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获取教学资源的方法和途径

获取教学资源的方法和途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获取教学资源的方法和途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获取教学资源的方法和途径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育资源;数字教学;教学资源;共享模式;有效应用

一、引言

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是高校数字化学习(e-Learning)的重要条件支撑,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和重要内容。在我国早期的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中,总是出现“重硬件轻软件”或“先硬件后软件”的数字化资源建设模式,造成现阶段信息化共享平台和资源有效应用相对滞后[1]。如何解决区域内以及全国范围内的教育资源共享和有效应用问题,己成为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一方面,我国当前的教育信息化资源远远不能满足师生多样化教学活动的需求[2],另一方面,很多师生获取信息的方式主要来自互联网,而这些信息资源内容上丰富多样,在形式上比较分散[3]。如何将分散、无序的教育资源有效整合起来,使高校师生能方便、高效的将运用到学习和工作中,且能够在区域中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这是区域教育资源建设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建设区域内教育资源建设方面,国内外已有一部分优秀研究成果。美国教育资源门户GEM(The Gateway to Educational Material)建设的“一站式”资源门户,可通过该网站查询任何用户需求的资源,该门户的重要经验是保证资源建设主体的多样性,使区域内各类组织、行业机构都能积极参与教育资源建设中来,并注重规范数字资源质量,该机构通过分布式的“资源实体”联合集中式的“元数据记录库”方式,将区域内资源乃至美国教育信息资源做有效的整合和梳理[4];英国高度重视信息化资源建设和应用,采用政府、社会和学校三位一体的模式,将100家教育机构联网打造信息高速公路,实现优质资源共享,英国的建设经验主要有非行政性的教育资源建设体制、多元化的建设资金投入、全面的引导机制和监管体制等;新加坡在教育资源建设方面,实施了MP1(Master-Plan1)、MP2,建设了专门为学校查询、浏览和推荐教育信息资源的服务中心,该中心为开发和获取与课程教学相关的优质信息资源制定了具体的策略[5]。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实践,区域性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环境建设正在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北京、广东、上海等地区成功开展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性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服务体系,在资源建设层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北京开展了先进信息化教学资源共享与管理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上海在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层面适应了该地区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优化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环境;广州成功建构了基于学校的教育行政学术合作机制,吸收了一批教学名师、学科专家、教学团队、基础教育学校等各种机构的重要力量,为研究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形成了强大的学术研究团队,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目前适用于高校教育教学的高可用性的优质信息化资源比较贫乏,在共建共享和有效应用层面缺乏引导和监督机制。

三、高校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与应用现状

1.数字信息资源获取途径及主要获取手段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教育资源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目前高校师生主要从网络获取教育教学资源。据调查统计,有22.5%的教师和30.3%的学生从传统图书中获取教育教学资源,而从网络获取教育教学资源的师生比分别是66.2%和65.1%。很多高校的图书因为查阅率低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这样就造成了很多教育教学资源的闲置与浪费,特别是目前很多高校的图书配套光盘、教材闲置现象严重,一方面这些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另一方面使得这些教育资源被师生忽视。高校师生查找教学资料通常会进行互联网搜索,其次会通过登录与材料相关的专业学习网站或学校的数字资源库查找,这两部分所占比例约90.23%。高校师生对互联网的依赖性很大,并且对高校建设指标和考核指标而言,建设好优秀、丰富的教学资源库供师生使用是高校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工作的重点,但除了优质的精品课程外,其他教学资源相对贫乏,这些资源需要相关的教育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高校或机构,共同开发,充分使用,努力做到共建共享。

2.高校教学资源建设现状及师生的需求

自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项目实施以来,国内高校纷纷建立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购买一定的电子资源库供师生使用,带动教师开设精品课程,在近几年中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是,47%的高校资源平台并不对外开放,超过25%的高校资源平台是收费的,剩余的部分不仅供校内互联网用户免费使用而且校外用户可免费登陆和下载。在调查阻碍高校将数字教学资源共享的因素中,主要因素是高校及相关的教育主管部门没有设置相应的鼓励机制,教师日常进行教学资源共享、职称评定或职位晋升都与自身的教学、科研业绩密切相关,但与教育信息化资源共享的关系不大。由此可见,资源共享应设置完善的激励机制,使教师充分体会到参与教学资源共享给自身带来的便利和好处,高校在年终考核、职称晋升时对教师的考察要涉及到对教学信息化资源建设的参与和支持程度。

四、教育信息化有效应用的实施措施

1.教育主管部门制定通盘一致的共享政策和制度

为了实现从高校之间的教学资源共享,首先要确保高校内部教学资源的建设,努力建设优秀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使其内容能够达到精品课程资源的保准,并对内容及时更新,唯有如此才能得到其他高校中对教育教学资源的广泛认可和使用。要实现高校内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标准,客观上要求高校从全局出发,改变传统保守的思想观念,提高认识,站在全国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角度,规划制定高校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项目运作的合理性政策,由教育主管部门引领出台一套完善的具有长效机制的激励和奖励政策。通过充分调动高校各院系以及教务主管部门的协调,在高校各院系的积极建设共享意识支持下,制定有关协作条例并设置相关的约束机制和强制力。高校要在教育主管部门相关政策要求的基础上,以“规章制度”的形式制定适合于院系范围内的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方案,并对院系有关职责、任务和具体要求等做出强制性的详细的规定,以规范全国范围内高校共建共享行为,用政策和规章制度保障相关院系的自身利益不受侵害,使高校各院系在平等互利、优势互补的前提下建设并有效应用数字教学资源,以避免信息化教学资源在建设和共享层面出现无序和资源质量低劣等情况发生。

2.基于数字化校园实现高校内部数字教学资源有效应用

基于数字化校园的教育教学资源有效应用主要指面向高校内部的院系、职能部门和师生。在高校有关职能部门正确指导下,通过高校内部院系合作来建设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库,同时,要搭建的资源共享平台,设置各类用户的使用、上传和下载权限,共享给校内各用户有效利用。通过这种方式将会极大调动高校内部各部门和院系的共享合作意识,提高了资源建设的有效使用率,同时也加快提升了高校的教学效益,提升高校的教学知名度。

3.基于因特网实现高校之间教育教学资源有效应用

基于因特网的高校之间教育教学资源有效应用主要面向每个参与共享的高校用户。这种方式可以使高校师生享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大面积的减少重复性的资源建设,提高教学资源有效应用比例,实现资源共享。但是,目前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需要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倡导,制定并实施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和资源共享奖励机制。

4.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模型设计

通过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对高校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和共享现状做了调研,发现基于因特网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需要教育部主管部门或者共享高校所在区域的教育机构部门负责研发和规范,他们全国各类高校的资源共享信息,并能显示出优质教学资源的链接,推荐并评比优秀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同时,根据资源的分类进行管理,能够快速检索和获得各大高校教学资源,享有最高权限,高校共享资源,以提高资源有效应用率。该共享平台应具备高校师生认证服(下转第215页)(上接第209页)务、索引目录管理服务和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等。

5.通过行政和补偿手段,保障数字教学共享资源建设的顺利进行

为了全面提高高校参与资源库建设和共享的积极性,保证参与共享建设各类群体的主观利益,保障共建共享公平性,教育主管部门可从多方面调整参与共享的高校进行收益。可采取的主要措施政府干预与市场导向相结合,其中政府干预主要是教育主管部门通过行政命令和建设资金补贴这两种措施来调整高校群体参与共建共享活动取得的收益,以提高高校参与共建共享的积极性。

从分析国内外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现状及教学资源获取途径、教学资源建设现状和师生对信息化资源的需求、信息化资源的共享及高校内外交流状况等方面入手,从五个角度构建了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共享模式,提出了基于教育主管部门的集中分布式资源共享管理模式,并对模式的创建和共享做了详细分析,为搭建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参考文献:

[1]卢蓓蓉,任友群.中国教育信息化的云中漫步——教育云建设的困境及探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2(01):62-67.

