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保护海洋资源的重要性

保护海洋资源的重要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保护海洋资源的重要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保护海洋资源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浙江海洋学院,浙江 舟山 316022)

摘 要:海洋经济作为未来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不可忽视的作用.我国海洋经济的开发同样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本文在对当前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海洋经济

中图分类号:F0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189-03

推动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经济背景:我国是海洋大国,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和海洋开发经验.2013年全国海洋生产占国内生产总值总额的9.7%,其中,海洋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327亿元、21835亿元、21408亿元,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为5∶48∶47;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19062亿元,全年涉海就业人员比上年增加70万人.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1.1 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与保护

海洋本身对危害自身生态环境的有害物质具有一定的自洁功能,因此,尽管几千年来人类一直对海洋资源在开发和利用,但是海洋的环境还没有恶化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但随着人们对海洋资源更深层次的利用,各种不正当利用海洋资源以及人类生活导致排污活动,不利于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海洋生态环境日趋严重和复杂,不仅包括自然因素造成的,如海啸、风暴潮等海洋灾害,更多的是由各种人类活动造成的海洋生态破坏海洋污染.

1.2 我国海洋生态环境困境

当前我国突出的海洋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海洋污染和海洋环境破坏这两个领域.根据1970年联合国对海洋污染的定义,海洋污染主要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将物质或能量引入海洋环境(包括海洋),从而导致生物资源的损害,危害人类健康,妨碍海洋活动,对环境质量产生影响,人类对于海洋资源的经济开发必然会对其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四海海洋污染形势不容乐观,需要合理有效的治理.目前,我国的海洋污染主要集中在黄海海岸的北部地区,辽东湾、渤海湾、江苏沿海、长江口、杭州湾、北部浙江沿海、珠江口等海域.全国海域的污染水质以第二类(较清洁)水质的海域面积为最大,达47840平方公里,而劣于第四类(严重污染)水质次之,达43800平方公里.

1.3 渤海海域的污染程度最高,污染情况不容小视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加大了对海洋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导致海洋环境不容乐观,海洋环境的保护和管理不不完善.对海水的污染分析可以发现,一直以来,渤海海域的污染最为突出,且污染的面积略有增加,东海的污染程度相对较低,但由于其海域面积基数较大,东海海域的污染海域面积却居四大海域之首,达62670平方公里.自2004年以来其污染海域的面积占全海域面积的平均比例为8.96%,水质总污染比例目前基本与黄海相当,海域面积最大的南海海域的平均污染面积比例为0.62%,是四大海域中污染程度最小的区域.

1.4 各大海域海洋灾难频发,海洋生态环境风险严峻

当前由于我国不注重对于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开发,海域的赤潮、风暴潮等海洋污染的事件时有发生,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对海洋环境造成了破坏,这也不利于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13年,我国的近岸海域污染尤为严重,主要表现在陆源排污压力巨大、近岸海域污染严重、赤潮灾害多发、局部区域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海岸侵蚀等灾害严重、海洋溢油等突发性事件的环境风险加剧等.这些危害显然不利于生态经济的发展.

2 制约海洋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也在不断的加深且速度之快.目前,全球海洋经济的发展也存在诸多问题.

2.1 海洋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随着陆地资源的日益枯竭,海洋资源成为了各个国家争抢的对象,意欲从丰富的海洋资源中寻求更大的生存机会,因此海洋资源突显得越来越重要.海洋是孕育生命的摇篮,蕴藏着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无论是大洋还是海岸带,无论是海水表面还是海底世界,海洋中到处遍布着丰富的海洋矿产资源和化学资源.目前世界上95%的钻石、90%的金刚石、75%的锡石均来自滨海砂矿,而且在世界海洋3500-6000米的洋底处还储藏着约有3万亿吨的多金属结核,其中锰的产量可供世界用18000年、镍可用25000年.世界关于海水化学资源的利用主要在于海水的淡化和海水溶解物的利用.当前海洋资源的利用不够完善,开发的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导致了海洋资源越来越少.目前我国存在许多不科学、不合理的海洋开发活动,主要体现在渔业捕捞和海水养殖等方面,这对海洋生态结构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如海上石油、化学品运输的泄漏事故,以及因对沿海港口和码头的废水、废物的处理不当,致使海洋倾废量增加;许多不科学的海岸工程建设改变了局部水文的动力条件;沿海滩涂的盲目围垦致使海岸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入海流域的断流对沿岸海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一定破坏;某些外来物种的盲目引进,严重危害着本地物种的安全.

2.2 陆域污染源造成海洋污染现象严重

我国海域的陆域污染源约占入海污染物的90%以上,其中以陆地企业向大海中排放油类、酸液、碱液、剧毒废液以及具有放射性的废水等污染物的工业污染源为主.其余陆域污染主要包括以生活废水、生活垃圾为主的生活污染源,过量使用的农药、化肥等农业污染源,以及在水产养殖过程中的陆上养殖污染源.目前全国陆源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现象严重,仅27%入海排污口全年四次监测基本达标.近岸局部海域受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等影响,约4.4万平方公里海域水质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约2.2万平方公里近岸海域水体呈重度富营养化状态.

2.3 海洋科研机构人才稀缺

目前我国海洋科技人才的教育仍以大学本科为主.但其实对于理论功底和专业知识要求比较高的海洋科研机构,尤其是海洋基础科学和海洋工程技术研究机构来说,对高层次的博士人才需求量相对更大,而我国目前的人才构成状况却远不能满足这方面的要求.目前海洋技术服务研究中本科成员的构成占51%,四类研究机构中本科生比例最高,而博士学位科研人员的比例仅占4%;海洋信息服务技术研究机构中本科生的比例也高达48%,居第二位,博士学位科研人员的比例仅占6%;海洋工程技术服务业和海洋基础科学研究业研究人员中本科生的比例分别占总量的37%和31%,博士比例分别为13%和25%.因此,在发展海洋科技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培养或引进“高精尖”类的海洋科技人才,这是提升海洋科技水平的基本前提,不可小视.

3 推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海洋经济的发展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观,海洋开发和海洋保护都需要有可持续的理念.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都在纷纷抢夺海洋资源,在陆地的资源变得枯竭的背景下,海洋资源已逐渐成为主要战场.因此,在全球越来越严重的资源危机的情况下,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只有遵循海洋自身的发展规律,不破坏和牺牲海洋资源,才能争取在生态经济的背景下的海洋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3.1 重视海洋资源的可持续性

对于地球来说,任何资源都不能毫不顾忌永无止境的开发和利用的,尤其是不注重对海洋的保护.在海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要重视海洋资源的可持续性,努力保持海洋的生态的平衡,而不是过度的采捞.尤其是像海洋矿产资源、海洋土地资源、海洋空间资源等这些海洋的非再生资源,需要保持一定的存储量,实现海洋资源的再利用.不仅可以采取技术手段作为着手点,提高海洋资源开发的技术创新的水平,同时提高海洋资源的开发效率,促使海洋资源向生产力的方向转化.当然,也应该注意海洋资源利用的集约性,改善海洋资源的周边环境,提高海洋资源的内在价值.

3.2 海洋资源开发战略需要合理规划,推动绿色能源的利用

海洋资源的多样性,应用范围的广度决定了在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选择颇多.然而,陆地的资源的开发经验告诉我们,粗放型的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是不可行的,只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对海洋资源进行合理规划以及开发和利用,才能实现海洋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循环发展.当前我国对绿色海洋资源的利用的程度仍然不高,主要原由是目前的海洋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水平还不能满足一些绿色海洋资源开发的需要,对于绿色海洋资源的开发力度远远不够,缺乏对海洋能源开发的科学合理规划和利用.此外,对海洋绿色资源的研究可以发现,如海洋热能、潮汐能、波浪能、盐差能和海流能等海洋能资源和海洋海水的资源等绿色海洋能源,大多用于代表着海洋经济未来发展方向的海洋新兴产业.因此,我们必须对海洋的绿色能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同时与海洋产业相结合,有规划的对海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从而推动绿色海洋能源能被充分有效的利用.

3.3 健全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全社会海洋保护意识

切实保护海洋环境,一方面是海洋法律法规和严格的执法监督管理相关制度的完善,另一方面还在于全球的积极参与.但受长期的历史观念的影响,我国人民的海洋保护意识却相对薄弱,没有从根本上形成保护海洋环境的观念.此外,我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明显滞后且不够健全,严重制约了海洋环境保护工作有效的规范化管理.因此,我们必须尽快完善海洋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以改善和提高大众的海洋保护意识.

