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激发创新意识的途径

激发创新意识的途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激发创新意识的途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激发创新意识的途径范文第1篇

一、激发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创新热情。如在教学中讲授练习时,也可以用故事导入,如用“西游记”中的分桃子和西瓜来认识分数。孙悟空和猪八戒喜闻乐见的故事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诱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而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让他们学到知识的最好途径就是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让他们自己去发现知识必须经过主动探索,这种探索过程是产生新认识的过程。好奇是每个学生特有的心理特征。例如,教师在教学用简单方法计算时,告诉学生:两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字相同,个位上的数字和等于十,教师就能很快说出它们的积。一个学生站起来说:76×74,教师立即说出得5624,另一个学生说45×45,教师说得2025(边说边板书)这时学生很好奇,教师没有急于把结果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自己总结出结果,教师再加以指导,正确地引导他们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真诚地欢迎学生怀疑和反驳,允许学生提出各种问题,这会给学生很大的想象空间,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鼓励质疑问难,激发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学习过程就是对未知探求,创新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疑问,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对学生的创新质疑给予充分的肯定,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是提高培养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的行为应给予表扬。例如我在教学《除法》进行四舍五入调商时,有的学生就问和前面学习的为什么不一样,有的要少商一个,有的要多商一个呢?这时就可以让学生探究一下,加深对试商、调商的掌握,促使他们养成好思善问的好习惯。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怀疑,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三、重视实践操作,增强应用意识

实践操作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没有实践,也就没有发明创造。因此,教师要让学生观摩实践、亲自实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动参与实践活动是学生的一种有意识的行动,教师要激励和推动他们去学习,达到实践活动的目的。在实践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尝试。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内容时,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而且要让学生在自主实践活动的学习中获得成功,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更为主动地参与,全身心地投入到实践活动的学习过程中去。所以学生参与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

如在讲授“怎样滚得远”这节活动课时,我对学生提出了一些要求:用斜面或者生活中素材来做材料,通过不同的角度,来测量不同的距离。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鼓励他们大胆实践。并让他们自己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在多少度时候滚得最远。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有效发挥,增加了创新能力,也培养了他们创新精神。

激发创新意识的途径范文第2篇

创新,是社会主义新人的个性和能力特质,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的迫切需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创新人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径。只有以创新为目标,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带动学生学好知识、学活知识,全面发展各方面综合能力。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学生智力的核心部分。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所谓创新意识是指一个人不愿墨守成规,渴求标新立异,自觉地要求自己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途径,从超常规的独特视角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态度和意愿。在创新活动中,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抓住创新时机,启动创新思维,产生创新方法。因此,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最主要的内容之一。教育学告诉我们“兴趣是学生发展创新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而且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自己也要有创新意识,要善于捕捉创新信息,发掘学生潜藏的创新诱因,把握创新教学。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时一揭示题目,有个学生突然问道:“老师,为什么课题用‘毁灭’,而课文大部分内容都是写圆明园的辉煌景观呢?”为了突出这一教学难点,我相机鼓励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联系自己平时所读、所闻和自己课前收集到的材料,展开分析讨论,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和探究问题的强烈欲望。从而培养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意识。接着,我抓住他们表述中的某些看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评议辨析,学生越议越明。得出了写圆明园的辉煌,更能激发大家对“毁灭”的不甘与惋惜,对英法联军恨之入骨,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这一正确答案。这样一引导学生就能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多途径地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创新思维空前活跃,创新意识得到了极大的保护和培养。

二、发掘潜能,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也离不开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想象是智慧的翅膀,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关键。因此,语文教师应该运用有效的机制和科学的方法,为学生提供表现创新的机会,发掘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潜能。例如:教学《狐狸和乌鸦》一文时,我利用结尾悟空白,培养思维的创造性。文中最后一句写“狐狸叼起肉,钻到洞里去了。”我引导学生展开,从不同角度去考虑:钻回洞的狐狸得意洋洋地夸自己聪明,笑乌鸦是个大笨蛋;有的说狐狸美美吃了一顿,然后舒舒服服地睡一觉。我接着问:“当乌鸦眼睁睁地看着狐狸叼着肉钻进洞时,乌鸦会怎么想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乌鸦很后悔,它明白了狐狸说自己歌唱得好听,是为了骗自己嘴里的肉;有的认为乌鸦会这样说‘这下该怎么办?孩子们还没有饭吃呢?我真不是个好爸爸’。我适时加以引导:以前我们还学过有关乌鸦的哪篇文章?话音未落,一个学生就叫起来:老师,我知道,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还学过《乌鸦喝水》这篇文章。这时我紧追不舍:它们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学生们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样一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了新的。这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更新和创造,创新潜能得到了较好的开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激发创新意识的途径范文第3篇