[2]陈庚.资源与服务质量认证是促进优质数字化资源建设和应用的有效途径[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06):55-60.

[3]杜占元副部长在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电化教育,2011(10):1-3.

[4]杨宗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展望——未来教室、未来学校、未来教师、未来教育[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7):14-15.

[5]李鸿科,杨晓宏.信息化教育系统优化理论[J].电化教育研究,2011(03):22-25.

[6]付道明,杨改学.网络教育传播研究概览:比较分析与述评[J].中国远程教育,2012(10):

15-20.

[7]杨改学,张炳林.高等学校电教机构的发展变化与应对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2(11):77-81.

[8]杨改学,付道明.现代远程教育促进教育的变革与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2(11):62-65.

[9]杨改学,付道明.强化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J].电化教育研究,2012(11):62-66.

[10]王妍莉,杨改学,王娟,杨瑞姣.基于内容分析法的非正式学习国内研究综述[J].远程教育杂志,2011(04):27-32.

获取教学资源的方法和途径范文第2篇

1999年,國务院批准颁布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正式拉开了我国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的序幕。随着网络教育资源的完善、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已经成为不同学习者的选择,教师也不例外。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资源也从传统媒体资源逐步转向网络资源。研究教师对网络教学资源的使用情况,对现状进行分析,找到其中的问题,并提供相应的建议,对于信息化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本研究中的教学资源是指那些能够提供给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或进行加工、组合后能够使用的,对教和学具有促进作用的,能够帮助和促进学习者学习的信息资源、支持系统以及学习环境①。

2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主要面向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部分小学的教师,全部采用纸质问卷现场填写,问卷一共发放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5份,有效率为95%。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我们将问卷设计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包含性别、年龄、学历和任教年级;第二部分主要了解被调查者网络教学资源使用的基本情况,包含学校硬件情况、使用时间、对网络教学资源的态度、需求、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对收费资源的态度等方面;第三部分主要了解网络教育资源库的使用。问卷共有25道题目,以单选题和多选题为主,同时设计了一些开放性问题来了解小学教师对网络教学资源更深入的观点和想法。

3数据统计与分析

3.1样本信息

在参与调查的95名小学教师中,男性教师17名,女性教师78名。年龄在30岁或30岁以下的教师39名,占总体的41.1%;年龄在31岁到40岁的教师27名,占总体的28.3%;年龄在41岁到50岁的教师24名,占总体的25.3%;年龄在51岁以上的教师5名,占总体的5.3%。任教年级方面,低年级的教师36名,占总体的37.9%;中年级的教师31名,占总体的32.6%;高年级的教师28名,占总体的29.5%。在学历方面,专科的教师16名,占总体的16.8%;本科的教师77名,占总体的81.1%;研究生及以上的教师2名,占总体的2.1%。

本次调查涉及的小学教师低、中、高年级所占比例基本平衡,从样本数据来看,小学教师群体体现的特征是女性教师、年轻教师所占比例大,高学历教师所占比例进一步提高。年轻教师和高学历教师的逐步增多有利于提高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对于网络教学资源的使用不管是意识还是技术,都比之前有明显的改善。

3.2网络教学资源的基本使用情况

通过问卷数据统计可知,大部分学校也已经为每个班级和老师都配备了电脑,满足教师们学校期间对于电脑的需求;45.3%的小学教师每天用不到1小时的学习时间查找网络教学资源,54.7%的小学教师每天用1-2个小时查找网络教学资源。在关于“您在日常主要通过哪种途径查找网络教学资源”的问题中,96.8%的小学教师选择“百度、搜狗等搜索引擎”,69.5%的小学教师选择“小学各科教育信息网”,53.7%的老师选择使用“市、区、校级教学资源库”。由此可见小学教师已经有利用网络获取教学资源的习惯,在使用用网络教学资源方面基本没有硬件条件的限制,也具备一定的获取网络教学资源的能力,能通过不同的途径来获取网络教学资源。

3.3对网络教学资源的态度和功能认识

32.6%的教师觉得网络教学资源非常有用,41.1%的教师比较有用,由此可见超过四分之三的小学教师肯定网络资源的作用,小学教师经常在查找资料、课件制作、答疑这三个环节中利用网络教学资源。他们认为,在教学中合理地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可以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93.7%),充实课堂教学内容、开拓学生视野(81.1%),辅助教师讲授、突破重点难点(73.7%),也可以促进教师反思及专业成长(68.4%)。

3.4网络教学资源的使用和需求情况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小学教师对不同类型网络教学资源的使用和需求情况,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三道多选题,“您在日常教学中使用哪些类型的网络教学资源最多”“您觉得对您来说哪种网络教学资源最有用”“您觉得还缺少哪种类型的网络教学资源”,选项涉及多种不同的教学资源,数据统计结果如图2所示。

可以看出小学教师使用最多的网络教学资源是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案例,他们认为对自己最有用资源是教学设计、教学论文和教学案例,而最缺少的教学资源是教学实录、教学设计和教学课件。

3.5教学资源库的使用和建设情况分析

而在“您在日常主要通过哪种途径查找网络教学资源”的问题的统计中,选择使用教学资源库的老师要远低于其他几种,而通过对问题“影响教育资源库使用的原因”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中窥到一些端倪。

从表中可以看出教育资源库存在使用不便、共享性差、不稳定等原因,这些原因制约了小学教师对于教育资源库的使用。而在学校对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和使用方面的问题上,只有28.4%的小学教师表示学校已经建立较完善的教育资源库,也购买了一些外部教育资源库,更多的小学教师表示学校还没有这方面的计划或不清楚。

3.6网络教学资源的使用效果与存在问题

65.2%的小学教师对网络教学资源的使用效果持“基本满意”态度,34.7%的小学教师觉得“不太满意”。小学老师认为网络教学资源主要存在优质资源数量少,更新不够及时,查找效率不高这些问题,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资源的付费问题,有87.4%的老师选择了这个选项,认为资源付费影响了网络教学资源的使用。

当对网络教学资源不太满意时,66.3%的老师选择“对现有的资源进行加工”,57.9%的老师选择“与同事或其它教师交换资源使用”。

3.7收费资源问题分析

付费资源问题是小学教师在使用网络教学资源过程中比较关注的问题之一,我们通过“是否认同网络资源收费”“是否愿意免费上传个人资源”以及“如何解决网络资源收费问题”几个问题来了解小学老师对付费资源的态度。

大概有将近一半的小学教师不太愿意免费上传自己的资源,说明他們有越来越强的版权意识,这也从大部分小学教师认同网络资源收费这个问题中得到了验证。但是对“如何解决收费资源问题”时,仍有61.1%的小学教师对收费资源不理睬,只有多少选择购买网络教学资源,说明大部分小学教师没有从行为上认同网络教学资源收费,当然还有20%的小学教师选择加盟优秀网站建设换取资源下载权限,这也是一种非常好的解决方式,有利于资源的共享。

4结论与建议

1)小学教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已经成为日常,大部分小学教师肯定网络教学资源的作用,他们主要在备课和课件制作这两方面更需要运用网络教学资源,这些网络教学资源将在课堂上充实教师的内容、提高学生上课的效率、帮助学生进一步突破重、难点。

2)网络教学资源中,小学教师使用最多的是教学设计、课件和案例,最缺少的是教学录像。

3)在利用网络教学资源的过程中,小学教师认为存在网络教学资源数量庞杂,质量参差不齐,优质资源少,更新缓慢,分类不科学等问题。也反映出一些小学教师查找资源能力差、高级搜索能力和资源甄别能力有待提高,因此需要加强对小学教师信息检索技能和信息加工技能的培训。

