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体育的途径

学体育的途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学体育的途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学体育的途径范文第1篇

一、注重教师素养的潜移默化功能。

1、体育教师的人格魅力。“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体育教师必须做到言传与身教相结合,时时处处以一个良好的体育教师道德言行来教体育这门课程和影响学生。首先,体育教师要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能说的,自己一定不说。例如,要求学生每次体育课穿上运动服和运动鞋,要求并不难,但老师要以身作则,先行做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态度、动机、自信心、意志等情感因素会随学习内容、学习效果、学习评价而变化,因此我们要通过教师的“言”来鼓励、表扬学生,通过“行”来示范、指导学生行为动作,让学生感受体育教师的“亲切”与“和蔼”,从而增加对学习体育的兴趣。其次,体育教师要以理育人。以理育人其实也是德育中常用的方法,在体育运动过程中,经常会发生同伴之间的争吵、小组之间的争议、对同伴评议的不满等诸多状况,老师应主动了解情况,以理育人,斟情处理,不可谩骂、谴责、训斥,亦不可偏爰、不顾不问、草草了事。另外,体育教师要平易近人。体育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即要扮演教师“本位”角色,同时要努力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深入学生中一起参与学习,引导学生的知、情、意、行,在教师的“授业”过程进行德育渗透,用“身教”来影响学生。

2、体育教师的技能素养。体育教师技能素养包括知识素质和能力素养两方面。现代社会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新要求,体育教师不仅要有专业水平、运动技术,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掌握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方法;体育教师具有对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体育各项组织工作和学校各项体育竞赛组织及调控学校体育工作管理的基本能力。体育教师的技能素养影响学生学习、锻炼的情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素养高深的老师进行任教,这是一种享受,同时会通过体育教师这面“镜子”来与自己比较,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

3、体育教师的工作作风。体育教师大都肩负课堂教学、体育训练、竞赛组织、活动调控等重任。体育教师严谨的教学和勤奋的工作作风同样会影响学生的思想、品质的发展。例如,在教学时,体育教师充分的课前准备(包括场地布置、等候上课)、耐心说教、细心指导、合理评价、准确示范、活动参与等都会使学生受到影响,学生会从老师点点滴滴的工作中,明理并受到启迪。

二、注重合作学习的潜移默化功能

合作学习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样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它不仅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科学原则.也体现了在“以人为本”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第一,通过合作学习,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体育教学中,许多教学内容都包含团队目标,例如:接力赛、篮球赛、排球赛、足球练习等等,通过学习,加深对团队的认识,团队就是每个小组人员必须有百分之百一致的努力。

第二,通过学习,创设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相互尊重的气氛,帮助体育后进生树立自信。例如:耐久跑教学中,采用“拉人跑”的手段来进行教学,一方面从小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意识和从小培养助人精神;另一方面通过帮助体育后进生建立完成任务的信心,让他感受来自伙伴的关爱。

第三,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理解和宽容。例如:在比赛中,要允许同伴在比赛的失误、掉队、失败,用宽容来接纳别人。

学体育的途径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 教学效率 教学途径

引言:教学效率是教学质量和教学时间的比率,实际上就是一节课上教师教了多少东西,学生学了多少东西的比较,教学效率高的课堂师生满意度较强,教学效果明显而教学效率低的课堂达不到这种效果,因此可以说,教学效率的高低是教学质量优劣的指标之一。

1. 目前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体育课教学效率不高

在初中体育课上,存在着十分普遍的课堂状态,就是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强,教师往往需要反复对动作进行讲解,而学生仍是“学不会”,即使在一些简单的田径运动中,学生的主动学习也十分少见,这就意味着体育课教学效率实际上是不高的。

1.2 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效率的必要性

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效率能够使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较多的教学内容,使体育教学的课堂使用率提高,直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诶与教学效率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积极性,使体育课“对学生进行身心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更好的实现。

2. 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效率的途径

2.1 灵活设置教学内容

初中体育课上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积极导致教学效率不高,实际上是因为初中体育课刻板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确实没有什么乐趣造成的。如果教师能够灵活的设置教学内容,就能激起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从而提高体育课时间的利用率。例如,在100米短跑中引入定向运动的内容,将普通的100米短跑设计成“百米定向障碍运动”:以100米短跑跑道为计,分别在其中设定三个寻找东西的障碍,每当运动员跑到插小旗的位置,就能读到小旗上的寻物内容,然后找到物品,持有物品,继续跑,完成三个寻物障碍并第一个跑到终点就是第一名。这样一来,100米短跑就变成了“跑步游戏”,比起单纯的百米跑步练习,学生对游戏的参与度和配合度更高,课堂效率也因此提高。

