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文化素质现状

农村文化素质现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农村文化素质现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村文化素质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农村人力资源 成人教育 新型农民

一、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

1.思想素质差

思想素质,主要指人出生以后,从后天获得的有关思维观念、行为准则、习惯教养、道德观念等思想品质。从纵向看,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一些思想观念得到不断更新,思想素质发生许多变化。主要表现在农民的婚姻观、伦理道德观以及致富观都发生深刻变化,农民求知欲增强。从横向看,由于传统观念、世俗、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农村人力资源的整体思想素质较差 , 仍落后于城市居民。

2.文化素质

文化素质是农村人力资源素质的核心,体现农村人力资源的质量,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文化素质能比较集中地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教育水平。我国农村文化教育水平的状况说明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文化素质较差。这一方面表现在我国农民受教育年限较低。国家统计局《2004 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显示,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构成状况如下:文盲或半文盲8.96%;小学33.65%;初中46.05%;高中9.37%;中专1.57%;大专及以上0.40%。

3.科技素质不高

国务院2007年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达76.4%。受文化素质的影响,加之缺少适时的农业技术培训,绝大多数农民对农业技术的接受能力不高。

4.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大,劳动力大量剩余,闲置现象明显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基数大。2007年全国农村人口为72750万人,占总人口的55%。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这就必将对农村就业、耕地利用、农业生产环境的保护等形成巨大的压力,对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如果不能有效开发利用将会造成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并将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的重大障碍,影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

农民素质的现状说明,必须重视农村成人教育,尤其要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提高农民对新知识、新技术、新经验的适应能力,不断提高农民的创新能力。

二、成人教育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影响

农村成人教育是对农民实施政治教育和文化科学教育,以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农民的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为主要目的的教育与培训活动。农村成人教育要注重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经济功能和身心功能的统一。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根本手段在教育,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育新型农民。

1.大力发展成人教育,提高农民思想素质

通过对广大农民进行成人教育,可从根本上转变农民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引导农民通过投身建设新农村的实践,转变传统观念,提高文化水平,陶冶精神情操,在走向富裕迈向文明和建设新农村过程中使自己真正成为这个伟大事业的价值主体和创造主体。

2.大力发展成人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农村成人教育应当依据不同层次的受教育人群 ,做好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一是扫盲教育。即对农村的文盲、半文盲群体进行的文化基础知识教育 , 以及各种农业专门技术、技能的简单培训。扫盲的对象可分为两种群体 , 即较长期存在的中老年文盲、半文盲和农村新增的青少年文盲、半文盲。同时,可通过加强农村的基础教育 , 来避免或减少农村新的文盲、半文盲的产生。二是普及教育。即对广大农民进行的文化知识、专业技术、经营管理知识、法律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训,使培训对象既掌握一定的知识,又掌握一定的技能,增强管理经验,提高法律意识,以适应农业经济和技术发展的需要。三是提高教育。即对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农村中青年进行的教育和培训, 使他们掌握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 并成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和骨干力量。

3.大力发展成人技术教育,以培养现代农业所需要的新型农民

培养新型农民和专业农民,是省2010年实施的民生工程之一。开展各种形式的新型农民技术培训,不但可以提高农民的素质,而且可以使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最终被这些农民所掌握,从而转化成为现实生产力;通过培训还可以培育和造就一大批新型农民,可以使更多的农民适应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和科技化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经营现代农业的水平,全方位拓展增收渠道,市场意识、经济意识、发展意识、竞争意识、开拓意识与摆脱温饱则足、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

4.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开发农村人力资源,转移农村剩余劳

动力

农村成人教育要贴近农民的需求。农村成人教育的内容,包括向农民传授农村实际的、丰富多彩的农技知识,也包括向农民传授非农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开展电工、维修工等培训,以便更多的农民走出农村,进入国内城市工作和生活。对进城务工的农民要加强岗位培训,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职业道德和安全生产知识,营造农村人力资本培育的良好环境,提高他们的竞争就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以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第二、三产业及现代化小城镇中从事非农产业的迫切需要,为实现农村“城镇化”以及农业产业化的非农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农民的素质,决定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使他们投入到社会中去。

参考文献:

[1]李恺 李崇光 赵正洲:农村成人教育的国际比较[J].理论与改革;2003年06期

农村文化素质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国外;农业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1-0009-1

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我国在农业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我们应当看到,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农业教育相比,我国在存在的一定的差距。本文中将以同是亚洲农业大国的日本和印度为例,汲取发达国家开展农业教育的经验,希望以此促进我国农业教育不断发展,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1 国外开展农业教育的现状

首先,我们对日本和印度的农业教育现状进行简要的分析。

1.1 日本的农业教育现状

日本在农业教育方面,具有明确的教育目标,根据日本的文部省规定,农业教育的目标是“学习有关农业各个分支的基础知识,技术,理解农业的意义和任务,同时培养主题农业发展的能力和态度。”我们可以看出,除了国家正式的教育机构,其他的教育部门也承担了教育的任务,力求实现全民对农业知识学习。在教育体系上,日本的农业教育由教育部门和农业部门共同组成,在国立大学、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中,包括高中、小学都设有相关的农业教育的课程。

1.2 印度农业教育现状

印度的农业教育历史悠久,而且我们发现,在印度的小学就已经开设了系统的农业教育课程,而且贯穿于小学到大学的每个阶段并成为其教学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另外,在印度,农业教育与生产是紧密结合的,同时,农业,科研与教育是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将农业科研与推广互相结合,相互促进。

