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材料产业发展机遇

新材料产业发展机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新材料产业发展机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材料产业发展机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产业选择;产业布局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5月30日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涵盖范围很广的概念,涉及众多产业部门。科学判断和选择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领域和方向至关重要,将决定河南未来的产业层次和在总体经济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因此,对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系统地、全面地分析和评价,并选定重点领域和主攻方向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一)新能源领域。河南省是中部地区的传统能源大省,拥有河南煤业化工集团、平煤神马集团等大型能源企业。在新能源领域中,太阳能光伏产业已初具规模,截至2011年,河南省太阳能光伏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增至37家,产值规模上升到120亿元。新生物能源发展迅速,截至2011年,河南省从事新生物能源技术的规模以上企业达32家。河南省燃料乙醇产量占据全国1/3以上的市场份额;新型风电设备制造业刚开始起步,河南省风电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依托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725所双瑞橡塑有限公司、洛阳双瑞风电叶片有限公司,发展迅速,在近3年时间内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煤层气化利用已全面展开,河南省煤层气开发利用有限公司,与中石油、中石化、延长石油以及中联煤层气等国内油气产业巨头同台竞争,取得了贵州等省份的探矿权,勘探开发非常规天然气领域。

(二)节能环保领域。“十一五”期间,河南省政府在环保领域的投资总额保持在800亿元左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略高于西部地区。在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环保产业年均增长在8%左右,而河南环保产业刚刚起步,因此,河南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面临巨大的机遇。

(三)电动汽车领域。河南省涉足电动汽车的企业达50多家,分布在郑州、洛阳、南阳、新乡、鹤壁等地。河南省电动汽车发展路线主要为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河南省电动汽车领域已经形成了一批骨干企业,郑州宇通、郑州日产、中航集团郑飞电动汽车公司等在国内比较知名的企业,拥有了一定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具有动力蓄电池原料资源和蓄电池产业优势。

(四)新材料领域。在新材料领域,河南省目前发展较好的是超硬材料,其市场占有率稳居全国首位,在人才、技术、科研等方面实力雄厚。从1963年我国第一颗人造金刚石诞生于河南以来,历经50年的发展,河南省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超硬材料产业群。最近几年,河南省在高强轻型合金材料、高性能钢铁材料、功能膜材料、新型动力电池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等方面也开始逐步探索与发展。

(五)新医药领域。近年来,河南省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医药方面的骨干企业,天方药业、辅仁制药、金丹乳酸、天冠集团、华兰生物、中棉种业、安图生物、焦作健康元等在市场上都有较高的占有率。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河南省生物产业产值已经超过1,000亿元,其中生物医药实现工业产值700亿元,同比增长33%,高于全国平均增幅11个百分点;实现利润52亿元,同比增长27%,是全国增长最快的省份之一。抗生素原料药、血液制品、片剂、中药贴剂、中药丸剂生产规模均居全国前列。

(六)生物育种领域。在生物育种方面,河南省率先开展蔬菜航天育种、离子束辐射诱变育种、转基因育种、游离小孢子、茎尖脱毒生物技术育种等高科技研究,创造了良好的社会价值与经济效益,为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七)信息产业领域。在信息产业领域,河南省的下一代信息网络、电子信息核心基础产业、高端软件和新兴信息服务业等已经被确定为重点发展领域。目前,河南省在物联网技术及应用、数据中心及云计算、集成电路设计、新型显示、应用软件等关联产业的竞争能力不强。河南省计划力争今年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000亿元,经过1~2年的努力,在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实现大突破。

二、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优势与机遇

(一)发展优势

1、区位优势。河南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是全国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重要交通枢纽,拥有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管道等相结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郑州是京广与陇海铁路的相交之点,是欧亚大陆桥的物流中心。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许多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都延伸经过河南,同时西部大开发也为中原地区发展开拓了新的广阔空间。

2、综合资源优势。河南省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石油、天然气、金属矿、非金属矿、发电量、煤产量在中部都处在第一位。同时,又可以较便利地利用西部资源优势发展经济,国家搞西部大开发,河南省在中部六省中可以借机受益,因为西部大开发正好与河南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相吻合。优势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将带动河南大发展,促进中原崛起。

3、城市群发展及市场优势。在中原大地,一个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正在悄然崛起。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继“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塘为中心的城市群之后的一个很有希望的经济带。中原城市群集中了郑州、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9个城市。这一区域土地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省的35.1%和40.4%,创造了全省55.2%的生产总值和55%的财政收入,城镇化水平为35.5%,是河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中原城市群居于沿海开放地区与中西部的接合部,区位优势突出,资源、产业等基础条件较好。无论从战略布局、发展需要,还是从经济优势现有基础看,中原城市群有条件发展成为继沿海三大经济区之后的又一大经济区,成为新欧亚大陆桥经济走廊的中心枢纽,进而促进经济崛起。

