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走廊文化设计

历史走廊文化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历史走廊文化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历史走廊文化设计范文第1篇

大学公寓是当今大学生最重要的生活场所,大学公寓走廊文化建设是如今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一系列措施提升大学公寓走廊文化水平来对住宿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从而使大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比如说举办公寓文化交流活动、张贴文化宣传标语、制订公寓管理规定等具体方法。创设良好的大学公寓走廊文化,还能够提升学生参与宿舍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并能够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

【关键词】

大学公寓;具体措施;文化建设

引言

随着当今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大学生这一群体在社会上战友很大的比重,他们的文化素养的高低也影响着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因此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显得尤为重要。而公寓有事大学生主要的生活场所,大学生公寓走廊文化建设对于大学生素质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楼房建筑、教学工具等硬件代表了一个学校的外在形象和办学水平。大学生的文化建设则展现了一个学校的底蕴和内涵。随着学校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办学规模的扩大,文化建设成为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校教学品质的提升以及人才的培养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很多大学生大多数时间都会待在学生公寓,他们在公寓中学习、休息、娱乐以及其他一系列活动,公寓在大学生的大学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并且公寓还是学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而走廊文化的建设又是大学生公寓文化的主要展现手段,只有不断提升大学走廊文化建设水平,才能够较为直接的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和修养。

一、大学公寓走廊文化建设要求

加强对大学公寓走廊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需要提高对文化重要程度的认识,文化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对于学生公寓来说,学生观念存在差异,住宿的学生流动性较大。所以说很难形成宿舍文化的传承,这就需要注重公寓文化的积淀。通过树立历届毕业生作为榜样,让学生对公寓产生归属感。选择多元化的文化载体。学生公寓具有非常宽广的文化领域,多元化的文化载体可以丰富公寓文化,可以把各具特色的活动作为传播媒介,大力宣传推广公寓文化。网络也是宣传推广大学生公寓文化的有效途径,通过创建一些积极向上的公寓文化主题网站,利用网站宣传推广知识、文化、教育。从而加强学生对宿舍公寓文化的学习和继承。多元化的文化载体也为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发展传统文化。在开展传统文化活动的基础上,能够对传统文化进行改进和更新,使其能够与时俱进。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通过不懈的发展和宣传传统文化,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营造积极向上的公寓文化氛围。

二、大学公寓走廊文化建设措施

可以创建学生公寓走廊宣传墙,学校可以通过宣传墙开展安全、文明、素质等一系列宣传活动。以文化为基础,进行各方面的宣传教育活动。比如说:与学生所在专业有关的专业介绍、历史发展、优秀作品、发展前景等专业文化建设,使学生充分了解所在专业的背景和发展前景,增强自身对本专业的集体荣誉感,并能够对未来的就业或进一步学习充满信心;包含名人名言、励志故事、成长历程的警示文化建设,从而激励学生发愤图强,学习名人的优秀品质,进而成为一个自强不息的优秀人才;还有包含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传统文化建设,这可以营造出良好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让学生们时刻感受中国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通过进行宣传墙的建设,建设积极健康、独具特色的大学公寓走廊文化。也可以开展相关的公寓文化活动。提倡学生自主设计创办独具特色的公寓文化,并对自己所在的宿舍进行一定的布置。这样既能提升自己的生活环境,也能够让自己时刻感受到自己独具特色的宿舍文化。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宿舍文化活动,提升学生对宿舍进行美化设计的动手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并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学生们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公寓文化活动,学会自主创新这一社会生活必备技能。最后能够达到培育良好的公寓文化氛围这一最终目的。还可以制订有关学生公寓管理的规定制度。通过在学生走廊进行规章制度的张贴和宣传,为学生公寓走廊文化建设提供一定的制度保障。规定制度是进行公寓走廊文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这可以增强学生遵守安全管理,爱护公共设施的责任意识。完善的制度是公寓文化建设顺利进行的保障。

三、大学公寓走廊文化建设意义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公寓走廊文化对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创建积极向上的学生公寓文化氛围,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部分当代大学生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意识不高以及不擅长团队协作,需要积极文化的引导,而公寓是学生接受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建设积极向上的大学公寓文化,对于提升学生文化修养、发展学生心理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结语

大学公寓走廊文化建设并不是在短时间内能够建成的,这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只有在多方面考虑到公寓走廊文化的重大意义,才能够从根本上营造出积极向上的公寓文化氛围。从而能够达到丰富学生文化底蕴,增强学生对公寓走廊文化重要性的理解,进而使学生对公寓走廊文化建设产生认同感。

作者:刘俊毅 单位:徐州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历史走廊文化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三号线 廊道效应 文物影响 唐城遗址

1引言

我国的地铁建设起步较晚,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中各子项规划的相互作用影响方式研究尚未完善,尤其像城市轨道交通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是一个尚未广泛涉及的领域。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遗址的调查与发掘,城市地铁修建高峰期的到来,轨道交通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研究,已经刻不容缓。

1.1西安的特殊性

西安市区地上和地下文物古遗迹数量巨大,分布广泛,保护等级高。为现代西安留下了大量的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如何保护好这些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有机协调地铁建设与文物保护,找到城市发展和文化传承之间的平衡点,一直是西安地铁的首要任务。

1.2西安的地铁建设

西安的地铁建设必然会对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产生重大影响,而从历史格局的影响方面来论,必然会先波及到占地面积较大的周、秦、汉、唐四朝的都城遗址。由于唐城遗址目前尚未出整的保护规划,且考古挖掘并未全部展开,在现代西安城市里已无法感知唐城的城市轮廓,此外其与现代西安城市建设的叠加严重,这其中当属隋唐长安城遗址受影响最大。

2廊道效应对轨道交通文物影响分析的启示

2.1轨道交通的特点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具有快捷、安全、舒适、环保等综合优势,目前已被很多大城市作为缓解交通问题的首选方案。而人们在享受着这种新型交通设施给生活和工作带来的种种便利的同时,也对轨道交通沿线的文物保护带来的诸多问题。

首先轨道交通的规划阶段,必然会导致目前城市用地、格局、空间的相应调整,这其中也涉及到对沿线相关文物环境的影响;其次,轨道交通的施工阶段,地铁地下线部分,一般情况下,线路段采用的盾构施工方式、站点处采用大开挖的施工方式的过程中可能触碰到文物;而轨道交通的运营阶段,不可避免会对周边建筑及文物遗址等带来振动、噪音、沉降等影响。

2.2廊道效应概念

廊道效应包括流通效应和场效应。其流通效应主要表现为:加速交通走廊沿线的交通流流通速度、提高可达性、加强交通走廊所联结的城市内部空间之间的联系。其场效应可以表述为:在交通走廊所依托的地域实体一定范围内,存在社会经济活动发生较高可能性的城市空间,即效应场内是社会经济活动的高发、集聚地带。根据廊道效应,交通走廊的效应梯度场场强总体上遵循距离衰减率。本文将从两方面分别研究其流通效应和场效应。