2 国外农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在农业教育方面,还存在着二元化的结构现象,在农村和在城市的农业教育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很多农村的孩子没有机会接触到正规的教育,因此,通过对日本在农业教育方面的办学政策,我们可以借鉴其从小学就开展系统的农业教育的制度,在农村教育机构中,开展较为系统的农业教育,尽可能消除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

我国的农业教育与农业的发展,还存在着相互脱节的现象,农业教育还无法实现全面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服务。而通过对印度农业教育与科研和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教育模式进行思考,我们需要将农业教育的地位重新认识,并且将其与农业科技的推广结合到一起,将政府部门、科研部门与教育部门相互结合,形成一套完整的农业教育的体系,提高农业教育的水平,使农业教育与农业经济协调发展,促进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

3 我国加强农业教育的措施

通过对国外农业教育发展情况的分析,综合我国的国情和经济发展现状,应当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我国的农业教育:

3.1 提高全社会对农业教育的重视和支持

长久以来,农民作为农业教育的基础力量,提高农民的科技和文化素质,是提高我国农业教育整体水平的基础和关键。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首先要对现有的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利用,形成一套完整的农业教育体系,确保农民能够学友其所,并且学有所用,在加强国家办学力量的同时,加强社区、企业等机构对农业教育的支持,提供有力条件,加快农业教育的步伐。另外,倡导各地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方式,进行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使农业教育体系形成一个系统的,完整的教育网络。

3.2 在农业教育方面,加大政府的投资力度

如前所讲,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加强我国农业教育的基础,而加大政府的投资力度,正是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保障,只有政府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等措施,同时,加大财政在教育方面的投资力度,改善农村教学条件,确保农村适龄儿童能够受到义务教育,并且使更多的农村学生受到更好的文化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农民素质的提高,促进农业教育的发展。

3.3 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农业人才

从我国目前农业教育发展的情况来看,当务之急就是培养出一批能够适应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高素质的技术型农民,需要这些懂科技,善经营的农民,带领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以此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和标准化。因此,对创新型农业人才的培养成为了新时期发展农业教育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教育模式上也由传统的推广模式向系统学习模式转变,由传统的学历教育向教育与技术相结合转变,实现创新型农业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3.4 大力推广示范工程,提高农民学习的积极性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农民科学文化的学习,也应当由传统的照本宣科,向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方式,而最为有效的方式,就是建立示范工程。将具有代表性的工程作为示范基地,组织农民在进行观摩和学习,让农民切实体会到科技所带来的巨大的效益。同时,挑选出高素质的农民作为科技示范的典型,他们从农民的队伍中走出来,并且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他们对于农民来说,更具有说服力和感召力,因此,推行示范工程,在提高农民学习积极性方面,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

总之,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和教育机构共同的努力,只有切实加强农业教育的力度,才能全面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同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从我国国情出发,找到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道路,促进我国农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闻竞.日本农村义务教育及对中国的启示[J].日本问题研究,2008,(02).

[2] 陈君,李文英.日本农业普及教育的发展及其借鉴[J].日本问题研究,2009,(01).

[3] 徐辉.国外农村教育发展的几点经验[J].人民教育, 2003,(20).

农村文化素质现状范文第3篇

(一)基本情况

普洱市土地广阔、自然资源丰富,山区占全市土地面积98.3%。总人口260万人,其中,乡村人口200多万人;少数民族150万人,占总人口的60%,社会经济及文化教育非常落后,属边疆欠发达贫困地区。

(二)少数民族较多、文化素质低

全市有哈尼族、彝族、傣族、拉祜族、佤族等24个常居少数民族,其文化根基差、传统观念落后,部分少小民族没有文字,其中有多个少数民族,虽然国家长期以来对他们进行了大量的教育培养和农业技术培训,但是其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仍然未能达到新时期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

(三)传统观念重、文化经济滞后

大多数农民长期居住在边疆地区或边远山区,山高路远、交通通讯不便、文化教育落后、生产技术水平低、经济发展缓慢、收入来源少,农民的文化素质、学生就学率较低,农民文盲率占比较高,对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非常不利。

(四)农村教育基础薄弱、教师队伍缺乏

由于边疆、山区人口居住分散,办学条件较差,农村地区中小学校和教师不足,基础教育水平较低,延伸影响到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教育;另外县乡科技培训机构不健全,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对新型农民的培养能力有限。

(五)农民渴望提高科技文化素质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农业生产难以解决农民的经济收入,必须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来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水平。农民必须掌握相应的生产经营技术,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获取高效稳定的经济收入。因此,广大农民渴望得到相应的专业化技术和技能培训,提高自身创收的专业技术水平。

二、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思考

结合普洱实际,作者认为应从以下五方面来做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工作。

(一)研究制定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计划和方案

按照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政策导向和要求,研究制定当地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根据各地产业发展和农民需求,研制培训方法及培训内容,针对性地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能力,使每位农民都能掌握1~2项实用技术,逐步将当地农民培养成为现代新型职业农民。

