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任务型教学法定义

任务型教学法定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任务型教学法定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任务型教学法定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初中;思想品德;探析

案例教学法已经在社会各界的多个领域应用成功,它不仅从理论上传授知识,还能在实践中培养技能,是教育事业向前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方法。一些学校的课堂教育在引进案例教学法后,收到了不错的成效,通过大量的数据研究分析,案例教学法得以在各地、各科目的教学活动中大力推广。在新课程改革之后,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案例教学法得以实施,本文将全面解析其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意义,对其现状加以分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策略及建议。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1.让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形象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的难点在于将教材中枯燥的理论知识有效地传达给学生。由于思想品德课的内容比较抽象,初中生一般都难以理解、无从下手,也无法引起他们的注意力和发散思维。所以,教师可以根据思想品德课的教材内容、教学任务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恰当的案例教学法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案例教学法的呈现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室的幻灯片、视频、图片等进行呈现。

2.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由于思想品德课要求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要加强道德品质的培养,所以它不是单一地要求学生掌握复杂的理论,而是具有德育性的教学。所以,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对于案例的选取,要尽量贴近初中生的现实生活。例如,在教学“不为追星所累”中,教师可以选取追星的实例,让学生体会明星风采的同时,明白它并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再结合教材中的课文插图讲解,从而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目前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现状分析

1.教师和学生对案例教学法没有实施到位

在初中的思想品德课中实施案例教学法,既要求教师有很好的课堂掌控能力,同时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然而,在现如今的初中教师队伍中,从高校毕业直接进入教学岗位的年轻教师居多,他们往往在社会实践经验方面比较欠缺,也缺乏对此教学方法针对性的培训,所以在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中明显出现短板,如案例选取太单一、对案例讲评启发不够等,以至于长久下来,教师不愿采取这种教学方法。由于初中学生受知识储备和个人阅历的局限,而且长期处于“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中,主动思考的能力非常欠缺,对于思考一些开放性的案例问题时,往往会无法定夺,讨论过程中也无法捕捉到案例中的知识点。所以,在思想品德的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存在着许多问题,导致其没有实施到位。

2.教学过程中案例的选取运用不当

在开展案例教学之前,教师应清楚地认识到案例教学法的内容及形式。案例并不完全等同于举例,不可以将其简单地定义为举一则小故事或者小寓言,这对案例教学法的科学内涵理解是不准确的。同时,案例的选取也需贴近初中生的生活并切合教学内容,盲目地引入案例往往会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对案例的编排不能只是简单地照搬套用,很多教师会直接上网搜索案例,不加以整理编排,直接在课堂上呈现,这样做会出现案例与教学内容不符、文化差异明显、事件过时等问题,一定程度上直接降低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率。

三、案例教学法实施过程中的建议

1.提升教师的自身素养,注重案例教学法的运用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一个有经验的教师,一定会懂得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即使是在强调学生主观独立性的案例教学中,教师仍然是课堂的引导者,所以对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或者观摩公开课的方式获取案例教学法的授课方式,通过不断地完善自我、汲取经验和编排设计教学方案,将案例教学法完美地融入初中的思想品德课程中。例如,在开展情感教育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对话交流,也可让学生在课堂中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并将这些经历和感受分享开来。又如,在开展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在网上搜集杨利伟、杨靖宇、钱学森等人的事迹,用这一类典型延伸出对社会现象、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的思考。

2.案例的选取必须恰当,富有针对性

案例教学法的基础工作之一就是选取恰当的案例作为课堂素材,素材的选取需要具备几个特性:真实性与典型性、活泼性与生动性、主题性与价值性,社会实践性等。作为案例教学法的基础案例,如初中教材中的“我错在哪里了”,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讨论、分析每个角色的心路转变历程,最终找出杨益刚走向犯罪道路的原因。又如,在“青春相册”教材内容中,学生可将自己的相片汇集成相册,以幻灯片的方式翻阅,教师可从中了解处于懵懂期的初中生对于男生和女生的定义,并领略他们的风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也在不断地优化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已呈现诸多弊端,所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在推崇素质教育的今天就显得尤为必要。我相信,随着案例教学法的大力推广,其高效的教学效率和独特的魅力必将成为教育改革事业中的亮点。

参考文献:

任务型教学法定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法;高职;酒店英语

1996年德国的一次用文化部长联席会议首次提出“要以学习领域为基本原则组织与职业相关的教学内容”。这个决议在1999年正式颁布,它要求职业学校的教学计划要按生产任务的要求组织教学,要用职业行为体系代替专业学科体系,要求职业目标要全面包含“知识、技能和关键能力”,即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要想达到这种培养目标,传统的授课方式是无法得到促进和开发的,必须要寻找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来完成任务,最后确定了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来开发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主要教学方式,近几年来,我国部分地区推行该教学法,也取得了较大的收获,教学成果显著。1行动导向教学法简述

1.1行动导向教学法定义:行动导向教学法是指以行动或工作任务为主导方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其目的是针对许多职业不断提高的复杂度和抽象性,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独立掌握专业和跨专业知识,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质就是理论与实践一体教学的结构范式。

1.2行动导向学习的基本原则:行动导向学习的两个基本原则:1)为了真实情境中的行动而学习;2)通过学习情境中的行动来学习。其基本特征为:学生是学习的行动主体,以真实职业情境中的行动能力为目标;以基于职业情境的学习情境中的行动过程为途径;以独立地计划、独立地实施与独立地评估即自我调节的行动为方法;以师生及学生之间互动的合作行动为方式;以强调学习中学生自我建构的行动过程为学习过程;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人能力整合后形成的行动能力为评价标准。

1.3行动导向教学的主要方法:行动导向教学有一套可单项使用,也可综合运用的教学方法,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使用。

2完整的行动导向教学法模型在酒店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1完整的行动导向教学法模型:在职业教育中,给学生的授课方式要遵照完全行为模式,该模式要与职业工作中的实际状况相符合。职业教育工作者要有这样一个出发点:就是当学生按照这样一个教学模式上课之后,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可以独立完成工作的流程。完整的行动导向模式由6个阶段构成,如下图所示:

在进行行动之前,学生被授予尽可能完整的任务。为了激发全面行动的方式,教师需要设置一个符合综合性的包含多种问题的任务,并且要为此进行精心规划。

2.2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酒店英语教学中应用:本文以李永生《酒店英语会话》中Reception为例。

(1)教师根据单元学习目标设计教学活动。班级共有40名学生,教师将他们分为10组便于开展小组活动、活跃课堂气氛。课前请学生将课桌重新排列,教室左右两侧各有两列课桌,学生按小组入座。教室中部被空出,方便学生表演。课堂授课前,教师创设真实的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活动。以前台接待为例。教师设计情景:一对外国客户来酒店人住,礼宾员如何接待?前台接待员如何接待、帮客人登记?首先应该由教师引导学生熟悉前台接待服务的知识模块和步骤。比如让客人到达时,礼宾员必须对客人表示欢迎并引客人去前台,同时帮客人拿行李;前台接待员需问清客人有无预订并帮客人填写人住登记表等。

