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

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范文第1篇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

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毫不动摇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群众文化;和谐社会;文化传承;文化载体

群众文化是新时期我国文化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丰富群众生活、活跃群众思维、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也有了更多的多样化的需求,而在群众文化建设的实际过程中,由于历史、地域、经济等各种问题的影响,群众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因此如何在新形势下,紧跟时事,推进群众文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群众文化生活的繁荣发展,是各级文化部门必须落到实处的,需要不断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新形势下群众文化工作的路径选择

(一)群众文化工作应着眼于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群众文化应该着眼于对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群众文化是以人民群众参与为基础的,以文化形式为载体发展的,如果没有优秀的文化载体,群众文化的建设就不能更好的进行传播。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产生了丰富的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这种民间艺术为群众文化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载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环境的改变,民间文化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群众文化来源于人民群众,民间文化的丰富能够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群众文化,以传统民间文化为载体,更有利于群众文化的发展建设。以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为载体的群众文化建设,传递着民族的精神情感和民族理想。群众文化建设的实践证明,利用民间文化形式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是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特别是在基层文化建设中,可以为基层群众提供更多更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活动内容,丰富群众文化发展形式,对增强人群众参加文化活动有着积极的影响。

(二)群众文化工作应落脚于对公民道德水准的提升

优秀的群众文化应该是积极向上的,促进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提升的,群众文化的功能不仅是通过文化娱乐活动满足精神文化需要,更能在人民群众的参与过程中实现自我的教育和提升,促进社会道德的进步,提升人民群众的道德水准。群众在参与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陶冶情操,在自我的学习和教导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审美修养和道德修养,使社会群众整体的道德素质能够得到提升。因此提升公民群众的道德水准也是群众文化建设的责任。在群众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以科学的理念为指导,继承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形式,弘扬优秀的民族精神,与时俱进,贴近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用先进的群众文化教育群众,激励群众,促进群众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对群众文化建设的思想认识,完善管理机制

特别是在基层活动中,文化活动的建设更加困难,而且由于经费的制约,导致基层文化活动无法开展,或者开展的质量和水平不高,并且长期得不到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人民群众的个性化和多元化对文化形式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元化,审美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简单的文化形式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加,更渴望参与更多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而且群众文化的建设对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能够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从思想上加强领导干部对群众文化建设的认识。各级文化宣传和建设部门对文化建设要有足够的重视,完善相应的管理体制。群众文化应该建立完善的运行机制,以确保各级文化部门的文化建设的任务和措施能够落到实处,提供更多的文化资源,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把群众文化建设列入各级文化部门的考核机制内,将文化建设作为各级文化部门发展的重要的考核指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基层群众参与文化活动建设中去,增加文化建设的活力。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形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活动,为群众文化建设注入发展的活力,也为群众文化建设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以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群众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二)加大经费投入,完善基础文化设施建设

只有加大经费的投入,才能确保群众文化活动顺利的开展,才能完善群众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群众文化建设水平的提高。加大经费投入能让文化活动更常态化,文化活动也能更规范、更多样化,更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加大经费的投入可由政府每年进行一定的专项财政资金拨款,来支持各级文化部门举办群众文化活动,推进群众文化建设。政府也可以适时出台一些群众文化建设的优惠政策,推出文化建设活动项目,吸引当地企业等参与文化活动,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群众共享的文化活动,以吸引文化建设资金的投入。集体和个人也可通过兴办文化产业和联办文化场所,开展文化活动等方式进行社会资金筹集,并且能够实现文化活动的资源共享。加大经费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在完善资金投入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和布局,进一步完善图书馆、文化馆等基础文化设施建设,补充图书馆和文化馆图书以及活动器材等资源,为群众文化建设和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提高群众文化建设的水平。

(三)创新文化载体,丰富文化活动

在新形势下,群众文化建设要着重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因此必须创新文化载体,丰富文化活动,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文化形式,要在群众文化建设中更多的表达个性化的文化,表现文化建设的多样化,以满足不同群众不同的文化需求。创新文化载体可以通过节日文化来实现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节日文化可以激发人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并且为群众文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通过节日文化开展群众文化建设活动也能够促进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将一些优秀的有价值的文化形式和文化活动常态化,保证优秀的文化形式和文化活动能够长期持续的开展,增加对群众对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多开展一些比较大型的群众文化活动,从整体上提高群众文化建设的水平和质量。在各地的群众文化建设中要注重结合本地的文化特色,结合本地的文化特色创新文化形式,不断丰富群众文化建设的活动,开创文化品牌,促进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群众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四)增强从业人员的专业性,提高群众文化建设队伍的素质

