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良好的实验室管理规范

良好的实验室管理规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良好的实验室管理规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良好的实验室管理规范范文第1篇

供血库的储血,配血,发血与临床输血安全有密切的关系,也是连接血站与医疗机构的枢纽科室。血液的保存质量、血液相容性检验的准确性与正确发放是供血库工作的重中之重,而血液相容性检验是保证临床用血安全,防止非传染性输血反应的关键;足量储血是患者救治生命的保证。济源市供血库担负着全市24家医疗机构的临床供血的重任,如何提高供血库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和及时发血,为临床用血提供保障,笔者就加强供血库质量管理浅谈如下。

1供血库质量管理的必要性

供血库的质量管理范围包括血液的交接、储存、发出及输血前检测的整个过程,目的是保证输血治疗的安全、高效,避免输血差错及不良反应。目前,各级医疗机构供血库(输血科)规范化管理步伐与发展的输血技术不相适应,如人员资质不健全,业务用房不能满足工作需要,关键设备不符合要求,检测项目及方法不规范等,在安全输血方面中存在诸多隐患。加强供血库质量管理,建立一套规范、科学、有序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2供血库质量管理的实施方法

2.1组织与人员 人员配置和岗位设置依照《河南省医疗机构血库基本标准》。 工作人员资质均具有医学检验大专以上学历,具有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证和全国采供血机构人员上岗资格证。为提高在岗人员的基本理论和技能,采用送出去培训和站内业务学习、科室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对科室每个员工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专业知识、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和质量管理知识等,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们相继建立了《岗位管理制度》、《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培训考核制度》和《工作质量百分考核制度》。通过培训是大家都能胜任其岗位工作,高质量完成各项检测和临床用血保障任务。

2.2 编制临床用血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为保证输血安全,建立临床用血质量管理体系,覆盖到受血者输血申请及输血前血液检测前、中、后整个过程,对储血、配血、发血全过程进行控制。共分4个层次,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文件和记录文件。《质量手册》是纲领性文件,规定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及程序间相互关系,是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准则,属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主体文件。程序文件是承接《质量手册》、引出作业文件的作用。作业文件是供血库工作人员开展某项具体操作、试验操作步骤的文件,使员工的操作指南。包括各类实验标准操作规程、关键仪器设备操作规程和供血库相关规章制度,共 58 个。这些作业文件不但涵盖了检验前、中、后所有技术操作环节和管理环节,还对入库、储存、发放做了详细规定,确保了每个环节、每个过程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极大提高了供血库的规范化管理水平。

2.3 环境控制 血库的建筑与设施符合《河南省医疗机构血库基本标准(试行)的通知》中规定,满足储血、配血、发血的需求。建立专门的标本接受窗口和血液发放窗口,设配血室、发血室、储血室、办公室、值班室等。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布局合理、分区明确,有效防止室内交叉感染。为保证配血结果的有效性,对实验室环境(温度、湿度、照明等)进行检测和控制,室温应保持在20℃-25℃,湿度应保持在50%-75%,以保证实验结果的稳定。另外供血库应配备UPS不间断电源,保证及时供血。

2.4 设备管理 储血设备和检验器材的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血液的储存质量和检验结果,建立了设备的确认、维护和校准等管理程序。对供血库主要设备建立档案,定期进行校验、维护、对仪器的状态进行标识,由固定人员负责关键设备。定期对储血冰箱、恒温循环解冻箱、水浴箱等恒温设备每日监控温度,所用监控温度计由质检部门每年鉴定一次。储血冰箱每周消毒一次,并做到定期除霜、除尘。恒温循环解冻箱每周消毒剂清洗一次,每月有质控科对离心机转速检测一次、对血库室内空气、台面及储血冰箱空气、内壁做生物监测一次。储血室空气使用动态空气消毒,紫外线灯管定期进行强度检测,内线、外线电话保证24小时畅通,离心机、显微镜及时维护保养,使其始终处于良好状态,为安全储血、供血提供保证。

2.5试剂管理 输血相容性检测试剂大部分经中国药品生物制品鉴定所鉴定合格,但有些试剂红细胞(反定型细胞和抗体筛选细胞)没有获得国药准字批文,对这类试剂需进行严格控制。质控科对每批试剂的准确度、效价及凝集强度进行质检,抽检合格才能使用。实验室每领一批试剂,要查看质检部门的检测报告,并对所领试剂进行外观检查,如外包装是否完整、外观颜色是否异常,是否在有效期等,在规定的温度下正确储存,有效保证试剂的质量,为进行准确的检测提供必要的前提。

2.6 室间质量评价 室间质评主要控制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是通过对实验室间的比对来确定实验室检测能力的活动。我们把室间质评作为实验室日常工作的组成部分,要求每一名有资质的工作人员都能胜任此项工作,每次收到标本后都有其按照相关要求完成质控品的检测。通过室间质评检查整体检验能力及实验室每个人员的检验能力,促进检验质量的稳步提高。我们从2009年起参加卫生部中心组织的输血相容性检测室间质评,均取得了优异成绩。

2.7 计算机信息管理 为实现采供血科学化管理,血站与供血库之间实施了计算机网络化管理。临床输血管理系统实现了血液出入库、患者用血、库存查询等微机化管理,对每个工作人员已授权设置账户及与密码,凭个人密码进行登记、查询、出入库等。微机化输血管理能有效防止人为差错,便于结果查询及统计,大大提高劳动效率,是供血库管理更标准化、规范化。

2.8质量审核 质量审核是采供血质量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目的在于检查质量控制工作的完整性和核实质量体系的有效性。如工作人员的资质是否达到要求,检验试剂及环境是否符合要求,仪器设备的性能是否处于良好的状态,各种记录是否完整、真实等,此项工作由科主任以上专门人员组成的审核小组来完成。规定每周的业务考评、每月的百分考核、半年的内部审核及管理评审,查找发现的问题,追查原因,制度措施,不断持续改进。

3 小结

加强基层供血库质量管理,理顺了全市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体制,实现了采供血一体化管理模式。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1〕、《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血站管理办法》〔2〕、《血站质量管理规范》〔3〕和《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4〕中规定,建立完善质量体系,持续改进,突出以上人员、设备、试剂、环境等几个方面的管理,确保各级医疗机构临床用血安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S].卫医发[2000]18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血站管理办法,2005-11-17

