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绿色校园规划设计

绿色校园规划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绿色校园规划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绿色校园规划设计范文第1篇

一、科学的校园规划是建设节约型校园的重要措施

大学校园建设关系到高校自身的发展,也关系到国家高等教育目标的落实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形势,要求校园建设与之相适应。当前许多高校都不同程度面临着扩大、调整、合并、改建、搬迁、新建等各项任务,全国各地也兴建了一批具有当地特色、环境良好、功能完备、经济适用的大学校园。校园规划是高校校园建设重要的基础环节,因此必须“建设未动,规划设计要先行”。从建设节约型校园的视角,校园规划是具有基础性、法规性、全面性、持久性作用的关键措施[2]。校园建设的科学规划是最大的节约,是建设节约型校园的最重要措施。

1.合理布局,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以强化节约、集约、合理使用校园土地为指导思想,实事求是确定校园建设规模,不能一味规模求大,攀比成风,应注重土地的使用效益。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中,校园建筑宜向“低密、高容、立体化”发展。在不提高密度的前提下,适当提高容积率,向空中和地下发展,是一个较好的对策。同时在规划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功能分区和教学秩序,才能做到合理的设计和良好的规划[3]。按学科功能相近的特点考虑各建筑组团的布局,整体化的建筑群体有利于集中建筑用地,留出更多的大面积绿化用地提高校园环境质量,便于设施资源的共享使用及管理,具有更大的弹性,适合大学校园可持续发展。例如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规划严格遵循现代主义的功能分区原则,将全校的教学、居住、餐饮、娱乐等活动分项集中、分区而治,教学区位于校园南侧,生活取位于校园北侧,各组团建筑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又拥有资源的共享性。校园规划中集中建筑用地的布置,使得新校区拥有大量的绿地,成为园林化校园的典范。

2.以人为本,重视生态环境

校园规划中,应尊重自然,强调生态和环境优先的理念,充分结合基地原有的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做足生态文章。在水文、土质、气候、植物、动物等方面与原有生态相融,构筑校园生态系统[4]。以生态环境意识为指导,使形象环境和行为环境有机结合,以多层次的绿化生态环境组织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浑然交融的生态空间。应避免兴建大面积的人工湖,避免过多挖池堆山、制造人工景观。尽可能保留原有树木植被、水系、地形地貌。同时生态化的校园应满足可持续发展的全球主题,要考虑校园发展的动态变化,创造一个使用灵活,扩展方便的弹性生长型校园结构。

3.资源共享,注重城市空间互动

节约型社会建设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大学校园内的资源应适应大学社会开放化的要求,充分开发开放,力求将校园文化与城市文化融为一体。在规划设计中应引入城市设计的概念,在满通组织、校园安全的前提下,公共教学设施、信息资源、文化、体育、绿化景观等设施可以为整个城市所借用。例如杭州在2004年举行的第七届艺术节由于音乐厅等观演性建筑紧缺,杭州下沙高教园区、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的大学生活动中心、剧场提供了必要的演出场所,同时也提高了大学生活动设施的利用率。

二、合理的建筑设计是建设节约型校园的重要手段

建筑能耗占社会能源总消耗的30%,建筑的经济性90%取决于设计阶段,来自于国家权威部门的这两个数据,深刻揭示了建筑设计对于资源节约的重要意义。

大学建筑是教学、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是构成校园硬件环境的主要因素。典雅、庄重、朴素、自然应该是其本质特征,其形象性的标志以回归绿色设计和纯净形式为优,以功能和空间环境的营造为主,应摒弃虚假造作形式,遵循“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原则,校园建筑设计以建设低耗能、超低耗能和绿色建筑为主要目标,以节能、节水、节材等为重点,将建设节约型校园的新观念、新精神融入建筑设计每一个细部。

1.单体建筑的建筑外形在彰显个性的同时应以满足使用功能为主要目的,又要顾及它的教育功能。建筑立面宜庄重典雅、朴素大方、经济适用,同时又要充分考虑建筑节能的要求。尽量少使用玻璃幕墙等耗能材料,采用有效的墙体保温材料,以降低能耗。单体设计中应以自然采光与通风为主,既可以形成舒适的学习环境,又可以节约建筑全寿命周期内的投入资金。

2.加强贯彻实施《关于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指导意见》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设计中应采用高效节能照明产品和保持合理的照度;加大节水型设备和器具的使用力度,建设节水和中水回用设施。

绿色校园规划设计范文第2篇

进入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的同时,对人居环境质量亦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和标准,把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以人为中心的复合环境。对于我们来说,其理想的环境应该是一个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的空间,是一个以人为本,创造宁静、优美的自然生态空间。人们在其中学习和居住有一种归属感、安全感、舒适感,起到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重塑城市自然生态的功能和作用。

近些年,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决策的实施,为中国高等教育带来了大好的发展机遇,由此也引发了发展高校新校园建设的热潮。本文着重运用生态学原理到校园规划设计的工作中,探索能够适应21世纪生态文明时代要求的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的思想,指导学校走“以人为本”的环境生态化,符合学校建设百年大计的新型生态型校园之路。

第1章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综述

21世纪是回归自然的世纪,随着城市的进步,现代化交通的发展与城市地域不断扩张,加剧着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如大气、河川污染及热岛效应等不良现象接踵而来,人居环境矛盾突显……。城市渐渐成为了钢筋混凝土的森林,人们渴望绿地、渴望森林、渴望回归自然,城市生态建设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校园作为城市的组成部分,同样重视生态建设,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已成为今后校园规划设发展方向。

1.1 校园规划设计的特点

校园是育人的环境,是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丰富个性的空间,它应使受教育者感受到一种个性成长的需要和心灵成长的力量。它应是积极向上、充满知识和趣味的室外大课堂。校园环境应寓教于绿、寓教于乐。它应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

校园规划设计是要给青少年创造一个积极向上、和谐美丽的环境,使它既有视觉效果,又会使置身于此环境者产生心理联想,它尤如一个无声的课堂。在这大自然的课堂里,一花一草一木都孕育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有着高度的启迪感。它们对青少年的道德、品格、修养无时无刻不在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校园中良好的教育环境、自然环境,能满足他们生理及心理上的要求,从而使学生心地平和、情感端正、使其个性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根据校园的具体情况将其划分成不同功能区,并发挥各自的作用,为师生服务。

1.2 生态型校园特点

通过道路、建筑物、植物的合理规划布局,营造出生态环境优越的绿色网络体系,更适合师生的工作与学习。

生态型校园应具备以下的特点:

校园规划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

校园道路系统完善,便捷,步行空间与非步行空间关系处理得当;

建筑物尽量选用新型环保、节能无公害材料;

