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

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范文第1篇

基于逆向物流企业的发展前景巨大,针对目前逆向物流企业增值服务意识缺乏,核心价值观不突出,服务设备及信息技术落后等现状,提出改进逆向物流企业服务质量与竞争力共同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

逆向物流;服务质量;竞争力

1 增强逆向物流企业的增值服务意识,推进核心竞争力的建设

简单的逆向物流服务就是直接沿着正向物流的各个节点向着供应链的上游回返,这类的逆向物流服务项目是简单易行的,与返程物流的差异不大。专业从事逆向物流的企业要想在众多同行中脱颖而出,赢得客户信赖,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就必须首先意识到增值服务的价值,形成同行企业无法复制和模仿的核心竞争力。在提供逆向物流服务的过程中,不仅仅是简单的逆向物流服务,还要针对不同的客户类型,不同的客户需求,设计适合客户的个性化服务方案,使得客户的差异化需求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得到满足。或者在逆向物流的流程中,对客户的回返产品进行仔细的检查与处理、分拆、再加工、再制造、处理等工艺,让客户的回返产品得到最全方位的利用,以获得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社会效益。

2 提升服务质量及其创新性,打造创新型优质服务的核心竞争力

打造创新型优质服务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对逆向物流业务的创新、对客户管理模式方面的创新,对客户提供的服务项目采取差异化策略,以形成企业鲜明的业务特色,凸显出逆向物流服务的行业特色。要明确企业的服务目标,并且将这一目标根植于企业员工的意识深处,通过企业内部的奖惩机制,对员工给予创新性思维及创新性行动以及激励、引导、总结与宣传。在这个过程中,要对员工强调个人认知的贡献,可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开发产生关键性和持续性的突破。创新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前提。逆向物流企业必须从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出发,不断调整企业自身的发展策略和服务业务。

逆向物流企业,作为一个服务型企业,为客户服务是其市场竞争的关键内容。为客户服务,必须要从客户的角度出发,通过企业的物流服务来反映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与服务意向。在为客户提供各种服务过程中,使得客户感知到企业的文化、满意于企业的物流服务、吸引于企业,并对企业产生忠诚度。通过服务,企业还可以在此过程中获取客户的第一手反馈信息与资料,及时找出企业在服务中的不足,针对不足及时改进和提高完善。并且,在服务过程中,通过与客户的实时交流沟通,能够善于发现并及时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为客户提供超越其期待的服务,为进一步提高逆向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创造各种利好条件。

3 结合企业实际承诺顾客服务要求,重视企业信誉

客户的良好口碑和可靠信誉是任何企业的无形资产,对逆向物流企业也不例外,要以信誉求发展。在多次商品交换的过程中,消费者对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逐渐形成一种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就是企业的信誉。

作为综合反映企业综合素质的一种形式,信誉是企业在经营管理、技术水平方面相互融合的结晶,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对消费者的选择经常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逆向物流企业要在竞争中获得可靠信誉。受限于企业自身的实际条件和服务范畴,逆向物流企业应该依据事实向客户介绍服务内容和能够达到的程度,根据客户的需求做出契合实际、切实可行的服务承诺。在服务过程中,企业要通过业务验证,并在服务结束后,定期对客户进行回访和跟踪,增加客户的好感。

4 优化配置逆向物流企业的资源,提高服务专业化程度

目前,我国的逆向物流企业规模均不大,这些企业可以通过合作或联盟,整合已有的物流资源,优化配置,扩大逆向物流企业的经营规模,产生规模效应。重新配置并完善现有的逆向物流服务流程,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逆向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受到人力要素、创新能力、物流营销能力、物流服务网络和环境这几个要素影响,同时,这些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渗透在逆向物流活动的始终。因而,这些不同的影响因素只有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打造战略贯穿于各项活动环节的始终,才能实现企业目标。

5 提高逆向物流企业的网络覆盖率,拓展新市场

目前,逆向物流企业只是处于新兴起步的阶段,但是随着市场和社会对逆向物流所带来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日益重视,逆向物流的市场需求也日益增长。企业的服务业务量不断增加,服务经验逐渐积累、服务流程不断完善和成熟,逆向物流企业的服务网络也在不断扩大,有越来越多的客户了解和认识逆向物流企业的服务项目以及逆向物流活动给客户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资源效益和良好形象等各种益处,将会有更多的客户企业选择企业的逆向物流服务,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便在服务网络扩大的同时日益增长,逐渐形成同行其他企业无法超越的市场份额。

6 完善逆向物流企业的服务质量评价体系,规范市场竞争环境

逆向物流企业的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要结合影响逆向物流企业服务质量的诸多因素,例如人的因素,包含客户人员的沟通能力、技能水平、质量意识,体制因素,设施设备因素,逆向物流交易过程,与顾客的关系等因素。针对不同类型的逆向物流服务项目,结合上述诸多因素,具体说来,在逆向物流企业的服务质量评价体系中,应该包含网络覆盖率、企业信息化、快速响应能力、企业人员素质、学习和创新能力、企业信誉、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同行经验这些评价指标。完善了这一评价体系之后,在企业内部考核中,就能够参照评价体系,对企业的每一笔服务业务进行评价,以发现服务过程中令客户满意和有待改进的服务,使得企业不断地提高服务质量,获取客户的满意和忠诚信赖。而在逆向物流服务市场中,通过这一评价体系的规范制约,可以使企业竞争更加有序,并且通过竞争促进各个企业不断完善自身,以促进逆向物流服务行业市场的专业水平。

7 大力引进物流人才,提升企业专业化服务水平

逆向物流服务业需要的是复合型综合型人才,不仅需要具有逆向物流专业认知的高级管理人才,更需要执行型和操作型人才。企业不仅要加大资金投入,对原有服务人员加强服务意识的培育和物流操作技能的培训,也要引进物流专业人才,提高企业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重视各位员工的个人特性和专业所长,人尽其才,给予员工充分的专业发挥余地,使得企业能够创造更专业的服务水平和企业价值,赢得客户信赖,树立企业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1]傅岚.物流企业服务质量评价指标的研究[J].物流与采购研究.2009,2.

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房地产 估价咨询企业 核心竞争力 对策

1990年哈默尔与普拉哈拉德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文章“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文提出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认为核心竞争力是能给一家公司带来特色的、成文或不成文的技巧、能力以及知识组合,它具有独特和不易模仿的特点,因而往往能为顾客创造巨大的价值,给公司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核心竞争力概念提出以后,国内外学者及企业界掀起核心竞争力研究的,学者专家们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内容、特点、评价及培育等多方面展开了研究。不可否认,核心竞争力的理论作为抽象的、一般化的理论对企业培育其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而言,由于其企业特点与所处发展阶段不同,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也有所差异。本文在对房地产估价咨询行业做了SWOT分析的基础上,以核心竞争力理论为指导提出房地产估价咨询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概念,并分析了其构成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关系,提出培育和提升房地产估价咨询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议。

一、房地产估价咨询行业现状SWOT分析

1、优势(S)

(1)业务需求量旺盛。随着我国房地产产业发展迅速,房地产市场逐渐成熟,对估价咨询业务需求将不断增大。同时我国资产市场的不断发展,企业上市、公司重组等都将会增大对估价咨询业务的数量。

