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孝道文化的认识

孝道文化的认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孝道文化的认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孝道文化的认识范文第1篇

一、当代大学生孝道缺失的表现

当代大学生是展示个性的一代,某种意义上,却也是传统孝道缺失的一代。特别是90后大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父母过分溺爱,造成孝道观念模糊、孝道情感淡漠、孝道行为缺失。

(一)孝道观念模糊。部分大学生缺乏最基本的孝道观念,有的甚至不知孝悌为何物。一些大学生孝道认识上存在误区,一提到“孝”就认为是封建、复古、倒退;只强调父母对自己的义务,而没有意识到亲子之间的权利义务应该对等;即便尽孝,认为子女对父母只要做到食饱衣暖就是孝了,如果还能不断有钱给父母,就是最大的孝了。一些家境困难的大学生埋怨父母无能,父母素质差,有的甚至觉得父母给自己丢脸。

(二)孝道情感淡漠。当代大学生是被父母呵护大的年轻人,尽管身体上已长大了,但是心理上依然幼稚、脆弱,处事、看问题考虑的只是自己的感受,很少顾及父母长辈的需要,许多大学生形成了把父母长辈的照顾视为理所当然而不知回报的心理。部分大学生存在平时处于“失踪”状态,没钱时才想起爸妈,打电话回家就是要钱,而面对家里打来的电话,竟然觉得很烦。很多家长感慨:孩子越大,读书越多,但对亲情却越来越淡了,情感上与家人的距离也越来越远了。

(三)孝道行为缺失。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没有或很少主动照料过父母,缺乏做家务的习惯和主动精神,缺乏反哺意识。另外,不少大学生在学校不好好学习,只顾着享受玩乐,生活追求新潮化、高档化,用父母的血汗钱与同学攀比且乐此不疲。有的大学生和父母意见相左,不是用正确的态度和恰当的方式提出来,而是顶撞父母。

二、大学生孝道自我教育及其可能性分析

大学生孝道自我教育是指大学生为了形成良好的孝德,以尊亲、悦亲和养亲为内容而自觉进行的思想软化和行为控制活动,是大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目标而进行的自我培养活动。

大学生孝道自我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首先,血缘亲情是大学生进行孝道自我教育的天然基础。

为什么要“孝”?古人的解释也很简单,“孝”就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一种回报:父母给你生命,所以你要善待父母之生命;父母宁愿自己挨饿受冻,也要让你吃饱穿暖,所以你要照顾父母之温饱。生我者父母,养我者父母,人间的慈爱与呵护都是首先来自于父母,血肉亲情是最原始、最生动、最自觉的人生动力。“孝”乃出于人的天性,从婴儿至于成人,无人不承受父母的抚育与关爱,有此恩情,子女报之以孝,合乎情理。

爱教会爱,大学生倘能切实感受父母的辛苦,以达到知恩,由此产生对父母长辈的感激和爱戴之情,再由爱己之父母而知爱人之父母,由爱己之兄而知爱人之兄,从孝敬父母,关爱亲人起始,爱的视野逐步拓展逐渐升华,最终达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境界。这种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由初级到高级的循序渐进的过程,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极易为当代大学生所接受。

其次,源远流长的孝文化为大学生孝道自我教育提供了良好的隐性课程。

孝道观念广泛体现在一年的岁时节日中。

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综合性节日,在辞旧迎新之际,中国人一刻也忘不了对父母祖先的孝心敬意。只要父母健在,都要在新年来临之前,赶回家中,看望父母,给父母带回或送上贺年礼物。事生如此,事死亦然。年三十要祭祖,清明要扫墓。

传统文学艺术如诗歌、对联、戏曲、传记、铭赋、祭文,以及传奇、小说、神话、志异、绘画等,也广泛地表现了孝道主题。

此外,大学生自身的优势特点为大学生孝道自我教育提供了可能。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想像力丰富,爱好广泛,志向远大,有大量的需求,渴望得到充分的满足。大学生生理上的成熟,会使其心理发展上随着社会地位的变化、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出现独立性、自尊性、成人感、自我意识增强等特点,这些特点都为大学生孝道自我教育提供了可能。

三、大学生孝道自我教育对策分析

大学生孝道自我教育的过程,应该是孝道的知、情、行的巩固和提高的过程。大学生孝道自我教育过程中,应抓住孝道的知、情、行等环节,系统学习孝道理论,激发孝道情感,养成良好的孝道行为习惯,运用其合力来提高孝道自我教育的成效。

(一)学习孝文化知识,提升孝道意识

首先,可以系统深入地学习孝文化知识,了解孝道的一般理论,广泛占有孝文化知识,提高自身孝文化修养。如了解孝的起源与演变、孝道的含义、传统孝道的性质、现代孝道的特点、孝道教育的含义与内容等。学习中,特别倡导读经典书籍,读整本书如《论语》《孝经》等传统经典。学习中,更应倡导反思精神,认真反思传统孝道的精华与糟粕,认真反思近百年来国人对于孝道的偏见与成见,用“与时俱进”“古为今用”的观点将传统孝道思想进行积极的现代转化,赋予传统孝道教育以全新的时代内容。

