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优秀素质培养

优秀素质培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优秀素质培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优秀素质培养范文第1篇

 

一、素质教育的思想要求

 

高质量的人才应是知识、能力、素质的高度和谐和完美的统一,但单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往往只解决如何做事的问题,提高素质则会更多的解决如何做人的问题。只有将做事与做人有机的结合起来,即既要使学生学会做事,又要使学生学会做人,这样的教育才是理想的教育,因而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应是: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新型人才。

 

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实现社会发展目标为宗旨的教育。它始终围绕提高人的素质这个中心,以提高人的素质和服务于社会为出发点和归宿,通过教育不断将外在的知识和能力内化为人的素质,以适应和促进社会的发展。

 

二、素质教育是二十一世纪人才质量观的标志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全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它是二十一世纪人才质量观的标志,是21世纪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核心内容。它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是在新时代下的一种补充与深化。

 

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既表现于知识的增长,又表现于能力的提高,更体现于这二者的统一和升华。从重视传授知识,到重视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统一,再到全面素质教育,是教育思想上的重大发展,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素质及素质教育观念的提出,使我们对人才、人才培养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在人才培养上,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特别是更加注重素质提高,在提高素质中又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为根本,提高文化素质为基础,全面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就成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观念。素质教育,就是一种更加注重人才的人文精神的养成和提高,重视人才的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更加重视使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正确处理好知识、能力、素质的关系,促进三者协调发展,是素质教育思想的关键所在。

 

三、素质教育的核心都是从道德品质上要求学生学会如何做

 

特别要指出的是,在素质教育中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比专业知识、能力在更深层次上反映人才的质量,是全面素质教育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也是当前教育中比较薄弱的环节。世界各国在制定21世纪教育的发展规划中,也都把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放在重要位置。1998年10月在巴黎召开的首次世界教育大会发表的《世界21世纪教育宣言》指出,能否进入大学应取决于本人的品行而不是优越的社会地位;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从21世纪对人的素质要求的角度,对培养知识、能力以及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教育提出了新的构想,提出21世纪教育的四个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高21世纪教育报告强调,21世纪的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有知识、会做事,更重要的是会做人;提出三本教育护照”(即学术性的、职业性的和证明其事业心、创造性与责任感的)。这些不同角度的论述核心都是从道德品质上要求学生学会如何做人。

 

要把学生培养成有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的人,有科学文化知识和开拓能力的人,有志有为德才兼备的人,应该要求学生先学会做人,做人与做事相统一。意大利诗人但丁有句名言:“一个知识不全的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

 

美国品德教育联合会主席麦克唐纳说:“光有品行没有知识是脆弱的,但是没有品行而光有知识是危险的,是对社会的潜在威胁。能力不足,责任可补;责任不够,能力无法补;能力有限,责任无限。”中国历史上也强调做君子,古语曰:“德胜才是君子,才胜德是小人,德才兼有才是圣人。”我们希望这些经过长期历史考验的至理名言能值得我们思考,给我们以启发。大学生做人的最重要基础是敬业精神,即基于对事业的责任心、使命感而在学习的全过程中全身心地投入,为祖国、为事业也为自己的未来自觉的而不是被迫的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包括西方发达国家搞市场经济也不是无限制的扩大个人自由。相反,要加大个人对社会的责任。

 

现代教育思想的核心,70年代是学会生存,90年代乃至21世纪初,则是不但要学会生存,而且还要学会关心。这就是现代教育思想内涵中所提出的: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共事、学会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学会正确辨别各种是非,明辨历史使命,坚定理想信念,以浓厚的优秀历史文化积淀构筑精神支柱。

 

四、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创新人才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而且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和教育思想及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进步。

 

国家《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培养创新人才,突出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成为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题。加强素质教育,全方位提高教育质量,突出培养创新人才,是学校的重要历史使命。

 

五、从教育的特点来看

 

教育是以高深知识的传播为手段,以研究新问题、创造新知识为己任,不仅负责知识的传承,更要突出知识的创造和知识的应用,突出探索未知;从与经济社会联系的角度来看,教育是教育的较高阶段,个体在接受了教育之后就要投身社会实践,解决知识的应用问题和创造新知识的问题,这种创新素质的培养正是大学的主要任务;

 

从未来社会对学校培养的人才要求来看,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应是具有创新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而不仅仅是具有传承知识的人;从人才所应具有的素质诸要素来看,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业务素质是本领,身体心理素质是保障。作为一名素质高的优秀大学生不仅应具备上述良好的素质,更要有创新素质。只有具备创新素质,道德境界才能更高、更先进;文化底蕴才能更深厚,文化取向更超前;业务上才能不因循守旧。

 

六、总结

 

正是基于上述认识,当前在大学中开展素质教育,首要的是要通过改革,形成创新教育的氛围,创造创新教育的课程教学体系,加强对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使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形成良好的创新素质,将来努力成为创新型人才。未来社会高速发展,各国对人才的竞争十分激烈,人才质量的要求不仅在于人们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在于人的全面素质发展,包括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修养、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