(二)发展机遇

1、顺应了国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浪潮。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科技产业的发展和科技对经济的支撑。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中央多次提出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发展新兴产业的制高点,相关部门正在抓紧落实,制定发展措施。未来20年将是全球和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期,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下和河南省已形成的产业基础上,充分运用当今科技成就,促使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抢占新一代经济制高点,这将是促使河南省产业结构升级和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大举措。

2、构建中原经济区带来的机遇。在2011年的全国两会上,作为全国第六大经济区,“中原经济区”被写入“十二五规划纲要”,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使河南省有更多机会融入区域经济合作,有机会融入国内外资本和产业的分工调整,也有机会借助更多的外部资源来发展产业。在此战略背景下,中央政府必然会加大对中部省份的政策优惠和政策倾斜,河南是中部的重点发展区域,可利用这一大好的时机,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三、河南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措施

(一)进一步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为了继续保持产业竞争优势,促进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河南省应进一步提升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一是在相关领域继续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发挥重大科技专项的科技引领作用;二是积极鼓励生物、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领域相关龙头企业或领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研发中心,开发出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核心技术;三是鼓励企业、校、科研院所以及其他组织机构从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遵循市场经济规则,积极构建探索多种、长效、稳定的产学研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四是搭建技术创新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创新服务平台等,加快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二)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建设。项目建设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和关键。项目建设力度决定产业发展速度,项目建设水平决定产业发展质量。因此,河南省应从全局的高度,将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三大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项目建设摆上重要位置,坚持不懈加以推进。探索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库,加强定向招商与国际合作,针对三大重点产业领域,积极谋划、储备一批高端项目,争取国家有关重大项目在河南布局和落地。

(三)延伸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链条。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实现上下游衔接、积聚发展,有助于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扩散,尽快形成整体竞争力,并增强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河南省的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三大重点产业只有实现在上下游产业链与价值链上充分合理延伸,在空间上集聚发展,才能建立起更加稳定的产业竞争优势,在国内甚至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因此,河南省应集中力量,促进优势资源向产业链核心环节、价值链端环节积聚,促进三大产业向高端化、高新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四)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人才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根本保证,当产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明确后,人才准备和智力保障就成为关键环节。当前,河南省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处于规模快速扩张的关键时期,如果没有足够的人才投入,其发展目标就会落空,更不可能实现重点突破。河南省应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培养与引进工作,使人才成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坚力量。

主要参考文献:

[1]段世德,徐璇.科技金融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7.

新材料产业发展机遇范文第2篇

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我国进行产业发展转型的重点方向,已成为“十二五”期间各级政府和企业关心的热点问题。宁波地处我国最具影响力的长三角经济圈,是我国东部沿海的发达地区和长三角经济圈的重点区域,也是我国较早地确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城市之一。对宁波市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与制约因素进行了研究,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为探索和总结我国各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09001902

1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的背景及其意义

在国际新一轮产业竞争背景下,各国纷纷制定新兴产业发展战略从而抢占科技和经济的制高点。2010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首次明确提出了新能源、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科技、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等七大产业为我国大力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期间,北京、深圳、上海、宁波等经济发达城市相继提出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纷纷制定产业规划和相应保障措施,力求在新一轮的产业发展中保持国内领先地位,逐步赶超国际水平。2012年宁波市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若干意见》,文件确定将重点发展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装备等四大新兴产业,并积极研究制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三年行动计划。

尽管目前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义还在补充和调整中,学术界还没有形成一个真正明确的说法。但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关系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和动态性等特征这一内涵已基本达成共识。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宁波正处于推进新型城市化和工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以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重要突破口,进一步发挥新兴产业作为经济增长“倍增器”、发展方式“转换器”和产业升级“助推器”的重大作用,这为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升宁波区域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2宁波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十二五”期间,宁波利用现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大力推进产业升级工程,从产业整体发展来看,宁波市已具备了一定的先发优势。在宁波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一大批智慧产业迅速壮大,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2013年上半年,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282.4亿元,同比增长7.9%,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234.4亿元,同比增长7.4%;2014年,宁波工业35个行业大类中有26个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特别是汽车制造业在上海大众带动下,实现增加值232.9亿元,同比增长达到了31.9%。分别从四大战略性产业来看:

(1)新装备产业。宁波高端装备产业在石化、能源、钢铁、文具服装、汽车等为代表的临港大工业基地的基础上迅速发展,有了较大提高。2014年宁波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054.7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增速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高出3.7个百分点。