其次,可以采用多种学习方法学习孝文化知识。如开展关于孝道文化知识的讨论和辩论。当代大学生在学习孝文化知识特别是传统孝文化知识时,会产生很多问题,开展关于孝道文化知识的讨论和辩论可以明辨是非,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所谓“话不说不透,理不辨不明”,就“董永卖身葬父”“王祥卧冰求鲤”等古代孝道故事进行讨论,就传统愚孝行为组织辩论,可以使学生在讨论中形成对孝道的理性认识和正确观点。又如探讨“大学生孝道教育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能更深刻地认识弘扬孝文化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二)倡导自我反省,激发孝道情感

在孝道认知的基础上,面对父母的无尽的爱,大学生应经常反省自己是否体会到父母的无私奉献,是否懂得照顾关心父母;是否尊重父母,对父母的态度是否冷漠,自己的言语及所作所为是否伤害了父母的心,是否严格按照孝道伦理规范的要求监督、约束和克服自己的不当言行;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对得起父母付出的艰辛的汗水甚至血泪,是否满足了父母的成就期待等。大学生从血肉亲情出发,通过自我反省,不断激发孝道情感,有利于将孝道观念付诸于实践。

(三)践行孝道理念,注重孝行养成

大学生的孝道实践主要体现在对父母的物质赡养和精神赡养方面。

一般说来。对父母的物质赡养应包括经济资助和生活照顾。由于大学生在经济上还没有独立,还没有能力对父母进行经济资助,因此大学生所能做的就是在生活上应尽量照顾父母,特别是从日常生活出发,注重孝行的养成。

除了对父母进行物质赡养外,更重要的是对父母进行精神赡养,这是尽孝更高层次的要求。尊重父母,成就父母对子女的期待,满足的正是父母对家庭亲情、对天伦之乐的心理需求。

笔者根据在大学生中的问卷调查,借鉴2012年8月14日由全国妇联、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的新版“24孝”行动标准,特提出当代大学生“24孝”行动准则。

孝道文化的认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孝道; 大学生; 思想道德素质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1-0112-02

孝道作为支配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和做人的基本准则,长期以来已经渗透于人们的思想之中,成为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部分,体现了中国传统伦理始于家庭扩展至社会,始于私德扩展至公德的特点。

一、中华孝道文化的核心内涵

“孝”的思想内容极为丰富,按照陈德述教授的观点,中华孝道文化的内涵有八点:保全身体,珍惜生命;赡养父母,满足其物质需求;尊敬父母,满足父母的精神需求;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有病及时治疗;承志立身,成家立业;诤谏劝止,从义不从父;文明安葬,不忘父母,追思祖德;尽职尽忠,清正廉洁,为国立功。这就是中华孝道文化的内涵或核心内容。只有明白了孝道文化的内涵和核心价值,才能更好地继承、弘扬、发展和创新,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培养有用人才。儒家所倡导的“孝”是建立在以人为本、“仁爱”和追求社会和谐的思想基础之上的,其基本意思是“善事父母”,其基本内涵是对父母“敬爱”和“赡养”,其本质是“敬”以及自身的成家立业,“爱”、“成才”。这种“敬”、“爱”和“成才”中所包含着的人的价值、珍视生命、人与人之间的“敬爱”与和谐以及自身的成家立业,这就是孝道的核心价值,它是不会受时间和空间局限的,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不论是世界上任何民族、任何国家都是需要的。

但是传统的孝道经历了极其漫长的历史发展,其中经由统治阶级的多次诠释修改,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道德武器,严重歪曲了孝道的自然本意。对于传统孝道文化,应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其积极的思想和理念,摒弃其消极、落后、愚昧的做法,真正实现“古为今用”,并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赋予传统孝道丰富的内容和特定的外延,进一步内化为大学生永恒的精神追求,为强化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奠定坚实的基础。[1]

二、孝道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

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东西方文化在信息化社会中相互碰撞与整合。利益关系和价值取向日益呈现多元化趋势,社会伦理道德失范现象相当严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孝道文化所蕴涵的处世哲学、道德修养、人格塑造的理念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弘扬孝道文化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践行孝道文化,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孝经·开宗明义》:“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为入德之门,德为成事之本。一个人要有所作为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而良好的道德修养是由孝道教育来培养的。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孝道文化中蕴涵的“尊敬父母”、“珍惜生命”、“忠孝仁爱”、“清正廉洁,为国立功”等思想至今闪耀着智慧的火花,给我们很大的启迪。在提升大学生品行修养、完善人格时,要继承、弘扬和吸收传统孝道中的有益因素,把孝道中的忠孝仁爱、谦和礼让、清正廉洁、诚信守义、成家立业与培养大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律等良好品质结合起来并逐渐内化为他们自觉的行动,最终使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2.实践孝道文化,有利于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

孝是形成和谐人际关系的精神力量。在传统孝道思想中,孟子有“申之以孝悌之义”的论述,主张人们应修其孝悌忠信,“入事父兄,出事之上”。《弟子规》中第二篇也有“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的论述。这些思想对于大学生认识与处理人际关系十分重要。现今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思考问题多以自我为中心,人际关系中较缺乏宽容与谅解,尊重与互爱。而按照孝道的精义,应该由孝及悌,将对父母之爱敬,对兄长之尊推及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而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