优秀素质培养范文第2篇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帮助人完成了自身本质的实现。文化与国民素质之间存在着内在的一致性。尤其是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承担着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职责,其中蕴含的伦理型知识体系和民族文化精神,为国民素质的培养提供着丰富的教育资源。

【关键词】

优秀传统文化;国民素质;关系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其灿烂的文明和深厚的内涵促进着人们在生理与心理、思想与道德、能力与创新上的不断进步,进而促进着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可见,文化是人自觉实现素质发展的内在尺度,并塑造着国民素质的形成。

一、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

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中国社会历史文明和民族优秀文化精神中所具有的能量,使每一个公民能够感受到优秀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有利于培育民族精神进而提高我国整体国民素质。

(一)中国伦理型的传统文化对国民的“成人”教育具有重要启迪作用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来看,它始终体现着“成人”“做人”的伦理型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最为重视道德伦理与人文理性,启发人们内心自觉,凝聚着“成人”的道德理想与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第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国民对家庭、国家和民族义务感、责任感的伦理自觉。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说,表现为中国人“家国同构”的思维模式,劝诫国民在个人的德性修养方面要有益于社会实践,有益于国家和民族;第二,中国传统文化鼓励和倡导人们不断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按照“君子”、“圣人”的标准培养理想人格。它重视个人修养,强调自觉、内省,要独善其身,认为高尚人格的实现完成在于自身的努力,“为仁由已,非由人也”。“君子以自强不息”,通过个人努力,“人皆可为尧舜”;第三,中国传统文化推崇仁爱原则,提倡人伦价值和人际和谐,如“君子以厚德载物”、“以和为贵”。强调个人在人际伦理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如“忠”与“孝”、“诚”与“信”等等。

(二)广博深厚的传统文化知识体系本身就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极为丰富的国民素质教育内容,便于国民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来提高自身素质。第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道德伦理中倡导把个人的修养与国家、民族相联系并赋诸于实际行动,这是作为国民应有的素质和民族品质。对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最直接的引导作用;第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个系统的文化知识体系,具有丰富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其本身就是国民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丰富国民传统文化底蕴具有基础性的作用;第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追求“大同”的社会理想,它所包含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治国安邦之道,对国民的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社会素质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史鉴作用;第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许多修身养性之道和强身健体之术,如中医、武术、禅学、儒学、道经等,对当今国民健康素质的培养仍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三)弘扬民族文化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国民素质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素质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就要求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家庭、社会中得天独厚的教育作用,以国民的“成人”教育为主线,在生活实践中加大对国民的素质培养。其一,学校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阵地。学校要把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融于德、智、体、美、劳教育的全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克服教育的应试化传统,扭转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体、美、劳教育的格局;其二,家庭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启蒙地。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必须从小抓起,引导其辨别善恶、分辨是非,培养其自立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在生活中,通过每个家庭成员良好的言行举止,形成有益的家庭教育环境;其三,社会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大讲堂。运用多种手段和形式,积极开发弘扬民族精神的教育资源,推广各种各样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积极开展多种弘扬民族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优秀传统文化对国民素质的意义

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好传统文化小可修身养性,大可治国安邦。归纳起来优秀传统文化对国民素质而言主要有以下好处:

(一)丰富知识见闻。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的至高点,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着我国文化发展的高峰。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包括义理之学、经世之学、辞章之学、考据之学、科技之学等,对于增长智慧,丰富知识的意义不言而喻。

(二)提高道德境界。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伦理,我国提出的20字国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要内容“八荣八耻”,都能从传统文化精髓中找到渊源。

(三)增强精神力量。学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坚定国民的理想信念,还可以增强国民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民族认同感。

三、结语

在新世纪我们应该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在国民素质培养中的合理因素,并把其作为培养现代国民素质的基石。奋力开拓弘扬传统文化与培养国民素质相得益彰的局面,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而且对弘扬传统文化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林世选.国民素质论和谐社会构建与国民素质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19

[2]单培勇.论国民素质均衡发展与和谐文化建设[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2326

[3]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8

优秀素质培养范文第3篇

体育身心健康教育学科作为学校教育各学科中一个独特的学科,教师对于优秀学生的培养,应重点突出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2个方面的和谐发展和共同提高。这是由体育身心健康教育学科专业特殊的科学性所决定的。国内外学校教育离不开体育身心健康教育,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离不开体育运动。当今中国社会、家庭不能只从学生文化课学习成绩的分数来评定学校教书育人的教育教学质量,而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健康身心、运动能力、人格健全、社会适应等各方面的体育文化核心素养的培育。