一、好奇生疑,激发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瓦特成功发明蒸汽机得益于儿时掀开壶盖的好奇。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学贵有疑,生疑是思维的开端、创新的基础,所以好奇生疑是培养创新意识的起点。课堂上常用游戏、故事、实验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疑问,引导他们积极探究,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课前要求每位学生用纸剪几个三角形,量出每个内角的度数并标好;课始,进行了学生轮流报两个内角的度数,教师很快回答出第三个角的度数的活动。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学生的探究意识被调动了起来,经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领悟了其中的奥妙,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发散思维是指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面去思考,既不限于一种思路,也不局限于既定的形式,而是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数学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敢于标新立异,启发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大胆尝试、敢于创新,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时,当学生弄清长方形的周长等于2个长与宽的和后,设计这样一题:“把一个边长是5厘米的正方形铁丝框改围成一个长是7厘米的长方形,那么这个长方形的宽是多少厘米?”大部分学生都能这样求解:(5×4-7×2)÷2=3(厘米);但也有学生从周长的一半(也就是长与宽的和)思考求解:5×2-7=3(厘米);还有学生提出这样来解:5-(7-5)=3(厘米)。所以,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展示思考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发表独特见解,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动手操作,提高创新意识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动手和动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环节,是促进思维发展的有效手段。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具演示、学具操作等手段,为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尽量让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既能使学生的创新意识随着动手操作活动而展开,又使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学生可接受的形式。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课前让学生每人做一些半径各不相同的圆,平均分成若干等分(告诉学生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越好),然后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将等分剪的小图拼成一个近似的已学过平面图形,看看谁拼出的不同图形多。大都学生都能按照教材上的例题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并和圆进行比较,得出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是圆的半径,并轻松愉快地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四、巧设练习,发展创新意识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巩固新知、形成技能、训练思维、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喜新、好奇、好强、好胜等心理特点设计知识性、趣味性、灵活性的练习,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实践中可多设计这样的一些练习:(1)变式练习,训练思维的变通性。例如,白兔只数是黑兔的3倍,可让学生说出,黑兔只数是白兔的1/3,白兔比黑兔多2倍,黑兔比白兔少2/3,白兔与黑兔的比是3:1,黑兔与白兔的比是1:3等。(2)机智练习,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激发创新意识的途径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创新思维 创新意识 教学民主

要让学生接受新的教学理念,接受新的数学思想,我们必须在教学实施中全面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全面加强他们的好奇心与好胜心,就要他们多多质疑,大胆创新,体验成功的欢乐,感悟创新的趣味,甘当探索的创新人。创设情景、营造氛围、动手操作、“出格”质疑等都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好办法、好途径。因此我们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各个教学环节,驾驭好课堂教学,开展好一系列的有效教学活动,让学生人人多质疑,个个敢创新。尤其是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是激发创新意识的大前提

在数学课教学中,针对新知识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多质疑的探索精神,能够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例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有关商品打折”一节是,笔者创设了做游戏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先组织好“售货员、顾客、商品、人民币”等,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规定好每种商品的原价以及打折幅度。然后让“顾客”拿着“人民币”去“商场”购买自己需要的“商品”,计算出需要多少钱。通过这样的游戏,使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这一节的内容。这样把知识寓于游戏之中,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营造宽松的空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保障

学生只有在广阔自由的思维空间才能大胆质疑,多方想象,创新的灵感也会随之而出。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和学生平等的身份出现,采用亲切和蔼的语调和共同探讨的方式与学生进行广泛交流,尤其是要做到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产生强烈的创新意识,迸发创新的火花。比如,在进行“生活中的轴对称”这一节教学中,一开始上课,就提出一个问题:“老师记得一句诗,两只黄鹂鸣翠柳,下一句忘了,谁能说出下一句是什么?”学生马上说:“一行白鹭上青天。”再问学生:“这样排列像什么?”有学生马上说像“像对联”,实际上我们的对联正是能说明这个对称的概念,生活中的双扇门、汽车的左右轮、手套、鞋子、裤子等等都是对称的东西,完全是对称概念的事例。我们不失时机出示一些对称图样,从感性认识入手,了解生活中有许多对称的学问,使学生“视而有见,听而有闻”,这样就显得很容易了,学生就会记忆犹新,彻底理解。