(2)新材料产业。宁波是我国首批7个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之一,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宁波新材料产业发展日具规模。宁波新材料科技城建设顺利推进,在高新区、鄞州、北仑和余慈区域形成了一大批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在产业局部领域形成了较强竞争优势,产业特色也逐步形成。

(3)新能源产业。2014年,宁波市以建设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为契机,了《宁波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实施方案》、《宁波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发展规划》。随着吉利纯电动轿车等一批新能源汽车生产重大产业化项目的推进,以及“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发展海洋经济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宁波新能源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4)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宁波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特色明显,已经形成了液晶光电、集成电路、信息家电、电子商务、动漫游戏等优势产业集聚,涌现出一批包括奇美电子、菱茂光电、康强电子、江丰电子、韵升股份有限公司等具有较大规模和影响力的企业。集成电路产业链较为完整,已成为国内主要的半导体封装和集成电路引线框架、外延片、靶材生产基地;电子商务领域被国家列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并被中国电子商务协会评为十大创新创业城市。此外,宁波被列入国家两岸产业合作无线城市试点后,将汇聚两岸优势共同推进基于无线网络的“智慧物流”、“智慧健康保障”、“智慧公共服务”等合作试点应用项目。这些产业合作也将为宁波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带来广阔前景。

在过去的三年里,宁波市把推动产业园区建设作为推动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载体,产业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目前宁波有中国(宁波)材料研究所、中国(宁波)兵器研究院等作为政府公共平台为宁波企业提供服务,还有企业研究院56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284家。国家级创新型试点和创新型企业15家,省级创新型示范和试点企业56家,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60家,市科技型企业950家。宁波市产业园区的健康发展为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宁波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是宁波产业转型与发展的机遇,也是宁波经济发展的挑战。尽管宁波在新材料、新能源、新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发展的产业基础、产业资源条件与环境等方面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但在产业化发展模式、技术创新、配套机制等诸方面也存在很多制约因素,具体表现在:

3.1高端人才与核心技术缺乏

随着杭州湾经济制造圈正在逐渐成为世界重要的精细化工产业区,而且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及其结构调整,将对宁波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但人才严重缺乏已成为制约宁波市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宁波现有的海洋科研机构级别较低,以宁波市级为主,尚无国家级机构,科研整体实力相对不足。尽管宁波在某些新兴产业领域的研究取得了可观的成果,在特定项目上甚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但总体上大多是模仿创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创新不够,尤其是宁波节能环保产业的关键和核心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较大差距,相当部分关键技术与装备还在依赖进口。

3.2产业分布集而不群,产业集聚度有待提高

目前宁波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部分领域,如软件、动漫、液晶光电产业等,在政府的引导下产业集聚度相对较高,发展势头良好。但在新材料、新能源等自发形成的产业领域,产业集聚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宁波市新材料新能源企业分布在宁波市各县(市)区,以宁波市三区、北仑区、慈溪市、鄞州区较为集中,呈现一园多点式的空间布局。从事新材料新能源生产的三百多家企业中,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多处于孕育期或发展期,具有良好的成长性,但规模小而散,有技术优势的领域尚未形成较大经济规模。且多数新材料企业并未有效嵌入本地产业网络体系,缺乏有效的产业交流与融合,导致上下游企业间缺乏社会化专业协作,配套率低,没有通过对接互动形成成本优势,制约了宁波新材料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3.3投融资产业政策有待完善

新兴产业是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的特征,由于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和风险投资机制尚未成熟,面向产业化服务的中介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宁波市包括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的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相对滞后。据调查,目前宁波市有70%以上的新材料企业反映资金问题是企业快速发展的最大瓶颈。此外,在财政支持政策方面也有待完善,尽管宁波市已逐步出台一些税收优惠的扶持政策,但相关企业却普遍反映政策衔接还不够紧密,难以形成合力,充分发挥有效的推动作用。

4宁波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策与建议

4.1加速技术创新融合,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确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宁波在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宁波现有的科技创新资源优势,加速实现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着力发展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先导产业、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推进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重点突破核心技术瓶颈,大力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4.2加强政府扶持与引导,完善发展机制与政策环境

从历史经验来看,新产业的培育和壮大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和政策引导。宁波市政府应坚持“企业化+产业化+专业化”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方向,继续吸引社会资本力量投资创办孵化器,加强产学研结合,引导、鼓励技术成果转化;建立健全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资源配置创新体系,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充分利用全球科技创新资源,为新兴产业发展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

4.3优化产业布局,充分发挥地方特色优势

在空间布局方面,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原则,以国家级高新区、北仑区和杭州湾新区为核心圈,引导新兴产业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和集聚,优化新兴产业运行的空间组织,实现各大产业基地、区块之间协同发展,力求在空间上做到重点突出、地方特色鲜明、优势互补,推动宁波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约集聚发展。确保新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成云.解读产业价值链-兼析我国新兴产业价值链的基本特征[J].当代财经,2001,(9).

