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竞技体育的本质特征

竞技体育的本质特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竞技体育的本质特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竞技体育的本质特征范文第1篇

关键词:运动项群理论;营销策略;体育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6-000-01

一、理论准备

1.体育营销理论

首先要明确的是,体育营销运用了市场营销的一般原理、方法及过程,是企业营销战略下的一种营销方式。在1987年美国的《广告时代》上就有了体育营销这个词汇。通常,我们可以将体育营销作两种不同的定义。其一,体育营销是指对体育产品亦或是体育产业进行市场营销,其营销主体是体育本身。其二,体育营销是指企业借助体育赛事或者体育活动对其产品、服务或是企业品牌开展营销活动,通过体育赛事的强大号召力与影响力来引起消费者对企业或其产品、服务的关注,进而达到提高企业声望、提升品牌价值,促进消费、提高收益的目的。本文研究的是第二种定义下的体育营销。

2.运动项群理论

运动项群是运动训练学中的一个理论。北京体育大学田麦久教授与他的同事把运动项目的类属聚合命名为“项群”,揭示项群训练基本规律的理论为“运动项群理论”。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不同的运动项目因为具有一些相似的特征或相同的特点而可以将他们划分为一个“群体”,而不同的“群体”又具备不同的表现形态。在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中,我们有必要弄清楚各比赛项目可以划分为哪些运动项群,而每个运动项群的设置是基于什么样的条件,他们都具备哪些营销特征。这是我们在选择运动项目进行体育营销时所必需考虑的问题。

二、构建运动项群营销系统思路

建立运动项群营销系统是本文的核心,突出了本文试图运用运动项群理论提升企业品牌价值的研究意图。其整体思路是,让企业在诸如奥运会等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中开展体育营销时运用运动训练学的相关理论,弄清各个比赛项目的竞技特征,从而找到企业、企业品牌或产品与竞技项目特征的契合点或相似处,通过识别理论引导品牌价值的提升过程,逐步引导消费者在视觉、行为与理念三个识别层面对企业、企业品牌或产品从认知到联想、再到忠诚的价值提升过程。其目的是,首先让企业在开展体育营销时,除运用通常的一些营销方法外,能够针对具体的运动项目或运动员,结合自身的特征选择体育营销资源,使其营销目的更加明确;选择营销资源更加科学、合理;让消费者更清楚的了解企业及其品牌与产品;最终达到更好的营销效果。其次是希望企业不要一味地专注于对“更快、更高、更强”或者“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追求,而是有的放矢地将企业精神、企业文化、品牌价值或产品特征与营销资源有机结合,让体育营销更富于逻辑性与科学性,从而真正体现体育营销相较之其他营销方式的价值所在。

三、系统建立

在系统建立部分笔者的总体思路是,将识别理论引导品牌价值的提升过程引入到体育营销中,试图分析识别理论引导品牌价值提升的过程在体育营销中应该怎样表现。将二者结合运用的目的是为了分析如何在体育营销中运用运动项群理论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运用运动训练学的理论来建立营销系统,更好地指导企业选择体育营销资源开展营销。因此,在将识别理论引导品牌价值的提升过程引入到体育营销的过程中,必须以运动项群理论为基础,以运动训练、竞技比赛以及竞技项目为研究的切入点,分析各运动项群的竞技特征及营销特征,看清在奥运会等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中开展营销活动时营销资源的本质面貌。

具体做法:第一,分析在竞技能力主导因素下各运动项群在体能、技战术以及心理与智能方面的表现特征;第二,按照识别理论引导品牌价值的提升过程逐一分析各个运动项群的营销特征表现;第三,根据对各运动项群营销特征的分析结论逐一提出营销对策。最终形成以运动项群理论为基础、以品牌识别与品牌价值理论为渠道、以体育营销为核心的运动项群营销系统。

四、结论

本文紧紧围绕体育营销这个主题来开展研究。运用管理学、营销学、运动训练学等学科作为理论支撑,试图说明如何更好地开展体育营销来帮助企业提升其品牌价值,对整体思路进行概述,引入运动项群理论,对各运动项群的分类进行列表说明,构建运动项群营销系统思路图。

参考文献:

[1]李慧.试论我国体育产业的品牌发展[J].赤峰学院学报,2010,(09).

[2]庄贵军.国货意识、品牌特性与消费者本土品牌偏好[J].管理世界,2006(07).

竞技体育的本质特征范文第2篇

1。1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是高校体育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过去就有,只是不够重视,更像是摆设,仅用于雨天教学和机动的备份,内容上不外乎是体育常识、体育卫生,属于体育常规教育的范畴,没有专业性和系统性。近年来,高校在评估和学科建设的要求下,理论教学逐步受到重视,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表现:(1)理论教材的配备。高校根据各自的需要,编纂和出版相应的理论教材,学生人手一本。(2)理论教学的制度化。理论教学的课时,按照一定的课时比例,纳入到教学计划当中。(3)理论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评价相联系。理论考核的成绩,按比例计算到学生体育成绩之中。所以说,理论教学作为公共体育教学的一种形式已经建立,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无论是教学还是考核,与我们所期望的相去甚远,流于形式,丧失了理论教学的意义。首先从理论教学的内容来看,大都是过去体育院校通用教材的浓缩版,内容陈旧,不是理论,只是运动动作和技术的文字说明,其价值相当于体育常识,缺少层次和深度,没有学术价值,学生不感兴趣。其次从理论教学的管理来看,理论教学所占比例偏小,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考核也不受重视(与其他公共课程相比)。

1。2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是对体育实践教学的补充和指导

理论是“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知识的系统的结论。”……体育理论基于体育实践,是对体育内在规律进行系统研究得出的当前结论,体育作为独立的学科,主要通过体育课的形式来实现学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体育活动,仅有实践教学显然不能满足学科建设的需求。同时体育又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多学科形成有机的联系,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体育又是一个多学科的综合体。体育的发展与进步和相应的理论体系的支撑密不可分,是体育的组成部分,是体育实践不可替代的。体育课理论教学,基于实践教学,作为体育实践教学补充,发挥理论所具有的指导作用,不仅如此,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的延伸,甚至是对实践教学的超越,提升公共体育课的教学档次,突破实践教学的局限性。

1。3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是实现高校公共体育高等教育化的重要途径

所谓公共体育高等教育化,就是使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具有学术性和研究性,将公共体育教学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区别于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模式。高校在学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上有别于中小学,首先,中小学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体育教学的强身健体,促进生长发育的功能尤为重要,从学习技术和动作的角度看,中小学学生也处于动作技术形成的最佳时期,所以实践教学就显得更有意义。而大学生已接近成年,在学习技术和动作上处于劣势,但认识、理解和研究能力显着增强。加强理论教学,提高对体育及其价值的认识更加重要。此外,大学生缺少的不是体育锻炼的机会,而是强身健体的意识。高校在体育教学的硬环境上也非中小学可比,有良好的师资力量和科研氛围,为提升理论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综合体育素养,而不仅仅局限于技能和健身,所以理论教学彰显出体育教学应有的教学层次和深度,具有学术价值。

2核心与内容

2。1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是关于竞技理论的教学

确立以竞技为核心的理论教学体系,和以活动为基础的说明书式的理论体系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本质上,体育是以竞技为基本手段和主要形式,增强体质,提高体能技能,培养心理素质和能力的一种社会性活动。……竞技是体育最重要的特征,体育的必然是竞技的,没有竞技就不能成体育。”“体育的本质特征决定高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高校体育学科体系是我国体育专业的基础和摇篮,肩负着培养和造就高水平体育人才和体育科研与管理人才的重任,应加强体育教学的学科性与竞技性,……在以竞技为核心的基础中,根据各群体的具体特点,充分发挥体育的教育、娱乐和健身等基本属性及其功能,逐步实现体育的高等教育化。”竞技是体育的本质特征,是高校体育学科建设的核心,理所当然也是理论教学体系的核心,这就指明了理论教学的方向,拓展了新的层次和空间,具有系统性和专业性,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不言而喻。

