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范文第1篇

关 键 词:农村文化 作用 困境

途径

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壮大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关键。针对于此,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我国农村建设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而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农村建设中的“软力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需要的有效途径。

一、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的作用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魂。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言,文化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作用,即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的是需要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和广大农民在加快经济发展、改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同时,建立起一种适合于新农村建设的文化观念。一旦这种文化观念能够形成并深入人心,就能够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层面上发挥其广泛、稳定而持久的影响。[1]因此,必须以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为方向,以当代的先进文化建设为主导,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先进文化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凝聚人心,进一步激发农民的创造热情,为农村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

(一)发展农村先进文化,有利于突破传统文化中的家族阈限,增强农村发展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中国农村是典型的以血缘、宗族为中枢的社会运行模式,十分强调“打虎不离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普遍以家庭为背景进行农业生产。虽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可以促进以血缘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家族式经济的发展,但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这种以一种社会性的“个体”因素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之中的家族式的经济模式就成为一种阻碍。它对满足自身经济利益的过分注重,使得它对于群体利益往往漠不关心,甚至会以牺牲社会群体利益的方式来满足“个体”利益,以至于“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不合理现象依然在当今中国农村中存在,极大地阻碍了农民个人之间的交流,影响了农村凝聚力、向心力的形成。因此,发展农村先进文化,转变中国农民传统的思维方式,用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理性文化思维来打破传统家族文化观念的阈限和传统因循守旧的保守思维,让农民走出固有的个人空间,学会与他人交流,关注集体利益,从而形成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发展社会经济的合力,提高他们参与经济建设的热情与活力,大力促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创新精神的形成,不断增强农村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发展活力。

(二)发展农村先进文化,为农村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是当代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由于传统落后文化的影响,农民在生活富裕后,满足于小富及安,满足于传统的“二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方式,在经济上表现出不思进取,日常生活中封建迷信沉渣泛起,赌博现象随处可见等。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先进文化建设就是要在农村建立新的生活方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除陈去旧,革除弊端,消除愚昧迷信的宿命论思想,以先进的思想为指导,用科学的理性思维改造农民的头脑,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蚀与传播,增强农民进行农村建设的精神动力,促使农村发展紧跟现化化发展的潮流,变传统意义上的旧式农民为现代意义上的新式农民。

(三)发展农村先进文化,为农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农村发展的关键在农民,而农民的发展关键在于自身素质的提高。当前我国农村不仅教育水平比较低,而且缺乏对科学教育基础性地位的认识,认为农民反正是一辈子都离不开土地,就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只要风调雨顺就会有好收成,对科学知识的学习、运用与创造持不屑态度。而当今社会是个科技的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技运用所产生的巨大效用已是有目共睹,世界的农业生产已经步入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模式,若是中国农民还是抱着旧观念不放的话,则难以适应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因此,以农村先进文化建设为契机,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提高农民进行现代农业生产的科技知识、管理知识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经济知识,培养出适应现代化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民。这样,就能以农民文化知识的提高为铺垫,促进整个农村现代化的发展。

(四)发展农村先进文化,有利于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国现化化转型的关键在于农业比重的下降和农民数量的减少,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因素在于中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但是,发展城镇化并不仅限于硬件设施上进行城市化的改造,正如现代化的实现关键是实现人的现代化一样,实现农村城镇化的本质内涵在于农民具备城镇化思维,具备城镇化的素质、修养和能力。发展农村先进文化,就是要提升农民群体的整体素质,变革他们传统的思维模式,造就具有城镇化文化理念的现代农民,加速中国城镇化的进程,促进农村向城镇的转型。

二、当前农村文化发展的现实困境

虽然发展农村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作用已被普遍认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受到内外环境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国当前农村文化发展面临着一定的现实困境。

(一)、受传统农业文化影响,中国农村中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中国现存的文化样式是农业文明的成果,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是农业文化。[2]因此,当代中国农民的思维习惯、生活方式、道德标准等既体现出农业文化中过于保守实用而缺乏激情,始终以家庭、宗族为活动基本单元的特点;也体现了斤斤计较、锱铢必争的小农意识。当传统文化中的腐朽因素与现代社会发展中不良文化相结合,扩大了中国农业文化中的腐朽因素,使得原有的小农意识益发突显,表现为盲目攀比成风、封建迷信盛行、赌博等低俗文化泛滥。

(二)、城乡发展的二元经济模式使农村文化发展与城市文化发展相脱节。中国在传统农业经济的转型中与世界经济接轨,进行市场经济建设,这一过程产生了城乡发展的二元经济模式。在这种发展模式的基础上产生的社会文化不可避免出现了城乡差别,一方面,城市文化的发展与农村文化发展脱节,城市人瞧不起农村人,农村人不明白城市人,造成两种文化理解与交流上的“鸿沟”,另一方面,城市文化作为强势文化,以一种外源性的文化形态,进入农民的生活,又使农民产生了与自身经济发展相异的文化,盲目地模仿城市生活却是“四不象”,既丢弃了自身文化特点又找不到新的文化根基。

(三)、农村教育水平低下,影响了农村文化的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农村的教育资源、教育设施还不健全,农民教育水平低,农民接受教育的机会还不平等,使得农民群体中的知识分子少,而城市中的知识分子又不愿意下乡,于是,全国4.97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只占12%,小学及以下的占90%,全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同时,教育的高消费又使得广大农民望而却步,许多人家让孩子念完初中、高中就不错了,大学免谈。科学的缺乏更加深了思想的贫瘠、文化的落后。即便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了,农村虽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它依旧贫困,科技依然滞后,鲜有改变,镰刀割麦、老牛犁地随处可见。许多农村孩子千辛万苦上了大学,也只是以此为跳板为官为仕,毕业后大都去城市工作,很少有回到农村的,更不用说城里人愿意下乡了。这些成为了农村文化持续发展的瓶颈,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只能是口号与侈谈。

(四)、全国各地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促使农村文化发展的区域不平衡。在东西部农村发展中,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在优势经济后盾的推动下,使本地区农村的文化建设得到长足发展,农民的文化水平、精神状态也得到相应提高,促进了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农民个人收入的提高。而中、西部等相对落后地区,因为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造成农村文化教育的落后与无力,无形间又加剧了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落后,从而形成了文化发展中的“马太效应”。