2.2 明确课堂目标

有时候体育课教学效率不高并非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不配合造成的,而是因为课堂目标不够明确,教师和学生对学习的评价不准确造成的。如果体育教师能够用用具体的语言表达一节课后,学生学习所要达到的程度和结果,那么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观察也更有标准,学生对学习的目的也能够更加明确,对身体变化的反馈也更清楚。例如在体操教学中,将课堂目标设定为“学生知道技巧运动中的斜上举动作术语、学生能做出原地高抬腿的动作、学生看到同伴在完成动作困难时能主动进行保护或帮助”,并用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解释这些目标,这样,不仅学生能够对自己学习的程度形成具体的认识,教师也能够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确切的评价,更能够促进教学质量的达成。

2.3 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初中体育课教学效率不高,有时候与教师的教学方法使用有极大的关系。例如,跑步和球类运动需要长期的练习,应该是学生在练习中自己体会学习的乐趣,总结学习的方法;而体操等对肢置要求比较精确的运动,就不适合使用“练习”的教学方式,而应该使用比较分析的教学方法。以健美操的学习为例,教师可以将约20分钟的整套健美操分解为5分钟一节,再将5分钟一节的健美操分解为几个连贯动作,然后进行单个连贯动作的分解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对上肢和下肢的动作分别教学,讲解动作要领之后,先示范动作,使学生照做,然后纠正几个学生的动作到示范动作的标准,作为其他学生的参照,再依次指导和纠正,在所有学生都掌握动作要领之后,再进行下一步的教学。比较分析教学法能够使学生对体育动作理解的更好,学习起来更加容易,课堂效率也会因此提高。

3. 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效率应注意的问题

3.1 重视“人本教育”的体现

“人本教育”的教学思想已经成为现代教育中最受推崇的教育理念,本着尊重学生、平等教学的原则,初中体育教师也应该重视在体育课中体现“人本教育”:不过分追求学生达成某项体育指标、对体能不同的学生区别对待、对学生体能的提高和运动机能的发展给予正面的评价。

3.2 重视学生运动意识的培养

体育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有健全的体魄,有良好的品德修养。生命在于运动,健全的体魄则在于习惯地、经常地、规律地锻炼。所以,培养学生运动意识也是每个体育教师的责任,只有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终身性,才会对体育课投入更多的精力,才能够保证教学效率的彻底提高。

4.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教学效率低,由教学效率低造成的教学质量问题需要通过一系列手段加以解决。灵活设置教学内容、明确课堂目标并重视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都能够使教学效率得以提升,使初中体育教学的质量有所提高。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体育教师还应该重视进行“以人为本”的教育,并始终坚持对学生的运动意识进行培养。

参考文献:

[1] 李翠云.探讨如何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效率[J].华夏教师,2013(07):115-117.

[2] 董淑芳.浅谈如何提高初中体育的教学效率[J].学周刊,2014(03):125-127.

学体育的途径范文第3篇

一、充分运用游戏,激发学生兴趣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设计体育课堂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喜爱新r事物、厌烦重复枯燥的练习的特点,尽量拓展和丰富体育教学手段,为学生的动作练习赋予新的生命活力。例如,我在教学一年级的立定跳远时,准备部分设计了两个游戏,分别是“荡秋千”和“弹簧跳”。学生在进行“荡秋千”游戏时,通过手的前后摆动练习,模仿荡秋千动作,实际上是在模仿立定跳远的摆臂动作。在进行“弹簧跳”游戏时,学生双腿弯曲下蹲,两脚同时跳起,像弹簧一样上下连续跳动。这个游戏练习可以训练立定跳远的起跳蹲地动作。这两个游戏,既让学生玩得痛快,又为立定跳远教学做了准备,一举两得。