4)小学教师肯定百度、搜索引擎和学科教育资源网的使用效果,但对各级教育资源库使用率和满意程度均不高,对学校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情况也不了解。在教育资源库的使用中,存在获取速度缓慢、使用受限制、各种网站分享性差等问题。市、区教育资源库和学校教育资源库的推广和建设工作需要加强,促进教学资源共享。简化教学资源库使用过程中注册、操作、下载资源、付费等过于繁琐的操作,节约教师时间,方便教师使用。

5)小学教师大部分认同网络资源的收费情况,但行为上有抗拒意识,他们更愿意选择免费资源,或者加盟教育网站换取资源下载权限。如果免费资源不能满足个人教学的需要,他们更倾向于通过与同事进行资源的互换或者对资源进行加工来解决问题。资源付费是促进网络资源良性发展,提高网络资源质量的必然趋势,因此要改变教师对资源收费的意识,同时需要学校采取不同方法,帮助教师解决网络教学资源收费的问题。

作者:张海萍等

注释: 

① 王艳军. 网络教学资源库的构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 

参考文献: 

[1] 余武.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建设[J]中国电化教育,2001(7):15-17. 

[2] 陈晓.教师对教学资源的使用及其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表现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4. 

[3] 胡洪生.浅谈中小学教师对网络教学资源使用的不足[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2):89-90. 

[4] 杨朝晖,宋晓亮. 教师网络信息资源使用意向与情况调查——基于一项大学网络支持平台建设的实证研究[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06-113 

[5] 楼剑锋.农村中小学教师网络文献信息资源利用状况调查与分析[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5(6):43-46. 

获取教学资源的方法和途径范文第3篇

关键词:薄弱中小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生成与发展

一、薄弱中小学校现存教育资源的现状

首先,优质教育资源短缺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不少薄弱中小学校虽已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但总量不够质量不高.远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很多新学科和小门类学科的资源难以找到。

其次.优质教育资源后续建设不到位.部分资源没有补充发展。很多课程资源被评选为“优质”教学资源后,就没有再补充更新和发展,内容陈旧,导致资源无人问津,成为一个闲置的摆设。笔者调查发现。有近30%的中小学校教育资源近期没有更新补充过.甚至还是刚建时的内容。

第三,对优质教育资源缺乏有效管理,部分资源难以使用。目前很多优质教育资源都是基于网络分布的.存储和管理在不同机构的服务器内,日常维护由专门机构或课程组负责。尽管分布式方式更加方便教育资源的不断建设、更新和完善,能更好地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和共享,但仍没有达到理想效果,部分原因是由于专门机构或课程组的管理和维护没有到位。

第四,资源建设缺乏针对性,功能单一。优质教学资源的功能是多层次的。教师需求的多是一些与教学和备课相关的资源,而学生希望得到的则是和学习密切相关和感兴趣的的资源。在教育资源建设时,不少中小学校设计的对象多处于同一水平层次,致使功能单一,很难满足师生的多元化需求。

第五,教改滞后,与优质教育资源建设要求脱节严重。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教改、提高教学质量。但目前绝大多数中小学校在建设优质教学资源时还是以教为主.强调为一线教师的学科教学服务.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及研究等重视不够.支持的力度不大。

二、推动薄弱中小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生成和发展的途径分

首先.重视薄弱中小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生成和发展良好氛围的营造,形成宽松高效利好的发展环境。薄弱中小学校要积极和善于利用政策优势造就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生成和发展的条件.包括:一是利用城乡办学条件均衡的“物质保障线”,加大对薄弱学校的经费投入,使薄弱学校在场地与校舍、设备与设施、经费保障及教师编制等方面获得政策的倾斜性支持:二是利用城乡师资配置均衡的“人事编制线”,配备齐全教师队伍,并根据年级、班级、学科类别实现合理的师生比:三是利用管理水平均衡的“干部水准线”,引进优秀校长、建立优秀领导班子,在校长定期交流轮换、城乡学校“捆绑”发展中,通过统一调配、统一管理、统一考评,实现理念、资源、方法、成果、利益共享;四是利用教育质量均衡的“质量标准线”.在优质生指标切块分配中.获得升学竞争的生存空间,并挖掘学校优势,办出特色。

其次.加强薄弱中小学校领导班子建设.为优质教育资源的生成和发展保驾护航。中小学校领导班子是一校之“魂”,是学校与教职工生存和发展的希望。中小学校领导班子的管理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是“盘活”学校管理以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生成和发展的关键。教育主管行政部门应采取定期学习研讨、交流轮换等措施来提升薄弱中小学校领导班子的管理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切实从领导班子建设上保证薄弱中小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的生成和发展。

第三,强化教师的培训和校际交流,建设优质教师资源。建设优质的教师资源是推动薄弱中小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生成和发展的关键。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加强对促进薄弱中小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生成和发展工作的领导.统筹优秀中小学校和薄弱中小学校问的教师资源,一方面,在吸纳新的优质教师的同时,不断为薄弱中小学校的教师专业提升和职业能力培训创造条件和提供方便;另一方面,把城市学校优秀教师派往农村学校支教、把薄弱学校教师派往城市学校进修。这样一来,农村薄弱学校得到了教师资源支持、上派教师得到了学习机会,下派教师也得到了教育锻炼.从而使优质教师资源在教育统筹发展中不断得到生成和发展。

第四,立足课堂教学研究,深化课程教育改革,建设优质的课程体系资源。课程资源体系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必须以教育科研为导向.深入课题研究.以课题研究成果来推动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能力的转变及提高。在课程体系方面,应研究不同课程、专业的性质与特点,以及教学对象的类型及特征,要重视教学设计,体现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课程应能够帮助解决教学上的重点、难点、关键内容或文字教材难以解决的问题,从传统教导性转向对话性;在教学内容上,建设的教学内容要先进,要能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同时,积极开展校本研究和培训,提高教师素质,推动课程改革。还应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形成优质的课程体系资源。

第五,推动薄弱中小学校信息化建设,为优质教育资源的生成和发展提供新途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资源获取提供了新的途径,薄弱中小学校可以利用光盘、网络等多媒体方式获取教育资源。薄弱中小学校也因教育资源的获取而获得改革与发展的资源基础.这对于解决薄弱中小学校的教育资源匮乏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薄弱中小学校这种多媒体式的获取教育资源方式具有薄弱学校与优秀学校共享教育资源、共同发展的“共享性”特征。薄弱中小学校不以减少优秀学校教育资源、放慢优秀学校发展为代价.在实现优秀中小学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能促进薄弱学校因为教育资源问题的解决而加快发展.是“双赢性”的教育资源“均衡”,体现了公平意义的均衡。和单纯的教师相比交流,它在不削弱优秀学校教育资源及其优势组合下,优势较为明显。当然,薄弱中小学校还要研究所获取的多媒体教育资源的“校本化”的利用问题。研究表明,薄弱中小学校使用多媒体教育资源时,如果简单复制,就会出现教学内容的信息容量、呈现架构、教学内容与教师的教学风格、学生的学习风格是否匹配等适应性问题,容易出现教学氛围低迷、教学信息反馈弱化、教学秩序维持难度加大等现象。

第六.注重薄弱中小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生成和发展的监管和评估,建立健全监管和评估体系。根据薄弱中小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生成和发展的目标。运用一定的方法对优质教育资源生成和发展的实际效果进行相应的督促监管和价值判断.收集其生成和发展方面的信息,并进行科学分析,对存在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纠正和调控。对优质教育资源生成和发展的特点和要求,设计可操作的团队建设工作的预期目标、观测点、过程监管和结果评价等环节,形成规范科学的监管和评估体系。

获取教学资源的方法和途径范文第4篇

培训虽然结束了,但却带给我们思想上的洗礼,心灵的震撼、理念的革新。推动网络研修和校本研修整合项目,对于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校本研修模式的创新,优化研修内容,保持校本研修的常态化持续性和系统性,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具有积极的支撑与引领作用。本次培训学习让我收获颇丰!

