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如何护理失能老人

如何护理失能老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如何护理失能老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如何护理失能老人范文第1篇

正本清源,才能使相关政策资源和社会资源集中投入到真正解决中国老年人问题的关键方面,“好钢用在刀刃上”。

如何看待今天中国老年人的需求?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吴玉韶接受了《望东方周刊》专访。

2014年初,全国老龄办了《十城市万名老年人居家养老状况调查》。吴玉韶强调,居家养老,是立足于当前老年人现状的基本判断。市场建设和政策引导,也将以此为核心。

市场对老年群体的真实有效需求了解不够

《望东方周刊》:现在从市场到社会舆论皆出现“养老热”,养老被称为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你如何评价这个市场的情况?

吴玉韶:2013年底,中国老人数量已达到2.02亿,目前还在以每年增加900万的速度增长。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蕴含的消费潜力,无疑是巨大的。

从已有的几种预测来看,2015至2050年间,对中国老年人消费潜力的预测最低是在2050年达到19.67万亿元,最高则是5093.56万亿元。预测结果差距很大。

关于老年人的消费潜力,目前的预测普遍采用标准消费人的方法,即把处于劳动年龄的人作为标准消费人,然后按一定的比例把儿童和老人折算成标准消费人,通过计算标准消费人的平均消费水平,来预测老年群体的消费潜力。

我认为,对这个市场进行预测应综合考虑,细分群体。

以对失能老人的养老服务床位预测为例,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我国老人中的失能比例为5.6%。假设失能比例不变,则可推算出未来的失能老人将由2015年的590万增加到2050年的1893万。

但如果以此推算未来我国城市失能老人所需的床位数是1893万,就是高估了。因为这些老人中,有意愿入住养老机构的仅占11.3%。

其实,2010年的这个调查数据显示,10年间,城乡老年人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的比例一直在下降。居家养老的意愿始终占主流。

对比2000年的首次调查数据,2010年城镇老年人的机构养老意愿10年间从18.6%降到11.3%。这个比例下降是正常的---应该还会再下降。

目前来看,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大约占97%,在养老院的不到4%。这样的结构比例,我认为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不会发生大的变化。

如果再考虑收入水平、市场价格、地理位置等因素,未来对床位的需求量显然没有那么大。

应该说,解决居家养老问题,是一段时期内解决中国老年人问题的主要方面。

老龄产业是为满足老年人的特殊消费需求而提品和服务的生产部门和企业的集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个独立产业部门,而是涵盖了多个产业领域的综合性产业体系,是一个具有经济和福利双重属性的特殊产业集群。

总的来说,这个市场前景很好。一是老年群体庞大,并且人们更趋长寿化;二是老人的自有财产越来越多,这块刚需蛋糕必定越来越大。

但现在养老产业有个怪现象,一方面很多产品和服务无人问津,一方面又有相当部分的老人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这在市场经济发展30年的其他领域是很少见的。我认为,归根到底是市场对老年群体的真实有效需求了解不够。

对老年人需求存在三大认识误区

《望东方周刊》:按照你的说法,现在大家对于老年人产业和市场,还存在很多不准确的判断?

吴玉韶:对老年人需求有三大认识误区。

一是整体高估了老年群体消费水平。目前我们老人的整体收入水平还不高,2012年我国企业退休职工的月人均养老金为1721元,并且中国老人大部分在农村,他们的收入和消费能力更低。而且,大部分老人的消费观念也偏于保守。

以养老机构为例,中国到底需要多少养老机构?2010年曾经有一项调查显示,入住养老机构意愿:城镇11.3%愿意入住,可承担费用1016元;农村为12.5%,可承担费用172元。这个调查是没有前提的,如果加上前提,一个月5000元、一个月3000元、一个月2000元,再加上区域,比如在城里、在北京是五环以内、还是在五环以外,再加上子女的看法,我觉得这个数字会大幅度降低。

应该摸清真实有效的需求,包括现在我们国家提出的养老机构占4%。我认为应该实事求是地发展和对待。东西部、城镇和农村、不同民族,都是不一样的。全国各地都用一个标准建养老机构,未来可能出问题。

真正养老机构紧张的还是大中型城市、公办养老机构,而不是所有养老机构都紧张。

二是过度关注高收入老年群体,普遍低估了中等收入老年人的消费需求。目前老龄产业尤其是老龄服务业,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普遍走“高端”路线,市场开发和服务定位以高收入老年群体为主。但从市场发展前景来看,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未来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将在2020年达到6亿,他们才是未来老年产业发展的主要消费力量。

三是重普需轻刚需。根据全国老龄办“全国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基本状况调查”数据,我国民办养老机构中87.1%以提供日常生活照料服务为主,仅11.4%以提供护理康复为主,入住的老人中完全自理和半自理的比例达到69.7%,不能自理和临终关怀的老人只占30.3%。

这说明很多刚需没有得到市场足够重视。还有精神障碍、心理服务、法律支持、房产处置、金融理财等,这些专业性比较强的需求也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

老年人的刚需是什么

《望东方周刊》:通过这次调查,老年人的主要需求都是哪些方面的?

吴玉韶:应该说,我们这次调查的样本,整体文化程度高、经济和健康状况良好。不识字的比例只有7.1%,小学文化程度20%,初中文化程度30%,中专文化26%,大专及以上的有16.3%。空巢老人的比例占51.1%,近九成被访者以退(离)休金为主要经济来源,月均2532.8元。超八成患有慢性疾病,88.5%生活完全自理。

中国老年人口达到2亿,世界最多,但对他们的有效需求要作具体分析---有效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对商品的需求量,包括两个条件,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和支付能力。

老人的需求是多样的。比如老年餐桌,就是刚需,尤其是独居的男性。

市场上餐饮供应一直很成熟,需求和供给的价格差也很微小---老年餐桌自报价格8.47元,期望价格8.51元---但缺乏针对老年人的特需供应,老人需要低盐、清淡、易消化。

餐饮追求高利润,但老人需要的是价格低廉又品质优良,所以老年餐桌一定是具有公益性的。我们鼓励社区成立老年餐桌,也鼓励大的餐饮公司配餐,这样质量和成本都可以兼顾。

比如上海有助医、助浴、助行、助急、助洁、助餐的“六助”服务,其中“助餐”最突出。在普陀区的真如镇社区老年食堂,番茄炒蛋、清炒西兰花、烧大排,再加一碗蛋花汤,二两饭,定价10元。为了照顾糖尿病人,食堂还有少糖无糖类膳食。

现在面向老人的健康讲座也是以公益为主。老人是慢性病的主要群体,需要管理控制的健康常识。现在许多社区和社团、包括一些公司都有在做。

老人对健康的需求是很大的,比如照护和康复服务,在受访者中的需求都超过20%。护理是刚需,尤其对失能半失能的老人。我们2012年统计,我国失能半失能的老人3600万,占老人总量的19%。

北京从2010年开始实施居家养老(助残)服务“九养”政策。按规定,80周岁及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可领取100元服务券,可在指定服务商那里购买生活照料、家政、医护、心理慰籍等110多项服务。目前有1.1万家服务商进行为老服务,包括北京青松居家康复机构。以这家机构为例,有了养老服务券,去那里康复的老人从几千人增加到了十几万。

应重视老年人需求的差异性

《望东方周刊》:如何看老年人需求和可支付能力之间的差异?

吴玉韶:调查显示,在被访者的自报价格与期望价格中,请保姆和维权服务的差价最高。前者是每月2220.80元和1381.48元,后者是每次219.39元和52.82元。这一方面需要提高老年人收入,一方面需要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要让老人有支付能力,消费无后顾之忧。

贫困、疾病、失能是老人面临的三大风险,需要国家制度来保障。长期护理保险是养老里的专门险种,是国家的社会化保险。

当前最主要的是进行养老保险的实际全覆盖,新修订的《老年法》第30条规定已经指出“国家逐步开展长期护理保障工作。”上海和青岛都在试点。

比如青岛,需要长期依靠呼吸机等医疗设备维持生命体征的,患各种严重慢性病且全身瘫痪、偏瘫、截瘫并且生活不能自理的参保患者,在定点医院接受医疗专护发生的医疗护理费可报销90%。目前青岛承担这项服务的医疗专护机构达到13个。

调查显示,被访者购买服务的消费理念还没普遍形成,市场在居家养老中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比如北京、上海,被访者对由市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意愿都超过45%,但成都仅24.2%。这个差异出自哪里?不同城市,对市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接受度会有差异。普遍来说,经济越发达、人口流动性越强的地区越能够接受。

老年人是一个差异性很强的群体,不仅是地域差异,文化水平、经济状况、健康状况、风俗习惯的不同,都会导致老人对产品和服务的消费偏好不同。所以,老年人的需求具有特殊性、差异性、多样性的特点。

提高老年人支付能力是治本之举。

《望东方周刊》:政府在老龄产业的发展中应如何定位?发挥哪些作用?