二、精选体育游戏,提高学生素质

小学体育课程可选用的体育游戏数不胜数,各个版本、各个年级的体育教材中都有很多的体育游戏供选择。教师在选择体育游戏时,不应简单地直接照搬教材里的游戏,而是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选择最合适、最有效的游戏,使学生能够在游戏中不断地学习和巩固体育知识和技能,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小学生的自控能力普遍较差,对于重复的练习,易产生厌倦情绪,因此,教师在选择体育游戏时,要注意多选择几个类型的游戏,采用轮换交替的教学方法,以强化教学效果。教师要有意识地利用体育游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集体观念及思维能力、协调能力、反应能力等,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例如在上篮球课时,为了帮助学生巩固和掌握篮球的运球技术和传球技术,教师将学生按照五人一队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组织一场别开生面的“篮球比赛”。比赛并不设置篮筐,两队得分的方式就是让球员通过运球和传球突破到对方的底线,传球到对方底线得一分,运球到对方底线得两分。虽然在比赛中学生由于技术的不熟练,屡屡出现失误,但是大家兴趣盎然,随着比赛的不断深入,学生的运球技术和传球技术都有了明显提高。

三、创设情境游戏,调动学生积极性

学体育的途径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 德育 教学渗透健康成长

在小学体育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是毫无疑问的,半个世纪来国家一直是这样要求的,广大体育教师也一直是这样做的。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德育与体育又是学校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观点、信念、情感和意志品质,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责无旁贷的任务。

1.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优势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其特点是寓教育于体育活动中,同其他学科比较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得天独厚的条件。

体育学科是学校中开设年限最长的一门学科,也是各学科中唯一的一门从幼儿园一直开设到大学的一门必修课程。学生在整个学校生活种都接受体育教育,通过体育教学,保证了学生从幼儿园直到大学,连续的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学生的各种思想意识和言行等一般不是表现在口头上,而是从他们的实际行动中表露出来的。而体育与健康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主要是通过各种身体练习和活动进行的。教师根据学生反映出来的言行,及时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既具体又实际,其效果是有些学科所不及的,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体育学科的教学内容,本身就具有广泛的、较强的思想性和丰富的教育因素,它处处与人的思想道德、意志品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2.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时机

在体育教学中既要发挥其德育渗透的优势,还要根据事态形成发展过程适时进行教育。所谓适时就是电动机问题,因此,每位体育教师都应当在课中把握信有利的时机,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时机是很多的。

2.1 教师言行中的教育时机

教师上课就必然要在学生面前亮相,学生能从教师形象中体察到教师的气质,对事业的热情和信心,从而决定向你学习的程度。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既要有一般教师庄重严肃的风度,又要充分体现其职业的特点健康而朝气。通过教师的仪表来感染学生,并增强学生对仪表美及其重要作用的正确认识。

教师用语要文明、简练,应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幽默是可取的,但切忌低级庸俗。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来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文明用语良好习惯。

2.2 组织教学中的教育时机

在分组教学时,特别是分组轮换教学时,要培养体育骨干的组织能力;提倡认真观摩、学习别人长处,热情帮助、保护同伴改进技术的好作风。这样既有利于提高练习质量,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优良品德。

2.3 结合教材特点进行教育的时机

通过教学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现代体育意识,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培养学生活泼愉快、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正确对待个人和集体、成功和失败的优良作风。

3.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思考

3.1 对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问题的探讨

目的就是挖掘其特殊、鲜明、持久的教育功能,以提高学生思想觉悟,激励学生积极科学地参加各项体育锻炼,使他们从思想上热爱体育,逐步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从行动上积极主动参加体育锻炼,关心集体,团结互助,遵守纪律;从精神上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不怕苦、不怕累,克服困难,努力拼搏的坚强毅力。

3.2 小学时代既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代

又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 , 学生的可塑性很大。因此,就学校来讲,不断深入、全方位地营造一个 良好的育人环境显得十分重要。在学校体育工作中,体育教师不仅承担着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还承担着学生早操、课间操、课名体育竞赛和课余训练等工作,这些课外体育工作更拓宽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领域,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将课内、课外相结合,全面捕捉德育渗透的时机,加强德育渗透。根据实际及时对学生进行恰当地表扬、鼓励与批评,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辨别是非的能力,逐渐养成自我教育的良好习惯。重视加强与各班主任、德育处等工作人员团结协作,使学生通过学校体育受到连续、科学、全面的教育。