(2)社会对估价咨询越来越重视。我国估价咨询企业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社会公众对估价咨询企业已经从认知度向美誉度的转变。在现阶段项目的开发建设过程中,决策不再是领导拍拍脑袋就能上马,而是必须进行详细科学的可行性分析,估价咨询则是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为科学决策提供了参考,整个社会对估价咨询行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对估价咨询业务的需求。

2、劣势(W)

(1)综合性专业人才缺乏。要求估价结果科学客观合理,估价人员素质是一个关键因素,一方面要求估价人员有着过硬的估价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也要求估价人员能有着扎实的综合的估价知识,但是在现阶段来看,估价人员整体素质还不是很高,综合性估价人才还较欠缺。

(2)信息化程度低。估价咨询企业信息化程度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硬件设施,而不注重软件管理。目前一些估价咨询企业对信息系统认识不足,甚至认为只要使用计算机、使用网络就可以带来高效率,而不考虑管理、业务和技术的配套发展。在现阶段,企业虽然有了高配置的电脑、通畅的网络,但是往往只是将业务生搬硬套搬上计算机系统,这种“手工业务翻版”虽然能带来一定的效率,但也将原来的弱点和缺陷放大、暴露出来。二是信息资源利用不足,整合程度较低。在现阶段我国一些估价中介已经有意识的建立了历史资料的数据库,但是如何使数据更加完善,如何进一步挖掘数据,并将其共享和运用到实际估价咨询中去,这些方面在现阶段估价咨询企业却不够重视。

(3)共享机制不健全。信息共享一方面要求有信息共享的各种平台,包括企业内部网络平台、企业员工之间交流的平台等;另一方面要保证信息共享持续下去,则必须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信息共享氛围,要求有各种合理的激励机制,让信息提供方能从信息共享中得到利益。以此标准来衡量,现阶段我国估价咨询企业在信息共享方面还存在很大不足。

(4)存在恶性竞争。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渐完善和WTO逐渐深入,国内估价咨询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多,同时国外优秀的估价咨询企业也大量进入,估价咨询企业之间竞争形势日趋白热化。面对激烈的竞争形势,估价咨询企业为了包揽业务掀起打折风,打折甚至低至一折。在较低的价格下,为了降低成本,就不得不以降低质量为代价。估价咨询企业甚至实行所谓的粗糙型的“批量化”生产,在估价过程不去做过多的调查与分析,而是生搬硬套已有的估价报告,换换数据就向顾客交差的恶劣现象,最后导致估价报告整体质量下降。

(5)估价师职业道德缺乏。估价师职业道德是指在估价活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总和。它要求估价师以良好的思想、态度、作风和行为去完成估价工作,即在估价活动中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应当怎样做,不应当怎样做。而在现实的估价活动中,部分估价咨询企业或估价师为了短期利益或出于顾客压力,出现“专家不专”的现象,估价结果有失客观公正。

3、机会(O)

(1)政府的对中介服务行业的支持。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增长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同时指出要加快形成我国的现代市场体系,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规范发展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估价中介作为典型的现代服务企业,在为政府和企业项目可行性决策提供了科学客观的参考意见,为经济的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将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点。

(2)大量外资进入。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整体经济形势良好,大量外资希望进入我国市场,在面对新进入的、不太熟悉的市场,做出科学的决策必须要有科学客观的参考依据。估价咨询企业若能凭着本土优势为外资投资中国市场决策提供参考意见,房地产估价咨询业务数量也将大增。

4、威胁(T)

(1)竞争的日趋激烈。随着我国服务行业的不断解禁,港台地区和国外大量优秀估价咨询机构进驻我国,如新世界、戴德梁行、第一太平洋戴维斯等。相对于我国本土估价咨询企业而言,这些企业在管理水平、经营模式、服务意识、品牌知名度、资金实力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优势。

(2)行业的信任危机。在现阶段少数估价咨询企业在估价咨询过程中为了降低成本,实行所谓的粗糙型的“批量化”生产,不去做过多的市场调查与分析,估价咨询结果往往有失客观公正,估价咨询报告质量整体下降。同时由于知名的估价咨询企业公司不重视企业产品质量、只注重数量的增长、收入的增长,没有为企业长期稳定发展打好基础,甚至引致一些企业的倒闭,对整个中介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外部负效应,在顾客心目中产生了巨大的信任危机。

二、房地产估价咨询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及构成要素

核心竞争力理论经历近20年的发展,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对于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也有不少争议,存在不同观点,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与内涵作了解释,其中有代表性的包括资源观、知识观、创新观、融合观等观点。对房地产估价咨询企业而言,根据行业的特点与发展阶段来看其核心竞争力应是指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估价中介基本活动中的各项核心资源和核心能力为基础,通过整合估价咨询业务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和要素,在所处经营环境下所表现出的相对于竞争对手能够给顾客带来最大价值和利益的而不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和替代的能力,是使估价咨询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的利润的源泉。

从构成因素上来说,估价咨询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则主要包括:资源要素、能力要素、整合能力和顾客价值四个方面,其中资源要素包括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客户资源、企业文化、品牌等;能力要素包括市场洞察力、技术创新、管理水平等;整合能力包括资源与能力融合,人才与物质的结合、企业内部与外部的整合等;顾客价值则主要指房地产估价咨询企业不断创新,不断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与能力,在降低企业内部成本的同时为顾客提供更多科学客观的估价报告。

从关系上来看,构成房地产估价咨询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四个要素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彼此关联,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资源要素构成了估价中介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载体和支撑;能力要素强调把资源集合组合起来,是核心竞争力的重点;估价中介资源要素和能力要素构成了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整合则是将资源要素与能力要素价值的提升,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核心竞争力最后的目标是获取竞争优势,只有提供的咨询估价客观公正,满足顾客需求,其价值才能实现,因此顾客价值是估价咨询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标。

三、培育与提升房地产估价咨询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议

1、加强与政府和企业合作

政府和企业由于其业务的大量性、重复性及价值量大等特点,对于估价咨询企业来说将是不可多得客户,与其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将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与政府或企业的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企业本身客户关系管理和公关能力将尤为重要,但是任何一家房地产估价咨询企业都要意识到企业本身的良好服务,对于客户来说,只有估价咨询报告能给政府和企业决策带来价值或者降低成本时,这种合作关系才能长期和稳定。与政府企业合作,可以从前期工作研究着手,做政府和企业的前期决策的智囊团,在现阶段我国估价咨询中介成立企业内部的研发部对市场进行研究与为政府企业做出前期研究的较少,加强前期研究为政府和企业提供特色服务与其它企业形成差异化将有利于培育估价咨询企业核心竞争力。

2、提高估价咨询企业知识管理的能力

房地产估价咨询企业实施知识管理能力培育和提升其核心有着重要意义。一方面从企业核心竞争力特性来看,核心竞争力本身就是一种知识性的能力;另一方面加强知识管理,提升其知识管理的能力将有利于估价咨询企业降低成本,在大量数据信息的支撑下得到客观科估价报告将更加科学客观,有利于其服务质量的提高。

3、深度发展咨询品种,向综合性咨询服务迈进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不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面对的市场环境更加复杂,房地产咨询估价机构对房地产估价咨询企业的业务需求也将更加多样化、综合化,以往单项的估价咨询已经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同时随着我国服务行业的解禁,国外大量企业进驻和资本投入我国,面对不熟悉的市场环境,将更多需要的是估价咨询企业的一站式的综合服务。在传统基础业务的基础上,深度发展咨询品种,向综合性咨询服务迈进。深度发展咨询品种,已是房地产估价企业发展的趋势。提供综合性的服务就要求房地产估价咨询企业有着敏锐的市场洞察能力,时刻关注顾客的需求,有着较强的策划能力,在保持原有基础业务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在满足顾客需求提供价值的同时为企业创造更多利润。

4、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培育企业管理核心能力

估价咨询企业属于现代企业,在管理制度上也要求符合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包括产权的分配、组织结构的建立、服务流程的再造、规章制度的建立及企业客户关系管理、公关能力等多个方面。我国估价咨询企业在经历了近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从总体上来看,现阶段我国估价咨询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组织结构、服务流程及等还不够健全,企业文化及管理制度等还不够健全。只有改革原有低效能的组织架构,创新制度和规章,让组织架构更加扁平化,让制度和规矩有约束力和可操作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作为培育和提升其核心竞争力一种途径才能凸现。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2.

