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教学知识能力

教育教学知识能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教育教学知识能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育教学知识能力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教育教学能力; 测评指标; 网络测评系统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培养高素质人才已得到世界各国的大力推崇和重视,优质教师人力资源已成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学校发展和社会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作为教师人力资源的核心要素,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直接影响其教学活动任务顺利完成的各种知识与技能素质的结合体,是教师综合素质的集中表现。它是教师在认识和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任务中应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也是我国教师资格认定中的核心要件和关键指标。从教育活动实践看,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1]但大量调查表明,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普遍偏低。[2]鉴于此,本文拟从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结构模型的理论分析入手,尝试构建有效的测评指标体系,进而依托万维网技术平台,设计和研发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网络测评系统,并初步分析该系统的实践应用价值,期望为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测评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和技术借鉴。

一、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结构模型

(一)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内容分析

目前,关于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内涵探讨,主要可归结为教师教育课程观、教师资格认定测试和教师工作胜任特征等三大建构思路。

首先,教师教育课程观强调以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为主轴,建构人们在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中应必备的知识性、技能性两大基本能力因素,为设置科学的教师教育与培训课程体系提供参考。在此思路下,研究者主要从教师教育的管理实践视角,尝试对不同学科领域或者不同教师职业阶段的教育教学能力作了细致描绘。例如,对于职前师范生而言,知识性能力因素主要由实践性知识和理论性知识构成,具体包括学科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学习者特点知识、教育情境知识、教育目标目的和价值观及其哲学和历史背景的知识;[3]教师专业技能主要包括三笔字技能、口语表达能力、教具制作能力、多媒体课件设计能力、教学演示能力等。于素梅和石雷(2009)认为在教师职业发展的职前期、适应期和成熟期,除均包括基本素养、知识结构、教学技能等三个基本要素外,还具有不同能力结构及其内涵,且随着职业发展而趋于完善。[4]从教师的学科教育教学能力看,教师能力结构包括一般教学能力和专门学科教学能力两个部分,其中一般教学能力主要由学科教学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教学评价与考核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思想品德教育能力等要素组成,除了具备一般教学能力外,不同学科教师还有其专门的核心能力指标,例如,媒体资源开发能力是信息技术教师的核心能力,[5]运动训练能力是体育教师的能力要素。[6]此外,从各级教育活动实践看,教师的共有教育教学能力主要由教学设计能力(包括选择和解读教材、加工和创新教学内容的能力)、教学组织能力(包括语言组织、多媒体操作、科研成果运用的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发现和解决教学实践问题的能力)、教学认知能力(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学习者特点、教学方法与策略以及教学情境的分析判断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包括言语表达、教学媒体运用、教学内容呈现、课堂组织等能力)、教学监控能力(对教学活动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等六大基本要素组成,彼此相互交织、相互融合。[7]这些教学知识和技能成分是构建教师教育的课程计划与教学实践的理论基础。

教育教学知识能力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中语文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质疑问难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性。现在很多工作岗位需要的是人们的创精神和创新能力,而实际情况是在传统教育教学环境下培养起来的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知识型人才,这样的人才只是在某一方面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只会按部就班地工作,毫无创新能力可言。造成这样的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在传统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环境下,只能教给高中生一定的专业知识,不能培养高中生的能力,特别是高中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社会的发展更需要具有优秀创新能力的人才支撑。社会的需要和教育教学之间形成很大的矛盾,创新能力是推动历史前进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更不能使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这就对传统教育提出挑战。当今世界知识更新速度很快,高中生学习的性质应当由接受性、继承性转变为探索性、创新性,以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高中语文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现高中生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高中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内容上不仅要注重高中生的知识文化的学习,更要注重高中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这一转变,教师必须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大力研究教法,并注重改变高中生的学习方式方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改变教育教学目标,实现高中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高中语文教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在近几年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注重学习新课程教学理念,用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指导和改造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总结出一些经验和教训,下面我就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高中生的创新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认识,希望对高中语文教师有所帮助。

一、更新观念,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

要培养高中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就要摒弃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这是因为传统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强调教师的教,忽视高中生的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主体自居,对高中生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导致高中生对课堂学习没有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在学习中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思想被禁锢,失去创新意识和创新动力。传统教育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的束缚,使高中生失去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能力,所以教师要开展创新教育,必须摒弃传统教育教学理念,更新观念,加强学习,用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教育教学活动。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中注重对高中生的知识学习,更注重对高中生的能力培养,特别强调培养高中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求教师发挥高中生的主体作用,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促进高中生的自主参与,从创造良好的课堂教育教学环境入手,可见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开展创新教育的重要前提。

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给高中生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减少高中生的焦虑,大胆尝试自己的想法。高中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中才能迸射想象与创新的火花。我在教学中常给每一个高中生以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机会,还创造条件,给后进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允许高中生犯错误,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并引导高中生相互尊重、相互关心,这样高中生的身心得到解放,积极主动地探索创造。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总是采用发号施令的方法,强迫高中生被动地接受学习。这样的学习不仅学习效率低下,更不能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不能提高高中生的创新能力。为此,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重新定位自己和高中生的课堂地位。新课程指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参与者,是可以教学的主导因素,高中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通过有效的引导,使高中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高中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调动高中生学习的积极性。高中生对学习语文感兴趣,思维就会变得活跃,活跃的思维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土壤。教师要善于激发想手段学习兴趣,引导高中生自主参与,培养高中生的创新能力。

