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应试教育的概念

应试教育的概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应试教育的概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应试教育的概念范文第1篇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概念出发,本文对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关系从区别与联系两个不同的方面进行分析。

1.1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区别。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本质区别主要体现在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以及教育评价等几个方面。从教育目的层面来看,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以适应未来的社会;而应试教育只追求学生的学习分数的提高以应付眼前的升学。从教育对象的层面来看,素质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以及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倡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而应试教育则强调整齐划一,用分数压抑学生的个性,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塑造”。从教育内容的层面来看,素质教育把培养学生做人放在首位,主张德智体美劳并举,注重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并能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增设多样化的选修课;而应试教育只重视与升学考试有关的学科教学,反复培养学生的应考技巧,其他教育内容则居于次要地位甚至干脆被取消。除此以外,就教育评价而言,素质教育把学生综合素质的“合格”放在首位(升学成绩只是其中的一项指标),坚决反对将“升学率”与学校或教师的奖惩挂钩;应试教育却只看“一好遮百丑”的“升学率”,直接把升学成绩作为评定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尺。

1.2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联系。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是教育存在的两种不同模式,尽管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但都有一个共同的朴素的愿望,即让受教育者学好。没有应试教育的存在,就不可能有素质教育的提出。素质教育是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产生的素质教育不可能完全脱离应试教育,重新支起自己的炉灶。无论是应试教育的体系、内容、方法、手段都给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参考、借鉴、发展的基本框架和素材,应试教育的弊端需要素质教育来克服,应试教育的优势需要素质教育来发扬光大。素质教育的发展必须以应试教育的革新为前提,素质教育的发展没有一个现成的例子作参考,是一次全新的教育改革,为了避免改革的盲目性,造成教育的人、财、物的极大浪费,应从改革应试教育的弊端开始,特别要对为应付考试和取得高升学率而采取的一系列教育内容、方法、措施等进行改革。

二、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协调建议

结合上文对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关系的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协调发展的建议:

2.1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使教育教学工作更富于科学性、艺术性、有效性。教师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精通所教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教育教学规律,灵活应用教学方法,组织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教师要有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其次还要有广博的相关专业知识,最好做到文理渗透、中外渗透、古今渗透,及时吸取当代科技新成果,并能有机地应用到教学中去,在教学过程中旁征博引、厚积薄发、深入浅出,使课本知识简约化、系统化、整体化,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分析、整理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素质,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实施素质教育的工作才能落到实处。

2.2关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和谐发展。素质教育的推进,不需要从一种教育向另一种教育转轨,也不需要以一种教育取代另一种教育,而是要改造传统教育,向它注入新的理念,给它添加新的活力。理想的教育,应该是融入了素质教育理念的应试教育实践,即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和谐发展。融合,可以造就理论上的和谐。在人的思维领域,不必再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尖锐对立起来,从而结束近二十年的争论与批判。融合,可造就实践领域的和谐。在实际工作中,不必再为素质教育而“轰轰烈烈”,也不必再为应试教育而羞羞答答。融合,可造就和谐的教育,进而造就和谐的人才。

2.3“学”与“思”应紧密结合。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和谐发展,不但强调学生的学,还强调学生的思。学与思必须相结合,才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可以说是从以知识为本到以人为本理念的转变。这个理念的转变是对素质教育批判性的发展。肯定了应试教育中注重知识文化的掌握,但是改变了以往以教师、课本、教室为中心的单向性的知识灌输,而注重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主动性的掌握知识,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并学会思考和探索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达到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

2.4“教”与“学”应紧密结合。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和谐发展不仅仅是教,而是要求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相结合,此外还要求老师在教的过程中自身能力的提高。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和谐发展强调的是在教的过程注重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老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决定授课内容的多少和程度,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并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同时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必要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素质教育是在应试教育的基础上的摈弃和发展,而不是简单的舍弃。