三、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实践出真知,任何知识的认可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那么我们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培养学生集中的注意力、敏锐的观察力、高效与持久的记忆力和无限的想象力,特别是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多设计一些学生动手实践和沟通交流的活动,给他们一个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进一步认知,进一步培养他们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的认识”一课时中,让学生首先对着每个人手中的圆柱体实物进行观察、触摸、感受,通过多种感官体会圆柱体的两个底面形状、特点。当问到学生手中的每个圆柱体的两个底面形状、大小如何,学生自然会异口同声地说圆柱体的两个底面的面积相等。那么如何验证圆柱体的两个底面是面积相等的两个圆,学生们各自就忙碌起来,有的用尺子量、有的动笔画、有的用剪子剪……一时间,同学们纷纷把自己的验证方法和结果告诉大家。有的说尺子量出两个底面的直径相等,因此两个圆的面积相等。有的说用一根线量出圆柱体两底面的周长相等,两个圆的面积也就相等,还有的说把圆柱体两个底面画在纸上,然后剪下来,再把它们叠在一起可以完全重合,说明两个圆的面积相等。可见只有通过这些实践操作,学生才真正体验到了获得知识的快乐,尝到了解决问题的甜头。特别是我们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

四、允许学生“出格”质疑,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激发创新意识的途径范文第5篇

那么,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根据审美教育的特点和创新精神的本质属性,我认为审美教育是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一、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一)这是由“创新精神”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

创新精神也叫创新态度,是一个人对于创造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倾向。富有诗意的创造开始于美的幻想,美使知觉更加敏锐,唤醒创造性的思维。审美教育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就是用具体的、鲜明的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以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使他们积极地去行动,而赋予创新精神的美的形象,就更能感染学生,去培养他们创新意识、激发他们创新的热情、磨砺他们的创新意志。

(二)这也是由审美教育和历史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

审美教育的特点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并激励人们去行动。中学历史教材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审美教育的因素。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瑰宝,若“汉魏之文苑、晋之清淡、南北朝以后之书画与雕刻、唐之诗、五代以后之词,元以后之小说与剧本,以及历代著名之建筑与各种美术工艺品,历史学上各时代伟大与都雅之人物、事迹,无不于智育之中,含美育之原素。”史之所存,美之所在,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美育的大宝库。而其中更不泛富有创新精神的审美因素,这些具体的、鲜明的美的形象一旦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体现,就必然会充分影响学生的心理因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正如段继杨先生所说:“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加强美育是理所当然的。”

二、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现实作用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就是求佳意识。这种意识表现为好奇性,想象性,敢于冒险,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等心理倾向。历史教材中具有创新意识的美的形象极其丰富:从哥白尼“日心说”的提出,到哥伦布的“新大陆”发现;从瓦特的改良蒸汽机到莱特兄弟的飞机;从第一次把圆周率的值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祖冲之,到把一年的周期精确地推算到365.2425天的郭守敬;从万里长城到古代埃及的金字塔;从云冈、龙门石窟的大佛到希腊的雅典卫城;……这些都是人们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美的创造的历程。这些具有创新意识的美的形象,怎能不深深地打动学生,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

(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创新热情是随着创造者对创造目标及其意义的认识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创造热情是创造的动力。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也必须从审美教育入手。马克思说,美感就是人在创造性劳动中感到各种本质力量发挥作用的乐趣。“美感是一种力量,是一种追求,它推动人去创造,去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以及其他一切创造者,之所以能长期进行创造性劳动,就是因为他们体会到创造的本质是美的。”李时珍为了祖国的医学事业而尝遍百草;邓稼先为"两弹"事业奋斗到最后一息;诺贝尔因实验被炸得遍体鳞伤却欢呼胜利……历史教学中,这些美的形象对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

激发创新意识的途径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 创新意识 意义 提高方法

教育,特别是中学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创新思维的关键。中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浓厚兴趣,才可能激发出创新潜能。因此,高中化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其现实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意义

