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识字教学的定义

识字教学的定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识字教学的定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识字教学的定义范文第1篇

小学语文识字教育是整个语文教育基础中的基础。教育者在识字教学现象中易把偏旁和部首模糊看待,如常言“找出下列字的偏旁部首”,不利于引导学习者识字。

“偏旁”概念自春秋就已产生,其在黄伯荣等主编的《现代汉语》定义为“部件又称偏旁,是由笔画组成的具有组配汉字功能的构字单位”,二者未区别对待。《现代汉语词典》释为“在汉字形体中常常出现的某些组成部分。如‘位、住、俭、停’中的‘亻’,‘国、固、圈、围’中的‘囗’,‘偏、翩、篇、匾’中的‘扁’,‘拎、伶、翎、零’中的‘令’,都是偏旁”。这里参考了刘靖年《汉字结构研究》的定义:“构成汉字合体字的直接构字单位。”它是合体字的结构成分,起到了表音、形或义的作用。“部首”概念源于许慎的《说文解字》中的部首检字法,而“部首”术语初见于清代《康熙字典》的“检字”表中。其在黄伯荣等主编的《现代汉语》定义为“字书中各部的首字,具有字形归类的作用”。《现代汉语词典》释为“字典、词典等根据汉字形体偏旁所分的门类,如山、口、火、石等”。本文参考了刘靖年《汉字结构研究》的定义:“汉字辞书中因含有共同结构成分而归类在一起的字群的代表字(记号)。”这里说明了其使用领域为汉字辞书,并涵盖了一部分偏旁,且是一种汉字排检方法的手段。

一、汉字偏旁和部首的联系

1.辨析汉字结构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

偏旁和部首是辨析汉字结构的重要成分,除了它们,还有整字、部件、笔画等形体要素。尽管偏旁只是合体字的结构成分,仅是一部分汉字代表,可它仍是分析汉字结构的不可缺少的形体因素,在汉字识字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部首作为辞书检索领域的代表字,对于分类汉字结构成分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部首继承并发展了偏旁的效能

偏旁较早于部首的出现。偏旁从一开始就被大量应用于汉字识字教学,之后还被创造性地运用在汉字的排序和检索上,进一步推动了辞书学的发展。而偏旁的概念用在辞书编排上,就开始转称之为部首,是一部分较为典型的偏旁典型字代表,两者有着一脉相承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3.利于提高汉字识字教学效率

偏旁源于汉字识字教学,却又一直服务于识字教学。如“江”, “氵”和“工”两个偏旁,形旁为“氵”,声旁为“工”,拆解后从形旁可知意义与水有关,从声旁得知声韵,从而深刻认识到汉字“江”的确切含义。同样的道理,“河”、“泪”“湘”等字,都有一个共同的部首“氵”,在字典中被归在了一起,都能集中地表达出这些字关于“水”之义,便于理解和把握此部首所代表的含义。两者都利于提高汉字识字教学效率。

二、汉字偏旁和部首的区别

1.偏旁是一个汉字结构系统的范畴,部首是一种给汉字归类有选择性的典型偏旁的应用手段

偏旁是处于汉字结构系统内的概念范畴,它是汉字结构成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部首是辞书、词典等汉语学习工具书为了归类汉字而精心选择的典型偏旁应用,它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汉字结构成分概念,而只是偏旁的一种有选择性地应用手段。换句话说,一些偏旁应用于字书排检后因身份转变而被另称作部首,本质上它仍然还是偏旁。

2.部首是根据汉字排检需要而选用的一部分偏旁和独体字

偏旁适用于合体字。合体字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字或指事字组合而成的字,它包括会意字和形声字,也有人认为象形、指事两类字中,也有“合体象形”和“合体指事”。最先出现的合体字是会意字,由象形字和指事字合成,如“旦”, 由象形字“日”和指事字“一”构成。合体的形声字出现后,会意字开始充当偏旁,如:形声字“胆”,由象形字“月”和会意字“旦”构成。后来,形声字也可以充当偏旁了,如:形声字“薄”,由象形字“?H(艹)”和形声字“溥”构成。再后来,由形声字构成的复合形声字都可以充当偏旁了,如:形声字“藻”,由象形字“?H(艹)”和形声字“澡”构成。可见,偏旁是把相对复杂的合体字分解成相对简单的两个或多个偏旁,进行汉字音形义的分析,是造字结构意义上的结构成分,也是长期汉字教学实践的现实需要所在。

部首是依据汉字分类排序的需要而选用一部分典型的偏旁和独体字。换言之,凡是部首都是偏旁,而偏旁不一定是部首。因此,部首的数量一定大大少于偏旁。若就单个汉字来讨论的话,其组成这个汉字的偏旁可能是两个或者多个,而部首却只能是一个。