三、小结

应试教育的概念范文第2篇

1.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区别

1.1应试教育的概念

顾名思义,应试教育指基于考试目的的教育模式。这样的教育理念及应用模式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和分数等级的评价效果,忽略了学生的思维认知过程和身心发展规律,也与社会科学发展的目标相悖,这实质上是传统教育机制的弊端所在。应试教育思维具备极为久远的发展历史,自隋朝开始的科举考试制度,四书五经和八股文等形式禁锢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发挥。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从官走上仕途,过度强化了知识学习的功利性色彩。在该模式下,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和背诵只停留在初级阶段,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应试教育思维发展至今,考试成绩和分数成为了极为重要的评价标准,忽略了对于知识的真正掌握和实际应用,这样的教育思想不利于教育事业的长效发展。

1.2素质教育的概念及内涵

在素质教育这一概念体系中,首先需要厘清“素质”的真正含义。“素质”概念实质上包含了生理和心理的两个层面含义。生理层面的素质概念指人们的感知器官及神经系统,又可以称之为遗传因素或天赋;而心理层面的概念则属于社会学范畴,主要指后天社会性的一面,在先天某些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知识技能、行为习惯、文化涵养、品质特点的综合。素质教育的目的旨在于针对学生的先天素质及机能特征,通过系统性和针对性的教育活动,促使学生获得知识储备、应用技能以及完善品格,促使学生个体都能实现自我层面的充分发挥和全面发展,从而成为社会所需的综合型人才。

2. 基于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中学英语教学

2.1转变教育观念,真正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基于应试背景下的中学英语传统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以知识讲解和板书教学为主要教学模式,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地位,英语教学模式及手段过于单一和枯燥,教学目标主要是为了通过考试和顺利升学,这在无形中给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对于英语课程的学习也将随之缺乏主动性。实质上英语作为一门应用型语言,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所在。为了提升中学英语教学的实效性,需要不断转变教育理念,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真正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有效的引导教学积极激发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感受到熟练运用英语交流和沟通的乐趣所在,从而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

2.2强化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自主能动性

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较好的英语教学效果,与其将英语知识进行单方面的灌输,不如让学生自主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自身学习和感悟受到启发,让学生真正建立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同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以此构建一定的语言人文素养,这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目的所在。在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注重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以英语阅读为例,教师可为学生推荐经典优秀的英文读本材料,指导学生定期进行阅读,将难以理解的词汇及语境都可以记录下来向教师询问求教,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影视剧等媒介渠道了解国外文化和英语语言的实际运用,在拓展英语阅读面的同时还能提升英语听说能力。

2.3构建科学合理的英语教学评价体系

在传统应试教育形势下,中学英语教学以英语词法、句法及语法知识的内容为主,并未真正重视英语的实际应用的教育目标。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应融入应用型思维,不断优化英语教学模式,首先这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英语教学评价体系。中学英语教学目标可改变传统的答题正确率高低的评价体系,从英语听、说、读、写等多元角度出发,构建更加多样化的评价体系,不仅需要培养学生对于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还需要注重学生英语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

3. 结束语

应试教育的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 形成原因 应对策略

    我国政府很重视教育问题,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并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概念。素质教育是更科学的合理先进的教育,经过许多年的努力,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取得了较大成效,全民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应试教育阻碍实现素质教育的原因

    通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素质教育思想已日益深入人心,素质教育的实践模式正处在积极探索和建设之中。但素质教育是一个“老问题、大问题、难问题”,我国长久以来的传统教育、社会环境、应试教育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其中应试教育是素质教育难以推进的深层次原因。一些地方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一些学校对待素质教育态度积极,行动迟缓,认为可以说说不可真做,就是真做也不在主课中做。一些家长竞争目标不断提高,竞争重心不断偏移,不仅想让孩子上大学,而且想上好大学,从幼儿园阶段就让孩子上各种校外辅导班。素质教育难登教育之门,传统观念为其存在之源,社会意识为其盛行之由。