(二)完善体系建设、提高培训能力和水平

1. 完善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市级为中心、县级为基础、乡级技术指导的培训体系,完善县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建设和农业远程卫星服务站建设,形成全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全覆盖,加大电视、网络科技文化教学培训覆盖面。市、县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培训主体,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为技术指导,充分调动各级培训机构的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农民培训;积极争取新型职业农民培养项目资金,完善基础设施、设备,配备现代影像、图片、信息网络及远程培训设备,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培训能力。

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教师队伍是新型农民培训的基础,各级培训机构要配备高素质的教师人才,整合科研院校教师和技术部门人才,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充实教师队伍。组织教师进行专业技术培训,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打下良好基础。培养一支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是搞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关键。

3. 改进教学及培训方法。教学最好的方法就是激发学员学习兴趣,拓展学员思维空间,培养学员创新能力。教师要注重学员思维能力的开拓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培养学员独立思考、分析和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围绕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技术和农民素质教育等内容来编写培训教材。教学采取图文教学、远程教学、现场示范教学等方式,教师既要能传授科学知识又要能指导实际生产,贴近农民、了解农村、熟悉农业,丰富实践经验,把科学技术送到田间地头,让农民在熟悉的环境中学习知识。这样,农民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就会提高,才能有效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培养出具有真才实学的新型农民人才。

(三)研究农村资源现状、引导农民创新产业发展

调查分析当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农业资源状况和生产条件,围绕普洱市土地广阔、物种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气候条件适宜等优势,引导广大农民发展切合自身发展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培训工作要围绕当地产业发展的内容,让农民逐步掌握相关技术,推进农业产业向标准化适度规模发展,使每一个地方都逐渐形成适宜当地的优势产业,每户农户都有效益良好的生产项目,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向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增加农民稳定的经济来源,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

(四)针对性地开展技术培训

根据普洱市少数民族多、农民结构复杂、文化层次不均、传统观念重等情况,要有选择、有分别、有层次地设计制定培训内容、培训方式。

一是要转变农民的文化传统观、传统生产方式,引导农民学习先进的科技文化和现代生产经营管理技术。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首先进行文化素质、专业知识理论培训,让农民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然后深入到田间地头和生产现场进行实地操作、讲解,理论与实际结合进行教学,并组织农民到发达地区进行参观学习,在提高科技文化素质的基础上,增加其感性认识,转变其传统观念,让农民真正学到有用的生产经营管理技术。

二是对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的农民,根据有一定文化基础和文化基础较差分成两个层次,分班培训,按文化程度高低不同设置专业技术培训内容,基础较差的农民要进行相应的文化教育培训,使培训切合农民自身素质提高。

三是针对少数民族文化素质低、汉语语言沟通困难、理解和接受能力差的情况,采取双语教学的方式进行培训,培训内容要简明易懂、深入浅出、易于掌握接受,使有文化基础的农民尽快学习掌握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技术,使文化基础差的农民提高其文化素质、学到和掌握相应的生产经营管理技术。

(五)抓住C遇、发展农村经济建设

农村文化素质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村会计人员 综合素质

一、我国农村会计人员应具备的综合素质

(一)职业道德素质。会计职业道德主要包括爱岗敬业、熟悉法规、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搞好服务、保守秘密六个方面。无论是企业会计人员还是农村财务人员都要正确看待每天经手的金钱,要不断克服自己的欲望,提高自己的职业品行修养,清正廉洁。

(二)会计业务素质。会计工作需要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农村会计人员不仅应具备熟练的记账、算账以及会计电算化技术等操作能力,作为更高要求,还要会预测、编制计划、分析、决策等,还要有较强的独立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综合文化素质.。综合性是现代会计业务的特征之一,这一特征要求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不能只限于本专业,也要具备的数学、外语、心理学等基础文化素质和修养是会计人员业务知识的基础。因此,在农村财务人员综合文化偏低的现状下,农村财务人员的综合文化素质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四)组织管理能力。会计作为一种经济管理活动,会计人员还应具有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营决策、控制经济过程、评价经营业绩等功能,这就需要会计人员具有综合组织协调能力和管理决策能力。

(五)创新能力。我国会计改革在不断深入,农村会计人员要有危机感、紧迫感,树立发展开放意识,要有不断进取创新精神,完善财务管理工作。

二、我国农村会计人员素质的现状

(一)农村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与核算能力比较低。我国农村会计人员一般由村级领导就地任命,缺乏必要的财经基础知识,对新会计制度不熟悉,难以适应农村财务管理的要求,很多都是职业技能低下。由于村级经费紧张,领导不重视农村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问题且主动学习进修的意识不强。

(二)农村会计人员年龄结构老龄化。据统计,我国农村会计人员年龄分布集中在30岁到65岁,其中40岁以上会计人员占全镇村会计人员的60%作用。年龄结构老化,对新的会计制度的学习热情不高。

(三)农村会计人员不能适应会计信息化的要求。新的财务管理模式和与之相适应的会计电算化理论和实务要求会计人员树立会计信息化的观念。现阶段的会计人员不仅是会计信息的提供者,更应该是优秀的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但目前我国多数农村会计人员受自身素质和资金方面的限制,无法适应这种环境。

(四)农村会计队伍不稳定。一般而言三年一届的村委会换届选举,不能保证会计人员的相对稳定,新领导一上台,会计人员也跟着换人。而且农村财务人员有的身兼数职,忙于应付事务,从事会计业务时间无保障。

