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识字教学的重要性及意义

识字教学的重要性及意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识字教学的重要性及意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识字教学的重要性及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幼儿 语言教学 准确和规范地传递语言 形式多样地训练

语言,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人们说话、写文章等信息流通离不开语言。因此,如何正确而规范地使用语言,是幼儿教学工作中时时应注意的问题。幼儿教师正确地传递使用语言,实际上是将前人的文化(文明)信息及当时的社会现象准确地传递给幼儿的大脑记忆。幼儿语言教学涉及两个问题:一、在教学工作中,如何规范地传承使用语言;二、语言具有时代的特征性,如何判别、理解流行语言对幼儿教学工作的影响。针对这两个问题,现就个人在幼儿教学工作中的心得和体会做番梳理,试与诸贤商榷,交流探讨,共同促进幼儿语言教学工作。

一、读书识字不容易

前年参加一个教师培训学习,授课老师讲到美字,说“美,甘也。据专家近期考证,美,从甲骨文的形态上看,非羊、大的合体字,而字形乃是一个头戴羽饰的人形,装扮得十分美丽。从形、义、语源的演变来看,美的本意来自以羽毛为装扮的舞蹈。 因此,美,起源于舞蹈。美是日常生活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所传递引发的文化信息自然影响我们的人生观念,寻根溯源,一曰味美为“美”,是“物质享受”的范畴,可以解释为古人有好东西吃就是美丽的,美好的事情;一曰与“舞”同义,是精神层面的需要,追求人类精神上的文明。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经考证比较,立现语境格调的高低,因此对幼儿教师来说,训练幼儿语言能力,规范教学用语不是一件轻松随意的工作。

二、借我一双慧眼辨别时尚语言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网络语言更是把人看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是长期浸于电脑网络世界的人,看网络语言简直是看天书,例如:菜鸟(技术水平差)、MM(妹妹)、7451(气死我了)……面对这些语言,我们只能徒叹,借用一句流行歌词,“不是我不明白,实在是这个世界变化太快。”时尚语言的创造者主要是青年,传播和使用者也主要是青年。无庸讳言,时尚语言的流行,对一些青年幼儿教师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今年5月中旬发生的汶川地震,有位幼儿教师在课堂上讲起抗震救灾的故事,说有位大款捐了很多钱,突然有位小朋友站起来,问:“老师,什么是大款?”“大款是指有钱的人。”老师回答。“那我也是大款了,我口袋里有两块钱。”小朋友认真的样子让当场的老师们忍俊不住的笑了起来。说来是个笑话,仔细思量,反映出我们个别青年幼儿教师说话用词的随意性,不规范。在平日,幼儿教师之间说话同样有此类似的现象,比较热忠于“旧瓶装新酒”式的翻新与改造;或者处于逆反心理,正话反说,把原来的意思换成反面理解。但是,如果把这些时尚语言带到教学课堂上去,显然不妥,容易造成幼儿认知上的混淆。为此,作为幼儿教师,我们教学上,说话用词应与时尚语言保持适当距离,以规范的语言循循善诱,使汉语的魅力成为幼儿的吸引力。

三、形式多样训练幼儿语言能力

如何训练幼儿语言能力?如何准确地规范地将前人的文化(文明)信息传承给幼儿,是我们每个幼儿教师严肃思考的问题和神圣的工作职责。我认为,首先要了解中国语言的特征、内涵及运行规律。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如蜜蜂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只盯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即使读一些与本专业联系不大的书,也是有益处的,因为知识的本身有它的共性,万物同源,读书的过程既是精神享受,同时是引发工作灵感的源泉所在。其次,结合幼儿兴趣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法训练幼儿语言能力,这里,就个人从事幼儿教学工作中谈点体会和见解。

1.音乐训练法。音乐是陶冶人的一种艺术,针对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我适当地将一些日常教学工作、语言学习的内容用音乐进行。例如,上课前小朋友们吵吵闹闹一时安静不下来,我就坐在钢琴前弹起法国作曲家圣·桑(1835-1921)的《母鸡和公鸡》乐曲,歌词是由我填写的,琴声一响,小朋友立即张开小口齐声唱:小朋友啊坐下来,坐下来,老师就要上课啦,谁先安静注意听,谁就是妈妈的乖宝—宝—。一曲弹下来,教室里立即安静下来。在轻松明快的音乐节奏中,达到管理和语言训练的双重效果。

2.游戏训练法。要开阔幼儿的眼界,提高幼儿语言能力,就一定要把人类文化最精华的东西展现给幼儿,让幼儿在有限的时间里与唐诗宋词拥抱,与李白、杜甫、坡对话,与人类崇高的精神及自然和谐之美相交流。上学期我教给小朋友一首骆宾王写的《咏鹅》诗,我先是通过电教形式让小朋友们学习了几遍,个个会背诵之后,再将全诗18个字分解变成游戏动作,三个小朋友扮装成三只美丽的白鹅,剩下的15个字根据诗的意境、背景,由15个小朋友分别装扮,并在头饰上涂上不同颜色,15个小朋友即是字的画意,又是诗意的组合再现,通过游戏的方式,增强幼儿对诗的欣赏力和理解力,同时又感受到汉文字的语言魅力。

3.讲、听故事训练法。幼儿爱听故事,掌握这个特点,我每个学期要花一个月时间进行“讲、听故事”主题教学设计。教学的方式:一是听老师讲,二是通过多媒体听故事,三是由幼儿复述,大家轮流“当一回小老师”,将故事的内容表演给小朋友看,目的是通过听、讲故事训练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嫦娥奔月”这则神话故事,我采用“模拟现场情景”进行教学设计,将故事的内容改编成四个剧幕场景,由七个小朋友以不同的角色完整地表述这则经典神话。

4.舞蹈训练法。中国文字和词具有形、声、意、音的特点,而如何用舞蹈艺术阐释中国的字和词呢?环视海内外,不乏勇敢的探索者和创作者,他们或在中国传统文化上注入现代元素,使中国古老的语言复活;或在现代艺术上加点传统元素,使人们看见祖先模糊的影子。

总之,中国语言的艺术美感及无穷的魅力,常常激发我教学设计上的灵感,同时是我们幼儿语言教学工作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创意是无限的,形式是多样的。我选择上述四种教学方法进行回顾,并不惜笔墨介绍训练方法的背景和感受,以及创作者的范例如白先勇、林怀民二贤,其目的就在于此。

参考文献

识字教学的重要性及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班幼儿;甲骨文;简体字;简笔画;眼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6)12-0033-06

培养幼儿对文字的兴趣,提高幼儿的文字意识和前阅读能力,一直是学前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幼儿在什么年龄开始汉字识读对幼儿思维和阅读能力的发展更好,幼儿汉字识读应采用哪种教学方式,幼儿对文字和图画的加工方式有何差异,诸如此类的问题一直都是研究的热点。

有研究发现,学前儿童在图画书阅读过程中遵循从图像到文字的注视发展过程。〔1〕在幼儿学习汉字时以简笔画为辅助材料,可以借此丰富教学语言,更有助于化解教学难点,〔2,3〕不仅能让幼儿“认识”这个字,更可让幼儿了解它的含义以及偏旁部首的意义表征,从而让幼儿记得更牢、记得更久。有研究者研究了甲骨文对幼儿学习简体字的作用,发现字源识字法可以提高幼儿的观察力,促使幼儿将具体思维与抽象思维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幼儿汉语言认知及思维的发展,还有提高幼儿记忆力,尤其是图像记忆力的作用。〔4,5〕由此可见,简笔画与甲骨文均有促进幼儿汉字识读,以及促进幼儿记忆和思维发展的作用。本研究借助眼动技术,比较学前儿童在加工甲骨文、简笔画和简体字上的差异,从而为相关教学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取浙江杭州市某幼儿园33名大班幼儿为被试,其中男童16人,女童17人,平均年龄70.32个月。所有被试均为自愿参加实验,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智力正常且均为右利手。

研究设备采用由加拿大多伦多SR Research Ltd公司开发的EyeLink1000遥测式眼动仪,刺激呈现屏幕19迹刷新频率60Hz,分辨率1024×768像素,通过瞳孔/角膜的红外反射来记录被试的眼睛运动。刺激程序编写及数据处理采用系统自带的Experiment Builder及Data Viewer件。

实验材料由小球和刺激材料(甲骨文、简体字与简笔画)组成。研究者从《学前及初小儿童中文识字量表》〔6〕《清华大学6763字频表》及坊间常见的绘本和识字类图书中选取了215个学前儿童常见的汉字,再从5所幼儿园6个大班选取110名幼儿,从字音、字义和字形三方面考察幼儿对215个汉字的认识情况,从中筛选出高频字和低频字各15个,最后制作出30个字对应的简体字、甲骨文与简笔画图片。甲骨文选自《说文解字》。〔7〕简笔画通过手绘或网络搜索获得。研究者在绘制或选取简笔画的过程中,尽量使其与甲骨文和简体字的疏密程度接近,以减少空间差异对研究结果的干扰。三类材料各30张,共计90张。图片用Photoshop软件处理,使其大小(高400像素、宽392像素)、清晰度和亮度等物理属性保持一致。图片置于屏幕中央,背景白色,图案分为红、黄、蓝三种颜色,示例参见下图。

本研究采用2(性别:男、女)×3(刺激材料类型:甲骨文、简体字、简笔画)设计,因变量为反应时、正确率、注视时间、注视时间百分比、注视点个数、眼跳次数、眼跳距离和平均瞳孔直径等。

研究者挑选了幼儿园里一间光线和隔音效果良好的活动室进行实验。幼儿坐在舒适的椅子上,身体放松,眼睛正对显示器的3/4垂直高度位置并与屏幕保持约65cm距离。一名实验者坐在幼儿身后,指导并监控幼儿的实验,防止其身体和头出现大幅度摆动。另一名实验者负责操控眼动仪。实验分练习实验和正式实验两部分,每部分开始前都要进行五点校正,使幼儿的眼动误差在规定范围内。两部分实验均记录眼动数据。

实验开始,幼儿首先会看到一个带有颜色的小球,分别有红、黄、蓝三种颜色,随机呈现,接着会看到一张带有颜色的刺激材料,要求幼儿在看到图片后判断其颜色与前述小球的颜色是否相同,并按键反应。为避免因右利手的缘故对实验反应时等结果造成误差,将被试随机分为两组,对按键进行交叉平衡,即第一组幼儿颜色相同按“Z”键,不同按“M”键,第二组幼儿反之。〔8〕本研究将整张图片作为一个兴趣区,眼动指标包括注视时间(幼儿完成任务时全部注视点的注视持续时间之和)、注视时间百分比(幼儿注视兴趣区内的时间占总注视时间的百分比)、注视点个数(幼儿在完成任务时的全部注视点之和)、眼跳次数(幼儿在完成任务时从上一个注视点跳到下一个注视点的次数)、眼跳距离(幼儿从一个注视点跳到下一个注视点的距离)和平均瞳孔直径(幼儿在完成单次颜色判断任务时的平均瞳孔大小)等。数据用眼动仪自带软件Data Viewer处理后导出,并用Excel 2003和SPSS 18.0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行为学指标(见表1)

对于反应时,刺激材料类型和性别主效应均不显著,即被试对不同类型的刺激材料作出反应的速度无显著差异,男童和女童之间也无显著差异,交互作用不显著。对于正确率,刺激材料类型的主效应显著(p

2.眼动指标(见表2)

注视时间:性别主效应显著(p=0.001),女童注视时间显著长于男童。刺激材料类型主效应显著(p

注视时间百分比:性别主效应显著(p=0.001),男童的注视时间百分比显著高于女童。刺激材料类型的主效应显著(p

注视点个数:性别主效应显著(p

眼跳次数:性别主效应显著(p

眼跳距离:性别主效应显著(p

平均瞳孔直径:性别主效应显著(p

三、讨论

1.甲骨文占用了幼儿更多的J知资源和注意资源

本研究发现,幼儿在完成颜色辨别任务时,简笔画和简体字的正确率显著高于甲骨文。究其原因,一是与幼儿的认知结构特征有关。认知结构强调不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如何利用已有经验来获取新的知识。幼儿对事物的认知受事物自身属性和幼儿已有的学习经验两种因素的影响。本研究对象均为大班幼儿,由于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较少接触甲骨文,因此在加工时会占用更多的认知资源,导致甲骨文组的颜色判断正确率显著低于简笔画和简体字。这说明在同样任务下,甲骨文本身受到幼儿更多的关注,会占用更多认知资源。换言之,与简笔画和简体字相比,甲骨文更不易受其他因素干扰,是受幼儿偏爱的认知加工材料。二是可能与注意分配上的差异有关。注意品质包括注意的选择性、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及注意的广度。幼儿注意的稳定性容易受外界影响,影响的程度与其对注意对象的熟悉度有一定关系。注意能量分配理论指出,注意的能量是有限的,所以需要中央处理器决定能量的分配,某个任务所分配到的注意资源的多少取决于该任务所需要的心理努力程度。〔9〕Finke等人发现,不同维度特征的加工存储,受认知通用资源分配策略和知觉组织的影响,而认知通用资源会首先分配给信息复杂性高的特征。〔10〕甲骨文属于象形文字,既没有简笔画直观,也没有幼儿在生活中对简体字那么高的接触频率。换言之,对幼儿而言,甲骨文属于新异刺激,故幼儿在做颜色辨别任务时会更多被甲骨文材料本身的特质所吸引,从而使分配给任务本身的注意资源减少,导致正确率降低。