    二、小学素质教育应对应试教育问题的策略

    要提高和完善小学素质教育,应该从社会、家庭、学校三个方面入手,为小学素质教育提供完备的外部环境、前提条件和实施场所。

    1.社会应当引导方向,推广素质教育

    对于素质教育,社会应给出一个较清晰的概念,明确素质教育的内涵、实施素质教育的原则。要改变对学校和人才的评价观念,不再给学校必须应对应试教育的压力,同时不能放任一切权利,不致于有些学校把素质教育等同于给学生减负、减课业、给学生权利。社会要从法律上确认学校与家长在安全方面的义务和责任,解开学校、教师的手脚。提高民族素质,实施小学素质教育,关键是要社会转变教育观念。

    2.家庭内注重素质教育,家长改变思想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以育人为本。基础教育应对儿童实施全方位的素质培养。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还要求引导学生自尊、自重、自主、自律,要求家庭注意提高自身的素质,为小学生在家里的素质培养奠定基础。与此同时家长更要改变思想,在为儿童选择学校时不只是一味地看学校成绩、升学率等,要注重该学校的教师素质、文化底蕴等。家庭的改变亦是应对应试教育持续的关键之一。

    3.小学校园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场所,是应对应试教育的关键

    小学校园应贯彻实行素质教育,把培养“自强、自立”的学生作为目标。学校的任务就是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学校应顺应时代潮流和历史要求,改革教学思路和模式,切实推行素质教育。

    (1)学校自身,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上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增加音乐、美术、体育、课外劳动等课程,让学生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填鸭式教育为启发式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还有一方面就是在考核标准上,要改变过去单纯的以成绩论英雄的做法,把体育、音乐、美术、课外实践活动等纳入考核,全面衡量一个学生;再者,要改革小学的办学体制,形成基础教育多样化的办学格局。

    (2)现在素质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巨大,老师要以身作则,有终身教育的意识、责任意识。教师的素质将直接影响学生的素质。为让学生创新,老师自身必须具备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激烈竞争的时代,创新的能力、绝处逢生的能力、面对挫折的耐力等等,是取得成功的必备素质。

    (3)学校要构筑高效率的课堂,提高学习效率。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人的创造思维发展的重要过程。教育要在内容上、方法上和各个环节上由单一走向多样。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确定科学的教育目标,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组织教育,例如多媒体、网络等,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启

发思维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提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达到全面发展,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生活性和发展性,提高课上的实际利用率。

    小学素质教育已开展多年,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应试教育依然严重,实现素质教育有一定差距。相信经过种种措施一定会完成在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但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小学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点滴进步和全面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学校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园不仅美观、有特色,而且富有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

    参考文献

    [1]袁征 等《小学素质教育论》.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冯克诚等 《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华语教学出版社,19997年版。

应试教育的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1-0088-02

1.对"综合性学习"的概念界定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1]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应开放、多元,提倡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开展跨领域学习。

笔者认为,语文的综合性学习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只有听说读写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心的全面发展。其次是书本学习应该与现实生活实践密切联系,否则脱离生活实践这个无尽源泉,这样的学习从根本上就不可能成为"综合性学习"。

2.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现状

2.1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初中是一个特殊阶段,面临升学压力,面临考重点高中的现实因素,学校的一切重心都是向学生的高分看齐,学校通常认为,学生考的分数高,就说明学生的学习能力强。于是,学生的分数成为学校的中心工作,而不是考虑学生其他能力的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学校与学校间的竞争愈来愈激烈,与其说学校之间竞争的是综合实力,还不如说是竞争每年初中毕业生升入重点高中的录取率。要提高学校的高中升学率,学校一般会想方设法让学生补课提高成绩,学生每天的时间专门为学习文化知识而被安排的满满的,学校才不会考虑学生其他方面的学习,这是学校根本不重视学生的综合性学习的表现。

2.2教师忽视综合性学习实践。初中语文教师最得心应手的科目非语文莫属,除了语文学科,语文教师可以说是一无是处。因此,语文老师对学生的学了能在语文学科上提供帮助外,其他科目只能对学生说"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当下,老师与老师,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竞争也相当激烈,于是,见到语文课堂上绝不允许学生做与语文无关的作业现象也屡见不鲜了。从某种层面来说,教师根本没有引导学生综合学习的意识,那么,教师重视学生的综合性学习就更无从谈起了。