2。2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是对专项发展进行系统的研究

理论教学依托于专项实践教学,在加强专业性和系统性的同时,要兼顾到知识性和教育性。其教学内容分为四个方面:(1)加强对专项的认识。了解其起源,现状和发展趋势。(2)学习专项竞技的方法、竞赛规则裁判法、组织方法以及比赛的方法等。(3)理解影响专项竞技的相关因素。技术和战术因素、身体素质和体能因素、心理素质因素以及运动损伤预防和科学训练方法等。(4)专项竞技对社会的影响。专项竞技与文化、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对健康和医学的影响等。其内容既是传统理论体系的继承,又有新的研究方向。

3作用与预期

3。1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与专项化选修教学模式形成有机融合

加强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使专项化选修教学模式更加系统化和专业化,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的补充、指导和提升的作用也更加突出,同时专项化选修教学模式也为理论教学提供了合适的形式,实现理论教学与专项化选修教学模式对接,有利于形成以专项化教学模式为主体的学科分支,理论教学能够摆脱普通专业大学生受运动水平和能力的制约,打破实践教学由于客观原因而形成的教学屏障,率先从理论教学上实现突破,迈上新的层次,提高教学质量。

3。2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对学校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加强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在增加理论教学课时的同时,还要对理论教学场所,考核的方法做到科学的安排。理论教学不仅可以提升体育教学的层次,同时也使紧缺的运动场地,器材得到一定缓冲,合理安排理论教学的周期,减少季节变化对实践教学的消极影响。在课时安排上应有别于其他学科,要突破学期的限制,形成独立的教学体系,加强教学管理层面上的可操作性。

3。3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给教学双方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加强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打破原有教学体系的平衡,教学双方必须以新的心态和新的要求共同面对,由加强理论教学而引发的新的评价体系,对教学双方的影响显而易见。加大理论教学的比重,对学生有了新的要求,部分学生仅凭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优势,“一招鲜吃遍天”的状况已经行不通了,而另一部分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处于劣势的学生,则增添了学习的动力和自信。新的评价体系强调学生综合体育素养的评价,有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理论教学的大力介入,对教师的学习和科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观念得以更新,学术的风气得到加强,教学双方由此更加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这种质的变化是学科建设的内涵。

竞技体育的本质特征范文第3篇

关键词:足球;有球技术;技术概念

中图分类号:G8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8-1138-03

在现代体育运动中,足球运动属于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竞技项目,足球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在其竞技能力的构成因素中居于主导和核心地位。足球运动员能否在激烈的比赛中获胜主要取决于其有球技术水平的高低。现代足球运动的高速度、高强度和强对抗对运动员的技术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技术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在我国足球技术理论的发展已滞后实践的发展。相关理论的落后,意味着观念的落后和训练内容、方法脱离实践,也势必影响足球竞技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发展。因此,加强足球运动技术理论方面的研究,对提高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和竞技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本文试图从哲学对技术概念阐述的角度出发,探索竞技足球核心技术:有球技术的科学内涵。希望对竞技技术内容的完整充实有理论价值,并对我国足球运动员竞技技术水平的提高有现实意义。

1足球技术概念现状分析

1.1关于运动技术的概念和定义一直以来为各方面专家学者和训练学科理论界所关注。国内外常把这种身体动作的外在表现能力称为“技术动作”或“动作技术”。而在运动生理学和运动实践中运动技术较多指的是运动技能和适应能力。从对文献的调查研究看,生理学表明,运动技能是一种行为。因此,只用运动生理学的知识来解释运动技能的一系列问题是不够的,它涉及到许多心理学的问题;心理学表明,对于运动技能虽表明有一定的含义但缺乏明确的定义,不仅如此,运动技能是一种行为方式还是种活动方式,对此也存在着重要的理论分歧。

1.2关于足球技术的概念和定义文献调查表明,足球教科书上,我国专家把足球技术概括成一句话:在足球比赛中运动员合理完成各种动作方法的总称。近几年,我国足球技术定义的内涵已经从行动和动作方法向技术运用能力和技巧拓展。但没有突破传统技术是动作方法的认识,还是把心理和技术动作割裂开。

国外对足球技术的认识与我国不同。他们认为技术是指完成一个动作――传球、控球、起跳或是转身。其包含有决策,且意味着动作的完成含有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因素。他们技术训练的目的,始终围绕着发展球员的控球能力和技术动作的流畅性,提高球员的技巧。技巧,用足球术语来讲,是一种视时间、区域的要求来选择恰当技术的能力;因此技巧中蕴含着做出判断和做出选择。从比赛的技巧性而言,足球比赛很大程度上可以被认为是判断的较量。

1.3关于有球技术的概念和定义从对足球比赛整体上看,人和球的关系是足球比赛的根本,足球比赛有球技术是足球技术的核心内容。足球比赛有球技术综合能力在足球实践中的表现不同于以往我们对足球技术的认识,现实中的理论认识和实践产生了偏差,我们训练形成的足球技术脱离比赛实际。

综上所述,在体育运动中,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认识,对运动技术存在不同的见解。对运动技术概念没有统一的定义。关于足球技术概念的认识,国内外存在明显差异。

2关于技术概念的哲学启迪

从文献分析中,获得一种启示,就运动技术本身研究运动技术的概念是难以认识的。需要用哲学的观点去分析研究。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社会需求是发展的,人类总要不断实现体力和智力的解放。科学技术也是发展的,人类总会不断地发现新的自然规律和找到新的技术可能性。竞技体育的发展,同样如此,原有的竞技体育技术手段,已不能完全或局部适用当今竞技体育激烈竞争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必然产生新技术目的与原有技术手段的矛盾。尤其是在人体的生理结构和社会特征,始终不能与发展变化的竞技体育同步,突显了竞技体育的理论研究滞后,与指导实践活动的矛盾。这一矛盾在理论上直接展现在哲学、系统方法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生理学,竞技体育教育学、体育训练学等学科的视野之下,要解决这一矛盾,就竞技运动技术本身研究竞技技术是难以认识的。还要用哲学的观点去分析研究,因为“对自然科学关系密切,影响较大的是哲学,哲学与科学技术之间有互相影响的关系……而哲学的意义恰好在于它能在观点、方法和理论思维上有一定的启示。恩格斯曾说过“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正是在自然科学研究和自然科学家需要理论思维这点上,哲学对自然科学有一定的影响或一定的指导作用。”(《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编》325页)

关于竞技足球比赛有球技术的理论研究也需要用哲学的观点、方法进行理论思维,从而创新理论、发展理论、提高竞技体育理论水平。

2.1技术的本质

2.1.1技术的定义法国哲学家狄德罗在他主编的(百科全书)中把技术定义成“为了完成特定目标而协调动作的方法、手段和规则相结合的体系”。在我国也存在关于技术本质的争论,有一种观点认为:技术一般指人类为满足自己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以及其他非生产活动的需要,运用自然和社会规律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手段方法的总合。

2.1.2技术的基本特征

2.1.2.1技术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技术有自然属性: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和改造是一个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转换过程,作为手段和方法的技术必须依靠自然事物和自然过程,符合自然规律;现代技术,更是人们自觉利用自然科学知识创造出来的。科学技术作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重要手段,从产生时就有其固有或自生的自然属性。

技术有社会属性:任何科学技术的目的性都不是天然、自然所具有的,而只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才具有的。

2.1.2.2技术主体要素和客体要素的统一技术是人对自然的能动过程。其主体要素是:知识、技能和经验,包括方法、程序、规则等。技术主体的能力和知识还不能实现技术的功能,技术还是精神的物质转化,知识转化为物质手段和实体的过程。技术是主体要素与客体要素(工具、机器设备等)的统一。

2.1.2.3技术本身有一个从潜在形态到现实形态的发展过程技术系统不仅是主客体要素的结合,还是一个由潜在形态(技术思想、发明、方案设计)到现实形态(体现于实际应用中的技术)转化过程。