2.甲骨文更能吸引幼儿的视觉注意

从眼动指标看,甲骨文对幼儿的视觉吸引力最高。从注视时间、注视时间百分比、注视点个数、眼跳次数和眼跳距离等眼动指标来看,幼儿对甲骨文的注视时间和百分比显著高于简笔画与简体字,对甲骨文的注视点个数和眼跳次数也显著多于其他两类材料,而对甲骨文的眼跳距离却显著短于另两类材料。注视时间的长短可以反映个体对材料的感兴趣程度,注视时间越长,表明对材料的兴趣越高。本研究结果表明,幼儿对甲骨文的兴趣显著高于后两者。注视时间百分比反映材料的吸引力,百分比越高,提示幼儿对兴趣区以内材料的注视越多,注意力越集中。幼儿对简笔画和简体字的注视时间百分比显著小于甲骨文,说明幼儿在看简笔画和简体字时目光扫视范围较大,专注度较低,而在看甲骨文时,目光聚焦度大,专注度较高。此外,综合分析注视点个数、眼跳次数与眼跳距离等指标可以看出,相比简笔画和简体字,幼儿在注视甲骨文时眼跳幅度小,注视较为仔细,而且虽然眼跳距离短,但产生的注视点和眼跳次数反而增多,表明幼儿在观看甲骨文材料时更细致,耗费的心理资源更多,加工更深入。

甲骨文作为幼儿不熟悉的、相对稀罕的刺激物,会激发幼儿产生更浓厚的观察兴趣,使观察更为细致。同时,甲骨文既有汉字的简约性,又有简笔画的形象性。大班幼儿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对于具有象形性的物体更感兴趣。甲骨文作为新异刺激,对富有好奇心与探索精神的幼儿来讲,也更具吸引力。有学者指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经常给幼儿提供相对新颖的、不熟悉的刺激物,更能引发幼儿的好奇心。〔11〕

3.幼儿对甲骨文的加工难度显著低于简体字

从眼动指标看,幼儿对甲骨文的加工难度显著低于简体字。平均瞳孔直径被认为与加工难度有关。研究表明,瞳孔直径与心理负荷及信息加工时的心理努力程度有关。知觉任务的难度会影响瞳孔大小,知觉任务越难,平均瞳孔直径越大。〔12,13〕甲骨文作为象形文字,更符合幼儿的直观形象思维特点,能够引起幼儿的认知共鸣,由此,其对甲骨文的加工难度也较低。相较而言,现代汉字在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简体字的漫长演变过程之后,已经被符号化、抽象化了,识读难度增大,需要的心理努力程度也增大,这使得幼儿在简体字任务中的平均瞳孔直径显著大于甲骨文。

4.男童的视知觉加工存在一定优势

由前述结果可知,女童在注视时间、注视点个数和眼跳次数上均显著高于男童,而在注视时间百分比、平均瞳孔直径和眼跳距离上均显著低于男童。注视时间反映了加工时间,眼跳距离则反映了阅读效率和加工难度。眼跳距离越长,表明一次注视所获得的信息越多,阅读效率也更高;眼跳距离短,说明对材料的阅读有一定难度。研究表明,人们在信息加工时的平均瞳孔直径变化幅度与加工时的心理努力程度有关。〔14〕心理负荷较大时,平均瞳孔直径增加的幅度较大。〔15〕本研究的眼动数据提示,男童与女童相比,视觉加工时间更短,视觉加工效率更高,且在加工同样的刺激任务时心理努力程度更大。

Collins研究发现,男生在空间知觉任务方面较女生占优势。〔16〕有学者指出,婴儿和学龄期儿童在视听刺激的被应用程度方面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并对以后记忆和思维的性别差异有影响。汤普森和吉尔伯特都指出,男性对视觉刺激和听觉刺激的反应速度更快,男孩的视觉和方位辨别能力高于女孩,且这种功能差异是显著的。〔17〕根据上述心理学家的已有研究可知,男童的视知觉反应速度快于女童,因此完成任务所需的注视时间显著短于女童。而男童的平均瞳孔直径和注视时间百分比显著高于女童,说明男童在完成任务时注意力多集中在兴趣区内,没有过多地注视外周无关区域,他们在进行认知加工时更专注,心理努力程度更高。

总之,注视时间越短,注视点个数越少,说明被试越能够把握刺激的根本特征,对刺激的处理更加敏锐。男童对刺激的判断时间短于女童,在较短的时间内心理负荷消耗较高,通过处理较少的注视点来达到与女童相似的正确率和反应时,这说明男童对视觉刺激更加敏锐,加工能力更强。

四、结论及教育建议

本研究发现,在知觉辨别任务中,作为新异刺激的甲骨文占用了幼儿更多的认知资源和注意资源;由于其新异性及象形性,甲骨文更易引发幼儿的兴趣,更能吸引幼儿的视觉注意;幼儿对具有象形性的甲骨文的加工难度显著低于简体字;男童对视觉刺激更敏锐,在完成视知觉任务时更专注,注意力更集中。根据上述研究结论,研究者建议,可以考虑将甲骨文作为一种辅助材料引入大班幼儿的早期阅读活动,以提高幼儿识字的积极性。

甲骨文作为一种新异刺激,显著吸引了幼儿的注意。教学实践也提示,幼儿对甲骨文具有浓厚兴趣。甲骨文既具有简笔画的形象性,又具有现代汉字的简约性,是汉字演变的过渡类型。研究者在教学实验中也发现,组织幼儿进行甲骨文感知欣赏活动时,他们会自发地根据其象形性对字义进行猜测,并能通过对甲骨文字形的理解来得出结论,自发地尝试建立起字形与字义间的联接。这种学习方式既激发了幼儿对汉字的识读兴趣,又潜移默化地让幼儿体验到了中国文字的造字规律,感悟到了象形文字之美,同时也有助于幼儿思维、想象与审美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幼儿园大班的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甲骨文的形象性及加工难度较低、符合幼儿心理特征等特性,将甲骨文作为辅助材料,以充分发挥其从图像到文字的过渡桥梁作用,将字源-解形教学法作为促进幼儿汉字识读能力发展的一种新方法,〔18〕帮助幼儿做好幼小衔接准备。有学者已开发出甲骨文绘本,尝试将甲骨文与图片情境相结合,供幼儿学习。教师可将甲骨文绘本或甲骨文图片投放到阅读区,供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阅读与欣赏。

个体的认知资源都是有限的,幼儿尤其如此。本研究既要求幼儿完成颜色判断任务,又呈现了三种类型的刺激材料,这些任务和材料的复杂性干扰了幼儿的判断,导致其反应的正确率较低。这一研究结果说明,复杂的学习材料可吸引幼儿的注意,占用其认知资源。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以幼儿的学习目的与学习形式为考量,尽量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学习材料特性占用幼儿有限的认知资源。例如,以甲骨文材料辅助早期阅读活动时,要避免出现不同颜色的材料,以免过多分散幼儿的注意力,同时加强与学习目的有关的刺激属性,以达到促进幼儿学习的目的。

此外,本研究还发现,男童与女童在视觉注意上具有显著差异,男童对视觉刺激更敏锐,加工效率更高、更专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意识到男童和女童的认知差异性,从各自的特点和优势着手进行教育与指导。例如,在语言活动中,教师可充分考虑男童在视觉加工上的优势,多利用视觉辨别等认知任务来促进男童的学习,而女童在口语表达与交流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可以设计相关的任务来更好地促进女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妮妮.儿童图画书自主阅读眼动特征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2〕王新梅.简笔画运用于文化课教学的策略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3,(24):124-125.

〔3〕伊娜.简笔画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J〕.学园:学者的精神家园,2015,(2):152-153.

〔4〕任可心.字源识字法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的实证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5〕吴晓蓉,任可心.通过字源识字提高幼儿汉字理解与记忆的实证研究〔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4,(5):42-49.

〔6〕李辉.学前及初小儿童中文识字量表的编制与初步效应检验〔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3):18-24.

〔7〕许慎.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8〕ZHANG M,JIANG T,MEI L,et al.It’s a word: Early electrophysiological response to the character likeness of pictographs〔J〕.Psychophysiology,2011,48(7):950-959.

〔9〕POSNER M I,PETERSON S E.The attention system of the human brain〔J〕.Annual Review of Neuroscience,1990,(13):25-42.

〔10〕FINKE K,BUBLAK P,NEUGEBAUER U,et bined processing of what and where information within the visuospatial scratchpad〔J〕.European Journal of Cognitive Psychology,2010,17(1):1-22.

〔11〕方琛.科学活动中运用新异刺激激发幼儿好奇心〔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1,(1):105.

〔12〕HAKEREM G,SUTTON S.Pupillary response at visual threshold〔J〕.Nature,1966,212:485-486.

〔13〕KAHNEMAN D, BEATTY J, POLLACK I.Perceptual deficit during a mental task〔J〕.Science,1967,157:218-219.

〔14〕李勇,阴国恩,陈燕丽.阅读中疲劳、心理负荷因素对瞳孔大小的调节作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3):545-548.

〔15〕张仙峰,叶文玲.当前阅读研究中眼又副晔銎馈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3):236-240.

〔16〕COLLINS D W,KIMURA D.A large sex difference on a two-dimensional mental rotation task〔J〕.Behavioral Neuroscience,1997,111(4):845-849.

识字教学的重要性及意义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A-0038-02

阅读有永恒的乐趣。古往今来,人们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不知疲倦地阅读,皆因阅读乐趣无穷。当读者从阅读之中获取新知时总是抑制不住那份欣喜若狂,生活因此增添了一份别样的光彩。这样,读书、新知、生活就巧妙地联系在一块了。然而对于稚气未脱的儿童来说,体会阅读之奇妙似乎就困难许多了。因此,教学工作者不仅要培养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阅读兴趣,还须注重他们的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

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培养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呢?重点在于激起他们对知识、生活的好奇心。换言之,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要将课堂内外相结合,要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唯有如此,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才能事半功倍。

一、课堂之上阅读知识

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首先得从课堂教学开始。课堂教学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则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学生只有将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才能构筑起完整的阅读体系。我们切不可忽视课堂阅读的重要性,将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分开来。若能在课堂之上激起学生对知识探索的欲望,再传授科学的阅读方法,无疑将大大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体验。为此,我们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课前阅读引导学生思考

结合课堂阅读内容,适当安排学生开展课前阅读,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激发知识想象,这可以为课堂阅读有效进行奠定基础。以教授《荷花》一课为例,笔者安排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作者叶圣陶及有关荷花的资料。学生们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渠道获取相关知识。在这过程中,学生们对叶圣陶先生的生平,荷花之生物习性及其背后蕴藏的象征意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很大程度上扩大了知识面。另外,学生们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也提出了不少问题,诸如叶圣陶先生为什么要写《荷花》这篇文章?荷花为什么代表着纯洁情操呢?这就说明课前阅读让学生学会寻找知识的途径,还能够引发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探索。

(二)课堂阅读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是进行阅读指导的基本阵地,学生的阅读兴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否精彩地诠释课文内容,直接关系到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寓乐于教”实属必要。他们对童话、寓言、神话等图文并茂、趣味性强、通俗易懂的书籍十分感兴趣。结合这种特点,笔者在课堂上将课文内容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形式讲给他们听。讲故事时也需要一定的技巧,当学生们沉醉在故事中时讲述戛然而止,然后告诉学生欲知后事如何,课外书里可以找到答案,而且会找到更多有趣的故事,这样就会激起学生阅读课外书的兴趣。此外,在课堂上为了让学生们突破知识面狭窄的局限,可以让学生们共享课前搜集到的阅读材料,让他们将自己收集到的材料介绍给大家,从而让他们获取更多的课外知识。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课后推荐经典书籍