一、网络为教师自我反思提供了有效平台

网络教育教学资源为教师自我反思提供了条件。过去教师要想学习教育理论、了解教育信息,只能靠学校或个人订的有限几本教育教学杂志,以及图书馆中已陈旧的理论书籍,学习渠道极为狭窄。网络的明显优势在于其拥有无限的信息资源,而且不受时空限制。网络上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为教师自我反思提供了条件。

二、网络为教师交流提供了有效平台

教师交流是校本教研中的关键环节。合作与交流可以把教师个人的聪明才智进行加工凝结在一起,最后综合成远远大于单个教师研究的简单相加效果。校本教研中的同帮互助,就是教师群体之间相互探讨教育教学问题,提倡在校本教研中有不同呼声,在一个群体中有不同思想,鼓励教师大胆评点,各抒己见,促进教师共同成长。在网络时代,网络技术将全世界融合为一个大家庭,让我们同处于一个村落。校本教研中的互助同伴不仅局限于学校内部教研组或课题组,还可扩展到校际教研活动、网络上的教师群体,给教师与教师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三、网络为教师专业引领提供了有效平台

强大的网络平台是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学校要积极建立网络平台,鼓励教师走进网络,构建自己的话语舞台和获取教育教学资源的信息通道。网上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很好实现了向专家学习、请教,同专家交流、对话的可能。网上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资源,教师们不用走出家门,就能观摩到大量优秀的课例,吸取丰富和最新的专业知识,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在网络时代,每位教师的成长与网络发展息息相关。教师要掌握基本的网络操作能力,积极利用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和网络交流工具,充分地进行网络交流和学习活动,为校本教研开辟新的舞台,促进自身专业更快发展

四、建立基于网上学习的以校为本的研修平台

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体现了当代最伟大、最活跃的生产力。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与普及,对教育思想观念、教育理论、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等均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网络的巨大优势在学校教育领域已经有了充分的体现。鉴于学校的资源有限,网上学习就成为研修的有效手段。网络为教师自我反思、教师交流、专业引领等校本教研的三个核心要素提供了有效平台。

困惑:网络研修和校本研修整合是难点、

一.研修模式的创新,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结构性变化,使网络研修的广度与校本研修的深度有机融合提升研修工作的力度;

二、教师学习行为的改变,从个体被动的接受培训到网络社区主动参与交互式学习研讨实践,从固定的学习日变为常态化学习;

三、组织机构和管理指导的落实,学校层面制度不健全,经费不落实会流于形式,组织管理层面任务设计脱离实际,校本资源和专业指导都遇到发展瓶颈问题。

通过这次培训学习,我们深刻认识到未来的教师应该是懂网络,并能熟练运用网络为我们教学服务。充分整合校本研修和网络研修将会成为未来的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因此,我们今后应该做到:

1、关注教师的发展

以往我们常说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发展,我认为教研也要关注老师的发展,现在教师的职业倦怠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许多老师没有自我提升的意识,以至于“回回上新课,次次走老路”,这样教一年书的老师和教二十年书的老师没有什么区别。有一位校长对老师们说:“你一天不学习,不知道教什么,两天不学习,你要向学生学,三天不学习,你就得离开讲坛,下岗走人”。与其抱怨工作的不如意,不如认真学习,从工作中找到幸福感。因为心态决定状态,停止抱怨你会站在成功的十字路口,你改变不了现实就学会适应现实。

2、重视教研的作用

从事教育叙事研究是进行教学研究的有效途径,教育叙事就是就是写解决教育问题的故事。是以叙事、讲故事的形式把自己遇到了什么问题、怎样遇到这个问题和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整个过程叙述出来。写小论文和做小课题研究有助于教研工作的开展,而且也能促进教师个人发展。

3、探究校本研修与网络研修整合的方向

课堂的在职学习,要建立在反思与行动联系的基础上。课堂教学是业务能力提升的主要途径。网络研修是培养合作教师文化,构建学习型团队的必由之路。

4.、终身学习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获取教学资源的方法和途径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转型;对策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很多新型教育手段,如微课、慕课(MOOC)、翻转课堂等纷纷进入高等学府,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效果。“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事物,与教育产业的结合,并不是单纯的“1+1”,而是要通过信息技术来实现互联网与教育产业的深度结合,在不取代传统高等教育方法的基础上,对教育内容以及方法进行补充与创新。[1]基于此,为了避免互联网在促进高等教育发展与变革的过程中出现各类问题,需要我们去深入思考,综合考量“互联网+”时代下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

一、“互联网+”时代下的高等教育发展现状

在过去几十年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高等教育做出了突出贡献。尽管教育规模以及教育水平不断提升,但是就目前来看,其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互联网+”时代下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2]其中,积极推行“互联网+教育”模式,可以取得以下作用。

(一)缩小各地区、各国之间的教育差距

我国高等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想要缩短这一差距,不仅要切实提高我国教师群体的综合素质,同时还应该转变当前的教学模式。“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出现,就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教师通过这一平台可以接触并学习世界各国的先进知识与技术,在提升自身素质的前提下,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二)有效整合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

“互联网+”让教育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区域教育差距缩小以及教育公平目标的实现等成为可能[3]:第一,有助于教育资源的整合。传统概念上的教学场所通常由以下几个关键部分构成,即教室、实验室以及实践基地等。其中,教室主要承载着知识传递的职能,实验室则是对理论知识与教学成果的验证,实践基地给予学生直面具体工作场景、体验工作流程的机会。在一般情况下,教室与实验室归属于学校,但是由不同部门负责管理,而实践基地更多的属于企事业单位,也就是说,这三者分属于不同部门或单位。这就增加了有效利用教育资源的难度。但是,基于“互联网+”时代的教育资源则不同,诸如远程实时控制设备、虚拟仿真技术以及即时通讯工具等先进科学技术的加入,可以为广大师生构建一个融理论教学、虚拟仿真实验以及实践操作于一体的现代化教室,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第二,促进教育公平。互联网平台上的海量教育资源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以及不同部门,用户只要接入互联网,就可以在海量信息中迅速筛选出所需信息,这就为促进和推动教育公平提供了保障。

(三)为个性化、智能化学习创造平台

在“互联网+教育”模式下,不同个人、不同基础以及不同诉求都可以从中获得最恰当的学习方式。从内容上划分,可细分为入门级、中级、高级,方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学情来选择相应级别进行学习。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科技的应用,以及学习者使用过程中的反馈,“互联网+”可以进一步整合、调整以及改进教学方法,让学习者的学习途径变得更加多元、实用且具有针对性。学生通过多样化的学习,一方面可以提高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另一方面也能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4]在“互联网+”时代下,学生可选的学习途径有以下几种,即纸质教材、课程直播、课程回放、即时通讯以及随堂笔记等。教师可以对上述几种学习方法进行有效整合,以创新思维去研究新的教学模式,从而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最大价值。

(四)有效降低教学资源的生产与使用成本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相关部门或学校制作课程时所需素材的获取将更加便捷,且成本相对低廉,尤其是在课程开发制作完成后,该课程可以重复使用。在这一过程中,教学资源的使用以及传播成本会大大降低。使用人数越多,则课程成本就会越低。另外,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学资源的使用成本也会大幅度下降。[5]学习者在明确自己的学情以及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可以有选择性地进行免费课程或者付费课程的学习,同时不会受到学习时间以及学习次数的限制,从而在降低学习者使用成本的同时,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

二、“互联网+”时代下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一)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均衡