3.4 推进技术创新,提高产业科技含量

人类社会使用土地资源的经验告诉我们,海洋产业不能再走陆地的产业发展的道路,而应该是集约重质量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海洋产业高投入、高科技这些特点也决定了技术创新对提高整个海洋产业的科技增加值和效率水平的重要性,这必将对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海洋产业的技术水平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入手.一方面,对于涉海企业,应着力提高企业创新管理能力,加强研发投入,引进海洋高科技管理人才;一方面要着眼于体制支持,加大对于海洋的科技和资金的投入的支持的力度.尤其是在发展海洋经济的过程中,相关航运的配套的金融环境和法律等基础设施还远远不完善,只有不断地完善相关的配套的金融产业体系以及政策环境,才可以使得海洋经济的发展朝着可持续的发展的道路前进.

3.5 完善开发海洋的航运金融工具

目前我国的航运金融体系较为简单化,银行一直都承担了主要的融资的功能,航运的融资体系极为不完善.从发达国家的国际航运金融市场的发展特点来看,以投资基金模式运营的私人股权资本正逐渐成为航运金融市场的一个发展主力,所以我国应该充分认识到当前的形式,利用我国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完善航运的金融工具.

4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当前我国的海洋经济发展迅猛,但在当前生态经济的背景下,海洋经济的开费问题相对严重,不符合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全球越来越严重的资源危机情况下,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只有遵循海洋自身的发展规律,不破坏和牺牲海洋资源,才能争取在生态经济的背景下的海洋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对策主要可以如下:重视海洋资源的可持续性;海洋资源开发战略需要合理规划,推动绿色能源的利用;健全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全社会海洋保护意识;推进技术创新,提高产业科技含量;完善开发海洋的航运金融工具.

参考文献:

〔1〕朱炳元.关于《资本论》中的生态思想[J].研究,2009(1):46-55.

〔2〕马彩华,等.海域承载力与海洋生态补偿的关系研究[J].我国渔业经济,2013(3):106-110.

〔3〕姜旭朝,张继华,林强.蓝色经济研究动态[J].山东社会科学,20120(1):105-114.

〔4〕刘涛,曹广忠,等.区域产业布局模式识别:指标体系与实证验证[J].地理科学,2013(2):190-196.

〔5〕崔力拓.河北省海域承载力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J].我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26-31.

保护海洋资源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我国海洋环境问题及指标体系研究进展

    海洋经济的涵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海洋空间为活动场所的经济活动;二是以海洋资源的利用为对象的经济活动。按照海洋与经济活动的关联程度不同,海洋经济可以分为三个层面:(1)狭义的海洋经济,是指包括开发和利用海洋的丰富资源、海洋的广袤水体以及海洋的广阔空间的经济活动的总称;(2)广义的海洋经济,是狭义海洋经济的延伸,指为开发和利用海洋而产生的相关产业;(3)泛义的海洋经济,不仅包括上述两个层面,还包括海岛陆域的经济活动(海岛经济)、海岸带的陆域经济活动和河海体系中的内河经济(沿海经济)。

    (一)海洋环境问题

    关于海洋环境问题的研究,我国经历了起步阶段、初步形成阶段和逐步完善阶段。

    1.起步阶段。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海洋生态环境也遭受到了严重破坏。一方面,陆地的农业和工业生产排放出大量的污染物,尤其是工业废水的处理手段还非常欠缺,直接排放到海洋中,给海洋造成严重污染;另一方面,海水养殖、海洋石油开采等形成的污染,造成海水水质恶化,近海生物资源受到严重破坏。为此,海洋的环境保护问题引起了我国海洋管理部门和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此时关于海洋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影响、海洋环境污染的来源和治理措施、海洋环境保护和评估、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方面。如孟伟和张淑珍以水环境中的深圳湾为例,提出了开发海洋物理环境容量的意义,指出有机污染物(主要指COD)的物理环境容量主要受海域水动力条件的制约[2];倪轩认为,世界各国沿岸海域遭受日益严重的污染,最主要的原因是沿海工业和海洋事业的发展带来的海洋污染物的增多,这不仅使得海洋的自净能力几乎丧失,给海洋生物资源带来巨大灾难,而且更严重的是人类的健康也面临极大威胁[3]。

    2.初步形成阶段。由于海洋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海洋环境的研究成果显着增多,主要的研究方向有:渔业环境污染治理和保护、海平面变化及影响、海洋灾害的危害和防治、海洋环境保护和治理对策、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研究成果包括:巴登在分析海洋领域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评述了海洋污染的现状和未来走势,运用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和生态毒理学方法研究了海洋污染问题[4](P45-103);陈亚瞿认为,渔业的发展受到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污染物排放加剧的危害,造成很多江、河、湖、海的渔业水域遭污染,对人类健康造成巨大威胁[5];王伟洁和吴长江认为,山东省渔业资源丰富,品种繁多,但是由于污染源的大量增加,渔业发展的水域环境质量显着下降,渔业生态环境污染严重,渔业生产受到了挑战[6];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的杜碧兰等提出了海平面上升的恶果,认为如果海平面上升30厘米,长江三角洲及江苏和浙江沿岸大概5万多平方公里土地将被淹没[7](P5-20);翁盛深以汕头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了要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加大对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的保护力度[8]。

    3.逐步完善阶段。21世纪以来,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海洋生态环境问题受到了学者们的更广泛关注,主要的研究领域有: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环境质量评价、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对策、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海洋特殊生物品种及区域的分类保护。主要研究成果有:王斌提出了我国海洋及海岸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肯定了国家相关部门在管理国家海洋事务、监督海洋环境保护方面做出的重要工作[9];徐祥民和马英杰认为,海洋特殊区域是海洋环境和资源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渔业水域、重点海域、海滨风景名胜区、海洋生态示范区等,并建立了一整套海洋特殊区域的保护体系,对特殊海域进行分类、集中整治和保护[10];韩永伟、高吉喜等以珠江三角洲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敏感性的过程中,提出了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改变珠江三角洲生态环境恶化现状、保护渔业资源和濒危珍稀野生动植物的具体措施[11];高振会提出在未来的海洋经济发展中,海洋技术和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12];王美珍以环杭州湾为研究对象,认为环杭州湾产业带的发展对海洋环境的影响非常大,应该抓住环杭州湾沿海经济发展的机遇,进行可持续的海洋经济发展[13]。

    (二)海洋经济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对海洋经济的环境评价方面的定量分析成为了学术研究的热点。在这些研究中,主要采用的方法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评价,其中有代表性的研究有:陈可文在《中国海洋经济学》一书中建立了海洋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3个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和资源环境子系统。其中,关注海洋经济的资源环境的发展是该指标体系研究的重要内容,其资源环境系统包含的变量有:自然资源存量、海洋污染排放、海洋污染带来的损失、海洋灾害带来的损失等指标[14](P59-138)。张德贤等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中建立了海洋经济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5个子系统:海洋经济子系统、海洋资源子系统、海洋环境子系统、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子系统、社会发展子系统。其中,海洋资源与环境子系统主要包括海洋生物多样性、工业污水达标排放率、海洋污染面积比重、海岸倾倒数量等指标[15](P12-60)。韩增林和刘桂春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定量分析》中建立了海洋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含4个子系统,分别为海洋资源承载能力、海洋资源发展能力、海洋环境承载力和保护能力以及智力支持系统。该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模型,共包括5个层次共48个指标。其中,海洋环境承载力和保护能力子系统包括的指标变量为:单位海域面积废水排放强度、单位海域面积固体废弃物倾倒强度、滨海海域的水质质量指数、赤潮发生的年频率、海域内年原油泄漏量、海洋环境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海洋水体环境质量标准、海洋水体污染物背景值、人均海洋环保费用、海域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例、入海废水排放达标率、海洋环境保护法规数目、省级以上海洋保护区数目等[16]。

    冯晓波等在《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实证研究》一文中建立的指标体系包含4个子系统:海洋产业发展能力、海洋科技综合能力、海洋资源利用能力和海洋环境承载保护能力。该体系共包括4层16个指标,其中重点考虑了海洋环境承载力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制约,海洋环境承载保护能力包括的指标变量有:工业废水处理、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海洋自然保护区个数、滨海观测台站等指标[17]。狄乾斌和韩增林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一文中建立了包含海洋资源环境子系统、海洋经济子系统和社会发展子系统的指标体系。其中海洋资源环境子系统中包括资源总量、环境污染和环境治理三个方面;海洋经济子系统中包括经济增长和经济质量两个方面;社会发展子系统中包括人口增长、生活质量、科技潜力三个方面。该指标体系共包括28个指标[18]。从目前的研究情况看,关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而针对海洋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建立海洋经济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还有待深化。因此,本文将充分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并改进目前研究的不足,建立一套我国海洋经济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希望通过该体系的设计,使该指标体系具有实用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并能够具体用于指导我国海洋经济的环境改善,用于政府在海洋经济发展方面的环境政策制定和实施。 

