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实验室管理规范及标准

实验室管理规范及标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实验室管理规范及标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实验室管理规范及标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品管圈;急诊检验报告;及时性

品管圈(QCC)是由相同、相近或有互补性质工作场所的人们自发组成数人一圈的活动团队,通过全体合作、集思广益,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活用科学统计工具及品管手法,来解决工作现场、管理、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问题及课题[1]1。急诊检验结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与患者生死攸关,有助于医生对急诊和危重症患者的病情尽早做出精准评估,是衡量检验科整体质量和服务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次活动通过统计我院急诊检验实验室内标本周转时间(TAT)的数据,分析影响急诊检验报告发出及时性的各种原因,利用品管圈活动解决问题,取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情况本科室于2015年1月成立品管圈,圈名“自由圈”;圈员11名,其中副主任检验师1名,主管检验技师1名,检验师7名,检验士2名;并推选出圈长1名,负责对活动进行管控与统筹安排;科室主任担任辅导员,对活动进行指导与监督。活动实施时间为2015年1—7月。1.2主题选定各圈员发挥头脑风暴,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丰富想象力,列出7个待解决的问题,以评价法[1]19进行主题评价,根据上级政策、重要性、迫切性和圈能力等四个方面进行打分,共11人参与选题过程;票选分数:5分最高、3分普通、1分最低,第一顺位为本次活动主题。确定“提高急诊检验报告发出的及时性”为活动主题。1.3衡量指标①实验室内标本TAT即自标本送到实验室签收时间到报告结果时间,体现实验室报告的时效性;②参照湖南省卫生厅颁发的《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考评办法(2013年版)》,并结合实验室实际情况和医院临床科室的意见,定义本实验室急诊三大常规及血气分析标本的实验室内标本周转时间以30分钟为标准,急诊凝血常规、D二聚体、脑脊液常规等以60分钟为标准,急诊生化、免疫标本的以120分钟为标准。③急诊报告的及时性是指急诊报告能否在规定时间内发出。及时率=急诊标本在规定时间内发送报告总数/急诊标本总数×100%。1.4活动计划拟定按照主题选定、制定活动计划、现状把握、目标设定、解析、对策拟定、对策实施与检讨、效果确认、标准化、检讨及改进等10个步骤实施[1]19,圈长按照计划书对圈员进行详细分工,大家各司其职,严格按照进度安排实施。1.5现况把握对2015年1月的9554份急诊标本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及时6526份(68.3%),不及时3028份(31.7%),其中不规范开单1709份,流程不规范928份,停电215份,仪器故障89份,其他87份。根据80/20原理,最终将不规范开单和流程不规范作为活动改善重点。1.6目标设定通过对圈成员综合能力评估,确立圈能力为71.9%,根据品管圈目标设定公式:目标值=现况值+(1-现况值)×改善重点×圈能力=68.3%+(1-68.3%)×87.1%×71.9%=88.2%。即本次活动将急诊报告的及时率提升至88.2%。1.7解析-要因分析对人员、仪器、材料、方法、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影响急诊报告及时性的主要因素。通过人员讨论及查检统计得出主要原因有:急诊医嘱不规范、执行不及时;急诊项目设置不规范;无独立急诊实验室;无急诊专用试管;仪器检测速度慢、老化;人员责任心不强。1.8对策拟定与实施对要因进行真因验证,确定本次活动的真因为:急诊医嘱开单不规范、急诊项目设置不规范、无独立急诊实验室、无急诊专用试管等四大问题。最后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并遵循PDCA循环原理严格执行。具体措施为:①针对医务人员对急诊医嘱开单不规范,急诊项目设置不规范问题。医务科充分征求临床科室意见,制定我院第一部《急诊检验管理规范》,并在院内进行。《规范》中明确了职责、急诊检验项目范围、检验流程、检验时限及奖惩措施等。②针对无独立急诊实验室的问题。我科建立专门急诊实验室,配备专用急诊检验仪器,并完善信息系统,在LIS系统开发信息提示功能,对即将超过规定时间仍未发出的急诊检验报告,超时按钮会变成红色,提示工作人员及时发送检验结果。③针对无急诊专用试管问题。我院采购部门订购了急诊专用试管,并对全院护理人员进行培训,为能快速识别急诊标本,走急诊流程,规定医生开具的所有急诊检验项目一律使用急诊专用试管进行抽血,并优先送检。1.9效果确认对2015年6月12818份急诊标本进行统计分析,未超时11498份(89.7%)。急诊检验报告发出及时率提升至89.7%,超越预期目标。1.10标准化通过此次活动,将《急诊检验管理规范》制定成标准化作业指导书,使工作人员能够按照标准操作实施,为急诊检验报告的及时发出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真正做到了急诊检验项目既能满足危急情况下临床诊断治疗,又不过度浪费急诊资源。

2结果

2.1有形成果急诊检验报告发出的及时性超越预期目标。急诊标本实验室内周转时间中位数及第90位百分数改善后较改善前均有明显缩短,见表1。2.2无形成果活动后品管圈成员的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责任心、自信心、团队凝聚力等较活动前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尤其是QCC手法选用方面有明显提高。