2.3借用“廊道效应”理论来理解文物与轨道交通的关系

廊道效应理论是借鉴电磁场理论而形成的,通过它可以比较好地理解交通可达性是如何影响用地。如果把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看成城市层次的交通走廊,我们可以借用廊道效应理论来理解文物与轨道交通的关系。

关于轨道交通对文物的影响,研究的方向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方面主要讨论轨道交通对文物(比如大遗址类)整体格局、文物环境的影响,这主要针对占地面积比较大的遗址类文物或者历史街区、历史街区等片区。微观方面往往从TOD模式出发,站点周围的土地利用形态。若以西安地铁轨道交通三号线为例,取不同距离的效应场分析,可以发现随着距离的增加,轨道交通对沿线文物的安全影响越小。本文将结合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考虑,讨论廊道效应是如何在城市轨道交通与文物之间相互作用的。

“廊道效应”理论对沿线文物的宏观和微观影响可以分别对应为其流通效应和场效应。“廊道效应”之流通效应体现在轨道交通线路走廊沿线的整体性、连贯性效应,“廊道效应”之场效应体现在轨道交通对其影响辐射区域的效应。

3西安地铁三号线沿线文物分布

3.1西安地铁三号线简介

西安地铁三号线布设方向与西安市东北-西南的城市主拓展方向一致。全线进行分期建设,鱼化寨站至国际港务区站路段纳入一期工程,全长36.3公里,鱼化寨站至南丰站路段纳入二期工程,全长2.2公里。其中鱼化寨站——广运潭大道段为地下线,广运潭大道——国际港务区段为高架线,鱼化寨——南丰段为高架线。西安地铁三号线经过站点:(南丰—岳旗寨—晁家庄)鱼化寨—丈八北路—延平门—科技路—太白南路—吉祥村—小寨—大雁塔北—北池头—青龙寺—建工路—咸宁路—韩森寨—通化门—胡家庙—石家街—辛家庙—广运潭大道—浐灞—香湖湾—香北路—港务南路—下双寨—新筑新城—国际港务区。

3.2西安地铁三号线沿线文物现状

根据《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中收录的文物点记录,以及西安市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对旧信息的复查核实和新发现文物点信息整理统计后的最新资料,此次西安地铁三号线文物遗址点选取沿线由东北向西南400米廊道(地铁线路两侧外廓200米)范围及站点500米邻近区域内不可移动文物点32处。

地铁三号线线路多沿城市已有建成道路铺设,道路两旁已成为城市建成区。三号线沿线选取的32处文物中,除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大雁塔保存较好、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青龙寺遗址回填保护、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鱼化寨遗址在校园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新寺遗址目前是耕地外,其余绝大多数文物点(尤其是隋唐长安城遗址区)位置已与现代城市建成区相互重叠,遗址遗迹面貌发生较大变化。

4西安地铁三号线沿线文物影响评估

4.1轨道交通文物影响评估范围

根据轨道交通施工、运营的特点,及轨道交通站点在运营期间对周边地段环境影响,按照最不利原则下的最大范围确定此次文物影响评估分为三个评估范围:

1)施工影响评估范围

根据地铁设计专家提供的轨道交通选址及施工特点,确定线路施工影响评估范围为建设规划线位两侧各25 米;站点施工影响评估范围为建设规划线位两侧各125 米,顺线位走向两侧各500 米,即250 米*1000 米的评估范围;站场的施工影响评估范围为站场本身尺寸。

2)运营影响评估范围

结合重点文物规定振动速度,轨道交通线位100 米以外的文物建筑基本满足振动安全及振动环境质量标准。确定线路运营影响评估范围为建设规划线位两侧各125 米,即施工影响评估范围两侧各外扩100 米;站点运营影响范围视为和站点施工影响范围相同;站场的运营影响评估范围为站场本身轮廓尺寸外扩100 米[1]。

3)站点步行可达范围

步行可达影响范围指的是地铁运营后,从站点出发,适合乘客步行行走的距离范围。在这段步行范围内,乘客既可以方便换乘,又可以就近到达目的地。将站点周围500m作为步行可达范围,在未来可以考虑为文化旅游资源服务。

4.1西安地铁三号线文物影响评估结论

4.3西安地铁三号线唐城遗址影响点评

三号线与唐城遗址的关联点是零散的点状文物或线性文物。根据上述评估方法,得出三号线与唐城遗址关联点有:大雁塔、青龙寺、延平门、大兴善寺、乐游原、历史文化廊道——隋唐长安城东城廓、历史文化标识——大兴善寺、春明门、大雁塔、大慈恩寺、青龙寺、延平门、延兴门、通化门等15项关联点。

5廊道效应下地铁三号线文物影响分析——以地铁三号线东二环段的影响为例

5.1流通效应

地铁三号线东二环段在保持一定距离的基础上勾勒出了隋唐长安城遗址外郭城东段,显现了唐城遗址的城廓。地铁三号线带来的廊道效应影响中的流通效应某种程度上保证了唐城遗址东城廓的整体性、延续性、连贯性。对延续至今并对城市建设起积极作用的传统文化给予尊重并作为城市文脉而传承下去,传承那些留存下来的、积极的、有价值的要素,更好地实现唐长安城遗址的城市记忆价值,帮助人们探求城市的内在精神,再现城市的传统文化。为遗址的保护寻找一个能为现代生活所接受,与现有积极的文化价值观念相协调发展的发展模式,最重要的是有利于城市特色的创造。地铁三号线的流通效应体现在对唐城遗址历史格局的显现上。

5.2场效应

地铁三号线的春明门站、青龙寺站、大雁塔站、大兴善寺站、延兴门站,结合其站点影响辐射区域的可达性,凸显了城市历史地标,加强了人们对城市历史遗迹的认知感,延续了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复兴了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塑造城市形象。三号线充分考虑地铁线路与站点的位置,这样做有利于疏解三号线的线路特性特征。地铁三号线的场效应体现在对唐城遗址历史地标的标识上。

6结语

西安作为千年古都,历史文化名城,地铁这类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对城市格局影响非常之大,而历史格局作为城市规划中需要统筹的环节之一,西安快速轨道交通的建设对古都的历史格局影响深远。地铁建设之前的考古钻探、发掘、清理工作,建设过程中埋深确认都需要谨慎的考虑和进行。地铁线路的建设和运营,是否会给辖区内地铁沿线的历史文化遗迹造成破坏和影响,将是有关西安城市文化定位和长远发展动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对地铁建设给沿线文物保护单位所造成的影响做出评估,是十分必要的。

