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触觉与触觉环境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居住区;儿童活动;空间景观设计
室外活动空间能为儿童提供更多的社会活动与身心活动的机会,对他们的情商和智商的开发存在特殊意义。居住区作为生活居住环境,其中的儿童活动空间相较于公园和游乐场,更为方便易达,并不受时间限制,也无消费压力。因此,居住区成为儿童日常活动最主要的承载空间。
一、公共景观环境对儿童成长的意义
(一)亲近自然,培养审美感知力
大自然是教育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让儿童接触大自然,在体验的过程中去感知与认识,逐渐提高孩子们对自然和生物的兴趣。丰富环境影响大脑的发展。儿童与环境相处的方式与过程,是他们对环境感受和体验的过程[1]。而对自然环境中植物、动物、阳光、雨露的体验,都将转化成为儿童视觉、触觉、嗅觉、听觉等的感受。通过景观设计有意识地引导儿童对自然变化的体验,并逐渐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感性认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感知力。
(二)游戏交往,触动情感教育
居住区内的儿童活动空间给孩子们提供了嬉戏奔跑的场所,一个有趣的活动场所能使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触发他们的活力和冲劲。并且,儿童在与同伴游戏的过程中,能使他们在感受游戏快乐的同时,不但可以体验互相帮助、相互合作的乐趣,还能经历竞争与失败的挫折。因此,在活动空间中,不同的情感体验,更有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品德。
(三)探索学习,促进智力开发
室外景观环境相对于室内空间而言,更具有灵活多变性;例如植物景观的外观,会随着季节的更替,时间的变化而改变;环境中的活动人群也会因时间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搭配。儿童在探索环境中出现的这些高低、远近、明暗、软硬的概念时,所激发出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又能强化他们学习的兴趣[2]。而丰富的游戏环境,可以提供给孩子更多的接触人、事、物的机会,使得游戏本身更富有活力。
二、儿童活动空间景观环境的设计对策
室外儿童活动空间作为对儿童成长认知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应该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活动需求。而针对儿童活动的景观环境设计,也应服务于各个成长阶段的儿童。根据一定的划分标准和个体生理年龄的自然阶段,儿童时期可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婴儿期(0-3岁)、幼儿期(3-7岁)和儿童期(7岁以上)。下面就以儿童发展的不同时期为基础来列举其相应的景观环境设计对策。
(一)婴儿期
在这段时期中,婴儿最初只能躺卧,在家人怀中、或婴儿车中获取对外界的认识和认知,他们在行动上完全依赖于他人;随着婴儿的成长,他们慢慢的能分辨色彩、能爬、会走,自己摸索着探索周边的环境。因此在针对婴儿期设计的景观环境中,空间氛围要以安静为主,提供可供父母与儿童一起活动的场所,如小型铺装广场、林荫草地等;还要为他们提供丰富的感知空间,为儿童的触觉、听觉、视觉、嗅觉等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3]。同时,这样的活动空间不宜太过空旷,应有适当的围合,给在里面活动的婴儿提供安
全感。
(二)幼儿期
到了幼浩冢儿童的独自活动能力不断增强,伴随着他们的好奇心和对外界探索的欲望也不断增加。和同龄人的互动游戏成为他们最主要的活动方式[4]。这个时期的活动空间需要更为开阔与宽敞,可提供沙坑、水池、小型体育健身器械等活动设施,同时要注意加强活动空间的围合性和安全性。在幼儿活动场地的周围,要注意保证良好的通风和光照,并给家长或陪护人提供休息和看护的空间;同时,在做围合的时候多用高低色彩不同的植物进行软围合,以达到安全和隔离噪音灰尘的效果。
(三)儿童期
在这个时期的儿童,已经有一定的独立思想,不需要成人时刻看护着,在对其服务的景观设计上就更为灵活,相对于家长的陪伴,他们更喜欢与同伴一起进行集体游戏。因此在居住区中,可提供一些便于开展灵活游戏的开阔空间和游戏设施,同时,这个时期的也是儿童的小学时期,学习活动也需要考虑到设计当中。
三、结语
目前伴随着我国二胎政策的开放,儿童的数量将大幅增加,居住区儿童活动空间的环境景观设计不但为孩子们提供了健康成长的空间,还提供了不同年龄、不同家庭的儿童交往学习的机会。儿童的成长过程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过程,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为他们营造一个适宜身心发展的景观环境,作为儿童生活中的“绿色伙伴”。
参考文献:
[1]王伟.基于儿童参与的校园景观环境设计――以日本福冈移槟闲校园景观环境设计为例[J].华中建筑,2015(3):108-111.
[2][美]克莱尔・库珀・马库斯.人性场所[M].俞孔坚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242.
关键词:卧室环境;环境设计;生理特征
0引言
根据中国睡眠指数报告显示,国内居民有三成人存在睡眠困扰[1]。影响睡眠因素主要分为人自身因素和影响人体生理的环境因素。人自身因素包括自身的情绪、压力、疾病、习惯、年龄、体力活动等因素。环境因素主要是指睡眠处周围的环境。“色彩疗法与整体室内设计”顾问苏西•夏兹阿里表示:“卧室装饰环境影响你每晚的睡眠质量。”不论是夜间的8小时睡眠,还是午间的小睡,其休息的界面形状、尺寸、比例、质地、色彩、声音等综合作用所营造的外界环境氛围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刺激人的感知觉。卧室作为完成睡眠,恢复精神和体力之地,其环境就成了影响睡眠质量的重要因素。人的感知觉是人的生理活动的重要方面,具体来说是人对外界环境的一些刺激的信息接收和反应能力。它们主要依赖于人的视觉、触觉、听觉、味觉、和嗅觉。而在卧室休息中主要以人的嗅觉环境、触觉环境、听觉环境、视觉环境为主。
1视觉环境
人类所获得的信息有80%来自于视觉,而在卧室环境中,其卧室的光环境、动静环境、色彩环境、卧室空间形状、大小、空间布置,及卧室环境所营造的私密性的综合环境是视觉环境刺激人产生相应心理情愫从而调节睡眠状态的主要环境因素。
1.1光环境
人眼的视觉是通过反射外界光线产生的,因此光线照明是视觉的决定因素。卧室内是通过自然光与人工照明协调,来满足人们对光的需求。因光照的明亮度影响人的褪黑素分泌等,而人体每天分泌的褪黑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体的睡眠时间,从而影响人体的生物钟系统和睡眠质量[2]。根据研究表明:在波长为460左右时,即光线中的蓝绿光谱,对生理节律的影响是最大的。使用偏红色光谱的灯光照明有利于人们保持高质量的睡眠;而绿色和蓝色因对褪黑激素分泌的抑制能力较强,夜间照射会导致较浅的睡眠深度[3]。卧室内白天有自然太阳光更能促进空气自然循环,室内杀菌,使室内夜环境的气流更接近于适宜人生存的自然状态。因此,若要保证高质量的睡眠,在卧室内光环境的设计时,应从以下几点考虑。1)夜间人工光的采用时,应尽量采用波长较长的偏红色光谱的灯光,诱发人的睡意,使人尽快进入睡眠状态的,达到提高睡眠质量的目的。2)根据建筑民用住宅规范的采光标准,窗户面积必须小于卧室内地面面积,而窗户面积与卧室地面面积的比应不小于10%。3)白天休息时,可以用窗帘遮挡自然光的方式,使室内黑暗或尽可能的过滤蓝绿色光谱。
1.2动静环境
