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预防医学的主要目的

预防医学的主要目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预防医学的主要目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预防医学的主要目的范文第1篇

微课作为一种典型的泛在式网络学习资源形式,以其短而精的授课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和关注。同时,随着我国医学科技的进步和卫生体制的不断完善,预防医学在我国医学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社会对兼备疾病和健康整体思维、防治结合的全科医学人才也迫切需要。作为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预防医学实验教学的改进绝对不宜轻视,所以我们只有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不断改革、探讨,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预防医学的整体教学质量。然而,预防医学与其他相关医学学科的脱节,教学方法落后、方式单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成绩难以提高,而微课改变了传统预防医学的学习模式,为预防医学的实验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

关键词:

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改革;微课

预防医学是由环境与职业预防医学、营养与食品预防医学和医学统计学三大部分共同构成的一门完整的课程体系。教学由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组成,二者相辅相成,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主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关键环节和重要补充。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作为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宜轻视,只有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不断改革、探讨,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预防医学的整体教学质量。

一、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科技的进步,现代医学的重点已经开始由以疾病为主转向以健康为主,工作的重心也逐渐向医疗、保健、预防、康复靠拢,与此同时,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观念有了新的认识。在这种形势下,社会更加迫切地需要大批同时兼备疾病和健康理念,能融会贯通预防、保健、康复等多学科知识的全科型医学人才。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作为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宜轻视,只有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不断改革、探讨,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预防医学的整体教学质量。而传统的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方法已经跟不上医学的新进程和新标准,因此,通过进行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改革来培养更多符合医学发展要求的综合性素质的人才,是当今时代下的必要之举。

二、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改革中的具体方法

1.明确教学目的以及更新教学观念。预防医学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加强实验教学环节,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实验操作,提高实验设计思路、分析数据及独立思考能力。教学观念应从传统的实验教学到以学生自己动手为主的实验教学,教学目的应该要更加明确,为今后的医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更新实验教学内容。优化、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建立新的与工作岗位相结合的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体系势在必行。教学过程中,应该用最新的案例且应与生活或工作密切相关,如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验教学中来,因此达到预防医学的实验教学目的。

3.更新适合学生的实验教学模式。首先,采用打破传统教学方法。传统的预防医学教学模式主要是在课堂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这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压抑了课堂的活跃氛围。因此,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我们提倡微课的应用,微课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和教学时间短的特点,视频加上音乐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微课在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1.微课的含义以及制作流程。所谓“微课”,就是指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比如重点、难点、疑点或技能等单一教学任务进行精简教学的一种授课方式,具有针对性强、目标明确和教学时间短的特点。视频为微课的主要载体,主要记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中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微课的制作流程主要包括:准备阶段、录制视频阶段、添加素材阶段、编辑阶段、美化阶段、生产视频、保存文件七个流程。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不仅适合于个性化、深度学习的学习者,能有效满足学生的需求,更有利于于移动学习时代的背景下知识的传播。简而言之,微课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作为一种典型的泛在式网络学习资源形式,以其短而精的授课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在预防医学教学中,微课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微课在新一代的教学中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微课在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原则。(1)精简精巧。因为微课主要是针对几个知识点或者是对几个概念进行的教学,它的时间一般控制在五到八分钟,最长不宜超过十分钟,那么微课的内容划分得精细、语言表述得简洁明了就成了基本的要求,即通过精简清晰概括的文字来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自主地完成学习内容,掌握知识点。除了精简之外,微课的设计还应做到精巧,毫无疑问,精巧的视频会吸引学生的眼球,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具体生动。每一次的微课不仅要有导入,还需要和结论,除了需要具体的教学内容外,还应做到主题清晰、结构完整。微课中的具体内容往往会采用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将一些单调乏味的教学内容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实践,这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与此同时,微课的传达表述形式也需要做到灵便,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制作一些视频画面的设计,层层推进、创设悬念、激发兴趣,将教学的内容贯穿融合于具体生动的微课之中。

四、微课在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改革中的具体应用

1.课前准备。课前的准备不仅是整个教学设计的基础环节,更是必备环节。结合具体的教学工作,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教学的计划确定下来之后,那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就随之了然。此时,教师便可以根据教学目的来收集相关的学习资料,进而制作出相应的微课精美视频。课前准备不仅是老师需要做的工作,还是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做了充足的课前准备和分析工作,学生就能够有针对性地在课堂中对自己不懂的知识点进行提问和理解学习,而教师同样也能从学生的课前学习情况种了解到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和领悟程度。这不仅有助于教师及时优化改进教学方案,更有助于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针对重点难点的问题来做出详明的解答。

2.课堂教学。整个教学环节的焦点落在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可以把学生在课前准备过程中所遇到的不懂的疑难问题收集起来,再在教学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讲解先前所收集的疑难问题。结合专业学习的特点、学习内容的适应性以及教学本身的特点来确定具体的教学方法,在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教师所能运用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情景这一环节的设计。整个教学的过程应遵循“导入、讲解、总结”的普遍原则。

3.课后思考及评价。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来进行思考并改进,还可以登录课后互动平台来进行反馈教学,进而完善微课教学。另一方面,学生也有机会再次观看微课,来温习所学知识点和教学内容,而且还可以对于课堂上未能理解的内容进行再次的思考与推敲,完成课后拓展练习题,以此来巩固所学的内容,及时掌握知识点。其次,课后习题应少而精,并且要与上、下知识点连贯,方便学生形成知识体系。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来进行和反概括和思考,从而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案,进一步做好微课的完善改进工作。五、结束语提高学生对预防医学这门基础学科的实验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和严谨的科学态度,预防医学的实验教学改革刻不容缓。微课以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是传统教育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微课”这一新型教学模式从出现到应用,就以其趣味性、简洁性等一些优点受到了教师及学生的一致好评。将微课应用于高校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不仅有利于教师完善教学方案、丰富备课资料,而且有利于教师深入了解学生,更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五、结语

综合而言,把新型教学方式———微课深入到课堂,应用于预防医学的实验教学改革中无疑是一个好的选择。预防医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微课建设能够深化学生们对预防医学重要性的认知,有利于其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其与传统教学模式相辅相成,进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预防医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为社会和各医疗机构供应合格的预防医学人才来满足社会的需要,更好地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郭光武,余跃生,林先燕.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15,28(2).

[2]史莹.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J].医药前沿,2015,5(11).

[3]林溪.高职教学改革中微课的应用研究[J].时代教育,2015,(11).

[4]雷云龙,张莹,张春冬,朱慧芳,李轶,卜友泉.微课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3).

[5]邓宇,何坪,刘峰.重庆某专科医学学校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4,(34):188-190.