[2]李伟娜.新兴产业: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9,(4).

[3]朱瑞博,刘芸.产业政策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作用[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1).

新材料产业发展机遇范文第3篇

资料显示,世纪之光规划的塑料光纤及核心通信器件、设备产业化项目,规划占地1055亩,计划年产光纤材料(PMMA)24000吨、光缆300万公里、光收发器件及光模块15000万套、塑料光纤通信设备6000万(台)套、车用信息点连接器5万个等。

项目计划总投资为人民币103亿元,分两期建设。一期投资建设塑料光纤材料产业基地,计划于2015年12月31日前开工建设,占地300亩,建设内容为:光纤材料生产、光纤光缆生产、中央控制室、检测中心、公用工程;二期投资建设光通信项目,计划于2017年2月前开工建设,占地755亩,建设内容为:光器件封装生产、光通信设备生产、传感器等应用产品生产、光通信产学研研究院、工程技术中心、行政中心、物流中心、公用工程等。

据悉,重庆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塑料光纤产业发展,已将其确定为千亿元级产业进行打造。目前,该项目已被列入重庆市新材料产业“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2015年重庆市重点项目新材料类首位项目、2015年重庆市发改委战略性新兴产业储备项目、2015年度重庆市技术创新项目。

12月14日当日,中国塑料光纤产业联盟在贺信中指出:近年来,中国塑料光纤产业在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业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长足发展,已经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链和一定的产业规模,形成了一批专注于此的产业公司。与此同时,产业也处在转型升级和格局调整的关键期。

随着我国“宽带中国”战略的进一步实施、“互联网+”行动的不断落地以及《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推进,中国塑料光纤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新材料产业发展机遇范文第4篇

发展新兴产业是江苏经济再创辉煌的重要基础

近30年来,江苏经济先后抓住了乡镇企业大发展的机遇、对外大开放的机遇和民营经济大发展的机遇,创造过闻名全国的“苏南模式”、“昆山之路”、“新苏南模式”,经济增长以12%左右的速度增长,发展在全国位居前列。但是同时,随着形势的发展,特别是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江苏经济发展也暴露了一些矛盾和问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江苏经济外贸依存度很高,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遇到新考验,在国际市场需求减少情况下,并不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尤其是科技优势)的产品出口会出现较大障碍。加工工业为主及重化工业比重较大的特征,过多的资源依赖、环境约束构成了一定的威胁。无论从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来分析,还是从江苏自身发展的要求来看,如何抓住新的机遇,及时选择和培育新兴产业,对江苏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竞争优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经济平稳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这种情况下,江苏把新兴产业放到优先发展的位置,确定新能源、新材料、医药及生物技术、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新传感网等六大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抓紧出台规划纲要和实施意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无疑预示着江苏经济发展将建立在新基础之上。

江苏发展新兴产业的现状分析

新兴产业有一定的竞争优势。江苏在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方面起步较早,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在产业规模和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已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全省光伏产业规模居全国首位,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光伏太阳能电池实际产量占全国60%以上、全球15%左右;风力发电装备生产骨干企业100多家,高速齿轮箱、叶片、轮毂和回转支承等关键部件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80%;节能环保产业拥有2000多生产厂家,占据全国1/5;医药及生物技术产业年产值近2000亿元,医药产业总量规模占全国11.5%,制剂、抗肿瘤药、抗肝炎药、医疗器械等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

新兴产业发展速度迅猛。在传统产业出现产能过剩,发展速度下降的时候,新兴产业却开始快速发展,承担起江苏“保增长”“调结构”的重任。即使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最严重的2008年第四季度,江苏新兴产业增速达25%-40%,对全省规模工业产值增长贡献在35%以上。2009年,全省新兴产业发展呈现爆发性增长态势,增速明显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速度,新能源、医药及生物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实现产值8782亿元,分别增长31.15%、33.07%、17.55%、26.07%,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39.94%,成为带动经济企稳回升的重要力量。

形成一批骨干龙头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江苏已经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骨干龙头企业,如无锡尚德规模全国最大,其生产的晶硅电池全球第三、组件位于世界首位;扬子江药业销售和利润列全国同行业第一。