创新已经逐渐成为现今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实施创新教育满足全新的社会需要符合现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创新意识也是现今每一位学生所必须掌握的重要素质。从根本上来说,做好学生的创新教育工作是对其主体精神的弘扬,是对其进行创造性发展的教育过程。创新意识能促成人才素质结构的变化。创新实质上确定了一种新的人才标准,它代表着人才素质变化的性质和方向,它输出着一种重要的信息:社会需要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有开拓精神的人、有思想道德素质和现代科学文化素质的人。它客观上引导人们朝这个目标努力,它激发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的进一步发挥,从而使人自身的内涵获得极大丰富和扩展。

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策略

1 采取互动式的教学方法

化学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化学课堂教学,除了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采取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就是要求教师在教授课程的时候,与学生实现良好的互动,彼此达到基本一致、统一的思路,这样对于课程内容的讲述以及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接受,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现实中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出现。

要求教师在教授课程的时候,尽量采取一些诱导性的、启发性的话语方式进行,引导学生真正进入化学学习的自主状态,这样既可以达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又可以实现学生与知识的对接,更加直接地减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距离。从而更好地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教学任务的完成。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实现有效的多方互动,让每个学生积极参加问题讨论,乐于发言,勇于创新。倡导师生相互讨论的多向交流,这样就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从而也调动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保持活跃气氛,使学生创新意识不断养成。

2 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作为一名教师和班主任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在班级工作中竭力提倡创新,善于接受学生新的合理化的建议,对班级采取开放式的管理。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能力,养成创新习惯与胆识。班级任命干部引进竞争机制,竞选担任;让学生写出竞选纲领,提出搞好工作的计划和设想,鼓励有创新意识的计划。进行竞选演讲,让能者上。并鼓励和帮助学生将大胆的设想、创新的计划变成现实。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领略创新的意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以及将所知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教师可以以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钠与水反应、镁条燃烧、喷泉实验、爆炸实验、铝热反应、银镜实验等。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还应激发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方才能够起到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另外,化学教师良好的形象,生动、准确的讲授,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幽默大方的举止等因素,在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

3 引导学生自主实验

高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知识深化的重要工具,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通过实验,不但可以激发学生们化学学习的兴趣,其还可以增强学生自主思索、动手的实践能力,并且还有助于课堂创新氛围的营造,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有效的途径。比如,在“燃烧与灭火”的实验中,笔者让学生自己动手,用两块一样的白磷,在90℃的水中放入一块,在水上的稀薄铜片上放置一块,过一会儿让学生自己察觉实验现象,即:水中的没有燃烧而水上却发生了燃烧现象,并问及产生如此现象的原因,让他们自行先通过课本分析白磷在水面上燃烧而在水中不能燃烧的原因,促发他们不断的思维,不断的探究,从而让他们了解燃烧所应该拥有的两个条件:氧气和自然点,而得到问题的答案。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实验,让学生很快就掌握燃烧的条件以及白磷自然的原因,这不但使学生们掌握了相应的知识,而且也培养了他们发现现象、分析现象、解释现象的思维意识,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总之,创新教育是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从各个方面入手。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总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培养化学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意识,让每一个学生进取、进步,成功、成才。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地去进行各式各样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力争收到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程加斌.浅析高中化学教育中创新教育策略探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5).

[2]胡卫兵,史伯安,聂光华等.教学与科研互动、教师与学生互动、知识和能力并举:实验实践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效果[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6).

激发创新意识的途径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等院校;创新意识;创新人才;途径

中图分类号:C961;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5-0006-02

创新实质上确定了一种新的人才标准,它代表着人才素质变化的性质和方向。当今社会需要充满生机活力、有开拓精神、有先进思想和现代科学文化素质的人才,创新意识能从客观上引导人们朝这个目标努力,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使人的本质力量在更高的层次上得以确证。它能激发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的进一步发挥,从而使人自身的内涵获得极大丰富和扩展。创新作为知识经济的首要特征,已成为21世纪高等院校办学的核心内容。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对于国家建设、民族振兴、经济发展、科技崛起和社会进步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淡薄的原因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同时,大学生这个群体正处于身心发展迅速的人生阶段,对新事物、新思想的敏感度较之其他群体要高,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和可塑性。但总体来说,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比较淡薄,主要表现有:创新活动中参与人员被动,整体上积极性不高;创新活动过多地追求形式,实质内容较少;创新活动盲目开展,缺乏对创新实质的理解;创新活动形式单一,具有模式化、公式化等特点。