3讨论

品管圈在提高急诊检验报告发出及时性的应用,提升了检验人员急诊观念,增强了工作人员的急诊意识;建立急诊实验室,启用专用急诊试管,从而优化急诊检验标本处理流程;制定急诊检验的管理规范,使急诊检验实现标准化、规范化,不断提高临床医师和患者的满意度;同时开发急诊检验自动提醒模块,对即将超时仍未审核发送的检验报告进行提示,及时发现漏检或延时未审核报告。本次活动尽管达到了预期目标,仍存在部分不足,如医生开单不规范、急诊试管使用不规范、部分圈员的积极性未充分调动起来等。通过品管圈活动,顺应了“以患者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核心”的时代要求,充分体现了“自下而上,自动自发,团队合作”的基层质量管理理念,实现品质管理的目标,继而牢固树立起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的理念,构建质量管理的长效机制[2],从而提高医院总体诊疗水平,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刘庭芳,刘勇.中国医院品管圈操作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实验室管理规范及标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山区农村小学 实验室建设及管理 现状 建议

近年来,为进一步推动实验室的建设,教育部陆续颁布了《中小学理科实验室装备规范》、《初中科学教学仪器配备标准》和《小学数学科学教学仪器配备标准》等一系列法规性文件,以此来加快中小学实验室规范化建设的步伐。

然而,由于长期对实验教学、管理重视不够,我国山区农村小学实验室规范化建设及管理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一、山区农村小学实验室建设及管理现状

(一)、经济条件比较差,教育经费的投入相对有限。一些学校在实验室建设方面投入严重不足,实验教学装备数量严重不足,教学仪器老化,破损严重,部分学校用于添置更新实验教学仪器和设备几乎是零,实验室建设与国家标准相去甚远。

(二)、一些学校实验室虽然配备了较为完备的仪器设备,却因管理水平低下而未能发挥其应有功能,造成设备闲置及资金浪费。如:有的学校因撤校合并,学生猛增,没有了专门装备成套设备的实验室;有的学校虽有一间专门的实验室,但地面不平整,主电源没有到室内,主水管没有接通,有的学校甚至没有标准仪器柜。仪器设备要么束之高阁,不敢用;要么随便堆放在一起,没有专人管理、统一规划,实验教学工作受到了严重影响。

(三)、思想认识还没完全到位。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领导和教师认为实验还未正式纳入升学考试的范筹,缺乏统筹规划,实验室管理机制不够健全,职责不够明确,普及实验教学不够热心,出现只要分数,不管实验的现象。

这些都不符合实验室的建设标准,极不利于实施新课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利于深化素质教育,不利于全面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学校实验室规范化建设及管理,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二、山区农村小学标准化实验室的建设及管理建议

1、充足的实验设备(器材)是标准化实验室建设的基础。加强学校的实验室的硬件建设,督促学校在实验室的硬件建设上下功夫,鼓励学校在实验室的硬件建设中尽量做到面积要达标,这样为争取项目提供有利的客观条件。积极主动争取上级有关部门项目支持,广泛宣传,动员社会、企业、个人捐赠,鼓励教师自制教具。多渠道争取资金,改善实验室装备。

2、规范的组织管理是标准化实验室管理的保证。首先要构建实验室领导管理系统。成立分管教学的校长,教务处主任,实验室主任组成的实验室领导小组,形成校、处、室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实行主管校长,教务处主任,实验室主任三级责任制。

其次是建立一套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具体要制订出实验室财务管理,器材管理,实验管理,教学管理等一系列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使实验室仪器管理规范化,实验药品、标本管理科学化,实验教学管理经常化。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确保教学仪器设备经常处于完好的可用状态,保持科学、文明、卫生、安全的实验教学环境。

实验室管理规范及标准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 R33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2)-01-262-01

《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要求血站实验室必须建立和实施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应覆盖检测前、检测中和检测后的整个过程[1]。我站血液检测实验室自2006年10月01日开始建立和实施质量体系文件A版,经过四年来的持续改进,于2011年07月01日建立和实施了质量体系文件D版。在体系运行过程中,不断加强对血液检测全过程进行管理和控制,进一步确保了血液标本的质量,保证了检测结果的正确性、检测资料的完整性。现将笔者在血液检测过程实践中的实际体会总结如下。

1 检测前过程的质量管理 检测前因素是影响检验结果的重要方面,根据文献报道,约70%左右的实验室差错源自检测前阶段。因此,要确保检验结果质量,必须重视分析前因素的影响和工作环节。检测前过程质量控制点主要有:献血者身份确认、标本标识、记录核对、接收标本时的质量核查、标本的分样、标本的保存与处理等。