[2] 迈克尔・波特、加里・哈莫尔:45位企业家谈如何建立核心竞争力[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3] 徐戈:房地产中介企业信息化[DB/OL].中国期刊网,2005.

[4] 武绍会:评估行业质量问题的思考[J].中国房地产估价与经纪,2008(7).

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范文第3篇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re Competence theor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ore Competence of university library and establishes the index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ource, management, innovation and service, which provides an effective way for the evalua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 Core Competence.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

Key words: university library;core competence;index system

中图分类号:C6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4-0282-01

0引言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明确规定,“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情报中心,是为高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它的工作是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图书馆是公益性机构,其任务是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为地方政治、经济建设服务。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资源日新月异,成为大学生吸纳知识、完善学业的重要场所。本文以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理论分析,探讨其构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1核心竞争力理论

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的概念是1990年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普拉哈拉德和伦敦商学院加里・哈默尔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首次提出来的。他们将核心竞争力定义为“在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核心竞争力理论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并不是企业所有资源、知识和能力都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只有当资源、知识和能力同时具有价值性、稀缺性、不可复制性和不可替代性时,才有可能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分析及其评价指标体系

2.1 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分析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是指图书馆能在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及时掌握并适应用户需求变化的趋势,经过长期培育而形成的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求并不断发展的独特的竞争优势,并能增强图书馆在信息服务业中竞争实力的关键能力。核心竞争力是图书馆发展的决定因素,是其它竞争对手难以超越和模仿的特殊能力。它通过图书馆的整体综合实力和信息服务体现出来。主要表现为领先于竞争对手的网络信息技术和体现这一技术的持续改进的新产品和新的服务方式,领先于竞争对手的管理氛围和价值观念,迅速地适应网络环境的变化并不断强化、改善字化、网络化信息服务平台的能力。

2.2 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系统性、客观性、发展性等原则,本文从资源能力、管理能力、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四个方面构建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2.2.1 资源能力从资源的类型看,构成核心能力的资源具有稀缺性、独一无二性、持续性、专用性、不可模仿性、非交易性、无形性、非替代性等特征。资源能力包括:资源数量,即所拥有的图书、文献资料及电子数据库的数量;资源质量,即所拥有文献的经典性、覆盖性和前沿性;学科相关性,即资源与本校学科的关联程度。

2.2.2 管理能力管理能力决定了高校图书馆的各种资源能否优化组合、高效运行,能否按照办馆目标将组织、资源等条件集中于信息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能力的提高。管理能力包括:信息管理能力,体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等环节;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管理过称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的因素,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一切管理效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核心竞争力的打造也只有通过对人力资源的有效规划与管理才能实现;知识管理能力,知识管理的核心就是实现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转化,从而形成不易为外界所模仿的、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竞争力;整合能力,包括智力、技术、馆藏、产品、管理、文化等各方面资源的整合能力。

2.2.3 创新能力在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新信息环境下,图书馆成了知识的载体,其创新能力直接决定了高校图书馆的运行效率和功能。创新能力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反映:学习能力,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图书馆工作的模式、目标、理念都不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使图书馆工作进一步深化发展,才能以快捷、简便、有效的方式获取准确知识、信息;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人由于具有某种强烈的变革现状的意愿,产生创新的要求,萌发创新的动机,表现出创新的意向和愿望的一种心理潜能;科研创新,科研是高校图书馆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中一项富有创造性的活动,是图书馆教师业务水平高低的重要体现,科研能力是衡量图书馆教师理论水平、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的重要标志。

2.2.4 服务能力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学校教学科研人员和大量的准专业人员,他们对知识信息的需求更加专业化,希望图书馆能够快捷准确地提供教学科研所需要的文献信息。高校图书馆内在的核心竞争力主要通过其服务能力外显。服务能力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反映:用户满意度。读者总是带着问题来访问网站、查找所需要的信息的。因此,网站应具有帮助读者快速查找所需网站内信息的功能,对于他们不仅要有信息内容保障,而且要提供有效的检索工具和深人的、专业化的信息服务。易用性。表现在高校图书馆的网站结构应该清晰有序、线索较为明确,接近读者的使用习惯。页面的风格要统一;网络导航及相关链接应通畅、快速,无空链接、死链接;在首页应有导航系统,指导读者快速找到自己所需信息;网站所设的电话以及对电子邮件的反应是否有效和及时等;互动性。为了加强读者与图书馆的交流,不断改进和完善服务,高校图书馆应当在主页上提供最近更新日期、计数器、电子邮箱、读者帮助系统;应当开辟网上读者论坛,提供留言板供读者发表意见和要求;定期召开各类型读者座谈会或以网上问卷调查方式,获取读者对图书馆资源建设及服务工作的意见。

3结论

本文以核心竞争力理论为基础,通过对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分析,从资源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四个方面构建了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为实施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评价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思路。

参考文献:

[1]时希杰,吴育华,方志刚.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J].情报科学,2005,9:1331-1335.

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供应链集成服务市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对策

一、供应链集成服务市场的发展与特征

1、供应链集成服务市场的孕育与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全球产业分工越来越细化,企业越来越专注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对自己“不专业”或“不核心”的业务进行外包。企业通过业务外包,一方面能够精简结构并专注核心技能,由此提高自身竞争力;另一方面能够减少固定成本,保持企业机动性,或以此获得外部必要的刺激和动力等。供应链集成服务市场,宏观上说,就是在专业化分工日益深化的背景下由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竞争所催生的;微观上看,是企业在供应链竞争环境下降低成本、扩大收益、提升竞争力的自然结果。

当前国内企业对物流管理的需求正在快速提升,尤其是制造业与供应链管理息息相关,一些国内大型企业,为了提高效率,降低库存压力,减少成本,对供应链的专业化程度要求逐步提高。同时,跨国公司开始把更多的业务转向中国,它们为降低成本和增强核心竞争力也增加了对物流及供应链贸易服务的需求。企业寻求第三方物流,希望在供应链管理上挖掘更多的利润源泉,这为供应链管理企业创造了市场需求,特别是市场上能够满足企业特殊需要的一体化、个性化、专业化服务的需求,供应链集成服务行业因此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供应链集成服务市场的专业化、社会化趋势日趋明显。