3.二者统领的汉字形体结构不同

偏旁只是其中合体字的结构成分,最多还是能够充当偏旁的独体字的结构成分,因独体字又可分为能够充当偏旁的独体字和不能充当偏旁的独体字,即有极少部分是独体字在充当。

部首就不同了,它不仅可以统领合体字,也可以统领独体字,涵盖汉字独体字的范围相对于偏旁更为宽泛,便于所有汉字字书的排检。

4.构成二者形声旁数量有所不同

偏旁主要由形声旁构成,以声旁数量占优。最初的合体字,都是由形旁和声旁构成的。而随着汉字的发展,汉字演变趋势之一就是符号化加强,尽管也表示形旁或者声旁。而形旁是意义的类属,由独体的象形字和指事字充当,这就决定了其选择形符的封闭性。独体字在汉字历史发展长河中数量都有限,更何况并不是所有的独体字都可以充当形旁,因此形旁的数量不是很多。

识字教学的定义范文第2篇

一、低学段学生的特点与教学中的问题

当前低学段的学生与几年前的学生相比多有不同,具有自己明显的特点。具体表现为:

(一)学生基础水平差距大,兼顾不同学生难度高。目前家长对孩子的学前教育非常重视,很多幼儿园,特别是城市的幼儿园大都设有识字类的课程。但由于不同幼儿享受的教育资源不同,各幼儿园的教学水平也有差距,所以致使新入学的学生,即便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学习基础差距也非常大。根据我们对某个班的随机调查,有70%-80%的孩子在幼儿园学过识字,但也有少部分孩子确实没有学过。老师们普遍反映,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差距较大,所以难以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教学管理也造成了相当大的困扰。笔者在一次听课中就发现,当时坐在我身旁的一个学生几乎没有听课,一直在动来动去。当询问他为什么不听课时,他说那些字他全部认识。这就产生了老师们最关心的问题:如何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二)生字量大任务重,教学低效水平低。现在有一些社会和语文教育人士对语文教学提出严厉的批评,认为现行语文教材识字量小、识字速度慢。比如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崔峦就认为,识字也可以从一年级开始,但至少要让学生“都能在一年之内认识2 000字”才比较理想。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第一学段两年时间学生的识字量才不过1600个,还没有达到理想目标的一半。即便如此,许多老师还是认为每篇课文后有十几个生字,识字量太大,教学任务过重。社会上关于“识字量小、识字速度慢”的批评是实情,老师们“生字量大、教学任务重”的感觉亦不矫情。一方面是识字效率太低的批评,一方面是识字任务太重的抱怨,我们不禁要问,这其中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三)儿童语言发展明显超前,语言教学相对滞后。经常和孩子接触的人会有这样一个明显的感觉,现在的孩子变得越来越“聪明”了,尤其表现在语言发展方面(主要是口头语言),刚刚入学的孩子就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他们不但拥有令人惊讶的丰富的词汇量,而且能根据语用情境的需要,用完整复杂的语句表达自己的需求。其中的原因除了绝大多数儿童是独生子女外,电视等现代媒体的普及以及家长有意识的教育是重要的相关因素。尽管老师们也注意到了孩子语言发展水平提速和超前的现象,但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也很少有人注意这一现象给语文教学带来的影响和变化,使得现在的教学活动实际上相对滞后于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这也为小学语文教育提出了一个亟待回答的问题,语文教学中如何善用和进一步发展这种能力?

(四)母语文化受到削弱,学生汉语能力下降。近年来,社会上轻视汉语的意识在逐渐增长,很多家长似乎觉得母语学不学好无所谓,外语一定要学好,而且要“从娃娃抓起”。外语教育的不断升温,不仅削弱了语文教育,使儿童错失了学习母语的大好时机,而且造成了汉语能力的下降。中小学生使用的词汇量大幅度减少,多局限在网络用语,且很不规范,这已影响到学生思维的丰富性、缜密性。教育部、国家语委的《2010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认为,由于很多人重视外语学习,轻视汉语学习,当前社会存在汉语应用能力危机,母语文化受到削弱。特别是由于“广泛使用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使得人们普遍手写汉字的机会减少,致使汉字书写教学逐渐边缘化,国人汉字书写能力下降。母语运用能力水平下降退化的困境倒逼我们不得不思考,在小学低学段应该让学生打下什么样的汉语基础?