(2)呈现活动。授课之初,向学习者呈现需要研究的活动。教师可以放映一些视频给学生观摩,初步呈现前台接待环境,让学生明确自己就是里面的某个角色,碰到类似问题,该如何用英语解决?也可以选择一些经典对话,让学生记住一些最基本的语句和词汇。

(3)确定问题和任务。教师提出问题或任务,让学生去解决完成;或者向学习者呈现与当前所选内容相关联的情境,引导学习者主动探索。例如:外国客人来酒店人住要用到哪些词汇和典型句型。

(4)自主学习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对话,在编写对话过程中遇到不会的单词、短语等问题可以向教师寻求帮助。在实施活动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提供信息和帮助。准备时间为10分钟,然后教师邀请两组自愿者表演对话,其他学生评论,教师补充,最后提供例文并分析对话中有用短语、句型。在这一阶段,可以用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通过合作中师生之间不同观点的碰撞、补充、修正,加深学习者对当前问题的理解;或者通过思维训练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认知过程和结果的反省水平,意识到自己在解决问题过程所运用的认知策略的优劣,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思维的特性。

3结束语

任务型教学法定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XML;案例教学;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04-0932-02

XML Programming of Teaching

CHEN Juan

(Yangtze University College of Technology & Engineering, Jingzhou 434020, China)

Abstract: XML programming is a practical course, Practical ability of students demanding.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the integrated use of case teaching and task-driven approach, improve the level of Comprehensive knowledge and enhance the practical ability of students.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two methods to improve teaching standards and quality.

Key words: XML; case teaching; task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Internet的兴起与发展,Internet逐渐成为信息资源传递的主要平台。HTML(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超文本标记语言)作为Internet上传统的描述语言,随着网络应用的深入而渐显疲态,其种种的缺陷,如难以扩展、缺乏交互性、语义性等,从而促使一种新的标记语言――可扩展标记语言(XML)的诞生。

2 XML简介

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可扩展标记语言)是W3C创建的一组构造语义标记的规范,最大的特点是将数据结构化,实现数据共享。作为标记语言,XML又是一种元语言,可用来设计与特定领域相关的、语义的、结构化的标记语言,满足不断增长的网络应用需求。如学校可以用来定义学生标记语言,出版社可以用来定义书籍标记语言。这使得XML的应用能迅速渗透到各个领域,对XML的学习正在全面展开。

教学XML程序设计应以结构严谨,内容规范,便于信息传递为原则。目前国内外关于XML的书籍开始热销,其书籍的内容也在不断的更新中。当然选择一本适合于本专科或者初学者学习的教材很重要。但是熟练掌握教学内容,领会课程的教学结构,结合教学知识点设计教学案例更为重要。

对于初学者来说,首先应该了解标记语言的概念,区别XML与HTML的区别,掌握XML语言的基本语法及文档结构,其次是XML相关的基础技术及应用,如:XML文档的验证技术,XML的格式化,解析技术等。作为知识的扩展或提高,教学者还可以先简单的介绍一下XML与数据库的交换及XML的序列化等。由基础到提高,通过一些简单、通俗的案例,让学习者逐渐体现XML的作用。

3 任务式驱动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从前以教授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这种教学法要求教师将教学知识点隐含在一个或多个具有实用性、代表性的任务中,以完成任务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动机驱动下,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对旧知识进行回顾,新知识进行学习;同时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获取、加工和引用,在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过程中,找出完成任务的方法,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兴趣,培养其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XML程序设计的任务式驱动教学,可以概括为: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确定任务是核心,驱动是关键,掌握知识点是目的。

前面对初学XML程序设计的教学内容作了一个简单的介绍。整个教学设计以设计学生通讯录管理系统为主要任务,从学生通讯录的源数据文档到对通讯录中记录的显示、操作等分步设计,贯穿整个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对任务结果进行说明,演示,对任务中涉及到知识点进行讲解,然后由学生结合教师的讲解,独立完成任务。下面从各个教学知识点介绍各个教学环节。

3.1 XML语言语法和基本结构

首先了解标记语言的概念,它是学习XML标记语言最基本的一个概念。是一种将文本(Text)以及文本相关的其他信息结合起来,展现出关于文档结构和数据处理细节的电脑文字编码。对于初学者来说,只需要理解标记语言其实是用来表示信息的一种符号语言。其次,我们接触比较多的一种标记语言HTML。当然学习XML之前一定要对HTML有所了解,它们属于同一种语言,但是用法不同。对于HTML,我们给学生打开一个用表格实现的学生通讯录网页的源文件,给学生介绍它的主要组成部分和一些常用的标记用法,并且给学生学习的资源,要求其设计出与演示例子类似的网页。通讯录中的数据都是学生熟悉的,也是比较贴近他们生活的,按要求完成后,学生对标记语言特别是HTML应该都有所了解。

接着,分析总结HTML文档描述的内容和语法从而引出XML。从描述内容来看,XML与HTML前者主要侧重于定义数据本身的结构和数据类型,后者控制数据的显示和外观。从语法定义来看,XML与HTML最大的区别应该是标记符的独立性了。它可以自己命名,并且区分大小写,起始标记和结束标记要一一对应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的语法应该比HTML要更严谨些。同样是同学通讯录,换一种形式,教师可以用合法XML文档将其数据描述出来并演示。这样可以从演示的效果,将XML文档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基本语法规则讲解清楚。同样,要求学生设计出类似的文档。

3.2 验证技术

学习者掌握XML的语法规则后,可能会感觉这种标记语言很简单,并且会有一些疑问,譬如:这种语言到底什么用?用来做数据传输或是数据交换,这样随随便便设计出来的数据可以进行传输和交换吗?XML文档分为格式良好和有效两种,一般进行数据传输和交换的属于有效的XML文档。这就需要专门的验证技术来验证一个格式良好的XML文档是否有效。实际上,验证技术就是对XML数据的一种规则描述。一般教材中会提到两种验证技术:DTD和XSD。教师可以对之前设计的学生通讯录的XML数据,分别进行两种不同的验证,通过比较它们之前的区别,分别对两种验证机制的语法和用法进行讲解。最后,教师可以根据演示的案例,适当的将验证的要求改变一下,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这两种验证机制。

3.3 格式化显示

XML源文件的显示与源文件的格式差不多,显示的窗口中不仅包含了数据,还有它的结构等,而往往,我们需要看到的仅仅只是它的数据。它与HTML一样,我们可以通过CSS格式化。不同的是,XML有专门转化语言,可以通过XSLT技术,将XML文件转化为其他的格式,显示一些有效的数据。这是XML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一个部分。教师可以看到,很多参考书中将XML格式转化为HTML格式这部分讲解的比较多。我们可以通过将通讯录的XML数据转化为HTML中的表格格式,结合开发工具的分步调试,分步的将转化语言中的各个语法进行分析讲解。通过讲解和调试,学生应该能了解XSLT的作用并能理解一些语法。最后,让学生实践操作,实现该格式的转化。