校园内部绿化自成网络系统,具备自我调节、发展、循环的功能;

绿化植物丰富多彩,力求做到四季有花,四季常青,达到以点带面的绿化效果。同时多采用对人体有益的植物,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

生活服务娱乐设施齐全,方便师生购物与休闲;

整个校园具备良好的采光通风条件;

校园采取先进技术和严格、科学的管理方法,对校园内的空气、噪声污染、垃圾处理、污水排放等进行监控,污水、垃圾等有害物质的收集与处理符合国标。使校园内形成一个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学习、生活环境。

1.3 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的基础与条件

校区基地环境、土壤、气象、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

第2章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的内容

2.1 规划设计的思想

通过环境景观布局,美化校园,装饰建筑,创造一个以静为主,具保健功能、净化空气功能,建筑似自然生成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艺术式校园,适合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良好自然生态环境景观场所。

2.2 规划设计的原则

(1)体现园林景观与生态保健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具有生态保健功能的植物来提高环境质量,杀菌和净化空气,以利师生身心健康。

(2)体现生态环境艺术式学校的原则在布局上增设建筑和园林小品,强化校园的园林氛围;在绿化上以常绿树为主基调,适当穿插四季花卉,力求树木高低错落有致、疏密有序,形成优良的植物总体和局部效果,真正达到绿化、美化、净化、亮化、香化和静化,从而产生一种安静优雅的绿化格调。

(3)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生态理论作指导,尽可能进行乔灌草复式绿化,增加单位面积上的绿量,以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使其可持续发展。

(4)以人为本的原则生态景观规划上要考虑以人为本,体现个性化,这要求:a空间的组织与划分应依据不同层次需要,组织不同活动空间;b为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渴望,各种空间中的设施设置、材料质感的应用,景观的创造应充分考虑人们钟情于自然的心理需求;c关注人的审美习惯,以园林山水布置景观,并赋予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感情;d绿化植物配置应选择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保健植物,各种能消除疲劳的芳香植物。比如,园路的设计走向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出入方便,大乔木的位置要考虑到是否影响师生日常生活的采光、通风及安全问题。

(5)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结合的原则做好平面绿化和景观并进行垂直绿化和布景,同时在一些建筑天台布置空中花园,组成一些立体图案,形成立体景观。

转贴于

第3章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的实践

3.1 概况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林校区是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地总面积约80公顷。东临邰城路,南接陕西省饲料厂,北靠渭汇渠,西面为大片的绿地。整个规划地被城市主干道划分为三部分。

3.2 规划的指导思想

运用生态学原理,力图在有限的环境空间中解决功能与形式美的矛盾,通过规划设计改善生态条件,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营造宜人的校园生存环境。

3.3 布局手法

规划布局手法是条带加组团的布局方式。

道路交通设东北两主入口,并有60m的景观道通入校园;连接两次入口的自然环路为车行道(14m),引导车流;教学实验区道路采用规则式棋盘式布局(7m);学生生活区道路自成体系,各组团均有或纵或横主路(20m)引向自然式环路;体育运动区道路将各场地整齐分割成各功能小区,相互联接,并有道路引向主环路。

建筑楼群教学实验楼建筑群成条带状布置,为东西走向;宿舍楼为组团式布局。

3.4布局结构

总体布局可用“一心三带四区”来概括。

一心:为核心生态区。其内绿地连片布置,形成整个校区的中心绿岛,并与其它各功能区的条带状、环状、团片状绿地共同组成纵横交错的校园绿色网络系统。它由树木园、植物园、苗圃三部分组成。树木园、植物园内树种繁多,内置花架、铺装步道、坐凳;苗圃内设一大型温室。此区不仅满足了师生的教学科研需要,而且方便学生课余休息和晨读。

三带:全院三条主干道构成一横一纵一斜三带。一横一纵为东、北主入口各宽60m的景观带,其两侧配置高大乔木,构成林荫道,中间为宽20m的绿地,两景观带交汇处为一圆形广场,其内设置有升旗台、雕塑以及一圆形礼堂,产生对景的效果。此种设计使入院者视野开阔,心情不受压抑,并且高大乔木与绿地的规则式条带状布局充分体现了高等学府的严谨、有序、端庄、优雅的高品位、高质量。斜向景观带采用节点呼应手法,大学生活动中心、礼堂、信息交流中心分别位于其起点、中点和端点处,遥相呼应。大学生活动中心有建筑组合成麦克风型,内设影剧院、咖啡厅等活动场所,意寓此为大学生文化传播地,提高了学生文化生活质量。在信息交流中心旁边,为园林园艺和校园特色(植物标本馆、昆虫博物馆、校史馆等)两大展示大厅,供人参观欣赏并可由此加深对本校的了解。斜向景观带为步行道,植物配置采用渐变式,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使校园景色具有较高的园林艺术水平。

四区:按用地功能不同将其划分为四个区,分别为:

教学区由条带状的公共实验区、公共教学区、各院系楼群和图书信息中心组成。其中以教学楼、办公楼为主体,并配置雪松和彩色植物图案。植物配置丰富,装饰性较强,其目的在于为全校师生教学和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体育活动区分为对内对外两部分。对内使用的体育活动区位于校园西面,连片集中布局,通过其间道路分隔成不同的功能小区。以足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等各类运动场为主体,适当配置耐践踏的草坪、生命力强的植物,供活动后短暂休息。对外使用的体育活动区,位于规划地的东北角,由于此地濒临城市主干道,交通方便而设在此处。

学生生活区采用组团式布局,各个组团镶嵌于大片绿地之间,通过道路、公共绿地,运用艺术手法将其内的建筑和大大小小的空地有机的组合,达到和谐的境界。从建筑的通风、采光、用材,植物的遮荫、减噪等方面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生态型设计规划理念。组团内又分别包括商业服务中心、食堂、浴室和休息运动广场,以满足学生各方面的需求,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教师生活区位于规划地的东南部。

绿色校园规划设计范文第3篇

以吉林省为例,目前吉林省本科院校共有27所,高等专科学校19所,独立学院10所,民办高校6所。高校的区域分布与吉林省构建的经济发展区的区域布局战略相吻合,主要集中分布于省内中心城市,零星分布于辽源、松原、四平、通化等地。在全国高等院校不断扩招的背景下,吉林省高等学院各项指标稳步增长。截止到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数57个,增加了13所院校;招生人数增加了1.91万人。高校在校生人数的增加,教职工人数的增加,校园用地面积、总建筑面积、占地面积却没有增加,已经难以满足学校的需求,也给学校未来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大学校园建设本身应该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而目前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大规模招生现状的,需求导致许多设计规划项目仓促上马,校园的规划设计没有切实考虑师生的使用诉求,没有认真研究地域特征与环境要求,仅仅满足于自上而下的设计程序和华而不实的图面效果,从而产生了一些不合理、不成熟的规划设计方案,在最终的使用效果中败下阵来。

