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逻辑思维的相关理论

逻辑思维的相关理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逻辑思维的相关理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逻辑思维的相关理论范文第1篇

关 键 词:艺术类 大学生 思维训练

艺术类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有着与其他专业不同的特殊性,那就是形象思维比较发达,而且形象思维要与逻辑思维协同发展。思维素质与心理素质一样,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主要靠后天的学习培养养成。但从小学到大学的学校教育中,并没有思维的训练教育,学生的思维素质与能力只是在课本知识学习中不自觉习得的,缺乏有意识的引导培养。目前,一些艺术类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不够强,重技巧,轻思维,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创造力的发挥。艺术类大学生的思维训练,对于他们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艺术创造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艺术类大学生存在的思维问题

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思维既有与其他学科相同的共性,也有其独特的个性。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是人两种最主要的思维方式。这两种思维方式在人头脑中是并存的,互相交错、协同发展的。艺术类大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但长期以来以升学为主的应试教育,并没有在形象思维上给他们足够的培养训练。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今后的学习与发展。

艺术类大学生存在的思维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形象思维没有充分发展。形象思维是对具体事物的认知观察,从表象、联想、想象到形象表达的思维方式,但在长期的中小学升学教育中,这方面的思维能力几乎得不到培养,导致考入艺术院校的学生形象思维并不比其他专业学生占多少优势,艺术类大学生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技法的训练,而忽视从根本上加强观察、联想、想象等思维能力,这就不利于他们今后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形成。

2.逻辑思维缺乏严密性。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如一对双胞胎,在人们头脑中是同时起作用的。完全单一的逻辑思维或单一的形象思维,都是不存在的。艺术类大学生的思维也离不开逻辑思维。逻辑思维重在概念、判断、推理、论证,在形象思维运行的同时,逻辑思维也在对形象进行判断。大学生逻辑思维的养成,主要是通过中学阶段各科知识的学习形成的。艺术类大学生的文化基础课,尤其是数理化等理工科的课程薄弱,导致逻辑思维普遍较差,缺乏思维的严密性,学习接受理论知识能力不强,这种现象也较普遍。

3.两种思维的混错。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协同性如何,是衡量人们的思维素质好坏的尺度。良好的思维品质,总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相互配合、协同运行,形象在逻辑思维中起到辅助与例证的作用;形象思维中,又有逻辑思维对形象进行判断。不良的思维素质,会出现两种思维的混差,协同性差。比如,艺术创作过程主要运用形象思维时,逻辑思维按部就班的定势会影响思维的发散,或在学习理论知识主要运用逻辑思维时,形象思维的跳跃性会干扰理论的接受。艺术类大学生在学习中,中学阶段的教科书模式的逻辑思维方式不利于他们的创造性的发挥,但他们在大学阶段开始发展形象思维、改变思维方式时,又不能及时地协调两种思维方式。

这些问题的出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升学的应试教育问题。首先,学生在题海式的考试中做了许多题,而不知道总结学习与思考的过程。以应付考试为目的学习与思维,极易形成思维定势,影响大学阶段思维的发展。其次,与应试教育相关的艺术课程在高中阶段因为没有纳入高考科目之内,在一些学校成为可有可无的“副课”,根本不教不学,导致了中学阶段美术音乐等艺术课的缺席。美术与音乐作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重要的课程,有着其他课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报考艺术院校的考生只有通过考前辅导培训或强化班、特长班,通过学习一些基本的应试的技法参加考试,并没有在形象思维上受到多少教育。再次,艺术类大学生文化基础课普遍相对薄弱。我们曾在南京艺术学院做过新生调查,因兴趣爱好报考本专业的只有15%,因为文化课成绩不好,达不到本二线,占72%,其他原因13%。艺术专业学生的文化课平均总分,不到本二分数线的70%。文化基础课的薄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逻辑思维的发展;逻辑思维的欠缺,反过来也影响形象思维的发展。思维科学研究表明,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任何一方面过于欠缺,都会影响到另一方的发展完善的。

因此,在大学阶段开展对艺术类大学生的思维训练与教育,是一项带有“补课”性的教育,是提高学生素质,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通过有目的的思维训练与教育,尤其是通过相关的文化基础课,进行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学习以及创造性力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艺术类大学生专业要求与思维训练目标

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要求,是我们考虑进行思维教育的出发点。只有根据其专业要求进行针对性的思维训练,才可能有的放矢,起到应有的效果。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要求,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丰富的想象力。艺术是由诉诸形象的语言,如线条、色彩、声符构成的,不管是听觉的,还是视觉的艺术,都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形象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借助于形象进行思维的能力。

2.丰富的感情。艺术作品是借助于形象抒发人们感情的,感情既是从素材到作品的动力,也是与读者观众共鸣的首要因素。不管是直接的抒情,还是自然的感情流露,艺术创作中都不能没有感情,感情的丰富细腻是虽然决定于气质,但也与思维密不可分。心理学研究中,丰富的感情总是伴随着形象思维——特别是联想与想象而产生的,多愁善感的人往往是善于联想的人,也是形象思维特别活跃的人。相反,逻辑思维占优势的人,往往是感情比较隐含或冷静的。