2.1.2.4技术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是生产力性质和水平的标志(《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编》8-10页)

2.2竞技运动技术本质技术的基本特征已经明确指出:技术是人对自然的能动过程。技术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主体要素和客体要素的统一,是潜在形态到现实形态的转化过程。因此,竞技运动技术毫不例外的具有上述特征。

“在竞技运动系统内,竞技运动技术存在着人与物,物与物,人与人关系之分,前两者属于自然性技术,后者属于社会性技术,这是相互区别、相互渗透的两个系统。 从实践上观察,竞赛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人与人的配合而强化对抗力,并促使人与物关系的强化,人与人配合与对抗,是社会技术的主要内容,是运动技术发展的高级阶段。掌握自然技术,这是基础性技术,从自然技术发展到兼有自然性、社会性技术,存在着一种转化过程,需要通过实践这个中介。社会性技术的掌握,需要训练,更需要比赛。只有通过“比赛”,运动员才能意会。光训练不比赛,社会性技术难以认识,更难以掌握。竞争性协同,协同性竞争的社会技术往往不是教出来的,是“赛”出来的。” (《系统科学与体育》247页)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竞技运动如果缺乏完善的社会性技术,竞技运动就难以发展和形成现实性的竞争力。“竞技运动比赛,运动员之间的对抗和竞争,是人的社会性反映,是人与人在竞赛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群体属性。不断的竞赛,就是强化这种群体关系。这是竞技的人性化。竞技不仅具有生物性(自然性)竞争的一面,还有人性――社会性竞争(公平竞争)和社会性协作的一面。”(《竞技教育学》46页)竞技运动中社会性一面,在竞技教学、训练和比赛中,它具有教育属性。它和自然性技术结合成为竞技技术的整体,这是竞技体育运动的实质,也是竞技技术的本质和内涵。竞技运动技术结构内容(图1)。

竞技体育运动技术本质也反映着人的个性特征――自然性特征和社会性特征。

人的自然特征:从生理学方面讲、属于这些特征的是身体到形态、机能、身体素质、基本活动能力和运动技术动作。

人的社会特征:从心理学方面讲:有心理意义的个性特征:兴趣与需要、智力与能力、气质与性格、经验与自我意识。有社会意义的个性特征:人是社会的一个成员,参与社会活动(包括竞赛活动),受社会发展要求和社会关系的制约,他的品质、素养、理想、道德、信念、行为、技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都必须服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作为社会成员每一个人应有的特征。

2.3比赛有球技术概念的内涵分析概念是思维的一种形态。从概念、命题、判断、推理、论证的排序看,概念还是最初的一种思维的形态。因此,概念不清,必然造成思维混乱。而思维的惯性使人们往往不能深究某些概念的真实含义。因此,我们原有的足球技术概念在足球技术的教学和训练上,造成偏重于独立的动作规格标准的完成,我们的技术训练产生偏差,导致运动员掌握的技术脱离比赛实践。

竞技比赛技术新概念的开发具有深化改革的意义,即普通又有深刻哲理。足球运动技术是开放的动态系统,是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系统,竞技足球比赛有球技术是其系统中的子系统,竟技足球比赛是在开放动态中进行的,其比赛环境形态表现为是多人组合,人与球、场地和人与事、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复杂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展开的人与人协同配合和对抗、控制与反控制,争强制胜的竞争过程,是严格的“竞争博弈”、“动态博弈”。整个竞争过程,运动员的全部比赛行为都是以球为核心展开的, 人与人在比赛瞬息万变的时空竞争过程中,为控制球和处理球所采用的有进攻目的的触球动作,包括:接控、运过、传球和射门。比赛场上见到的“简单的触球动作”是运动员的外显行为。而为人所不知的内显行为则是,人与人对抗竞争过程中,表现出的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在竞技场上的复杂联系、心理内化过程所产生的策略、决策。它是信息输入能量转化并输出信息,处理信息的短暂过程。例如,判断、选择“达到目的的触球动作”,这一过程是在瞬息万变中决策的“动作行为表现”,而这一“动作行为表现”我们认为这就是“比赛有球技术”。

足球运动员熟练的控球和处理球动作依赖于人类控制系统的相关领域。运动员所作的决策和来自不同方面的刺激有关。或者说,运动员是在所有相关信息和不相关信息之间作选择。所有能为决策提供信号的知觉要素都是接受信息。对熟练的控制有球技术动作来说,外部和内部反馈环非常重要(图2)。

竞技足球运动有球技术系统结构有自然性技术和社会性技术。自然性技术是足球基本运动技术,它是踢球的基础。社会性技术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协同和竞争所表现出来的比赛技术,它是竞技足球比赛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包括实践和理论)社会技术促进了自然技术的有效应用和功能的发挥,因此,可以认为:社会性有球技术就是竞技足球比赛有球技术,其实际表现就是“比赛实战的技能、技巧”。

从简单的触球动作到“比赛动作行为”这一实践过程有着深刻的技术理论内涵。

2.4竞技足球比赛有球技术概念的界定通过上述分析,竞技足球比赛有球技术的概念是:足球运动员以自然技术为基础,以动作目标为起点和归宿,通过比赛控球过程,人与人之间联系关系的协同和竞争,比赛技术结构、功能和环境三者之间相互作用表现出来的认知性技能(知道做什么)、运动性技能(正确的去作)和开式技能(执行动作技能)。“开式技能”是指在变化和不可预见的环境中执行的运动动作(《动作学习与控制》12页)。是自然性技术和社会性技术的结合,是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极其复杂的动作行为变化表现的总合,是知情意行的统一。总之,以上对足球运动比赛有球技术概念所下的定义是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根据研究的需要对比赛有球技术所作的界定。科学的概念是人们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的高度概括。而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总是逐渐深化的。因此,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事物发展而发展的。足球运动技术这一概念也将会随着人们对其认识的加深而不断得到拓展。

3结论

1) 用哲学的观点和理论思维探索竞技足球运动技术是由自然性技术和社会性技术构成的技术系统。社会性技术就是竞技足球比赛技术。

2) 社会性技术作为竞技足球运动的一个独立系统,用哲学观点分析,社会性技术在足球竞技运动中它不仅是运动员的实践活动方式,更重要的它还是运动员的认知能动过程。

3) 通过对哲学的技术观和相关理论的探索,得出竞技足球比赛有球技术的概念是:“足球运动员以自然技术为基础,以动作目标为起点和归宿,通过比赛控球过程,人与人之间联系关系的协同和竞争,比赛技术结构、功能和环境三者之间相互作用表现出来的认知性技能、运动性技能和“开式技能”(执行动作技能),是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极复杂联系的动作行为变化表现总合,是知、情、意、行的统一。”

4) 概念是思维的一种形态。竞技足球比赛有球技术概念的界定具有明晰概念、转变思维观念的意义。希望这一理论对全面改进竞技足球有球技术训练的内容、方法和足球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有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 列.巴・马特维也夫,著.体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6.

[2] 《体育词典》编辑委员会编.体育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1.

[3] 田麦久,等.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8.

[4] 张力为,等.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

[5] 杨锡让,著. 实用运动生理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5.

[6] [英]塞门・克里夫德著.巴西式足球训练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10.

[7] Bert Vab Lingen著.杨一民等译.足球训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8] 杨一民,等译.足球战术与技巧[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9.

[9] 蔡俊五,译.新足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2.

[10] 亚洲足球联合会.亚洲足球教练员级培训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5.

[11] 李保耕,主编.足球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6:42.

[12] 中国足球协会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编写组.足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11.

[13] 张英波,著.动作学习与控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7.

[14] 中国足球协会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编写组.《足球》.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11:55.

[15] 陈昌曙,主编.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编[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1995,7.