2、供应链集成服务市场的基本特征

在供应链集成服务市场上,资金流、物流、信息流是三大基本的重要资源。一般地,拥有其中任何一类资源的核心企业就可能对供应链整合产生重要影响。金融公司从金融资金上实施控制,物流公司从货物运输服务的流通环节进行调整,信息技术不仅已经成为各行业供应链整合与集成的一个核心技术,而且由此诞生了大批电子商务公司,并直接领导和影响了全球性的供应链整合。以金融与物流服务核心企业为主导而形成的供应链,其集成管理服务主要属于推动式,物流服务企业主导的供应链更注重链条的完整性与一体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依托信息化的现代物流发展迅速,日益成为供应链集成服务市场的支撑主线,链接了各个产业自身的原料采购、产品设计、组织生产、销售渠道安排、前期融资与后期结算等全过程所有可能的环节,也是各个产业之间紧密结合融通发展的重要保障。供应链集成服务市场不仅要求物流产业的升级发展,即从货物运输、物流管理到供应链管理,同时还要求各产业包括从制造业、进出口贸易产业到运输业根据不同特点进行供应链整合与集成。

在一个产业中,优秀企业靠的是别人拿不走、学不去、模仿不来的核心竞争力,最有可能因其掌握的核心竞争力而成长为这一供应链集成服务市场的组织者。当然,自己拥有核心竞争力并不一定意味着能够形成一个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供应链,关键看其是否能够出色地完成供应链集成服务的提供。一般地,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应具有以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或业务为基础,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从而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网链结构的能力。如果核心企业不仅能够影响或控制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还能够集成众多上下游的合作伙伴企业的优势资源,即实现了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合一”,那么我们就可以称其为供应链集成服务商。从这个意义上说,供应链集成服务商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在于其供应链管理与集成服务能力。

供应链集成服务商,又称为供应链管理公司,不是简单的运输企业和物流管理公司,而是以专业物流为平台,以信息技术相支撑,业务链条包括从运输、仓储延伸至采购、采购执行、分销执行、资金结算、资金服务等在内的一个完整供应链的服务公司。从贸易的角度看,企业在做贸易的同时再配上货贷业务并不能称为供应链管理公司。供应链集成服务商的综合管理能力要体现在能够实现各种物流资源的快速整合,具有高服务水平及应急处理能力,以满足高时效性的要求;同时,成本、物流服务质量、协调发展能力、绿色物流能力等都能够达标的,才可以算得上真正的供应链集成服务商。就供应链集成服务商的考察指标而言,还应该包括服务需求相应速度、平均物流服务市场占有率、存货准确率、运输成本、库存成本、信息传输失真率等。

二、上海供应链集成服务市场的现状考察与建设意义

1、上海供应链集成服务市场的现状考察

目前,上海的供应链集成服务市场处于雏形和初级发展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第一,许多供应链管理企业的业务只集中于仓储、物流等流通环节,对供应链集成服务业范围的理解与实践领域相对狭窄,一体化、个性化、专业化服务能力较弱。第二,供应链管理的理念与模式有待创新与转型。在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进程中,供应链管理变得越来越复杂,成本越来越高,供应链集成服务商亟待实现传统的供应链管理策略向高效的专业化与社会化的供应链管理服务模式转变,为用户提供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帮助企业提高供应链管理与整合能力。第三,供应链集成服务商在资金管理与融资能力方面仍然受到制约,存在不确定性。供应链集成服务商是典型的轻资产企业,加上其资产基本由流动资金构成,且与流动负债规模相当,同时公司代收和代付款项数额较大,一旦某客户发生风险,公司将可能面临坏账风险。第四,对供应链服务行业缺乏统一标准和有效监管。发包企业与供应链集成服务商,常常就相关产品的技术与环境标准的执行产生意见分歧。虽然发包企业对于环境管理制度实施严格的内部标准,但它们的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分销商却并不一定遵守同样的标准,这就使得供应链环境管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遭到了破坏,且无法实现发包企业节能环保的目标。

2、发展供应链集成服务市场对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意义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产业分工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市场上真正的竞争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从本质上说,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其实是各自核心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能力,由此也催生了专业化的供应链集成服务商及相应的市场。现代国际贸易中心的高级形态主要表现为全球性综合资源配置与高端贸易。而供应链管理与集成服务不仅是高端服务贸易的应有内涵,更是全球性综合资源配置能力的行业载体。供应链集成服务的竞争将是国际贸易中心未来竞争与发展的重要阵地。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要实现功能上向全球性一体化综合资源配置的高端贸易的转型,必然要在供应链管理与集成服务方面率先迈出一步。培育、发展供应链集成服务市场应是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要把握的一个核心内容和重要方向。

推进供应链集成服务市场的发展,将有利于推动企业从“大而全”的以自我服务为主的传统供应链管理模式向高效的专业化与社会化的供应链管理服务模式的转变,有利于供应链集成服务商的创新发展与实力壮大,从而根本上带动上海市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升级与发展,提升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在全球的地位。

三、上海发展供应链集成服务市场的对策

在供应链集成服务市场发展的不成熟阶段,政府层面的政策措施有:第一,要营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即积极推进企业和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等,同时,尽快把供应链管理企业的类别界定清楚,出台相关的行业标准、制度。第二,完善供应链服务行业的法律、法规,加强行业供应链管理的规范化,减少企业与企业之间、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管理差异性。第三,实施切合实际的系列配套扶植政策,包括对海关、商检、税务等部门要给予一定的认可和支持。企业层面的政策建议有:第一,加强对供应链组织结构的改造,实现供应链服务的思维与管理创新,建立合理的绩效评估系统和信息支持系统。第二,企业建立供应商质量保障体系,加强企业与供应商的联系,可以使有实力的供应商参与企业流程再造,与其建立战略联盟的伙伴关系,以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供应链集成服务市场的专业化、社会化发展,关键取决于市场主体即供应链集成服务商的培育。跨国公司可以说是集人才流、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四大资源于一身,是现代国际贸易中心综合资源配置与高端服务贸易功能的集中体现,也是全球供应链整合与集成的中坚力量和专业化大集团的代表。一个跨国公司总部就是一条以其为核心的供应链,或者一个多条供应链的融合与集成,甚至一个全球性的供应链网络。一个城市拥有跨国公司地区性或全球性总部汇聚,就可以认为这个城市具有较强的全球性供应链整合能力。这样的城市面对的已不仅仅是一个当地市场,而是一个遍及全球的市场网络,强烈的市场需求带动供应链集成服务的发展,也诱发社会化的供应链中小企业集聚服务于专业化大集团,促使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因此,上海推进供应链集成服务市场发展和国际贸易中心建设,要聚焦于:第一,继续积极吸引全球的跨国公司来沪独资兼并或合资经营,如三井物产模式等。第二,大力激励国内专业化大集团总部落户上海,如中粮集团等。第三,大胆创新大型商贸公司的管理体制与机制,同时引导大型制造业向专业化管理大集团转型,逐步实现在长三角、全国直至全球范围内的供应链整合与集成,培育自己的跨国公司。

(注:本文系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2011年度重点课题“供应链整合与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2011-ZK-02)的部分成果。)

【参考文献】

[1] Dewitt Tom,Larry C.Giunipero,Horace L.Melton.Clusters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The Amish Experie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Logistics Management,2006,36(4).

[2] 丝奇雅・沙森著,周振华等译:全球城市[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3] 赵玉芬等:发达国家服务业集群发展的比较及对上海的启示[J].经济论坛,2009(4).