2.3学生对"综合性学习"认识不足。初中阶段大多数学生坚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一切只为学习文化知识,在初中生的观念中,文化学习永远摆在第一位,文化成绩好与差就能决定自己是有幸进入重点高中还是从此与高中生活无缘。在他们的观念中,根本没有"综合性学习"一说,其他方面的学习都必须让位于文化科目的学习!初中生之间较量的永远是中考多少分,当某个同学考了高分时,他们会把那个同学当神灵顶礼膜拜,他们的思想深处不灭的意志就是学习好文化科目,考个高分,其他的他们不会关心,也根本没有精力关心。他们完全不知道"综合性学习"将对一个人的长远发展产生多么重要的影响,这是当前初中生学习普遍存在的现象。

2.4综合性学习让位应试教育。我国的教育体制是应试教育,一切其他方式的学习或教育都必须主动给应试教育让位![2]应试教育的核心永远是升学率!在应试教育这种特殊的教育体制下,只允许文化科目学习的存在,其他类型的学习都被狠狠扼杀在摇篮里。在教育者眼里,学生学习的文化成绩决定应试教育实施的成败。于是,学校的学了文化科目的学习还是文化学科的学习,至于新课程标准倡导的"综合性学习"根本不见其踪影。为了完成应试教育的任务,达到应试教育要求下的所有标准,只能使"综合性学习"让位于应试教育。

3.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性策略

3.1完善相关理论体系。完善相关理论体系,这是从国家政策层面出发的。如果要求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有效实施,就需要国家出台颁布相关的"综合性学习"理论体系作为支撑,否则"综合性学习"只是教育者的口头禅。与此同时,颁布的相关理论体系不能仅仅只从宏观层面出发,强调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而应该从微观角度思量,让教师在实施"综合性学习"时"有法可依",有具体措施参考,具体方法指导,具体思想引导。目前我国关于教育的理论体系并不完善,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完善相关教育理论体系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现在的社会发展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综合实力强的人往往是最受欢迎的。因此,理论体系应该完善到支持学生的综合性学习,鼓励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心综合发展,而不只是关注学生的文化学习。完善相关理论体系是促进教育向前发展的动力,也是培养综合型人才的前提条件。

3.2培训教师,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研究者表明,"一专多能"型人才永远不会被淘汰。同样的道理,"一专多能"型的老师更能适应现代社会教育的发展,只有这样的教师才更可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名师出高徒",这话说的很有道理,综合能力很强的老师一般培养出来的学生都不会太差。但是,当下我们教师的综合能力并不高,除了能胜任本专业以外,其他学科无从教学。因此,教育部门应该组织有关教师的培训活动,教师所在学校也应该为老师培训提供条件。培训的过程是思想交流的过程,更是教育理念碰撞的过程,这也是老师相互学习提升自己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3.3鼓励学生综合性学习。应试教育对"综合性学习"束缚太严重,应试教育体制下根本没有条件实施综合性学习。但是从人本发展论出发,老师不能看着学生被应试教育束缚得喘不过气而置之不理,应该在日常对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分析当前社会发展形式,告知学生什么类型的人才才是社会发展真正需要的人才,引导他们参照社会需要的人才标准相应地培养自己的能力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而不是等到学生一毕业就被社会淘汰。所以,老师不应该再以传统教育的眼光实施教学,根深蒂固地只重视学生的文化成绩,只看重学生的文化学科的能力。笔者认为,鼓励学生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综合性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综合性学习后方能开拓视野;发现各自的兴趣,从而培养自己的特长;全方位发展,提升自我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应试教育的概念范文第5篇

1素质教育理论研究的主要困境

1.1素质教育的概念难以确定

自提出素质教育概念约20年来,虽然教育理论界对素质教育的原则、特征、实质的研究和认识不断深入,有广泛影响和得到教育理论界及教学机构支持的成果不断涌现,但始终没有给出能得到一致认可的素质教育的概念,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实质没有明确的令各方信服的界定。厘清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和实质是促进素质教育研究全面突破的基础,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先导作用,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实质的不确定严重制约了素质教育的研究和实践的进展。这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多年无法取得实质进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1.2素质教育理论和素质教育实践的搏弈

