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的关系

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的关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的关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的关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股权治理;技术创新;股权集中度;产品市场竞争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2)02-0241-05

黄 蕾(1974―),女,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财务理论。(江西南昌 330013)

本文系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项目“控股股东对企业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10GL20)的研究成果。

产品市场竞争作为公司外部治理机制之一,它可以通过竞争压力使得企业有破产或被兼并的可能性,从而促使企业所有者加强公司内部治理与技术创新。产品市场竞争对股权治理是否有影响?它们是替代还是互补关系?企业技术创新是否受其影响?本文在结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产品市场竞争、股权治理与企业技术创新三者结合,分析在不同产品市场竞争下的股权治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一、研究假设

自20世纪80年代起,产品市场竞争作为公司的外部治理机制之一开始受到经济学家的关注。Eicher和Kim将产品成本、市场份额等变量引入产品类别模型后发现,在高科技产业,产品市场的竞争能够促进技术创新[1]。但也有学者认为竞争对企业研发既有正向的也有负向的影响,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倒“U”型关系。我国学者对竞争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提出了一系列理论,主要归纳为三种观点:一是产品市场的竞争度与企业技术创新呈倒“U”型关系;二是竞争与较为分散和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的提高存在互补关系;三是产品市场竞争与公司内部治理存在着互相替代的关系,激烈的产品市场竞争可以控制甚至帮助无效内部治理机制。基于此,本文在考察股权治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作用时,认为股权治理对企业技术创新决策影响时,产品市场竞争对不健全的股权治理影响力有控制与改善的作用,提出假设:

假设1:产品市场竞争与股权治理为替代关系,它们共同对企业技术创新进行影响。

Hill[2]等学者通过实证发现企业个人股权的集中度与R&D投入存在比较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国内,关于股权集中度与技术创新存在“U”型变化、正相关关系、三次曲线关系等观点。通过研究文献我们可以发现,市场的竞争度对企业的技术创新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过高的市场竞争会造成企业的技术创新压力过大,竞争激烈的市场对公司的股权集中度又存在制约作用,不同的股权集中度又影响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产品市场竞争越激烈,市场竞争对不完备的股权治理越有完善和修正作用。本文认为高股权集中度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因为股权集中可以节省企业股东决策的时间,市场不管是高竞争度还是低竞争度对股权集中度的影响,只是起到限制的作用,不需对其进行改善,据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在高产品市场竞争条件下,股权集中度与企业技术创新呈正相关关系;低产品市场竞争度下,股权集中度与企业技术创新呈正相关关系。

Raider[3]认为国有企业与私有企业相比,它的创新动力和创新效率更低;Margolis[4]对美国能源产业的投入进行研究发现,该产业中政府是研发投资者,造成该产业中创新的所有权模糊,导致技术创新投资的收益长期较低。同时,我们还发现国内外文献大都认为国有股的存在不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而法人股及流通股的存在则有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但本文认为高产品市场竞争可以对国有股比例的不利影响起到改进作用,只要存在市场竞争,由于国有股的存在而导致的企业技术创新问题就能够得到改善,而较弱的低产品市场竞争对国有股的激励作用却不够,法人股与流通股本来就对企业技术创新有积极的作用,在市场竞争的监督下更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决策。于是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在高产品市场竞争条件下,国有股比例与企业技术创新呈正相关关系;在低产品市场竞争条件下,国有股比例与企业技术创新为负相关关系。

假设4:在高产品市场竞争条件下,法人股比例与企业技术创新呈正相关关系;在低产品市场竞争度下,法人股比例与企业技术创新呈正相关关系。

假设5: 在高产品市场竞争条件下,流通股比例与企业技术创新呈正相关关系,在低产品市场竞争度下,流通股比例与企业技术创新为正相关关系。

大股东的存在,尤其是控股股东的存在,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由于大股东的股权非常集中,它们往往会利用其控制权将上市公司掏空,而其他股东却很难对其实施有效的监督。显然,在技术创新方面,大股东也可能在关于技术创新的投资决策与风险分担方面实行利己政策,因此,认为存在第二股东或有实际控制力股东是减轻大股东利己政策的有利政策。其二,大股东的存在尽管可以强化对公司经营者的监督,但大股东与其他股东利益是否会达到一致性,他们是否是为了共同的利益对管理者实行监督?本文认为股权制衡无论是在高市场竞争还是低市场竞争下对公司业绩以及企业技术创新水平都有提高作用,股权制衡与市场竞争的关系为替代关系,共同对技术创新发挥作用。在此我们提出最后一个假设:

假设6:在高产品市场竞争条件下,股权制衡与企业技术创新呈正相关关系,在低产品市场竞争下,股权制衡与企业技术创新为正相关关系。

二、变量、模型和数据来源

(一)变量设定

解释变量:本文将HHI指数作为衡量产品市场竞争度的替代变量,HHI=∑i(Xi/X)2,其中Xi为企业i的销售额。采用公司前五大股东持股百分比之和来度量公司的股权集中度,用CR5表示;国有股比例设为GYGR;法人股比例设为FRGR;流通股比例设为LTGR;股权制衡表明的是其他股东对第一大股东的制约作用,本文采用宋增基、徐叶琴[5]的方法,即股权制衡(GQZH)=第二至第五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和/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被解释变量:本文将企业的研发投入(RD)以及研发费用支出/销售额(RDXR)作为技术创新的替代变量,为了使数据更具有平稳性,在进行回归时用研发投入的自然对数(LNRD)来替代研发投入。控制变量:公司规模因素,自熊彼特提出创新理论以来,公司规模就被学者们认为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影响作用,因此本文将公司年末营业收入的自然对数作为衡量企业规模的变量,用LNZZC表示;公司业绩对企业的研发投资也具有影响作用,本文将ROA作为控制变量;公司负债对企业的技术创新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也是控制变量,用ZFR。变量的定义及度量见表1。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建立如下模型:

LNRD=α0+α1HHI+α2CR5+α3GYGR+α4FRGR+α5LTGR+α6GQZH +α7HHI*CR5 +α8HHI*GYGR +α9HHI*FRGR +α10HHI*LTGR +α11HHI*GQZH +α12LNZZC +α13ROA +α14ZFR +ε (1)

RDXR=α0+α1HHI+α2CR5+α3GYGR+α4FRGR+α5LTGR+α6GQZH +α7HHI*CR5 +α8HHI*GYGR +α9HHI*FRGR +α10HHI*LTGR +α11HHI*GQZH +α12LNZZC +α13ROA +α14ZFR +ε (2)

(二)数据来源

本文以2007―2009年在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并进行以下筛选:首先剔除金融行业公司,因为金融行业公司由于其本身的特点导致其行业竞争性和研发力度不强;扣除了连续亏损的公司即ST、PT的公司;剔除了资料不全的公司,最后获得1100个样本公司,参照2001年4月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的有关规定将公司分为12个行业,以上所有数据均来自国泰安的CSMAR数据库。本文主要采用Spss11.5与Eviews3.1进行实证分析。

三、实证分析与结果

(一)不同行业产品市场竞争度的描述

HHI指数合理地反映了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大致反映了市场竞争程度,当产业内容纳的企业数目一定时,HHI指数越小,产业内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激烈,HHI指数越大,产业内企业之间的竞争越小,0.25是HHI指数的临界值,若HHI指数小于0.25,说明产品市场竞争度高,反之说明产品市场竞争度低。表2给出了不同行业的产品市场竞争度。

(二)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通过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研销比、股权集中度、国有股比例、法人股比例、流通股比例以及股权制衡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我们可以看出,1100个样本的研发投入量均值仅为12.86亿元,研发投入量的相对数即研销比均值为2.9351%,说明我国企业对技术创新不够重视,企业的技术创新投资量比较低。在股权集中度方面,最大值为70%,均值为60.19%,股权集中度较大,国有股比例最大值为63%,平均值为48.8%,表明我国企业中存在较多的非流通国有股,法人持股比例的最大值为48%,均值为19.1%,标准差为0.11796,流通股比例最小值为20%,最大值为38%,均值为31.95%,说明在我国流通股比例较低,这样就会导致我国上市公司在经营过程中控制权过度集中在国有股手中,因此容易损伤其他股东的权利。股权制衡情况最大值为2.94,均值为0.6031,说明我国的股权制衡效果较好。

(三)回归方程检验结果及分析

根据所设定的模型,我们分别对高竞争度行业和低竞争度行业进行了相关性检验,从表4中可以看出:在高竞争度行业中,股权集中度、国有股比例、法人股比例以及股权制衡与企业技术创新投资相关系数为正,流通股比例与研发投入及研销比的相关系数为正,但是显著性不强;股权集中度、国有股比例、法人股比例以及股权制衡与产品市场竞争交互项为负,流通股比例与产品市场交互项负相关关系但未通过检验。在低竞争度行业中,股权集中度与企业研发水平相关系数为正,但是相关系数小于高市场竞争下的相关系数,产品市场竞争与股权集中度的交互项系数为负。国有股比例、流通股比例与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为负相关关系,但流通股比例与技术创新水平相关性未通过检验,国有股比例与产品市场竞争交互项为负但相关性不强,流通股与产品市场竞争交互项为负未通过检验,法人股比例与技术创新水平为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与高竞争度下的相关系数相比更小,且法人股比例与产品市场竞争交互项为负。股权制衡与企业技术创新投资相关关系系数为正,股权制衡与产品市场竞争交互项为负,表明股权制衡与公司的研发投资强度为正相关关系。