上述这四方面学生明显且重要的特点,对低学段语文教学有着特别重大的影响。但就目前低学段语文教学的整体现状来看,并没有针对这种明显且重要的变化做出积极的、适当的反应,语文教学依然在固有的轨道上惯性运行。有些老师在教学中往往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运用情况,没有把“识字与写字”作为主要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通常是课文内容讲得多,意义讲得多,常识讲得多,但识字与写字讲得少,学生写字的时间少,而且识字与写字教学活动简单化。

二、“识字与写字”在低学段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通过对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与实验稿的比对发现,在实验稿的基础上,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提高了对“识字与写字”任务的标准和要求,在教学建议及其它有关部分中对“识字与写字”补充增加了相当重要而具体的内容,进一步提高了“识字与写字”在低学段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明确了“识字与写字”在教学方面的标准和要求。

第一,强化了“识字与写字”的基础性地位。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与实验稿相比,除了继续强调识字与写字是低学段的教学重点外,还特别增加了“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把识字与写字任务扩展到整个义务教育阶段。这种表述方式是针对当前低学段语文教学存在的常常偏离识字与写字这个“教学重点”的问题向教师们发出的强烈信息,既然识字与写字都已经是“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那么在低学段就更应该毫不犹豫地坚持以识字与写字为教学重点不动摇。

第二,明确了“识字与写字”教学的综合性要求。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在几个方面特别增加和强调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要求。在课程性质部分增加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定义。在课程基本理念部分增加了“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的理念。在教学建议中又再次强调“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的意见,而且还增加了“沟通听说读写”的具体要求。除此以外,还在写作教学的具体建议部分,增加了“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其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建议。因此,作为语文教学基本任务的“识字与写字”教学应该而且必须落实好读与写、说与写之间的综合与整合,发挥和利用儿童口头语言能力发展超前的优势。

第三,提出了“写好汉字”的审美性标准。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提高了对汉字书写的质量标准,提出了“写好汉字”的具体要求。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增加了“按照规范要求认真书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和“提高书写质量”等重要内容,还在关于识字与写字的评价部分再次强调要“引导学生提高书写质量”。这增加的内容使课程标准对识字和写字的要求更加全面完整,也是针对“汉字书写能力退化”这一现象有力的纠正。

第四,突出了“增强练字意识”的实践性内容。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在以下几处增加了“练字”的内容和要求,在具体建议中提出“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的观点,明确要求在“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的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而且将书写的要求延伸到写作教学,建议“要关注作文的书写质量,要使学生把作文的书写也当作练字的过程”。我们认为,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对练字的强调,是对新课程实施以来语文教学淡化基本训练问题的强力矫正。

三、低学段语文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策略

根据低学段学生的特点和新版的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我们在教学中总结和形成了对低学段语文教学的基本认识。我们认为,识字与写字是低学段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重心。所谓重点,就是小学低学段语文教学要以“识字与写字”为主要教学任务和基本教学目标,重点解决汉字的识写问题。所谓重心,就是低学段语文教学要围绕“识字与写字”这一教学重点展开,“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任务在兼顾的同时,要为“识字与写字”教学服务。为此我们确立并实施了“把握随文认读、集中重点强化、力求识用结合、沟通听说读写”的教学策略。

把握随文认读 从低学段与中高学段语文教学的比较来看,低学段应该少讲(内容)多读(课文)。少讲(内容)就是对课文的内容意义或常识性的东西不过多地讲解说明,学生只要略知大意初步理解即可。多读(课文)就是让学生多读、熟读,有的课文甚至需要背诵下来,让学生在读中再认、巩固和强化所呈现的生字,并通过上下文和语境感受和理解生字的意思与语用习惯,同时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在此“随文认读”与于人们通常所说“分散识字”是有区别的,主要强调认(识)字和读(准)音。它分为生字的定位,识读与再认三个阶段,目的是加强学生对生字的短时记忆。比如,在上课时老师先不示范和领读课文,而是让学生先自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画出来,并通过自己查拼音解决。在完成上述生字定位和识读两个阶段后,教师再指导学生再重新读课文,这时的“读”要求是正确流利。正确就是学生能把课文中的生字再认出来,即能正确识别且把音读准;流利就是对生字更加熟悉,能立即辨认出来,语言流畅,不犹豫迟滞。

集中重点强化 现在的语文教材基本上是以白话文为主,以人教版第二册语文教材为例,每篇课文的字数在150-450个字之间,生字数约7-14个左右。尽管汉字的学习仍不能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但生字以这样分散的情形出现,确实不利于学生的长时记忆,因此集中重点强化是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必不可少的有效手段。

集中识记是在学生在阅读课文初识生字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活动,它可以是生字的集中呈现和集中讲解,也可以是生字的集中归类。集中的目的是进一步加深对生字的印象,通过不间断的各种方式的练习和训练,引导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字义,减少遗忘,把短

时记忆尽快变成长时记忆。重点识记是对每个生字的学习和时间分配上要有所侧重,不搞平均主义,要特别关注学生容易遗忘和混淆的字,或特别有价值的字。强化识记就是“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进行有一定强度和时间的练习、复习和巩固训练。

力求识用结合 “用”是“识”的目的,同时“用”也是“识”的手段,“用”是沟通语文知识和学生生活之间的桥梁。所以我们坚持以“用”为核心和突破,将学生熟知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发挥和利用学生的语言能力水平(主要是口头语言)提速和超前的特点和优势,并把它作为低学段语文教学的基础和重要的资源,教学中创造性地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