(五)、农村缺乏必须的文化基础设施和基本条件,影响农村文化的深入发展。文化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做支撑,相对而言,经济发展水平好,文化传统悠久,领导重视的地区文化设施比较健全,电视,电话,甚至电脑、网络得到普及发展。而经济发展落后,农民文化水平低的地区,文化设施就比较落后,农民接受文化的渠道有限,从而影响了农村文化的深入发展。

(六)、农村文化管理相对薄弱,文化管理体制有待提高。农村文化建设中缺乏文化管理的专门人才。对于文化建设,偏重于一时一地文化活动的开展和文化设施、文化工具的简单建设和配发,缺乏农村文化工作的长远规划,仅仅使文化成为农村工作中“锦上添花”的摆设,没有发挥发文化应有的作用。

三、加强农村新文化建设的途径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是,经过5年的努力,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县、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完备,公共文化服务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工作体制机制逐步理顺,现有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文化队伍不断壮大,农民自办文化更加活跃。文化产业较快发展,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基本解决。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整体素质有所提高,文化在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加强文化硬件设施的建设。硬件设施的健全是发展农村文化的物质保障,改革开放的经济建设成就,为工业反哺农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为加大文化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首先,要把文化基础性建设的重点由城市向农村转移,在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前提下,把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进一步加强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形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中,要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电影放映以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一批满足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文化站、图书室、文体活动中心,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3]其次,要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引进市场机制,发挥市场机制的利益趋动功能,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乡村文化建设中,为农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双向互动长效机制,使双方共赢发展。

(二)推进农民群众文化软性素养的提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育新型农民。因为广大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的素质不提高,就不可能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乃至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在农村教育的改革发展中既要重视以普及九年义务制教育为重点的基础教育的发展,也要按照各地区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农村职业化教育,把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纳入到专业性教育中来,培养出一批能够联系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的现化化的农业工作者。同时,通过外种渠道、层次、形式,发展农村的先进文化,引领农民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历史发展的实践证明,农村文化阵地,如果先进的文化不去占领它,落后的文化就会占领它。在实践中,应当继续发挥以文化“三下乡”活动等为主题的文化教化功能,提升农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只有用健康有益的先进文化去教化农民群众,培育他们的民主法制观念,才能有效地帮助他们自觉抵制封建残余和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革除陈规陋习,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文化管理的水平与效能。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建设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参与其中,这就要求在具体实践中,具有先进文化管理理念的人才协调管理文化工作,提高农村文化的建设水平。一方面,加强教育工作的组织管理,协调、组织、管理农村的教育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普及活动,发挥农村现有教育资源的效能。另一方面,建立起文化间的交流协调机制。中国农村新文化的建立,需要在以现代化文化为背景下,通过先进文化的改造,实现农村文化的创新、飞跃,真正发挥农村文化管理者的主体意识,从适合本地区农村发展的现实情况出发来吸纳发达地区,发达领域的先进文化,在文化交流中实现不同地区文化的最优化融合。

(四)加强法制建设,确保农村文化建设有法可依。农村文化建设必须纳入到法治化的轨道上来,才能确保文化建设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在农村新文化的建立中,我们应当把中央关于农村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法制化、规范化,为农村文化的发展、交流提供法律保障。同时,在农村教育中,要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使他们自觉的运用法律武器来保障自身的文化权益。

参考文献

[1] 顾伯冲 发挥新农村文化的“软实力” 光明日报[N] 2006.2.16

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新农村文化;建设;实效性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背景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内涵是“乡风文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任务。新农村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农村文化建设更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生活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的奋斗目标,而实现精神富有的关键是社会文化的全面提升。近年来,浙江省正大力推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农村文化建设对构建“两富”型新农村具有点睛意义。

改革开放至今,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人民物质生活条件大幅度提高,农村文化建设也有所进展。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并不乐观。进入21世纪,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在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和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社会多元化和多种价值取向深刻地冲击着农村群众的思想。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受到侵蚀,一些地方的农民思想道德出现问题。通过调研发现,当前农村文化中仍然存在封建迷信、愚昧消极、奢侈腐化等不良现象。

在新农村传承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全面提升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地方政府的责任,更是地方高校的时代使命。赵沁平教授认为,高校自诞生之日起,便聚集了大量文化人才与科技精英。高校通过知识传承、科技创新,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对社会经济、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是当代高校的三大职责。地方高校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根据高等教育的l展趋势,明确自身的社会服务责任,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积极为新农村文化建设贡献力量。当然,在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地方高校自身也能获得发展机遇,这是一种互利共赢之举。因此,增强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效性是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研究课题。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1.新农村文化建设有助于培育适应新时代的新农民

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和核心永远是农民。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及外出务工人员的文化素质总体水平相对偏低,小学文化程度的人数占全部农村人口的1/3,根本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农村人口及外出务工人员的文化素质,培育会读书、有技术、会上网的新型农业人口。

2.新农村文化建设为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新农村不仅是“物”的新农村,更是“人”的新农村。必须切实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广大农民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奋斗的理想信念,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促进农村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新农村文化建设有助于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提升综合国力

当前,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发展相互交融,文化建设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事实证明,新农村文化建设得越好,新农村经济发展得就越快。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对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有利条件

地方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场所,在地方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担负着重要责任,发挥着重要作用。要明确地方高校的有利条件,才能更好地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服务,进而不断提升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1.地方高校具有地缘优势

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布局看,地方高校离大城市相对较远,通常在二、三线城市,校区也建在城郊。地缘优势使地方高校能比较直观地了解当地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并且能较为准确、系统地掌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诉求。地方高校的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为了取得地方政府的支持,地方高校应强化社会服务职能,把服务新农村文化发展作为地方高校发展的重要抓手,并制定相关政策。

2.地方高校具有人缘优势

地方高校以培养本地人才为目标,其招生对象以本地生源为主。地方高校为当地培养了大量农村干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和农业技术人员。培养高素质农村人才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地方院校毕业的学生成了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坚力量,为当地农村社会特别是文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为地方院校赢得了良好的声誉,也为地方高校进一步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搭建了平台,有助于地方高校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文化建设。

3.地方高校具有智缘优势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地方高校的办学实力显著增强。近年来,地方高校不惜重金,大力引进博士、教授等高级知识分子,地方高校的师资力量日渐雄厚,专业设置更加完备,科研条件和科研能力不断提升,科研成果颇为丰厚。地方高校雄厚的师资力量,可以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挖掘、传承和弘扬。地方高校的人才、技术及科研条件都为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