[4] 曹丽莉:基于供应链的我国产业集群升级路径探讨[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4).

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范文第5篇

关键词:对外投资;特点;法律保护

依据当前我国发展经济的阶段,遵守直接对外投资的世界规律,企业需要适当发展直接对外投资,这是我国在国际积极参与竞争,增强竞争力的一条捷径。这些年,伴随我国逐渐提升综合国力与快速发展经济,在走出去的战略拉动下,直接对外投资在我国迅猛发展,我国的大企业只要具备一些竞争力、经济实力都已走出国门。它们正在大量利用国际上的先进技术、雄厚资本及丰富资源等有利条件,并在产业调整结构、吸引跨国经营人才、借鉴与引进国际管理经验与先进技术、促进经济发展、拓展国外市场方面起到推动作用。但我国与国际相比存在的差距还很大。

1 我国直接对外投资的特点

1.1 区域的投资趋向

最初我国直接对外投资主要集中于东南亚及为数不多的发达国家,随后渐渐延伸到拉美、非洲等。如今规模已达到近两百个地区与国家,网罗全球各地,形成多元化全方位的格局。我国这种区域性投资变化直接反映出对潜力巨大的市场执着追求的动力。根据我国投资分布的统计分析,投资比重较大的主要在亚洲一些国家及港澳地区,原因在于这些地区和国家的文化背景、语言及地理位置与我国存在较大的相似性,在文化、语言方面的差异较小,同时已日益完善基础设施,信息比较通便。尤其投资于香港,那里是国际商业与金融中心,我国不少大型外贸企业、集团公司都开设了香港分支机构。此外,我国也逐渐增加了对一些东欧国家、俄罗斯的投资,因为那里广袤无垠、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并且从地理位置上与我国接近。

1.2 行业的投资趋向

伴随我国逐渐提升综合国力与快速发展经济,相比以往我国企业当前直接对外投资更上一个台阶,行业投资具有更为广泛的分布,基本遍及所有产业的各领域。我国的直接对外投资已经由当初贸易领域的一边倒,逐步涉及到开发资源、高新技术行业、农业及制造业等。从我国直接对外投资的整体来看,第一产业正在逐年下降比例;第二产业集中于制造业、采矿业,特别是采矿业日益重要;投资服务业仍占较大比重,但主要以外贸、商业服务为主,其他则投资到一些低端的第三产业中,例如劳动力聚集的交通运输业。总体而言,我国直接对外投资集中于开发资源、制造业、商业服务、外贸及交通运输业。

1.3 渠道的投资趋向

从对外投资在我国的渠道分布看,因我国沿海地区拥有较早的现代化起步,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及先进的科技文化,因此它们的直接对外投资在我国占有领先位置。伴随西部实施大开发,位于西部地区的内陆各地的直接对外投资获得了史无前例的发展,由小变大、由无到有,但整体上的占有率还不大,需要加大提高力度。

2 我国发展直接对外投资的缺陷

2.1 直接对外投资缺少法律保护

直接对外投资能够拓展国际市场,以便在全球实现资源配置,不但对我国企业有利于发挥原来品牌优势与技术竞争力,取得经济效益,使生产效率提高,还有助于利用国际先进技术与自然资源,推动我国升级改造产业。不少发达国家在技术上具有明显优势,资本实力较为雄厚,在国际市场为了让本国企业的竞争地位得到巩固,很少限制它们对外投资行为,甚至给它们政策法规保护、资金支持与税收优惠。从欧美日发达国家看,它们对外投资相关法律比较完备,用以保护国内对外投资,使国内企业利益得到维护,鼓励大力对外投资,在国际上参与竞争。然而我国直接对外投资在法律保护上,还存在两个认识上的误区:其一,认为听之任之,也就是我国总体上还是资本的输入国,直接对外投资不是主导,对其保护缺失,完全由自身决定其生存发展;其二,认为无能为力,也就是直接对外投资已经让资本走出国门,难以实现对其保护,在这个问题上政府是无能为力。时至今日,我国尚未出台专门针对对外投资的相关法规,没有给我国企业创造一个对外投资的法律保护安全环境。

2.2 直接对外投资选择的产业不科学

从我国近几年直接对外投资的存量角度看,企业投资的一些行业包括:商务服务、金融、外贸及采矿业,在直接对外投资中金融业增长稳定。每年商务服务也在增加,比例逐年上升,有助于改造传统服务产业,使服务业提高水平,拉动服务业发展。但我国企业投资主要集中在资源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商务服务上,而投资于资本、技术与知识密集型行业非常小,不利于全面健康发展服务业。采矿业在投资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主要是开采天然气、石油,这与我国发展经济、产业布局相关。此外,因我国对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越来越重视,投资于技术密集型正在增长,这类企业发展跨国经营很快,不少企业通过对当地企业并购、建立联营企业,收获了管理经验、先进技术,让企业的产品质量、档次上了一个台阶。但因受制于技术、资金、人才等因素,因此这种企业仍然占着较小比例。劳动密集型占服务业的主要地位,金融保险与高科技领域偏少。

2.3 企业没有核心竞争优势

在市场中企业要想获胜,其核心产品与技术是决定性因素。我国当前尚处引进技术的时期,在重要技术方面,与国外企业的成熟产品及高尖端技术相比,我国企业还很难与之抗衡。相比发达国家,我国企业的整体技术没有足够优势。不少先进技术被引进后难以充分吸收消化,不具有创新实力,尤其是对那些高端产品仍然需要依赖进口核心技术,甚至有的行业在某些方面对市场经济要求还不适应,如产品、技术、产业结构等,竞争优势根本不存在,所以在国际上无力参与竞争,更有甚者在国内都逐渐难以保全市场份额。我国企业缺失技术优势,这是制约跨国经营的重要因素。

3 促进我国发展直接对外投资的意见

3.1 我国加快对外投资的立法保护

我国要加快对外投资的立法保护,针对对外投资建立法律保护体系。一直以来对外投资在我国的立法落后于实践,需要通过法律来支持与保护对外投资。我国正在拓宽对外投资的范围,应该尽早强化这一方面的立法工作。现今应该尽早颁布与对外投资相关的法律及实施细则,使对外投资已有的条例与政策归入法制范围,提高透明度,规范化管理对外投资。相关法律应对其定义、经营范围与方式、审批流程、所有制归属、产业政策、企业内部管理、税收与分配利润、法律形式等做出确切规定。此外,还要与相关国家对投资保护协定积极推进谈判与签订,其根本目的是让我国投资者得到保护,让其免遭战争灾难等带来的非正常风险导致损失,促使与契约国在投资合作上互利互惠。与此同时,还要强化政府部门的对外交涉能力,让在国外经营的企业享受到公正平等权益,排除与降低投资障碍。在宏观上要强化指导与管理,使对外投资加快立法进程,让保护对外投资有法可寻,以便我国在国际化中保护、鼓励企业的利益和强化动力,实现对外投资的足够保障。