1.1 标本送检常见质量问题及对策 见表1。

表1 标本送检常见质量问题及对策

1.2 标本采集或留取常见质量问题及对策 见表2。

表2 标本采集或留取常见质量问题及对策

1.3 标本运送常见质量问题及对策 见表3。

表3 标本运送常见质量问题及对策

1.4 标本接收和处理常见质量问题及对策 见表4。

表4 标本接收和处理常见质量问题及对策

1.5 标本分样常见质量问题及对策 见表5。

表5 标本分样常见质量问题及对策

2 检测过程的质量管理 建立和实施检测过程管理程序,对血液检测过程中可能影响血液检测结果的因素进行控制,保证检测结果准确、可靠。检测过程质量控制点主要有:检验试剂的准备、仪器设备的运作、实验环境的条件、操作人员的正确执行、检测数据的导入、实验记录的填写等。检测过程常见质量问题及对策见表6。

表6 检测过程常见质量问题及对策

3 检测后过程的质量管理 建立和实施检测后过程管理程序,对检测结果分析和结论判定人员进行培训、评估和授权,制定检验结论判定标准,保证检测结果的正确性、检测资料的完整性,保护人员和环境免受医疗废物的伤害,确保及时报告传染病疫情。检测后过程质量控制点主要有:检测报告的审核与签发、标本的安全处置、报告的收回、更改和重新签发等。

3.1 报告签发常见质量问题及对策 见表7。

表7 报告签发常见质量问题及对策

3.2 检测报告收回、更改和重新签发常见质量问题及对策 见表8。

表8 检测报告收回、更改和重新签发常见质量问题及对策

3.3 临床检测咨询常见质量问题及对策 见表9。

表9 临床检测咨询常见质量问题及对策

3.4 标本销毁常见质量问题及对策 见表10。

表10 标本销毁常见质量问题及对策

4 体会 血液检测是采供血过程的子过程之一,是保证临床用血安全、保障用血者身体健康的关键过程。关键工作要设置质量控制点,一般工作应采用“三检三控”法[2],即“自检自控”、“互检互控”和“专检专控”。标本是血液检测过程的重要输入要素,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正确性,血液检测过程包括从标本送达实验室到报告发出的整个过程,只有认真做好每一环节的工作,及时发现并解决检测中的问题,才能向临床提供安全、优质的血液。

参考文献

实验室管理规范及标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检验 预防 感染

一.引言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迅速发展,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已成为评价医疗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近几年来,医疗有关部门已加大了对医院感染管理的力度,各级医院都形成了相应的感染管理科室,但个别医院组织领导和规章制度仍不健全或敷衍于检查,未认真执行管理。

二.目前检验科预防感染工作的现状

目前一些基层医院检验科防护设施不够,硬件上检验科房屋紧张,更谈不上布局的科学,造成作业流程不合理,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不能明显分开,医疗垃圾与生活垃圾分类不清,有的甚至工作区与生活区同在一个区间,从而就增加了医源性感染的机会,如不重视、忽视此现状,都易造成感染的发生。

三.检验科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的职责

负责感染病人相关化验,病原微生物的培养、分离、鉴定、药敏试验及特殊病原体的耐药性监测。定期总结、分析病原微生物分布及其药敏试验结果,向临床医师和医院感染管理科反馈,并向全院公布。

负责医院感染常规微生物学监测。负责医院感染控制培训中相关微生物学知识的培训。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监控制度,按照国家法规要求做好生物安全工作。发生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时,承担相关检测工作。

负责医院感染科研工作中的实验室检测工作。完成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或者院长、主管医疗副院长交办的其他工作。

四.针对检验科如何做好预防感染工作的几点建议

1健全组织管理,完善规章制度 。 检验科应设1名生物安全负责人,并实施责任问责和追究管理,制定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生物安全管理程序、生物安全标准操作规程、生物安全应急预案等系列相关文件,持续性改进并逐步完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更好的预防临床实验室医院感染的发生。检验科主任为生物安全第一责任人,各实验室设1名生物安全负责人,并实施责任问责和追究管理,制定《实验室生物安全人员培训考核制》《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自查制度》《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生物安全标准操作规程》等相关文件,持续性改进并逐步完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更好的预防临床实验室医院感染的发生。

2加强检验人员的培训 。 每个工作人员都必须接受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认真学习落实《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实验室生物安全规范》等有关专业知识,提高工作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

3提高检验人员个人防护意识 。检验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到医院感染工作的重要性,认真贯彻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范和措施,把预防医院感染作为自己永久的工作目标,不断提高自己的防护能力和防护水平。(1)必须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2)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3)加强手消毒,日常工作中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按照标准六步法洗手,操作前、操作后,上下班前后,均要洗手,必要时进行手的消毒。有资料表明,医护人员的手传播病菌而造成的医院感染约占30%,所以控制好手的卫生,有利于降低医院感染率。(4)严禁在实验室内饮水、进食、会客、吸烟,禁止在实验室的冰箱存放食品。尽量减少可能导致感染的危害因素,最大限度地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求检验人员定期在本院或上级医院体验和接种,并有应记录,对意外遇到职业暴露,锐器损伤以工作人员应及时处理,上报专门机构如医院预防保健科备案,定期追踪观察。