教育教学知识能力范文第3篇

【关键词】自我教育 西部农村中

小学 英语教师 发展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C-

0097-03

教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力,学校发展的动力源泉。教学改革能否成功,学校能否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师素质能否不断提高。我国西部地区许多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整体素质较低,教育教学实施能力不高,缺乏教育研究的意识与能力,面对新课改背景下的英语教学,无法充分理解与有效应对。应积极探寻各种有效的发展途径,采取科学的方法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素质。教师继续教育的路径很多,有在职培训研修学习,也有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最直接、最便捷的路径。

一、教师自我教育的内涵

教师自我教育指教师为了获得自身专业发展而不断地自我学习、自我研究、自我反思、自我完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的一种继续教育。其主要特征为:具有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意识和愿望;将自己从事的专业作为反思的对象,要求自己对专业发展过程进行反思,并作为专业发展行动的依据;教师拥有自主发展专业的权力,自主选择、施行和管理专业的发展,自觉在工作生活中学习。自我教育和他我教育共同组成教育;自我教育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翼和落脚点,它不只是他我教育的一种方法,而是教育的原动力之一,教育目的之一,教育内容之一。教师的自我教育涵义可以理解为:一是自我教育的目的在于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的改善,自身教学能力与研究能力的提升,深化教学改革,有效应对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与挑战。二是教育的主要方式是基于“自我”,即自我学习、自我反思、自我改进、自我提高与发展,教育的最突出特点是“自我”。

二、自我教育对教师发展的意义

教师发展也称为教师专业发展,指教师在严格的专业训练和自身不断努力学习的基础上,由一名普通人员成长为一名专业人员的过程。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和终身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根据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主动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与能力。自我教育是一种教师自发学习的形式,教师通过自我接受教育,可使教师有效提升自身专业知识,提高自身教学能力、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及创新能力。

(一)自我教育有利于教师改善自身的专业知识。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理论体系和经验系统。教师的专业知识一般包括学科知识、与学科相关知识、教学法知识、学生及其特点知识等。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已有的知识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不断被更新淘汰。通过经常性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方式,教师不仅可以了解最新的学科发展动态,也可以掌握新的学科教学理论知识,增强自身专业知识,改善自身知识结构,弥补自身专业知识缺陷,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有效运用最新的教学技术与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能。

(二)有利于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实施能力。“教师的教学实施能力包括教学监控能力、语言沟通能力、活动组织能力、方法创新能力、技术应用能力、课程资源开发能力、教师激励评价能力、分析反馈能力,等等。”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推进,面对“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发展出发”的新式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通过自我教育,学习领会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教学手段,梳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分析问题的成因,找到问题的症状,探寻问题的有效解决办法,教师不仅可以比较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的方案,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使用正确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合理运用教学资源,有效处理教材,提高教育技术的效力,也可以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实施能力。

(三)有利于教师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通过自我教育,有意识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开展研究,采取“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提高即收获”研究方式,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从中发现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并以此问题作为课题展开研究,得出科学的结论,用于指导教学实践。“教中研、研中教”的模式不但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研究能力,也可以有效促进教师自身发展。

(四)有利于教师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创新能力。教师的创新能力指的是教师在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的创新能力。创新是教育教学改革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有了创新,教学才能有活力,教学质量才能有保证。通过开展自我教育,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岗位上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一边研究,反思已有的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有助于研究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与新手段,把新理念、新方法与新技术应用教学实践,在实践中改进与提高。

三、影响西部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发展的主要因素

教育教学知识能力范文第4篇

1.1高校教育教学方面

目前,高校教育教学并没有脱离传统教育模式,与创新型教育的实施有一定的冲突。我国高校长期实施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创新观念和意识的培育,致使学生局限于掌握大量理论知识,而难以发明创造新事物。高校实践教学普遍薄弱,尽管有进行创新的实践教学课,但基本都属于形式化。实践教学教师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够重视,未能给予很好的指导和有效地培养创新能力。高校对于创新教育教学缺乏足够重视,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创新教育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多数高校缺少专业指导教师,科技创新氛围不够浓,学生参与面窄、机会少,导致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难以深入。

1.2学生创新观念方面

高校许多学生对科技创新具有积极主动的态度,但创新能力不够,实践的勇气和能力不足;缺乏创新的毅力,在实践中碰到困难就会选择放弃;不具备科技创新所必需的观察力,缺少思维能力、逻辑能力、发散能力等创新方面的培养和锻炼。制约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因素颇多。创新意识薄弱,主动创新精神缺乏;思维活跃,而思维方式不够创新;学生思维够敏捷,但知识面宽度不够,知识的吸收是独立的、互不相关的;思考问题缺乏灵活性、全面性和深度;处理问题的方法都类似,缺乏新意和突破,体现在言语、作业、试卷、论文中;毅力不足,面对困难和挫折,很难坚持下去。