教育界在首先完善素质教育理论还是首先进行素质教育实践问题上存在很大分歧。因为教育结果影响之大、之深、之广使得教育改革明显不同与其他方面的改革,它要求任何教育改革措施都必须是正确的。我们制定正确的教育改革措施要些理解不少教育界专家坚持素质教育改革必须素质教育理论先行的观点。正确的素质教育理论又从那里得来呢?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认为正确的理论只能来自实践,又必然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就是说,科学的素质教育理论必然是来自实践,又受到实践检验的理论,基于这些理解容易得出素质教育改革要实践先行,逐步完善理论的结论。有关素质教育理论和素质教育实践谁先行的争执直接影响了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实施,这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研究多年来一直裹足不前的重要的直接原因之一。

2素质教育实践的主要困境

2.1教育评价手段的简单化状况难以在短期内改变

教育评价是教育实践的重要环节,教育评价手段的单一性和简单化是我国目前应试教育运转的强大内驱力量,其实质是社会对教育功能教育内容认识简单化的产物,是社会广泛存在的通过教育和考试选取人才观念的直接结果,更是简单化的粗暴管理方式的必然要求。教育评价手段的单一性和简单化主要有以下特征:评价内容和形式的标准化,评价内容指向的固定性,评价内容的外在化,评价结果的简单可比性。标准化考试是教育评价手段单一性和简单化的最突出特征,也是我国教育滑入应试教育轨道的开端与标志。如果说考试内容指向的外在化和固定性是我国目前应试教育的内在因素,以标准化为主要设计思想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就是我国应试教育的直接的外在激励因素,简单粗暴和行政化、功利化的教育管理生态是应试教育的存在的客观环境,三者共同构成了驱动应试教育运转的完整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教育评价手段的单一性和简单化,还是以标准化为主要设计思想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他们形成的共同基础是教育功能的异化与教育管理观念和评价体制的僵化,都是对教育以人为本思想的否定。打破目前教育管理与评价方式需要克服的困难有教育实践上的,因素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

2.2素质教育实践的推进和评价体系的完善要克服大量困难

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和评价体系是相互作用的矛盾统一体,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完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素质教育的实践决定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应该而且只能随素质教育的实践不断发展和完善,同时又推动素质教育实践的发展。总之,素质教育的改革必须是素质教育实践和评价标准双管齐下的改革,任何单方面的改革措施都不会取得根本的成功。

在素质教育的概念尚未统一的条件下推进素质教育和制定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将面临众多的挑战,首先,要打破应试教育的束缚,还要克服应试教育惯性产生的不良影响;其次,要创造实施素质教育的社会管理和教育思想条件;再次,要培养合格的实施素质教育的师资力量,又次,实施素质教育需要以全新的学科知识传授体系和课程体系为基础。当然还有其他很多具体的条件。

3社会条件是制约素质教育改革的根本因素

3.1对素质教育改革的系统性、社会性认识不足

从本质上讲,素质教育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是教育本原功能的回归与重新确立,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的思想,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促进人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积极培育和发掘学生的特质、潜质,并使之成为学生的个性特长与取得成功的比较优势。素质教育思想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课程的规划与设计、知识的传授和各种教育活动的开展都只能被视为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手段或途径。实际上素质教育是人本主义思想在教育领域和活动中的体现。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素质教育不仅是教育系统的革命,它首先是一场伟大的社会变革,素质教育的实施将全面影响社会各方面对“人”的理解,要求革新社会管理方式。合适的社会管理思想和制度条件是实施素质教育真正必须的条件,更多的和根本的则是观念与管理体制上的,这些社会条件准备的程度从根本上制约着素质教育改革的进度。社会系统论告诉我们,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的子系统从根本上制约于社会大系统,应试教育的存在必然有其适合社会条件的理由,也必然是社会为应试教育提供了存在的土壤,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有社会提供适合素质教育存在的条件,这是我国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目前我国教育理论界对素质教育改革的系统性、社会性条件的认识似有不足。