预防医学的主要目的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全科医学

【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506-01

1 全科医学的产生背景关于全科医学的定义

国内外至今尚未有统一的概念,但目前使用最多的是: 全科医学是一个面向社区与家庭, 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临床二级专业学科,其范围涵盖了各方面的内容。

1.1 人口老龄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群的平均预期寿命也在迅速增长, 许多国家的人口统计“ 金字塔”都在逐渐变形。人口老龄化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首先是, 社会劳动人口比例下降, 老年人赡养系数明显增大, 社会的经济负担加重; 其次是, 进入老年后, 人的生理功能和行为能力降低, 社会地位和家庭结构以及心理、精神方面的变化, 使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全面下降,出现了“ 长寿”与“ 健康”两个相互矛盾的目标。

1.2 疾病谱与死因谱的变化。随着抗生素和预防传染病流行的生物制品的出现和应用, 公共卫生知识的普及, 以及营养状态的普遍改善, 影响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得到了控制, 而慢性退行性疾病、生活方式及行为疾病等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与20 世纪80 年代的死亡谱对照, 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和意外死亡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前几位死因。由于疾病谱与死因谱的变化, 要求医疗服务适应此变化需求,特别强调患者本身主动和自觉的控制, 而不仅是机械地服用医生给予的药物。

1.3 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医学的高技术服务。在满足人们技术需要的同时也越来越缺乏人情味了。原来发展起来的生物医学模式, 已无法满足人们目前对医疗照顾的需求, 也无法解释某些病的心理社会病因以及疾病造成的种种心身不适, 更无法解决慢性病患者的心身疾患和生活质量降低等问题。随着疾病谱变化和病因、病程的多样化, 生物医学模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明显。无论是医学的科学研究领域,还是医生的诊疗模式或医疗保健事业的组织形式, 都将根据新的模式进行调整, 使之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

2 全科医学的特点

2.1 服务内容方面。全科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临床专科。它不仅涉及临床内、外、妇、儿等专科的服务内容, 而且还涉及心理学、行为科学、预防医学、医学哲学等学科领域的服务内容。与其他临床专科明显不同的是, 全科医学的学科范围宽而较浅, 在一定深度上朝横向发展, 并根据服务对象的健康需要与需求, 将各门相关知识、技能有机地融合为一体, 向患者提供综合性的服务; 而其他临床专科都是在一定的领域范围内不断地向纵深方向发展的,向患者提供的服务范围较窄。

2.2 学科的知识体系方面。全科医学是一门独立的临床二级学科。其知识体系中包括总论和各论两个部分。总论部分主要介绍全科医学的理论精髓, 包括以病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基础、以预防为导向的健康照顾等, 同时包括了全科医学临床服务基本技能和服务工具等。各论部分主要包括临床诊疗中常见健康问题的诊断、处理与评价的方法和技术等。

2.3 临床思维方法方面。与传统经验医学笼统的思辨的整体论方法不同, 全科医学需要以现代医学的成果来解释发生在患者身上的局部和整体变化, 它的哲学方法是具有科学基础的整体论。

3 全科医学面临的发展问题

3.1 全科医学与社区卫生服务。我国政府将以组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作为卫生改革的重要举措。全科医学作为为基层医疗保健体系培养专门的新型医生的临床医学学科, 必将在重新塑造医生形象、发展照顾医学、承当个体和群体的三级预防、推进卫生改革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全科医生已成为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主力军, 全科医疗代表了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最佳服务模式。

3.2 全科医学的区域卫生规划。区域卫生规划是以提高一定区域内居民健康为中心, 动员并合理配置该区域内全部卫生资源的管理模式。其主要目标是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 根据经济发展、人口数量与结构、自然地理环境、居民主要卫生问题和不同的卫生服务需求等因素来统筹规划, 确定区域内卫生发展的目标、模式、规模和速度, 从而合理配置卫生资源, 力争通过符合成本/ 效益原则的干预措施来协调发展战略,改善和提高区域内的综合卫生服务能力, 向全体居民提供公平、有效、经济、方便及综合的卫生服务。区域卫生规划将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划分为医疗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两级。要求做到“ 小病在社区, 大病进医院”, 使80% 左右的疾病首先在社区得到处理, 必须转诊的患者才被转诊到上级医院。因此, 发展全科医学教育, 培养全科医生是实施区域卫生计划的基础。

3.3 全科医学与社区医学。社区医学是公共卫生和社会医学在20 世纪中期深入发展的产物, 它以社区为立足点, 应用流行病学、社会医学、统计学、人类学等方法和技术, 对社区人群的公共卫生问题以及社区卫生服务的组织管理进行全面而有针对性的研究, 通过社区卫生服务达到改善人群的健康水平、促进社区健康等目的。全科医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以个体的医疗保健为主, 同时又将个体和群体保健融入一体。因此, 社区医学在群体的目标上与全科医学是相同的。这样, 全科医生就自然地成为了社区医学任务的主要执行者; 而在落实社区医学的过程中所获得的资源,以及全科医生在社区实践中所获得的自身的训练, 则为全科医学在社区中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4 全科医学与替代医学。尽管现代医学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普及, 但现代医学主流以外的其他类型的医疗方法依然存在, 如我国的传统中医药学、气功、自然疗法等, 并被各国人民广泛应用。上述情况说明了现代医学的局限性, 其目前的发展水平还不能满足民众的需要。由于替代医学的广泛应用, 全科医生应该, 也必须了解其主要的类型、特点和疗效, 同时应该看到替代医学的局限性, 以便能够适应社区文化和群众的健康信念, 并且有助于丰富全科医学理论和治疗手段。因此, 全科医生了解替代医学的知识, 并教育患者需要使用这类医疗时首先要经过全科医生的评价和转诊, 则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对患者潜在的伤害。

推行全科医疗服务后, 可以改变不同等级医疗机构各自为政的状况, 根据患者需要, 组织起家庭、社区和医院之间的“ 一条龙”服务系统, 提供“ 无缝隙”与快捷的医疗照顾。全科医疗和专科医疗间通过“ 双向转诊”以及信息共享, 来保证服务对象获得最有效、方便、及时与适当的服务; 同时, 可以加强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在信息收集、病情监测、疾病系统管理和行为指导、适宜新技术利用、医学研究开展等各方面的积极合作, 从而全面改善医疗服务质量与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参考文献

[1]梁万年主编. 全科医学概论.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2] 顾主编. 全科医学概论(卫生部全科医师培训规划教材).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预防医学的主要目的范文第3篇