竞技体育的本质特征范文第4篇

关键词:竞技健美操;托举动作;配合动作;创新

中图分类号:G831.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7-3612(2010)02-0129-03

The Inspiration of Lifts and Interactions Innovation of Aerobic

Gymnastics

ZHOU Jianshe, ZHANG Lifang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 ha 410012, Hunan China)

Abstract:Lifts and interactions of aerobic gymnastics as an important co ntent to judge the artistic in aerobics have been highlighted. However, at this

stage, its innovation faces the bottleneck that constrains the promotion of rou tine’s

artistic of China’s aerobic gymnastic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nature of lift s and interactions, observes them in the video of the recent three World Aerobic

Gymnastics Championships, and analyzes the factors of space, time, method and a esthetic which influence the actions. It also points out that restructuring the

reorganization of the factors is important to innovation. In terms of innovation , the rapid conversion of space adds adventure, the integrated use of methods re flects the complexity, the unique creativity of styles displays the uniqueness,

and the change with reorganization of various factors stimulates innovation.

Key words: aerobic gymnastics; lifts; interactions; innovation

竞技健美操集体项目是我国的优势项目,然而其中的托举与配合动作却是制约我国成套 艺术价值提升的瓶颈。托举是指当一名或多名运动员被举、抱、支撑或借助外力离开地面的 动作。配合是指个人或团体间的配合,以及在队形变化中的身体互动[1]。规则规 定成套动 作中必须有3次托举,并要求具有创造性和原创性,配合动作要突出团队协作并表现出相互 的交流与身体互动。近年来,竞技健美操托举与配合动作的重要性已逐步受到专家学者的重 视,曾有学者指出:队形变化与造型立意是集体项目中非常出彩的亮点,其奇巧和出其不意 的绚丽在成套动作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2],然而其相关的创新研究却近乎空白 。本研究 试图对托举与配合动作的本质特征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近三届健美操世锦赛成套动作 中托举与配合动作的发展规律,为我国竞技健美操托举与配合动作的创新提供思路。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第八、九、十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成套动作中混 双、三人和六人项目前三名的托举与配合动作。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CNKI学术期刊数据库和湖南省高校数字化图书馆查阅与课题有关的文献,对有价值 的相关资料加以归纳与整理,了解各国运动员成套中托举与配合的特点及与其艺术分值之间 关系的有关研究,并了解国内外竞技健美操发展的相关动态。

1.2.2 录象观察法

通过对第八届到第十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中混合双人操、三人操、六人操前三名比赛中 的托举与配合动作进行研究分析,根据一定的分类依据对托举与配合动作在成套中所占时间 、出现频率、组合方式等进行研究。

1.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软件(电子表格),对回收的调查问卷和托举配合中各项指标的数据进行整 理和统计学分析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托举与配合动作的本质特征

2.1.1 竞技性特征

竞技运动离不开运动员本身所具有的体能、技能、智能以及心理能力[3],竞技性 特征是竞 技健美操项目赋予托举与配合动作的基本特征。运动员必须在完成动作过程中展示高超的力 量、复杂的技巧、完美的综合能力及心理素质。其竞技性特征实质上就是运动员的竞技能力 特点在竞赛中得以展示的基本特征。

2.1.2 合作性特征

在竞技健美操集体项目中,要讲究集体动作的一致性,合作动作的和谐性,造型动作的整体 性效果[4]。在托举与配合动作的完成过程中,运动员之间的情感交流、细腻默契 的配合充分演绎着“合作”这一内在特征。

2.1.3 美学特征

竞技健美操是技能主导类难美项目,托举与配合动作展示出的视觉冲击效果是艺术评判 中的重要内容[5]。完成托举与配合动作过程中所展示的左右对称、前后照应、大 小相辅、 上下相成、长短互补、曲直相连、动静互现 、主次分明等,就充分凸显了其奇特巧妙、流 畅动感的美学特征。

2.1.4 创新性特征

规则要求“世界级”的成套动作必须具备“独一无二”的创造性特征,托举必须为原创 [6]。只有奇特的东西和意想不到的东西才能吸引观众的眼球,人们在看健美操比 赛时总是希望看到他们从未看过的动作。创新特征其实是托举与配合动作发展的最重要特征 。

2.2 托与配合动作的影响因素

2.2.1 空间因素

空间指运动过程中物质的广延性和伸展性[7]。空间变化的层次、幅度与稳定 性能够给 人带来独特的视觉冲击,多空间是指动作过程中穿梭于高、中、低三个空间层次中的动作。 竞技健美操的托举与配合动作可以是各空间层次内绕三个轴的转动,也可以是在各层面中的 各种平动。一届世锦赛有混双、三人和六人三个集体项目,各项的前三名就是9套动作,一 套动作有3个托举,共计27个托举动作和若干个配合动作。通过对第八、九、十届世锦赛中 托举动作的空间变化进行分析发现(图1)。 单个动作展示单空间的比例在逐渐减少,而单个动作展示多空间的比例在逐渐增多。如第八 届展示多空间的托举动作占总数的41%,第九届占71%,而第十届达到74%。

根据数学排列组合可知,3个空间层次,可组合形成6个双复合空间和12个三复合空间形 式,还可以组合成其他多空间组合形式(表3)。在三届世锦赛中,托举动作出现了13种空 间组合形式,配合动作出现了7种空间组合形式。

录像分析可以看出,托举动作第八届以中姿态的单空间为主,第九届和第十届以高姿态 到中姿态的复合空间为主。配合动作在三届比赛中以站立的高姿态为主,其次是地面空间的 姿态,其他复合空间的变化也时而有之。单个动作在空间层次的变化上经过了一个从简单到 复杂的发展过程,如地面平动中运动员移动路线和相对位置的变化、绕各轴翻转中运动员身 体姿态和表现形式的变化,其动作变化已逐渐体现出综合化与复杂化的发展规律,所以说空 间因素是影响托举与配合动作创新的重要因素。

2.2.2 时间因素

时间是指宇宙万物的运动各有其长或短的历史过程以及彼此存在的前后相继[8]。 如单个动作、组合动作的持续时间,时间的有序存在体现动作在成套中所处的位置。托举动 作在成套中一般起着“龙头、凤尾与中坚”的时间作用,而配合动作则像珍珠不时地点缀出 绚丽的光彩。

通过对近三届比赛的托举与配合在成套中所占的拍值进行统计(表4),发现托举与配合动 作所占拍数整体成上升趋势。

第九届跟第八届相比增幅明显,第十届与第九届相比增幅不大。第十届世锦赛托举与配合动 作所占拍值总数达到8×8+5拍,占成套拍值的27%,略高于成套1/4的时间,说明了时间因素 是影响托举与配合动作创新的主要因素。

2.2.3 方法因素

托举与配合动作的方法因素主要体现在动作做法和人员组合两个方面。从动作做法来看 ,三届比赛中动作做法的种类数量呈递增状态。从托举动作的做法来看,如图1所示:第八 届的托举以展示柔韧和静力性造型多见,第九届和第十届以翻转、踢腿的动力性托举居多, 使由静到动的动作“活”了起来,这不仅是一种动作结构的变化,更是一种思想方法的创新 。

从配合动作的做法来看,如图2所示:第八届以简单的配合动作为主,第九届和第十届 发展到较为复杂的绕复合轴旋转与撑摆的动作,体现了动作方法的综合发展特征。在动作做 法呈现多样化的同时,还出现了叠加化,采用一连串方式完成托举与配合动作的形式增多, 托举动作与配合动作、配合动作与配合动作的联合挂串也显现了动作做法多样性、复杂性和 创新性的发展趋势。

从人员组合方式来看,如图3所示:在三届比赛中托举动作的人员组合方式是以2托1为 主,配合动作则以两人、三人、六人一组的形式为常见。在托举中底座和尖子的人数组合也 表现出多样化,一次托举中不仅底座的人数在改变,被托起的尖子的人数和次数也在发生改 变。在配合中人员组合方式则更加灵活多样,越来越复杂的人员组合方式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以上分析清晰的显示出方法因素是影响托举与配合动作创新的核心因素。