吴玉韶: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在老龄产业中,如何提高老年群体收入,引导老人消费,是产业发展的基础。从政府的角度来讲,提高老年人的支付能力是发展老龄产业的治本之举。

最主要的是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障制度,在广覆盖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给付水平,完善低保、高龄津贴等各种养老福利补贴制度,并逐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让老人们不要为了顾虑未来的风险而不敢花钱。

同时,还要通过扩大宣传、引导消费、体验式服务来逐步提高老人的认识,转变他们的消费观念。

第二个方面,是加大对产业的扶持。目前,我们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老龄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与优惠措施文件,但这些文件都存在一个限制条件,就是把扶持政策和优惠措施的落实与强制企业为非营利性捆绑,这个问题就导致政府扶持老龄产业发展的初衷和民间资本的盈利发生本质冲突。

第三个方面,政府要减少直接参与市场活动。比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政府不可以直接提供服务,但可以购买公共服务。

如何护理失能老人范文第2篇

1.上海市静安区南京西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0041;2.上海市复旦大学护理学院,上海 200032

[摘要] 目的 探讨体验式教学在失能老人护理员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设计若干个照顾失能老人的模拟情景,应用体验式教学法对老年照护学习班27名学员进行培训,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学业自我效能量表分别于培训前后进行测评,采用技能评定表在培训结束后对学员进行考核,并用于学习过程的自评和互评。结果 培训后学员的一般自我效能、学业自我效能感均显著高于培训前(P<0.05),且学员的一般自我效能和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其考试成绩呈中高度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体验式教学法适合于失能老人护理员的培训,可提高学员的自我效果感和照护技能学习效果。

[

关键词 ] 体验式教学;失能老人;护理员;自我效能;技能

[中图分类号] R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1(a)-0030-02

The experience of teaching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elderly nursing staff training to lose

ZHU Yaping1 WANG Junqiao2 XU Tingting1

1.Shanghai Jingan District Nanjing West Road Street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Shanghai 200041 ,China;2.Shanghai Fudan University School of nursing, Shanghai 20003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experiential teaching on nursing attendant’s training in disabled elderly.Methods Designed several simulating situations which cared disabled elderly,27 students in elderly care class were trained by experiential teaching method.The students were evaluated with 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 and academic self-efficacy scale before and after the training respectively,were examined with skills assessment scale afer the training.Then this scale was also used to self-assessment and peer-assessment?in the learning process.Results The general self-efficacy and academic self-efficacy of the students after training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before training(P<0.05).The general self-efficacy and academic self-efficacy of the students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ir test scores(P<0.05).Conclusion Experiential teaching method is suitable for nursing attendant’s training in disabled elderly.It can improve self-efficacy of the students and skill learning effects.

[Key words] Experiential teaching; Nursing attendant for disabled; Elderly; Self-efficacy; Skills

体验式学习创始于20世纪40年代的英国,美国David教授以此创设了体验学习循环模式[1],之后Peter对该模式理论进行了扩展和补充[2],并作为一种教学方式于上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3]。体验式学习是一种使学生在亲历和体验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和生成意义的教学价值观和教学形式[4]。当今社会的快速老龄化致失能老人数量越来越庞大,急需大批具有基本照护知识和技能的照护者,而目前的照护者队伍普遍存在专业护理人员少,照护者文化背景、年龄层次不一,学习能力各异等情况,因此如何做好照护专业培训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自我效能是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在教育界,自我效能常被视做学习过程与学习成绩的中间变量,通过学习且获得高自我效能者,其学习成绩与习得的相关技能水平高[5]。本文通过体验式教学法对失能老人照护者进行培训,分析该教学方法对提升照护者自我效能感的作用,并分析自我效能与学业成绩的关系,以明确体验式教学的效果,探索失能老人照护者的有效培训模式。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3年5~7月老年照护学习班的学员,共计27名,其中护士13名,护工6名;居家护理员8名,平均年龄(44.85±11.00)岁,最小25岁,最大58岁;文化程度:大专以上8名,高中或中专16名,初中以下3名;已婚23名,未婚4名,本期学员均为女性。

1.2方法

1.2.1培训方法 培训课时共40学时,由理论授课与技能训练二部分组成,分10次完成。培训内容包括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疾病特征与护理,失能老人的日常生活护理与康复等相关课程。教学方法:所有课程都设计模拟情景。①模拟听力、视觉、行动障碍的失能老人生活状态,体验失能的感觉;②模拟失能老人被照顾的状态,体验被照护的感觉;③模拟照护失能老人方法,体验照护的感觉。为便于教员观察指导,学员分二批进行练习,每个学员轮流扮演老人、照顾者和评价者。每次课结束后,学员撰写体验报告,进行自我评价和为对方评价,分析与总结。

1.2.2评价工具 ①学员一般资料问卷:自行设计学员一般资料问卷,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培训经历、工作岗位、婚姻状况等。②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由Schwarzer等人编制,中文版由王才康翻译修订,共计10个条目,采用4级计分法,总分越高代表自我效能越强[6]。③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该量表由梁宇颂等在参考Pinrtihc和Decort发展的学业自我效能问卷的基础上编写而成,包含学能效感和学行效感两个维度,共22个条目,量表采用5级评分制,总分越高代表效感越强,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20和0.752[7]。④技能评价表:为研究者自行设计,包含4个操作项目。研究者将每个操作均分解12个主要步骤,并转化为评价表的条目。条目的评分采用10级阶梯的连续性评价,从1~10分代表从“完全不正确”到“完全正确”,评价表的总分范围为0~480分。该评价表既用于学员自评,也用于学员互评以及教师评价。

1.2.3资料收集 学员报到的第一天,填写一般资料问卷、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每次操作后,要求操作学员为自己评分以及模拟老人的学员给操作学员评分;每次课程结束后,要求学员撰写体验报告;在培训结束后,聘请专业老师对全部学员进行技能考核并评分,并请学员再次填写一般自我效能问卷与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

1.3统计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采用χ2进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结果

2.1 培训前后学员的自我效能感比较

见表1。

2.2学员的成绩分析

学员的考核成绩最高98分,最低81.5分,平均92.73分,标准差4.27分。学员4个项目自评均分的平均分397.30,标准差17.65。学员4个项目互评均分的平均分398.48,标准差2.39。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学员的年龄、文化程度、培训经历与其考试成绩之间均无显著相关(P>0.05)。

2.3学员自我效能感与考试成绩、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相关性分析

相关分析显示:学员的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其考试成绩和自我评价呈显著正相关,与相互评价不相关;一般自我效能感与成绩也呈正相关,与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不相关,见表2。

3讨论

体验式教学是通过情景设计、体验感悟、团队互动等有针对性的活动,激发、调整、升华学生知、情、行等方面的素质与潜能[8],是一种优化的学习过程,较传统式教学凸显优势[9]。有学者认为,体验的过程是学生主体与知识、情景相互作用并产生悟性的活动过程[10],本研究将其应用于失能照顾者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通过本次实验研究得知,培训后学员的一般自我效能为(37.19±5.24),学业自我效能感为(78.93±9.27),经对比,学院培训后的一般自我效能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均显著高于培训前(P<0.05),且学员的一般自我效能和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其考试成绩呈中高度正相关关系(P<0.05)。由此可见,体验式教学非常适合应用于失能老人护理员的相关培训中,且效果显著。

体验式教学法在模拟情景中进行,使学员能更好的应用积极的方式学习,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激发自我效能感,通过开放式的交流平台,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但是体验式教学对于情景的设计,体验过程的控制要求都比较高,所以授课老师不仅要有广泛的知识还要有对课堂的掌控能力。

综上所述,体验式教学法适合于失能老人护理员的培训,可提高学员的自我效果感和照护技能学习效果。

[

参考文献]

[1] 王佳琳.体验式教学模式在《护理学导论》课程中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4):92-94.

[2] 钟志辉.体验式教学在《基础护理学》中的应用[J].中国社会医师,2012,28(14):381.

[3] 梁园园,张永春,江志霞,等.体验式教学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与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2):880-882.

[4] 孙丹,张强,张辉,等.中医护理技术教学现状与优化策略[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9):41-42.

[5] 赵远莲,江志霞,吴永清,等.体验式教学在急危重症护理学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11):1100-1102.

[6] 王娜.体验式教学缺失的原因及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1).

[7] 李洁,宋尚桂.大学生学业情绪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J].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5(4):418-421.

[8] 张渭绒.体验式教学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实践[J].新西新.2009(8):195.