良好的实验室管理规范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工作方法

中图分类号:C93-03,G64,G48

随着十二五规划的逐步实施,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成为我国新时期的重要战略,而高校实验室是一个集科研、教学、实践、管理、创新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学场所,因此做好实验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实验室,必须努力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保证完成实验教学任务,不断提高实验教学水平;根据需要与可能,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生产试验和技术开发工作,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并指出,“实验室的建设,要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合理设置。要做到建筑设施、仪器设备、技术队伍与科学管理协调发展,提高投资效益”,这就为做好实验室工作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但是,具体怎样做才能真正科学合理呢,在这里谈一下我们的观点与一些做法,和同仁专家们商榷。

1.实验室设置要科学合理和面向未来

实验室设置要根据学校与部门发展情况,并结合国内外发展趋势,从实验室的数量、实验室的规模与总体布局不断及时地进行调整与更新,要用超前意识未雨绸缪科学决策,切实将实验室融入到培养应用型与创新型人才的建设中来,而绝不能仅仅停留在保障教学与科研这一基本目标之上。

比如,在我校物理实验中心,我们规划设置了“电子设计仿真实训基地”,该基地由计算机机房、电子设计仿真软件、制作工具和测试仪器、各类电子器件和实验板等四大模块优化构成,集科研、实验、设计、仿真、实训与创新于一体,既能够承担全校各专业电类所有课程的实验仿真教学,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又能够实现,产、学、研一体化,面向社会,面向未来。比如,该基地能够在计算机上安装各类电子设计仿真软件,如:Multisim、Ultiboard、Protel、Proteus、PowerPCB、Max+PlusⅡ等,从而能够进行电路分析、数电模电、电力电工、单片机、高频信号等各类实验仿真,能够进行电子产品的设计与开发,能够在计算机上设计电路和PCB板并进行仿真验证,能够实际制作电子产品并利用各类仪器进行测试验证,可以实现电子产品设计、仿真、制作、验证等整个流程的作业,缩短开发周期,提高研制效率,因而能够较好地实现“高效、优质、科学、创新”的实验室工作目标。

2.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实验室管理队伍

为保障实验室工作有序、高效运行,加强实验室管理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尤为关键,一般采用这样一种方法:第一,科学地定编定岗,以保障日常工作有序展开;第二,不断提高管理素质与水平,比如可采取定期培训与交流、定期规范检查与自我检讨、日常自我发展与提高等方式来实现;第三,及时充实完善实验室管理队伍,比如,及时引进吸收高素质高水平科研人员与管理工作者,以先进带动后进,以先进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第四,及时完善实验室管理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奖罚制度,以有效地激励先进,鞭促落后。

比如,就先进性而言,在我校实验室,我们聚集了一大批教学专家、技术骨干与管理精英,比如我们的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机电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几乎全部为副高级或以上职称,而且一部分人或属于“三三三”人才,或属于市管及以上级别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或属于省级及以上先进工作者,等等。

3.仪器设备管理要规范化、现代化

要做到仪器设备管理规范化、现代化,我们认为应主要做好如下五个方面。第一,要建立健全各类仪器设备管理账目与管理制度;第二,要建立健全各类仪器设备的保养、维护、更新与采购制度;第三,力争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进行一体化监督管理;第四,要建立健全防毒、防辐射、防污染等措施,保证实验室的安全、整洁与卫生;第五,要努力提高管理队伍的管理素质与管理水平。

比如,在我校,我们除了建立一系列完备的仪器设备管理账目、管理制度与安全保障等制度外,象仪器设备管理,我们建立了计算机联网一体化监督管理体系;象安全设施监督,比如防辐射,我们建立了24小时全天候摄像监控体系与双人双岗轮值制度,而对于实验仪器设备与实验室效能的充分发挥情况,我们建立了及时记录与定期申报、仪器定期维护与检修、仪器性能改进与开发等制度,特别是我们建立了一套激励革新、鼓励创新的基本措施,力争保证仪器设备管理与使用的规范化、现代化。

4.创立良好的工作环境

良好的工作环境是做好任何工作的极为重要的保障条件,实验室更不例外。美国管理大师坎特曾这样说过:“环境会激发人们向更高的目标看齐。不要认为给自己换个新发型或是买件时髦的衣服是轻浮虚荣的,你这样做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在胜利到来之前为自己树立信心。”一般来说,工作环境可以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两种,硬环境比较容易理解和实现,主要是指实现实验室功能所必需的那些实实在在的必要设备设施与场所等,而软环境则比较虚化,一般指工作的文化氛围,却能够产生极大的精神动力。在做好硬环境建设的同时,做好软环境的建设是十分重要的,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工作。我们知道,人之所以具有巨大的创造力,正是因为具有以物质为基础的巨大的精神力量所致。

我校主要采用了如下两种方法来创立良好的工作氛围:(1)优化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比如,努力改善工作条件与环境,积极提高地位与待遇,奖勤罚懒,鼓励实现自我价值,鼓励科研与创新等;(2)优化实验室的教学与科研环境,比如保证实验室的教学与科研资料充裕,信息畅通,学术气氛浓厚,科研场所宁静清新与整洁舒适等等。

总之,我们认为“高效、优质、科学、创新”是做好实验室工作的四个核心要素,全面把握住这四个核心要素才能真正把高校实验室工作搞好。

参考文献:

[1] 实验室科学管理概论编写组.实验室科学管理概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9月.

[2] 庄前炤.实验室管理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3月.