(五)农村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相对较低。据我国农村财务人员中,有初中文化程度者占42%,有高中文化程度者达53%,有中专文化程度者达5%,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只有少数,有的甚至缺乏起码的文化业务知识和职业道德素质。

(六)法律观念淡薄。主要体现在农村会计从业人员不能严于律己,通过个人职务之便直接的或者协助他人进行违法财务相关法律法规,给自己谋其非法经济利益的行为,例如做假账、贪污公款等行为。

三、影响农村会计人员素质的原因

(一)制度因素。农村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内部会计监督流于形式。在广大的农村,会计、出纳一人兼和账、钱、物一人管的问题依然存在,这使得农村会计工作杂乱无序,而且给不法分子贪污、挪用集体资金或侵吞单位资产以可乘之机。追根溯源,农村会计制度不健全是由于国家会计规范体系不健全。虽然新《会计法》颁布,但相关村级财务配套法律、法规没有跟上。

(二)社会因素。在我国大多数农村会计监督变成了村支部书记监督会计人员的会计工作,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农村会计人员与村支部书记有裙带关系,这部分会计人员在村支部书记的领导下工作,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会计监督职能的正常发挥。由此,当前农村财务管理突出存在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绝大部分是单位负责人授意、指使、强迫会计人员编制虚假会计信息造成的,许多违法的假帐也就是这样做出来了。

(三)个人因素。据相关统计,我国多数村级财务人员中大都是未接受过专业教育的高中毕业生、初中毕业生,占比达83.61%;甚至还有2%是小学毕业者。由于农村会计人员知识更新慢,我国农村依然存在会计记账方法不统一的问题,依然有近28.1%的自然村在使用收付记账法和增减记账法。

四、优化农村会计人员素质的途径

(一)改革农村会计人员职称和任职资格考试制度。改革农村会计人员职称和任职资格考试制度,设置专门针对农村财务人员的考核标准,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制度。

(二)加强农村会计人员文化素质教育。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城市而言仍很匮乏,所以就更需要会计人员主动初级,充分利用资源不断充实自己。各乡镇可以在开设组织培训班、外出进修等培训班,不仅学习会计业务知识,更要充分学习综合文化知识,开拓眼界。

(三)有针对性地做好农村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各部门、各单位要积极支持农村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和各类学习,在学习时间等方面予以保障。会计管理部门要不断完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机制,要不断探索培训方式,分级次、分类别地对农村财务人员培训,在内容上把握的侧重点不一样,注重实用性,突出可操作性,以便于农村财务人员理解和应用。

(四)改革高等院校的村级会计教育。农村财务工作的提高离不开高等院校的配合,目前我国现行的会计教育一般没有针对村级财务的课程。笔者认为各大高校特别是财经类院校更应重视农村财务工作的教育,对会计教育进行改革,使更多的大学生愿意投身于基层,以配合和促进我国农村财务的发展。

(五)建立监督机制,加强对农村会计人员的监管与指导。有必要完善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人员的监督机制,在村民理财小组进行业务内容监督以外,有必要引入相关职能部门对会计人员进行监督,监督的重点侧重于对农村会计人员及会计工作运行本身存在的问题进行监督和指导。参考文献:

[1]于莲华.提升农村会计人员素质的几点思考[J].中国农业会计,2014(07).

农村文化素质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 就业 现状 对策

深入了解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把握农民工就业意愿,分析就业市场需求,采取有力措施推进新形势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既是进一步深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提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质量的迫切任务,也是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对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建始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

1.农村劳动力基本结构

建始县全县农村劳动力23.37万人,男女性别比1.34∶1。从年龄结构上看,16至24周岁占12.33%,25至34周岁占23.71%, 35至44周岁占32.59%,45周岁以上占31.37%,反映出农村劳动力年龄结构状况较好。从文化程度上看,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88.02%,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占10.69%,大专文化程度占1.29%,反映出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素质偏低。

2.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基本情况

全县常年外出打工实现转移就业的11.9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51.13%,性别比1.72∶1。从年龄结构上看,16至24周岁2.57万人,25至34周岁3.37万人,35至44周岁3.88万人,45周岁以上2.13万人,比重为22∶28∶32∶18,反映出二代、三代农民工成为外出打工的主流人群。从文化程度上看,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9.16万人,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2.49万人,大专文化程度0.3万人,比重为77∶21∶2,反映出转移就业的主流人群文化素质较低。从转移就业的产业上看,从事第一产业1.08万人,从事第二产业8.02万人,从事第三产业2.85万人,比重为96724,反映出转移就业人员主要集中在制造、建筑、采矿等行业,以普工为主,就业质量不高。从转移就业的分布上看,县内转移就业2.54万人,县外省内转移就业1.54万人,省外转移就业7.87万人,比重为211366。县外省内转移就业主要集中在武汉经济圈,占60%以上;省外转移就业虽然分布较广,但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分别占省外转移就业人数的46.51%、26.56%。外出打工人员年劳务收入27.35亿元,年寄回、带回现金14.94亿元。与5年前相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人数净增2.83万人,其中县内转移就业人数净增1.21万人,县外省内转移就业人数净增0.43万人,省外转移就业人数净增1.19万人,打工收入净增7.1亿元,年寄回、带回现金净增5.68亿元。目前,该县农村劳动力中有转移就业愿望的有1.05万人。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的主要困难及制约因素

1.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劳动技能偏低,导致就业机会少,是制约建始县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就业的内在因素