根据视觉心理学中的视觉心理特征分析,视觉最先选取的往往是环境中最突出的。对于一种运动,即使是很微弱,距离很远,都会使生物闪电般的做出反应,当某个东西其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或者其颜色、大小、形状、亮度、材质等发生变化,人们都会对其最先做出反应,感兴趣的物体往往最容易进入人的视野,运动的物体要比静止的物体更容易发现;因此在设计卧室环境时,为达到以最快速度进入深睡眠的目的,在动静环境处理上应从以下方面考虑。1)卧室环境中人眼能看到的位置尽量不放置不停运动的或者不停变化的物体,因物理作用随时能引起运动的物体,比如大摆钟,风铃,颜色变换等。2)卧室环境中不放置易让人视觉范围内看到易造成运动影像假象的物质,比如镜子,或者有镜面效果材质的高度反光和折射光的物质。
1.3色彩环境
根据视觉心理学中的视觉心理特征分析,其动态物质和色彩的对比最易引起人的视觉注意力。色彩作用于人的感官,刺激人的神经,进而在情绪、心理上产生影响。而人的行为之所以受到色彩的影响,是因为行为容易受情绪的支配。人对色彩的感知分为2种,一是人在自然状态下,颜色本身对人的刺激所产生的感觉反应。其次是人特殊的经历、民族、习惯等不同,对色彩会表现出不同的好恶。本文主要从大众化的角度探讨,不考虑特殊情况,如经历、民族等。人体交感神经的兴奋程度,控制着各个器官的工作和休息。如果交感神经在晚上持续兴奋,人的睡眠就无法正常进行。卧室墙壁使用的颜色太艳丽,或者是太复杂,亮度过大,就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就使人难以有睡意。卧室主题色过于鲜艳,还容易造成强烈的视觉污染,扰乱人体生物钟,从而影响睡眠甚至生理功能[4]。现代科学对色彩睡眠研究结论。根据现代研究,老年人和心力衰弱、高血压病患者的卧室不宜采用红色,因为红色会使人的心跳加速。而对其相对较好的颜色象牙白,因为它属于比较温和的冷色调,可以使人的心情变得平和、安宁,很容易入睡,能给人睡眠的心理暗示。根据“旅行者酒店”的研究表明,拥有蓝色卧室的人更容易获得一晚近8小时的最佳休息时间,而且醒来时常常有好心情。本次研究是着眼于英国2000个家庭,分析了颜色对睡眠质量的影响。研究人员发现,睡在以黄色、蓝色或绿色等平静色装饰的房间内的人,能得到最佳的夜间睡眠效果。选择绿色和黄色的人,大致可得到7h40min的睡眠时间。科学家认为,蓝色可减慢心率,甚至降低血压。根据以上研究对室内色彩选择的分析。1)为了使室内有轻松、平静、催眠等效果,卧室内色彩主色调主要从蓝色系、绿色系、黄色系、蓝绿色系、黄绿色系中选择。2)纯净的白因给人单调、孤独、冷的感觉不适宜人的睡眠休息,而纯净的黑因给人焦虑、绝望、压抑等情绪也不适宜在卧室中占主色调的位置。3)根据奥斯特瓦尔德的色彩系统,蓝、绿、黄、蓝绿、黄绿5种纯色与明度白到黑的8个梯度混合所得所有颜色中,过于浅淡的颜色不适宜,因为会造成单调与清冷。过于深的颜色不适宜用于卧室环境中,会造成紧张和压抑的情绪,较适宜的颜色。
1.4卧室环境私密性
按照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人马斯洛对人类需求的划分,“私密性”属于人类最基本的心理需求,是否能满足这项需求,直接影响到人们对家园的依赖感和归属感。卧室所营造的环境应该充分的体现其私密性所需的独处私密空间功能。在睡眠所需的卧室私密性应具备以下几点。卧室门的位置:从室内布局来看,私密性体现在房间安排上是有层次的。第一,卧室要求有较高的私密性,因此在设计时要考虑到户门最好不直接开向卧室或者望到卧室。第二,卧室门不要直接开向公共空间,如起居室、客厅、厨房、厕所等。第三,卧室开门视线向卧室内时,应该避免见到室内床位。卧室门的大小:卧室门不宜过大,宽度在800cm~1000cm,避免开门一览无余给居住者造成不安的心理,如图4所示。卧室内窗的位置:视线干扰是组织视觉环境的重要环节,窗的开口位置要避免其他住户的视线对视、斜视和俯视可及的可能性,改变窗的直接对设。每个住宅单元都应该具有不被外界干扰的私密空间,也就是人们心理上的安全空间。卧室内窗的大小:卧室内窗户大小应在满足自然采光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小,减少窗的外界因素干扰;还应根据居住者的要求是否加防护围栏。
1.5卧室空间尺寸及空间布置
卧室的形状、大小及活动空间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影响人的心理感受。房间过大,易造成不安全感,影响入睡时间;房间太小,会给人拥挤的感觉。因此其设计应从以下几点考虑:1)单人及双人卧房的大小10~20m2,高度2.1~2.8m,活动空间比例为42%~55%[5],如图4所示。2)家里床的摆放应该以南北向为好,根据地球磁场的原理,人睡觉时应该头北脚南,这种睡觉的朝向对人的身体有利。3)单人床宽度不宜小于120cm,双人床不宜小于150cm。卧室储物空间应尽可能的满足居住者衣物放置,避免卧室的杂乱。
1.6卧室空间形状
不同形状由各个界面围合而成的室内空间,其形状特征常会使活动于其中的人们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使人产生相应的情绪,从而影响睡眠的质量。因此,空间的形状使人产生舒适,不局促,不压抑,安全平稳等情绪为宜。以下以弧形、四方形、其他多边形进行分析。1)弧形。卧室护墙涉及户型时,避免弧对应角度过小,给人造成旋转紧促感,应以敞亮为宜。2)四方形的卧室广泛应用于现代的卧室围护墙设计中。其长度和宽度比例应在1∶2之间为宜。四方形的卧室其使人易产生安全平稳、轻松的情绪。3)三角形、五角形、八角形、半圆形等等,斜边容易造成视线上的错觉,多角容易造成压迫,因而增加人的精神负担。
2嗅觉环境
嗅觉是一种远感,即是说它是通过长距离感受化学刺激的感觉。在卧室内环境中能刺激嗅觉的是卧室内各物质散发在空气中的分子物质。而人比较舒适的嗅觉环境最基础应是标准空气,即78%氮气、21%氧气、2%的其他气体[5]。在卧室环境要保持适宜睡眠的卧室嗅觉环境应从以下几点考虑。1)定期对室内的空气成分做检测,避免有害身体物质存在。2)卧室内每天应有一次以上的通风换气,达到标准空气成分。3)卧室内使用的家具织物应使用高质量原生态物质制作,其散发物质应无异味,无害于人的身体健康。4)可以在室内适量的放置一些诱导睡眠的香料或植物。
3触觉环境
触觉是人们通过处于人体外表皮的皮肤直接接触体外环境,受到刺激后回馈诸如冷热、干湿、舒适或疼痛等知觉反应的生理现象。在卧室中主要提供的触觉环境包括卧室内家具、织物、室内干湿度、室内温度。因此,创造适宜睡眠的卧室触觉环境应从以下几点考虑。1)身体长期接触的家具织物,例如床,其材质应以原生态、舒适、柔软等为主,让人接触后产生亲切依赖感。还应根据季节和室温的变化更换被子,尽可能选择质地轻柔,保温和透气性能良好,且不给身体增加额外负担的被子,床垫软硬度要适中,弹性也要适度。这样才有利于保持人体脊柱正常的S形弯曲,缓解肌肉疲劳。2)当人入睡时,最为舒适温度位于20℃~26℃之间[6]。在此温度间,人不易踢被子,睡得安稳。因此,在卧室环境中应有体温计和单独的温控系统,保证其温度在所需的范围内。3)物理事实表明:人体舒适的相对湿度应该是40%~60%。人对湿度的感知比较缓慢,因此,应定期对室内湿度进行检测。室内过干,可通过放置适量的盆景来提高湿度。室内过湿可使用防潮垫或其他吸湿装置来保证适宜的湿度。
4听觉环境
听觉是除视觉以外的人的第二大感觉系统,它是由耳和有关神经系统组成,其机能主要包括传递信息和引起警觉。人耳的声压级可听范围是0~120dB,频率是从20~20000Hz。而正如人们所知,优美的音乐能使人心情愉悦或亢奋,而噪声却能使人心情很糟糕。根据国家颁布的《住宅设计规范》,昼间卧室内的等效连续A声级不应大于45dB,夜间卧室内的等效连续A声级不应大于37dB。因此,在卧室内隔声设计是很重要的,应从以下几点考虑:1)墙体应采用具有良好隔音效果的建筑材料和合理的构造做法。2)门窗使用密封性和隔音性较好的材质。3)声源噪声处理,避免室内的电器声影响睡眠,例如空调、加湿器等。
5结语
卧室更精细化的设计的发展方向对室内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营造舒适的卧室环境、有利的睡眠环境,是今后卧室的设计主流思想。本文是在总体上进行了一个初步的探讨,大量的研究工作还有待于继续,如果能为室内设计者带来一点启发,将倍感荣幸。
参考文献:
[1]百度——中国睡眠指数报告,2012.