2.严寒地区高校校园规划存在的问题

2.1规划设计缺乏可持续性发展的设计理念

校园规划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现代大学校园规划很多仍然是传统的固定模式,使校园规划缺乏弹性,影响了校园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未来大学发展规划应具有足够的弹性和前瞻性,如吉林省高校一些初步设计,只按照现有学生的规模去进行规划,在招生规模的扩大后,新校区的建设受到原有规划结构的影响羁绊,不得不重新进行设计。所以当设计师忽视校园建设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把是学校发展的当做是一个静态的物质形式,必然产生新校园建设对校园发展的制约。因此,从学校发展的角度,新校区的规划设计,在用地方面保证一定预留发展空间;从节约能源的角度,考虑学校规划伊始引入绿色清洁能源。

2.2规划设计过于重视图面效果

现在许多大学校园的规划设计更注重图面的视觉效果,忽略寒地校园规划的气候特征、地域属性、空间尺度等基本要求。尤其固定模式的规划设计方案,很难真正体现使用者的目标意图,往往通过新奇的造型与漂亮的效果图征服招标方的眼睛,所以使规划设计总有相似性,缺少可识别性与创新性。而对于设计师而言,精彩的效果图要比规划的实际应用功能能有价值,从而产生重视图面效果,轻视实用功能的现象。

2.3规划设计中功能分区公式化

已经建成的的大学校园规划通常由教学区、生活区、服务区、及体育运动区等功能构成。为了满足师生使用要求,保证现代化校园的便捷性,普适性,在校园规划中可以采用的混合式与组团式的分区模式,如教学区中适当植入服务,运动,既可以适用师生多层次的要求,又可以活跃空间氛围,变公式化设计成为人性化设计。

2.4规划设计中用地的限制与影响

一些高校的规划往往受到城市快速发展的影响,在规划用地上被一些大型基础工程项目挤压、被侵占,一方面严重破坏了校园的整体结构,一方面给学校发展带来不可逾越的困难,甚至可能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一些基础建设产生的噪音、振动、电磁辐射等污染对教科研设备环境以及师生的学习、生活和健康都带来巨大危害。同时,由于高校招生的不断扩展,学校发展的空间受到限制,校园拥挤,教师的办公条件和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都受到了制约。既有规划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发展需要,更无法设计未来的发展,所以除了新校舍搬迁的强烈述求之外,这类院校需要重新整合校园用地,重新进行规划设计。

3.严寒地区高校校园规划设计的原则

3.1以人为本的原则

3.1新建园区的用地设计策略

高校园区用地由建筑用地、道路用地和公共绿地组成。各用地设计应满足规范与实际使用要求。校园的选址,对于一所高校从规划到管理,乃至高校的长久发展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全局性的决策。严寒地区高校新建校园的选址,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地域环境的特征,保证用地的完整,建筑节能设计的可行性。一方面也要结合城市总体规划,选择生态良好、环境幽雅的自然环境,应综合考虑用地条件、选型、朝向、间距、绿地、密度、布置方式、群体组合、空间环境的需要等因素确定,做到综合统筹、联合开发,才能促进良好的校内外环境的形成。

3.2形态控制策略

在校园的总体规划中,要有效地控制高校校园总体布局的基本形态。

3.2.1线形模式。以校园道路网为线性模式的基本构架,呈现以主干道与次干道与人行道相结合的线状网络,并以此组织校园规划的基本功能设置。如将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以及服务区布置在核心线形的两侧,一方面使得各功能区既保持相对独立、一方面又能便捷联系,适于同步发展。但是线性模式也存在流线单一,联系不变,缺乏空间特征的不足的问题。

3.2.2核心模式。以学校的公共设施如:绿地、广场等作为绿心,其他公共实施围绕在周边,共同成为校园中心。其他各功能按照放射状进行扩展布置。便于校园设计的拓展,做到提前用地储备,灵活后期校园发展。这种模式适合校园用地比较复杂的情况。在校园规划的实践中,应该更多考虑因地制宜,强调多种模式的组合,结合自身的自然特点以及学校未来发展的方向采取相应的布局模式。

3.3路网设置策略

校园路网是校园形态的主要构架,也是校园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道路的设计主要是解决校园内部功能与功能,功能与环境,校园与外部交通,以及校园与城市环境的交通联系问题,同时也担负着消防通道与景观要素的使命。大学校园的道路交通呈现出人车并行,阵发聚集的特征。在上下课期间、公共活动如:新生报到,老生毕业,学校运动会、学生文艺、体育活动等期间往往会在短时间爆发大量的人流聚集。考虑到这样的人流特征,校园的路网设计需要充分的发达的疏导与流动来满足需要。如大学校园环形空间布局可以采用环形校园道路设置;带形空间布局可以采用树枝形校园道路布置;自由形空间布局可以采用棋盘形校园道路布置。遵循“步行为主、人车分流”的原则,形成便捷、高效、安全的路网交通体系。同时,在设计中,考虑到校园景观设置的要求,道路还要成为校园规划的序列设计导线,引导校园空间的发展,形成较好的视线效果。

3.4空间整合策略

校园功能空间组合设计是校园规划用地紧凑,分区使用合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因此校园的功能空间分划应针对学校自身的特点,结合具体环境特征,进行科学的整合与发展。教学区是整个校园规划的主体。包括各教学单位的教室、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信息中心、研究平台、图书馆等形式。教学区的规划设计,要充分考虑学校各学科的特征,将教学单位先进行分区组团,然后在进行教学楼设计,可以并用的实验、研究的用房可以考虑合并设置,减少重复功能产生的浪费。同时教学区作为主要空间、静空间设计,要注意避开各种干扰因素,以保持学习、科研环境的安静。教学区的主要使用者是学生,在规划过程中也要保证学生使用路线的合理性,避免较长路径的产生。生活区是校园规划不可或缺的部分。设计中要注意正确处理好学生生活区与教学区的关系。既要保证互不干扰,要要保证联系便捷。运动区是校园规划中的动空间与大空间,大场地部分。设计中要保证和教学区的防噪间距离,并要位于学生经常活动的流线上,可以采用分区设置,集中布置的办法。同时作为大空间,大场地的设计,往往成为校园场地与建筑设计中的视觉重点,所以要妥善处理其空间与建筑的形态,成为校园规划的亮点。后勤服务区是校园中的辅助部分。一般布置在靠近校门次入口附近,便于大型设备车辆出入,尽量减少对校区主要功能空间的干扰,保证步行人流的安全。产、学、研相结合是现代大学的基本特征,也带一个崭新的分区,科学园区。这一区域也将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部分,学校可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特点设立科技开发与实验室相结合的区域,并预留一定的发展用地。

