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唐代的工艺美术特点

唐代的工艺美术特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唐代的工艺美术特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唐代的工艺美术特点范文第1篇

中国传统艺术思想重视和谐,无论是人与自然、美观与实用、物质与文化、形态与神韵、心灵与技巧、材料与工艺等因素相互间的关系,主张“和谐”与“适宜”。对于完美之理想境界的追求,使中国工艺美术呈现出高度的和谐性:事物的外观形态与精神内涵的和谐统一,物品的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和谐统一,美学的感性关系与理性规范的和谐统一等。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在表现形式上强调对比变化,在对比中又追求统一完美,以达到最佳的和谐效果。单从传统工艺所用的色彩而论,就非常能体现出这一点。追溯到商周时期,由红、黄、蓝三原色加上黑白两中极色所构成的五方正色,奠定了中国传统工艺色彩的基本色调。从汉代之后直至明清则表现得愈加丰富,形成了成熟而完整的色彩体系。尤其在明清和近代的工艺品、建筑彩画以及民间工艺美术上表现得最为充分。不论是色彩艳丽的五彩瓷、霓衣云裳的云锦、绚丽夺人的景泰蓝还是五颜六色的民间年画、彩塑、刺绣等,无不是色彩鲜艳,对比强烈。而北京故宫所代表的古建筑群,更是中国传统工艺色彩特征的集中体现,那些红墙、黄瓦、汉白玉的基石所构成的鲜明的色调都是中华民族美学的集中体现。这些色彩在强调对比变化的同时,也在追求着一种统一和谐的完美展现。即将色彩中对立的元素按照一定的方法和规律组织起来,使之成为和谐统一的整体。正是诸多对立而又统一的因素所产生的变化与更新,才能使中国传统工艺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二、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象征性

当中国摆脱了野蛮时期,进入到文明的阶级社会之后,传统工艺美术又被赋予了道德伦理的内涵。中国传统的工艺思想一直十分重视器物的伦理道德规范,特别强调事物在使用的感受和审美的情感之间的联系,而且同时要求这种联系符要合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长期受制于强烈的封建伦理观念束缚,使中国的传统工艺美术的造物包含特定的寓意,往往借助造型、色彩、尺度、体量、纹饰等方面象征性地喻示这种伦理道德观念。这种象征的普遍性,常常使工艺美术沦为纯粹的伦理道德观念的附属品,进而造成矫饰之态或者物用功效的损害。例如,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思想代表的儒家思想就十分强调审美与伦理的结合,孔子的“尽善尽美”、荀子的“美善相乐”均是主张美与善的统一,从而强调艺术的政治伦理作用。他们要求艺术不仅要在形式上显示自身的审美价值,还要传播一定的政治思想,颂扬伦理道德。在《周礼》中规定:“皇帝冕服,玄衣纁裳,用十二章,从公爵起视帝服降一等用之。”又如《宋•舆服志》中规定:“文武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服绯,五品浅绯。”可见,以形态来划分贵贱、等级,这成为了权力差别的标志与象征相。比之下,更多以生产者自身的功利意愿为象征内涵的民间工艺美术则显得刚健朴质,充满活力。常以象征寓意的表现手法,以彼屋比此物,引譬连类,借物托意。如秦汉瓦当工艺中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纹样,就是方位、季节和颜色的综合象征。

三、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内涵性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脱离不了情感和意念的表达,是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形式的,中国人在思想上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和谐统一的,将天、地、人、物以及情感看成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这使主体人的生命性灵在造物上获得充分的体现。中国传统工艺在造型特点上并不拘泥于现实,而是经过抽象、夸张、变形、寓意、暗喻、双关、谐音等方法结合传统文化思想,加以工艺制造而形成的。如商代的青铜器图案造型中的饕餮纹,则是将传说中的凶兽简化概括为平面形象,夸张五官特征,以表现狞厉之美。唐代的宝相花,是以莲花为原体,结合牡丹等其他花卉,创造出的一种唐代人理想的艺术形态,花瓣层层交错,丰满华丽,富丽堂皇,不仅反应了唐代社会的审美风尚,同时也彰显了大唐盛世的文化象征。中国传统工艺造物还有许多在造型和装饰上保持着S形的结构范式。这种结构范式富有生命的韵律和循环不息的运动感,使工艺造物在规范严整中又显变化活跃、疏朗空灵。如流行与宋元明清时期的缠枝花,以主茎环绕主花并彼此相连,具有连绵不断的续世之意,成为中国传统连续纹样的一种主要形式。

四、总结

唐代的工艺美术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国古代雕塑;装饰性;绘画性;意象性

        中国古代较少有纯粹的雕塑艺术品,这也使得一般人不重视中国古代雕塑。西方雕塑发源于古代希腊,古希腊人重视人体,将神塑造成完美的有血有肉的人。他们崇拜神,也崇拜和神一般完美的英雄——战士与运动家。为他们塑造供人膜拜瞻仰的偶像和纪念像。如此形成传统,在西方世代相传,成为一种纯粹的雕塑艺术。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文化、哲学与宗教,都不同于古代希腊。中国远古时期重礼教,尊鬼神,艺术重心倾向于工艺美术,在礼器、祭器上发挥艺术天才,并且同样也形成传统,影响深远。从陶器、青铜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艺品发展出以装饰功能为主的实用性雕塑,在历代都占有主流地位。它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纯粹的工艺品,例如象形器皿和供摆设的小型工艺雕刻。一类为建筑(包括陵墓)装饰雕刻,例如一般欣赏教材中都会列举的南朝王陵石刻辟邪和唐代顺陵石狮。实用性除反映在装饰雕刻上以外,还反映在明器艺术与宗教造像上。明器是随葬用品,其中雕塑品占有重要地位,主要是俑和动物雕塑,一般教材都举秦始皇陵陪葬坑兵马俑和唐三彩俑、马为例。俑是人殉的取代物,动物雕塑也用来代替活体陪葬,它们的实用性很强,并非纯粹的雕塑艺术品。宗教造像也是如此,它们是供信徒顶礼膜拜所用的,以佛教造像最有代表性。欣赏教材多以南北朝和唐代的作品为例,因为这些时代的佛教造像艺术水平普遍较高。宋元和明清也有好作品。