3.3 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为了对学生给予道德上的影响,教师本人必须是有高尚道德的人

学体育的途径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能力 体育教学 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1研究目的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突破单纯运动性技术教学,加强培养个体的能力,适应现代社会进步的需要,迫切要求提高每个学生的各项素质。这些素质包括个体对自己的身体能够自我培养、自我锻炼和自我养护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所有学校在改革中应该重视的问题,也是体育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2研究方法

INTERNET网上查询法,文献资料法与分析法。

3研究结果

3.1什么是能力

能力是指人在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时所表现的身心统一、协调配合的本领。心理学研究表明,能力是掌握知识、技术与技能的必要前提,而且是影响一个人活动效果的基本因素。

按能力的性质,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是指人在日常活动中必须具备、广泛使用的一般智力。如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注意能力等等。特殊能力是相对于一般能力来讲的,它是指人在进行某项专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如音乐、绘画、色彩的鉴别及体育中的运动能力等。

3.2身体锻炼能力的培养

随着我国体育的社会化、终身化、多元化以及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自觉地经常进行身体锻炼,这就给学校体育提出如何培养学生具备独立地进行体育锻炼能力的问题,使他们毕业走上社会后,能够更好地进行自我身体锻炼,并充当家庭和社会的指导者。为此,就必须在学校体育中加强对他们身体锻炼能力的培养,这不仅是大学生本人的事,也是关系到增强中华民族体质和提高中华民族文化素养的大事。学生身体锻炼能力,是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科学锻炼的理论和方法,结合环境和自身条件加以创新,培养成独立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自学:培养学生明确的体育锻炼的意义,学习有关体育知识和方法;能够结合环境和自身条件,制定锻炼计划和方法;能够结合环境和自身条件,制定锻炼计划和方案,坚持经常持久的锻炼,并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2)自练:即能把所学到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方法,综合运用到体育锻炼的实践中去,使自练活动成为日常生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自调:即学生在身体锻炼的活动中,能够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健康水平,掌握和合理安排运动负荷、运动强度及运动时间并能够进行自我调节。

(4)自控:是指执行锻炼计划的自我控制能力,即在身体锻炼效果自我评价基础上不断修正并实施锻炼计划的能力。其中,培养自学能力是最主要的。但是,不可忽视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互为补充的关系,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加强全面的培养。

3.3运动能力的培养

运动能力是指人在社会生活中,在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前提下,所获得的从事各种运动的本领。运动能力是反映体育运动总体特征的一种能力,是锻炼身体和参加劳动、军事活动及各种文化活动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应贯穿体育课程的全过程。教学中应注意:

(1)不断改进体育课的教学方法,切忌“满堂灌”,多给学生练习的时间,同时也要避免运动教学走过场或只重视学生学习技术,而忽略学生实际锻炼的情况,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提高运动能力。

(2)要创造良好的运动环境,提供足够的体育设施,使每个学生有条件、有兴趣、有可能参加运动,以发展他们的各项运动能力。

3.4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

发展学生个性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思想和能力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是独立的行为活动,体育课教学有着较广阔的天地。学生在较广阔的领域中学习技术、技能,进行各种身体活动、游戏竞赛,并通过人与人的密切交往,人的兴趣、性格和气质等个性心理特征特别容易表现出来,这对培养和发展良好的个性心理是有利的。在强调培养和提高学生个性心理素质的同时,学校的体育活动与竞赛应广泛开展,提倡广大学生的参与、拼搏、进取精神,使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3.5组织和管理能力的培养

为了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在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中的一些组织管理事务中,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让他们自己去做,以此来培养他们的组织管理能力。同时,尽可能让学生多承担校运动会、院系比赛等多项竞赛活动的各项具体工作事项,让学生去组织和承担,教师可参与指导。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组织与管理的能力,还可以使他们能更快地适应未来的工作。

3.6运用体育环境和条件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能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为他们今后走上社会打下良好基础。教学中应善于引导和教育学生,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场地器材的具体情况变化,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地充分利用,以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同时,应教会学生一些如韵律操、武术等健身运动,使他们今后在有限的场地、器械条件下能进行体育锻炼。

4结语

综上所述,以上几种能力既是独立的,又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而且相辅相成、互为作用。体育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分两个过程,即教与学,学与用。运用已学的知识、技术于体育之中,才是形成体育能力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学体育的途径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 德育 关系 途径