[9] 马锐,南静,刘文红,等.体验式学习应用于老年护理课的教学研究[J].中国病案,2012,13(4):74-76.

如何护理失能老人范文第3篇

医养结合调研报告范文(一)

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我国今后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民革中央一直思考的问题。

今年全国两会上,民革中央提交的37篇提案中,《关于大力发展康养产业的提案》引起广泛关注。民革中央认为,健康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养老问题则是当前我国最重要的社会热点之一。健康与养老产业(以下简称康养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头连接民生福祉,一头连接经济社会发展,可以被打造成为我国又一个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这份提案源自民革中央去年的调研。去年4月和6月,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齐续春率民革中央调研组分别赴四川攀枝花和河北秦皇岛,就健康与养老产业发展问题展开调研。

调研组发现,由于我国康养产业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政策体系还不完善,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目前各地尚未形成集养老、医疗、休闲等多位一体的综合性健康与养老服务体系,致使相关产业无法得到突破性发展。调研结束后,民革中央在征求各方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

20xx年12月,由民革中央与四川省政协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康养产业发展论坛在四川攀枝花召开。论坛达成了《首届中国康养产业发展论坛攀枝花共识》,并推动240亿元的21个攀枝花康养产业项目成功签约,总计签约意向高达400多亿元,为康养产业发展注入一剂强针。

找准切入点,就能推动经济发展。针对当前康养产业发展面临的难题,民革中央提出,将康养产业定位为国家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方向。康养产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涉及医疗、社保、体育、文化、旅游、家政、信息等多方面,可以成为促进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大力发展健康与养老产业对扩内需、促就业、惠民生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满足健康老龄化巨大刚性需求的长久之计。民革中央参政议政部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目前,国务院已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和《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康养产业顶层设计基本完成。为此,民革中央建议进一步完善产业政策体系,研究出台产业子领域专项政策,督促政策落实、落地。以科学规划为先导,指导地方结合实际进行发展规划,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以设立国家健康产业投资基金为引导,广泛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以生态环境为依托,以中医药服务为特色,鼓励自然环境优渥地区先行先试;以医疗资源为保障、以规范标准为基础,推进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的融合,积极探索医养结合新路子、新标准。

康养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如何寻找到合适的突破口?在民革中央看来,医养结合就是最大的突破口。建议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和扶持医养结合的护理型养老机构建设。健全健康保险体系,发展护理保险,鼓励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加强合作。将养老机构所设医疗部门提供的医疗服务纳入医保范围,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采取远程医疗、委托管理、健康管理咨询等多种形式,提高对失能失智老年人的服务能力,提供多样化医疗、慢性病管理和健康管理服务,有力推动建立医养结合体系。

人才是康养事业发展十分重要的条件。民革中央在调研中发现,当前康养产业亟需的专业人才极为匮乏,直接制约了康养产业的发展壮大。为此,民革中央建议国家重视康养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完善康养职业教育体系,提高康养职业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康养事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力资源保障。

此外,民革中央还建议设立国家康养产业发展实验区,赋予实验区一些先行先试的相关政策,形成以区内优势产品和服务为龙头的产业集群,为实现康养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探索路子、积累经验,推动我国现代服务业更好更快发展。

医养结合调研报告范文(二)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养老观念的转变,老年人在养老机构养老,除了日常生活照料外,更关注疾病治疗、身心健康和精神生活等问题。及时有效地获得医疗保健和养老服务是老年人安度晚年的重要保障。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xx〕35号)、《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xx〕40号)和《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xx〕39号)等文件精神,调查了解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以下简称医养结合)情况,积极探索推进养老服务新模式,20xx年7月21日-23日,以省卫生计生委党组成员、干部保健局局长兰青为组长的调研组深入无锡市社区、养老和医疗机构,走访考察了南山家园养老中心、江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朗高护理院、滨湖区太湖街道养老院、无锡市社会福利中心老年公寓、市康复医院和同仁康复医院,并召开医养结合工作座谈会针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无锡市开展医养结合基本情况

无锡市是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全国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和全国康复医疗服务分级医疗双向转诊试点重点联系城市。近年来,该市通过政府试点、机构探索、社会协作等方式推进医养结合,取得了较好成效。截至20xx年底,全市拥有养老机构150家,居家养老服务机构1092家,护理院11家,康复专科医疗机构7家,其中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28家,每千老人养老床位39张,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55%以上。具体做法是: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制度建设。无锡市将养老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领导,加大投入,超前谋划,统筹推进。近五年,仅市、区、街道三级财政资金投入就超过20亿元。20xx年,制定《无锡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提出到20xx年市区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65%,江阴、宜兴等农村地区不低于55%,2020年护理型养老机构要大幅度提高,在社区形成融老年活动、照料、护理、老年健康的十分钟服务圈。20xx年,市政府制定《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更加突出养老机构医疗护理服务功能的建设。20xx年,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医养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做好医养融合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目标、主要任务、时间安排及工作要求。去年,市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了《无锡市养老机构条例》,以地方法规形式,将养医融合、医疗服务、医保定点等养老服务中涉医服务的具体事项作了规定,形成了医养结合发展的法律保障。

二是坚持试点先行,优化服务内容。医养结合是一项创新性工作,无锡市坚持试点先行,点面结合,不断优化,逐步完善。20xx年,在市级层面上,选择滨湖区朗高养老院开展内设老年护理院及医保定点试点工作。20xx年,开放了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门诊医保定点政策。20xx年,又对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住院医保定点政策作了具体规定,对符合要求的,不设门槛、数量,一律纳入住院医保定点范围。这些政策起到了很好的效应,促进了医养结合工作的开展。与此同时,该市不断优化医养结合服务内容,鼓励开通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协同做好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护理,明确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应开设老年病科,提倡多学科团队合作模式,规范开展老年常见慢性病诊治,满足老年人医疗和康复需求,推动二级以上医院与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等之间的转诊与合作,积极构建养老、医护、康复、临终关怀服务相互衔接的服务模式。

三是落实激励措施,加强政策引导。无锡市在推进医养结合工作中,勇于创新,敢于突破,不断完善政策保障机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将符合住院定点的机构,优先纳入门诊定点医保范围。民政部门对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接收护理型老人等实施专项补贴和运作补贴。其中对养老机构内部设置医疗机构的,给予10万元一次性补贴。对接收全护理、半护理老人,按实住老人床位数,分别给予每月180元、120元运行补贴。对收住进市失能老人托养中心的低保、低收入家庭的失能老人,分别给予老人家庭每月每人1425元、1200元补贴。卫生计生部门鼓励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支持各类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养老机构合作,畅通设置审批绿色通道,推进医养融合信息化建设。其他相关部门积极支持医养结合工作,完善相应的扶持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引导社会各方参与健康养老,更好地促进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发展。

二、医养结合发展模式及存在问题

医养结合服务是以基本养老服务为基础,着重提高疾病诊治护理、健康检查、大病康复、临终关怀等医疗服务质量的一种服务方式。从医疗与养老服务关系看,医养结合将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本质是养老服务的充实和提高。目前全省各地医养结合类型和路径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三种模式:

一是医养整合模式,即由单一机构提供医养结合服务,包括具备医疗功能的养老机构和具备养老功能的医疗机构。一种是养老机构自办医疗机构,另一种由医疗机构依托自身医疗资源建设护理院。该种模式打破医养封闭分割,老年患者在疾病加重期或治疗期进入住院状态、在康复期和病情稳定期转为养老院休养状态,形成一体化服务。无锡朗高护理院将服务区域分为病理区、护理区和养老区3个功能区,为入住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康复理疗等服务。

二是医养联盟模式,即由一个或多个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互利共赢。以无锡市社会福利中心、南山家园养老中心、滨湖区太湖街道养老院等为代表,这个三个养老机构都和医疗机构紧邻,他们充分利用地域优势,整合养老和医疗两方面资源,建立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签约合作关系,医疗机构为养老机构入住老人提供预约挂号、会诊等专业技术指导,并开辟转诊绿色通道,护理院提供病后的护理和康复服务,实行无缝对接。

三是医养协作模式,即医疗机构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开展合作,为居家社区老年人提供健康服务,实现居家式生活照料服务与专业化的医护服务有机结合,筑起一所没有围墙的医养结合模式。我省各地还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与居家养老服务相结合,为目标人群提供医疗和保健服务。

