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服务型经济

服务型经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服务型经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服务型经济范文第1篇

一、要树立全局意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院工作。学院的干部教职工要牢固确立教育工作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观念,要置于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中来定位思考,要站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平台上来布局谋篇,以和谐理念指导学院教育工作,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促进学院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要突出发展主题,抓发展就是要抓好办学规模的扩大、办学质量的提高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二要坚持以人为本,要坚持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依靠师生办好学院。三要做到又好又快地发展,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规模、结构、速度、质量和效益的统一;统筹教育的改革、发展和稳定;统筹学院各个方面工作的协调发展。

二、要树立统筹意识,坚持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要求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都必须以全体国民具有较高的素质为基础,而教育是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途径。我们应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审视教育工作,认真把握以下两点:一是教育要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要研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教育的要求,研究和谐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使教育工作更好地适应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二是要努力建设和谐教育与和谐校园,促进学院内外发展环境的和谐、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之间的和谐、量的扩张与质的提升之间的和谐、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和谐。

三、要树立责任意识,坚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主题,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坚持按教育规律办事,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在教学活动中,要提倡快乐学习,提倡学以致用,引导学生自觉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把学院定位为学生成长的乐园。要创新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要改革学生管理模式,积极推行学生社区建设的新体制,进一步强化“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和“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工作思路,完善德育阵地建设,创新载体开展特色德育,确保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实效性。

服务型经济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部地区 地方政府 服务型政府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2-148-02

中部的崛起不仅是经济的崛起,它有着广泛的内涵,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繁荣与复兴,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各个方面的努力与配合。由于政府是社会的组织和领导者,掌握着公共资源,并拥有着强大的行政能力,是社会公平、正义的象征,因而在中部崛起这样艰巨而复杂的工程中,中部地区的政府理所当然的处于主导地位,肩负主导作用。而发挥政府的作用,实现中部崛起,关键在于加快政府治理模式的转变,构建服务型政府。

1 中部地区的崛起要求加快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1.1 中部地区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立服务型政府

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滞后,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低,发展速度滞后,市场化水平、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缺乏综合实力和辐射力强的经济中心和城市群,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低。中部地区及需加快经济发展,发挥区位优势,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脊梁。东部及西部发展势头好地区的经验表明,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越好,该地政府的服务就越到位,服务型政府构建取得的成绩就越大。而我国中部地区很多政府都是管制型政府,服务型政府构建滞后。因此,中部地区经济的发展要求加快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1.2 行政体制改革的推进要求中部地区加快构建服务型政府

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已成为当前各级政府的共同目标,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在中央的大力号召之下,我国各地政府都积极实施政府改革,开展各种措施,将服务型政府建设落到实处,真正以民服务为本位,建设服务型政府。长期以来中部地区政府官本位意识严重,体制僵硬,机构臃肿,职能亟待转变,服务型政府构建的进程也比较滞后。因而,中部地区必须积极探讨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1.3 中部地区人民日益增长的民主、权利意识要求建立服务型政府

中部地区由于地理条件及国家政策因素长期处于闭塞状态,民众安于现状、封建守旧,缺乏民利意识。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地交流的加深,及教育的普及与深化,中部地区民众的民主意识日益增强,维权的同时,也要求参与政治生活。而中部很多地方政府仍处于管制型政府模式,缺乏服务意识,难以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政治诉求。服务型政府坚持民本位,以促进公民自由全面的发展为目标,是一个公平公正的政府,公民可以通过各种合法渠道,表达自身观点和诉求,真正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来,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1.4 中部地区建设和谐社会亟待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

中部地区由于长期处于管制型政府模式,政府管理方式单一,在片面的经济发展观主导之下,发展进程较缓,甚至还出现“有增长无发展”及“恶增长”的现象。同时还出现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资源过渡开发、生态破坏、城乡差距扩大、教育、医疗落后、房价飞涨、就业问题严峻等。这些直接影响了中部地区的社会稳定与发展,以及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服务型政府把“以人为本”放在核心地位,坚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促进人、经济以及社会的全面发展。因而,相比中部地区原来的管制型政府模式,服务型政府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2 中部地区服务型政府构建的困境

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是一个系统而庞大的工程,包括理念、职能、制度、行为方式以及队伍建设等,同时又是一个新兴的事物,没有现成模式可用,需要不断地摸索和实践。中部地区在服务型政府构建上的实践中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

2.1 政府服务理念缺失,服务意识淡薄

中部地区政府受传统行政文化影响,过分强调政治统治功能,而忽视服务功能,直接导致了政府服务理念缺失,服务意识淡薄。政府在行政中习惯发号施令,对民众颐指气使,不主动为群众服务,反而设置各种障碍,一句话概括政府服务即“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政府工作人员服务态度极差,缺乏责任感、自律精神和最基本的为民服务的观念,严重损害了中部地区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背离了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要求,阻碍了服务型政府构建的顺利发展。

2.2 政府职能错位、越位、缺位现象严重

中部地区政府职能不适应服务型政府的构建,错位、越位、缺位现象严重。主要表现为政府与企业、社会界限不清、分工不明,行使了本不该由政府来行使的职能,地方政府常以全能的角色出现在市场经济中,超越了自己的职责范围,管了不该管的事务。同时,政府的职能不够完善,没有尽到职责,如对社会的基础设施和服务(道路交通、城市绿化、公共设施等)投入不足,和事关民生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2.3 服务型政府构建缺乏相关的法律制度支持

服务制度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保障,没有制度的支持,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只能才成为表面文章。中部地区政府服务型政府建设起步较晚,在相关制度建设上也比较滞后。中部地区政府吸取各地经验,相继提出一站式服务、承诺服务、政务超市等口号,但是这些行为仅限于操作层面而未上升到制度化层面。中部地区很多政府在民主及监督上进行政务公开、公示和听证等办法,但是也没有制度化,随意性很强。此外,公务员绩效考核制度以及问责制度也不健全,绩效考核乃至升迁任免基本上都由上级决定,缺乏为人民负责和服务的意识,问责制的缺乏使服务的责任流于形式。