[2]孙大鹏.光照对人的生理节律的影响[J].灯与照明,2005,29(01):31-33.
[3]章迎尔.室内视觉环境设计中的空间、光、色[J].南方建筑,1998.
[4]马朝珉.以性格心理学为依据的室内色彩设计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2.
[5]刘柯.城市住宅卧室空间居住实态调查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关键词:幼儿园;环境;心理;设计
1、研究内容
1.1幼儿园声景的设计
所谓声景就是指美好的声音在适当的时候发出,任何美好的声音在休息的时间叨扰大家就不得称之为声景。这个概念很生动的表现出了声音的美好。幼儿们喜欢唱歌,但是琴房练琴的声音也应该远离阅读室,有的幼儿园会有音乐喷泉,也要在适当的时侯开启,形成一道美好的声景。树叶的沙沙声和鸟鸣的叽喳声都是美好的声景。
1.2强调嗅觉的设计
美国3M嗅觉广告曾宣称:“如果想要他们知道,就说给他们听;如果想让他们相信,就拿给他们看;但是如果想让他们记住,就让他们闻。”据调查,同样的玩具香型的比无气味的更受儿童喜爱。在颐和园种植许多桂花,当游人靠近总是欣喜万分,并且离去时留下美好的记忆。同样,在幼儿园的环境设计中使用栀子花、桂花等植物时要注意,在活动场地最好不要使用,应使用在每天会经过,但不会长时间逗留的交通场所,校园门口等,因为长时闻到浓度较高的香味会影响人的嗅觉,经过的人闻到花香再走远会让人铭记在心。
1.3富有触觉体验的设计
通过接触并感知对象的肌理和质感式体验环境的重要方式之一。对于成人,主要来自步行和坐卧,对于幼儿,温柔而又亲切的触觉是出生初期的主要体验之一。创造富有触觉体验、既安全又可摸的环境,有利于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界面的质感变化,可作为划分空间和控制行为的暗示,如用不同铺地暗示空间的不同功能,用相同铺地外加图案表明预定的行进路线,不同的质感如草地、沙滩、积水、厚雪、土路、磴道有时还可以用来唤起不同的情感反应。
1.4动觉传递的设计
动觉是对身体运动及其位置状态的感觉,他与肌肉组织肌腱和关节活动有关。如水中的汀步要求人必须每走一步停下来观察下一个落脚点,从而产生视觉上的变化。这不同于我们走楼梯,下楼走楼梯时当人掌握了既有的规律之后就不会再步步观察形成视觉焦点,从而产生不同感受。幼儿园设计时,可以通过装饰的手段或者是创造不同的空间造成不同的动觉感受,如较小的阅读空间和较开阔的美工空间可以互相联系,形成颜色、质感以及空间上的改变。
1.5温度和气流体验的设计
人对气流和温度也很敏感,春天会有“暖风熏得游人醉”,夏天河边的清风拂面,环境设计中要尽量为人提供夏日成荫、冬季向阳的场所并努力消除温度和气流造成的不利影响。例如不宜在室外铺设大面积硬质地面,因为他们为西北风肆虐毒日逞威提供了地盘。在幼儿园的设计中,虽然不适宜让儿童感受各种温度的变化,但是一面大的落地窗可以给儿童观察风霜雨雪的空间,一个大的灰空间可以在下雨天遮风避雨的同时给儿童留出一个室外玩耍的空间,并且可以嗅到泥土的芬芳。
1.6环境与行为的关系
唤醒理论在神经心理学上指在刺激作用下,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会增加,并且全身的肌肉也处于紧张状态,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并且还会伴有一些自主活动,如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呼吸急促等,表现在行为上是体力活动会增加。
1.6.1环境会影响人的情感
情感的维度有快乐、不快乐、控制、屈从、唤醒、睡眠、广泛探索和深度探索。即使是出生的婴儿也会用哭和笑来表达快乐和不快乐,因此环境对少年儿童的影响需要引导其积极的情绪,激发其创造力。适当的欲望可以激发儿童探索和追求的勇气和动力。日本某幼儿园,将上水管道和水龙头等做成透明的亞克力材质,这样可以刺激儿童探求生活中的物理知识。除此之外一些教具设备甚至房屋结构都可以展现在外,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孩子们探索的欲望。在幼儿园建筑设计中,最重要的就是避免习惯性的麻木过程,使幼儿园的整体环境变得有趣。
1.6.2对环境适应的可能性
环境会影响人类,人类也会在环境的刺激中矫正自己的行为更好地适应环境。生物学研究,传递欲望的化学递质是多巴胺,传递快乐的是脑啡肽,当人的欲望得到满足时,多巴胺含量减少,脑啡肽水平上升。可以说,快乐是对于探索行为的一种奖赏。潍坊陕山双语小学,为孩子们设计了木质南向宽楼梯。设计师没办法限定儿童的行为,但是可以为他们提供一种可能性。这个楼梯的设计一般人会认为只是一个交通的功能,其实还能够提供游戏的功能,也会有人选择坐在楼梯的边上阅读,甚至是一个能够容纳上百人大合唱的舞台。
1.6.3学会掌控
研究表明,许多企业家工作压力大,平时休息不好,但76%的企业家是快乐的,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经济地位,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有掌控权,对事物的掌控权可以使人快乐。曾经有位太太,十分富有,无压力、不辛苦,整日打麻将,最终却送到心理医生那里检查,说他十分不快乐。幼儿园的尺度问题会影响孩子的控制力,若孩子的凳子和成人的凳子一样高,那么会使儿童使用起来很苦恼,更不利于其掌控心理的培养。因此,在卫生间马桶、设备教具、玩具、生活用品都要让儿童易于掌握,适应年龄。
1.6.4设置合理的环境容量
幼儿和教师生活在不同的空间,霍尔的人际距离理论指出,当人际距离与身高之比大于4时,除了旁观和打招呼之外,几乎不产生什么影响,这一比值小于2时,相互间有了更多的表情、感觉认知、语言和动作方面的联系,气氛就转向活跃,比值小于1时,熟人会产生密切感,陌生人则会产生拥挤感和逼仄感,因此,开阔空间要根据使用者身高范围按人数计算,做到开阔但不空荡,私密空间做到相互之间不会互相影响。
2、总结
在设计中,环境的设计可以很有趣,并且为师生的活动提供了许多可能性。完善私密性公共性层次,不分散儿童注意力。注重外部空间的生态联系,做生态校园,注意保护环境。此外,要合理满足行为习性,要考虑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为了什么,从事什么活动。最后要考虑预防和减少不良的破坏行为。
参考文献:
[1]胡正凡,林玉莲《环境心理学》[A],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2]刘田洁,《新型幼儿教育模式影响下的幼教建筑研究》[A],天津大学2012
关键词:情感、环境、情感与环境、环境心理学、情感触觉
引言:
人类不断解释环境,解释自己,同时也不断利用和改造环境,维持和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在这一过程中,人际交往、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都直接影响着人所处的环境,也影响着人类自身。研究人的情感、行为与人所处的物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环境心理学的基本任务。[1]重视环境与情感及行为之间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纪元前,希腊的帕提农神庙就曾运用各种手法矫正视觉错误。有关的理论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1886年德国美术史家沃尔芬(H.Wolffin)著有《建筑心理学绪论》一书,曾用“移情论”的美学观点讨论环境和工艺品的设计问题。其后,汉斯.迈耶(H.Mayer)还打算在包豪斯中开设心理学课程。
情感是心理的直接体现,所有的心理都会通过情感的体现表露出来,人在想些什么,对事物是喜欢还是厌恶,都会通过情感直接体现出来。当然,这个事物也包括环境,或者说狭义上的事物就是环境,人对所处的环境如果喜欢,就会心情舒畅,如果讨厌,就会觉得很沉闷,了解这点,对于一个环境设计师来说相当重要。一个环境、建筑、园林等功能区是否设计的成功,在于使用者对待所处环境的情感流露。
一、综述: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等。《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同时一般的普通心理学课程中还认为:“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1]