当前,人力资源市场对劳动者的要求,由过去单纯的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由单一技能型向多种技能型转变,由技能型向技能管理复合型转变。建始县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参加过技能培训、掌握了一定专业技能的劳动者只有3成,而专业技能水平又以初级工为主。因此,建始县农村劳动力的主体仍是人力资源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大多数人只能选择企业普工岗位或从事服务行业,工作岗位劳动强度较大、工作时间较长、工资待遇相对较低,这不仅让农村劳动力选择的岗位受到限制,又反过来抑制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热情;同时,由于就业行业受市场、环境等的影响较大,造成就业稳定性较差。

2.对工作环境和劳动报酬期望值过高,阻碍了转移就业的顺利实现

当前二代、三代农民工成为外出打工的主流人群,他们相对于一代农民工发生了很大变化,不愿回到农村,更愿意选择在城市工作和生活。但由于他们对工作环境和劳动报酬期望值过高,所以往往表现为工资低的不干、工作累的不干、岗位脏的不干、劳动强度大的不干、工作时间长的不干,丧失了很多就业机会。

3.就业服务网络建设滞后,成为有序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硬伤”

建始县乡镇基层就业服务网络建设滞后,服务功能不完善,工作任务没有纳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还是以自发为主。因此,农村人力资源市场还没有真正形成,缺乏对农村劳动力总需求、总供给的调节,导致“招工难”和“就业难”的情况同时存在。

4.部分县内企业片面追求优质劳动力、采用低工资标准、缺乏人性化管理,限制了就近就地转移就业

随着建始县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强化招商引资工作,大量企业入驻工业园,为就近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奠定了基础。但由于县内部分企业、特别是招商引资企业片面追求优质劳动力、采用低工资标准、缺乏人性化管理,造成企业“招工难”和员工流失率高,限制了就近就地转移就业。企业“设限”将大量40岁左右的和部分新成长的劳动力挡在门外,是企业目前陷入“招工难”的直接因素。采用低工资标准,挫伤了农民工回乡就业的积极性。缺乏人性化管理,让员工没有归属感。低工资标准、缺乏人性化管理是造成员工流失率高的两大内在因素。

三、做好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对策

随着建始县就业创业环境的不断改善,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逐步形成,农民工就业有了更大的自主选择余地,为建始县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化程度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1.加强基层平台建设,畅通就业安置渠道

(1)加强乡镇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乡镇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要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识、统一布局、统一规范、统一流程”的要求,实现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工作“六个到位”,并将服务平台延伸到村级,建立村级劳动就业服务工作站,提供必备的办公设备,全面提升基层劳动就业服务能力。进一步明确乡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工作职责,规范工作程序,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纳入乡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年度绩效考核指标,加强绩效考核,推进基层就业服务上水平。保障工作经费,在当前地方财政难以解决时,应将乡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工作经费、人员工资以及村级劳动就业信息员的工作经费纳入就业专项资金预算中,以后再逐步过渡到地方财政预算安排,工作经费按照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拨付。

(2)加快基层公共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实现“四级联网”和人力资源基础数据共享,为人力资源市场发挥基础性配置作用奠定基础。打破传统地域观念,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地加强省、市、县、乡“四级网络”建设,重点是将网络尽快延伸到乡镇及村。加快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开发,并尽快上线运行,建立全省统一的人力资源管理数据库和企业用工信息库。建立省、市、县、乡“四级联动”工作机制,依托信息网络开展就业服务,对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3)加强驻外劳务机构建设,建立良好的劳务协作关系。充分依托外地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以劳务协作关系的形式建立驻外劳务机构工作站,将工作站建成“劳务输出、务工维权、招商引资”的桥头堡。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转变工作职能,重点开展“两个对接”活动,将外地企业岗位资源与本地人力资源、外地投资需求与本地招商引资项目进行有效对接,实现两地资源优势互补,促进两地资源有效开发。建立以绩效为核心的考核机制,根据工作站完成的年度工作目标任务落实工作经费。

2.加强就业素质培训,增强就业竞争能力

(1)全面加强城市居民意识培训。引导农村劳动力积极改变陋习,适应城市生活环境,重点是对农村劳动力开展安全、卫生、文明礼仪、社会交往、生活常识、人生价值等基本素质培训,帮助农村劳动力在思想上从“农民工”意识转变为“城市居民”意识,让“农民工”真正融入到城市生活中。

(2)全面加强就业观念培训。引导农村劳动力积极面对就业市场,树立良好的就业竞争意识和正确的择业观念,重点对农村劳动力开展政策、维权、法律等基本知识培训和企业选择、岗位选择、面试技巧、能力展示等基本能力训练,为顺利就业打好基础。

(3)采取梯级晋升培训模式。根据农村劳动力技术水平和文化素质的高低,采取初、中、高级梯级晋升培训,不断提升其个人技术能力,使其逐步由普通工人转变为技术工人、由技术工人转变为蓝领工人,从而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4)突出重点培训对象。农村每年都有大量初高中毕业未能升学的毕业生,他们的文化素质相对较高,可以降低转移就业培训成本,且他们向往城市生活的愿望更强,转移就业后带来的社会问题相对较少。因此,当前要重点抓好农村初高中毕业未能升学的毕业生的技能培训,为城市发展、产业升级注入更多的新生劳动力。