语文课程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这种工具,但学生必然是通过“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活动来逐渐熟练和提升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为此我们要求在教学中,必须“善于把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给学生创造或创设更多的运用和使用文字的机会主动识字,甚至有“使学生把作文的书写也当作练字的过程”的强烈意识。

沟通听说读写 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教学分类为“听说读写”四大基本任务,有些语文教材也在其中单独设置了“口语交际”和“习作”之类的内容,但这四项任务的教学并不能也不应该截然分开,整合在一起效果反倒会更好。所以低学段语文教学尽管是以识字与写字为主,但在教学中却并不能孤立地识写汉字,必须坚持贯彻“沟通听说读写”的综合性原则,将“听说读写”整合在一起。在具体的实施中,我们指导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想象和创造说一句话或编个故事,尽可能多地使用上面列出的“我会写”的字和“我会认”的字,说话时使用的生字越多越好,随后让学生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让学生在写话中进行有意义的写字训练。

这种教学设计把识字、写字和写话天衣无缝地结合起来。不仅紧密服务围绕于教学目标,更提高了识字教学的深度和品质。开始前,老师觉得这个活动难度较高,担心学生做不来。实际上学生对这种挑战性活动非常喜欢,多数学生都进入了积极思考的“愤”和“悱”状态。在老师的示范、启发和引导下,学生说的话、编的故事越来越有创意,表达也更加生动丰富。这个活动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进行不同水平的语言实践,使每个学生的语言能力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它既是有意识的生字识写练习,也是真实的口语交际,还是自然的写话练习和发散思维训练。

我们认为把识字与写字作为低学段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重心是有建设性和有意义的探索。识字是语文教育的起点,是奠基中第一块最重要的基石。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对小学生来说,一旦突破了识字的语言障碍,便有了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因此把这识字和写字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重心,不但未降低和影响课文其它教育价值的实现,而且是其它教育价值实现的前提和基础。

识字教学的定义范文第3篇

关键字:新课改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在新课改的教育形势下,思考什么样的教学是科学的,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是学生愿意接受的、感兴趣的这一命题变得突出重要。语文作为自古以来最为基础的一门学科,担当着新课改的先锋作用。那么怎样的语文教学模式和方法是科学的,是切合新时代学生需求并与时俱进的呢?在新课改下,我们小学语文老师应该针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不断进行反思。

结合新时代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新课改的具体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

一、转变教学观念

语文学科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而小学语文作为培养学生语言沟通能力和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课程,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更为突出。因此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的重点是在重视学生语文知识基础的同时,更注重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为学生在其他课程的学习以及将来中学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根基。现代教育要求学校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这同时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条件。古人说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牢固树立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思想,这是现代教学的要求。能力和智力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条件。因此,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应着眼于对学生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二、转变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育是应试教育,语文是升学的必考科目,它重视的是对知识的机械记忆、背诵、反复的习题演练、按标准答案去答题的一个强化储存的教学过程,学生是被动的吸收者,没有主体的体验。长期以来,教师和学生都在焦灼于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导致了语文教学的机械化,学生从根本上丧失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成了知识的容器,出现了高分低能的教育状况和学生学得好却考不好的现象。种种的教育现状已经与社会发展的步伐不协调,为了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教学改革是大势所趋。教学改革是对教师教学的彻底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的改变是前提。教师要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正确审视教与学的关系。沐浴着新课改的阳光,教师不是“统治者”,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不是“奴隶”,不再是“师为上,生为下;师为主,生为仆;师为尊,生为卑。”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过程是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去发现问题、尝试解决新问题、理解新知识、运用新知识的过程。

三、科学化教学体系

小学语文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应该把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以系统论的方法来推进小学语文教学体系的科学化。所谓语文教学体系科学化,就是从实际出发,以素质教育为根本指导思想,促进语文教学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协调发展。教学体系按照其只能来可分为,课内与课外系统;教学内容系统;教学方式系统以及教学反馈系统。科学化的教学体系是保证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落到实处的关键。在科学的教学体系下,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欲望都会增强,从而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那么具体到教学方法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系统改进:

(一)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现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就学校教育而言,小学语文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因此这成为了是摆在每位语文教师面前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语文领域的新思想、新发现和新方法等,从而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文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良好的语文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精湛的教学艺术,让学生积极地展开思维,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能力。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课堂才能成为生命生长与健康成长的沃土,创新教育才能在教学中得以落实和正确实施。