2提高高校创新教育教学的建议

创新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基础,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基本要求。高校教育教学必须走深化改革的创新之路,坚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创新制度,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既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更是高校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教育教学创新是高校改革的核心内容,但目前存在着教育教学手段和模式普遍雷同,缺乏创新。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严重脱节,过于行政化,对学生创新能力未给予足够关注等问题普遍存在,导致高校教育教学创新的实施受到极大阻碍。

2.1高校必须重视创新教育,深化改革创新之路

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一个过程,高校教育的整个过程必须不断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保持教育思想观念的不断变革和及时更新。我国高校应紧跟时代,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贯彻素质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建立求知创新的教学思想。创新教育是一种全方位改造教育过程和学生成长过程的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一种既重结果、更重过程的创新特征的教育,是一种要从个体的心智世界源源不断地去诱导出一些提供最佳创意的人格特征的教育。首先,高校应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机制。教育管理作为一个系统,应将研究与改革、建设、管理四者有机结合,制定相应的政策,实行持续性调整机制,达到整体性提高的目的。教学改革作为一个系统,应形成整体优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整体推进的教学改革思路、整合的教学管理模式,实现优化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和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其次,完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强化教学管理的设计、监控、反馈等功能;强化学院在教学管理层面中的主体地位;强化教学管理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和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功能;强化教学评价在教学管理中的激励、导向作用,最终形成良性运作机制。最后,高校应将创新教育教学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项全局性、先导性、战略性的任务。创新教育教学要在育人观、人才质量观、教学观等方面深入落实。

2.2高校创新教育实施的多面性

高校创新教育教学的发展应从教学方法、考试制度、教师队伍建设等进行深入改革。在教学方法方面,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独特优势,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索一种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符合建设社会所需创新人才的教育教学模式。在考试制度方面,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的来命题,将统一性、多样性与创新性相结合,重点放在发展独特创新的能力和优势。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教师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深化改革创新。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是教学改革创新的关键。高校应优化教师队伍,选好学术带头人,加强教师现代教育思想和运用现代教育手段的培养,并随时更新知识,加强进修培训,提高广大教师的素质。只有进行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考试制度的创新和教师队伍建设的创新,才能实现高校教育教学的多样性、开放性和创新性,才能使高校教育教学具有未来的社会竞争力,不断地为国家培养出具有开拓精神的创新人才。

2.3加强高校学生的创新意识

大力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关键是要加强学生对创新意识的认知,并把这种认知升华为对国家兴旺发达和民族进步的责任心。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创造性学习,摆脱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把教育教学过程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此外,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毅力,引导学生树立一定的自信和坚强的意志力。创新不仅需要有实干精神,更需要有勇于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以及坚定的意志力。最后,要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实践活动,而实践活动应该突出目的性、多样性和实效性。实践是创新精神的源泉,知识教育本身不能带来创新,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真正的创新。

3小结

教育教学知识能力范文第5篇

一、构建继续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一)教学质量是继续教育的生命线。一是保障继续教育质量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要求,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而继续教育是我国大批量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因此,继续教育需要积极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二是保障继续教育质量是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劳动者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劳动者生存发展的基本能力,而继续教育能够加强培养劳动者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劳动者技能的更新和提高,进而使劳动者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的能力要求;三是高质量教学是继续教育学习者应享受的权利。继续教育学者在接受继续教育的过程中具有受教育权利,理应学习到先进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实现能力提升;四是保障继续教育质量是继续教育学习者全面发展的要求。继续教育的突出特点是调整并补充学习者的知识结构,提高学习者的生活品质和精神文化水平。因此,促进继续教育学习者全面发展是继续教育的最终目标,只有保障教学质量,才能够完善继续教育学习者的知识机构,提高学习者的能力水平,实现学习者生活水平和精神追求的提升。(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提高继续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一是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继续教育市场化发展的要求,在市场经济下,继续教育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继续教育领域市场竞争十分激烈,教育质量不高的继续教育学校被市场所淘汰。在这种情况下,继续教育学校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实现自身的发展就必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用高质量教学吸引学习者;二是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能够有效提高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促进继续教育学校的发展。因此,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提高继续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二、继续教育教学质量现状