想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需要完善的教育基础设施作为倚仗。然而,就目前来看,我国有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在这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对此,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使当地教育设备数量以及质量满足“互联网+”对教学硬件环境的基本要求,从而确保“互联网+”时代下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教师团队的信息能力有待提高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教师也面临着重要挑战:其一,角色的转变。在过去,教师在课堂上始终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任何教学活动的展开都要根据教师的指示进行。进入到“互联网+”时代后,知识的讲授被安排到课前进行,这就使得教师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以及精力去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实现知识创新。其二,信息能力有待提高。在“互联网+”时代下,教育信息量大,种类繁多,这就需要教师具备筛选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对此,我们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以及专业水平[6]:第一,及时掌握信息获取渠道。除了获取教育资源的常规渠道外,我们需要加强与一些含有海量教学资源的网站、客户端等平台的交流合作。通过网络服务系统,如使用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传递平台来获取更多信息。第二,掌握网络信息制作技术及工具。慕课、微课等新兴事物的推广与应用,为“互联网+”教学模式的实现创造了机会。对此,我们需要了解微课教学规律,掌握相关制作技术,比如截图工具、视频编辑工具以及语音编辑工具等,从而提高自身信息处理能力。第三,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互联网+”时代下,大量的教学资源获取成为现实,这些资源包括以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存储的专家学者的论著及相关文献资料。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的便捷,在线上与专家进行教学研讨,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另外,在“互联网+”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总结教学经验,不断反思,改进自身教学模式以及方式方法,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创造条件。

三、结语

总而言之,“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当前高等教育模式以及教学理念。我们需要正视“互联网+”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采取有效措施,来打破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失衡的局面,提高教师团队的信息素养以及综合能力,从而找到一条符合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人才培养之路。

参考文献:

[1]黄美娇.“互联网+教育”给高等教育带来的变化与挑战[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1).

[2]雷怀英,王童.“互联网+”时代下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3).

[3]林凌敏,浦玉忠,任玉荣.“互联网+”时代下的高等教育发展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0).

[4]徐文新,张学兰.刍议“互联网+”大背景下成人高等教育转型升级[J].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2016(1).

[5]吴淑娴,谭吉.“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机遇,挑战与对策[J].法制与社会,2017(3).

获取教学资源的方法和途径范文第6篇

关键词:泛在学习;“互联网+”;理实一体化教学;“互联网+”理实一体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8-0153-02

1背景

在互联网时代,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泛在学习已是当今人们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所谓泛在学习,就是利用信息技术,通过智能终端,进行随时随地学习。在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下,现在的中等职业院校基本具备了移动互联网的教学环境,正在迈入泛在学习的时代。基于信息资源获取方式的改变,互联网正在变革着中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理念、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式,衍生出依托互联网传播的“互联网+”教学,正在引领着中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新潮流。

2“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革命

众所周知,时代的信息传播技术决定着时代的教学方式。传统工业化时代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教材、教室为中心,基于印刷技术传授知识的集体教学活动,实施传统课堂教学;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方式,将是以学生、问题、活动为中心,依托互联网技术获取知识的协同教学活动,实现“互联网+”教学。这是“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革命,也标志着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新开端。何谓“互联网+”?是指在网络技术支持下,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整合融汇,衍生出新领域的新生态。“互联网+”不但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也在变革着我们的学习和教学模式,作为一种趋势,正在引领着教育改革创新的新常态。

3“互联网+”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职业教育,突出职业技能,注重学用结合,在课程教学中广泛应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所谓的“互联网+”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网络技术与课堂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深度融合,衍生的“互联网+”教学模式。

3.1“互联网+”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

“互联网+”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即基于互联网的传播,通过教学视频的理论教学和现实课堂的实践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教学交替、直观与抽象的教学交错,形成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过程,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互联网+”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呈现出教学时空、教学资源和教学媒体的价值优势,是职业教育课程教学中最有应用前景的教学模式,也是中等职业院校教学创新的热点和教学实践的重点。

3.2“互联网+”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互联网+”理实一体化教学,创新了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丰富了教学资源和教学形式,催生了教学的跨越时空,实现了课堂的即时交互,与传统理实一体化教学相比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3.2.1教学形式多样化

“互联网+”理实一体化教学,是虚拟现实课堂相交替、在线离线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学媒体丰富多彩,教学形式多种多样,不仅跨越时空,还能即时交互,在教学过程中呈现出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3.2.2教学资源富集化

通过互联网平台的云计算技术,可以富集网上教学资源。“互联网+”理实一体化教学,根据教学内容,依托互联网,获取教学所需的在线资源,包括新知识、新工艺和新技术,服务于教学活动,不但资源丰富,而且与时俱进。

3.2.3教学互动多元化

在“互联网+”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学的互动交流,除了传统的师生交互途径,在线交互便是主要渠道。特别是物联网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分布在生产现场的设备和仪器,都能快捷地连接到教学活动中,使得教师、学生和学习对象既能随时连接、即时交互,又能多向连接、多元交互。

3.2.4教学要素动态化

在“互联网+”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过程所形成的大数据,可及时更新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和评价形式等教学要素,使得教学要素动态化,做到因课制宜、因材施教。

3.3“互联网+”理实一体化教学的价值优势

从“互联网+”的角度出发,将有价值的传统教学模式,通过互联网的传播,会产生更有价值的教学模式。“互联网+”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互联网传播技术与课堂理实一体化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具有课堂教学的价值优势:一是以教学视频为载体的在线理论教学,内容少、数量小、时间短,短小精悍,易于传播,符合视觉的驻留规律;针对知识点、关注小问题、聚焦小策略,目标明确,易于教学,契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具有理论教学的高效性。二是以技能操作为核心的课堂实践教学,由于将理论教学前置于课前的视频教学,在单位时间内延长了课堂的实践教学时间,不但能有效地组织项目任务的技能操作,而且还能高效地运作项目实施的交互体验,具有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3.4“互联网+”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构建过程

“互联网+”理实一体化教学,按照知识内化的基本原理,根据课程类型、课程内容和学情分析,针对以项目任务为教学单元的知识技能,进行选择性的碎片化处理,分别设计为视频教学的知识传授和实践教学的技能操作。在教学活动中,秉承翻转课堂的教学流程,突出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利用教学视频,在课前完成知识技能的理论教学;通过项目实施,在课堂完成技能操作的实践教学;构建理论实践相交替、直观抽象相交错、在线离线相结合的教学过程,生成“互联网+”理一体化的教学课堂。

3.5“互联网+”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环境支持

“互联网+”理实一体化教学,通过互联网平台的云计算技术,获取网上相关的所需资源,把在线学习资源和离线教学资源有机地整合,将课堂的教学活动由单向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多向的知识获取。利用云计算的大数据技术,在纷繁复杂的数据中,快速获取有用的信息资源,将课堂的决策评价,由经验主观化转变为数据智能化。因此,组织实施“互联网+”理实一体化教学,需要信息化的教学环境支持。

F在的职业院校,基本具备了无线网络全覆盖的教学环境,当今的中职学生基本普及了智能手机网络化的日常应用,为“互联网+”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应用实践创造了先决条件。依托微信或QQ交互平台,即可实现虚拟现实课堂的教学交替,生成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课堂。况且,在信息化校园建设的热潮下,一种集管理、建设、应用、研究为一体的教学平台应运而生,创造了“互联网+”理实一体化教学的一站式服务环境,许多职业院校都已具备了教学平台的信息化教学设施,这为开展“互联网+”理实一体化教学提供了环境支持。

4“互联网+”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应用

在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中,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为了探讨“互联网+”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现选择中等职业教育的《电子技术应用》课程中的“整流电路”为课例,进行课程教学的实践研究,以期提供一个可参考的教学案例。