良好的实验室管理规范范文第3篇

优异的办学成绩离不开先进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的有力保障。在南京市、区两级教育技术装备部门的关怀和支持下,2012年我校结合图书馆改造、搬迁,对专用教室也进行了升级改造,其中一项就是新建一个数字化地理专用实验室。

一、从实际出发建配地理教室

我校数字化地理专用实验室的设计构想遵循教育部《中学地理专用教室建设规范》,以“数字化”为先导,为地理教学创设良好环境;以方便学生查阅各种地理信息资料及课标教材涉及的地理案例资料,方便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为目标,为探究性学习和学科实验活动创造条件;为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创造条件;将地理科学发展前沿渗透于课程教学。数字化地理专用实验室的建设和应用将为地理学习插上飞翔的翅膀。

项目实施过程中,在南京市教育装备与勤工俭学办公室的组织、指导下,我校总务部门会同地理教师、厂商专业技术人员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订了设计方案。我校地理专用实验室总使用面积为115 m2,设有地理专用教室和装备室各一间。在选择设备时,摒弃大而全的思想,努力做到“好用、够用、实用”,一方面主动向已装备有地理专用教室的学校了解其使用情况,另一方面充分考虑我校是一个初级中学,舍弃了一些初中阶段不用和不太实用的设备。考虑到学校校园面积不大,生源较多,校舍较为紧张,为了更充分地发挥专用教室的作用,我们计划将地理仪器设备摆放在地理专用教室内,而在装备室内尽可能地陈列一些历史模型,这样专用教室的功能也有所拓展。这一系列从具体实际出发的设计及想法得到了市、区技装部门的肯定。

现在我校地理专用教室内部布局合理,整体规划与建设科学有序,在装备上配有先进的数字星球系统及能够实现交互式教学的多媒体设备、交互式白板。走进教室,映入眼帘的是两张大幅中国和世界地形模型图,头顶是一片蓝天白云天穹的图案,两侧窗帘是高清地理图像,有世界气候和中国政区、交通等,仿佛进入一种大自然的环境,从而更好地让学生关注地理学习的主题―人地关系。

教室一侧窗下的一排矮柜,陈列了冰川地貌、黄土地貌、流水地貌、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等20多种地理教学模型,以及活动式地质构造模型。学生通过观察这些地貌实体,可以直观地找出它们的特点,区分它们的不同;活动式模型可以让学生演示地质构造―褶皱和断层;学生还可以动手拆分地形图,然后自己绘制地形剖面图,锻炼了动手实验能力。

教室后部的中国地形立体模型和世界地形模型,以灯光形式展示我国主要的五纵三横铁路干线、省会城市主要河流流域,立体形象。配加语音讲解的地球运动仪,可以连续演示和定点演示(二分二至日)、分段演示(如夏半年)日照情况。教室左侧墙上还悬挂有时区演示器。

“数字星球系统”更是通过数字视像球形屏幕进行动态演示,让学生从“外太空”看地球和其他星球,具有很强的立体感,非常生动。它通过互联网连接、远程控制实现资源共享,以及运用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实现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充分整合。

二、明确管理制度,充分发挥装备的使用效益

我校地理专用教室于2013年2月正式投入使用。教育技术装备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为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服务,发挥设备的效益是其最终目的。为此,我们在“建、配”的基础上,强化管理和使用,充分发挥装备的使用效益。

1.积极参加培训,开展教科研活动,建立本校地理专用教室资源库

一方面我们积极参加市级教育技术装备部门举办的培训班、专题讲座、外出参观学习等形式的培训活动,让地理教师及时掌握新仪器的操作技能,适应地理专用教室课堂教学模式。同时还通过请进来的方式,将厂商的专业技术人员请到学校来,有针对性地给教师演示仪器的操作方法,讲解应用软件的使用及开发。我们还积极参加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数字星球系统的教学资源开发、教学模式及其应用效果研究”,现5位地理教师都能熟练使用教室内的各种仪器设备。

我们努力构建本校地理专用教室资源库,通过教师对现有资源进行二次开发,不断积累完善。“数字星球系统”的应用,教师一方面要将开发公司提供的新资源不断更新到学校地理专用教室的资源库里,如将从互联网、城域网或其他渠道获得的文本类、视频类、图片类、多媒体类等资源,通过“数字星球系统”的图像转化技术,形成动态、立体的资源展现形式。另一方面需要教师主动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如教师自己的教学设计、制作的课件、撰写的论文等。只有这样才能给仪器设备注入生命和活力,让其发挥最大效益。

2.建立健全各项使用和管理制度,规范地理专用教室的使用

认真落实各项管理规范,确保教育技术装备的科学利用。一是落实制度管理规范,使地理专用教室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二是落实安全管理规范,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规程进行实验,建立并完善处理突况的各项预案,确保师生使用安全;三是落实环境管理规范,营造专用教室的舒适氛围,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学科学习环境;四是落实仪器设备的管理规范,使各种仪器设备得到科学利用;五是落实账目管理规范,设备要及时记入学校固定资产,做到账物相符,账账相符,确保学校资产不受损失;六是落实档案管理规范,为实验室工作储备丰富资料。

针对地理专用教室使用中的问题,我们与专用教室的承包商建立了密切联系,可以得到及时的专业技术服务和维修保养,并及时记录在案。

3.提高地理专用教室使用率,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地理专用教室从正式投入使用以来,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除了每周的常规地理课均在地理专用教室开展外,我校的地理校本课程每周一次定时开放,每次开放都有相关的使用记录、器材借还记录以及保养记录等。由于地理专用教室使用效率高,为我校的地理学科教学及其他学科教学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性,短短半年时间里,在地理专用教室先后开展1次市级实验室专项建设应用培训活动、2节区级地理公开课、多节校级公开课,我校多位领导亲自参与听课、评课等活动。今后我们还将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专用教室的优势条件,进一步开发校本活动性课程。

三、借助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方式多样化

借助地理专用教室等一批专用教室的建设,我校教育技术装备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管理水平也有了较大提升,培养出一批专业的管理人才。2012年我校被评为“南京市教育技术装备管理示范学校”,我校装备成果入选南京市鼓楼区教育技术装备成果画册。

良好的实验室管理规范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艾滋病抗体 初筛实验室 抗体检测 生物安全 质量控制

我国的艾滋病检测实验室遍及全国各级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军队等各个系统[1]。随着监测覆盖面的逐步扩大,与之相配套的艾滋病病毒(HIV)抗体初筛检测技术、设备也随之不断提高和完善,基层HIV抗体筛查实验室在控制艾滋病的传播和流行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领导重视,成绩显著