(一)办学思想不端正。现阶段,我国继续教育机构主要包括成人高校和普通高校设立的继续教育学院。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部分高校利用现代通信技术设立了联合网络学院,开展远程教育服务。继续教育能够为高校带来额外的资金收入。但是,部分高校的办学思想不端正,将继续教育作为创收的主要路径,扩大招生数量,重视继续教育的经济效益,忽视了继续教育的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部分高校缺乏对继续教育的重视,在日常工作的过程中没有及时解决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没有为继续教育配备高水平专业教师和完善的基础设备,严重影响继续教育的质量。(二)师资水平不高。继续教育学院的任课教师由本校在职教师和外聘教师以及在读研究生担任。其中,在职教师需要承担全日制教学任务,无法将精力集中在继续教育上,甚至有些在职教师没有提前备课,而是根据日常教学经验开展继续教育教学,教学质量无法保证。外聘教师缺乏丰富的教学实践和先进的教学理念,虽然能够对学习者的实践活动进行指导,但是继续教育教学的专业性不强。另外,在读研究生不仅需要完成学业,而且很多研究生跟随导师进行科研工作,用于继续教育教学的时间和精力较少,而且,在读研究生缺乏对现实经济社会的了解,自身的教育经验较少,教学质量难以保障。(三)教学管理不完善。一是部分继续教育学校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没有明确教学管理部门的具体职责,教学管理工作实施力度较小,很多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相互推诿管理责任,管理效率不高;二是部分继续教育学校缺乏周密的教学计划,没有突出成人特色,课程安排与教学任务之间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教学活动存在着很多漏洞;三是部分继续教育学校的教材选择不合理,缺乏成人教育特色,教学内容趋于普通高校教育。另外,还有部分继续教育学校教材陈旧,时代特征模式无法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四是部分继续教育学校的教学评价方法单一,仅仅依靠试卷成绩对学习者进行评价,缺乏对学习者素质和能力的综合评价。

三、继续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一)机构保障。一是政府作为我国的管理部门应积极参与继续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授权第三方机构对继续教育教学质量进行测评,并向社会公布测评结果,要求没有通过教学质量测评的学校限期调整,加强对继续教育教学的监督。另外,政府应加强对继续教育教学的指导,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规定继续教育教学质量标准,为继续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提供政策和法律支持。二是社会评估机构应积极介入继续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加强对继续教育教学质量的认同。为此,社会评估机构应积极对继续教育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并及时向政府部门和继续教育学校反馈信息,加强对继续教育教学的引导。三是高校与用人单位应加强对继续教育教学质量的监督。一方面,高校应积极监督本校的继续教育教学质量,及时发现并改进继续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应加强对继续教育教学的监督,对继续教育机构进行定期访问与考察,查看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对继续教育教学进行动态监控。(二)人力保障。一是继续教育学校应不断提高师资水平,积极为继续教育教学引进高水平专业教师,提高继续教育水平。并且,继续教育学校应定期组织继续教育教师参加教学培训,引导继续教育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提高继续教育教师的教学能力。二是继续教育学校应不断提高教学管理者的管理能力。为此,继续教育学校应组织教学管理人员研究继续教育的规律和教学科学的规律,把握继续教育的规律与特点,加快管理创新,研发科学的继续教育方法和手段。并且,继续教育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积极落实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规范继续教育教学行为,避免继续教育教学人员的违规操作。另外,继续教育学校教学管理人员应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管理,制定合适的继续教育教学计划,做好学生注册与建档工作,加强对教学环节的信息收集和处理,强化对教学管理过程的监督,规范教学过程。三是学习者作为学习主体应端正学习态度,正确认识继续教育对自身工作与发展的重要性,在继续教学课堂上认真听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学习者应提高学习自主性,主动学习专业知识和能力,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自身的自律能力、学习能力、思考能力等综合能力。另外,学习者应积极运用校内学习资源和校外学习资源,将知识学习与自身工作相结合,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与现实生活中,学会正确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作者:黄富平 单位: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谭海鸥,纪秋颖.应用型本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中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成人教育,2012,9

教育教学知识能力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教改革;基础教育;能力培养;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0-0010-03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众多研究学者就高等教育进行了相关改革研究,1993年,教学改革的“共建、调整、合作、合并”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开始,而1999—2002年全国高校的大规模扩招,使得我国高等教育达到了国际认可的大众教育阶段,入学率超越了15%。并在连续六年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不仅仅要从高教系统内部出发,同时还得考虑我国整个社会的经济环境。所以要研究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就必须首先分析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

一、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因素

教学改革是考虑众多教育隐私的复杂工程,其影响因素较多,纵观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教学观念及教学管理体制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

(一)教学观念是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因素

目前,一方面,我国传统的教学大多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方式,这往往造成教学双方难以互动,使得教学过程难以很好的开展。而实际上,在教和学的双方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和学充分互动,才能真正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因此,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另一方面,思想观念支配着人的行动。因此,无论是个人还是团体,其行为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其思想观念的影响。我国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较为看重“知识传播”,而在学生能力培养上还关注不够。这也直接导致在目前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上,过于强调统一和刚性的教学,很少会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和个体差异进行适宜性教学;而在传统的教学内容里,我国高等教育又太过于强调“专业”,不能根据学生自身需求来培养其知识体系。当然,这种影响是跟目前的社会经济大环境分不开的;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我国高等教育中还有一大部分是沿用中学教育的教法,以填鸭式为主,而不是根据学生兴趣爱好,设法调动其积极性,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教学。这些都是由于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的影响。因此,要更好地开展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首先就要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