3.2 调整直接对外投资的产业

第一,尽管我国资源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偏低,我国持续发展的经济对追求资源日益渴望。相比其他发展中国家,我国开采矿产技术比较成熟,所以对那些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应考虑增加投资,这样可以缓解资源紧张的国内局面。第二,如今发展经济与科技进步受到高新技术的直接影响。当前我国在生物工程、航天与电子技术等领域已有相当优势,但相比国际上高尖端技术还要继续努力。我国企业要善于运用政府实施的科技优惠政策,对发达国家增加投资高新技术,在国外合资高科技企业,在当地组建研发机构,或是对世界一流高科技品牌进行收购,主要目的是合理绕过贸易壁垒,更方便直接的得到管理经验与先进技术,拉动高新技术发展。第三,相比发达国家,我国整个服务业仍需要抓紧提高发展水平,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无法抗衡发达国家。我国企业可以着手与服务业领先的国家合作、交流,增加那些高附加值的项目投资,诸如航空运输、金融保险、电信等,为服务业增加更为广阔的国际空间,促使我国优化改进服务业,实现全面发展服务业。

3.3 加强对外投资的竞争力

加强对外投资的竞争力,产业优化结构。人们在全球化中对企业强调更多的是核心竞争力,然而核心竞争力中核心技术才是关键所在,企业开展直接对外投资的前提条件就是企业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在不断演变的国际债务危机的大背景中,企业经受的风险越来越高,直接对外投资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就有产业优化结构、核心竞争力提高。我国企业对品牌价值应增加重视度,管理经验上要借鉴知名企业,消化其领先的科技,可以借助国外有着核心竞争力、先进技术的企业,通过并购方式提高核心技术,进而在国际舞台强化竞争力,渐渐成为顶尖的国际企业。

4 结论

综上所述,直接对外投资已经在我国步入正轨,正加速增长对外投资,在日后很长的时期内,尤其是后金融危机、经济一体化的国际大环境中,应对这种竞争,更需对外投资加大步伐,鼓励企业大胆的走出去,善用国际资源、拓展国际市场,将应对竞争的主动权牢牢的把握在手中,进而为国家赢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使经济在我国能有序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杜海鹏,刘菲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甘肃科技纵横 2008(37)

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范文第6篇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滨海新区;酒店服务业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

经济学理论中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最早可追溯到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他在1776年《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出劳动分工理论,企业内部分工的性质和程度是限制规模经济的主要因素,并决定着企业的成长规模。劳动分工使企业的各项功能相互区别开来并逐渐走向专业化,进而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发展。在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之上,1920年阿尔弗雷得·马歇尔(Alfred Marshall)提出了"企业内在成长论"。随后,安蒂斯·潘罗斯(Edith Penrose)和理查德森(G.B.Richardson)通过独立深入研究,分别从"企业内部知识积累"和"组织间协调"两个方面对"企业内在成长论"作出进一步完善。著名的经济学家巴尼之后又提出了企业资源基础理论。至此,在"企业内在成长论"的基础上,经济学对企业理论的研究形成了互为补充的三个流派:企业资源基础论、企业动力能力论和企业知识基础论。[1]它们的基本观点都是认为企业必须对能够扩展生产领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不断积累。

二、滨海新区酒店服务业现状

天津滨海新区位于天津东部临海,面积2270平方公里,包括了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天津港保税区三个功能区和原塘沽、汉沽、大港三个行政区以及东丽、津南两个行政区的一部分。天津滨海新区是全国惟一聚集了天津高新区、港口、国家级开发区、保税区、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区港联动运作区和大型工业基地的地区,具有体制创新优势。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增长,外资大量进入,成为中国北方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滨海新区正在成为继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后,带动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第三极。随着天津滨海新区经济的发展,新区服务业进一步加快发展,尤其是新区酒店服务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十一五"期间,天津滨海的开发开放被纳入中央"十一五"发展规划,这将为滨海新区酒店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天津的滨海新区酒店业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天津滨海新区具有优越的地理条件和良好的投资环境。酒店服务业是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更是一个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滨海新区酒店业发展已初具规模,据2010年8月数据显示,随着天津滨海建国大酒店经国家旅游局批准荣膺"国家四星级旅游饭店",天津市滨海新区星级酒店已经达到了31家。近年来,滨海新区星级酒店业发展迅速,与新区经济发展一脉相承。截至目前,新区共有星级酒店31家,这其中包括五星级酒店5家,分别为泰达国际酒店暨会馆、天津天保国际酒店、万丽泰达酒店、天津瑞湾酒店、天津滨海假日酒店;四星级酒店8家,分别为天津泰达中心酒店、天鹅湖温泉度假村、天津胜利宾馆、天津惠中酒店、天津美华酒店、天津君汇度假大酒店、天津戴斯碧海湾酒店、天津巨川国际商务酒店、天津滨海建国大酒店;还有金帆宾馆、鸿发大厦、白云宾馆、东丽湖度假村等十多家三星级酒店;与此同时,喜来登、珂德尔、渤龙山庄等准五星级酒店正式开业,诺金、皇冠等五星级酒店也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还有如家、汉庭、七天等经济性连锁酒店无数家,滨海新区酒店服务行业正步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滨海新区酒店服务业为新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价值。

三、滨海新区酒店服务业发展优势和机遇

(一)滨海新区酒店服务业发展优势

1、滨海新区地理区位优势

天津滨海新区地处于华北平原北部,位于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交汇点上、海河流域下游、天津市中心区的东面,渤海湾顶端,濒临渤海,北与河北省丰南县为邻,南与河北省黄骅市为界,紧紧依托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拥有中国最大的人工港、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和最完善的城市配套设施。天津滨海新区是东北亚地区通往欧亚大陆桥距离最近的起点,是从太平洋彼岸到欧亚内陆的主要陆路通道,也是华北、西北以至于中亚地区最重要、最便捷的海上通道。天津滨海新区具有启东开西、承外接内,辐射华北、西北、东北亚、中亚的强大战略功能。

2、滨海新区旅游资源优势

天津滨海新区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主要景点有:位于塘沽区东南部沿海地区天津海滨旅游度假区和驴驹河赶海景区;位于东部海河入海口南岸的大沽炮台公园景区;位于海河入海口港湾游览区;位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现代娱乐游览区;位于塘沽区东北部北塘渔村旅游区和塘沽西北黄港生态旅游风景区;位于塘沽区津塘路的洋货市场和上海道的塘沽海河外滩公园;位于汉沽蓟运河自然风光和天津国际游乐港;位于大港的城市风貌、海上油田等等,这些主要景点构成了滨海新区旅游资源的主体。同时,滨海新区还不断的开发新的旅游资源和创新旅游项目,如滨海新区会展中心、汉沽海滩、大港贝壳堤古海岸等等。这些旅游资源无疑大大加快了滨海新区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经济增长。

(二)滨海新区酒店服务业发展机遇

1、旅游业发展带来的机遇

随着国家经济改革配套战略的实施,"十一五"时期,旅游业将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据国家旅游局统计,仅2011年8月,全国共接待游客36474921人次,同比增长9.15%,其中天津接待人数1344398人次,同比增长19.48%。[2]全国8月份入境旅游(外汇)收入41.64亿美元,同比增长1.41%。[3]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强国。这也就意味着作为旅游业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的酒店服务业也必将得到迅猛的发展。

2、会展业发展带来的机遇

天津滨海新区在原有开发区基础上,利用国家政策"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的现代化新城区,天津滨海新区会展业的发展正式利用这个难得的契机,着力打造自身品牌,发展成为北方首屈一指的会展中心。现代制造工业是天津产业发展的支柱和命脉。天津有利的制造业为天津会展的发展提供了地区产业的优势,同时滨海新区大量吸引外资,许多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企业都纷纷驻入滨海新区,天津滨海地区正在借助这一产业优势和投资优势大力发展滨海会展。