体育教学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体育不仅能够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够锻炼大学生的意志品质,为大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文化活动的日益丰富,大学生的运动方式也出现了多元化,由此引发了大学生的道德标准和行为模式的变化。所以,必须要加强高校大学生德育知识的渗透,提升大学生的德育素质。体育课作为德育教育的载体,除了能够教给大学生一些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之外,还能够促进大学生德育素质的发展。

一、体育与德育的关系

(一)体育是进行德育教育的载体

体育是德育活动进行的载体,不管是进行文化课程学习还是进行实践锻炼都需要有一定的体能作保障。因此,学生要锻炼出一副良好的体能,才能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体育教学活动虽然需要良好的体能做保障,但是技能和思想(德育)也是必不可少的。体育活动的内容丰富多样,不同的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要求是不同的,比如,田径运动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耐力,发扬坚忍不拔的精神,才能取得良好的成绩;再比如,一些集体性的球类运动,需要团队成员不仅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还要有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团体功效;对于体操等一些技能性较强的运用项目,能够培养大学生谨慎、沉着等方面的特性。因此,我们说体育是德育教育渗透的载体。

(二)体育是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个性的有效途径

首先,体育能够培养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精神风貌,体育是一项高尚的文化娱乐活动,很多学生参加体育学习的目的之一是锻炼身体,另外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让学生养成吃苦耐劳、不畏D险、不屈不挠的精神;其次,加强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能够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上进心和集体主义感,实现大学生思想品德和个性的发展。

二、德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渗透途径

(一)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遵守体育规则的意识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体育教学中也是如此。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养成遵守体育规则的习惯是体育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精神能够长久传承下来,主要是由于体育规则发挥了重要的功能。一个团队能够成功也是由于团队成员能够遵守团队规章制度,在进行一切行动之前将团队利益始终放在首位;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体育锻炼,不私自脱离团队进行锻炼,且按照老师的要求在规定的场地进行锻炼;另外,课程结束之后还要按照规则将体育器材随时借还,方便下次使用。教师只有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了严格要求,才能培养出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为高校大学生以后走上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德育渗透过程中可以通过竞赛的方式实现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缺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适的教学计划。另外还要根据教学内容及时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德育学习兴趣。比如,对于一些耐力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重点磨练他们的意志,让他们在练习障碍跑步教学中将栏架看成前进中的困难,只有征服它才能走向成功,锻炼学生的自我挑战意识。另外,教师可以在德育课堂渗透过程中加入一些集体性的游戏项目,增强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在德育教学渗透方式方面,高校教师要将一些最新的方法引入进来,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比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加入竞争机制,培养学生力争上游,奋勇拼搏的竞争精神;此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让他们意识到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团队要拧成一股绳,为集体争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加入一些奖励政策,对于在竞赛中胜出的一方可以给予精神上的激励,让他们尝到胜利的果实;对于失败的一方教师可以鼓励他们战胜困难。

(三)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

在高校体育课堂上,学生在体育课上要学会同他人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使每一个学生的知识和技能都能够得到发挥,培养学生团队精神。这种精神使得团队的成员能够积极发挥个人的优势,并且对成员不足的地方进行互补,充分调动各个成员的积极性,从而形成一种默契的台作方式,推动整个团队的成功以及团队创造性过程的发展。可以安排一些团队活动如足球、篮球、排球、接力跑等集体性的体育竟赛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长此以住,学生通过融入集体来感受团队,感受团队的成败带给自己的快乐和难过,从而体会到要想成为一个高效的团队,全体成员必须要紧密配台,只有团队成功了个人才能成功,个人与团队其实是密不可分的。

(四)教师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发挥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调查显示,高校体育教师的德育水平直接关系着大学生的德育水平。教师作为高校体育德育渗透的主体,必须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思想水平,另外还有具有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和丰富的理论知识,这样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有足够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当前,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高校体育教师也要不断适应新形势的变化,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才能满足学生不断增强的需求,才能够在面对新问题、新情况的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才能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进而才能建立一支综合素质高的体育教师队伍,使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发挥最大功效。

三、结语

总之,德育教育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加强高校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对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还能够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人才,实现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邓艺雄.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J].科教导刊(下旬),2015,(01).