(二)教学管理体制是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

相比众多国家的高等教育,我国的发展速度较快。但是较为奇怪的是,我国的知识分子失业率却是相对较高的。其主要原因并不在于我国人口多,而是在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很大程度上仍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体系,这与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明显存在着矛盾。一方面,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教学管理体系大多是以国家计划为指挥棒,这就容易出现高等教育与时代社会发展需求出现脱节,导致学生在学校所学的只是一些理论知识和,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使得大量的高校毕业生不太容易找到相应的工作,造成大量的毕业生失业,另一方面,众多的企业难以招到合适的人才,导致我国人力资源的浪费。这也是造成毕业生失业率高的根本原因。传统的教学管理体制要求各教学环节严格根据计划执行,这种形式曾经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随着我国经济转入市场经济体制形式,这种教学管理体系弊端就开始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计划经济形式的影响,传统的教学管理体制着重关注管理过程,行使其对高等教育教学的监督职能,而忽视了教学管理体系本应该服务教学的职能,这种体系难以对高等教育教学产生积极的效果。

2.传统的教学管理体系中,由于各职能部门交叉管理,导致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遇到问题“踢皮球”,这也将直接阻碍教育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因为,教育教学改革本身为创新性尝试,难免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而有效的管理体系应该需要能及时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出现问题能及时解决。这是传统的教学管理体系难以达到的效果。

3.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体制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通过学生的成绩来进行,进而得出教学效果的优劣,而目前我国大多数考核均通过试卷考核方式。因此,这种评价方式将直接导致学生将其主要精力放在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上,从而难以让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对相应的知识体系和能力进行培养。同时,传统的教学体系中,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是通过教师是否按照规定进行教学,难以调动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积极性,这种考核方式大大局限了教师的教育能力,只能使教师循规蹈矩,难以让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适宜性教学。

4.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体制中,其资源配置方式也存在较大的问题。传统体制中的资源配置方式主要根据单位出发,而非根据需求出发。这种资源配置方式难以根据实际需求对高校教育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不仅困扰着高校教育教学,同时也将极大的影响一线教师的教学的积极性。

影响教育教学改革的因素很多,由于高校实际情况的不同,其教育教学改革也有其独特的因素。因此,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应该根据各学校实际情况,找出相应的制约因素,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法,才能保证教育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

二、突出能力培养,实施创新教育

高等教育的一大主要功能是为社会发展提供创新性人才,这就需要高等教育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体,实施创新性教育。同样,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着重注意学生素质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目的之一。因此,根据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的现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教学改革急需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教育教学知识能力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加强,我国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更多的被信息化的内容所包围,计算机技术被广泛运用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是现代人类立足于社会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也是非常快捷省事的技能。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其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不同,所以,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过程中不能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要不断的将新型的教育理念更好的吃透弄懂,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革新转变,从而有效的提升中职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们在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中的长足发展。

一中职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现状

(一)中职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模式单一对于中职教育教学而言,主要是直接为社会输送技术型人才,但是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目前,中职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模式过于单一,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育的模式和教育的理念中也呈现出陈旧的现象。同时,中职计算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教学主体的地位,缺少与学生的有效互动,而且所教学内容与没有与学生的专业相融合,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很多的教师在利用教学形式的时候,一直采用的是传统的陈旧教学形式,不能更好的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动力激发出来,学生们想问题、实践内容也会相应的呈现单一化的趋势。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在现阶段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众所周知,因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所以需要注重对学生的实践教学,但是,我们通过对日常的计算机教学的展示,我们发现,目前的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更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教学,在理论知识上占用的课堂时间比较多,直接导致了学生上机时间不够,不能更好的将理论的知识转化为实践,最终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受到限制,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在计算机操作方面呈现硬件设备不足的现状硬件设施的不完善也是阻碍中职教育高效开展的重要因素。随着中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不断普及,中职教育从各方面都呈现着向上的趋势,同时,在招生方面也不断的扩大,更多的学生能通过中职的学校学习技术,更好的培养自身的技术能力,帮助学生们形成技术的素养,最终有一技之长,但是现阶段,教育教学设备落后缺乏是当前十分严重的问题,对于计算机的教学来说,更是如此,没有硬件的设备,学生们的实践操作就难以开展,更不能将学生的实践性提升,走到社会中学生们也是满腹经纶的理论知识,没有将实践的素养放到教育的环节中,不能更好的体现学生的价值和能力。

二中职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内容改革策略

(一)加强对中职学校的硬件设施的配备硬件能力能跟得上,才能更好的帮助中职的学生在计算机的实践过程中有更好的发展潜力,因此,学校的领导和教育部门一定要重视学校的计算机硬件设施的配备,对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进行更新,给今后的学生在计算机学习的过程中提供相应的学习目的,展示相应的学习基础,只有硬件跟得上,学生们才能进行操作和学习,才能更好的将理论的知识变成现实,将理论的内容变为实际的自己的操作的内容。