绿色校园规划设计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教育理念以及人居生活环境理念的转变和发展,校园的自然生态资源合理规划成了校园规划的热点。本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分别简要介绍了自然生态型校园的特点以及基于自然生态评下导向下的校园规划设计原则,第三部分在两者的基础之上,对如何实现自然生态校园的规划做了探讨,以期能给相关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自然生态 资源 评价导向 校园规划

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其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校园生态系统有其独特的表征:一是由于校园作为整体人群素质相对较高的密集地,不仅重视自然环境,而且注重对新技术的应用,因此校园的生态规划与其他地区的规划相比,效果相对较高;二是在相同的地域范围内,自然环境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因为其他人造环境的使用效率要低于校园的使用效率。在这种特征下,校园规划要结合实际,制定合理、科学的方案。其中,基于自然生态资源评价导向下的校园规划,在实际的应用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1自然生态型校园的特点

校园是进行文化学习、文化交流的空间,兼顾了教学与生活,因此,为了让广大师生能在一个良好的生态型环境进行工作、学习以及生活,在对校园进行规划时,要以生态学原理作为指导,充分结合实际状况,依托校园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在规划中,以植物造景为主,同时通过合理布置建筑物、道路以及各种植物,实现校园生态化规划的目标。自然生态型校园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合理。一个自然生态型的校园,首先,其建筑布局、道路布局以及植物布局,都处在一个合理的位置上,例如功能分区明确;校园道路的系统便捷、合理、完整,道路使用效率最大化,步行以及非步行两者之间的空间关系处理得当;栽种的植物起到锦上添花、画龙点睛的作用。其次,各种生活娱乐设施配套合理,方便教师与学生的生活购物以及休闲放松。

第二,绿色。从建筑材料上看,在建筑的建设过程中,尽量采用各种无公害的建筑材料以及节能环保的材料;从校园污染上来看,例如噪音、污水排放以及垃圾等等,都要实现绿色处理,使校园形成一个优美、宁静、干净的生态系统,使师生在一个生态友好型的环境进行工作和学习。

第三,循环。一个生态校园的内部绿化,要实现自我调节、自我发展以及自我循环的功能,使之自成网络系统,实现循环存在,始终发挥绿化校园、美化校园的作用。

2基于自然生态评下导向下的校园规划设计原则

2.1以人为本的原则

校园是以人作为主体的,因此,在校园的自然生态资源评价的导向下,校园规划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设计中,要结合师生的文化素质、年龄特征以及心理需求、行为需求和生理需求,进行规划设计,以满足教师与学生工作、学习、交往、观赏以及锻炼的需要。例如,根据不同的年龄需求,组织不同的活动空间;根据审美习惯以及文化特征,合理设置各种园林山水景观以及其他设施布置,要注重材料的质感应用。

2.2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则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生存的永恒主题,在校园内也不例外。以生态学原理作为指导,结合人们渴望亲近自然的心理要求,在校园内进行合理的植物选择与布局,同时可以加强对植物空间层次的划分,以增加单位面积上的植物数量,使采用的植物发挥最大的效用,从而营造出一个健全、稳定、和谐的生态型校园。

2.3人文景观与时代特征结合的原则

由于校园的文化特性,因此在进行校园的自然生态规划中,对校园内的人文景观以及时代特征,要提高重视度并加以表现。第一,要结合自身校园文化以及各学科特点,在校园景观中加以展现,两者融会贯通,使校园文化更加突出;第二,注重与时代的结合,校园内的植物选择,要注意植物的阶段性,以确保校园四季色彩丰富,同时建筑的风格与植物的配置等,要做到多种有一,一中有多,人文特性与时代特征和谐相融,协调一致。

2.4可持续性发展原则

要完成自然生态资源导向下的校园规划工作,可持续性发展是必不可少的一点。通过实现功能区单元的弹性生长,以保证自然资源得到应用的保护,同时循环利用能源,减少各种能源的消耗,最终实现校园的可持续性发展。

3如何实现自然生态校园规划

3.1构建整体生态网络

校园规划,既包含了校园空间结构,也包含了校园氛围。因此,规划生态校园,就是构建一个整体生态网络,使校园空间结构富有特色,校园氛围良好,有感染性。构建整体生态网络一方面作为校园规划的一个整体指导思路,对校园规划的方向起着指引的作用;另一方面构建整体生态网络又是一个需要实实在在去实践才得以实现的规划想法,所以应该在校园建设的过程中,以及校园投入应用以后制定的校规中,得到保证。例如,校规规定不可以在校园内行驶大型机动车辆,不仅减少了噪音影响,也减少了校园空气污染,对校园的整体氛围以及校园生态环境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3.2合理利用土地

如何合理的利用土地,使土地空间实现格局的最优化,其主要理论依据是“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其中,这个理论被认为是生态学上最优的景观格局。因此,在校园的规划中,应该加强对校园土地的集中与分散的规划。例如,为了保证大型植被的完整,使其美化功能、生态功能得到最大的应用与发挥,在校园规划的方式选择中,就应该采取集中使用土地的方式;在某些人群活动较为频繁和密集的区域,应该以小型斑块的形式或者廊道的形式,在相应的区域植入斑块,例如在滨水区或者宿舍区用做休息的斑块植入。在规划中,加强人工斑块与自然斑块的结合,可以提高斑块抗干扰的能力。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大型植被保留与小型斑块植入,既保持了生物的多样性,也美化了校园,提高了校园的生态观赏性。

3.3注重构建校园绿地系统

校园绿地作为一个统一的系统,包括了道路绿化、庭院绿化、块状地绿化、建筑周边绿化、水面绿化以及屋顶绿化等等。这个具有整体性的绿化系统,所包含的植物物种也是多种多样,因此,在规划生态校园、进行校园绿地系统的构建时,要注重保护物种、景观的多样性以及异质性,以恢复、建立某些生物群落,维持校园生态的稳定性。同时校园以人的活动为主,因此在规划中,还要注重其功能性。例如,注重构建一个适合休息、学习的空间;注重对校园生态质量的管理,保护各种植被;实现整体系统的参观、游览趣味性。