第一,传统的家庭教育思想阻碍了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中国孩子的成长方式受父母的支配,他们按照父母的安排方式成长,其好奇心、求知欲长期处于遏制状态,造成他们缺乏创新的意识。此外,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占绝大部分,从小在温室中成长的他们普遍具有心理素质较差、意志薄弱、承受能力不强等弱点。在这样的心理特征下,他们在挫折和困境面前,容易产生后退与放弃的情绪,他们害怕挫折,不愿意面对失败,因此甘于墨守成规,而不愿意有创新活动。另外,部分家庭在其不努力的情况下同样可以提供较好的物质条件,也造成部分大学生缺乏创新意识。

第二,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束缚了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旧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导致部分大学生创新意识淡薄。中国传统的学校教育,具有过分注重书本知识学习、以考试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学生好坏的特点。在这种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国内高等院校绝大部分还是采用学分制,他们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重视学生的考试结果,从而使得大学生依旧采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以求获得考试高分。学生只是简单关注如何才能记忆教师上课的内容,重视的是教师授课知识的简单再现。这样的一种教育模式,使得大学生在教师教学过程中扮演的只是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造成思维模式较为固定,很难有新的观念和新的思维。

第三,受社会实用主义的影响,大学生中的功利主义色彩也很浓。在选择所学专业方面,表现为重实用轻基础;在选择所修课程方面,表现为重经济价值轻理论知识。在当今时代,部分高校大学生选择自己的专业并不是因为对这个专业感兴趣,而是因为好就业、收入高。这种功利主义的倾向,使得学生过多关注经济上的价值,而忽视文化上的进步、学术上的创新。

当然,大学生创新意识薄弱的原因远不止这些,而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认识到传统家庭与学校教育及社会因素等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造成阻碍的同时,要着力寻找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

二、培养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

任何高校的教育都是一个多层次、多要素的整体,高校教育的创新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研究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问题上,应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来探索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途径。

1. 客观因素

第一,学校方面。首先,高校要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创新人才的成长需要有平等、信任、宽容、进取的氛围,学校方面应该有意识地营造一种平等、民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文化氛围。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的高校过分地重视高分数,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渠道扩大学生视野,引发学生求知欲望。通过对素质教育的强调和宣传,把对学习成绩的重视转变到对创造能力的重视,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促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创新活动中。其次,学校要多设立选修课程,减少必修课程的比例。选修课程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在感兴趣的领域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既能够避免因为不感兴趣而失去学习的乐趣和动力,又能够不断强化自己的优势。另外,学校要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大学生的学习负担并不轻松,在重压下的大学生较少有时间来进行创新活动。高校的教育方式应该与高中教育有所区别,高校可以通过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将科研活动列入教学计划等方式来建立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保障机制。最后,学校应该为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可以拨出专项基金作为奖学金,以奖励的形式鼓励进行创新活动的大学生;可以提供科研项目、科研设备、科研场所,用于大学生开展科研创新活动等。

第二,教师方面。教师是人类先进文化和科学思想的传播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高校教师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水平。首先,教师应该加强自身创新品质的塑造。只有富有激情、想象丰富的教师才善于捕捉学生创新的火花,而只有及时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才能帮助学生不断增强创新意识。没有热情的教学,只会使大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和灵气。大学生的思想和想法日趋成熟,他们对于事物开始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如果教师不利用大学生这种优势,而只是单纯要求他们记忆书本上的知识,不去帮助他们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那只会扼杀大学生积极探索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因此,教师是否具有创新品质,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同时也是衡量高校教师优秀与否的重要因素。其次,教师应该具有创新教育观念,培养自我创新教育能力。教师培训的第一步,就是观念的转变和更新。尽管创新是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的关键,然而在很多高校的教学中,还依旧采取的是填鸭式教育。教师很少对教材及教授的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培养出来的学生多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差、缺乏探究精神、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读书人”。当然,单纯从观念上创新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提高自我创新教育能力。教师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上。创新源于问题的解决,不是教而得之。所以,教师要注意给学生营造有价值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发展创新思维和能力。心理学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的观点:科学上很多重大发明创造,与其说是问题的解决者促成的,毋宁说是问题的寻求者促成的。不断地提出问题,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因此,高校教师应该认识到培养大学生的问题意识将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能达到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最后,教师应该形成创新的师生观。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是两个平等的主体。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才有可能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空间。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需对自己有新的角色定位,他不可以单纯地扮演教师的角色,而更多的应该是一名向导和顾问,他应该使课堂气氛民主、自由、和谐、生动。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受到感染,增长知识,否则,学生的创新也无从谈起。