四、实证发现与主要结论

通过对高竞争度与低竞争度情况下股权结构与企业技术创新投资的相关性比较分析,我们发现:

股权集中度越高,大股东为了提高自身的收益,更会关心企业的长期发展,而企业技术创新投资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大股东会积极地进行技术创新投资活动,从而更能促进其为了公司的发展而谋求技术创新。

对于国有股,在高产品市场竞争下,由于竞争的加剧使得国有股人发展企业的意识增加,他们更会注意企业经济利益方面的问题,不仅关心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并且更关心企业是否能够获得核心竞争力进行发展从而使其与企业职工利益增加,产品市场竞争与国有股比例关系表现为替代关系,所以国有股比例大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制定,市场的竞争激励国有股人进行技术创新投资。在低产品市场竞争中,两者的替代关系没有通过检验,原因可能是因为我国低竞争度行业中大部分上市公司都是以前的老国有企业进行改制而来的,这种企业在面对竞争时过分依赖政府而不是自身,在对待技术创新上会选择保守的战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市场竞争不是万能的,特别在我国低产品市场竞争下,它的改善作用也没有能力治理所有不利因素。

法人股与国有股相比,其产权较为清晰,代表的相当一部分是集体资本或民营资本,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直接关系到法人股的切身利益,并且法人股持有者一般参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比较熟悉企业的经营状况,所以他们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投资项目的关注程度较高。

从实证结果中我们还发现:流通股比例在高竞争度行业中与企业技术创新关系为正但显著性不强,在低竞争度行业中为负也未通过检验,流通股与产品市场竞争的交互项在两个市场竞争度下虽都为负,但是均没有通过检验,这是由于在我国流通股比例较少,而我国产品市场竞争总体水平也不高,流通股对企业的经营者无法起到监督作用,所以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甚微。

股权制衡对企业研发均为正面影响,且与产品市场竞争的交互项为负并通过检验,但是高竞争度行业中相关性更低,这是因为在高竞争度行业中外部竞争对第一大股东能起到更好的监管作用,从而使第一大股东对公司的研发起到积极作用,而减少了其他大股东对第一大股东的监督。

[参考文献]

[1]Eicher T, kim S.“Market Structure and Innovation Revisited; Endogenous Productivity, Training and Market Shares.”Working Paper, 1999.

[2]Hill C W L, Snell S A.“External control, corpo-rate strategy and firm performance in research-intensive industrie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8,(9).

[3]Glenn C Loury.“Market Structure and Innovation”.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ume:93,lssue:3,1979.

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的关系范文第2篇

课题来源:单位自拟课题或省政府下达的研究课题

选题依据:

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是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前提和依据。通过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 可以使企业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有正确的把握, 从而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以减少技术创新决策过程中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只有在正确把握技术创新发展方向的前提下, 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开展,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得到不断加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商业中, 企业的技术创新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前途与命运, 为了确保技术创新工作的正确性,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有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可分为趋势外推法、相关分析法和专家预测法三大类。

(1)趋势外推法。指利用过去和现在的技术、经济信息, 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和规律, 在分析判断这些趋势和规律将继续的前提下, 将过去和现在的趋势向未来推演。生长曲线法是趋势外推法中的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美国生物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raymond pearl提出的pearl曲线(数学模型为: y=l∕[1+a?exp(-b·t)] )及英国数学家和统计学家gompertz提出的gompertz曲线(数学模型为: y=l·exp(-b·t))皆属于生长曲线, 其预测值y为技术性能指标, t为时间自变量, l、a、b皆为常数。ridenour模型也属于生长曲线预测法, 但它假定新技术的成长速度与熟悉该项技术的人数成正比, 主要适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扩散预测。

(2)相关分析法。利用一系列条件、参数、因果关系数据和其他信息, 建立预测对象与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模型, 预测技术的发展变化。相关分析法认为, 一种技术性能的改进或其应用的扩展是和其他一些已知因素高度相关的, 这样, 通过已知因素的分析就可以对该项技术进行预测。相关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导前-滞后相关分析、技术进步与经验积累的相关分析、技术信息与人员数等因素的相关分析及目标与手段的相关分析等方法。

(3)专家预测法。以专家意见作为信息来源, 通过系统的调查、征询专家的意见, 分析和整理出预测结果。专家预测法主要有: 专家个人判断法、专家会议法、头脑风暴法及德尔菲法等, 其中, 德尔菲法吸收了前几种专家预测法的长处, 避免了其缺点, 被认为是技术预测中最有效的专家预测法。

趋势外推法的预测数据只能为纵向数据, 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时, 只能利用过去的产品技术性能这一个指标来预测它的随时间的发展趋势, 并不涉及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科技、经济、产业、市场、社会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在现代商业经济中, 对于产品技术发展的预测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产品过去技术性能指标按时间的进展来类推, 而应系统综合地考虑现代商业中其他因素对企业产品技术创新的深刻影响。相关分析法尽管可同时按横向数据和纵向数据来进行预测, 但由于它是利用过去的历史数据中的某些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因素求出的具体的回归预测式, 而所得到的回归预测模型往往只能考虑少数几种主要影响因素, 略去了许多未考虑的因素, 所以, 所建模型对实际问题的表达能力也不够准确, 预测结果与实际的符合程度也有较大偏差。专家预测法是一种定性预测方法,依靠的是预测者的知识和经验, 往往带有主观性, 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预测准确度的要求。以上这些技术创新预测技术和方法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但在新的经济和市场环境下, 技术创新预测的方法和技术应有新的丰富和发展, 以克服自身的不足, 更进一步适应时展的需要, 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先进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

目前,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评估中, 一般只考虑如下四个方面的因素: (1) 技术的先进性、可行性、连续性; (2) 经济效果; (3) 社会效果; (4) 风险性, 在对此四方面内容逐个分析后, 再作综合评估。在综合评估中所用的方法主要有: delphi法(专家法)、ahp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估法、决策树法、战略方法及各种图例法等, 但技术创新的评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其中存在着广泛的非线性、时变性和不确定性, 同时, 还涉及技术、经济、管理、社会等诸多复杂因素,目前所使用的原理和方法, 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评估科学性的要求。关于技术创新评估的研究, 在我国的历史还不长, 无论是指标体系还是评估方法, 均处于研究之中, 我们认为目前在企业技术创新评估方面应做的工作是: (1) 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技术创新评估指标体系; (2) 建立一种适应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的综合评估方法。

这种情况下, 神经网络技术就有其特有的优势, 以其并行分布、自组织、自适应、自学习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 可以较好地适应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这类多因素、不确定性和非线性问题, 它能克服上述各方法的不足。本项目以bp神经网络作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构建的基础, bp神经网络由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构成, 各层的神经元数目不同, 由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组成, 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时, 从输入层输入影响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值和评估值的n个因素信息, 经隐含层处理后传入输出层, 其输出值y即为产品技术创新技术性能指标的预测值或产品技术创新的评估值。这种n个因素指标的设置, 考虑了概括性和动态性, 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影响产品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导致产品个体差异的主要因素, 尽管是黑匣子式的预测和评估, 但事实证明它自身的强大学习能力可将需考虑的多种因素的数据进行融合, 输出一个经非线性变换后较为精确的预测值和评估值。

据文献查阅, 虽然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现有原理和方法的改进和完善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如文献[08]、[09]、[11]等, 但尚未发现将神经网络应用于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方面的研究, 在当前产品的市场寿命周期不断缩短、要求企业不断推出新产品的经济条件下, 以神经网络为基础来建立产品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 是对技术创新定量预测和评估方法的有益补充和完善。

三、论文预期成果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项目研究的理论意义表现在: (1) 探索新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 丰富和完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体系; (2) 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 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的发展。

本项目研究的应用价值体现在: (1) 提供一种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定量预测技术, 有利于提高预测的正确性; (2)提供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综合评估方法, 有利于提高评估的科学性; (3) 为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工作提供新的方法论和实用技术。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目标:

以bp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研究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 并建立科学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及设计相应的模型计算方法, 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 对指标和模型体系进行实证分析, 使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用价值。

研究内容:

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佑的相关指标体系确定及其量化和规范化。从企业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方面入手, 密切结合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系统综合地分析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各相关因素, 建立科学的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 并研究其量化和规范化的原则及方法。

2、影响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各相关指标的相对权重确定。影响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各相关因素在输入预测和评估模型时, 需要一组决定其相对重要性的初始权重, 权重的确定需要基本的原则作支持。

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研究。 根据技术创新预测的特点, 以bp神经网络为基础, 构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

4、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设计。根据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基本特点, 设计其相应的计算方法。

5、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学习样本设计。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 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学习样本, 对预测和评估模型进行自学习和训练, 使模型适合实际情况。

6、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的实证研究。以一般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工作为背景, 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进行实证研究。

创新点:

1、建立一套基于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目前,在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方面, 一种是采用传统的指标体系, 另一种是采用国外先进国家的指标体系, 如何结合我国实际当前经济形势, 参考国外先进发达国家的研究工作, 建立一套适合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 此为本研究要做的首要工作, 这是一项创新。

2、研究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及其计算方法。神经网络技术具有并行分布处理、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 能较好地处理基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预测和评估的现实问题, 本项目首次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 这也是一项创新。