从目前基层HIV抗体初筛检测实验室的运行情况来看,政府职能部门对HIV抗体初筛检测实验室的工作重视力度很大,已将艾滋病检测实验室的建设、发展和质量管理纳入地方卫生行政规划[2],严格实验室的规范化建设管理和质量控制,在有效遏制艾滋病的传播和流行中起到了指导作用,给予HIV初筛实验室经费上和人力上的大力支持,对工作中存在的难点和疑点,能在最短时间内竭尽全力想办法克服。由于领导重视,目标明确,为基层HIV抗体初筛实验室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和谐的发展空间,使得基层艾滋病初筛实验室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得以迅速发展。基层HIV抗体初筛实验室建立以来,完成了大量的羁押、VCT、社会吸毒、孕妇、女性性工作者、各类住院病人等等的HIV抗体初筛检测工作,为有效防止艾滋病的传播建立了第一道防线。新的《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于2009年修订,《全国艾滋病实验室管理办法》的颁布,使基层HIV抗体初筛检测实验室的建立和管理又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单位领导在制定了切实可行的HIV初筛实验室管理措施后,更是加强实验室的能力建设和质量管理,为进一步提高HIV抗体初筛实验室的检测技术水平奠定基础。

队伍稳定,技能过硬

基层HIV抗体筛查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全是经过艾滋病检测相关基础知识及检测技术培训合格持证上岗的专业人员,而且工作中至少每2年还要进行1次再培训,实验室负责人具备中级以上技术职称,这支队伍可谓是精兵强将。基层筛查实验室内设立有生物安全领导小组,每年至少1次对有关人员进行生物安全培训[3],并能定期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生物安全自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和纠正,切实做好个人防护,避免了实验室内职业暴露的发生[4]。

由于基层实验室负责人注重对人员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再加上上级筛查实验室对基层筛查实验室定期的现场检查和技术指导,所以基层艾滋病筛查实验室队伍稳定,人员素质较高,在实验原始记录,仪器使用记录、相关记录表格中能做到规范和齐全;实验室负责人定期对所属工作人员进行评价,切实提高了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检测能力和规范化管理能力。

环境优良,设备齐全

由于各级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给予基层艾滋病初筛实验室经费上的大力支持,所以基层艾滋病初筛实验室的设置及其建筑、设施、设备上基本符合《全国艾滋病检测工作管理办法》和《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的要求,有明显合理的三区划分,实验室内配备有生物安全柜、酶标仪、洗板机、专用冰箱、空调等相关仪器设备[2],为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管理规范,质量过关

良好的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是得出准确检验结果的重要保证,也是实验室良好管理水平的直接体现。基层HIV抗体筛查实验室能严把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关,做到了:①实验室内制定有标准操作程序和操作程序文件,并能定期进行修订和补充;②能严格按照《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使用外部对照和内部对照,建立质量控制图,③实验室内部成立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领导小组,加大艾滋病初筛实验室的检查督导力度;④保证实验室负责人和主要技术人员队伍的稳定;⑤实验室环境条件达到《全国艾滋病检测工作管理办法》的要求;⑥检测试剂和方法的选择上,使用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注册批准的试剂,选择的试剂敏感性高、特异性好的试剂;⑦仪器设备经常维护和校准,保证检测工作安全和结果的可靠;⑧在发出检测结果报告前,在试剂盒及外部质控品结果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对样品进行了分析,并有检验人、复核人等签名[5]。

HIV抗体初筛实验室由主管部门统一建档,实行了网络化管理。初筛实验室检出的可疑样品能及时送确认实验室复检,确认实验室复检的结果能及时反馈给初筛实验室。

随着艾滋病防治知识的普及,到基层艾滋病筛查实验室进行相关咨询和检测的人数越来越多,工作量也随之逐年增大,作者认为应加强基层艾滋病处筛实验室的队伍建设,尤其是乡镇卫生院的艾滋病抗体筛查实验室建设,不断补充新生力量,以适应基层检测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全国艾滋病检测工作管理办法.2006.

2 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GB50346-2004.

3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4.

良好的实验室管理规范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药学;教学改革;实践;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志码】A

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1,2]。党的十报告也提出要“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2]。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以实践活动为基础,实践能力是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3],由此可见,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相辅相成,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两种基本素质。中药学专业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围绕中药材研究,以中药鉴定学、中药制剂学、中药制剂分析及中药药理学等学科为基础的一门现代综合学科。由于中医药现代化的迅速发展,当前教学体系很多不足之处逐渐凸显,已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因此不断调整和深化改革中药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是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建立能够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对提高中药学专业学生的综合专业素养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实践教学出现实践教学资源不足;实验内容创新性不够;不同课程实践教学内容重复交叉;教学资源使用效率不高;实践教学不能与时俱进,更新缓慢等问题。这些问题,迫切需要通过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及实践教学体系进行解决[4]。另外,传统中药学专业各专业课实验内容的设置并没有体现出整体性和综合性,而且部分课程之间的内容还存在交叉;无论是实践教学还是理论教学都存在着严重与实际生产和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导致毕业生在应聘工作时实践动手能力非常弱,失去了竞争优势。因此,我院为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潜质的专业人才,针对本专业的教学资源、师资力量及学生就业情况,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改善。具体措施如下:

1.加强实验室管理,开放教学资源,建立中药学专业实践教学平台

教学资源丰富程度决定了实践教学改革深度,本院结合自身实验条件和科研优势,向学生开放了包括中药标本室、中药化学实验室、中药制剂分析实验室、中药药理实验室在内的各专业科研平台,吸引学生带着兴趣自主实验。与此同时,各专业教师参与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实验操作技能竞赛、社会实践等也成为了我们中药学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可以在本院的以上实验平台中,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对其设计内容进行实验。比如制备一些中药制剂、验证药物的药效作用以及对药妆中的某些指标成分进行检测等。亲自设计与参与提高了学生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带着目的地学习,充满兴趣地实验,避免了传统课堂上灌输模式授课导致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通过整合各专业实验资源,学生可以灵活应用书本中抽象的理论知识,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保障教学质量,各专业教师在开展实验的过程中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式引导,把握实验的主体方向,让学生学习到基本的科研思路和方法。由此可见,加强实验室管理,整合教学资源,搭建中药学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巩固和加深对课堂中理论知识的记忆。