3.改善创业环境,引导回乡创业

必须高度重视回乡创业的巨大市场潜力,切实改善回乡创业环境。一是要构建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服务平台,在创业规划、创业指导、创业项目、创业资金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二是要在土地、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坚持“放水养鱼”,帮助他们做大做强;三是要建立一支扶持农民工创业的专业人才服务队伍,帮助解决农民工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四是要大力开展创业培训,提高农民工创业技能,增强其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

4.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

农村文化素质现状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农村人力资源 合理开发 作文 /zuowen/

自古以来,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9亿在农村,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多且质量低,这已经成为我国隐性的失业大军。如何提高农村潜在人力资本的综合素质,尤其是科学文化水平,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目的教育培训机制解决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问题,使农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开发,加快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已经成为我们经济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重要课题。/

1、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 总结大全 /html/zongjie/

《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描述了我国人力资源状况:目前,我国人口构成仍以低层次文化人口为主体,国民总体文化程度偏低;高层次人才极为紧缺;人力资源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这已经成为影响国家发展的重大障碍。而在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更是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

1.1数量现状: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在数量上呈现基数大,增长快的特点。据统计,1978年我国有9.63亿人,农村人口为8.03亿,农村人力资源为3.06亿,农村人力资源占农村人口的38.11%,占全国人口总数的31.78%。2002年与1978年相比,我国人口总数和农村人口分别增长了33.44%、16.44%,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21%、0.64%;同期农村人力资源增长了58.50%,年平均增长1.94%,农村人力资源的增长率高于同期总人口、农村人口的增长率,更高于2002年人口自然增长率6.45%的水平。而据最新统计,2006年我国总人口为13.15亿人,乡村人口7.37亿人,占总人口的56.1%左右[1]。乡村人口中有劳动力约4.80亿,农村人力资源数量极其丰富,但是人口增长过快与农业发展相对滞缓形成了矛盾。农村人口众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沉重的包袱,农村人力资源的经济价值得不到释放。而且,建国以来,我国农业院校培养了大约130万大中专毕业生,有80多万人离开了农业,只有40多万人留在农业系统,而正在农业第一线从事农业技术的只有15万人,人力资源的浪费十分严重[2]。/

1.2 质量现状:我国农村人力资源质量现状主要体现为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普偏低,不适应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防碍新农村的建设。其素质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作文 /zuowen/

1.2.1 文化素质偏低。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7.3%,初中文化程度占50.2%,高中文化程度占9.7%,中专文化程度占2.1%,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0.6%。亦即 4.8 亿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就有 4.2 亿人[3]。//sixianghuibao/

1.2.2 科技素质不高。目前,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95%以上的人基本上仍然属于体力型和传统型农民,缺乏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不具备现代化生产对劳动者的初级技术水平的要求,这就影响了现代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

2、农村人力资源合理开发的必要性

2.1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指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先要发展现代农业。然而目前我国农业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粗放型农业向现代集约型农业的转化,则要依赖农业科技开发、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的快速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因为只有通过加快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才能提高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使其具备市场经济知识、法律意识、民主意识,掌握各种专业技术和技能,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2.2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前提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并不顺畅。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一般分为三类,一是转移到乡镇企业,二是从事服务业,三是进入城市各行各业。但是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产业和就业扩张对人力资源素质要求的提升,不论是哪一种转移,都对农村现有劳动力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可以说,如果没有素质的提高,农村劳动力就无法适应转移后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就要退回来重新回到农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没有得到有效实现,因此,要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必须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3、加快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措施

农村人力资源受教育水平是影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素质提高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影响有效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重要因素,低素质的农村劳动力会严重制约我国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因此,建立健全农村教育体系就成为加快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最有效措施。//html/zongjie/

3.1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基础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主要渠道[4]。针对目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教学设施不全,师资力量不足以及学生辍学数量增加等问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来加强农村基础教育。首先,改变教育投资体制,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其次,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保障机制,确保教育经费的落实,确保教师待遇能逐步提高从而稳定和充实农村教师队伍,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第三,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教师应不遗余力地推行义务教育,降低农村学生的辍学数量。/

3.2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对我国农村人力资源进行相关技能培训分为两部分,一是面向留在土地上的农民开展农业科技普及培训;二是面向将向城镇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开展农业科技培训,要以农业科技示范户为重点培训对象,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要组织培训教师和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按照农时季节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培训和技术服务,大规模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从而真正使科技兴农和人才兴农战略落到实处。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则应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市场对农村劳动者就业能力的需求开展各种层次和类别的教育和培训,注重培训的适应性和广泛性,使农民能够从教育和培训中切实受益。/