3.实践孝道文化,有利于大学生孝亲敬长

我们应敬长返本、亲亲感恩,而感恩报恩,即为孝道。我们应尊重父母的感情和为养育自己所付出的艰辛劳动,从而内化为奋发努力、立志成才的动力,以进取向上的人生姿态与良好成绩来回报父母。孝亲,既是我们的法律义务,更是我们的道德责任,不仅要有物质供养,更要有精神关爱和心灵抚慰。孝亲是孝敬与赡养父母,敬长是孝敬老师和长辈。在大学阶段,家长和老师是学生最直接的孝敬、尊重的对象。老师给予了学生知识和文化,参与了学生的精神发展,因此对老师的培养教诲,理应给予足够的尊重。

4.实践孝道文化,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

墨子说过:“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人与人不相爱必相贼”,“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傲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所以起者,以不相爱也”。孝为仁爱之根本,是拉近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情感基础,而这正是和谐的核心价值。孝道教育就是要引导大学生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尊敬老师、帮助同学、感恩他人、回报社会。只有这样才能祛除人性的自私、冷漠,培养与人为善、与人为乐、乐于助人的品德,不断提升思想道德境界,逐步营造出团结友善、和谐安定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三、践行孝道文化,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途径

弘扬孝道文化,不能只停留在研究层面,更重要的是在实践层面。要在大学生中宣传孝道、弘扬孝道、践行孝道,使孝道成为学校每一个学生基本道德,使之成为公民道德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1.学习传统孝道文化,提高理性认识与道德认同

传统的孝道属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范畴,在高校德育内容中应占有一席之地。在当今以德治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牢牢把握《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为着力点”的论断,在大学生中大力实施孝道教育,在开展大学生德育工作中加入孝道元素,使之参与育人过程。

2.将孝道文化融入德育教育,丰富教育内容

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体现出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不断蓬勃发展的前进动力。[2]孝道文化教育是长期的,也是艰巨的。要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我们就必须结合当地大学生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相关策略,根据学科特点实施整体规划,落实科学评价机制,将孝道文化教育贯穿学校德育的全过程,使大学生在不断学习中提高社会责任感,将孝道文化教育所养成的道德习惯迁移到一个人的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形成社会自觉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3.创新孝道实践载体,增强育人效果

将孝道文化融入道德教育工作之中,提高育人效果,笔者认为关键在于道德实践环节。各高校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和实践载体。以孝道教育活动月为载体,在大学生中开展“孝敬父母”评选活动。还可以通过“一封家书”、“生日念亲恩”、“我的人生账单”等有意义的活动,让每个大学生体会到父母的含辛茹苦与养育之恩,并引导学生从点滴做起,回报亲恩。开展关爱空巢老人活动,引导大学生践行孝道。开展关爱空巢老人活动就是把孝的情感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起教于微细,尝试于躬行,做到知行统一。这也是我们对广大学生内心那份深藏的“孝道”的唤醒与外化,是一种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生命教育,具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以及日常思想教育活动无法代替的效果。

参考文献

孝道文化的认识范文第3篇

一、孝敬父母得好报

孝敬父母在中国是所有民族的美德,彝族亦不例外。行孝不仅表现于日常生活中,也在文学作品中以不同的形式加以记述,通过文学作品的欣赏,对孝行加以褒扬,对孝道文化加以弘扬。在彝族的孝道文化中,人们认为孝是义务,不需要回报的;但为了激励人们行孝,也出现了以行孝得好报的内容。所以在彝族的二十则孝道故事中,有一则从标题直接反映主人公孝敬父母,其内容为孝敬父母得好报的故事;但从情节模式看,有点像受董永行孝故事的影响。这则故事叫《孝敬父母的皤娄阿迤》:

古时,有个名叫皤娄阿迤的人到啥靡卧甸(今云南大理),见万物之母整齐排列着,他不禁伤心痛哭起来。万物之母问他为何啼哭?他回答说:触景生情啊,在他乡见到他人的母亲,不由思念自己的母亲,因此而痛哭。万物之母听后很感动,赐给他寿岁、富贵。皤娄阿迤因孝敬父母而得到好处。

二、以祭祀方式怀念先灵以尽孝

以祭祀怀念先灵以尽孝的故事,一共有七则,在《赛特阿育》一书所载的彝族孝道故事中,占了相当的分量。对先灵的祭祀,是彝族传统孝道文化中行孝行为最为突出的事项。第一则故事叫《祭祀儒愁阿维》,其情节是说一个孝子赌物思人而举行祭祀,以表达自己心中对先人的思念。第二则叫《祭祀额哲布嘎》,说一个毕摩的儿子笃则祭祀他的父亲(去世的老毕摩)很隆重而受到天上众神之主策举祖(即四川彝族所称的恩梯古子)的欣赏,于是赐给笃则寿岁和富贵,让他走遍天下能谋生。第三则叫《祭祀色吞史汝》。这则故事在描述了对色吞史汝的祭祀后说道:“更主要的是,生老病死人人都无法抗拒。”这说明人们当时已经有正确的生死观,对先灵的祭祀仅是表达自己的孝心而已。第四则故事叫《祭祀吉沽舍伟》。这则故事所反映的精神与第三则相似,故事的结尾称:“假若人不会死亡,大地如何容纳;假若树不会倒,天地间也将失去光明。”第五则故事叫《祭德楚赫保》,叙述一个宋代的乌撒女杰去世后祭祀的规格很高。第六则故事叫《祭阿恒鸠朵》,叙说一个叫阿外惹部的女杰临终留下遗嘱:她死后如果相关的人不到场就不能为她举行祭祀。第七则故事叫《孝子祭慈母》,说一个叫阿楚益吉的人未能对去世的老人生前尽孝而自责悲伤不已;一个叫鲁则阿租的人劝他说:“万事万物都有好形象,作为人来说,恸哭会失去形象。对母亲思念的最好办法是举行祭祀。益吉欣然依计而行。”