五、课题研究的

基本方法、技术路线的可行性论证

1、重视系统分析。以系统科学的思想为指导来分析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 并研究影响因素间的内在联系, 确定其相互之间的重要度, 探讨其量化和规范化的方法, 将国外先进国家的研究成果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建立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指标体系。

2、重视案例研究。从国内外技术创新预测与决策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中,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归纳和总结出具有共性的东西, 探索技术创新预测与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

3、采用先简单后复杂的研究方法。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研究, 先从某一行业出发, 定义模型的基本输入因素, 然后, 逐步扩展, 逐步增加模型的复杂度。

4、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研究工作与具体企业的技术创新实际相结合, 进行实证研究, 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 研究出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成果。

六、开展研究已具备的条件、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及解决措施

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的关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企业技术创新激励

企业技术创新是实现国民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途径,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和动力。而技术创新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机制引导下完成的。技术创新机制主要包括激励机制、决策机制、运行机制、调节机制、扩散机制等。其中激励机制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催化剂在企业整个创新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决定创新速度快慢、创新规模大小、创新质量高低的关键,是技术创新的动力源泉。

一、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建立的必要性

1.技术创新成果的溢出效应与收益的非独占性。企业技术创新的产出,是一个介于公共产品和安全排他性产品之间的产品。这些无形的知识及其物化了的实物产品都可以在技术创新的任何一个阶段、环节溢出,被其他厂家们掌握,得以分享创新带来的收益。由于复制、模仿知识要比创新容易得多,所以复制、模仿者可以在较少研制成本下生产出来,侵犯了创新者的利益,降低创新者的积极性。因此,需要社会有一种制度安排使创新者对其创造的知识成果拥有垄断性的产权,以保护创新者的权益。

2.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与成熟技术的产品相比,技术创新要经过多个阶段、环节才能进入市场,其中每一个环节、阶段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如研发、试验、中试以至大规模生产等阶段都可能出现失败,从而导致大量创新投资化为乌有。不确定性势必也会影响技术创新的动力,因此一定的激励机制也是必须的。

3.技术创新的长周期性。技术创新从投入到产生创新收益的时间间隔长。特别是高科技产品创新,前期投入大、时间长、成本高,而进入市场后的阶段相对较短,市场生命周期日趋缩短。这样创新产品的收益比成熟产品的收益的产生要慢得多,短得多。针对创新的长周期性,需要把依据结果的激励和依据过程的激励结合起来。

二、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的构成

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包含企业内部和外部两个层面。企业内部层面的激励是企业制度激励,激励的主体是企业,客体是企业员工,特别是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研发人员;企业外部层面的激励包括市场激励、政府激励和民间激励,激励的主体是市场、政府和民间组织,客体是企业。

1.企业内部激励。企业内部激励作为一种微观激励系统,通过企业产权制度激励、企业制度激励来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

(1)产权激励。产权激励是通过确立创新者和创新成果的直接利益关系来达到激励创新的目的。一方面,产权制度确立了创新者和创新成果的直接利益关系,内化了技术创新的外部性,增加了创新主体的收益,调动了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产权制度的安排,明确界定了创新主体间的权益关系,为技术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减少了技术创新的交易费用。产权激励是最经济、有效、持续的激励制度。

(2)制度激励。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在技术创新越来越内部化的今天,激励制度内部化是必然的。企业制度通过在企业这个小环境内,规定具体的激励创新的规则,达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进而推动技术创新的目标。不仅如此,外部激励制度只能通过企业内部的激励制度才能实现其激励功能,因此,企业制度激励是最直接的激励方式。

2.企业外部激励。企业外部激励作为一种宏观激励系统,通过市场激励、政府激励和民间激励来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

(1)市场激励。市场激励机制是指技术创新主体――企业,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其技术创新目标的一种制度安排。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既是社会生产的主体,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因此企业技术创新成果的获取,是企业通过市场交换支付技术创新价格而实现的。因此,对技术创新主体的激励应主要通过市场来实现。

(2)政府激励。政府激励是指政府对国家的技术创新活动给予激励所运用的手段,包括财政、金融、税收和各种奖励措施。由于技术创新成果的特殊性,市场自然引致的创新不一定是社会最优水平的创新,因此,寻求一种非市场激励来弥补市场激励的不足和缺陷是非常重要的。①政府能保证社会收益和企业收益的均衡,保证创新主体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②政府能超越单个企业的局部利益,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进行一些基础设施、基础研究的投资,降低企业技术创新的壁垒;③政府的风险基金,能保证一些重大的、投资多的、高风险的创新项目得以进行。由此可见,政府的激励作用也是很明显的。

(3)民间激励。民间激励是指包括以集团或个人名义创办的科学基金会、技术协会等民间激励组织对技术创新主体的激励手段。它和政府激励的作用是互为补充的,前者重视技术创新的社会属性,后者重视技术创新的政治属性。但二者都旨在促进技术市场发育。

三、构建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的建议

1.以健全产权制度为根本,完善产权激励机制。由于产权规定了人们与创新成果的所有关系,使得产权成为激励创新的一种重要制度。而且产权的确定是最经济有效、持久的创新激励手段。因为它使产权主体与资产发生最直接的经济关系。产权主体因此成为资产能否增值的最直接的当事人,产权的法律性持久性、期效性又使人们具有一定的安全感。技术创新活动在这样一种制度氛围中会获得强大的激励。这样就使得明确产权关系,建立清晰的产权制度成为技术创新产权激励的关键。所以,要建立技术创新的产权激励机制,就必须建立完善产权制度。

2.以提高企业内部动力为核心,完善企业内部激励机制。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也是技术创新实现的基本单位,企业内在激励在企业技术创新激励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应推行现代企业制度,通过企业产权制度、分配制度、内部组织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促进企业技术创新。通过建立有效的企业激励、约束和监督机制,发挥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应设立专门的重要部门来组织协调促成技术创新工作,为企业实现创新组合提供组织保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还必须有技术创新战略。运用激励技术创新的经济手段,逐步形成激励技术创新的调动机制。在企业分配制度上,实现技术创新人员的收入与创新成果挂钩的分配形式。在企业产权制度上,允许创新者以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入股,从企业分得利润。

3.以建立成熟的市场体系为基础,完善市场激励机制。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市场机制功能顺利实现的重要保障和前提条件,也是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建立及其功能运行的外部保障条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进行生产所需的各种生产要素都必须通过市场获得,企业生产的产品也必须通过市场销售,这就迫使企业去研究市场、适应市场、参与市场竞争。这样就促使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一方面市场促使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同时,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又在市场上得到实现。因而,只有建立成熟的市场体系,完善市场激励机制,企业技术创新才能获得最大化的激励动力。

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的关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 产业链治理 产业创新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服务价值链的知识创新服务的模块化分工与集成”(批准号71072001);复旦大学优秀博士研究生科研资助项目“知识创新服务模块化分工设计的准则和技术方法”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国际间贸易与要素的流动加大,国际分工逐渐从产品分工转变为要素分工,使得产业的分工与价值链的分布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产业链的全球分布,使得生产某一产品的各个环节根据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这就使得原本在某一个地区完成的生产,分解为不同的环节分布在不同的地区,最后通过对各个环节的整合,完成整个产品的生产过程。这就涉及到不同环节的协调与整合问题,全球化的生产需要全球化的协调。

产业的创新必然涉及到不同环节之间的协调问题,无论是产品的创新还是技术的创新,都需要保证创新之后的各个环节仍然能够形成最终的产品。因此,产业链的全球分布导致的协调方式(或说治理方式)的变化,必然影响到产业的创新。

二、产业链全球分布的不同协调类型

产业链的全球分布出现了所谓的“生产零散化(fragmentation)”,即生产过程的不同环节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分布,形成全球化的生产网络(Gereffi et. al., 2005),这些分散的生产活动需要进行协调。Gereffi(2005)等人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了全球价值链的五种治理模式:市场型、模块型、关系型、领导型和层级制。这一理论主要是在观察到全球大型购买方的崛起后提出的,如大型连锁超市、大型品牌商等,但这一理论也适用于一般的情形。

1、市场型:买卖双方之间主要通过价格进行协调,买卖双方资产专有性程度比较低,相互依赖性比较低。

2、模块型:企业之间通过共同的标准进行协调,这一类型与市场型的不同在于,企业之间的互动不仅仅是价格,更多的是信息的流动。

3、关系型:企业之间需要交换复杂的默会知识,企业之间的协调主要领先互相依赖,通过信誉、社会关系等维持相互间的关系,企业间的转换成本较高。

4、领导型:其中一方能力较低,需要领导企业的监督和控制,因此是通过领导企业的控制进行协调。由于领导企业需要对从属企业进行大量投入,买卖双方会建立排他性的关系,防止其他企业获得好处。能力较低的一方面临着很高的转换成本,所承担的任务也比较单一。

5、层级制:通常由于需要交换默会知识,管理复杂的投入产出,以及对资源进行控制,因此需要在企业内部进行。

影响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方式的因素主要有:交易的复杂程度、信息的可编码性和交易双方的能力三个因素,信息的可编码性可以理解为交易的可程序化程度,而这里交易双方的能力可以看作是创新能力。

来源:Gereffi等(2005)

全球价值链的不同治理类型对产业创新的影响也不同。这里主要讨论模块型、关系型和领导型三种治理模式对产业创新的影响。

三、不同类型的全球产业链对产业创新的影响

产业创新的内涵从狭义上讲可以概括为,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创新主体之间通过协同作用,实现技术的创造发明和产业化应用,从而实现产业突破性的进步、企业竞争力的大幅提升(芮明杰,张琰,2009)。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产业创新包括:竞争规则创新、重划产业边界和创造全新的产业(芮明杰,2010)。