4.地方高校具有网信资源优势

当今的时代是“互联网+”的时代,任何地方、任何人的发展都离不开互联网和瞬息万变的信息资源。新农村的发展,特别是新农村文化建设更需要网络信息资源的帮助。地方高校则可以通过网络传播、网络教育等方式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

四、增强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实效性的策略

1.地方高校要更新观念,强化社会服务意识

地方高校要进一步更新办学理念,以服务地方为己任,更加明确地认识到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要将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置于地方高校发展的首要地位,从学校规划、政策制定、招生计划、教师考核、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等方面,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支持和保障。地方高校要深入农村和农民群体,充分发挥高校的优势,利用各种渠道将先进文化、核心价值观、农业技术传播到新农村,切实提高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图书馆的图书资源效用

据统计,地方高校几乎一半的馆藏图书资源处于闲置状态,无法被社会共享。在强调高校发挥社会服务职能的大背景下,地方高校图书馆要与时俱进,提高图书和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改变只服务本校师生的传统观念,不断拓展服务范围,以适应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需求。地方高校图书馆要积极开展个性化服务,建立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具有地方本土特色的数据库。数据库要随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需求而变化,及时更新信息内容,从而更好地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服务。

3.地方高校要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培养专业人才

目前地方上从事农村文化建设的工作人员普遍文化素质不高、业务能力不强,难以有效完成新形势下的农村文化建设任务,严重影响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很明确,即为当地社会发展培养各类人才。地方高校要不断整合教育资源,设置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相关的专业,大力培养新农村文化建设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同时,要积极配合地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把对农村文化工作者的培训列入学校教学的常规工作之中,并要注重培训质量。

4.地方高校要大力挖掘当地新农村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农村中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活动,但部分文化得不到保护或逐渐失传。地方高校有责任对农村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挖掘、传承和弘扬,不断提升新农村文化层次;要鼓励师生投身于新农村文化建设,贴近农村、农民,创造出反映农民生活的优秀文艺作品,以满足当地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农村群众的精神境界。地方高校要加强当地特色文化研究,创办专门的研究中心,提高地方文化的品牌影响力,从而更好地促进地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5.建立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服务的多元化经费筹措机制

地方高校要为师生及科研人员在新农村传统文化的发掘、保护与创新研究等方面提供经费保障,建立多渠道的经费筹措机制。只有地方高校建立起多元化经费筹集渠道,才能从源头上解决制约其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服务的经济问题,才能切实发挥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功能,使服务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效性显著增强。

参考文献:

[1]赵沁平.发挥大学第四功能作用、引领社会创新文化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6(3).

[2]黄宪伟.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探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7(4).

[3]王晓娥.地方高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切入点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7).

[4]陈运贵.地方高校服务农村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J].社科纵横,2012(7).

[5]赵江龙,袁茁萌.地方高校图书馆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服务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

[6]梁广东.地方高校融入农村文化建设的价值与路径[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6,10(3).

[7]徐承英.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J].探索与争鸣,2007(1).

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统筹城乡;农村文化建设;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9-0151-02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城乡文化建设的环境、条件、基础都发生了不一样的变化,特别是农村文化建设虽然这几年来有很大的改观,不过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城乡文化建设发展并不平衡。统筹城乡文化建成发展是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是实现十二五计划的重要条件,是促进我国城乡文化建设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我国学者对统筹城乡文化、农村文化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特别是党在十六大以后,国内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进入了一个白热化的阶段,不少学者都纷纷发表了自己的学术论文,学术著作,对前人的研究进行整理和分析对今后改善我国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基本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并且从现有的资料整理分析来看,虽然很多学者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观点不同、主题不同、研究的成果也各异。但是大部分的研究内容都是关于在统筹城乡视域下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目前在统筹城乡视域下农村文化建设的存在问题、统筹城乡文化建设基本的途径这几个方面。

(一)统筹城乡视域下的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在2011年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中指出“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强调“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可见加强统筹城乡文化建设的重要,为什么要统筹城乡视域下的农村文化建设?研究者从城乡一体化、和谐社会、小康社会建设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1.加强统筹城乡视域下的农村文化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提出了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明主”的发展战略目标,其中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内容,这点也得到了唐金培的认同。他认为发展战略目标中的“生产发展”不仅仅只是农业建设的发展,还有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生活宽裕”不仅仅是要农民生活变得好起来,也包括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的丰富多彩。“乡风文明”就是通过提高新农村文化建设,提高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拉近城乡距离。“村容整洁”其实就是说要保持整洁干净,这也是一种文化建设。“管理民主”就是利用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的民主意识,缩小城乡差距[1]。

此外,2012年同志在党的十报告中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不少的学者也持有相同的观点。王娟把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看成是构建城乡一体化经济建设的有效措施,她认为没有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农村文化的建设发展,是无法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同时,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能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加快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使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实现[2]。余友斌认为加快新农村文化发展,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3],徐学庆认为,加强统筹城乡统筹城乡视域下的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部分内容,是培养有能力、有智慧、有素养农民的基本手段[4]。

2.是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党的十六大中首次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而实现和谐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城市和农村文化建设的和谐发展。学者普遍认为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建设,统筹城乡文化建设。朱光喜认为农村和谐社会主要是表现在农村的经济、文化两者之间的和谐关系[5]。王娟认为加强统筹城乡视域下的农村文化建设会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文化思想,有利于农村环境的道德建设,促进农民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局面。唐金培则认为,强统筹城乡视域下的农村文化建设,可以丰富农民的业余生活,可以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能化解各种心理矛盾,起到一个沟通的作用,形成一个“家和万事兴”的和谐局面,进一步推动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

3.是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保障

加强统筹城乡视域下的农村文化建设其实是农民融入到城镇生活中的一个过程。而我国目前处于城市和乡镇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农村人口大量地涌向城市,农村的生活方式逐渐向城市看齐,因此就有不少学者认为,农民在进城后,逐渐从一个农村农民转变为一个城市居民,由于教育方面的原因,文化等方面的反差会给农民带来非常大的落差以及不适应。加强统筹城乡视域下的农村文化建设其实是城市与农村两者之间文化交流沟通的过程,这样会使城市更加了解农村,农村也更加了解城市,而通过这样的方式农民可以对城市的生活方式有一定的认识,这对全面加快小康社会的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起到很大的作用。

(二)统筹城乡视域下的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不少研究学者认为,在统筹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农村文化建设现状不容乐观普遍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1.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经费缺乏