2. 主观因素

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学习的主体。知识的传授,智力的发展,思想品德的形成,都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归根结底,需要大学生不断地从自身寻找解决的途径。

首先,当代大学生应该博览群书,丰富自身知识体系。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只有具备了系统的知识体系、健全的知识结构、扎实的专业知识,大学生才可能在现有的知识内容中发现新的领域,才能激发自身创新的积极性。没有知识背景支撑的创新将是盲目的、毫无意义的,同时也会是缺乏想象力的。想象是创造之母,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学而创,创而学,这是创新的根本途径。这需要大学生具备勤奋求知精神,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只有这样,才可以在求学的道路上不断地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更大的自主创新的潜力。

其次,当代大学生应富有质疑精神,培养反思能力。大学生应该不迷信书本知识,学会有意识地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学会思考。当然,创新不仅仅只要思考就可以的,还需要有反思精神,而这正是目前我国大学生较为缺乏的。对于知识,部分大学生已经习惯去继承和记忆,而不是发展和创新,总认为学习就是吸收知识,把知识记到脑子里就是真正学到了东西。事实上,学知识重在“学”,“学”本身就包含了能动性,需要去思考,去超越。只有积极反思,才能在追溯事物本质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突破。因此,大学生要创新,就必须突破自身的思维定式,努力尝试运用积极的理性思维去反思,使得思维达到一种更高的层次。

第三,当代大学生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培养创新兴趣。兴趣是人的精神对特定对象或某种事物的喜爱和趋向,是人在探索、认识某种对象的活动中产生的一种乐趣。这种乐趣能够使人们的心理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促进人们注意力高度集中,达到忘我的程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新兴趣能促进创造活动的成功,是促使人们积极探求新奇事物的心理倾向。大学生应该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兴趣的方向,抓住研究重点,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从而培养自我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孙章陆.大学生创新意识的教育与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09(14).

[2]王晓先.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动力探析[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2).

[3]郭立场.辅导员视角: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路径[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8(04).

[4]许义文.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在校大学生科研创新意识[J].科技管理研究,1999(05).

[5]孙俊三,周赞梅.中学教育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激发创新意识的途径范文第8篇

1.在教学目标上,设置合理,让学生有信心完成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充分体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的确立上,始终坚持“下要保底,上不封顶”。

“下要保底”,是指要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扎扎实实地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达到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了解”、“掌握”、“初步”、“熟练”等程度的要求。“上不封顶”是指教师在完成上述教学目标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自我的精神。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越活越好,思路越宽越好,质疑越多越好,方法越奇越好,速度越快越好,争论得越激烈越好,观察得越细越好。这样的教学目标的确立,不仅有利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目标的完成,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探索怎样学

创新意识,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会”是“会学”的前提,“会学”是“学会”的创造。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教师的“引”是前提,学生的“会学”是升华,是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意“引”的设计:

一是引要奇异,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趣,从而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

二是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并不深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是引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实际,使学生容易受到启发;创设学生勤于动脑,富于想象的氛围。

四是引的深度、广度、梯度要适宜,从而使学生喜欢从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去积极思考,寻根挖底。

在设计好教师“引”的前提下,还十分注意学生“学”的设计:

一是让学生带着教师“引”的问题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对新知识达到懂和会,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和基础。

二是带着“为什么”去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不同的理解,达到对新知识的认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

三是带着质疑去自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于无疑处见有疑,从而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即求“新”,这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当然,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不是一题一课所能完成的,只有坚持持久,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学生创新意识是会逐步形成的。

3.在教学练习中,使学生“跳一跳,摸得着”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会学”中逐步形成的,而创新意识的巩固与提高,则是在教学练习中得到保证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十分注意练习题的设计:

一是层次分明,既要设计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巩固题,又要设计出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发展题。

二是形式要新颖有趣,练习题既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又要高于学生的生活,使学生乐学善思。

三是条件要发散多变,使学生认识到,结果不能垂手可得。需要认真思考,反复实践才能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