(二)引导学生趣味识字

识字是阅读与写作的灵魂,识字是人类脱离野蛮,追求文明的第一步,识字的目的就是要抛弃混乱,走向简洁与智慧,成为语言的大师、文字的巧匠。在教学中,教师要看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发现新的优秀的教学方法,激发起学生识字的兴趣。要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思维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意识地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予以解决,使得学生拓宽识字途径,培养识字能力。要遵循《课标》对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要求,运用基本功训练、汉字规律、识字的主动性及多种方法、手段,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这样我们才能使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在识字方面,我教给学生趣味识字法,这种方法是我在多年的教学中,仔细研究,反复揣摩,又和很多老师仔细地探讨才介绍给学生们的。学生们非常喜欢这种识字方法,一学就会,牢牢地铭刻在脑海里。

(三)重视学生的学习动机

心理学家一般把动机定义为引起和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某一方向前进的内部动力。人们的任何行为活动中,动机最能体现人对自己行为活动的调节和控制。同理,在小学生的学习语文过程中,动机性强的前提下,学生就会学得轻松,不怕困难,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如有的学生为了获得父母的肯定或奖励而学习,这种动机是外在的动机。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在教学中用激励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如奖励小红花,对前几名的学生奖励作业本、文具等。有的学生喜欢做游戏,游戏活动本身就是学生所追求的需要,这种动机是内在动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各种内在需要进行不同的教学。如角色扮演,学生都喜欢表现自己,喜欢明星的表演,如果让他们自己进行表演会更加喜欢。值得注意的是,外在动机是可以转化为内在动力的。

识字教学的定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主动识字;复合性;情趣化

识字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因此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心,尤其低年级学生,刚刚入学,从玩耍型的幼儿园学习转为复合型学习,需要一个过渡期,而新课本中,大量抽象的归类汉字,往往表现出与孩子思维方式的对立性,这就容易导致语文教学中出现问题,小学语文新课标规定,小学阶段,学生的识字量为3500个,1~2年级的识字量是

1600到1800之间。教师要完成这一任务,需要对各种教学方法灵活掌握,并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区分教学,带领学生在浩瀚的汉字世界中找到兴趣,掌握学习方法。

一、结合生活实际元素,引导学生主动识字

传统的语文教学定义,是指运用适合儿童的或者儿童熟悉的语言因素,并将其作为主要材料,充分结合儿童生活体验,注重方法的选择,迎合实际运用,通过多种方式,能直观地、具有创造性地制造教学氛围和学习情境。

从幼稚园的玩乐环境转而向初级的学习环境,周围的环境突然发生了巨大转变,面对新奇的学校、老师、同学,不同的孩子承受能力不一样,进入状态的时间长短不一,好奇心、新鲜感使得他们对新环境适应并进入学校氛围比较困难。而低年级的教学重点在于识字,汉语拼音的学习又是基础,单纯做成人式的讲解,会使得学生很难接受,所以拼音教学中应该渗透汉字,能够提高孩子对拼音运用的理解,也能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

二、利用识字卡片,促进汉字的直观形象对学生记忆的刺激

我们见到最多的识字教学是,教师简单地展示各种标

有汉字的卡片,让学生记住,并对字音和形加以纠正,重复抄写。这样的传统式的教学,学生学习起来被动,识记效率很低,效果不理想。能唤起一个人兴趣的教学能使得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参与学习。比如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识字卡片的制作过程,动手的同时能够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并在这一过程中使得汉字逐步从一个形象变成生动的复合影像。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大大地降低了理解生字的时间。当然还可以让家长也融入学习中来,让家长利用家里的废旧用品,

如牙膏盒、香皂盒等,和学生一起制作小工艺品,可以剪汉字,也可以制作卡片,使孩子在家也身处学习环境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三、适当开展竞争性活动,促进汉字学习

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儿童具有较强的好胜心,各种比赛,都能够激起他们的兴趣,因此可以适当地开展一些有益的识字竞赛,如卡片制作竞赛,还可以分为多个组别,进行比赛、评比。或开展词语接龙、组词比赛,促进新学生字的运用,让学生口头组词或者接龙。但这些比赛的奖项应该尽量多设置,以鼓励大量的学生参与,而不是把不同的学生进行生硬的区分,适应较慢的学生要使他融入组别,得到组员的关心,开始主动学习。

四、启发学生创造性地编顺口溜识字

在汉字的学习中,还可以编出各种顺口溜促进汉字教学,适

当启发学生自己根据汉字的了解编顺口溜,如我们可以把“照”字编为“上边日刀口,四点在下头,阳光常照耀。”也可以根据字的意思进行编,如“忍”字“心上一把刀”,“好”字“为什么说女子总是好”等,还可以编区分相近字要诀的顺口溜等。让学生自主创造,更能够促进他们的学习。

参考文献:

龙宝太.小学创新识字教学心得体会[J].阅读与鉴赏,2011

识字教学的定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可见,语用能力彰显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特点。小学阶段第一学段要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这样的识字量,对于七八岁的孩子来说,并不是一项轻松的学习任务。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识写能力呢?笔者就这个问题,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进行了摸索,以期与同行探讨。