三、以哭表达孝敬之心

以哭表达孝敬的有八则,在彝族的这二十则孝道故事中所占比例是最大的。在以哭表达孝敬的故事中,有子女哭母的、孙哭祖的,还有风、土地哭灵哭冤的,甚至有贤妇哭夫灵和麒麟哭母灵的,这在其他民族关于孝的文化中是没有的。

第一则故事叫《额索哭母灵》,说的是一个叫额索是司的生养育之神,他忙着救济穷人,医治病人,惩治坏人,开导愚钝,扶老携幼,以至于他的老母米祖宏则去世也不知道,所以极为悲伤。飞禽走兽为报答额索的恩情,提出挑选最好的毕摩为额索的母亲作祭祀,百兽和草、木、竹、水也都强烈地要求请最好的毕摩给他的母亲祭祀。“六祖”为报答额索替他们传宗接代付出的辛苦,选派出学问高深的毕摩阿鲁祖、阿洛佐,选用肥壮的猪、牛、马、羊作祭牲,要为额索的母亲举行隆重的祭祀。卓罗纪、武德本、武陀尼、武色吞也为他准备了丰富的祭品祭牲。故事最后说:“真是善有善报,额索感动不已,得到了最大安慰。”第二则故事叫《鹤鹃哭树》,这是一则表现自然界和谐的故事,纳入彝族孝道故事系列中,充分说明了彝族孝道文化的特色。故事说鹤、鹃、鹰为风把他们的家园――树毁坏而痛哭,结果百鸟闻之无不落泪。鸠开辟了地方,锦鸡召来暖风,云雀迎来了太阳,鹤鹃才止住了哭。第二则故事叫《风哭》,第三则故事叫《土地哭》。前者说:黑、黄、白三种风的声音此起彼落,也是死的表现,昏昏沉沉的蜂子是在为消逝了的风声招魂。后者说:从前的一天,任洪鲁、皮能博、尼洪鲁等九大山相聚,它们哭诉说它们都提供森林、河流、大岩,让人类和各种动物繁衍生息,但是却没有受到中部地方大地的待遇。第五则故事叫《孙哭祖灵》,故事叙述孙哭祖灵后在其结尾说:替死去的亲友及有关系的人哭灵是人生的一项义务。第六则故事叫《贤妇哭夫灵》。故事说乌蒙一个叫德歹仆娄的人,为名叫举足的丈夫去世而哭述生前的恩爱,为没有给作为君长的丈夫生下后代而极为伤心,在场者为之感动。次年举足的遗腹子降生取名为额直,后来当了君长。为此,当地的人都说仆娄真是一位替夫解忧的贤妇。第七则故事叫《笃勒愁汝哭》。文本记载说,第一个下地的笃勒愁汝三岁丧父,六岁丧母。他受天君策举祖派去测量天地经克待妥姆地方,见到万物之母整齐排列,勾起他对母亲的思念,不觉泪如泉涌。他遇到一个叫撮艾阿颖的人说:“绵羊所依靠的,是高山原野的草;幼子所依靠的,是家中的父母啊! ”两人同时痛哭。天君策举祖念他至孝至诚,赐给他妻子和很高的地位。这则故事很简短,但给人的印象似乎有董永少年失亲人和行孝品行而得好报的影子。第八则故事叫《麒麟哭母灵》。文本记述说:花斑虎阻依娄的女儿是白麒麟的母亲,有天在洱海边不幸失足落水溺死而亡。白麒麟悲痛至极,为其母举行盛大的祭祀。百鸟中鹤鹃领头,蝙蝠押尾;百兽中虎豹领头,狐狸押尾;百木中松柏领头,羊奶木押尾。它们浩浩荡荡地来为麒麟哭母灵,哭得动情,哭得悲伤,使天地也为之感动。这则故事是彝族孝道故事中,反映自然界和谐的又一内容,而且比前述的《鹤鹃哭树》、《风哭》、《土地哭》内涵还丰富。