2.打破课程界限,设置独立实验课程内容

由于中药学的专业课程相互渗透、密不可分,因此需要我们将中药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立足于理论学习之上,避免不同课程之间重复、交叉内容,鼓励学生独立设计综合性实验课程的能力,重点培养学生对各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综合性实验课程首先让学生亲自参与到中药材的采集、加工炮制等过程中,加强学生对中药材的鉴定能力,通过基地实践教学,更加直观生动地展现各种药材具有的形态特点(大小、颜色、质地、气味等),加深了学生对中药材的形象记忆;然后运用中药化学中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对所选药材药效成分的有针对性地分离纯化,通过判断中药材类别、查阅文献选择分离纯化的方法考察了学生对中药材化学成分的提取能力;采用实验室中的仪器对以上所得到的主要药效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使用仪器分析鉴定的能力;再通过中药制剂学中的方法选出最佳制剂形式对主要药效成分进行制剂,进而熟练掌握中药材制剂的方法;最后通过中药药理学的知识对所得制剂的药理作用进行验证,加强学生对活体动物实验的操作和实践。以上实验过程中使用一种药材进行串联实验,大大降低了药品的消耗,节约了成本,优化了实验教学,达到了“一药多效”的效果[5]。在整个综合实验过程中,一方面,学生需要将中药学专业所学到的各专业课中的知识融会贯通,交叉联系在一起自主进行实验;另一方面,本科生导师通过跟进学生在实验各个阶段所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的创新思路,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既能整体巩固和复习理论教学内容,又可以改变传统的单一课程用“手把手”教学所带来的被动消极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可见,综合性实验课程能够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散思维,最终达到加强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实现中药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真正意义上的改革。

3.实现产学研结合,在企业和科研单位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实践教学基地是大学生实现理论向实践、校园向社会、研究向应用转型的最有效平台。中药学专业课程实践性强,我们不应该仅仅拘泥于校园的实践教学内容,应当开拓视野,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带领学生到相关合作企业和科研单位的进行科学实践。在企业、医院、药店的生产实践活动中,可以趁热打铁将《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及《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等实践技术融入实践教学内容中去。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耳闻目睹,掌握中药在生产制备和销售过程中的各个重要环节,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毕业后能够更高效地将所学专业知识转化为现代生产力,投身于生产实践中,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科研单位的实践活动同样是必不可少的。通过科学讲座、实验室参观等方式将最新的研究方法、技术、成果引入实践教学中,能够让学生们见识到更前沿的中药学研究和科学发展动态,深入地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更好地补充和更新理论教学的内容,为国家培养优秀的科研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以上三种实践教学体系中,开放的实验室资源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课余时间得到了更充分地利用;自主设计综合性实验使中药学专业各学科的教学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学生在问题中学会思考,思考中学会创新;企业、医院和科研单位实践教学基地不仅提升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更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对未来的规划更加明确。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中药学专业知识的日新月异,都要求我们根据教学经验的积累和社会的需求不断地深入改革,以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目的,建立更加完善科学的教学体系,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世界化的发展,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宝昌,刘海峰.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31(4):63-64.

[2]马陆亭.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4,10:10-14.

[3]郑春龙,邵红艳.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教研究,2007,4:85-86.

[4]丁安伟,朱亮.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中药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117-118.

良好的实验室管理规范范文第6篇

一、数控实验室6S 管理的内涵

将6S 运用到数控实验室的管理中,即可以改善实验室的环境,提高相关教学人员的职业素质,更重要的是,它又可以提升实验室管理的水平和实验设备的利用率,使数控实验室的管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数控实验室6S 管理的内涵为:

(一)整理:在数控实验室将数控设备有序地摆放整齐,通道畅通、整洁;工作场所的实习设备、零件毛坯堆放整齐,不放置不必要的东西;资料柜、工具柜内物品资料归类并放置整齐;待修设备要明确标识,且要注明故障原因;设备编号要明确醒目;料架的物品摆放整齐。将工作场所的任何工件区分为已加工的和待加工的。把已加工的零件入库,目的是腾出加工空间,防止零件丢失,塑造清爽的实训场地。

(二)整顿:数控机床定期保养,并配有设备保养记录;刀具定位放置;零部件定位摆放,有统一标识;工、量、夹具明确定位,标识明确,取用方便;车间各区域有6S 责任区及责任人;照明灯、开关、插座等电气设备完好,无灰尘;拖把、扫帚、抹布使用完毕应清洗干净,并摆放于指定位置;实训日志及时填写完整;实训室管理制度完善,并严格执行。把需要使用的工量具依规定位置摆放,并放置整齐。目的:工作场所一目了然,减少教师和学生寻找工量具的时间,整齐的加工设备,给大家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三)清扫:保持通道干净、实习场地无任何杂物,每次下课前清扫一次;数控机床内外、工作台面以及四周环境整洁,每次下课前清扫一次;窗、墙壁、水池干净整洁,每月末清扫一次;刀具、夹具、检测平台及时清理;铁屑及时清理,并做好场地保洁。清除垃圾,美化环境;将工作场所内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地方清扫干净,保持实验场所干净、整洁的环境。目的:稳定品质,减少工业伤害。

(四)清洁:通道作业台划分清楚,通道顺畅。地面、墙面、桌面干净;垃圾桶,纸篓框定位摆放并及时清理;墙面,角落无铁屑灰尘;工具柜、桌椅摆放整齐,并保持整洁;形成制度,贯彻到底;经常保持环境外在美观的状态。目的:创造明朗现场,维持上面3S成果。

(五)素养:实训教师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上课期间禁止擅自离开实训室;学生严格遵守作息时间,不迟到、早退、无故缺课;对机床定期维护保养,并保持整洁规范;禁止做与上课无关的事;人走机停,节约能源,及时关闭电源;做好防火、防盗工作;禁止在实训室内玩游戏,打电话;实训室内不得打闹,嬉戏;禁止将早点带进实验室,不得在场地内抽烟。妥善保管机床附件和量具、刀具,保持完好和清洁。养成习惯,以人为本;每位成员养成良好的习惯,并遵守实验室规则,培养积极主动的精神。

(六)安全:操作数控机床时要把防护门关上;要穿上实习工作服,女同学带上安全帽;禁止触摸旋转的工件和刀具;重视安全教育,实行现场巡视;实训结束后,切断所有电器设备电源,保持安全状态;消防通道保持畅通,清洁、无堆积物;定期检查电源线、开关、电风扇、照明灯、投影机等设备;定期检查门窗、锁,课后及时锁门。重视成员安全教育,每时每刻都有安全第一观念,防范于未然。目的:建立起安全生产的环境,所有的工作应建立在安全的前提下。