刘文俭[6]等人认为由于国家的重视程度不够,在文化建设方面的资金比较少。据权威数据的统计,在1998年到2002年用于农村文化建设的经费不足教育事业经费的七十分之一,不足科技研究事业的十分之一。虽然这几年国家加大了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但是依然没办法解决农村文化建设中经费不足的问题,郭国祥[7]等人认为,从国家到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都不够重视,文化建设的经费只占整个国家财政总支出的百分之几,远远低于城市文化建设经费投入。王娟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国家财政有限,加上农村地区较多,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成本高,因此也一直得不到过多的重视。

2.农村文化建设主体地位缺失

郑风田[8]等人指出,我国统筹城乡视域下的农村文化建设由于受到多种发展因素的影响,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地位慢慢走向缺失,城乡供需不平衡的矛盾一直都没有很好的办法解决。同时她认为,在统筹城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以农民群众的需求为指导对象,利用传统文化,采取多种交流方式,把农村文化建设融入到城市文化建设中,此外,刘璐琳还提出加快农村文化建设发展是当前积极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非常重要的任务。朱正刚也认为在进行农村文化建设时,要多听取农民的建议,处理好相互友好的关系,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要积极调动农民参加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早日得以实现。

3.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差

目前,我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与成熟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相差甚远,在很多的农村地方没有图书馆,没有电影院。就连体育运动场也少得可怜。有学者认为,虽然国家一直在强调要统筹城乡文化建设,但是实施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根据朱明燕[9]等人的调查报告显示,全国11.3%的农村没有书馆没有书库,15.1%的农村有书馆没有阅览室,全国21%的文化馆无业务用房,难以开展业务活动。

(三)统筹城乡视域下的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

对于统筹城乡视域下的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不少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各级党政机关要高度重视统筹城乡发展

刘文俭等人认为,由于我国的人口众多,如果不想方设法改变农村文化建设落后的现状,农村文化生活缺乏,那么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就会非常被动,水平也难以得到提高。城乡经济也难以得到持续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也明确作出指示各级党政机关要高度重视统筹城乡发展,希望通过统筹城乡文化基础建设,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

2.改革统筹城乡文化管理体制

王娟认为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管理在体制方面存在很多问题,管理错位,管理也不得力,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实现,也将难以实现统筹城乡文化建设的实现。吕全国[10]认为,要深化基层文化体制改革,以此推动农村文化建设整体水平的稳步提高。此外,他还认为,要把之前落后的以农村为主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并且要适当整合各种有利资源,把分散的资源合理利用,同时,还要督促政府发挥其应起到的作用,制定相关政策,规范农村文化市场,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水平的显著提升。

3.加大经费投资力度,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不少的研究者认为,要加大经费的投资力度,筹借农村文化建设资金,在这点上应该注意让政府发挥作用,利用政府和社会的力量,改善目前农村文化建设落后的面貌,在文化建设过程中采取多种可以实现的模式得到社会和政府的支持,以此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二、研究的不足

很多的学者在研究统筹城乡视域下的农村文化建设时,都能结合目前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村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理论联系实际,但是不足之处在于我国的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比较重视理论方面的研究,而且深入地、比较系统化地将融入到研究中,这方面还是不够,有些研究脱离了原本的理论基础,也是不行的。研究的内容没有能够很好地把握住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此外与国外农村文化建设比较研究的文章也比较少,

三、总结

虽然,我国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但也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在这方面的努力成果,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不是依靠一个人或是一个单位就能实现的,它需要的是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唐金培.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着力点[J].求实,2008,(6).

[2]王娟.统筹城乡文化建设基本途径研究——以山东诸城市为例[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3]余友斌.统筹城乡文化建设加快农村文化发展[J].学习月刊,2012,(4).

[4]徐学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5]汪前元.朱光育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文化困境与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05,(7).

[6]刘文俭,张传翔,刘效敬.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战略研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8).

[7]郭国祥,刘建芳.近年来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学术论坛,2009,(7).

[8]郑风田.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文化: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南民族人学学报,2005,(1).

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思考

本文是河北省社科联课题“创建农村流动文化集市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103352)研究成果之一。

农村文化作为一个自有其存在价值的独立系统,是建立在农耕经济基础之上的对农业文明的一种表达,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农村这个特定环境和农民这个群体上的集中表现和反映。它不仅是民族文化的根源,也是现代文化的基础。尤其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来讲,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不仅关系到现代农业的发展,而且对于转变农民传统思想,提升农民道德情操有着积极作用。同时,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还能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为农村的经济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因此,以构建和谐社会为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大力发展和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就成为我国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与现状分析

从建国伊始到现在,我国的农村文化建设实现了从计划控制模式到公共发展模式的转变,并呈现出层次递进的基本趋势。尤其是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社会全方面的发展,我国政府更加重视农村的文化建设,并将农村文化建设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在2005和2007年,中央政府制定和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两个重要文件。在党和政府的积极扶持下,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得到改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丰富和提高,农村文化建设初见成效。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农村文化还不能充分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与飞速发展的农村经济相比,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精神文明建设不能够与物质文明建设协调发展,这些问题大大制约了我国农村的全面发展。因此,要实现农村全面发展,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就要从根本上认清导致目前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的原因。

(一)农村文化建设主体的缺失

作为农业文明的成果,传统的农业文化使中国农民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过于保守而缺乏激情,过分强调私利性而忽视公共性,导致很多农民不愿投入到新农村文化的建设活动中去。同时,部分基层干部不能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正确认识农村文化建设,过分强调经济发展而忽视了文化建设,不能用积极健康的先进文化引导农民,结果使一些腐朽落后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乘虚而入,农村原有的伦理秩序和和文化价值观被打破,直接影响到农民的身心健康,严重阻碍了农村文化的发展。

(二)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文化供需失衡,农村文化供给不足

工业生产与农业生产的差异所导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形成了城乡发展的二元经济模式。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以复杂多元为特点并占据强势地位的城市文化与相对单调固定而处于边缘化的农村文化不对等,导致两种文化在交流和理解上产生了鸿沟。并且在以城市取向为中心的文化影响下,农村文化盲目追随和模仿城市文化,使本来就已经很脆弱的农村文化受到外源性文化形态的冲击,挤压着具有传统特色的农村文化的生存空间并使之目趋式微。此外,城市文化中一些腐朽落后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渗透到农村和农民的精神当中,打破了比较纯粹,宁静的农村文化环境,严重干扰了农村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加剧了农村文化建设的难度。