2问题的分析

体育文化核心素养不但是全面衡量世界各国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重要科学指标,而且更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提高与快乐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科学“养分”。世界各国青少年学生通过主动积极参与学校体育课的教育学习与锻炼体验,在认知实践中“疲劳其筋骨,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并从此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不但是对学生终身健康身心、人格健全、社会适应最真实的科学体现,而且更是对学校体育身心健康教育强身健体特殊的锻炼健康功能、修心养性独特的教育科学功能核心价值健康观最好的完美诠释。青少年学生出色的身体力量、柔韧、速度、耐力、协调、灵敏的各项素质,是对体育课兴趣培养,参与运动锻炼和学习,增强身体健康,促进提高运动能力、体育考试成绩、文化课学习方法等综合整体质量水平关键的根本保证。青少年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对怡情养志,开发智力,锻炼人的思维品质与精神素养,尊重规则,尊重对手,磨炼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培养勇气和胆量及对抗意识,增强胜不骄与败不馁的心态,提高克服困难和战胜挫折及永不言败的自信心,体验勇敢与顽强、拼搏与成功给学生带来的兴奋和快乐,并有助于陶冶道德情操,修心养性,增进良好的个人竞争意识以及团队之间相互协作与配合的集体综合意识,发展、提高健康的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增强适应未来社会各种素质和能力,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科学促进作用。

3问题的解决

中学体育教育因为是基础体育教育和高等体育教育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转折点与驿站,所以中学体育学科教师对优秀学生的培养至关重要,虽然前提条件是学生应具备出色的身体素质与良好的心理素质,但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同时具备这2个条件的,彼此之间是有差距和差异性的,两者要和谐发展与共同提高,缺一不可。例如,有一部分学生是身体素质突出,但并不是心理素质良好;有一部分学生是身体素质一般化,但却是心理素质出色。作为教师一方面对于身体素质好,而心理素质差的学生,应从心理素质角度给予强化突破提高;另一方面对于心理素质好,而身体素质一般化的学生,应从身体素质层面给予提高增强。这样既能面对学生身心素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的解决,又能针对学生身心素质中存在的不同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部分或个别解决。教师应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与教学手段做到查、漏、补、缺,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使身心素质均衡发展的学生不断发扬光大,精益求精,锦上添花,长盛不衰;使身心素质发展不均衡的学生不断树立自信,看到希望,迎头赶上,由弱变强。各中学体育学科虽然都有其优秀的教师,他们聪明、能干,全身心扑在学校的体育教育教学事业上,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品、健、学兼优的合格人才,但是他们的精力与能力总是有限的,在每天繁忙的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各项工作中,不可能做到对每一项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的学习、练习、理解、掌握都能教到位、帮到位、管到位。众所周知,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每一位学生身心的成长与进步都是客观条件的外部因素通过主观条件的内部因素而起作用的。因此,体育教师在培养优秀学生由少数人到多数人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出学生人数点多和面广的群体优势,扬长避短,以传、帮、带的多种形式,采用科学创新的各种教学方法与各项教育措施,事先做好培训工作,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体现出体育委员、班干部、优秀学生集体团队良好的作用;然后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全方位、多元化地形成一帮一、二,二帮三、四,三帮五、六的少数人帮助和带动多数人的互帮互学与和谐互动的大好局面,学生们彼此都能做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以起到交流情感、增进友谊、促进团结的教育科学目的,为由少数优秀学生变成多数优秀学生、个别优秀班集体增加到多数优秀班集体而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4结语

优秀素质培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 文化意识 语文教学

基于文化意识的中学语文教学能够让学生领悟中国优秀文化的内涵并接受文化内涵的熏陶,同时提升学生语文素质、传承优秀文化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当注重文化意识,提高教师素质,同时加强语文文化内涵挖掘,并不断培养学生文化批判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

一、培养学生文化意识重要性

基于文化意识的中学语文教学能够让学生领悟中国文化的内涵并接受文化内涵的熏陶,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重要意义。一方面,提升学生语文素质。学生语文素质的提升不仅体现在语文文化知识的提升方面,同时也体现在学生的思想品德、审美情趣以及文化素养等方面,然而,目前我国的语文教学大多数进行学生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进行政治教育,缺乏语文文化知识的教育,难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学生的语文素质更难得到提升。基于文化意识的中学语文教学,在进行语文知识传授和政治教育外,还加入了一些我国古代、现代文化作品以及国外文学作品,能够不断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另一方面,传承优秀文化。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承方式,尤其是语文教学。近年来,国际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尤其是作为软实力的文化已成为当前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基于文化意识的中学语文教学能够使学生了解我国悠久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意识,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民族的不断发展。此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语文教学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语文的人文素养即是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审美素养,语文教学既能够向学生传递着文化知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在优秀文化中熏陶,促进学生的人格提升和自我超越,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

二、基于文化意识的中学语文教学措施

1、注重文化意识

文化意识不但是对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而且也是我国民族精神的体现,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认识文化意识对我国传统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注重文化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学生的发展。语文教学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基于文化意识的中学语文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需要,又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需要。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大多数只进行学生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进行政治教育,缺乏语文文化知识的教育,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难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人文素质。因此,学校和教师应当注重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化意识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提高教师素质