        出于上述原因,中国古代雕塑的装饰性相当突出。这是它孕育于工艺美术所带来的胎记,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也无论是明器艺术、宗教造像还是建筑装饰雕刻,都普遍反映着传统悠久的装饰趣味。最显著的例子是欣赏教材中云岗北魏露天坐佛,南朝的辟邪和唐代的石狮。佛像的对称式坐姿和图案化的袈裟衣纹处理,使之显出浓厚的装饰性。

        中国古代雕塑具有明显的绘画性。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是一对同胞兄弟,都孕育于原始工艺美术。从彩陶时代起,塑绘便互相补充、紧密结合。到二者都成熟之后,仍然“塑形绘质”,在雕塑上加彩(专业术语称作“妆銮”)以提高雕塑的表现能力。现存的历代雕塑,有许多就是妆銮过的泥塑、石刻和木雕。今天的雕塑艺术完全西化了,不再加彩,但民间雕塑仍保持妆銮传统。西方古代雕塑也有加彩,到文艺复兴以后,除宗教神像为求逼真效果,大多继续加彩外,一般雕塑不再加彩。中国塑绘不分家,导致了雕塑与绘画审美要求的一致性。中国雕塑从这一特点历代相沿,至今民间匠师仍然大都先勾人物线描草稿,像人物画白描一般,再复制成雕塑。也有人直接在硬质材料上勾线描稿,再雕而刻之。这样创作雕塑,带有绘画性就可以理解了。中国古代雕塑绘画性强,自有一种东方趣味,符合中国古人的欣赏习惯,他们是从绘画艺术的角度去看待雕塑艺术的。今天我们欣赏古代雕塑,也需要借用中国画的审美眼光,才能把握美感要点。

如果只用西方古典雕塑的艺术标准来指摘中国古代雕塑缺乏雕塑性,那无异于为适履而削足。

唐代的工艺美术特点范文第3篇

出于上述原因,中国古代雕塑的装饰性相当突出。这是它孕育于工艺美术所带来的胎记,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也无论是明器艺术、宗教造像还是建筑装饰雕刻,都普遍反映着传统悠久的装饰趣味。最显着的例子是欣赏教材中云岗北魏露天坐佛,南朝的辟邪和唐代的石狮。佛像的对称式坐姿和图案化的袈裟衣纹处理,使之显出浓厚的装饰性。

中国古代雕塑具有明显的绘画性。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是一对同胞兄弟,都孕育于原始工艺美术。从彩陶时代起,塑绘便互相补充、紧密结合。到二者都成熟之后,仍然“塑形绘质”,在雕塑上加彩(专业术语称作“妆銮”)以提高雕塑的表现能力。现存的历代雕塑,有许多就是妆銮过的泥塑、石刻和木雕。今天的雕塑艺术完全西化了,不再加彩,但民间雕塑仍保持妆銮传统。西方古代雕塑也有加彩,到文艺复兴以后,除宗教神像为求逼真效果,大多继续加彩外,一般雕塑不再加彩。中国塑绘不分家,导致了雕塑与绘画审美要求的一致性。中国雕塑从这一特点历代相沿,至今民间匠师仍然大都先勾人物线描草稿,像人物画白描一般,再复制成雕塑。也有人直接在硬质材料上勾线描稿,再雕而刻之。这样创作雕塑,带有绘画性就可以理解了。中国古代雕塑绘画性强,自有一种东方趣味,符合中国古人的欣赏习惯,他们是从绘画艺术的角度去看待雕塑艺术的。今天我们欣赏古代雕塑,也需要借用中国画的审美眼光,才能把握美感要点。

如果只用西方古典雕塑的艺术标准来指摘中国古代雕塑缺乏雕塑性,那无异于为适履而削足。 中国古代雕塑的另一个特点是意象性。西方雕塑从古希腊时期起,就努力摹仿再现自然,写实性极强。中国雕塑和绘画很迟才脱离工艺美术的母体而独立门户。在漫长的几千年间,它们只是工艺美术品的两种装饰手段,这是塑绘不分的主要原因,也是线刻和平面性浮雕——画刻高度结合的中国式造型方法特别发达与持久的主要原因。装饰不求再现,只追求表现物象,因此发育出中国雕塑与绘画的共同品格——不求肖似(高度写实地再现自然),形成了高度的意象性特点。秦始皇陵兵马俑虽然表现出高于其他时代的写实性,但那也仅仅集中在俑的头部刻划上,而且形象也只是分为几种类型,不是每一件都各不相同,身体部分则无一例外是十分写意的。就是比较写实的头部,也不能和西方雕塑同日而语,它只是象中国画有工笔一样,比较深入细微而已,本质上依然属于意象性造型。其他汉唐陶俑、霍去病墓石刻、历代宗教造像无不显示意象性特点。