(三)建设经费投入不足,组织管理弱化

尽管中央财政对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比例逐年增长,但还是存在着明显的偏向城市的倾向。长期的投入不足导致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比较陈旧落后,严重影响到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农民精神空虚导致的赌博、迷信、吸毒等丑悲现象泛滥,许多优秀的民间文化资源损坏和流失现象日益凸显。另外,在农村文化的管理组织方面,还没有比较健全的法律法规去引导和规范农村文化建设,缺少专门的文化工作人员和必要的评估、考核等机制,缺乏统一的规划和部署,使基层文化单位的职能得不到充分发挥,这也是制约农村文化建设的一大原因。

二、积极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文化建设既是内容,又是保障。为了更快、更好地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宏伟蓝图,就要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实现农村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协调发展。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农村文化建设主体的思想意识

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决定着农村文化建设的成败。因此,就必须坚持农民本位的主导思想,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加大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尊重和发挥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激发农民建设新农村的巨大热情,使其自觉地加入到农村文化建设的活动中去。同时,各级政府要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农村文化建设在创建新农村和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历史使命,发挥政府的引导和监督作用,充分利用先进文化打击和摧毁在农村发展的伪文化和低俗文化现象,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强化农民的主体意识,要充分利用广大农民群众的智慧,整合人才资源。在充分发挥、挖掘本地人才能力的基础上,还要注重人才的引进,鼓励和提倡城镇文化工作者做指导,为农村培训和培养文化骨干,奠定农村文化建设的人才基础,实现农村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增强信息交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有差异性但又具有一定的共通性,这就为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一方面,新农村文化建设要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在坚持文化创新和充分展示本地文化独有的文化意蕴和审美情趣的同时,学习和引入外源性文化形态,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对接;另一方面,处于主导地位的城市文化要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丰富、人才众多的优势,支持农村的文化事业,为农村文化注入更多更好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新鲜血液,促进农村文化向现代化转变,使农村文化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四)加大政府投入,改革管理机制

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各级政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安排,统一规划,在保证整个社会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加大对农村文化的财政投入,增加农村的文化资源配置,提高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农村文化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同时,农村文化建设要抓住机遇,加快现有文化体制的改革,鼓励和扶持民间的文化公益事业。同时还要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现有的农村文化资源,引进市场机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利益趋动功能,推动农村文化产业化发展,实现现有文化资源的利益最大化。

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音乐 豫西南 新农村 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9C-0062-02

当前,河南省城乡一体化正在飞速发展,新型农村社区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的有效载体,社区配套建设日趋完善,新农村居民的幸福指数逐步提升。在物质生活条件改善的同时,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求愈发明显。音乐作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最直接、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势必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此社会背景下,给新农村音乐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豫西南新型农村社区正处于快速建设期,在经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成绩,但物质生活改善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音乐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在豫西南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社区居民对音乐的认识存在偏差、社区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居民参加音乐活动项目受限等原因,音乐服务新农村文化处于初步探索建设期,尚需加快发展步伐,以便在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一、音乐文化在豫西南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思想意识决定行动。音乐在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之所以发展相对滞后,首要原因是部分基层领导思想认识不到位,觉得把农民的生活水平、质量提高了就可以,只注重农民物质方面的需要而忽略了农民在精神方面的需求。

(二)规划滞后、政策倾斜不够

规划滞后、政策不配套是制约当前新型农村社区音乐文化建设的要求根本问题。一些地方对新型农村的农民在精神文化方面的认识不足,规划不够,认为文化建设比较“虚”,在农民文化娱乐设施及场地的规划方面滞后,同时在制定政策和资金配备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折扣,影响和制约着音乐文化在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作用的发挥。

(三)音乐文化活动少,受众面窄

由于新农村中的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的老人和孩子居多,缺乏了音乐文化活动最主要的群体,所以举办一些音乐文化活动受限,农民参与度不高,而且适合老人和孩子的音乐文化活动较少,致使新农村音乐文化发展相对缓慢。

(四)配套资金短缺,文化娱乐设施不够健全

由于缺乏开展文化活动的资金和配套设施,一些传统的、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不能得到实施。比如南阳板头曲在豫西南地区非常盛行,爱好者众多,很多农民都想通过一些比赛和演出看到精彩的节目。但是,由于没有资金支持,也没有比赛和演出的平台和设施,这些好的想法就只能搁浅了。

二、解决音乐文化在豫西南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各级领导思想上要高度重视

各级领导特别是地方领导首先要在思想方面高度重视新农村文化建设工程。可在县、乡镇、新型农村社区三级管理体系中落实领导责任制,安排专人负责新型农村社区音乐文化建设工作,同时充分利用当地大学生村官的文化职能,让其在乡镇、新型农村社区中肩负起宣传、落实、监督音乐文化建设工作,联合起来开创新型农村社区音乐文化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二)完善音乐文化发展的组织机构

进一步完善音乐文化建设工作的组织机构。在乡镇的科技文化站、新型农村社区的文体领导小组和行政村的文化点完善组织机构,根据区域特点,成立音乐文化协会、组织。各协会、组织单独进行宣传、训练、活动、竞赛,让居民自己管理自己进行音乐文化活动,如秧歌协会、广场舞协会、唢呐协会、曲艺协会、戏曲协会等。不同的协会适合不同的人群,促进大家在闲暇时间从事音乐文化活动。

(三)开发社区原有乡村本土特色音乐文化

豫西南地区有着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具有代表性的,农民喜闻乐见的有大调曲子、南阳板头曲、豫剧、南阳锣鼓曲和唢呐曲,这些音乐形式在豫西南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合理开发新型农村社区原有的本土民间、民俗音乐文化,让优秀的民俗音乐文化发扬光大。在新型农村社区居民中还有一些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我们要把这些民间音乐文化挖掘出来,并加以继承和发扬。同时对其进行现代化的开发与创作,不仅让其给大家带来精神上的财富,也要给大家带来经济上的财富,繁荣新型农村社区音乐文化事业。

(四)搭建音乐文化平台,同时给予经济支持

把一些富有传统地方特色、农民喜闻乐见的音乐文化形式,以音乐比赛、节日庆典等形式,广泛宣传,同时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经济上的保障。通过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活动号召大家积极参加文艺活动,促进相互交流和学习,互相了解,增进新型农村社区中居民之间的关系, (下转65页)(上接62页)使农民摆脱生活环境陌生、人际交往范围缩小带来的心理上的寂寞,加快融入新的生活。

(五)建设科技信息网络资源室,传播音乐文化

新型农村社区设立科技信息网络资源室,配置宽带电脑,让人们在闲暇时间里通过网络进行消遣娱乐,观看大型音乐赛事活动,接触更多、更好的艺术形式,丰富音乐文化生活,提升音乐修养,加强与外界的音乐文化交流。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物质生活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新农村的农民们不再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他们渴望自己的生活能够变得丰富多彩。当下,各级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上已经取得重大的成就,但在农民的精神生活领域的关注度还需加强,只有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共同改善,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农民才算真正的安居乐业。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音乐在豫西南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5-QN-419)

参考文献:

[1]曾遂今.音乐社会学[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2]冯光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2003,(1).