3.2推进素质教育要建立社会对教育公平的信心

应试教育的概念范文第6篇

关键词:考试;应试;应试教育

一、相关概念的重新定位

考试是一种公平公正的、纪律严明的对考查者知识、能力等水平进行鉴定的方法。应试,是为了应对各类考试而出现的行为,把应对考试作为教育教学目的的思想与行为就是应试教育。笔者认为应试和应试教育都是“中性词”,无所谓绝对的是非、善恶,作为客观存在的事物它具有自身的两面性:科学的、健康的、有利的一面和不科学的、不健康的、有害的一面。现代社会应试行为的畸形发展,导致过分注重成绩,用分数作为唯一的标准来衡量教学效果,“只见分不见人”,使得应试教育异化成了违背教育教学发展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呈现出有害的一面。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常常说的“应试教育”就是“落后教育”“有害教育”。事实上,在世界上许多实行应试教育的国家和地区,这种传统模式也同样培养了大批的精英,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其发达教育的形成。所以,我们常常批判的应试教育,实质上是异化的应试教育,并非一概而论。

素质教育,也应该是一个“中性词”,因为素质本身也是多样化的,有好的素质,也有不好的素质。即使是同一种素质,有时也不能严格地区分其好坏、善恶、美丑。例如,同样是对事物的坚持,可以是坚定执着,也可以是顽固固执。所以,我们倡导的素质教育,应该是与异化的应试教育相对立的,是符合教育教学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是培养受教育者各方面的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先进教育”。

将应试教育特指成“落后的”教育,而将素质教育作为其对立面,特指“好的”“先进的”教育。在这个大前提下,考试作为一种工具,常常被误认为是一切“有害的”教育的罪魁祸首,认为考试就是“应试教育”的根源。笔者认为,考试并不等于“应试、应试教育”,考试作为一种工具,“应试教育”可以有,“素质教育”也需要有。

二、“考试等于应试、应试教育”的错误说法

关于“考试等于应试”的说法,诸如“考试尤其是高考,是应试教育的罪魁祸首”“考试培养的是高分低能的人,而非全面发展的人”“改革教育就是要取消考试、取消高考制度”等等,表述不同,但是都将矛头指向了考试,考试是万恶之源。造成这种错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语义表达上的理解错误。“应试――应付考试、应对考试”,“应试、应试教育”固然是在过度“追求考试结果、以考试为目的”中产生的,但是“追求考试结果、以考试为目的”只是一种现象,背后仍有深层的社会原因。简单地从字面意思上理解会导致一些人表面地认为,“应试”生于考试,“考试”是“应试”之母,所以是万恶之源。

(2)对“应试教育”产生的真正原因认识不够。“应试教育”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教育资源的有限。教育资源的稀缺,加之分配不均衡,导致了在资源多、资源好的地区,升学竞争十分激烈。②就业压力。为了解决升学压力,我国高校扩招,然而扩招又带来更重的就业压力,这就提高了学生、家长对学历的要求,加大了升学压力,考试的目的性更强更明显。③文化传统原因。人们认为读书、考试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也正是如此,有着“一考定终身”的思想。④期望值过高。一方面,父母都希望给自己的子女最好的教育资源,让他们出人头地,难免会导致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另一方面,人们对考试的期望过高,认为考上了好大学就可以前程无忧。这样一来,考试被异化成了追逐名利的工具。“应试教育”在应对考试中产生,有着复杂的社会根源,而大多数人对此还处于表面认识阶段,难免产生误解。

(3)对考试功用的认识错误。考试关键论者认为考试是万能的,考试主宰教育,可以决定一切。考试固然在教育教学中起着一定的重要作用,但是人们却认为只要考好了、考上了就“高枕无忧”“前程似锦”,就是“铁饭碗”,却没想到无论是升学考试还是就业考试,即使考上了,也只是为自己提供一个平台,还需要更多的努力。