    我国海洋经济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保护海洋资源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海洋资源 捕捞 生态保育 禁渔期

中图分类号:s9

1.活动概况

2010年7月我们共青团华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委员会赴汕头南澳三下乡服务队调研小组针对南澳渔业严峻的状况,我们深入了解南澳近几年渔业的发展情况和禁渔期的实施力度,亲自走进南澳渔民的生活,进行实地采访和考查,进一步分析南澳人们的海洋资源的利用是否合理,找出南澳岛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探讨出南澳海洋资源急剧减少的原因。

我们在调研的同时,一方面通过查阅国内外前沿文献等方法对南澳岛的海洋资源利用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方法,以提高当地渔民的生态保育意识,减少对海洋生态环境极大的破坏。另一方面我们会通过咨询专家,采纳他们有建设性的建议,在渔民中广泛开展宣传工作,尽可能地减少渔民违法、违规的捕捞方式,让保护好海洋资源的知识普及到每个渔民家庭。

2.南澳海洋捕捞概况[1]

南澳作为广东省唯一的海岛县,其中主岛南澳岛面积106.14平方公里,海岸线76.77公里,人口7.2万,目前仍以海洋渔业为主要产业。该县拥有海域4,600平方公里,海洋捕捞业发达,为全国水产百强县[1]。渔业向来就是南澳人民的生计之业,全岛大概有一万人口以渔业为业。千百年来当地人民已养成了靠海吃海的“讨海”模式。

但由于近几年海洋生物逐渐地减少,出海的成本比往年高出许多,原本每天出海,满载而归的热闹景象已成为南澳渔民的回忆。再加上近几年”单拖作业”盛行,加上炸、电、潜捕等违法、违规的捕捞方法,加剧了海洋资源的枯竭,减少了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捕捞业急剧萧条,渔民的生计已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导致很多渔民不得不改行换业。

3. 调研采访过程

2010年7月19日我们于南澳县后宅镇后江渡口采访了渔民。渔民给我们介绍了南澳捕捞的相关情况。整理归纳如下:

3.1捕捞概况

南澳渔民以捕捞鱿鱼为主,也有捕捞石斑鱼和龙虾。该渔民采用的捕鱼工具为海山制造,渔船吨位在37-38吨之间,渔船编号由渔政局统一编号,到派出所办证。捕捞工具主要有鱼钩钓和单层网。冬天撒网捕各种鱼夏天用钩捕鱿鱼。政府禁止采用炸、电、潜捕等违法、违规的捕捞方法,同时,禁渔期禁止使用三层网,防止鱼苗等被捕。

3.2捕捞工具

调鱿鱼的鱼钩最早采用日本产的,后来采用台湾产的,现在主要从内陆购买。由于鱼钩有荧光,利用鱿鱼的趋光性,无需鱼饵既可捕捞鱿鱼,并可多次使用,有很大的经济有效。荧光在白天也能发挥效果,故白天也能吊到鱿鱼。由于鱼类对反差较大的物体比较敏感, 因此, 在一些渔具的设计中, 往往采用与海水颜色较接近的网线。如拖网一般使用绿色网线, 刺网以及钓具用线一般都使用透明色。在钓具作业中, 通常使用拟饵可以明显提高捕获效果。另外,利用海洋生物的生,利用其游泳的特征、集游等行为特征,布置拖网、围网、地钓具、耙刺等捕捞工具。

3.3收成情况

每次都不一定相同,少则几十公斤,多则上百公斤不等。而从农历一月份到现在七月份,半年左右的时间,每人平均能赚一两万,少的也有七八千,而一条船常雇五六人。今年捕的鱿鱼比前几年好,鱼类的品种基本维持不变。五月到八月份是打捞最好的时段,而七月份最佳,销售情况:主要返乡卖给鱼贩或运到内陆卖给鱼贩,转运至内陆的鱼贩要加收5%的税。

3.4船只的动力情况

船只以柴油作为动力能源,耗油情况主要取决于船只大小。360匹马力的船只7天约用1千多升油。现在政府会补贴油差价,补贴数目依据船只的马力而定,而补贴金主要分给船长及长工,临时工则没有。

3.5船上生活

出海前,要备用食物,食物包括蔬菜,猪肉,水果,米、以及饮用水等生活使用品。分配人员负责炊事工作。而船上的垃圾直接扔进海中,因为没有接到相关管理局的禁止通知。在捕捞方面,一般抛下鱼钩后,一般两小时后起钩,偶尔抛下鱼钩后如果没有收获则换地方

3.6海洋生态情况

随着我国海洋捕捞业渔获量的增长,捕捞能力也显著膨胀,渔船捕捞能力过剩以及有效管理的缺失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我国沿岸及近海主要鱼类种群枯竭。传统经济鱼类在中国海洋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中处于关键的位置,关键物种数量锐减必然会影响到整个海洋生态系统中其他种类的组织结构。据渔民所了解,在近些年来,不可否认一些非法的捕捞行为影响了海洋资源的平衡,但鱼类的品种基本维持不变,具有相对稳定性。此外,最近海洋很少发生赤潮现象。

4.当地捕捞业存在的问题

经采访总结,我们归纳出渔业捕捞现状存在以下问题:

4.1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不高,总体素质依然较低。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虽然九年制义务教育进一步普及,成人教育广泛开展都有效地提高了人口的文化素质,但从事渔业捕捞的人员总体受教育水平依然较低,特别是高学历人员更少从事渔业捕捞生产,捕捞人员受教育程度多半是高中以下。

4.2年龄日趋老化,传统渔民后继无人。

从年龄结构分布来看,捕捞劳动力整体年龄偏大,而传统渔民的年龄更偏大。呈现出年龄结构老化、传统渔民后继无人的状况。导致这种情况存在的主要原因主要是渔业生产大部分船只经济效益低、社会效益不高,劳动力价值较低,生产作业环境不如陆地,外来年轻人员不愿意从事捕捞业生产。再加上传统渔民子女不愿意从事如此高投入、高风险、生产环境差的捕捞业生产,传统渔民生产人员越来越少。

4.3外来人员所占比重高,部分人员无证上岗生产,缺乏安全生产意识。

非传统渔民即外来人员从事捕捞行业的人数占较高比例。据了解,非传统渔民无证人员约占30%左右,这些人员没有足够的安全生产意识,没有完全掌握安全生产技术,更不用说规避相应的岗位操作风险,往往发生事故的就是这些非传统渔民。

4.4传统渔民参股多,雇工人员参股少。

从调查数据来看,传统渔民参股人数占捕捞传统渔民人数的近一半,而非传统渔民参股人数占捕捞非传统渔民人数的比例小。传统渔民中未参股人员享受不到国家渔业柴油补助政策的好处,再加上受到外来人员的冲击,未参股的传统渔民工资待遇也受到影响,这些使渔业生产管理更加困难。

4.5渔民社会化保障体系有待建立。

据了解,南澳统一的渔民养老保险制度尚未建立。所有传统渔民退休人员无退休金。只能依靠先前的积蓄或者转移行业维生。

4.5海洋生态保护意识不强。

渔民由于受教育程度上的限制,生态保护意识弱。捕捞过程中,若没有相关部门的明文规定,渔民往往会因一时的方便,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做出对海洋生态不利的行为,甚至,会因一时的冲动,只着眼于眼前利益,过度捕捞,或捕捞国家保护的海洋生物。

5.建议

查阅相关资料,我们整理出对这些问题的有效应对策和建议

5.1加大岗前培训,提高实际操作技术[2]。

要加大培训力度,将岗前培训列入渔民下海的必要前提,以政策法规进行硬性规定。岗前培训内容要实用,既要有实用技术、劳动技能,又要有政策法规等内容。可通过集中培训、定向培训、委托代培、上门培训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在培训经费上各级政府可根据实际培训的次数进行补贴。同时要规范渔业用工制度,渔政部门要加强渔业安全管理,开展无证上岗船员的查处。切实提高渔民的生产技能,降低生产成本,减少事故发生,保护弱势群体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此外,加强海洋生态保护意识。