参考文献

[1]姚裕群,人口大国的希望:人力资源经济概论[m].中国人口出版社,19./

[2]刘晓瑜,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7(2):127-128./

农村文化素质现状范文第7篇

一、农村教育:中原经济区建设中“三农”问题解决的突破口

农村教育对农村经济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早在19世纪,经济学家就将人力资源即教育看成是经济发展的资本。他们认为在所有的投资中,对人的投资是最有价值和意义的。日本和印度在农业生产方面的巨大差距并不是土地是否适合于耕作的问题。在这一点上,印度情况要好得多,印度也不吝啬对灌溉设施的投资。在考虑到所有因素后,事实是,日本耕作者把有用的知识运用于生产方面的技能比印度的耕作者高得多。纵观世界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充裕的国家,其经济发展水平明显快于其他国家,正是人力资源的差异才导致了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同。只有拥有雄厚的人力资源,经济才能获得持续的增长,并最终实现经济腾飞。而人力资源的积累的途径主要依靠教育。人力资源的特性在于它具有自我增值性,尤其在人力资源积累的初期,对于人力资源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表现为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形成初始人力资本后,人力资本在生产活动中使用时,通过经验的积累和对已有知识的运用熟练程度的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得到提高。因此,只有将农村基础教育抓好,人力资源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目前,我国教育资源并不充裕,怎样才能使有限的资源实现利益最大化呢?笔者认为,只有将有限的资源分配到农村,通过向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倾斜,借助农村这个宽阔的平台,才能培养出各行各业需要的专门人才。农村教育对农村总体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农村经济要发展首先在于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一靠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以此来适应农业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二靠农民一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以便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从农业产业中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农村发展离不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则意味着从事农业的农民具有较高的科学素质,以便于应用和操作机械化生产。另外,非农产业对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也有较高的要求。在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中,我国农业与非农产业都面临着激烈的竞争,而劳动者的素质成为竞争中的核心。目前我国农民的科学素质不高,已成为我国农业与非农产业发展的严重障碍。因此,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非农产业转移并非简单意义上的剩余劳动力忙时回到农村,闲时到城市打工,而是让他们离开土地、离开农村、离开传统农业,加入到非农产业中。我国许多的劳动者之所以出现从城市回流农村,其主要原因是他们本身受教育程度较差,无法适应现代化的工作要求。非农产业对于劳动者素质要求较高,但其回报通常也要高于农业,因而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劳动者通常能获得较高的待遇。同时,教育还能提高劳动者在非农产业中的参与度。因此,只有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才能实现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真正转移。农村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对“三农”问题的解决具有关键作用。我国已经步入工业化时代,城市开始反哺农村,工业开始反哺农业。为提高农民收入,各种优惠政策、补贴不断出现,这对于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收入、“三农”问题的解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却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如经济学家林毅夫所言:“要补贴只有多数人补贴少数人,要少数人补贴多数人是补贴不起,到最后造成巨大的财政赤字,再最后一定增发货币,那就通货膨胀了。用财政补贴没有办法真正解决贫穷的问题。”确实如此,对于人口庞大的农村来讲,各种补贴均摊到每一个人身上时,再大的数目也是微小的。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城市现代化,可行之路就在减少农民数量。德国经济学家舒马赫认为:“全部历史以及当前的全部经验说明这样一个事实:最基本的资源是人而不是自然提供的。一切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都是从人头脑中产生的。”人是社会发展的推动者,教育则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所以教育就成为农村剩余劳动者转移的关键。农村教育在“三农”问题的解决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发展农村教育不仅能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而且还能将农村人口的压力转化成人力资源优势,为我国农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所以,必须将农村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二、当前中原经济区农村教育发展现状的理性分析

农村教育不仅指农村基础教育、成人教育,还包括农业教育、农民教育等一系列旨在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的培训和教育活动。一方面,中原经济区农村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各级政府对于农村教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中央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技能培训和文化事业,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同时,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国家还实施了资助上学等一系列教育补贴政策,农村义务教育成为教育史上的里程碑。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在我国实行学费全免,而且对于在校生还实行生活补贴,有效地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调动了学生上学的积极性,真正实现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政策转变。另外,我国农村扫盲活动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国青壮年文盲的比例进一步降低;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硕果累累。近年来,随着农民进城务工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民只有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惠及民生的活动相继开展,培训累计达数亿人次。另一方面,虽然中原经济区农村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首先,轻视农村教育的观念依然存在。对于农村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不能积极主动给予其应有的关注。其次,“重量轻质”的现象更为普遍。一些政府部门和学校为完成“两基”任务,采用“对策”,蒙混过关,严重地阻碍了农村教育的普及。这些问题充分说明,我们的政府和学校还未认识到农村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此外,农村培训受益者有限。从数量上来看,培训的人次还不足农民总人数的一半,远未达到国家的要求;从效果上来看,许多农民反映,培训的内容“不实用”、“学到的只是一些皮毛”、培训的“时间太长”等,农民参加培训学习的兴趣不高,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最后,农村教育经费严重缺乏。农村教育经费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发展的条件和教育质量,农村教育的教育设施、师资等无法适应现代教学要求。

三、扎实发展农村教育,促进中原经济区“三农”问题的解决

(一)对农村教育应给予正确的定位和足够的重视。农村教育是解决中原经济区“三农”问题的基础,对“三农”问题的解决具有全局性和指导性的作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对此,我们应有正确的认识,尤其是政府部门更应在思想上给予高度重视,抛弃旧的、错误的思想观念和认识,积极将农村教育纳入政府发展规划之中,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通过政策制度创新,充分运用各种资源、调动各种力量,积极开展农村教育工作;明确落实政府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配合;立法部门要尽快建立完备的教育法律法规和农村教育发展纲要,使农村教育有法可依;在农村地区加强宣传教育,使农民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促使他们能自觉地学习各种文化知识。