中国古代雕塑语言精练,这是意象性衍生的另一艺术特点。中国古代雕塑始终没有发明西方雕塑的造型术来精确地塑造物象,而多从感觉和理解出发,像中国画一般运用经济的语言,简练、明快,以少胜多而又耐人寻味,常常给人运行成风、一气呵成、痛快爽利的艺术享受。例如,霍去病墓石兽采取“因势象形”的手法,充分利用岩石,自然的令人联想接近某种动物的形状,只进行最低限度的艺术加工,使石兽的造形显出空间的自由而不斤斤计较于形似。加工的语言有圆雕、有浮雕、也有线刻,是根据岩石形状与动物形象的双重需要加以多变性运用的。这种圆、浮、线雕并施的语言,在汉唐陶俑、历代石兽以及佛教造像中均可见到。它们使中国雕塑在精练中块面更整体,因而有时更具雕塑感甚至建筑感,例如云岗北魏露天坐佛和龙门奉先寺唐代大佛,就是杰出代表。

唐代的工艺美术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唐代卷草纹;曲线造型;艺术风格;融合

中图分类号:K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2-0105-01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有“统一、上升、自信、开放”的社会特点,并成就了辉煌的艺术。由于对外贸易的发达,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了对自然的兴趣,当时的装饰纹样由以前以动物纹为主逐渐向自由植物纹样转变,摆脱了严肃、神秘的风格,更加向自由、浪漫、活泼。在这些典型的植物花卉纹样当中最有突出特色的当属卷草纹。

因为卷草纹在唐代运用盛行,也被称为“唐草”。卷草纹在汉代即以出现,但多比较简朴,唐代的卷草呈现出了繁复华美的审美特征,多以牡丹为主花,叶片更加卷曲,叶脉旋转繁复,具有旺盛的生机和动感。从卷草纹的形态来看,一般是以牡丹的枝叶为原型,采用卷曲的线条造型,花朵繁复华丽,层次丰富;叶片曲卷,富有弹性;叶脉旋转翻滚,富有动感。在花纹的组织中,多采用了S型的缠绕方式组成二方连续,主花和卷草叶脉都是以弧形的形态出现的,形态舒展,生机勃勃。反映了唐代工艺美术富丽华美的风格,并成为后世卷草纹的范模。透过唐代的工艺美术品中的花卉纹样,可以感受到在其中寓意和纹饰的融合,感受到它们蕴含的独特的审美特征。

一、曲线造型产生的动态美

从花卉纹样在唐代的不同时期的风貌可以看出,虽然经历了从秀美工整到富丽丰满再到洗练简朴的发展变化,但都没有改变其以曲线造型为主的特征。无论是纹样本身的造型还是各花纹之间的组织关系上,都采用了弧线形态。曲线由于运动方向性的增强,相对直线更加具有运动感,同时给人柔韧的感受。曲线的造型使花卉具有了类似于女性的阴柔品格,特别是自由曲线的运用使花卉图案既有弹性和富于变化。

鲁道夫・阿恩海姆认为,运动是最容易引起视觉强烈注意的现象。卷草纹表现性的基础是通过曲线所产生的动态美来体现的。从造型上看,卷草纹的基本形以圆形弧线外形构成,圆润富有变化,并且在平面构成上用曲线线条作为骨格单位,在画面构成中有规律的分割空间,并与基本型共同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在视觉上呈现出回旋婉转、连绵不息的趋势,给人永不止息的感觉。

二、唐代审美风尚对卷草纹艺术风格的影响

卷草纹由忍冬纹发展而来,在汉代即已出现,南北朝时期的敦煌莫高窟中也有大量的运用,至唐代广泛流行。南北朝时期的卷草纹呈现出简朴的风格,在曲线的构成中亦单片、双片或三片花叶对称排列于主干的两侧,形成二方连续。唐人的审美取向是随着时间而变化的,早期装饰图案受到传统图案的影响,秀美、工整;中期由于审美崇尚丰腴,因此装饰图案富丽、丰满;晚期又有了变化,渐渐变得洗练、简朴,失去了初唐清秀和盛唐富丽的特色。

唐代的卷草纹多以牡丹为主花,这与当时唐人爱赏牡丹有直接的关系。《群芳谱》记载“唐宋时洛阳之花为天下冠,故牡丹竟名洛阳花。”也多以国色天香来赞誉牡丹,国色指牡丹的色彩绝冠一国,天香则指牡丹的异香。唐代赏牡丹的活动也很盛行,有诗句“长安好贵惜春残,争赏新开紫牡丹。”、“近来无奈牡丹何,数十千钱买一窠。”等为证,足以见当时赏花买花是一种社会风尚,因此以牡丹作为装饰花纹也有一定的社会原因的。卷草纹在唐代也因牡丹变得具有特色。

三、意与纹的融合

纵观我国传统纹样,都会有其自身存在的意义,卷草纹的产生发展也是有其自身的寓意的。由于受到儒道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纹样都把虚实相生作为构成的原则,在较早的云气纹的广泛应用中就可以感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卷草纹受到云气纹的影响,采用与其相似的构成方式,这种运用曲线的柔美和流动的韵律感更加符合性情的抒发和意象味的要求。在题材的选择上,作为植物题材的卷草纹恰恰为这种无形飘渺的意象找到了形象的依附,在与云气纹的结合中构成闻名于世的“唐草”样式。这样的纹样创作,既符合以植物花草来粉饰宗教的要求,又合乎中国人长期以来形成的审美习惯。卷草纹并不是完全采用牡丹作为纹饰的主体,而是将其作为母题进行的提炼,是一种意象性的装饰样式。“它以那旋绕盘曲的似是而非的花枝叶蔓,得祥云之神气,取佛物之情态,成了中国佛教装饰中最普遍而又最有特色的纹样。”具有欣欣向荣的生气,符合当时社会风尚和审美要求,是意与纹饰的完美融合。