5.2建立渔民社会化保障体系[3]。

建议政府将渔民的社保问题纳入重要的议程,作为为民办实事来抓。建议对进入渔业生产的人员采取与企业的方式一样,为船上渔民按月缴纳社保,并且可以跨省流转,政府再相应补助一些。其次村级公司也为所属传统渔民补助一些,这样才能有效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让渔民老有所养,切实解决渔民后顾之忧。

5.3深化渔区村级集体改革[4]。

渔村集体经济发展使渔民得到了实惠,传统渔民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员越来越少,村级集体资产后继无人,现有渔民有要求进行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的想法,有关部门思想上未解放,怕做的不够好,造成社会不安定因素。建议政府引起重视,加强宣传,解放思想,成立领导小组,制定政策,集中人员和精力,做好股份制改革工作,使渔民放心,社会稳定。

5.4积极争取财政对渔业政策的扶持力度[5]。

中央近几年连续对渔业用油进行了补贴并且力度较大,使生产中的渔民得到实惠。但是对渔业的设备和技术改造项目等给予的补助重点考虑了有一定实力的股东渔民和相应的业主,而从事雇工的人员,或退出的老传统渔民得不到一点实惠,希望政府能对这些人员给予考虑和政策倾斜。

6. 致谢

本次关于“南澳海洋捕捞资源情况调研”得到了华南师范大学团委以及化学与环境学院的大力支持,在调研过程中也得到了南澳政府以及人民的支持,在此对所有支持和协助此次调研的单位和个人表示感谢!

7.参考文献

[1]杨宇峰,林学群.南澳海洋资源综合开发与持续利用[j].海洋科学,1999(03)

[2]孙林,杨德权,肖洪钧,李守巨.海洋渔业捕捞优化模型及其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渔业经济研究,2010.(1)

[3]仁君,林振山,任晓辉. 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捕捞策略和动力预测[j]. 南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XX,(03)

保护海洋资源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渔业资源 过度捕捞 渔业产权 海洋资源

中图分类号:F326.4 文献标识码:A

1.资源与人类

1.1 资源及渔业资源

资源是指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现实或可预见的将来能作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的要素。在地球上,构成资源不仅仅有像水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等等的物资资源,还有许多我们看不到,摸不着的隐形资源,如新鲜空气资源等。地球上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各种具有生命的有机体,构成了我们所谓的生物资源。而渔业资源是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资源,它不仅是人类的一个重要的食物来源,也为生物资源多样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2 资源问题

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资基础,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资源带给我们的福利。资源对人类如此重要,然而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即便是生物这类可更新的再生自然资源,如果过度利用,超过了其自然增长率,也会导致种群灭亡的悲剧。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资源问题就是人类的各种需求与自然资源供给之间所产生的矛盾。而现如今,舟山渔业资源的锐减,就是以往人类不重视海洋自然供给关系造成的结果。

2.舟山渔业资源现状及分析

2.1 渔业资源现状

舟山渔场是我国渔业资源生产力最高的渔场之一,因为是三江入海口(长江、钱塘江、甬江),又是寒暖流交汇处,此处泥沙浑浊,搅动海底大量的营养物质,且海底平坦,海水较浅,利于鱼类生存,因此渔业资源十分丰富。而它的曾经则有着更加辉煌的成绩,因为舟山海域上曾激起一股捕鱼的浪潮,以生产大小黄鱼、带鱼、梭子蟹而闻名,被誉为“东海渔仓”。而如今,野生的大小黄鱼似乎已经消失殆尽,近岸一些重要的经济鱼类数量也不多。究其原因,主要是人为因素居多。

2.2 原因分析

2.2.1 恶性捕捞盛行

在任何情况下,如果捕获量等于鱼类增长量,就称该捕获量是可持续的,因为这种捕获量是可以永远保持的。只要增长量不变,捕获量也保持不变,那么种群数量就不会发生变化,即渔业资源不会减少。舟山市早期的渔业口号是“增船增网,多捞多捕”,且随着渔船现代化、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以及渔民生产经验的积累和捕捞技术的成熟,渔民对渔业资源进行了大规模地捕捞,使得渔业资源的再生速度满足不了人类对其需求的速度,进而出现了许多传统鱼类数量锐减,有的已经处于枯竭状态。不仅舟山如此,其他临海城市也出现了这种现状。所以以往常见,价格便宜的大小黄鱼,如今已消失殆尽,野生黄鱼的价格更是炒到了天价。这就是人类不尊重物种繁殖规律,恶性捕捞的后果。

2.2.2 渔业产权不明晰

阿尔钦认为:“产权是一个社会所强制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物品的使用权利”,他表明了产权的排他性。而过去,由于渔业资源及其充沛,加之其具有流动性、共享性、开放性的特点,一直被作为公共财产无偿使用,并没有排斥任何人的进入,于是就会产生集体搭便车的行为。即造成了所谓的“公地的悲剧”。因为人们无须为捕捞而付额外的费用,而个人最大化的结果是过量捕捞,私人边际成本小于社会边际成本,从而使渔业资源产生了外部性问题。而这外部性又包括当前外部性和代际外部性。太多人挤在一起捕鱼,使成本大大提高,这就是“当前外部性”,当前过度捕捞,减少资源存量,减少未来利润,这就是“代际外部性”。在中国,像海域,土地,森林这类公有财产,因为资源的产权不明晰,大都是由政府代为管理,资源行政管理大于资源产权管理。在过去计划经济时期,渔民靠出海打鱼向政府出售鱼货,赚取生活费,于是行政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渔民们之间为追求个人利益,而不断地试图去挑战这一管理,从而使行政管理发挥作用不大。渔业资源不断地被捕捞,用以满足渔民的个人利益,从而使得这一资源不断地减少。而且由于资源由行政管理代为产权管理,又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行政部门内部因利益冲突而滥用权利,无法有效地管理公有财产,从而也会导致资源的破坏。因此,可以得知,行政管理m不是一无是处的,但产权不明晰才是导致渔业资源减少的关键原因,因此必须实施渔业资源产权管理。

2.2.3 海域污染负外部性的存在

海洋是鱼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它们就像人类与空气的关系一样,密不可分。海洋一旦受到了污染,那么无疑会导致其中的鱼类受到生存威胁,数量递减。舟山海域是长江、钱塘江、甬江的入海口,这样的地理位置好处是,处在江水与海水交汇,给舟山海域带来了充足的饵料,利于形成鱼汛。而不好的一面也随之而来,大量上游工厂排放的废水与废渣随着河流入海,海洋成了人类藏污纳垢的最终处置地,因为许多企业鉴于成本的考虑,不愿花费更多资金用于排污设备,而是直接将污水排入大海,海水不可避免地受到污染,这严重影响了渔业资源的正常繁殖和生长,有的鱼类因此离开原有的繁殖地而转向其他海域,使得该海域形不成鱼汛,降低了产量,也使得有些鱼类因污染严重而死亡。据舟山市2015年海洋环境公报显示,2015年舟山市21个陆源入海排污口全年污水排放总量3342.16万吨,全年达标排放的单位仅有5家,其余16个排污口均存在不同程度超标排放。主要超标因子是总磷,其次为氨氮,这些化学物资都会导致海水进一步富营养化,不利于鱼类的生存与繁殖。

海水环境污染是一种负外部性的体现,负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并没有通过市场价格反映出来。即排污厂商并没有为他的污染行为承担相应的边际外部成本,而边际社会成本却不断增大,即渔业资源不断减少。最终因社会福利最大化与厂商利润最大化发生偏离,使得污染物过度排放,鱼类基本生存环境得不到保障,渔业资源也就不可能增长,也就不能满足人类对其需求。

3.相关对策

海洋渔业资源的开发,必须按照客观规律,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更不能以破坏海洋生态平衡来换取眼前的利益,为此,我们必须把保护海洋环境和保护海洋生态平衡作为海洋资源开发的一项必须遵守的原则。这里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提出如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3.1 实施生态渔业

针对过度捕捞所造成的渔业资源减少,我们应从传统的掠夺式发展方式转移到发展生态型、养护型渔业。严格实行伏季休渔制度,在舟山,休渔期一般是指每年5月至9月,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使鱼类在繁殖期间不受人类的威胁,安全地繁殖,促进产量的增加,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其中,2015年舟山市渔业产量达176.5万吨,比2014年增长5.7%,而2016年比重则增长到了7.8%,由此可见,休渔可以使渔业自然增长量与人类捕获量相适应,在一定程度上渔业种群数量可以得以增加,同时也满足了人类对渔业资源的需求。此外,还应对渔民捕捞进行一定的条件限制,对其准入进行统一的管理,减少渔民进入市场,从而使得总体捕捞量减少,鱼类有生存喘息的机会。