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自然环境,通俗地说,是指未经过人的加工改造而天然存在的环境;按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地质环境和生物环境等,主要就是指地球的五大圈――大气圈、水圈、土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人工环境,通俗地说,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人的加工改造所形成的环境,或人为创造的环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区别,主要在于人工环境对自然物质的形态做了较大的改变,使其失去了原有的面貌。[2]
1.情感的概念、情感与环境的关系
我们已经了解情感在心理学中的具体定义,对于设计师来说,我们接触的对象的情感更趋近于对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也就是他们对所接触的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他们所接触的客观事物,正是我们所改变的人工环境,那么我们能不能简单认为环境艺术专业所需要定义的情感的概念就是客观人群对改变的人工环境的态度体验呢。如果这样定义,那么我们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便能迎刃而解了,在做环境设计的时候,我们在人工改变环境的同时,所需要考虑的最多的就是改变过的环境使使用者本身所产生的态度体验。
当然,不同的人对待环境的态度体验是不同的,在不同时期,同一个人对待环境的态度也会有所不同。这需要我们设计师充分思考,做到类的划分,不同功能的人工环境,所需要侧重的情感因素也有所不同,这就像办公场所、娱乐场所、休闲场所、公共环境等不同的功能区,使用者有所不同,当然态度体验也会有所不同。当然,有些环境需要专一的功能,是需要环境去改变人得态度体验的,就像办公场所,我们不能搞的像是休闲场所一样,太惬意的话,使用者的态度体验便会像是散步一样,缓慢悠然,办公效率就会下降,这对于办公来说是不能达到其功能区的作用的,当然也不能搞的太压抑,如果环境压抑,使使用者对环境产生厌恶态度,办公效率也会是那样的结果,所以,办公场所的环境设计需要有张有弛,既不能太放松,也不能太压抑,简约明快的现代办公设施配合一些办公室的温室绿植在适合不过。娱乐场所功能的划分更是千变万化,不同的情感,对待不同的娱乐场所,我们需要考虑的情感因素更是制约环境设计的重要条件,这需要我们把握使用者的情感的态度。娱乐,最终需要的结果是放松,如果我们以放松的情态去寻找诱因,答案会很简单,以娱乐诱导情感态度的放松,环境能够改变,我们需要在人工环境中加入的元素是自然、亲近、暖色调、舒适还有什么,我想每个人都会知道,元素还有很多,将所有元素或者是特定的元素运用进娱乐功能区,能正确的引导使用者的态度体验,这样的环境设计也会是优秀的,成功的设计。
2.情感与环境之间的转换
我们并不能通过情感去改变环境,但是却能够转换,这个转换就是设计的全过程,站在环境的享用人群的角度,透过他们的情感,去换位思考一下,我们做环境设计需要在环境中融入怎样的情感才能达到与享用人群的共鸣。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唯物世界,周围的环境都是真实存在的,我们怎么通过情感去改变他们?答案是我们设计师的双手。我们要把大众的情感因素转换成为环境,需要我们设计师的双手去完成,这是设计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美的过程。这就是情感向环境的单项转换;那么怎么把环境转换成为情感呢?其实在大众享用环境的同时,这个过程已经就是环境向情感的转换了,只是转换成为喜悦的情感,就需要我们设计师在环境中运用美学知识,充分美化改造环境,达到人与环境的统一,情感和环境的转换才能完成。
二、情感与环境:
1.情感在环境中的体现于运用
“情感”这个词更多的时候是被人们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发生。随着社会观念的转变,“情感”二字广泛地运用于多种具象的事物中,也被人们越来越多地用来表达环境,表达空间。这是由于社会分工把我们的生活设计成为越来越多地与人工环境绑定在一起的模式,无论是工作、学习、购物或是娱乐,我们无不是在人工环境空间里;电影院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包容情感并供其观赏、分析情感作品的场所,在一个有限的空间里给予了人们丰富的情感慰藉;纪念馆、故居、祠堂、陵墓等红色旅游,宗教场所则能自然地引导人们的思绪,使人们沉浸于往事的思考,这正是情感在环境中的体现,环境正是有了情感的融合才生机盎然,使人感动。
环境中的情感因素很多,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首先必须满足环境对人体尺度和人文尺度的把握,使之和谐,也就是环境对于感觉和触觉的满足。这两者的和谐则表现为一种“人与物,物与环境,物与文化”之间的和谐,人是环境空间的行为主体、使用主体和审美主体;环境是人类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即生活空间的综合。充分思考人与物之间桥架的情感因素,运用这些情感因素作为方向的指引,设计才能正确的运行。
2.情感是环境设计的来源
“人之初,性本善;习相近,性相远。”人生来俱同,思考问题、审美、情感等等后天的个性是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笔者个人认为没有改变不了的情感因素,只有改变不了的时间,时间使人对于某些情感因素形成了习惯,久而久之便觉得很难去改变了,这就是时间的力量和惰性的可怕。然而我们会发现,不管我们是不是个性截然不同的两个人,也许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不一样,也许我们对待情感的态度不一样,但是我们总能找到一个情感的出口,作为换位思考的桥架,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想去感受面对的人的情感;因为我们生来情感就是很接近,很相像,所以即使后天你是什么职业,或多或少,我们能够有共通的审美,共通的爱好,这是情感的魅力,也是情感的语言。
情感有一种具象的表现形式是人文。人文具有多种包涵,最重要的是环境、建筑的地域性,建筑(人工环境)无不生长于特定的地域中,不同的地域文化会造就不同的建筑形态和空间风格,地域文化涵盖很多,包括它的地域特征、生活方式、民族文化、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建筑材料等地方性因素,地域文化往往烙印在区域人群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中,使得建筑(人工环境)的空间布局、使用方式、建筑特征都不相同。在这种种人文表现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左右着建筑(人工环境)风格,设计时,能够充分学习,利用这些地域文化,人文特点,设计作品才能更深入人心,切近生活。这也更能说明一个事实,情感是环境设计的来源。
三、满足环境对不同情感的需要:
1.情感的不同