课后阅读是课前和课堂阅读的必要补充与延伸。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阅读习惯的形成,应该为学生精心推荐读物, 帮助他们选择经典。在学完拼音之后,可以向低年级儿童推荐一些如《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等经典名著。让他们自己通过拼音进行文字阅读,从跌宕起伏的故事中领悟真善美。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加,推荐的课外读物也要适时跟进。但是,课后推荐经典书籍必须是那些可读性强、趣味性浓,能够激发小学生好奇心的作品。广泛的阅读可以让孩子们感触时展脉搏,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课堂之余阅读生活

除了将课堂教学与阅读兴趣培养结合外,还得让学生在课余生活中养成阅读的习惯。将平面知识立体化,将课文内容生动化,这样更有利于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使阅读成为学生课余生活的一部分。课堂阅读主要挖掘学生对知识的兴趣,课堂之外的阅读兴趣则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实现课堂外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一)视听与阅读相结合

可利用班级活动闲暇之时,组织孩子们观看一些根据经典名著改编的电影,如《哈姆雷特》、《茶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逊漂流记》等。引导学生们观看完影片后将原著与影视作品进行对比,让他们发现艺术创作魅力的同时,领悟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们根据这些经典著作创作剧本,并在班级活动时进行表演。通过阅读与表演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们感受经典,从而对原著产生兴趣。

(二)交流读书体验

随着阅读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生有了表达的愿望。因此,有必要为他们创造一个交流平台,让学生畅所欲言进行阅读交流。他们在交流课上不仅交流读书的方法,还对作品的观点、语言等进行品评。更重要的是,学生们可以通过各抒己见,在观点碰撞中提高自己。因为,学生们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不仅会仔细阅读原著,还会翻阅与此相关的书籍材料。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方法有了很大的提升和充实。

(三)家庭阅读是课外阅读的重要阵地

课堂教学提供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空间都是有限的。相反,家庭则在这个方面更为灵活。家长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不仅可以拓宽学生阅读的时间和空间,还提供一个让学生和家长互动的机会。家长的参与使得学生课外阅读具有延续性,真正让阅读从兴趣成为一种习惯。而且,通过学校向家长发起倡议,得到了很多家长的支持。但是,也有部分学生的家庭没有这种条件,那么则需要老师平时为这些学生多提供阅读资源。

(四)观察社会

知识源于生活实践,它从生活中来,又必须回馈生活。对社会的敏锐观察,往往会促进阅读的顺利开展。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做生活的有心人,让学生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物,并记录下来。引导他们对国家大事予以关注,让他们学会关怀社会,观察社会,了解国情,可以让学生们获取大量的信息,这无形当中让学生加深了对书籍知识的了解。另外,学生可以通过观察社会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而为寻找答案而加强阅读。所以说,挖掘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社会这本厚厚的书籍是最生动、最直观的,学生也最容易理解。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资讯对于人们的生活愈加重要。培养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至关重要。因此,我们需要从低年级开始加强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而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则要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个方面着手,直接经验就是让学生们在阅读当中产生对文本知识的兴趣,间接经验则是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阅读所带来的乐趣。两者互相配合才能真正完整发挥阅读的功能,促进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识字教学的重要性及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 非母语第二语言学习; 母语第二语言学习; 学科教学论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何克抗(1937―),男,广东大埔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信息化工程、中小学教学改革试验和教育创新理论的研究。E-mail:。

一、引 言

当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对外汉语教学存在三大瓶颈:师资、教材与教法。这三个问题固然是当前对外汉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且受到普遍关注的焦点,但我个人并不认为这些问题是影响当前对外汉语教学质量提升与健康、深入发展的“瓶颈”或关键所在。

那么,影响当前对外汉语教学质量提升与健康、深入发展的关键到底是在哪里呢?由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教材编写与教法选择,要完全接受对外汉语教学自身“学科教学论”的直接指导;而对外汉语教学的师资培训,就培训内容而言又要依据在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基础上形成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策略”(即对外汉语教学自身的“学科教学论”)等来确定。可见,影响当前对外汉语教学质量提升与健康、深入发展的关键应当是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在此理论基础上形成的对外汉语教学自身的“学科教学论”;而不应当是在这些理论指导下实施的具体操作方法及相关内容,否则将会本末倒置。其后果就会像“只埋头拉车,而不抬头看路”一样,迷失前进的方向。

那么,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基础又该如何来奠定?建立在此理论基础之上的对外汉语教学自身的“学科教学论”又该如何来形成呢?下面的第二、三部分就将依次讨论这两个问题。

二、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基础

当前的对外汉语教学主要是通过在各国设立的“孔子学院”来实现,还有部分外国朋友则是通过在我们国内建立的“对外汉语远程教学系统”、或是直接来华进入某所高等院校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心”(或相关机构)进行学习。不管是在各国设立的“孔子学院”,还是在我们国内的“对外汉语远程教学系统”或“对外汉语教学中心”学习汉语,来学习的学生(教学对象)一般都是外国的青少年或成年人,即属于“非母语第二语言学习”。

除此以外,还有一种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学生)则是海外华裔的孩子。目前这类华裔学生绝大多数是在当地(所在国)华侨开办的业余中文学校学习(在周末上课),所以通常不属于孔子学院的学生,但其中有些也可能通过国内的“对外汉语远程教学系统”来学习。对于这类华裔学生,由于其父母能说中文,一般来说,在这样的家庭里应该具有一定的母语环境,即属于“母语第二语言学习”。当然,也有极少数完全不说中文的华裔家庭是例外。

这里所说的“母语”是指,每个人出生时所在家庭使用的语言,即本民族的语言。“第二语言”则是相对“第一语言”而言,是在第一语言之外,要求学习和掌握的另一种语言;而“第一语言”是指,某个国家(或某个社会群体)内部的所有社会成员之间为了交流、沟通的需要而使用的最主要的语言,也就是一个国家的官方文件以及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各学科教学(外语教学除外)所使用的语言。在目前世界上的多数国家中,母语和第一语言往往是统一的――母语就是第一语言(例如:英国的英语、法国的法语、日本的日语、朝鲜和韩国的朝鲜语、在中国大多数地区的汉语);但也有一些国家的母语和第一语言并不一致,新加坡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众所周知,新加坡主要由华裔、马来裔和印度裔等三个民族的后裔组成,三个民族各有自己的母语(分别为汉语、马来语和淡米尔语);而新加坡全国的通用语言,即第一语言却是英语。对于我们中国来说,在汉民族聚居的绝大多数地区,母语和第一语言是一致的;但在少数民族聚居的部分地区(例如新疆、、内蒙古等地),母语和第一语言也不一致。

根据我们多年从事语言教学试验研究的实践经验,若按学习者的家庭及生长的语言环境划分,应该有以下四种不同的语言教学情况(或类型)。

(1)学习者把当前教学内容作为“母语”而且是作为“第一语言”来学习的情况――这相当于我国基础教育中的“语文教学”类。

(2)学习者把当前教学内容作为“母语”但不是“第一语言”、而是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的情况――这相当于新加坡基础教育中的“民族语言教学”类(其他国家的华裔儿童或华裔青少年在当地开办的业余中文学校中的学习与此类似;二者的区别只在于:前者属于基础教育中的正规授课;后者则属于基础教育中的非正规授课)。

(3)学习者把当前教学内容作为“非母语”而且是作为“第一语言”来学习的情况――这相当于新加坡基础教育中的“英语教学”类(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中的“语文教学”也属这一类)。

(4)学习者把当前教学内容作为“非母语”但不是“第一语言”、而是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的情况――这相当于我国基础教育中的“外语教学”类(各国孔子学院以及国内“对外汉语远程教学系统”或“对外汉语教学中心”所开展的“对外汉语教学”也属这一类)。

之所以要区分以上四种不同的语言教学情况,是因为学习者所属家庭及生长的语言环境对于如何有效开展汉语教学(特别是如何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的汉语教学设计)至关重要。事实上,建立在非母语的、“第二语言”学习基础上的“对外汉语教学”,和建立在作为母语但不是“第一语言”、而是作为“第二语言”学习基础上的“对外汉语教学”,这二者的教学理论、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都有很大的不同,这正是我们强调应首先关注“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基础的根据所在。

由上述四种情况可知,基于“非母语第二语言学习”的对外汉语教学,应属于第四种情况――这种情况下的学生都来自非华裔的外国青少年或成年人,他们大多数是在各国的孔子学院或是在中国的“对外汉语远程教学系统”中学习,有少数则是在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心”学习;而基于“母语第二语言学习”的对外汉语教学,则属于上述第二种情况――这种情况下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华裔儿童或华裔青少年,他们通常是在所在国的正规或非正规的中文学校中学习。由于这两类对外汉语教学的学习者虽然都是在进行“第二语言学习”,但前者属于“非母语教学”,后者则属于“母语教学”,二者的理论基础有本质上的区别,因而其教学设计、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等也有较大的差异。下面我们就来探讨支持这两类对外汉语教学的共同理论基础(即“第二语言学习”的理论基础)是怎样的以及二者又有哪些不同。

(一)“第二语言学习”的理论基础――“语觉论”

众所周知,在关于“人类语言如何发生与发展”,即关于“人类如何获得语言”的问题上,存在三种不同的理论,即后天环境论、先天决定论以及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理论,其中以乔姆斯基(N.Chomsky)为代表的“LAD理论”[1]和以伦内伯格(E.H.Lenneberg)为代表的“关键期理论”[2]以及以加拿大唐纳德・赫布(Donald Hebb)为代表的“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理论”[3]这三者的影响比较大。我们认为,这些理论各有其优缺点(具体分析见《语觉论――儿童语言发展新论》,何克抗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却都还无法解释人类语言发展的最核心问题――为什么任何民族的四、五岁儿童都能无师自通地掌握包含数不清的语法规则变化的本民族口头语言?语言能力到底是先天遗传的还是后天习得的?

这表明,上述几种理论还不能用来有效指导我们的母语教学改革实践和非母语的第二语言教学改革实践。为此,我们在深入分析和全面总结现有语言获得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吸纳其所长,抛弃其所短,并结合我们自己多年的试验研究实践,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儿童语言发展理论――“语觉论”,用来解释上述核心问题。与此同时,希望能运用这种理论去指导基于非母语“第二语言学习”或基于母语“第二语言学习”的语言教学实践及教学改革。语觉论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

1. 语觉是人类独有的第六种感知觉,是人与动物的最本质区别

所谓语义知觉(简称语觉),是指客观存在并为人脑所独有的、专门用于感知与辨识口头语言中各种语义关系的第六种感知觉。语觉不仅在大脑皮层具有属于自身的、完全独立于其他感知觉系统的言语高级中枢,而且在大脑皮层下也有完全属于自身的、与其他感知觉通道不相重叠的低级中枢,所以语觉完全可以、而且应当从原有五种感知觉系统中独立划分出来,成为人类的第六种感知觉系统(迄今为止,国内外学术界都把“言语”归入到“听知觉”系统,这是错误的,是与当代脑神经生理解剖结论相违背的)。

人与动物的最本质区别,并不在于能否“制造和使用工具”――简单的工具黑猩猩也能制造和使用;只有与口头语言直接相关的“语觉”才是人类所独有的。在处于动物分类纲目最高端的三种哺乳类灵长目动物中,只有人类具有与口头语言相关的“语觉”;另外两种灵长目动物――黑猩猩和猴子,不管你训练它们多长时间,都不可能让它们掌握口头语言,也不可能具有语觉。这是因为通过脑神经解剖发现,在它们的大脑中根本不存在“布洛卡区”和“沃尼克区”这样的口语中枢。

2. 听说能力与读写能力是两种本质上不同的言语能力

语觉论对言语理解(即“听”)和话语生成(即“说”)所涉及的“语音、语法、语义”等三种不同的心理加工过程进行深入分析后得出结论:

语音心理加工能力(包括“语音感知和语音辨析”能力)靠先天遗传,是与生俱来的;

语法心理加工能力(包括“词法分析和句法分析”能力)主要靠后天习得,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后天学习才能掌握;

语义心理加工能力(指对语义的分析与识别能力)很大程度上也是先天遗传,与生俱来的。

在此基础上可以证明,听、说能力很大程度上要靠先天遗传,而读、写能力主要靠后天习得,从而将这两者明确区分为本质上完全不同的两种言语能力。因而这两种言语能力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也有较大的差别(例如,在小学阶段的外语教学中,应当强调听、说能力的教学;而不宜同时强调听、说、读、写,更不应该强调写)。

3. 儿童的“语觉敏感度曲线”

依据国内外语言学家对儿童和青少年在各种不同条件下学习语言的大量案例(包括母语学习和第二语言学习的案例;在这些案例中所涉及的学习者,大多数是具有正常视听能力的儿童和青少年,但也有失聪者)可以画出“儿童的语觉敏感度曲线”(也就是“儿童获得听、说能力的年龄变化曲线”),如图1所示。