此外,实施增值放流,实行海洋牧场建设也是保护渔业资源的重要举措。舟山市自1982年实施渔业资源增值放流,这以举措对于舟山海域渔业资源衰退起到了一定地遏制作用。一度快要消失的大黄鱼种群,也因增值放流技术,近年来也有少量地捕获。今后还应加大放流品种,促进渔业资源物种的多样性,实现生态、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建立海洋牧场即建立以捕鱼、育苗和养殖为三大支柱的渔业生产系统,采用高新技术,充分掌握设定海域的海洋环境和生态学特征,使渔业资源得到更为高效的利用,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也促进渔业资源产业化的发展。

3.2 完善渔业产权制度

针对渔业资源产权不明晰的现状,我们必须加快完善产权制度的建设。渔业资源产权化管理必须与政府行政管理相结合,因为公有财产是归国家管理。而“公地悲剧”之所以形成,是因为大家将海洋渔业资源看成是可以自由进入的公共财产。因此国家政府必须在行政管理上做出行动。现如今较为常见的政府实施渔业产权制度管理的有设立海洋保护区,进行海洋区划管理等。海洋自然保护区,是指以保护海洋为目的,在海域、岛屿和海岸带对选择的保护对象,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保护和管理的区域。舟山市目前拥有2个国家级海洋特级保护区,分别是嵊泗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和普陀中街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这两个特别保护区在保护鱼类资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得某些重要的经济鱼类得以繁殖,如大、小黄鱼。海洋区划的作用是在区划过程中对于海洋利用的空间分配将形成一种“群体产权”,这种产权反过来又激励利用者合理利用海洋资源。产权一旦明晰,就会使得资源的市场价格与相对价格相匹配,从而也就不会导致渔业资源的无效配置。

产权是行为权利,它反映的不是人与物的关系,而是人们之间一组被相互认可的行为性关系。因此在海洋区划中,对资源保护应涉及的权利包括:准入权、管理权、专属权等。因此可以对渔民征收相关的税收,使得渔民的外部成本内部化,使得准入的渔民数量减少,渔业捕捞强度会轻一点。

3.3 实施排污收费和许可证制度

针对海洋环境受到人为污染产生负外部性,从而使得渔业资源递减的问题,我们应对排污企业、团体和个人开展一定的措施。究其根源,还是成本的问题,那么起也成本,治也成本。从成本出发,对排污单位征收等于社会边际损害的庇古税,即进行排污收费制度,使排污单位外部成本内部化,从而克服边际社会成本与边际私人成本偏离的问题。这样排污单位就不会心存侥幸,向大海“自由”地排放污染物,污染海洋环境。此外,政府还可以采取实行排污许可证,排污权交易的方式控制企业向海水排污,使得排入大海的污染物总量得以控制,从而保护海洋环境。这些都是从企业的边际私人成本出发,使成本内部化的表现。

3.4 加强海水环境监测

海水环境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状态,会受到人为、自然的影响而不断发生改变,为此,我们要切实贯彻“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实现对污染事故的事后治理向事前防范的转变。不H要严格控制工业污染源,对于海上作业活动也应进行科学调查,才能予以实施。如舟山市共布设监测站位165个,对开展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跟踪监测,保证海洋工程的实施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在可承受范围内,从而确保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的安全,使得鱼类可以正常的繁殖,产量得以提高。

4.结束语

海洋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不顾海洋生物,而无序地开发海洋。只有当人与资源,环境和谐相处时,人类尊重自然规律时,人类才会得到大海最大的馈赠。如今,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趋势,而海洋资源的有效配置是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渔业资源作为海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确保其稳定的产量对于海洋经济的稳步发展具有关键意义。

参考文献:

[1] 马中.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朱坚真.海洋资源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3] 王敬国.资源与环境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

[4] 阿格弟(英).区划海洋:提高海洋管理成效[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2.

[5] 马丽卿.希望在海洋――舟山群岛新区海洋产业发展研究[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2.

保护海洋资源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海南;海洋经济;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5-0051-02

纵观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都是因海而兴、因海而强、因海而昌盛。世界上10个最发达国家中有8个在沿海,如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等;世界五大产业带全都濒海而建。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人类越来越认识到海洋拥有无法估量的通道价值和战略价值。中央在十报告中高瞻远瞩提出“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战略,海南也及时提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进海洋强省建设”。

一、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

海洋经济一词的较早表述,见于1999年10月12日―13日加拿大AVSL举办的主题为“海洋经济与圣劳伦斯发展”的论坛,该论坛主要探讨海洋经济在圣劳伦斯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作用。2009年6月,美国出台了国家海洋经济计划的第一份独立报告《美国海洋和海岸经济(2009)》,并召开了美国“海洋经济:海洋在国家经济未来发展中的作用”听证会。后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关于改善海洋、海岸和大湖地区、增强海洋经济实力发展计划”的备忘录。至此,美国海洋与经济的联系以及海洋在经济中的地位,才首次被提升到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的高度。Rockefeller(2009)指出,“海洋经济及其重要性在当今得到了很好的见证,从食品到燃料,我们依赖于海洋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来驱动经济发展。”关于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IUCN(2009)提到“健康的海洋经济”(Healthy-

blue economy),事实上是将海洋生态和海洋可持续发展理念渗透入海洋经济中的发展思维,是海洋生态系统与海洋经济系统统筹协调的发展模式。

(二)国内研究

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五次海水养殖浪潮,被称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史上的五次海洋产业技术革命。20世纪80年代,我国又提出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向海洋乃至内陆水域索取人们所需要的、更多的优质水产品的“海洋革命”的新构想。此后,“海洋产业”、“海洋经济”的口号频繁出现于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文献中。宋幼勤(2001)认为,海洋经济即为蓝色经济,或者将蓝色经济解释为海洋经济的衍生形式。还有学者提出了更狭义的海洋经济概念,将海洋经济定义为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车亭,2007)。而近期,尤其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提出后,国内各界对于海洋经济的理解(姜大明,2009;龙永图,2009)虽然在具体表述上略有差别,但基本上都已将海洋经济与蓝色经济做了区分,将蓝色经济视为较之于海洋经济的一个更为宽泛、更具发展内涵的概念,更强调海洋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海洋生态与经济、社会等子系统的协调,海洋产业外延的扩展,即由单纯的海洋经济扩大到海洋、临海、涉海三方面,以及海陆统筹一体化发展[1]。

二、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挑战

(一)发展现状

海南省四面环海,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海域面积的2/3,海岸线长度1 823公里,拥有国内唯一的热带海洋性气候,海洋资源十分丰富。作为中国海洋面积最大的省份,海南省2011年海洋生产总值达到612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提高到24%,逐步形成了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业等四大支柱产业;2011年,这四大支柱产业增加值396亿元,占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的64.7%。逐步形成了以海口市为中心的北部综合产业带、以三亚市为中心的南部休闲度假产业带、以洋浦经济开发区和东方工业区为主体的西部工业园区和围绕“博鳌亚洲论坛”的东部旅游农业产业带。滨海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海南省航空业、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酒店业的快速发展,刺激了该省的消费需求,有力地拉动了海南省经济增长[2]。海洋港口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形成了北有海口港、南有三亚港、西有洋浦港和八所港、东有清澜港的“四方五港”格局。

(二)存在的问题

1.海洋产业结构有待优化。海南省海洋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第二产业发展滞后、比重过低。2010年,海南省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为22:23:55,而全国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为5∶47∶48,与全国对比,海南省海洋经济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第二产业比重过低。

2.海洋科技力量较为薄弱。海南省海洋人才缺乏,科研机构分散、规模较小,尚未形成合力,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大型研发基地,影响了海洋科技综合优势的发挥。科技成果产业化进展较慢、转化率较低。

3.海洋产业投入不足。目前,海南省海洋产业投融资体制不健全、渠道不畅通,各级财政没有设立海洋产业专项资金,不能发挥财政对海洋产业投入的带动作用。同时,涉海企业也没有直接进入资本市场融资,融资渠道不宽。造成海洋产业融资能力弱,投入严重不足,而海洋产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投入不足直接影响到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进程。

4.海洋法律法规体系有待健全。海南省海洋立法进程相对滞后,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现行海洋法律法规过于原则化,有些已经建立的海洋法律制度内容不够完善、不配套、不系统,没有形成完善的海洋法律体系。