调研中我们也了解到,各地在推进医养结合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但在服务能力、医保结算、政策引导等方面,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亟待研究解决。一是在服务政策方面。康复养老不等同于医疗,入住者多是以慢性病和老年病为多,收费相对低廉,直接经济效益低,在政府投入补偿不到位的情况下,社会创办热情不高。而目前,多数养老机构所属的医务室医疗水平偏低,无法取得首诊资格,也无能力与医疗机构相对接。而诊疗水平高、信誉好的医疗机构,特别是大型医院本身医疗资源十分紧张,缺乏为养老机构提供医疗支持的动力。二是在医保政策方面。由于养老不属于诊疗项目,即治病的医保钱不能转为养老钱。因医保报销金额和住院时间的限制,造成康复期较长的老年患者不得不连续出院转院,或采取各种方式压床。无锡市具备医疗条件的28家养老机构中仅有8家实行了住院医保定点,即使老年人在养老机构中能够就医,也无法享受医保报销。三是在人才政策方面。老年人护理特别是对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护理有一定的专业性和特殊性,目前一线护理人员和专业养老服务管理人员十分短缺,难以为老人提供专业康复保健、健康咨询等服务。同时,养老护理员工作劳动强度大、福利待遇低,就业吸引力有限,专业化护理人员不愿从事养老护理。此外,我们调研中也发现,不同部门对医养结合工作在认识上还不完全统一,存在不同程度的部门本位主义。

三、推进医养结合的思考和政策建议

推进医养结合既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发展养老服务业和健康服务业的重要任务,更是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必然要求。国家已经将发展养老服务业和健康服务业,打造健康养老服务体系作为发展服务业,推进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改革的优先方向。省委省政府坚持养老服务和医疗卫生相结合,全面推进医养融合发展,着力解决老年人生活照料和医疗服务需求高度叠加问题。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实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已初步建立;通过实施医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条件显著改善,社区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卫生服务功能得到加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基本医疗保险等已实现了制度全覆盖。基本养老、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险已具备互联互通、统筹推进的条件,这些都为今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目前的医养结合工作还处于起步、爬坡阶段,推进医养结合,构建健康养老服务体系,为老人提供及时、便利、优质的医疗服务,还有许多基础性工作要做。

一是要明确医养结合的服务对象。这是难点,也是重点,涉及到医养结合的服务内容和路径的选择,也牵涉到医保政策的确定。 医养结合机构主要针对需要中长期专业医疗服务的老年人,即失能、半失能老年人与老年慢病和恶性疾病患者的重合部分,其服务特征是治疗时间长,医疗技术含量偏低,生活照料等劳务费用比重较大。服务的内容以生活护理服务、精神慰藉服务为基础,医疗诊治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为重点。而普通老年慢病中的生活自理老人,可以通过医院门诊解决医疗康复问题。处于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期的老人,由于治疗时间短、技术含量高、药品和检查费用比重大等原因,应采取医疗机构住院治疗方式解决。对于健康老人,以及失能、半失能老人中的未患病人群,由于无治疗项目,养老仍应以生活照料为主,辅之以健康管理、疾病预防等公共卫生服务。建议率先开展老年人能力评估和服务需求评估工作,确定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需求类型。

二是要确定医养结合的发展路径。针对不同的养老服务形式选择不同类型的医疗服务,实现医疗机构和养老的有机对接。要坚持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强化政府统筹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发展设置规划,探索建立基本医疗保险支持政策,在科学界定服务对象和服务需求前提下,以整合和利用现有养老和医疗卫生资源为重点,以发挥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在健康管理、家庭病床、老年病治疗方面的作用为基础,鼓励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开展双向转诊、远程医疗、协议委托等多种合作,合理引导养老机构、养老居住社区建设医疗机构,以及部分一、二级医院和专科医院转型为老年人康复院、护理院。稳步推进养老机构建设医疗机构,提升养老机构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建议推进养老和医疗机构结合集团化发展道路,一方面鼓励大型和综合型医疗机构依托现有的医疗资源,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另一方面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立医疗机构,提供专业化医疗服务,建立医疗型护理院。

三是要优化医养结合的政策措施。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推进医养融合的文件精神,统筹基本养老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保险以及商业保险等多方资源,破解制度藩篱。要将医养结合作为养老机构设立许可指导的重要内容,加强民政和卫生计生部门在规划和审批环节的合作,做好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建设的规划衔接。要理清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的责任界限,在规范医保资金监督管理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医保结算方式,将养老护理费用适度纳入医保范围,切实解决部分高龄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长期患有慢性病老人经济负担较重的实际问题,让更多的老年人能够看得起病、养得起老。建议积极推广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促进长期护理保险与医保政策的衔接。充分发挥商业保险的风险分担作用,设计开发适应医养结合需要的商业护理保险,健全寿险、健康险、意外险等多种人身保险险种,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医养结合选择。各级政府应设立养老扶持专项资金支持建设,加大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建设补贴和运营补贴,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向医养结合养老机构。金融部门加大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人信贷支持,放宽贷款条件,提供优惠利率,给予税费优惠政策。此外,要优先保障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建设用地等。

如何护理失能老人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养老机构; 长期照护; 服务成本

【中图分类号】 C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21-0065-05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超过了两亿,占总人口的15.5%,这一比例明显高于联合国老龄化10%的标准。2014年全国老龄委估量,未来20年我国将步入老龄化高峰。面对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逐年上升,高龄老人增多,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问题日益突出,老年人面临着疾病、贫困、失能、无助、服务、照顾、精神关爱等诸多困难和问题。如果不加快建立健全“健康老龄化”“养生老龄化”等制度和服务体系,人口结构层次“倒金字塔”将严重影响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同时,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有待加强,政府、社会、市场、家庭多元主体共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体制尚未形成,我国目前养老保障体系和医疗保障水平相对比较低,社会老龄化事业发展明显滞后。如何有效缓解、解决老有所养问题是目前全社会日益关注的话题。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长期照护服务体系能有效解决养老问题,为失能或半失能老年人提供融经济供养、医疗护理、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四位一体”的综合性养老服务体系。由于我国现在实行的照护政策已由原来的“补缺制”逐步走向“适度普惠制”,并将渐渐覆盖到所有需要照护的老年人群。做好长期照护服务的成本测算,可以通过分析长期照护服务的成本构成,按不同养老服务需求的优先次序合理配置资源,做出合理分配,有效改善服务工作效率,规范养老照护服务,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也能为将要进入或已经进入养老行业的个人或机构提供投资参考,并为政府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经费预算及战略规划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三)研究方法

1.个案访谈法:本研究的访谈对象为养老机构及机构服务人员。调查中选取了4位机构负责人、5位机构护理人员进行访谈,对养老机构及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发放问卷调查,从多层次、多角度了解长期照护服务的现状及成本的构成。

2.问卷调查法:本研究涉及公办养老机构、民办养老机构、公办民营养老机构。通过多方面多层次随机抽样,在江西省不同的行政区县随机抽取6个养老机构进行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总共发放机构养老老年人调查问卷500份,收回445份,有效问卷368份。

3.统计分析法:利用SPSS统计软件为工具,对收回的有效个人问卷调查表进行统计分析。

二、江西省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现状

江西省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3年,全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586.5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12.97%,比上年提高0.58个百分点,增幅为历年最高水平,人口老龄化增长速度持续上升。

江西目前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高龄化、空巢化趋势不断加剧,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数量逐年提升。预计到2053年,老年人口比例将达到29%。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老龄化是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出现的,可以说是未富先老。因此,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养老问题面临严峻的考验。

近五年来,江西新建和改建了1 500多所敬老院、福利院、老年公寓。到目前,全省共建设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日间照料)服务中心1 400多个,今后还将继续扩大覆盖面。同时,积极鼓励发展民办养老机构,现在全省共有民办养老机构180家,共有床位1.6万多张。尽管如此,但目前的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还是远远不能满足养老服务需求,特别是民办养老机构床位每千名老人只有2.8个,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为了满足更多老年人服务的需求,江西省制定了多项措施,完善福利性综合养老服务机构建设。一是加大市级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增加床位供应,改进管理措施,提升服务能力[2]。二是积极建设好县区级福利机构,充分发挥其基层民政工作平台、社会养老服务功能。三是支持以公建民营、民营公助、政府补贴等多种方式发展社会养老事业[3]。四是大力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福利机构。

三、江西养老机构照护服务的供给现状及成本测算

对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来说,长期照护的服务主体是养老机构及机构护理人员,随机抽取了江西省不同行政区域的6家养老机构作为样本进行个案访谈和机构照护成本调查问卷。这6家机构中有1家公办的、2家公建民营、3家民办养老机构。

(一)机构照护服务的供给现状

以样本为例,养老机构的基本情况与服务供给状况如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机构的入住率都很高,有的甚至床位不够,老人预定床位,根本排不下。机构基本上都配有一些简单的医疗康复设施,根据调查反映,目前对失能老人的机构长期照护服务大多为日常生活照护、简单康复性护理、临终关怀,也有的机构作些心理医疗,但比较少。