2.4 服务型政府具体操作运行中出现并化

中部地区在服务型政府构建过程中,开展各项利民措施,但在具体操作中存在一些问题,与服务型政府构建背道而驰。首先表现为重形式轻内容,很多地方行政服务中心实际上成为一种收发中心,很多审批项目在服务中心或审批大厅根本不能办理,很多含金量高的项目也未进入服务大厅,政府网站也大部分更新滞后甚至不更新,基本成了死网;其次,各地政府纷纷出台相关的措施,但是在实际运作中,政府的措施往往是纸上谈兵,做法也往往与承诺背离,缺乏切实行动和落实,极大损害政府公信力;同时,差别服务强制服务显著,差别服务表现在发达与欠发达地区之间、不同行业之间、贫富人群之间、在岗与无业人员之间,政府强制突出表现为政府以自己的意志,而不是公众的意愿去提供服务。

3 加快中部地区服务型政府构建的对策

中部地区服务型政府构建是中部崛起的关键,在中部地区服务型政府构建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努力探索,

寻求解决之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 加强服务型政府构建的相关的思想文化建设

服务型政府的构建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思想认识上的问题,首先要认识到服务型政府区别于其他类型政府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将服务作为价值追求。因而,中部地区在构建服务型政府进程中,首先要求政府必须树立服务本位的观念,要把为公众服务作为政府存在、运行和发展的基本原则和使命。政府就是服务者,要认识到自身的职责就是为公众提供服务,处在一种从属的地位,扮演公仆的角色,要站在公众立场思考,一切从公众需要出发,一切以公众需求为转移。政府的职责本质上是为人民、为社会提供服务,提倡、灌输公仆意识、服务意识,树立以民为本、公众至上的价值观,使之成为政府文化的核心。。

3.2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化到服务上来

中部地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十分薄弱,严重制约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进程,应该切实使政府只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以及公共服务上来。目前结合中部地区实际情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进行政企分开,政府不再干预企业日常的经营管理,让企业正真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其次,加大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力度,协调城乡服务失衡问题,加大多农业的投入,加快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第三,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设覆盖面广泛、惠及城乡的居民基本生活保障体系以及相关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障制度。

3.3 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相关的制度建设

法律制度是服务型政府构建的有力保证,中部地区政府必须加强相关的法律制度建设,建立起完善的民主决策、监督、绩效考核以及问责制度等,确保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顺利开展。首先,建立与政府科学民主决策相关的各项制度,如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和专家咨询制度,完善科学、民主、规范化的决策程序,实行社会公示以及听证制度,充分尊重民情,利用民智以及现代科技,增强政府决策的透明度和大众的参与度;其次,建立政务公开及监督制度,提高政务公开水平,规范政务公开的内容、形式和时限,推进政务公开的过程,实际上是政府权力运作规范化的过程,保证政府的运作在公众的视野范围,同时公众可以通过有效的途径对政府进行有效监督;。再次,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和官员问责制度,服务型政府所要求的绩效评估不仅要注重经济绩效,更要重视社会公平、正义及发展,同时建立起决策失误追究制度,对因盲目决策而造成重大失误、导致重大损失的,要追究责任,直至引咎辞职、责令辞职。

3.4 加强公务员队伍的建设

服务型政府建设要靠公务员的身体力行,公务员队伍的素质直接关系到中部地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成败。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公务员队伍的建设:首先要加强思想建设,树立公仆意识和以人为本的服务观念,切实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加强作风建设,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廉洁从政,勤奋敬业,克服形式主义,重视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基层,为基层、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最后,还要加强公务员能力建设,通过各种学习和培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加强学习创新能力以及处理复杂矛盾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服务型经济范文第3篇

一、服务型政府的涵义

(一)国内观点。我国学界对服务型政府的涵义尚在讨论之中,并且认识分歧比较大。有学者认为,服务型政府,就是提供私人和社会无力或不愿提供的,又与其公共利益相关的非排他的政府;我国著名学者张康之教授认为服务型政府是“把为公众服务作为政府存在运行和发展的根本宗旨的政府。”总的来说,论述服务型政府含义的角度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从政府和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理解;从政府职能角度阐述;从政府治理模式角度来界定;也有从政治道德追求和党的宗旨要求的角度分析。

目前国内比较流行的观点是刘熙瑞教授的观点,他认为“服务型政府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服务责任的政府。它把为社会、为公众服务作为政府存在、运行和发展的基本宗旨。”

综观理论界对服务型政府内涵的界定与概括,共涉及以下要点:

首先,服务型政府突出以民为本的服务行政理念。政府存在的原因从根源上来说就是为了公共利益,为了提供服务,因此以民为本是政府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其次,服务型政府是一种全新的政府运作模式。服务型政府相对于管制型、权力型、命令型政府而言的,是以全新的服务理念为支撑的政府。

再次,服务型政府的核心定位是服务职能,把服务提升在管理、管制之上的核心位置。它提倡的是将现代政府的服务理念贯穿渗透到政府经济管理的完整系统之中,最终落实和体现在政府经济管理的各部门、各层次、各环节的具体实践与行动上。