3.较强的表达能力。艺术的表达也是以形象为媒介,对客观事物从观察、联想、想象到表达出来,形象思维起着主要的作用。同时,逻辑思维对于表象的判断、推理、论证也在深处起着作用,可以说是共同促成了艺术表达的完成。

转贴于 4.较高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在美的环境与境界中长期熏陶养成的,是以直觉的感性的形象为主。

从创新的角度来讲,创新要取决于创造性人才,而创造性人才必须先具备创造性思维。艺术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必须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两种思维协调发展的思维。艺术类大学生思维训练正是为培养他们这种协同发展的能力。艺术类大学生的思维训练目标,主要应着眼于以下几方面。第一,打破思维的单一与定势,形成开阔发散的思维向度。单一与定势是应试教育所产生的不良的思维现象,思维不活跃,陈陈相因,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创造力的发挥。艺术创造中的灵感,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顿悟思维,灵感是在思维中最活跃、不同思维方式碰撞时才有可能产生的。通过多种向度的思维训练,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潜能。第二,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知识学习与接受能力,改变目前文化课普遍基础差、缺乏文化素养的现状,学会创造性学习,自我教育与学习,提高文化内涵,并最终促进他们艺术专业的提高。第三,学会审美,用艺术的眼光看待事物,学会艺术的形象思维,提高形象思维的自觉性。在审美过程中,虽然用的是形象思维,但对于形象思维中的意象,对其意义与价值的判断,对于艺术作品的思想与主题的认识,都要经过逻辑思维的判断确认。艺术的最高境界,就超越了艺术本身,上升到哲学的层面了。第四,学会对思维过程的控制调节。人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就是心理学上讲的元认知或元思维。当人们认识到自己的思维活动过程,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控制、调节,来改善自己的思维。学会思维的控制与调节,是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思维的关键。

三、艺术类大学生思维训练方法

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对大学生培养的总体要求,同时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特色,对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所达到的目标、途径、训练方法进行系统的研究,并通过教学改革进行实践性研究,以期达到提高艺术类大学生思维水平,使他们既能适应学习,适应社会的要求,同时学会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艺术创造中形象思维的能力,挖掘潜能,提高艺术类大学生艺术创造能力。

1.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基本知识训练。思维训练是综合性的,本应在各科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教会学生思考方法,但由于应试教育对思维素质教育的忽视,需要在大学阶段进行适当地引导教育和训练。“普通(形式)逻辑”课是一门关于逻辑思维的科学,对于思维知识起到普及的作用。笔者认为,艺术院校应当开设相关的思维科学课程,普及思维知识。对思维科学的了解,是思维训练的前提与基础,通过对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基础知识的讲解,起到普及作用。特别是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实际,通过艺术创作与欣赏实例,讲解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在其中的作用,同时,通过古今中外艺术家成功的案例,训练创造性思维培养,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引伸思维的习惯与养成。

2.发挥高校人文学科课程的作用,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的思维。大学课程教育的意义不在于知识的传授,而在于能力尤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艺术院校开设了诸如哲学、文学、美学、艺术心理学、中国文化概论等课,应发挥相关人文课程对艺术类大学生思维训练的作用,增强教师思维训练的意识,适当增加实践的环节。比如,通过哲学以及中外哲学课,训练他们学会思考,学会理论分析,用分析的眼光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哲学课中对事物认识与分析的能力,美学课中强调审美能力的培养,心理学中的联想与想象力的培养等。通过古今中外艺术教育案例,训练创造性思维培养,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引申思维的习惯与养成。

3.艺术相近学科的相通训练。不同艺术门类专业在形象思维上的共性,决定了他们在思维方式上是相通的。艺术专业相近学科,可以互相启发借鉴,丰富自己的艺术底蕴。通过相近学科的互通训练,比如,诗歌与书画、音乐的相通训练,分别从音乐上、绘画上或舞蹈上来表达,训练表达的构思技巧,从不同的角度来体会艺术形象思维的能力培养,并以古今中外成功的个案,引导学生从相关艺术学科打通训练。注意不同学科之间的“打通”训练,建立在感觉移借(通感)的基础上,把文学的语言文字想象,与艺术的视觉、听觉的想象沟通,如诗歌与绘画的互通、绘画与音乐的互通,把相邻的人文学科合在一起,构成综合的形象思维训练。

4.创设情景的思维训练。开设相关的思维训练课程,创设一定情景,并在相关情景中引导学生进行实际的思维操练。比如,即兴式的艺术创作,以形象思维为主,进行艺术的构思。过一段时间,可以再创设另一种情境,如艺术的组织管理。教师进行评点与引导,养成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最终形成创新型的思维。现在艺术院校中重视艺术的技巧手段练习,而忽视观念与思维的创新,学生很大一部分时间在埋头绘画或练嗓,而不去考虑如何在练习的基础上创新。如何突破艺术上的因循,通过自己的思维判断,创新的艺术的主题与表达方式,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技法可能很好,但只能是很好的匠人,却不是艺术家。

思维训练是一项很复杂的教育工作,不能指望一朝一夕就可奏效,艺术活动中思维的复杂性,是思维科学中至今仍有争议的问题。艺术类大学生的思维训练,必须建立在遵循思维科学的基础上,遵循思维科学的原则,循序渐进,让课堂与课外相结合,训练与自我习得相结合,让学生学会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调节,才会有明显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林金辉.大学生创造性思维与逻辑思维关系新探[J].高等理科教育,1997(3).