4建立检验人员的健康档案 关心检验人员身体健康,定期进行职工体检,建立检验人员的健康档案,必要时接种疫苗进行预防,对意外遇到职业暴露,锐器损伤的工作人员应及时处理,上报专门机构如医院预防保健科备案,定期追踪观察。

5改善实验室工作环境 医院领导应重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要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实验室的环境和工作条件,增加自我防护设施(如感应水龙头、烘手机等),勤通风换气,改变工作流程,样品集中处理,减少污染机会。增加业务用房,检验科要科学合理安排科室布局,将实验室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及污染区,分别进行管理。改善环境必须领导高度重视,加大资金投入,正规化设置,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并分别进行管理,增加自我防护的有关设施。

6加强检验科消毒管理 检验科各类培养物、化验检查残余物、废液中均带有致病性微生物,必须加强消毒与管理,每天对室内空气、墙、门窗、工作台面、地面进行消毒,包括门及柜把手的定期消毒,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实验器具摆放留有空间,检验时应避免污染,如有污染应立即处理,防止扩散,对于实验器具及时清洗并用高效环保消毒剂进行消毒,要严格金属器械、塑料橡胶制品和贵重仪器的消毒。要注意检验报告单的消毒,这是预防医院交叉感染至关重要的措施。

7严格医疗废弃物的管理 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规定对医疗废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对自动化检验仪器的废液进行消毒处理。使用合格的一次性检验用品,注射器、吸管、试管、加样器吸头,各种废弃标本、培养基、酶标板等经含氯消毒剂消毒或高压灭菌后分类放入黄色医用垃圾袋扎紧,贴好标签,由专人回收,集中送交医用垃圾处理站,对针头及损伤性废弃物必须用防穿透的利器桶盛放,并做好各类垃圾回收的记录及交接工作,由双方签字。通过对上述各项措施实施和制度的不断改进及完善,使每个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医院感染危害的重要性,自觉提高自我防护意识,规范操作过程和消毒方法,消除各种不安全隐患和因素,从而更好的预防检验科医院感染的发生。

五.结语

综上所述,要让每位职工充分认识到医院感染危害的重要性。并不定期组织学习有关预防医院感染各类知识,自觉提高自我防护知识,消除各种不安全隐患和因素,对各项措施和制度不断完善,做到管理规范化、操作标准化、检查安全化、检测常规化,从而更好的预防检验科医院感染的发生。

实验室管理规范及标准范文第5篇

【摘要】 在全省范围内全方位推广《青海省临床输血质量管理规范》,有效地推进了临床输血质量管理规范化进程,建立了临床输血质量管理长效机制。实践效果显示,相关标准、规范的出台固然重要,但只有通过后期积极有效的推广应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实践指导作用。

关键词 临床输血;质量管理;规范;推广;应用

原青海省卫生厅于2010年6月28日省级行业规范《青海省临床输血质量管理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为充分贯彻《规范》精神,在全省所有已开展或拟开展临床输血的医院进行了多措施、全方位的推广,有效地推进了全省临床输血质量管理规范化进程,建立了全省临床输血质量管理长效机制。

1 推广实践

《规范》起草后,组织编写组、卫生行政部门、各级临床用血医院专家逐项讨论、评审、修订。2009年12月~ 2010年5月,在西宁及海东两市15家医院进行试运行,广泛征求意见,再次评审定稿。这不仅使《规范》内容更具有操作性,更符合临床输血工作实际,而且使《规范》使用者参与评审,为《规范》推广奠定了良好基础。《规范》经原省卫生厅正式,要求在全省所有开展临床输血的医院推广使用,赋予了其合法地位。同时,通过以下措施推广《规范》。

一是《规范》经省新闻出版局批准,出版社正式出版,新华书店发行,并积极撰写论文,促进《规范》与同行交流,也为兄弟省市提供参考。

二是对所有已开展或拟开展临床输血的医院免费发放《规范》书籍,策划实施省级CME项目、州地市片区、医院内部三级培训,对《规范》起草背景、内容等进行解读。针对输血科(血库)交叉配血试验、抗体筛查等血型血清学实验不规范现状,免费为医院培训血型血清学实践操作师资。

三是制定与《规范》内容相对应的督导检查表,每年评审更新,每年组织两次全省血液质量安全督导检查。现场追踪评估《规范》贯彻实施情况,发现问题现场指导,提出整改建议。

四是对拟开展临床输血的医院,依据《规范》要求实施咨询、指导、培训、评审验收等,严格执行准入制度。

2效果

截止2013年底,《规范》书籍免费发放至全省11 5家已开展或拟开展临床输血的医院;全省共举办《规范》解读培训班35期,培训单位共计129家,学员共计2 980人;为全省113家医院免费培训血型血清学实验实践操作师资336名,覆盖全省已开展或拟开展临床输血的所有医院;对省内90家已开展临床输血的医院进行215次血液质量安全督导检查,共提出整改建议1093项;对西宁和海东市11家拟开展临床输血的医院进行了临床输血规范化管理的咨询、指导、培训及评审验收等工作。