四、以寻父寻子买父表达孝道

在反映彝族传统文化的民间传说中,有反映彝族历史上的婚姻从母系到父系制的“石尔俄特寻父买父”的内容;在关于彝族孝道故事中,则以寻父、买父、寻子的方式,向人们灌输孝道传统文化。这种以寻父寻子买父表达孝道的故事一共有三则。第一则故事叫《寻父记》。文本记述说:过去有个叫阿赖舍启的人,自小失去了阿爸,但却不知失去的缘由。于是他走遍东西南北、天涯海角到处寻找。他向能沽录略的织绸人打听,向德晋录略的打铜人询问,访问君、臣、毕摩。最后毕摩告诉说,他的阿爸并非走失,而是因染重病,想尽千方百计医治都未能挽救而去世了。于是,阿赖舍启用酒水和茶奠祭了他阿爸的亡灵,伤伤心心地痛哭了一场。第二则故事叫《寻子记》。文本记述说:过去有个叫克博阿杼的人,好不容易才生个儿子,取名叫阿杼额苦。儿子长到七岁,有天到古米旨宏去打猎后再没回家。思子心切的克博阿杼急得四处寻找,终于在罗纪父子那里寻得下落,原来他错穿了死人衣服、披毡,骑错了死人的马,领错了死人的狗,被恒颖阿买扣留(对死去的婉转说法)了。克博阿杼花了许多钱打通关节,父子才得以相见。在这天底下,实在是没有不替子女着想的父母啊!这则反映孝道的故事,其表现手法是很特别的,即这是一则以反映父慈而倡导后辈要感恩行孝的故事。第三则叫《阿租苏耿买父》,其情节为:德歹濮卧(今云南省昭通市一带)的乌蒙君长家,从君长德娄、德娄素、素那赢、阿赢阿可(又叫阿租苏耿)一共四代人都生子不见父。为此,阿赢阿可到四面八方去买父,可是都没有见卖父的集市。他来到武德鲁家,德鲁不在家,只有德鲁的小女儿奢色在家。奢色好生款待了客人,并问及缘由。阿可如实相告。奢色听了好笑,告诉他用彝家的传统习俗招祖灵敬供。阿可依计而行,乌蒙家终于长寿,三代人能共同生活,祖、父、子孙三代人得以相见。这则故事中的女主人公奢色与四川彝族中的《什尔俄特寻父买父》中的女主人公同名,但这里的生子不见父是父亲早逝,而不是《什尔俄特寻父买父》中的母系婚所导致的生子不见父。这则故事称乌蒙君长招祖灵敬供后,人长寿了,从而生子见父。所以,这则故事的核心还是以祭行孝,反映了彝族的孝文化特色。

五、认识生老病死自然规律

人的病痛生死是一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自然规律,但是人们对之加以认识则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彝族孝道故事中,有则叫《舒打特苴》反映了对这种规律的认识过程。故事说:有个叫舒打特苴(射日英雄)的人,试图寻觅一个不会生病死亡的地方。他走遍天下,看见的是准备办丧事的、皓发老翁体枯如柴将不久于人世的、抓药治病的。舒打特苴明白了人都是要经历生老病死的道理,并将这个道理告诉了人们。

从上述可知,在彝族的孝道故事里,没有以“为母埋儿”这样有失人性的愚孝,也没有“涌泉跃鱼”和“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这样的童话。在上述五部分彝族孝道故事里,其内容主要是以对先灵的“祭”和“哭”来表达对先灵亲人的怀念。其次,以艰辛寻子的故事情节,表现父亲对儿子的情感,以激励人们的孝道情结;以寻父买父的情节,表达人们对上辈应有的孝敬。除此之外,在彝族的孝道故事里关于表现自然和谐的《鹤鹃哭树》、《风哭》、《土地哭》,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的《额索哭母灵》等,则可视为是营造孝文化和谐社会的延伸。所以,彝族孝道故事所倡导的,主要是一种人和自然、人和人的一种“和谐”。而且,故事在反映这种内容时,方式直接而朴素。

“献酒书”节选和“献茶书”节选,其实也是反映以祭的方式行孝的,在此不赘述。

(本文是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彝族文化研究中心”一般项目:“彝族文学文献中的孝文化研究――以《赛特阿育》为例”成果,课题编号YZWH1107。)

孝道文化的认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孝亲文化;农村高中历史课堂;渗透;探究

将孝文化融入到历史课堂中,教师需要与学校的德育工作相融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孝心,提升学生的孝能,引导学生孝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学习内容,将孝文化作为立足点,对学生进行孝文化教育。“百善孝为先。”教师只有让如今的青少年对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才能够唤起学生的良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孝文化,提高我国国民的素质。接下来,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如何将孝道文化融入到农村高中历史课堂当中,对学生发挥孝道教育的作用。

一、历史教师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孝亲文化在农村高中历史课堂中的渗透,不仅要求教师要掌握基础的专业知识,还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对于广大农村学生来说,由于学习条件有限,课堂的学习是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主要战场。在课堂上,历史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可能使学生受到影响。因此,历史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尤其是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用良好的个人品德和个人魅力影响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这样,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才能潜移默化地受到教师的影响,使自己的人格更加完善和健全,成为心理健康的优秀人才。

