术评估事业。有限的卫生技术评估证据和卫生技术评估服务能力尚不能满足卫生决策的需求[13]。卫生技术评估的能力建设对于循证卫生决策、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发展我国卫生技术评估的构想

3.1将发展卫生技术评估作为卫生系统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

目前,我国医疗资源总量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如何有效提升卫生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以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药卫生需求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国际经验表明,卫生技术评估为应用与管理卫生技术提供科学信息和决策依据,并为卫生技术的高效配置和合理使用提供了科学和有效的方法。为了深化医改,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建议卫生行政部门将发展卫生技术评估作为卫生系统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机构、医药生产企业及相关组织机构把拓宽工作人员的卫生技术评估知识面、培养基于高质量的技术评估研究作为组织机构能力建设的关键要素。

3.2经费和项目保障技术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卫生技术评估的经费投入和科研项目立项较少。卫生技术评估人才的培养、卫生技术评估研究的开展、卫生技术评估研究机构的发展均离不开经费支持。建议通过优选卫生技术评估课题的方式,委托有资质的评估机构和研究团队进行评估。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医药企业、医学学会和协会等机构组织提出亟待解决的卫生技术评估问题,并设立卫生技术评估相关研究项目,通过对优选项目投入科研经费,确保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并不断提升评估机构的研究能力。

3.3建立卫生技术评估研究者的长效培养机制

建立卫生技术评估机构研究者的长效培养机制,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的卫生技术评估研究者。鼓励研究者参加卫生技术评估学术会议,支持研究者赴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机构深造,鼓励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支持研究者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研究能力。确立卫生技术评估创新人才和拔尖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机制,通过学术骨干带动卫生技术评估研究机构的发展。同时建立卫生技术评估研究者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对于考核优秀的研究者给予奖励。通过长效培养机制提升研究队伍的研究能力和整体素质,推动卫生技术评估的发展[14]。

3.4全面提升评估能力和决策水平

决策者应结合人民群众的卫生需求和卫生事业的发展需要提出卫生技术评估问题,依据卫生技术评估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合理使用高精尖技术,淘汰无价值的设备和落后技术,降低医疗服务成本,重视卫生技术评估的传播和执行[15]。卫生技术评估过程中研究者与决策者通力合作,研究者基于决策问题开展技术评估;决策者基于卫生技术评估证据、经济水平、资源状况和群众的服务需求进行循证决策。通过上述过程实现研究者、决策者和人民卫生需求的互动,逐步形成卫生技术评估研究者和决策者的交流合作和沟通反馈的工作机制,不断提升研究者的评估能力和决策者的科学决策水平。

参考文献

[1]陈英耀.复旦大学组建卫生部卫生技术评估重点实验室[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5,12(2):10.

[2]中国循证医学中心.循证医学平台介绍:网合中心分中心概况[EB/OL].(2013-07-10)[2013-09-10].http://ebm.org.cn/about.php?id=9&module_id=1.

[3]卫生部卫生发展研究中心. 卫生政策与技术评估研究室[EB/OL].(2013-07-15)[2013-09-10].http://nhei.cn/KS_4/ks_004/ksjs/index.html.

[4]Dong L, Yan H, Wang D. Drug prescribing indicators in village health clinics across 10 provinces of Western China[J].Fam Pract, 2011, 28(1): 63-67.

[5]He D, Yu H, Chen Y. Equity in the distribution of CT and MRI in China: a panel analysis[J].Int J Equity Health, 2013(12): 39.

[6]Long Q, Xu L, Bekedam H, et al. Changes in health expenditures in China in 2000s: has the health system reform improved affordability[J].Int J Equity Health, 2013(12): 40.

[7]Chen M, Chen W, Zhao Y. New evidence on financing equity in China’s health care reform: a case study on Gansu province, China[J].BMC Health Serv Res, 2012(12): 466.

[8]Zhou Z, Su Y, Gao J, et al. Assessing equity of healthcare utilization in rural China: results from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urveys from 1993 to 2008[J]. Int J Equity Health, 2013(12): 34.

[9]Yang G, Wang Y, Zeng Y, et al. Rapid health transition in China, 1990-2010: findings from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0[J].Lancet, 2013, 381(9):1987-2015.

[10]赵琨, 隋宾艳, 郭武栋, 等. 卫生技术评估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中国卫生经济, 2012, 31(2): 87-89.

[1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 药品和医疗技术评估制度亟待完善[EB/OL]. (2010-07-19)[2013-10-10].http://edu.drcnet.com.cn/DRCnet.common.web/docview.aspx?version=edu&docid=2294163&leafid=3056&chnid=1027.

[12]陈英耀, 刘文彬, 唐檬, 等. 我国卫生技术评估与决策转化研究概述[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2013, 6(7): 1-6.

[13]胡苑之, 林海, 陈洁. 水平扫描在新兴卫生技术评估中的发展及启示[J].中国卫生资源, 2013,16 (1): 39-40.

[14]卫萍, 任建萍, 颜丹丹, 等. 卫生技术评估认知与需求现况调查[J].中国医院管理, 2013, 33(3): 23-25.

[15]徐文煜, 薛迪. 美国、加拿大与澳大利亚的卫生技术评估[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11, 18(1): 8-10.

通信作者:

陈英耀: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卫生部卫生技术评估重点实验室主任

E-mail:yychen@shmu.edu.cn

收稿日期:2014-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