[2]林金辉.加强大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J],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1992(1).

[3]唐月娥.论逻辑思维对创造性思维的作用[J].湖湘论坛,1999(5).

[4]赵雪梅,么元煜.浅论艺术类大学生的素质教育[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3(1).

[5]张洁玉.艺术设计中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J].艺术百家,2006(2).

[6]宋黎明,乔启霞.加强思维训练,提高大学生的思维素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7]李宪忠.论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关系[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4).

[8]苏常青.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云南艺术学院大学生情况调查[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4).

逻辑思维的相关理论范文第2篇

一、抽象思维能力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高中物理教学,相对于理科生来说,物理是高考升学的必考科目,目前,我国素质教育虽然被逐渐推广,但是考试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因此,学生学习物理变得越来越重要.伴随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已经从抽象型转变为经验型,逐渐发展并成熟,在此之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进入一个瓶颈时期,想要继续发展就会一定难度.高一初始阶段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最佳阶段.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来看,学生可以通过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能力来提升自身的逻辑思维.而学习是需要老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进行知识传授以及行为指导的课堂活动,其对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主要表现为学习内容、学习动机以及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影响,实质上是老师通过改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学生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过程,其中,量变主要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质变则是在学生量变的基础上使得其自身的学习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和发展.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改变教学方法以及选择合适的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举措

1.完善教学计划

在具体教学中,老师需要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教学目标,首先,需要对物理课程的教学计划进行不断发展和完善,构建与学生学习特点相适应的课堂教学体系.老师需要根据高中物理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将物理教学内容进行不断的整合,并将物理的历史起源融入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以达到加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目的.与此同时,需要将物理实验与理论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在了解实验原理的同时,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其次,老师可以布置一些相关的物理习题,加强学生对物理理论知识的印象和了解,在实践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抽象思维能力.除此之外,需要老师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教学出发点,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做到举一反三.

2.利用多媒体设备

高中生正在处于升学压力较大的阶段,因此,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焦虑等现象.老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时,需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紧抓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将多媒体设备积极运用实际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HJ1.65mm]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例如,老师讲授离心运动一课时,首先,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一段奥运会中我国著名链球运动员比赛时的场景,并引出本堂课的问题:链球在离开运动员手中后继续做什么运动?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思考和研究,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3.加强实践与理论相融合

从实际生活中走向物理课程的学习,这是新课改的重要教学理念.物理理论知识主要来源于生活,老师可以在具体教学中,为学生创建符合实际生活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将实际生活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增强自身抽象思维能力的感性教材,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例如,通过上述离心运动出发,老师可以帮助学生回忆实际生活中洗衣机的脱水原理、关于棉花糖的制作原理等,内筒与洗衣机的脱水原理相似,在里面加如白砂糖,通过加热使得糖融化成汁.内筒的高速旋转,融化的糖汁就做离心运动,从内筒的小孔洒落出去,以丝状到达温度较低的外筒,并迅速冷却凝固,变成我们口中美味的棉花糖.其运作原理如图1所示.

伴随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发展和改革,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教学趋势,需要物理老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作为教学重点.同时,需要将物理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和效率,以达到培养学生自身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

4.布置相应的物理题目

逻辑思维的相关理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逻辑思维;培养对策

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能力,也是在日常生活中必须具备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地运用逻辑思维解决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难题,并且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意义

在初中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未完全成形,这就要求教师特别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正确引导,这既是教育的重点,也是教育的难点。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极为严谨、富含逻辑的学科,而逻辑思维是利用相关的概念、理论进行推理、判断的思维活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掌握并解决好数学问题,特别是几何问题,就必须进行理解性的教与学。因此,逻辑思维能力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学习能力,学以致用,举一反三,正是建立在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基础之上的。

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知识掌握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会运用逻辑思维思考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在理解知识的感性认知情况下,运用合理的分析、推理、论证等方法,对知识进行有效的判断,从而得到一个更加清晰、明确的解决方法。例如,“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或许学生能够将这个线段公理背下来,但是不一定能够真正理解这个命题的论证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进行论证方法的讲解、作图、分析论证,这个过程也就是教师的教学讲解过程,也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

新时代的快速发展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剧增,在面对与日俱增的社会压力和各种考验中,必须学会冷静、客观地观察和分析问题,并且能准确、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种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养成的,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形成健康、科学、正确的理性思维认知的启蒙阶段。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就应该注重学生的年龄特性,专注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方面的能力,这也是数学教学的优势,学生可以很好地通过数学的学习,实现逻辑思维的锻炼和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对策

1.启发式教学

学生的学习不单单是为了应对考试,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很大程度上采取的是“满堂灌”的模式,更加重视学生记忆知识的能力,而对于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有所忽视。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对知识点的现学现记能力很强,却在课后的练习上无从下笔。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并学以致用。鼓励学生多思考,寻找一个浅显的切入点,例如,一个存在多个未知数的求值问题,就可以设置一个参数作为切入点,就很容易把未知数用共同的参数表示,最终得到需要的结果。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有了解题思路,就会一步步往下解答;另一方面,也是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养成运用逻辑思维思考问题的习惯。