[2]宋振宇.高校体育教学德育渗透原则及实现[J].亚太教育,2015,(18).

[3]孙晋媛.高校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与实施途径[J].才智,2015,(21).

学体育的途径范文第7篇

【关键词】创新能力;途径;方法;体育课

1、体育学科的鲜明特性

体育学科具有极其鲜明、突出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实践性 指的是“寓教于动”。体育课需要通过身体实践活动。

1.2整体性 指的是课内外的有机结合。

1.3社会性 体育课程本身具有显著的社会性。

1.4差异性 是指个人身体条件、性别、地域、气候、场地设施条件、学校体育传统等。

1.5复合性 指的是体育课程目标非单一性,体育课程融知识、技能、身体、精神及各种能力的培养、教育为一体,开发智力,培养创新能力也是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

1.6非阶梯性 指的是体育课程内容、手段的非阶梯式排列。

1.7非高考性 指的是体育学科有全国学大纲,但不列入高考科目。目前学生高中毕业、体育学科的评价是以"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体育课成绩"、"平时体育活动出勤"三位一体的"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因此不受高考的限制,教学改革的空间比较大。等

2、体育学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2.1利用体育教材内容

创新能力是人脑高级心理机能。说:“体育,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学生全面良好的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完成,就需要身心俱健、要有充沛的体力,饱满的精神和乐观的情绪,以保证发展积极的思维,良好的记忆,丰富的想象和集中注意。体育学科教材内容体现时代性、健身性、趣味性、实用性,不仅着眼于掌握体育技能、技术,更主要通过体育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从生理上、心理上、社会精神文明等方面促进提高,使“生命之树”长青,有充沛的精力去攀登科学高峰。

2.2加强左侧肢体练习

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半脑,左、右半脑是有明显分工的,这是1981年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R.w.斯佩里的研究成果。许多较高级的知识功能都集中于右半脑,右半脑在创造性思维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因而根据大脑两半脑对身体两侧交叉支配的特点,可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加强左侧肢体部位的练习,如左脚各种跳跃、摆动、踢球。左手运球、投篮、打排球、打乒乓球,左侧平衡等。实现对全脑的开发尤其右脑机能的促进培育和左、右脑密切配合协调发展,利于人的潜在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2.3自行创编成套动作

体育课在体操、韵律操、武术项目的教学过程中,首先由易到难系统掌握、复习教学大纲规定技术动作;其次可充实教材中没有安排,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简单易学的各种技术动作。也可重点介绍一些难度较大动作和体操、武术编排成套动作的简单知识。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他们自行组合编排成套动作,并让组合编排有特色的学生出来演示,学生进行评价,教师充分鼓励,提出改进建议。这样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无疑会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2.4增加体育游戏活动

体育游戏是一种特殊的课堂活动和运动练习方法,体育游戏是由一定的情节、形式、规则和结果等几个部分组成的综合性活动。学生在可行范围内可以自己摸索或小组讨论取胜对手的方法。同时也可让学生自己或分组创编体育游戏,由师生共同评价孰优孰劣。学生一旦参与积极性极高,可以有效地激发团队精神、合作精神,有利于智力发展和创新能力提高。

3、体育学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3.1发现法

发现法用于体育教学,其突出特点是,不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让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较快地掌握所学技术动作和有关知识、方法及原理,例如短跑教学中采用发现法教学步骤:

3.1.1设问:你在50m跑中,用多少步跑完?

3.1.2观察:让学生相互数出同伴50m跑的步数;

3.1.3启发思考:每人多少步数合理?

3.1.4讨论揭示:学生经过讨论教师用挂图、录像结合讲解,提示步频、步幅与跑速关系及霍夫曼提出的步幅/身高=1.20,步频(s)x身高=8的指数法为依据来衡量步幅与步频的合理搭配。

3.1.5验证,学生根据自己的身高,在不减速的前提下,在跑道上按标志点跑,看哪种步长比较适合自己。

3.1.6实践提高,50m反复跑,摸索改进技术。

3.2问题教学法

爱因斯坦提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中,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问题。如体育锻炼的方法,提高成绩途径,各体育项目的技术、战术、规则、练习方式、场地器材等,老师要鼓励诱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可以解释性地回答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提问――假设――推理――验证”五步思维法对问题反复地、持续地进行探究、实践,逐步养成善思勤问好学的良好习惯,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3情景教学法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经常有意识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和形象生动的具体场面,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景,以图画、录像、多媒体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以语言描述情境。例如各种体育节、单项运动会、球类比赛、野营军训、郊游,从而激励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理解体育教材,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