(二)养老机构长期照护服务成本测算

开办一个养老机构需要投入的成本基本上由两部分组成:初始投资成本和日常运营成本。

1.初始投资成本

(1)土地成本+建设成本(或场地租赁成本)见表2。

样本中A、C、D、F筹建初期投入成本主要包括场地租赁费、装修费和开办费等。

而样本B、E两机构均为自有场地,筹建初期主要投入成本包括开办费和装修费等,未将土地成本列入。

(2)硬件设施投入成本,主要包括医疗设施、办公设施、生活设施、康复设施等的构建与安装费用。见表3。

(3)护理人员状况及先期培训成本投入情况。先期人员培训成本:主要是护理人员(即护工)的培训费、差旅费、办证费等。可通过询价并依据有关政策调整得出或选择若干个养老机构的培训成本数据采用因素调整法得出。培训成本的调整因素较硬件设施投入成本调整因素要简单一些,主要是时间因素、政策因素等。

从抽样调查结果来看,养老机构医务人员以大专文化水平为主,护理人员以中学或中专学历为主。由此可见,养老机构服务供给主体的文化素质不高,虽然大部分机构会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但培训的内容主要是一些基本的生活照料常识,几乎不需要投入培训成本。详见表4。

(4)其他成本,主要是指注册登记证照费、购建办公用品费用等开办费。抽样调研中这部分成本已经包含在筹建初期投入成本中。

(5)经过调查分析,可以得出样本的初始投资成本汇总如表5所示。

2.运营成本

(1)工作人员薪酬成本,是指养老机构管理人员、护工、后勤人员等的工资、奖金、津贴、补贴、五险一金、工会经费、职工教育费等支出。见表6。

(2)日常用品的消耗成本,是指机构运营所需的办公用品、照护过程耗用的经常性日用品以及其他低值易耗品成本、硬件设施日常维护成本等。见表7。

(3)硬件设施等折旧成本。这里的硬件设施既包括房屋、水塔、亭子等不动产,也包括医疗、办公、生活、康复等设施。其中不动产根据国家有关法规规定的年限按平均年限法计算折旧数量,如果机构是租赁不动产,则不动产折旧主要是装修费用的摊销,通常按平均年限法10年内摊销;其他固定资产按10年以直线法计算折旧成本。见表8。

(4)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成本。这部分成本包括护工、后勤、管理人员等培训成本,主要是护工的培训成本。

从表9中可以看出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后期几乎不再投入任何培训成本。

(5)风险成本。因为入住的老人大部分高龄且失能,所以机构在照护过程中会遇到一些照护风险,比如,对生活失去信心,老人有轻生的想法;犯有慢性疾病的老人随时面临猝死的可能等。这些事件的发生无疑会给机构造成一定的成本付出,称之为风险成本。

在调查的过程中,笔者随机访谈了个别养老机构的负责人,他们表示每年都会碰到多起老人意外死亡,因为家属闹事、不讲道理而赔偿的事件。多则十多万元赔偿,少则几千元的赔偿,如此则无形中增加养老机构的经营成本。

(6)经过调查分析,得出抽样调查样本的年日常运营成本汇总如表10所示。

3.机构照护服务成本分析(见表11)

通过抽样调查,可以得出基本的床位与成本配比,从而推估出机构长期照护服务成本状况。

四、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1)地理位置、机构性质、规模、基础设施档次,场地是否自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养老机构服务成本的投入。

(2)在江西筹建一个中高档的养老服务机构,需要的日常运营成本为1.5万元/年・床位左右;建立一个中档的养老服务机构,需要投入的日常运营成本为1万元/年・床位左右;建立一个中低档的养老服务机构,需要投入的日常运营成本为0.5万元/年・床位左右。

(3)在同一档次的养老服务机构,规模(床位数)与运营成本成反比例关系,即规模越大日常运营成本投入就越少。

(4)越晚成立的养老服务机构运营成本越高,因为取得土地成本相对要高些。

(5)规模小又处于城市中心的养老服务机构运营成本最高,因为不论是自有的土地、房屋,还是租赁经营,取得或租赁成本相对比郊区要高,护理人员工资成本也要高些。

(二)相关建议

通过个案访谈及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养老服务机构认为在照护服务中面临最大的问题是资金困难、护理人员不足、缺乏政策支持、设备落后等,特别是民办养老服务机构普遍认为政府扶持的力度不够,兴办一个养老服务机构不但没钱赚还要自己倒贴钱,所以大部分民办养老服务机构设施简陋,护理人员文化程度低,只能进行简单的生活照料及最基本的医疗护理,服务档次较低。为了保障和发展老龄化事业,笔者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以解决长期照护服务机构资金短缺、运营成本负担重的现象。

1.拓宽长期照护服务机构的筹资渠道

资金是保障各项制度运行的经济基础,拓宽各种筹资渠道是解决养老服务机构资金短缺的有效举措。一方面,政府应对老龄化服务建立长期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将老龄化服务资金纳入公共财政预算项目内,保障财政对老龄化服务的投入与支出形成合理的比例[2]。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力度宣扬“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提升社会公众对老年群体的关心度,形成人人“爱老、尊老、孝老”的良好氛围,完善社会与个人的捐赠税收优惠制度,促进社会与个人对养老公益事业捐赠活动。鼓励企事业单位投资于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事业中,对投资单位在税收方面实施减免政策或给予无息贷款、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有利于广泛吸纳社会资本。

2.根据服务机构等级不同采取差异化的财税优惠政策

政府应该建立长期照护服务机构考核评估体系,定期对长期照护服务机构的基础设施、服务状况进行评估考核,从机构、老年人、寄养家庭不同角度考核机构的服务水平,多层次多角度地考核,最后根据考核的结果评定一等、二等、三等等不同级别,对参加评定的养老机构颁发等级证书,并且对于不同等级的养老机构采取不同的财税优惠政策,比如床位补贴、税收优惠、政府资助均按不同等级差异化对待,以鼓励服务机构之间竞争,使各养老服务机构朝好的方向发展。

3.增设老年护理商业性的风险保障机制,降低长期照护服务机构风险成本

国家应建立专门老年护理保险制度,针对养老服务机构设立长期照护风险保障条例,设立专门的养老机构经营风险险种,对养老服务机构在照护过程中发生的一些老年人突发事件,可得到国家、商业保险公司的部分风险保障,从而促进养老服务机构的长远发展,而且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老年护理商业性的保险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开设老年护理相关的险种,不仅降低了养老机构的经营风险,而且为商业保险机构多个创收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潘奎琼,姜继红.四川养老服务需求及其长期护理服务对策[J].西部医学,2013(1):148-150.

如何护理失能老人范文第5篇

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家庭结构的转变,家庭养老功能正在逐步趋弱。然而,从各地方管理部门纷纷强调的“9073结构”(即90%的老人居家养老,7%的老人依托社区养老,3%的老人依靠专业机构养老)来看,居家养老在未来仍是主流。

国务院办公厅于2011年底印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下简称《规划》),其中指出,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且正在以每年3%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是同期人口增速的5倍多。预计到2015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21亿,约占总人口的16%;2020年达到2.43亿,约占总人口的18%。

面对巨大的市场潜力,受限购政策之苦已久的众多房地产开发商们仿佛发现了又一片蓝海,纷纷朝着养老地产进发。从万科、保利等行业龙头企业,到区域性开发商,大大小小的企业都在涉足养老地产。甚至一些医疗机构和保险公司,也开始凭借自身优势介入养老地产行业。

然而,这块诱人的蛋糕,吃起来却未必好消化。

“养老地产根本没有回报模式。”北京某房地产开发商告诉《英才》记者,之所以说养老地产的模式不成熟,因为并不是老人住进来就行,项目中所有的医疗系统、保健康复系统、医院等一整套配套设施都得跟上。

“所谓‘养老地产没有稳定的盈利模式’或‘看不出在哪能挣钱’,这是相比于过去房地产开发的‘大投入大产出’来说的,过去地产商抓住一个机会就能一夜暴富,但在养老地产领域,是没有这种可能的。”北京太阳城集团(下简称太阳城)总裁朱凤泊对《英才》记者说道。

而谈到养老地产的特点,华高莱斯国际地产顾问(北京)有限公司策划总监、养老地产研究中心主任郝荣福向《英才》记者表示,养老地产与传统的住宅地产开发区别很大,住宅是一次性销售物业,与后期服务联系较弱。养老地产的本质类似于商业地产,注重后期运营,“在养老地产项目中,房地产公司应该是一个服务提供商或者运营商。”

卖房还是卖服务

养老服务包含许多方面,从《规划》来看,主要包括对健康老人、半失能老人以及失能老人不同程度的照料,从基本的洗衣做饭到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康复医疗,这显然已经超出了房地产开发的传统范围。