4.1教学视频的理论教学

课前,教师根据“整流电路”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的知识点和重难点,针对教学知识点,创建教学视频且配以任务指导文,内容包括表1的视频素材,并将有关二极管单向导电性和整流电路工作原理的教学视频,推送教学平台或班级微信、QQ群。学生根据课程教学计划,在线点播教学视频进行自主学习,或进入班级微信、QQ群,利用智能手机进行移动学习。通过在线理论学习,完成相关知识技能的理论学习。

4.2理实一体的课堂教学

课中,首先在理实一体的教室中,在线重播教学视频。教学视频用动画的方式,模拟了二极管PN结的单向导电过程;用图像的方式,描述了二极管整流电路的整流原理。学生在观看教学视频后,组织分组讨论和教学交互。师生间通过微信或QQ,利用智能终端进行在线交互,解决教学问题。学生间通过讨论交流,分享学习经验,化解学习瓶颈。教师在检阅指导过程中,引导学生突破“空穴”导电、单向导电性、交流电变直流电的教学重难点。

然后,开展学生的分组实验,内容包括发光二极管演示的单向导电实验和示波器演示的半波、全波整流实验。教师结合实验操作,演示操作关键;学生分工合作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其间,教师巡查指导、现场评价;学生交换操作、互相评价。完成实验后,学生总结实验现象,提交实验结果。

最后,学生按组汇报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教师结合实验评价和实验结论,总结二极管单向导电性的知识要点,归纳半波、全波整流电路的工作原理,并布置拓展性学习任务,提供在线学习资源。

4.3多向交互的复习巩固

课后,通过创建的班级微信、QQ群,进行多向交互的复习巩固。学生可将拓展性学习任务的作业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线上传或拍照提交。教师可在线答疑、点拨关键;学生可在线讨论、分享方法,共同解决疑难问题。与此同时,学生还可在课后点播教学视频,温故知新,拾遗补漏;甚至反复点播,融会贯通,创新应用,做到个性化按需复习巩固。

4.4教学效果的评价总结

“互联网+”理实一体化教学,在课程教学应用中,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关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4.4.1提升了教学效率

教学实践证明,在线理论教学以教学视频为载体,跨越时空,不受时空场所的限制,且有暂停、重放和永久存档的教学功能,有效地弥补了学生个体学习进度和认知能力的差异,促进了学习效果,提升了教学效率。

4.4.2激发了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说明,在虚实结合、理实一体的教学过程中,突出了虚拟、现实课堂的优势互补,不但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连接生产,而且实践对应市场、技能对应岗位。降低了学习的认知负荷,激活了学习动力,激发了学习兴趣。

4.4.3优化了课堂结构

教学实践表明,在“互联网+”理实一体化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由单向的知识传授过程,转变为多向的知识获取过程,课堂成为多向连接、多元交互、多样体验的教学空间。改变了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作用和地位,优化了课堂结构。

获取教学资源的方法和途径范文第7篇

关键词:网络教育;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TP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4009802

0引言

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教育面临着新一轮的改革,教育理念也经历着重大改变,以前学生是被动地学,现在则要求学生主动去学。就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来说,理论课时从以前的3 000多减到目前大多数院校的2 400学时左右,缩减课时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有更多自由的时间去获取和探索知识。

网络教育风靡全球,这种教学方式能将自主的理念更好地实践起来,而且网络可以使学习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极大地方便学习者学习。分布在不同地域的学习者通过网络能够得到他们想要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和不同地方的学者进行交互。同时,现今各大高校几乎都已普及校园网,这也使得学生能够更容易、更快捷地获取教育信息,并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另外,教学模式的改革,提倡教学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和个人学习的学习模式转变。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大学生作为成人,已经具备成熟的思维和自主能力,能够自己确定目标或者根据课程资源中给定的目标,借助网络资源,自主选择课程内容和学习方法,自己制定学习计划,自己掌握学习进程,自己负责学习效果,并从中摸索成功学习的途径,熟悉自我评价的方法,进行自我反思和测试自己的学习情况。

1课程资源管理平台的研究内容

美国教育技术界将数字化环境下的学习内容分为四大类:学生学习内容、教师准备材料、学生作品、特殊兴趣。学生学习内容来源包括多媒体片段、录像、教科书、参考作品、期刊、数据库等多个方面;教师准备材料包括单元或课、教学方案、活动及指南或必要的培训等;学生作品则是数字化学习过程中的学生成果,包括数字作品和活动方案等;特殊兴趣是学习过程中提升学习者兴趣的内容或手段,如竞赛、游戏、内容奖品等。参考借鉴这种分类方式,把一门课程学习的课程资源分为:学生学习的内容、教师准备的材料、学生作品、特殊兴趣(也可叫后援支持内容,包括一些技术操作信息、兴趣刺激信息),如果建立一个专门的系统管理这些课程资源,将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较大的帮助。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很多课程的学习中教师讲授的内容很少,而是需要学生大量地去获得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因而便利地获得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高等院校教学中出现的课堂大、课程周期短等情况,特别是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周期和别的专业不同。据笔者调查所知,大部分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上课周期是一个月,也就是一个月要把一门课程结束,这样虽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学习一门课程的知识,但是也有很多学生反映,感觉刚入门了,课程也结束了,很多学生希望拿到教师的PPT或者其它一些学习资源,以便后续学习和巩固。同时,课堂大、课程周期短又使得和学生的交流及沟通时间有限。目前,很多教师通过QQ、MSN等软件和学生进行联络及沟通,但是也有不少学生表示,希望有一个专门的平台,来进行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过程积累了很多的教学资源,比如教师的讲义、教案,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品和成果等,都是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教学资源,如果不对其加以归类、整理,并展示出来,它们就会继续分散、无序,以致最后消失,这是资源的一个巨大浪费。基于该种情况,建立课程资源管理系统,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本文正是针对这些原因,提出创建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资源管理系统,对院系教师课程教学和学生课程学习这一全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一些课程资源进行组织和建设,并把这些资源在平台上展示出来,实现资源共享和资源利用。另外,针对高校教学中师生缺乏交流的情况,在系统中创建师生交流平台,教师和学生可以就一门课程进行交流,也可以进行更为广泛的交流。

本系统是以网络教学资源库为建构模型,以教师的课程教学为中心,围绕课程,实现课程资源的网上、查询、浏览和更新。另外通过网上答疑、师生交流和专题讨论等形式实现师生之间的交互,为课程资源的建设管理和师生交流提供平台。

2系统功能设计与分析

本系统建立的目的在于为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建立一个课程资源管理系统,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Irtnaet、Ietmet或者通过手机浏览和利用本系统,其它学习者和兄弟院校也可以通过本系统了解院系的教学资源情况,做到资源共享和互通有无。本系统的功能设计分为如下方面:

2.1用户管理

这一模块主要实现的功能是用户的注册信息认证和用户信息的修改。在本系统中把用户分为4类:一是教师,主要指艺术专业院系的教师,在教师用户中,如果某一教师创建了课程,他就成为该门课程的课程管理员,承担该门课程资源建设的义务;二是学生,指本院系在读的学生;三是一般用户,指教师和学生以外的用户;四是系统管理员。在系统中,各类用户的角色不同,其被给予的访问权限也不同,其系统操作的内容也不同。

2.2课程创建管理

这一模块也是本系统的主体,主要实现新课程的创建,以及创建一门课程后,课程管理员对课程资源的上传、审核、删除等相关管理工作。

2.3课程管理

这一模块是对所有添加在系统里的课程进行管理。

2.4用户课程管理

这一模块实现的是对某一个用户所添加的所有课程进行管理。

2.5课程资源管理

实现的功能是按照课程组织呈现资源,这些资源包括课程资源的四大部分:学生学习内容、教师准备材料、学生作品、特殊兴趣。在学生学习内容中,资源包括与课程教学相关的视频、动画、数字书籍、参考作品、期刊文章等;教师准备材料中,资源包括教学方案(教学大纲、教案、PPT、单元或课)、课程中安排的活动、教学指南或试卷试题等;学生作品包括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品或者学生习得成果;特殊兴趣包括一些竞赛信息、一些激励学生学习的文章等,以实现资源检索、下载、上传及审核与录用的功能。