(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改革中职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的计算机知识以及技能,帮助学生们在走入社会以后能具备一技之长,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学习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的职业素养得到有效发展。所以,在对学生进行计算基础教育教学时,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市场的需求,更好的体现教师的教育方向,将通过社会的需要,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中职专业人才。教师要不断的改变教学的内容,在选择教学内容过程中,应该遵守实用、够用、实在的原则,以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为教学目标,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选择[1]。例如,在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时,可以将WROD办公软件的使用、幻灯片的制作方法、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等作为中职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这些都是学生未来进入社会所需要掌握的必需技能,在社会中无论是什么岗位现阶段都需要接触这些简单的办公软件,这是基础性的学习内容,因此,中职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师要将学生们的基础性知识打牢,更好的凸显学生们的价值和实力,走到工作的岗位上,学生们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也可以结合现代信息化的发展需求,将最新的计算机知识选做中职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内容,让信息时代的内容更好的融合在中职教育中,促进中职学生的发展,促进中职学生的提升,最终能使中职学生能够紧随时代变化的脚步,进行自身知识的更新换代,帮助中职学生更好的发展自身、提升自身,形成自身能力的发展进步。另外,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过程中,也要结合学生的专业进行选择教学内容。比如,在对学习护理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时,应该将制作表格、分析数据的方式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因为这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是非常重要的,是学生们每天都要接触的内容,是工作的基础性门槛;在对学习幼师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时,应该将制作动漫的方式、制作幻灯片的方式等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让学生们在走入工作岗位以后,能更好的发展自身的能力,促进学生们能在教育岗位中实现信息技术的融合,使学生所学习的中职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内容与其专业所挂钩,推动学生日后在工作岗位上更好的发展;在土木工程或者是工程专业的学生,一定要将学生们的作图能力和立体三维看图的能力通过计算机基础的课程培养起来,更好的在教育中凸显学生的价值,帮助学生们能很快的适应今后的工作岗位,促进学生们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中尽快的发展和提升。

(三)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改革中职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中职教育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帮助学生们能不仅学会专业的技术知识,也能将个人的素养体现出来,使学生成长为应用型和技术型人才,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之中。而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可以有效的推动学生全面发展,能帮助学生们形成实践动手操作的能力,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在对学生进行中职计算机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实现学生们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为基础的教学理念,不断革新中职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模式,从而有效提高中职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的质量[2]。这是现阶段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方向,在现阶段的素质教育理念中能更好的将学生的学习价值和学习需求更好的展示出来,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和提升,最终实现学生们的核心素养的体现。在进行中职计算机教育教学时,中职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老师应该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不能再运用“填鸭式”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也不能利用陈旧的教学理念对学生们进行灌输,教师们要结合当前的教育形式和教育的要求,帮助学生们形成更好的教育理念,促进教育的发展和提升,展示教育的新型力量。同时,教师们要不断的修炼自己的内心和水平,将新型的教育理念更好的融合在当前的教育之中,应该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们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能自主的思考和自主的探究,并且融合情境演示、探究式教学方式、多媒体现代信息教学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活动中,获得更多的认知体验,产生更多的教学体验和教学效果。而且教师要在教学中,通过自己的方式和技巧,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们能通过教师的帮助,更好的体现自身的价值体味,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创造、创新以及自主探索,使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和实践操作,熟练的掌握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将理论的知识充分的变为实践的内容,从而能够进行熟练运用,更好的体现学生们的操作能力。例如,老师在教学时,可以引用案例或者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创设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通过情境的创设,学生们能通过这种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学生对计算机教育教学内容学习的欲望,被有效激发出来,更好的投入到计算机的学习中,从而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有利于老师完成教学目标[3]。又如,在进行控制面板教学时,老师可以通过设问“如果任务栏中没有输入法的图标要怎么办能?”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全身心的融入到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内容的学习中。除了有效开展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以外,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教学活动,是提升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实践运用的重要途径。比如,可以开展计算机打字比赛、平面设计比赛等与计算机技能相关的比赛,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从而提升学生对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学习的热情。

(四)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改革中职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评价想要有效的革新中职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内容,就需要对中职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的评价进行改革。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过于片面,重结果轻过程,一般以学生的期末理论成绩以及实践操作考试成绩为考核标准,不但不利于老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掌握,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过程中,应该摒弃这种教学评价方式,要构建一个以学生学习过程为主的评价体系,使学生得到全面关注,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4]。例如,在制定评价体系时,应该将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进行融合,提高过程性评价在总评价体系中的比重,可以将学生平时的成绩设置为期末总考核成绩的40%、理论考试成绩设置为期末总考核成绩的30%、时间操作成绩设置为期末总考核成绩的30%,以促进学生对日常学习的重视度。中职院校也可以引入外部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考取计算机等级证书、软件设计师证书等等与计算机技能相关的证书,一旦学生取得相关证书,可以在期末总考核成绩中加分,从而推动学生对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内容的学习[5]。中职计算机老师也应该改变自身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评价理念,要加强教学评价的反馈性以及激励性。例如,当学生已经学完某个章节的内容之后,老师应该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操作检测,以便及时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况,有效的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基础学习的积极性;在日常教学评价过程中,中职计算机老师也应该对学生进行鼓励与表扬,以刺激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欲望[6]。