根据这个定义,产业创新可以简单分为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是指出现新的产品,并最终形成一个新的产业,这可以看成是创造全新的产业。技术创新是指新技术的发明,及通过在行业内的技术扩散,最终得到普及。由于新技术的应用,产品的功能和构造也会发生变化,从而使产业边界变得模糊,这可以看作是重划产业边界。产品创新通常伴随着技术的创新,新产品的出现通常需要有新的技术,或者是由于新技术的出现引起的,因此,这里的新技术限定为对原有产品生产技术或生产方式的创新。

(一)产品创新

产品创新在产品设计阶段必须考虑到产品实现的可能性。这就需要考虑到产品各个部分之间的配合,因此需要拥有产品各部分的相关知识才能实现。在产品设计完成后,要考虑生产的可能性,需要考虑到产品各部分的生产技术,以及生产上的协调。因此要实现产品的创新,需要拥有各部分的相关知识,同时在生产上需要进行协调。

1、领导型。由于领导企业需要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控制和协调,因此掌握了生产过程各环节的信息,以及从属企业各方面的信息,包括从属企业的生产能力等。同时领导企业可以很方便地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协调。因此,在这样的协调方式下,领导企业拥有足够的信息进行产品设计,设计完成后可以快速对生产进行协调,实现产品的产业化,因此可以快速实现产品创新。

在这种协调方式下,产品的创新主要是由领导企业主导的,由领导企业完成整个新产品的设计和生产的协调。在这种情况下从属企业面临着很大的风险,在进行产品创新后,通常需要新的生产技术,由于从属企业能力较低,无法满足生产能力的需要,很有可能被领导企业用其他企业替换,而从属企业由于拥有很高的资产专用性,因此有可能面临很大的损失。

2、关系型。由于企业之间需要交换大量的信息,因此,掌握了较多的生产过程各环节的信息,拥有足够的信息进行产品的设计。但是由于企业之间的资产专有性较高,新产品的生产通常需要大量新资产的投入,这会使得相关企业不愿意改变现有生产方式与设备,进行新的投入,从而在生产的协调上发生困难。因此,产品创新的速度比较慢。

在这种协调方式下,任何企业都有能力实现产品的创新,但是由于资产专用性,现有合作伙伴不愿意进行产品的创新。因此要实现产品的创新,必须打破现有合作关系,寻找新的合作伙伴,

3、模块型。由于企业之间是通过界面规则进行协调,而界面规则一旦形成很难改变,因此整个系统的产品创新非常困难。但是由于模块之间相对独立,因此,可以通过模块内部的创新,实现对整个产品的局部创新,以及由于模块的可扩展性,通过增加新的模块,实现对整个产品功能的扩展,从而实现产品的创新。因此,模块型价值链主要是通过模块内部的创新和对产品功能的扩展实现产品创新。在这种协调方式下,任何企业只要符合界面规则,都可以实现产品的创新,是一种开放的产业系统。

(二)技术创新

新技术的应用必须要能够嵌入到现有的生产过程,否则就需要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创新。因此,如果技术的创新影响到相关生产过程,就需要对相关的生产过程进行协调,改变相关生产过程,实现协同创新,以适应新技术。

1、领导型。由于领导企业能力较高,而从属企业能力较低,因此领导企业如果进行大量的技术创新,从属企业能力不足,无法及时跟上领导企业的技术创新,会导致新技术无法应用,阻碍技术创新的速度。因此这种类型下实现重大技术创新的速度较慢。

在这种类型下,要实现快速的重大技术创新,只能通过帮助提高从属企业的创新能力。但是从属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会改变现有的协调方式,向模块型的协调方式转变,影响领导企业的地位。因此领导企业可能不愿意主动帮助从属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因为从属企业能力提高后有可能寻找新的客户,更换合作伙伴。

2、关系型。由于合作企业间的能力都比较强,一个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后,相关的企业有能力迅速跟上,实现协同创新,保证新技术能够顺利应用,从而共同获得创新的收益,因此技术创新的速度较快。在这种协调类型下,技术创新需要相互关联的企业协调完成,保证新技术能够顺利实现。

3、模块型。由于各模块相互独立,只受到界面规则的约束,各模块生产流程相互独立,因此各个模块可以在符合界面规则的约束下进行任意的技术创新,而不需要考虑与其他模块的协调问题。因此技术创新的速度比关系型更快。在这种协调类型下,各模块的技术创新是以符合界面规则为前提的,当现有的界面规则已经不能适应模块创新的需要时,现有的界面规则就会被打破,形成新的模块规则,因此从整个产品系统来看,模块型的技术创新是一种渐近式的创新。

综合以上讨论,将不同类型的全球价值链的协调方式对产业创新的影响总结如下:

四、总结

中国企业和大型跨国企业相比创新能力大多数较低,因此大部分在领导型的价值链中处于从属地位,在这样的协调模式下,企业处于非常被动的境地,面临着很大的风险,而且无法通过嵌入到价值链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因此,企业必须通过提升创新能力,进入关系型或模块型价值链中,以获得更高的利润。

关系型价值链中信息的可编码性较低,通常在高新技术产业中,由于标准还没有建立,相关的技术不成熟,信息的可编码性会比较低。因此,高新技术产业容易形成关系型治理模式。所以中国企业在进入高新技术产业时,必须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同时和技术先进的上下游企业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以确保在价值链中的位置。

模块型价值链中,由于模块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任何的企业只要遵守模块的界面标准,就可以参与模块的分工。而且相对于其他协调方式,在模块型协调方式下更容易实现创新。因此,对于相对落后的中国企业,应当定位于模块型协调方式的产业,在这样的产业中更容易寻找到创新的突破口,从而实现产业的创新与升级。

参考文献:

[1]Gary Gereffi, John Humphrey, Timothy Sturgeon. The governance of global value chains.[J].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2005, 12(1): 78-104

[2]芮明杰,张琰. 产业创新战略――基于网络状产业链内知识创新平台的研究[M]. 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2009

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的关系范文第5篇

[关链词]技术创新;时空展开模式;企业管理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国家创新工程任务的主要承担者之一。企业技术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基本途径。企业只有通过自身的技术创新活动,才能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才能实现设备不断更新改造,才能建立起来产品动态组合,才能不断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才能使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摆脱困境,求得生存与发展。

一、关于“技术创新”概念

首先,说明一下什么是“创新”?依据这个名词的发明人熊彼特的定义,是指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创新是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是超额利润的源泉,而企业家的职能就在于实现创新,就是不断的建立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造成原生产函数向新生产函数的转移。是指各种可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新活动。概括起来基本上是两个大方面,一是企业的技术创新;二是企业的制度创新。属于技术创新的,一是产品创新;二是工艺创新(包括引进新工艺、新设备、新的生产过程的组织管理等。

其次,关于技术创新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1)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的关系。技术进步是中国企业经常使用的概念。它与技术创新既有重叠又有区别。技术进步是技术本身的发展及其在经济中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一定经济效益的一切技术活动,也可以说是指技术本身的进步和技术促经济的进步两个面。而技术创新是技术长人经济的过程,只有持续的推进技术创新才能有技术进步的结果,如引进技术是技术进步,但不是技术创新活动。技术进步根源于技术创新,技术进步一般是带来积极的经济效果,但技术创新活动有很大风险性,它不一定带来积极的经济效果,很可能是消极经济结果。但是技术创新的成功也会给企业及社会带来很高的回报。因此,要使今后若干年中国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的贡献增大,其关键就是下大力气推进企业技术创新。

(2)技术创新与技术发明的关系。技术发明与技术创新的区别是熊彼特一大贡献,熊彼特认为企业家就是把技术发明引进生产体系。实际上技术发明首次商品化的过程就是技术创新。技术发明没有进入创新之前,发明只是一种新观念、新设想的实验室成果(样品、样机等)。技术创新是把技术发明成果,从各种角度进行筛选后,经过创新决策一创新实旆(二次开发研究,中试放大)一创新实现(批量生产,市场开发)的过程才能变为市场商品,并且收回各种创新投入带来丰厚经济效果,创新才算成功。因此可以说技术创新必然经过技术发明的过程,然而技术发明不一定都能成功的实现技术创新。

(3)技术创新和研究与开发(R&D)的关系。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R&D的定义是研究与实验开发是在一个系统的基础上创造性工作,其目的在于丰富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知识库,并利用这一新知识进行发明。由此定义可认为R&D一般应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即技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它是技术创新的前期阶段,是一个没有进入经济活动的创新阶段。过去我们习惯地把研究与开发看作技术创新,所以误认为,研究开发项目越多,技术创新就越多,实际上R&D项目好多不一定进人技术创新,就是对于发达国家,R&D项目也只有35%~45%完全实现技术创新。

(4)技术创新与技术模仿、扩散的关系。所谓模仿,是指企业通过逆向工程等手段仿制创新者的产品,模仿并非简单的仿制,而是包括渐进性的创新或称移植创新,是对原设计的不断的改进,所以也可称为技术创新,但不是全新意义上的创新。实际上模仿是技术创新成果传播扩散的重要形式,因为扩散就是技术创新成果被其他企业通过合法手段采用的过程。在采用过程中总是要结合本国、本地区、本企业的具体条件的,不可能是完全照搬照抄的,这是技术条件的变异性和思维的创造性所决定的。