各地的群众文化在人才队伍的建设上,一定要提高重视性,增强从业人员的专业性,从而提高群众文化建设队伍整体的素质。增强从业人员的专业性,要严格指定群众文化建设从业人员的选拔资格,选拔优秀的专业的文化从业人员,配齐、配足文化部门的从业人员,特别是基层群众文化建设部门,加快部门人员的更新换代,让更多的年轻人加入群众文化建设队伍,确保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活力和创新。建立有效的人才机制,加大对人才队伍建设的资金投入,能够将优秀的专业的文化从业人员留住,并且加强从业人员在群众文化建设能力上的培训,切实加强群众文化建设队伍的综合素质。各级政府文化部门可以对一些优秀的民间艺术团体进行补贴、奖励和帮扶,壮大民间文化活动团队,发挥他们的模范和带头作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补充群众文化建设团队在剧本创作、音乐、舞蹈、设计等方面的不足,辅助群众文化建设活动的开展。

三、结语

要发展和谐社会就要重视群众文化的建设,在新形势下,发展群众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是顺应时代的要求,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提高群众文化发展的水平,不断发展,不断创新,跟上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才能让群众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社会主义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梅.当前群众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大众文艺,2015(4).

[2]王茹.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东方文化周刊,2014(8).

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范文第3篇

1. 必须符合考纲规定的立意原则,那就是“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感情真挚”要求学生在高考作文中要有感而发,不能凭空捏造,或矫揉造作甚至无病。多方指导学生于日常生活中善于观察和想象,才能让作文有血有肉——当然最好能常常把感人的句子写下来,且在平时作文中本着我手写我口的原则来进行作文训练,把真情揣在怀里,把感动盛满胸怀,才能在需要时抒发真情于笔端。

“思想健康”是指于日常作文训练中就要写出健康、积极、向上的作品来,学生于文中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倾向要立场鲜明,导向正确也就是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多读《古文观止》等传世经典,多于文中或实际生活中领略祖国的名山大川,或者“开眼看世界”,习成博大的心境与胸怀,从而让自己的写作视野开阔,精神焕发或者志气昂扬。写写读书笔记,譬如批判李林甫的“口蜜腹剑”或者调侃明宪宗成化皇帝的“小肚鸡肠”。

高中生作文应该有充溢的浩然之气,哪怕是梦中神游黄鹤楼而陷于“烟波江上使人愁”之境地,也不妨想象“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而神游万仞的空彻与浪漫,一句话,作文犹在高考时作文切不可消极颓废。例如,以“生活是老师”为话题作文,就应该从生活教我们探索求真、开拓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给我们诚实的品德、坦荡博大的胸怀、坚韧刚毅的性格等积极的方面着笔,而不可以写在生活中学会沉默、冷漠、世故圆滑,甚至自私自利等消极内容。

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范文第4篇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文化的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元素,享受丰富的文化产品、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成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条件下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领导干部只有具有开阔的文化视野、高度的文化自觉,按照文化建设规律顺势而为、改革创新,方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使文化之花在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上遍地绽放。

首先,领导干部要正确处理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随着经济发展中的文化因素日益增多,文化的经济功能也愈发强大。近些年陆续有20多个省区市提出建设“文化强省”“文化强市”的发展目标,北京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10%。数据表明,文化产业对各地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逐步提高,文化产业正在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引擎。这些都要求领导干部要懂得文化产业发展规律,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既有特色品牌,又有拳头产品,既注重拓展外延,又注意挖掘内涵。但同时要注意,不能将文化GDP化、指标化,应把社会效益摆在第一位,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避免将文化功利化的倾向,从更高的层面把握文化产业的价值和功能。

其次,领导干部要重视将文化发展着眼于改善民生。提高人们的精神享受是文化发展的根本意义。构建公共文化体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是提高民众幸福感的重要途径。据测算,文化领域已经成为中国少数几个总供给不能满足总需求的领域之一,尤其是基层文化建设存在着人员、经费等方面困难,影响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效果。领导干部―方面要重视文化基础设施这样的硬件建设,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公共文化服务的软件建设,防止文化利民形式化。要懂得如何整合文化资源,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公共文化服务经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改革,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事业建设,从根本上提升百姓对文化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范文第5篇

影视作品在市场经济中的正确定位,是影视作品生存的基础,是影视作品制造者出精品的保证,是影视作品传承中华民族文化血脉的根本。因此,影视作品在市场经济中的定位问题十分重要。影视作品在市场经济中的定位,笔者认为要做到“四个有利于”:

1.有利于促进文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实现国家“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创造生产一大批思想艺术性和观赏性统一的群众喜闻乐见的影视作品,满足人们对影视作品质量日益提高的需求,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有利于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

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前进方向,是文化强国综合国力的表现。当今多元化世界,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创造生产优秀的文化作品,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渴望和诉求。广大的影视创造生产者要面对这个新的机遇和挑战,抓住时机,生产出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反映中华民族真善美的优良传统的影视作品。

3.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就是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影视作品创作生产过程中,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摆脱金钱名利的束缚,确立社会效益和市场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创作取向,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拓展道德实践活动,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4.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科学发展

在多元化世界经济面前,文化领域存在着诸多机遇和挑战。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为影视作品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为影视作品创作生产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创作素材。人们对优秀的影视作品的需求,为影视作品的发展拓展了巨大空间,面对人民群众欣赏能力的提高和对精神文化需求快速增长的新形势,我国的影视作品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还不能很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我们要解放思想,科学发展文化生产力,全面提高影视作品的质量和服务供给能力。让影视作品的播放起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作用。

二、影视作品在市场经济中定位的标准

世界上诸事都有度,有张有弛,影视作品的方圆和尺度标准还真不好界定,但笔者还是力图阐述影视作品在市场经济中应遵循的定位原则。

1.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思想指导影视作品创作

先进的文化思想是发展文化的生产力,是文化发展的规律,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的基础,是创造生产优秀影视作品的生命线。在抓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要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影视作品思想艺术的全面发展。

2.坚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的创作思想

优秀的影视作品来源于人民,依靠于人民,表现于人民。只有植根于人民之中的作品才富有鲜活的生命力。要站在写人民的高度,把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创作原则,把握时代前进的脉博,把影视作品创作寓于时代前进之中,弘扬社会的主旋律。

3.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影视作品要牢牢把握住文化发展规律,用饱满的政治热情昭示如火如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赞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可歌可泣的英雄行为和民族精神,弘扬时代主旋律。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反对任何形式的拜金主义,生产出与时代相呼应的影视作品,昭示光明、凝聚力量、鼓舞人心。在繁荣祖国文化市场的基础上,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三、加强影视作品创作生产的引导

优秀的影视作品来源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引导广大文艺创作者坚持实事求是,以人为本,认真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是构建团结和谐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的基础,各级文艺工作领导者积极引导影视创作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是文艺可持续创造发展的重要保证。

1.文艺创作和生产要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引导影视作品制造者,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认真对待和积极追求影视作品的社会效益,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影视工作者坚持营造学术民主、艺术民主、社会民主的健康和谐氛围,提倡不同观点、不同学派、不同创作表现手段的发展,推陈出新。

2.科学地学习和吸收外国影视创作的成果和经验

影视工作者成功地吸取和借鉴外国文艺创作的经验和教训,是发展和创新影视作品的重要途径。引导影视工作者科学地学习和借鉴外国文艺创新的有益成果和经验,兼收并蓄,博采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增强影视作品的时代感和影响力,创作生产出思想艺术性和观赏性相统一的,弘扬时代主旋律和人民创新精神的影视作品。

3.科学利用现代技术,整合影视资源

引导影视创造者运用高新技术手段推动影视产品的创新,增强影视作品的表现力、感染力和传播力。整合影视作品创作和播放资源,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跨部门集约资源,加强数字影视作品的制造与播放,推动大中城市演出场所连锁经营,降低成本,多渠道推进城乡数字影院建设,激活演映市场,开创市场经济中影视作品的共赢局面。

4.认真做好影视作品的评价工作

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范文第6篇

《未来中国发展的核心问题是文化问题》一文作者曹政钧提出了现在已经不再处于“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不要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要把文化问题当作“主要矛盾”,当作“最为核心的问题”。这个论断,不符合当今中国的客观实际。

诚然,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我国人均水平还很低,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生态环境压力有所加大,贫困人口为数不少,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必须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点,不应该有任何动摇。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并不是相互排斥的。我们党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明确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把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这些论断反映了经过实践检验的客观真理,是出于科学理性的真正的“高度重视”。如果误以为“高度重视”就是越“高”越好、无论怎么高估都不过分,以至否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那就是无益于中国的未来发展,就是不适当的了。

曹文还提出,要建立一门新的学科“文化诊断学”来解决“文化的核心问题”即“文化的健康发展问题”,这样,“文化的花园将不再有杂草丛生和良莠不分的疯狂,那种虚伪的、邪恶的、充满低级趣味和轻薄思想的文化将受到人们的自觉抵制和批判”。