关键词:治未病;哮喘;预防和控制

中图分类号:R2561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11-0100-02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1]。近年来,虽有许多新的方法和药物应用于哮喘的治疗,但是其发病和死亡率在世界范围内逐年上升的趋势却并未因此而降低。祖国医学将哮喘归属于“哮病”的范畴,历代医家根据《内经》“治未病”思想,均提倡哮喘疾病防重于治,其思想内涵贯穿于支气管哮喘防治的各个阶段。因此,中医药在防治支气管哮喘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发挥了重大作用,具有明显的特色和临床优势。与此同时《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在人口与健康专题中明确提出“疾病防治重心前移,坚持预防为主、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结合”的战略要求。中医治未病思想与现代医学发展潮流有着理想的契合,因此,开展“治未病”理论在哮喘防治中的应用研究至关必要。

1中医“治未病”的内涵

治未病理论最早见于《内经》,发展于汉代《伤寒杂病论》,成熟于清代《温热论》,历代医家对治未病思想均有所丰富和发展,是中医治疗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预防医学思想的精髓所在。具体含义可以概括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以及瘥后防复三个方面。现代医家认为,中医“治未病”思想对中医药防止支气管哮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治未病”思想在支气管哮喘防治中的应用

21未病先防《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灵枢・逆顺》云:“上工刺其未生者也,故日: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药王孙思邈亦提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由此可见,历代医家均强调未病先防的重要性。祖国医学将支气管哮喘归属于“哮证”范畴,认为哮喘为本虚标实之证,病位在肺,渐及脾肾,以肺脾肾三脏亏虚为本,以痰浊蕴肺为标,以痰饮伏肺为反复发作的“夙根”。而痰饮的形成,是因为人体阳气虚弱,气化不行,水液停聚而致,以脾肾阳虚为根本。究其病因病机总归“宿痰内伏,每遇外感而诱发”。因此,祛除留伏之痰饮,才能拔除“夙根”,预防复发,为求本之治。而在哮喘未发阶段,采取温化痰饮的方法,以达中医防治哮喘的目的。其中,“冬病夏治”中药穴位贴服防治哮喘是“治未病”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医温化痰饮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它是运用我国传统中医的“治未病”“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天人合一”“内病外治”的中医理论思想而发展的特色疗法。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以及“天人一体、形神一体、心身一体、天人相应”的特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其理论含义为春夏顺应生长之气以养阳,秋冬顺应收藏之气以养阴。冬季天气寒冷,人体内阳气下降,对于平素阳气不足、体内潜伏有宿痰的人,此时体内的阳气就更显不足,宿痰乘虚上犯于肺,阻塞呼吸道,引起哮喘病的发作或加重。夏季变暖,体内阳气上升,宿痰潜伏于体内,此时哮喘病人的症状就会减轻或消失,但发病之源却没能消除。到了三伏天,这时天气最热,体内阳气最盛,毛孔开张,大量排汗泻热。中医认为,肺与皮毛互为表里,此时如选用助阳开窍、祛湿化痰的药物,经过体表引入经络,透达脏腑,把痰邪从藏伏之处祛出于外,发于体表,由汗而解。“冬病夏治”就是在三伏天,天气最热之时,选择益肺、健牌、补肾等扶养阳气的药物研成细末,调成糊状,敷贴于相应的穴位上,既可刺激穴位,激发经络之气,又可使药物经皮肤由表入里,循经络传至脏腑,发挥药物的作用。此法可使自然界的阳气、人体自身的阳气和药物的性能共同发挥作用,纠正人体阳气虚弱状态,祛除体内留伏的痰湿水饮,调节脏腑气血阴阳,扶正祛邪,以达防治哮喘的目的。

22既病防变《素问・刺热篇》云:“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哮喘是在诱发因素的作用下发作,患者出现痰鸣气喘等症状。此期治疗的重点在于缓解症状,改善病情。因此在此阶段应在明确哮证的病因病机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思想指导下采取个体化治疗,同时更应该注意防止喘脱等变证的发生。以中医“治未病”理论思想为指导,在哮喘急性发作时树立脏腑的整体观念,及时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和脏腑功能,使人处于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此外,明确哮喘发作期群体证候特征,结合辨证论治提高临床疗效是“治未病”理论应用于此阶段的主要目的。

23瘥后防复疾病治愈以后防止再次复发,即“瘥后防复”,也是治未病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气管哮喘在临床缓解期,常常是邪气尚弱或渐退,正气尚强或欲恢复之时,因此扶助正气是“治未病”思想在支气管哮喘“瘥后防复”阶段防治的关键所在[2]。从哮喘的病因病机方面来讲,首先要提高人体正气,尤其是肺脾肾3脏的阳气,以祛痰化饮。平时应注意保暖,防止感冒,避免因寒冷的刺激而诱发。饮食宜清淡,忌肥甘油腻,辛辣甘甜,防止生痰生火,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情绪的影响,即“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并根据身体情况,选择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止哮喘复发的目的。

中医“治未病”思想源远流长,其思维及内涵是中医预防医学的精髓,是当今医学研究的主题,是人们追求的最高境界,千百年来一直指导着历代医家防病治病,与现代医学所倡导的对于疾病要采取早期诊断、早期预防的思想不谋而合。是哮喘防治的重要法则,值得大家共同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4

预防医学的主要目的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医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媒介实践;科研;健康传播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35-0022-02 收稿日期:2016-10-21

作者简介:胡言会(1979―),男,川北医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王小娟(1981―),女,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

一、医学院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

1.医学生的媒体使用主要是为了满足休闲娱乐需要

申正付等人对安徽四所高等医学院校的在校医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医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休闲娱乐、放松身心和聊天,医学生在满足自身休闲娱乐需要的同时,媒介对他们的“精神麻醉”所带来的作用也不可小觑。

2.媒体负面形象对医学生的消极影响较重

作为今后治病救人的“天使”,医生需要在大学时代不断形成时代担当的责任感、乐于奉献的历史感、建构和谐医患关系的使命感。然而当下媒体对医患矛盾的不实报道以及报道之后缺乏事后正能量的宣传和教育,导致医学生对今后的医生职业产生恐惧感。“由于相关教育的缺失,其网络媒介素养储备已经滞后于网络媒介的普及和发展速度,不仅会造成网络媒介的负面作用凸显,也会使作为‘社会公器’的网络媒介的社会形象持续走低。”这呼唤高等医学教育重视医学生的媒介素养问题,让学生拥有明辨是非、增强社会理性的能力。

3.频繁接触新媒体,但缺乏伦理道德诉求

调查显示,每天上网 1 个小时以上的医学生占 90%左右,网络论坛、网络通讯、网络游戏、收发邮件等都体现出医学生对网络媒体的强烈认同。但有些情况使人忧,曾有通宵上网玩游戏的经历的医学生占 52%,承认自己有网瘾的占16%;另外学生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也非常大,甚至将网上的不良行为带到网下,触碰社会道德底线,违公德,人生目标模糊,丧志。