(三)机遇与挑战

海南省虽拥有独特的海洋资源优势,但是2011年海洋经济总产值仅为612亿元,与广东(9 807亿元)、山东(8 300亿元、浙江4 500亿元)、福建(4 420亿元)等沿海省相比差距很大,这与其海洋资源大省的地位极不匹配,离海洋经济强省差距甚远,大海洋小产值矛盾尤为突出。“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海南省如何在较短时期通过跨越式发展,达到或超过沿海强省海洋经济水平,是建设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和实施绿色崛起面临的重要挑战。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背景下,作为海洋大省的海南省迎来了发展海洋经济的重大机遇,海南省该如何利用好辽阔的海域,抓住机遇建“海洋强省”。海南省应大有作为,也义不容辞。因此海南省应利用好优势的海洋资源,跨越式发展海洋经济,加快推进“海洋强省”战略步伐,早日实现国家的战略意图。

三、加快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的策略

(一)培养海洋意识,维护海洋权益

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通过网络、媒体、展览等多种途径,强化海洋国土观念,增强科学开发利用海洋意识,强化海洋环境资源意识,深刻认识发展海洋经济对维护南海和海洋权益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加强渔监船队建设,开展南海定期巡航制度,依法开展巡航监视和执法检查,对越境捕捞渔船依法查处。建设南海维权基地,在西南中沙群岛设立行政机构,加强对西南中沙群岛的行政管理。鼓励海南省渔民建造钢质大型渔船,建设西南中沙渔业补给基地,发展外海捕捞,进一步维护我国南海[3]。

(二)实施科技兴海,加快发展步伐

整合现有的海洋科技力量,以海南省水产研究所、海南省海洋开发规划设计研究院为基础组建海南省海洋科学研究院。建立军队、企业、科研院校研发体系,支持海洋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争取设立国家南方海洋科研中心和科考基地。多渠道增加海洋科技投入,财政逐步增大社会发展科技专项资金规模,支持海洋领域科技创新活动,推进海洋高新技术成果集成创新和产业化。建设南海海洋科技研发基地和产业园区,加快海洋高科技产业化进程。科学开发西南中沙海洋资源,同时在三沙市建设海洋生态保护区,并加强渔业基础设施建设。

(三)加大投入力度,壮大产业规模

政府应加强财政资金对发展海洋经济的支持,特别是要增加对公益性海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积极争取将南海油气开采税收的一部分用于军民共建海防体系建设,力争海洋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物资、装备免税。搭建投融资平台,逐步建立起财政扶持、金融支持、群众自筹、吸引外资等开放式、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积极争取商业银行的信贷投入和国家中长期政策性贷款的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将资金向海洋产业倾斜[4]。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吸引外商采取各种投资方式兴办海洋外资企业。

(四)抓好项目建设,强化带动作用

应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引入一批关系全局和带动性强的重大海洋经济项目。要加强协调配合,提高办事效率,优先保障具有重大影响的海洋项目用海用地指标,并以此类项目为突破口提升带动辐射功能,促使相关海洋产业集中集约发展,推动海洋产业结构升级和布局优化,壮大海洋经济总体规模,增强海洋经济发展后劲。重点抓好海洋旅游、海洋石油化工、海洋船舶制造、滨海矿砂项目和重大海洋科技项目的建设。在国家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开发西沙、中沙、南沙海域资源。

(五)完善法律体系,提升管理能力

完善地方海洋立法内容,重点推进法规空白领域的地方性立法工作,增强海洋法规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加强港口管理、海洋渔业管理、海洋资源管理、海岸带保护与开发管理、海岛开发与保护、海域管理和海洋环境保护等法规体系建设,形成更加完备的海洋综合管理法律制度,做到依法“管海”、依法“用海”和依法“兴海”,把海洋资源开发和管理活动真正纳入法制化轨道。建立海上执法协调机制、海上执法信息通报和案件移交制度,开展海上联合执法行动,提高对海上综合案件的处置能力,制定海上应急执法工作预案,提高海上执法的整体力量与优势。

(六)实施人才战略,增强发展后劲

突出引进和用好高层次海洋创新创业型人才,加强重点海洋产业领域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创新海洋人才工作体制机制,营造适合海洋人才发展的制度环境。制定海洋人才管理政策,狠抓落实,把海洋重要人才的优惠政策真正落实到人头上。实施海洋人才工程,重点引进和培养海洋高层次创新创业型人才、海洋基础科技人才和海洋管理人才;加快推进滨海及海岛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工程、海洋新兴产业、南海资源开发等重点海洋产业的人才工程建设。建立健全海洋人才公共信息与公共服务平台。

参考文献:

[1] 崔玉阁.山东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5.

[2] 齐美东.基于SWOT的海南海洋经济发展探讨[J].生产力研究,2011,(1):135.

保护海洋资源的重要性范文第6篇

关键词:海洋生态补偿;问题;对策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构建辽宁海洋生态补偿财政实现机制研究”(编号:L14BJY016)阶段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8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4月2日

海洋生态系统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是必不可少的生存基础。海洋自然资源为人类生存提供了丰富的物质产品,并且海洋生态系统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包括气候调节、水分平衡、营养元素的循环等不可或缺的服务。海洋生态系统虽然发挥着巨大价值,但是长期以来都没有被充分重视。海洋经济发展迅速,海洋资源的使用过程中,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例如环渤海及黄海北部沿岸城市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超量排放,导致其近海港湾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致使海域环境明显恶化;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程度的增高和水产养殖业的拓展,也带来了海洋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海运业的发展导致外来有害赤潮种类的引入,全球气候的变化也导致了赤潮的频繁发生。海洋生态系统具有公共物品特性,尤其是海洋环境的保护和破坏具有明显的外部性。因此,建立并完善海洋生态保护和建设的生态补偿实现机制,是紧迫且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

总体而言,辽宁省在探索海洋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实践中还存在以下局限性:

1、海洋生态补偿资金投入有限。环保资金用于陆源污染治理较多,用于海洋生态建设较少。虽然海洋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于陆源,但海洋生态建设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如果资金投入不及时,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限度,需要的建设资金将大幅上升。从辽宁省来看迫切需要进行海洋生态建设的地方普遍位于偏远海岛地区。这些地方经济不够发达,地方财力有限,然而生态建设的任务十分迫切。

2、海洋生态补偿立法不足,且存在缺陷。我国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关于生态补偿的基本法。《环境保护法》作为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关于生态补偿方面的内容不够具体明确。专门针对海洋资源生态补偿的规定很少、太笼统、可操作性不强。例如,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法律的相关条文规定,“有关单位”或“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可代表国家对责任者提出海洋生态损害赔偿要求。而有关单位或部门包括环境保护、海洋、海事、渔业和军队环境保护等部门,具体的补偿实施主体不明确。此外,“责任者应当排除危害,赔偿损失”及“可以责令其限期治理,支付消除污染费用,赔偿国家损失”等规定比较笼统。损失具体应包括哪些,立法没有具体的规定。辽宁省也缺乏海洋生态补偿相关的地方性法规。这些给海洋生态补偿实践带来了事实上的困难。

3、海洋生态补偿机制单一。当前辽宁省的生态补偿资金主要来自省政府转移支付。可以说,陆海之间、河海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横向转移支付基本没有。辽宁省海洋生态补偿机制尚处于探索阶段,对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认识还不统一,例如现阶段补偿建设项目也仅针对资源损失大、危害明显的围填海、海上爆破等工程补偿,海洋生态建设的占比仍然较小。

4、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价值评估技术的应用尚不成熟。对经济活动导致的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价值变化的评估是确定海洋生态补偿范围对象和标准的重要依据。当前国家海洋主管部门已开始着手建立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定量模型和服务价值计算方法的标准体系,虽然已经建立了我国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类体系量化指标和价值计算指标体系,但由于缺乏相应的制度和组织保障,相关的定量评估技术在评估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益的应用很少,尤其在海洋生态补偿工作中,补偿依据的确定并未建立在应用科学规范的定量技术评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变化量的基础上。

5、海洋生态补偿工作缺乏社会团体和广大民众的监督。对于海洋经济建设,社会关注较多,而对于海洋生态保护和生态补偿机制则知之甚少。针对2011年发生在渤海海域的康菲漏油事件,新浪网曾做过一个网上民意调研,网上投票结果显示,只有9%的人担心海洋环境污染。由于对生态保护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对生态补偿机制的了解就更少了,加之缺乏相应的引导和舆论宣传,社会团体和广大民众对海洋生态保护的参与度很低,还无法成为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的社会监督者。