3.4 解析技术

对XML数据的验证、显示等,都只是对源数据一个简单的应用,而没有对其做具体的操作,对于学习具有数据传输和交换作用的XML来说,掌握操作XML数据的一些基本方法必不可少。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就是DOM解析。我们主要针对学生的学习体系,通过.NET提供的XmlDocument类对XML数据进行一些简单的操作。我们依然是对学生通讯录中的数据进行操作,对记录增删改,在原有的例子上,同样要求学生用之前的显示方法将更新之后的数据显示出来。

这样,对于初学者来说,XML的基本结构及其相关的一些基本技术,全部体现在学生通讯录这个例子中,针对每个知识点,教师先演示案例的效果,然后通过对任务的分析和讲解,让学生先了解各种技术的作用,然后实践各个任务来掌握各个知识点。

4 总结

以上给大家讲述了在三年的“XML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一点教学经验,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理论知识的掌握。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在专业实训过程中,能很快的将该课程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我们将进一步采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银鹤,张秋香,孙膺.XML实践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 吴文国.XML入门经典[M].4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任务型教学法定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英语写作;问题;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06)06-0054-03

一、写作教学理论背景

(一)过程写作教学法

20世纪70年代,以弗劳尔和黑斯(Flower & Hayes,1981)为代表的一些专家开始将研究重点从写作的结果转移到写作过程上,从而提出了过程教学法。他们采用有声写作分析法,分析写作者的心理过程,提出写作的认知过程理论, 这一理论对过程教学法的形成和应用有重大影响。

弗劳尔和黑斯认为写作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三个部分:任务环境、作者的长时记忆和写作过程(见图1)。在这三部分中,重点是写作过程,任务环境和作者的长时记忆是写作过程的运行语境。在写作过程中又包含三个子过程:计划、述写和复查。这三个子过程并非是直线排列,而是相互渗透,任何一个子过程都可能在另一子过程中出现,并如此循环发展,贯穿整个写作过程。

(1)任务环境:影响写作的一切外在因素,包括写作任务。如写作的主题、作品的读者等。

(2)作者的长时记忆:包括有关主题的知识,有关读者的知识和有关修辞的知识。

(3)写作过程:包括三个不同的认知过程: 计划、述写和复查。

计划:弗劳尔和黑斯把计划进一步分成三个小过程。第一,生成概念,即从长时记忆中索取现成的概念或在材料的基础上生成新的概念。第二,组织过程,作者对概念、材料进行剪裁安排的过程就是组织过程。第三,建立目标,即考虑每一步做什么,怎么做,达到什么目标。正是目标的建立起了动力作用,使写作进一步发展。

述写:把思想转化成文字。它帮助作者确切地认知自己的思想,是把思维精致化的过程,是一个整理和发展思维的过程。

复查:对写出来的东西加以重审,与心目中的标准做比较,进行修改。其子过程评价是指重新阅读文章,判断其质量。而修改则是指重写或重新建构文章,当评价为负面时,修改就会发生。

根据弗劳尔和黑斯的写作认知过程理论,写作是一种复杂的、有目标的、循环往复的活动过程。教师应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自由的、支持性的写作氛围,并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动机和热情,调动和开发其潜能,使学生在不断思考、写作和修改中完成写作任务。

(二)类型写作教学法

Halliday(1978)认为,语言的形式由社交环境决定。Hall-iday将其称为语言发展的场。它包括讲话的要点、大意和讲话的方式方法。以上三个因素共同决定讲话者对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的选择。

Chrintie&Rotherly(1987)将类型法定义为分段的、目的型的社交过程。在不同背景下通过不同文体类型形式,以达到不同交际目的的写作方法。类型法认为写作发生在一定社交环境下,并反映特定的写作目的,主张可以通过文体类型的模仿和分析学习写作。强调写作根据不同社交背景而不同。类型法把写作看成与语言知识相关、与社交背景和目的密切相关的活动。写作技能的培养主要通过对教师(或课本)提供的不同类型的范文进行分析、讲解和模仿的方式展开。

(三)对两种方法的比较分析

类型法低估了写作技能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并把学习者看作被动接收者。过程教学法强调学习者自身积极参与和自身表现对写作能力培养的作用,肯定了与写作相关的技能、技巧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在过程教学法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是促进学生的写作,开发学生自身潜能,而对学生的知识讲解不够,尤其是语言知识的传授不够,对于写作不同题材的文章的目的、读者对象及文法要求重视不够。面对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将二者结合起来,可以扬长避短。写作应该既包括对写作目的、写作背景的了解、语言知识的传授、语言技能的正确使用,又包括学生的积极合作与参与和潜力的充分发挥。

二、过程―类型法教学模式

综合过程法和类型法之优点,以学生的合作、自主发现和创新为核心,以教师对写作目的、背景知识和技能传授服务于学生写作过程为宗旨,形成以下“过程―类型法”教学模式。

1.导入阶段:(1)教师提问,导入写作话题。(2)教师简单介绍写作目的、文体及格式要求。

2.写作阶段:(1)学生分小组讨论。(2)集思广益,酝酿和切磋观点。包括:要点及要点的表达,时态,人称,主题句,扩展,写作顺序与过渡,草拟提纲,写初稿。(3)小组汇报。各小组长或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讨论结果。(4)同学反馈。请学习委员、英语科代表或优秀学生代表简要评述各组的提纲。主要从要点的表达、文章的逻辑性、 交际功能及交际的真实性等方面考察。(5)教师反馈。教师具体指出各组的优点并给以充分肯定,指出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综合概括文章题材体裁特征,以便学生形成整体认识并初步掌握。补充好的表达方法。(6)限时写二稿。根据大家的意见和教师的指导,每位学生独立修改初稿并完成文章二稿。此时要注意主题句、分段、过渡、字数、书写等要求。

3.修改阶段:(1)同学反馈。前后桌的同学交换习作并划出优缺点,学生又一次获得合作学习的机会。(2)班级反馈。选出一到两篇学生习作(自荐或小组推荐),投影到大屏幕上,集体讨论并修改。(3)教师反馈。教师对学生习作进行总体讲评,突出重点和难点,给习作打分。然后展出一两篇范文供学生欣赏、抄录和背诵。(4)学生再次独立修改完善习作后交成品, 教师对个别学生面批,选出优秀作品张贴表扬。

4.分析阶段:根据以上模式,英语作文重点放在对学生写作过程的关注上,而不再是对学生写作结果的检查上。它使写作由传统的单调乏味的个人行为转变为生动活泼的学生及师生合作式活动。它使学生不但掌握了有效的写作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对英语作文有了兴趣、热情和成就感,因此消除了恐惧心理。

该模式既弥补了单纯过程法在对不同体裁文章的模仿、布局上的不足,又改变了“结果法”和“类型法”模式下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传授而不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的缺陷。事实上,任何教学活动离开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气氛必然沉闷,久而久之必将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该模式下,学生分组活动,使学习任务更加生动有趣。特别是学生互评互改,使每位学生有了至少一位读者,这更加激发了他们的自觉性、自尊心和竞争意识。该模式将写作教学从过去单纯以语言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学生根据题目要求亲自参与材料的收集、分析、筛选并整理成文。该模式也使教师从以往繁重而效果甚微的作文批改中解放出来。实践证明,采用同学反馈、班级反馈与教师个别面批相结合的方法效果要好得多。