(4)心理因素。当人们聚精会神于高考,注意力高度集中,精神高度紧张,关心高考大大小小的一切事情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对周围事物的关注自然就会降低。这就好比一个人边做倒立边做算术时,周围发生的事情很可能不得而知。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旦有人落榜跳楼,患了高考抑郁症,自然就归因于考试了。诚然,考试虽然并非尽善尽美,高考有时可能会带来强大的身心压力,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但是极端的好坏毕竟是个案,我们不能因此就断定考试是有害的。笔者认为,“应试教育”的根源不在于考试,而是一系列社会矛盾在教育领域的体现。所以说“考试等于应试”是错误的说法。考试不等于“应试、应试教育”,那么考试究竟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呢?

三、正确认识考试的作用

考试是教育教学的重要部分,是教学测评的重要手段,对于检验考核、选拔人才有一定的工具性价值。作为一种工具而存在的考试,也应该是中性的,它既有正面作用,又有负面作用。

(1)正面作用。①检验考核。考试是教学测评的重要手段,通过考试,可以评估教师的教学效果,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效。由于测试的主要目的是检验效果,所以不需要设及格线、按分数高低依次排序,更多的是教师和学生通过考试,自我评价,总结经验。而在“应试教育”下,有的学校为了提高高考成绩,在毕业班形成了“月考”“周练”的形式,甚至“天天练”“周周测”“月月考”,这样过分地运用考试的检验功能,势必会加大学生的身心压力,产生厌学情绪。②选拔人才。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由于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和分配不均,对于每一个家庭而言,都想为自己的孩子提供优质的教育机会,这就加大了人们在教育资源之间的竞争。要解决这种竞争,就要淘汰一部分人,选择一部分精英来享受有限的教育资源。而通过考试的竞争无疑是一种较为公平公正的方式,有人说高考是目前为止全世界最为公平的选拔人才的方式。因此,考试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不管你给考试罗列一千条或者一万条罪名,有一点是怎样也不能否定的:它打破了门第和血缘的界限,而代之以分数录取人才,这无疑是文明的表现和历史的进步”。③指导教学。考试就像指挥棒,尤其是高考,对教学计划的安排、教学内容的实施、教学工作的开展有着指引作用。学校可以根据考试所反映的教与学的情况适时地调整教学管理方案,改善教学管理。④激励导向。学生为了在考试中体现自己的学习水平,会努力学习、认真备考,起到警示学生、鞭策学生的作用。同时,通过考试的检验,学生可以认真总结,优化学习方法、改善学习态度。此外,考试本身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例如,概括能力、辨别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等等。因此,考试不是简单地为了分数而考,它的这些正面作用启示我们:考试可以培养学生诸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应试教育”中的考试也是有积极作用的,“素质教育”中也需要有考试。而“素质教育”中的考试,应运用多样化的方式,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心”多方面的考核,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

(2)负面作用。考试并非尽善尽美,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对考试运用不当、过度就会产生负面作用。

综上所述,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下重新认识考试,考试是中性的,有正面作用,也有负面作用,负面作用的恶化会使人们把教育问题归因于考试,导致考试等于“应试、应试教育”这种错误的认识。考试不等于“应试、应试教育”,就其正面作用而言,可以为任何教育模式所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不在于有没有考试,而在于对待考试的态度、方法。

参考文献:

[1]牟成文.考试不等于应试教育[J].湖北教育,2000(1-2).

[2]张英奎,谢秀红.论考试的地位及面临的结构性矛盾[J].辽宁师

范大学学报,2004(7).