二、数控实验室日常管理规范与6S

在日常管理工作上,将6S 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渗透到每一个工作环节,使本部门每个成员逐步形成自律自查的工作习惯和良好的工作素养。6S管理工作原则:要在保证工作质量和安全的情况下进行,加强检查与监督,部门全员参与,相互监督,共同实施和进行。建立管理目标:塑造一个安全舒适、整洁清爽的工作环境。开展培训与学习,学习6S 管理技能,学习与借鉴其他学校经验,做好6S 管理工作。

针对数控实验实训室的特点,结合6S 管理的实施要点及内涵,我们可以从多方面着手对实验室的环境进行调整和完善,具体措施如下:

(一)设备管理标记

所有设备都要标识明确,粘贴必要的设备资产标签,可用设备是否处于正常使用状态,设备的使用率是多少,哪些设备处于闲置状态,哪些设备处于维修状态,设备的运行情况需要进行登记。

(二)按功能对数控实验室进行划分

数控实验设备可以分为四大类:一类是数控车床,主要用于回转体零件的精加工;第二类是数控铣床,主要用于平面类零件的铣削加工;第三类是加工中心,主要用于多道工序连续加工的平面类零件的加工;第四类是多功能的加工中心,主要用于复杂零件的平面曲面的加工。各类机床划分区域整齐摆放,将数控设备按功能进行明确划分,体现出数控实验室的功能性,使得教师和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所要使用的设备,充分利用空间,节约时间。

(三)建立仓库,所用刀具量具、加工零件归类摆放

实习的毛坯材料入库摆放整齐,一些零碎的小工具还容易丢失。应当在实验需要的时候,由老师向设备管理员申请借用,本次实验完毕,由教师检查、清点后归还仓库。刀具量具要分类摆放整齐。加工好零件,贴上标签,注上班级和姓名交给实习指导教师进行测量评分。测评后的零件归类摆放在货架上。

(四)建立严格的清洁制度

任课教师每次实验课下课前要督促学生清扫实验室,实验实训管理员要关注所有实验室的整体清洁状况,每天按时检查。检查机床内外是否清洁,有没有定期维护保养;工量具和加工的零件是否按规定进行摆放整齐;实验设备是否完好等等。

(五)综合考虑,合理布置实验室

首先要从硬件方面考虑。前面提到了不同功能的实验设备要分开,实验室必须宽敞明亮,必须保证学生的实习空间,实验室都要配有座椅、黑板,以便教师教学和学生填写实习报告,所以座位的摆放要以小组的形式,而数控实验室主要以精加工为主,因此每个工位上都要有工量具摆放台。

(六)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要重视数控设备使用人员的安全教育。本专业的学生在进行数控实习之前,要由数控实验室管理员带领参观实训室,介绍相关实验实训室的功能以及设备使用的相关规章制度。实习指导教师更是要在实验过程中时刻注意,一旦发现数控设备异常现象第一时间与实验室管理人员联系。另外,要重视设备安全,每个实验实训室要安装监控设备,时刻监控数控机床的使用情况,避免设备人为损坏或者丢失。

三 、当前数控实验室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在进行试验教学时,缺乏熟练的操作技能。

(二)大多数老师都是从学院理论教学中来,受传统教育观念及方法的影响,未能真正融入试验室管理中,缺乏节约意识,忽视对试验室环境的保护,导致试验室环境不够整洁,影响了实验室整体功能的有效发挥。

(三)数控设备没有按时维护保养,导致机床精度降低。

(四)刀具、量具没有专门的摆放台,导致工量具的丢失。

(五)学生实习没有穿工作服,安全意识薄弱;

(六)实验室没有固定的座椅黑板,学生没有地方填写实习报告,给教师教学带来不便。

四、实施6s 管理在数控实验室的实践

数控实验实训中心是面向全校机械机电专业的实验室,下设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电火花加工、激光切割等5 个实验项目,承担了全校数控实习教学工作,同时承担校内顶岗实习的教学任务,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为宗旨,在我校机械机电类专业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规划现场,目视化管理

通过规划试验室布局,对实验室设备工具等进行画线、定位、标识等工作,将所有的设备工具展示在大家面前,让我们在工作时一看就明白实验室设备工具摆放位置,减少了寻找工具环节,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可避免一些没有使用性的物品出现在实验室,明确实验室检测环境要求,避免因外部因素影响检验质量,造成测量误差。

(二)加强管理,分工明确

对实验室管理人员、实训指导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和考核,学院邀请相应的6s 专家来指导培训完善相应规范,每学期开展相应的实验室6s 评比,对做得好的要给予奖励。定期对实验室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考核。实验室工作人员要遵守岗位职责。实训中心主任负责实验室建设和督促与检查实验室各项安全措施的落实,负责对进入数控实验室的师生进行安全教育,努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实验室管理员及实训教师要遵守实验室各项管理规章制度,要保证实验室良好的工作环境,参与数控机床的验收、安装、调试,定期对数控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及时排除故障。每学期结束实验室相关工作人员结合岗位职责及本学期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全面总结,上交实验室期末总结报告,由院实训中心考核评比。

良好的实验室管理规范范文第7篇

    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是以学科涵盖的水、大气、固体废物、物理因素等涉及的技术参数为核心,参照《企业标准体系》系列国家标准,运用标准化原理和方法建立的技术标准体系、管理标准体系和工作标准体系组成完整的标准体系。为了保证实验室工作质量,使实验数据科学、准确、有效,实验室必须依照标准对实验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5]。实验室的现代化不仅需要先进的仪器设备和熟练的实验室工作人员,还需要一套完整的实验技术规范、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通过实施标准体系,促进实验室的标准化基础工作建设,使实验室在教学、科研、服务中所需的技术规范、管理规范、工作规范形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的有机整体,产生系统效应,从而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节约成本、保证数据质量,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增强科研权威性,实现实验室良性运行,以获得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标准化及标准管理是实验室全部工作环节中一项重要而且是十分关键的系统工程,建立实验室标准体系是实验室现代化的迫切需要。高校实验室既是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平台,也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的技术平台。因此,规范的实验室管理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精神、娴熟的实验操作和良好的实验室安全意识非常必要,同时这也是实验室质量控制的保障[6]。规范的实验室管理会大大提高实验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实验过程的可控性,保障实验操作人员的健康安全。