二、确立实践支点,构建教师科研、学生实践、教学改革的立体教育模式

川北医学院管理学院人文素质教研室从事媒体研究的教师多名,都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其中一位老师拥有在国内著名大学从事传播学博士后的研究经历,可以说,教研室从事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力量满足了需求。不过,凝聚教师队伍、强化师资力量又是基础,更重要的是打造好师资队伍之后,是从事科研还是从事教学改革的问题困扰着很多教师。事实上,从事科研与从事教学改革两者之间并非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处理得恰到好处,会实现教学相长的意外效果。仅就当下教学实际和未来发展趋势而言,教学相长一词其实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传统的教与学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二是科研与教学之间的相互补充与互动。我们在积极推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实现了将科研转换于教学、将教学改革服务于科研,中间环节就是实践。实践是纽带,是连接不同方面的环节,通过师生的共同实践,以学生为基点,带动科研和教学,从而将成果反哺于学生。具体做法如下:

1.将教师科研作为服务医学生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托和支撑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不唯书、不唯上的精神,教师成立多个指导小组,协助学生进行独立问卷调查,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研究成果。例如,调查报告《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行为的影响:基于四川南充市的调查》主要调查了新媒体下当代大学的人际交往行为,通过采用郑日昌等人编制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来测量、了解大学的人际交往行为的发展现状和一般影响因素;客观地用4个维度因子来评价大学生的交往困惑,为进一步促进高校大学生健康成长,建立健康的交往行为提供科学的依据。这一成果不仅是学生了解自身媒介素养的过程,而且作为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篇论文的调查数据被樊九思的硕士论文《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学习生活习惯研究》所引用。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媒体状况,尤其是运用新媒体的行为和心理,才能够准确把握传统教学内容与新媒体传播新知识之间的关系,从而较为精准地开辟出医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新路径来。

2.以学生为主体,带领学生深入基层进行媒介素养的调查实践活动

这些调查是将教师的科研课题分解为学生科研题目,由学生完成,目的在于在科研过程中积极实践,在实践中了解中国基层社会的媒介素养状况,从而训练学生的媒介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本次系列调查是以川北医学院2016年度开放性实验项目“四川基层健康传播现状的调查实训”为依托,搭建实践平台,大胆放手,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调查队伍。

学生在实践调查过程中,思考媒介素养问题,形成了系列调查报告以及科研论文。诸如《中国甘肃网的健康传播状况调查》(《社区医学杂志》2015年第22期)、《西昌市药品广告对购药行为影响的调查》(《中国医药导报》2015年第12期)、《四川省二甲以上医院官方微博的宣传管理的调查分析》(《中外企业家》2015年第23期)、《医药广告健康知识传播研究:基于华西都市报的调查》(《社区医学杂志》2015年第23期)、《医院官方微博宣传现状调查:以四川省二甲以上医院为例》(《生物技术世界》2015年第8期)。这些具体成果均是将科研与教改相结合,教师设计题目和调查思路,学生全程参与,全面主导和参与数据调查、社会实践以及书本知识向社会服务方面的转化。实践证明,学生立足教师科研,对社会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这是行之有效的媒介素养教育方式,可以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

上文提及了当下医学生媒介素养主要以传统教育方式进行,依赖于课堂的知识灌输和间接感受,缺少亲身体验和感悟。但学生的实践弥补了这一不足,将课堂延伸到了课下,学生带着疑惑,以实践方式调查基层老百姓的媒介素养状况。医学生不仅亲身感受了媒介素养的重要性,而且通过基层老百姓的接触反观自身的媒介素养状况,从而实现了学生动态学习的效果。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媒介不仅仅具有满足自身需要的特质,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借助媒介改变周围的人乃至社会。可以说,学生实践活动的这一支点解决了医学生如何提升媒介素养的教育问题,也解决了医学生如何在课堂上学习媒介素养知识的问题,以及教师教改与科研的矛盾。

3.改革和完善医学课程体系,加强健康传播的课堂教学

以上成果均是学生全程参与完成的,在调查中学生充分考察了媒体与老百姓健康素养的关系,从而加深了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弥补了医学教育对健康传播的某种程度的忽视。健康传播对课堂教学而言,它是能够有效地将医学知识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实现最佳结合的一门学科,同时这门学科也适应了医学教育模式由生物医学转向社会医学的内在需要。然而,纵观医学课程教育体系,健康传播在某种程度上“缺席”了。护理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都没有将健康传播学科纳入体系之中,侧重点依然强调媒介对健康知识的传递作用,没有看到媒介对健康传播的作用。为了弥补这一缺憾,人文素质教研室积极申报川北医学院开放性实验项目“四川省基层健康传播现状的调查实训”,进一步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开辟第二课堂,吸纳各个专业学生参与进来。目前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医学影像学专业、麻醉学专业、口腔医学专业、预防医学专业、护理学专业、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共计86人参与进来,培训人数达174人次,开设《健康传播的今生与来世》学术讲座2场次。另外,以人文素质教研室为主体,联合预防医学系和护理系,面向全校各专业拟开设健康传播学课程的公选课,学生获得健康传播的理论学习和思考。

三、医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展望

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寻找实践基点,将教师科研、学生实践与教学改革三者融合起来,以学生的媒介实践为支点,带动科研与教改,本文称之为“一体两翼”:“一体”就是学生的媒介实践,科研与教改分别是“两翼”,这是川北医学院实践活动提炼出来的有益尝试。

这种尝试弥补了传统媒介素养教育的单一模式。一方面,将教学改革与学生实践双向结合、深度融合。教改不是教师一人行为,而是与学生双向互动,最终提升教学效果的活动;教师科研同样可以从学生实践中获得新材料;学生素养在教学与科研的反哺中获得提升,并且转化为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以点带面,拓展教学成果的收益面。本文提出的科研、教改与教学实现的互融互动效果是学生和教师集体劳动的结晶。通过以上措施,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有了依托,教改活动有了实质基础,科研也获得了实践养分。尤其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再消极被动接受教育,而是以主人翁姿态思考和实践媒体素养。例如,口腔医学系学生聂娟、樊琴、郭晏汝等将其实践成果《四川省二甲以上医院官方微博的宣传管理的调查分析》《医院官方微博宣传现状调查》两篇调查报告上报参与第十四届四川省大学生“挑战杯”比赛,获得二等奖的好成绩,实践活动得到了新的延续。临床医学系学生高兵、罗阳、李淑婷等以《成都市社区居民健康素养与健康传播的关联性分析:以慢性病为例》为题,积极参加“青年中国行”2016年度的暑期社会调研实践活动比赛。学生获得更大实践平台的愿望自发而生。