2.2.4 审美因素

2.2.4.1 托举与配合的立意美

托举与配合动作的立意在音乐的烘托下能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显示出勃勃的生机活力 。

2.2.4.2 托举与配合的形式美

形式美的表现有三个层面:一是动作造型;二是运动能力;三是心理表达。

2.3 托举与配合动作的创新性启示

2.3.1 时空的快速转换增添惊险性

在托举与配合动作中,时空的利用率越大、转换越快,其体现出的艺术价值就越高。各 空间的快速转换考验的是运动员的空间支配能力和平衡能力,以及队员之间的默契程度。在 一个动作中,空中的身体姿态个数、空间层面的跌宕起伏体现着多样性,而在一定的时间与 空间内运动路线与方向的快速转换则直接增添动作的惊险性。

2.3.2 方法的综合运用体现复杂性

托举与配合动作中的方法是指各种托、举、抛、踢、搓、倒、滑、靠、转、翻、换位、 换把等动作做法。托举与配合动作是队员之间利用力的传递来完成动作的,用力又需要考虑 部位、方向、时间与方法的问题,改变其中的一个因素可以有效地创新动作。在一个动作或 一连串动作中,并非所有的技术因素都要改变,选择其中的某一部分进行量化,在动作的准 备、展示与落地的三个技术环节中巧妙地综合运用各种有利的方法去创造性构思,是创新托 举与配合动作的有效手段,是展示动作复杂性的有益方法。

2.3.3 造型的独特创意展示唯一性

独一无二的托举与配合动作必须具备高超的技巧性和常人不可及的超越性,不能是别人 一看就会,一学就象的动作。造型立意是托举与配合动作创编的引导因子,它要与成套动作 的风格与主题和谐统一。其前后照应、左右对称、高低起伏、象形诙谐、动静相错的造型要 顺应成套动作的发展思路,使它既具备单个动作的唯一性,又具备该动作只能有机的包容在 这独特成套中的唯一性。只有当各自独立的差异面处于特定的组合关系中,显现出一种必然 的内在关系,并构成和谐统一的整体时,才能给人以审美的愉悦。这种独特创意显现的唯一 性是创新托举与配合动作所必须要考虑的。

2.3.4 各因素的变异与重组激发创新性

如前所述,影响托举与配合动作的因素有空间、时间、方法与审美。空间有高中低,时 间有长与短、快与慢,方法亦多种多样,审美更由外而内。这么多因素的集合、重组与变异 将带来无穷无尽的变化,这些变化亦可以发生在动作的准备与开始、动作的形成与发展、动 作的结束与连接,还可以发生在两人、三人和多人之间,那些逆向的、跳跃的、螺旋起伏的 亦或顺其自然的都可以激起我们的创新欲望,创新可以无处不在,创新也可以无时不在。创 新是竞技健美操的生命,创新使托举与配合动作显现出耀人的光彩。

2.4 托举与配合动作创新的操作提示

1) 根据项目的人数特点,确定人数结构的主要形式。如六人操选择以6人结构为主,2~3人 为辅的托举与配合动作等。

2) 根据队员的身体素质特点,扬长避短地展示队员们良好的竞技能力。如用以力量素 质、柔韧素质或协调灵敏素质为主要表现内容的托举与配合动作等。

3) 根据成套动作的风格特点,创编与主题风格相适应的动作方式。如流畅、活泼、缠 绵、刚毅、奋发等颇具想像力的托举与配合动作。

4) 根据成套动作的强度布局特点,起承转合地点缀和处理好运动量与托举与配合动作的关 系。如在成串的操化动作后或地面动作前安排高位的托举动作或巧妙的配合动作。

3 结 论

1) 托举与配合动作的本质特征有竞技性特征、合作性特征、美学特征和创新性特征。2) 影响托举与配合动作的因素有空间因素、时间因素、方法因素和审美因素。3) 在创新中,时空的快速转换增添惊险性,方法的综合运用体现复杂性,造型的独特创 意展示唯一性,各因素的变异与重组激发创新性。4) 在进行托举与配合动作创新的操作中,要注意项目人数、运动员身体素质、成套风格 与成套强度布局等特点,创造性地设计出适合成套内容与运动员特点的独一无二的托举与配 合动作。

参考文献:

[1] 国际体操联合协会健美操委员会.2009-2012竞技健美操评分规则[J].中国 健美操协会,2009,1.

[2] 周建社,方奇.竞技健美操成套动作的艺术审美与评判[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 8,31(5).

[3]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4] 李永华.竞技健美操艺术价值影响因素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学位毕业论文,200 7.

[5] 姚煜.浅析健美操编排的视觉设计[J].中国科技信息,2008(20):161-162.

[6] 国际体操联合协会健美操委员会.2005-2008竞技健美操评分规则[J].中国健美操协 会. 2005(5).

竞技体育的本质特征范文第5篇

体育教育主要是指学校体育教育活动而言的,其相对于社会体育系统,随着当前我国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不管是学校体育事业和社会体育事业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因此有效探寻学校体育教育的本质及其教育价值,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教育功能的现实需要。

 

一、 学校体育教育的本质

 

学校体育教育的本质是其区别于其他体育形态的根本特征所在,是由学校体育教育自身质的规定性,其本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学校体育教育是一种教育活动。学校体育教育区别于社会教育的最根本的本质特征是其以在校学生为主要教育对象,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其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说社会体育的本质特点是竞技性和娱乐性,那么学校体育的本质特点则是基础性和发展性,其通过发展学生体质,使学生养成锻炼身心,发展身心而实现其全面发展。

 

(二) 学校体育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各级各类教育都是以我国教育目的的全面发展教育为纲的,体育教育与其他方面的教育如德育、智育、美育及综合实践活动一起,共同担负起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的职责,可见,学校体育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身体锻炼和提高,更是蕴含和包含有德育、智育等方面的因素,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 学校体育教育的根本在于提高学生体质,为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学校体育教育主要通过传授给学生基本的体育锻炼的知识,提高其进行身体锻炼的技能和习惯,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来说都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当前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下,学校教育一定程度上对体育教育有所忽视,造成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大面积下滑,重新认识学校体育教育的本质及重要意义,提升学生的身心素质有着更为现实的重要意义。

 

二、 学校体育教育的教育价值

 

学校体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包含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并做好学生的卫生保健工作两个方面的重要内容,其教育价值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使学生养成科学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一般来说,学生的体育价值观的形成主要有两个主要途径,一方面是学生自身在日常体育实践过程中形成,另一方面是通过倾听和学习别人或者从书本上获取。当前由于应试教育及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竞技体育对学生的不良影响,使得不少学生养成了错误的体育价值观,把体育锻炼当做个人进入好学校或者赚钱、发家致富的途径,而忽视了体育本身所具有的增强体质、娱乐身心,促进自身全面发展上的本质功能,部分学校对于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地位认识也存在偏差,体育教育的过程中注重成绩,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学生养成不良的体育观念和价值观,因此作为学校体育教育,应着重从加快体育教育者体育观念的普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以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充分利用体育课,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体育观念和价值观的普及和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体育教育的真正价值,在实际的体育学习过程中纠正错误的体育价值观念,养成正确的体育观念。

 

(二) 使学生养成自觉的自我锻炼的习惯。大量教育实验证明,经常进行自觉的体育锻炼的人,在心理素质、个性、敏捷性等方面的水平要远高于那些不进行日常体育锻炼的个人,养成自觉的体育锻炼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都至关重要,因此,学校体育教育的教育价值应不仅仅局限于学校的大围墙之内,还应通过积极走出学校围墙的 “桎梏”,在日常体育教育的过程中着力使学生养成自觉的体育锻炼和意识和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学校体育教育的教育价值应具有鲜明的滞后性和延时性,以影响学生的终身健康为重要目标。教师可以在日常体育教育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指导,通过名人、模范人物的事例等措施,激发学生主动进行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意识,改革体育教育模式,增强体育课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其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

 