四、滨海新区酒店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一)滨海新区酒店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个性化品牌经营理念

目前酒店服务业趋于同质化,服务功能集中在吃住方面,而休闲和商务服务功能比较有限。另外许多酒店单纯的追求高档奢华,注重内部装修,纷纷打造地标式建筑,试图以硬件优势占领市场。高档的硬件设施确实可以为酒店增添光彩,为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管理经营理念的落后,缺乏个性化的、有特色的服务,软实力的欠缺只能带来酒店业市场的无序竞争和资源的浪费。

2、相关服务配套设施相对落后

尽管滨海新区作为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后,基础设施以及相关产业迅速发展,但是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地区相比,还比较落后。商贸旅游设施、交通物流设施、金融服务设施、信息服务设施等相关领域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从而阻碍了酒店服务行业的发展进度和影响着酒店服务行业的质量提升。

3、员工培训机制不健全

目前酒店业普遍存在着人才流失率高,特别是高学历人才流失率更高,同时高级管理人才欠缺,员工素质偏低等严重困扰酒店业发展的问题。市场经济的大繁荣,给酒店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因此酒店行业不断扩充规模,对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增多,但是很多酒店只重视招人,而不重视育人、留人。缺少较为完善的培训机制,用人观念落后,使得酒店行业的快速发展远远超过酒店人才的培养,造成酒店行业管理人才的巨大缺口。

(二)滨海新区酒店服务业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随着滨海新区的进一步开发开放,经济水平得以迅速提高,服务业取得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酒店行业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随着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酒店业竞争态势也出现了新的变化。目前由单纯的价格竞争、产品质量竞争,演变到产品与品牌文化的竞争;由单一的店面竞争,发展到多业态、连锁型、集团化规模竞争;由国有酒店与民营酒店的竞争,发展到民营酒店之间的竞争、国内酒店与外资酒店的竞争。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知名品牌企业进一步涌入中国餐饮市场,竞争进一步激化。

五、滨海新区酒店服务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思考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空前的发展机遇,滨海新区酒店服务业应该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从经营理念、战略思想、运营模式等多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

(一)开创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

品牌是一种有价值的无形资产。任何企业想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都必须首先树立自己的品牌,酒店企业也如此。酒店企业品牌的形成,不仅体现在产品方面,更集中体现在产品、服务、环境、文化等多种因素的整合与营造。但是产品是一切相关服务的基础,因此,应建立一套完整的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同时,注意保持高品质的服务。滨海新区集合着许多外资企业,以及现代化制造行业和物流运输业,这就使得滨海新区的经济环境十分多元化,加上当前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入住酒店的人士多是来自外地或者外国。因此,我们要将天津的文化、中国的文化理念融入到品牌建设当中,只有把经营理念与经营文化融入日常的经营活动中,才能最终成功地塑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酒店企业品牌。

(二)特色经营,提供个性化服务

特色经营就是用不同于他人或优于他人的产品和服务进行经营,特色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特别是酒店企业,要想发展,就绝不能仅仅停留在提供住宿与餐饮这种单一的服务层次上,而是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服务,这样才能吸引众多的消费者,才能创出自己的品牌。

发展特色经营必须从本酒店的实际情况出发,无论业态、风格和档次,都可以创新出自己的风格和特点。例如可以将酒店大堂打造成社交场所,配置多姿多彩的座椅、免费的网络服务、时尚的吧台等等,将以往严肃的大堂变得更具活力。同时要将本土化饮食和风俗引入酒店服务行业,特别是高端酒店,要让客人感觉到自己像当地人一样,在酒店的短暂期间心情舒畅。

(三)加强培训,引进高层次人才

要想留住优秀的酒店员工,就必须要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在聘用员工时要采取严格的聘用制度,通过内部推荐和外部招聘,给有志于服务酒店行业的人才提供公平的竞争机会。同时要给员工提供广阔的提升空间,并注重员工素质的培养,大力推行培训证书制度,实行多元化的培训方式,使得各种类型的人才都能得到能力的提升。开展校企合作,促进人才的培养和高层次人才的引进。

参考文献:

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范文第7篇

[关键词]离岸服务外包;动因;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746[文献标识码]B

服务外包是指企业(发包商)将价值链中原本由自身提供的具有基础性的、共性的、非核心的业务,发包给本企业以外的服务提供者(承接商)来完成的经济活动,以达到降低服务成本、优化产业链、提升企业竞争能力目的。

服务外包按业务领域分类,主要有信息技术外包(ITO)、业务流程外包(BPO)和知识流程外包(KPO)三种;按承接境内外地域分类,可以分为在岸外包和离岸外包。本文探讨的是离岸服务外包。

一、离岸服务外包的动因分析

离岸服务外包的发展除了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特别是通讯信息技术发展导致的新一轮产业转移的宏观背景外,还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内在动因。其中又可分为微观动因和宏观动因两个方面:

(一)微观动因

1.实现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是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也就是说,是在一定的产出范围内,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单位成本降低(即成本递减)而产生的效益提高(边际收益递增)。服务业许多产品的生产具有不同程度的规模经济,同时特定产品生产过程内部不同工序和流程的最佳规模也会存在差异,如果所有的生产过程和环节都由企业自己完成,则该企业生产产品的最佳规模取决于某个关键环节的最佳规模,而不能同时实现多个工序或环节的最佳规模。同时,在产品生产中,企业要将生产过程中的每个工序和环节做得最好是不现实的,外包就是要将自己弱势的工序或环节外包给领先的专业公司完成,自己做最擅长的部分,这样可以同时实现更多工序流程最佳规模和节约成本。

一般来说,IT服务或商务流程服务,由于需要某种专业人才组合团队和资产,如果这些服务由本企业内部提供完成,往往难以取得最佳规模,从而影响企业整体效益,但如果通过外包,由专业的服务承包商完成,则可能实现规模经济和成本优势。

2.增强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理论认为:企业具有各种各样能力,也有一定的专长,但不同的能力与专长的重要性是不同的,那些能够给企业带来长期竞争优势和超额利润的能力与专长,才是企业的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企业增强竞争能力,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也是成功企业的竞争优势得以长期保持的原因。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跨国公司全球战略布局和产业转移战略发生了根本变化,它们不再依靠对产品价值链的整体占有,而是利用其综合优势抢占价值链的高端,而将产品的研发、设计、采购、销售和售后服务等生产服务环节外包,以增强核心竞争力。企业通过外包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外部的服务商,把人、财、物专注于发展核心业务,以实现内部资源回报最大化,从而增强企业对环境的应变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3.积累经验和提升技能

在离岸服务外包活动中,发包方往往是技术比较先进的一方,从服务外包承接方来看,离岸服务外包中的发达国家企业在进行外包的的过程中会产生知识和技术外溢,因为外包活动离不开发包方与承接方双方的沟通与交流,承包企业由此可以获得先进的管理服务经验与服务技能。同时,相对于一个“内置式”的生产系统的工作来说,专门的服务提供商会处理更多的个案,能够显著提高专业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