四、结语

卷草纹作为唐代重要的装饰纹样,其中蕴含的曲线造型的方式和动感的形式值得我们现在图案创作借鉴。它的产生与佛教的兴盛有直接的关系,反应了唐代的社会风尚,值得我们深入的探究学习。

唐代的工艺美术特点范文第5篇

当今牙二雕艺术这门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技艺仍在保留继承,同时有所发展与创新。

一 当今牙雕艺术技法与风格的创新

传统牙雕的技法完备、刀法多样,圆雕、浅浮雕、高浮雕、镂雕,在牙二雕艺术的发展历史中已经得以普遍运用。清代,牙雕工艺水平已十分高超,技法已非常完备,但这也造就了清代牙雕逐渐走向繁复的趋向。制作装饰过于精细而略带琐碎,这是清代牙二雕工艺的总体趋向,虽雕工精细华丽,但却显得繁杂,发展至近代尤为突出。明清以来,竹刻艺术极其繁荣,竹刻技法被较多地运用于牙雕工艺,再加上部分有名的竹艺人加入牙二雕工艺之中,更加丰富了牙雕工艺的技术。当今牙雕艺术家经过不断的琢磨与刻苦的钻研,使牙雕艺术的技法刀法不仅继承传统牙二雕的雕刻手法,还广泛汲取了木雕、玉雕技法与瓷器风格的精髓,探索创新了牙雕技法。通过牙雕技法的创新,使牙雕风格趋向写实与写意的结合,突破以往牙雕风格过于纤细繁琐,牙二雕藏品不便把玩的局限性。

当今牙:雕技法的创新在于牙雕艺术家将木雕技法讲求衣纹流畅,具有自然褶皱的特点和玉雕技法讲求浑厚的块面手法运用到矛雕技艺中,并将瓷器造型混为一体的风格也完美融入牙雕作品。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展“百花杯”的银奖牙雕作品《和合二仙》的创作者就是在该作品设计制作过程中,突破传统牙雕的创作表现手法,运用木雕技法表现出人物所着衣衫的宽肥皱褶、轻盈飘逸,并运用玉雕的块面雕刻技法浑厚圆润地再现了和合二仙生动的稚童形象,作品刻划以古代幼童额头两侧双挽丫髻、大耳垂肩,、体态丰腴福相,神情憨厚可掬,着重突出二仙稚气未脱的可爱欢快形象,从而进一步体现作品人物积极向上、和谐祥瑞。

二 当今牙雕作品题材选取上的创新

一般而言,牙雕艺术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人物、动物、花卉及风景四个种类,其中又以人物为牙二雕作品的主要题材,牙二雕作品的人物题材多源于古代的神话传说及历史名人。从类别上可分仕女、罗汉、佛像、武士及历史人物等。人物画稿一般以白描的手法,表现出人物面部的表情、身体的姿态、衣饰的形状等,有出处的还要着重刻画人物的身份特征,以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

当今牙雕艺术作品在题材的表现上,既传承发扬了牙雕作品的传统题材,又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展“百花杯”的银奖牙雕作品《刘海戏金蟾》的创作者在作品的设计制作题材上就是选取于相传于中国宋代“刘海戏金蟾”的传统历史典故。刘海作为中国民间信仰中最具代表的准财神经常被采用在牙雕作品题材创作中,而此件牙二雕作品的作者在表现“刘海戏金蟾”这一主题的传统题材上,充分发挥牙雕艺术将各种题材综合。作品中只见刘海脚踩被古人视为致富灵物的三足大金蟾,手托口吐铜钱的金蟾,另一只金蟾攀着束绳迎风而起,为了将将题材的运用发挥到极至,创作者更是创新巧妙地设计两只向着刘海抬头作欲跳跃状的金蟾错落于红术底座之上,使整件作品中的题材上下呼应,展现出刘海与金蟾嬉闹互动、其乐融融的场景。

三 当今牙雕作品在造型上的创新

1,作品主体造型

近代许多牙雕作品在造型制作上十分繁厚,风格也显得琐碎,更谈不上意境,虽以细节部分精镂细刻见长,但整体布局繁复热闹,不留空白。有些牙二雕作品就是在整颗象上制作,使作品显得掏谨,只能摆放陈列,而不便收藏者的把玩,缺乏趣味性和动感。当今牙二雕作品在造型上有所创新,更注重自然和谐的造型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展“百花杯”的金奖牙雕作品《惠利众生》的设计制作中,观音圣像同样也是采用整块象牙大料雕刻而成,但整件作品在造型上上下呼应,以右下角由佛教圣花荷花托起的善财童子双手合拢膜拜观世音菩萨全身像点出作品主题,使整件作品的造型线条流畅、惟妙惟肖。具有动感。

2,作品底座造型

以往牙二雕作品的底座通常只是起到稳妥放置牙二雕作品的单一作用。而当今牙雕艺匠会将底座的设计制作也融入到作品中来,表现出作品的整体性,起至Ⅱ点睛之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展“百花杯”的金奖牙雕作品《富贵长寿》同样也是以唐代仕女作为作品主题,但作品的创作者创新巧妙地把红木底座也作为配景,将其设计制作成花园栅栏,小鸟欢歌鸣唱在栅栏之上。底座上紧随仕女之后的小狗,庭院里的牡丹艳丽绽放,使整件作品完美和谐、一气呵成,表现出作品的整体性,使得作品人物完美融入景色之中。

唐代的工艺美术特点范文第6篇

Abstract: Modern design and aesthetic thought which Ruyao civil porcelain art contains are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through simply expoun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yao civil porcelain, which has very important academic value for understanding rule of modeling of folk porcelain and aesthetic tendencies at that time by study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yao civil porcelain.