2.理论与实际结合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将基础知识的教学同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结合起来,不断地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用逻辑思维思考问题:先让学生对于基础知识有一个理论上的认识,然后通过实际的论证方法、分析练习等来强化理解数学知识,从而消化并深刻认识数学知识的本质。教师不仅需要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式,还要在教学语言中注重表达的严谨、准确。针对学生的错误,需要对其进行思路分析与梳理,并且运用合理的逻辑思路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进一步加强逻辑思维的

培养。

3.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方法

正确的思维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需要有针对性地设计一套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教案,一些案例需要结合实际,也需要有一些趣味性,或者与过去的知识相结合,给学生一些合理的联想空间,既培养了思维模式,也能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加深理解。

同时可以通过重复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初中数学教师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来巩固学生的知识基础,并不是说一两节课就能够有成效的。由于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很大程度上思维模式依然会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想要塑造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需要通过不断地训练去引导,从而逐步改变他们的思维模式。

参考文献:

[1]王鹏鹏.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对策分析[J].文理导航:中旬,2016(5):32.

[2]王晟.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学周刊,2012(5):89.

逻辑思维的相关理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消化内科学;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医学教育

doi:10.14033/ki.cfmr.2016.30.09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30-0159-02

Research of Problem Based Learning Teaching Method for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in Digestive Medicine/GE Hong-yan,WANG Li-li.//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6,14(30):159-160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PBL teaching method used in the digestive internal medicine teaching.Method:117 five-year clinical medical education students in the grade 2012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83 students) and experimental group(88 students).The experimental group used PBL teaching method,the control group used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the two groups had the same teacher.Result:The test grades and the class assignments grade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Digestive medicine; Problem based learning; Medical educa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Affiliated Hospita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the Nationalities,Tongliao 028000,China

消化内科学为《内科学》中主要章节,消化内科疾病的临床表现纷繁复杂,在就诊初期定位及定性不甚明确,在由表入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诊治过程中,医生需要具备坚实的、不断更新的知识,需要更强的逻辑思维,可见充分掌握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性。PBL常被译为“问题导向学习”或“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是20世纪50年代起源于加拿大McMaster大学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并逐渐被引入全球医学教育领域[1]。以往笔者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即以教师单纯讲解理论知识为主,学生被动听讲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不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临床知识的积极性,导致解决实际临床问题的思维受限,因此本研究试着将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运用于消化内科学的教学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临床逻辑思维、团队合作及加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以往的“灌输式”学习,获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为内蒙古民族大学2012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171人。按照班级为单位分配,分为试验组(PBL组)88人及对照组(传统教学组)83人。试验组年龄21~23岁,男女比例为6∶5,对照组学生年龄21~24岁,男女比例44∶39。两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教学方法

1.2.1 对照组 单纯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讲授第8版《内科学》中消化内科学的内容,理论知识的讲解采用“灌输式”,单纯由教师讲解理论知识的方式。

1.2.2 试验组 采取PBL教学方式,将88人随C分成11组,每组8人,讲授相应疾病的前一周,给予相应疾病的病例1~2例,首先要求学生提前预习相关章节,分析病例。课上采取分组分析讨论病例的方式。最后每组派一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学生可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及看法,最后由授课教师总结及讲解相关理论知识。

1.3 观察指标

比较分析两组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及平时课堂作业成绩,理论考试成绩在学期结束后以闭卷考试的形式测评,平时课堂作业成绩2次,两组预留相同作业。发放问卷调查表171份,统计学生各项调查指标(主动学习能力、临床逻辑思维、团队合作及加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与无提高的人数。

1.4 统计学处理

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理论考试成绩比较

试验组消化内科学理论考试成绩及课堂作业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调查问卷结果比较

在主动学习能力、临床逻辑思维、团队合作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试验组提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教学法是一种国际通用的教学模式,通过采用以临床实际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对于医学临床专业,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专业来说,学生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还要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及临床综合能力。针对我国的医学教育改革,PBL正好迎合了现代医学教育理念,加速了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步伐[3]。与传统的LBL相比,PBL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转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从教师自我思维转向学生群体思维;从追求学习的结果转向注重学习的过程[4]。此次将PBL教学应用于消化内科的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发现学生的学习成绩较传统教学组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调查问卷结果同时表明学生在PBL教学模式下自主学习能力、临床逻辑思维、团队合作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均有所提高。PBL教学法的精髓在于发挥问题对于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5]。相对于传统讲授式教学,PBL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6]。在PBL教学模式下,学生开始主动学习,学会通过课前预习,查阅书籍,浏览网络、查找相关文献去分析解决病例,逐渐摆脱依靠老师的现象,改善了过去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惰性”思维,遇到问题首先能自己解决。课堂主动提问的学生逐渐增多,活跃了课堂气氛。经过一段时间的PBL教学模式的培养后,大部分学生能迅速建立起良好临床逻辑思维,可以从更深及更广的范围去分析、讨论病例,做到灵活的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病例相结合,充分了解了消化系统疾病诊治过程中的相关知识点,同时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为今后临床工作打下了夯实的基础。但教学过程中发现讲授同一章节时,PBL教学模式需要的课堂时间较多,授课教师既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讨论病例,还要有相应的时间总结,所以学生课前充分的预习及提前准备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求授课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及丰富的临床经验,才能有指向性的引导,使学生尽快建立良好的临床逻辑思维。

参考文献

[1] Neville A J.Problem-based learning and medical education forty years on.A review of its effects on knowledge and clinical performance[J].Med Princ Pract,2009,18(1):1-9.