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范文第6篇

一、群众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一)群众文化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农村文化建设可以增强农民投身于新农村建设的各种技能和本领,提高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认识和自觉性。同时,文化也是生产力,在经济与文化互相融合的市场经济发展中,文化已不再单纯是经济发展的服务手段,而是新型的朝阳产业,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有些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了农村发展、农业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二)群众文化推进农村乡风文明。农村文化生活的丰富,可以架起沟通心灵的桥梁,粘合各种心理裂痕,给弱势群体带去人文关怀和感情抚慰,引领和启迪思想,抚慰和激励精神,疏导和缓解矛盾,具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不仅为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而且推动农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努力培育文明向上的社会风尚。

(三)群众文化提升农民生活品位。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生活品位,不仅是指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温饱问题的解决,而是在生活富裕的同时,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要把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建立面向广大农民群众,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过实施“送书下乡”“送文化下乡”等文化工程,让农民就近就便享受现代文化服务,通过开展优质高效的文化服务,提供高雅建康的文化产品,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使文化产品、文化消费品能够惠及广大农村群众,惠及普通老百姓,真正提升新农村农民文化生活的品位。

(四)群众文化影响农民对管理民主的追求。农民有了知识,视野变得开阔,思想观念开放,能更好地理解国家的政策,更好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积极参与民主管理,追求民益,更好地利用发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村民自治作用。农村文化建设通过戏剧、音乐、舞蹈等文化艺术创作和演出,对农民进行政策教育和法制教育,及时将有关富民政策信息传递给农民,以便农民自觉地贯彻执行,并用政策争取和保护自身利益。所以,培育农民的民主意识是农村政治民主化的关键,也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

(五)群众文化培育新型农民。农民群众是文化的受益者,同时也是文化的建设者和创造者,培育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新型农民,组织群众开展喜闻乐见的各种文化活动,广泛吸引农民积极参与,尊重农民文化首创精神,增加吸引力、富有创造性,让农民群众在参与文化建设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

群众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没有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缺乏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群众文化的导向、凝聚、规范及强大的社会整合作用。

二、农村群众文化的现状

从我市农村群众文化的现状来看,发展农村文化,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构建和谐淮北、创建文明城市的基础性工程。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不断出台和政府队农村发展投入的不断加大,农民负担越来越轻,钱包越来越鼓,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义务教育免除了学杂费,新农村合作医疗解决了看病难问题,广大农村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逐步富裕起来的广大农村,必要的公共文化娱乐设施和公共文化资源却显得比较匮乏,农民缺少了参加文化娱乐活动的机会,从而使得电视和聚众赌博成为许多农民主要的休闲娱乐方式。“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也从侧面反映了当前我市农村文化生活的现状。

另外,农村文化需求旺盛,但是发展缓慢、基础设施陈旧,总量不足,难以充实文化设施、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基层文化资源开发不够、活动内容和形式单一以及一些腐朽落后的文化思想等各方面都在影响和制约着农村文化的发展。这种滞后的文化不仅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也影响了农村基层的社会稳定,更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绊脚石。我们要看到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迫切性:农村迫切需要文化的滋养,文化也迫切需要农村这个市场。

三、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深化改革,提高认识,推动群众文化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也是农村各项事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过程。在改革中要思想上重视,思路上清晰,规划好新农村建设中基层文化阵地布局和建设问题。结合我市乡镇建设规划,加快各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步伐。同时要加强文化宣传,否则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就会成为空谈。所以党政领导及宣传部门要时时关心和宣传新农村文化建设,鼓励和发展群众文化团体,不断增强群众文化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二)以基础建设为重点,加大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坚持走“政府出面,部门出谋,群众主办”的群众文化发展路子,搭建好以文化基础建设为重点的群众文化发展平台。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乡镇文化事业,积极开展民间融资活动,通过村企共建、村校共建以及城乡共建等方式,引进资金和文化活动器具及资料,满足乡村群众文化的特色,着力体现群众文化的特色和品牌,打造各地群众文化的独特魅力,例如:四铺乡的大鼓、临涣古镇的茶馆文化,都是可以发展、培育并创建特色的群众文化。

(三)以队伍建设为根本,增强群众文化发展的活力。发展群众文化事业,根本在于建设一支能够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素质文化管理和文化艺术人才队伍。通过择优招聘,将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人才充实到乡镇文化干部队伍中。配齐配好乡镇专职文化站长和村级文化协管员。加强对乡村文化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定期举办培训班,提高文化工作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鼓励乡村文化工作人员自觉、进修,有目的选送部分人员到相关院校深造。同时进行业余文化人才资源普查,大力培植业余文化队伍,对文艺骨干免费进行培训。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体制保障人才,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群众文化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范文第7篇

[关键词]辽宁农村 文化建设 思考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2-0062-02

文化是一个民族存在和发展的灵魂,它具有凝聚、规范和整合社会群体等方面的功能。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三农问题”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农村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但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出现了严重失衡,农村文化建设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其滞后性严重制约了新农村的建设。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内容

文化,从建设的角度讲,包括教育、科学、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体育等各项文化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科学文化知识水平以及思想道德、信念、觉悟的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开展多样的文化活动作来培育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建设文化人才队伍。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设相对完备的文化设施

文化设施建设程度可以说一个村庄文明程度的“窗口”。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建设与之配套的综合性、多功能农村文化设施,来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同时,要充分发挥现有文化设施的功能,提高利用率。