由图可见,儿童听说能力获得的最佳敏感期是在9岁以前,从9岁以后开始下降,到12岁下降到1/2左右,到14岁则下降到10~5% 。这里的“语觉敏感度曲线”,从表面上看似乎和伦内伯格的“语言发展关键期”(2~12岁)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其含义和形状并不相同,因而对语言教学的指导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语觉敏感度曲线对儿童的“母语第二语言学习”和“非母语第二语言学习”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 基于语觉的“言语理解与生成模型”

在语觉论指导下,通过批判继承当代儿童语言发展理论的研究成果,并对语义知觉这种感知觉通道的神经生理机制进行深入分析后,我们建立了一种全新的基于语觉的“言语理解与生成模型”(见图2)。根据这一模型,可以深入了解言语理解(即“听”)和言语生成(即“说”)的心理加工过程,从而能真正阐明听、说能力的本质,以及听、说能力形成的充分必要条件。

(二)基于“非母语第二语言学习”的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基础

由上述关于语觉论核心内容的介绍可以看到,对于任何年龄段学习者的第二语言学习(包括儿童、青少年、大学生和成年人的第二语言学习)来说,语觉论都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其中的第四个方面――基于语觉的“言语理解与生成模型”,更是人类 “非母语第二语言学习”的主要理论基础,它与对外汉语教学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并起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下面我们就对这一模型的含义以及这一模型与对外汉语教学之间的关系作进一步的阐述。

1. “言语理解与生成模型”中的心理加工过程

由于“言语理解”即“听”,言语生成即“说”,所以“言语理解与生成模型”即是“听、说过程的心理加工模型”,其加工过程如图2所示。图2中包括言语理解与言语生成两大部分(上半部分涉及言语理解过程,下半部分涉及言语生成过程)。

(1)言语理解(“听”)的心理加工过程

由图2可见,言语理解的心理加工过程要经历五个阶段。①语音感知:是指从感觉器官(耳朵)接收到言语的声音信号开始,通过外耳和中耳把声波引起空气振动的机械能加以放大,再由内耳把放大后的机械能转换为电脉冲形式的神经冲动,然后由螺旋神经节细胞的长轴突把反映语音信息的神经冲动传入皮层下的低级中枢,再进行逐级加工――从第一级(耳蜗复核)第二级(上橄榄复核)第三级(下丘)直到第四级(丘脑枕),从而完成对当前输入语音的感知和声谱分析过程。②语音辨析:是指从当前输入的语音串中,对单词进行辨别并加以区分的过程。由于这一过程,只是依据输入语音串中的音位特征信息与言语中枢“沃尼克区”中保存的音位词典(也称“词汇音位表征库”)进行比较匹配而实现――把连续输入的语音串转换为一组按音位特征排列组合的语音单位序列,其中并没有涉及对单词含义的理解。③单词识别:是指利用概念中枢的“词义库”识别出各个单词词义的过程。④语块生成:在单词词义识别的基础上即可利用另一言语中枢“布洛卡区”中保存的“语法知识库”完成词组(即短语)构成分析,并确定输入语音串中所包含的格语块(所谓“格语块”是指表征不同格关系的语块,而“语块”即词组或短语结构)。⑤语义辨识:最后把当前输入语音串中所包含的、由格语块所组成的语义关系,和“语义关系结构模式库”中所保存的语义关系进行匹配比较,从而实现语义的分析与识别,并最终完成言语理解过程。

(2)言语生成(“说”)的心理加工过程

由图2可见,言语生成的心理加工过程也要经历类似的五个阶段。①语义匹配:为了把想要表达的意思(语义)转换为相应的语义关系结构模式,可通过对概念中枢的语义关系结构模式库进行搜索匹配来完成。②语块分离:是指从搜索到的语义关系模式中分离出组成该模式的各个格语块。如上所述,“格语块”是指表征不同格关系的语块,而“语块”即“词组”或“短语结构”,所以语块分离也就是短语构成分析。③单词识别:是指确定各语块中有关单词的词义及其排列次序的过程。④音位规划:是指在单词词义识别的基础上,利用言语中枢“沃尼克区”中保存的音位词典(也称“词汇音位表征库”)去确定各个单词的音位特征的过程。⑤发音规划:是指由言语中枢“布洛卡区”依据单词的音位特征,形成发音控制指令,从而控制口腔和声带发出指定的话语,并最终完成言语生成过程。

2. “言语理解与生成模型”和对外汉语教学

(1)“言语理解与生成模型”中的反馈机制

由图2所示的“言语理解与生成模型”可见,在语声输入端有两条反馈线,一条来自语义辨识模块(称之为“内反馈线”),另一条来自话语生成系统的输出,也就是整个言语信号系统的输出(称之为“外反馈线”)。内反馈只和言语理解(即“听”)的心理加工过程有关,外反馈则和言语理解以及言语生成(即“听”和“说”)的整个言语加工过程有关。语言的本质是交际,若从这一最根本的功能特点考虑,那么不论是内反馈还是外反馈,都离不开“交际者”(即参与对话的另一方),一旦失去交际方,不仅外反馈要中断,内反馈也要中断。认识到“交际”的重要性,这对于对外汉语教学方法与策略的选择,乃至整个“对外汉语教学系统”的教学设计都将有决定性的影响。这是因为,上述两种反馈对于第二语言习得(尤其是非母语的第二语言习得)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①内反馈

在语言初学者尚未形成言语能力的情况下,由于积累的词汇还很少(在其言语中枢“沃尼克区”的词汇音位表征库中还只保存着个别单词的音位特征),更缺乏语法知识;在听到当前的输入语音串并初步完成“语音的感知与辨析”、“单词识别”和“语块生成”等加工环节后,往往难以对当前输入语音串所形成的语块划分是否符合某种规范的语义关系结构模式作出判定,即无法作出正确的语义辨识――对于非母语的第二语言初学者来说,这种情况是经常发生的。怎么办呢?由于初学者在这时尚未形成言语表达能力,还难以通过言语对话要求对方重述一遍,或要求对方就某个词语作出解释,只能依据现场情况,利用交际者的声调、语气、手势或体态等信息(手势与体态信息可通过视觉来获取),对当前输入语音串的“语音感知与辨析”、“单词识别”和“语块生成”等心理加工环节作出修正(其结果是对当前输入语音串的语块划分加以修正),并最终对当前输入语块划分所确定的语义关系模式作出正确判定,从而完成对当前输入语音串的语义辨识过程。由此可见,对于一种语言的初学者来说,其交际者的声调、语气、手势或体态等信息是初学者完成语义辨识过程,即真正达到言语理解所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必要条件),而这一切均有赖于内反馈。当语言学习者形成初步言语表达能力以后,由于可以直接通过言语对话和对方交流、沟通(不一定要依赖手势、体态等信息),这时交际方的言语表达则成为语言学习者熟练掌握该种语言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而这仍然有赖于内反馈。

②外反馈

整个言语信号系统对语声输入端的还回传入(即外反馈),是为了实现“自我监控功能”――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利用这种功能,可以使语言学习者及时发现与纠正自己说话过程中的偶然性错误(包括语音、语法和语义错误);利用这种功能,语言学习者不仅可以将自己当前的话语表达与大脑中保存的经验信息(规范的、正确的表达)相比较,还可以依据当前对话者(即交际者)的声调、语气、手势或体态等信息对自己当前话语表达的适用性、切合性作出更准确的判断。换句话说,通过外反馈的自我监控功能,不仅可以对语言学习者所说话语的语音、语法和语义的正确性(是否符合规范、正确的表达方式)作出判断,还可对其“语境”的正确性作出判断――合乎语法的句子若不适合当前的语言环境(例如和上下文不相吻合),也是达不到交际的目的,因而是没有用处的。由此可见,对于语言学习来说,外反馈可以使学习者不仅能学会语音、语法和语义知识,还可以使学习者有可能掌握语境知识,因而是使语言学习者能真正获得言语理解与言语生成能力的充分条件。

(2)双向言语互动对“非母语第二语言学习”的关键作用

上面我们论述了“言语理解与生成模型”中内、外两种反馈机制对于非母语的第二语言学习者的重要意义与作用:内反馈由于涉及语音、语法和语义知识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与此相关的分析与辨识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所以是非母语的第二语言初学者从无到有逐渐形成初步言语理解能力的必要条件,也是非母语的第二语言初学者逐渐由入门到熟练掌握言语理解能力的必要条件;外反馈(它把内反馈包含在内)由于不仅涉及语音、语法和语义的知识以及相关的分析与辨识能力,还涉及语境和发音的知识与能力,所以既是非母语的第二语言初学者形成与掌握言语理解(即“听”)能力的充分必要条件,也是非母语的第二语言初学者形成与掌握话语表达(即“说”)能力的充分必要条件。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内外反馈是非母语的第二语言学习者形成与掌握言语理解(即“听”)和言语表达(即“说”)能力的充分必要条件,因而对非母语的第二语言学习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以上分析也可看到,要使内外反馈真正成为掌握听说能力的充分必要条件,须有一个前提――在该语言获得模型输入端的语音输入者应是真实的“交际者”(最好是该种语言的熟练掌握者,而非“录音设备”)。

由这样一个真实的“交际者”(如上所述,该“交际者”最好是当前所要学习语言的熟练掌握者)提供语音输入和由一台录音机(或其他数字音视频系统)提供语音输入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和语言学习者之间可实现实时双向言语互动(即言语交际),而后者只能对语言学习者单向传送言语资料(尽管是语音、语法和语义都很规范的资料)。正是这一差别,使得在以录音机(或其他数字音视频系统)作为语音输入的情况下,上述内外两种反馈无法形成――这是任何高质量录音机或数字化音视频系统都不可能成为语言学习者形成与掌握“听、说”能力的充分必要条件的根本原因,也是任何高质量录音机(或其他数字音视频系统)永远无法取代真实交际者的根本原因。这就表明,人类要想掌握有声语言,不仅要有听的环境,而且还要有和语言使用者进行对话的环境。换句话说,只有在既能听又能进行言语交际的情况下,才能真正学会这种语言,掌握这种语言。

(3)“言语理解与生成模型”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指导意义

关于“言语理解与生成模型”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指导意义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①实时双向言语互动(即“言语交际”)是学习语言知识与掌握听、说能力的充分必要条件,而“自主听”和“自主说”只是学习语言知识与掌握听、说能力的必要条件。

②课堂教学中有两种最主要的言语交际形式:教师引导的“师生对话”和邻座学生的“两两对话”。

③“自主听”虽然不是学习与掌握听、说能力的充分必要条件,但是对训练听力仍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仍须给以足够的重视;而“自主听”的环境可以由与当前教学主题密切相关的教学资源(“扩展听读”材料)提供。

④“自主说”虽然不是学习与掌握听、说能力的充分必要条件,但是对训练说话能力仍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仍须给以足够的重视;而“自主说”的环境一般应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来创设。

(三)基于“母语第二语言学习”的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基础

如前所述,基于“母语第二语言学习”的对外汉语教学,其教学对象(学生)基本上都是华裔儿童或华裔青少年,他们通常是在所在国的正规或非正规的中文学校中学习汉语。

对于这类华裔儿童或华裔青少年的“对外汉语教学”,虽然属于母语学习,但他们的母语环境和我们国内汉民族聚居地区作为“第一语言”的母语环境还是有差异的。最大的差异在于:国内汉民族聚居地区的汉语是作为“第一语言”的母语教学,第一语言所拥有的社会大环境(例如能得到广播、电视及各种大众传媒的广泛应用),对于这种母语教学是极为有利的;而海外华裔儿童的汉语则是作为“第二语言”的母语教学,由于第二语言所处的地位,一般只能为当地少数、个别传媒所采用,显然,对于这类母语教学来说是不太有利的。

除此以外,应当看到,海外华裔儿童的母语环境还存在以下几种不同情况。

(1)父母经常说汉语(而且是普通话),因而这部分儿童拥有和中国大陆儿童类似的强大母语基础(即语音、语义和句型这三方面的基础都较强――既能听,也能说)。

(2)父母经常说汉语,但不是普通话,而是广东语、闽南话、潮州话或客家话……因而这部分儿童拥有一定的母语基础(语义和句型这两方面有较好的基础,但在普通话的语音方面基础薄弱,通常是能听,也能说一点,但说不好)。

(3)父母经常说英语(几乎不说汉语),因而这部分儿童在语音、语义和句型这三个方面基本上都不具有母语优势――几乎是全无母语基础,所以对这部分华裔儿童的汉语教学,基本上可将其归入到上述基于“非母语第二语言学习”的对外汉语教学类,即对这部分华裔儿童来说,其汉语学习应该属于“非母语学习”。就目前情况来看,这一类海外华裔儿童在大多数国家都是少数,甚至是极少数。