教育教学知识能力范文第8篇

(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摘要:STSE教育是国际教育教学改革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研贵州高等教育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基于STSE 教育理念,从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和课外辅导角度探讨贵州高等教育教学方法改革中融合STSE教育的策略,为贵州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 :贵州;STSE教育;教育改革;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7—0047—03

收稿日期:2014—02—26

作者简介:张依裕(1976— ),男,贵州黔西人。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动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

高等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地和社会进步的基石。高等教育教学方法是世界各国科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我国“本科教学工程”建设目标的关键任务之一。近年来,国家和各省份均有针对性地制定了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相关实施意见,目的都是为了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模式。贵州省高等教育水平与周边省份相比较为落后,与发达省份相比落差更大,贵州省高等教育处于夹缝中生存的状态,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全国高等教育中如何立足成为了贵州省高等教育部门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STSE教育理念对贵州高等教育教学方法进行探讨,分析改革的途径,旨在为贵州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方案的制订与实施提供理论参考。

一、STSE教育的起源与内涵

STSE(science 科学,Technology 技术,Society 社会,Environment环境)教育是世界各国科学教育改革研究的热点和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需求,也是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1]STSR教育是STS 教育发展的产物。STS教育是西方发达国家于20世纪60~70年展起来的科技教育构想,该构想特别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环境如社会生产、人民生活中的实践应用价值,强调科技教育教学活动中把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融合,揭示现实社会中应用科学技术可能产生的效应。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步伐的加快,技术更新日新月异,人口、生态、环境保护、能源资源、物质再循环利用等已经成为社会民生中的重点和焦点问题,特别是各国相关环境保护法的颁布更是促使了环境科学教育的发展。[2]在1995年,美国颁布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提出了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即STSE的教育思想理念。[3]随后,如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许多国家在制订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时将 STS 教育进一步拓展为 STSE教育。2001年,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科学课程标准中增加了 STSE内容:即注重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与科学教育的联系,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处理科学、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关系。[4]

二、“科学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认识

“十二五”期间提出继续实施“本科教学工程”的实施意见中指出“深化科学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和人才培养的水平”。同时,指出“紧密围绕优化结构布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培养模式、健全质量保障体系等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引导各级政府和高等学校把教育资源配置、学校工作着力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由此可见,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实现“本科教学工程”目标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学方法改革,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生动化,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中传授知识,帮助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四者间的关系理解,加深对社会环境和现实物质世界的认知和深刻认识,有利于学生脱离大学环境很快地融入社会集体;引导高校建立制度完善的教师教学发展和示范中心及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或高等教育研究所,积极开展教师培训、研究交流、教学改革、咨询服务、质量评估等各项工作,提升高校中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综合能力。特别要求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下基层如企业、事业、乡村等进行社会实践锻炼,提升对社会环境的认识能力,促进科学技术应用与社会生产相衔接,这也是实施STSE教育理论的必然要求。

三、贵州高等教育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方法缺乏多样性,对学生吸引力不够

集中表现在教龄5年以下的青年教师,以讲授理论为主,书本教学为主,知识拓展不够,多媒体教学内容不丰富,缺乏实践经验、社会经历和环境保护理念,授课过程中缺乏与学生的沟通,以单向传导为主,单一的“教与学”模式普遍,教授的科学知识大多在远离真实世界的情境中呈现。

教师的教案多是几年前的,至今没有多大的变动。填鸭式的教学中缺少最新的学科研究成果、最新的专业技术发展,缺少与学生的良性互动。学生在学习中主要是应付式的学习态度,即“为60分而奋斗”。教师讲授的内容在学生脑海中多为短时记忆,一旦学期结束,内容大半部分被忘记。“为考而学”的现象普遍存在。

(二)实验教学方法对学生缺乏主动探索和创新的动力

实验教学几乎都是实验人员按相关的实验项目操作方法详细写出,实验项目不能引导学生思考实验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学生以按照操作程序完成实验项目为目的,教师以完成实验教学任务为目标,缺乏引导学生从实验项目中向下游实验项目延伸的教学思考,许多课程的实验教学以单一或相对独立的实验项目来开设,综合性、系统性实验项目和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项目所占比例约20%。调研中,仅有10%的学生真正参加教师的科学研究,学生缺乏主动性。有些偏远地区的高校实验教学,十几年如一日,基本没有什么变化。很多在生产中被淘汰的内容,教学中还在重点讲解,理论和实践脱节严重。有些教师有懈怠情绪,没有实践工作经验、没有科研基础,同样也会导致实验与实践需求脱节。当然,这与高校的教学机制有着直接的关系,不能一味责怪老师。

(三)社会实践中教学方法缺乏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指导

最能把STSE教育理念融合的是社会实践活动。然而,贵州高校学生在社会实践期间,缺乏导师跟踪和指导,很多学生处于自由散漫状态,对社会实践的教育目的没有清晰的认识,缺乏分析和解决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的能力,失去教育意义。