(三)发展学生具有一定的体育爱好和专长。学生体育爱好的形成和在此基础上培养一定的体育专长,是学生独立个性的典型表现之一,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教师并不一定要求他们发展一定的体育特长,而是要着力他们对于某些体育项目的深切的爱好和兴趣,使之成为陪伴学生一生的爱好,这对于学生今后的个人生活和工作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教师可以在学生中发现具有某一运动天赋的学生,在形成爱好的基础上发展他们的体育专长,为培养专业的体育人才和实现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提供助力;另一方面,发展学生的体育爱好,培养一部分学生的体育专长,对于当前我国所倡导的全面健身运动等群众性的体育运动的开展也大有裨益,衡量现代学校体育教育质量的一个标准,就是能够培养学生广泛的体育爱好和兴趣,成为有效推进和普及体育运动的中坚力量,这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应有职责,学校体育教育要在这一过程中体现应有的担当,发挥积极作用。

 

三、 总结

 

总之,学校体育教育的本质及内在价值的是方面的,学校体育教育要从为社会主义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及实现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的高度去重新认识体育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卓有成效地通过使学生养成科学的体育价值观、培养学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以及发展学生的体育爱好和体育特长等方面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好地配合好学校德育、智育、美育以及综合实践教育等其他方面的教育,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目的。

竞技体育的本质特征范文第6篇

一、旧的体育观念和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目前,我国学校体育普遍存在盲目追求体育教育目标的近期效益,过分强调学生的现实锻炼,片面地将增强学生体质及教育目标只集中于在校期间学生的体育状况上,体育课也因此变成了素质测验课,缺乏对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意识和习惯以及独立进行自觉锻炼的能力方面的培养。由此造成了学生离开教师走向社会后就不知道如何进行体育锻炼,如何去强身健体,如何进行体育锻炼的自我监督。

二、更新观念,突破旧模式

1.强化体育意识,树立终身体育观

(1)让学生体验到体育活动中的乐趣,激发起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寓教于乐。

(2)在学校中营造体育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3)要改革中小学体育竞赛的制度,增强小型多样、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级别、不同项目的趣味比赛,智能与体力结合的比赛等。

(4)通过各种形式,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了解相关规则与常识。

(5)掌握科学的练习方法,学会一项技能,形成一个爱好,把体育锻炼当成一种需要,从中得到乐趣,培养自我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从而提高健康状况,让其终生受益。

2.面向全体学生

学校体育就是全体学生的体育,享受身体方面教育,是每一个在校学生的权利,是不能被剥夺或侵犯的。能不能保证为全体学生服务,实则是一个关系到学校体育能否健康发展的问题。因此,为少数、为多数,还是为全体学生服务的问题,就成为学校体育改革发展中理论上和实际操作上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基于这种认识,学校体育,无论是体育课,还是课外体育活动,都应当保证提供所有学生同等参与活动的机会与指导,即使课余训练与比赛也不能例外。这是因为:(1)凡是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的体育方面的有目的、有组织、有意识的活动,学生都具有同等享受利用的权利。作为学校体育教师就应当在课内和课外活动中对其所教全体学生负责。(2)课余时间训练辅导学生的提高,也应当是学生自身的提高,而决不是“通过他人经受训练来提高自己”,也不是少数人被训练提高了,就等于提高了全体学生。所谓普及与提高关系,如果脱离二者之间的纵向作用,而只追求横向影响力,显然这种理解是很不全面很不正确的。(3)课余训练旨在培养人才,那就更需要面向全体学生。不仅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要求“成才”的权利,更因为学生个体的禀赋、爱好、性格及环境条件不同,学生表现出来的才华也各不尽同。只有面向全体学生思考并开展训练,才有可能培养出各种各样的人才。3.在体育教学中要体现出的特点

(1)健身性。健身性是学校体育的本质特征,是体育区别于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学科区别于其它学科的根本标志。这一特征并不因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2)人文性。学校体育作为体育文化和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在修身养性、育德教化方面,具有特殊的功能。现代学校体育必须从单纯的健身与单纯的传技中解放出来,大大地突出其人文性。

(3)基础性。现代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素质教育要求学校体育必须教会学生健体。也就是说,学校体育必须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4)娱乐性。娱乐也是现代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特征。而体育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娱乐。我们现在的学校体育之所以不太受学生的欢迎,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娱乐性。缺乏娱乐性的学校体育,是不能成为现代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的,是没有生命力的。

(5)竞技性。我们说体育的魅力在于它的娱乐性,而体育的娱乐性可以说主要隐藏在体育的竞技性之中,甚至我们还可以说,体育的人文性也大多来自体育的竞技性。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代体育如果失去了竞技性,体育也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价值。必须指出的是,学校体育的竞技性并不等同于竞技运动。

(6)主体性。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现代教育是弘扬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现代教育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此,现代学校体育必须符合学校体育主体的需要,必须适应和服务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重视学生体育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培养。

(7)选择性。选择性是从主体性中衍生出来的。现代教育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必须适应于和服务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学校和教师应该尽可能的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不同的体育学习目标、内容、方法、难度和要求,以利于他们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进行选择。

(8)民族性。在现代学校体育的多样性中,还将鲜明的体现出民族和地域的特点。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和各地区,都有自己的体育传统。这些体育传统,必然要反映到学校体育中来,学校体育也必须继承和发展民族、民间的优秀体育传统。

(9)开放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体育必将冲破学校的樊篱,与社会体育沟通。既锻炼身体,又陶冶情操和提高生存能力与适应环境的能力。同时学生也将自主地积极参与社会体育,与同学和亲朋好友一起愉悦身心。其次是,学生家长和热心学校教育与热心学校体育的人士,将被请进学校,参与学校的运动会、体育节等。

竞技体育的本质特征范文第7篇

关键词:竞技体操;竞技体育;发展趋势

1. 竞技体操发展的“难”

当前,竞技体操的新规则中,原有的动作难度组被降低,进一步强调了整套自选动作的难度和连接要求,增加了高难动作和难新动作的连接加分,因此,竞技体操运动员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就必须要有超于常人的高难度的动作,或者是具有难度动作的特殊连接才能。高难动作以及高难动作编排,并不是说只简单地增加或连接几个难度动作,整套动作的完成质量都会受其影响,因而也增加了成套动作完成的风险。新规则的制定是为了更好地鼓励运动员不断进行高难动作的创新,并使动作的编排连接新颖独特,进而促进竞技体操运动不断向前发展。竞技体操中,难度的发展虽然越来越难,但其仍将不断的向前发展。谁发展了难度,谁就能再竞赛场上取得胜利。

2. 竞技体操发展的“美”

竞技体操发展的“美”在竞技体操的发展中,使运动员充分展示所做动作的美,提高其艺术表现力,也是其发展的一大重要趋势。

竞技体操的美一般来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动作的角度、幅度、高度、速度、远度等都能够达到高标准;二是指动作的姿态要优美,富有韵律感,节奏分明,整套动作准确稳定、干净利索。对竞技体操来说,失去了“美”,竞技体操也就失去了其本质特征。当前,竞技体操从美的角度对其的精神、动作、音乐、服装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竞技体操向着“艺术化”的方向快速发展。

3. 竞技体操发展的“稳”

在竞技体操中,“稳”包含在“美”之中,动作不稳,美也就无从谈起。在一套竞技体操动作中,稳定性是动作完成情况的核心。当前,竞技体操的新规则也对比赛中动作完成的质量情况提出了较高地要求。当运动员所选动作的难度、编排以及运动员的水平大致相同时,动作发挥的稳定性就成为了赢得比赛的关键,且竞技体操的评分裁判对动作的稳定性也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

4. 竞技体操发展中的“新”