传统住宅地产的开发商进入养老地产行业,在养老服务经验上并没有优势。

“健康老人以自主生活为主,更多选择自娱自乐,一般服务是辅助的服务,比如做饭、洗衣、打扫卫生或者组织兴趣小组等。但是失能老人则必须由护理人员护理,而护理人员须由民政部持证考核,要有护理经验和护理技能,具体到如何给老人翻身、导尿。”朱凤泊认为,很多开发商不愿意做服务运营,或者在这个领域没有经验,因此做起来就亏了本。

而在郝荣福看来,具有专业能力的医疗机构与保险公司,其实更适合经营养老地产:“开发商转型,其实也要依托这些机构来完成经营。”

医疗机构在与房地产公司合作时,主要输出其在医疗领域的管理经验,具体的服务内容包括提供护理培训、简单的诊治、医护人员的派驻等方面。此类医疗机构的收费模式是,向养老地产经营方收取一定比例的服务费。

创富(北京)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医疗基金合伙人徐天宏在谈到医疗机构进军养老地产的盈

利模式时,对《英才》记者表示:“医疗机构还是更看重‘地产’的概念,因为除和地产结合外,单凭医疗、养老盈利的机构还很少。很多医疗机构选择独立开发养老地产,项目资金则通过引入投资方来解决。”

像太阳城这样的地产企业,并不愿意与医疗机构合作。“养老地产的利润本来就不高,如果再在医疗服务上购买别人的服务,利润空间就更小了。”朱凤泊表示。

此外,险资与养老地产也打得火热。保险公司尤其是人寿保险公司坐拥丰富养老客户资源,可以通过险种的设计与养老地产高度结合,甚至可以实现养老地产与保险产品的捆绑式销售。

然而,中国保监会于今年7月下发《关于保险资金投资股权和不动产有关问题的通知》,以规范运作“防止以养老项目名义建设和销售商品房,防范以自用项目名义投资不动产”。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此前的险资投资养老地产,或许更偏向于不动产开发,而不是服务。

盈利模式未知

种种迹象表明,无论经验丰富与否,单纯依靠服务来盈利,在当前国内养老地产领域并不成熟。收取养老服务费用的细水长流,难以在短期内填满前期开发项目资金的大水池,开发商往往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

“至少在目前的中国,通过老年人购买服务的盈利能力还是比较弱的。相比养老地产的建造、投入,短期看来盈利回报还是比较低的。”郝荣福说。

在如何平衡项目资金上,房地产公司各显神通。

当前市场上养老地产开发通常是通过销售和服务配比的方式,来实现项目资金的平衡。尽管各个养老项目中物业销售与持有的比例不尽相同,但物业销售确实对资金的回笼有着重要作用,也因此有声音质疑养老地产“只卖房、不养老”。

朱凤泊向《英才》记者介绍,太阳城项目是通过销售70%的物业、持有30%的物业来实现资金的平衡:“这是一种循环关系,开发商并没把利润拿走,而是用利润直接作为老人服务的持有型物业了,企业通过配套服务来实现最终的盈利。”

除了进行物业销售,有很多养老项目开发商,选择通过会员制或押金制的方式来实现资金的平衡。

所谓押金制,就是一开始入住养老机构交付一笔很高的押金;而会籍制,则是通过购买会籍来入住,而这个会籍一般是可转让的。押金或会籍费通常会按照不同养老服务标准,分成若干个档次,从几十万元到上百万元不等,开发商可借此达到回笼资金的目的。

但养老地产界对此模式也存在争议,比如这种模式导致了物业使用权和产权的分离。朱凤泊表示:“民政部门很快会出台一些政策对养老地产的发展进行规范,会员制、高额保证金,将不允许再这样做。”

如何护理失能老人范文第6篇

2015年11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结合;11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卫生计生委、民政部等部门《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12月4日,国家卫生计生委与民政部共同举办了全国医养结合工作会议。

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培安在工作会议上对顶层设计出台的背景作了介绍。他表示,当前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截至2014年底,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近4000万,完全失能的老年人有1200万。“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第二次人口老龄化高峰到来前的平台期,我国亟需抓紧制定并落实医养结合政策措施。

发力“医养脱节”

养老是我国当下亟待破解的重大社会问题,而医养脱节的传统养老模式是制约养老服务业有序健康发展的一大障碍。目前,我国各类养老机构达4万多家,但真正具备医疗服务能力的只占约20%。

“目前,包括城市绝大多数养老机构在内的医养结合只是在养老服务中简单嵌入医疗护理,通常仅单纯为老人提供一般生活护理及简单急救处理。”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社会政策研究所所长杨燕绥告诉《中国医院院长》,“养老机构的老人在慢性病管理、病后康复、医疗护理等方面都有专业化需求,缺乏专业医护服务、老年病区、康复机构、护理机构、临终关怀机构的支持,老人的生命健康很难得到保证。”

如何解决“合”的问题?《指导意见》提出,鼓励养老机构与周边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协议合作,建立健全协作机制;医疗卫生机构为养老机构开通预约就诊绿色通道;鼓励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与养老机构开展对口支援、合作共建。杨燕绥认为,让医疗机构为养老机构开通预约就诊绿色通道,以后对医疗机构的管理和考评就要多一个项目。而绿色通道开放得如何,必须有一个可考核的标准。

《指导意见》的最大亮点被认为是明确支持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文件指出,“养老机构可根据服务需求和自身能力,按相关规定申请开办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中医医院、临终关怀机构等,也可内设医务室或护理站,提高养老机构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能力”。

事实上,各地方对此早有探索。北京市在2014年的文件曾要求所有养老机构要具备医疗条件,同时充分利用周边医疗服务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医疗结合,具体包括配套设置、独立设置以及协议合作三种方式;重庆市已经鼓励通过养老院设立医院、医院举办养老院、养老院与医院联办等形式,构建养老与医疗相互融合的服务模式;上海市亦提出,要将符合一定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纳入医保联网结算。

《指导意见》还要求,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实现居家养老。“这些工作已经在基层如火如荼地开展。北京为老年人家庭提供签约医疗服务,很多年轻医生在社区里为老人提供按摩、护理服务。”杨燕绥是乐观的,但持谨慎态度者大有人在。谈及这份医养结合的顶层设计文件,中国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摇了摇头,“所有政策初衷都是美好的,但请问怎么落实?”政策鼓励公立医院转为康复、老年护理等接续性医疗机构,一些已然变更为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中小型综合医院却因从业性质不同――一个单位两个执照,必须分别对应民政、卫生和人社部门。

尽管民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国家将出善相关服务标准、设施标准和管理规范标准,制定医养结合机构的准入机制、退出机制,规范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市场行为。但缺少资金、不能获得医疗机构身份、不能纳入医保定点、医护人员短缺等仍是养老机构发展医养结合的“拦路虎”。另一方面,涉及健康养老的民政、卫生、社保三条主线呈分立状态,医养结合受限于部门工作壁垒,难以实现政策协同。

社会资本或成驱动力

政策制定者显然明白问题的症结,但行政手段困难重重,市场化力量被寄予厚望。《指导意见》不仅把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列为五项重点任务之一,还“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举办医养结合机构。按照‘非禁即入’原则,凡符合规划条件和准入资质的,不得以任何理由加以限制。整合审批环节,明确并缩短审批时限。通过特许经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模式,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养结合机构”。

“政府引导、市场驱动”为医养结合的发展定下了基调。《指导意见》的出台无疑为有志于迈入大健康产业的社会资本开辟了一个广阔的通道。相关分析认为,医养结合领域产业投资“风口”已经形成,“十三五”期间,大批资本将逐鹿医养结合“大蛋糕”。事实上,有远见的社会资本早在多年前就涉足医养结合领域,而且业已完成初步布局,泰康人寿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2015年11月28日,泰康人寿投资的首个二级老年专科医院――泰康燕园康复医院在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泰康之家・燕园养老社区落成。2015年6月,历时8年打造的泰康之家・燕园养老社区已正式投入试运营,燕园康复医院的落成使泰康医养融合的战略真正落地。

“一个社区,一家医院”是泰康提出的医养融合战略。在国家利好政策的不断推动下,泰康借鉴引进美国“凯撒模式”,养老社区邻建康复医院,以“养老社区+康复医院”的模式,为养老社区居民及周边社区提供“预防-治疗-康复-长期护理”的闭环整合型医养服务。“十三五”期间,泰康人寿将完成北京、上海、广州、三亚、苏州、成都、武汉七地的养老社区布局,实现医养社区“七城联动”,成为全国拥有最大连锁医养社区的企业。

“截至目前,泰康医养融合项目投资已经超过50亿元,未来5~8年将再投资1000亿元。今天的泰康人寿资产达8000亿元,从资产匹配角度,做到这点是没有问题的。”泰康人寿董事长兼CEO陈东升告诉《中国医院院长》,“养老、医疗产业正好契合保险资金的特质,包括投入周期长、回报慢,但回报稳定。”