(四)缺乏课外辅导导致学生在课外获取知识的资源匮乏

在调研的各学科专业中,都存在学生课外获取知识困难的现象,对很多专业数据库不会调用,分辨网络专业知识的可靠性存在困难,尽管多数专业开设有《文献检索》课程,在调研中不到10%的学生选修了该课程,这更加要求教师或教辅人员加强对学生的课外辅导,提升和丰富学生的综合知识结构,这是实现STSE教育理论的重要措施。

(五)缺乏写作能力的指导,学生科技写作能力差

通过调研发现,仅有5%左右的学生撰写过科技论文,而且这部分学生均参加了教师的科研活动,在科技写作中能得到导师的指导。但绝大部分学生对科技写作相关格式及要求都不了解,写作能力提升已成为高校培养学生的一个重要任务,同时,调研发现,毕业论文由本科生自主写作完成而导师仅需作小修就能达到毕业要求的仅占15%,充分反映了学生写作能力亟待加强这一事实。

四、STSE 教育理念在贵州高等教育教学方法改革中的体现

传统的高等教育教学特别是贵州高等教育过分依赖于课程教材,过分强调学科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结构框架的构建,偏重理论性、系统性,与其他学科专业难以相互交融渗透。同时,强调讲授与接受式教学,对科学技术理论和相关概念死记硬背,实验教学中过多验证型、机械型项目,缺乏创新性自主实验设计项目,教学中无法把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相统一,无法将科技知识和技能迁移到社会大背景中,往往脱离真实的社会情境而独立存在。高校教育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与社会应用能力,倡导学生学习方式与教育教学方法有效互动、主动探究、相互学习与协同合作。[5]STSE教育思想倡导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教授学生如何从生活、书籍、网络等资源中获取知识,在社会实践中如何使用知识,应该抛弃直接记忆知识的陋习。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指导学生把学校所学的科学理论、实验技术等知识与社会生产、人类生活中使用的应用技术结合起来,知道知识大爆炸的今天不能闭门造车,脱离现实。从学生将要面临的社会问题出发,结合学生已有的科研、社会实践,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和认识科技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作用。帮助学生关注人类社会面临的各类问题,培养学生参与社会治理的责任感和决策能力。为此,在贵州省现代高等教育教学中,融入STSE教育理论,加强社会环境与学生学科专业科技知识的融合,培养贵州高等学校学生善于在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能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的综合科学素养,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科学价值观。

五、贵州高等教育教学方法中渗透 STSE 教育的策略

(一)课堂教育教学中渗透 STSE 教育理念

课堂教学是现代乃至今后高等教育教学中最为基本的组成内容,是渗透STSE教育理论最为关键的途径。在贵州高等教育的课堂教学方法中应不断渗透 STSE 教育理念。STSE 教育应在已有的专业基本框架下进行,应首先破除学校与社会、科技与环境之间的障碍,了解学校、社会、科学、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多科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共同发展的社会背景,了解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应用,掌握专业知识在人类社会中的促进作用,使科学技术融入学校、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任课教师在授课前就应将STSE与所授学科知识相结合,利用STSE教育理论设计学习环节和内容,采用提问教学法、分小组讨论教学法、模拟生产环境法等,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背景,从听觉、视觉多角度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实验教学中渗透 STSE 教育

所有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实验,特别是对于农学、理学、工学、医学等相关学科而言显得尤为突出。同时,实验教育教学还应该贴近实践、贴近科学需求,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可以在“实验动物药理实验”中融入实验动物与动物福利、实验动物与医学、实验动物与人类关系等内容,在实验教育教学中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生产、科技、环境等一些现实问题联系起来,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学应用意识,使学生养成对废旧物品的循环再利用的可持续理念,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社会实践活动中渗透 STSE 教育

社会实践活动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育,它是实施STSE教育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方式。社会实践活动以课外教育为主,活动开展的主题丰富多样、场地灵活多变、内容贴近实践,深受学生的普遍欢迎,改变了以往单纯的理论讲解束缚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缺陷。通过社会实践可以让学生走向广阔的知识海洋和浩瀚的科学世界。通过贴近实践的教学,推进了学生对枯燥的学科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STSE 教育理念渗透到社会实践活动中,高校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学科基础知识和对STSE教育的深刻认识,应具有一定的基层社会实践经历,有一定的科学研究经验,教学中要让学生有一个预期的目标,在预期目标的指导下,有计划地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和实践实验。

(四)课外辅导中渗透 STSE 教育

课外辅导是引导学生实现学科交叉的重要手段。课外辅导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开展环保教育、节能教育、再循环教育、绿色生产教育、现代科学技术教育等方面的教育和教学,开展实践动手操作练习,给学生灌输STSE 的教育理念。将人类生存环境和社会生产融入到高等教育教学中,帮助学生与真实世界建立积极的互动和密切的联系,促进高等教育教学的不断推进和社会的良性循环,使学生学会关心周边事物的变化、学会关心亲人的需求、学会关心社会的进步、学会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学会融入到社会大家庭中。

参考文献]

[1]方洁.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STSE教育的探讨[J].新课程研究,2010(1).

[2]张志颖,张晓燕,余丹.“STS 教育”理念下的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9).

[3]吴永忠.美国大学STS研究与教育的发展及其启示[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