一、运用单字――看图写字

教材中有许多的象形字、形声字和会意字,如“日、月、川、泉、晴、休、明、笔”等。在汉字的巩段固阶段,可以用“看图写字”的方式考查学生的汉字识写能力。旨在渗透汉字文化,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一个汉字就是一幅图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识字写字的教学建议是“识字教学要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有效的识字方法,既要依据汉字特点,又要符合儿童身心的发展规律。显然,“看图写字”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有意注意的识写效果。

二、运用词串――语境填空

王建平先生从语用学的角度给语境下了定义:“语境即言语环境,它包括语言因素,也包括非语言因素。是人们在语言交际中理解和运用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或表现为言辞的主观因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例如,在学习了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的《识字1》和《雨点》课文之后,可以有机设计语境填空。

(桃)花、(杏)花树上开,(池)塘、(海)洋水流长。

类似于这样的训练,既复习了汉字的书写,又对生活知识进行了概括和延伸。在进行一年级下学期期末复习时,可以把这一册的生字词加以整合,营造学生能够接受的语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运用字词。

学生依靠语境,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进而体现了语文和生活的结合,更注重了知识和技能、情感和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三、运用语段――写话练习

低年级的学生容易被醒目的色彩、充满童趣的图画、游戏、活动等吸引注意力,因而写话练习能够唤起学生内心的童真。因为有一幅幅图画作为材料,可以消除无话可说的烦恼,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和表达的能力。既是对生字灵活运用能力的考查,又是对学生思想情操的有益熏陶,进而让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

写话的素材无处不在,可以二次利用教材中的插图进行看图写话;可以抓住校园活动的精彩瞬间,如,跳绳、旋球、运动会、讲故事比赛等;也可以从网上收集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图片……

如,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练习4中的“读读背背”环节,编者为古诗《咏鹅》配置了一幅色彩艳丽、画面生动的插图。这样的写话资源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写,90%的学生都能写出文从字顺的几句话。

一个夏天的早上,天气晴朗。骆宾王和他的父亲来到小河边。清清的河水里有盛开的莲花,有绿绿的荷叶,还有几只大白鹅在游泳。骆宾王看到这样的美景,心里很高兴。

总之,强化学生语言的运用,其核心就是要通过具体实践,感知用词造句的重要性,体会字、词的意思,从而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达到各要素俱全,然而出口成章。

笔者感受到,我们的低年级语文教学应该在“识字写字”基础上关注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语用。通过语言的训练,冲破语言学习的瓶颈,拓宽语言学习的思路,找寻语文学习的价值,这正是低年级落实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识字教学的定义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写字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2(b)-0164-01

在新课程标准中对小学生写字能力的要求为“能用硬笔书写楷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写字中体会优美。”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语文老师只简单的把语文教学中写字教学目标定义为学生的书写能力,这样就把目标定义的过于狭隘,学生的写字能力也就无从提高,所以,根据这一情况,很多老师都在改善自身写字教学方面的问题,争取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1 小学语文写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情况来看,在我国小学语文写字教学中还是存在着一定问题的,而主要问题如下,第一,写字教学重视度有待加强。现在很多教师并没有把教授学生写字从心理上提高重视度,也就没有把学生写字能力作为语文综合素质中的一部分,虽然近些年来教师对该方面的重视度在逐渐的提高,但是同学生发展的实际状况还是存在一定差距的。第二,没有从兴趣上提高学生对写字的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生学习写字来说也是,只有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他们才能从主观上接受写字课程。现今很多教师在讲授写字知识的过程中并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感受出发,而是以完成任务为目标,这样学生对所教授内容的实际接受效果就被忽视了,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讲授写字知识的过程中一定要尽量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这样能够提高教学效果。第三,缺少整体性。在这里的整体性指的是小学写字教学中的识字和写字的联系性,很多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写字教学时,总是把识字看待的要比写字重要,并没有把识字和写字结合起来,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对写字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逐渐忽视写字的重要性。

2 小学语文写字教学的有效方式

2.1 重视指导写字方法

对于写字方法来说,可能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观点,但是,对于基础写字教学来说,写字教学就应该从观察开始,从观察到写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整体的字型,并认识该字,之后,在让学生对不同结构组成部分进行观察和了解,最终学生会在意识里形成一个整体的字样,通过这个“整体――部分――整体”过程,学生会对该汉字组成的笔画、构件、结构比例等都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学生的意识也会对该汉字形成一定的评价和认识。就比如在教授字的写法时,教师首先让学生去认识该字的结构是什么,有些学生会认为是上下结构,有些学生会认为是左右结构,这时教师就要给出正确的引导,让学生认识到该字的正确结构是上下结构,回答左右结构的同学也很值得鼓励,因为他们看到了草字头下面字的结构是左右结构,这样在正确给出答案的同时还不至于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提高他们回到老师问题的积极性。但是,在这里一定要明确,