3.4建筑实现生态化

自然生态资源导向下的校园规划,必须实现建筑的生态化。第一,提倡节能建筑。某些校园进行规划时,由于迷信所谓的“风水”而随意改变建筑的座向,极大的浪费了各种资源。在建筑的建设过程中,应该结合自身校园的地理位置,采取正确的座向,保证光照的充足,开窗面积要适当,以提高建筑的通风、采光作用,减少空调、光管的使用,减少能源的浪费。第二,提倡建筑功能的适当混合。结合校园的人文特征以及自然特征,一方面保证建筑适应自然、保护自然,一方面又实现两者之间的和谐,最终通过自然的净化能力,实现建筑的生态化;第三,提倡有机利用以及有机更新。校园内的有价值的老建筑物以及其他废弃的建筑物,可以通过修复或者改造,重新实现功能利用;在修复和改造的过程中,采用先进的生态技术,使温度适宜,同时提高校园的绿化率。

结束语

在自然生态资源评价的导向下,对校园进行规划,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工程。我们应该结合校园特点,根据科学的、合理的设计原则,对校园进行规划设计,从而实现生态型校园的建设。

参考文献

绿色校园规划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校园规划设计;可持续发展;整体设计

中图分类号:S75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随国家以及地方政府对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一大批新学校、新校区在不断的建立。

本人在工作实践中也参与了部分新校区的规划设计工作,本文主要以云南大学呈贡新校区学生会堂组团为例展开论述。为了让读者在阅读本文时有个整体的把握,先介绍一下这个项目的概况:项目处于云南省昆明市呈贡新城雨花片区云南大学呈贡校区内。学生会堂组团位于校区的西南侧,背靠着校园中心的山顶公园,面向关山水库,有背山面水的良好格局,交通方便,环境优雅。项目涵盖学生会堂、会堂前广场、公共科研楼、公共教学楼、法学院与外语学院综合教学楼、人文学院综合教学楼、公共管理学院综合教学楼、艺术与设计学院综合教学楼、以及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综合教学楼。学生会堂处于此区域的最高处,是学生开展社会活动的重要场所,是学校四大重点建筑之一。

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理念

1.共享与交流

随着高等教育理念的变化,学校规模的发展,严格强调高校内各大功能分区,事实上已不能满足对学生、老师的使用要求。而要使各功能区域之间相互交融、渗透,就必须运用“以人为本”的理念。

云大呈贡校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较好的体现了这一点,规划既有较明确的功能分区,各功能组团又能有机的结合,避免因功能的隔离造成使用的不便。在学生会堂组团内部做总平面规划的时候,对原有的规划作了适当的调整。将功能相近的教学楼集中布置,采用组团化的整体式布局,公共教学科研区布置在地块中央,以会堂及人文广场为中心形成共享区域,其余各学院综合教学楼环绕共享区域布置,以方便各个学院的师生使用学校公共资源,缩短交通流线,提高使用效率。以人文广场为中心,结合各建筑组群的内部庭院和廊道,创造多元的交往空间。通过地台、绿化进行空间的二次围合,与室外家具相结合,形成具有停驻意义的交往空间,以满足学生日常交往、聚会、活动的需要,丰富校园生活。

2.生态与健康

随着校园的大规模建设,规划设计中应结自然和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保护和构建校园的生态系统。创造生态化、园林化的校园环境。设计充分利用地形,采用局部架空的方法使建筑与地形结合,减少对原有地形地貌的破坏。保留人文广场位置的深水小井,并改造成景观节点。健康,一是体现在校园建设的健康发展,合理规划,分期建设,处理好一期、二期以及后续发展的关系。一期保证校园空间环境的基本完整;二期的建设尽量减少对一期的使用的干扰;平面采用线性构图,为今后的发展定下脉络。二是体现在对人的健康的关注,营造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种植大面积的绿化以改善环境质量。解决好自然通风以及自然采光的问题,在节约能源的同时创造更健康宜人的内部环境。

景观大道两旁种植高大乔木,形成林荫大道,在各建筑主入口位置局部开放,形成小型开放空间,并布置体现学院特色的小品,室外坐椅等。人文广场根据地型营造多层次景观,第一层次自然与人工想结合,种植适量的乔木和灌木,与景观大道形成过度空间;第二层次布置喷水池、室外坐椅等,营造生活气息;第三层次地势较高,视野开阔,为交通集散型广场。各建筑组群内部的庭院,通过绿化、小品,营造交往空间。

景观设计上结合会堂组团特有的多层次空间、多层次的借景关系,以及景观通廊的营造,形成多层次的点、线、面相结合的立体的绿色生态景观。中心广场是组团的核心景观区域,一方面作为学生日常学习、交通、举办活动的大型交流场所,同时也联接着十字形轴线的景观空间,它起着传承感的人文校园,体现现代化校园精髓。步行长廊的景观设计,结合各院落景观,连成一串景观链,形成一条极具特色的景观带。辐射状的景观通廊,结合多次开放空间,营造优美的绿化环境和层次丰富的交往空间。植物配置上力求将植物与地形相互融合,再充分利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以及植物间性状的相辅相成,以春花、夏荫、秋果、冬干的四季景观来呈现给师生大自然的变化无穷与多姿多彩。

3.高效与秩序

高效,组团化的整体式布局,功能相近的教学楼集中布置,公共教学区布置在地块中央,各学院综合教学楼环绕布置,缩短交通流线,提高使用效率。邻近的建筑物用连廊相连,方便学生在同一楼层穿行,大大降低人流高峰期垂直交通系统的压力,同时有效降低地面人流数量,方便自行车及机动车辆的通行。秩序,建筑物按两条互相垂直的轴线对称布置,主轴线两旁的建筑利用地形逐级升起,通过围合尺度的变化,形成高低错落、有收有放的空间秩序。通过连廊实现人车分流,减少人流车流的交叉干扰,可以保证有良好的交通秩序。

4.文脉与超越

在新校区规划中传承大学文化、地域特色创造反映云大人文精神和特色的校园环境。建筑设计简练有力地汲取了云大传统建筑的特色,红墙、拱廊再现了云大传统文化的深厚,体现云大独有的历史文脉特征。从校园次入口进入景观大道,视线可直达人文广场,仰视逐级抬高的人文广场,高大宏伟的会堂坐落在广场尽端的最高处,这种空间形态强化了校园特色和认知性。人文广场根据地形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结合景观大道,强调人性化空间,营造与阳光绿化接触的开阔空间的同时,以软硬铺地相结合,通过拱廊、宜人尺度的室外家具、灌木台阶围合成交往空间。第二层次利用高差,局部架空形成半地下层,融入生活元素,设置茶室、咖啡吧、音像图书店等,使校园气氛多元化。第三层次以硬质铺地为主,为大面积的开阔空间,作为会堂人流疏散的广场,也可用与举行大型集会,结合会堂基座的大台阶可布置成露天剧场。整个人文广场不仅继承了云大传统校园的特色,而既有轴线理性,又融入自然景观、生活元素的活泼个性体现了对传统的超越。而逐级上升的地势,亦隐喻着新云大即将超越传统,更大、更强。