二、利用课堂对学生渗透尊老老爱幼等孝文化观念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初高中的历史教材中大多蕴含着传统美德教育。因此,历史教师可以利用高中历史教材中的许多典型事例来倡导孝道教育,让学生学习优秀人物身上的孝道精神。比如,学习《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的时候,教师除了要向学生讲授孔子的儒家思想之外,还可以向学生渗透孔子的孝文化思想。孔子认为:“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无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孔子看来,所谓的孝不仅仅是家庭的一种伦理道德观念,也是社会伦理的源泉。他还认为,在侍奉父母的时候,我们也要注重礼仪,在心理和言语上都要敬重父母和长辈。通过这样的方式,历史教师可以自然地将孝文化渗透到历史讲解的过程当中,让学生学会敬爱父母,养成尊老敬老的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还要向学生大力宣传对父母行孝的重要意义,让学生阅读《孝经》《三字经》《弟子规》等关于传统孝道的经典书籍,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孝道文化的熏陶。历史教师要让学生自发地学习孝道的文化,重视传统礼仪,自觉树立起尊爱幼的孝文化观念。

三、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加强多样化的孝道宣传

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历史教师要把孝道文化渗透其中。首先,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师不仅要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巧妙地将孝亲文化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各种孝文化因素,找准切入点,将孝道思想渗透到教学内容中。[2]比如,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多观看一些孝文化的视频;[3]可以创设以“孝文化”为主题的课堂辩论赛;定期举办有关孝文化的演讲比赛或专题讲座,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收集当今社会有关敬老爱老的典型故事,并结合历史知识同小伙伴进行分享。其次,教师要让学生走出历史课堂,走出校园去进行宣传和实践,多角度、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孝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四、挖掘历史知识中的孝文化

在高中的历史课本当中,教师还要善于挖掘历史教材中的孝文化。比如,学习汉代察举制时,“孝濂”最为重要,很多优秀人才都是通过这一选举方式选的。西汉董仲舒也推出了以孝为核心的“三纲五常”。其中,“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的是:仁、义、礼、智、信。儒教通过“三纲五常”的教化来维护社会的伦理道德和政治制度。在唐代,统治者尤其重视孝道文化,《孝经》是文人才子必读的书籍,唐玄宗还亲自为《孝经》作注。教师在向学生渗透古代传统孝文化的时候,也要指出传统孝文化的不合理之处。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三纲五常”已经不适应如今的社会,某些孝文化思想渗透着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遏制了人们的自然欲求,对人有着消极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的孝文化,吸收其合理内核,摒弃其不合理之处。

孝道文化的认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现代社会 传统社会 孝道

[中图分类号]C9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6-0007-02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进一步加深,利益关系和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加之人口的老龄化问题的凸显,社会伦理特别是家庭伦理失范现象已经相当严重。与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上所倡导的“孝文化”相悖的是,老而无养、养而不敬的现象时而出现。

面对这些“不孝”的现象和问题,如果人们只从道德的角度出发来看,往往都认为是由孝道或道德沦丧等原因所引起的,并且提出了要从加强和改进对青年人的道德教育入手来解决人们的“道德沦丧”问题。人们在这样一种思路下,就会把传统中国社会的孝道搬出来,并指出解决这种乱象就要靠大力弘扬和复兴传统孝道。在教育上,人们应该重读中华文化经典,从古已有之的典籍和美谈中去汲取传统孝道中的精华,来教化育人,使青年人尊老重道,在全社会形成尊敬和关爱老年人的风气。但是,这样怀旧迷古般地沉醉在崇高道德的体认之中,可能会让人忘却了现代社会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事实。

社会学奠基人之一涂尔干在其开山之作《社会分工论》的开篇序言里便以“植株不能在不足以滋养它的土壤中生根发芽”这一形象生动的比喻来说明“社会结构的变迁必然会导致道德的变化。道德的形成、转化和维持都应该归于人类经验之源”。的确,《论语》也好,《孟子》也罢,古圣先贤们所倡导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三纲五常的道德伦理,早已失去了它们赖以生存的土壤环境。因此,我们不能企图在沉迷于古圣先贤的教导中来探索如何加强所谓的“孝道”教育。回到过去或是把过去抬到今天,都是不可能实现的。面对和解决现今的孝道伦理问题,我们不妨从社会学视角去看待和理解,即把当今的各种社会现象或问题放在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变迁这一大的背景下来分析和解读。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自身时刻地感受到“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不同。理解孝道变迁,必须融入到对“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认识和区分之中。

一、家庭、社会和孝道的变迁

以社会学的眼光来看,现代社会已没有中国传统社会意义上的孝道赖以存在的土壤。当今社会如果还要提倡“孝道”,那也应该提倡的是新形势下不同代际人们之间的一种新的、合理的伦理和行为规范,而不是企图一味地重新拾回传统孝道的道德伦理。本文通过对传统和现代社会“孝道”存在土壤之不同的浅析,来一窥“孝道”的变迁。而所谓“土壤之不同”指的就是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变迁及其相互作用的关系。

(一)传统社会与孝道的发生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社会的生产方式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家庭是作为全社会的一个基本的生产单位。男女老少一家几口甚至十几口人都要长期生活在一起,大家共同努力、集体劳作,进行农粮生产或养殖牲畜等,可以说,一家人生活和工作的地点是混杂在一起的,并且在这种频繁接触互动的生活和工作中结成紧密而稳定的关系。