通过教师反馈环节,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由于缺乏写作不同文体的经验而带来的困难。此时,在学生小组讨论基础上,教师适时理清文章结构、写作目的、读者对象及语言特点等方面的规律性的东西,并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和写作的技巧,有利于学生顺利地完成下一步写作任务,并形成对该类文章全面深刻的认识。教师在写作过程后期的反馈及优秀学生的反馈,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在语言表达准确性与流畅性上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写作质量。

关于范文展示。高职高专重点培养学生使用英语处理日常、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所以,除一般性命题性作文外,学生写作的重点是学会模拟套写简短英语应用文(表格填写、单证填写、个人简历、公函、通知、广告、电子邮件、合同、便条、海报、借据、贺卡、名片、邀请函、企业和产品介绍等)。只有展示范文,学生才能更好地了解该类应用文写作的目的、对象、固有的格式及套话,从而学会模拟套写应用文。写作教学一定要讲求质量,对于练习每一个话题,都要使学生确实学会一些东西,不可贪多求快,边学边忘。要让学生将范文抄下,附于习作后,在分析总结该话题基础上,记下或划出这一话题的要点。力争使学生对各种应用文范文达到正确背诵和默写全文的程度,尤其对于应用文格式、套话和常用词汇要反复背、反复写,保证学生在实际写作时能够灵活应用,充满信心。

通过该写作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一年的实践,笔者所任教的三个班的学生英语应用文写作水平明显提高。通过阅卷统计,在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中,这三个班的学生写作题的平均分为8.14分,而本校大一学生写作题部分总平均分为6.22分。此外,笔者所任教学生在应用文格式的掌握、高级词汇的选择使用、句式的变换、文章的逻辑、内容的过渡和文章整体的流畅性等方面都明显优于其他使用传统注重结果的写作教学法的班级。

三、结语

虽然任何写作技能的培养都离不开长时间的学习和训练,但好的教学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将英语写作过程法与类型法有机结合的新模式,取长补短,既能够发挥学生集体合作的优势,体现课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又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弥补学生在知识经验和写作技巧上的不足,达到较好的写作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Bao Deyun & Gao Yufen, A Writing Lesson Plan, CELEA Journal (Bimonthly), Aug.2005, No.4.

[2]Badger,R.& G.White. 2000.A process genre approach to teaching writing.ELT Journal 54 (2).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3]Christie,F.1991.Genres as social process. Working with Genre:Pa-pers from the 1989 LERN Conference. Leichhardt, Australia: Com-mon Ground.

[4]Cope,B.& K.Mary.1993.The Powers of Literacy:A Genre Ap-proach to Teaching Writing. London: Falmer Press.

[5]Flower,L.& G.Hayes (1981).A cognitive process theory of writ-ing.College Composition and Communication 32/4: 365-387.

[6]Hammond, J.(1987).An overview of the genre-based approach to the teaching of writing in Australia. Australian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7]Keh, C.(1990).Feedback in the writing process:a model and methods for implementation. ELT Journal.

[8]White,R.& V.Arndt.1995.Process Writing.London:Longman.

[9]贺艳丽.过程教学法与高中英语写作教学[J]. 中小学英语教学 与研究,2003增刊.

[10]李森.改进英语写作教学的新举措:过程教学法[J]. 外语界,2000,(1).

任务型教学法定义范文第5篇

一、医学专业留学生的特点

(1)医学专业留学生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2004年,郑州大学首届来自于巴基斯坦和尼泊尔的32名医学留学生顺利毕业,并获得了医学学士学位。截止到2012年,郑州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招收200名留学生。

(2)目前我校医学留学生主要来自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国,由于这些国家文化、种族、风俗习惯、的差异,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

(3)选择中国留学学习医学的原因中,教育学费低廉是吸引周边国家留学生来华留学的重要原因之一。周边国家是我校医学留学生的主要生源国,现实情况是,这些国家由于经济、社会等原因,其高等教育相对滞后。因此,生源质量普遍不高,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参差不齐,因此课堂讲授的深度和进度不好掌握。

二、关于医学留学生教学方法优化的思考

(一)西医教学方法概述

在李秉德《教学论》一书中将教学方法定义为,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发现法等。

我国西医教学方法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雏形时期、稳定发展时期和飞跃发展时期。西医教学中,对于需要理解和记忆的知识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问答法、演示法、复现法、阅读法等;对于应用医学知识的教学方法有:床边教学法、病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视听教学法等;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创新、科研能力的教学方法有:讨论法、探究法、发现法、独立学习法、研究法等。古今中外积累的教学方法非常丰富,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又有许多现代新型教学方法产生,并不断地被引入到西医的课堂教学中。因而,在实际教学时,面对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师能否正确选择教学方法,就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之一。

(二)医学专业留学生教学方法优化的依据

巴班斯基说:“教学方法最优化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程序中的一个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难的组成部分。它要求:明确的选择教学方法,并使他们在课堂上达到这样结合和形成这样的相互关系,即这样结合和相互关系最好能在该条件下,在指定的时间内获得最好的教学教育效果。”因此,西医教师在对医学专业留学生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的时候,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2.1依据医学留学生的培养目的和任务

医学留学生教育属于高等教育范畴,我校医学留学生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和临床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级医学专业人才。该专业留学生除了要具有比较扎实的基础医学理论和较系统的临床医学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较强的医学专业工作能力、获取和更新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创新精神和能力。学生应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医疗技能,毕业后能够从事相应专业的疾病的预防和临床医疗工作。

2.2依据西医教学内容的特点

医学教学往往概念多、内容抽象,而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的“讲”为中心,因此学生普遍反映难以理解、记忆难度大。如果教师加强直观教学的方法,将一些庞大复杂的理论用实物或图形的方式展现出来,并引导学生展开思索,在一种交流、探讨的氛围中进行教学,会使学生学习起来事半功倍。教师精辟的讲解、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浅出的设疑、解疑,既发展了学生的认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3依据医学留学生的自身特点

由于我校的留学生以来源于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居多,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了解、尊重学生的民族、文化、,这是取得学生信任、接纳教师及其教学方法的第一步,为教学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氛围。

三、西医留学生教学方法优化的策略

(一)教师要明确教学目的,按照教学内容认真备课

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它规定了教学的内容、任务、方向和方法。尽管在符合教学大纲的范畴内,教师授课有一定选择的自由,但必须按照教学目的来选择和决定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要悉心研究教材,认真准备授课内容,吃透教材,这是实现教学方法优化的根本。

(二)教师要了解本校西医留学生的特点

首先,相对于国内的医学生而言,留学生的医学基础比较薄弱。

其次,部分留学生课程学习的兴趣不强,主动性不高。有些学生对所学医学没有兴趣,课前完全没有预习,课后对所学知识也没有积极的复习。

第三,部分留学生对所学知识死记硬背,临床思维能力不够。主要原因是:询问病史不全面、忽视重要阳性或阴性体征、过渡依赖辅助检查,以及不能对临床资料及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三)教室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医学专业留学生教学有其特殊性。英语是这些留学生国家的官方语言,学生从小具有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因此,英语教学模式成为留学生教学的必要手段,教师怎样将自己的医学知识用英语准确、清晰的表达出来,这是对教师队伍提出的新挑战。

全英语教学,不仅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英语交流能力与沟通能力,还需要教师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医学课程的英语教学既不同于普通的英语公共课教学,也不同于中文医学课程教学,它是两者的有机结合和升华,需要教师在备课时付出更大的时间与精力。

四、结语

西医教学方法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以及西医教师的来源大多并非师范院校,主要是从事于临床诊疗的医生,因此没有形成一套具有自身教学特点的方法。特别是,对西医留学生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还糅合了多学科、专业化的领域研究。因此,对西医留学生的教学方法进行一点有益的思考,势必在实际教学中会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明. 借鉴国外医学教育经验 , 提高临床医学教学水平 [J]. 医学教育探索 .2005,4(3):190.