虽然江苏省新兴产业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新兴产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发展水平、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等诸方面还不成熟,仍然面临着一些瓶颈和制约因素。一是江苏省新兴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存在“高端产业,低端环节”的突出矛盾,不少企业仍处于产业链的低端,附加值不高,竞争力不强。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尚未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和创新体系,产学研结合不紧密,既制约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层次,又阻碍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表现为技术标准不规范,涉及安全、质量、知识产权等法律法规不健全,产品质量缺乏有效监督,还未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不正当竞争、地方保护、行业垄断在一些地区依然存在。四是由于新兴产品生产规模小,在研发、制造、销售等环节的成本要高于传统产品,其市场开拓难度较大,还需要大力探索有效的商业盈利模式。

江苏发展新兴产业的宏观策略思路

根据江苏经济发展面临的矛盾,为了在下一阶段推动新兴产业快速、健康、持续的发展,政府已经在规划引导、政策扶持、法律规范、行政推动等手段,构建完善的人才、技术、标准、法律法规、政策、资金、组织、监管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许多方面也有了明确的政策,为新兴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但是,就如何进一步推进政策实施,特别是在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发展思路方面有实质性转变,我们认为仍有一些实际的矛盾和问题需要解决。

将江苏新兴产业发展纳入科学发展观的轨道。江苏过去抓住的发展机遇,只是确立了相对的局部竞争优势,并没有确立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明显优势,特别是江苏产业发展今天面临的资源、环境和能源原材料约束,促使我们要对过去的发展作出必要和认真的反思。在产业发展目的上,是简单的总量扩张、蛋糕做大,还是大多数人收入增长体现的社会公平?是收入向劳动者倾斜还是政府集中更多的收入和财富?在产业发展理念上,是局限于增长速度还是经济社会全面的发展和进步?在产业发展模式上,是拼资源消耗、环境污染还是转到可持续发展、建立长期有效增长的机制?在产业发展目标上,是沿袭狭隘的周边攀比,还是在全球范围内学习先进、不求短期赶超但求缩短差距?在产业发展方式上,是依靠典型的外资依赖、候鸟经济还是自力更生有本土产业发展的一席之地?在产业发展思路上,是不是积极参与全球化的协作与分工,在利用外资中进行技术创新、品牌创新,着眼于长期的发展和竞争力?总之,要真正将科学发展观对新兴产业发展的指导落实到位,准确定位。

确定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新兴产业所内含的高科技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以及投资巨大型等特征,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与过去相比,原来的经济高增长会有一些新的变化,包括对高增长的客观影响。我们认为,发展新兴产业与追求太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之间客观上存在着矛盾,虽然发展新兴产业也会带来一定的经济增长,但对高增长是一种约束。今后一段时期,沿海经济有望成为江苏新的重要增长点,全省经济仍会在相当长时期里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但是,如果将经济发展的重心放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就不应该再追求过高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反要主动降下来,确定合理的增长速度,将人们发展的重点转到追求自主创新基础上的适度增长。今后5年将GDP增长速度调到8-10%左右比较适度,再后5年调到6-8%左右比较适宜。采取以新兴产业的增长质量与GDP增长速度交换,用较高质量的中速增长换取低质量的增长。其实,在世界经济中,5%左右的增长已经属于高速的增长。

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近些年来,各级政府财政收入超常规增长,明显超过GDP和居民收入的增长,这

反映了国民收入的宏观分配存在一定的问题。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在分配政策上对相关企业要体现还权于企、还利于企、放水养鱼、先予后取的原则。尤其是推动增值税制的改革,将企业纳税从生产转到收入上来。在税率上,确定企业收入增长不低于政府财政收入的政策,如果低于的,实行返还。进一步清理对企业的收费,凡是与行政管理有关、属于政府公共服务的收费,应该作为重复性的税收,一律取消。

加快完善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新兴产业发展,是重要的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和深刻转型,必须完善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的功能,对因产业转型和升级派生的少数低收入者而言,有基本的生活保障条件(养老、医疗、失业、住房等),可以吃上定心丸;对大多数产业主体而言,则减少了人们消费与参与市场竞争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在较少后顾之忧情况下,积极投身新兴产业的竞争和发展。在发展新兴产业问题上,社会保障将直接决定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底线”。工作的重点,一是更应关注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尤其是农民和农民工,以及城市的低收入困难群体,做到应保必保。二是提高社会保障的统筹范围即社会化程度。社会保障局限于县或省辖市,级别过低,范围太窄,应逐步上升到省级和国家层面,并解决保障对象异地保障的问题。三是克服社会保障的商业化倾向。多年来社会保障资金筹集采取财政补贴与个人缴纳数金额挂钩的办法,即个人缴得多、财政贴得多的办法,这对于扩大社会保障资金盘子有重要作用,但这种类似于商业保险的做法(保费交得多,保额就大),不符合社会保障的属性。社会保障属于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的范畴,体现的是公平,享受保障的主要是弱势低收入困难群体,以个人缴纳费用多少来决定享受保障的权益,有违社会保障的目的。