为进一步了解推广成效,于2009年和2013年分别对全省已开展临床输血的90家医院,就输血人员职责权限、质量管理文件建立实施、受血者输血前传染病项目开展、输血前知情同意实施情况等进行调研,并在201 3年就《规范》要求全省统一使用记录表格模板情况进行调查。表1显示,《规范》推广后,临床输血质量管理指标均大幅度提升。截止201 3年12月,《规范》要求全省统一使用记录表格模板90家医院使用率均达100%。

3结语

输血安全涉及从献血者招募到受血者输血后疗效评估全过程,单纯依赖输血科(血库)管理显然难以胜任。临床输血过程中有很多环节发生在实验室以外,仅通过现有实验室质量控制难以确保输血安全。只有对临床输血全过程进行管理,才能减少输血差错和事故发生,进而确保输血安全。。青海省血液中心在全省所有临床用血医院多措施全方位推广《规范》,取得了较好效果。截止2013年12月,全省已开展临床输血的90家医院中,98. 89%明确了输血人员职责权限和质量职责,96. 67%建立并实施了临床输血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受血者输血前传染病项目开展率、输血前知情同意和《输血治疗同意书》签字制度建立及使用率、全省统一使用记录表格模板使用率均达100%。通过多措施推广,充分发挥了《规范》对全省临床输血工作实践的指导作用,有力地保证了临床输血安全、科学、合理、有效,也为兄弟省市临床输血质量管理工作起到了积极示范作用。

通过《规范》在全省范嗣内广泛开展三级培训,使临床输血医院输血管理和医护人员、输血科(血库)工作人员等掌握了《规范》建立背景,提高了输血风险防范意识,进一步明确了各级人员职责权限和质量职责,尤其明确了医院院长(法定代表人)是医院临床输血质量管理第一责任人;明确了输血相关人、机、料、法、环质量要素的管理要求及从血液接收到输血反应处理等全过程的操作规程及记录要求,强化了管理层输血安全意识。为省内已开展或拟开展临床输血的每家医院至少培训了1名血型血清学实践操作技能师资,推进了全省输血科(血库)血型血清学实验规范化进程。通过对全体人员进行质量管理和技术能力培训,使其具备较强的质量意识,从而使所有文件得以有效贯彻与实施。通过制定与《规范》内容相对应的督导检查表,推进了《规范》在全省临床输血工作实践中的应用,有效地解决了《规范》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拟开展临床输血的医院依据《规范》要求进行临床输血规范化管理准入,从源头上规范了临床输血管理工作。

总之,《规范》的建立与推广,取得了良好成效。与此同时,得出结论如下:相关标准及规范的出台很重要,但只有通过后期积极有效的推广,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标准及规范对工作实践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海明青海省临床输血质量管理规范[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10:1-58.

[2] 雷登平,蒲晶淼,贾篓,等.青海省临床输血质量管理规范的编制与特点[J].中国输血杂志,2011,24(6):542 -543.

[3]

Henneman EA, Avrunin GS, Clarke LA,et al.Increasing patient safety and efficien-cy iIl transfusion therapy using formal process definitions[J].Transfusion Med Rev, 2007,2 1(1):49 - 57.

[4] 田兆嵩,何子毅,刘仁强,临床输血质量管理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 -9.

[5] 刘芳兰,张明哲,杨春玲,等.行业培训是输血事业稳步发展的关键策略[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1,18(2):9- 11.

[6] 王海宝,庄远,汪德清.输血医学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1,18(2):14 - 16.

通信作者:

雷登平:青海省血液中心质量管理科科长,副主任检验技师

E - mail:18997201986@ qq. com

收稿日期:2014 - 10 -10

实验室管理规范及标准范文第6篇

检验科的标本是各种病原体的传播载体,极易发生实验室获得性感染。多数检验科在生物安全管理方面存在不足:(1)实验室的设计、布局不合理。许多医学实验室在建设时,工作用房面积不足,工作区划分不合理,存在着交叉污染隐患,而且改造困难;(2)规章制度不完善。目前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法律、法规以及有关职业暴露防护的规章制度、感染监测体系等仍需加强;(3)检验人员生物安全培训不到位,自我防护意识淡薄。很多医院检验科人员配备不足,工作量大,容易忽视自我防护与生物安全防护,这对检验人员的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2];(4)缺乏生物安全设备和个体防护设备。未配备经国家FDA(食品药物管理局)批准的符合国家标准的Ⅱ级生物安全柜和高压灭菌器等;(5)检验科直接出检验报告单无法保证绝对无污染,并产生大量资源消耗。

2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医学检验中心生物安全规划

2.1设计和布局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在筹建过程中以建立“绿色医院”为目标,医学检验中心的设计布局经过了科学的规划和精心的设计,其总建筑面积约2400m2,这为合理的设计布局奠定了基础。