这样,一家人有可能一生都生活在一起,围绕着自家的田地,长期耕种劳作。在这种相对稳定的生活模式下,大家一辈子面对的总是那些反反复复的事。对于这种稳定的、反反复复的事情的掌握,往往都是谁做得久、经历得多,谁就更加老练和有见地。一个新生命在家庭里诞生之后,早在年幼之时便要学习如何种田等各种生产性的劳动技能,而每个人所能习得的技能、知识和经验都要从上一辈或长辈的教导中获得。长辈年龄大、经验多,是过来人,他们总显得要比晚辈更有见识和权威,所以在这种生产方式下,老者和长辈在家庭中的地位是相当高的。“三纲五常”的伦理,特别是孝道,在这种生产方式下得以产生,并进而维系了这种生产方式和家庭成员之间紧密而稳定的关系,维系了老人或长辈在家庭中的地位。长辈是权威,他们在家庭生产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谁敢不孝、不敬老人就会遭到家庭其他成员的反对,甚至招致亲戚邻里的唾骂。正是传统社会结构的土壤才栽植和培育出了“孝道”,并且这种“孝道”体现出一种权威和等级的观念,是不平等的。

(二)现代社会与孝道的变迁

到了现代社会,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家庭在现代社会早已不像过去那样承担主要的社会生产功能。由于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的不断加深,过去家庭所能提供的生产功能现在已经外化到各式各样的社会组织当中去。个人的事务与家庭的分离、劳动和居住地点的分离,致使无论是男女老少都要去一个组织内工作并依靠组织来维持自己的生活。而这点正如社会学家韦伯在谈到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离不开的两个重要因素时所强调的:“这两个因素就是:把事务与家庭分离开来,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合乎理性的簿记方式;前一个因素绝对地支配着现代经济生活”,这在客观上使得现代社会的家庭成员之间彼此接触互动的时间和频率远远不及传统社会那么多。由于家庭成员互动少了,过去维系紧密而稳定的家庭成员间关系的那种伦理规范的力量,也就没有那么的强烈和紧迫了。

随着交通方式的变革和发展,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社会流动日益频繁。大量的农村家庭的劳动力都外出去大城市打工赚钱,他们在大城市学习各行各业的各种知识、技能和经验,接触大量的新鲜事物,过着别样的生活。与传统社会不同,外面多彩多姿的生活给他们提供的新鲜经验和学习机会,使他们早已把守在农村家里的老者或长辈甩在身后。他们完全不用再像过去那样一切事情都要向长辈请教和学习。反过来,由于社会变迁的迅速,长辈们过去所抱守的知识、经验或技能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新的社会,他们对新鲜的社会现象缺乏认识,有许多问题搞不明白,反而要请教晚辈,这使得长辈过去在家庭中的那种权威和地位逐渐衰落。而这本身就表明了一种新的互动方式的产生,它预示着一种新的伦理和行为规范。

涂尔干在对传统与现代社会变化的考察中揭示出,随着社会分工的加深,社会团结的方式将发生变化,人们的个人意识会不断地得到提高。人们之间联结的方式将不再是过去那种依靠强烈情感维系的宗教或伦理道德实现的机械团结,而是以依靠理性、独立的个人意识提高而实现的社会分工条件下的有机团结。个人意识的提高,使得人们越来越理性地面对自己的生活。因此,现代社会应该平等地尊重每一个个体。现代社会的家庭制度应该是夫妻平权、代际平权、双系并重、由家庭本位向个人本位转变的制度。现代社会人们对老人的尊敬或孝敬也应该是一种平等基础上的尊敬,而不是传统社会那种蕴含着等级和不平等意义的“孝道”。

总之,如果说传统孝道的伦理规范仍然存在的话,那么它对人们的约束力也是松散的,并且它的要求也会越来越普遍化,而不是像传统社会里孝道所发挥的作用那样,对人们各种“孝”与“不孝”的行为规定得那么具体、严格和死板。因此,与其哀怨孝道的沦丧,倒不如说一种新型的家庭伦理道德正在建立,它是要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加深而得以形成的。现代社会的土壤只能孕育出一种新型的“孝道”。

二、结语

在现代社会结构已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之时,我们不能再妄想把传统社会的孝道搬来作为解决孝道沦丧问题的灵丹妙药。因为传统孝道的“沦丧”实为理所应当,它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需要。现代社会的“孝道”应该以“满足父母的个性化需求”为原则,它是在以人为本、追求平等基础上的对长者的尊重、理解和关怀。它不再是等级和压制关系的维系物,它无须再像以往那样过于沉重,禁锢每个人的内心,而是体现出平等、自由和博爱精神的守护者。

【参考文献】

[1](法)涂尔干(著),渠东(译).社会分工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0:7.

[2](德)韦伯(著),于晓等(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北京:三联书店,2005:11-12.