城市快速轨道交通不仅在建设阶段和运营阶段影响着文物安全,同时它也打破了城市原有的整体空间格局,改变了各功能区的空间联系方式,影响了文物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但充分利用轨道交通的廊道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传统保护方法的局限性,为西安未来文物保护和管理提出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历史走廊文化设计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分析了在建筑设计中时历史文化保护的种洲误区.并就城市设计中历史文化镶护的内笔进行了才探讨。

    要了解城市设计的内涵,就必须关注城市中的生活的人。在城市设计中,人是第披关注的主体.而关注人的思想也显得地位重要。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的思想是在千百年发展中提炼、沉淀而形成了城市的文化,而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发展也深刻地印刻在城市的历史巾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城市人。因此,城市设计与城市文化、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但随着经济高速发展,许多城市建设得n益繁荣,城市人口的增加,往往对城市的历史文化带来极大的破坏性,这就有必要从认识上加以提高,重点防范。在城市设计仁对历史文化明确予以保护,从法律上给以保证。

    一、目前城市设计中对历史文化保护存在的几个误区

    一种是往往在想毁掉先人的东西时,就有人打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我们可以创造新的历史’的招牌.历史是大家创造的,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枉自独尊,笔者赞成“让每个人都占有历史一页”的提法。据说在英国古城墙要修复,砖川以不用古砖,就是荃于这种邢论的做法之一有的城市任旧城瑞遗址处修的街道广场上还特意标l泪原城墙的位置走向。历史不能像割韭菜,长一茬割一茬。城市建筑更不能几年就拆一茬。

    第二种是“保护历史文化妨碍了经济发展”的观点。持这种观点的人往往一方而在破坏历史文化,一方面又在大谈自己城市的历史t往㈣城拆了占建筑.叉到新区搞明清一条衡。这种做洼既破坏了很好的旅游资源,义不能形成新的经济热点。

    第三种是旧的建筑不适用,需要改造”的浇法。这一改就是火拆欠建,耐口垒=倘若西安也把城墙拆掉修成环路,其古都风貌及旅游价值就蜚;色不知多少。还有的地方为丁突出自己的城市特点,在任何价值上部搞上地区。民旌历电的特征.以示“文”的延续。侄个城前里应有不同历电时期的建筑及J礼貌,怛绝没必要在每个建筑上看其五干年。只要对历史做了大胆的保护.觥叫毫虻顾忌地作对现代化的追求。这样,殳就自然延续且通畅。

    第四种是要用一种统一的理论指导全盘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特打E千姿百态,文化底蕴备不相同.需要也不同。用一种理论指导垒盘,显然不切际中国有自己的城市文化传统,亩目套用西方理论,只会牺牲自己的城市特色。作为中国文化代袁的北京城借用功能主义系统的犬拆大建、内外环道路超K度衡使北京传统城『l亍特色几近灭绝,便是前车之鉴。然而中国的现代城市设计教育思想,方法义一直在承袭两方的城市设计体系,无法摆脱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影响.当然惜鉴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在十如何往借鉴、套用中研究西方城市设计理论对中国城市快速发展的适应性.逐步建构适应自己城市的地域特点.地方风貌、文化韵味、经济规律,叉具备时代印记的1脏动性城市理论,是当夸亟待解决的课题。

    还有,人们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仕佧忽略对古树名未的保护,为J逛筑可以任意砍伐树是J玎史的活的见旺.是无法仿造假造的文物,难道不应该更加霞视吗?城市既是经济社会疑腱的载体,义是历电文化的象征。这足任何一个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者都不应该忘记或瞳师的两方。

    二,城市设计中历史文化保护设计的主要内容

    历史文化的像·盐叶是城市设讣的重要内容.其魅力不仅在下它具有很高的艺术,反映…当地的地方特色与风格.而且它具有寓的文化内汹.能充分反映时代的延续性将历电史化占迹和城市设计结合起来.组成几文、{l:会景观的结台俸,是一郝知识性科学性、艺术性很强的活生生的教材历史文化的保护,苒内容包括:侏护对象的确定,保护方法、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范围。

    其一,保护对象应该是各个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历史遗迹和风嚣名胜包括:园家。省,市、县各级文物削I】已定的历史文物和名畦点。尚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但具有较高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古迹业已榻毁怛具有蘑修,重建价值的文物古迹等但在城市改建中,有时会对古旧建筑是否是历史文物占迹是否保留等问题提m质疑。我们可以参考英国公民信托社”提出的5条标准:是一件艺术品,能丰富环境t是某一特殊建筑风格或某-N期的迎匀[=代表,在社会I二【有定的历史地位与重大事件或甫要人物在历也l:有联系。能使周围环境具有一种时间上的延续感。

    其二.历史文化的保护方法是根据各保护对象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和经济意业来确定其保存,发展利用的办法。为此,血首先弄清各保护计象的历史年代,文化等绒、性质特点,功能内客.容量。交通条件窄0I特征与经济利用价值等,井尽量从社会、文化、经济,精神、习浴以及心里情感上去完蒋和发程。保护的一般方法有保养维修、改造等几种,通过保持和恢复文物古迹的本来面貌,来示明当时的历史陈迹。

    对古建筑加以改造,使其外形不变,而内部更添现代化的设备和装修,以充实它们的使用价值,使其得以新生。

    通过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达到保护的目的。如日本横滨步行道公园设计中,设计者认识到由于横滨经济的发展,随之也产生了大城市所具有的一系列弊病,如“绿”在消失,“水”被疏远,自然生态遭到破坏,造成城市中自然的匮乏。因之在整个设计中构思了3个相关联的主题段,来追念与城市文脉有关的历史。设计者创造了:绿化步道——这里绿树葱郁,鸟语花香,一派自然景象,成为人工环境中的一块绿洲;“水”的广场——运用喷泉、瀑布、跌水、滚水和漩涡等水的表现来赋予广场自然的气息,使人摆脱城市的喧闹,获得了片刻的宁静;“石”的广场一是供纪念、演出等集体活动使用的露天广场,并制作了几十种有历史性代表的图样方案制作的陶块,铺砌在步道或嵌于指示牌上,给长者以历史的回忆,给少者以乡土的教育,给客人介绍了城市发展的历史而留下特殊的印象。

    划定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的保护范围,其目的是为了确保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所处的历史环境,同时,还考虑满足景观的观赏要求,完善原计划的意境,保护古建筑的历史格局和景观,提高其环境质量。

    其三,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范围常根据不同保护对象的需要,划分为严格控制区、环境协调区和视线走廊区,现分述如下:

    严格控制区:指文物古迹自身占有的地域。在此区内严格保护文物古迹及环境的历史原貌。一般除维修外不得有任意拆迁和改造,更不能新建。

历史走廊文化设计范文第4篇

长宁竹海酒业;厂区景观设计;景观主题

一、绪论

主题是创作的灵魂,是精神和情感的载体,在景观设计中,主题得到了广泛运用。景观主题挖掘是厂区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层面,这不但可以强化企业的总体理念,而且可以形成企业良好的工作环境,同时也能形成厂区旅游氛围,吸引外来旅游者进入企业,这对提升企业形象和推广企业品牌具有重要作用。

竹海酒业酒厂地处四川宜宾长宁县,毗邻著名的旅游景区蜀南竹海,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现已占地150亩,年产白酒达一万吨。依托长宁特有的气候条件以及生态地窖,秉承生态酿酒的理念,现已开发出多种系列的白酒品牌,成为四川省白酒制造业“十佳成长型企业”。

二、厂区景观主题挖掘的几个层面

(一)地域风情。不同的地域会孕育不同的生态条件、自然条件以及民俗风情。白酒生产离不开水、土壤、粮食和窖土,通过这些生态物质的相互作用才能产生酿造白酒所需的有益微生物。同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地域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独特的民俗风情和人文化景,在生态环境和人文风俗的相互作用下,酒文化才能源远流长。将地域文化融入景观规划中,不仅可以体现独特的景观特色,而且可以体现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产品内涵。所谓企业产品是指企业中有目的的劳动生产物,既包括生产企业的有形产品,又包括服务行业的无形产品。产品都为人使用,因此就和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情感等等因素融合在了一起,从而产生了丰富的内涵,特别是在人类生存历史中一直有着重要位置的生活必需品如饮食、服饰、生活用具等就打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酒文化在中国更是源远流长。在景观设计中,无论是提炼产品本身外在的形态、材质、色彩、还是其内在的精神寓意等作为元素运用到景观设计中,都会体现出厂区强烈的主题氛围。

(三)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特有的文化形象。其中企业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简称vis)就是企业文化的一种视觉化形式。因此在景观设计中通过设计手法将企业文化进行物化体现,通过雕塑、小品等景观元素体现出来,并注重在色彩、形式上通企业vi的呼应和结合,从而可以达到在景观规划中体现企业文化的目的。

三、关于长宁竹海酒业厂区景观主题挖掘的探讨

(一)地域文化挖掘。在项目设计中,充分挖掘了长宁县以“竹”为特色的地域文化。竹海酒业本身就开发了竹海映像、珠海和谐、竹海尚品等多个与竹海有密切关系的系列酒类,在景观规划中,结合厂区区域规划,在人行交通主轴上开辟了一条竹酒文化结合的景观走廊,辅以雕塑、景墙等景观小品,图案以传达竹文化和酒文化为主。此外,在绿化种植方面,将不同竹类植物运用到了厂区之中,其中重点营造景观走廊两旁的竹类植物景观,形成一条竹子夹道,竹叶掩映的生态走廊。

(二)酒文化的挖掘。酒文化是指酒在生产、销售、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总称。酒文化包括酒的制法、品法、作用、历史等酒文化现象。既有酒自身的物质特征,也有品酒所形成的精神内涵,是制酒饮酒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特定文化形态。对于酒文化的挖掘,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白酒酿造过程展示,这里主要是通过景观设计,强化厂区生产流线,在不同的车间周围营造植物景观和点缀主题景观小品。二是提炼酒文化元素,其中摘录名句名诗、名人名景。其中和宜宾有密切关系的名人是黄庭坚,其被贬到宜宾当政期间留下了不少关于酒的佳话,如宜宾流杯池公园的曲水流觞和碑刻篆字。这些元素经过提炼后通过景墙、景墙、浮雕的形式进行体现。

(三)企业文化的挖掘。“生态酿造、自然之道”是竹海长宁酒业的企业宗旨,在酿造过程中,采用生态五谷、经数十年之久的生态老窖,在配合长宁竹海地区特有的气候条件进行白酒酿造,所以长宁竹海酒业的一个核心品质就是生态。同时本次项目设计过程中,厂方领导也要求未来的厂区要规划成为具有旅游性质的,体验型的生产厂区。在景观规划设计中,重点体现生态的理念,厂区中规划了大量的绿地空间,主要搭配乡土树种,并特别注重竹子的运用,此外为了取得酒的意念,景观中引入了多处水景,配合雕塑、景墙的造型,表达出“酒”的寓意。

(四)景观主题在景观设计中的体现。为了形成园林型厂区的氛围,在景观规划设计中,规划出了“一轴四节点”的景观结构。一轴即景观主轴,景观主轴沿着厂区大门、景观走廊、文化广场一线展开,将整个厂区分为两大区域,一边为生产车间、一边为办公区域、食堂和员工宿舍。四节点即厂区大门入口区域、景观走廊、文化广场、位于职工宿舍区和办公楼之间的休闲庭院。对于生产车间周围,处于消防、生产、防火的需要,主要以植物景观为主。

厂区大门入口区域体现酒文化和企业形象,重点在厂区大门塑造,大门总体造型运用直线条和体块组合,体现工业性和现代感,局部立面上融入酒、竹等浮雕造型,体现酒文化和地域特色。景观走廊运用竹类植物夹道,在沿道两边设置文化景墙,重点体现酒文化和展现企业特色,同时在功能上注重人车分流,既有车行通道,也有人行漫步通道,满足人们旅游观光。文化广场是厂区主节点,广场中重要的一个艺术表现是将曲水流觞融入广场造型中,辅以水景、立体浮雕,树阵、景墙、地面拼花、花坛等,通过不同景观元素组合,体现出企业文化、酒文化、竹文化的融合,从而成为厂区的特色区域。位于职工宿舍区和办公楼之间的休闲庭院满足职工休闲、运动、休闲的需要,景观元素主要是搭配植物景观和设置廊架、座椅等设施。

四、结论

历史走廊文化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市绿道;景观营造;功能;方案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概念

城市绿道,近几年,由于人们对生活品质的提升,让其在城市大放光彩,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城市绿道,其是与人为所开发的景观相互交替而成的一种自然走廊、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即由绿廊系统和人工系统两部分构成。绿廊系统是城市绿道的绿色基底,主要由地带性野生动物、植物群落、土壤、水体等生态要素构成,包括自然本底环境与人工恢复的自然环境,具有景观美化、生态维护等功能。人工系统由慢行系统、服务设施系统等构成,具有慢行交通、休闲游憩等功能。

二、城市绿道的功能与意义

绿道是一种体系化的规划方法。绿道体系特别强调绿地空间的连接性,只有具备较长线性的连接性,才能体现绿道的生态、游憩、社会和景观价值。城市绿道是城市生态网络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具有生态环保、社会文化、促进经济发展和防灾等多种功能:

1 生态环保功能

城市的绿道起到生态绿色廊道的作用,城市绿道提供了动物运动的通道,使物种在不同栖息地之间可相互交流,满足了物种流动性需要,增加了城市动物的多样性。城市绿道线长、面广,对机动车辆排放的有毒气体有吸收作用,可净化空气、减少灰尘。通过缓冲带的方式隔绝城市噪音,同时还能消除城市内过多的热量,有效减缓城市热岛效应。

2 社会文化功能

城市的绿道建设加强了城市中自然栖息地以及历史文化遗产廊道的保存,增加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人们对于城市乡土文化的认同感。这使城市绿道成为城市标志性的空间,营造了城市特色的风貌特征。城市绿道满足了城市现代休闲活动的功能需要。城市绿道的建立,使行人能够不受机动车的干扰和影响,满足了人们日常散步等娱乐性活动场所的需要。城市绿道相比城市公园来说其的服务范围更大,人们更容易抵达。所以绿道成为人们休息和游憩的主要场所。市民可以在此开展体育锻炼、人文休闲、科普教育活动,丰富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绿道穿越多个区域,串联起城区的多个广场绿化区,将块状的绿化区连接成一个整体,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交融,构成景观游憩走廊。连网的城市绿道构建慢行交通网络,引领绿色出行和低碳生活方式。

3 促进经济发展和城市防灾功能

城市绿道在增进城市景观魅力的同时还直接带动旅游、休闲、商贸等相关产业发展。并且还可以结合生产创造一些物质财富。如有些树木可提供油料、果品、药材等经济价值很高的副产品,如七叶树、银杏、连翘等。还有树木修剪下来的树枝,可供薪材之用。目前在我国部分城市的道路宽度有限,在灾害降临时人流的疏散和安置存在巨大隐患。通过城市的绿道建设可增加抵御灾害的能力。绿道为防灾、战备提供了条件,它不仅方便了人流的疏散,还可以伪装、掩蔽,在地震时搭棚,洪灾时用作救命草,战时可砍树搭桥等,极大的保证了公众的财产和安全。

小结:以绿道网络为框架的绿色基础设施及城市景观体系的建立对城市发展和区域发展的重大作用以及在中国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必要性。

三、城市绿道的景观营造

城市绿道根据功能的不同分为以下三类:一是基于生态维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导功能的生态型绿道;二是基于隔离防护为主导功能的防护型绿道;三是基于游憩景观文化主导功能的游憩型绿道,下面对这三种城市绿道的景观营造分别进行介绍。

城市的生态型绿道要依托现有的水系、绿地、山体和道路,将绿道网建设与水环境综合治理、基本生态控制线保护以及市政公园、森林公园和社区公园等的建设结合起来,因地制宜打造功能各异、形式多样的绿道。避免城市联片发展而对生态、景观和城市整体环境水平产生影响。生态型绿道多处在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里,生物多样性高,自然资源极其丰富。绿道应保持整体自然景观格局的整体性和连续性,促进整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在因人为活动破坏山脊线完整性地段,需结合具体地势和人为活动影响等特点,开辟人工性质自然生物走廊,以保持自然景观格局的完整性。

城市的防护型绿道应根据城市污染物的具体分布规律,以降低城市街道废气、粉尘、噪声的污染为目的来选择植物景观。同时还应根据所种植植物的种类来安排植物配置结构。并结合街景特点,追求景观上的美化效果,同时在局部地段安排游玩,休憩活动。分别形成模纹花境式、独立行道树式、疏朗开敞式以及层次丰富的梯进式和空旷结合的群落式的植物种植模式。为了体现不同组团之间的防护、隔离的功能,在城市的工业区集中地带应设置这一类型的绿道。

城市游憩型绿道在其设计过程中要与城市绿地建设相结合,可将城市中的公园绿地、历史文化保护区等和城市河流、道路系统等纳入到城市游憩绿道的整体空间网络系统中,将游憩功能、景观功能和区域发展等融为一体。根据所处地域及的不同,将城市游憩绿道分为河流型和道路型游憩绿道两种。河流型游憩绿道在滨水型游憩绿道要着重打造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城市滨水景观。其主要生态景观分布在河流沿岸,在设计中应注重与滨水区的特色相结合,突出生态性和亲水性,将滨水文化融入到城市生活景观中,让市民在休闲的同时接触自然与文化。道路型游憩绿道在景观营造中要充分考虑其主题定位侧重点不同。比如在对城市的外在形象有着重要影响的位于城市公共中心位置的绿道,要重点突出其景观功能,在景观的设计上要多种植一些观赏性的植物;在位于历史文化丰富区域的绿道,在景观设计上要在保护文物和突出其历史文化特色的前提下进行,体现出独特的历史的韵味;对于沿线连接有居民生活区的游憩绿道,在景观营造上主打休闲健身,多设置休憩亭台、健身设施,真正服务于市民日常生活的游憩活动。

历史走廊文化设计范文第6篇

[关键词]山丹;地域文化;河西走廊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20-0047-03

山丹地处河西走廊中部,境内祁连山、龙首山南北遥相对峙,焉支山虎踞东南,素有“走廊蜂腰”、“甘凉咽喉”之称。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以四坝文化为代表的先民在这里辛勤劳作、繁衍生息。汉唐时期,这里是丝绸之路通往西域的重要要道。自西汉元鼎六年(前111)置删丹县,2000多年来,历代政权在县境皆有行政建制,或开郡置县,或立州建卫,或数县并置。同时,数千年来多个少数民族在这里辗转迁徙,不同时期来自各地的移民大量涌入,加之驻军、商旅的集汇交融,形成了丰实而悠久、厚重而古朴、具有独特地域性的山丹文化。

一、 山丹地域文化及其特点

地域文化是最能体现山丹地理区域范围内的文化,它是世代居住在山丹区域内的各族人民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山丹地域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显的地域性

山丹地处河西走廊中部,自古被誉为“走廊蜂腰”、“甘凉咽喉”,是古代丝绸之路通往西域的必经之地。“蜂腰”、“咽喉”四字,不仅仅表示山丹在古代交通和军事、经济、自然地理上的区位重要,更突出了它是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交汇之区。从山丹的方言、风俗等方面都可以看出,山丹既有别于与它东西相邻的永昌、张掖,又有相似之处。同时,还和与其南北接壤的青海、内蒙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历史上,由于交通不便和行政区域的相对独立,使各地的文化形态具有了各自不同的风格和特点。正因如为此,才使得山丹文化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

(二)形成过程的长期性

任何文化的形成都有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只有在长期的历史演化中,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文化形态。同时,一个地区历史遗存越多,它的地域文化也就越发达。山丹境内四坝文化遗址、弱水古河道、焉支山隋炀帝会见西域二十七国使节遗址、霍去病驱匈奴的古战场、汉明长城、绣花庙、峡口古城等遗迹,都生动地说明了山丹地域文化的形成历经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三)开放的的包容性