任务型教学法定义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文科硕士研究生;批判性思维;生活世界;意义世界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5-0125-02

研究生的“生活世界”和“意义世界”的疏离,使其思维长期固化于理论层面,受传统思维方法定式影响,难以形成批判性思维。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以识记、模仿、背诵,题海战术为主,这样填鸭式学习和大量的题海战术显然不利于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一、批判性思维的含义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1]根据恩尼斯的定义,“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是指在确定相信什么或者做什么时所进行的合理而成熟的思考,主要包括批判精神和批判技能。批判精神体现为习惯性质疑,善于反思,具有创造性,善于联想,评价观点客观、公正等思维习惯;批判技能则包括分析推理、解释、归纳、演绎、评价和自我调控等。批判精神表现在“勇于批判”――一种质疑一切的反思精神;批判技能表现在“善于批判”――一种可以质疑的工作能力。二者必须合二为一才能共同在科研工作中发挥作用[2]。研究生的“生活世界”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的动态适应和发展”;研究生的“意义世界”是指“基于对自身和环境的把握以及对未来的展望,由此形成的超越日常生活世界的价值理念系统,是支撑其日常生活的精神家园”[3]。“理论探索和实践的偏颇,使得研究生的“生活世界”和“意义世界”长期疏离,只有客观审视两个世界之间彼此联结的内在张力结构,保持两者恰当的和谐,才能发挥教育的真正作用”[3],帮助研究生从“生活世界”提升到“意义世界”,真正培养研究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文科硕士生缺少批判性思维的主要表现

研究上缺乏发散性思维。太书本化、太专业化、视域狭窄、分析不深、理论与实践脱轨是研究生当前研究上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在致力于自己的专业研究时,研究生往往停留在专业层面,封闭了跨学科研究的视野。不能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现实问题合理接轨,从生活世界层面上升到意义世界层面,因此在把握重要的研究领域上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对现实问题缺乏深刻分析和实质性探索。绝大多数的研究生都比较关心政治热点问题,了解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重大事件,但他们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不够深刻的,欠缺深入分析能力,面对一系列热点问题时,不能从更多的理论层面来分析解读。

三、文科硕士生缺少批判性思维的主要原因

知识本位教学理念。我国传统教育思想重知识传授,即“传道、授业、解惑”。受传统思想影响,长期以来,高校课程教学范式沿袭了传统的“知识本位”理念,只注重课堂上的理论知识灌输。教师与学生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形成了对现有知识不可置疑性和相对真理性理念,这既限制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由发挥和自我见解的传达,又压抑了课堂氛围。导致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只对课本负责无需对学生负责,按部就班地完成自己的授课成为主要任务即可。

“记忆型教学文化”即以“灌输式”为课堂教学模式。教师的作用是单方面向学生灌输信息,研究生被动接受和存储信息,并按照这些信息指导行动,不能及时反馈,无法形成双向对接系统。教师在课堂上忽视将理论与生活实际接轨,使学校教育日益与现实生活世界偏离,难以取得预想的教育效果,理论式课堂学术讨论氛围微薄,气氛低沉,缺乏实践互动,最终导致学生难以形成批判性思维。

单一式课程设置。传统课程体系过分强调学科的完整性,忽视了学生的“生活世界”与“意义世界”之间的相互配合的整体效应。课程设置过于单一,重视基础课程设置,而不注重本学科方法论的课程,难以形成研究生的个性化知识结构。在西方国家,波士顿马萨诸塞大学关于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研究生课程方面,规定学员完成30个学分批判性思维课程,其中包括《批判思维》《创造思维》等10门课程。而中国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的高校至今寥寥无几,并且也仅局限于相关哲学专业开设;在教材方面,也只是侧重于推理演绎和逻辑论证,对批判性思维培养方面知识涉及不多。这种情况对研究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造成了极大限制。

刻板式的教学环境。以老师讲授为中心是当前研究生课堂教学基本模式,教师的教学目标仅是传授知识给研究生,研究生的学习目的就是接受教师传授的理论知识,并不与实践生活相联系。刻板式教学环境导致研究生缺乏批判意识与创构能力,许多学生在课堂上不善对“事实”追寻、“现状”反思、“真理”质疑、“权威”挑战,而是盲目承认“事实”、屈从“现状”、肯定“真理”、维护“权威”。这对研究生的批判意识造成极大的影响。

四、基于“意义世界”和“生活世界”视域融合角度培养文科硕士研究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1.培养生成性思维教学模式

生成性思维教学开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即“教学源于生活世界,缔结意义世界”的主张,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超越传统思维定式,从“知识中心”转移到以人(学生)为中心是生成性思维的根本主张。要求教学过程是动态的发展性和反思性。生成性思维教学模式强调超脱理论,敢于批判,有自己的见解主张。不把教学过程作为“理论事实”来看待,而要作为意义价值来实现。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师生基本理论知识为基础,生成特定认识的批判性思维。要求教学模式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研究的思维方式,增强教学理论对教学实践的指导性,教学实践对教学理论的反作用性,在反复的过程中培养批判性思维。杜绝静止的、单一的、机械的思维方式。

新型“教学文化”课堂教学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对各种文化的适应是研究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知识经济时代大环境下,传统的“记忆型教学文化”已不符合时展潮流,一种新型的“生成性思维型教学文化”应运而生,教师不再是研究生的权威,教材上的东西也不是绝对的真理,教师和教材在研究生学习过程中起到引导、促进和帮扶的作用。在学习研讨中,教师要鼓励研究生不盲从权威和教材,敢于怀疑批判,培养研究生的问题意识,并深入进行分析,系统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在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中,意义世界教学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培养研究生的批判意识就要鼓励他们敢于质疑,勇于批判,与实践相结合,淡化书本和教师的权威,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教师可以采用CDIO教育模式,让研究生在“用中学”“练中学”和“做中学”中体验批判性思维和感悟创新思维的精髓。采用“问题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研究教学法”激发研究生的问题意识,培养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推进以研究生为主体的启发式、研讨式、师生平等对话式教学模式,研究生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与教师之间互相提问、相互质疑,从而激励他们去探索与创新。