创新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发展的灵魂,对于竞技体操来说同样也是必不可少的,新规则的出现就是为了激励运动员们不断的推陈出新,向更高更有难度的动作挑战,这样“竞技运动”才会变得有意义。体操动作技术的创新,是衡量一个国家竞技体操水平发展标志之一,也始终是竞技体操技术的发展趋势。,竞技体操创新的重点逐渐转移到了动作的编排和连接上,而单个高动作的创新越来越少。当前,竞技体操创新的特点是将两个动作连接起来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新难技术动作,或者直接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难度动作以提升难度值,进而提升整套动作的起评分。在竞技体操的发展中,将男子体操项目中已有的难度动作加入到女子体操项目,增加其动作的难度以及各动作之间的编排,也是其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5. 女子训练、竞赛进一步向男性化发展

随着竞技体操运动训练水平的不断提高,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保持女子项目特点的基础上,训练开始朝“男性”化方向发展,,以适应技术与训练水平的日益提高。具体表现在身体素质、动作、技术、动作难度,以及训练方法与手段上。其中按男子运动的要求发展身体素质以及在动作难度发展上,女子项目“男性”化表现尤为突出。男子体操的难度系数更大,对于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要求更高,女运动员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自身的技艺,按照男子组训练,或者采取男子组才有的动作,在难度上超越其他选手从而取得比赛的胜利

6. 竞技体操将倾向于单项化发展,而突出的全能型选手将越来越少见

规则的变化对运动员的技术和专项能力提出更为全面的要求,使得比赛的结果更难预料。据中国国家体操队领队叶振南说:“最终的结局就是单项选手越来越突出,全能和单项兼顾的选手会越来越少,我们很难把握团体和全能的方向”。新规则的出现更加有利于区分运动员的优异程度,优秀的运动员动作难度越大,错误犯得的越少得分越高,虽然以前的评分规则也能体现这一点,但是新规则更加明显的拉开了优秀运动员与一般运动员的档次,而且今后的发展趋势也会向着单项化发展,运动员会在自己的优势项目上花费更多的精力,来力求更大的进步。所以可以推测:今后的全能选手一般是单项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可能在一、两个单项上比较突出,各个项目都突出的可能性减少,全能型选手将会越来越少。突出单项发展成为竞技体操发展的又一趋势。

7. 运动员取得最佳成绩的年龄将增大,训练年限将增加

“竞技体操优秀运动员多年的训练过程是一个由选材、训练、竞赛、管理等若干部分组成的系统工程。运动员要想达到一定的难度必须经过多年刻苦的训练才能达到,因此决定了体操训练周期相对较长。目前,达到高级训练阶段的优秀运动员的年龄结构是男子19―25岁、女子15―19岁。”在多年的运动训练实践与不断探索中,人们认识到,在运动员多年训练过程中,各个阶段目标的序列演进常常是不可逆的。企图超越某个过程无异于拔苗助长,导致运动员“早衰”的出现。越来越多的国家制订了体操教学、训练大纲,使体操的多年训练朝程序化方向发展。新规则的产生使运动员参加比赛的难度系数增加,为此,优秀运动员的系统训练年限将会有增加,取得最佳成绩的年龄将会增大。(作者单位:西安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参考文献

[1]雷强.从第35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看当前男子体操发展趋向[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19(1):72-75.

[2]熊晓正,邹月辉,刘媛媛.以科学发展观审视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经验[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8).

[3]韩华.当今世界男子自由体操发展的新趋势[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2,18(4):54-56.

[4]肖光来.竞技体操技术发展趋势[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82-95.

竞技体育的本质特征范文第8篇

关键词:皮划艇激流回旋;项目特征;研究

中图分类号:G861.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9)01-0109-03

在北京奥运周期的3年备战训练中,我国皮划艇激流回旋运动员竞技成绩由2005年以前4个奥运项目均未进入过世界比赛前15名;发展到2008年男子双划和女子皮艇2个项目获得世界杯比赛银牌;运动员竞技水平取得了快速发展。但在北京奥运会比赛中,国家皮划艇激流队最终仅获得双划第十、单划第十一、女皮第十三、男皮第二十一的比赛成绩。中国激流项目在北京奥运会上的失利,与前期成绩的快速进步相比,看似存在着很大的偶然性;但是通过冷静、认真的分析,这种结果客观反映出我们仍没有真正把握激流回旋项目的本质规律,反映出我们对激流回旋项目规律特点还存在着简单和片面的认识;同时也使我们意识到,我国运动员参加奥运会这样的世界顶级大赛的综合比赛能力与国外优秀运动员仍存在明显的差距。

激流回旋项目是在高度复杂、充满变化的环境下进行的,要求运动员心理自控能力极强的,要求心理、体能、技术、配合(双划)必须完美结合的速度性竞技体育项目。比赛时,无论是心理、体能、技术、还是配合,任何一方面,稍有闪失,就会前功尽弃,无法挽回。反思2008年奥运周期备战训练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和失利教训,为不断探索和认知皮划艇激流回旋项目的规律特点,本文试图从项目的特征、项目特征之间的关系、项目的本质等方面进行分析、阐释,探索项目的本质规律。努力为科学的开展激流回旋训练工作、快速提高我国运动员竞技水平和比赛制胜能力提供理论依据和观念指导。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对激流回旋项目相关中外文字、比赛训练录像资料及国际皮划艇联合会网站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

1.2 数据统计法 对国家队15名运动员3年备战训练中相关生理生化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1.3 逻辑法 运用比较、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方法。对事实材料进行整理加工,从中概括出定律、定理和原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激流回旋项目特征分析 皮划艇激流回旋比赛,最终是以完成比赛时间的快慢,决定比赛的胜负。因此,它是速度性项目;但是它不是简单的速度性项目,而是高级的、复杂的的竞速项目。这种竞速需要体能、技术、智力、心理和配合(双划)的最佳组合发挥作支撑。

2.1.1 体能要求全面 激流回旋项目要求运动员必须具备全面的身体能力。包括有氧基础耐力、无氧耐乳酸能力;强大的相对力量(即克服自身体重的最大力量)、躯干核心力量、全身小肌肉群的协调控制力量和速度爆发力量等。

1)从项目供能特点来讲,激流回旋是以无氧糖酵解供能为主的高强度体能类项目。

表1列出了激流回旋项目比赛时的运动特征及运动员部分生理生化指标,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激流回旋项目比赛时,其供能特点是以无氧糖酵解供能为主。比赛时,从运动时间和运动员生理生化指标的角度看,该项目对体能的要求与径赛的800m、游泳的200m、自行车1000m等周期性体能类项目的相类似。良好的无氧耐乳酸能力的基础是厚实的有氧基础耐力,它是运动员在2天4轮、每轮划行100m的高强度竞赛中。精确运用技术、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快速恢复体能的根本保障。

2)从力量素质要求来讲,激流回旋项目更加注重运动员的相对力量(即克服自身体重的最大力量)、躯干核心力量、全身小肌肉群的协调控制力量和速度爆发力量。

激流回旋运动员的发力过程是在变化、失衡的复杂水流中进行的,不同流场中的拉桨、拨桨、压桨等划桨技术特点及非稳定、变化的环境,要求运动员不仅需要强有力的大肌群划桨力量和协调、控制、灵敏的小肌群功能性力量;更需要身体躯干部位的腰腹核心力量。大肌群划桨力量是运动员比赛时100-120次划桨效果的基础保障;核心躯干力量即是大肌群的发力支点,又是上下肢力量传递的“桥梁”和“纽带”。因此,激流项目要求运动员必须综合发展大肌群力量、快速力量、力量耐力、躯干核心力量和身体小肌群功能性力量。同时。强化小肌群功能性力量和发展躯干核心区力量训练,不仅能解决激流专项所需的协调、平衡、灵敏、控制能力,还能有效地防止激流专项运动伤病。

2.1.2 技术要求复杂 在皮划艇激流回旋比赛中,运动员要在湍急(水流量为13~18m3/s)、变化的水流中准确、快速的穿越特定的水门,需要有精准的操桨技术和强大的划桨能力。它的操桨技术结构既不是周期性的单一技术组合,也不同于非周期性的固定技术组合,它需要组合一系列基本技术、特定技术、以及随势灵动的技术。这就需要激流回旋项运动员既要有杂技、花样游泳运动员的对动作的高控制力,又要有体操、跳水运动员动作的精准性,以及乒乓球、拳击运动员比赛时的随机应变的技术组合性。