(二)培育具有现代素质的村民

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提高村民整体素质,这也是文化建设的关键。要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懂科学、懂技术的新型农民。村民是村庄文明的创造者和体现者,也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要通过文化建设,培养有素质的村民,进而形成村庄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精神风貌。同时,加强各个村庄之间的关系,增强农民之间的凝聚力,使他们增加对村庄的归属感。

(三)建设自己的文化队伍

需要一支素质较高的文化工作队伍来满足文化的日益发展,通过吸纳各类人才,建立和发展一批文艺队、活动中心等群众文化组织。各文化站通过开办艺术学校、举办各类培训班等途径,为农村培养一批音乐、舞蹈、书法等方面的优秀人才。

(四)塑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村庄形象

要以地方文化为基础,融合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二、新时期辽宁农村文化建设现状与成因分析

辽宁地处东北大地的南部,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其农村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性。

(一)辽宁农村文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

1.农村“非遗”保护不断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民族对生命和世界的历史认知及现实感受。辽宁少数民族众多,多民族融合与交流,使辽宁省的非物质文化显得丰富多彩。民间传统表演艺术、手工技艺等多个种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极具地方特色。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面临濒危的状态。党的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号召“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使这些优秀的民间艺术迎来了传承的契机。

2.农村文化设施不断完善

文化设施是文化建设不可忽略的方面。近年来,围绕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一中心任务,辽宁省先后实施了文化共享工程进村入户工作、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等农村文化惠民工程,全省现有300平方米以上的乡镇综合文化站821个,县级电子阅览室73个,乡镇电子阅览室574个,省文化共享工程模拟频道覆盖涉农县区260万户,在全省形成了比较健全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文化基础设施的改善影响着农民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促进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

3.加强农村人口素质培训力度

近年来,全省举办读书节“进乡村”活动,在各市开展捐赠图书、讲座培训、读书征文等系列活动。通过组织千名农业科技专家、成立科技下乡服务小分队,共培训各类实用型人才320万人次,发放各种科技书籍、资料115万册,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人才保障。

4.农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近年来,在广大农村地区积极组织村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成了一道具有地区特色的文化风景线。在丹东大孤山经济区黄土坎镇赵家岭村,村民自办群众文化艺术节,赵家岭村及附近农民通过丰富多彩的表演,展现着农村的新生活、新变化,丰富了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受到当地农民的热烈欢迎。

辽宁省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没有达到新农村建设中对文化建设的要求,文化建设的道路依然很艰巨。

(二)现阶段辽宁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们国家通过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从总体上来看,虽然辽宁新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有一些进步,但从目前辽宁的整体文化建设水平而言,由于受到各种因素影,发展的速度仍然相对缓慢、范围不够广泛,辽宁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解决的问题。

1.农村文化专业人才缺乏

文化人才队伍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开展好农村文化工作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我省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着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人员编制不到位。在人员队伍建设和经费的投入上应当与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而现实情况是一些地区用于文化建设的投入远远不能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二是一些地区因各种原因,文化建设队伍已无法满足当前文化发展的需要。这些文化工作者大多由于个人兴趣的原因加入到文化建设工作中,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没有经过专门业务培训的文化人员难以应付实际工作,大大影响了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因此说我省的文化建设人才方面的问题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农村文化市场发展不健全

农村社会文化市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取得了一些发展,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一,农村文化消费水平过低。第二,乡村文化市场管理机制不完善。乡村社会文化市场本身就是比较分散的,而且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普遍不高,所以增大了管理难度。

(三)辽宁省文化建设问题原因分析

辽宁省在过去多年的发展中一直是重工业城市,倾向于以政府为导向的发展模式,没有像江苏、山东等形成城市和农村共赢的局面,农村发展整体滞后于城市发展,农村整体意识落伍,而农村的文化建设更缺少导向性的指标。基层政府很多领导干部完全割裂经济和文化的联系,以牺牲环境、破坏地区历史遗产为代价来发展经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政府、农民、社会三大主体都存在缺位现象。

三、推进辽宁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

农村文化建设是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以农民群众的切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以国家的发展目标与传统文化传承为建设依据,在促进农村文化发展的进程中,尽可能保留农村发展的特色和文化遗产,重视发展具有区域文化特点的特色农业产业和农业文化。

(一)转变思想观念,培育新农村文化建设队伍

1.明确政府职能

农村文化建设是以政府为主导的,为此,领导干部只有提高认识,才能正确引导农村的经济社会各方面协调发展。农村文化建设是我国农村未来长远发展的根本,领导干部要想领导新农村文化建设,就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将文化建设放到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才能逐渐解决农村当下面临的诸多问题,才能对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广大农民,因此农民才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在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增强农民对文化建设的认同感。只有做到深度认同、喜闻乐见与保护发掘相结合,才能活跃广大农村的文化气氛,才能真正做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3.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作用

大学生村官可以和基层的农民密切接触,能够更好地向他们传达国家的有关文化的理念和方针政策,尤其在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农业技术推广等方面,他们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加大资金投入,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经济保障

发展农村文化首先要加大对农村文化产业的基础设施投资力度,逐渐吸引企业参与具体项目建设,把农民和市场连结起来,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当地农村的经济发展,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物质支撑,为辽宁新农村建设打下良好的经济基础。

(三)注重制度建设,促进新农村文化体制创新

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没有适用于全体的固定模式,需要充分重视地区的差异性,体现地区的特点。加强制度建设,鼓励农民创新,吸引和增强农民群体的凝聚力,通过试点和统一认识来打破固有认知束缚,更多地改变小农思想,同心同德为本地区的发展做出贡献。充分与当地的人文传承、环境、资源、市场相结合,逐步形成地区特有的文化制度。

(四)弘扬文化主旋律,促进新农村文化健康有序的发展

农村文化建设要摒弃那些落后的、愚昧的思想文化,提倡先进的、科学的文化。在目前的中国,很多农民对科技、法律等新鲜事物认识程度不高,还没有真正走出传统小农思想。因此要大力弘扬主旋律,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书籍、公告栏等文化载体,广泛开展农民自己的文化活动,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强的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生活需要,进而提升农民整体的精神风貌。

四、结论

辽宁农村具有丰富而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地理环境资源,同时也是一个价值观多元的复杂环境,小农意识强烈,农村发展整体落后于发达地区农村。推进农村文化建设要充分保留和发掘传统的文化、重视和保护环境、加强立足于具体现实的多元化制度建设;重视和加快地方政府职能转变,通过平台建设来引资引智;注重和发展基层培训和交流,因地制宜,有序推进基层民主制度建设。

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的人口众多,也关系到农村的长治久安和长远发展,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点工作,也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支撑。只有很好地进行文化建设,才能推动中国农村的跨越式发展,以有效地打破发展的局限性。可以说,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必须从城市向农村倾斜,才有可能实现中国经济的持续走强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邓恩远,赵学昌主编.社区建设政策与法规[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2]细数“亮点”看辽宁:这里的乡村日渐美[EB/OL].中国文明网,http:///syjj/dfcz/ln/201512/t20151201_2989707.shtml.