人类环境社会有多重层次组成,甚至包括一些宠物,因为他们也是社会环境组成的一部分,所以要划分情感层次就多种多样了:趋性情感、刚性情感、弹性情感、知性情感、理性情感几种。趋性情感是一种最简单的价值评价方式,很低等的生物只能对具有单一物理化学特性的价值关系进行评价,并产生一种选择倾向――逃避或趋近,或者以光为标准,或者以热为标准,或者以水为标准,或者以土为标准等。因此,趋性情感已经形成了对于单因素价值的选择倾向,因而也称之为“单因素情感”。弹性情感是一种较为复杂的评价方式,动物能够通过一级或若干级的条件反射来感知和学习多种价值关系的变化,并灵活调节情感反应的强度,使之与价值关系的变化相对应。弹性情感已经形成了对于可变性价值产生可变性的选择倾向,因而也称之为“可变性情感”。知性情感是一种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较高等动物能够区分各种各样的有利事物和各种各样的有害事物,从而形成多种形式的情感。知性情感已经形成了对于多样性价值产生多样性的选择倾向,因而也称之为“多样性情感”。理性情感是一种最高级的评价方式,人类借助于语言对各种价值关系进行归纳与抽象,并形成相应的价值形象或价值概念,再对价值形象或价值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全面地、准确地、辩证地认识各种价值关系的内在本质与规律性,从而形成具有多价值层次的、辩证统一的、高度理性的情感。当然这只是客观地去划分情感的层次,对于理性情感来说,同为人类的种群,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培育出各种不同的情感,每个家庭因为教育的细节变化,人生感悟的不同,情感因素也会有细小的差异。从年龄阶段来说,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思考、感受问题的角度不一样,情感也不一样,面对不同的情感,要不同对待,这是我们做好设计的前提。
2.个性化环境与容纳性环境
个性化环境和容纳性环境是我对于环境设计的我们总结出的两个词汇,或许不太确切,但是我觉得已经能够说明一些问题。个性化环境是指什么环境呢?比如一个小女孩的卧室,自己做过布置,放置了很多自己喜欢的东西,布娃娃、贴图、挂钟、图书等等个性元素,这样产生的一个充满个人情感的空间,我将之称为个性化环境;容纳性环境,我们区别于个性化环境对待,可以简单的认为它是一个公共空间,能够容纳多种不同情感因素的空间环境。但是,容纳性环境却不能简单认为是公共环境,我们要将它与公共环境区别对待,容纳性环境是从情感角度划分,它是指能够承载多种情感,风俗文化,民族特点的环境,适合用于国际间的环境设计的划分方式。
【关键词】质感肌理 材质组合 材料再造
一、装修材料的质感与肌理
(一)材料质感
在构成室内空间环境的众多因素中,各界面装饰材料的质感对室内环境的变化起到重要的作用。材料的不同属性造就了它们的不同质感,质感体现在材料的形态、色彩、质地和肌理等几个方面的特征;质感就是对材料表面质地的真实感觉,是通过材料表面致密程度、光滑程度、线条变化,以及对光线的吸收、反射强弱不一等产生的观感(心理)上的不同效果,从而在人的心理上产生反应,引起联想。如光滑、细腻的材料,富有优美、雅致和感情基调;毛面材料有粗犷、豪迈的感觉。
(二)材料肌理
肌理是指材料本身的肌体形态和表面纹理,是质感的形式要素,反映材料表面的形态特征,使材料的质感体现更具体、形象;质地是质感的内容要素,是物面的理化类别特征;在室内环境中,人主要通过触觉和视觉感知实体物质,对不同装饰材料的肌理和质地的心理感受差异较大。
不同材料的材质决定了材料的独特性和相互间的差异性。在装饰材料的运用中,人们往往利用材质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来创造富有个性的室内空间环境。
二、装修材料的质感运用
要营造具有特色的、艺术性强、个性化的空间环境,往往需要若干种不同材料组合起来进行装饰,把材料本身具有的质地美和肌理美充分地展现出来。材料质感的具体体现是室内环境各界面上相同或不同的材料组合,所以,在室内环境设计中,各界面装饰在选材时,既要组合好各种材料的肌理质地,又要协调好各种材料质感的对比关系。本文着重探讨了不同材料产生的质感相互组合进行材料再造而形成的新的装饰风格,举实例论述了材质以不同的方式组合来体现空间不同的艺术效果。
(一)材质组合
装饰材料质感的组合,在实际运用中表现为三种方式:
1、相似质感材料的组合。如同属木质质感的桃木、梨木、柏木,因生长的地域、年轮周期的不同,而形成纹理的差异。这些相似肌理的材料组合,在环境效果上起到中介和过渡作用。
2、对比质感的组合。几种质感差异较大的材料组合,会得到不同的空间效果。体现材料的材质美,除了材料对比组合手法来实现外,同时运用平面与立体、大与小、粗与细、横与直、藏与露等设计技巧,能产生相互烘托的作用。
3、同一材质感的组合。如采用同一木材饰面板装饰墙面或家具,可以采用对缝、拼角、压线手法,通过肌理的横直纹理设置、纹理的走向、肌理的微差、凹凸变化来实现组合构成关系。
(二)材料再造
当代科技日益更新,各形各色的材料不断涌出,装饰材料属强质材料,凡具有质地、质感、光泽这三项特性中任意一项的材料都是强质材料,强质材料除了将自身的色彩、纹样等奉献于所需的空间效果外,还可以与其它材料再造,进一步丰富装饰效果;例如以天然木材进行装修时,在获取木材的纹理、色泽效果的同时,亦获取了木材所提供的触感和木本质的视感,从而使装饰效果更加丰富,将材料作强质组合时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在同一室内空间中只使用唯一的一种色彩,一般不会产生单调感,如用不同加工程度的木材组合:高贵的精加工木质饰面粗朴自然的粗加工原木同处一室,尽管色调相同,但两者搭配仍相得益彰,这是因为室内所用的种种材料自身的饰性是富于变化的,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对装饰效果予以强调。
装饰材料的不同质感产生的肌对室内空间环境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材质的扩大缩小感,冷暖感,进退感,给空间带来宽松、空旷、温馨、亲切、舒适、祥和的不同感受,在不同功能的建筑环境设计中,装饰材料质感的组合设计应与空间环境的功能性设计、职能性设计、目的性设计等多重设计结合起来考虑。本文着重探讨了不同材料产生的质感相互组合进行材料再造而形成的新的装饰风格,举实例论述了材质以不同的方式组合来体现空间不同的艺术效果。
在当代社会人类承受工作、家庭、学习、生活各方面压力,为了寻找刺激消除精神疲劳,因为娱乐商业场所不断兴起,该空间环境比较活泼、刺激,选择材料、色彩、造型都具有一种动感,不论使用哪种材料,表现肌理都应具有醒目、突出的触觉特征,以烘托娱乐的环境气氛;身处繁华闹市区的商场店面,其空间环境主要是吸引、引导消费者前来选购商品,装饰材料肌理质地与色彩应具有视觉冲击力,使购物环境更加温馨、舒适。
在现代室内设计追求空间造型简洁化、抽象化的过程中,人们越来越重视材料的质感效果,创造新的质感组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然,在室内空间环境的各因素上,材料质感运用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材料造型、色彩、灯光照明、家具风格、装饰物品等,对烘托空间气氛也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总之,装饰材料的质感组合对环境整体效果的作用不容忽视,要根据空间的功能、艺术气氛、业主的年龄喜好等来选择组合不同的材料。在室内设计中,从界面到家具、从隔断到陈设,应当是各种材质简约与丰富、质感与品味、实用与个性的相互照应、有机组合,在越来越强调个性化设计的今天,装饰材料的质感表现将成为室内设计中空间材质运用的新焦点。
结束语
关键词 无障碍设计 盲人用户 产品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盲人群体是残疾人这个群体中的一个比较大的特殊群体,我国也是世界上盲人数量最多的国家,而且社会各界一直都在热切关注着盲人问题。盲人群体由于视力障碍的原因行走不便,因此,如何安全行走成为困扰他们的最大问题。盲人群体需要从社会上得到更多的关怀和照顾,使他们感觉自己能够在生活上独立,以及让他们觉得自己在生理上完全自理。现如今许多机构已经设计出一些帮助盲人用户导盲的相关产品,有些产品已经在市场上得到推广,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盲人用户的导盲工具也应该得到相应的更新和改进。
1 无障碍设计
1.1 无障碍设计简介
无障碍设计理念的提出是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使产品最大限度地发挥产品的使用性能,它是指清除在一切为人与物的设计活动中使使用者在使用时感到困惑的障碍。无障碍设计不仅仅要满足正常人的使用需求,同时也要满足在不同程度上有生理缺陷和丧失正常活动能力的使用者的使用需求。通过无障碍设计配备满足人类这些需求的服务功能与装置,营造出一个充满爱与关怀、切实保障人类安全、方便、舒适的现代生活环境。①