[2] Szulevicz T,Jensen M.PBL in educational psychology-potentials and challenges[J].J Problem Based Learning Higher Educ,2013,1(1):19-35.

[3]何庆南.对以问题为基础学习(PBL)的认识与体会[J].医学教育探索,2006,5(8):706-708.

[4]李雁,张蕴Z,马鸿基,等.临床医学八年制PBL课程教务运行模式与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1):146-148.

[5]杨丽,杨长青,王菲,等.将PBL于讨论式教学融入消化科教学查房的实践[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3,27(6):703-706.

逻辑思维的相关理论范文第5篇

一、逻辑是理性思维的工具

当时世界正处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最明显的特点是知识不到被创造,人如果不想落后于世界的发展,就需要具备理性思维。逻辑思维能力是人持续发展前进的产物,也是区分野蛮人和文明人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创新人才的综合素质中,科学严密的逻辑思想是十分重要的逻辑思维能力。它不仅有影响创新的作用,同时也是创新思想产生和应用的坚实基础。如果某个人没有良好的逻辑能力,很易发生定义不清晰、判断不准确、推论不符合逻辑、证明缺少说服力这类低级错误,很难理智地看清事情的最本质特征,这样虽然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还是很难让思想准确地反映出真实状况。从某种程度来讲,创新思想的形成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整个过程都与逻辑思维最基本的素质密不可分。

逻辑学的基础作用是对人思维的培养,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是指导人类使用逻辑思维并进行高效交流和讨论的必备手段。而发明和创新也把逻辑科学作为基石。西方的前沿科学一直以来都把演绎和归纳逻辑作为基石,这与当今科学的迅猛发展以及令人震惊的科技的飞速发展紧密相关。在人的知识体系中,逻辑思维是最初所具备的内容之一。其理论和方式对科学的诞生和发展都具有深远影响,逻辑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它不仅改变了自然科学,还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虽然科学分类广泛,研究内容差异巨大,研究手段各具特色,但是即使在科学如此迅猛前进的当代,逻辑仍是它所依靠并且不能背离的。每一种类型的科学均是由一连串理念、假设、推断所形成,并且随其一起不断进步。整个理论体系也会做出相符合逻辑的改善和调整。所有这些都无法离开逻辑学,无法离开对逻辑知识在现实条件下的实践。在此层面上,列宁引用黑格尔的名言:“任何科学都是应用逻辑”。所以,不管是自然科学或是社会科学,都需要建立严谨、正确并且具有逻辑的体系。如果缺少逻辑知识,未经严格的逻辑练习,人类无法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任何科学内容都需要把逻辑当做基石,需要符合逻辑,不符合逻辑要求的一定不能被称作科学。在缺失逻辑的情况下,不会有任何科学的诞生。严复曾经说过:“是学为一切法之法,一切学之学。”

二、逻辑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

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特别是逻辑知识积淀和内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从长远进行考虑和规划,不能只贪图短期的效果。要有庞大的、全面的逻辑知识作为基础,才能更好地激发逻辑潜意识。知识积累越深厚,潜意识开发的可能性则越大。根据相关专家预计,2020年,发达国家会创建把知识创新作为基石的国家高新技术体系,而发展中国家在2040年能够完成这项任务,所以全球预计在21世纪后半世纪迈进知识经济时代。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到,社会文化的基础和核心就是知识创新,同时作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创新型人才会起到重要作用。所以,中国需要教育培养出一批拥有创新思想、理念和能力的新型人才,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具有更强竞争力,占据更高的地位,而逻辑在这一个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因此,唯有让创新人才了解熟悉逻辑学知识,接受系统的训练,培养良好的逻辑素质,才可以利用创新思维完成所需要的创造。在谈论21世纪创新型人才时,钱伟长教授曾说:“学好一门功课并非仅按照此课所教的方法工作,这是由于这门课所教的内容也许在几年后甚至几十年后都没能在实践中得以运用。但是倘若我们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素养,那他们在这门课所学到的逻辑思维的方式永远都会有用武之地”。曾经听说过一个打牌的例子,两种水平差异很大者都不按照常理出牌,但是水平较差这常是胡乱出牌,输的一塌糊涂,偶然获得胜利,也纯属巧合;而水平较高者常常连出妙招,以奇制胜。这两种人最大的不同是,水平高者收到过系统的训练,知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个人如果想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需要尽最大努力提升逻辑能力。逻辑学是一种认知方法,从已经了解的事物到未曾了解事物,它可以帮助我们增强自我学习的能力,探寻新兴事物。人们了解世界,探索未来,总是想要在保证正确率高的同时提高效率。所以,唯有彻底地明确逻辑在整个学科体系中所占据的地位和影响,同时把握好我国强力推动社会科学发展的良好机会,进一步开展逻辑学教育,重视研究工作,才可以推动逻辑学的不断前进和发展。

