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理信息技术的概念

地理信息技术的概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地理信息技术的概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地理信息技术的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地理信息技术;GIS;上机实验;高校教学

引言

1998年1月31日,美国副总统戈尔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发表了题为《数字地球:二十一世纪认识地球的方式 (The Digital Earth:Understanding Our Planet in the 21st Century)》的讲演,提出了“数字地球”(Digital Earth)的概念。戈尔在讲演中指出:我们需要一个“数字地球”,一个可以嵌入海量地理数据的、多分辨率的、真实地球的三维表示[1]。戈尔关于“数字地球”的这些观点引起了科技界的高度重视与响应。21世纪已进入数字化时代,谷歌地球(Google Earth)、数字城市、电子政府等词汇与理念开始深入人心。2004年8月,地理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纳米技术被美国劳工部并列为三大最具前景的新兴产业[2]。我国在这个世纪初以来,也注重地理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各种地理信息技术相关的优秀教材也不断出现[2-4]。

笔者从2008年开始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地理信息技术课程。其中本科生课《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为跨专业全校性选修课,研究生则为全英文教学的海洋事务硕士生选修课《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在海岸带管理中的应用》。从选修学生的专业背景知识来看,文理工兼具,层次也参差不齐。如何让不同专业的学生能理解地理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知识,课堂上机实验的设计对于这两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尤其重要。本文主要以这两门与地理信息技术相关的课程为例,围绕课程上机实验的设计与探索,谈些体会,以飨读者。

1 知识背景与课程定位

据统计,地球上有超过80%的数据与空间相关,而地理信息技术是空间数据数字化的核心技术之一,是将地球上各种资源信息可视化表达、存贮、分析以方便人类生活、生产的重要技术支撑。地理信息技术是一种强有力的空间信息获取、管理和分析的工具[5]。这里谈及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为3“S”,即:地理信息系统( GIS,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遥感(RS,Remote Sensing)、全球定位系统( 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其中,GIS 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对空间相关数据进行采集、管理、操作、分析和显示,并采用模型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信息,为地理研究和决策服务而建立起来的计算机技术系统[6]。RS 与GPS 是两种重要的空间信息采集工具,是GIS重要的数据源。

由以上可知,地理信息技术是与计算机、地理学等学科相关性很强的一门实用型技术,并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利用GPS导航定位、利用谷歌或百度上的电子地图进行相关空间查询等。事实上,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已不再仅仅是地理学,已被应用于卫生、交通、林业、房地产、旅游、农业等各行各业中 [7-8]。世界最大的GIS软件公司环境系统研究所Environmental Systems Research Institute(ESRI)的创建者、总裁Jack Dangermond说过,GIS的应用仅受限于使用者的想象力。也因为这样,从2008年开课以来,学生选修这门课的积极性较高,不论他们的专业背景是历史、音乐、哲学、英语、或是化学、生物、建筑、机械自动化与计算机等。表1列出了2010-2011年开设的本科生全校性选修课和海洋事务硕士生选修课两门课的选课学生的专业及人数构成情况。

表1 选课学生专业及人数构成

由表1可见,两门选修课,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的课程,选课学生的专业背景五花八门,这给教学与上机实验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但无论是全校性本科生选修课,或是全英文授课研究生选修课,本课程的定位都是一致的,即结合自身的课题研究成果,如GIS在流域与海岸带管理中的应用等,介绍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功能及其应用,让学生了解地理信息技术、数字 地球与人类生产生活紧密相关,并初步掌握地理信息技术常用软件的基本操作。

2 课程设计与上机实验教学方案

围绕上述课程开设的定位,进行了课程的整体安排与上机实验教学的设计。表2为全校性本科生选修课《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课程的整体设计。由表2可见,涉及到GIS、RS软件实际操作与课程作业的第4、7和8讲,占整个课程课时(36课时)的近60%(22课时),这是出于该课程实用性较强,需有足够时间保证上机的考虑。

表2 全校性本科生选修课《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之课程设计

基于同样的思路,开展了海洋事务研究生选修课的课程设计,详见表3。由表3可见,有关ArcGIS软件学习的时间占用了20个学时,并进一步设计了两个有关GIS软件的课程实践(作业),目的是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上机练习及完成课程作业。

表3 海洋事务研究生选修课《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在海岸带管理中的应用》之课程设计

在保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时间能自己动手操作软件的前提下,基于课程的定位,为了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软件功能,进一步设计一些能使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都能感兴趣的上机内容。表4进一步给出了本科生选修课《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第4讲(表3)的上机实验设计。需要强调的是,本科生教学所涉及到的GIS软件为MapInfo和ArcView两个较易上手,界面友好同时对机房的硬件要求不高的桌面式GIS软件,主要的参考教材是《地理信息系统导论》(第一版)[3]。

表4 《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之第4讲上机实验设计

通过上机操作,学生基本上掌握了空间数据采集(数字化)与编辑、属性数据输入与管理以及专题地图制作等基本的GIS软件操作,从课程难度上也较适合于这些跨专业(文理工兼具)的本科生。

对于海洋事务研究生选修课《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在海岸带管理中的应用》,表3所列的第2-10讲“ArcGIS软件学习”的上机内容进一步展开如表5所示。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是研究生课程及上机条件的改善,学习的GIS软件为ArcGIS,主要的教材是《地理信息系统导论》(第三版)[2]。该教材有中文导读,其它内容包括上机说明都是英文,是现有较适合作为GIS英文教学的教材。在实际授课中,针对每一讲,采用“概念与原理介绍”与“上机实践”两部分相结合的形式,有效地保证了学生的上机时间。

表5 《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在海岸带管理中的应用》第2-10讲之上机实验模式设计

由表5可见,尽量课时有限,但基于研究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的考虑,通过这样的上机实验设计,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了GIS软件的基本功能如空间数据采集、编辑、制图、简单的缓冲区分析、空间叠置等空间分析,并学到了一些高级的空

间分析,如地形分析、水文分析等以及GIS模拟。

3 期末课程作业设计与课程教学效果评估

对于这两门实践性较强的选修课,如果在期末用闭卷考的形式,仅是要求学生掌握地理信息技术相关的原理、概念,则有悖于课程的定位。取而代之的是,通过结合实际情况的开放式课程作业的设计,来考核学生对课程掌握的情况,从学生提交的作品来评估教学效果。

对于全校性本科生选修课《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通过2个期末作业来评估学生课程的表现。课程作业1是“数字化厦门大学本部地图”。通过采集身边的空间数据并进行制图表达,让学生进一步掌握MapInfo的空间数据采集,属性数据录入,数据编辑以及制图等基本操作。学生较好地完成了作业,并建立了不同的空间图层,如道路、林地、建筑用地、湖泊、草地等图层(见图1A)。课程作业2是专题地图制作“中国人口分布图”,通过该作业,评估学生应用ArcView进行专题地图制作的能力。图1是这两个课程作业的学生作品。

图1 本科生课程作业(A-作业1;B-作业2)

由图1可见,学生基本掌握了对周边地理事物进行数字化与制图表达的能力。通过这样的开放式的课程作业设计,联系身边的地理现象,让学生学以致用(如厦大校园地图制作),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这门课程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对于海洋事务研究生选修课《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在海岸带管理中的应用》,同样采用课程作业来评估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作业1是有关创建GIS数据库及地理制图。其中的制图包括普通地图与专题地制作。通过开放式分组(按学生所在国家)作业的完成,让学生掌握从网上获取各种相关空间数据的数据采集方式,并进一步编辑与地理制图。作业2是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并与模型结合估算流域尺度的水土流失量并表达其空间分异性(基于课题研究成果)。该作业涉及到表5中的第6、7、8、10讲的内容,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相关知识并通过GIS项目练习对GIS的空间分析与地理表达有进一步的认识。图2和图3分别是来自美国与喀麦隆的两位学生完成的两个作品。