尽管我们进行了尝试性探索,医学生的媒介素养在互动过程中也实现了理想的教育目标,然而也存在很多不足。例如,除了健康传播之外,还应该多挖掘能够担负起医学知识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重任的课程或知识载体,从而建立多元化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形式。又如,如何在医学生临床实习阶段,将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活动贯穿始终,改变媒介实践活动中大一、大二学生偏多,大三、大四学生偏少的状况,使媒介素养教育长期化。再如,需要开拓多种方式将学生的调查实践成果进行转化。一是向科研成果转化;二是为社区乃至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参考;三是积极协助参与社会成果的转化,服务百姓;四是将学生的成果通过多种形式在校园进行宣传,提升学生的自豪感、价值存在感。医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永远在路上而没有终点的工程,我们的努力和探索也没有终点。

参考文献:

预防医学的主要目的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临床检验人员;职业感染;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7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1(b)-0181-02

目前,医院的临床检验人员发生感染的事件发生较多,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检验人员的感染事件已经成为预防医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检验科对医疗患者进行检查时,若不注意很容易引发工作人员感染的现象,给工作人员造成健康甚至是生命的威胁。而当今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在检验科检测的患者和相关的检测项目逐渐的增多,产生了很多危险的因子,造成检验人员严重感染地现象。2011年6月―2013年6月期间该研究对容易导致感染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相关的预防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在因职业原因受到感染的人员有13例,其中男性有4例,女性有9例,年龄位于22~42岁,平均年龄为32岁。感染人员中有6名实习人员,7名正式人员。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通过成立实验调查小组对检验人员中出现感染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调查,同时研读相关的论著对于医院中潜在的诱发检验人员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且利用问卷走访的方式,要求全体医护人员对医院中存在的诱发感染现象的原因进行讨论和归纳。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在受到感染的13例患者中,因没有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科学操作的人员有4例,因医疗废弃物处理不得当造成感染的人员有4例,因为没有进行严格的消毒除菌而造成感染的人员有3例,因医院环境布置不合理而造成感染的人员有2例。受到感染的检验人员其感染的原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感染现象的诱发原因

通过对医院中临床检验人员因职业原因受到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探究,我们对于检验人员受感染的诱因有了进一步较为明确的认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1 检验科的工作环境在布置上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 医学的不断发展,检验科为适应临床在不断地增添新设备和新项目,许多问题显露出来。很多实验室面积有限,房间显得十分拥挤,污染区域和清洁区域存在着交叉的现象,而检验科的医疗人员每天都必须在实验室内处理数量巨大的标本,这些标本中很多都存在着潜在的感染性,同时检测过程中出现外溢飞溅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现象,而检验科内通风换气设备存在不足的情况也会导致检验人员出现感染的危险[1]。

3.1.2 医院中的各项制度没有进行严格的贯彻和落实 首先,医院中检验科对于导致感染的诱因存在着监察不足,监督不力的现象,往往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了落实预防感染的制度[2];其次,检验人员没有完全察觉到造成医院感染的危害以及对生物安全的保护,思想认识方面存在麻痹大意的现象;最后,医院中有些制度的制定并不是为了切实有效的预防感染现象,而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从而导致制度监察不严,落实不足。

3.1.3 检验科中的检验人员在自我保护意识方面存在着淡薄的现象 有些检验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预防感染的重要意义,同时有一些新进的职工和部分实习生对于医院中存在的感染危险因子以及相关的预防手段缺乏全面的了解,自我保护的能力较低。有些人员对于操作的主要过程以及注意事项还不够了解,存在有实验操作的时候没有戴口罩,手套以及帽子的现象,没有对防护的用品进行正确的使用;有些检验人员甚至在实验的过程中用已经污染了的手去接电话,或者是在接触了污染的标本或者运用仪器进行操作后没有严格的运用医学上常用到的六步洗手的方法[3];还有很多人员在连续性的为不同患者进行静脉采血的时候一直佩戴者一副手套,这些普遍存在的现象都在很大程度上可能造成检验人员受到感染的现象。

3.1.4 很多科室对于医院中开设的感染知识的培训课程不够重视 医院中的许多科室往往只重视对员工进行与业务相关知识的培训,而对于医院中感染知识的培训,往往只局限于应付检查的层面,医院中指定的预防检查的培训计划往往也形同虚设,这样的培训很难受到实际的效果。

3.1.5 检验科中的部分检验人员对于消毒和灭菌的知识比较缺乏 检验人员往往也只是重视自身业务能力的提升,对于消毒和灭菌的知识不够重视,也不愿意耗费时间去学习。这样的情况下,很多检验人员的消毒以及灭菌观念没有得到正确的树立,在执行时也没有严格的按照其标准,往往存在着不严格按照正确的标准和要求对消毒的溶液进行配置或者消毒溶液的配置浓度根本错误,没有办法进行有效的消毒[4]。

3.1.6 医院中保洁员缺乏相关的安全知识 在医院中,保洁员的文化水平以及医学知识的水平比较低,同时流动性又比较大。然而他们承担清扫环境,洗涤污染的物品,搬运废弃物等工作,可以说是时刻接触着污染源和污染的高危人群,这样很容易导致医院的感染以及交叉感染的出现。

3.1.7 职业本身也存在着危险性 检验科的检验人员每天都与患者进行着密切的接触,同时接触着患者的体液、血液、排泄物以及分泌物等各种感染源,检验人员自身又通常用着刀、针以及玻璃等比较敏锐的器皿进行操作,在忙乱的情况下难免发生划伤、刺伤以及溅洒标本的现象,引发感染。

3.2 控制感染现象的对策

目前,我们应该根据诱发感染的原因积极的做出改善,采取一定的措施尽量对感染的诱发因子进行控制,减少检验人员发生感染的现象。

3.2.1 在医院内建立较为完善的机制体制,对检验科的医护人员进行较为详细和明确的分工 对于医院中检验科的各项工作要设立相对完善和明确的监察和监管制度,从而使得医院内对于感染的预防工作可以切实有效的进行。我们应该对检验科内部的的工作责任进行管理和完善,通过对院感科等组织的设立,科室将具体的工作落实到每一个小组,甚至是个人手中,将监察和监管机制得以切实有效的执行。

3.2.2 对检验工作的相关流程进行明确的规定和坚决的执行 首先,应当制定出具体可行的操作流程,并且出台相关的章程或者规章制度来确保这些操作流程能够有效的得以运用。医院中检验科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要对检验工作进行中的每一项流程,每一个细节进行充分和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正确运用到具体的实践和操作过程中,从而达到规范自身,降低操作中感染因子的作用。

3.2.3 加强对检验人员进行培训相关的预防知识 在医院中进行感染预防知识的培训时,应当包含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普及医疗中感染的相关知识,普及对于如何对医疗器械进行消毒的知识,如何进行无菌操作,如何对病原体进行防御等等。其中要重点进行培训的人群有医院中新进的护士与医生,来自学校的实习生,医院中的保洁人员,以及检验科的检验人员等等。在进行培训时,可通过发放相关的宣传资料以及有奖知识竞答的方式,增强培训课程的趣味性,吸引相关人员前来听课;同时要加强对听课人员的监督,保持出勤率和知识的掌握程度。