目前,语文教师是我国语文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文化意识教学的效果,从而影响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人文素质的提升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不断提高文化知识,同时提高对文化意识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掌握相关文化知识,推动我国中学语文文化意识教学的不断发展。[3]

3、加强语文文化内涵挖掘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尤其是汉字,不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也是民族思维方式的主要反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强语文文化内涵挖掘,不断提高初中语文文化意识教学素质。如通常情况下,汉字都是一字多义,除了其本义外还有其他引申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汉字起源和汉字文化内容的挖掘。如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我国古代、现代文学作品以及国外文学作品都具有丰富文化内涵,教学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应当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

4、培养学生文化批判意识

凡事都有两面性,我国传统文化也存在一定的糟粕,比如封建迷信知识,对学生的精神和性格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文化意识教学中,应当刚培养学生的批判意思,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摒弃传统文化的糟粕,同时引导学生接受国外优秀文化,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4]

结束语: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有着提升学生语文素质、传承优秀文化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重要意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当注重文化意识,提高教师素质,同时加强语文文化内涵挖掘,并不断培养学生文化批判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资料:

[1] 李伟.论中学语文教学的文化意识培养与文化导入技巧[J].动动画世界・教育技术研究,2012,(5):113.

[2] 何跃.论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下的文化意识与人文意识的培养[J].中学语文:下旬,2012,(8):4-6.

优秀素质培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舞蹈教育;大学生艺术素质;作用;强化

艺术素质是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构成,舞蹈教育则是培养和强化大学生艺术素质的有效途径。舞蹈教育工作者应就当前高校开展此项教育活动的现实情况进行细致分析,探索其中的客观规律和相关原则,寻求提高舞蹈教育实效性有效策略和重要举措,为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质做出积极的努力。

1舞蹈教育对于培养和强化大学生艺术素质有重要的作用

作为综合素养的一部分,艺术素质是指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主要包括对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产品或行为的欣赏、感受、认知和表现。舞蹈是人类用于表达情感的最古老、最直接的艺术形式,参与舞蹈艺术实践可以达到抒怀、陶冶性情、提升审美层次的目的。舞蹈教育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艺术教育活动,高校舞蹈教育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舞蹈实践,由学生亲身参与,以自身肢体展现形态之优美、抒发内心情绪情感;二是舞蹈欣赏,组织广大学生通过欣赏、品鉴、感受舞蹈艺术,丰富他们的审美感知、提升他们的审美水平,这对于培养和强化高校大学生艺术素质有着积极的作用。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经济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特殊时代,这个时代迫切需要的是具备一定综合素养、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而鉴于舞蹈教育在大学生艺术素质培养和强化方面的重要作用,在高等学校开展舞蹈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2开展舞蹈教育培养和强化大学生艺术素质的相关原则

艺术素质的培养和强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了更好地实现高校舞蹈教育的目的,应把握舞蹈教育和艺术素质培养的内在规律和重要原则,将此项工作做到实处:

(1)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和自身素质,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其特点的学习方法的教育策略。作为一种艺术素质教育,舞蹈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要培养出所谓的“专业”舞者,而是强调学生在艺术知识积累、艺术欣赏和感知能力等方面的提升。每一名大学生在舞蹈学习方面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舞蹈教育的开展必须要尊重他们实际基础,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其发展。

(2)循序渐进原则。循序渐进,是指按一定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顺序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科学方法和技能。艺术质素的培养和强化,必须在坚持根本目标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和推进下去。因此,开展高校舞蹈教育首先应明确总体目标,并科学制定好阶段性目标,引导大学生逐渐更深一步地参与到舞蹈教育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素质。

(3)相互配合原则。艺术素质的培养和强化并不是孤立的行为,是需要与其他类型的艺术教育或文化知识教育相互配合的。因此,高校在开展舞蹈教育的同时,也要强调舞蹈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之间的协调与统一,使之成为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中的有机构成,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3开展舞蹈教育培养和强化大学生艺术素质的有效策略

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艺术素质的培养和强化是十分必要的。在高度重视高校舞蹈教育的基础上,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做好这一工作:

(1)提高教师水平。教师是舞蹈教育开展的具体操作者和执行者,舞蹈教师队伍的素质是舞蹈教育有效实施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必须要培养和锻造一支优秀的舞蹈教师队伍,提升他们的艺术素养、舞蹈技能和师德水平,使其在舞蹈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首先,可采取更为灵活的人才聘用制度,以吸纳更多优秀的艺术人才加入到舞蹈教育事业中来,充实舞蹈教师队伍;其次,学校要为舞蹈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和学习机会,鼓励他们通过自学、进修等多种途径提高舞蹈技能、教学水平和学历层次;最后,要建立公平客观的激励考评机制,对于那些为高校舞蹈教育做出积极贡献的教师给予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奖励,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2)改善教学环境。与其他类型的教育相比,舞蹈等艺术素质教育对于教学环境和条件的要求更高,需要有专业的舞蹈教室、乐器配备、灯光舞美等设施设备,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广大学生服务,更顺利地开展舞蹈教育教学工作。因此,高校要保障并提高舞蹈教育质量,就必须要加大教育资金投入,积极改善本校舞蹈教育的教学环境,满足舞蹈艺术教学的实际要求,为舞蹈教育事业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持。