二、企业技术创新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企业技术创新是有很大风险的,特别是全新意义上创新,风险更大。为了减少这种风险,据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成功与失败案例的调查、研究与分析,并参考国外已有的资料,我们认为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第一,企业要敢于在逆境中寻求创新的机遇。技术创新就是要改变现有生产要素的组合,创造这种新组合需要有动力,这动力来自于多方面。其中物极必反就是一种动力,中国有句俗话:穷则思变,穷就是孕育富的动力。从调查的国有企业中看到,在进行首次技术创新时,也就是最初走上技术创新之路时,都是在企业处于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开始的,通过技术创新改变了企业面貌使企业从死亡线上活了过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找到了自己生存的空间。

第二,技术创新既是理性认识,也是感性认识。所以,创新的第二项基本原则是走出企业去看一看、问一问、听一听。对于这一点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成功的创新者是左右脑并用的。他们往往是用分析的方法推论出为满足一个机遇必须要进行什么样的创新,这就是他们理性的创造,然后他们又走出去,观察顾客和用户,了解他们有什么样的期望和要求,了解他们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背景条件等等,以此作为修改理性创造的背景条件,进行理性的再创造,并进一步寻找这种理性创造的物化手段。牡丹江钟表公司就是用这种办法获得创新成功的。

第三,一项创新要有效,必须目标单一,而且目标明确。创新的目标复杂,多个目标并进,不仅创新者力量不易集中,更主要的是多目标相互干扰,很可能成为互为约束条件,使创新不易突破,甚至使创新无法进行。长时期不能突破,会使创新者丧失信心。对多个目标的创新,必须先分解进行创新,形成堡垒一个一个的突破,然后再整体突破,实现技术创新的全面胜利。

第四,创新要从小项目开始。小项目投入资金少,用的人力、物力也不多,市场也很明确和有限。这对于处在困境的老企业,开始走创新之路,尤其应该注意这一点。创新要从小到大,采取滚雪球的办法,不断总结经验,锻炼队伍,开拓市场,使创新的路子越走越宽。

第五,技术创新的成果,用户操作时越简单越好。复杂的技术操作系统,使用者必须经过专门培训才能使用的操作系统,这无疑增加了购买者使用成本和售后服务成本,这样产品自身就堵住了销路是不可取的.

三、企业技术创新的时空展开模式

技术创新的传统研究多注意技术创新的时间方面的展开,这容易使人们认为技术创新是单一的时间链,而事实上企业技术创新是沿着时间与空间两个方面展开的。

技术创新从时间方面的展开,大致经过了技术创新决策、实施、实现等三个阶段,其中每个阶段又包括着小的阶段。创新决策阶段是从创新设想开始,然后经过设想不断发展,反复构思形成最佳的设想接着对设想的每个方案都进行可行分析,其核心是创新项目预期投人与产出比的分析和可利用与借鉴的条件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决策。决策就是最终确定实施方案,为了加快开发速度和确保开发成功,有时实施方案不只一个,可能采取两个方案同时进行,技术创新在时间方面的展开说明,创新是有一定程序的,是一环扣一环的,不能超越某个阶段而转入下一阶段,不遵守技术创新程序随意越过某阶段就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技术创新在时间方面展开还说明,创新随时间的推移是一个投人不断增加的过程,尤其是资金投人更是如此一般地说,创新R&D与中间试验与批量生产的投人之比是l:10:100的关系。因此创新每前进一步都必须积极稳妥,不可盲目冒进,不能带着本阶段应该解决的而没有解决的问题进人下一个阶段,虽然创新所遇到的问题不可能做到段段清,但关键性问题必须解决。否则会造成创新程序的反复进行,不仅拖延创新时间,而且会造成很大浪费。

技术创新在空间方面的展开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说在技术创新时间展开的每一个小的阶段,都会引起新的创新设想,并产生新的技术创新时间的展开过程;二是说企业技术创新随时间的推移,在空间上要展开多样性的创新有时是跨行业的创新。世界上有许多大企业都是在本行业之外做出了技术创新的贡献。

技术创新在空间方面展开,要达到三个目的。一是在每项创新时间展开的每阶段开展创新,可以使该项创新成果消除各种各样的“不满意,使技术创新成果提高档次,增强创新成果的市场竞争能力;二是对一项创新成果从不同侧面进行空间展开创新,可以使创新成果实现系列化,达到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延长产品寿命周期;三是在空间同时展开多样性技术创新,可以使企业在每个时间横断上有多种产品进人市场,造成产品销售组合,在销售上形成一种东方亮西方亮,南方不亮有北方的形势。使企业经济效益平稳上升。

四、企业如何进行技术创新

大型企业最令人感到失望的事莫过于他们丢掉了在企业发展中壮大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因素——创新。如果企业不停止技术创新,其发展会不断地进行下去。国家科学基金会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就现有单位的研究发展费用而言,每投入1美元,小企业所发明的新产品数量大约是中型公司的4倍,是大型企业的24倍。”在研究同样的问题时,经济学家伯顿·克莱因也发现,大型企业很少——如果有的话——对其所在行业的发展作出过很大的贡献,他们现有创新的表现。韦罗尼长·斯托尔特——海斯长宁最近对50个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进行了一次研究,他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客观物质资源(人力和财力资源)与研究效率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很小,有时还是负的。”反观优秀公司,他们也是大型企业,却能创造令人羡慕的成长纪录,产品创新纪录以及随之而来的利润水平,即便在形势不利的时候,他们也照样能有如此良好的业绩。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现具有大企业的内范,又能按小企业的方式办事,注重技术创新,能在员工中极力提倡企业家精神。

当今世界竞争,主要是科技与人才的竞争。科学技术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的核心。2012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国家经济总量,产业规模达到较高水平,但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粗放式管理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这种经济发展方式不转变,企业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仍处于被动地位。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开发对企业发展方式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技术创新越来越成为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支撑,成为企业转型开端战略的核心内涵和主要手段。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十二五”发展的主线,强调其根本要依靠科技的力量,关键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国内外成功企业证明:企业做大做强做优,主要是靠技术技术不断创新不断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生产一线,研发一代,走高端发展之路,这样企业在国际上才有竞争优势,才能基业长青。

参考文献:

[1]熊彼特JA.经济发展理论。张培刚等译。商务申书馆,1990.

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的关系范文第6篇

基于技术创新与社会责任的内涵分析可以看出,两者都以提升企业综合实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从本质上看,两者是互动联系的.一方面,企业在承担对利益相关者的责任时自觉进行技术创新,由原有的被动创新转变为主动创新,使社会责任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源泉.学者Majumdar、Marcus[5]认为,积极主动的社会责任可以积极影响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水平,有助于管理者较好地发挥管理技能,通过承担社会责任的过程内化管理者能力,实现组织资源的有效利用,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如果企业确立了为利益相关者,如消费者、社区等履行社会责任的发展战略,就会通过不断改进生产工艺、开发新的技术、生产质优价廉、安全环保的产品,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水平[6].社会责任导向型组织的创新气氛要高于经济导向型组织[7],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关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有利于企业培育创新氛围[8].同时,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可以提高企业声誉,改善与股东、顾客、合作伙伴、社区等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增加企业内外部社会资本,促进技术、资金、人才等各类资源的集聚,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9].因此,基于社会责任的企业技术创新会迎合众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使利益相关者更加信赖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提高企业知名度,推动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10].另一方面,新工艺、新设备以及新的组织生产方式和运行机制的应用可能对人类的行为方式产生负面效应,需要企业以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为边界,限制和约束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平衡各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学者Carroll认为,企业要基于利益相关者角度开展经营活动,在考察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的关系时有一个与众多利益相关者打交道时的“底线”,即企业要以社会责任为基准,限制和规范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企业社会责任会对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产生影响,从而形成不同的“底线”.毋庸置疑,股东、员工、消费者、社区等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具有矛盾性和复杂性.比如追求利益最大化是股东的终极目标,员工却希望拥有一个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消费者则希望企业提供质优价廉的产品.这些不同的利益诉求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更加复杂.企业为了既实现经济效益又满足员工、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可能置各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于不顾,利用技术手段,依靠走牺牲环境、消耗资源的捷径,求得片面、短期的经济利益.因此,基于社会责任视角的企业技术创新既要以利益相关者需求为源泉,还要以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为边界,保障其合法权益.综合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图2所示的理论模型,即社会责任是技术创新的新源泉,从股东、员工、消费者、合作伙伴以及社区5个向度推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社会责任限制和约束了企业技术创新活动,要以股东、员工、消费者、合作伙伴以及社区的利益诉求为边界,进行技术创新.