图2 研究生课程作业1之学生作品

图3 研究生课程作业2之学生作品

从图2-3可以看出,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地理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与软件技能。值得强调的是,图2作业是本科专业是生物学的美国学生自己从网上下载相关空间数据图层,包括行政边界、河流、道路、人口等并完成制图的,来自韩国、喀麦隆等地的学生也完成了他们各自国家专题地图制作,篇幅所限,这里无法一一列出他们的作品。显然,通过这样的课程作业设计会使他们产生能用所学的东西制作自己国家地图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学以致用。课后来自不同国家、学习层次不同的学生的普遍反映是该课程的实用性强,能学到一些“超出预期”的东西。

4 教学心得与体会

通过三年多的跨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地理信息技术相关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总结如下教学心得与体会:

4.1 联系实际并明确“学以致用”的课程定位。通过课题研究的成果展示并联系身边有关空间数据的事例,让学生了解地理信息技术是解决研究问题并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常用工具,有效地减少了跨专业学生对这个从未曾接触的软件工具的陌生感。进一步地从实用性的角度进行课程、上机实验设和课程作业设计,让学生掌握地理信息技术常用软件的基本操作。

4.2 “概念与原理介绍”与“上机实践”两部分相结合的授课形式对于地理信息技术这种实用型技术的教学是有效的。有关地理信息技术的原理与概念介绍很晦涩难懂,在简要地对重点概念与原理介绍之后,通过给学生有具体操作步骤的上机练习,完成特定任务,在课堂上有成就感,这很重要。课程设计上要保证学生有较多的上机时间。

4.3 课程评估宜采用开放式的课程作业的形式,让学生提交作品,而非闭卷考试。通过进一步的上机操作、复习相关内容并完成作品,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这一实用型技术的基本功能的掌握。

参考文献

[1] Core A. The Digital Earth:Understanding our planet in the 21th Century. Given at the California Science Center,Los Angeles,California,on January 31,1998

[2] Chang K S著,陈健飞译. 地理信息系统导论(第三版). 科学出版社,2006

[3] Chang K S著,陈健飞译. 地理信息系统导论(第一版). 科学出版社,2003

[4] 汤国安,杨昕. Arc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实验教程. 科学出版社,2006.

[5] 黄金良,洪华生,张珞平,张玉珍. 地理信息技术在海岸带资源环境管理中的应用,台湾海峡,2003,22(1):79-84

[6] 黄杏元,马劲松,汤勤.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地理信息技术的概念范文第2篇

前言

物流行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新常态经济发展形势之下,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对物流行业的发展给予高度重视,并将其纳入“十三五”规划的发展体系之中,以此来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的新发展。在信息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物流行业应牢牢抓住这一时展机遇,将地理信息技术运用于物流行业的发展建设之中,引导物流行业朝着精准化、智能化和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从而切实有效的实现精确物流的发展目标。对此,本文对地理信息技术在精确物流中的应用进行简要探讨。

一、地理信息技术和精确物流的概述

地理信息技术以现代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等为基础的高新技术,其中地理信息技术是通过地理信息系统这一载体进行有效传递和功能的综合性应用。地理信息技术的功能较为强大,在多个方面具有广泛应用,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其使用范围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深,具有搜集、管理、分析的多元化功能[1]。也正是因为地理信息系统能够对空间数据进行高效整合和系统分析,能够为物流行业的精确发展奠定基础。

精确物流以智能平台和数据网络为基础,能够对物流资源、地理运行情况进行动态化、实时化、精确化的管理,从而实现物资配给效益的最大化。精确物流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准确配给物资、快速的物流运输速度、优化组合各资源要素和效益最大化[2]。精确物流能够将物资资源与地理物流相结合,促使物流产业的各个环节形成连贯的统一整体,从而实现对各部门的精准调控和优化配置,对物流地理进行精准定位,由此可见,精确物流将逐渐成为我国物流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地理信息技术在精确物流中的应用

(一)查询分析

查询分析是地理信息技术在精确物流中的重要应用,通过地理信息系统能够为精确物流管理体系提供精准的地理空间地位。地理信息技术的基础则是分析查询,这是其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主要表现形式,实现由点击查询到空间分析查询方式的科学转变,与此同时,以地理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地理信息系统能够对物流空间内容的各项内容进行综合性评估,从而总结与之相关的地理空间发展规律。此外,地理信息技术与其他技术相比,具有更为准确、直观、精准的优势。由此可见,在精确物流的运行过程中,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其中能够精准定位物资的空间方位、运输路线,进一步提高物流行业的效益利润。

(二)辅助决策

精确物流作为我国现代服务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自身经营效益的同时,要切实有效的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消费者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质量,由此可见,精确物流要以消费者的切身需要和客观情况为基础,对精确物流体系中的各项要素进行优化配置,从而提升精确物流的用户满意度。对此,相关人员要重视对精确物流的科学决策,从位置决策、生产决策、库存决策、运输决策等方面入手,通过地理信息技术将其构建于完整的体系框架之中,从而更加快捷有效的获取相应的地理物流信息。

(三)商业服务

在物流发展过程中,要为消费者提供优质良好的交易服务,对此,地理信息技术能够帮助企业进行重要的决策分析,从而制定符合经济发展形势和满足用户需求的市场目标。同时,物流企业要借助地理信息技术充分挖掘市场的发展潜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市场行销活动,为物流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奠定重要基础。此外,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切实有效的回应顾客需求,对潜在客户的地理位置进行科学配置和优化管理,提供完整化和优质化的商业服务,减少生产管理成本的投入,为企业谋求更大的经济效益,加快精确物流的发展建设进程。

(四)实时跟踪

地理信息技术在精确物流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除了为其提供查询分析、辅助决策、商业服务的功能,还可以对物品资源的地理位置进行实时跟踪和精准定位。现代物流体系是一个综合性的发展概念,并且在信息技术、现代网络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之下逐步朝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在附有条形码信息的商品资源而言,可以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对其进行精准定位,实现全球定位功能的最大化,以便对物流要素准确跟踪[3]。同时,精确物流需要通过仓库等物流设施实现对资源的有效存储,地理信息技术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分析功能,对仓库资源进行高效整合,减少仓库设施资源的浪费,极大程度上节约了物流企业的资源成本。

三、总结

地理信息技术的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 区域商业环境 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营销战略

信息和信息技术加剧了全球化进程、塑造了新的生产方式、改变了商业规则,自然也影响到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规划和实施。随着地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地理数据的长期积累,地理信息和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性商业和经济活动中,将越来越重要。据估算,超过80%的商业和经济数据具有空间特性或与位置有关;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这些空间性的数据,可以优化配置资源,降低商业运行成本,并规划、监测、改善区域商业和经济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应用到社会经济数据的管理、分析、描绘,为解决复杂的区域经济问题提供地图表现、区域营销、空间决策支持、空间规划等服务。本文从理论上探讨地理信息、商业环境和区域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并结合中国广东的区域发展状况,系统地分析地理信息和地理信息技术在商业和区域经济中的应用,旨在改善区域商业环境,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和塑造区域形象,为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创造条件。