新材料产业发展机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经济结构      调整       发展新兴产业。

着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大用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力度,加大研发投入,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我国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并必定成为我国经济“调结构”的突围之路。

经济结构是个除了产业结构外,还有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分配结构的“大结构”。经济结构的调整既包括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也包括投资和消费结构的调整;既包括一、二、三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包括各产业内部结构和产业组织结构的调整;既包括区域结构的调整,也包括城乡二元结构的调整;既包括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也包括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未来我国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和出口内需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转变,由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数量扩张带动向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带动转变。

“调结构”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面临的一个难题。“调结构”也是全球“后危机时代”产业布局主线。我国经济要长足发展,“调结构”是关键。目前中国经济正从短期刺激经济增长过渡到中长期持续的拉动,如何调整经济发展结构性失衡显得尤为重要。未来一段时期,我国“调结构”政策的重点应该是:内外需失衡;投资与消费失衡;信贷高增速与通胀失衡;产业结构失衡: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制碳排放量,抑过剩产能;地区结构失衡。除了靠刺激政策拉动内需外,当前亟待解决产业结构失衡问题。

“调结构”可能催生许多行业投资机会,如包括汽车、家电,农业消费行业、煤炭、化工、有色资源类行业;新能源、物联网、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低碳经济主导的节能减排产业;抑制产能过剩的钢铁、汽车行业并购重组;城镇化和产业转移中的基建、房地产行业。以上投资机会即包括了传统行业;又涵盖了新兴战略性产业。这里特别值得关注的更多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机会。

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靠4万亿投资等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迅速扭转了经济快速下滑的局面,但也暴露出来一系列问题,一是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投资的拉动,投资、出口和消费比例失衡,经济增长的动力尚不稳固。二是巨量信贷投入在有力地刺激我国经济复苏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我国长期存在的产能过剩问题。钢铁、水泥、电解铝、造船、煤化工、平板玻璃等行业均存在较突出的产能过剩。同时,多晶硅、风能设备等新兴产业因投资过度,也开始出现新的产能过剩。因此,坚决抑制产能过剩,淘汰落后产能,调整结构便刻不容缓。

新材料产业发展机遇范文第6篇

‘十二五’期间,国家提出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排在第一位。但我们仔细分析发现,其他6项中的5项,诸如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实际上都属于‘大节能环保’的范畴。”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信托有限公司PE投资负责人黄健说。

国际绿色经济协会执行会长邓继海也告诉《经济》记者,节能环保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行业界定,而是一个汇聚了环保技术、能源技术、现代农业技术、工业改造和建筑绿色化技术等的新型产业群。“这个庞大的产业群,将代表中国新常态时期新的经济循环。”

环保成为新常态时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回顾“十二五”以来的诸多政策文件,不难发现,以节能环保、低碳循环为内核的“绿色”开始成为高频词汇。不过,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节能环保与经济增长是否存在矛盾?

环保部部长陈吉宁表示:“经济下行的压力确实在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也非常艰巨,破解和平衡它们之间的矛盾,确实面临很大的挑战。但是,挑战也是机遇。”

实际上,2015年9月环保部的《新常态下环境保护对经济的影响分析》报告表达了同样的立场。报告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以15%-20%的年均增速快速发展,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已达到677亿美元,居全球之首。根据测算,在“十二五”前期(2011-2013年),中国环保投入共计2.33万亿元,对GDP、国民经济产出和居民收入的拉动效应明显。

环保部在考察了浙江省的铅蓄电池企业后发现,通过严格环保标准,浙江省近年来整治关闭了224家铅蓄电池企业(总共273家),但该省的蓄电池行业生产总值却较整治前增长了41.3%,利润增长75%。

可以预见的是,在钢铁、化工、建材等传统过剩产业积极“去产能”的2016年,产能相对不足的节能环保领域确实有潜力成长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新常态带来环保发展新机遇

近几年,随着“大气十条”、“水十条”和相关法律法规的推出,节能环保产业正在成为新一轮的投资风口。据环保部环境规划院测算,“十三五”期间社会环保总投资有望超过17万亿元。

不过,众所周知,环保项目的前期投资大、投资回报期长、收益率偏低,17万亿元投资真的能够落地吗?