最后,服务型政府强调以公民为中心,重视公民参与,是法制、透明和责任的政府。

(二)国外观点。在国外,政府在公共服务提供中应当居于主导中心地位,对此并无多大争议,但对于政府应当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提供哪些公共服务,如何提供公共服务,则有着不同的理解和主张,在实践上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的历史过程。西方政府的角色从市场经济形成初期自由放任的“守夜人”,到理性官僚下的“行政人”,再到八十年代末兴起的新公共管理下的“经济人”,又到最近新公共服务所提倡的“服务人”的演进,可以发现西方国家的政府作为服务于市场、人民的工具,其角色定位也在不断探索。即,主张管理自由化和市场化,政府应该像企业一样运作的新公共管理理论之后,新公共服务理论提出“在掌舵的同时不应该忘记船的主人是谁”的观点,强调了更加注重民主、公民、回应性在效率之上的观点,突出了政府的服务职能。在理论上将政府的服务本质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行政职能的多角度分析

(一)从国际社会关于进步的指标体系看政府职能。社会在进步,人们的观念在变化,政府职能也在不停地转变。从表1可以看出,近一百年来,衡量政府职能及其地位作用的指标体系在不断地更新。(表1)

从国际社会关于发展和进步的最新衡量标准来看,我们的政府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职能:一是环境保护;二是把满足人的需求放到重要位置;三是加强廉政建设。

(二)两种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我们正在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经济体制不同,政府的职能和履行职能的方式都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表2)

(三)从竞争性领域与非竞争性领域的划分看政府职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究竟做什么、不做什么,不是由谁来任意确定,而是要遵循一定的规则。这个规则的依据基本上是以市场机制为标准对社会生产、生活活动的分类――竞争性领域和非竞争性领域。(表3)

三、行政职能的多角度分析对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启示

从行政职能所表现出来的性质来看,行政职能可以分为政治性职能、管理性职能和服务性职能。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由政府提供的咨询服务、信息服务、生活服务、卫生服务、保险服务等服务性职能正在日益加强。

(一)社会经济进步要求构建服务型政府。由表1我们发现,政府职能会随着一定时期国际社会所追求的价值观念的变化不断调整,价值观念的变化取决于社会经济的进步。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导致国际社会的主流不再是单纯追求高收入、高速度,而是处于由追求收入、数量向追求增长、质量的方向转变。这种转变向政府提出了挑战,要求政府的职能转向服务性。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大环境。例如,保护环境、把满足人们的需求放到重要位置,即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增进人们的健康水平。人的健康问题,受营养、医疗卫生、生活方式、环境、工作压力、社会安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就需要政府从宏观和微观入手,搞好民众服务建设。因此,构建服务型政府是一种必然。

服务型经济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服务型跨国公司;影响;对策

作者简介:许火亘(1981-),女,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中图分类号:F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1-0032-03

服务业是促进国民经济效率提高和国民生产总量增长的主导力量。随着全球服务型跨国公司投资的增多,服务型跨国公司在国际经贸领域中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服务型跨国公司主要是从事非物质产品生产,而在贸易、金融、运输、通讯、旅游、房地产、保险、广告、管理、咨询、信息等行业和领域内从事经营活动,提供各种服务的跨国公司。随着中国服务市场的开放,服务型跨国公司开始进驻国内。一方面,给中国企业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营销经营理念;另一方面,对中国服务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带来的压力和挑战也是不容回避的。

一、服务型跨国公司在我国发展的现状

第一,服务型跨国公司的独资倾向非常明显。从进入上海市的服务型跨国公司来看,如表1所示,相关服务业以独资方式进入的比例都在85%以上;建筑设计服务业、技术和检验服务业以独资方式进入的比例在70-80%之间;而房地产服务业以独资方式进入的比例较低,仅为41.8%;饭店及餐馆服务业均为合资或合作经营方式[1]。由此看来,服务业外资独资化倾向明显,服务型跨国公司在向外直接投资时,期望在经济和技术上具有绝对的垄断优势,经营和管理往往实行本国的经营模式。只有在房地产、饭店及餐馆服务业等技术含量较低,且要适应本土居民消费的产业,才实行合资或合作化的经营方式。

第二,服务型跨国公司在我国的行业分布。服务业各行业由于开放程度不同,吸引外资情况也不相同。房地产业是整个服务行业中吸引外资最多的部门,零售、餐饮服务业引资比重也较高,但金融保险业比重很低,这与金融保险市场开放程度较低有很大关系。总体来说,资本及技术密集型服务行业吸引外资较少。随着服务业内部市场的开放,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电信业以及会计、计算机、工程管理和其他咨询服务业,日益成为主要的投资方向。目前,在上海、北京和广州等大城市,保险、证券和会计等大型跨国公司陆续进入国内市场。

第三,服务型跨国公司在我国的地域分布。服务型跨国公司投资主要集中在中国东部地区,而中西部地区由于地理和政策导向等因素,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只占到12%左右。在全国服务业引资合同中,东部5个省市服务业引资规模以及服务型跨国公司投资均多于西部地区。仅东部5个省市的服务业,吸引合同外资额就占全国的47.8%[2],这说明服务型跨国公司对服务业的投资在地区选择上偏向于东部地区。

二、服务型跨国公司对我国的影响

第一,完善市场机制。在我国,服务思想观念比较落后,服务质量不高。服务型跨国公司的进入,有利于促进我国服务业市场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加快国内服务业市场整顿,促进形成公平统一的市场环境。服务型跨国公司的进入打破了我国服务业传统的单一状态,可以促进我国服务业的市场化进程,形成了以国有经济为主导,集体、个体、外资等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趋势。服务型跨国公司的进入在促进中国服务业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对于进入国际市场的产品,明确市场准入标准,制定全国统一的、先进合理的商品技术标准和强制性的技术法规,建立对产品质量和技术标准的监督机制,迫使我国的服务业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符合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要求。