辽宁省海洋生态补偿机制实践中的对策建议:

1、规范生态专项转移支付,建立纵横向交错的海洋生态补偿机制。为保证转移支付资金能够足额、高效的用于生态建设,各级财政应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引起的财政减收,有针对性地建立海洋生态补偿专项基金,保证专款专用。海洋生态建设涉及环保、水利、林业、渔业等多个部门,涉及区域间、陆海间及行政领域间的各方面利益,为此,应进一步探索和建立横向补偿机制,协调好陆域和海域之间的关系,统筹行政区间、部门间、行业间和项目间的生态建设措施和补偿机制尤为重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和管理体制不利于横向生态转移支付的实施和操作,故对于纵横向补偿,应统筹考虑,分步推进。

2、多方位开拓海洋生态补偿资金渠道,扩充资金来源。除了传统的财政支持外,还应以金融为杠杆积聚社会团体民间资本和企业投资来扩充资金来源,并加强与国际环保组织的合作。一是丰富国家财政的支持形式,除国家财政专项拨款外,国家还可开征海洋资源费资源税以及发行国债来扩充海洋生态补偿资金;二是加大地方财政支持力度,地方政府每年可再划拨一块海洋生态环保专项补助金,主要用于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海洋生态补偿恢复和治理;三是打造蓝色金融聚集带,对有利于海洋生态环保的项目和对海洋生态保护做出贡献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推行优惠贷款,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和商业性金融积极参与海洋生态建设并逐步推出蓝色金融理财产品,吸引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来壮大海洋生态补偿资金力量;四是加强与国际环保组织的合作,寻求国际基金,如全球环境基金和世界自然基金的资金支持。

3、构建海洋生态补偿评估标准。对于海洋开发活动的生态补偿依据与标准制定主要是依据受损海洋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够得到实施对无法就地恢复的则可通过替代性修复或区域性保护得以实现的成本支出进行计算,包括海洋生态的丧失和海洋环境功能损害的损失;海洋生物物种、种群和群落的损失;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基本功能的损失;为修复、恢复及异地修复、恢复上述海洋生态损害而需要支付的费用;为上述目的而支付的检测监测和评估等费用;对于一些围填海项目还可以通过建立一系列生态经济模型来评估填海造地生态损害的价值以及被填海域作为生产要素的价值。

4、强化海洋生态补偿监管机制。将生态补偿纳入海洋工程建设的日常监督和竣工验收工作内容,加快建立原生态海洋资源数据库,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信息的公开化,推动涉海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制度化,政府要引导形成多渠道的对话机制,有助于大力推动海洋生态补偿的深化实施。

5、增强群众的海洋生态补偿意识。海洋生态补偿必须得到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还应注重生态补偿的科普教育和大众宣传,提高群众的生态补偿意识,明确海洋生态补偿的政策,以及责、权、利分配机制,并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保护海洋资源环境的效率和能力,使公众积极主动参与到海洋环境保护和建设中去。

主要参考文献:

[1]贾欣.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渔业信息与战略,2012.8.

[2]刘慧.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2.11.

[3]阮成宗.浙江省海洋生态补偿机制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3.

保护海洋资源的重要性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海洋强省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海洋经济 广东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6)06-0089-05

[基金项目] 国家海洋局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海洋强国建设的评价体系研究及应用”(编号:201405029);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局长基金(1609)。

[作者简介] 杨黎静(1985 ― ),女,福建莆田人,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南海规划与环境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海洋经济与管理;钱宏林(1957 ― ),广东人,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局长,研究员,研究方向:海洋管理;李宁(1980 ― ),河南郑州人,国家海洋局南海规划与环境研究院海洋经济研究室,博士,研究方向:海洋经济。

一、 广东建设海洋强省的优势

广东毗邻港澳,是连接国内外市场的重要桥梁,地缘优势突出。“湾区”特征明显,具有“六湾区一半岛”①,是多元文化融合与合作的平台。随着CEPA 等深入实施,跨行政区域、跨界等各个领域的广泛合作进一步加深。加上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等自贸新区的助力,未来广东将以湾区为核心,扩大区域共同利益,参与经济全球化发展。

广东海域面积是陆地面积的2.3倍,岸线长度占全国的1/5,居全国之首,港口岸线资源丰富,适宜建港的海湾200多个。初步形成以广州、深圳、珠海、汕头、湛江港为枢纽港的港口运输体系,全省生产泊位码头数、万吨级以上泊位数均居于全国沿海省市首位。截至2014年底,全省货物吞吐量居全国第二,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广东港口群在贸易往来中的重要性不断加强。此外,广东海洋生物、旅游、矿产等资源相当丰富,沿岸海洋能开发潜力巨大,海洋资源综合实力排序中居首位,海洋资源存量指数也远高于其它沿海省市。

广东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市场体制发育良好,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及其配套体制,为海洋经济的市场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再者,广东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海洋工作,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重要战略,并在“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提出“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率先在全国建成海洋经济强省的目标”。

二、广东海洋强省建设现状

海洋政策不断完善。广东先后签订、出台了《关于促进广东海洋经济强省建设的框架协议》、《关于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努力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决定》以及相关配套实施方案,带来了大规模海洋建设项目的规划以及海洋经济建设的全面启动;又率先在全国编制《广东海洋经济地图》,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文件,如广东省财政厅和海洋与渔业局还联合的《广东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专项项目管理办法》,为建设海洋强省提供了相应的财政政策保障。此外,广东沿海9地市纷纷制定建设海洋经济强市意见或实施方案,旨在助推海洋强省建设。

海洋经济发展迅速。2015年广东实现海洋生产总值13796亿元,连续20年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21.3%。同时广东海洋经济在地方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日益凸显,近三年广东的海洋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速度约为15.7%,高于同期广东地区生产总值,海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海洋经济保持平稳增长态势。目前形成了以滨海旅游业为首的海洋产业发展格局(如图1),五大支柱产业呈现强劲的增长态势,海洋产业结构已呈较为合理的“三二一”模式,进一步拉大了与其它沿海省市海洋产业结构的相对优势。

海洋科技能力不断增强。广东的海洋科技力量较为雄厚,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成果转化初见成效。2014年广州南沙成为全国第六个国家科技兴海示范基地,此外广州、湛江还被确定为国家海洋高科技产业基地。全省海洋科研机构(含中央驻穗机构)数量约占全国的1/7,居沿海各省前列,其中有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多家海洋科研机构。此外还有中山大学等部分院系参与海洋科研和教育工作,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海洋教育体系和强大的海洋科研力量,为海洋强省建设提供了科技和人才支撑。部分高校还设立海洋学院、海洋经济研究中心,联合在粤涉海科研机构成立海洋高新技术协同创新联盟,启动建立国内首个海洋天然产物化合物库公共服务平台。近两年共争取国家支持广东省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专项扶持资金5.58亿元,引导社会投资超过20亿元,重点开展海洋生物高效健康养殖、海洋装备等领域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

海洋生态文明不断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明显,基本建成沿海防护林体系,宜林海岸线绿化率达94.6%。开展重点湾区海岸整治修复,陆源入海污染防控力度加大,启动美丽海湾建设,初步实现还海于景。截至2015年全省海洋与渔业保护区总数达108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国家级海洋公园4个,保护区数量、面积和种类均居全国首位,涵盖河口、海岛、珊瑚礁和海草场等生态系统。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数量也居全国沿海之首,珠海横琴、汕头南澳、湛江徐闻更是纳入了首批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此外,广东还将与海丝沿线国家进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合作,在国外建设海洋生态系统监测与研究站9个,开展海洋生物多样性、污染物监测与控制等联合研究。

海洋公共管理及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广东在海洋管理方面建立相关的组织领导机构,确立了联席会议等统筹协调机制,有序推进海洋综合管理先行区建设,先行探索海砂开采海域使用市场化配置、区域性集中集约围填海开发管理模式,推进“海域使用直通车”试点。海洋公共服务能力逐步提升,组织开展海平面变化影响调查评估、海洋灾害影响评估和警戒潮位核定,启动建设海洋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及部分海洋气象浮标站,部分沿海地市建成三维海域动态监视监测应用、海域使用移动监视监测和三维海底管线信息管理系统。