这种“净化社会的和文化的风气”的愿望值得珍重,但是依靠在书斋里搞新学科、关门指导如何提高对文化“病态”的诊断力,其效果究竟如何,却是大有疑问的。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正确识别和抵制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文化,推动文化健康发展,还是要依靠广大文化工作者,依靠广大的人民群众。(作者为中央政策研究室原文化局局长)

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文化体制;改革;妥善处理;关系

【中图分类号】 G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8-003-1

文化如同阳光空气,云雾雨露,与我们日日相伴,须臾不可或缺。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作出新的重大战略部署,鲜明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这为我们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认真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必须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尤其需要着重把握的是要妥善处理事关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的一系列重要关系。

一、维护文化民族特性与借鉴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的关系

文化是一个民族流淌的血脉和诗化的基因,是一个民族和国家之所以为一个独立民族和国家的重要依据。人类文化发展史表明,民族文化的发展不能脱离该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与民族特性、民族精神,注重突出文化的个性或民族性是推进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必须确立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在目前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世界各个国家、各个地区以及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文化碰撞、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已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怎么样对待外来文化已经不只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理念。在这一新形势下,我们应主动以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胸怀和视野,在辩证取舍、择善而从的基础上广泛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的优秀文明成果。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坚持特色与博采众长中不断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强大生机和无限活力,才能更好地书写中华文化新篇章,才能以更富民族特性和世界潮流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

二、坚持文化指导思想的一元性与提倡形式内容丰富多样性的关系

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征途上,从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和政治路线来看,我们的文化价值取向必须是也只能是一元的,不能是多元的;但从国内的现实看,由于有多元的经济政治主体和不同层次的利益群体和个体存在,社会文化的形式和内容实际上是多样的。

我们必须坚持指导思想、价值取向的一元性,毫不动摇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发展道路,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这条道路之魂,代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性质。同时,提倡文化内容与形式多样化,是我们建设的文化之体,是文化繁荣的活力所在,目的是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一元的指导思想与多元的文化形式既是魂与体的有机结合,又是多元多样的和谐共生。正如先生提倡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和而不同”。

三、文化的社会效益属性与经济效益属性的关系

文化具有不同于物质产品的特殊属性,既有教育人民、引导社会的意识形态属性,也有通过市场交换获取经济利益、实现再生产的商品属性(产业属性),这种双重属性决定了文化发展必须注重“两个效益”,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文化体制改革中,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应当是有机统一的,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同时,努力实现“两种属性”的统一、“两个效益”的优化。

在全面深化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中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需要我们找准文化发展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点,一手抓人文价值的弘扬,一手抓市场价值的拓展,努力实现“两个效益”共同加强、同频共振;统筹文化管理体制改革与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改革,积极探索符合文化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组织形式、活动方式;统筹兼顾重大文化工程建设与基层基础文化发展,一手抓重大文化工程建设,一手抓群众日常文化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推动文化建设科学均衡发展。

四、文化发展改革中政府引导监管与全民共建共享的关系

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政府职能的有效履行,既为文化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和法制环境,也保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纯洁性和方向性。同时,唯有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精心培育植根群众、服务群众的文化载体和文化样式,才能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

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在加强和改善政府监管引导的同时,把文化惠民、共建共享的理念贯穿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全过程。“繁荣是目的,管理是保障”,要加快具体管理机制的转换,加大为民服务的力度,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市场服务体系,充分发扬艺术民主和学术民主,坚持社会责任和创作自由的统一。

总之,中央一系列的部署和要求,为我们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处理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种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破解种种难题,关键在于深化改革。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如同经济体制改革一样,绝不会是一帆风顺、波澜不惊的。但是,唯有改革创新才是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不竭动力。不改革死路一条,改革的道路虽曲折但前途充满着无限光明和希望。

参考文献:

[1]傅才武,陈庚.三十年来的中国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一个宏观分析框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2).

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范文第8篇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须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

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逐步形成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合力。

作为通盘方案的“六个必须”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互相衔接、交错的。“以人为本”是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高原则;科学发展观则是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条红线;其他四个方面,涉及到发展、改革、稳定、执政等各个方面。

在“六个必须”等极为原则性的表述中,有不少新内容,如“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等。这是对以往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新的总结。自十六大提出“社会更加和谐”,尤其是自十六届四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年来,我们党在这方面的认识上逐渐深化,理论更加成熟,经验更加充实,机制体制也趋于完备。“六个必须”这个通盘方案本身就是对以往研究、探索中的新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