2企业技术创新的新源泉:基于社会责任维度的思考

企业社会责任要求企业不只关注产品的数量、质量,更要重视与合作伙伴、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关注他们的需求.这就要求企业以更开放的姿态与合作伙伴、消费者、社区进行融合,让利益相关者了解企业的发展宗旨,提升其对企业的信任度;促使企业从利益相关者角度思考、创新,提升产品质量、性能以及附加值[12].因此,社会责任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另一种思路,即企业通过承担社会责任,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更多经济利益,同时满足利益相关者需求.因此,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应该首先厘清各利益相关者的不同需求,这也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前提.对此,本文构建了基于社会责任视角的企业技术创新多维环境,如图3所示.同时,基于利益相关者需求视角,以浙江吉利控股集团(以下简称“吉利集团”)为例,分析基于社会责任视角的企业技术创新新来源。

2.1股东向度企业承担对股东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能够保障股东的所有者权益;稳步提升经济效益,确保资产保值增值;严格依法履行信息披露义务;认真听取投资者的反馈意见,及时回应投资者关心的问题;完善公司治理,保护中小股东的权益等.股东最关心的问题是企业保持稳定高效的盈利能力,可以为股东提供有吸引力和不断增长的报酬.为了有效回应股东的诉求,吉利集团秉承自主研发、广泛合作,掌握核心技术的研发理念,通过通用化、安全第一、能源多样化3大科研战略,不断提升自主研发能力,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生产成本.除此之外,吉利集团制定了技术领先战略,成立了吉利汽车研究院,集聚技术体系的核心力量,开发了一系列领先技术和产品,提高了企业投资回报率,降低了资金使用风险,减少了生产和经营成本.由此可见,吉利集团通过承担股东责任满足了股东的利益诉求,也提高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2.2员工向度企业承担对员工的社会责任,包括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保障员工的劳动权益,建立完善的培训和升职体系等.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人才和创新,而企业人才是企业创新的主要来源.企业承担对员工的社会责任,不仅能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还能激发员工为企业献身的意愿,激励员工进行技术创新,进而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人才是吉利集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为了充分挖掘员工智慧、激发员工创造热情,使全体员工自主自愿地参与到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去,吉利集团努力为员工提供良好安全的工作环境,保障员工福利、权益与安全健全职业培训制度,为各级员工提供培训机会,以发挥员工的最大潜能,激发员工的创新潜力.通过承担对员工的社会责任,提高了员工的忠诚度,减少了员工的流动率,同时还吸引了更多企业外部优秀人才加入到企业中,为技术创新提供了人力保障.

2.3合作伙伴向度企业承担对合作伙伴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公平竞争、遵守契约内容、互利共赢.企业承担对商业伙伴的社会责任,不仅能帮助商业伙伴发展,还能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在与各合作伙伴保持稳定合作的同时,吉利集团努力平衡质量、交货期及成本之间的关系,以双赢为原则,与合作伙伴共同成长,构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承担对合作伙伴的社会责任.为此,吉利集团搭建了新技术应用合作平台,与供应商共同设计产品,达到技术相通;与合作伙伴建立资金纽带关系,保证产品成本合理;保障合作伙伴稳定的配套份额;提高车型供应商共享度,保证多个车型同时配套,提升供应商忠诚度;为合作伙伴提供有条件的金融支持和担保支持;扶持特定零部件企业入驻零部件园区,就近配套,保障产能.吉利集团与合作伙伴结成同呼吸共成长的“命运共同体”,从多方面对合作伙伴进行辅导,建立互动机制,承担了对合作伙伴的社会责任,提高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2.4消费者向度企业承担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为消费者提供安全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与消费者建立良好的关系.企业为了承担消费者的社会责任,会对产品和服务进行改进,以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从而推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吉利集团基于对行车安全的全方位考虑,以“造最安全的吉利汽车”为目标,制定了安全第一战略,致力于安全理念创新,建立了全方位整车安全解决方案,形成了国内领先的安全管理系统和安全技术.吉利汽车基于承担消费者社会责任的视角,形成了安全集成控制技术、乘员空间设计技术、行人保护技术、儿童保护技术、乘员颈部保护技术、主动安全技术等6项发明专利,满足了消培,厉飞芹:基于社会责任视角的企业技术创新向度与边界费者的安全需求,提高了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度和忠诚度,也提高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2.5社区向度企业承担对社区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与社区之间建立良好的睦邻关系,支持社区建设,保护社区环境.学者Koontz与Weihrich[12]认为,企业必须同其所在的社会环境进行联系,对社会环境的变化作出及时反应,成为社区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吉利集团除了承担慈善责任,支持社区发展,还通过技术创新保护社区环境.其在制造过程中融入节能环保技术,建立了无害于环境的绿色工厂.为了保护社区环境,吉利重视多方向的新能源技术研发与储备.由吉利集团研发的GSG智能停启技术能让车辆在遇到红灯或者堵车时,发动机自动缓慢停止,有效降低燃料消耗量,减少废弃物排放,起到明显的节能减排效果.综上所述,企业承担对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提高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又进一步激励企业主动承担并履行社会责任,两者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能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使企业与社会共同和谐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3企业技术创新边界:基于社会责任视角

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同时也是技术冒险过程,不加以适当控制的冒险更是一种以人类整体利益为赌注的赌博[13].因此,技术创新过程应该有底线.如果创新出来的技术,没有造福人类,反而危害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那么科技创新也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因此,企业不仅要通过技术创新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还要以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为边界进行技术创新.

3.1股东边界股东作为企业所有者,需要企业能够保障其所有者权益,维护其对企业经营管理进行监督的合法权利,保证企业持续有效运转,保持稳定高效的盈利能力,保证股东的投资可以得到合理回报.因此,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保证股东对企业经营和投资情况的知情权,使企业相关信息透明化,同时还要保障股东的信息和权益不被侵犯.企业也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构建新的组织结构,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为股东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但在利用技术创新手段,使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要符合企业经营的各项法律法规和基本的道德底线,不能侵害其它利益相关者的权益.

3.2员工边界随着环境的变化、知识经济的发展以及信息化、全球化的全面升级,人才对于企业越来越重要.Dechant和Altman[14]发现,企业良好的工作环境有助于吸引更多优秀员工进入企业工作.Cooke和Wills[15]认为,和谐融洽的员工关系使企业具有高度的创造力,充满敌意的员工关系会削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创新热情.企业为员工提供可观的薪酬福利、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公平的竞争升职环境,能提高内部员工的忠诚度,吸引更多外部人才加入企业,使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16].因此,员工是企业创新能力的主要来源,企业不能因为技术能力的提高随意缩减人力成本或者进行裁员,特别是对那些作出了贡献的员工.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的同时要承担起对员工的社会责任,才会吸引更多人才,推动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3.3合作伙伴边界企业间的公平竞争是市场秩序正常运转的基础,同时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一种契约经济,只有实现公平竞争、遵守契约才能实现互利共赢.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虽然是以经济利益为纽带的市场关系,但这种关系要以公平竞争为前提,不能损害合作伙伴的利益[17].如果企业利用技术手段进行恶性竞争,不但会给竞争双方带来损失,而且还会对其它利益相关者带来影响,进而影响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损害社会稳定持续发展[18].同时,企业不能因为自身的发展壮大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随意更换合作伙伴,要本着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原则进行长期合作.企业间可以通过建立技术联盟,实现知识共享、共同开发,承担起对合作伙伴的社会责任,实现互利共赢.

3.4消费者边界企业与消费者是一对矛盾统一体.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消费者.如果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可以满足消费者需求,那么消费者就会愿意购买企业的产品或者服务,从而使企业获取利润,进一步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一方面要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另一方面还要主动承担对消费者的责任,履行对消费者的承诺,自觉接受社会公众监督,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3.5社区边界企业作为社区一员,在享受社区便利条件的同时,也对社区产生着种种影响,二者相互制约、相互支持、共同发展.企业与社区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是企业发展和社区繁荣的前提.社区需要提供安全、健康、优美的生活环境.因此,企业应加强自主创新能力,走集约型发展道路,积极开发新能源,创新环保技术.大力生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且节能环保的产品,并加强生产技术、生产工艺和生产流程的改造,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作用,降低对社区的负面影响,促进社区与企业共同发展.同时,企业在利用社区的各类资源进行技术创新时,不能毫无节制,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由以上分析可知,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而进行技术创新的传统价值观已无法满足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因此,应变革与现代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传统技术创新价值观,代之以新的技术创新价值观,即基于社会责任的技术创新价值观.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推动企业的长足发展.

4结语

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的关系范文第7篇

论文名称: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课题来源:单位自拟课题或省政府下达的研究课题

选题依据:

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是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前提和依据。通过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可以使企业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有正确的把握,从而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以减少技术创新决策过程中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只有在正确把握技术创新发展方向的前提下,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开展,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得到不断加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商业中,企业的技术创新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前途与命运,为了确保技术创新工作的正确性,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有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可分为趋势外推法、相关分析法和专家预测法三大类。

(1)趋势外推法。指利用过去和现在的技术、经济信息,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和规律,在分析判断这些趋势和规律将继续的前提下,将过去和现在的趋势向未来推演。生长曲线法是趋势外推法中的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美国生物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RaymondPearl提出的Pearl曲线(数学模型为:Y=L∕[1+A?exp(-B·t)])及英国数学家和统计学家Gompertz提出的Gompertz曲线(数学模型为:Y=L·exp(-B·t))皆属于生长曲线,其预测值Y为技术性能指标,t为时间自变量,L、A、B皆为常数。Ridenour模型也属于生长曲线预测法,但它假定新技术的成长速度与熟悉该项技术的人数成正比,主要适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扩散预测。

(2)相关分析法。利用一系列条件、参数、因果关系数据和其他信息,建立预测对象与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模型,预测技术的发展变化。相关分析法认为,一种技术性能的改进或其应用的扩展是和其他一些已知因素高度相关的,这样,通过已知因素的分析就可以对该项技术进行预测。相关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导前-滞后相关分析、技术进步与经验积累的相关分析、技术信息与人员数等因素的相关分析及目标与手段的相关分析等方法。