任何形态的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各地人群的相互流动,自然使文化习俗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尤其是几个文化区域的交汇地带,更形成了兼具几种地域文化特点的特色文化。同样感受得到儒、释、道以及基督教四者的合谐共处。在山丹的民间文学中,既可以找到来自陕西的秦腔、眉户,也可以找到来自青海、河州的“花儿”。在山丹的民间信仰中,正是这种极具开放意识的包容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山丹文化。

(四)表现形式的广泛性

作为大概念意义上的文化,它包含了从社会意识形态到生产生活各个层面。不同地域的人们,其生产生活习俗的表现都相对不同。考察山丹文化,会发现山丹的人群性格、方言习俗等许多方面都有别于其他周边地区。也就是说,山丹文化的广泛性体现在山丹人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山丹地域文化体例

地域文化体现在一定地域的大众中间,其中方言、饮食、信仰、民居,是大众文化最基础的构成要素,因此,地域文化也就最集中、最突出地表现于其中。

(一)地方方言

方言不仅是语言的地域变体,是一个地域居住的民族文化的载体,也是地域文化的标志。由于地理条件差异,再加上人文、自然种种因素影响,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一个地区就会形成自己的方言。山丹方言属于北主方言的西北次方言区。由于长期闭塞、经济文化发展缓慢等诸多原因,山丹方言具有语音稳定、系统分明和古音保留较多等特点。在声、韵、调三方面与普通话对照,韵和调的差异较大。比如在声调方面,山丹方言的声调一般都比较急促,高低变化较小,因此,山丹方言听起来有一种平直、低沉的感觉,缺乏普通话抑扬、婉曲的音乐美。同时,由于历史原因,山丹方言受邻近地区语音的影响,又可分县城、东乐、霍城、老军甘泉子四个小方言区,相互间尚存有细小却明显的差别。

方言的地域文化特色,还体现在地名文化上。地名是一个村镇、一个城市生命的起点。山丹作为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其地名中的军事和交通特色体现得非常明显,地名中多带有诸如“营”、“堡”、“寨”、“店”、“屯”一类名词,如老军营、大马营、二马营、范营、孙营、五里墩、十里堡、二十里堡、三十里堡、山羊堡、丰城堡、花寨、大寨、小寨、上寨、下寨、祁店、西屯等。历史上山丹所发生的一切,包括它的成败荣辱和坎坷曲折全都无形地积淀在这些地名中,并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

(二)饮食文化

某个地域的饮食文化受当地自然条件所决定,也受当地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山丹饮食以面食为主,这主要是因为山丹主产小麦。搓鱼面、粉皮面筋、扁豆面、羊肉垫卷子、山丹油果子、米黄、糊饽、青稞面箭头、山丹酿皮等种类繁多的山丹风味小吃,最能体现山丹地域饮食特色。山丹小吃种类多,味道美,很受人们喜爱,不仅本地人百食不厌,也给很多品尝过的外地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山丹风味小吃之所以独具魅力,有以下原因:一是用料独特。例如油泡泡,主料为别处少有且营养丰富的黄参,风味别致。二是做法新颖。例如捻珍,有磨的,也有碾的,捻连成串,好看又好吃。三是历史悠久。例如面卷子,代代相传,不断创新,今天已达到色、香、味、形俱佳的程度。四是做工精细。佐料不能随意调换,份量不能随意增减;该走哪几道程序,必须按部就班,决不能简化。山丹风味小吃是山丹人民传统饮食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晶。其他如鸡肠子、米黄儿、炒拨拉等,都极富盛名。这些小吃之所以在山丹历久不衰,与山丹的自然经济有很大关系。如山丹炒拨拉,它的主要炊具是铸铁鏊子,将切好的猪或羊的肝、肺、肚、肠、心等佐以调料葱花蒜苗下锅,以柴禾或煤炭为燃料,用猛火爆炒,待熟即食。炒拨拉制作简单,原料便宜、是过去贫苦劳动人民最富智慧的创造。

山丹饮食文化是在山丹地域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它根植于山丹人民数千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是在食源开放、食物制造、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观念、制度、习俗、礼仪、规范的集中反映。

(三)民间信仰

作为一种精神风俗,是极其复杂的。山丹民间信仰中除回族信仰伊斯兰教,陈户盘山、老军甘泉子的部分群众信仰天主教,除去他们具有严格的宗教意义外,其他民众没有统一的宗教。

山丹作为西域文化东传的必经要道,佛教在山丹的影响力很大,在山丹境内,庙宇寺庵遍布于各个村镇之中,这些大小庙宇把山丹人引入佛境的心界。大佛寺四月四和中山寺六月六庙会历来在河西极负盛誉,每至庙会,各地信众潮涌而来,盛况蔚为壮观。另外,山丹作为一个干旱缺水的农业县,龙王在民间享有极高的地位,龙王庙棋布于山丹的村落集镇和田间地头,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四)民居建筑

民居建筑过程是一个既保持民族文化传统又不断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在具体的建筑实践中,民居建筑的特征、造型风格、结构类型、空间布局、使用材料等,无不受到地域的限制与影响。山丹民居建筑在物质材料的使用、平面布局的设计及空间排列、装饰风格等方面,体现了鲜明的地域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在建筑形式上反对结构、布局、造型、装饰的繁文缛节,追求实用、简朴、大方的审美风格。在民居建材多就地取材,采用周围的材料――石头、土坯、麦草、树木等。

山丹民居建筑中,最能体现其地域色彩的就是占据房间相当空间的火炕。由于气候寒冷,火炕是每一个家庭所必须的。在一些沿山地区,既便是在短暂而凉爽的夏季,也是要煨火炕的,因为早晚温差大,日照不足,房内比较潮湿,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更是离不开火炕。可以说,火炕是人们最基本的休息之处,除了睡觉以外,吃饭、喝水、聊天都围坐在炕桌边进行。

三、山丹地域文化的形成

在文化的形成过程中,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特别是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受地理差异、物质基础差异、生活习惯差异等影响,不同的地理条件便会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山丹地域文化的形成,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一)自然环境的影响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在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地理环境通过影响人类活动而对文化施加影响(同时文化也对地理环境产生不同的影响作用)。因而一种地域文化的形成,往往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下产生的。

山丹地处河西走廊中部,贯通东西。古时弱水两岸水草丰美,为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加之山丹地处交通要道,东来西往的商旅带来不同的文化与思想。所有这些造就了山丹独特的文化。