对于前两种家庭环境(父母经常说汉语)的华裔儿童来说,由于具有一定的、甚至较好的母语基础,其汉语学习基本上可归入到基于“母语第二语言学习”的对外汉语教学类,即应属于“母语学习”。由于“基于母语第二语言学习”和“基于非母语第二语言学习”这两种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基础与教学设计完全不同,所以二者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等均有较大的区别。那么,基于“母语第二语言学习”的对外汉语教学和上述基于“非母语第二语言学习”的对外汉语教学相比,其理论基础到底有何不同呢?从这类教学对象(学生)具有一定的、甚至较好的母语环境来看,这种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基础应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

①刚进入正规或非正规中文学校一年级学习的华裔儿童,对于母语学习来说,并非毫无准备,而是具有一定的、甚至较好的基础(音、义和句型都无须花过多时间,只需重点解决字形和书写)。

这就大大降低了对外汉语教学中对词语和句型教学的难度;在形、音、义三方面的教学要求中,只需侧重字形,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三者并重,从而使每一节课都可以至少腾出一半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去扩展阅读(只要扩展阅读材料适当加注拼音,学生即可无师自通地掌握生字的读音,并通过上下文了解生字及相关词语的含义)和写话练习(电脑打写或手写),从而为实现对外汉语教学质量的显著提高创造必要的条件。

②要以语言运用为中心,将识字、阅读、写话等三个教学环节有机结合起来,而不是将三者割裂――这是华裔儿童快速学习母语的根本途径与方法。

儿童思维发展新论强调:[5]儿童学习语言的根本途径与方法是“以语言运用为中心” 而不是“以语法分析或词语讲解为中心”;“以语法分析为中心”只是语言学家研究语言的途径与方法,二者绝不能混同。

儿童思维发展新论还指出,[5]既然汉族儿童(包括华裔儿童)对自己的母语已有一定的、甚至较好的“音、义和句型基础”,所以一般文字材料只要加注汉语拼音,儿童就能阅读;只要学会电脑环境下的拼音打字,儿童就能立即打写文章(而让儿童学拼音打字就和玩电脑游戏差不多,是儿童喜欢做的事情)。所以对外汉语教学完全可以而且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将识字、阅读和作文(写话)这三个教学环节加以孤立和割裂,而是要努力把这三个教学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并使之融合于统一的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之中。这是华裔儿童快速学习母语的根本途径与方法。

③对外汉语教学应将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这将有效地促进学生语言与思维能力的快速发展。

对外汉语教学应该把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思维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结合起来,而且这种结合应该从华裔儿童刚进入正规或非正规中文学校的低年级阶段就开始,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要等到中高年级才开始尝试这种结合。这是保证儿童能较快写出形象、生动的记叙文和逻辑严谨、有理有据的议论文的关键所在;也是对外汉语教学质量有可能实现跨越式提高的现实基础。

三、对外汉语教学自身

的“学科教学论”

(一)基于“非母语第二语言学习”的“对外汉语学科教学论”

在“语觉论”的指引下,可以形成一整套全新的、基于“非母语第二语言学习”的对外汉语教学自身的“学科教学论”。这种“学科教学论”具有自己独特的对外汉语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策略等。

1. 教学思想

如上所述,基于语觉的“言语理解与生成模型”所揭示的规律表明,和真实的交际者进行实时双向言语互动(即言语交际)是语言学习者形成并掌握听、说能力的充分必要条件,所以在语觉论基础上形成的、基于“非母语第二语言学习”的“对外汉语学科教学论”,其教学思想强调对外汉语教学一定要“以言语交际为中心”,而不是“以语法分析或词语讲解为中心”,也不是“以听力训练或读、写训练为中心”。

多年来,我们国家基于“非母语第二语言学习”的对外汉语教学,在不少情况下,往往没有紧紧抓住“以言语交际为中心”,而是过分强调语法分析(或词语讲解),实际贯彻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通常是“讲解型”、“跟读型”、“操练型”、“模仿型”、“活动型”、“游戏型”……其主要特点就是偏重读写或自主听说,而忽视言语交际(不论是课堂教学、平时练习或是考试测验皆是如此)。这种对外汉语教学的指导思想不应再继续下去了。

2. 教学观念

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观念认为,要提高汉语的听、说能力只有通过“增加课时和强化训练”这两种途径,舍此别无他途。事实上,即使以上两招同时用上,也未必能达到预期效果。在语觉论基础上形成的、基于“非母语第二语言学习”的“对外汉语学科教学论”,其教学观念与上述相反,即汉语听、说能力的提高完全可以在不增加课时、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正常课堂教学环境下,通过“创新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模式、方法”来实现。

3. 教学设计

在语觉论基础上形成的基于“非母语第二语言学习”的“对外汉语学科教学论”,其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应特别关注三个方面关系的处理,即:(1)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突出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2)每篇课文扩展听读材料的选择与运用和每篇课文的主题及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3)自主学习、探究与小组协作、交流之间的关系。

而在教学设计过程则应较多地关注以下五种与“听、说”能力训练有关的教学方式:

说――有“师生对话、两两对话、自主说”等三种“说”的形式,但应以前两种“说”为主(可以说人、说事、说物等);

听――在对话过程中除了训练说话能力以外,也可同时训练听力,但除此以外,还要有“自主听”(可以听故事、听诗歌、听散文、听顺口溜和谚语等);

唱――适当唱一些有特色的优秀汉语歌曲;

背――要让学生适当背诵一些优秀汉语诗歌、格言、谚语和名句;

演――偶尔进行一些有趣的汉语角色扮演。

4. 教学模式

基于“非母语第二语言学习”的“对外汉语学科教学论”,在对外汉语教学的低年级段(初学阶段)所实施的教学模式可称之为“1―1―1”模式――因为在一节课中,该模式特别强调与“听、说”环境创设有关的三个教学环节(由于三个环节都很重要,所以在一节课内的时间安排应大致相同,此即“1―1―1”模式名称的由来)。

(1)“教师引导的师生对话”

不论教新单词还是教新句型均要采用师生对话方式,切忌采用“讲解式”、“跟读式”。而且在师生对话实施过程中要很好地把握三个要点,即“要将新知与旧知相结合”、“要将对话和生活情境相结合”、“教学内容要分层次有递进”。

教师可以和个别学生对话,也可以和全班学生一起对话;教师在和个别学生对话时要注意抓两头,即既要选择学习好的学生对话,也要选择学习差的学生对话――前者可以起示范、带动作用,后者可以起帮助、促进作用。

(2)“邻座学生的两两对话”

两两对话有最大的参与度,能把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要求落到实处。但是对于低年级阶段、汉语水平只有零起点的学生来说,在课堂上“说什么”以及“怎么说”,是个大难题。这就要靠“教师引导的师生对话”来做示范(与此同时还要用PPT给出全文或要点提示),并且“邻座两两对话”必须与“教师引导的师生对话”密切配合(每次师生对话后,都应安排一次邻座两两对话),才有可能解决这个难题。这也表明,在低年级段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下,教师引导的师生对话要同时完成“授新课”和为“邻座学生两两对话”作示范这两项任务,而不是只完成“授新课”这一项任务。

(3)“扩展听读”

这一环节应从两方面去落实:一是要提供生动有趣并与课文密切配合的扩展听读材料,而且每篇课文都要有4~5篇这样的材料(即扩展听读材料要有质量和数量的保证);二是要通过教学设计保证课堂上有较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能听读完这些材料。

由于上述三个教学环节都与“听、说”环境的创设密切相关,其核心是要促进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所以“1―1―1”模式若是从其涉及的教学环节考虑,也可称之为“言语交际为中心”教学模式。

中高年级段基于“非母语第二语言学习”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其实施要领与低年级段不完全相同(此处从略)。

5. 教学方法与策略

教学方法、策略的选择与运用通常和教学模式密切相关。在上述“言语交际为中心”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中涉及三个教学环节,各环节中的相应教学方法与策略为:(1)师生对话环节――通常应采用“点、面结合”和“抓两头带中间”的方法,以及“新知与旧知结合”、“对话与生活情境结合”和“分层次有递进”等策略;(2)两两对话环节――通常应采用“以邻座为主,小组为辅”和“以言语交际为主,角色扮演为辅”等方法、策略;(3)扩展听读环节――通常可采用“自主听读”、“全班集体听读”和“篇章为主”等方法、策略。

(二)基于“母语第二语言学习”的对外汉语学科教学论

在“语觉论”和“儿童思维发展新论”的指引下,也可以形成一套全新的、基于“母语第二语言学习”的对外汉语教学自身的“学科教学论”。这种“学科教学论”的对外汉语教学思想、教学观念与上述基于“非母语第二语言学习”的对外汉语“学科教学论”完全相同(所以不再赘述),但是它的教学设计、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与策略等则有较大差异。下面我们就着重来分析这些差异。

1. 教学设计

基于“母语第二语言学习”的“对外汉语学科教学论”,其教学设计指导思想除了要和“非母语第二语言学习”一样,应当关注三个方面关系的处理以外,其教学设计过程则应较多地关注以下五种与“读、写”能力训练有关的教学方式(而非与“听、说”能力训练有关的“说、听、唱、背、演”)。

扩――每节课都要有适当时间的扩展阅读(不少于10分钟)。

打――如果对外汉语教学有电脑教室环境,应强调用打写方式表达,以便利用电脑打字作为认知工具(这时打字训练要提前)。

写――从拼音教学的后半段开始,每节课就要有电脑写作练习(练习内容包括组词、造句、编字谜、编儿歌、写话、写段落等),若无电脑教室,可改为手写练习(练习内容相同,但手写练习应该在拼音教学阶段结束以后才开始)。

篇――在字、词、句、篇等方面的教学要求上,不要在字、词解释上花过多功夫,要把重点放在段落篇章的阅读理解上。

思――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要关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

2. 教学模式

基于“母语第二语言学习”的“对外汉语学科教学论”,在实施对外汉语教学低年级段的教学模式时,可以大体上采用类似中国大陆小学语文“跨越式教学”中的“2―1―1”模式――将每节课的时间都分成前后两半(这就是“2”的含义),而且后半段又再区分为时间大致相等的两小段(此即“―1―1”的含义),各个阶段的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1)每节课的前半段(如果一节课是40分钟,那么前半段就是20分钟左右),主要通过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启发、引导、释疑、解难、示范朗读等)来达到课文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

(2)每节课的后半段,主要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以巩固、深化、拓展对课文教学目标的要求。如果一节课是40分钟,那么这后半段也是20分钟左右;但这后半段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又再分为10分钟左右的扩展阅读和10分钟左右的写话练习(电脑打写或手写)这两小段;小组讨论或作业点评(非必需环节)则可根据情况,适当插入到扩展阅读与写话练习这两小段之间或在这两小段之后进行。

由于每节课的后半段都包含“扩展阅读”和“写话练习”,而低年级段的对外汉语教学又是以“识字教学”为主,所以若从涉及的教学环节考虑,“2―1―1”模式也可称之为“识、读、写三位一体”教学模式。

3. 教学方法与策略

基于“母语第二语言学习”的“对外汉语学科教学论”,其教学方法与策略的实施除了要和“非母语第二语言学习”一样,应当和教学模式密切配合以外,由于海外华裔儿童的母语基础和大陆汉族儿童的母语基础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所以教学方法与策略的实施又往往具有自身特点,特别是以下几种方法策略的实施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1)拼音阶段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不要孤立地教汉语拼音。汉语拼音虽然只是一个正音系统,但因为华裔儿童都在语音方面具有一定的母语基础(不一定能说,但普遍能听),这种基础不仅有助于学习汉语的正确发音,还能对华文的识字与阅读教学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这正是传统教学所忽略的――因为传统教学没有用“儿童思维发展新论”作指导,所以看不到这一点。传统的拼音教学方法往往是“就拼音教拼音”(顶多把拼音教学和简单的组词相结合,而不敢把拼音教学和造句以及编儿歌、编顺口溜等言语活动相结合),也就是把拼音教学和汉语言的运用完全割裂开来。基于“母语第二语言学习”的“对外汉语学科教学论”,其拼音教学的方法与策略在这方面与传统教学有很大的不同――我们不仅要把拼音教学和组词相结合,而且更强调要把拼音教学和造句以及编儿歌、编顺口溜等言语活动结合起来,即拼音教学必须和汉语言的运用相结合。换句话说,拼音阶段也要强调汉语言的运用。