1 从区域商业和经济的角度看地理信息系统

学术界对于地理信息系统概念的理解是比较多样化的。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门新技术,在其产生后短短的三、四十年的历史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在于GIS集数据库、制图、空间分析功能为一体,并以对空间数据进行分析的功能为其特色。GIS的出现为各行各业繁杂的数据管理、多源的成果表达形式和空间数据分析提供了最为快速、方便、准确的方法和手段。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多学科的边缘综合性学科,其核心技术是计算机科学,基本技术是数据库、地图可视化及空间分析。在应用领域中,它和遥感系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密切结合,更加发挥出它的巨大作用,使其在调查、分析、决策、管理和控制等方面显示了它的不可替代的支持功能。

地理信息系统在研究、开发和市场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①地理信息系统的组织结构,从单用户的桌面系统和专业化的部门系统,转向融入业务流程的企业级系统,以及基于Internet的公众参与系统;从单一的结构层次和客户机-服务器模式二层结构,转向基于Web技术的三层结构。②地理信息系统的认识论、方法论和实际应用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样化,传统的以数据、技术和应用为主体的信息系统,强调空间数据模型、空间分析、空间可视化、智能信息技术等;以信息学、地理学和社会学理论为基础的地理信息科学,着重研究使用地理信息和地理信息技术背后的一系列技术和理论问题。③强调开放型的地理信息系统,即基于Internet的、可互操作的、可公众参与的地理信息系统,目的是为开发商提供一系列地理信息标准和地理信息技术方案,最终为社会提供廉价的地理信息和相应的应用服务。④地理信息市场正日益扩大,正逐渐从以政府部门为主的专业用户市场,转向以私人机构为主的商业用户市场,地理数据正直接或间接地渗透到包括商业和经济在内的各种社会活动中。

地理信息系统使用多种空间模型,如点—场模型、网格模型、拓扑模型、对象模型等,并配合关系型或对象型数据库管理系统,来表现不同尺度的自然和社会现象,广泛地应用于空间数据管理、空间规划、空间决策、资源分配、区域营销等方面。很多商业组织,包括政府医疗部门、零售商、直销商等,越来越对带有位置信息的社会经济数据感兴趣。由于希望减少决策方面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人们总是倾向于掌握更多的信息,倾向于规划和控制未来的行为;地理信息和地理信息技术,将会随着相关工具研究和开发的成熟,逐渐渗透到经济活动的很多方面。从空间经济角度看,地理信息系统是一个能够改变空间经济体系的重要元素之一。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地理信息技术是(现有的或潜在的)广泛应用于战略决策、方案评估和决策实现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在日常商业和经济活动中,大规模地使用地理信息和地理信息系统,似乎并不遥远;工业界的微软公司正在研究将数字地图技术嵌入到日常办公软件中,Open GIS联盟正致力于定义和开发标准化的可互操作的开放式地理信息系统 。

2 从地理学看区域商业环境

改善投资和商业环境,吸引区外和国外的直接投资,不仅被发展中国家,也被发达国家用来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二战后,在美国、英国和荷兰等西方国家中,一个重要的城市经济发展目标就是营造良好的企业运行环境,从而吸引外国投资。当今中国的经济发展正处于资源驱动的成熟期和投资驱动起步期,吸引资本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为制定“适当”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政府需要及时地理解、评估、监测本地的商业运行环境和变化趋势,为投资人提供宏观的指导和服务。商业环境的概念对于处在经济转型期的需要引入市场机制的中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定义什么是商业(投资)环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精确地定义商业的概念也是困难的。不同的学科背景,不同的学者对商业环境的认识也有差别。简单地理解,商业环境是商业组织所处的外部环境,包括背景性的环境和运行性的环境。从国际商业的角度,商业环境指一个公司之外的,影响到公司的全部要素之和。为了便于“管理”商业环境,学者们提出了一些模型,如国内模型、国际模型和工业模型。

空间性是商业环境的重要特征之一。考虑到有多种多样的因素影响到整个商业活动,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的商业环境。即使对于同一地理区域,不同的商业组织,由于其业务范围的差异,将形成多个主观性商业环境认知。随着商业目标的变化和商业决策的调整,企业也需要重新调整对于外围环境的认识。另一方面,在不同尺度的地理区域中,商业环境的概念具有明显的差异;对于不同空间尺度的商业环境的研究,例如全球和国际性的宏观区域、国家和区域性的中观区域、城市和本地性的微观区域,强调的重点往往是不一样的,研究目的也不相同。

研究区域商业环境对于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理解商业空间特征,把握空间变化趋势,监测商业环境的变化,宏观上和中观上可以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战略决策信息,制定总体规划,微观上也可为投资者提供指导和服务。从本地政府的角度,研究本地区域性的商业环境,可以帮助本地企业家和潜在的投资者,为他们提供决策信息,分析市场范围和价值,有利于制定公司远期发展目标。

3 地理信息系统与区域营销战略

简单地理解,区域营销(Place-marketing)“理论”主要是从城市规划理论和市场营销理论相结合而发展来的。一个地方或区域,具有一定数量的“资源”,如基础设施、房地产、公园、大学、博物馆、海滩、居民等。区域营销理论将地方或区域资源当作是产品,将这些区域内的投资者、游客等买家当作是消费者。区域营销的发展策略包含两大要素:区域规划、开发和产品营销。区域规划、开发主要是为了改善本地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区域产品营销,一方面着重分析本地的市场状况,以市场构成指导地方的规划和建设,另一方面,通过多种手段,塑造本地形象,吸引消费者。区域营销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发展目标和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方式和策略。

区域营销作为区域发展策略在北美和西欧的一些城市的实施相对比较成功,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传统的区域营销理论着重从本地角度研究区域的“产品”、“消费者”和“市场”,以此作为振兴区域城市经济、塑造区域形象、选择样板项目、销售本地产品和服务的基本依据。以区域营销作为区域规划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也往往有不少误区。第一,将营销学的概念引入区域发展策略时,并不容易有效地鉴别区域的消费者,依此制定的目标和战略规划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第二,区域营销注重本地的发展,往往可能和相邻的区域在竞争方面产生冲突,若多个地区同时竞争相同的资源和客户,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效应。第三,地理的空间要素,虽然在一些区域营销理论的论述中提到,但很少深入地讨论。第四,信息技术,特别是地理信息技术,与区域营销间的关系,也几乎没有理论方面的讨论和实践方面的验证。

地理信息系统正逐渐被营销学接受,成为营销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它可以应用到以营销学为基础的区域营销战略中,改进传统的区域营销手段。一方面,地理空间是经济的重要因素之一,Krugman认为“跨越空间的交易存在费用,生产中存在规模经济”;专长于空间信息管理和分析的地理信息系统,是区域经济管理的重要工具。另一方面,基于地理位置的人口统计和社会经济数据统计,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往的市场分析方法,也为商业带来了新的营销手段。从地理信息科学的角度,重新审视区域营销策略,提供新的区域营销工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区域营销理论的不足。

基于地理信息和地理信息系统,区域营销的内容、目标、手段、数据和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扩充和提高。如果存在小尺度空间上的人口统计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基本的地理区域数据、适当的消费行为调查数据和研究模型,地理信息系统可用来方便地分析市场的组成结构和空间形态,从而为本地的设施管理和公共服务(如健康服务、交通和通讯设施服务、紧急情况服务、土地利用管理、城市空间规划等)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信息。基于Internet网络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可以打破区域空间限制,在全球范围内塑造区域形象和组织“促销”。区域营销需要的技术和数据在美国已经基本成熟,低价位的软件工具和空间数据,已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很多官方和私人机构的网站上也已经有相当多的数据供应。在中国,计算机化的数据积累比较少,地理信息系统也相对昂贵,区域营销的手段还比较单一;但随着中国内部和国际间区域竞争的加剧,环境与资源问题的突出,地理信息系统有很广阔的应用潜力,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