3.2.4 对医院检验科的工作环境进行合理的布局,加强对预防措施的建设 合理安置实验室中的工作环境,将检验人员进行操作的区域以及流动的区域与实验器材的放置区域隔离开,在工作室内要设立和区分好相应的污染区以及半污染区,清洁区。对相关的设施进行建设或改造时要严格遵守相关的标准,对进行消毒的设备和洗手设备要进一步完善,以方便实用为主要目的[5]。同时检验科的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检验时必须要穿防护服,佩戴口罩、眼罩以及一次性的橡胶手套等等。

3.2.5 对于医院中患者及其家属的预防保护工作要进一步进行强化 患者及其家属来医院进行检查时经常需要多次往返于检验科或者在检验科进行长时间的停留,然而检验科中各种菌群比较集中,容易诱发感染,因此,要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预防和保护。对患者进行微量抽血或者静脉抽血的时候要要严格遵守使用一次性工具,在抽血过程中用到的所有器材同样要无菌操作,在使用棉签进行止血时要将棉签在拆开后的12小时之内用完,对每一位患者进行抽血都要佩戴一次性的手套,对器材进行重复使用时应严格进行消毒。

3.2.6 加强对消毒工作的管理 检验科有许多的设备以及器材,因此对这些工具进行清洁时也存在着较大难度。如果没有严格按照相关的消毒程序进行操作,很容易导致一些细菌和病原体的残留,留下了感染的隐患。所以,在对这些设备器材进行消毒工作时,要认真落实每一个细节。每天工作结束后,都要对实验室工作环境进行消毒液消毒、紫外线的消毒以及进行室内通风等等。如果发现有污染现象则要尽快遏制污染源,进行全面彻底的灭菌消毒工作,同时要做好相应的备案记录,方便开展追溯的工作。

医院检验科中由于各种原因的存在,很容易诱发各种感染。因此,检验科应当依照上述的内容,加强对各项工作的管理和控制,增强临床检验人员的对感染防范意识以及自我保护的能力,严格按照一定流程来进行检验工作,这样才能够真正摒除检验科中的安全隐患,对于病患和检验人员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提供一定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蒋春梅.检验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对策[J].医院管理,2013,10(14):167-168.

[2] 许秀芹.临床检验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监控措施[J].社区医学杂志,2011,9(24):36-37.

[3] 吴俊余.患者经血传播疾病检测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预防的意义[J].中华医院研究学杂志,2006,16(5):46-48.

[4] 杨桂清.检验科医院感染的问题和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7):19-20.

预防医学的主要目的范文第6篇

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engineering,BME)是应用自然科学和现代工程技术的原理与方法,多层次研究人体结构、功能及其生命现象,研究用于防病、治病、人体功能辅助及卫生保健的制品、材料、装置和系统的交叉性边缘学科。其主要的特点是多学科交叉、理工医结合,工程性和实践性很强。在军医大学这样的医科院校中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必须要改变原有培养医科学生的模式,采取适应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特点的教学体系,突出工程性,强调实践性教学。改变现有实践教学模式,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中需要体现的重要内容[1]。

2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员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经验

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五年制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面向我军卫勤保障的需要和军事医学的发展,培养具有生物医学、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军事医学电子卫生装备等专业知识,具备将生物医学与电子信息技术相结合的能力,能够从事军事医学电子卫生装备研究、设计、管理、使用和维修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由于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培养方向是生物医学电子工程,这是一门科技含量高、技术密集、应用性强的学科,其基础理论、创新探索都必须依赖实践来验证。因此,实践教学占据着战略性地位,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环节。根据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工程特性,培养具有电子技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该专业建设的基本任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不仅需要通过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的学习来培养,更要通过实践教学各个环节来锻炼,以使学员不断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并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应用于实际医学问题的解决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

2.1注重基本实验技能训练,重组课程实验教学内容

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教学包含了一系列课程(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传感器原理、医学电子仪器等等),对这些课程的实验项目进行精选、整合、改造,实现以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教学模块为基础的分层递进的实验教学内容。对现有的实验进行优化整合,主要目的是配合理论教学,使学生熟悉理论知识和掌握基本实践技能,提高教学效益,在不增加现有实验课学时的前提下,适当开设综合性实验。

2.2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强化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在专业基础课实验中,将过去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中的设计性实验设置为相对独立的综合设计性实验,主要通过自主探索的形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协作攻关的精神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达到知识和能力综合训练的目的。具体方法是教师编列实验题目,提出技术要求。题目的难度与学生的水平相适应,题目的内容与专业方向及学生兴趣相吻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选题,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优化技术路线,独立开展实验等环节实施综合训练。使学生能够较系统地掌握从选题、方案论证、电路设计、电路实现以及装配调试,到最后的总结报告和文档整理等全过程的各个环节。通过上述实验课教学改革,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2.3开展多层次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开展了多种类型和内容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这既是课程教学内容的补充,也是实践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一种是普及性的第二课堂活动,内容力求覆盖面广、应用性强,既有教师选题,也有学生自主选题进行实验研究。从专业基础课开始组织,有效地丰富了学生视野,拓展了学习内容。另一种是提高性的第二课堂活动,对学习成绩优秀、钻研精神强的学生实行导师制,组织他们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和全国性大学生创新设计竞赛等实践教学,让学生直接介入实际的科研活动中。通过第二课堂活动有效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潜能,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我校生物医学工程学员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不足

目前,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医学基础课程、工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等4类。从实践教学的效果来看,目前这种模式存在2点不足:一是课程设置不科学,体系不完整,与国内外其他生物医学工程院校相比缺少专业选修课程、综合实践课程这2类课程[2];二是实践教学没有按照实践能力培养的规律进行设计。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基础做起,由低到高逐次递进,以电子技术综合设计为例,在设计性实验中应当将主要精力用于方案设计和技术指标的实现上,但是部分学员由于电子工艺基本功不扎实,一些原本不应该出现的问题却由于焊接加工水平欠佳反复出现,从而影响了设计性实验的整体效果。由于工程实践能力包含了方方面面的素质要求,从设备使用、工艺掌握、器件选择、方案设计等等由低到高的各项能力的培养,是需要一点一滴积累并逐渐形成经验的一个长期过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也不是某一门课程所能解决的,必须将其作为系统工程搞好顶层设计,在整个课程体系之中加以解决。创新实践能力的培训必须是多层次的并且贯穿始终的完整培训,需要完成包括基础电子工艺掌握、基本实验设备操作到复杂医学电子系统的设计等一系列阶梯式的体系化训练。使学生在大学期间,乃至研究生阶段,不间断地进行传统型、综合型、设计型和创新型等各种实践环节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这对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提高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创造性和竞争能力都大有益处[2]。只有经过这样训练的学生才能具备比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能够有效地通过工程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满足用人单位和部队建设的需要。所以,建立健全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当前深化教学改革,加强顶层设计的重要工作之一,必须按工程人才的培养规律设计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4构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员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设想与建议