(3)专家预测法。以专家意见作为信息来源,通过系统的调查、征询专家的意见,分析和整理出预测结果。专家预测法主要有:专家个人判断法、专家会议法、头脑风暴法及德尔菲法等,其中,德尔菲法吸收了前几种专家预测法的长处,避免了其缺点,被认为是技术预测中最有效的专家预测法。

趋势外推法的预测数据只能为纵向数据,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时,只能利用过去的产品技术性能这一个指标来预测它的随时间的发展趋势,并不涉及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科技、经济、产业、市场、社会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在现代商业经济中,对于产品技术发展的预测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产品过去技术性能指标按时间的进展来类推,而应系统综合地考虑现代商业中其他因素对企业产品技术创新的深刻影响。相关分析法尽管可同时按横向数据和纵向数据来进行预测,但由于它是利用过去的历史数据中的某些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因素求出的具体的回归预测式,而所得到的回归预测模型往往只能考虑少数几种主要影响因素,略去了许多未考虑的因素,所以,所建模型对实际问题的表达能力也不够准确,预测结果与实际的符合程度也有较大偏差。专家预测法是一种定性预测方法,依靠的是预测者的知识和经验,往往带有主观性,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预测准确度的要求。以上这些技术创新预测技术和方法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但在新的经济和市场环境下,技术创新预测的方法和技术应有新的丰富和发展,以克服自身的不足,更进一步适应时展的需要,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先进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

目前,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评估中,一般只考虑如下四个方面的因素:(1)技术的先进性、可行性、连续性;(2)经济效果;(3)社会效果;(4)风险性,在对此四方面内容逐个分析后,再作综合评估。在综合评估中所用的方法主要有:Delphi法(专家法)、AHP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估法、决策树法、战略方法及各种图例法等,但技术创新的评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其中存在着广泛的非线性、时变性和不确定性,同时,还涉及技术、经济、管理、社会等诸多复杂因素,目前所使用的原理和方法,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评估科学性的要求。关于技术创新评估的研究,在我国的历史还不长,无论是指标体系还是评估方法,均处于研究之中,我们认为目前在企业技术创新评估方面应做的工作是:(1)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技术创新评估指标体系;(2)建立一种适应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的综合评估方法。

这种情况下,神经网络技术就有其特有的优势,以其并行分布、自组织、自适应、自学习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可以较好地适应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这类多因素、不确定性和非线性问题,它能克服上述各方法的不足。本项目以BP神经网络作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构建的基础,BP神经网络由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构成,各层的神经元数目不同,由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组成,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时,从输入层输入影响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值和评估值的n个因素信息,经隐含层处理后传入输出层,其输出值Y即为产品技术创新技术性能指标的预测值或产品技术创新的评估值。这种n个因素指标的设置,考虑了概括性和动态性,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影响产品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导致产品个体差异的主要因素,尽管是黑匣子式的预测和评估,但事实证明它自身的强大学习能力可将需考虑的多种因素的数据进行融合,输出一个经非线性变换后较为精确的预测值和评估值。

据文献查阅,虽然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现有原理和方法的改进和完善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如文献[08]、[09]、[11]等,但尚未发现将神经网络应用于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方面的研究,在当前产品的市场寿命周期不断缩短、要求企业不断推出新产品的经济条件下,以神经网络为基础来建立产品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是对技术创新定量预测和评估方法的有益补充和完善。

三、论文预期成果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项目研究的理论意义表现在:(1)探索新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丰富和完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体系;(2)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的发展。

本项目研究的应用价值体现在:(1)提供一种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定量预测技术,有利于提高预测的正确性;(2)提供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综合评估方法,有利于提高评估的科学性;(3)为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工作提供新的方法论和实用技术。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目标:

以BP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研究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并建立科学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及设计相应的模型计算方法,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对指标和模型体系进行实证分析,使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用价值。

研究内容:

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佑的相关指标体系确定及其量化和规范化。从企业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方面入手,密切结合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系统综合地分析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各相关因素,建立科学的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并研究其量化和规范化的原则及方法。

2、影响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各相关指标的相对权重确定。影响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各相关因素在输入预测和评估模型时,需要一组决定其相对重要性的初始权重,权重的确定需要基本的原则作支持。

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研究。根据技术创新预测的特点,以BP神经网络为基础,构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

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设计。根据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基本特点,设计其相应的计算方法。

5、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学习样本设计。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学习样本,对预测和评估模型进行自学习和训练,使模型适合实际情况。

6、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的实证研究。以一般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工作为背景,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进行实证研究。

创新点:

1、建立一套基于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目前,在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方面,一种是采用传统的指标体系,另一种是采用国外先进国家的指标体系,如何结合我国实际当前经济形势,参考国外先进发达国家的研究工作,建立一套适合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此为本研究要做的首要工作,这是一项创新。

2、研究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及其计算方法。神经网络技术具有并行分布处理、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能较好地处理基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预测和评估的现实问题,本项目首次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这也是一项创新。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技术路线的可行性论证

1、重视系统分析。以系统科学的思想为指导来分析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并研究影响因素间的内在联系,确定其相互之间的重要度,探讨其量化和规范化的方法,将国外先进国家的研究成果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立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指标体系。

2、重视案例研究。从国内外技术创新预测与决策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归纳和总结出具有共性的东西,探索技术创新预测与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

3、采用先简单后复杂的研究方法。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研究,先从某一行业出发,定义模型的基本输入因素,然后,逐步扩展,逐步增加模型的复杂度。

4、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研究工作与具体企业的技术创新实际相结合,进行实证研究,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研究出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成果。

六、开展研究已具备的条件、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及解决措施

本人长期从事市场营销和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工作,编写出版了《现代市场营销学》和《现代企业管理学》等有关著作,发表了“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管理创新”、“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组织创新”及“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观念创新”等与技术创新相关的学术研究论文,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也从事过企业产品技术创新方面的策划和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与许多企业有密切的合作关系,同时,对神经网络技术也进行过专门的学习和研究,所以,本项目研究的理论基础、技术基础及实验场所已基本具备,能顺利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取得预期的研究成果。

七、论文研究的进展计划

2003.07-2003.09:完成论文开题。

2003.09-2003.1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及其量化和规范化。

2003.11-2004.01: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构建。

2004.01-2004.0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研究。

2004.03-2004.0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体系的实证研究。

2004.04-2004.06:完成论文写作、修改定稿,准备答辩。

主要参考文献:

[01]傅家骥、仝允桓等.技术创新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02]吴贵生.技术创新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03]柳卸林.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04]赵志、陈邦设等.产品创新过程管理模式的基本问题研究.管理科学学报.2000/2.

[05]王亚民、朱荣林.风险投资项目ECV评估指标与决策模型研究.风险投资.2002/6

[06]赵中奇、王浣尘、潘德惠.随机控制的极大值原理及其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控制与决策.2002/6

[07]夏清泉、凌婕.风险投资理论和政策研究.国际商务研究.2002/5

[08]陈劲、龚焱等.技术创新信息源新探.中国软科学.2001/1.pp86-88

[09]严太华、张龙.风险投资评估决策方法初探.经济问题.2002/1

[10]苏永江、李湛.风险投资决策问题的系统分析.学术研究.2001/4

<11>孙冰.企业产品开发的评价模型及方法研究.中国管理科学.2002/4

[12]诸克军、杨久西、匡益军.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石油勘探有利性综合评价.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4

[13]杨力.基干BP神经网络的城市房屋租赁估价系统设计.中国管理科学.2002/4

[14]杨国栋、贾成前.高速公路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的BP神经网络模型.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4

[15]楼文高.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三江平原土壤质量综合评价与预测模型.中国管理科学.2002/1

[16]胥悦红、顾培亮.基于BP神经网络的产品成本预测.管理工程学报.2000/4

[17]陈新辉、乔忠.基于TSA-BP神经网络的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预测模型.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0/5

[18]刘育新.技术预测的过程与常用方法.中国软科学.1998/3

[19]温小霓、赵玮.市场需求与统计预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0/5

[20]朱振中.模糊理论在新产品开发中的应用.科学管理研究.2000/6

[21]KimB.Clark&TakahiroFujimoto.ProductDevelopmentPerformance–Strategy、OrganizationandManagementinIndustry.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Boson1993

[22]GobeliDH,BrownDJ.Improvingtheprocessofproductinnovation.Research,TechnologyManagement,1993.36(2):46-49

[23]SimonJ.Towner.Fourwaystoacceleratenewproductdevelopment.LongRangPlanning1994.27(2):57-65

[24]AbdulAli,etal.Productinnovationandentrystrategy.JournalofProductInnovationManagement1995.12(12):54-69

[25]EricVinHippel.ThesourcesofInnovation.OxfordUniversityPress.1988

[26]ShtubA,ZimermanY.Aneural-network-basedapproachforestimatingthecostofassembly.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ductionEconomics,1993.32:189-207

[27]Wee-LiangTan,DattarreyaG.Allampalli,InvestmentCriteriaofSingaporeCapitalists,1997InternationalCouncilforSmallBusiness,SanFrancisco,California,June1997

[28]MichaelHenos,TheRoadtoVentureFinancing:GuidelinesforEntrepreneuts,R&DStraregistMagazine,Summer1991

[29]ChowGC,TheLargrangeMethodofoptimizationwithapplicationstoportfoliandinvestmentdecisions.JofEconomicDymamicsandControl1996