2.双轨式课程设置

双轨式课程设置即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理论创新不能脱离社会实践。课程教学范式改革就是将“生活世界知识本位”与“意义世界实践本位”相结合。重塑研究生在课堂情景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主体作用,调动研究生积极主动思维能力,形成教师与研究生之间,研究生与研究生之间互相倾听、积极互动、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夯实研究生的基本理论基础,利用课堂内外的资源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与协调能力,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3.多元开放式教学环境

形成批判性思维学习共同体和创新团队。创新团队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为目标,以科研创新为途径,以学科交叉为特色,以学术交流为纽带,以学校各类理论知识为依托的研究型群体。以研究生为中心,按照其不同的研究领域和培养方向,形成兴趣驱动型、平台驱动型、导师驱动型、项目驱动型的创新团队。创新团队形成后,开展批判性思维主题式论坛、论辩与批判性思维式演讲、学习共同体式工作坊以及建设创新团队式网站等;交流彼此的情感与体验;质疑彼此的见解与成果;协作完成学习任务与研究项目。在交流与协作的过程中促进研究生的专业知识提高,锻炼了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等科学素养,为促进研究生更好地自主创新性学习营造了良好的科研创新氛围。

提倡“走出去”教学环境。所谓“走出去”,就是打破学校原有制度的封闭性,为学生提供开放渠道,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生活实践中去,选择生活与体验生活。通过课外活动与生活实践锻炼研究生的自信心、开放性、思维独立性以及批判性创新等品质。在合作共进中取长补短,在小组竞争之间,实现学生的共同进步,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研究生生活实践中体验自身的价值、在团队合作中感受归属感,进而树立学习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信心。

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关于研究型课程培养方法,建立纵向为本人自评与同学互评,横向为学校教师与家长参评的一个评价网络体系。对于那些富有“冒险”和创新精神的学生,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和见解,向权威挑战,甚至观点“怪诞”等,社会及校方要给予激励性肯定与评价。

总之,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将研究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目标,在课程建设中有意识地融入和渗透有助于研究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的素材,将批判性思维的知识技能融入日常研究生教学实践之中,才能真正达到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目标,才能为国家的持续发展和创造力提供宝贵人才。

参考文献:

[1]姚本先.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教育研究,1995(10):40.

任务型教学法定义范文第7篇

关键词:语文课程 方法知识 表征知识

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在真实教学中使用的有别于纯粹的学科知识和一般教学知识的实际教学知识技能,它实际上包括了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知识,关于语文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的知识,关于语文教学情境的知识,以及适用语文具体内容和对象的教学策略知识。语文教学知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语文课程及相关的知识

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从传统的知识观来说,主要有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文学常识等,而从现代知识观来说,则包括了言语知识和言语行为知识。此外,语文课程有着广泛的社会内容,语文教师除了要掌握课程、教材内容,理解语言的能力以外还必须要具有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要关注诸如哲学、伦理学、地理学、文化学等知识的发展,博览群书,了解社会,才能准确的把握语文学科知识的思想内容。而语文课程、教材知识以及与语文学科密切相关的知识是语文教师教学行为最直接的理性支点,具有定向和引导的功能。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在语文教学知识结构中具有方向标的作用。

2.语文教学的方法知识

关于"教学"和"方法"的命题,在不断吸取融合现代教学新观念的基础上,国内外的学者专家从不同的视角和侧面给出了有关教学方法的定义。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但是不管是哪一种,都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首先是教学方法被特定的教学目的所指导,服务于特定的教学任务。其次是教学方法把人们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溶于师生共同的课堂活动中。第三是教学方法是师生共同活动来完成教学内容的手段。

但是目前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还没有对"语文教学方法"这一概念做出一个较为全面而统一的认识。通过实践调查我们发现,语文教学方法的核心内涵与语文教学规律紧密相关,因此我们对语文教学方法定义的阐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其一,语文教学方法必须包含一定的哲学理念,教育理念、心理学理念等,能从理论宏观、广义、整体的指导语文教学,实现语文教学目的,即"语文教学方法论"。其二,语文教学方法是解决教学规律,教育哲学思想,新的教育理念与学校语文教学实践间的连接问题,其程序和步骤是高度的抽象化和概括化了的,可以运用在语文教学的一切课型中。其突出的特点是抽象性、普适性、指导性。即"原理性语文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法、发现教学法和设计教学方法等。再者就是,语文教学方法是既受原理性教学方法指导,又要根据课型的类别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相结合。

因此我们就不难对语文教学的方法知识进行理解,总体上来说,语文教学的方法知识是语文教师如何展开课堂教学的基础性知识。一般而言,教学方法直接受教师的教学观念支配,也就是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程的理解。因此可以说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程的理解对教学方法起着引导与定向的作用。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必然会出现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此外,语文教学的方法知识是语文教师将一般的语文教学方法与特定的语文教学内容相聚合而形成的,它具有相对固定的教学程序,运用一些特定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当然,语文教师所运用的方法并不是抽象的公共知识,而是教师个体的方法,因为语文教师在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授课的同时已经融入了教师个人自身的因素,如个体经历,自身性格,文化背景,教学经验等,这是与书本上的教学方法所不一样的。

3.语文教学的表征知识

著名教育学学者舒尔曼关于"学科教学知识"概念的界定表明,学科教学知识的核心是教师组织、调整与呈现教学内容,即"如何使用最佳的方式呈现特定主题中的观念",此后的许多研究者都将表征方式作为学科教学知识的核心部分之一。表征方式具有情境性和生成性,它是由语文教师依据当前的教学情境而选择的,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的,与特定的学生、特定的课题、特定的氛围、特定的教学环境、特定的时间地点等因素密切相关的。

语文教学的表征方式主要应该立足于以语文教师的语言表达为主的表征方式,以语文活动为主的表征方式和语文教师的教学辅助手段等三个方面。此外还包括语文教师的体态语言,例如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体态语言,不但能够更好地向学生传达相关知识,而且可以弥补有声语言的不足之处,表达出有声语言难以传递的情感和态度,也能更好地促进师生之间思想情感的交流,创造和谐的教学气氛,从而增强语文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而这三个层次的知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相互支撑、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来影响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语文教学知识使直接影响着语文课堂教学行为的知识。根据研究发现,语文教学知识的课堂运行主要有两个部分组成,首先是语文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反思与调控。反思与调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它以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课程观为基础,是教师在各种教育理念指导下对课堂教学现状做出的分析、判断。具体来说,这种反思与调控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向教师教学行为与教学活动的反思与调控;二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反思与调控。其次是教学程序与环节的安排。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备课时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安排教学的程序、环节等,以此来选择与当前教学情境相适应的呈现方式开始教学活动。因此,教师需要在反思与调控的指导下,不断地、及时合理地调整已有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重新安排适合教学实际需要的进程与呈现方式。

总体而言,语文教师的教学知识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对语文教学知识相关问题的研究,对语文教学新课改的实施和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子建,李玉珍.高考背影中的教师专业发展:迷思与困境[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1).