创新实践能力可分为基本技能—综合技能—设计技能—创新技能4个层次,不同层次的能力培养要有相对应的教学内容和训练方法,通常需要采用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研究性实验等有针对性地加以训练。为实现创新实践能力的全面培养,必须改变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放在首位。以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为指导制定实践教学计划和方案,调整实践教学组织结构;安排大型综合实验设计课程和实践训练,形成科学合理、内容完备的教学体系和培养模式;构建良好的实践教学支撑环境。使学生在学校期间,不间断地进行传统型、综合型、设计型和创新型等各种实践学习环节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使其创新实践能力不断发展,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创造性和竞争能力,这也是提高专业教学水平和与国际教育接轨的必然选择[3]。

4.1实践课程体系建设

为了更好地适应军医大学对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的要求,根据培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员创新实践能力的探索并结合其他院校在实践体系建设上的经验,我们认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应当涵盖公共基础课程、医学基础课程、工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等6类课程。其中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应构建4个层次、5个类型的课程培训体系。

4.1.1基础课程实验

这一类实验的内容和方式比较传统,实验和课程内容的联系紧密,每门课程课内安排实验18学时。通过对授课内容的验证、实现与分析,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方法,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基本工程素质。除基本实验外,一般要求至少安排一个具有综合性质的实验,能够对整门课程起到融会贯通的作用。对每一门课程的课内实践环节的安排和内容,都需要进行充分的论证,以保证每门课程实验内容的合理性。

4.1.2综合实践课程

这个训练层次的重要性体现在,使学生掌握应用工程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同时培养其初步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获取必须要拥有扎实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所谓创新是没有保障的,即便有非常新颖的想法,但是无法实现也是枉然。创新的方法往往产生于对传统既有方法的熟悉上,充分了解各种方法的特点,并根据对实际问题的分析提出有价值的建议,创造性地采用不同以往的方法和手段处理和解决问题。创新一定是无限的想像与有限的技术选择相结合的产物。通过这类实践课程训练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掌握工程技术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方法,突出工程实践中关键环节的训练,实现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学员工程实践能力的综合培训,使其具备工程技术人员基本的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课程在进入专业基础学习阶段以后安排,将每学期的所有理论教学及考试在前18周内完成,余下的2~3周时间用于开设独立的综合实践课程。

(1)电子工艺实习。主要培养学生在电子线路焊接、装配、调试、元器件识别、选择、基本仪器使用等方面的能力,组装具有实用价值的小型电路。安排这个训练的目的,主要是锻炼学员在电子技术应用中的基本操作技能,如果没有这个过程,直接进入电子技术课程设计阶段,就会出现因为电子工艺不过关造成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为电路设计和调试带来层出不穷的障碍。所以必须要有这个训练过程,以保证在后续课程中学生具有比较熟练和稳定的电子工艺能力,而尽量避免因为工艺问题造成的失败。

(2)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是在具备电子学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能力培养的实践训练课程,以电路设计为重点,内容侧重综合应用模电、数电知识,完成制作较为复杂的带有生物医学功能的电路或者小型电子系统(例如心电信号放大器)。一般是给出实验任务和设计要求,通过电路方案设计、电路设计、电路安装调试和指标测试、撰写实验报告等过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电路设计水平和实验技能。在实践中着重培养学生系统设计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实践的能力。

(3)虚拟仪器技术课程设计。掌握LabView在信号采集、处理、分析以及功能电路整合方面的应用,侧重于生物信号的处理及其虚拟仪器系统的设计。

(4)生物医学信号检测与处理综合实验。其目的是使学生在熟悉电子系统基本设计和数字信号处理主要方法的基础上,把现代信号处理理论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起来,掌握常见的生物医学信号采集方法,医学信号传感器、采集仪器的使用,利用各种信号处理手段解决临床诊断与治疗方面的信号分析与处理问题。使学生了解医学信号处理系统的实现过程:医学信号信号采集信号处理信号识别与特征提取临床诊断,培养学生应用Matlab和LabView提供的各种处理方法解决医学问题的能力,并强调各种处理方法的硬件实现。

(5)现代医学仪器综合设计。在学生学完全部课程进入毕业设计前一个学期进行,学生综合应用所学过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融合医学仪器课程内容,独立完成一个医学信号检测、处理、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完成医学信号的数据采集和存贮、数据显示、数据分析和处理,通过对专业课实验进行的高度整合,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高层次的融合。学生从本课程拟定的题目中选择,或者自己拟定题目,独立完成一个检测人体信号的小型医学仪器系统,并使所设计的软硬件系统达到要求的各项技术指标。学生通过该课程较系统地学习生物医学信号处理和控制方面的方法和技术,在生物医学信号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测量技术、控制技术及实验技能等方面得到全面训练,对医学信号的拾取、测量、处理、应用有一个系统地了解,从而在综合能力上得到培养,同时为完成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4]。

4.1.3创新性课外科技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和形式多样的创新性课外科技活动,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完成第二层次训练的基础上,了解学科前沿、开阔科技视野、激发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创新实践的潜能,结合军事医学应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开展研究性实践活动。结合我军卫勤保障和军事医学的需求,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和电磁检测技术等生物医学工程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实验活动。从军事医学电子卫生装备设计思想的提出、技术指标的设定、研究方案的形成、工程设计的优化等方面训练学员,培养他们在我军军事斗争卫勤保障条件下解决军事医学问题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以此提高军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该层次的训练侧重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以第二课堂的形式围绕科研方向开展,也可以围绕专业选修课开展,并鼓励学有所长的学生积极申报学校创新实验基金,开展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并指导学生发表学术论文,申请国家专利。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推荐他们参加各种类型的全国大学生科技竞赛。对于部分已取得较好成果的学员,可在此基础上直接进入毕业设计环节,并给予他们优先报考硕士研究生的资格。

4.1.4实习

临床工程实习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阶段。通过临床实习,使学员进一步加深对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全面了解现代化医疗仪器设备的基本原理、安装调试、维护保养,熟悉部分医学仪器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及存在问题,建立医疗卫生装备体系的基本知识架构,培养学员运用已学基础理论知识,初步分析和解决医学仪器设备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毕业后从事医疗设备专业工作,提升任职能力打下基础。