在朱恒鹏看来,中国商业保险将迎来历史性机遇,“泰康模式”符合时代潮流。“商业保险公司做医疗和养老的一个最大优势在于可以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因为商业保险公司可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为他们提供值得信赖的养老保障。”

如何护理失能老人范文第7篇

一项关于“中国养老现状”的调查显示,在参与调查的近1.5万人中,高达九成多人对目前的“中国式”养老现状并不满意,有着各种各样的忧虑。其中,1/4的人担心自己年老后“生病或不能自理时没人照顾”,位居“养老最担心问题”的第一位。养儿防老这一传统的中国伦理和养老方式,在时代变迁中已经悄然变化。随着时间的流逝,养老的“痛”不可避免地到来了……

爸妈病了,子女急了

“现在生活压力这么大,谁家孩子能牺牲工作,天天陪着生病的老人?我们这一代人想得很开,生病了就住院,自己不能料理生活了就去养老院,反正不做子女的绊脚石。”今年59岁的李女士家住上海,独生女长期在北京工作,只有国庆节和过年时才能回家住上四五天。平时给女儿打电话,李女士一向报喜不报忧。

2010年春节前,丈夫摔断了腿,李女士自己也摔伤了右手。可知道女儿忙于新房装修,她硬是一句没提。上医院检查时,夫妻俩一个拄着拐,一个用绷带吊着胳膊,招来路人频频侧目。直到丈夫拆了石膏,她才打电话给女儿,半开玩笑地说:“你爸爸为了省钱,非要一翘一翘跳回家。我打车,习惯性扬扬右手,脖子被绷带一勒,项链差点给扯断了。”但她没说的是:因为受伤不便下厨,半只烤鸡、一碗肉丸粉丝汤和20个速冻饺子是他们夫妻俩的年夜饭;到医院挂号,丈夫被人潮挤倒在地,自己的右手在推搡中被压得刺骨地疼;夫妻俩十多天没洗澡,丈夫每天早上还得拄着拐,站在洗手池边,等着为她拧毛巾。

李女士曾看过一则新闻,非常羡慕那里面讲的一个广东厨师放弃了在深圳万元月薪的工作,回家乡照顾六旬有余、身体孱弱的父母,但这话她从没在女儿面前提过。“孩子小时,父母表达爱的方式是悉心地照顾他们;孩子大了,表达爱的方式就该变成照顾好自己,不生病,不让子女着急。”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蒋马伟看多了重症患者,有七八十的老翁,也有七八个月的幼婴,对此他感触颇深:“若病的是孩子,一般全家出动,床边围了一圈人;若病的是老人,就只有护工或老伴儿陪着,子女即使偶尔来了,也只是坐着说两句话,几乎不干活。”子女无暇照顾,保姆、护工就成了“香饽饽”。山东滨海的周惠老人今年85岁,2009到2011年间,她换了28个住家保姆,最后不得不住进养老院。“那些保姆都有两个共同点:一是没经过正规培训,连做饭少放盐、药不能用茶水送等常识都不知道;二是都能把地板擦得锃亮。后来我知道,这是家政公司不成文的规定:地板干净说明保姆勤快,雇主如果还挑剔,就会被扣上一顶‘毛病多’的帽子。”

72岁的浙江人苏大爷长期卧病在床,谈起请保姆,他也是一肚子委屈。短短5个月,他先后换了3个保姆。“最后那个被辞退后,到处造谣说我虐待她,别人都不敢上我家来干活了。”浙江的徐小姐还遇到过更“居心叵测”的护工。“我父亲因肿瘤住院,同病房有个患者病得话都说不清了,竟和护工领了结婚证。据说办证前护工确实很照顾他,可领证后,她就花钱请人来照顾丈夫,四五天才来一趟医院,结婚原来只是为了报户口、骗财产!”

老人增多,护工很少

中国老龄科研中心2011年的一项调查表明,中国60岁以上老人的余寿中,有2/3时间处于带病生存状态,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的老人有3300万;预计到2015年,这类老人将达到4000万。“谁能代替子女照料生病老人”这一问题,已经不仅是每个家庭的苦恼,更演变为社会难题,且日益突出。

子女没时间,普通保姆不可信,老龄化社会快速到来的中国需要大批专业的养老护理人员。2002年,《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颁布实施;2010年,该标准进行了修订。一个合格的护理人员应该懂得老年常见病的专科护理、用药方法及常识、常见急症的急救方法、老年人保健按摩、营养膳食及食品安全等。然而,即使这样的护理人员,我国目前也只有两万余名,且大多在专业养老机构或医院工作。

不少地方还存在着“保姆不是体面活”的陈旧观念,导致养老护理人员的后备资源严重缺乏。照顾老人比其他家政服务工作的难度大且更繁重,但薪水相对于月嫂、育儿嫂却没有优势,这也让许多从业者少了坚持的动力。初级月嫂的月薪基本都在4000元,老人护理除了正常陪护,如聊天散步、洗衣做饭等,还要搀扶上厕所、做各种复健训练,甚至清理大小便,还没有固定的“休息时间”,月薪却在2000~2500元之间。即使在北京专业养老院工作的“有证”护理员,每月薪金也仅2000余元。上海来邦家政服务有限公司高级督导李荣还指出,有些老人病久了性格暴躁、脾气古怪,家人都拿他们没办法,保姆们受了不少气,自然也干不长久。

即使能为老人找到保姆或护工,他们也大多责任感、专业性较差,让子女难以完全放心。而且,许多住家保姆们对“养老护理员”这一行业了解甚少。一位张姓保姆说:“做保姆不就是伺候人吗?不考也照样干!”蒋马伟表示,愿意做养老护理的,多是外来务工者,文化基础较差,通过考试的难度很大。在他供职的医院病房里,多数护工都没有参加过类似培训。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干部保健办公室副主任、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江华说:“老人饮食要清淡、温软易下咽,生活上要避免其摔跤、跌倒而诱发骨折。他们往往伴有多系统疾病或疾病后遗症,养老护理员需要对这些疾病有基本了解,不仅要懂得正确用药,还要会观察药效和不良反应,并且能帮老人做康复训练。一旦出现异样,养老护理员要有警惕意识,知道何时该送老人去医院。此外,孤独、焦虑、抑郁等心理疾患在老人中很多见,养老护理员必须能给予老人心理上的支持。可见,养老护理涉及多方面,不接受相关培训是无法胜任这一工作的。”

政府帮忙,子女喘息

生病之后没人照顾,让中国老人离“健康、有保障、有尊严”的老年生活还有一定距离。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李建民指出,老龄化危机需要动用全社会力量共同解决。如获得国务院批准的《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就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基本养老保险基础上,积极探索为独生子女父母、无子女和失能老人,提供必要的养老服务补贴和老年护理补贴。

浙江省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王先益表示,欧美有些国家就为子女提供这种“喘息服务”。因为有研究发现,子女长年累月照顾重病或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六成以上会出现抑郁倾向,因此只要他们提出申请,政府就会出钱派专业护理人员到家里提供护理服务,或让生病老人到专业服务机构养老。这样,子女不仅能得到纾解压力的机会,还可以获得专业护理员的指导和建议。韩国政府则是以休假的方式帮助子女照顾老人,从今年8月2日起,韩国施行《男女雇用平等与工作、家庭两立支援的相关法律》修订案。此后,韩国人因疾病、事故、老龄等原因需要照顾家人时,可申请最长90天的休假。

除了为子女提供补贴,江华认为,中国当务之急还应完善老年社区卫生、护理服务网络。她说,老人就医有三大难:站不住、挤不动、等不及。因此,有必要为70岁以上的老年人配置社区家庭医生,定期上门服务,让老人足不出户就能看病。此外,有专家建议,政府应给予补贴,提高待遇,激励社区护士走进家庭提供护理服务,让养老护理员成为受人尊重、收入令人羡慕、入行门槛高的热门职业。

如何护理失能老人范文第8篇

关键词:老龄化;民办养老机构;养老需求

一、问题提出

我国早在1999年便进入了老龄化社会,2005年以后人口老龄化速度逐渐加快;2007年底,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53亿,占总人口的11.6%;2010年以后则将进入迅速发展期;到2050年,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更会达到30.7%。此外,高龄化、失能化趋势愈益明显,目前80岁及以上高龄人口已达1619万,到2020年将增至3067万。全国完全失能老年人已由2000年的799万增加到940万;部分失能老年人由1461万增加到1894万。“未富先老”的国情使政府难以独力承载养老服务供给的负荷,老龄化、高龄化以及家庭规模小型化等因素削弱了家庭养老功能,传统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已不能满足日渐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