(3)成立艺术社团。艺术社团是高校大学生展示自身舞蹈艺术才能、实现艺术梦想的重要平台,也是活跃在高校,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积极力量。通过成立艺术社团,能够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艺术发展环境,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强化协作沟通能力,是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参与舞蹈艺术活动、提高自身艺术素质的有效举措。

(4)参与社会实践。当前,高校已经不再是与世隔绝的“象牙塔”。增强大学生与外部世界的沟通与联系,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已经成为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高校管理者应当为本校学生参与舞蹈艺术实践活动创造条件,如,组织学生进行舞蹈专题晚会,与一些艺术团体进行友好交流,等等。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更加充分地感受舞蹈艺术的魅力,并真正爱上这门古老而历久弥新的艺术。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更多地集中在人才培养和科技发展两方面,我们需要更多创新型、多元化、高素质的优秀人才。艺术素质在人成长的过程中,始终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甚至对其他方面素质的养成,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培养和强化大学生艺术素质,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实施包括舞蹈教育在内的美育也已经成为推动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应针对当前高校舞蹈教育的实际情况,遵循舞蹈教育的客观规律和相关原则,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推进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培养具备一定艺术素质的优秀人才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国宾,平心,焦立森.关于舞蹈美育与素质教育的研究――兼谈舞蹈在美育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2(06).

优秀素质培养范文第6篇

小学教师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而目前教师中普遍存在着综合素质参差不齐、教学理念急需改进、职业意识较为淡漠、教学能力有待提高、学习研究精神不足、职业倦怠思想普遍等一些列问题。本文通过对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对如何成为一名优秀小学教师的思考。

关键词:小学教师;素质;能力;问题;目标要求;思考

刚刚结束的2015年两会,提出了“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人才支撑,全面深化改革需要人才支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离不开优秀人才的支撑。而小学教师是人才奠基阶段的引导者,小学教师所肩负的责任重大、光荣而艰巨,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是摆在每一位小学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如何不断增强师德修养、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树立责任意识,从而提高自身素质,逐步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值得每个人认真思考、积极探索。

一、小学教师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分析

1.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任何事物都是历史的、辩证的,目前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的状况是客观存在的。原因有多个方面,一是历史遗留问题,部分中老年教师接受新事物较慢,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落后于目前教学工作的要求;二是部分年轻教师工作经验不足、责任意识不强;三是教师队伍低学历比例仍然较高;四是多数学校重使用、轻培养的问题较为严重,等等。这些都是造成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的主要原因。

2.教学理念急需改进

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步伐逐步加大,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教育理念的改进。在传统教育思想影响下,很多小学教师注重学生成绩重于学生全面发展,关注群体教育忽视个性化发展,注重知识传播忽视创新思维培养,以教为主忽视学生主观积极性的调动、培养模式千人一面忽视学生个体特点,注重知识灌输忽视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培养等教学理念都急需改进。

3.职业意识较为淡漠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崇高的职业。但作为小学教师,由于待遇偏低、工作压力大、发展前景受限、幸福指数偏低等多种原因,一方面并未能吸引太多优秀人才加入教师队伍,目前队伍中多数在择业中也并不是自己的理想选择,所以教师职业热情低、职业意识淡漠、责任感不强的状况普遍存在。特别在农村小学教师中更为严重。

4、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对小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我们的教师队伍在课程设计、教学创新、教学艺术、课堂管理等方面均有所欠缺,同时能把素质教育、心理疏导、个性化培养等要求贯穿在日常教学中的情况更是凤毛麟角。课堂上仍然采取灌输方式教学、对学习能力较差学生采取放任方式、与家长沟通采取告状方式的情况普遍存在。

5.学习研究精神不足

终身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学理念,是对所有教师的基本要求。徐州特级教师张兴朝老师曾经说过“一个教师无论读多少书都不算多,但一个老师如果不读书,就不会成为一个好老师”。但目前小学教师的学习多数处于依靠个人自觉的状态,虽然教育主管部门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一问题,并通过网络课程等方式督促教师学习,但效果还不明显。主要原因在于没能真正调动教师个人学习的积极性。小学教师教学内容相对固定、职称晋升没有太多科研要求、对学生的知识面拓展以及素质教育又缺乏相应的考核措施,再加上职业意识不强,都是造成学习研究精神不足的主要原因。