应试教育的概念范文第7篇

一、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这两者之争已经严重地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学校作为教育的最重要的载体,是无法回避的。只有先找到二者之间和平共处的位置,才能让学校有目标的快速发展。

应试教育被认为是一种学习效率低下的、片面注重知识点以及重点的记忆和灌输的、并不注重综合能力培养的、填鸭式的、死记硬背学习的教育。素质教育则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大则为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教育。二者从涵义上看似乎是水火不相容、完全相对的概念。如果说应试教育是对前几十年甚至包括现在部分教育的概括,这个并不准确。教育本来就是提高人的素质,包括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素质。应试教育也是提高人的素质,接受应试教育的人也接受了勇敢教育、诚实教育、道德教育。但为什么应试教育遭到那么多的批评?一言以蔽之:在具体的操作中出现了绝对化、模式化、答案标准化,让分数压倒一切,从而漠视了生命教育,漠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让许多应该做的成了走过场。应试教育并不是坏事,是许多人对它不了解。素质教育正是改变应试教育那些有名无实的做法,即让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落到实处,是对应试教育忽视的地方加以修正,而不是否定抓紧学业和反对考试等等。更何况国家选拔取才是不可能改变考试这种模式的。

那么学校要做到的就是适应现实,一方面改进不当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加大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让他们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方面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学生对学业的追求。我们国家还很落后,学生更应该把精力、时间放在学业上,培养他们的考试能力和素质。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适应考试,同时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人文传承和知识授受的关系

就人文传承和知识授受的关系问题,首先要明确的是学校和老师都承担着这样的任务,就是人文传承,尤其是文明源远流长的中国更应如此。而在实际中怎样呢?社会上有句形象的话,学校是加工厂,老师是操作工,学生是生产线上的加工品。学校简单化为提供教与学的场地,老师则成了课本的宣读者,学生就在题海中游泳。在知识授受中,学校,老师,学生将各自承担什么责任,扮演何种角色要分清辨明。学校是提供学习设施、创建校园文化、创造文化氛围的承担者,老师是学生学业的指导者、人生成才的积极建议者、引导者;学生不但是知识的学习者,同时也是校园文化创建的积极参与者。三者互相结合,共同完传承。

三、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老师在台上讲四十分钟的课,在课余时间需要花几个四十分钟的时间。现在就存在这样的现象,有的老师忽视科研,一是工作负担重,没有精力去从事教学研究;二是作为检验教师的标准是学生的高考成绩,而不是科研成果;三是资料不足和信息不便。有的老师醉心于发表文章,不注重教学,在科研方面存在几种问题,一是为科研而科研,一是为职称或岗位聘任而科研,再就是不合学校实际的科研,这样的科研有多大的含金量呢?这还是对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认识不到位。

应试教育的概念范文第8篇

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讲过,教育思想的转变,是用好教材,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前提。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惯性”极大,致使有的教师“穿新鞋,走老路”,喜欢用应试教育的眼光审视现行教材,结果是既不适应,又不放心,害怕现行教材降低了难度,影响教学质量,影响升学率。可见,只要在观念上真正完成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跟上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改革步伐,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全面发展,现行教材的使用必将既能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培养出四化建设需要的各类高素质人才。

二、掌握教学要求和教材特点

1.生动活泼,简明轻快,图文并茂

现行教材用一些生动有趣的现象、故事、实验引入课题说明概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行教材一般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节前带问号,节后设“想想忆忆”,章后总结“学到了什么”。编排灵活,不似以往那么刻板。

2.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调整合理

现行教材的编排是由常见的简单易学的运动、声、热、光等物理现象到力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然后学习抽象概括程度较高的电学和能的基本知识,符合由浅入深、先易后难的认知规律。

3.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从“致同学们”“引言”,到各章中的演示实验、学生随堂实验、“想想议议”和“学到了什么”等内容,教材总是企图更换课堂教学形式,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开口,在课堂上保持积极主动的主体状态。

4.教材难度明显降低

现行教材对有些知识的处理,只要求“知其然”,不需非要“知其所以然”。学生的学习负担减轻了,知识面也有所拓宽。

5.加强了物理实验的教学作用

现行大纲要求“初中物理教学要以观察、实验为基幢教材中的各类实验和实验性习题明显增多,感性认识的积累有助于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养成尊重事实、勤于动手和按科学办事的良好习惯。

三、传统的教学方法必须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