“落”字的写法是先写草字头,草字头要盖住下半部分的“洛”一定不能够写成左右结构。其次,要引导学生仔细书写。仔细书写的前提是要让学生用心去写,在观察字体和结构之后就要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临摹,在教授时教师要细心的教授学生字的笔顺以及正确写法,比如,写“林”字时,学生会按照两个“木”字并排的方式来写,这时教师就要指导学生,他们的观念是正确的,但是,在写的时候,为了让他们变得亲密点,要把前一个“木”字的最后一笔捺变成一个点。

2.2 培养正确的写字习惯

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对于小学语文写字教学中,正确的写字习惯是会跟随学生一生的。第一,用笔力度。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注意用笔的力度,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如果用铅笔写字力度过大,铅笔会折断,这样会耽误学生很多时间去安装铅笔。第二,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坐姿和握笔的姿势。坐姿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视力等身体健康状况,所以,在课程讲授过程中要适当的规范学生的坐姿,正确的坐姿为“头正、身直、肩松、足安”。而正确的握笔姿势对于学生写出来字体的美观性有着重要的影响,正确的握笔姿势为“捏、托、垫、靠”,在写字过程中,一定要控制学生的笔尖始终要面向前方,不能向外翻转,这样才能够保证顺利书写。习惯的养成是需要不断训练的,这就需要教师要不厌其烦的进行指导。

2.3 调动学生写字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其兴趣是非常广泛的,但是,兴趣的保持时间却是非常短的,同时小学生具有较强的表现欲望,因此,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一点来保持学生学习写字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或者是投影仪,对写的好的作品进行展示,并给长时间保持展示的学生奖励红花,这样小学生就会受到鼓舞和激励,从而对文字的学习更加有兴趣。同时,写的好的学生也应该充分发挥其榜样作用,把自己写字的方法、习惯等讲述给其他同学听,这样就会在整个班级中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3 结束语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写字教学来说,其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成为多么优秀的书法家,而重要的是要在写字中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习惯,从中悟出生活的道理。这不但是写字教学的目的,也是语文教学的宏观目标。那么,针对于写字教学中现存的少量问题,我们提出了重视指导写字方法;培养正确的写字习惯;调动学生写字兴趣等解决方式,还望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提高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张香竹.小学语文写字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3).

识字教学的定义范文第7篇

该教材依据新课程的教师教育理念,全面介绍了识字写字教学的技能、阅读教学的技能、写作教学的技能、口语交际教学的技能、语文知识教学的技能、指导综合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技能、说课听课评课的技能、教学评价与反思的技能、开展教学研究的技能、开发课程资源和校本课程的技能等语文教学技能,并从师范生培养的实际出发,讨论了各种技能的内涵、外延和训练要求,每种技能均附有案例评析和思考练习。

与同类教材相比,该教材主要有以下几个特色:

酋先,是关于技能涵义的创新性界定。关于教学技能的涵义目前国内外尚未达成共识。在众多的界定中有几种技能观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代表性。一是活动方式说。这种观点将教学技能视为活动方式或动作方式。这种技能观在我国心理学界和教育理论界颇为流行。1989年出版的《心理学大词典》将技能定义为“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智力活动方式和肢体的动作方式的复杂系统”。1990年出版的《教育大辞典》第一卷将技能定义为“主体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经过练习形成的执行某种任务的活动方式”。但是这种技能观是有缺陷的。因为活动方式说大多是针对动作技能来界定的。在教学活动中,大量存在的却是因教学对象、内容和条件不同而变化的非具体活动程序的技能。二是行为说。该观点将教学技能视为教师的教学行为。但是该观点忽视了人的内部心理因素在提高教学效能中的重要意义,将教学技能的外显因素(教师的教学行为)当作技能的惟一因素,导致对技能的研究停留在比较肤浅的经验描述上。三是结构说。该观点认为,教学技能不是单指教师的教学行为或认知活动方式,而是由二者结构而成的系列。但是描述技能的构成要素,虽然有助于我们认识技能的外延,却未给技能以明确的规定,未能很好地揭示技能的内涵。四是知识说。当代认知心理学不赞同将技能定义为行为变化,而把技能纳入知识范畴。但是作为对技能的科学界定,混淆了知识与技能的概念,难以说明技能的本质并导致对技能训练的否定。以上几种的代表性的技能观各有缺陷。徐林祥在该书中则认为:教学技能是“通过训练而形成的运用教学理论知识和经验完成某种教学任务的能力”。这一界定强调了技能需由“训练”形成。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方能有效地掌握某种技能。上文的活动方式说、结构说、知识说均忽视了“训练”在技能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同时.这一界定强调了技能是以“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能力”。能力是比“知识和经验”与“技能”具有更大包容范围的概念,以此作为教学技能的属概念,较好地反映了这几者的关系。该教材编者关于技能涵义的这一思想贯穿于全书十章每一技能的论述之中。