    2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现状

    2.1有必要,无做法

    目前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的技术与管理存在不少缺位,很多方面有必要完善和充实[7-8]。第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新的污染物或环境控制指标被纳入环境教学与科研检测的范畴,这就需要实验室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管理措施和执行路线,以确保实验室管理的完备性和检验方法的完整性。如在水污染技术指标的检测方面,多溴联苯醚(PBDEs)类逐渐成为环境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但目前国内外各科研机构对于该类物质在水环境中微含量的测定方法不统一,更谈不上检测方法的权威性,极大地影响了该领域的科研交流和相关成果的鉴定。第二,针对实验室已有的管理事项缺乏应有的管理标准或相关制度。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属于高危险区域,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和电磁辐射等会直接危害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同时也会严重污染周围环境[9]。因此必须建立实验室有毒物质的处置规程和突发事故应急管理程序。但是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实验室在这方面尚有较大差距。第三,随着高校科研项目的逐年增加和研究生的扩招,实验室规模扩大,功能也更齐全,但是实验室管理技术人员的编制有限,无法完成大量的实验仪器购置、维护、管理和众多学生实验技能的培训工作,实验室仪器损坏率高,并存在诸多安全隐患[10]。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实验室标准(包括实验室准入制度、仪器使用操作规范、样品分析测试标准方法、实验室安全注意事项、仪器维护制度等)来保证进入实验室的人员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2.2有做法,无标准

    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对于很多事项已经有大量规范的做法,但未形成相应的标准。在实验技术方面,虽然已经形成了相关研究领域的规范的环境样品采集、预处理及检测方法,但这些方法没有用规范性的文本流程化,不利用于科研团队间的学术合作与交流。在管理方面,近年来实验室逐步购入一些大型仪器设备,必然面临维修保养、耗材购置和故障处理等问题。目前针对这一管理事项缺少明确的报告程序,应加快制定管理程序“外部提供支持管理标准”等规范管理制度。另外,仪器设备的说明书、维护和保养方法、使用注意事项等往往没有在实验室进行明示,学生盲目操作甚至错误的操作可能造成仪器的损坏或其他安全事故。

    2.3有标准,无体系

    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是实验室各项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已经有大量实验室规范,但未形成相应的体系,如暨南大学通用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暨南大学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管理办法”、“暨南大学放射性药品管理办法”、“暨南大学核技术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等。在技术标准方面,目前实验室所使用的标准散布于各类技术资料中或由实验室使用者各自保管,多局限于实验方法标准。如涉及水污染的技术标准目前有pH值、DO、BOD5、CODcr、TN、TP等实验方法标准。而国家标准仅水污染技术标准分体系方面,就应涵盖技术基础标准、采样技术标准、样品预处理技术标准、水质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采购技术标准、试验方法技术标准、设备设施技术标准(含操作规程)、服务技术标准、能源技术标准、安全技术标准、职业健康技术标准、信息技术标准等,其中水质标准应包含地表水水质标准、地下水水质标准、海水水质标准等。因此我们需要将这些标准纳入实验室标准体系,让学生了解标准的意义和作用,并学会使用标准来规范自己的实验过程。

    2.4有体系,未信息化

    有些高校的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已建立初步的标准体系,但未形成实验室标准信息数据库。有些高校的实验室按照国家标准GB/T27025-2008《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建成了实验室管理体系,但仍存在不足[11]。一方面,该体系仅仅关注实验室管理事项,主要涵盖管理标准,而缺乏实验室标准体系中的技术层面和工作层面的规范。另一方面,该体系仅仅停留于纸质文件,而未实现网络化和信息化,不利于文件的使用和换版。

    3如何加强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标准化工作

    在加强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标准化工作方面,主要涉及实验室标准体系建立、实验室设备设施的标准化以及标准信息库的建立与管理三个方面,三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1建立健全标准体系

    作为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每一项标准都不是孤立的,标准的作用只有通过标准体系才能有效地发挥,体系的完善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标准和体系的效用。在系统学习GB/T13017《企业标准体系表编制指南》的基础上,结合实验室自身的特点,形成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结构图,策划、制定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表。参考企业标准体系系列国家标准的要求,首先进行环境因素分类,以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为核心,根据环境监测与分析实验各环节涉及到的技术事项,收集、制定技术标准,构建完善的技术标准体系;再根据技术事项所涉及的管理事项制定管理标准,构建完善管理标准体系;同时为落实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要求,制定工作标准,构建完善工作标准体系,从而形成完整、科学、系统的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并在环境监测与分析实验的各阶段加以贯彻和执行,确保采样、样品预处理、仪器操作、实验分析等各环节的标准化运作。具体可分三步走:第一步,清理文件,整体策划。体系文件编制前,对实验室内部以往各种标准、管理制度、工作规则以及历年下发的文件进行全面清理和整理,参照企业标准体系系列标准,结合实验室实验技术与管理现状,形成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结构图,编制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表,确定学科实验室标准化蓝图。第二步,按照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表,通过网络、专业期刊、专业标准信息服务机构等收集国际、区域、国家、行业、地方等各层次标准。第三步,依照GB/T1.1之规定,编写所缺少的标准文件或补充更新所缺文件条款。逐步编制、完善标准体系。

    3.2设备设施标准化

    实验室设备设施是实验室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科实验室标准化的重要对象。实验室设备设施标准化包括设备设施产品技术规范(如相关法定标准及使用说明书等)的收集整理、设备设施操作规程的编制、设备设施定制管理的合理规划与实施等。尤其是设备设施操作规程,其描述应简洁、明确、无误。一名具备基本实验技能的实验参与者按该操作规程应能自行操作设备设施。做好仪器设备维护是保证实验室可持续、安全运行的基础。一是严格控制仪器使用的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振动、腐蚀性气体等,确保仪器的正常运转和实验数据的可靠性。二是仪器的定期维护,如更换老化、损坏部件,仪器内部定期清洗等,以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3.3标准信息库的建立与使用