此外单体建筑还应反映大学校园建筑的特征,使其统一和谐。单体建筑的创作应当与校园总体规划协调,与周边环境融合,并反映自身建筑的个性。造型上,借鉴西方古典建筑元素,结合建筑功能及现代化要求,力求在建筑形象上,继承和发扬云大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体现云大独有的历史文脉特征。建筑外墙用深色调暖色砖与乳白色涂料,大块石材基座搭配使表现出了传统建筑的凝重感,屋顶为深灰色瓦屋顶,局部点缀云大标志性建筑物上提炼的符号,也体现了云大历史的传承性。同时,结合现代建筑风格,手法简洁大方,立体感强,色彩明快,富有时代气息。注重功能的合理,建筑具有通用性、开放性、综合性、灵活性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5.可持续发展

校园规划应充分考虑到未来的发展,使规划结构多样、协调、富有弹性,适应未来变化,满足可持续发展。对于校园整体建设强调“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的概念,一期为近期急需建设内容,满足近期学校教职工、学生的学习、生活、休息、工作的正常功能需求,并保证校园空间环境的基本完整;二期建设内容随着学校的发展对现有建筑规模进行扩大,并可根据学校的发展动态调控。在校园整体设计中:

1)创造使用灵活,扩展方便的弹性生长型校园结构,各功能区均留有一定比例的远期用地和弹性用地,并可依据原有构图制约而保持整体统一性。建筑单体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对话和有机关联,以形成道路立面和外部空间的整体连续性;

2)云大学生会堂组团的分期建设规划,较好的处理了一期、二期以及后续发展的关系。设计中考虑周围可能用地发展的方向,采用趋势性极强的线性布局构图方式,为今后的发展定下脉络。从校园整体风格出发,建筑物或景观具有有机秩序并成为系统整体中的一个单元;

结语

绿色校园规划设计范文第6篇

[关键词]绿色大学 校园景观规划 校园规划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2-0098-02因为世界环境遭到不断的破坏,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出现问题,所以,可持续发展观与环境保护理念越来越为世界各国人民普遍接受。随着生态文明与生态道德具有的普世价值被逐渐认识,并被正式纳入道德与文明体系,绿色大学的创建设想因此而问世。绿色大学的核心,是以大学为平台,为大学校园塑造生态文明的美好环境,为广大师生创造舒适、环保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为大学精神融入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念。绿色大学校园为新世纪大学发展与新型人才培养开拓了崭新之路,为社会弘扬生态文明、促进生态平衡,找到了最为恰当的知识,技术示范与传播的平台。

一、指导思想

(一)整体性理念

大学是城市的重要一部分,必须与城市在空间上、功能上有连续性和互补性,同时,使师生产生归属感。整个校园的绿化追求校园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整体最佳效益。依据各区域不同的功能与环境需求,制定校园绿地形式与空间。做到点(景点绿化)、线(道路绿化)、面(大块绿化)的有机结合,使绿化布局与校园建筑相协调,在校园中形成多层次、丰富多彩的绿色环境。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校园功能分区明确,植物的景观设计,或是局部的、或是整体的,都服从校园的使用功能和立意。绿地规划统一考虑,力求协调一致。(图1-2)

(二)人文精神的营造理念

大学肩负着培养人才、传播和发展科学文化的重任。校园绿地空间形态则是学校活力的象征,其品质好坏、活力大小深刻影响着学校的校园文化和学术氛围。为烘托校园文化和学术氛围,校园绿化要注重人文精神环境的塑造,通过绿化造景来展示校园浓厚的文化气息和美好的精神风貌。将学校丰富的人文资源和历史内涵与校园内的自然资源相结合,可使绿地系统产生深厚的文化内涵,形成独特的绿地景观,成为大学校园的环境标志。校园绿地系统文化氛围的营造更要体现大学的教育理念以及独特的历史背景,体现大学文化的独特魅力,“寓教育于景物之中”,潜移默化,使学生获得情操、品德和文化艺术的陶冶,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位于城郊,校园面积较大。规划设计中,充分利用大学的自然资源及人文资源。对校园内的山体、水面、林地等自然资源,本着尽量维持原貌的生态原则将其组织到校园绿地系统中来。人文精神环境的塑造结合大学生活跃开放的特点,环境功能的情趣生动活泼,积极向上,贴近自然,环境清新,又不失个性,在营造自然式园林校园的前提下突出时代特征的美感,给人以启迪,鼓舞人们奋发向上,达到育人的目的。(图3-4)

将校园绿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通过绿化来丰富校园文化,表达绿化主题。充分挖掘和选择与学校未来发展紧密相关的题材,突出经贸大学的特点,创造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景点;选择具有纪念意义的,对学校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和成果,创造纪念性景区。

(三)生态理念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的景观规划主要运用了生态理念,在自然中强调经贸学院校的景观特色。在校园的月明湖周围尽量地保留下了景观自然的元素,把人工与自然美相结合,创造出既满足大家的观赏功能,同时更满足了景观的生态功能,这样做不仅塑造校园品牌特色的目的,更使校园生态得以延续及改善,维持了自然的生态平衡。为保证校园良好的生态环境,应以生态理论作指导,尽可能进行乔、灌、草复式绿化,增加单位面积上的绿量,才能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体现校园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四)以人为本服务教育的宗旨

校园规划设计、空间环境的营造,归根结底是为了生活在校园里的人。在校园空间中运动、逗留和感受的正是校园里的人们。规划设计不仅要注重对活动所需要的面积、空间尺度等功能要求的设计,也要充分考虑人的交往需求和心理感受。大学校园绿地的空间景观设计不仅需要考虑生态等因素,还要考虑人的心理需求和心理特点,构建一个利于大家身心健康的景观空间。

二、校园各功能区绿化植物配置方法

(一)正门区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有主校门1个,东门和西门各一个。主校门的植物配置上采取面积比较大的草坪和高大的乔木以及低矮的灌木,乔木主要采取孤植的形式,灌木的颜色和形式都很分明。东门和西门主要采取的是道路式,这个形式可以将人的视线集中于一点,有很强的引导作用。

正门区主要有校园内的月明湖至学校正门之间的空间以及学校正门外广场。正门区是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对外的窗口,主要的功能不仅要满足校外人员和全校师生,而且要突显出校园的文化特色和风格。所以这个区域的植物配置上,不仅要层次鲜明,更要自然、简单的特点。

(二)教学区

在教学区中,主楼面前有一块面积最大的中心绿地,它也是校园中功能最全的小型广场。在这块中心绿地中,采用的植物四季成景,是整个校园区中绿化最多,空间变化最丰富的场所,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学习和课间休息,而且还能够给大家提供很好的观赏场所。在植物配置上,主要采取高大的松树和颜色、形式都变化丰富的灌木,灌木看似随意但实质是有规律的种植在乔木当中,乔、灌木大小、高低、颜色和形状互相搭配,整个绿化区采取了自然式布局方式,有假山和水,给大家提供一个功能齐全的绿地区。