(2)“扩展阅读”环节的实施策略。考虑到海外华裔儿童的母语基础存在强、弱、差等几种不同情况,因而在实施对外汉语教学的“2―1―1”模式并进行到扩展阅读环节时,应参照下述方式对加注拼音的策略作适当的调整:低年段(一、二年级)的扩展阅读材料应全部加注汉语拼音,中年段(三、四年级)的扩展阅读材料应大部分加注汉语拼音,更高年级段的扩展阅读材料则可只对少数或个别词语加注汉语拼音(甚至完全不加汉语拼音)。

各个年级段扩展阅读材料的内容都必须要有趣味性、益智性,还要与相应年级使用的华文教材紧密配合(与每篇课文相关的扩展阅读材料必须符合该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要求,以便通过每节课的扩展阅读,能真正促进对该篇课文教学目标的巩固、深化与拓展);每节课的扩展阅读时间则控制在一节课的1/4左右为宜(大致10分钟左右)。

(3)“写话练习”环节的实施策略。考虑到海外华裔儿童的母语基础存在强、弱、差等不同情况,所以在低年段(一、二年级)和中年段(三、四年级)实施对外汉语教学的“2-1-1”模式,并进行到写话练习(电脑打写或手写)环节时,应针对不同母语基础的华裔儿童实施不同的写话练习(即不同的言语表达)策略。

①对于母语基础较强的华裔儿童,写话练习环节可以直接采用“电脑打写”方式进行写话练习。

②对于母语基础薄弱或较差的华裔儿童,这一环节应采取逐步过渡方式――开始时可以先采用“口头表达”方式(“口头表达”可以选择“看图说话”或是“邻座两两对话”)然后逐步过渡到“口头表达”为主并辅以“电脑打写”的方式再过渡到“电脑打写”为主并辅以“口头表达”的方式最后才是完全以“电脑打写”方式进行写话练习。

每节课应安排的“写话练习”时间,同样控制在一节课的1/4左右为宜(大致10分钟左右)。

(4)对教学资源的要求及开发策略。要贯彻、实施上述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离不开与华文教材紧密相关的丰富、优质教学资源(即扩展阅读材料)的支持,而且这些扩展阅读材料必须满足下面四个条件(否则“扩展阅读”环节无法落实)。

①与相关课文的主题及教学目标完全一致。

②与相关课文的体裁接近。

③具有知识性、益智性、趣味性(或幽默感)。

④不存在科学性与政治性错误。

至于这类教学资源的开发,则主要是通过发动广大教师从网络、报刊以及各种图书资料去搜集、下载、移植,或是由教师自主开发等多种策略来解决(因为毕竟是教师才最了解每篇课文的主题、体裁及教学目标);只有个别涉及智能性或技术性要求较高的课件才需要找相关的教育软件公司来协同开发。

四、结论与建议

上面我们仔细分析了基于“非母语第二语言学习”和基于“母语第二语言学习”这两类不同的对外汉语教学,由于这两类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学生)完全不同(前者主要是非华裔的外国青少年或成年人;后者则主要是海外华裔儿童或华裔青少年),相应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基础及其自身的学科教学论,都有很大的差异。在此理论基础和学科教学论指导下形成的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设计、教材、教法,以及对外汉语教师的培训内容与培训方式,自然会有较大的区别。

可见,当前主流学术界,认为对外汉语教学存在“师资、教材与教法”等三大瓶颈的看法是有偏颇的――是本末倒置的。我个人认为,影响当前对外汉语教学健康、深入发展的“瓶颈”或“关键”是: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在此理论基础上形成的对外汉语教学自身的“学科教学论”,而不是相反――只是强调在这些理论指导下实施的具体操作方法及相关内容。

应当指出的是,我们这里提出的基于“非母语第二语言学习”和基于“母语第二语言学习”这两类不同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基础及相关的学科教学论与教学设计,绝非“纸上谈兵”或“闭门造车”之说,而是有长期、坚实的试验研究基础。

就基于“母语第二语言学习”的对外汉语教学而言,我们在新加坡教育部大力支持下,从2007年11月以来,运用这种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基础及相关的学科教学论与教学设计,对新加坡中小学的华文教学进行了整整五年的试验,现已取得较显著成效――试验校已从最初的10所扩展到38所,并正在向新加坡全国推广(在新加坡被称为“十分华文”教学法,也称“跨越式华文教学法”);经实际测试,参与试验的新加坡华裔儿童绝大多数明显提高了华文学习成绩。更为可贵的是,大多数参与试验的华裔儿童对于华文学习的看法与态度有了较大的转变――由原来普遍感到“难学、厌学”变成普遍觉得“不难学、甚至喜欢学”。

就基于“非母语第二语言学习”的对外汉语教学而言,我们虽然未曾直接从事过这一类对外汉语教学的试验研究实践,但是,自2002年5月以来,我们曾经运用基于“非母语第二语言学习”的理论基础及相关的学科教学论与教学设计,对我国中小学的英语教学在20多个试验区的近400所试验校(包括西部偏远、贫困地区的许多农村试验校)进行过长达十年以上的探索。众所周知,在我国大多数地区,第二语言主要是英语,我国中小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和各国孔子学院外国青少年或成年人对汉语的学习一样――都属于典型的“非母语第二语言学习”;它们实施教学的语种虽然不同,但它们实施教学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及相关的学科教学论与教学设计是完全一致的;显然,在这类共同理论基础指导下实施的具体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也必然有很大的相似性。可见,如果我们运用对我国中小学的英语教学在20多个试验区、几百所试验校进行过长达十年的试验研究实践,来验证基于“非母语第二语言学习”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基础及其自身的学科教学论与教学设计是否具有科学性及实用性,应该是有理论依据的、合乎逻辑的,也是合乎情理的。

识字教学的重要性及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学习方式变革激发兴趣自主探究

1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意义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1.1现代教育技术概念

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1994年提出有关教育技术的新定义:“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这个定义的特点:

1.明确提出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

2.明确提出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包括:“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等五个方面

3.强调教育技术的研究要同时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研究。

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教育技术应用只有具备了硬件环境、软件环境、教师队伍和过程实施四个因素,才能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很大优势是教学信息显示的多媒体化,它能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

第二个优势是教学信息的超文本方式。

第三个优势就是教学过程的交互性。

第四个优势是教学信息的大容量储存。

第五个优势就是教学信息传输的网络化。

第六个优势是教学信息处理的智能化。

1.2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意义

现代教育技术的蓬勃发展,使得教育技术在教学、生活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在我国社会快速转变的过程中,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等都应该学习并充分利用教育技术去影响和促进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教育技术对学习生活影响具体有:

1、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使学生面对广泛、多元的阅读对象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的开放性特点日益突出。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BBS论坛等网络平台,学生的阅读对象就不会局限于教师,不会单一地来自教育内部。学生在论坛上发表一个作文帖子,老师、同学、家长及社区人员等都有可能在第一时间点击浏览,该学生将接收到海量的读者的建议、赞美、批评……学生将获得类同于“发表”的成就感,并且领略到写作是有回应的,从而激发写作兴趣。

2、启发引导,探索思路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渗透,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学习环境,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学生的信息应用水平和综合能力,学生不再是学习用电脑,而是用电脑学习,成了真正的学习者和创造者,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地位价值,从而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参与者。

3、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是实现教学现代化的物质条件和重要标志。新世纪的教学必将采用现代教学技术,使教学手段现代化和多样化。教学的手段,除了使用传统的信息载体外,主要使用投影、幻灯、录音等常规电教媒体和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在现代教育观念的统帅下,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特别是多媒体教学综合了视听技术与计算机两者的优势,真正做到了图文并茂,绘声绘色。不仅在创设语文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理解掌握词句,训练朗读、背诵和语感,提高学习效率方面具有传统教学方式所难以企及的优势,而且对教材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起了促进作用。语文教材将不再局限于文字印刷品,而是集书本、磁盘、磁带、录像、光盘等于一体的“立体教材”,并进而发展成为集文字、图形、音像于一身的电子教材。现代教学技术、现代教学手段所产生的整体联动效应还将连锁带出并推动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教学模式、教师的培养和培训等一系列变化。存在决定意识,教育观念是一定社会物质生活的产物。现代教育技术和动用还将有力地促进教学观从传统教育教学向现代教育教学转化,从而促进教学现代化工程的早日实现。

4、在德育方面,利用多媒体,就可以避免单纯的口头说教,避免枯燥乏味而失去教育的效果。教师和学生进行德育交流的时候,教师应一改传统的说教,可以利用教育技术即多媒体来开展。例如用电脑放一些有教育意义的电影或利用计算机创建交流平台,让学生可以说心理话,说自己想说的话,这样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3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学习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他主学习要不断地转向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元认知监控的学习;另一方面是改变传统的波动接受学习,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已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学习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那么,怎样转变呢?

从人性的角度来说,人既是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又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也是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统一。他主学习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爱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自主学习则把学习建立在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一面上。应该承认,作为学习方式,他主学习和自主学习都是客观存在的,都有存在的合理性。我们所要强调的是,第一,他主学习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主导方式,而只能是一种辅助方式,这是对他主学习的定位;第二,他主学习要不断转向自主学习,他主学习是一种过渡方式,这是对他主学习的定向。对他主学习的这样定位和定向是正确发挥他主学习价值和作用的前提,也是促进学生人性健康发展的保证。遗憾的是,传统教学过分强调和突出他主学习这一方式,从而使学习异化为一种外在于学生的控制力量,并最终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本次课程改革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在学习方式上特别强调和提倡自主学习。那么,自主学习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学习呢?我们认为自主学习包括以下三方面含义。

第一,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它对应于他主学习的被动性,两者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要我学则是基于外在的诱因和强制。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兴趣有直接或间接之分,直接兴趣指向过程本身,间接兴趣指向活动结果。学生有了学习兴趣,特别是直接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相反,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情况就大相径庭了,“强扭的瓜不甜”,学生在逼迫的状态下被动地学习,学习的效果必定是事倍功半。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学习是谁的事情,谁应当对学生的学习承担责任?教师当然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负责,但是,如果学生意识不到学习的责任,不能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这种学习就不是自主学习。只有当学习的责任真正地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自主学习。

第二,自主学习是一种独立学习。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核心品质。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除有特殊原因外,每个学生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能力,不仅如此,每个学生同时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都有一种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欲望,他们在学校的整个学习过程也就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这是独立学习立论的基本依据。由于低估或漠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忽视或压制学生的独立要求,从而导致学生独立性的不断丧失,这是传统教学需要克服的地方。本次教学改革要求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值得强调的是,对待独立性和独立学习,要有一种动态发展的观点,从教与学的关系来说,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也即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随着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增长和提高,教师的作用在量上也就发生了相反的变化,最后是学生基本甚至完全的独立。

第三,自主学习是一种元认知监控的学习。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它突出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上,即在学习活动之前,学生能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作好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之中,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学习行为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审视、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之后,能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共养成习惯,是促进学生自立学习的重要因素。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进行学习的心理机制或途径是同化,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进行学习的心理机制或途径是顺应,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存在的价值,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和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即为典型),学生学习纯粹成了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基于此,新课程倡导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从不同推度提出来的,相对于接受性学习,它们在适应范围和学习层次上有一定的区别,但在性质上都是一样的,它们的本质特征主要表现在(为叙述方便,我们把三种学习统称为发现性学习)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问题性。发现性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问题是这种学习方式的核心,能否提出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并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是进行发现性学习的关键。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是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从而也就无从发现、无从探究、无从研究。总之,问题是发现性学习的起点和主线,也是发现性学习的归宿。

第二,过程性。结论和过程是学习和认识的一对矛盾统一体。相对而言,接受性学习重结论,发现性学习重过程。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征学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成果的过程。正因为如此,发现性学习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强调探索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这同时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语的丰厚回报,而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的。

第三,开放性。开放与封闭也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一对矛盾。接受性学习是一种封闭性的学习,其特点是学习目标单一化、学习过程程序化、学习评价标准化;发现性学习则是一种开放性的学习,其特点是学习目标整体化、学习过程个性化、学习评价多元化。发现性学习注重知识,更注重能力,注重认知,也注重情感体验,其目标具有开放性;发现性学习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过程具有开放性;发现性学习的评价强调多元价值取向,不仅允许对问题的解决可以有不同的答案.而且鼓励学生独辟瞑径,其评价具有开放性。实际上,对于发现性学习而言,最重要的是问题的开放性,要允许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

从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说,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换句话说.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耍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2现代教育技术与学习方式的变革

当前,人们普遍认为掌握知识的多少已不是最重的,而是如何掌握知识,才是最重的,世界各国都把学生学会学习作为重要的教育改革的方向。因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和应用能力将成为衡量现代人基本能力和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以多媒体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也逐步深入到课堂。它不仅对教育的思想、观念、摸式产生深刻的影响,而且使学习方式产生具大变革。多媒体体计算机具备趣味性、交互性及网络性等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的形成。