6.职业倦怠思想普遍

众所周知, 教师职业是一项高压力高强度的职业, 持久的压力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 就容易导致教师身心疲惫、 沮丧、 压抑 , 甚至对生活和工作悲观、冷漠,最终形成职业倦怠。小学教师由于天天面对未成年学生,在学生教育、教学组织等方面面临较大压力,加之各种考核、对学生成绩的担忧、个人发展前景的受限,职业倦怠思想普遍存在。

二、当前人才培养对小学教师的新要求

1.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

事业心是一个人做好一项工作的基础,只有具备强烈的事业心,才有可能完成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所肩负的人才培养任务。由于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效应影响、加之小学教师成就感不强、付出和收获往往不成正比或者效果不太明显等因素,强烈的事业心成为我们小学教师应该大力倡导和培养的重要方面。同时,我们所肩负的不仅是学生教育、教学、管理的一般性工作,而是关乎国家前途命运、民族兴衰成败的重要使命,这种使命感将会进一步激发我们积极投身工作的热情和培养优秀人才的责任感。

2.国际化的理念和视野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已经到来,我们所面对的竞争对手既有对自身的改革、改进,不断创新,更要直接面对世界上所有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所以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所培养的人才就必须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如果作为教师没有国际化的理念和视野,仍然闭门造车,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学生。

3.正确的发展观和人才观

小学教育是学生终身学习的起点,是孩子成长重要的启智阶段,所以小学教师能否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人才观非常重要。如果不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而以学生学习成绩、是否听话等直观表面因素判断学生,就可能对学生做出简单的表扬、批评,个别学生会表现出不正确的优越感,从而可能影响孩子正确的自我评价,也可能对部分学生造成伤害。在教育实践中,就可能不遵循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要求,不能采取因材施教的教育策略,从而影响学生获得自身的最大发展。

4.精湛的教学方法和艺术

具备精湛的教学方法和艺术是所有教师的共同目标,对于小学教师尤为重要。少年儿童自控能力相对较低,尤其当前来自网络、游戏、手机等各方面的诱惑层出不穷,注意力不集中成为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能否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并能把素质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精湛的教学方法和艺术是基本要求。

5.厚实的业务素质和能力

一方面,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求一瓢水,这是作为一名老师的基本要求。要把知识教给学生,自己首先要融会贯通,经过提炼加工,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小学生的特点,以最容易让学生接受的方式传授给他们;另一方面,处在信息社会,学生收获的信息不仅来自学校,而是来自于家庭、社会、网络各个方面,这也形成了对教师知识积累的挑战,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增强知识储备,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能力。

6.终身学习的理念和创新精神

处在知识大爆炸的年代、当代学生的新特点和重视学生素质培养的新要求,以及承担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不仅要求教师具有开阔的事业、厚实的业务知识,还要求教师具备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教育管理知识素养和一定的政治理论知识素养,如果只有学生阶段在学校所受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同时,能否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是国家竞争力的关键,要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教师必须具备创新精神。

三、如何成为一名优秀小学教师

1.落实使命,培养责任意识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责任感是成为优秀教师的首要条件。有了强烈的责任感与事业心,教师才会乐业、敬业,也才能一辈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师的责任感首先来自于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及愿意献身教育事业的坚定信念。而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培养则一方面源于自觉接受党的教育,增强对自己所肩负的人才培养重任的认识,增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成就感、自豪感;另一方面源于个人修养和自觉,能够意识到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对民族国家负责、对每一个学生的家庭负责、对每一个自己所教的学生一生的前途和发展负责;同时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不仅应该加强教育,也应该通过一定的奖惩机制来激发教师强烈的责任意识。

2.不断学习,提高业务素质

业务素质的提高,一是教师相互之间的学习交流,这也是目前较多采用的方式;二是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根据不同教师的具体情况,把教师送到办学水平较高的学校学习研修,切身感受先进学校教学经验、师德师风、学术氛围;三是教师通过自学、进修等方式进一步提升自己学历;四是根据不同教学科目制定指导规范,对教师日常教学工作进行具体指导;五是制定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通过学生评价、领导评价、专家评价、教师互评等形式督促教师不断提高业务素质。

3.因材施教,把准学生脉搏

小学生应该是学生中个体类别最复杂的的群体,又处在习惯养成、思维方式形成、价值观形成、智力启发的关键时期,而且他们判断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我保护和自省能力都相对较弱,所以把准学生脉搏,在普遍性教育的基础上能够巧妙地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是我们必须面对和研究、并在实践中加以探讨的课题和努力方向,只有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才有可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也才有可能培养出优秀人才。

4.全面发展,适应素质教育

民族振兴、国家兴旺、社会进步依赖于公民素质的普遍提高,而不是少部分优秀人才,这也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着眼点之一。教师要懂得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能够把素质教育贯穿于日常工作的始终,首先自己要具备全面发展的基础和素质教育的能力。一方面要提高素质教育的意识。素质教育涉及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不是过去简单的理解为重视音乐、美术、体育相关课程就是素质教育。对学生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品德修养、守纪意识、价值观念、审美情趣、身心健康、思维锻炼、智力开发、能力培养等都是素质教育的构成因素,教师要能够时刻意识到,并身体力行,自觉在日常工作中予以体现,并内化为自身素质的一部分。