三、广东建设海洋强省面临的挑战

海洋发展面临资源环境双重压力。目前广东海洋经济发展面临海洋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海洋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趋势,各种累积性环境矛盾尚未完全解决,海洋生态系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如滨海湿地减少、海洋生物群落退化等,环境调控和修复的速度滞后,近岸海洋环境约束日益趋紧。此外海域、岸线等资源集约化利用程度也不高,自然岸线被截弯取直,生物多样性迅速下降,污染物加速在海底积聚,海岸生态、景观价值严重损耗,也减弱了抵御风暴潮等海洋灾害的能力。海岛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全面的统筹规划和有效的市场化配置机制,严重制约着广东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以高科技为支撑的海洋新兴产业规模不大,关键技术自给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与国内外领先水平的差距明显,许多成果距离产业化目标尚远,缺乏海洋高新技术创新平台,海洋高新技术对海洋产业的贡献明显不足,缺乏大型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龙头企业和产业园区,制约海洋强省的建设。

海洋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不高。广东海洋经济发展缺乏宏观统筹协调,沿海产业结构雷同,出现部分低水平重复建设及无序用海争夺,无法发挥区域竞争的正面效应。与世界发达国家与地区相比,产业结构还存在有较大差距,急需深度调整,其中第二产业内部发展不平衡,大部分新兴产业发展滞后。海洋主导产业没有形成优势突出、相互关联的格局,产业集聚度不高,尚未形成整体规模优势。珠三角与粤东、粤西之间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明显,资源过度开发与闲置并存。区域海洋经济合作不足,粤闽台、粤桂琼海洋经济合作实质内容不多,不利于海洋强省的建设。

参与次区域合作圈力度不够。广东政府在区域发展策略上对东、西两翼的重视不够,导致参与泛北部湾经济合作不足,不仅使粤西地区错失发展良机,也给参与东盟次区域合作形成一道无形壁垒,阻碍了对相关次区域合作的深度参与。对东盟的研究较缺乏,尤其体现在参与相关次区域合作机制方面,在政府层面对东盟区域合作热情不足,力度及层次也不够,相关针对性政策比较缺乏,这与广东―东盟彼此的经贸份额、地位较不相称。

海洋综合管理服务能力不足。目前广东尚缺乏具有高度权威的综合管理机构对海洋事业发展进行有效的规划、监督及服务,相关涉海部门职能交叉,用海项目仍存在多头管理现象,严重制约着海洋经济的发展效率。海洋综合管理服务能力建设已严重滞后于海洋经济高速发展的需求,主要体现海洋防灾减灾保障能力和应急处理有待提升,海洋资源市场化管理技术体系尚未形成,岸线精细化管理能力不足、海洋事业综合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水平不高等。由于目前缺乏开展海洋综合管理的配套管理办法及相关经费支持,也尚无海洋综合管理专项资金,未能通过强有力的海洋宏观调控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四、广东建设海洋强省战略构想

根据《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中广东海洋强省建设的战略定位并立足于广东海洋强省建设的优劣势,未来广东省海洋强省的建设目标应该是:2015~2020年广东省真正实现由“海洋大省”向“海洋强省”的跨越,至2020年全面实现海洋强省建设;至2025年,全面完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和自贸区建设等历史重任。

海洋强省的具体目标应包括:

――海洋基础设施和基础领域加快建设,推动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实现“五通”①要求,达到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标准;

――海洋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3%以上,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25%以上;海洋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区域海洋发展协调度明显增强;

――海洋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陆源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单位GDP能耗达到0.4以下,近岸海域水质达到二类以上比例达到90%以上;

――海洋科技贡献率进一步加大,海洋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海洋科技投入占海洋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20%;

――海洋综合管理服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海洋环境监测、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防灾减灾、应急处理等管理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

――海洋文化发展迅速,文化考古、遗址修复、海洋展览、海洋影视等各类海洋文化业态得到充分发展,全社会对海洋的认知度得到明显提高。

五、广东建设海洋强省路径

(一)运用政策优势促进海洋经济稳增长

首先,在当前国家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大背景下,应加快推进“引进来”和“走出去”,充分利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广东自贸区建设的政策优势,利用金融创新引导海洋经济发展,加快形成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机制。其次,应该大力发挥政策优势,强化海洋生态资源和海洋灾害治理,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再次,广东建设海洋强省获得国家前所未有的支持,大规模海洋建设项目的规划以及海洋经济建设的全面启动,都有利于广东海洋经济发展。

(二)提高海洋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

通过不断地提高海洋高新技术在海洋科技中的比重,加强海洋科技的人才投入、集中力量进行知识、技术、集成创新,不断完善科技转化与服务平台,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才有助于海洋经济的升级转型,提高经济发展的内在质量,加快建设海洋强省的进程。其次,要充分利用国家和省涉海科技基础,推进海洋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建立海洋科技创新战略联盟,为海洋强省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如2015年广东成立的首个海上丝路协同创新中心,充分整合了全省科技创新力量,不仅在海洋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学术研究上服务于“一带一路”战略,而且积极拓展多边海洋合作,提供社会服务,为海洋强省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三)统筹产业竞争与次区域合作圈发展

注意突出特色,集中重点,发挥地区优势,建立跨区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特色鲜明、错位竞争、合作双赢的现代蓝色产业发展体系。首先,需要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规划布局,调整和优化产业空间结构,加强各产业在区域内的资源整合及合理配置,通过提升珠三角海洋经济区的核心作用,带动粤东、粤西两翼的海洋经济发展,逐渐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其次,利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战略机遇期,发挥临海区位和资源优势,带动腹地对外开放,发展地方特色海洋产业,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区域海洋经济发展格局,并努力提高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重,逐步降低资源依赖型产业的比重。再次,加强与周边地区合作,积极推动构建粤港澳、粤桂琼、粤闽台海洋经济合作圈,统筹次区域经济圈之间的产业发展关系,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市场共拓,打造升级版的中国-东盟自贸区主力省,争当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排头兵。

(四)坚持海陆联动实现共赢发展

以优势海洋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形成配套完整的产业链,也要进行海陆统筹,改善粤东、粤西、粤北的交通条件,发挥港口工业的辐射带动能力,构建全面的开放格局,以点线带面,利用湾区推动城镇化建设,统筹海陆资源,在更大范围内集聚先进生产要素,并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城市群,带动海洋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高地区综合竞争力,实现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的共赢发展。

(五)建设海洋生态文明促进人海和谐

首先,应构建海洋环境保护长效机制,重点推进环珠江口宜居湾区建设重点行动,逐步实施重点海域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实施海洋环境综合整治修复示范工程,积极推动海洋牧场建设,加强与海丝沿线国家在海草、珊瑚等海洋生态系统保护方面的合作,探索建立蓝色碳汇生态功能区。其次,要打造高质量的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推动各地开展港湾整治和生态修复,开展海岛陆域生态修复、生态廊道修复,建设亲水平台和海洋观光体验园、红树林公园,并在美丽港湾内推动海洋生态红线制度,加强自然岸线和生态敏感海域的保护,制定港湾生态容量。再次,结合城镇化建设,优化国家级渔港、美丽港湾和幸福渔村建设,打造海洋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滨海城镇,打造一批生态优美、宜居宜游的海岸景观带。最后,树立尊重海洋、顺应海洋、保护海洋的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建设“美丽海洋”、“美丽广东”,实现广东海洋强省的可持续、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卢文刚、黄小珍、刘沛.广东省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战略选择[J].经济纵横[J].2014(2).

[2] 广东省海洋发展规划研究中心.抢抓机遇先行先试大力推进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建设[J]蓝海经济,2015(1).

[3] 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2015年广东省海洋环境状况公报[R].2016年.

[4] 杨黎静.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财政思路与对策――以广东为例[J].地方财政研,2013(11).

[5] 张莉.广东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研究[J].太平洋学报,2009(8).

[6] 杨黎静,谢素美,王平.广东省海域使用金征收现状与使用对策[J].地方财政研究,2015(9).

保护海洋资源的重要性范文第8篇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governments in many countries have done a lot of work.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legislative measures to control air pollution, to protect forest resources and Marine resources, to stop any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herefore, governments are play a most important func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oday.

I think,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the government must take more concrete measures. First of all, the government should let people fully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rough education. Second, more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put the population planning policy, because more people means more people means more pollution. Finally, those who intentionally damage the environment should be punished severely. We should let them know that destroying environment means destroying mankind themselves.

仍然有很多环保问题在近几年。最严重的问题之一是空气,水和土壤的严重污染。污染的空气严重损害人们的健康。污染的水引起的疾病和死亡。更重要的是,植被已大大减少,随着现代城市的快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