第二,增加就业机会。服务业FDI每单位美元投资所产生的工作机会要低于制造业,但是服务业FDI对增加就业机会仍有着巨大的潜力[3]。服务型跨国公司的投资不仅带来了大量资金等一揽子资源,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服务型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带动了整个服务业的发展,信息处理、网络服务、研发中心以及物流仓储等服务业为中国制造企业进一步的专业化和工艺分工创造了条件,也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在房地产业、商务服务业以及物流行业等产业,跨国公司多采用直接投资的方式,具有直接就业创造效应。服务型跨国公司的进入需要雇用大量来自我国当地的人员,从而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第三,对国内服务业企业造成冲击。我国的一些行业,如电信、金融、保险、教育等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垄断性,服务业外国直接投资进入这些公共性行业,一般采取独资化经营,因此,国外服务型跨国公司的进入,不仅破坏了正常的公平竞争秩序,而且导致了服务业创新动力的缺乏和效率的低下。例如,当大型外国咨询和物流企业进入国内后,往往将国内的一些小型公司挤出市场。另一方面,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按照合同转让了技术,但问题是一些中国企业并没有将技术转化为自己的创新能力。传统的国有服务企业由于在分配制度和人才激励机制方面的缺陷,其人才流失不可避免。因此,服务型跨国公司在进入国内后,会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国内企业带来冲击。

第四,转移定价谋取超额利润。在“三资”企业中,至少有一半的企业存在着转移定价的问题,外商平均实际投资收益率高出中方数倍。当子公司可能实现较多利润时,其境外母公司亦可越多的分得子公司所创造的利润,相应的,我国投资者也能在其中多分利润。在境外的母公司为了独占或多得税后利润,通过转移定价,将利润转移到境外,造成了资本外流,使子公司的账面利润减少或出现亏损。因为在一些垄断性的行业,如果缺乏有效监控,容易发生市场权力滥用的问题,导致私人垄断。同时,跨国公司利用转移价格也会对国内经济造成损害。

三、我国应对服务型跨国公司的对策建议

第一,加强吸收国际服务业,合理调整服务业结构。由于房地产、饭店及餐馆服务业技术含量较低,且要适应本土居民的消费习惯,因此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以及商业和交通运输等劳动生产率高、投资利润率高的服务业部门。而对金融保险业、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部门的投资较少。因此,要加速开放服务业,促使外资向知识型现代服务业流动,加快对零售、餐饮等传统服务业的引资,鼓励大型跨国金融机构的投资。鼓励外资教育机构以合资、合作等形式投资教育事业,加大外资对媒体、影视、娱乐业的投资,同时不断提高我国服务基础设施水平,加强信息技术设施和通讯设施建设。合理调整服务业结构,引导外资更多的流向薄弱的服务业部门,使外资服务业的发展有效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第二,培育服务业专门人才。人力资本是国际贸易中比较优势的重要要素,技术密集型的服务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目前,我国服务业的高级人才比较缺乏,因此,在人力资源上,我国政府应加大教育投资,提升人才的总体水平,努力培养一批既懂得国际规则又熟悉现代化管理的服务业专业人才。各类高等院校针对社会所需专业开设服务业紧缺的专业,如金融、保险、物流管理等专业,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为服务业培养专业人才。可以积极推进服务业从业资格制度,加强职业资格认证,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整体水平。此外,要改革户籍和人才管理制度,减少人才流动成本,不仅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服务型跨国公司与中资企业争夺优秀人才的优势,保证中资企业充足的人力资本、知识积累和技术创新能力[4]。

第三,建立健全服务业管理体制和法规。为吸引国际直接投资创造良好环境,应改善服务业管理体制。针对我国市场中一些服务行业存在垄断性经营、市场准入程度低、对外资进入有屏障等问题,应按照WTO承诺以渐进原则逐步对外开放服务领域,形成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制度。同时,加速我国服务业规范化建设,打造有序的市场环境。加快国内服务业市场整顿,形成公平统一的市场环境。要促进我国服务业法制化发展,借鉴国际准则,完善服务业法律法规,尤其是投资和金融方面的立法,加强对服务业投资监管。建立健全服务业直接投资管理体制和法规,制定既符合本国国情又符合国际规范的服务业投资法规。利用外资的法规从立足国内市场立法转变为面向国际市场立法,使国家化法规与国际公约合理对接[5]。

第四,培育企业的有效创新。随着国外服务型跨国公司的进入,我国服务型公司在合资合作过程中仍需要保持竞争优势。中国服务型企业能否将大规模吸收外资的巨大成果转化为对外投资能力,能否在合作的竞争中获得更多的利益,其关键是企业有效创新能力的提高。在与国外服务型跨国公司合作的基础上,我国服务型企业也应在干中学的过程中不断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灵活的组织结构和多元化的服务方式来合理安排生产,借助服务经济协同效应和管理协同效应,在不断进行组织学习中寻求创新,从而在企业内部不断营造创新的战略意识和组织机制,培养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6]。

参考文献:

[1] 陈宪、程大中.中国服务经济报告[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2] 郑琴琴、李志强.专业服务业外国直接投资的全球发展格局研究及启示[J].国际商务,2006,(03).

[3] 郑琴琴、李志强.服务型跨国公司扩张中的利润增值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6,(05).

[4] 余江.外商投资企业状况对服务业开放的启示[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7,(02).

服务型经济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 政府职能 转变

一、理论基础

科恩认为,民主是一种社会管理体制,在该体制中,社会成员大体上能直接或间接的参与或可以参与影响全体成员的决策。该说法彰显了服务型政府的本质,即民主。我国学者对于服务型政府以及相应的政府职能转变也有所研究。

(一)服务型政府的定义

施雪华①(2010)认为,服务型政府的定义在于政府的职能体系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组织结构进行了全局性的改组,价值导向进行了根本性的调整。刘熙瑞②(2004)、段龙飞(2004)在文中提到,服务型政府是指一种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实现着服务职能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