4 适应区域营销战略的区域地理信息系统(以广东为例)

广东区域经济发展面临不少问题,如环境和资源的矛盾比较突出,地区经济水平很不平衡,特别是持续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等。从区域营销战略的思路出发,本节着重从三个层次探讨适应区域营销战略的区域地理信息系统:①将已有数据资源空间化,建立基于地理空间的社会经济数据库系统;②建立基于Internet网络的数据交换中心,供应廉价或免费的空间数据;③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开发和应用推广。

社会经济数据库系统是区域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传统的社会经济系统,其数据结构主要以关系型的数据库为主,按专题和时间序列设计成数据表格,在某种意义上,是将传统的印刷年鉴资料数字化,便于学者统计分析和建立区域经济分析模型。比较新的趋势是(很多国家的统计部门)直接出版数字化的统计和抽样资料,并引入地理空间概念。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概念和应用目的,将这些统计数据按照一定的框架、方法、模型进行显示、模拟、聚集、抽象、转换。但是,建立详尽的社会经济数据库系统不仅需要比较多的资源,而且尚有一定的技术难度。一个比较实际的做法是充分利用现有的统计资料,建立标准化的地理编码,将现有的统计数据和地理数据合成。

建立基于Internet网络的空间数据服务中心的最终目的,是为各种各样的用户供应廉价或免费的空间数据。建设空间数据服务中心,首先要建立或引用一套空间数据质量标准、交换标准和描述标准;然后在区域性的信息基础设施上建立基于Web站点的空间数据仓储,使用户能够检索到数据储备,并了解数据的主题、空间范围、质量、版权等;如果有需要,用户还可以方便、快速地获得所需的数据。初级的数据仓储,主要是将区域性的地理和社会经济数据,采用几种常见的数据格式,存储于Web服务器,用户可以通过专门网页进行数据查询和下载。再进一步,建立专门的空间数据仓储和数据交割中心,加上比较完备的元数据和目录索引技术(如ANSI NISO的Z39.50标准),构成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用户可以使用普通的数据引擎,使用关键字检索所需的空间数据。美国的大多数州已经建成了这样的数据服务中心。更先进的空间数据服务中心,是建立在“互操作”概念上的空间数据的共享、地理信息工具的共享;它的核心内容是分布式数据管理、协同计算,但这种理想的系统仍处于研究和开发的初级阶段。

区域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开发非常多样化,如:①规划用于基础设施、教育、研究开发和医疗服务方面的公共投资;②理性地分配自然资源和控制土地使用;③服务于商业机会的寻找、筛选和战略决策;④分析人口、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模拟市场的空间分割;⑤为商业公司和政府部门提供决策信息等。这样的应用系统在中国目前还很少见或仅是原形系统,如服务于“招商引资”的京九铁路沿线投资环境信息系统。在美国已经有了一些应用的例子,如Economic Development Administration,Department of Commerce的Economic development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用于支持商业扩张和制定经济发展政策。开发多种多样的地理信息应用是区域营销战略成功的关键之一。

5 初步结论

面向商业和经济发展的地理信息系统仍然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因而在实际应用中,会有很多不能确定的问题。其中两个最重要的问题是空间数据的缺乏和技术推广的困难。在中国,空间数据库的积累比较少,即使有一些数据存在,数据结构和格式也往往难于交换和共享;数据的积累需要消耗比较多的投资,这与中国的资金短缺相矛盾。同时,设计和实现可运行的、廉价的面向商业和经济发展的地理信息系统,对于现有的技术,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当前的GIS,仅只是“界面友好”,不是“应用友好”,只对GIS专业人员而言具有强大的功能,普通的用户却难于了解和掌握它。面向商业和经济发展的地理信息和地理信息技术,对经济的影响是长期性的,对于塑造灵活的、具有竞争能力的商业,在组织生产、营销、决策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但另一方面,它需要高额资金投入,也要培养相应的专业人材,这些对于发展中国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发展中国家的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几乎还没有启动,最多处于建设初期,空间信息仓储仍有待建立,更谈不上廉价的地理信息供应和地理技术服务。这些都会阻碍地理信息和地理技术的传播和推广。

地理信息系统与商业和经济(作为一般性的题目)和地理信息系统与基于区域营销的经济发展(作为一个子题目),都是复杂的研究课题,本文只是一个初步总结,还有很多课题需要深入地研究。在技术层次上,需要结合中国的经济和技术现状,积累数字化的地理信息,利用已经存在的数据,逐步建立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和空间信息仓储,并向社会提供廉价的地理信息和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商业和经济发展层次上,仔细考虑空间在商业和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将地理信息系统作为区域发展的战略工具和可以降低商业运行(生产、运输、营销和零售)成本的日常工具。从经济学的角度,空间经济只是经济的一个侧面,地理信息和地理信息技术应当和其它经济工具协调使用、相互补充。在中国的现实状况下,如何有效地积累地理空间数据,推广地理信息技术,建设有效的空间信息服务体系,如何将之溶入企业和政府的管理、评估、规划和决策业务中,如何合理使用稀有资源、降低交易成本等,都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邹伦,刘瑜等.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陈才.区域经济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3]唐根年,徐维祥卢丽华.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区域经济差异特征分区研究,经济师,2003年第9期

[4] 张钢,朱文隽.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经济问题研究中的应用,上海电机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地理信息技术的概念范文第4篇

一、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地理信息系统简称为GIS,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依靠计算机硬件的支持,对空间相关数据进行采集、管理、操作、模拟、分析、显示,运用地理模型的分析方法,提供多种空间及动态地理信息,为地理研究决策提供服务建立起来的计算机技术系统。目前,GIS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有矿产资源开发、环境污染与治理、城市规划与管理、天气预报、防灾减灾以及公共交通与管理等领域。

二、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现状

1.系统技术方面

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网络化、智能化以及集成化的特点,依据GIS技术的应用发展情况,可以总结出地理信息技术的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桌面工具时代;第二个阶段是网络地图展示时代;第三个阶段是Web 2.0时代。从平台的转变我们可以看出,GIS的工作平台由单机向网络工作环境的转变,不仅实现了通过互联网、下载、浏览信息,还实现了以Web为基础的GIS查询与分析。Web2.0与Web 1.0相比,交互性更强,用户集内容使用者和内容提供者与一体。系统集成化使GIS软件具有多种不同功能,成为可以实现自我软件管理的组件,使数据能在系统内和系统间自由流动。

2.系统应用方面

GIS应用呈现出企业化、社会化、全球化、大众化等特点,已经实现了从面向专业技术领域服务向社会化地理信息服务的转变。GIS通过与RS、GPS的进一步结合,可以进入更多的宏观与微观领域并形成新的产业,大大推动GIS的应用,使GIS转化为生产力,更好地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包括企业GIS系统在内的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以企业内部应用为目的的业务系统取得了较快发展。企业GIS可以在一个单位的多个部门得到应用,通过建立一个长期稳定运行的系统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共同为企业多种业务系统提供空间数据和服务,为企业不同部门提供空间信息。