黄健对此很有信心。在他看来,节能环保确实不如TMT或消费等领域的市场化程度高,但经济新常态却给这一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我们以前说,节能环保属于‘重投入、低产出’的行业。确实,以技术相对成熟稳定的污水处理板块为例,其投资回报率仅在8%-12%,而投资房地产的利润率却高达50%-60%。但是,随着经济增速下行,钢铁、石化、水泥、橡胶等行业都不是特别景气,各行各业的投资回报都在下行。此消彼长,比较起来,12%的回报率还是相对高的水平。”黄健说,即便仅考虑投资回报率,节能环保产业也相当具有吸引力。

与此同时,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环保产业在中国已经孕育了超过20年。黄健认为,节能环保板块即将进入产业“爆发期”。

2016年环保产业新亮点

2015年8月29号修订通过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已经正式实施。邓继海分析,这将促使至少5个领域的技术发展走向春天。“一是燃煤及其引发的污染防治,二是钢铁、有色金属污染防治,三是机动车船的污染防治,四是扬尘污染防治,五是农业等其他污染防治。”

与此同时,新《大气污染防治法》更是明文禁止“露天焚烧秸秆”,这对于生物质能源的发展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

“巴黎气候大会前夕,各国已经不约而同地意识到,高碳发电技术在市场的退出已经不可逆转。”邓继海说,在《巴黎协定》达成后,包括可再生能源等在内的低碳清洁能源的发展将更加受到重视。

新材料产业发展机遇范文第7篇

根据联合国提出的标准,“住宅产业化”要达到6项要求:生产的连续性,生产物的标准化,生产过程的集成化,工程建设管理的规范化,生产的机械化,技术生产科研的一体化。住宅产业化是用工业化生产的方式来建造住宅,是机械化程度不高和粗放式生产的生产方式升级换代的必然要求,以提高住宅生产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住宅的整体质量,降低成本,降低物耗、能耗。实现住宅产业化的基本条件是:采用工业化的建造方式,住宅用构件和部品大多实现了标准化、系列化。

《全国城镇住房发展规划(2011—2015年)》阐明“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住房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明确城镇住房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是我国“十二五”时期完善城镇住房供应体系、强化住房保障工作、加强和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促进住房发展方式转型、引导相关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依据。《规划》在具体发展目标中明确提出,要实现住宅质量水平进一步提升。住宅工程质量验收合格率达到100%,住宅质量投诉率下降,住宅工程质量总体水平稳中有升。进一步提高新建住宅全装修比率,扩大产业化住宅施工面积。在主要任务中明确提出:提高住宅产业化发展水平。以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和保障性住房为重点,进一步加强住宅产业化成套技术的研究开发,完善住宅产业标准化体系和产业技术政策。积极推行住宅性能认定和住宅部品认定制度。通过税费减免、信贷优惠及政府补贴等措施,鼓励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在住宅建设中的推广应用。鼓励和推广新建商品住房全装修。继续组织实施国家康居住宅示范工程。住宅产业化重点工程包括推进国家康居住宅示范工程、培育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通过示范工程率先推广应用装配式工业化住宅建造技术及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等先进、适用的成套技术,推广全装修住宅,引导和促进住宅建设技术创新,科学规划,合理设计建设节能省地环保型住宅。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试点城市,推进住宅建筑工业化,促进技术集成创新。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技术与产品处处长叶明今年年初曾撰文指出,就新阶段住宅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新特征可以概括为八个字:机遇、热潮、困惑、期待。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新特征,为住宅产业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战略发展要求为住宅产业化突破发展提供了契机。实现住宅产业现代化,就是转变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符合建设领域落实科学发展的具体要求。二是大规模保障性住房建设为住宅产业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市场。保障性住房主要以政府投资建设为主,具有套型面积小、建筑设计相对简单等特点,非常易于标准化和工业化生产。“十二五”期间保障房建设总量将达3600万套,如此大规模的建设,无疑为住宅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三是人口红利的淡出为加快推进住宅产业化提供了内驱动力。而依靠农民工廉价劳动力的生产方式已经难以为继。改变这一状况的根本出路在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产业升级。由此,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已经成为大小企业自身发展的迫切需求,成为企业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

叶明在文中指出,无论是宏观的政策环境、市场条件还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均已构成了住宅产业化发展的有利因素,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均在,这对于一个产业的发展来说,可谓千载难逢。

新材料产业发展机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滨湖新城 产业结构 发展现状 建议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c)-0198-01

产业结构既是一个国家或地方经济发展结果的反映,同时也体现出一个国家或地方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潜能。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严峻而复杂,债务危机频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达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十二五”开局年之际,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向三四线城市铺开,这个过程中,三四线城市的发展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产业经济,已成为各地方政府的共识和急需解决的命题。吴江市滨湖新城作为江苏省吴江市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面对重大的发展机遇和优越的政策条件,如何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如何实现区域经济的持续强劲增长,成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排头兵,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分析和把握好当前的产业结构,研究和规划好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和方向,意义十分重大。