4.1.5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的质量可以衡量专业教学的水平,是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毕业设计的开展将紧密结合学科研究方向和实际科研课题,把重点放在学员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上。毕业设计注重以下能力的培养:(1)调研、查阅中外文献和搜集资料的能力;(2)理论分析、制定或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3)实验研究、综合分析和数据处理的能力;(4)交叉融合理工医等学科综合知识的能力;(5)外语、计算机应用和论文写作的能力;(6)综合应用工程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7)团队合作的能力。方法上让学生自由选题,独立完成毕业设计课题。针对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指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以互相讨论的形式逐步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思路,要求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理论设计,并进行虚拟实验和仿真分析,经过比较优选出最佳方案,进而设计出实用的电子系统,完成系统的软硬件调试并达到设计技术指标;最后提供设计报告,接受专家组考评并通过答辩。通过毕业设计使学生了解科研的方法、程序和步骤,增强科研意识。这种对科学实践全程参与的教学方式可以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工程意识和创新精神,真正实现了理论和实际动手能力相结合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4.2创新实验室建设

创新实验室建设旨在针对我军面临的多样化军事任务,满足我军卫勤保障需求和军事医学发展需要,从军事医学电子技术教学与训练、军队卫生装备教学与训练等方面入手,与烧伤外科学、防原医学、野战外科学、野战内科学、军事预防医学、高原军事医学以及新概念武器防治学等军事医学紧密结合,以电子技术应用、装备教学实训为基础,培养应用军事生物医学工程的技术方法,解决部队卫勤保障和军事医学问题的创新实践能力。创新实验室主要服务于学员专业学习阶段,在第二课堂、创新实践、综合实验、军事医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专业实习以及卫勤演练中对学员实施相关训练活动。从培养军队院校学员为军服务的意识出发,使其在学习训练中了解军事医学的主要问题,学会应用军事生物医学工程方法解决相关问题,同时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军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综合创新实验室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这对于军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员开展相关学习实践以及任职训练是必须要具备的一个基本条件。

预防医学的主要目的范文第7篇

【关键词】病例设计;PBL教学;生理学

一、 建立生理学PBL教学目标

“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于上世纪60年代由美国神经科教授H. Barrows首先提出,并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学医学院运用于教学中。这种教学法的组织形式是以学生小组为单位、配备指导教师进行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案例及相关问题引导,我们针对中医院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开展生理学PBL教学,有助于提高生理课堂教学效果。

(一)进行PBL教学尝式

1.生理学是基础医学的重要课程,学生对学习生理学这门课程感觉有一定的难度。主讲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了PBL教学的方法与形式,并在2008护理专业和2008级卫生监督等专业开展PBL高血压教学案例的尝试,深受学生的欢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我们不断总结经验,在生理学在2008年级临床医学专业、08针推全科、08骨伤、08针推生物合班在课堂尝式、开展了课堂PBL教学,继续进行PBL教学试点工作,在此基础上,在原有一个病例的基础上,开展3个PBL的教学案例:(1)高血压病例,文字材料;(2)糖尿病例,文字材料;(3)内分泌病例,是发图片形式发给学生,让学生查资料,找答案,小组分二次讨论,同学讨论发言,相互补充,受到广大同学的欢迎。

(二)PBL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等各种学习途径收集和处理可以用于解决问题的资源,学生以一个主动参与者的身份进行学习,促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通过PBL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会主动地获取知识,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加强。同时也有助于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对生理学PBL教学进行设计

PBL教学法优点在于创造了给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引导学生将零散、不易理解的基础理论知识与临床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实施方法分为提出学习问题、收集分析资料、建立假设、论证假设、比较、归纳总结几个步骤。将病例材料与问题及时发给学生,指明讨论的主要方向,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做好充分准备。整个讨论过程以学生讨论为中心,教师引导讨论的方向和难度、协调小组活动,对于有争议的问题做适当引导。最后指导教师做出简明扼要的点评,认真解释同学们有分歧和疑难的问题。

1.PBL问题(案例)的设计;是完成教学的主重要内容,也是教学成败的根本。

2.编写教师指南与学生手册;让学生和教师明确每一次讨论的内容和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

3.学生分组;人数控制在10人以内,选好组长和记录员是完成讨论的保障。

4.把问题介绍给学生,分好阶段;让学生找到自已的学习目标。

5.辅导教师培训;让每一位教师在PBL教学中都能成功充当导师的角色。

6.制定学生应该达到的学习目标,通过PBL教学,学生达到的知识点应多于一般的理论课堂讲授内容。

三、组织生理学PBL教学

1.组织教学梯队,培训PBL教学方法;带教的老师要经过相关专业培训。对于病例设计要形成制度,每个带教老师都要进行病例设计,并进行优秀病例设计选评,将选评出来的优秀病例装订成册。选评优秀病例设计的作用有:(1)供其他教师参考学习,共同提高。(2)督促教师认真完成病例设计的工作,避免流于形式。(3)相似或相同的病例不用重复设计,节省人力。

2.教学准备(案例、导学)组织学生分组布置新问题师、生共同查资料主、辅讲教师带领学生分组讨论讨论活动汇报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

四、实施生理学PBL教学方法

(一)基本步骤

1.提前1周发给学生3个临床病例及相关问题,请同学们去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作好准备(制做出PPT以及质疑问题)。

2.分别由每组同学分析讨论病例发言,其他同学可以补充、交叉提问辩论。一组主讲、其他组同学作为辩方,对主讲病例组的观点提问或质疑或辩论。这样的病例讨论方法,使我们每组同学都有确定的任务要完成,每个同学都要分析思考,我们的讨论课才会活跃、有生气。

3.讨论后,由老师小结这个病例,供同学们参考对照。同学们写出分析病例报告。

(二)病例准备及相关问题基本思路和讨论方向

教师备课时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源,因为针对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刚刚学习生理学,没有触临床知识,但对临床病例特别感兴趣,我们又要满足不完整病例的基本条件,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克服种种困难,组织教师团队编写了三类病例,第一例是高血压病;第二例是糖尿病;均为文字形式,第三类是图片形式的内分泌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得到离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五、 生理学PBL教学评价

通过PBL教学,让学生围绕病例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和修正假设归纳总结,我们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教师制定个体评价、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表达式。

六、体会

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成为帮助者和向导;以自主、合作学习为知识获得途径;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学习形式;以现实问题为组织学习的纲领;激发兴趣的刺激物;培养能力的载体;以培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为主要目的。

我们通过尝试生理学PBL课程设计及试点教学,不断总结经验,将推动生理学PBL教学法及教学改革,让学生能真正学会思考,有创新意识,能更好的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更积极主动的学习新知识,跟上信息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真正做到终身学习,为提高生理学的教学质量、为培养创新型中医药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步怀恩,王泓午,赵铁牛,李戈,衡明莉.PBL教学模法在预防医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