三、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前景

1.开放GIS研究

开放GIS通过采用新技术和商业方式达到提高地理信息处理的互用性,减少非互用性对工业界、教育界、艺术界的负面作用。美国开放式GIS协会以建立全国和全球范围信息基础设施为目标,以方便人们自由使用地理信息和自由处理地理信息;甚至为当前还未进入地理信息处理的产业开辟新的地理信息处理市场,为社会带来新的商业模式和商业利益。这其中包括:地理信息处理商、计算机生产者、系统整合者、电讯公司,甚至高等院校都加入了此协会,形成了软件规范及新的商业途径。

2.GIS网络化

计算机技术对GIS发展起的作用是巨大的。网络技术使数据库在地理位置上以分布式的方式而存在,这样的存在方式使得数据库可以进行局部生产、更新、管理、维护。网络的开放性特点又使分布的数据库可以共享使用。万维网的发展为GIS数据提供了更大范围的、出版、获取、查询途径。地理数据不仅可以根据地理位置、专题内容、使用价格进行查询,还可以直接在网上进行数据的各种操作,使用网络提供的模型模拟,产生新的数据结果。遗憾的是,当前网络在GIS上还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鉴于GIS庞大的数据容量导致网络宽带不具备满足地理数据传输的能力;另一方面,如何使网络有效应用于GIS中,仍然是需要探索的难题,许多技术在GIS领域与商业化、实用化还有差距,仍处在研究和实验阶段。

3.GIS构件化

组件技术是近二十年兴起的面向对象技术进入到成熟的实用化阶段。组件技术概念模式下,软件系统被当作相互协同工作的对象集合,并且每个对象都可以提供特定服务、发出特定消息,以便其他对象了解。组件式GIS系统通过适当抽象GIS功能,通过组件形式提供给开发者,会有传统GIS工具无法企及的优点(如:组件式GIS系统价格便宜、小巧灵活)。在组件模型中,各组件可以实现与自己关系最紧密的系统功能。组件化GIS平台具有集中提供空间数据管理的能力,与数据库系统灵活连接,使用户可以取得较好的性能价格比或者开发GIS应用系统。这样,VB、VC、Notes等都可以直接成为GIS的优秀开发工具,并且能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优点。

4.与云计算技术有效结合

随着GIS技术的不断网络化以及云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地理信息系统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展,并对GIS系统平台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对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以更高的性能满足GIS系统平台的需求,需要推进云计算技术与GIS的快速结合。目前,国内外大型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平台都推出了云服务功能,且已经成为了发展中的重要增长点。

四、结束语

地理信息技术的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地理信息;配电网规划;配电自动化

引言

配电网作为电力系统的主要负荷中心,配电网络规模不断扩大,其元件繁多,结构复杂的特点也愈加突出。地理信息技术可以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实现对地理分布数据的收集管理利用,与配电网中的各种信息具有密切的联系。采用地理信息技术与配电网运行规划相结合,应用于配电系统的实时运行维护规划中,可以提高配电网数据处理的效率和科学性,使配电网的设备设施管理与建设合理科学化,有效提高配电网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本文将地理信息技术在配电网中的应用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地理信息技术在配电自动化建设中的应用,第二方面是地理信息技术在配电网规划中的应用,最后突出详述Voronoi图技术在配电网建设中的应用。本文旨在对地理信息技术在配电网中的应用进行全面阐述,推动配电网运行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1.地理信息技术在配电自动化中的应用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配电自动化系统,可以将实时的地理信息与在线的设备状态信息相结合,为配电网中的应用同时提供地理和设备的各种底层数据,同时利用软件技术对采集到的底层数据进行处理和管理,为配电网运行管理建立实时有限,兼顾地理信息的模型,新城既有空间概念又有配电网信息的分层管理数据库,极大地改善配电管理。目前在配电自动化中,地理信息系统已经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了应用:

(1)配电综合管理

传统的配电综合管理系统利用数据库系统处理数据,利用CAD技术处理图形,并不能够将二者有机的统一起来,而地理信息技术将数据与图形相结合,具备了双向查询的特点,既可以将配电网底层数据地理化,又可以将实时的运行数据可视化。将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配电综合管理系统中,将配电网情况生动直观化,综合整合了地理信息数据,配电网数据,它能够协助运行管理人员实时监控设备运行状况,为配电网运行管理提供实时准确的数据支持,还可以掌握用户分布情况和线路设备状态,合理调配资源,提高配电综合管理效益。

(2)SCADA

地理信息系统与SCADA相结合,将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与SCADA的数据库之间建立映射关系,实现SCADA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交换。将SCADA与地理信息系统集成在一起后,SCADA就能够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图形作为基础,与本身数据库的实时数据相结合,调度员利用这一系统就可以直观实时的监督配电网的运行状态,准确的进行网络分析,制定调度指令,有效的减少突发事故带来的而损失,提高调度质量。

(3)变压器负荷管理

变压器负荷管理用来预防变压器过载损坏的情况和轻载低效运行的情况,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变压器负荷管理时,变压器负荷管理的数据旧可以从地理信息系统和用户信息系统的数据库中取得。这种集成图形数据和费图形数据的功能显著提高了变压器负荷管理系统的能力。变压器过载预测功能可以根据地理信息系统和用户数据进行预测,将可能过载和轻载的变压器显示在地图上。配电调度人员可以利用变压器过载预测功能获得这些变压器的具体信息,并及时对这些变压器定位采取措施,避免损失。在地理信息技术的帮助下,配电调度人员可以通过跟踪负荷变化来将因过载或者轻载而受损的变压器数量大大降低。

(4)事故负荷转移

事故转移负荷可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中存储的设备状态数据与网络拓扑相结合,用于三相潮流的计算,并将存储在数地理信息据库里的结果作为开关的属性值用于事故负荷转移的计算。当网络中事故发生时,依照网络运行管理的规定,通过及时调用存贮在数据库的分析计算程序找出应当执行操作的开关,对网络拓扑重新更新。将地理信息数据库应用于事故转移负荷中,可以存储大量的系统开关状态信息和空间坐标,极大的提高了开关定位操作的效率,实现了事故负荷转移的优化操作。

2.地理信息技术在配电网规划中的应用

2.1 空间负荷预测

在配电网规划中,空间负荷预测是首要步骤,只有对供电区域规划目标水平年的负荷做出合理科学的预测,才能够做出负荷发展需要的规划方案。将地理信息系统作为负荷预测的基础,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处理收集基本数据,可以极大地提高减少数据收集量,提高数据的处理效率。文献[1]基于地理信息方法的实用性,建立了新的空间负荷预测的理论和模型,并提出了基于地理信息平台的负荷预测步奏,经实例检验科学合理。文献[2]通过对城市电网空间负荷预测的研究,提出了城市空间负荷预测的总体方案,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城市电网负荷预测操作平台。文献[3]针对空间负荷预测的数据需求,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来收集处理基础数据,并且提出了新的空间负荷预测算法。应用模糊理论来构造配电网空间负荷预测,采用RBF神经网络训练模糊集,并根据城市发展需求调整训练模糊规则,在将供电区域分区的基础上,得出徒弟使用决策,计算出分区的目标年负荷预测值,为地理信息系统在空间负荷预测中的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2.2 变电站的选址及站容优化规划