无障碍设计最早先是体现在建筑环境设计以及交通设施等领域中,它最初考虑的对象主要是由于生理缺陷导致部分活动能力或者全部活动能力丧失的残疾人。在1959年召开的欧洲会议时会议通过了“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公共建筑之设计与建设的决议”,“无障碍”这一概念开始形成,然而,“无障碍”这一观念的真正形成却是在20世纪60年代。1961年美国标准协会制定了“无障碍标准”,它是世界上第一个“无障碍标准”。无障碍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城市道路和公共设施的无障碍设计、建筑物的无障碍设计、产品的无障碍设计、无障碍信息设计、人文环境的无障碍设计等几个方面。②
1.2 产品设计中无障碍设计原则
无障碍设计的初衷是消除一切在人们使用产品是感到的困惑和障碍,它致力于优化一切为人所用的物与环境的设计。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设计清除使用者感到困惑的障碍,从而为残障人士和丧失正常活动能力的人能够充分融入到社会中创造有利条件,共享社会的物质和精神的文明成果,以此来推动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为人类社会创造出更加人性化的产品。
产品无障碍设计既要满足残障者的使用功能需要,同时也要方便他们的出行和使用,而且还应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使产品让人看起来赏心悦目。无障碍设计不能只限于无障碍这一狭义目的,应该考虑将无障碍设计作为环境空间的可爱形象来抚慰人心,给人以新的活力和精神、心灵的启迪,增强无障碍设施的亲切感和亲和力。③
2 对盲人群体的特征分析
2.1 盲人群体的生理特征分析
盲人群体由于无法使用视觉观察路面情况,因此他们是众多群体中出行最为不便的人群之一,他们主要依靠盲人手杖及脚对地面触觉做出的反应,以及对环境中的声音和气味做出的听觉和嗅觉反应来感知他们周围的事物。盲人的其他一般知觉要比正常人强很多,比如触觉、听觉以及嗅觉等,这主要是由于他们无法像正常人一样使用视觉来了解他们周围的事物而只能靠他们的听觉、味觉以及触觉来感知世界。他们不能依靠视觉信息来定向、定位,而需要借助其他感觉器官,以及借助其它辅助工具来帮助他们了解他们所处的周围环境,④因而行动相对正常人来说是比较缓慢的。盲人群体在熟悉环境中遇到的障碍一般来说相对较少,而当他们进入一个比较陌生新的环境时相对来说更容易产生意外。
2.2 盲人群体的心理特征分析
盲人群体由于视觉障碍的原因不但在日常生活自理方面有所困扰,而且在心理方面也有一定的心理障碍和负担。作为社会中弱势群体之一的盲人有着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沟通模式去了解世界和认知世界,这也使得他的逻辑思维方式以及社会交往方式等行为与正常人有所不同。但他们有着和正常人一样的心理需求,他们希望被社会所认可,能够得到社会的尊重,希望能够像正常人一样一起融入到社会中去被社会所接纳。
盲人由于视觉障碍长期生活在“黑暗环境”中,对于安全的需求最为强烈。其次他们在生活上有种孤独感和自卑感以及敏感的自尊心,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他们由于视觉障碍对生活缺乏安感的基础上。安全需求是人们的第二个基本需求,它仅次于人们的最基本的需求——生理需求,而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都是更高层次的需求,它们都是建立在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人类这两大需求的基础上的。⑤
2.3 盲人日常户外活动障碍分析
盲人用户由于社交需求等原因在外出活动中主要会遇到以下这些障碍,首先就是路面障碍,大多数盲人一般都采用普通的盲杖,而普通的盲杖由于手杖与地面接触面积小,不能够准确地探测到障碍物,同时由于手杖的尺寸有限不能够探测到前方离盲人稍微比较远地方的障碍物和前方移动的障碍物以及空间中的障碍物等。其次由于我国居民对盲道的意识欠缺,经常停车占用盲道以及在盲道上堆放其他物品等,这也给盲人安全出行带来一定障碍。最后,盲人由于视觉障碍看不到周围事物在日常出行中对自己所处位置有时不能够准确定位,同时在乘车以及过马路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障碍。
3 现有盲人用户导盲产品分析
根据市场上现有盲人导盲产品类型,大致可分为三大类手持类导盲产品、戴挂类导盲产品和移动累导盲工具。
手持类导盲产品主要包括手杖类和非手杖类产品,手杖类产品历史悠久,它作为盲人用户的一双新的眼睛出现在盲人的世界中帮助盲人探测路面情况。非手杖类产品都是电子类产品,它主要是依靠能量波技术来探测路面及盲人周围障碍物的,比如红外线探测技术、超声波探测技术以及激光探测技术等。
戴挂式导盲产品主要是将导盲系统与人们身上戴挂物件相结合而设计出的新型盲人导盲产品,如导盲眼镜、导盲帽子、导盲腰带等。这类产品便于携带但由于障碍物性质不同以及现今技术不够成熟的原因,这类产品的探测性能要低于其他产品的探测性能。
移动类导盲工具现今市场上主要有导盲犬、机器导盲犬以及手推车等,这类工具能够保障盲人安全出行但价格昂贵因此只有少数人使用。
4 体验设计在盲人用户产品中的运用
体验设计是指在进行产品设计个过程中遵循人的情感活动规律,把握人的情感内容和表达方式,通过将人的美好感受融入到产品中,使使用者在产品的使用过程中产生轻松愉悦的心情,从而减少使用操作上的失误。⑥产品体验设计是从人的心理角度出发,考虑产品的人文关怀以及用户心理的满足感使人在使用产品时有种愉悦感。产品设计除了要有良好的功能以及能够让人易学会用外,更重要的是产品要使人感到心情愉悦。⑦因此可以说产品体验设计是在产品的功能与产品使用者的心理之间寻求一个统一的契合点,并且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体验设计在盲人用户产品设计中的运用除了要充分考虑盲人的使用习惯满足使用功能外,更应该充分考虑盲人用户的使用心理特征。盲人用户在使用产品时由于视觉障碍只能靠他们的触觉来体验他们的产品,因此在进行盲人用户产品的设计时,产品的功能不宜太多,结构应该简单化,产品的操作界面简洁,使他们使用起来简单易学从而减少他们的心理负担。
5 盲人导航仪设计构想及应用价值
5.1 盲人导航仪设计构想
根据车载导航产品的工作原理,将导航系统运用在盲人手杖之中,为盲人用户提供准确的位置信息,采用超声波探测技术探测盲人前方一定范围内的障碍物。超声波探测原理是指超声波发射器发出超声波信号通过前方障碍物将超声波反射回来经传感器接收并由感应装置做出反应。超声波探测障碍物系统对外界无影响,有良好的耐气候性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小,有良好的探测性能且成本较低。运用GPS导航定位系统及时将自己所处位置以语音形式报告给盲人用户。
盲人手杖设计在造型方面应该采用简单大方的形体,盲人由于视觉上的缺陷,对产品的操作界面是依靠手的触觉感知的,因此,简单的操作界面,明确的按键布控关系以及容易让人理解和学习的操作方法可以引导盲人正确操作使用,减少不必要的操作失误。根据盲人行走习惯将现有盲人手杖进行改进,手杖的杆体部分与手柄部分形成一定的角度,手柄部位的设计应该符合人机工学,适应于不同操作习惯的惯左右手操作者,以最佳的手握姿势进行设计,从而提高他们在使用过程中的舒适度。对于导航盲人手杖的杖杆的设计采用可伸缩式设计原理,以适应不同身高的盲人用户,达到人性化设计的要求。
5.2 盲人导航仪的使用价值
将导航系统以及超声探测系统在盲人手杖的上,更大限度地方便了盲人的出行,盲人在外出行走时通过超声探测系统可以探测盲人前方一定范围内有无障碍物,并及时将信息以震动的方式提醒他们,可以有效地达到盲人在行走过程中躲避障碍物的目的,提高了他们出行的安全性。另外盲人导航仪在成本上要远远低于导盲犬以及电子导盲犬的成本价格,因此更适用于广大盲人用户。
注释
① 蔡禾,周林刚等.关注弱势——城市残疾人群体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② 尚琳琳.盲人导盲产品的无障碍设计研究.广东工业大学,2012-06-04.
③ 任丽芬.论城市公共设施中的无障碍设计.大众文艺(理论),2009-07-25.
④ 贠大利.对残障者的切身关怀.河北大学,2008-05-01.
⑤ 简召全.工业设计方法学.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3.