2.6课程公告管理

这一模块是对课程公告信息的管理,主要是添加和删除公告。这些公告包括课程的上课安排、调课安排、考试安排等。

2.7课程留言板管理

这一模块是实现课程留言的管理,主要是留言的浏览、签写、回复和删除。

2.8系统管理

这一模块是对各类用户权限的管理,还有对系统进行各种更新和维护。

本系统由功能模块组成,其中,课程资源管理模块又分为:学生学习内容管理、教师准备材料管理、学生作品管理、特殊兴趣管理4个子模块。

本系统的结构框架如图1所示。

3研究课程资源管理平台的意义

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的资源是教学资源的一个来源,将这些资源合理地建设组织起来,是校园网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丰富的校园网教学资源对教师的网上教学和学生的网上学习提供了便利的资源,因此,建立教学资源管理平台,为教学提供一种全新的工具,不但是教学模式改革的保证,也是实现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重要途径。同时将这些资源整合起来,既避免了资源的浪费,也为资源的发展和评价提供了依据。

网络教育的前提条件就是资源共享和实时交流。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让师生共享,提供可靠的环境让师生进行交流是网络学习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网络化课程学习必备的条件。建设课程资源管理平台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文本、图形、图像、音频或视频等各种各样形式的资源管理和组织起来,同时为师生交流提供通道,意义在于通过平台建设让学生更好地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和个别化学习,这对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能力是一种锻炼,也是培养学生信息化素养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参考文献:

\[1\]刘儒德.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问题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4(2).

\[2\]马德四.教育信息化本质研究:教育学视角\[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3\]刘莎莎.信息化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建构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9.

获取教学资源的方法和途径范文第8篇

【关键词】教学资源管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职能创新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6—0047—0

引言

在我国高等院校中,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与图书馆、成人教育学院一样,成为现代高校标准配置的三大教学辅助机构之一。通过设立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可以实现高校各种教学资源共享和专业化管理,对教学技术资源进行统一、科学的调配与管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育和教学,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推进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为高校各项工作提供保障,为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然而,信息与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化音视频制作的不断成熟,使得教育方式和手段的数字化、网络化集成程度在短时间内得到极大提升,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许多职能开始分化或者削弱,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职能定位与发挥,正或多或少地面临着巨大挑战。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数字化、智慧化校园的大力兴建,又引发了高校如何有效实施教学资源的全面共享与资源平台统筹建设等各种问题。

因此,适应新的教学形势要求,针对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教学资源建设与管理方面进行创新职能定位的探讨,对于高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教学资源的全面共享机制设计、现代教育技术高效服务教学等的研究,具有积极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教育信息化为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 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传统职能定位

纵观目前国内高校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职能定位,大多数还是单一教学支持的功能,具体职责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配合开设有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院系进行专业授课或教学;

(2)管理公共教学资源(一般包括多媒体教室、公共机房、公共语音实验室等)的技术规划、日常维护与管理;

(3)专业视频录播,如精品课程等:

(4)宣传短片的专业拍摄与编辑;

(5)网络教学的设备管理与维护,同步录播的系统控制与操作:

(6)管理校园网络、数据服务器或者中心机房等。

2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面临的发展困境和挑战

从表1中不难看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众多的传统职能中有相当一部分职能与其他职能机构出现重叠。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源于信息及通讯技术的发展带来的教学方式与管理方式改变。当计算机、网络和数码技术不断应用于许多现代教育的传统职能领域中时,新技术实现方法替代了原有的专业技术和器材的使用,原本专业的领域逐步被计算机和数码产品的使用技术替代,于是出现了相关职能部门也可以胜任部分原来只有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人员才能完成的工作。

与此同时,在信息网络技术不断发展创新的大环境下,建设和管理公共教学资源等职能因为管理技术的提升而受到削弱。由于管理方式的集中化、网络化和自动化,需要人工干预的服务模式不断降低比例,管理幅度与效率也极大地得到提升。例如:多媒体教室的管理职能因为网络集控的大量使用与成熟,原有的专人现场管理多间教室设备的模式,已经越来越多地被集中管理模式所替代,部门人员职能中的技术性成分已经极大弱化并逐步退化为服务职能,甚至在部分高校已将该项职能划归物业服务部门。

当前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职能定位出现模糊、弱化和越来越不清晰的问题,许多职能因为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弱化甚至淘汰,不再满足和适应“制高点”的要求。在教育全面信息化的新形势下,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定位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那么,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高校的信息化教学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究竟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和定位呢?这既是每个现教工作者需要积极思考的问题,更是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教学管理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不仅关系到各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今后的发展方向与职能定位,更关系到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适应性建设。

3 教育信息化为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发展带来新机遇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为高校的信息化管理及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带来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产生许多管理与服务上的新需求。因此,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应该抓住这个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突破传统定位,不断提高与创新自身的职能定位,在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教育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李克东认为: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与教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人才,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大力推进,高校内部产生的电子化教学信息越来越多,数字化的教学资源也越来越丰富,社会对于高校知识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随之带来一项新的重要课题:我们要如何将这些信息规划整理为统一有效的教学资源,并由此提升教学效率,直至服务社会大众?

当前高校教学资源建设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同时并存多种资源平台,各个平台或系统之间缺乏关联性和共享机制。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具有多方面原因的:既有建设者本身的出发点带来的局限性,也有打破部门壁垒相互合作的实际操作性困难。因此,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基于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长期服务教学的经验以及因此获得的对教学需求的了解,对于担当高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与管理的重任,具有明显的先决优势条件。

由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担当高校教学资源平台建设和管理的主导,建设好高校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平台,一方面可以解决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自身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在数字化、网络化教学环境变革中发挥出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和效率,创新性地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与管理:另一方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也能以专业的视角和宏观的高度对教学资源建设给予有效解决与支持,使教学资源更好地服务师生,优化教学效果和质量,提升教学效率与效益,同时有效地拓展高校外延,进一步发挥高校的社会,以知识服务社会、启迪大众。

在面对教育信息化和教学现代化的新形势时,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如果能够积极应对,充分发挥自身的各项优势,集合教学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构建规划,针对资源信息完成适用、实用的平台管理,面向师生提供细致、全面的服务支持,将不仅可以有效突破目前遇到的发展挑战,更能够化被动为主动,站在一个新的“制高点”上为高校的信息化教育和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二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教学资源建设中发展新型职能定位的优势分析

高校信息化数字教学资源的构建是一项跨学科的综合性技术工程,需要具备较高的综合技术能力与驾驭能力,才能从整个学校甚至整个社会需求角度进行宏观的规划与设计,才能保证建设出来的资源平台具有更高的适应性、更大的应用范围,将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充分发挥直至极致。

高校教学资源的建设与管理首先需要有一个综合团队支撑,负责系统规划、功能设计和项目组织,从全局出发构建具有社会服务功能的全校性数字化、交互式学习系统与平台,对已有优质资源进行集中整合,实现各种优质教育资源基于数字化平台的集成共享,促进教学信息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其次还需要一支资源库研发团队,保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很显然,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与其他职能部门相比,更具有技术专业性和服务综合性,在信息化工作的服务、组织、管理和协调方面的能力较强,在资源平台的建设、管理与组织方面比学校其他职能部门具有更多的优势。