关键词:汝窑;瓷器;造型艺术

Key words: Ruyao;porcelain;plastic arts

中图分类号:J5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8-0298-01

1汝窑瓷器简介

汝窑-宋代五大官窑之首,位于河南临汝我国重要的瓷器产地之一,汝窑瓷器产于,隋大业初年,置临汝为汝州,“汝窑”因此得名。在五大名窑汝、钧、官、哥、定中,汝窑瓷器样式最具典型代表性,有“青瓷之首,汝窑为魁”之说。宋皇室在河南宝丰清凉寺设窑专为宫廷烧制御用瓷器品,因为当时社会经济关系比较稳定,国家没有战争,社会经济趋向繁荣民众负担的减轻,使得生活方式改变,民众文化修养得到提高,同时对瓷器造型和瓷器烧造工艺、瓷器审美发展提出新的要求。汝窑在继北方相州窑之后,既发挥了隋唐釉下刻、划和堆、贴工工艺传统,又吸收越窑美丽釉色的特点,透现唐代瓷器审美遗风,吸收定窑印花技术,体现宋代瓷器烧造工艺成熟多元化,吸收耀州窑支钉托烧的技法,达到吸收众家之长创造了印花青瓷的特殊风格,使之成为中原地区的重要窑口之一。

汝窑瓷器分宋代皇室用的官窑瓷器和民间的民用瓷器。民用瓷器服务于民众,其用量超官窑瓷器。民用瓷器其一部分为皇室用的官窑瓷器筛选后移为民用,以饮食器为主,其用途造型类分有碗、盘、洗、盏、瓶、壶、尊、炉、盂、钵、罐等,如碗的造型又分,荷口、深腹、鸡心、敞口凸唇、敞口圆唇、敞口弧壁、斗笠等,种类花样俱全。

2汝窑民用瓷器造型中的艺术形式

2.1 汝窑民用瓷器造型艺术的主要特征现代陶瓷设计理论认为:瓷器造型设计顺应时代的要求,体现现代化精神,适合现代人的需求。注重造型、材料等因素,生产器具要符合时代的要求根据生活实际需要设计陶瓷的造型和结构,根据原材料性能和生产技术条件确定造型,根据审美趋向的变化确定造型,创造优美的符合诸因素的外观造型,以最本质的功能为主要因素,将材料和工艺技术以及审美统一确定造型,充分发挥材料的特性。汝窑制胚讲究,胎质细腻薄密,釉料稠润晶莹,恬静柔和,素雅清逸,造型规整耐用。汝窑民用器形丰富多样,其不光有满足民间日常生活需要为其生产的目的造型,还有受皇室官窑瓷器筛选后流入民间的御用器形造型,汝窑民用瓷器的整体风格,特征一:外观设计素雅单纯明确的造型样式,不做过度的华丽修饰,追求瓷器整体的简洁和浑厚,器形表面开片以二维视觉营造出的三维空间拥有了无限的美感,别具一番情趣。特征二:日常用器形的造型设计风格上,汝窑民用瓷器采用对称、均衡、重复等现代设计构成理念。

2.2 汝窑民用瓷器中体现出的意境美注重意境是中国艺术和工艺美术的重要特征,意境美是中国民众长期创造艺术和工艺美术原则之一、创造美的过程中对意境美的形式规律总结,其一: 意境美主要受唐代宋代文人士大夫人文精神影响,唐至宋出现了多少文人墨客,不胜枚举都以美好事物、美景佳人转以诗词歌赋表现追求意境之美。其二:宋代是追求美发挥创造意境美的一个朝代,提出这一观点不是没有道理的,水浒传描写到好些梁山好汉头上带花,又如宋代徽宗嗜好绘画书法其文人花鸟画为追求意境美之典范。如此知两宋从市井到皇权都有崇尚意境美之风习,其瓷器工匠们正是在领会意境美法则后烧造出釉层莹厚,有如堆脂,视如碧玉,扣声如磬,“雨过天晴云”精美瓷器,寥寥几字足可见宋代审美追求的意境美。其三: 汝窑民用瓷器意境美还体现在器形烧造出窑的器形色彩上,这一点与御用瓷器是一样的,汝窑瓷器以青釉为主出窑色为卵白、天青、粉青、豆青、虾青,虾青中往往微带黄色,还有葱绿、天蓝等。尤以天青为贵,粉青为上,天蓝弥足珍贵,从出窑色表现来看以青色多,现代色彩理论分析青色为色谱中间区域,其色温柔和上下浮动不大,其色性平和中带几缕艳气和几丝深邃,与中国画用色之头青、二青、三青相和,符合两宋人追求美和表现人文精神审美趋向。