2.1.1区域划分检验科的区域划分极为重要。合理的划分清洁区、轻度污染区、重度污染区,可以有效避免病原体的交叉污染,同时为保护工作人员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区域划分严格按照不交叉原则。清洁区主要是会议室、办公室等;轻度污染区主要是生化仪区、血液区、血片室(血片室紧邻血液分析流水线)等;高污染区主要是微生物室、真菌室、PCR室,并且汲取了香港的经验,把具有感染性的免疫项目(如乙肝、HIV等)设置在重度污染区内的感染免疫检测室和HIV室进行。

2.1.2三流分离人流、物流(样本、试剂等)、信息流做到完全分离。人流包括患者和医生,医生进入医学检验中心须先从东南的出入口进入清洁区,再通过更衣缓冲区进入轻度污染区的检验大厅,如果需要进入高污染区的微生物科(HIV室、微生物室等),则需要再通过一个缓冲区。针对样本流,在等候厅处专门设计了标本收样室,体液室设计在紧邻位置,并置有4台通风柜。患者及送标本人员不能随意进入检验大厅,只能通过北面的感应门进入等候厅。标本均通过标本传递系统进行传递,废弃标本被汇总到污染区。污染区内设有废弃物处理区,并配置卧式双扉灭菌锅、高压灭菌锅、烘箱等设备。试剂等耗材由北面专门的试剂耗材入口进入,送货人员不能进入检验大厅,由工作人员接收后送入紧邻的试剂室。信息流采用适合本院要求的实验室信息系统(LIS)及医院信息系统(HIS)。

2.1.3环境设计(1)水、气、光照、恒温系统等设计了专门的纯水机房,放置中央纯水系统,并预留供水管道及排水槽,所用到的各类管道、线路(电线、网线、电话线等)均在装修前埋入地板下、墙中或天花板中的专用通道内。采用透明的防火玻璃取代传统砖墙,保证良好的光照条件及开阔的视野。设置中央空调(清洁区)与独立空调(污染区)2个系统,确保室内温度保持在24℃左右,湿度保持在55%±5%。利用空气净化装置保证高污染区的空气洁净度是万级,轻度污染区的空气洁净度是十万级。使用负压对空气质量进行控制,在污染区是-10帕斯卡大气压,整个检验科是-5帕斯卡大气压。(2)墙角、地板、门、手部清洁设备及标识的设计。墙角都是圆滑角设计,采用更易清洁的无缝隙的橡胶地板。各区域之间设置感应自动门,各个检测室均设有门禁系统,设置了感应洗手池、烘手机及洗手液。各个区域出入口提示标识随时提醒工作人员及患者提高警惕,杜绝生物污染。

2.2制定和完善安全规章制度及操作规范

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2007的医学实验室-质量、能力专用要求ISO15189文件及ISO15190文件规定,完成质量手册、程序性文件、标准作业指导书以及各类记录表的制订与完善等工作。

2.3专业培训及建立健康档案

对所有员工进行培训,使其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确保其具备基本的卫生习惯。进入清洁区更衣换鞋换衣,实验操作中戴防护手套、口罩、防护镜等,不在工作区域内饮水、进食等。同时,对新进员工进行了入职体检,建立了健康档案。

2.4购置防护设备

购置足量的生物安全柜、紧急喷淋设备、洗眼装置、感应水龙头、烘手机、专用工作鞋等,这些安全装置可以有效保护操作者、实验室环境及标本不被污染。检验中心购置了足量的淋浴洗眼器、桌上洗眼器、紧急淋浴器、双门互锁不锈钢传递箱、生物安全柜、通风柜、感应水龙头、烘手机、洗手液及万向排烟槽等安全装置,并使其得到合理的使用。

2.5建立医疗废弃物处理流程

医疗垃圾和生活垃圾要分类存放,然后集中无害化处理。废物处理要做到专人负责、分类收集、分别处理,并有严格的登记制度。其中包括医疗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数量、交接时间、处理方法、最终去向、经办人员签名等项目,实行密封化、标志化、无菌化管理,杜绝乱丢、混放等现象,确保所有培养物、废弃物在运出实验室前要进行高压灭菌,严格杜绝医疗垃圾未经消毒灭菌处理而流出。

2.6检验报告

医学检验中心通过多种方式检验结果。患者可通过报告单自助打印系统获取,也可通过医院信息系统在医生工作站或护士工作站以及门诊查询工作站查询,还可通过网络、电话查询。

3效果分析

通过规划与实践,现我院检验中心已实现了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布局合理化,供给信息化。并被中国医院协会评为“2011年度争创绿色医院建筑示范工程”先进单位。

3.1管理规范化、标准化

目前,已基本实现了人流、物流、信息流完全分离。经过严格训练,工作人员均能认识到检验中心分流要求的重要性。如标本、试剂、耗材等不会被直接送入检验科内,医疗废物严格分类丢弃并保证消毒灭菌后从废物通道运出,不同工作区域的检验科人员能按照出入路线流动等。随着制度的不断完善,工作人员逐渐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如不在工作区域内随意接打电话、进食饮水,进入特定工作区域时穿戴好防护用具等。由于每位工作人员都参与了标准操作程序(SOP)文件的编写,因此能严格按照SOP文件执行操作。