[30]Jensen,R..InformationCostandInnovationAdoptionPolicies,ManagementScience.Vol.34,No.2,Feb,1988

[31]R.K.Zutshi,T.W.Liang,D.G.Allampulli,SingaporeVentureCapitalistsInvestmentEvaluationCriteria:AReexamination.SmallBusinessEconomics13:9-26(1999)

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的关系范文第8篇

课题来源:单位自拟课题或省政府下达的研究课题

选题依据:

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是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前提和依据。通过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 可以使企业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有正确的把握, 从而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以减少技术创新决策过程中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只有在正确把握技术创新发展方向的前提下, 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开展,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得到不断加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商业中, 企业的技术创新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前途与命运, 为了确保技术创新工作的正确性,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有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可分为趋势外推法、相关分析法和专家预测法三大类。

(1)趋势外推法。指利用过去和现在的技术、经济信息, 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和规律, 在分析判断这些趋势和规律将继续的前提下, 将过去和现在的趋势向未来推演。生长曲线法是趋势外推法中的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美国生物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raymond pearl提出的pearl曲线(数学模型为: y=l∕[1+a?exp(-b·t)] )及英国数学家和统计学家gompertz提出的gompertz曲线(数学模型为: y=l·exp(-b·t))皆属于生长曲线, 其预测值y为技术性能指标, t为时间自变量, l、a、b皆为常数。ridenour模型也属于生长曲线预测法, 但它假定新技术的成长速度与熟悉该项技术的人数成正比, 主要适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扩散预测。

(2)相关分析法。利用一系列条件、参数、因果关系数据和其他信息, 建立预测对象与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模型, 预测技术的发展变化。相关分析法认为, 一种技术性能的改进或其应用的扩展是和其他一些已知因素高度相关的, 这样, 通过已知因素的分析就可以对该项技术进行预测。相关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导前-滞后相关分析、技术进步与经验积累的相关分析、技术信息与人员数等因素的相关分析及目标与手段的相关分析等方法。

(3)专家预测法。以专家意见作为信息来源, 通过系统的调查、征询专家的意见, 分析和整理出预测结果。专家预测法主要有: 专家个人判断法、专家会议法、头脑风暴法及德尔菲法等, 其中, 德尔菲法吸收了前几种专家预测法的长处, 避免了其缺点, 被认为是技术预测中最有效的专家预测法。

趋势外推法的预测数据只能为纵向数据, 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时, 只能利用过去的产品技术性能这一个指标来预测它的随时间的发展趋势, 并不涉及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科技、经济、产业、市场、社会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在现代商业经济中, 对于产品技术发展的预测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产品过去技术性能指标按时间的进展来类推, 而应系统综合地考虑现代商业中其他因素对企业产品技术创新的深刻影响。相关分析法尽管可同时按横向数据和纵向数据来进行预测, 但由于它是利用过去的历史数据中的某些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因素求出的具体的回归预测式, 而所得到的回归预测模型往往只能考虑少数几种主要影响因素, 略去了许多未考虑的因素, 所以, 所建模型对实际问题的表达能力也不够准确, 预测结果与实际的符合程度也有较大偏差。专家预测法是一种定性预测方法,依靠的是预测者的知识和经验, 往往带有主观性, 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预测准确度的要求。以上这些技术创新预测技术和方法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但在新的经济和市场环境下, 技术创新预测的方法和技术应有新的丰富和发展, 以克服自身的不足, 更进一步适应时展的需要, 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先进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

目前,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评估中, 一般只考虑如下四个方面的因素: (1) 技术的先进性、可行性、连续性; (2) 经济效果; (3) 社会效果; (4) 风险性, 在对此四方面内容逐个分析后, 再作综合评估。在综合评估中所用的方法主要有: delphi法(专家法)、ahp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估法、决策树法、战略方法及各种图例法等, 但技术创新的评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其中存在着广泛的非线性、时变性和不确定性, 同时, 还涉及技术、经济、管理、社会等诸多复杂因素,目前所使用的原理和方法, 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评估科学性的要求。关于技术创新评估的研究, 在我国的历史还不长, 无论是指标体系还是评估方法, 均处于研究之中, 我们认为目前在企业技术创新评估方面应做的工作是: (1) 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技术创新评估指标体系; (2) 建立一种适应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的综合评估方法。

这种情况下, 神经网络技术就有其特有的优势, 以其并行分布、自组织、自适应、自学习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 可以较好地适应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这类多因素、不确定性和非线性问题, 它能克服上述各方法的不足。本项目以bp神经网络作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构建的基础, bp神经网络由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构成, 各层的神经元数目不同, 由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组成, 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时, 从输入层输入影响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值和评估值的n个因素信息, 经隐含层处理后传入输出层, 其输出值y即为产品技术创新技术性能指标的预测值或产品技术创新的评估值。这种n个因素指标的设置, 考虑了概括性和动态性, 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影响产品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导致产品个体差异的主要因素, 尽管是黑匣子式的预测和评估, 但事实证明它自身的强大学习能力可将需考虑的多种因素的数据进行融合, 输出一个经非线性变换后较为精确的预测值和评估值。

据文献查阅, 虽然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现有原理和方法的改进和完善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如文献[08]、[09]、[11]等, 但尚未发现将神经网络应用于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方面的研究, 在当前产品的市场寿命周期不断缩短、要求企业不断推出新产品的经济条件下, 以神经网络为基础来建立产品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 是对技术创新定量预测和评估方法的有益补充和完善。

三、论文预期成果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项目研究的理论意义表现在: (1) 探索新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 丰富和完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体系; (2) 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 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的发展。

本项目研究的应用价值体现在: (1) 提供一种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定量预测技术, 有利于提高预测的正确性; (2)提供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综合评估方法, 有利于提高评估的科学性; (3) 为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工作提供新的方法论和实用技术。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目标:

以bp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研究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 并建立科学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及设计相应的模型计算方法, 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 对指标和模型体系进行实证分析, 使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用价值。

研究内容:

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佑的相关指标体系确定及其量化和规范化。从企业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方面入手, 密切结合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系统综合地分析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各相关因素, 建立科学的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 并研究其量化和规范化的原则及方法。

2、影响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各相关指标的相对权重确定。影响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各相关因素在输入预测和评估模型时, 需要一组决定其相对重要性的初始权重, 权重的确定需要基本的原则作支持。

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研究。 根据技术创新预测的特点, 以bp神经网络为基础, 构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

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设计。根据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基本特点, 设计其相应的计算方法。

5、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学习样本设计。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 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学习样本, 对预测和评估模型进行自学习和训练, 使模型适合实际情况。

6、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的实证研究。以一般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工作为背景, 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进行实证研究。

创新点:

1、建立一套基于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目前,在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方面, 一种是采用传统的指标体系, 另一种是采用国外先进国家的指标体系, 如何结合我国实际当前经济形势, 参考国外先进发达国家的研究工作, 建立一套适合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 此为本研究要做的首要工作, 这是一项创新。

2、研究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及其计算方法。神经网络技术具有并行分布处理、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 能较好地处理基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预测和评估的现实问题, 本项目首次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 这也是一项创新。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技术路线的可行性论证

1、重视系统分析。以系统科学的思想为指导来分析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 并研究影响因素间的内在联系, 确定其相互之间的重要度, 探讨其量化和规范化的方法, 将国外先进国家的研究成果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建立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指标体系。

2、重视案例研究。从国内外技术创新预测与决策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中,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归纳和总结出具有共性的东西, 探索技术创新预测与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

3、采用先简单后复杂的研究方法。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研究, 先从某一行业出发, 定义模型的基本输入因素, 然后, 逐步扩展, 逐步增加模型的复杂度。

4、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研究工作与具体企业的技术创新实际相结合, 进行实证研究, 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 研究出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成果。

六、开展研究已具备的条件、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及解决措施

本人长期从事市场营销和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工作, 编写出版了《现代市场营销学》和《现代企业管理学》等有关著作, 发表了“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管理创新”、“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组织创新”及“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观念创新”等与技术创新相关的学术研究论文, 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也从事过企业产品技术创新方面的策划和研究工作, 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与许多企业有密切的合作关系, 同时, 对神经网络技术也进行过专门的学习和研究, 所以, 本项目研究的理论基础、技术基础及实验场所已基本具备, 能顺利完成本课题的研究, 取得预期的研究成果。

七、论文研究的进展计划

xx.07-xx.09:完成论文开题。

xx.09-xx.1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及其量化和规范化。

xx.11-xx.01: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构建。

xx.01-xx.0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研究。

xx.03-xx.0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体系的实证研究。

xx.04-xx.06:完成论文写作、修改定稿,准备答辩。

主要参考文献:

[01] 傅家骥、仝允桓等. 技术创新学.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

[02] 吴贵生. 技术创新管理.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xx

[03] 柳卸林. 企业技术创新管理. 北京: 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04] 赵志、陈邦设等. 产品创新过程管理模式的基本问题研究. 管理科学学报. xx/2.

[05] 王亚民、朱荣林. 风险投资项目ecv评估指标与决策模型研究. 风险投资. xx/6

[06] 赵中奇、王浣尘、潘德惠. 随机控制的极大值原理及其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控制与决策. xx/6

[07] 夏清泉、凌婕. 风险投资理论和政策研究. 国际商务研究. xx/5

[08] 陈劲、龚焱等. 技术创新信息源新探. 中国软科学. xx/1. pp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