关键词:平面构成;室内设计
中图分类号:U212.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2
平面构成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在很多大学里都有开设。学生们在学习了平面构成的设计要素与法则后,大多能做出漂亮的图案,但却不知如何在具体的室内设计案例中运用。平面构成是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重要理论基础,其设计规律对室内设计艺术也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室内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
一般室内的平面构成是指正常视距、角度条件下,室内环境的平面布局、立面造型、天花造型、地面形式;门窗、屏风、大型家具等物体的表面;室内空间的交通路线、动静空间的划分等。我们引入平面构成的设计要素与法则,来考虑室内空间各个部分的构成形式、相互关系以及空间局部与整体的构成关系,可以开拓室内设计的思路,形成新的设计概念及面貌。平面构成包括形态要素和构成要素两方面。点、线、面是形态要素的最基本组成,构成要素包括大小、色彩、方向、明暗、肌理等。在室内设计中,我们以这些基本的要素为条件,进行组合、构成,实现丰富多彩的造型。
从造型角度看,点是一切形态的基础,是可见的形象存在,点必须有空间位置和视觉单位,它没有上下左右的连续性和方向性。点是力的中心。当空间中只有一个点的时候,人的视线都会集中在这一点上,这充分体现了点在空间中具有张力的作用。如果空间中有两个同样的点,那么张力的作用就表现在连接这两点的视线上,这在心理上产生相互吸引和连接的效果。如果空间里有三个点在三个方向平均散开时,张力作用就表现为一个三角形,三角形具有相对稳定性。点的数量、大小、位置和布置具有多种形式,可以产生多种变化和错觉。室内环境中小的装饰品、射灯、筒灯等都可以作为点的构成来处理,通过点的排列可以构成线或者面的形象,进而丰富室内的视觉效果。例如,设计一些现代简约风格的室内居住空间时,我们经常利用点的特性来传达情感。在酒柜的装饰设计上,会在不同角度设置几种色彩的小射灯,使得夜晚家中弥漫着五彩斑斓的浪漫情感。在室内墙壁装饰造型上也会注意点的元素的巧妙运用,来打破大面积的统一产生的呆板,让人们体会变化带来的视觉享受。
从造型角度分析,线具有位置、长度和宽度,线有直线、曲线和折线,线在构成中具有重要作用。线具有较丰富的感性性格。直线性格文静,简明直率,可表现一种力量美;不同粗细的线还有不同的性格,粗而直的线表现力较强,有粗笨、钝重之感;较细的直线表现为敏锐、神经质、秀气等感觉。曲线具有较强的活跃性,用规则几何线绘制的圆滑曲线,给人优雅、温柔的感觉,自由曲线则具有自由、弹性、幽雅以及想象力等特征。而折现具有不安定的感觉,锯齿形折线表现出忧虑、不安定感。线还具有力度感和方向性的功能。一个倾斜的线容易给人不稳定、倒下的感觉、而多根倾斜并相互交叉的线给人以相对稳定的感觉。水平直线具有肃静、平和、开阔的感觉;斜线具有飞跃以及向上冲的感觉;垂线具有高尚、庄重、强硬的性格。线在室内环境中无处不在,任何物体的轮廓、由线组成的各种设计元素、任何体与面的交界处等都包含了线的数量、位置、曲直以及构成形式。设计师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在室内环境设计中要全面考虑线在整体空间中的效果。可以不均匀使用各种类型的线条,以避免空间中平均的使用一种线条和平均使用多种线条所带来的单调与混乱;2、家具、织物的线条对室内环境氛围具有较大的影响,可通过配置适当的家具、织物调节室内空间环境氛围;3、可以通过强调一种线条,达到间接强调设计主题的目的。如KTV、舞台等装饰空间设计中,可以大量使用曲线和折线,以加强空间的动感,强调空间的娱乐性;4、较多的使用曲线会使空间显得繁杂与动荡。要将曲线与其他类型线条有机结合使用,可以使空间更加赏心悦目;5、空间中踢脚线、门套等对象的装饰线具有对空间环境的限定作用,要合理使用。
面具有长和宽两种空间,面或形在造型中形成的各种各样的形态是室内设计中的重要的因素。点、面是相对而言的,墙面上的门窗、壁挂、装饰画等可以视为局部的面,也可以视为更大空间的点。面可以分为曲线型、直线型、自由曲线型三种类型。直线型表现出安定的秩序感,在心理上具有安定、简洁、秩序井然的感觉,如墙上的画框等。曲线型表现为具有变化几何曲线形,比直线型柔软,有梳理性的秩序感,比较圆形更具美感,在心理产生自由整体的感觉,为家具的曲面增加了移动的自由流畅感。自由曲线型是指不具有几何形的曲线型,个性突出,在心理上可产生幽雅、柔软和富有人情味的亲切感。
二、点、线、面构成的艺术法则
平面构成遵循的形式美法则有平衡与对称、对比与变化、节奏与韵律、变异与破规等。这些形式美的法则同样贯穿于室内设计的整个过程,如果没有形式美,设计也将失去其美的魅力,形式美在室内设计中具有重要作用。根据设计的要求,我们可以将点、线、面等基本形态元素进行不同形式的排列组合,这样可以产生两种基本的形式美:一种是有秩序、常规的美,如对称、平衡、重复、群化等形式和带有较强韵律感的发射、渐变等构成形式。另一种是打破常规的美,如特异、夸张、变形等。
对称是点、线、面在上下或者左右,由同一部分相反复形成的图形;对称是表现平衡的完美形态,对称给人的感觉是有秩序的、庄严、肃穆、平和、安静的美感。对称的不足之处在于过多的追求完美,而缺少变化,具有呆滞、单调的感觉。因此在总体对称的形式下,室内设计要求局部的变化,以弥补对称的不足。在室内设计中存在多种对称与平衡的关系,如平面的布局、立面的设计等。
对比与协调,统一与变化是同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实际上也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对比的种类有空间、聚集、方向、曲直、大小、明暗等的对比。室内设计中,家具在摆放时,要考虑到相互间的大小比例关系,进行合理搭配;墙面上的装饰画框组合也要考虑到对比与协调关系。对比是形式美的重要法则。大多数空间中有多种类型的对比关系共同存在,设计中要从各个角度全面考虑。
节奏与韵律是音乐术语,在室内设计中用于表现把基本形有规则、反复地连续起来,进行重复的、近似的、渐次的发展变化,在这些有秩序的变化中所产生的美感。室内设计中广泛运用重复、连续性、近似、渐变、发射等造型方法,打造室内凝固的音乐美。
变异与破规构成是有意打破平常的协调与统一,打破常规的美,从而推陈出新。变异与破规的种类有特意构成、形象变异构成、空间构成、视觉感应构成等。在室内设计中常用置换、点缀、更新、切出、遗留、夸张、叠合等手法对传统风格加以创新,从而获得新的形象效果。后现代的室内设计常用变异与破规的构成法则。
三、肌理构成
不同的物质,由于构成的元素不同,构成各物质之间的距离、排列顺序不同,会呈现出光滑、粗糙等不同的肌理效果。肌理可分为触觉肌理和视觉肌理。通过人的身体部分触摸而感受到纹理即触觉肌理。触觉肌理构成的表面有凹凸感,得到触觉肌理的方法有很多,如使用机械的方法对材料进行雕刻、焊接、打钻等,可以得到各种各样的触觉肌理效果。通过眼睛能分辨出来的肌理即为视觉肌理。视觉肌理是一种平面视觉图形,其主要作用是丰富装饰构成设计的表现,在实际使用中可通过喷洒、印拓、擦挂、拼贴等方法制作视觉肌理效果。在传统的室内设计中,大都运用原始材料的天然肌理来表现各种效果。但在现代室内设计中,那些传统的对肌理的表现方法已远远不能满足设计创新的需要,设计师需要研究肌理的特点以及肌理的表现规律,能动地组织设计、表现材料肌理的美感。像中性、温和的毛面磨砂材料越来越受到现代人们的欢迎,人们运用各种手段改变材料的原表面,将镜面玻璃改进成毛玻璃,将光滑金属改进成磨砂金属,以及亚光漆、肌理漆的出现,都说明人们了的审美观念的改变以及掌握肌理规律创造新肌理的心理需求。
总之,平面构成艺术的设计规律在室内装饰设计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只要我们认真的思考与分析,合理的运用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就能创造出具有现代气息的室内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1]张玲,沈劲夫,汪涛编著.室内设计[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4).