变电站规划是配电网规划的重要环节,根据目标年的负荷需求和城市规划的基本要求,在成本最小的前提下合理确定变电站建设的容量和位置。变电站规划对电网规划的网架结构建设的合理性有着重要的意义,是电网规划中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文献[4]将微分进化算法引入到变电站规划选址中来,并且考虑地理信息系统对规划站址的影响,通过判断待选站址和地理因素的网络拓扑关系,确定可行的待选站址,通过动态的参数运用策略提供计算群体多样性,从而提高算法运算速度,提高算法性能效率。文献[5]以地价为例提出了能够计及地理信息自动进行大范围搜索的变电站选址模型和相应选址方法,在传统的单中位选址模型中加入了地块边界线性约束条件,将此条件带入单中位选址目标函数中,该方法能够计及地块价格自动进行无约束大范围搜索选址,且有效的避让了不可建站区域。文献[6]充分运用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可视化功能和空间分析功能,借助经济容量的计算公式完成了站址的初选,以满足不同负荷密度下的经济负荷为前提,通过逐步搜索负荷点进行迭代计算,得出站址和最佳容量,并利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多级模糊综合评价选出最优的站址方案。

3.Voronoi图技术在配电网建设中的应用

Voronoi图作为地理信息技术中的一种空间划分方式,已被广泛应用到空间分析、空间查询、空间推理等领域的研究中,Voronoi图建立了一种并不依赖于坐标几何的空间邻近模型,对解决空间剖分问题有一定的优势。文献[8]提出利用Voronoi图解决变电站规划问题,利用Voronoi图进行了变电站供电区域的划分,该方法将配电网划分成各个变电站的供电区域,为供电区域划分提供了新思路。文献[9]进一步研究了顶点加权和路径加权Voronoi图,并结合电力系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基于平均负荷密度的顶点加权Voronoi图、基于变电站主变容量的顶点加权Voronoi图及基于近似最短路径的路径加权Voronoi图等几种加权Voronoi图的构造思路及其在新增变电站站址优化规划和变电站最佳供电区域合理划分中的应用。文献[11]应用障碍Voronoi 图实现变电站供电区域的划分,可以在变电站位置及障碍因素已知的情况下,在满足相关技术约束的条件下,以电气距离之和最短为目标函数,利用障碍Voronoi图的几何特性,实现变电站供电区域的最佳划分。

4.总结

本文以地理信息技术在配电网中的应用为题,从地理信息技术在配电自动化中的应用,在配电网规划中的应用和Voronoi图技术在配电网中的应用三个方面介绍了地理信息技术在配电网中的应用。从配电网智能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来看,在以后的研究中,应当注重将地理信息系统与配电网管理运行系统相结合,开发应用智能化的在线配电网信息管理系统,利用实时的地理信息和电网运行信息对配电网进行科学合理化的管理。

参考文献

[1]王天华,范明天.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的配电网空间负荷预测[J].电网技术,1999,23(5): 42-47.

[2]肖白,穆钢,杨右虹等.基于GIS的空间电力负荷预测平台的研究与开发[J].中国电力,2010(10).

[3]刘立辉.基于GIS的电网负荷预测及其优化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

[4]牛卫平,刘自发,张建华等.基于GIS和微分进化算法的变电站选址及定容[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7(18).

[5]王笑一.计及地理信息的变电站选址模型研究[D].天津大学,2009.

[6]张建波.基于GIS的城市配网变电站规划的研究[D].湖南大学,2007.

[7]杨丽徙,王金凤,王家耀.基于Voronoi图的配电变压器定位和供电区域的[J].测绘通报,2004,05:33-35.

[8]朱向前.电力GIS及基于V图的变电站选址的研究[D].郑州大学,2006.

[9]杨丽徙,李晓君,郭清海等.障碍V图在变电站供电区域划分中的应用[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09(1):32-36.

[10]苏琳,康积涛.地理信息系统在配电网规划与设计中的应用[J].华东电力,2006(1).

[11]张伏生,赵登福,袁魏等.地理信息系统在配网自动化中的应用[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00(6).

地理信息技术的概念范文第6篇

【关键词】信息化;测绘体系;定位;框架设计

随着我国测绘行业的不断发展,行业对工程中的各项技术都有了新的要求,测绘技术朝着信息化发展已经成为了一种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信息化测绘体系构建也成为了当前我国的热点话题。信息化测绘体系的构建它主要体现在技术以及服务等方面,再加上测绘技术已经地理信息技术它会关系到我国未来的社会发展以及边防建设,并且测绘技术变得越来越重要,所以一定要重视测绘的质量和相关技术,进一步推进我国信息化测绘体系构建设步伐[1]。

一、数字化测绘体系的发展

测绘技术的发展是经历了很长的时间的,大约从古埃及就已经出现了初期的测绘技术,当时利用土地丈量的方法进行工程测绘,通过不断的发展,一直发展到遥感测绘,传统的手工测绘技术现如今已经逐步被现代化的测绘技术所取代。在20世纪的时候,测绘技术的主要标志是光学机械,不过这种机械非常的庞大,测绘人员为了取得所需的测绘数据经常需要抱着巨大的测绘设备奔波,测绘的准确度和现在的技术也相差甚远。另外在早期的线划测绘图制作的时候利用的是手工的机械绘制方法,不仅费时费力,绘制的质量也不是很高。在数字化测绘体系出现之后,测绘作业质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数据的获取、处理以及加工、应用都实现了数字化,产品的形式也从传统的纸质模式转变成为了4D模式,实现了测绘技术的一次革命。新的测绘体系以3s技术和空间数据资源作为构成的核心,并且结合现代比较发达的网络、存储等数字化手段。它从GIS发展到WEB GIS,再发展到OPEN GIS,到空间数据之间的相互操作,再发展到Clearinghouse;数据库同样从基础地理信息库发展到了空间数据技术设施,再到空间信息基础设施。

二、信息化测绘体系

信息化测试体系是测绘体系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从技术角度对信息化测绘体系进行分析的话,它是现代测绘技术经过交叉、融合以及进一步的发展所形成的,依托当前发达的数字信息技术的,能够快速获取空间地理信息,并且技术、准确、智能的对信息进行一体化管理,并能够进行网络化生产的一种数字化测绘体系。这种测试体系它实现了对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增值,能够为社会提供多元化的服务,也是后数字化测绘技术的发展必然走向。信息化测绘体系它所包含的技术主要有卫星重力探测技术、航空航天遥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信息高速公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全球卫星定位导航技术、卫星测高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卫星定位导航技术以及各种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在进行测绘工作时,已经能够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准确化的解决面临的4W问题(where、what object、when、what change),并且还能够把获取的时空信息随时传输给每一位需要的人。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环境将会覆盖的更加全面,GIS的应用以及理论也将会更上一个台阶,空间数据信息也会得到更高的利用,同样也会给信息化测绘体系指明未来的发展目标和方向。

三、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定位

对信息化测绘体系进行理解时,可以站在数字化测绘体系的角度分析,着重从测绘技术自动化、测绘成果数字化、测绘服务网络化以及测绘产品社会化这四个方面对信息化测绘体系进行定位。具体内容如下:

(一)测绘生产自动化

信息化测绘体系中所应用到的测绘技术逐渐转变成为了自动化测绘手段,并且里面的测绘仪器也逐渐走向数字化。各方面的测绘设备也发生了巨大转变,比如说野外测图已经由原来的半板仪纸质测图,转变成为了数字化自动化的测图设备。不过是在对地理信息的获取、处理、加工、应用等方面还是到测绘生产各个环节都实现了数字化和快速化发展。随着人们对测绘要求的不断提升,三维数据的获取和地理信息及时更新需求变得越来越大,技术上不断改进,走向自动化也便成为了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二)测绘成果数字化