(三)生活区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生活区主要在校园的北侧,建筑主要呈阶梯型,这个区域是学生活动比较大的区域,所以,这个区域的植物配置应该考虑学生喜欢运动以及耐破坏的特性,在颜色的搭配上应该更加丰富,强调学生活泼好动的心理特点,除此之外,生活区也是学生休息的场所,所以也需要创造一个宁静的环境,来满足学生最基本的功能。在植物的选择上,主要考虑变化丰富的灌木和草坪,乔木为辅,这样会给学生提供一个休息空间,又实现了绿化功能。主要的乔木有柳树、梧桐树、雪松等。

绿色校园规划设计范文第7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生态环境;校区设计;校园空间组织

0 引言

新时期的教育内涵已经由传统的侧重知识技能传授,逐步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教与学并重、知识传授与身心全面发展并行的素质教育转化。显然,校区的建筑规划设计应在与整体环境相协调的前提下,创造出多层次、多元化的校园空间,体现出鲜明个性与校园文化的特点,给人们反应出现代教育的多元化的特点,让外界的人们一眼就能感觉到校园气息,这就是现代校区建筑规划设计的目标。笔者结合某新校区的建筑规划设计实例,初步探讨学校的建筑规划设计的心得。

1 项目概况

本新校区的整个校区教学用地约4公顷,另有与该市体育中心共用体育场,室外球场面积约3.8公顷。该新校区建设内容有一期的5层教学楼,其建筑面积为5500 m2;6层学生宿舍,其建筑面积为5600 m2;2层食堂,其建筑面积为2400 m2;二期的综合楼,实训楼,总建筑面积约为23000 m2;此外还为今后扩建学生宿舍及教师公寓预留了空地,目前本校区在校师生约1200人。

2 规划方案比较完善

一名设计师的目标就是要把自己设计的方案能够顺利通过并能付诸于实践。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会因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而需要修改设计,最终的修改方案会与原先最早的方案,也就是中标时的方案肯定有所不同。这有很多方面的原因,比如业主的因素、施工方的因素、勘察设计的因素,有些不是设计师能够决定的,需要与业主、施工方、监理等一起协商,而有些是设计师未能领会建设单位的意图而造成方案修改,这是很正常的,因为在投标的过程的方案是根据招标书里面的任务而设计的,在中标后进入实际施工阶段,会发现和原先的想法有所不同,就会修改方案。经过几次方案的对比,某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新校区的规划设计选择了以下的风貌方案,见图1和图2所示。

3 校区的建筑规划方案

3.1建筑方案的思考

鉴于本校区坐落于一个被群山环抱的县城,能够用来作为建设用地的平整场地较少,用地资源较为紧张。如何将较高容量的建筑组群合理的布置在有限的地形内,这就需要我们将建筑与环境放在一起就行比较、互相对话,将其充分结合在一起。因此,我们必须将建筑、山地、人之间的关系充分的理解,结合校园规划设计可以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当成是“学校”与“求学之路”,将建筑与人的关系看成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就是人在通过道路等交通组织中产生的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2校区规划布局

结合以上所分析的建筑规划考虑,本校区的建筑规划设计如下:

整个新校园规划由教学区、生活后勤区、运动区组成。校区规划将操场设置于用地东侧,将校区学生体育用地与云台山下规划中的凌云体育中心通过过街天桥连为一体,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避免重复投资节约用地。学校的后勤与宿舍区位于校区的中部,学生无论是去上课还是去锻炼都能通过便捷的流线很方便的到达;并且能够通过后勤区来隔开体育活动区的噪音,为教学区创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教学区位于校区东侧,靠近河边,环境优美静谧,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校区内车辆流线充分考虑了在校学生的安全问题,在校园入口设有停车场,食堂后勤也开有专用出入口和停车位,做到了人车分流;校区内其他各个建筑在设计上考虑了火灾时消防车的通行。

考虑到资金投入的原因,学校建设不大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在设计中将整体规划与分期建设相结合是比较接近实际工程的。 其中,一期建设教学楼(建筑面积5500 m2,5层),学生宿舍(建筑面积5600 m2,6层),食堂(建筑面积2400 m2,2层);一期建设完成可以投入使用以后,再进行二期的综合楼,实训楼建造,并为今后扩建学生宿舍及教师公寓预留了空地。在规划设计的考虑上,仅一期完工就可满足了学校教学及使用的基本功能,并且能够有形成一个鲜明的学校形象,给人完整和整体的感觉。 这样,校园建设扩张有序,自然生长,使校园空间上形成一种有机的整体衍生关系。

整个校区规划用地分区明确,交通便捷,功能完善并在立面风貌上结合凌云当地特色,对提升城市面貌,提高教学客观环境起到积极作用。新校区规划设计总平面图见图3所示,原先的南地规划平面图见图4所示。

4 校区空间与建筑风格设计

在本校区的建筑设计上充分本规划利用校园在泗水河旁,同时考虑了该校区所处台山的位置以及走势之后,才确定校园空间结构和建筑风格。以山水、树林结合的空间形态,充分利用了自然要素,将校园空间塑造成绿色花园,创造具有自然美的校园环境。

关于现代校园建筑,教学功能是其最基本且最重要的功能,在此功能外,交流空间、自然风格应重要考虑。在建筑设计中,通过建筑形体的虚实结合,利用多层次多形式的连廊关系,形成开敞贯通的空间结构,通透的建筑形式与当地地域气候相适应,充分营造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现代学校建筑空间[2]。如在校内单体建筑的设计上,在校区入口留有一个前广场,并以一期教学楼作为校区入口广场正对的主楼,使学校能在一期就能形成一个良好的形象面貌;二期实训楼两两相对形成教学区后部的一个小的中心,并连成景观轴线于宿舍大门相对,提升了校区的环境品质。整个校区规划用地分区明确,交通便捷,功能完善,并在立面风貌上结合凌云当地特色,对提升城市面貌,提高教学客观环境起到积极作用。其中过街天桥的连接,形成了水平与垂直交通系统。建筑体群以五、六层体量为主,立面造型采用了传统坡顶与现代元素结合的设计手法。

5 校区环境景观规划设计

生活在优良的校园环境的学生,有着心旷神怡、陶冶情操的感觉,同时可以为学生与老师的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舒适的空间和场所,本工程新校区的绿地率达到了35%,不仅可以为师生观赏,也可为其提供舒适学习、生活环境,使其感受到校园环境的舒适。