[关键词] 环境艺术 绿色环境 创意
绿色设计是指在产品及其寿命周期全过程的设计中,充分考虑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在充分考虑产品的功能、质量、开发周期和成本的同时,优化各有关涉及因素,使得产品及其制造过程中对环境的总体负影响减到最小,绿色设计又称为面向环境的设计。它是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的一股国际潮流。它反映了人们对现代科技文化所引起的环境及生态破坏的反思,同时也体现了设计师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回归。在国内,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进步,环境设计得以迅速发展,各种设计理念和设计风格也应运而生。与此同时,却存在以各种牺牲作为代价的、以小环境的舒适牺牲了人类居住环境、以昂贵的欲望牺牲对人类健康的本质追求、以一哄而上的热度牺牲对真正设计内涵的理性追求等诸多问题,并带来了较为严重的后果。因而,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探寻真正的“绿色设计”开始成为艺术设计者们追逐的目标。
一、以“全面绿色”为终极目标
在环境设计的现实中,产生了一种误区,认为只要注意到了材料的环保,采用“绿色”建材,保护环境及生态平衡,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就可以达到身心健康。诚然,为人类健康着想,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尽量采用符合质量标准的环保建材,与以往相比的具有其根本的优势和进步性。然而,这只是“绿色”的一个方面,我们更应该关注“全面绿色”,“全面绿色”包括物质绿色和精神绿色两个方面。如果只是物质这个单一的方面达到了绿色标准,并不意味着实现了全面的绿色标准。任何设计都不可避免地要考虑人的精神因素,人的精神变化受到影响的一个重要原因不仅在于选择了合适的物质原料,更在于这些物质原料在设计过程中是否注入了人的因素,设计者是否关心人的情感,是否巧妙地将物质原料进行合理的规划,利用各种相关因素把设计对象审美化,更切合人的情绪,是否使人产生归属感以及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感。物质关注加精神关注才更能体现“全面绿色”。作为艺术设计者,应该以创意的眼光,将环境的空间、色彩、光线、空气等要素有机地整合起来,形成独特的风格,以充分体现“全面绿色”的形象内涵。“全面绿色”是人类生存质量的标准,只有高度重视精神需求,环境才能成为灵性畅游的空间,“全面绿色”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二、绿色设计要充分体现民族文化传统
民族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是以种族、血缘、亲缘、宗教、地域等多种复杂因素为基础构成的,较为固定的、随血脉代代相传的人群组合形式。种族血缘的归宿感和维护感,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是非标准等方面形成了一个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这种民族文化积累的过程和演变所形成的规范及表现形式,通常被称之为民族传统。民族传统文化体现了一个民族的世界观和认识世界的方法及对自然认识的深度和广度。“绿色设计”应体现传统文化的心理内涵,使人更具有归属感。
首先,从差异性分析来看,在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虽然人们对“绿色”内涵可以基本达成共识,但是在许多层面,受根深蒂固的民族传统和不同地理环境及气候的影响,人们对环境会有不同的心理感受,有些感觉上的差异甚至是完全相反的。中国对环境评价的标准已经形成一套独立的规范系统,而且代代相传,发展至今,尽管由于过于神秘化而似乎显得缺乏科学根据,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这只是它的存在形式与现代科学理论不同,更不能简单地以伪科学论之。我们可以从一个简单的例子解释这种差异的合理性,对于一个办公空间,中国人的评价标准里重要的一项为“宜有靠山”,即座位后面需为实墙,而且座位要尽量靠墙,墙壁与座位之间不能留太多空间,认为这样的环境有利于作者的事业发展。座位后面如果是门或窗,则被视为人忌。与此相反,在西方国家的办公空间里,高级管理阶层的座位偏偏喜欢摆在人人的落地窗前,背靠窗,自然光线从背后投射进来,容易对属下和来访者营造出震摄的气势;中华民族受农业文明的制约,始终将暗示“山环水抱”的格局作为最有交全感和宜人的场所,而西方在航海文明的长期潜移默化下,认为是一种进攻性的表现;中国的私家园林崇尚自然主义,微缩自然高于自然,体现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愿望;西方园林则注重理性,强调几何形体,表达出征服和改变的精神。所以,设计者在工作的时候需要更多地了解和关心使用者的民族文化、性格和爱好等背景,而不应坚守一套理论标准去执行。绿色设计需要深入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创新,力求在各自不同风格的基础上融入安全舒适而健康的新概念。否则,一个各项数据都能达到“绿色”指标的环境,可能对于使用者来说,并不能让他感到舒适愉悦和有归宿感,这将会是一种不成功的设计。
其次,从融合性来看,任何民族或群体,都毫无例外地生活在一定的民俗中,一个民族或群体的民俗,虽然表现为不同的形态(物质的或精神的),但实际上就是指民族或该群体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民俗的最本质特点,是在群体的传承中逐渐积淀而成的。各个民族的风俗都带有很强的民族特色,包含着浓郁的民族风味。无论是何种地域文化、何种民族传统、何种民俗中的人,都追求绿色健康的生活,力求在各自不同风格的基础上融入安全舒适和健康的概念。无论将来的环境设计如何发展,都必须注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不断融合。也就是说,环境设计必须与系统文化紧密联系,创造高品位的生活环境,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要创造性地运用传统设计空间、结构、图形等元素,用现代的观念、材料和技术对其进行新的处理;二是要探索和发展传统形式背后所隐含的空间或装饰设计观念;三是要从传统的文化意象和更广阔的传统文化的视野中寻求设计表现的灵感。
三、绿色设计要注重环境设计要素
“全面绿色”的设计是由多方面设计要素构成的。在现代生活中,人们需要一个与之相适应的舒适安全、优美而无污染的环境,在心理上和生理上达到平和。新的环境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环境的空间、尺度、材料、装饰、色彩、风格、光线、声音等都与人体在心理上和生理上的感受有着密切联系。
首先,从环境空间形式给予人的精神感受来看,人的反应、思维、联想及感觉都是与视觉、听觉、触觉等有机联系起来的。空间环境的人体工学也加深了对人的心理、生理与空间环境的研究。如根据视觉和知觉的原理,人们观察一个物体必须通过人的视觉和知觉,往往是先觉察到其整体,然后再分辨其细节。在环境与场所中,先让人察觉到的是空间和色调,所以,“绿色”设计应先注重整体空间的效果。
其次,从环境空间尺度与人的对话来看,我们所处的场所环境,是通过实体在无限自然空间中分割出来的有限空间。因此实体与空间都是环境的基本形式要素,人们选房子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获得由实体所围护的空间,实体只不过是手段,内部的生存空间才是真正的目的。人在这个有限的空间内处于运动状态,并在运动中感受和体验空间的存在。从审美角度看,空间有着重要的表现意义,空间的形式和尺度也有着直接的心理效应。置身于不同的尺度之中,人们与环境的交流状态会大相径庭。具体来讲,正常的尺度可以促成视觉上的饱和感;亲切的尺度可以生成舒适的家庭生活特有的放松和非正式的气氛;令人吃惊的尺度可以使观者达到吃惊或兴奋的效果。总之,把握好空间的尺度,通过控制尺度以给予使用者所需要的心理感受,是每一个设计师都应该有意识去思考和努力奋斗的目标。
再次,从环境色彩影响人的视觉判断来看,人对环境的认知、感觉和反应是与视觉、听觉、触觉有机联系的。空间的大小和轻重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环境中实体的色调。环境色彩影响着人们的生理、心理和情感,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色彩能使居室气氛增添风彩,引起人的联想从而对人的情绪和心理产生刺激,直接影响工作和休息的效率。但同时,设计者也可以利用人们对色彩作用后的视觉差,来创造各种不同的环境。色彩是光刺激眼睛再传到人脑的视觉中枢而产生的一种感觉。在光线的作用下,某一物体的颜色和周围的颜色可能相互协调或相互排斥,也可能混合反射,这样就会引起视觉中枢的不同反映,这种引起主观感受变化的现象可称为色彩的物理效果,它可使人对物体产生感觉上的变化。但是,色彩给人的感觉是十分复杂微妙的,明度低的色彩会令我们觉得比明度高的色彩距离要更远,设计者应该以充满热情和好奇的心去了解和营造每个不同的艺术空间。
综上所述,要创造一个真正的全面的绿色艺术环境,设计者不能单纯将视线放在绿色环保的建材使用上,认为材质减少污染就实现了“全面绿色”。这是当前环境艺术设计的一种主要的误区。这虽然比传统的环境艺术设计观念要先进,但这只能是一种形式主义的不全面的“绿色”,真正的“绿色设计”是物的“绿色”和精神的“绿色”的统一。只有切实注意在设计中传统文化心理的融全和各种环境设计要素如空间和色彩的营造,实现设计的人性化。
参考文献:
[1]冯菊香:产品的绿色设计与制造[J].太原科技,2005(5)
[2]谌德军:现代标志设计中图腾文化的应用[J].装饰,2005(7)
[3]崔天剑:从艺术文化学角度审视工业产品设计[J].装饰,2005(8)
[4]李:楚文化特色图案探析[J].装饰,2005(8)
[5]王学:少数民族工艺美术品的现状分析[J].装饰,2005(8)
[6]焦长虹:手绘在设计中的作用[J].装饰,2005(8)
[7]黄建军汤士东:论室内设计的本土化[J].装饰,2005(8)
[8]黄智宇:产品设计风格成因辨析――以后现代主义为例[J].装饰,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