4.促进技术进步

在离岸服务外包中,对于发包来说,发包的服务一般是技术含量比较低的服务,但对于接包方来说,可能是需要较高技术的服务项目,通过承接服务外包,可以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同时,由于服务提供方之间的竞争,也会迫使接包方不断技术创新;此外,服务外包的发展,还能带动发包方对承接方的直接投资,增加人员的交流,产生技术外溢,从而促进接包方的技术进步。对于发包方来说,可以把资源更多地用于核心业务,增加科研经费的投入,加速技术的更新换代。

(二)宏观动因

从国家和地区的角度看,服务外包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符合发包方和承接方国家利益的要求。

1.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是生产产品或提供各种服务的经济部门或企业的集合。20世纪3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A.费希尔在其所著的《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首先提出了三次产业的概念。法国经济学家索维在1966年出版的《一般人口理论》一书中指出,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要求劳动力从农业转向制造业,再转向服务业,劳动依次从农业转向工业,再从工业转向服务业,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

从动态上看,各个国家随着其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服务业产值在一国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整个国家就业总量的比例也不断上升。从静态的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横截面数据看,越是发达的国家,其服务业产值占一国总产值的比重,或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整个国家的就业人数的比重也就越高。服务业相对于其它产业来说,能耗低、污染少、附加值高,因此,发展服务业可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服务外包无论从发包方还是从接包方国家来看,服务外包都可以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从发包方国家来看,外包的服务是不具有竞争力的服务,因此,服务外包可以使国内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而从接包方国家来看,服务外包可以促进劳动者就业向服务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2.实现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是指某种经济活动能够密集利用特定国家或经济体内部比较丰裕要素所带来的低成本优势。发达国家企业进行离岸服务外包的基本动因是利用发展中国家低廉的人力资源,由于企业的生产往往涉及到不同的环节或过程,而不同的环节或过程要素结构存在差异,对人力资源的类型要求不同,不同国家和经济体内不同类型人力资源相对稀缺程度和相对价格存在显著的差异,在技术和其它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把某些工序、环节或过程外包到成本比较低的国家完成,则可以降低成本或提高效益,从而实现比较优势。由于人力资源要素相对价格在发展水平不同国家之间差别较大,比较优势在离岸服务外包领域表现得最为显著。

3.提高就业率

从接包方国家看,承接发达国家的服务外包,就要增加就业人数,特别是服务业就业人数。如2008年底,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的企业达到3300家,从业人员达52.7万人,是2006年的4.3倍,其中83%是大专以上学历。目前,全国服务外包企业从业人员232多万人,大学生占75%,服务外包企业超过1万家。

从发包国来看,虽然许多美国人认为由于服务外包,白领职位会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今后美国将只剩下不能外包的服务岗位,失业人数将会增加。但是,多数经济学家认为,禁止服务外包只会降低资本和劳动资源的使用效率,造成国内生活水平整体下降。JP摩根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格拉斯曼认为,外包是一种贸易,贸易可能使一些工人受影响,但贸易限制会造成更大损失。从理论上讲,服务外包可以使外包企业利润增加,利润增加必然致使企业购买新设备,建立新的实验室等,最终增加发达国家的就业机会,工资也会因为业务外包而进一步提高。

二、离岸服务外包的发展趋势

1.外包规模将不断扩大

离岸服务外包作为继制造业全球产业转移之后推动全球产业革命的新一轮产业转移,具有不可逆转的趋势。一方面,外包的金额会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外包的职位也会越来越多。

2.全球服务外包的国家将日益多元化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为了降低成本,提升核心竞争力,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甚至个人加入到发包方的行列中去。服务离岸外包将不再局限于发达国家和一些大公司,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和中小公司也加入到发包方的行列。同时,为了增加就业,加速产业升级和科技进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加入到服务接包方中来。

3.承接服务外包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就目前发包市场看,全球服务外包的发包方主要集中在美国、西欧和日本,而接包方分布于世界五大洲,接包方之间竞争激烈。而从发展趋势看,外包客户不再将业务流程一揽子托管给某个单一的供应商,而是有选择地将它们分别外包给特定的承包商,从前由几个外包服务提供商垄断市场的局面已开始转变,更多的中小型外包供应商将加入角逐行列,将导致外包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

4.高附加值服务外包所占比重将日益提高

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服务外包所需的技术水平提高,许多跨国公司不仅将数据输入、文件管理等低端的服务外包,而且还将人力资源管理、金融分析、研究开发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业务外包出去。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对知识、技术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发包方对外包服务的科技含量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另一方面,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基础设施和社会法律环境的改善,接包能力也会不断提高,这样,发达国家原本在国内完成的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服务将会发包到有能力接包的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从而导致高科技、高附加值服务外包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

总之,离岸服务外包的产生与发展有其客观的必然性,是经济规律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离岸服务外包的规模将会越来越大,参与的国家或地区将会越来越多,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外包的科技含量也会越来越高,我国应抓住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业,以改善我国的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郁文蕾.中国发展服务外包的动因、优势及前景分析 [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

[2]陈清萍,曹惠平.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与我国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研究

—与制造外包的比较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1(1).

Abstract:As the inevitable product of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the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and the transfer of international industry development,offshore service outsourcing for enterprises and state of development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therefore,more and more developing countries regard the development of outsourcing industry as a basic state policy.This paper analyses the intrinsic motivation of the global offshore service outsourcing, and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offshore service outsourcing.

Key words: offshore outsourcing;motivation;development trend

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范文第8篇

软件服务业作为信息产业的核心和灵魂,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是经济增长的倍增器、产业升级的助推器、发展方式的转换器、新兴产业的孵化器,在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维护国家安全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软件服务业已成为我国增长最快的“朝阳产业”,加快发展软件服务业,能够提升信息网络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加速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进程,为国家信息安全保障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支撑。

2009年,我国软件服务业继续保持高速发展,全年实现业务收入9970亿元,增长25.6%,成为国民经济领域发展的亮点。2009年,我国软件服务业相关企业,取得了可喜的经营业绩。本届百家软件企业共实现软件业务收入2448.7亿元人民币,比上届增加了409.2亿元,占2009年我国软件产业总收入的24.6%。

当前,信息技术和产业仍处于快速发展期,软件领域的技术发展和更新进一步加快,以云计算、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技术不断涌现,产业组织模式、商业模式不断创新,跨国公司已先行部署,新一轮竞争正在到来。特别需要关注的是,发达国家及其跨国企业进一步应用知识产权开展市场竞争,与知识产权相关的国际贸易摩擦呈加剧趋势。

工业和信息化部一直关注和支持软件骨干企业的发展,今后将继续努力为百家企业在内的软件企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大企业的作用,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促进我国软件服务业做大做强。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推进企业创新发展思路、推动优势企业并购重组,支持企业“走出去”兼并或参殷拥有先进技术、知名品牌、核心专利和人才团队的海外企业,提高知识产权获取能力。在此,我向广大软件企业提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要抢抓产业发展的新机遇。在后危机时代,要抓住世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向中国内地转移的契机,积极推进嵌入式操作系统、集成开发环境以及嵌入式应用软件产品的研发与应用。要密切跟踪国际技术和经济的动向,加快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研发投入和市场开拓,强化模式创新,积极抢占发展先机。

第二,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重视以市场需求引领技术创新,高度重视标准和知识产权,特别是关键技术要力求掌握自主知识产权。要注重创新人才培养和研发队伍建设。

第三,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要平衡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就必须积极拓展国际市场,以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占领国外市场。积极开展国际并购、海外市场开拓,占领产业分工制高点。要大力拓展服务外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