本校区的景观规划分为两个层次,即与城市大景观的呼应和校园内部空间序列的营造。新校区紧靠河道,北临城市干道,建筑群处在商品开发区的包围中,拥有开阔的运动场和绿地,相对于密集的开发区的楼群开敞,形成了空间上的过渡。处在校园正门,通过东西走向且布满绿地的道路可以方便的通过教学楼、办公楼、食堂,形成了高效而又现代的空间组合,可以自由交往。

6 结语

学校是学习和继承文化的重要场所,校园不是单单的建筑群,而是为了提供一个舒适的校园环境。一个优美、舒适的校园环境,不仅可以形成好的学习氛围,也可以让人了解到历史文化,探求地方特色。本文从某新校区规划设计的规划主题、规划布局、交通组织、校园空间及建筑风格、校园景观等方面进行了介绍,探讨如何利用现有环境、做到与山水相融,合理组织校园空间,以此提高校园规划设计的技术含量,形成具有特色的现代化校园环境。新校区的规划设计不仅考虑了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而且将其归入云台山的整体规划当中,使其成为该县的有机组成部分,既美化了城市发展,又推动了该县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 林武.多元化校园空间的塑造―福州电子职业中专学校规划设计[J].福建建筑,2005,95(05):17-18.

[2] 熊砥柱.广东省粤东高级技工学校规划设计[J].科技信息,2008,31(29):383-384.

绿色校园规划设计范文第8篇

【关键词】校园环境;功能性;多样性

1 引言

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的大学教育仅仅还局限于教师在教室中的传道授业解惑,大学校园环境建设则很少被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的大学校园建设也逐步开始重视教室以外校园环境的整体设计。因此,把握校园文化的特质,深入研究校园环境特色,建立一个生态效益良好,景色优美的校园环境成为目前校园扩建、改造以及大学城规划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试在分析目前国内部分校园的基础上,思考并探索了校园环境建设的三个主要因素,即:大学校园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和建设的方法,以下将分别对这三个主要因素进行论述。

2 大学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早期大学校园基于治学育人的场所功能性考虑,选址比较讲究,依山林、择胜地,竭力营造浓郁的校园学术氛围。大学校园的功能性,首先表现为校园中的建筑物或构筑物以及整合这些建筑物或构筑物的环境空间,这些空间应能够尽可能多的激发师生的学习和交流。其次应表现为校园学术文化氛围的营造。校园环境就是学生的第二课堂。

大学校园是一群朝气蓬勃、思想活跃的年轻人学习和生活的场所,这些年轻人将在这个空间里度过他们身心发展最为活跃的时期,可能四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所以,校园内的每一幢建筑、雕塑、树木都可能让他们驻足,以至于在他们毕业以后的很长时间里仍能记忆犹新。大学校园环境是师生们的露天“起居室”,从课间休息、室外阅读,到聚会交往、散步休息等等都与之息息相关。时代的发展,现如今的大学生相比以往更加重视人际交流,更需要广阔的自然空间,而这些空间很大一部分是在校园建筑空间以外的,校园内的小树林、林荫路、湖泊池塘边,往往是学生停留的地方,因此,在现代大学校园建设中应该重视大学校园环境文化艺术建设,以期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3 大学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几点问题

大学校园应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不同国家,不同地域应有其不同的校园风格以及特有的学术文化氛围,要因地制宜的进行校园环境整体建设,不要为盲目追求一些效果而将不适宜的校园元素搬入自己的校园,这样做不仅会使人产生抄袭之嫌,还淡化这些校园元素原有的美感。新颖、自然和符合地域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才具有活力。

为满足师生多样性的活动需求,校园外部空间应考虑其多样性和层次性。多样性首先体现在校园活动场所功能、形式和配置的多样性和使用时间上的多样性,以对应不同的活动需求和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营造出一个多层次结构的具有参与性和交流性的空间体系;同时各类空间应做到视觉形态的多样性,可采用不同的尺度、形状、界面、材质,给人不同的视觉和心理感受。其次,多样性体现在每一处空间容纳活动的多样性,在同一场所满足师生的多种活动需求,校园空间适度的混合使用可以激发空间的活力,校园活动将会更加丰富多彩。多样性的校园空间还需要根据人的行为模式和心理需求确定等级体系,形成空间的层次性。即在校园中系统的安排大小不一、围合性不同的空间,并考虑各个空间之间的包含关系、并列关系及使用时段等问题,保证校园空间更具合理性、更富人情味。

4 大学校园环境建设的方法

校园的环境质量直接影响师生的心理情绪、工作学习效率和学生的交往沟通,因此,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应通过各种方法,努力创造适宜的环境设施,满足人本主义的需要。下面简单列举一些常用的建设方法,这些方法组合在一起使用更能创造出完美空间环境。

4.1 广场.现代的教学组团型的教学模式使得校园建筑大多有一个围合的空间,这个空间很适合建设一个小型的广场,供学生举办小型活动、休憩和交流使用。适当的校园广场建设,可以丰富校园内的院落感,满足现代大学生交流的需要。(见图1)

4.2 水景.自然状态湖泊和小的人工池塘,无论大(图1洛阳大学校园广场示例)

小,其中的水体都能给予环境以生气,相对于体型巨大的建筑,它可以软化环境,增添亲切感。无论动态和静态,水都能赋予空间灵气。池塘水表现为静,水体反射四周建筑,展现空间融合于自然的特点。喷泉水体表现为动,或面形、或线形、或点形。一动一静的结合,对比勾勒出丰富多彩的学习、休憩空间氛围。(见图2)

4.3 雕塑.无论在教育上、人文上和知(图2塔里木农垦大学校园水景示意)

识上,雕塑都可以作为一个标志性的景观,从中引出的寓意应该是积极向上的。

4.4 绿色植物.大面积草地、富有造型的灌木、成排的树木围合成一个又一个生态空间,绿色植物被人们称为“有生命的建筑材料”,绿色可以达到改善校园小环境、小气候的作用。随着冷季型植物的引入,现在大学校园也正在逐步形成四季长绿、三季有花的校园环境,为学习、教学、科研和生活在这里的师生员工营造了更宜人、自然的环境。(见图3)

5结语

大学校园环境设计是当前大学校园规划建设的一个新课题,要在不断探索中进行建设,而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宜人的学习生活环境,从而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图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绿化示例)

参考文献

[1]艾志刚.论大学校园开放空间的多样化[J].建筑学报,2005,6.

[2]江浩波,王立颖.知识经济时代个性化校园规划[M].理想空间,2005.

[3]何镜堂,郭卫宏,吴中华.现代教育理念与校园空间形态[J].建筑师,2004,2.

[4]霍光,霍维国.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的新趋势[J].华中建筑,19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