5.言传身教,发挥“师”、“范”作用。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正如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言传身教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言论,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小学生有自身的特点,他们虽然判别能力弱,但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具有直接的影响。小学生更喜欢学习他们喜欢、佩服的老师的课程,愿意接收他们的教育,教师要想在教书育人工作中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必须从自己的一言一行做起,以高尚的人格感召学生、以渊博的学识吸引学生、以开阔的视野引领学生、以博大的胸怀接纳学生等等,都是我们小学教师的努力方向。

6.加强研究,培养创新意识

只有具有创新意识的老师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而创新意识的培养有赖于教师的不断学习、思考和研究。在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中,已经明确提出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要做到这些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勤于研究、乐于思考、善于总结。

7.更新理念,培养国际化视野

先进的教学理念包括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发展的理念、素质教育的理念、创造性理念、主体性理念、个性化理念、开放性理念、多样化理念、生态和谐理念、系统性理念等等,而国际视野是拓展和培养教师先进理念的重要渠道。要回答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需要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认真反思。只有在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总结我国多年形成的优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不断了解和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方式和理念,才有可能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小学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是关乎民族振兴的伟大事业,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更应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历史重任,对所从事的工作应该充满自豪感和使命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成才、为每一个家庭的和谐幸福、为我们生活社会的不断进步、为伟大祖国的强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做出自己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谭荣凤 21世纪小学教师素质的新思考.柳州师专学报,1998(4).

[2]陈寒等 小学教师能力素质结构的研究评述.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10).

[3]花凤月 论小学教师的幸福感.中国校外教育,2014.

[4]胡林; 李欣晏 小学教师素质现状及问题研究――以江西省为例.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 2011.

[5]文进荣 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教育与职业, 2015.

[6]汪静 谈教师素质师德为先.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13.

优秀素质培养范文第7篇

一、加强音乐基础知识的掌握

根据笔者在校经验来看,高职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的掌握甚是薄弱,除了钢琴知识掌握的较好外,其余的理论知识相对掌握较差。例如,曲式、和声、西方音乐史、中国音乐史以及熟知的名曲等都知之甚少。对于名人也仅仅局限于莫扎特、贝多芬、肖邦、聂耳、冼星海等,其余的大师都不是很知晓,这样的结果就局限了学生理论层面的全覆盖,也无法对幼儿听力、听觉进行全方位的培养,更是影响了幼儿潜能的全面挖掘。

学生乐理知识的缺失也是非常严重的。大部分高职学生不认得五线谱,仅仅只靠简谱进行学习、上课以及教学,甚至也不认得拍子与拍号,不认得升降记号,更是不认得调号,这就大大增加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也阻碍了学生在以后学习、教学、就业等发面的发展。除了理论知识,学生的音乐欣赏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名曲、熟知的曲子,学生都无法进行分辨与讲解,更不清楚是谁所作,这逐渐就限制了学生音乐感知的能力,也限制了学生为以后教育幼儿产生了阻力。在熟知乐曲的能力下,能够详尽的掌握乐曲的风格特点,也可以将乐曲进行拆分,对幼儿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二、提高高职音乐教师的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的雄厚才能够更好地教育学生。一个优秀的高职院校,必须拥有雄厚的教育团体,对学生进行从理论、实践再到升华实践的完美蜕变,也是为学生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追求更完美的师资团队,高职院校需要扩大自身的师资力量,扩大教师团体,可以引进名校或者社会上知名的音乐人才,或者聘请外校的专业人才,以达到扩充教师团队的目的,从而达到为学生提供充沛的艺术导师。这些外请的教师一定都是非常优秀的教师,所以这些优秀的教师用自己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来渲染学生们,用自身的专业魅力来影响学生的学习,为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审美观。为了这个教学目的,所有的高职院校都在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以达到培养更优秀、更全面的人才教师,而教师音乐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幼儿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音乐素质培养有别于一些专业技能的培养,而是提高学生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综合素质与全面能力,为以后学生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幼儿刚刚接触世界的时候,一切都是懵懂的状态,音乐可以激发孩子的潜能,塑造儿童活泼的性格,使孩子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可以更快地融入校园生活中。学生作为未来幼儿的教师事业的中流砥柱,自身的音乐素质和能力高低直接影响以后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高职院校的最终教学目的是为国家培养优秀的幼儿教师。为了这个教学目的,所有的高职院校都在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以达到培养更优秀、更全面的人才教师,而教师音乐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幼儿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音乐素质培养有别于一些专业技能的培养,而是提高学生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综合素质与全面能力,为以后学生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幼儿的认知、学习过程中,音乐是幼儿最容易接受的教育,具有别具一格的教育魅力。