3.2布局合理化

检验中心充足的面积为更合理的设计布局奠定了基础。合理的划分清洁区、轻度污染区、重污染区,可以有效地避免病原体的交叉污染,同时保护了工作人员的安全和实验室周围环境的安全。合理的空调净化系统设置,使各操作区域的温度和湿度控制在适当范围。目前,整个检验中心的空调净化系统已经通过了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颁布的《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GB50333-2002)认证。同时,也成功将感染性免疫检测项目(乙肝、HIV等)归类于微生物科,此举乃国内首创。此外,按照规划,较好地处理了水、电、光照等问题,营造了一个安全、高效、舒适、便捷的工作环境。

3.3供给资料信息化

实验室管理规范及标准范文第7篇

卫生类中职学校教学模式本身是以专业课为主,基础课为辅的教学模式。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执业考试、晋升考试都采用了上机考试,计算机成为与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中职学校也逐渐将计算机课程定为专业必修课程,计算机实验室的建设亦因之成为保证计算机课程教学的重要设施之一。卫生类中职学校计算机实验室应该是一个集多元化系统、需求多样化的教学环境,不仅要满足上机实践教学和相关考试,还要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场所。本文就卫生类中职学校计算机实验室建设的相关问题,从管理、制度、软件、硬件的安装和维护等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1 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

1.1 环境管理

计算机实验室对室内环境的要求较高。室内应尽量保持通风,室温保持在10~25 ℃之间,湿度不能太大,应配备空调,以调节实验室温度与湿度。注意防尘并做好实验室清洁卫生工作,进出计算机实验室的所有人员须换穿拖鞋或穿鞋套,始终保持室内整洁卫生。

1.2 安全管理

计算机实验室应保证防火安全通道的畅通,严禁吸烟和带入火种,配备足够的消防器材,如干粉灭火器等,管理人员必须掌握灭火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强化学生的用电安全教育,在上实验课时禁止私自触碰电源,乱接设备,以防意外事故的发生。实验室管理人员在学生上机结束后要检查所有机器的关闭情况,下班离开实验室时应切断电源、水源,关好门窗,做好安全检查工作,确保安全。

2 计算机实验室的制度建设

计算机实验室是否能管理好首先在于规章和制度是否完善、是否落实。计算机实验室日常管理应根据实际制定相应的《计算机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学生实验操作守则》《仪器设备检修维护制度》以及《计算机实验室应急安全方案》等各种制度,并将制度张贴于墙上的醒目位置,在每个学生进行上机操作之前由实验指导教师将制度进行说明,并要求学生认真学习、遵守,从而使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变得更规范,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3 计算机实验室的硬件设备的管理

计算机机房所有设备应按规定做好账册、验收、建卡、编号、贴标签等工作,并由实验员管理。报废件要妥善管理,报废需要根据账册逐一核对,履行审批、销账等手续。机箱安装与电缆接口要紧固,接口卡要插紧,机箱内无金属杂物。保持设备无不良接触现象,如有异常应及时修理、更换。计算机实验员须按规定做好上机人员的使用记录。确保计算机实验室的正常运行。

4 计算机实验室的软件使用及安装管理

为保证计算机实验课的正常教学,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完成教学安排的各种类型的上机操作考试,要对系统文件、应用程序等做好防护措施,保证系统完整、健康运行。为防止病毒入侵,应禁止外来盘的使用及安装,对需要进行拷贝的文件,须经严格的查毒、杀毒。要定期对计算机进行系统检查,并经常对杀毒软件进行升级。为减轻实验人员的工作量,应多使用还原卡、还原软件对系统及数据进行保护,有效地防范病毒、木马、误操作对计算机文件的破坏。安装硬件还原卡,让电脑硬盘在病毒误改、误删、故意破坏硬盘的内容等非物理损坏的情况下,自动地将系统还原到初始状态,保护系统不被更改,很好地抵御病毒的入侵以及人为的对系统有意或无意的破坏。克隆技术也是机房维护的得力工具,利用相关软件的数据备份的恢复功能,可以更快速地恢复系统。充分利用计算机资源建立考试服务器为核心的系统,安装各类模拟考试用软件,如护士执业考试、普通模拟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等模拟考试软件,充分利用Internet信息服务建立网站,建设考生信息处理系统、试卷管理系统、成绩管理系统、自动评阅试卷系统等。

总之,卫生类中职学校计算机实验室是人才能力培养的重要实践基地。实验室的管理也要不断创新,建设一个功能全面、开放式、网络化、易管理维护计算机实验室,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良好的计算机实验室教学环境不仅能配合理论教学,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实验教学的职能,又能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参考文献

[1]刘世越.计算机机房建设改造技术标准与管理规范实用手册[M].长春:银声音像出版社,2004.

[2]刘建伟.职业院校计算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探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3):63-64.