由此可见,服务型政府是一种体制的大变革,是我国发扬民主,抑制官本位旧思想的一种变化。在服务型政府发展的背景下,政府职能也会进行相应的调整。

(二)服务型政府的内涵

彭向刚③(2004)、王郅强(2004)在文中认为,服务型政府的内涵在于:服务范围不再是无所不包,服务手段不再是单一管制,服务主体不再是唯一的政府,服务重心不再是权力本位,服务评估不再是层级考核,服务文化不再是管制文化。唐铁汉④(2004)在文中强调,服务型政府的内涵是,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机制,是提高政府公信力和工作效率,使得社会良性发展的一种手段。重点在于政府更加强调公共服务职能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要求政府加大对公共服务的投入,另外,需要政府在职能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

由学者的理论可以得出,服务型政府的内涵在于为公共服务,而要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于对自身职能和运作方式进行调整。

1.政府职能的变化

在发展服务型政府的基础上,我国一个显著的变化是政府职能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无论是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的实施还是政府信息公开,抑或是大部制改革,均为适应服务型政府而做出的改变。

宋宇文⑤(2016)、刘洪旺(2016)认为,政府职能转变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种重要手段。他们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关于“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出 “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等指导方针是推进职能转变的重要支持。政府职能转变本质上是政府规模最优的找寻过程,是政府与市场、社会关系的重塑过程,也是经济和社会自治能力的培育过程。竺乾威⑥(2015)认为,政府职能的调整是进一步推进市场经济良性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建立有限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透明政府的重要途径。

由此可见政府职能的调整对于进一步推进民主建设,推进服务型政府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服务型政府背景下政府职能的转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比以往更加要求发挥自身作用。随着公民意识增强,公众也更加要求参与到政策制定和政府监督当中来。在此背景下,服务型政府应运而生,成为体制改革的一大重点。在此背景下,我国政府职能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1.政治职能

目前我国在政治职能方面的改革主要包括:

(1)去行政化改革。去行政化,简单来说就是淡化行业、职业或某项工作的行政色彩,尽可能地突破行政的束缚,突出行业、职业的主导地位。去行政化的核心在于逐渐脱离“官本位”、“权本位”的思想,明确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目前我国逐渐在政府部门实行去行政化的思想宣传,“民本位”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2)明确职能边界。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大力实施权力清单制度,目的在于明确权力范围,清权厘权,进一步完善职能边界,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明确职能边界的作用不但在于政府要适当放权,同时还在于提高政府信息透明度,让权力被关在笼子中运行,进而减少现象,从而提高行政效率,真正做到为公众服务,建立服务型政府。

2.经济职能

随着社会发展,市场经济在我国逐渐占据重要地位,市场经济要求更多的自由,要求发挥市场本身的优势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要求企业有较多自由安排自身的发展。在此背景下,我国适时的进行了经济职能的调整。

在经济职能方面,政府部门清理自身权限,将部分权力下放市场,积极发挥市场自身作用。传统的政府职能中对于市场保持着相当高的干预,权力的深度渗透不但导致市场无法进行资源配置,而且还导致了权力寻租严重,政府公信力下降,贪污腐化成风。目前我国政府逐渐退居引导市场的地位,由市场实现资源配置,由公众监管市场。经济职能调整为市场的掌舵者,引导市场经济发展,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发挥市场作用的地位。这些对我国市场经济良性发展,建立服务型政府有重要意义。

3 社会职能

在建立服务型政府的背景下,我国政府社会职能也进行了相应的改变。在新背景下,政府加强了与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充分引导企业和非政府组织发挥作用,并将部分公共服务交由非政府组织执行。我国政府的社会职能以健全社会自治制度,维护社会公平和稳定为重点。服务型政府强调公民的参与度,因此,我国大力鼓励和引导民众参与到政策制定和政府监督中来。除此之外,我国政府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规以及各项政策,关注民生,解决民生问题,建立服务于大众的社会服务体系。市长信箱,听证会等均为鼓励公民参与政策制定和政府监督的措施。

三、政府职能转变的不足之处

自政府职能转变以来,我国政府已取得了一定成绩,在积极建立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提高工作效率,加强与企业、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加强市场自身调节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就。不过,就目前而言,政府职能转移仍有不完善之处。

(一)权责边界仍不明朗。虽然“法无禁止皆可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我国也于2004年起逐步建立并落实了权力清单制度,以此作为各部门清权厘权的重要要求,但是仍存在各部门避重就轻,对于有益权力把持不放,无益责任任意推脱的现象存在。就教育厅而言,不同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公布的权力清单内容均有不同之处,权力清单所依据的法律法规也不尽相同。目前,政府部门公务人员仍保留官本位和权本位的思想,存在工作拖沓推脱,态度恶劣,手续繁琐,工作效率较低的现象。由此可见,我国在进行政府职能转变,提升工作效率,切实建立一个完善的服务型政府方面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二)对于市场经济的深度干预导致寻租空间扩大。传统的政府职能中,政府对于权力和市场的把控处于严谨状态,权力运行的不透明和Udine权力缺乏制约只是,和的现象难以得到遏制。权力清单制度建立的导火索“李友灿事件”即为权力寻租的一个显著体现。目前,我国政府进行政府职能转变,逐渐放宽对市场的把控,努力还原市场自身的调节作用和资源配置能力,但是,政府对于GDP的长期追求和对于法制的重视缺失导致我国在约束权力,减少权钱交易,控制寻租空间方面仍有较长的路。

(三)社会服务体系不够完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公平和民生问题越来越成为关注的重点。就目前而言,我国政府仍有不足之处。政府权力渗透在市场的方方面面,由于等问题,政府公信力亟需提升。除此之外,就业、养老、住房、食品安全、药物安全、环境保护等问题也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目前,我国政府加强与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的合作,积极调动它们的力量参与到社会管理中,并且构建起社会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不过从实际情况来看,仍需进一步完善。我国建立社会自治制度,鼓励公众参与到社会生活甚至政治生活当中去,并为此由各地区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措施。可以说这些改变均推动社会向利好方向发展,不过从现状来看,仍需要革除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进一步贯彻落实服务型政府的思想,将有利措施真正落实下去。除此之外,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和政治生活的发展,我国不断完善法制体系,不过就目前而言,法制体系仍需健全,以保障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