    标准信息的收集、管理和更新是维护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的重要环节,相关人员可通过互联网搜索查询、订阅报刊杂志等形式进行标准信息的广泛收集,通过建立标准信息数据库的方式实现集中和网络化管理,通过国家环境保护部官方网站、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官方网站、深圳标准信息网等查询最新学科标准信息,不断完善标准信息库并保持其有效性。标准信息收集范围包括:国家和地方有关学科实验室标准化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环境监测与分析实验等方面有效的标准文本;国内外有关标准化的期刊、专着等出版物;有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区域标准、技术法规;其他与学科实验室有关的标准化信息。学科实验室标准信息管理的基本要求是:建立广泛而稳定的信息搜集渠道,如环保、实验室监管、质量、职业健康等行政主管部门、情报部门、报刊、杂志、网络等;及时地了解并收集有关的标准、修订、更改和废止的信息;对收集到的信息及时进行整理、分类、登记和编目,并及时传递到实验室。收藏的标准信息应及时更替、更改,保持良好的时效性;建立标准电子文档信息库;开通标准的网络服务系统。标准信息库的使用:实验中心应建立专门的标准化信息数据库,并对申请进入实验室的人员进行岗前培训,使其熟悉实验室的准入条件、工作准则、实验室功能、实验室环境和相关实验方法,同时也养成了规范化的工作作风。

良好的实验室管理规范范文第8篇

【关键词】SOP;疾控中心;实验室管理

1标准化操作流程在疾控中心管理中应用的必要性

SOP是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的缩写,即标准化操作流程,是指采用统一的格式将某一事件的标准操作步骤和要求描述出来,用来指导和规范日常的工作,其核心强调将相关操作步骤进行量化、细化和优化,实现最优化的操作程序设计。现阶段,我国部分疾控中心仍然沿袭着粗放型、经验型工作模式,严重阻碍了各项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部分疾病控制业务通常依靠领导的指示和以往的经验惯性地开展,即使是同一项工作也会因为不同人员负责,而导致工作程序和步骤存在差异,所需各项资源差别较大,以至于工作质量和工作成效随之大相径庭。当前,建立标准化操作流程已经成疾控中心转变管理现状,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的必然选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由于疾控中心承担着预防控制疾病、创建健康环境、促进人民健康、保障国家安全的重任,所以其管理工作必须走向标准化、科学化、现代化的轨道,确保各项工作有相应的规范标准和控制程序作为有力支撑;其二,疾控中心的工作程序和人员配置相对稳定,然而如何在实际工作中确保各种技术规范和标准的落实,使各项工作处于全过程监控范围内,实现对工作的细化、量化管理,成为了疾控中心的管理难题,而建立和实施标准化操作流程可以有效地化解这一难题;其三,随着上级管理部门和社会各界对疾控中心工作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疾控中心有必要对工作模式进行改革,建立客观、标准、透明的工作程序,主动接受主管部门和社会的监督,以此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自身管理水平,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2标准化操作流程在疾控中心管理中的应用构想

2.1SOP在实验室管理中的应用实验室管理是疾控中心管理的重要组成内容,由于实验室管理关系到检测结果质量,所以应当建立标准化操作流程对实验室管理工作进行细化和量化,提高实验室管理效率。SOP在实验室管理中的应用,先要建立SOP目标,而后对实验室质量控制的技术性要求和具体操作进行细化规定,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实验室标准操作文件说明;内部质量控制中使用适当统计技术的操作程序;实验室样品接收登记、筛查检测、检测结果报告、标本送检操作程序;实验室设备仪器保养、维护、校准标准程序;实验室生物安全柜、离心机、酶标仪、洗板机、微量可调移液器的操作程序;实验室消毒、废弃物处理程序;实验室意外和事故处理程序;实验室安全防护操作程序;实验室人员进出管理程序;实验室检测结果保密程序;实验室药品试剂管理程序;实验室检测数据记录、保存程序。

2.2SOP在仪器设备管理中的应用随着疾控中心各项业务的深入开展,其对仪器设备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为了提高检验工作质量,必须强化仪器设备管理,制定仪器设备管理标准化操作流程。首先,制定仪器设备申购、审批、采购程序,确保仪器设备采购计划科学、合理,能够有效控制采购成本;其次,制定仪器设备验收、检验、记录程序,确保仪器设备的技术性能与采购要求相一致,并根据检验资料建立仪器设备档案;再次,制定仪器设备管理、使用、定期检定程序,确保仪器设备始终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及时维护或更换检定不合格的仪器设备。

2.3SOP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疾控中心在开展卫生监测、疾病控制、科研、健康教育等业务中形成了大量业务技术档案,大部分疾控中心对业务档案采取分级管理的模式,满足了疾控中心业务开展的需要。为了强化档案管理,构建完整的档案工作网络体系,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应当明确档案管理标准化操作流程,具体包括以下内容:首先,成立档案工作领导小组,明确领导小组职责,制定档案管理总体要求、管理制度以及监督指导程序。明确各科室兼职档案员的职责,制定兼职档案员档案收集、归档及科室级业务档案管理程序;其次,建立业务档案管理制度,结合“全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中对业务材料的规定,以及各科室的业务活动情况,明确各科室的业务档案归档范围,制定档案归档、立卷、保管、利用、保密程序;再次,重视档案管理人员业务培训,将培训目标、培训任务、培训过程标准化、程序化,对培训结果进行量化处理,确保培训取得实效。

2.4SOP在绩效考核中的应用当前,随着卫生系统绩效工资改革的稳步推进,疾控中心实施以岗定薪、工作量化、业绩考核已经成为必然趋势。SOP不仅能够规范疾控中心各项工作业务的操作程序,还能够为绩效考核创造良好条件。疾控中心可利用SOP作为衡量工作人员绩效的量化单位,以工作人员完成SOP各项规定的质量及数量为评价依据进行绩效考核。此外,疾控中心也可以根据不同岗位的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工作任务制定标准化操作流程,明确工作任务的完成时间以及所要达到的要求,以规范化的操作流程约束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提高工作自觉意识,并将工作人员完成规定工作的情况作为绩效考核的依据。

3结论

总而言之,当前在疾控中心各项工作中实施标准化操作流程仍处于探索和实践阶段,所以疾控中心应当从日常管理和专业工作入手应用标准化操作流程,并逐步将其应用到事务性工作和临时性工作中,从而全面提高疾控中心管理效率,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邓连芬.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管理标准化[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8(3).

[2]王莹.疾病控制中心加强管理的举措探讨[J].科技风,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