三、逻辑是新科学发展的重要动力

张晓芒曾经说:“思维素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对于认识、了解和创造世界具有统一概括的重要作用,它还把人类最本质的逻辑思维作为基石。所以,在思维素养的塑造过程中,只有关注到逻辑思维基石的地位,才能够在创造过程中,了解掌握并具备人各方面的特点。逻辑对的获得全新知识起到的影响,大多依靠演绎、总结和类比等等方法完成。更加具体地来说:我们能够通过逻辑演绎推理,把已知领域一般性的规律和与内容运用到其他某些非常规性的问题中,然后得到新结论和新理解;或者通过总结推理,从已知领域的非常规性的知识总结出常规性知识,拓宽我们的视野,了解新知识;另外我们还能够通过类比推理,由非常规到非常规,举一反三,以获取新知识。

逻辑思维的相关理论范文第6篇

一、小学教学中数学的意义

人们通常认为数学只是简单的加减乘除,是一门理科性质的学科,仅重视了表面的数字运算,却忽略了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在数学学习中,我们不难发现,要对数学学习内容理解、掌握,必须要有很好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而掌握了这些能力,可以为培养其他学科所需的科学素质及逻辑思维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所有的学科不是独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的。以下是我对学习数学重要性的几点看法。

1.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指对事物观察、概括、推理,然后采用逻辑方法,正确表达自己意见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不仅在数学学习中体现出来,也是学习其他学科所必备的。

2.开发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指兴趣、情感等与智力无关的心理因素。兴趣体现在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求知欲,从而产生较高的学习动机。这在其他学科中也需要,只有具备良好的动机,加上浓厚的兴趣,才可能对一门学科有兴趣,这就成为学好学科知识的首要条件。

3.培养科学文化素质。无论学习什么学科,都不能以自己的妄想来断定结果。没有事实为依据的知识,只能误导学生。因此要用科学的观点来学习新的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重要性

学生的数学能力受到先天素质、家庭教育、外界因素等的影响。有的学生学习能力强,依据自己的理解及老师的讲解,能很快地掌握知识,他们不仅能很快地解决问题,而且会有自己的独特的理解,能凭借原有的知识去掌握新的知识。有的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记住知识,没有自己的理解,学习起来也就相对费劲,他们的思维无条理,混乱,面对没见过的题目,无从下手。对于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只有注重培养数学思维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此,认识培养数学思维的重要性是必需的。

1.数学思维能力与知识、技能紧密结合。教学过程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还是全面培养学生各种素质的过程。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运用各种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习中不注意培养数学思维,就无法较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有可能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

2.判断能力体现了数学思维能力。学习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对身边的事情进行真假判断,对教材上的内容、老师的讲解质疑。学生要用自己的数学思维提出自己的观点,发表有个性的见解。

3.数学思维能力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总结能力即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概括自己观点的能力,它要求学生首先具有推理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另外,总结能力是综合素质的表现,所以数学思维能力也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几点建议

小学数学课程新标准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包括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强的归纳推理能力,善于发现、观察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贯穿在教学各环节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1.从具体到抽象认识来培养数学思维。在学习数学基础知识时,应重视概念定理的学习,由于此方面的知识比较抽象,小学生不易理解,学习起来也较吃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具体实物着手,再逐步脱离具体实物,转入抽象定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以便更好地运用相关定理。

2.在教学关键点上培养数学思维。在学习新知识或复习时,都应结合具体的内容来教学。对每节的知识点,教师设置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间接引导学生对每节的知识进行回忆、分析、理解、推论,以做出正确的回答。最后,还要对每章的内容做总结。这种落实到教学关键点上的特殊的思维培养方法是值得研究的。

逻辑思维的相关理论范文第7篇

【关键词】英语专业;语言学概论;教材建设;问题;对策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语言学概论这门课程在各个高校的英语专业得到了大力的开展,并且也从此来开了研究该课程理论和实践的序幕。同时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高年级英语教学研讨会也逐渐在高等院校的英语专业召开,并提出了将语言学概论这门课程作为必修课程的建议,并且随着相关教学大纲的制定,使得研究英语专业语言学概论的步伐更进一步加快。时至今日,对于教材的建设依然有待改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和指导学生。

一、语言学概论教材建设的问题

(一)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无法得到很好培养

听说读写这些基本技能的培养是学生学好英语的关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这些环节自然也就成为了重点,同时为了满足新课标要求,还开展了多种教学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在注重以上教学环节的同时,却忽视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严重匮乏,而对其根本原因进行追究,实则是教材编排过程中忽视了这一点,在教材编排的侧重点上为知识和理论的介绍,并未将知识、理论和相关语言现象结合分析,自然学生的语言现象分析能力就得不到培养。