2.3 汝窑民用瓷器中体现出的形式美形式美是现代艺术设计的特征,是人类长期创造美的形式、美的过程中对美的形式规律的经验总结和抽象概括出来的观点。形式美的主要法则有对称均衡、单纯齐一、调和对比、比例、节奏韵律和多样统一等。宋代瓷工匠领会形式美表现规律的特定表现工艺、审美趋向及所需的形式效果后,再根据实际需要正确选择对称、均衡、重复等的形式法则,从而创造出符合形式美的汝窑瓷器来。

汝窑民用瓷器,造型浑厚质朴,端庄大方,凝练深邃,素雅清逸,神形俱佳;釉料稠润晶莹,釉色润泽细密,以青釉为主调的天青、豆青、豆绿、聪翠绿、艾青、卵青等色调的汝窑瓷器,出窑瓷器晶莹明丽,恬静柔和;土质细腻,胎骨坚硬,技艺精湛。用现代美学观念来评价汝窑民用瓷器之美,有含蓄、平淡、和谐、素雅、清纯、宁静、古典、柔婉、浑厚、明润、大气等特点。符合中国哲学思想和中国文化的人文主义精神。

汝窑民用瓷器器形从宋时代看有唐遗风的稳重厚实感,唐宋代追求至美的精致巧丽,其造型设计多采用对称、均衡等形式美法则的基础上合理设计各种器形比例关系,对比其外形轮廓产生曲直、高矮、凹凸、宽窄等丰富变化。在组合的汝窑民用瓷器设计样式中,注重各器形间的关联性、外形设计的合理性与思想性。

汝窑民用瓷器体现的形式美集中表现为和谐、单纯、平淡。汝窑民用瓷器中和谐的美在形式上的表现特征为:对称统一的造型、端庄大气的器形造型、流畅的弧曲线造型、恬静的釉色、素雅的青色韵律。汝窑民用瓷器在釉色上讲究细腻和润泽,追求表面开片特殊的肌理层次如蟹爪纹、鱼子纹和芝麻花等质地效果。在造型和装饰上,汝窑民用瓷器既注重于矛盾中的统一,又善于从统一中寻求变化,在充满生命的动感中求得和谐的表现。

汝窑民用瓷器在技法上提倡“精湛技巧”、“气韵神通”、“形神兼备”, “以器传意”、“以器宣理”为其审美的最高标准,汝窑民用瓷器是功能、技术与审美的有机结,是求器型功能的同时,经济性与审美趋向的高度统一点。汝窑民用瓷器是物化的意境,物化的中国哲学世界观。时至今日,我们用现代的眼光去审视汝窑民用瓷器艺术特性,历史沧桑留下来的汝窑民用瓷器艺术精品,仍可以让我们对古代工艺的惊叹和对古代生活意景的向往。

参考文献:

[1]吴山,徐思民,陆晔.中国八千年器皿造型.台湾艺术图书公司,1994.

唐代的工艺美术特点范文第7篇

杭绣,充分地体现了富贵、精美的宫廷审美艺术。

往前,追溯5000年,早在新石器时期,我们的先人即可从蚕中抽丝,商周时期,出现了众多罗、绮、锦、绣等丝绸制品。有了精美的布料,必然要把它装饰得更美。“衣画而裳绣”,几千年来的章服制度更是让刺绣于大江南北连绵不绝。富者即以“闺房绣楼”为贞,贫者亦以“善织巧绣”为业,几乎每一女子随手均可绣上几笔。

刺绣,成就在宫廷

纵观中国刺绣漫长发展历史,不难发现,它的普及虽在民间,成就却在宫廷,向有“皇家出技师,坊间现女红”的说法。

杭绣,或许比不上苏绣、湘绣、蜀绣、粤绣这四大名绣著名,但却由于其短暂的御用品角色,有着不同一般的文化内涵。钱越时期更有了很大的发展。到了南宋之时,随着宋都的南迁,大量手艺精湛的绣工随着朝廷迁居至此。在这里,由织造衙门管辖的“文绣院”,既专为皇家内苑生产御用制品,又统领着传统的杭绣向宫廷风格转变。

宫廷刺绣,奢华是缺不了的主题。大量使用黄金、白银成箔,捻成金、银线,然后再用这种金银线绣出的龙凤图案的“盘金绣”,成了杭绣最为独到的―个亮点。

当然,除盘金外,杭州传统刺绣技法品种多种多样,除了独具风格的盘金绣、盘银绣、盘线绣,还有长针套、木疏套等各种类型的线绣技法。金绣,层次分明,交相辉映;银线绣古朴文雅,素而不俗;彩线绣细密艳丽,形象活泼,最充分地体现了富贵、精美的宫廷审美艺术。

杭绣的图案设计,内容大多取材于民间喜闻乐见的龙、凤、麒麟、蝙蝠、孔雀、牡丹、宝相花、寿桃、如意、百结、八卦、西湖风景等传统图案。在装饰上的夸张与变形,是杭绣一大特色。

之后,虽然元都北迁,但杭绣的技术手法却并未没落;聪明的绣娘们用这些针法刺绣而成的戏服,靓丽雅致,独树一帜。即使是在今天,很多名角的戏服也都是点名在杭州制作的。

富丽的宫廷、清苑的闺阁、祥和的民间,几经变迁,杭绣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特色和艺术风格。

有女,业已长成

水波潋滟,游船点点,层峦迭叠嶂,若隐若现。西湖水边,吴依细语中长大的家虹不仅水般纤细温婉,且如江南睡莲般清雅韵致。

江南细雨,箫管丝竹,锦缎丝绸围绕出来的家虹,19岁的时候,带着每一江南女孩迷蒙而又欢乐的憧憬,跨进了杭州工艺美术研究所刺绣研究室,要用那千针万缕勾画出人生柔软而又华丽的乐章。