(二)移民的影响

山丹的历史就是一部移民史。古代在县境内活动过的民族先后有月氏、匈奴、汉、卢水胡、羌、吐蕃、回鹘、党项等各族。作为军事和交通要道,各族势力在这块土地上征战不断,迁徙聚居,共同创造了山丹的历史和文化。大规模的移民行动就有汉武帝时期、元延v元年、明太祖时期三大规模的迁徙,这三次大迁徙,基本奠定了今天山丹人口来源的基础。此外,历史上从未间断的流民徙居,也为山丹人口的组成注入了新鲜活力,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山丹文化。

(三)政治权力和行政区划的影响

文化依靠政治权力来推动,地方政治权力对地域文化的形成往往起着很大的决定性作用。自西汉文帝以来,历代政权均在山丹有所建制,促使山丹与中原的政治、军事上的关系日益紧密,经济、文化上的交流日趋增多。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山丹或由张掖管辖,或受武威节制,与临县民乐时分时合,形成了今天山丹文化与周边县市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特色文化。可见,政治权力和行政划分,对山丹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历史走廊文化设计范文第7篇

关键词:景观 中国传统园林 平面布局 空间体验

一、景观

“景观”一词最早出现在希伯来文本的《圣经》(the Book Psalms)中。在新华字典(2001年修订版)里,“景观”指的是自然景色或人文景物。如今,景观已经深入我们的生活,它同设计规划、生态、园林、建筑物、人文等紧密联系,是一个外延广阔、内涵丰富的词汇。

景观设计有别于二维设计或者三维创作,它要求参观者能在一个四维的空间里对其进行体验。因此,本文将就景观设计里的景观空间设计部分进行探讨。而在景观空间设计部分,笔者认为中国传统园林的审美体验有着精湛的内容,在中国现代景观空间设计中能够得到借鉴和运用。这对于延续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意识、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景观具有重要作用。

二、中国传统园林空间的审美体验

中国园林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园林创作上也有一系列经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是明代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中对理想园林的设想,同时成为中国几千年造园思想的精髓,对自然生态的关注与尊重是中国传统造园的立足点。在关注人与自然关系的今天,我们对于中国传统造园经验的学习将更有助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

1.平面布局

中国的造园讲究山水画般的深刻立意。怎样使参观者通过观赏眼前的美景,进一步在意识形态上领略更深刻的造园意义,是传统园林中对“意境”的追求。

造园者或者通过景点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或者通过景点的串联,或者通过围绕中心景点布局次要景点等方式,来实现平面的景观规划设计。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布局方式,中国造园布局讲究的几乎都是“起点――前奏――――尾声”这样的景观平面布局。而这看似简单的景观平面布局公式却包含着千变万化。布局规划可以如北海画舫斋般简单易懂,也可以像苏州留园那样多变化,比如,苏州留园由入口(起点)经走廊到古木交柯院(前奏1),然后看中部的园景(1),再经过小巷到东部院落(过渡),看五峰馆前院(前奏2),途经东部院落到鸳鸯厅(前奏3),然后到达冠云楼前院(2),接着北院景色与西部园景(尾声)。诸如此类的典范不胜枚举。

2.空间体验

怎样在四维空间中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是传统园林中对空间体验的研究和体现。为达到“天然之趣”的效果,传统园林在空间设计上讲究收放有序、藏露得宜。

一般的空间体验序列是按照“收――开――收”进行的。在各个景观节点的空间感营造上,传统园林也有值得学习的经验。在对空间的“收”上,可以采用的方法多样,如曲折萦回的走廊、视线局促的小院或者天井等。在对空间的“适度开”上采用的方式也让人印象深刻,如经典的漏窗设计、含蓄的障景手法、造型独特的各类门洞等。而在对空间的“开”上,更令人拍案叫绝,如视线开阔的庭院、有较大景深的院落等。

三、创造具有中国审美体验的现代景观空间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也面临着被全球化的危险。在这个紧要关头,许多景观设计师提出要保护、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在继承和发展传统园林审美体验的大前提下,对于园林空间体验的学习不仅能增强景观空间的文化特性,让景观更加深邃,还要能很好地结合新材料、新技术,实现现代景观设计对传统景观的继承与发扬。

1.经验的借鉴

在文化的借鉴与创新上,日本具有较为成功的经验。中国的造园经验传入日本之后,日本开始了对中国造园经验的学习,并在保持文化精髓的前提下根据日本国的审美、地理条件、物产等特点发展出了具有日本特色的园林――枯山水和茶庭。另外,日本对小面积景观的营造经验也是值得学习的。同样的推理,我们是否也可在保留下传统精髓的同时,根据当前人们的审美、物产、技术等特点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审美体验的景观呢?

在景观空间审美体验上,近代的中山陵为我们提供了中西方景观结合的成功经验。由中山陵的平面布局上可以明显体会出其设计脉络:由牌楼正式进入中山陵(起点),经过长而规则的林荫道到达碑亭(前奏),再经宏伟的石阶来到祭堂(),最后来到墓室(尾声)。在空间体验上,中山陵同样震撼人心:收(起点)――适度收(前奏)――开朗()――收(尾声)。中山陵的整个景观空间序列清晰而不古板,设计线条简洁而震撼,在近代中国景观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创造性思维

设计师们也一直在思考怎样来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而新苏州博物馆的出现似乎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提示:具有中国传统园林的轮廓,但同时又具有时代特征。

新苏州博物馆具有中国传统园林的空间审美,但营建方式却是当代的。在平面布局上同样遵循“起点――前奏――――尾声”的格局。由入口(起点)进入,到达前厅部分(前奏),由走廊到达中心主庭院(),再进入后部小院落(尾声)。在空间体验上依然能够找到“收――开――收”的规律:收(博物馆入口)――适度开(前厅)――收(走廊)――开朗(主庭院)――收(后部小庭院)。各个景观节点的空间感营造,体现出了传统审美体验的魅力,如具有传统印象的走廊部分、具有江南风情的主庭院、具有精致构图的主庭院石景、具有传统神韵的漏窗设计等。

从平面规划到空间体验的把握,继而到细节的营造,新苏州博物馆无不体现出了中国传统审美体验在当代的成功运用。它的出现,无疑为当代的景观设计师有重要启示:在当前的社会情况下,具有传统审美体验的景观设计是可行的,是受欢迎的。

综上, “天下有大美而不言”,大自然的魅力是无法超越的。只有很好地理解与运用前人成功的造园经验,才能在景观上创造出“诗情画意”般的景象。

参考文献:

[1]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2]潘西谷.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陈志华.中国造园艺术在欧洲的影响[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