(二)教材内容枯燥乏味

目前的语言学概论教材对于广大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具有深奥难懂、枯燥乏味的特点,将学术性作为了教材建设的重点,并且内容难度较高,使得学生很难理解,进而丧失学习的兴趣。并且部分教材内容的选择主要源自原著片段改编和直接内容引用,却未说明、阐释,这样就使得语言不具有通俗易懂的特点。与此同时,在教材的编排设计过程中也为将漫画、插图等引进,使得教材的趣味性不强,学生的思维无法得到启发,进而导致学生学习的兴致不高。

(三)教材内容更新不及时

自语言学概论这门课程开展至今,虽然语言学学科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教材的编排速度却不能做到与时俱进,或者是教材虽然进行了不断的重新编排,但是在内容的更新上却不明显,例如戴炜栋等在编排的过程中仅在原有基础上加入了“跨文化语用失误”、“派生构词法”、“分析词的结构”、“语言的功能”这些章节,却为涉及语篇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及其系统功能语法相关内容。

(四)语言学方法的介绍欠缺

英语专业语言学概论教学的目的是将语言相关知识及其语言学研究方法向学生传授,以此来实现学生独立素养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但是就目前的教材编排过程中,却严重匮乏语言学方法的介绍,例如在对分支学科和某一流派进行介绍的时候,只注重主要内容和发展历程的介绍,却忽视了操作方法和思路的介绍。

二、建设语言学概论教材的对策

针对以上英语专业语言学概论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相关对策的实施,以此来实现教材编排科学性、实用性、趣味性的增强,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具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分析具体语言现象,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即应用和掌握概括、抽象、综合、分析、比较等思维方法和推理、判断、概念等思维形式,将抽象、空洞的理论知识过渡到具体和实际,并对语言现象借助语言学理论进行解释。以分析具体现象来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如概括、抽象、综合、分析、比较等。同时在设计教材练习的时候也要关注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当下我国的教材练习设计主要为简单的问答题,可以在教材中将答案直接找出,这样就不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而相比之下,国外的教材确实值得借鉴的,所涉及的教材练习主要包括了Discussion topic/projects和Study questions,前者主要是对演绎和归纳等逻辑思维能力的考察,后者主要是对基本理论和概念情况的考察,在考察的内容、范围上更加全面,在难度上更高。

(二)重视介绍语言学分析技术

以上我们对我国语言学概论教材建设的侧重点进行了介绍,并指出了存在的不足。因此,在进行教材编排的过程中,必须将知识不断的细化全面,将分支学科和语言学各流派的操作方法、思路等向学生全面详细的介绍,如句义分析的技术、功能主义及认知语言学技术和理论、生成语法的操作方法和思路、分布分析法、语义学的词义分析等,同时再将结构主义的描写方法和分布技术详细介绍,如变换、删除、扩展、替换等方法,使其成为语言学概述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将语言学概论教材基础性突出

该课程主要是以基础理论为主,因此在进行教材设计和编编排的过程中也要将其基础性突出,并将介绍基本方法、基本理论和基本理念作为重点不介绍或者是少介绍边缘性和非基本内容。再者就是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要对知识水平和学生的专业语言能力充分的考虑,保证精选内容能够被学生接受和理解,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删除学生不易理解、抽象的章节,当然其前提是保持语言学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四)教材的设计编排具备人性化特征

也就是讲插图等引进教材中,使教材具有生动、形象和直观的特点,能够将信息以图代文传递,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和思维的启迪。例如借鉴From-kin版的教材,在该版的教材中,所涉及的插图具有大量性,且多以卡通漫画为主。在进行语言运用和语言知识鉴别时,就将卡通漫画编排与教材中,选材源自电影《人猿泰山》,而内容则是简与泰山初次见面的故事,这种区别语言运用和语言知识的方法使学生对原本乏味枯燥的知识感到生动有趣,进而提升学习的热情。而Hudson版的教材则将本章的术语和概念专门列出,以此来实现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把握。并且还将提纲列出于每一章的后面,以此来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本章的思路。除此之外国外Radford的教材还将术语索引附录于书中,而Fromkin版的更是将小型语言学词典及其索引附加,这样就使得在进行教材编写的时候对于术语的严谨定义,学生可以通过附录来进行理解和查检。由此可见,语言学概论教材的建设过程中必须向国外借鉴先进的手段,促进学生学习热情的提升。

(五)重视语言学研究新成果的吸收

通常情况下,将定论传授,并将相对稳定的教材追求是教材设计和编排考虑的重点。但是现如今,要想满足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就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不断的更新,将新方法、新观点和新理论引进,使教材的建设与当下的语言学学科发展相适应。并且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语言学思潮受强大解释力的影响,对于语言类型学的研究更是日益增多。并且将语法化及其话语分析作为了重点。故而在进行语言学概论教材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对该领域研究的相关新成果进行吸收,保证语言学概论建设编排的与时俱进。

三、结语

以上我们详细的探讨了英语专业的语言学概论教材建设中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具体化的对策,因此,要想语言学概论教材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效,就必须在进行教材编排的过程中,严格遵循以上方式和方法,保证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保证涉及内容的全面性、通俗易懂性,使学生能够对知识和理论更加全面的掌握和理解,实现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黄腾翔.关于高校英语专业普通语言学课程的调查和反思[J].语文学刊,2011(6).