信息化测绘技术它的测绘成果不再局限于纸质形式,测绘成果变得数字化,它和传统测绘体系相比最大的优势体现在:首先成果中蕴含的信息量变得更大,涉及的面也变得更广;其次获取测绘成果的效率比较高,当今社会变化异常迅速,想要能够及时准确的反映出当下地理信息特点,数字化的应用确保了这一要求的实现;然后测绘成果的形式变得更加多样,为了满足人们不同的要求,数字化测绘成果能够派生出很多不同的测绘产品,比如满足各种需要的数字地图、功能多样的地理信息系统等;最后,产品变得更加标准,满足了信息社会不断变化的要求[3]。

(三)测绘服务实现网络化

信息化测绘体系真正实现了以服务为主导,服务方式逐渐向需求市场转变。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网络信息技术覆盖面积的不断增大,使得人类的社会空间在信息概念上变得越来越小,测绘服务的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今的测绘结果能够实现分布式存储,用户只需要访问专门的网站,就可以获取所需要的地理信息。

四、信息化测绘体系的框架结构浅析

本人结合对数字化测绘体系的认识,归纳出信息化测绘体系的框架结构如下所示:

图:信息化测绘体系框架

通过上图我们可以发现信息化测绘体系的框架结构主要包括5个层次结构:应用层;服务层;管理层;数据层;技术层,另外还包括4个主要的体系:社会化和产业化信息应用服务体系;信息的整合、集成与导航体系;数据的提取、建库与更新体系;技术的创新;支撑与保障体系。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发现测绘技术的发展历程其实非常漫长,在古埃及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测绘技术,它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变革才一步一步发展成为今天的信息化测绘。信息化测绘体系是测绘技术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人们对它进行了新的定位,分别为测绘技术自动化、测绘成果数字化、测绘服务网络化以及测绘产品社会化,并且它也具有了新的框架结构,它包括的层次以及体系更加健全,满足了人们对地理信息数据方面不断变化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吕林. 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定位与框架[J]. 环球人文地理,2014,18:43.

地理信息技术的概念范文第7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发展方向

1.引言

硬件、软件、数据和用户是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它通过采集地理空间数据(整个或部分地球表面与空间和地理分布有关的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编辑、管理、分析和统计,最后制成图像。GIS为适应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需根据地球数字化的需求不断拓展其深度和广度,在这种急剧变化的大环境下,对于GIS的要求也在不断更新。虽然,当前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网的发展简化了信息数字化,但是,在以数字的形式表示信息方面,地理信息仍然处于相对滞后的情况。所以,如何攻克地理信息在使用方面的难题,对于当前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是对其发展的极大推动。计算机技术对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影响深远。计算机及其相关设备是GIS的技术依托,为其提供平台和工具。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GIS的信息处理和数据存储提供了有力支持,性价比和存储量都显著提高。与此同时,信息时代和数字时代的要求让GIS难以满足。下面将针对GIS在网络化、开放性、虚拟现实、集成化、空间多维性等方面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2.GIS多元化

2.1 GIS网络化

GIS的更新的即时性和迅猛的发展势头得益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GIS在因特网的应用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GIS实现网络化是其重要的发展方向,互联网地理信息系统优于传统GIS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强大的适应性:互联网让Web GIS适应更多平台,也实现了其全球化;广泛的应用面:借助于网络,Web GIS的应用覆盖到了世界的每个角落;强大的现实性:人们能够更方便的在网上查阅最新信息和动态;社会化的维护:社会协调工作对于数据的处理有利于减少重复劳动;使用简单化:用户可以自由的从网上获得所需的各种地理信息,无任何后顾之忧。

2.2 GIS开放化

开放式的地理信息系统能够更好的实现信息共享,不同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之间能够更好的互操,无论是在系统内,还是在系统间,数据的流动都畅通无阻。为此,GIS需要具有以下特性:互操作性,保证数据能在不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都能共用,并且能够进行信息的交换;可扩展性,保证硬件对于不同软件和不同档次的计算机的适应性;技术开放,将源代码及规范说明向用户公开;通用性,可不做修改便能在不同计算机上运行,不依赖软件、硬件以及网络环境。

2.3 GIS虚拟现实化

GIS与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能更有效的模拟人在自然环境中从看、听、动三个方面对于外界的感知。虚拟现实GIS正是通过与虚拟现实技术及其他技术进行完美结合,依靠虚拟现实技术的沉浸、交互以及构想的三个特征,在GIS中融入虚拟环境,能优化GIS并使其更加完美。

2.4 GIS多媒体化

在GIS的系统结构、系统功能及应用模式的设计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够让其更形象化,

同时能够优化其表现形式,使其表现形式更加丰富灵活,并且更易被接受。将多媒体技术更好的融入到GIS领域中去,使其对外输出数据功能更加优化,是技术发展的主流趋势。

3.GIS与集成化3S技术集合

3S技术包括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3S技术的结合更好的将各学科技术综合应用,从而更好的为人们提供服务。3S技术结合而成的系统使其自动化有了更大的提高,同时让GIS系统更具有实时性。这种系统在数据的采集、处理和更新上具有更好的自动性以及实时性,并且凭借其系统的完善性,能更好的分析和运用数据,为各种应用提供全面的、科学的、完善的解决方案,还能帮助解答用户的各种疑难。

三维GIS与时态GIS的空间多维性,地质、矿山、海洋和城市地下管网等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和GIS的应用,同时,城市空间规划和景观分析以及无线通信覆盖范围分析等也急切需要三维GIS的技术支持。但目前的现状是,已经问世的3D GIS系统难以满足人们对于分析问题功能的需求,因此需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完善3D GIS理论,解决拓扑关系模型问题;二是建立能有效处理三维基础上的数据并且通过编程能实现的三维模型。

时态GIS,时态GIS以时空数据模型为概念基础,通过其时空数据库进行组织,对于时空数据结构的选择以各种时空过程和使用目的为标准。人们在日常的社会活动中,都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环境,时态GIS通过跟踪和分析不同时间段的空间信息,将时间和空间紧密的联合在一起,具有能够记录历史数据的重要功能。

部件组装化组件式GIS,GIS软件本身组成是比较庞大的,因此要完善GIS软件的功能需要巨大的工作量。GIS软件的发展经历了从GIS模块到集成式GIS,再到模块化GIS,最后到核心式GIS的过程。现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可以通过软件控件技术对GIS软件进行开发,使组件化GIS适应标准的组件式GIS平台,这样各个组件之间在能够自由重组的同时,又能保证可视化的界面,并且接口也更加方便和标准。

4.结论

GIS的发展需要多学科的融合对其提供技术支持,同时GIS的发展也为其他学科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是相互促进的过程,不断完善地理信息系统,能够更好的促进地理信息及其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同时能够为人类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让人类在了解、认识环境的过程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参考文献

[1]范力铭.基于ArcGIS Engine的三维GIS系统开发与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07.

[2]汪琦.基于ArcGIS Server的企业级GIS系统开发与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07.

[3]陈明辉.GIS数据接口的研究与应用[D].中南大学, 2004.