1 滨湖新城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1.1 滨湖新城2011年主要经济指标

滨湖新城全区(镇)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183.35亿元,同比增长17.30%,一般预算收入15.56亿元,同比增长22.8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0.67亿元,工业总产值200.53亿元,服务业增加值108.76亿元,服务业税收20.24亿元,同比增长33.04%。注册外资16701万美元,同比增长17.94%,到账外资6724万美元。

1.2 滨湖新城2011年各产业产值情况

主要从工业和服务业两个点分析,根据市经发局数据,2011年滨湖新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总产值为1129449万元,其中设备、机械器材和电子计算机制造业产值为540289万元,占总产值的47.84%,食品制造业占12.76%,纺织业占11.35%,其余占28.05%。根据数据分析,设备、机械器材和电子计算机制造业在整个工业中占据着主要的支配地位,同时食品制造业和纺织业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生物医药制造业的贡献值只有2730万元,占总产值的0.24%,而涉及新材料的企业只有少数几家,如圣欧芳纶(2011年产值2.4亿元)、世纪晶源(2011年产值1400万元)等。

2011年服务业实际投资额为860132万元,税收收入为208782万元,数据显示滨湖新城服务业主要以房地产为主,房地产开发投资约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9%,占服务业投资的91%。

2 滨湖新城产业结构存在的不足

据分析,滨湖新城产业结构存在的不足主要是:电子机械、食品、纺织等传统产业占据主导地位,制造业缺乏科技创新和发展潜力;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新医药“四新”产业占比小,发展后劲不足;服务业主要依靠房地产,传统而单一,抗风险能力差。实现产业的结构调整,企业的转型升级,任重而道远。

传统产业规模大、缺乏科技创新。数据显示,传统机械、食品和纺织制造业占2011年工业总产值将近一半,规模较大,占据主导地位,但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还不强,品牌企业带动能力偏弱,对资源的依赖性较强,高耗能行业的占比偏高,而产值中创新成分稀少,科技含量低,潜力小,很难有大发展大作为。

“四新”产业占比小,发展后劲不足。目前只有零星的几家企业符合四新产业的要求,在整个工业总产值中比重明显偏小,高新技术产业整体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产品结构比较单一,新兴产业集聚度还不高,还没有形成产业格局,整体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发展后劲不足。

服务业产业单一,抗风险能力差。房地产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当前宏观政策不利、房地产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房地产主导的服务业发展必将受到较大的制约,发展潜力较小,风险很大。

3 滨湖新城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3.1 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

首先是积极引导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科林集团、变压器厂等龙头企业为重点,支持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和技改投入,不断提高企业设备的科技含量和自主创新能力,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其次是坚持以支柱和特色产业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导扶持企业向集团、品牌和现代管理模式发展,鼓励标准缝纫机、万工集团等菀坪一大批缝纫机企业向汽车零部件等高附加值行业转移,在加快羊毛衫产业技改的同时坚定不移实行“创品牌、进商场、开网店”的销售战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行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再次是通过“腾笼换鸟”策略逐步淘汰产能落后和污染严重的企业,盘活存量土地,以政策优惠引进先进企业前来租用购买闲置厂房,不断增加亩产效益和增强土地利用效率。

3.2 积极发展新兴产业

十七届五中全会中明确指出: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力争达到15%左右,并使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因此必须紧紧抓住这一政策优势,抢抓机遇,积极主动地向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新医药等新兴战略性领域拓展,加强这一领域的招商力度,加快敏华医疗、华翔生物、七彩新材料、中田材料等优质的新兴产业企业入驻,抢占未来市场竞争的制高点,加速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3.3 积极搭建科技创新合作平台

以“八坼环保产业园”和“菀南生态科技园”这两个产业园区为依托,积极探索园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搭建良好的交流与合作平台模式,帮助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使滨湖新城“两园”成为高新技术与新兴产业的集聚地,成为高校科技人才向往的创业乐园,不断提高园区经济的综合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3.4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拓展提升服务功能

服务业的繁荣发展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内容。首先是要大力发展生产业。侧重生产业企业的招商力度,创造优质的投资环境,搭建工业企业与服务企业的良好平台。其次是努力发展旅游业。以滨湖新城核心区建设为契机,利用现有资源,不断拓展旅游资源,引进优质的投资企业,壮大和带动本区域的旅游业市场。再次是积极推动商业消费。抓住滨湖新城建设的良好时机,积极引进强大商业投资,建立良好的投资消费环境,推动区域商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俊洁.吴江:滨湖新城即将崛起太湖之滨[N].中国房地产报,2011-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