一、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传统教学中,学生主要通过听觉被动接受知识,视觉获取仅限于书本和黑板等静态内容。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能轻松实现图、文、声、像等多媒体再现功能,使得知识呈现方式多样化,具有较强的视听冲击力,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认知感官主动参与学习。在数学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可以使静态教学内容变为动态的画面,加上鲜艳的色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直观的图形及和谐的声音使枯燥又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而具体,使数学教学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运用多媒体,还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中,我运用多媒体出示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白兔的卡通形象,深受学生的喜爱,然后创设了一个小白兔因不守时而错过春游的故事情境,深深吸引住学生,从而使学生明白了掌握时间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使学生自主地探究后面的知识。

再如在教学认识图形时,运用多媒体将各种不同的平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分离出来,使学生直观地体会到“面在体上”这一特性,让学生在乐学的状态下主动地获取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促进学生自主探索

过去的教学,大多数学课堂教学摸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处于主动地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重点;是将知识、技能分解,从部分到整体,有组织地加以呈现,学生通过倾听、练习和背诵,再现由教师传授的知识。老师代替学生思维,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从而压抑了学生的发展。事实上,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应只是简单的概念法则,方式的掌握和熟练的过程,应该更具有探索性和思考性。在教学实践中,要真正让自主探索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就需要教师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

计算机引入数学教学为学生自主探索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环境。教师利用教育教学平台,让学生去观察问题,发现问题,验证结论,体验本质、归纳和发现新结论。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的角色自然而然地演变为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营造支持学生学习的积极的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主动获取知识,更有利于让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

如在低年级进位加法的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出示探究的对象,提供探索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大胆猜想、验证、发现规律。再如在圆锥体积的教学中,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可能会直接给出公式让学生去背熟,这样学生只能死记住结果,而失去了探究的机会,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圆锥与圆柱之间的关系,在探究中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学生亲历自主探究的这一过程,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三、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合作式的学习

现代化教育技术为学生提供图文音像并茂的,交互式人机界面,能提供大量的知识与信息。以往的教学只能局限于“一对全体”这一单一摸式;运用多媒体还可以用“一对一”的人机交互方式补充。学生还可以利用多媒体选择自已的学习伙伴相互交流,课堂上信息交互的机会大为增加。利用大量的教学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

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合作除了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等方式外,还有网络世界的虚拟合作的方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造环境和条件,调动学生自主、能动的学习,培养知识建构的多种途径,促进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发展。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学会分享与合作,养成学生终身学习的方法和手段。

四、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传统的学习方式,跳不出教材这一狭窄的空间,教师教死书,学生读死书。课堂上,教师面对着生提出的“始料不及”的问题,常常“应接不暇”或“无言以对”,教师和学生都显得很被动,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与本课相关的资料,上网浏览搜集信息,下载相关内容,并填写信息卡。使小小的世界与大千世界紧密相连,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计算机网络教学实现了资源共享,多媒体资源库提供了针对性的海量素材,这是传统教学无法实现和不可比拟的。如在教学“生活中的大数”前,我让学生收集数据。有的学生通过报刊杂志获得,有的同学通过上网查询。学生对大数有了一定的了解,学习起来非常轻松。课堂上学生汇报整理过的信息进行交流,这种“课前”查询式的探索,将成为学生主动探索的开始,经常训练学生就会逐渐养成主动搜集信息的和处理信息的习惯。学生所受的教育不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现代化教育技术,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也是学生学习方式的一大时代性的变革。

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广泛运用,为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前所未有良好技术支持环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了具大的变革,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极大拓展了教育教学的时空领域,这不仅是基础教育顺应时展的需要,同时也体现了科学发展对未来新型人才的需要。“二十一世纪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师生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同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来丰富教学活动,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指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去寻求所需的知识,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使课堂教学更具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R].2000.

2、张天宝.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廖肇银.转变学习方式: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J].江西教育.2003(11).

4、谭顶良等.学习方式的转变:热点冷观[J].南京师大学报.2004(1).

5、沈超..合作学习?教育新理念与实践(基础篇)[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9

6、《课程改革:促进学习方式变革》肖川

7、《关于网络教学摸式与常规教学摸式》

识字教学的重要性及意义范文第6篇

【关键词】幼儿游戏棋;研发;实践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3)02-0048-05

一、问题的提出

“琴棋书画”乃中国文化“四雅”,在我国历史长河中积淀了丰厚的人文底蕴。棋类,它既是智慧的体操,可养心益智,又是一种融思想性、娱乐性、体育性、智力性于一体的娱乐活动;同时,棋还是一种文化,具有激励、调适、审美等功能。

2006年12月,我园将“棋文化”建设作为幼儿园文化建设的抓手,积极研究以“三棋”活动为载体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在历时半年的探索与实践中,我们逐渐发现正规的“三棋”由于比较抽象、规则复杂,超出大部分幼儿的接受能力范围,不能较好吸引幼儿的注意,同时也不能较好体现我园所倡导的“玩中学”教育理念。在关注与研读了许多关于低幼棋类教育研究的文章后,我们发现目前国内外对正规“三棋”研究比较多,而关注幼儿游戏棋研究的比较少,特别是目前市场上的幼儿游戏棋虽然种类繁多、琳琅满目,但是良莠不齐,许多棋类甚至出现“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幼儿游戏棋中甚至出现“投资”“破产”“贷款”“付息”“坐牢”等概念,存在着成人化、贵族化的倾向。真正适合3岁~6岁幼儿游戏的棋类寥若晨星,更难分出小、中、大班年龄层次。在实践研究中,我们发现以幼儿园五大领域教学为基本元素来开展与设计幼儿游戏棋活动,不但能较好填补幼儿游戏棋的空白,而且能较好体现“玩中学”教育理念。抱着边实践、边摸索、边总结的科研心态,我们开始了本次研究。我们希望,我们的研究能顺应孩子的天性,自制研发一些真正适合低幼儿童游戏的棋类,将真正适合幼儿的棋类活动还给孩子,使幼儿期的教育潜移默化地渗透在无形的棋类游戏活动中,真正做到在玩中学、玩中求进步。

二、课题实施过程

课题的实施需要依托具体的操作材料(游戏棋)来进行。在实验初期,我们遇到的最大困难莫过于游戏棋的设计与制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一)变革游戏棋制作方式

3岁~6岁幼儿由于认知水平和能力发展的限制,在学棋初期是很难实现对弈或者合作的。他们首先需要先单独认识棋盘、了解下棋规则,在熟悉整个下棋规则的前提下,才能逐渐产生与人对弈的意识。因此,在幼儿学棋过程中需要制作大量的棋谱,以满足幼儿独立下棋的需要。在研究初期,教师们为了满足幼儿这种特殊需要,常常放弃休息日,成批量制作各种棋谱,而教师在制作过程中,往往弃繁就简,这就导致,一些设计精美的游戏棋没有办法大面积推广。此外,制作出来的游戏棋,在实际运用中发现问题,却存在没办法修改的问题,真可谓费时费力又效果不佳。教师们怨声载道,逐渐对课题实施产生抵触情绪,这些问题成了课题研究的瓶颈。经探索,我们开始尝试用PPT来制作幼儿游戏棋。经电脑制作出来的棋谱,不仅美观、灵活(随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修改),可以成批彩色打印,而且还有利于棋类研发成果的保存,较好地解决了幼儿下棋没有棋谱的难题,为幼儿游戏棋的设计与制作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

(二)确定游戏棋研发基本框架

游戏棋内容研发是关键之所在,寓教育于幼儿游戏棋中,是我们关注的重心问题。主要通过三条途径来取材、整理与设计,逐步构建小、中、大班棋类活动结构,丰富幼儿活动内容。

1 传统棋类,焕发新颜

通过调查、观察、收集资料等形式,找出传统幼儿游戏棋设计运用中的优点和存在的不足,扬长避短,通过游戏规则的改变等,让幼儿玩出新花样,促进幼儿对棋类的活动兴趣。例如:飞行棋、斗兽棋、弹子跳棋、五子棋等。

2 结合领域,自主研发

这部分棋类研发从两个维度拓展:一是依据幼儿园五大教学领域的内容与目标,将语言、社会、健康、艺术、科学等具有一定知识性的内容,通过自主设计棋谱和游戏规则,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促进智力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这类开发重在突出领域知识开发的系列性,注重知识结构“序”的问题。二是结合时事、热点等社会性活动,促进幼儿社会性品质的发展。例如:结合奥运会、设计奥运游戏棋等,让热爱祖国的情感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萌发。

3 主题渗透,学玩互补

这部分研发,以主题活动、地方课程等内容为依托,充分挖掘多种教育因素,将相关的主题内容设计成不同形式的游戏棋,供幼儿玩耍活动。主题游戏棋的诞生不仅帮助幼儿巩固了主题活动的内容,也使棋类活动不再只是一种单独的游戏活动,而成为主题活动的一个补充与延伸。主题游戏棋因为内容来源于主题,孩子有相关的经验准备,形式又灵活多变、富有游戏性而深得幼儿的喜爱,他们参与棋类活动的兴趣也因此而日渐高涨。

(三)确立游戏棋研发基本原则

1 递进性原则

棋类活动因为具有一定的游戏规则,需要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运用,幼儿对游戏棋玩法的熟练度直接影响着活动的效果。因此,在选择与开发棋类内容时,应注意从浅显易懂人手,逐步递增,从而使幼儿乐于接受,达到最终目的。例如:小班初始阶段应从认识棋谱和骰子开始,逐步过渡到一人玩棋,接着两个人对弈等;到中班玩飞行棋、数字棋等;大班玩弹子跳棋、五子棋等,这样循序渐进f生地选择与设计,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与规律,容易被幼儿所接受。

2 情感性原则

棋类游戏的开展有多种形式,有一人玩的,也有多人对弈的,下棋过程中有输赢的情感变化等。教师应根据幼儿的能力、对棋类活动的熟悉程度、幼儿的情绪变化,选择相应活动人数以及不同组织方式,以满足幼儿情感交流的需要,不断增进同伴间、师生间的社会交往性情感发展。

3 整合性原则

教育成果表明,“快乐情绪对记忆与学习的影响是重要的,幼儿更有可能学会或记住他们对之有一定积极感情的材料”。在设计棋类活动时,不能只重传授和复习棋艺知识,不能和其他学科分割开,而应有机整合,互相渗透,自然融合,让棋类游戏成为教学的有效补充手段,达到一副棋促多方面能力发展的目的。

4 差异性原则

每个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存在经验、能力、兴趣、学习特点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在设计棋类游戏规则时,应根据不同幼儿水平设计出难易程度不同的游戏规则,以满足不同发展层次幼儿的实际需要。例如:在规则制定上,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要求和玩法,以适应不同能力层次幼儿的活动需要。

三、研究结果

(一)古为今用,扬长避短,拓展游戏棋活动新途径

1 妙趣横生棋环境,斜风细雨润无声

乔姆斯基认为:环境可以产生激发效应和塑造效应。环境是幼儿教育中隐l生的老师,通过环境的有效创设,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手段。在环境创设上我们大胆尝试,将千年沉淀、源远流长、蕴涵着浓浓底蕴的棋文化与现代幼儿棋类活动的内容、形式进行有机整合,为幼儿创设一个古今结合的独特棋类环境。

走进幼儿园,“棋文共享”的理念如同一条涓涓溪流在幼儿园的每个角落流淌。走廊一侧的棋文长廊介绍着幼儿园棋类课题的研究意义、棋闻趣事等,走廊地面、空间垂吊,处处都有“棋”的身影。墙面上用废旧材料制做成的经纬分明的象棋、飞行棋棋谱;楼梯口,奥运棋、好心情棋、跳棋等棋谱在向你招手;地面上,一个个熟识的卡通形象如星星般点缀在形态各异的主题棋谱上:神秘的贝壳棋、俏皮的小兔跳跳棋、色彩斑斓的交通规则棋……“棋”如同一位亲密的朋友伴随着走进我园的每一个人,引领着大家徜徉在快乐棋世界里,感受棋的奥秘、体验棋的乐趣、享受棋文化的墨香。这种创意深得幼儿喜爱,孩子们经常在走廊地面上“沿棋而走”,自发组织下棋活动。

其次,在游戏棋活动开展中,每班教室都创设棋类区,投放大量适合本年龄段幼儿玩耍的游戏棋,供幼儿选择与游戏。区域活动的设置,拓展了幼儿学习的范围以及与不同幼儿交流的机会。教师给幼儿提供随时可以投入的自由活动空间和时间,让幼儿在宽松的氛围中快乐地游戏。

在园内,我们专门设立了专项棋类活动室,提供许多种类的游戏棋,孩子们可以利用专项活动室时间,到这里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与同伴进行对弈。