[2] 罗耀华,柳春燕.《语言学概论》课程创新教学尝试田[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9(2).

逻辑思维的相关理论范文第8篇

“学以致用,知行结合”是逻辑学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逻辑学教学必须要处理好“学”与“用”的关系。逻辑学的基础性、工具性特点决定了逻辑学科的优势和竞争力就在于它的实际应用价值,也就是要把逻辑知识的学习真正用到实处。因此,逻辑学的教学绝不能拘泥于逻辑的符号化、形式化,拘泥于平铺直叙、毫无生机的理论阐释,一定要正确处理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的关系,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善于从日常生活和思维实际出发引申出理论知识,并能成功地将理论知识与人们的日常思维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自觉运用逻辑工具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逻辑学一方面正如很多人认为的那样,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我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人们要真正掌握它的确具有一定难度,因此,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是一个必然的选择;另一方面,逻辑(思维的形式和规律)就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有思维活动就包涵着逻辑。我们许多人也常常在运用逻辑知识,只不过这种运用对大多数人来说,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无意识的。把相关实例挖掘整理出来,通过尝试、比较,采用联系实际的案例教学方法,在目前看来是最受欢迎和有效的。

案例1:在逻辑学的深层次上讲,人类的实践活动无数次地重复着逻辑的格(形式和规则),从而使其具有了先天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不是空洞的外壳,而是客观世界的反映”[1]。为说明逻辑的本质本身,讲解“民族的”和“世界的”这两个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及其与对应现实的深层关联时,以“世界语”作为案例进行分析阐述。明白只有断定其关系的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才是正确的、符合现实的。因为,我们都知道,20世纪80年代,世界语作为一种人造语(人工辅助语)在印欧语系的基础上被创造出来,吸收了各个语系各种语言的共同性合理因素,更加简化和规范化,具有声音优美、科学性强、富于表现力的特点。曾经有人设想用它汇集各种自然语言精粹,替代其他语言,使得全世界都使用一种语言用一个声音说话,但这只是个“乌托邦”,因为无数历史与现实一再证明,只有植根于强势民族的东西才有可能被整个世界接受和认同。椐统计,目前世界上只有1000多人在使用“世界语”,逻辑和现实的关系,“民族的”和“世界的”的关系在世界语没有成功的案例中都获得了实证解析。

案例2:实践性案例教学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逻辑的情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讲授“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应用”时结合了“谁收了红包?”案例。医疗中有这样一个案例:病人家属反映某科室的三个医生,有且只有一人收了红包。医院领导追问:甲说,我收的。乙说,我没收。丙说,甲没收。家属随后认定三个医生中也只有一个人说了真话。那么,到底谁收了红包?谁说了真话?应用相关逻辑知识剖解此案例,很是引人入胜且有逻辑征服力。其实甲说的“我收的”是个单称肯定判断“红包是甲收的”(sUp),与丙说的“甲没收”单称否定判断“红包不是甲收的”(sVp),在相同素材性质判断的扩展逻辑方阵中是矛盾关系。所以,根据排中律“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可同假,必有一真”。无论哪一个为真,又已知只有一个人说了真话,于是断定乙的话肯定是假的。而乙是说“我没收”,那么推断红包就是乙收的。又知道只有一个人收了,那么其实甲没有收红包,也就是丙说的是真话。学生们同老师一起,凭借逻辑知识来破解案,既掌握了知识及其运用,又提升了学习兴趣。

案例3:教育在于教师,教师必须下工夫确保教学自身无瑕疵。尤其不能在讲授逻辑学中犯逻辑错误。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为把知识和道理讲透彻,还要把逻辑方法应用的禁忌和可能犯的错误交代清楚。如,通过贴近大学生活的案例讲解“求异法”运用时为什么要严格。即:如果在被研究现象出现和不出现两个场合中,只有一种情况是不同的,即在被研究现象出现的场合中有它,而在被研究现象不出现的场合中没有它,那么,这个唯一不同情况就与被研究现象之间有因果联系。只有一种情况(条件因素)是不同的,其他情况必须相同,否则会出现明显错误。举例,a、b两个学生早餐吃的东西除一种之外都相同a:大米粥、馒头、鸡蛋、咸菜;b:大米粥、馒头、鸡蛋。而后,a出现了肚子疼。于是可以得出肚子疼与咸菜有关。如果,不是只有一种情况(条件因素)不同,而是还有其他的不同,就不能轻易推断。如,a:大米粥、馒头、鸡蛋、咸菜;b:大米粥、馒头、鸡蛋、某种药。而后,a出现了肚子疼。如果推断是肚子疼与咸菜有关,明显存在问题,我们很容易想到可能是“某种药”使得b没有肚子疼,a肚子疼的原因可能有是其他因素。所以说,“求异法”运用时要严格,扩展地说“求同求异共用法”应用也存在类似必须要严格的问题。

综上所述,应用性案例教学显示了极强的实践性、生动性、引人发省的启发性,极大地活跃课堂学习气氛,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在已经过去、值得缅怀的20世纪里,关于思维内容的各门实验科学和关于思维形式的各种逻辑学相得益彰。可以断言,在21世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乃至将来,仍需要逻辑学的研究、知识普及和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