三、提高学生音乐创造力的培养

音乐创造力是学生学习阶段音乐素养和能力的最高表现,不仅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而且还要进行集中培训达到升华。可以让学生先从节奏入手,然后创作旋律,最后达到创作乐曲,并且逐步提高学生音乐创造水平。节奏是音乐坚实的骨骼,就像大楼里的地基,地基需要反复的夯实、认真构架,节奏也就需要反复的练习,并且认真对乐曲的构成进行商榷,直到提炼出完美的节奏型。旋律是音乐的灵魂,就像人一般,人如果没有灵魂,就如同行尸走肉一般,这就说明旋律对音乐的重要性。让学生创作乐曲,对学生的视唱能力与对音乐音准的把握有很大的提升。但由于全国整体高职院校学生音乐素质都普遍不高,所以可以欣赏音乐的基础上,在进行创作,也可以从学生熟悉的民歌入手,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集体讨论,将讨论结果进行筛选、斟酌、提炼、修改直至成型。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不仅学生的综合素质将会提高,而且学生会主动地去体会并创作出一些作品,使学生自己的音乐素质不断提高,也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四、着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优秀素质培养范文第8篇

西北联大在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它是中国高等学校区域分布由“点”、“线”布局向“面”的布局演化的历史性转折,它将高等教育制度系统地传入西北,奠定了西北高等教育的基础;它从知识、思想、文化等方面促进了西部地区的社会进步,为战后中国西北建设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为21世纪的西部大开发蓄积了宝贵的人力资本;特别是它凝聚和发扬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共赴国难的团结精神,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周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凝聚了两大光荣传统:文化传统与革命传统。我们希望通过回顾西北联大的历史,更加全面地了解20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的精神传统、传承和文化创新,诚邀海内外专家学者赐稿,共襄盛举。

主持人:西北大学校长方光华教授

中图分类号:G64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31(2012)03-0005-03

2011年4月,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如何发挥高等教育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高等学校如何践行文化育人?我认为要努力提高“两个自觉”。

一、努力提高大学的文化自觉

大学要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大学要出高水平、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大学要直接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这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大学的三大职能,即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直接为社会服务。这些观点都被人们所认同、所接受,也是大学一直所践行的。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在所有这些大学职能背后的文化背景和内涵。从历史的长河来看,大学的重要功能就是传承、实践、创造文化。从这一意义出发,大学就是实践文化、传承文化、创造文化的场所。优秀的传统文化滋养了大学,大学同样承担着实践、传承、创造文化的重任,特别是通过一代又一代人才的培养来实现她的这种功能。大学正因为通过培养一代又一代的人来实践、传承、创造文化,满足国家、社会永恒的需要,才得以源远流长。大学教育不仅在于知识和信息的传递,更在于她具有潜移默化的文化影响力,这是一种内在的不可替代的教育力量。而要让这种文化熏陶力量发挥积极作用,就必须提高大学文化自觉,建设一种追求真善美、有使命感和社会担当的文化精神。

大学的文化自觉,在于大学要有强烈的文化使命感。任何一个国家的大学都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使命,当代中国的大学应该摆脱纯粹的功利性甚至是工具理性的困扰,在走出“象牙塔”,融入时展潮流的同时,更应牢记其民族的使命、文化的重任,更应自觉地认识、领悟和把握自身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历史责任。

大学的文化自觉,也在于自觉地将文化建设融入人才的培养的全过程。大学的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密切相关。经过多年的体制改革特别是管理体制改革,我国大学的科类单一状况已经明显地改变,很多大学的学科更加综合,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得到了加强;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逐渐融合起来。这不仅改善了人才培养的环境,给学生更加广泛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我们的大学更好地把实践文化、传承文化、创造文化与培养高素质人才有机地结合起来,从重理轻文、单纯培养“专业”人才、单纯传授专一知识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大学的文化自觉,更在于积极推动文化的发展与创新。促进文化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是大学弘扬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无论是学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教学科研的改革与发展,都与促进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密切相关。只有把大学的具体任务、短期任务和大学的历史使命、长远目标更好地结合起来,也就是把学校自身的建设与实践文化、传承文化、创造文化的任务自觉地结合起来,我们的大学才能担当起弘扬中华文化的重任。同时,大学直接为社会服务,更重要的也要体现在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上,要以直接促进全社会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为己任。

二、努力提高学校素质教育的自觉

大学践行文化育人,实施全面素质教育是根本路径。今天,我国素质教育取得了很大成绩,同时,对素质教育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我们还要进一步提高对素质教育的自觉,提高对素质教育的认识。

1.我国高校实施全面素质教育是以文化素质教育作为突破口和切入点的。在高校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开始时引起过一些争论和质疑,但时间很短,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很快就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原因在于它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以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授与熏陶为内核,引起了学生和教师的极大兴趣。在许多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报告几乎场场爆满,从而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思索。文化素质教育之所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引起轰动,同时又久盛不衰,其关键就在于“文化”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