2 棋艺擂台大比拼,大小棋星展风姿

游戏棋活动最大的乐趣在于其竞技性。通过同伴间的对弈、角逐,让幼儿体验到棋类竞技活动所特有的紧张、刺激与快乐,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同时也让幼儿在实战中获得胜不骄、败不馁、坚持不懈等情感体验。让幼儿通过比赛获得自信、产生对棋类活动的兴趣,是开展棋类活动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多年的实践研究中,我们已将此项活动列为幼儿园的常规工作,每月根据幼儿所学的棋类内容,开展一次年级组棋类友谊赛,评选出当月的小棋星。园内还经常开展幼儿趣味游戏棋擂台赛,评选出多名不同游戏棋的小棋王。这些赛事,既丰富了幼儿的比赛经验,也锻炼了幼儿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

3 棋谱平台大蔓延,多样参与齐并进

社会、家庭、幼儿园三结合教育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所倡导的,注重利用周边的环境和时事加强对幼儿的教育是促使幼儿社会性形成的有效手段。

首先,出台幼儿园棋类借阅制度,鼓励幼儿和家长在周末将班级的棋类借回家玩,通过家园互动,提高部分能力较弱幼儿的棋类水平,培养孩子对棋类活动的兴趣。

其次努力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棋类活动的教育价值,对有兴趣的家长进行棋类相关知识的培训,组织家长开展五子棋、弹子跳棋等比赛,让家长逐渐领悟棋类对幼儿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认同玩中学的教育理念,让幼儿在观摩家长的棋类比赛中体验活动的气氛。

第三,积极利用幼儿园网站和网络资源,为家庭开展棋类游戏创造条件。

第四,积极发动家长参与到幼儿自制游戏棋设计活动中,组织开展“家长自制游戏棋设计大赛”充分挖掘教育资源为幼儿园所用,取得良好成效。

(二)集思广益,大胆尝试,园本游戏棋课程初具雏形

1 初步研发形成3岁~6岁幼儿游戏棋活动内容体系

在多年的自主研究过程中,结合主题活动、地方课程以及教学需要、幼儿年龄特点,重点研发80余副游戏棋。其中,结合地方课程《阿拉宁波》的主题所设计的游戏棋――《宁波有多大》和《宁波世界冠军棋》已经编入《阿拉宁波》教材和幼儿用书中,在全大市幼儿园得到推广和应用;同时,刻录部分游戏棋内容,免费赠送给区内各幼儿园的家长和老师,使我们的研究成果在全区得到有效推广。这些游戏棋的设计能较好关注小中大班之间的认知连续构建性问题,围绕自主反思以及实践效果,注意棋类间的螺旋上升关系,使幼儿能在一次次的游戏中不断得到认知的重构。

2 逐渐形成园本幼儿棋类教学进程

小班游戏棋应该如何学?第一课应该学什么?遇上这样的问题,新接手的班级教师往往无从下手,为使棋类活动的有效性得到保障,教师的有益经验得到延续,已初步形成各年龄段幼儿棋类集体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等,形成比较科学有序的棋类教学进程,为下一步幼儿园园本棋类课程构建打下坚实基础。

(三)巧妙利用,神形兼备,充分体现棋活动对幼儿的发展价值

1 小棋谱育品行――促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小小的棋盘上,潜藏着诸多方面的内容,不但有情感的熏陶,而且还有形象的感染、审美的活动、知识的渗透、行为习惯的养成、思想品德因素的融合等。通过下棋可以引导幼儿将学到的内容迁移到生活中,在生活中实践,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基本素养。例如我园有个来自单亲家庭的孩子叫阳阳,特别不爱刷牙,聪明的老师就在地上设置了牙齿保健棋,阳阳非常喜欢这副棋,渐渐地,幼儿明白了保护牙齿的重要性以及保护牙齿的正确方法,摒弃了不爱刷牙的不良生活习惯,逐渐形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这让他的外婆和妈妈都感到非常惊喜。

2 小棋谱塑新人――促幼儿社会性情感发展

嫉妒总是伴随着孩子们的竞争,这是一种变异的自尊,假如总是让这种消极情感占上风,对孩子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下棋的过程其实也是教师关注孩子内心的过程,这要求教师必须用“心”施教,努力从孩子的角度来理解孩子的内心。例如在幼儿棋类活动中,当部分幼儿败局已定时,往往表现为悔棋、恼羞成怒,再不和比他强的小朋友下棋了。于是教师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幼儿渐渐地明白,能为胜利者鼓掌的人是最有风度的人,也是勇敢的人。我们经常在活动中,鼓励孩子做到失败者主动与胜利者握手、胜利者为失败者使劲加油,从而让幼儿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努力培养心胸宽广、做事大器的人。

3 小棋谱大能量――促幼儿思维品质提升

皮亚杰说:“知识本身就是活动。”下棋活动相对于其他活动来说已经具有很强的参号性与操作性,让孩子自然习得知识比强硬的灌输更容易让幼儿所接受。通过多年棋类活动,幼儿在思维的深度和注意力提升上有了明显的变化。经过测试,很多孩子在大班后期下棋,都能达到思考后续走棋设计3步――4步的思维深度,对事物的注意力和专注力普遍比同期幼儿多5分钟左右。在一次家长问卷调查中,有一位小班家长这样写着自己孩子的变化:“孩子对数字认识方面有变化,以前看到骰子上点数要数出来,现在,看到上面的点子就很快知道数目是多少了,真不简单!”还有的家长写到:“幼儿园的游戏棋培养了孩子的耐心,以前他下棋下一半就不下了,现在,兴趣增强了,各种棋他都想学,而且能坚持把一盘棋下完。我们发现这种教育方式真的很好,感谢老师的教育。”

4 小棋谱谱新意――促幼儿创新意识的萌发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从小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保护孩子创新萌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在从小班到大班的棋类活动中,有许多自制游戏棋的游戏方式是雷同的,之所以这样设计,目的在于让幼儿掌握棋类设计的基本规则,从而能举一反三自主设计棋类,学会用棋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创意。在大班的教学中,我们开展幼儿自主设计棋类的系列活动,从现成棋谱自制游戏规则开始,到幼儿自主设计整个游戏棋谱,幼儿的角度和创新的意识常常令教师们耳目一新,他们能利用各种废旧材料通过绘画、黏贴等方式,制作出各种各样的棋谱。开放的理念、拓展的思路,使教师和孩子都能在自制游戏棋中体会到自己的重要性、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5 小棋谱有乐趣――促幼儿棋类敏感性增强

经过多年努力,幼儿园游戏棋氛围逐渐浓厚,幼儿对棋类活动的兴趣与敏感性不断增强,常常会在空闲时间自主开展棋类活动。例如,在暑假的一次旅游活动中,一位教师的孩子趁休息时间,竟然拿着一块石头,在石桌上画了一个简单的棋谱,然后拉着比他大的哥哥,教他下棋,两个人你来我往,拿着几块小石头,玩得不亦乐乎。在家长问卷调查中,许多家长都反映说,孩子现在到商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玩具柜台寻找新出现的游戏棋;双休日在家,经常缠着父母跟他们下棋。有些家长在孩子不听话时,甚至拿“不让你下棋”做为要挟的条件。从中可以看出,棋类活动已经开始走入孩子的心灵,并慢慢成为幼儿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刻苦钻研,扎实研究,教师专业性及教学观念改变明显

1 团队研讨,促思维碰撞、理念转变

利用团队力量帮助教师进行反思教育活动,是让教师发现教育规律、解决教育难题,实现专业成长的快速通道。教师反思能力的增强以及研讨中的思维碰撞,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教育理念转变。因此,我们既鼓励教师进行独立深刻反思,也重视发挥研究团队中的群体反思作用。在近几年的棋类研究活动中,教师的教育观念以及教育专业性得到明显改变。例如,在早期的听课活动中,老师们最喜欢问的是:“大家都记住了吗?”如果孩子没有反应,教师就会将相关要求记住的内容反复讲,根本不管孩子是否感兴趣,她们常常将维持秩序纪律与教学活动结合在一起。而现在,教师们最喜欢问的问题是“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吗”“还可以用什么办法来解决”等,填鸭式教学已经从教师们的视野中淡出。他们开始学习关注教的过程向学的过程转化;学习寻找不同的策略并努力发现更合理、更有效的策略;学习养成对问题进行质疑、反思的习惯;学习在相对固定的学习活动中积累,在适度变化的学习活动中迁移;学习放弃幼儿达不到的和自己控制不住的目标或要求;学习关注集体时尽可能兼顾个别,关注个别时尽可能不放弃集体;学习在集体的思维碰撞中不断进行深度思考。每一个人都努力在团队中不断完善自我,体验到研究工作带来的快乐与幸福,体验着用汗水换来的各种成功的喜悦。

2 课题开展,促理论提升、专业成长

在多年研究中,教师们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教学理论,他们从基点开始,重拾学校里的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书籍,边学边结合工作开展教育实践研究。近三年,全园共有45篇次的论文在全国、省、市、区级获奖,其中有8篇棋类教学研究论文获奖。五年前,全园一级教师的人数4人、高级教师人数1人,而现在,全园一级教师达14人、高级教师5人、中学高级1人;区级教坛新秀4人;幼儿园也获得多项荣誉。

(五)真诚沟通,多方合作,促进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

在幼儿园建园之初,许多家长在教育观念上存在很多误区,普遍存在重知识灌输的现象,他们很在意孩子在幼儿园学到的知识,却对孩子能力培养缺少足够的认识,更不认可玩中学的理论。经过近几年的棋类活动开展,家长们在和老师的真诚沟通交流中,在多次合作、观摩、参与中,渐渐看到孩子们身上的一些显著变化,原先不开朗的幼儿变得开朗了,原先数数很慢的孩子,现在数数能力明显提高,原先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现在不但注意力集中,而且持久力明显增强,等等。这些改变,让他们看到玩中学教育理念的魔力,逐渐明白幼儿学习与成人学习的不同,家长的教育观念得到很大转变,不再一味要求幼儿园教拼音、教识字、教加减法了,更多家长开始关注幼儿的能力培养、心理健康、习惯养成等问题。幼儿园家委会成员曾这样评价我们的工作:“过去的一个学期,让我们感受最深刻的是新韵的幼儿教育教学理念与管理机制发挥了良好的作用,验证了我们当初让孩子上新韵太古幼儿园是正确而明智的选择。”“我们看到:孩子们的笑脸多了,活泼的孩子多了,敢大声说话的孩子多了,而早上进幼儿园大门时又哭又闹的孩子少了。”“幼儿园开展的活动多样化,富有人本化气息和创新意识……就这样孩子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结束了一个学期的生活。重在参与,体验着过程的快乐,没有太多的注重结果,不知不觉中孩子们长大了,懂事了……”“教育行为适宜性”“培养幼儿的兴趣是关键”等词语和短句频繁地出现在家长的口中。在最近的一次家长自制游戏棋评比中,参评的70余副棋中,一副拼音学习棋是唯一没有得到任何家长投票的游戏棋,获得一等奖的是一副家长设计的“好习惯”游戏棋,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家长的教育观念在课题的引领下得到有效转变。

四、小结与思考

(一)用整合的观念开展棋类教学是幼儿园教学的有效补充

棋类活动和幼儿园的教育活动虽说是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活动,但它们两者间有内在关联。通过研究把两者有机地整合起来,从观念、目标、整合、内容、资源、方法、形式及手段、发展等方面有机整合,可以使幼儿园教学更为生动活泼、形式多样。能成为幼儿园教学的有效补充,可以促使更多“慢学习”的孩子在玩中慢慢领悟和学习,从而促进各种层次的幼儿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与提高。

(二)应处理好实施中的几对关系

1 把握好设计的原创性与科学性关系

在棋类研发中,我们越来越深刻认识到游戏棋的设计与开发是一项没有止境的工作,只要教学需要,任何时候都可以开展此项工作。但是,在实践中,不能想当然地设计,任何一副棋的研发,必须建立在观察幼儿实践的基础上,必须建立在内容正确、科学的基础上。如果不懂得幼儿的身心特点、盲目设计或者内容出现错误,只会误导孩子,所以应努力把握好原创性与科学性的关系。

2 把握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我们开展棋类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棋类活动只是我们的一种手段与方法,因此,在活动中应始终明确目标,避免强调棋类的工具性,不能为了出成绩或者满足家长的虚荣心,就让幼儿学习一些深奥的棋类,强迫孩子玩一些不感兴趣的棋,或者一天几小时地练习,剥夺孩子应有的欢乐。应该更多地体现游戏棋的人文性,多从关爱幼儿、尊重幼儿的角度出发开展活动,从而确保孩子始终对棋类产生浓厚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