美术与设计专业毕业的家虹,对于自己喜爱的刺绣,就像吃饭、喝水般自然、随意。似乎也没怎么在意,她就可以自己独立创作出一些作品了。这些绣品,虽显稚嫩,但也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

1990年,也就是家虹开始学习刺绣的第二年,她的双面绣作品《榴红蝉鸣》就被新加坡资政李光耀的夫人收藏,而同年尝试创作第一幅乱针绣作品《少女与果盘》,也被日本客户收购。这个收获,可以说,大大刺激了小家虹的虚荣心。不再需要老师的督促,自觉地开始用心、开始努力了。

很快,她的《春色满园》、《地毯猫》《可爱的》《枫・牡丹・紫藤》《水晶瓶花》等都获得了不俗的战果。并由此,于2000年,作为杭绣艺术的代表在德国世界博览会期间,被公派到汉诺威做刺绣艺术表演和文化艺术交流;2003年,她又赴埃及和土耳其采风、考察,特别在织绣工艺方面得到很大的收获;2006年她去布拉格进行了刺绣现场表演,并接受了当地电视台的采访。

随着刺绣技艺的不断成熟,她参与主要创作的垫绣《日本高山祭》系列作品、大型双面绣地屏《南宋西湖龙舟图》和大型乱针绣作品《华彩乐章》都大获成功。前两件被分别收藏于日本高山祭博物馆和中国财政博物馆,后一件,在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展上得到了金奖。

从1989年至今的近20年来,家虹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盘线、钉绣风格,并博采众长,充分吸收其他艺术品种的精髓,大胆创新许多杭绣新品,如《新嫁》《普贤立像》、《凤・蝶》等等。

有些创新作品,比如说补绣作品《普贤立像》,由于其绣风的大胆创新,在一段时间内可能还得不到大众的认可,获奖自然也是不甚容易。但是,无论是否得奖,只要是用自己心灵酿出的美酒,家虹都会万分珍惜。

杭绣,悄悄回来

近几年来,由于受到市场经济和企业改制等因素的冲击,传统手工艺企业已经难以支撑各种负担,杭州刺绣研究所最终解体,技艺人员纷纷改行、渐渐流失,杭绣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甚至杭州本地的年轻一代,也只知苏绣。

为了不让曾经那么辉煌的传统艺术从此消失,金家虹在她老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水琴的指导下,利用仅剩的一点资源,进行了长达六年的整理和研发工作,以经典的刺绣技法,创作了一批新颖的杭绣作品。

《喜相逢》,这是金加虹通过对杭州传统的刺绣针法的整理,于2001年以传统针法盘线创作而成的作品,并于当年就获得了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优秀作品金奖。

2004年,家虹又将传统的打籽绣针法应用在了她自己设计的《福寿同圆》上,获得极佳的工艺效果,斩获了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展的一块银牌。

2005年,她创作传统垫绣作品《神佑》,不出意外地又获得了成功,获得了杭州工艺美术精品银奖。

《连理枝》,应是金家虹所在的陈水琴工作室在传统工艺传承过程中,所创作出的一个代表。

《连理枝》的选材跳出了中国传统框架,来自欧洲中世纪的建筑装饰纹样。创作者以精心整理出来的“盘金绣”技法,用绞紧的丝线来代替金银线,流畅地盘绕出蜷曲的纹样。丝线华丽的色彩不但改变了“盘金绣”色彩单一的不足,突出于面料表面的绞线还可以使作品产生厚度,使原本平面的刺绣产生立体的美感。

用杭州传统刺绣的特色来表示欧洲建筑装饰纹样,也算是对传统杭绣的一次“洋为中用”的改革吧。

传统,流动的生命状态

早在唐朝,杜甫即在《杜工部草堂诗笺・丽人行》中写道:“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将金银线用在刺绣品上从唐代就已开始,元代,加金刺绣常常应用于的佛陀、菩萨和护法神像上,明清的金银刺绣更是繁盛。

以金线、黄色、龙纹为主要特征的盘金绣象征着高贵,尤其是金线,在清代只有皇家和贵族才用得起,龙纹也是皇帝的“专利”,“盘金龙凤”成了皇家的专属之物。

金银绣在杭州传统的刺绣技法中是最有特点的,但真金纯银这种豪华绣法,自是不再适用于今天。但高科技所带来的仿制金银线,不仅装饰性强,经过有序的排列旋转后,流畅的线条,在任何光源下,都会发出闪亮的光芒,为金银绣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条件有了,但传承应该怎样去进行,家虹有自己的看法。她认为,传统,更应该把它作为一个流传的时间概念来考虑,它是在不断地演变的。现代人,要继承的不是它在静止时的形态,而是它流动的生命状态。只有不断地吸收新鲜“空气”,传统才能积淀更多的内涵。

为了找到传统和现代间一个最为合适的切入点,家虹做了很多的尝试,选题、表现手法、底料,甚至装裱,她都很有自己独特的创意,希望能用传统的技法创作出一幅与传统模式截然不同的刺绣作品。

不管是记载的、还是留存下来的刺绣佛像,基本上都是满绣,信徒们不惜费工耗时,虔诚地用手中的针线表达对佛嗽仰。

满绣的作品通常通过色彩的深浅、色块来表现层次,而家虹将这一切都交给由点线、细线、粗线、亮线等各种不同的线条来处理,并运用辅助钉珠与底色和银线的黑白对比所产生的视觉冲击力,来加强立体感。