地理信息技术的概念范文第8篇

关键词:新形势下;城市测绘技术;分析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信息化测绘,简单说就是以信息化技术为依托,在数字化测绘的基础上,在完全网络化运行环境下,实现实时有效地向信息化社会提供地理信息综合服务的测绘方式和功能形态。信息化测绘是我国测绘实现了由传统测绘向数字化测绘转化和跨越之后即将进入的又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它代表着我国测绘在进入新世纪后现代化建设总的战略方向。

1 城市测绘工作的必要性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建设的龙头,没有一个科学的规划,建设就无从做起;没有城市规划,城市就会盲目地建设、盲目的发展,今天拆,明天建,觉得不合适就拆、再建,形成了恶性循环,如何才能防止出现恶性循环,那就是规划的同时重视由测绘工作提供的规划基础资料。城市规划可分为三个不同层次,即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分区规划和城市详细规划,而每一个层次工作的开展都要有现势性很强的不同比例尺地形图作依据,都要有以多种不同的测绘成果及数据为基础。城市测绘是实施总体规划的保证,如果说一个城市利用各种比例尺现势性较强的地形图做出科学的城市总体规划,前期测绘工作非常重要,那么我们说如何实施规划,进行科学的规划管理,城市测绘就显得更加重要。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它包括地上地下管网,各种类型的建设等等。当其规划设计完成后进入实施建设阶段时,则要求把各种管网准确地规划意图放样到实地,而能达到此目的所依靠的唯一手段就是城市测绘。可以说城市测绘贯彻在城市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建设的全过程,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否则规划不能进行,建设不能实施。

2 信息时代测绘技术的开展应注意以下几点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迈入了信息时代,这个时代,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信息实现共享了,信息化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信息技术早已彻底融入和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更对城市测绘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

2.1 新的时代背景下测绘技术的服务对象发生了变化

信息时代背景下,大众的信息需求量急剧上升。现代测绘为科学研究、国民经济建设、现代国防建设以及政府部门提供技术支撑和数据保障。而随着社会大众对地理空间信息需求的增强,测绘的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覆盖到每一个在地球上生存活动的人类。深入挖掘大众的地理空间信息需求,是测绘信息化服务的重要目标,只有实现了为大众衣食住行的服务,信息化测绘才能真正走上产业化道路。

2.2 新的时代背景下测绘产品的形式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以制图和设计为主要目的的测绘产品标准,将会被以信息服务要求的多维多种表现手段新的测绘产品标准取代,产品形式更加复杂更具灵活性。如满足各种需要的数字地图、电子地图、各种地理信息数据产品、各种功能的地理信息系统等。测绘生产方法将不断改进,除传统的野外数据采集、航空摄影测量、遥感等方法外,低空摄影测量、激光扫描测量、车载3D激光成像测量等先进的手段将不断应用于实际的测绘工作中,以满足成果的多样化和准确反映现势性的地理信息,以满足信息社会变化快、需求及时准确的特点。

2.3 新的时代背景下测绘技术中更多地渗透入了网络力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Internet在全球的迅速普及,使得人类社会空间在信息概念上逐步缩小,测绘服务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测绘成果可分布式地存储在各个地方,通过建立地理信息一站式服务系统。用户只需访问一个网站、一个查询界面,就可以对分布在各地的地理信息进行检索、访问和浏览,实现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享受地理信息服务的目标。测绘信息服务的信息应用社会化是建立在信息资源集成化和信息服务便捷化的基础之上的,而且需要首先生产公共公开的测绘产品,其最终目标是要让地理信息和测绘产品深入到平常百姓家,让测绘和地理信息成为全社会的共同需要。

3 信息时代背景下城市测绘工作面临的主要困境思考

随着测绘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各城市的测绘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信息化测绘体系也日益完善,但是信息时代背景下城市测绘工作任然面临着很多困境,既有技术上的局限,也有体制、机制方面的制约,急需认真研究和解决。

3.1 技术依赖性过高

城市测绘技术在我国的起步时间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技术不够先进,我国城市测绘技术创新任然存在较大的不足。一是自主创新不够,GPS系统、主流GIS软件、核心数据库等大多依赖于国外,技术安全隐患很大,需要集中各方面优势力量进行攻关;二是成果转化不力,已经建成的各种系统应用不充分,技术优势尚未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需要在推广应用上下工夫,提高地理信息和相关技术对企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3.2 目前我国测绘工作人员的整体专业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

为了适应信息时代城市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发展,就必须配备足够的专业人才。但是目前,我国测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参差不齐,很多城市测绘单位的人才知识面很狭窄,急需引进和培养复合型人才。一是测绘与城市规划、国土资源管理等的复合型人才,有助于推动测绘业务的拓展,增强测绘服务的针对性;二是地理信息技术与电子通讯、计算机网络、电子政务等开发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适应GIS市场开发的多方面需要。

3.3 各级地理空间信息协调机制不健全

城市测绘工作,各级地理空间信息协调不健全是一直以来一个重大的问题。共享机制的缺乏已经极大地限制地理信息应用,一方面各部门在地理信息建设上的重复投资、多头管理,形成地区之间、行业之间、部门之间许多的地理信息孤岛,导致信息封锁、利益不均、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局面;另一方面也存在对共享机制的片面认识问题,无偿调用、单向共享,忽视了版权单位的合理利益,不利于信息共享的可持续续发展。为此,应加快建立各级地理空间信息协调机制,制定完善包括数据标准体系、信息共享与利益公平政策、信息服务收费政策在内的信息共享机制和政策,以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效益。

4 信息时代背景下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展望

未来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发展和完善一直是业界研究的重要课题,尤其是时展变化到21世纪的今天,信息化测绘体系也要与时俱进,才能真正地促进城市测绘工作的稳步发展。在改变传统的测绘生产意识的前提下,充分使用各种先进的测绘生产手段和方法,将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中的先进技术融入各个生产环节,建设多维多尺度的地理空间数据和信息的实时获取、自动化和智能化处理的生产体系。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必须采用新的测绘生产方式和积极引进应用测绘新技术新方法,实现信息化测绘体系的根本目标,即实现面向空间数据的生产,从根本上解决现阶段存在的基础地理数据产品标准低、生产方式局限、产品表现形式简单、更新周期长、现势性差等问题,大幅度提高基础数据获取的速度和质量。

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应依据各自单位的实际技术与应用情况循序渐进开展,大体应分两阶段。第一阶段依托数字化测绘发展的基础,按照信息化测绘产品的要求建立和完善各种测绘产品数据标准,提高测绘产品的技术含量;完善和使用各种地理信息前端数据采集加工平台,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方法生产多样化多尺度的产品,产品现势性能力实质提高;初级产品以文件级形式保存,经数据转化完成数据库建立和更新,该阶段可简述为地图—数据生产模式。在这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是以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建设为主要目标,延续现有生产模式,关注成熟的应用技术,夯实生产环节的技术基础, 提高作业人员的技术能力和专业认识水平,逐步向下一阶段发展过渡。第二阶段是第一阶段的发展,以数据库对数据的要求进行数据生产,弱化比例尺概念,强化元数据概念,生产的数据直接进入基础数据库,通过对数据库的操作,实现不同用途的服务目的;该阶段可简述为数据—地图生产模式。这一阶段以成熟的技术应用为基础,主要任务是改变内部生产模式,全面实现面向空间数据和信息的生产,进一步完善在新的生产模式下的技术形态;这一阶段的数据生产方式和手段更加先进,数据表现多样化,数据更新速度和产品质量显著提高,现势性表现能力和服务能力极大增强。

参考文献:

[1] 肖建华,王祥.谈城市测绘信息化建设[J].中国测绘报,2011,(03).

[2] 王玉兰.城市测绘信息化体系与内容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