[2](美)马扎诺等著,周家萍译.有效的课堂教学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任务型教学法定义范文第8篇

关键词:虚拟实际职业学院会计教学

职业学院的学生对会计专业的学习普遍存在着畏难的情绪,这不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影响了毕业以后是否考取职业资格证。当然,畏难情绪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职业学院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是原因之一。在有限的课时内,各种各样的会计专业术语、名词、方法、表格、科目、项目等灌输给学生,学生没有机会去消化,只能用死记硬背的办法去应对。虽然,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包括职业院校,对教学方法不断进行改革,越来越多的教学手段和方式也引入课堂,致使课堂教学从以往单纯的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增强动手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技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可喜的收获,但也有值得教育者不断反思的地方。只有通过逐步提升教育理念,不断探索和深入研究教学理论、方法,完善授课内容和模式,才能在教育教学质量上做到精益求精,才能取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虚拟实际的教学方法就是应用人类思维扩展的学习方法来学习会计,当然这个方法不是对所有的学科都是适用的,但对于会计的学习是肯定适用的,这个方法应该是会计教学较好的教学方法。

一、 “虚拟实际”教学方法概述

(一)“虚拟实际”教学方法定义虚拟实际就是想象,但虚拟的想象和纯粹的想象是有区别的,纯粹的想象是没有限制的,而虚拟应该具有两个特征:第一,虚拟是不脱离实际的,不是漫无边际的想象,是将实际生活切片、组合的想象,虚拟的事物都是实际发生过的或可能发生的;第二,虚拟是有可操作性的,如人们说网络是虚拟的世界,但网络的特点就是任何人都可以去的。虚拟实际就是根据实际的虚拟而不是脱离实际的虚拟。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利用必要的信息,借助于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的构建而获得的。可以看出,情境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起点。那么,如何再现情境,帮助学生主动构建会计知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应做好“虚拟实际”教学法的设计。虚拟实际的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自己去虚拟由小到大的各类经济活动的事实,并要求学生既要虚拟经济活动,又要用会计的手段记录这些虚拟的经济活动。当然,对于这些经济活动记录的规则学生可能是不熟悉甚至是陌生的,但对这些活动的本身应该不是陌生的,陌生的只是那些规则而已,而这些学习和熟悉同正常的学习是不一样的。不是老师要求学生学习,而是学生自己需要学习,这样就将老师的教授变成了学生的请教,既避免了老师枯燥的讲授和学生的单纯用记忆去学习的弱点,又利用了学生的思维拓展学习方法的优点,同时又将学生的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让学生由浅入深地在虚拟的经济活动中学习会计知识。

(二)虚拟实际教学方法的优点虚拟实际教学方法是针对灌输教学方法的弊病而提出的,它有以下好处:(1)能够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其实,学生的学习并不在于学习内容本身难度的大小,而在于学生是否愿意学习,如果学生不愿意学习,即便简单的学习内容也是很难学会的。因此,教育教学中最低的保障也就是不要让学生有畏难情绪,如果一旦学生有了畏难情绪,那是很难学习好的。虚拟实际的教学方法类似幼儿的游戏,它摆脱了学生对枯燥、乏味知识的厌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会出现畏难情绪。(2)调动学生的积极心理状态。教学设计的首要目标便是吸引学生的兴趣,而创设虚拟实际作为可供选择的一个教学设计模式,它具有深厚的教育心理学基础,其探索是积极有益的。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的观点“所谓智能是指在一个或多个文化背景中被认为是有价值的、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中可以看出,思维活动只有在形象、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才能得到充分的展开。同样,会计思维能力的评估与发展,通过将课程内容进行高度浓缩,在较少人物场景和较短时间内凸显现实,构建知识的虚拟实际教学中予以实现,此教学方法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心理状态,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探究意识和思维冲动,进而增强学生的现实感。(3)符合学生学习的记忆特点。人类的记忆特点是从机械记忆向理解记忆过度,由于人生开始使用的是机械记忆的方法,所以在人的潜意识里就认为机械记忆方法是自己记忆的最后手段,所以在理解记忆阶段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不自觉地启用机械记忆的方法去记忆,很多学生将不该用机械记忆的学习内容用机械记忆的方法去记忆,这就是我们学校反对的“死记硬背”,而机械记忆的缺点就是容易漏记和忘记。会计的知识的特点是不需要理解,但却需要理解的记忆。而在理解记忆里,以自身经历的记忆,哪怕是虚拟的自身经历的记忆也是最清晰、最牢靠的记忆。虚拟实际教学法恰恰符合了学生的这一记忆特点。(4)符合循序渐进的学习特点。人对知识的学习,大多数都符合“由简入繁、循序渐进”的规律,虚拟实际教学法就是遵守这一规律进行教学的,此方法形成了从低到高、从基础到综合、从基本能力到综合能力培养的逐级提高的“进阶”式教学体系,教学设计的内容可供不同阶段的学生按兴趣选择,使学生结合实际情况,根据自己平日所学知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进而有针对性、系统性地掌握会计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虚拟实际教学法实现了职业院校教育中开放性教学的要求,解决了教学的有限时空与学习的“无限时空”之间的矛盾。(5)解决现行实训的瓶颈问题。无论大企业,还是小企业,会计是每个单位都需要的,但所需的人数不是很多,且单位的财务属于企业发展的内部信息,因此资料具有高保密性,致使一般单位都不愿意接受学生的实训,即使接受也不会像工学专业那样,可以安排大批学生到企业工厂内部进行实习。这样会计专业的实训就出现了瓶颈问题,而虚拟实际的教学方法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教师充分设计和利用的实际进行模拟训练,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而为其以后毕业步入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

二、虚拟实际会计教学方法意义及步骤

(一)应用虚拟实际会计教学方法的意义鉴于学科教学受限于客观条件,甚至缺乏还原生活、重现历史的可能性,或教师少有机会带领学生亲身参加一些实践活动,使得高职院校实用型、综合型人才的培养相对缺乏。而虚拟实际的教学方法却为各学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重要通道,它弥补了专业学生无法亲临工作岗位一线进行实际操作的缺憾,让学生在虚拟的实际中将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再现出来,使学生从中深刻领悟教学内容,同样达到了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效果。也许职业学院的其他学科的教学是不能用或不能完全用虚拟实际的方法教学的,但会计学科却是完全可以用虚拟实际的方法进行教学的。第一,会计学是“记录”经济活动的,就是说一定是先有经济活动,然后才有会计活动,这样会计学科就不像其他的学科那样要求创新,起码未来从事会计实践的人不需要注重培养会计的创新能力。第二,会计学是建立在经济活动基础之上的,而每一个人的生活都不可能离开经济活动。可以说每个人都是自己经济活动的会计。只要用虚拟的方法将生活的会计逐步地扩大到社会需要的会计,就可以说完成了教学的任务。经实践证明,在会计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课程内容都需利用虚拟实际,只有那些内容繁多、零散,导致学习者无法在基础知识目标和自身经验之间建立高效的联系桥梁的课程,才有必要考虑采用虚拟实际作为教学设计的中心。可以看到,虚拟实际教学法符合会计教学的特点,并且有助于其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教师应根据学院、学生的特点,因地制宜地使用此教学方法。在进行虚拟实际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以下几个因素:创设虚拟实际教学的目的是否明确;虚拟的内容是否与现实生活有着内在的联系;选题是否足够典型,是否具有合理性、科学性、趣味性;是否有相关会计准则、规范作为依据;是否有助于将抽象的问题、知识具体化;是否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会计知识、会计准则;是否有助于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等。以上这些因素的考虑,没有进行重要性的优先度排序,亦没有具体量化的标准,仅是教师作为备课、选题时的必要参考内容,若以上因素所具有的答案大部分是否定的话,那此次虚拟实际教学的设计则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总之,会计专业虚拟实际教学要让学生通过完成一套模拟实习资料,使学生对会计实务工作的整个流程都有着直观、清晰的了解与掌握,进而有效地培养出可成功被企业、被社会所接受的会计人才。