四、政府职能转变的建议

目前,我国政府职能在转变过程中面临着经济职能弱化不足,政治职能转变不够,社会职能转变不完善的情况。就目前而言,政府对于社会的把控正在经历从重经济到重保障,从重权力到重责任,从重审批到重监管,从重管理到重服务,从重领导到重协商的过程中。因此,本文针对上文所提的不足之处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一)继续完善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权力清单制度作为约束政府权力,清权厘权,遏制,保持市场和社会良性发展,提高工作效率和政府公信力有着重要意义。继续落实和完善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有利于政府职能中政治职能的转变。完善权力清单制度就是要严格依据法律制定清单内容,自上而下把控,自下而上制定相结合。在大方向、大内容一致的前提下允许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因地制宜的制定清单。要切实做到清权厘权,明确每项权力的边界,做到不越位,不缺位,每项责任均有部门负责,没有责任无人负责。另外,要继续向政府部门宣传民本位的思想,破除官本位,权本位的想法,在各个政府部门的每一名公务人员中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建立公众参评的考评机制,由公众为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打分,以此改善服务态度和工作态度,提高工作效率。进而实现以透明政府服务公众的政府职能的转变。

(二)进一步改革政府经济职能,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大胆放权于市场,积极调动市场、企业的活力,实现资源配置。政府应当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减少对市场的深度干预,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权力寻租空间。在新经济常态下,政府应当梳理权力,改变以往市场领导者的角色,更多转变为市场监管者和服务者的角色,为市场和企业提供服务,把握全局,对社会不公平以及资源配置不均等方面加以弥补、平衡和监管。在政府本身运作方面,政府可以将部分职能通过项目外包的形式由社会组织和企业来承担。不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也可以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减少资源浪费。实现以高效政府服务于市场经济的政府职能的转变。

(三)完善法律法规,健全法制,建立责任政府,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平台,引导民众参与到政策的制定当中来。我国政府要继续完善法律法规以保证社会、经济的良性运转,同时要继续发挥企业、自治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加大合作力度,进一步完善各类社会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始终把公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建立问责机制,接受公众监督,提升公众的主体意识和参与热情,从而实现以责任政府服务于民众的政府职能的转变。

可以说,我国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得到改善,各级政府公共服务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但是,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公共需求相比,我国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还较为薄弱,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不到位的问题仍然很突出,亟待进一步强化。建立服务型政府,强化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是我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在这过程中,政府职能的积极调整和转变,有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注释

① 施雪华.“服务型政府”的基本涵义、理论基础和建构条件[J].社会科学,2010(2).

② 刘熙瑞,段龙飞.服务型政府:本质及其理论基础[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5).

③ 彭向刚,王郅强.服务型政府:当代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模式[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4).

④ 唐铁汉.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努力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中国行政管理,2004(7)

⑤ 宋宇文,刘洪旺.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政府职能转移的本质、方式与路径.学术研究,2016(2).

⑥ 竺乾威.经济新常态下的政府行为调整[J].中国行政管理,2015(3).

⑦ 南帆.文学、现代性与日常生活[J].当代作家评论,2012(9).

⑧ Edgar Allen Poe, Poems and Poetics, ed. by Richard Wilbur,The Library of America.2003:23.

参考文献

[1] 施雪华.“服务型政府”的基本涵义、理论基础和建构条件[J].社会科学,2010(2).

[2] 刘熙瑞,段龙飞.服务型政府:本质及其理论基础[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5).

[3] 彭向刚,王郅强.服务型政府:当代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模式[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4).

[4] 唐铁汉.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努力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J].中国行政管理,2004(7).

服务型经济范文第6篇

关键词:服务;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30年给中国带来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同时也推动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立。政府职能是指政府根据保持政权稳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承担的职责功能。任何国家的政府职能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十报告中说: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随着我国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和对外交往的日益增多,外事工作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经济外交”的大背景下,国家对地方外事服务产生了新的要求,不仅注重政治目标,还要重视经济和社会目标。地方外事工作已成为推动城市国际化进程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外事服务在服务型政府中的地位与作用

地方外事工作的基本方针:为国家总体外交服务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外事部门如果只是为上级部门服务,为政治服务,就无法了解企业、民众对于外事部门的要求,那么促进地方经济国际化,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也无从谈起。因此,外事工作增强服务职能是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必然之选,是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必严要求。

外事工作因其工作的特殊性,在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是,服务型政府建设要求地方外事必须围绕服务开展工作。从全国外事工作开展情况看,当前绝大多数地方外事工作正在健康有序发展,为国际以及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及稳定工作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然而,受传统观念影响,一些地方对外事工作的理解仍停留在迎来送往、因公出国被动管理与服务层面。为此,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外事为民的管理与服务理念,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外事服务型政府以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二是,服务型政府建设要求地方外事管理建立良好的服务运行机制。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建立人民满意政府。地方外事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外事为民的方针政策,深入开展地方外事管理模式创新,建立管理和服务为重点的人民满意的政府。

二、地方外事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职能定位不够明确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城市国际化程度日渐加深,越来越多的部门、机构、个人加入到了直接对外交往的行列中,外事工作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宽。作为地方对外交往第一线的地方外事部门,长期以来存在着重管理轻服务,重政治轻经济的倾向。这不仅妨碍服务型政府的建立,不利于政府职能顺利转变,而且对经济建设参与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地方的投资环境,最终阻碍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不强

一是地方外事部门整合、利用资源的能力有待提高。随着我国国际交往的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部门和单位主动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地方外事部门在统一领导、归口管理,以有效整合和利用资源为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