在刺绣底料的选择上,金家虹更是大胆创新。

传统刺绣,面料使用比较单一,如果是满绣的话,在运针时不用考虑背面效果,对底料更是没有特别的要求。但在创作这幅作品时,金家虹大胆起用薄而透的乔其纱来表现神奇的佛陀,以通透的感觉能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

创意虽然有了,但在实施的过程中,烦恼却接二连三地不期而至。

透明面料没有隐藏性,首落针收针时的线头怎样隐藏,特别是银色盘线,用针带下的线头比较粗,要怎么藏才不会透视出来;盘圆弧线时钉线怎么处理才不会让反面的针脚破坏正面的线条;钉线在反面怎样有规律地移动。

还好,一切问题最后都不再是问题,《众观静妙》也终于以迥异于传统佛像绣的繁缛华丽,以清新素雅的黑底银线,呈现在所有观者面前,并获得了第二届杭州工艺美术精品银奖。

唐代的工艺美术特点范文第8篇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的瓷器是传统艺术中的瑰宝,它代表了中国在世界制瓷领域中高超的工艺制造水平,是中国伟大的发明之一。使学生了解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制瓷工艺、造型、装饰及不同窑场产品的艺术特征,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去观赏陶瓷艺术。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趣。

教学重点:

1. 中国瓷器的生产和发展,瓷器与陶器的区别。

2. 瓷器的造型、装饰、色彩及艺术特色。特点。

3. 主要名窑的产品特征。

教学难点:

主要是有关历史知识和历史背景,除了在教学内容资料作些简要介绍外一些专业名词和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录象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常规)

二.导入:

提问:

1. 什么是陶器?什么是彩陶?

2. 中国古代陶器的造型特征是什么?

放映幻灯(贯耳瓶)

提问:这是陶器吗?应是什么器物?

三.讲授新课: (出示课题)

我国是瓷器的故乡和原生地,瓷器是我国传统的工艺美术,其工艺水平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1. 瓷器与陶器的关系

陶瓷工艺是陶器工艺和瓷器工艺的总称。陶器和瓷器有下列区别。

(1)烧制的原材料不同;

(2)烧制的温度不同;

(3)陶器质地疏松有一定吸水性,瓷器质地密实不透水。

2. 瓷器的发展

商代出现原始瓷,东汉至三国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三国以后到南北朝,瓷器进入了一个辉煌的发展时期,南方有青釉瓷,北方有青瓷。隋唐时期是我国瓷器的一个重要的成长时期,这时瓷器普遍用较高的火候烧成,胎质较硬。瓷器在社会生活中日渐受到重视。唐代开始有了“窑”的专称,它象征着瓷器产量的增长。宋代瓷器产量高且质量好,为明清瓷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元代,我国瓷器大批量行销海外。明清是我国制瓷业的鼎盛时期,造瓷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胎釉细腻,色泽鲜明移植珐琅彩和创造粉彩是当时杰出的成就。

3. 我国瓷器在造型和装饰艺术上的特色

从东汉到南北朝,我国青瓷逐步成熟起来,但这一时期的瓷器无论是造型还是纹饰都与青铜器有联系,这时瓷器的造型特征是清秀挺拔,与当时人们的审美爱好相一致。

隋代瓷器造型有以下特征:

(1) 胎体的可塑性和耐火性能加强,显得秀气。

(2) 罐类器形一般为短颈、直口、圆腹。

(3)器物为小平底,底下有圆饼状实足。

隋代瓷器的纹饰常见的有几何纹、花卉纹、动物纹、人物纹,色彩也比较丰富。(重点介绍《白釉象首龙柄壶》)

唐代烧制瓷器的地域扩大,产品增多,青瓷、白瓷、三彩陶代表了唐代陶器工艺的最高水平。唐代瓷器作为商品广泛流传的海外,瓷器“自唐代始而有窑名”,这种传统习惯一直沿用的现代。唐代瓷器造型繁多,装饰更加丰富,采用手法有绘画、刻花、印花、捏塑等,内容包括日月、花草、树木、动物、人物、建筑等。五代时期继承了唐代的制瓷风格并有所发展,其中密色瓷为当时瓷器的最上品。五代时期一些重要的瓷窑体系基本形成,如定窑、耀州窑、磁州窑等。

宋代制瓷业比唐代规模更大,名窑众多,工艺水平超越前代,达到繁荣的新阶段。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它的主要标志是全国已形成了有代表性的瓷窑体系。影响最大的是被后世称为五大名窑的“汝窑”、“官 窑”、“哥窑”、“钧窑”和“定窑”。

“汝窑” 的窑址在今河南省临汝,宋代属汝州,故称汝窑。

“官窑”一般指官方办的窑厂。

“哥窑”是因相传南宋时有兄弟二人均在今浙江省龙泉烧制瓷器,各有特色,兄所烧制的瓷器称“哥窑”弟所烧制的瓷器则称“弟窑”。

“钧窑” 的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县,古代属钧州,因而得名。

“定窑”的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古代属定州,故称“定窑”。

宋代的瓷器不仅创造了许多优美的造型,而且在釉色的运用上,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种新的境界。

元、明、清三代,中国的瓷器仍不断有所发展。白地蓝花的青花瓷器,始于元代,成熟于明代,并成为明、清两代瓷器生产的主流。

四. 放映录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