(二)虚拟实际教学法步骤 (1)消除学生学习会计的畏难心理。有时,学生学习的畏难心理不一定是自己实践的结果,而更多的是道听途说来的,学生对会计学习的畏难心理多半从别人那里来的,因为刚入学还没有学过会计知识,尽管这种为难心理是道听途说来的,但也势必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所以,教学的第一步不应该是教知识,而应该是“教心理”,应该将会计学的另一面告诉学生。会计早已成为人类经济活动不可缺少的行业,从业人数之多足以需要很多的院校去专门培养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会计知识、加之会计知识的衍生知识,如证、期货等知识早已成为人类知识的一部分了,而且,其从业人员的资格也由会计工作人员晋升到了会计师了。而且,会计学的书籍品种、样式也多得不可胜数。但如果我们就这样地向刚刚迈出高中校门来到职业学院准备学习会计知识的学生介绍会计学是不是会感到沉重而艰难?会计是记录人类经济活动的,比较通俗的说法就是记录你的口袋进来多少钱、出去多少钱,还剩多少钱。如果这样解释会计的话,不管会计有没有学问,每个人就都是会计了,是我们自己的会计。再扩展一点,会计是为别人――通常是为老板记录其收入、支出和剩余的。不管是跨国公司的大老板还是只有几个员工的小老板,会计的职能都是一样的。这些帮着别人记录复杂而数额大的收入、支出和剩余的人就是会计工作人员。学生要学习的就是怎样去帮助别人记录这些经济活动。这样和学生去讲学生会相信,学生相信的同时也就不会认为学习会计是件困难的事了。(2)要求学生按会计通行的借贷格式为自己建立“会计账”。借贷内容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虚拟的。就经济活动而言,学生也是一个独立的活动单位,也有其经济活动的内容,也许,这内容是很简单的,但不管多简单都具有经济活动的特征。学生通过对自己简单的经济活动的记录就会从宏观上懂得了会计的实质,必将进一步消除畏难心理,树立信心。(3)要求学生虚拟食杂店并做会计工作。食杂店是应该比学生自己的经济活动要复杂,是有进货、卖货、差价、房屋水电成本以及利润的,是要有会计行为的,但几乎所有的食杂店都没有专职的会计人员,都是由老板自己担任的。学生通过对虚拟的食杂店经济活动的记录,将更加了解会计的业务。(4)要求学生虚拟一家超市并自己承担会计工作。在食杂店的基础上拓宽业务、扩大规模,其实这就是超市了。超市的业务就难免涉及到银行和税务了,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懂得银行、税务的业务,学会如何管理银行和税务的账目了。(5)要求学生虚拟一个贸易公司并自己做会计工作。贸易公司和超市的业务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在虚拟的贸易公司里,学生可以进行大宗买卖的虚拟,并可以将零售和批发联合起来,这样的经济活动将更加丰富起来,学生虚拟的项目越多,会计的记录就越复杂,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就会越多。(6)要求学生虚拟一个独资的小型加工工厂并做会计工作。学生将来进入社会,不仅要接触流通方面的经济活动,还有可能接触加工制造方面的经济活动,因此在教学中不能不注重制造加工方面知识的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生活中接近的行业,自己虚拟一个独资的加工工厂,虚拟原料来源、原料价格、雇佣人数、雇佣人员工资、卖出价格等,并虚拟税务登记,按税务要求提供税务报表。(7)要求学生虚拟一个股份公司并自己做会计工作。股份公司的兴起是人类经济活动的进步,是当前企业的主要形式。股份公司的会计业务显然比独资公司的业务要多出一部分,这部分就是利润的最后分配。学生毕业以后就业的范围是不能排除股份公司的,因此对股份公司会计业务的熟悉是职业学院学习会计的学生必须完成的课业。(8)了解工贸公司的会计业务。当学生学习并熟悉了流通、制造领域的会计业务以后,下一步就必然要进入工贸一体的经济活动的会计业务。所谓工贸一体就是一个企业兼有生产、流通为一体的职能,当今的世界的大企业已经不是简单的工贸一体的企业了,而是同时还兼有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络的批发职能。有的企业还有研发的队伍。这样的企业的会计业务是很庞大的,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能完成的,固然要有相当的分工。 当然,对这样庞大的工贸公司进行虚拟实际是不现实的, 然而,庞大的工贸公司其实也不过是上述各种公司的合并或组合而已,但学生却一定要对这样公司的会计业务有所了

解才行。会计虚拟实际教学可以采用单人实训和分组实训两种方式。对于基础平台和业务平台,应以单人实训进行,但在具体内容上,则要求进行财务分工,即虽然是一个人操作,但同时也扮演着多种身份;对于体验平台,可采用分组方式进行实训,同时也要求进行财务分工,但需注意的是一个人只可以扮演一个角色,其余的学生可彼此进行换岗再实训,进而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教师所创设的虚拟实际教学,必须与以学生的思维水平、知识水平和心理水平为核心内容的学生实际水平相适应,结合对课程内容和学生接受度的评估,根据所在环境的具体情况,选择最优的设计方案,以便有效地维持学生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保证学生对会计知识的学习、熟悉、掌握及运用。总之,通过虚拟实际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掌握记账、核算、报账等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业务,而且可以使学生掌握一个企业资金的运转及筹措后投放成本的预算、决策、分析、评价等实际业务,虚拟实际教学在让学生学习基本会计知识的同时,更好地培养了其动手能力,也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技能,使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毕业后能站在一个更好的起点来审视自己,进而较快、较好地投入到工作岗位中以适应社会需要。

三、结论

会计学由于其繁杂的术语、科目对于刚走出高中学校校门的学生来讲,按部就班地教授确实难为他们。然而他们却有活跃的思维和思维过程中的超常的记忆。教育应该开发、利用这一点,相信虚拟现实的教学方法应该给会计教学带来新的飞跃,对会计专业教学方式和手段模式的改革,满足会计专业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及为市场经济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等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虚拟实际的教学方法同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有诸多的优点,但其本身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采用此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时,还应给学生安排必要的校外实习,工学交替、校企联合,进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技能过硬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林海鹰:《课程教学探究》,《职业教育探究》2007年第2期。

[2]栾甫贵:《我国会计学教材建设的优化问题》,《中国大学教学》2007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