二是外事工作者的素质制约着地方经济发展工作。一些地方外事工作者水平良莠不齐,外语水平有限,缺乏世界政治与经济、法律与文化等综合业务知识等,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难以起到应有的参谋助手作用。因此,亟需外事干部迅速提高思想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能力。

(三)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机制不够健全

地方的对外交往一般由政府主导和推进,政府对外事的工作全权负责和管理。这一机制虽然在一定时期内能行成外事合力,有效推动地方的对外交往,但过度依赖政府管理也导致外事工作僵化,失去活力。这样的外事运行模式无法真正体现民众的意愿,在这种情况下,服务质量无法得到保证。此外,外事服务评估体系尚未建立,缺乏科学评判服务质量的标准,不利于反映出真实情况,缺少对今后工作的指导性。

(四)外事部门与企业的联系不够密切

传统的“官本位”的思想,使得外事部门的机构设置和工作职责,主要是为上级、为政

府服务的,外事部门服务企业的工作起步较晚;同时由于缺乏足够的理论指导和相应的法律法规,在工作中没有建立与企业沟通联系的有效机制,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服务理念。

三、提高外事服务的水平,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一)进一步明确自身的职能定位

一是将为经济服务视为地方外事的工作宗旨之一。外事部门不能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却能通过丰富的资源,为经济发展寻找机遇。外事部门要努力转变观念和改变工作方法,打破过去只重视办好手续、迎来送往的观念,强化服务意识,充分利用信息优势,当好企业走出去、请进来的纽带,并利用各种渠道为地方引资、引智,引进企业。地方外事部门应当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任务,找准位置,摆正关系,从发挥职能和工作优势上寻求为经济服务的立足点和突破口。

二是自觉提高外事工作对经济服务的意识。外事对经济工作服务可以大有作为,外事干部要把自己的工作和经济工作紧密地联系起来。我们要自觉提高外事为经济工作服务的意识和自信心。在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大背景下,增强服务的主动性和前瞻性。

三是坚持规范化管理和优化服务的统一,寓管理与服务之中。长期以来,外事部门一直强调“外事管理”概念,然而基于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外事部门应认识到: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才是做好外事工作的关键所在。

(二)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一是高质量做好外事接待工作,积极宣传天津形象和投资环境。通过在接待中的服务工作,探讨与外方交流与合作的可能性。地方外事部门的主要优势是信息量大、工作面广,内外朋友多,充分了解国内需求,加强与我驻外使领馆及外国驻华使馆等外交机构的联系,了解掌握世界经济、产业和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最新动向,使之成为我接待工作的有力支撑。

二是以友城为平台,切实为对外开放、招商引资服务。友城渠道已成为地方吸引国外资金和技术、培训人才、扩大合作的重要渠道和途径。利用友城渠道多、信息灵、朋友广的优势,积极推动“引进来、走出去”战略,为企业走出去构建新平台。加强与友城所在大公司、大财团的交往,推动重点项目。

三是加强对外宣传,建设服务型政府,营造国际化软环境。对外宣传是地方外事促进区域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地方外事部门应该加强对外宣传,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为地方树立良好国际形象,提高当地的知名度与信誉度等,为当地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四是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全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外事工作是关乎国家形象的,有着严格标准要求的工作,要求外事干部是政治强、业务精、知识面广,善于建立广泛良好关系的复合型人才。

(三)创新体制机制

一是推进外事工作向依法行政转变。当前,随着对外交往的不断扩大,地方外事工作需要应对的新任务、新情况逐年增多,地方外事部门对新的职能进行社会管理或提供公共服务的法律依据较少。制定新的或完善已经存在的外事管理、服务法律法规就显得更加迫切。

二是完善长效工作机制,改善投资环境。为了能更好地了解各部门的要求,地方外事部门应牵头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以强化政府各部门间的协作,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责任,形成合力。建立有多部门联合组成的联席会议、工作组等形式的长效合作机制,指定联络员,加强工作便捷程度和沟通的渠道畅通。

(四)强化外事部门与企业的联系

为企业服务是经济外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外事部门应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质量,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信息,为企业发展拓展市场。充分挖掘和利用对外交流的渠道,在接待外宾及对外联系中注重相关信息的收集,努力为当地企业对外交流、合作洽谈牵线搭桥;利用外事管理职能,为企业“走出去”服务。

参考文献:

[1]于千千,邹再进,甘开鹏:《现代服务管理丛书:服务型政府管理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2]燕继荣:《服务型政府建设:政府再造七项战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3]石国亮,何毅亭《服务型政府:中国政府治理新思维》,北京:研究出版社,2009年.

[4]赵晖,金太军:《转变政府职能与建设服务型政府》,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

服务型经济范文第7篇

关键词:政府 管理方式 服务型政府

建设服务型政府和转变政府职能是相辅相成的,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政府职能转变的目标,只有改变政府职能,才能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目前政府职能中存在一些和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方面,在改革开放的30年时间里,中国经济体制和运行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政府面临着更加挑战严峻,建设服务型政府将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政府的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治理的目标等需要做新的调整,需要与时俱进。

1.服务型政府的概念和内涵

所谓服务型政府是指:综合实践界和学术界的观点,服务型政府就是以人为本,保证人尊严的价值取向和行政管理理念,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完成解决人民生计的使命,充分发挥行政管理部门的公共服务职能,使全国人民实现平等,自由,以及充分的发展。其内涵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服务型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是一种管理理念,主要由政府行政组织的性质决定的,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才是人民的政府。为人民服务,坚持以人为本是我国政府的基本原则,因此做任何决定必须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关心人民的利益,实现人民的利益。在行动上,无论是制定法律和法规,还是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政策,必须以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原则和宗旨。