长期以来,国家和集体福利包办的公办养老机构存在财政压力大、养老机构少、服务水平低等问题,同时养老资源供给严重不足。截至2010年底,全国城乡共有社会福利院、敬老院、养老院、老年公寓和老年护理院等养老机构4万个,总床位312.30万张,与老年人口之比为1.49:100,平均每千位老人才拥有十五张左右床位,这与发达国家每千名老人拥有50至70张床位差距甚大。由此可见,仅靠传统的居家养老和公办养老院已远远满足不了巨大的养老需求,因此鼓励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机构养老行业势在必行。

民办养老机构是指由政府以外的社会组织和个人投资兴办并经营管理,自筹资金、自行运作、自负盈亏,提供非营利的养老机构。作为介于“政府”与“家庭”之间的新型养老形式,民办机构养老能够弥补传统居家养老和政府机构养老的不足,是在老龄化背景下解决“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重要途径。2011年3月21日,入保部部长尹蔚民指出,“在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当中,投入应该是多元化的,既有政府的支持,也依靠社会资金的支持,老龄事业、产业发展有广阔前景”。可见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前景良好,市场需求广阔。因此对于民办养老机构的研究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二、民办养老机构的类型和作用

1 目前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的类型

按投资主体和所有权归属划分,民办养老机构可分为公建民营、民办公助和政府购买服务等三类。公建民营是指由社会力量管理运营国办养老机构,这种委托类型有利于整合国有资源、盘活公办养老机构存量。民办公助是目前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的主要类型,即对处在建设阶段的民办养老机构,国家财政按照规模、投资额等指标给予相应资助;对于正式开业的民办养老机构,按床位数和实际收养人数给予一定补贴。政府购买服务是对经济困难老人、高龄老人、病残老人、独居老人、生活半自理和不能自理老人等,政府采取资金保障和服务保障相结合方式,以提供补贴、发放服务券等形式,购买养老机构的服务,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料理、精神慰藉、老年维权、信息咨询等服务。

按服务类型划分,民办养老机构可分为日托型、寄养型、治疗型三类。日托型养老是指老人白天在托老所享受看护服务,晚上则回家接受家人照料。寄养型养老是指把老人送到养老院,或长期或临时进行吃住方面的照顾。治疗型养老是针对高龄老人或需要治疗康复老人或缺乏自理能力老人,提供康疗或休养为主的养老服务。

2 发展民办养老机构的作用

第一,这是社会福利社会化的一种组织革新,是养老领域的一大突破。民办养老机构可以弥补政府统包养老中责任缺失和资源有限的不足,是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的一种进步和创新。第二,引导和积聚社会资源,缓解老龄化给国家带来的财政压力,增加老年服务供给,弥补国有资源的严重不足。第三,加强竞争,打破公办养老的垄断局面,提高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第四,有利于提高社会对老人的关注度和发展夕阳产业,有利于社会慈善意识、道德水准和善孝文化水平的提升。

三、民办养老机构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种新兴事物的发展必然先天力量相对弱小、后天发展有所局限,民办养老机构从其建立到壮大同样面临发展中的很多问题,其表现如下。

1 自身投资回收效益差,社会资本吸引力弱

从投资回收时间角度来看,民办养老机构初始投资额较大、投资回收期较长,需要大量流动资金补给新的投资需求,面临较高的财务风险:从投资回收效益的角度来看,民办养老机构投资往往利润低、效益差、护理要求高、经营风险大等一系列问题。由于养老服务的微利性和风险性,我国金融机构普遍不愿为民办养老机构提供融资服务,同时民间借贷规模小,利率高,融资问题先天性地限制了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由于资金匮乏,民办养老机构大多基础设施简陋、专业护理人员短缺、必要医疗设备不完善等,导致对老人入住吸引力不够;老人入住率低又导致养老院收益低,如此循环发展减弱了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

2 社会认可度低,慈善事业不发达

近年来,社会资本注入养老行业促使民办养老事业发迅速展,但由于历史传统和老百姓观念影响,我国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的社会环境酝酿不足,还未达到全社会认可和支持的高度。首先,大部分民众认为个人对养老服务进行投资是谋利行为,只是借“非营利”之名行“营利”之实,最终会损害老年人的利益。其次,我国缺乏像西方社会那样大规模慈善捐助的历史传统,民办养老机构几乎得不到社会资金的无偿支持,民众对将资金捐给私营团体的行为不能接受,社会对民办机构捐助产生福利冷漠。第三,像民办养老机构这种非营利性的第三部门在我国还缺乏良性发展的土壤。

3 管理体制不健全,监管机构重叠

目前,民办养老机构主要受民政部门和老龄委管理,还未成立专门的行业组织进行协调管理,缺乏专门的行业标准和行业管理规范。许多民办养老机构直接套用其他行业的服务模式进行服务,如“宾馆式”、

“医院式”等,然而这些服务与老人的需求并不适应。由于行业组织的空缺,服务对象与养老机构发生纠纷时,不知如何投诉,常常采取私下了结或媒体曝光等方式解决,这影响了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的整体形象。同时,政出多门会出现“多龙不治水”的现象,在我国现行行政体制下,民政、老龄委和审计等部门是民办养老机构监管主体,但各个主体的监管权利、责任、程序和方式在法律上缺乏可操作性,

各部门在管理上互相推诿,处于被动和消极的状态。

4 缺乏专门型人才

养老服务是“夕阳行业”,但却也是“朝阳产业”,急需大量的专业人才。现实是,养老院专业护理人员的供给不能满足入住民办养老院的老人对照料护理的专业化服务需求。再者,相比公办养老机构,民办养老机构待不能提供正式编制,在招募人才方面的劣势显得尤为突出。调查发现,一些养老机构受成本限制,多聘用下岗或退休人员进行养老看护工作,人员素质与其工作岗位的专业要求相距甚远。且其护理员流动频繁,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缺乏人力资源基础。另外,一些民办养老机构的优秀专业人员还受公办养老机构的“人才挖角”,造成专业人才的流失。

5 政策扶持力度小,现有政策落实不到位

在养老服务市场中,民办养老机构相对公办养老机构缺乏竞争力。公办养老机构由政府投资兴建,环境优美、设施精良、空间开阔并能享受到政府所有的优惠政策与财政支持;由于其具有公有性质及事业单位人员编制上的优势,容易组建起一支优秀的管理、技术和服务队伍。相比之下,民办养老机构在硬件设施建设上无法与公办机构相比;由于单位性质和待遇等问题,它们很难找到和挽留优秀的管理和技术人才。在既有政策方面,《关于对老年服务机构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规定了民办养老机构在建设规划、土地使用、税收减免、水电使用等多方面可以享受优惠政策。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地方政府对这些政策的落实缺乏有效地协调、引导和监督,加上有些部门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在落实优惠政策上往往推诿扯皮,各项优惠政策难以得到落实或最终落实受到种种限制。

四、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的对策

民办养老机构能够为日益严重的老龄化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养老需求,促进我国养老事业的多样化发展。对于目前民办养老机构发展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 政府落实相应优惠政策,同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把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中,优先立项,统筹安排,从根本上保证养老机构的快速发展。二是在公益用地和建设用地中优先安排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用地,减免为老服务设施建设配套费和机构照料服务税收优惠。三是必须把“民办公助”的政策落到实处。加大政府对养老机构发展的资源配置,制定具体落实“民办公助”的措施和办法。四是深入推进“公办民营”的改革步伐。按照政府与企事业分离原则,改革过去政府对养老机构包办包管的僵化管理体制和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作法,鼓励和指导各类公办服务机构的改制、改组。

2 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要按照政策指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的原则,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市场化、社会化为导向,逐步建立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城乡养老服务体系。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大力推进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不断满足老人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养老服务的需求。

3 规范对民办养老机构的制度管理。在养老机构的建设、管理、服务和监管等诸方面需要制定出一整套的标准和规范,明确各部门之间的管理职责,加强政府的监管。同时出台关于养老服务机构人身意外伤害事故的处理办法,为保护老年人权益和养老机构利益提供基本依据,推进民办养老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4 培养专业护理人员。专业养老护理人员是发展养老事业的基础,针对我国目前缺乏专业护理人员的现状,政府和社会应当承担起培养养老从业人员工作的责任。从业人员必须了解老年学、护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医学的一般理论,了解老人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和老年保健知识。我国既可以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让各大学参与培养专业养老管理人员和专业护理人员的任务,也可以利用财政支持方式让社会承担培训各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毕素化,陈如勇:发展民办养老机构的若干思考[J].苏州大学学报,2005(5).

[2]张晓峰:民办养老机构:在机遇中发展,在发展中完善[J].社会福利,2006(12).

[3]严浩:中国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的趋势与展望[J].社会福利,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