其次,是融入了新课程的理念。新课程改革以来,一些中学教师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和技能训练。该教材融入了新课程理念,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指导意义。比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该教材针对以往中学语文教学不重视口语交际教学的问题,专列“口语交际教学技能”一章。又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分别提出综合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要求,这是以前的语文教学中所没有的,该教材专列“指导综合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技能”,同时辅以具体案例给予指导。再如:新课程强调“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该教材据此安排指导语文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技能和开发校本课程的技能的内容。

识字教学的定义范文第8篇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模式;教学革新

【中图分类号】G622

对于小学1-2年级的学生来说,识字和写字是语文学习的重点,识字写字也是进行阅读学习的基础,通过阅读进行分散识字是一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学习的途径,对小学生的识字学习起到很好的作用,可以正确认字的同时,还能准确的判断字词的具体运用。另外阅读对低年级小学生还起到了提高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作用,是为将来语文的学习打基础的必要条件。

一、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现状及问题

课文是由词句组成,先是由词到句,再由句子组成断落,最后成篇。但是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并不是以这样的顺序来学习文章,一般都是关注文章的整体。因为在作者进行创作之前,都是有了要表达情感的欲望才开始写作,所以在写作过程中注重的是如何通过文字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1]。而教师在对课文进行教学时,是分解教学的形式,强调的是文章中包含的知识元素。这样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就产生了矛盾,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困难。即使对部分课文的教学方法转变成了注重整体的教学,但是在教学模式上教师却很难再有所创新,特别是性质类似的课文,教师的教学大同小异,没有什么区别,或者过于理论化,完全控制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对定义、概念、学习形式都有了自己的规划,全部灌输给学生,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尤其是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处于一个热衷于探索的年龄段,也是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教师这种对思维禁锢性的教学非常不利于小学生的发展。对小学低年级的的阅读教育应重视起来,以新课标为基准,明确教学方向,对阅读教学模式进行科学有效的创新。

二、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模式的创新

1、字词掌握

对于识字写字能力培养途径的创新,可以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入手[2],因为识字练字和字典的使用都是比较枯燥的学习,学生有了学习动机才会主动的去学习汉字,而不是把阅读中的识字当做一种任务,形成学习负担。例如对《春雨的色彩》一课的学习:“春雨,像春姑娘纺出的线,轻轻地落在地上......田野里,一群小鸟正在争论一个有趣的问题:春天到底是什么颜色的......”(选自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材第二课)。这篇课文较其他课文来说篇幅较长,其中包含的生字很多,将每个生字都按部就班的依次教授给学生,难免会降低效率,很难使学生全部掌握生字,教师可以在课堂的开始将三个生字写在黑板上,鼓励学生用最快的速度在课文中找出这三个生字,并给予速度快的学生一定的奖励,例如生字“趣、颜、滴”这三个字,这三个字在课文中位置比较分散,可以帮助学生阅读全文,学生在比赛性质的阅读中找到了乐趣,不会觉得文章过长产生厌学情绪,也不会因为生字数量的增多而产生压力。在找字的过程中通读了句子,了解了字的字形和读音。

2、朗读

阅读课往往都是从教师或者学生的朗读开始,教师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重点是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字音的掌握以及情感的表达方面[3]。对于朗读能力的培养方式,也可以采用一定的创新手段,要以带动学生的朗读情绪为目标。以古诗的朗读为例,故事朗读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它不同于其他口语化或者简单易懂的文学文章,对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教师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本文提出一个“手口并用”的教学方式,学生在朗读或背诵的同时,将诗句中所描述的情境或景色画出来,例如古诗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选自一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学生在朗读的时候肯定是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进行诗句节奏的安排,画画的过程就是学生对诗句中事物认知的过程,例如最后一句“早有蜻蜓立上头”学生会在画画的时候自然而然的将蜻蜓画为重点,在朗读的时候也同样把强调放在蜻蜓一词中,所以“手口并用”是小学生学习古诗的有效方法。

3、理解

对课文的理解是基于识字和熟读的基础之上的,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都通俗易懂,在准确做到了以上两点之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不难了。重点是看学生愿不愿意去理解,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理解时教师的方式也很重要,直接灌输式的“协助”学生理解是不可取的方式。本文认为“向学生提出问题”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提问方式可以从课文情节入手,也可以从某几个字词的意思入手,都是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有效途径。

三、结束语

新课标认为:“对于语文的学习,真的主导者应该是学生,语文教学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重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自觉性。”,在以后的阅读教学中,希望广大语文教师遵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探索不同学生所适合的不同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以学生在阅读中展现自我个性为教学目标,将学生推向课堂的主体。

参考文献

[1]曾光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六法[J].云南教育.2011,32(07):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