其次,服务型政府必须对人民负责。是否对人民负责,是检验政府服务的主要标准,也是一个服务型政府的具体体现,因此,服务型政府必然是责任型政府。检测政府是否一个服务型政府,重要的衡量标准是看它是否向人民负责,而是否对人民负责就要看,其服务结果是否可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公共需求。为此,必须建立和完善问责制,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甚至滥用,,损害民众切身利益的行政机关或公务员,坚决给予及时严肃处理。

最后,服务型政府必须是公开和透明的政府。公开透明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先决条件。因此为达到改善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的目标,必须要求政府做到开放和透明。

2.政府管理方式转变的收获

第一,现在我们更清楚了有限政府的观念,政府主要是为了解决公共问题,明确了政府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就是维护公共利益,管理公共事务。政府邮过去的控制、管理向公共服务型转变。当前政府管理公共事务更加强调以人为本,更加突出服务的理念;第二,目前我国政府在日常工作中更加考虑成本效益,注重成本效益。

从上面的描述来看,主要涉及到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政府的管治模式;二是政府职能的目的;三是政府职能作用的领域;四是政府政府作用的方式。然而政府职能转变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构建服务型政府,从而为市场经济主体和广大社会民众提供优质的服务。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清楚的了解服务型政府的特征和内涵,这样才能为构建服务型政府指明道路。

3.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对策

3.1增强服务意识,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

从各级领导和干部思想认识的根本出发,不断强化服务意识,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夯实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础。首先,从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入手,加强干部的教育和培训,改变“管制型政府”、“官本位”等传统思想,树立“以人为本”、“民本位”、“服务型政府”等新的理念,提高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自觉性。第二,加强制度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端正各级领导行为作风和民主评议软环境活动,对作风存在问题、工作落实不到位的部门或地区限期整改,对严重违纪的立案查处,及时处理可协调各方面反映的建议和意见,从而可以保障政府行政管理理念的转变。

3.2完善行政执法机制

行政首长负责制、分管领导负责制以及地方、部门领导负责制应当进行有机的结合,并在各种政府全面落实,从而实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好落实,一级对一级负责,明确责任。

3.3加快从投资型财政向公共服务型财政的转变

现行财政体制功能上存在的缺陷和错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其表现主要为在投资国有企业形成国有资产上运用过多的财政资金,以及过多的投资在竞争性行业和基础领域,但是在解决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和就业等社会事业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如果我国政府形成为公共服务型财政的话,那么很多社会矛盾都会迎刃而解。因此在改革投资型财政体制上一定要下定决心,通过对财政支出结构的逐步调整,加快建立公共服务型财政体制的建立。适当加大在社会性公共服务方面的投入力度,履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要逐渐加大对基础性和公益性领域的投入力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政府统一预算,强调预算的约束力和透明度,建立高效、严格的财政支出管理体系。

3.4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主要职责是进行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这就要求政府相关部门通过转变职能,从而解决好当前政府管理上的“缺位”、“错位”、“越位”的问题。要分解和缩小政府的管理范围和权限,改变政府包揽一切的管理体制,将不该由政府管理或是管理不了的职能划分出去,从而实现社会、市场和企业之间的合理分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凡是社会可以管的,政府一定不要插手;凡是市场可以运作、配置、调节的,政府一定不要包揽;凡是企业可以自主经营的,政府一概不予干涉。

参考文献:

服务型经济范文第8篇

“服务型政府是指一种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权利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实现着服务职能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与传统的管制型政府相比,它体现了国家权力向社会权力的转移,政府本位向社会本位的转移,权力本位向权利本位的转移,官本位向民本位的转移。”服务型政府具有服务性、有效性、有限性、互动性、法治性、公开性等特征。

1、服务型政府是民本政府。这是政府提供服务主要是为了谁的问题,其实质是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以民为本是现代服务型政府的本质特征,是人民原则在公共管理中的核心体现。国家权力本质上是一种公共权力,社会民众是国家权力的主体。政府权力来源于民众的授权,政府和民众之间实际上是一种权力委托关系、“政治契约”关系。因此,以民为本的政府不是高高在上、敷衍塞责的官僚机构,而是肩负使命、责任感的管理者和服务者。它必须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公共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政治责任、行政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

2、服务型政府是有限政府。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社会自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使得政府的直接干预和大包大揽已经成为阻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因素。因此,服务型政府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公民的关系,政府的作用范围严格限定在公共领域;在公共领域之外,是不受国家权力和政府权力直接干预的,只受市场规则支配和法律规范制约。“有限政府是指政府在权力、职能和规模上受到来自法律的明文规定,是一个权力有限、职能有限和责任有限的政府。这实质上是政府运作形态和经济管理方式上的调整、改革和创新。”奉行无所不能的政府最终必然是失败的政府,政府只能做到有所不为,才能更好地集中精力做到有所为。

3、服务型政府是高效政府。服务型政府则应该是一个灵活的、精简的、行政行为高效的政府,确立以绩效为中心的结果取向定位。高行政效率、低管理成本、社会效益显著,民众才能真正受益。一个讲求高效的政府,必然是减轻人民负担、更加贴近人民,从而得到人民拥护的好政府。建设高效政府要求各级政府及其官员牢固树立成本意识和节约意识,追求“低成本高效益政府”,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效益;以人民的需求为中心,为其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服务,主动及时地回应社会和民众的要求并加以满足。

4、服务型政府是互动政府。当代公共行政理论也提出政府在公共行政中要努力构建同民众参与良性互动的机制,因为政府服务的对象是民众,只有在民众参政的过程中,政府才能了解公民需要什么,要求政府提供何种服务,以及如何有效提供这种服务。离开民众的参与,行政人员往往无法获得进行正确决策所需要的信息。服务型政府在决策过程中一定要体现民众的要求、期望和诉求;公民也要对政府的决策的公正性和可行性表示支持。总之,政府只有充分体现民意、回应民意,增进民众同政府的良性互动,才能为政府的行政活动注入活力和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