历史走廊文化设计范文第8篇

本项目总体空间设计秉承建筑的主体风格,注重室内空间的和谐统一,应用现代设计语言与表现手法,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以人的活动空间、交通流线、尺度感为依据,定位于营建一处让患者平和镇静地就诊、让家属轻松愉快地护理、让医护人员舒适专注地工作的新时代医疗空间,充分体现出一个自然、生态、和谐、现代简洁、品味高雅的医疗环境,成为辐射晋冀鲁豫四省交界的航母型的医疗中心。

建筑空间包括门诊楼、医技楼、病房楼、康复楼和食堂等,总体布局和建筑细节的设计上以形式服从与功能为原则,以简约大方、阳角柔化的造型处理手法为主,材质搭配温馨舒适、简洁实用,灯光布置明亮不失柔和;强调环境空间的舒适性和人性化设计,以更柔和具有亲和力设计语汇体现设计个性;最大限度的满足医疗功能的同时,营造亲切、温馨的医疗环境氛围;采用现代设计手法与新技术、新材料相结合,延续和完善建筑空间特色,体现简洁、高效、人文、环保的设计理念。下面我们就几个空间初探现代医院环境与人性化设计。

三层共享的门诊大厅是为门诊楼及整个院区人员最密集的公共场所和多种流线的交叉点,在平面布局中以建筑功能为依据,综合考虑不同空间中人的行为因素,力求创造舒适、清新高效的就医环境。大厅内设有总服务台及挂号处、收费处、取药处、特需专家查询屏、自动寄存柜、休息等候区等,为患者提供全方位快捷、有效、人性化的服务。挂号、收费、取药窗口均采用1100mm高下凹角石材服务台面、钢化清玻隔断和LED滚动条屏组合的形式,内侧设置不锈钢防盗卷闸和软膜天花照明灯箱,既为患者提供舒适的就医环境,又方便医院的管理。门诊大厅的装饰以素雅色调为主,地面采用浅啡网纹、米黄石材相结合的拼花和铺贴方式;墙面、柱面米黄石材采用横向分割的处理手法,立面上的阳角均设计为圆弧形,给人以安定、沉稳的感受;共享大厅二、三层周圈的隔断防护上我们设计了不锈钢立柱与1350mm高的钢化清玻相结合的样式,满足规范的同时体现简洁、现代的效果;铝单板天花造型和结构巧妙结合,采用椭圆形造型组合和水晶灯等具有简洁而又大气的几何图形来产生完整、统一、和谐的效果,合理配置的绿化景观,使得整个大厅空间的形状与比例产生了广延、开阔和博大的感觉,显露出现代医院的高技术性、权威性,从而使患者对医院产生充分的信赖感。大厅设有自动扶梯和垂直电梯,楼梯设双导线扶手,为老人和儿童提供方便。患者及家属由一层办理好挂号手续后, 通过自动扶梯可迅速到达二、三层门诊主走廊,一目了然地看到各科诊室,通过垂直电梯可到达二至六层各诊区。门诊楼还在各层设置分层挂号、收费处,最大限度地方便病人。二至四层诊区主走廊设置了足够多的候诊座椅,且以背靠背的形式排列,使病人能有片刻歇息的位置,避免了患者排队拥挤的现象,形成舒适、安静的候诊空间环境。

急诊大厅的设计中,我们考虑到空间利用的舒适性及急诊的特殊性,灯具的选择上我们建议采用低碳、节能、环保的LED灯具,减少维修频率。EICU地面材料选用2.0mm厚同质透芯的PVC卷材地板,墙面材料采用干挂8mm厚树脂板墙面,天花材料为600*600预辊涂烤漆型铝扣板,在色彩选择上地面为灰绿色,墙面、天花均为暖白色亚光材质。

两层共享的住院楼大厅整体风格与门诊大厅基本一致,使空间环境色调亮洁、方便快捷,天花运用铝单板与纸面石膏板作序列,有效的延伸了空间。配合地面石材与结构柱相呼应的的拼贴方式,使空间造型整体中而富于变化。

在门诊楼、医技楼通往病房楼的阳光通道设置了文化长廊,用于展示博大精深的医学文化和医院的特色文化,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注入新的内涵,为医院持续快速发展不断注入活力,提升医院形象,提高医护人员的素质,让患者及家属得以信任和依托。

各区三梯及以上电梯厅延续大厅设计风格,地面采用浅啡网纹、米黄石材的搭配。电梯间墙面安置了液晶电视,滚动播放各种防病小常识。电梯厅注重标识设计,使整个空间功能清晰、明确,缩短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心理距离,提高看病效率。病房楼病区八梯电梯厅南侧为患者和家属预留了60m2的休息区,极大方便了患者之间的沟通和患者与探亲者之间的交流。

公共卫生间中,儿科卫生间洗手台面设计为高低台,体现对儿童的人性化关怀;门诊、医技楼内的公共卫生间均为无门卫生间,卫生间内的位于隔断均为12mm厚成品树脂板卫浴隔断,耐水、防潮、抗刮蹭;洗手池、小便器、大便器均为感应式,保证了器具的干净和公共卫生间的清洁;墙砖的拼贴方式为密拼,减少细菌残留,减少保洁人员工作强度。

在护士站区域的设计上,针对不同人群进行了细部的设计。护士站服务台设置1100/760mm双层台面,以方便患者及家属与护士坐式、立式交谈,缩短了医患之间的心理距离;服务台天花采用吊眉的形式满足区域照明照度的要求,也为后期标识和导引牌的设计上提供方便;护士站背后的治疗室与走廊之间采用1000mm的窗台,为防撞带的安装提供了足够的空间,治疗室与走廊的钢化清玻采用磨砂条的装饰形式,配药过程公开、透明化,钢化清玻隔断上沿高度与治疗室门的上沿高度相齐,彰显设计的大气与考究;病区走廊的设计中,天花材料为300*1200mm、600*1200mm铝扣板,环保、简洁又便于后期维修。

病房的布局中,以三人病房为主,每个病区配有一间六人扶贫病房两间无障碍病房和三间单人病房,每个病房均在阳台上设置卫生间方便患者家属晾晒衣服,且在建筑设计时已经降低楼板考虑无台式卫生间,在大便器旁边设置扶手和呼叫器,极大方便患者。在卫生间的对门设有壁橱,让患者及家属存放物品。病房的装饰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为病人提供明确的个人领域空间,满足病人对私密性的要求,同时提供病人之间公共交流的空间。室内天花材料采用纸面石膏板白顶,墙面采用抗菌性能良好的树脂板,地面采用2.0mm厚同质透芯的PVC卷材地板,整体色调柔和的浅米色格调将病房打造更具有温暖、亲和力的人性空间。加上插花绿植的装饰,整个房间舒适、宽敞、明亮、给病人以家的感觉。各病区抢救室天花材料采用纸面石膏板白顶,墙面采用300*600米白色净面瓷片密拼横贴,地面采用600*600防滑地砖。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