(二)加大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并形成常态。农村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同时又是必须开发的“重地”。目前我国农村教育经费投入现状与我国经济发展极不成比例,政府对农村教育经费拨款严重不足,极大地制约和阻碍了农村教育的发展。为此,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加大财政支教力度。首先,政府部门要加大农村教育在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将农村教育经费列入政府财政的重中之重,为农村教育的发展要“不惜花重金”。同时,还应减轻农民的教育负担,降低学习成本,使更多的农民学得起、乐意学。其次,加强对农村教育经费的监管力度,做到专款专用,确保教育经费切实用到为教育服务上来,对于那些挪用、侵占、贪污教育经费的违法乱纪行为一定要严肃查处;再次,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拓宽经费筹集渠道,支持农村教育发展。如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教育、社会捐资助学、企业用工培训等。最后,大胆创新,综合利用各种力量,支持农村教育发展,提高农民素质。只有农民教育发展了,农民文化素质提高了,农村人才培养起来了,农村的经济才能得到发展,农民才能富裕,“三农”问题才能真正得到解决。

农村文化素质现状范文第8篇

[关键词]群众文化;新农村建设;作用

文化建设关系到国家软实力的提高。新农村的建设涉及到政治经济,也涉及到文化的发展。因此加强群众文化建设,让新农村建设“接地气”,提高农民的整体科学文化素质,营造科学文明的乡村风气,促使农村社会的文明进步。但是在新农村的建设中,我国的群众文化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1 群众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1.1 基层政府理念落后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利好更为显著,基层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为农村群众文化的建设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各地的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如火如荼,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丰富了农村居民的精神世界,也涌现出很多民间的文化娱乐人才,从这一点来看,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政府对农村的建设只是偏重于基础设施建设,如修路架桥,保障农村的基本生活等,并没有充分重视农民的文化生活,有些文化娱乐活动仅仅在节日期间举办,而并没有是群众文化建设常态化。这说明地方基层政府的理念落后,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建设,举办各种群众文化活动的资金缺乏,农民的文化娱乐需求始终得不到保障。

1.2 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滞后于城市

虽然近年来,我国的东部地区农村群众文化建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建设速度与城市相比,速度还是比较缓慢的,且区域发展不平衡,西部地区的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可以说是处于起步阶段,文化基础设施缺乏设。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造成了对农村的文化发展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了城乡群众文化发展不同步。在边远的西部地区,农民尚缺乏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就无从谈起。除此之外,农村信息的闭塞也是群众文化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对网络知识和技术的普及存在很大问题,文化消费水平与城市相比差距还很大。政府虽然也认识到这种巨大的差距,开始致力于农村群众文化的发展中,但是至今无法填平与城市文化发展的差距。在文化创作过程中,由于信息闭塞和不对称,创作的文化作品无法满足广大农村群众的实际需求,文化建设缺乏多样性,产品匮乏,造成农村民众选择的面比较窄。

1.3 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相脱节

经济的发展决定着文化的发展,但是有时候文化也具有相对独立性,不能与当下的经济发展趋势相适应。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也惠及到了九亿农民,农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农民群众的文化水平跟不上农村社会的经济发展速度,甚至严重脱节。同时,农民在文化娱乐方面的消费支出太少文化水平提高的速度缓慢,文化娱乐方式太单调,大多数的文化娱乐方式过于庸俗,如打麻将之风在农村盛行,由此出现的赌博现象很严重,这些文化娱乐方式的盛行反而不利于新农村的文化建设。

2 加强群众文化建设的途径

2.1 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为了加快新农村建设,最近几年国家加强了对农民群众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改造活动,如进行科技下乡和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得到了提高。乡镇基层政府以及村委会组织能够从农民当前的实际出发,在民间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健康向上的文娱活动,并加大农村文化设施的投入,建成了很多普及知识的阅览室等场所,号召农民群众主动参与,分享文化普及成果,使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水平得到切实的提高,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2.2 营造良好的乡村风气

良好的乡村风气是开展群众文化建设的外部条件,在对农民进行文化的普及时,要做到以农民为本,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诸如城市的广场舞等文化活动,在农村地区也要提供可以开展的场所,关注农民的农闲生活,并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如村委会可以举办象棋比赛以及舞蹈比赛等活动,并设立数额不等的奖金,以形成参与文化活动的激励机制,可以有效的改变农村中赌博成风的现象,进而形成文明和谐的乡村风气。乡镇政府机关可以设立文化活动策划中心,开展多种形式且富有创意的文化活动,使村民在参与的过程中,无形中提高了自己的文化品位,并影响着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3 加强农村地区的科技宣传工作

农村群众文化建设落后于城市,归结内部原因,在于村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比较落后,这种落后的科学文化素质也制约着我国农村整体经济的发展。因此各基层政府和村民自治组织要e极地向农村地区宣传法律知识以及先进的农业生产科学技术,通过文化搭台,即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与党的方针政策相结合,让这些惠民政策深入人心,引导村民主动地接触这些科学知识和文化思想,提高村民的文化水平以及法律意识,努力培养会务农又懂技术的复合型农业人才,提升农民的精神文明建设不松懈,为农民营造宜居的人文环境。

3 结语

笔者认为,城乡二元制是制约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原因。在该制度框架下,城乡发展出现严重失衡的现象,城乡已经变成了两个不平等的独立存在的群体,这也是导致农村出现各种问题的根源所在。只有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桎梏,才能让农村文化建设朝着预定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虹秋.群众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分析[J].神州,2013(32).

[2] 姜世海.浅谈群众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现代交际,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