1 综合性专业技术优势

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传统职能主要面向公共教学资源及相应设备的采购、管理和维护,管理范围涉及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房、语音实验室、录播实验室、音视频编辑室等。因此,对于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录播技术等主要的信息化教学技术都具备丰富的实践积累,具有无可比拟的综合性专业技术优势。

2 长期服务经验优势

由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长期在教学服务的第一线,对于教师的教学习惯,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知识获取者对于教学资源的使用和获取习惯,各个学科的教学资源属性与特点等,都非常熟悉和了解。因此,在进行教学资源平台的设计与规划时,可以充分考虑到教师和学生的操作习惯与思维方式,这样设计出来的系统和平台,才会具有更加切实的实用性和适用性,才能得到方便、快速的使用和推广。

另外,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教学一线设置的技术支持服务岗位,十分有利于教学资源平台的使用培训、技术支持和服务工作,同时也是最方便获取教学资源维护与更新信息的途径。

3 具有广泛的部门沟通优势

教学资源的建设与管理是一项技术和数据都具有较强横向性要求的工程,需要众多部门的共同参与和配合。在建设方面需要教务处、网络中心、软件研发单位等部门的密切配合;在信息制作与维护方面,更需要作为教学单位的各个院系的积极参与,他们是教学素材与资源的内容源头,也是教学资源平台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支撑。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日常的工作中就需要和教学单位、网络中心、教务处、资产处、宣传处、学生代表等众多的部门进行直接的沟通,提供直接的服务,具有广泛的部门沟通渠道与经验。在进行教学资源平台建设和管理时具有先天的沟通与协调优势,可以快速、有效地协调多个部门,方便地完成沟通和联络的工作。

三 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新型职能定位建议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是高校为优化教学资源,加快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而设立的重要教学辅助机构,也是综合性的大型专业化教学服务中心。总体上说,为顺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新型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职能定位应从传统的教学媒体技术服务机构向媒体教学机构转变,在思想上向教育技术转换,在工作上向教育技术跨越,在学术上向教育技术理论体系迈进,增加教育技术在技术上的科学性和战略性论证,从单纯的技术服务型向教学、科研型转化,使中心的专业性权威与服务性特长得到发挥,以一个全局的视角和高度来统筹规划教学资源的建设、分配与共享。

根据高校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和管理的实际需求,对于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创新职能定位的具体建议如图1所示:

1 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1)最新教学方式的追踪与研究

针对国际、国内最先进的教学手段、方式收集信息,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与特点,进行信息化教学方式与手段的研究与革新,利用信息化的手段与方式创新性地提出教学改进与提升的具体建议,协助教学部门提升教学效率与效果。

(2)针对课程的信息化教学研发

在充分收集教学师生的需求前提下,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特点,与授课教师充分沟通、配合,研发对课程教学最具效果的信息化教学方式和设计。

(3)针对学习方式的提升研究

从学生学习视角出发,探索具备实用性、适用性、合用性的创新信息化学习方式的研究,不断开发随时、随地、随景的学习途径与手段,对传统的学习方式逐步提升,发展出更多适应新形势、新条件的交互式、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与平台,从教、学双向促进学习效果的全面提升。

2 公共教学资源技术规划

(1)公共教学资源的策划与建议

由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是公共教学服务部门,在针对教学资源建设进行规划和设计时,可以会同教务处等相关部门从全校的需求出发进行整体规划,以全局性的视角进行宏观把握,能对教学资源的平台架构、内容来源、使用方式、服务对象、更新周期等进行系统化、专业化的设计与规划。

(2)公共教学设备规划与预算

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长期负责公共教学设备的技术支持与服务工作,在公共教学设备方面具有专业性及丰富的实践经验,由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依据学校发展规划,结合资金等条件,制定公共教学设备的规划与预算,将具有较高的技术权威性和可操作性。

(3)公共教学设备建设技术方案

根据多媒体、计算机、语音设备等各类教学设备的专业参数要求和日常维护服务的经验,设计教学设备建设的技术方案,可以为全校各个院系的建设提供参考性的权威技术依据,并为学校决策部门提供技术审核的参考。

(4)制定编写校级技术规范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如果将长期服务教学的经验进行系统性的梳理总结,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学设备,按照技术规范、采购指标、常见故障与排除方法、教学服务指南等进行分类整理,形成技术文献并面向全校共享,将对全校的教学设备建设与管理提供重要的参考规范。

3 教学资源平台的规划与管理

自高校广泛开展信息化系统建设以来,迅速形成大批的数字化、网络化教学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但是,随着教学资源的大量增加,重复建设严重、服务与更新不及时、跨平台检索难、有效利用率低等问题已被一线教师广为诟病。在学校的信息资源建设中信息孤岛现象明显,很多部门之间的信息没有实现互联,导致部门信息资源无法进行交换和利用,有的学校甚至在同类信息的使用上,差异性都很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信息资源为教学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究其原因,教学资源的建设不是简单的资源堆积,而是要以一种或多种组织形式有规律有计划地去组织资源。在考虑资源教育性、系统性的同时,还要考虑分类的科学性,达到资源检索的方便、快捷和高效。因此,教学资源平台建设的规划与设计要遵循教育性、系统性和科学性的三大原则,对已有的优质资源进行集中整合,建立一套数字化、交互式的学习系统与平台,实现各种优质教育资源基于数字化平台的集成共享,促进其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

一般而言,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对于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部分入手:

(1)构建多媒体课件资源平台

突破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实现教师备课的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多样化、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实验教学的仿真化以及各类考试的无纸化,就需要加快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加强资源共享。这也是教育面向未来、面向信息化的需要,是响应我国教育质量工程和推进教学信息化的关键环节。

(2)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等建设

精品课程与视频公开课都是集中优质教育资源,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使学生或公众得到更好的教育,并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教学共享的一项教学创建活动。但是目前大多数的精品课程和视频公开课都是以授课教师为主导,进行规划和建设,各个课程相对分散,制作效果良莠不齐,难以形成集中的教学优势。如果由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来统筹规划,以学校为单位或者配合国家级平台进行建设,将使精品课程和视频公开课的建设更为规范化、专业化,从而整体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

(3)建设公共教学网络课程

随着网络化、社会化教学的发展,公共教学网络课程己成为高校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网络资源库的建设、网上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的实施等,这也成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现在和今后的重要职能之一。

(4)公益性讲座与社会大学资源

随着高校社会化服务呼声的高涨,各大高校纷纷推出视频公开课、社会化教学等项目,将校内组织的讲座、部分的精华教学资源放到网上,供全校师生甚至社会公众浏览观看,提供更为广泛的学习与自我提升的途径。比如网易视频公开课、北大讲座网等,都已在全国范围掀起一场社会化教育的热潮。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可以积极直接参与制作或收集相关音视频文件和资料,制作成适合网络学习的文件格式,不仅可以有效扩充教学资源平台的内容,还可以扩大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与影响。

4 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作为学校教育技术的管理者和实施者,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有责任和义务承担起全校教育技术培训、宣传和推广的任务,分阶段、分批次、分层次地对全体教学人员进行教育技术和教学资源平台应用的普及与提高工作;制定计划,循序渐进地开展各项普及、推广与提高工作。

(1)教育技术日常培训

培养一支具有一定教育技术水平的教学骨干队伍将是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一项重要而持久的工作。开展教育技术日常培训,是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的。加强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使教师能够广泛利用教育技术及各类网络教学资源,更深层、更广泛、更快捷地在课堂内外开展教学活动,优化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内容,创新授课方法,提高教学工作效率。

(2)教育技术网络培训与支持

建设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网上培训平台,提供大量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资料,方便师生自助学习相关教学设备及软件的使用方法,同时可以链接公共教学资源平台,促进教学资源平台的推广与应用。

(3)新技术的推广与宣传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对最新的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宣传和推广,提高师生的教育技术应用水平,进而加快教育信息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