[3]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4]钱穆.文化与生活[M].台北:世界书局,1969.

[5]陈运贵.新农村文化建设的F状分析与战略思考――以安徽省农村文化建设为研究视角[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

[6]王春林.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构建农村和谐社会[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02).

[7].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8]欧海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建设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

[9]吴莹.辽宁农村文化建设中乡镇政府创新作为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3.

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范文第8篇

从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环境和条件来看,任务繁重而艰巨。

(一)基础设施落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从我市县、乡、村的文化设施来看,市区一级虽然都建了文化馆、图书馆,但标准都不高,事业经费也很少,乡镇文化站建设更令人担忧,大多数文化站的活动场所,如电影院、礼堂等,有的年久失修,有的早就拆除。村文化大院一缺场所,二缺设备,三缺管理。农村文化设施,是传播先进文化的载体。这样一个现状,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要求,是极不相适应的。

(二)文化人才匮乏

不论是专业人才、管理人才,还是经营人才,都严重不足。乡村文艺人才更是缺乏,人员是进不来出不去。这些状况不改变,农村文化建设的重任就难以顺利完成。

(三)文化产品严重不足

据调查,现阶段农民对文化的需求,重点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农业科学技术,二是有关农村的法律法规,三是文学书籍,四是文化娱乐。从现有的文化产品来看,是严重的供给不足。

(四)农民的文化消费能力低

目前广大农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明显改善后,对精神文化生活十分渴求。但从他们生活消费支出的安排来看,首先是盖房子、看病、保子女读书及日常的生活开支,基本没有剩余的钱。农民不是不需要文化而是没有钱去享受。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水平,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使农民持续增收最有效的途径,是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严格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所谓现代农业,就是以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标志的农业。所谓市场经济规律,首先是产生的产品要适合市场的需要。第二,市场经济有两个显著特点,即具有契约经济和法律经济的特点。第三,市场经济有严格的市场运行规则。所有这些,对刚刚由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且从总体上看文化水平还不高的广大农民来说,的确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这时,农村文化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是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不断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还要与时俱进地推动农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努力培育文明向上的社会风尚,努力培养与建设新农村相适应的新农民。从目前农村的一些地方和农民来看,集体主义思想,团结互助精神有些淡化,法律意识淡薄,诚信度不高,发展意识、竞争意识不浓,文明意识、健康意识不强,一些传统陋习,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社会新风尚、建设乡风文明要求格格不入。必须通过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启迪思想、陶冶情操、传授知识、鼓舞人心的积极作用,推动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顺利进行。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不断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目标之一

农民不仅要富,农民还要有乐。从农村的实际情况看,虽然我们党和政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农村文化建设还是相对滞后,已经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需要。因此,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就成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改革创新,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正因为农村文化建设重要而紧迫,任务繁重而艰巨,所以,我们要用改革的思路,创新的办法,来扎实推进农村文化建设。

(一)加大改革力度,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

从体制上讲,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真正做到竞争上岗、全员聘用,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切实增强事业的内部活力。尤其是乡镇文化站的体制,要十分明确。乡镇文化站,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是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主要桥梁和纽带,公益性十分鲜明,因此,文化站作为第一线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在乡镇配套改革中不能改变。对文化站作用的发挥,关键是要创新机制,调整职能,明确责任。

(二)整合资源,建立和完善农村文化公共服务体系

从现阶段来讲,一是要整合一切用于农村、服务农民的各项文化资源,统筹规划,综合利用。如教育、科技、党员电教、村级活动室建设等。二是要建设好三个层次的阵地,即县(市)区的文化馆、图书馆、剧团;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大院。特别是要把乡镇文化站建成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站。并做到国有、民营一起上,大力培育和发展民营文化企业、村文化科技中心户等。为了促进三个层次的文化阵地建设,要继续开展创建文化先进县(市)、文化先进乡镇活动。以创建活动激励阵地建设。三是要实施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2131”、农民图书、农民健身、民间艺术发掘利用这六大工程。四是要继续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文化扶贫活动,积极探索“三下乡”活动的长效机制,变送为“种”。

(三)不断提高文化生产力,创作出更多更好适合农村农民所需要的精神产品

一是要大量出版农民群众买得起、读得懂、用得上的通俗读物。二是要创作出一批反映时代精神、体现农村生活、激励农民斗志的优秀作品,并把它搬上银幕,立上舞台,更好地服务农民。三是大力发展民间文化艺术,打造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或民族特点,农民喜闻乐见的农村文化活动项目。四是要切实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不断加大农村文化人才的培育。特别是要加大农民自身文化人才的培养,努力建设一支属于农民自己的文化骨干队伍,让他们长期扎根农村,成为不走的庄户剧团,使其卓有成效地为农民提供服务。五是要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营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

(四)加大投入,不断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充分发挥基础设施的功能作用

从目前县(市)区、乡镇的财政实力来看,大多数确实是比较困难的,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每年挤出一定的财政实力,加大对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投入,应该说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五)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农村文化建设按规划、有步骤的顺利进行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责任。一是要进一步提高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努力克服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现在各级党委和政府,总的来说对农村文化建设认识是高的,但仍有少数领导干部总认为经济建设是硬任务,文化建设是软任务,或者说,经济搞好了,文化建设自然会得到重视和加强,因而在少数地方就出现了讲话无文化建设内容,规划无文化项目,资金无文化方面的安排,一讲发展文化产业,就想把所有的文化事业推向市场等等,这些思想认识的存在,明显地影响着一个地方的文化发展。二是要真正做到“五纳入”,即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三是地方党委和政府,既要贯彻落实中央对发展农村文化建设所出台的一些优惠政策,又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出一些相配套的优惠政策,切实有效地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保证农民真正得到文化上的实惠。

总之,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任重道远。我们作为基层文化工作者,责无旁贷。必须发奋图强,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