2.1.3 智力要求更高 激流回旋比赛时,运动员要在300m激流赛道中按照规定的方向通过18~25个水门完成比赛。变化、急速的水流,多变的布门,多选择的路线,不仅要求运动员具备清晰、完整的水流、水门、技术运用等比赛要素的超强记忆能力;还要具有在复杂、变化的激流中,突况下快速、准确的线路选择、随机灵动的技术应用等比赛时的超强应变能力。

2.1.4 自我心理控制能力要求更强 激流回旋比赛时,运动员是分别出发,独自完成比赛。比赛时最大的对手就是自己。这要求运动员必须具备“以我为主、聚精会神、心无旁骛”的高度专注力;“排除干扰。处惊不乱”的心理自我调控力;“胆大心细、顽强拼搏”的坚强意志力和保持高速划行的本体感知力,使人、艇、桨成为有机的运动整体,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比赛。

2.1.5 配合要求更加默契 激流回旋项目双划的配合,既要有套路组合,更要有心意组合。这类配合不仅要求运动员具有多人组合竞速项目配合的协同性;又要有对抗性项目配合的及时性、精准性;更要有在不断变化、非平衡环境中求得平衡的、形成合力的心有灵犀的默契性和互补性。在比赛中,激流回旋运动员的配合不仅要解决前进的快速性,更要解决路线的精准性,快速应变的及时性,两人重心的平稳性和船体的可控性。否则,在湍急、变化、复杂的水流中,稍有配合上的失误,就会造成漏门而无法补救。

2.1.6 高级复杂项目 对激流回旋项目本质的认识,不能停留在单维能力主导的认识观上,即我们不能简单地用项群理

论来阐释激流回旋的项目特征。例如,如果简单的从运动员赛后的血乳酸指标看,只能反映该项目是无氧耐乳酸项目的运动特征;而忽略该项目的有氧耐力、专项力量、心智能力等本质项目特征。因此,对激流回旋项目本质的认识要从系统的、全面的、深层次的角度来认识。也就是,激流回旋项目既有径赛800m、游泳200m比赛时的生理机能反应特征;又有杂技、体操、跳水项目的精准技术标准特征;也有乒乓球、拳击、柔道等项目随机应变发挥技术特征;更有射击、射箭等项目的心理控制特征。因此,激流回旋项目的高级复杂性本质,不是体能、技术、智力、心理、配合的简单相加,而是这五个主体方面的相互统一和协同发展的高级复杂项目。

2.2 项目特征之间的关系激流回旋项目虽然有体能、技能、智力、心理和配合(双划)等多样类属特征,但其本质核心还是竞速。这就需要我们认清这些本质各类属之间的关系,找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通过对激流回旋纷繁现象的细致分析,对项目特征之间的关系探索如下:

2.2.1 体能是技术的基础 全面、良好的身体素质能力是激流运动员发挥技术水平、心智能力,达到最佳竞技状态的基础和保障。

2.2.2 技术是体能的瓶颈 运动员只有具备良好的专项技术,才能使比赛时的划桨效果和体能发挥实现节能化、效益化和适宜化。否则,在湍急、变化的激流中,不仅会造成“事倍功半”的体能浪费;甚至会造成用力过大或用力过小的发力错误,造成碰门或漏门,导致整个比赛的失利。因此,运动员只有具备扎实、娴熟、灵活的专项技术,才能使体能在变化多端的湍急水流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2.2.3 心智能力是比赛制胜的保障 激流回旋运动是在复杂、变化、非平衡的湍流环境中进行的,比赛时运动员要以最快的速度,按照规定的方向穿越规定的多个水门完成比赛。不仅要求运动员具有勇敢、顽强的拼搏精神;更要有清晰、准确记忆水门和基本划行路线的超强记忆力,快速、精准的线路选择判断力;灵活、正确、果断运用技术的随机应变力;专心致志、心无旁骛的思想专注力;遇到碰门或划行线路偏差时,沉着、冷静、处惊不乱的心理调节控制力。只有这些复杂心智能力的良好发挥,才能保障体能、技术能力的完美发挥。

2.3 皮划艇激流回旋项目的本质确定 对项目本质的正确认识,来源于我们对项目特征的分析。首先,从运动形式上看,激流回旋项目是划船。换言之,它的基础就是划船运动,划船能力和划船效果决定划船的速度。其次,从运动环境上看。它是在复杂、变化的湍急水流中,按照规定的次序和方向通过18-25个水门完成比赛的划船运动。这决定了激流回旋运动既需要全面、强大的划船身体能力,又需要熟练、细致、精准的控船、划船技术能力。再次,激流回旋比赛时,运动员是依次单独出发,按照自己设定的线路、技术、战术独立完成比赛。要想取得优异比赛成绩,就必须做到控制自我、心无旁骛、聚精会神。因此,激流回旋项目更是一个心理素质要求极高、自我控制力极强竞技体育项目。最后,激流回旋运动的竞技核心,是竞速。因此,现阶段我们将激流回旋项目定位为:是技术动作复杂。心理应变和控制能力强的体能类划船竞速项目。

2.4 当前国际皮划艇激流回旋项目发展现状和特点

2.4.1 训练的整体科学化水平较低 目前,国外激流回旋项目训练的总体特点有3个方面:1)训练体制简单落后,训练多存在于家族体系和小区域范围。如2008年奥运会男子单人划艇冠军马迪肯和3届奥运会男子双人划艇冠军奥克匈兄弟均是典型的家族式训练模式。2)训练方法、手段单一、陈旧。相比于其他成熟的体育项目,国际激流回旋的训练依旧处在以专项促专项的训练阶段;训练手段基本是常年的激流中的专项训练,很少进行专门的体能训练;而且专项训练方法基本只采用重复训练法。3)训练观念保守,科学化训练水平较低。由于激流回旋项目一直不是奥运会的主流项目,项目开展范围小;同时家族化和小区域性训练,使得社会对该项目的科学研究关注度较低、直接开展的科学研究较少,导致该项目在国际上的科学化训练水平较低。

2.4.2 专项训练课效率不高,针对性不强 目前,在激流专项训练中,国外教练员仅强调单次完成训练的高质量;仍然只认为激流训练对运动员的注意力要求非常高,而忽视技能自动化后的能量节省效应。每课次训练的有效训练时间过短,且训练方法大多是采用单一的分段间歇的重复大循环训练法。因此,其训练存在着针对性不强,缺乏有效积累。如国外皮划艇激流回旋队每次训练课时间为60-90min,在有限的训练时间内他们在岸上运艇和休息的时间就花去45-60min左右,其真正在激流中的划船时间仅为15-30min,即有效训练时间仅为总训练时间的20%-30%。

2.4.3 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形成时间晚,主要依托多年训练的自然积累 国外大多数皮划艇激流回旋运动员均是从6~8岁开始跟随周边亲属进行训练;而国际大赛夺冠运动员的年龄一般为25-35岁。在从儿童时期就开始的非专业化训练中,随着运动员年龄的增长、训练年限的延长,其技术、经验、比赛经验、自我控制能力也随之增长。而这些能力在比赛中由为重要,可以弥补随着年龄增长,体能下降的不足。因此,具有丰富技术积累和比赛经验的运动员,在奥运会等国际大赛中,更有利于获得优异成绩。从2004年、2008年奥运会获得前三名运动员年龄对比为例(表2)可以看出,国外优秀运动员普遍激流训练年限长,专项技术的自然积累时间长。

3 结论

通过以上对皮划艇激流回旋项目规律特征的审视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全面化、系统化、科学化的进行训练,是快速提高我国激流回旋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必由之路和根本保障。

2)实现激流专项技术训练的‘可重复、高积累、针对性’,是我国激流回旋项目技术水平快速提高的突破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