3.4讨论法

学体育的途径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本文根据二十一世纪学校体育的教学目标,“竞技体育教育”向“终身体育教育”的转轨,提出了学校体育必须社会化,而学校体育社会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创建体育俱乐部,通过本校体育俱乐部的创建以及所取得的成效,说明学校体育社会化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1、问题的提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人们自身的健康水平、健康意识的逐步提高,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学校体育是我国惭民体育的基础,提高民族的身体素质、文体素质、心理和品德素质有深远的意义。二十一世纪的学校体育应该如何发展,是每一个体育工作者都在思考的问题。“竞技体育教育”向“终身体育教育”转轨.学校体育社会化,是二十一世纪学校体育在市场经济作用下发展的必然趋势。

受应试教育影响,目前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所意识不强。随着学生知识量的增多,学生的现代意识增强.逐步趋于个性化和多样化.从而对体育运动选择的自由度也增大了。学生已经厌倦课外活动中教师唱主角的传统模式和固定的运动项目.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积极苛不主,每次课外活动,最多三分之二的学生在锻炼.还有三分之一的学生.特别是女生在闲坐.聊天。

为了与社会接轨,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提高体育素养,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基础。必须改革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改革的最好方法,就是走体育社会化之路。(所谓学校体育社会化,在组织上是指发挥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互相协调,互相促进的作用,实现学校、社会形象、家庭体育的一体化构建。)我校体育组认为,要实现体育社会的最好途径之一,就是改革传统的课外活动模式,创建体育俱乐部。

2、创建步骤

我校汲取了社会上职业俱乐部的某些管理办法和经验,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开始了体育俱乐部的创建工作。

2.1宣传发动

利用广播、闭路电视、黑板报及各项活动.宣传我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目的:与社会接轨,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校内和双休日、署寒假体育锻炼的质量。

2.2学生报名

根据我校场地器材情况,我们推出了10个项目: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围棋、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田径、健美操,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报名,学生报名率达100 %。经过统计调整成立了高一、高二、高三、初中四个分俱乐部。 转贴于

2.3健全机构,组织活动

我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由竞赛活动部、教练部、总务工作部、教研工作部和社会活动部组成。各部有自己的职责,各俱乐分部名单公布之后,由学生自己推选队长,各个项目都有体育教师或其他教师或专业人员担任教练。根据各俱乐部的项目特点、活动计划,由体育组统一安排活动场地。每次活动场地基本固定,如遇比赛等特殊情况,再由体育组统一协调。活动进间基本上在每周两次的体育活动课上,双休日由各自的教练或队长组织大家进行训练或比赛。

2.4经费来源

会费收入、捐赠、政府资助、在核准的业务范围内开展活动或服务收人、其它合法收人。

2.5宏观调控

俱乐部的经费只用于章程规定的业务范围和发展事业的经费开资。俱乐部的财管管理制度按国家规定的管理办法执行,由体委、体总财务部门派人兼管。实行专人负责.做到合法、真实、准确、完全.以利监督。

3、初见成效

我校体育俱乐部经过近一个学期实践,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虽然教师在课外体育活动的投人时间减少了,但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已经增强,参加活动的人数明显增多,再也看不到三个一堆,五个一群的学生在闲坐、聊天的现象了,运动场上到处是开开心心地锻炼的学生,除了规定的活动课以外,在午后、放学后,特别是双休日,运动场内到处都能看到学生锻炼的身影。上学期还利用双休日成功地组织了高一“新星杯”足球比赛和调一“妙光杯”篮球比赛。校篮球提高班参加市教委组织的篮球比赛,取得了理想的名次。体育活动已经成为学生的乐趣之一,体育锻炼已逐步成为学生的生活习惯。

3.2有效地推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由于俱乐部活动都是由学生自行设计,自行安排,自行活动,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3.3有利于学校体育经费筹集的多元化

体育俱乐部的创建,为学校的体育活动开展解决了一定的资金问题,会费、募集的经费收人为学校进行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