实验室管理规范及标准范文第8篇

“集方圆之慧,筑幸福之洲”,我校立志秉承“智圆行方”的学校校训,以“博采众长”“教及四方”“学遍五洲”作为学校三风,将童画创作定位为立校特色。现代的教育设施,优雅的校园环境,和谐的文化氛围,雄厚的师资力量,使我校在金鸡湖东岸崛地而起。

一、科学规划,立足长远发展

建校伊始,学校就严格按照“科学规划、整体推进、坚持标准、合理配置”的原则,大力建设科学、规范、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的实验室及其他专用教室。为了让布局合理化,功能优越化,配置科学化,校长室广泛学习优秀案例和征求专家意见,以促进园区教育高速、高位、高远发展。

二、加大投入,提高建设水平

1.确保基础设施

学校领导组织有关人员先后学习了《江苏省中小学标准化实验室建设标准》和《苏州市中小学实验室建设年专项工程督导评价标准细则》,充分认识到督导评价的重要性。根据园区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要求和学校发展的需求,每年申请专项经费,2010年投入240多万元,2011年投入170多万元,逐步添置各实验室教学装备和易耗品。

目前,学校有科学实验室2间,科学探究室、准备室各1间,科学园地一片,劳技室3间,美术教室4间,音乐教室4间,还拥有1 100平方米的体育馆、250米标准的塑胶跑道和40 000册藏书的图书室,各室场设备配置齐全,消防、防盗等安全设施到位,面积、设施达到《江苏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中I类标准,仪器摆放科学、合理、整齐,配备足量的仪器橱,这些设备满足了广大师生教育教学活动的需求,为实施新课程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2.营造文化氛围

学习探究需要创设和谐的外部环境,拼搏精神和科学精神是学习的动力之源。学校注重实验室的环境建设,布置有名人事迹、名作欣赏、创意无极限、作品我来秀等内容,营造具有学科特点的探知氛围,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

三、改进方法,增强使用效能

实验室是一个特殊的教学场所,“三分是建,七分是管”“建是基础,管是关键”。我们不断完善标准化实验室管理工作规范和工作制度,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最大限度地保证所有仪器设备充分发挥效用。

1.加强管理,提升实验水平

新课程要求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改革实验类型,充分利用好实验室的使用效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探究意识是我们的目的。

(1)专人负责,明确职责

我校现有专职科学教师3人,专职专业学科教师27名,均为本科以上学历。他们专门负责科学课程的教学、实验操作仪器的保养和维护等工作。学校要求相关教师能按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实验要求和演示要求上好每节实验课。实验课开出率与分组实验开出率均达到100%,并创造学生实验的机会,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实验计划、学生实验记录、周课程表等资料齐备。

(2)完善制度,科学管理

各实验室均有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建立了《实验室日志》《实验室实验仪器设备分类账》《实验室实验仪器设备总账》《低值易耗品账》《仪器报损、借用记录》等实验教学及教学仪器管理的有关账册,还建立了《学生实验规则》《实验教师职责》《实验室管理制度》《科学准备室管理制度》《手工制作室管理制度》等管理规范,并在网站公示。能根据规范要求做好实验的管理工作,设有“学期实验教学计划执行一览表”和“实验教学周课程表”。

(3)加强检查,做好资料积累

根据要求,落实了安全防范、卫生保洁等各项措

施,定期组织人员学习管理制度,同时加强检查,确保各项工作做细做实。

做好各类资料的记载、积累。学校有总账,各室有仪器明细账,做到柜有柜签,物有标签,仪器分类存放,整齐规范,做到定期保养,损坏及时维修,确保存放在柜中的仪器都处于可正常使用状态。

2.聚焦课堂,发挥实用效能

(1)开足开齐实验课

“宁可用烂,不可放坏”,要求科学教师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每学期制订详细的科学实验计划,注明实验形式和周次,开足开齐实验课,采用实验教学计划板,将所有规定的实验制成卡片列在墙上,做完一个实验就将卡片从“应做实验”处移到“已做实验”处,从而对实验的开展进行统计和监督。教师对实验进行备课,并认真批改实验报告。学校将科学教师的实验开出情况纳入年度工作考核。

(2)提升实验教师能力

不断培训专业教师,并切实做到专业教师在业务考核、职务聘任、职称评定和工资待遇、工作量计算等方面与文化课教师同等对待。我们定期开展学科教学活动,组织观摩课,开展基本功竞赛,还通过每月的“方圆大讲坛”和外出培训等方式,促进教师之间交流信息、探讨研究、切磋技艺,切实有效地丰富、丰满、丰厚专业教师。一年来,多篇实验或获奖,多名教师在赛课中获奖。

(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根据《苏州市深化素质教育,丰富校园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项规定》,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科技、体育、社会实践和团队班会等活动,把时间空间还给学生,把兴趣爱好还给学生,把体育美育还给学生。开设了航模、车模制作、童画、芭蕾等十多项社团活动,学生们在实验室拼起了模型,赛起了四轮驱动,玩起了自制陶罐……在科学园研究起了鱼儿为什么能在水里生活,怎么样让土豆发芽等,既领略了科学奥妙,又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一年来涌现出了许多会学习、会实验、会探究的好学生,共有140多人次在市级以上各类比赛中获奖。

四、统筹兼顾,亮化特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