[3]罗国杰等.中国传统道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孝道文化的认识范文第6篇

,孔子。孝道思想。时代价值。

的孝道是中国人民最精致的道德准则。它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在中华民族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孔子的孝道思想自诞生和发展以来,对人们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到目前为止,孝道思想的许多内容仍然具有时代价值。孔子思想体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是孝道。孔子的孝道思想在继承周朝孝道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春秋时期的时代特点,通过自身的创新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孝道思想体系。

。在物质上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是最基本的孝道。父母从孩子出生起就把他们抚养成人,使他们能够独立生活。当他们的孩子长大后,他们的父母也在变老。此时,他们的孩子应该承担起抚养他们的责任。当然,这只是最低级别的要求。“父母唯其疾之忧”支持他们的父母。他们的孩子最应该担心的是他们父母的疾病。他们应该注意父母的健康。“如果你不环游太平洋,你必须好好旅行。”当你的父母还活着的时候,为了照顾他们的父母,你的孩子最好不要远行。然而,这一要求并不现实。因此,即使你远行,你也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方向让你的父母知道。“父母之年不能是未知的,一个是快乐的,另一个是害怕的。”作为孩子,我们应该记住父母的年龄,为父母的健康而快乐,为他们的衰老而害怕,在父母活着的时候及时孝顺父母。这是孔子最基本的孝道说。孔子说:“今天的孝道意味着能够养家糊口。至于犬马,人人都能养家糊口。为什么不无礼呢?”如果只满足物质条件,养牲畜和养父母有什么区别?这告诉我们,养育和服务亲属只是在物质层面上提出的孝道要求。尊重和尊重亲属,这是在精神层面提出的要求。这才是真正的孝道。这一要求较难实现,但必须做到。孔子进一步提出“色难。如果发生什么事,弟子们为其劳服务。他们有酒和食物,学生们吃东西。他们过去认为孝顺吗?”真正的孝顺要求他们在为父母服务时,总是面容愉快,不抱怨,不怨恨,始终把父母的想法放在首位,注意内心的真诚和尊重。

。孔子说,,“当我的父母建议我时,我不服从我的意愿,但我尊重我的意愿,我不会抱怨我的工作。”在为父母服务的过程中,如果你发现你的父母犯了错误,你应该温和地劝说他们。如果你的意见不被接受,你就不能抱怨。因此,当父母做错事时,孩子应该提出建议,但谏若不从中,孩子应该找到合适的机会再次提出建议。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应该注意说服的方法,掌握服从和说服的尺度。

Tiffany的早餐,孝顺是最重要的。孔子认为孝道是人生永恒的主题。父母的去世并不意味着孝道的终结。父母去世后,孩子们仍然需要孝顺,但方式不同。夏洛克·孔子曰:“由也事亲可以说是一个千方百计制造麻烦和想到死亡的人的梦。”父母去世后,他们的孩子通过哀悼和牺牲来纪念父母的善良,表达他们的孝道。“服丧,服丧,顺便说一句”,“服刑到死,导致服刑三年”,所有这些都反映了哀悼的重要性。孔子提倡真诚的哀悼而不是过度的悲伤。在

三年的哀悼之后,这并不意味着对父母孝顺的结束。通过牺牲来纪念他的父母也是非常重要的。孔子指出:“所重:人、食物、葬礼和祭祀。”他认为葬礼和祭祀与人和食物一样重要。牺牲是对死去的父母表达悲伤的一种方式。虽然形式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表达他们的内心感受。

进入21世纪,时代飞速发展,各种文化相互交织,时代变迁后,孔子的孝道思想虽然弱化了孔子赋予孝道的意义,但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体现了其当代价值,对我国当前社会的转型和发展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这反映了个人道德的重要性。只有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提高个人道德水平,才能为事业成功提供保障。在

的孝,德之始也中,孝道被视为道德的基础,因此,如果你想提高个人道德,你必须孝顺。孔子指出,父母的教养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大的善行,所以我们应该优先考虑孝顺父母。然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人受利益驱使,以自我为中心,强调个人主义,忽视父母和其他人,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和感受。这不仅违背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也不利于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因此,我们应该回归孔子的孝道思想,孝敬父母,关爱他人,摒弃个人主义思想,提高个人道德。

。因此,坚持孔子的孝道思想有利于促进家庭和谐。孔子孝道思想的核心是对老人的孝道。虽然现在的家庭结了婚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家庭仍然是情感维持的主要场所。孔子的孝道思想强调在为父母服务时满足父母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双管齐下可以让父母感受到舒畅,促进家庭和谐。

自古以来就保持着中国养老的传统。由于人口结构问题,中国的老年人口正在增加。虽然国家制定了许多政策措施来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但一方面,由于经济原因,综合社会养老仍然难以实现。另一方面,由于传统心理和情感因素的影响,老年人更愿意接受个别家庭的养老。因此,要实现家庭和谐,首先要尊重老人。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皮肤。他们的头发是从哪里来的?如果每个人都躲在家里,不为国家的事业做出贡献,国家就会灭亡。家庭如何生存?更不用说为你的父母服务了。因此,爱国主义和亲情是统一的。“有远大理想的人不想为了伤害仁爱而生存,而是不得不在成仁自杀”。这是伟大的孝道。因此,我们应该做好本职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工作,取得成绩,报答父母和国家。孔子的孝道思想正在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地区”,而爱国主义的情感起着重要作用。

,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和。当然,我们必须认识到,只有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实现这些目标。此时,作为构成社会结构的家庭,其和谐稳定尤为重要。这样,践行孝道思想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孔子的孝道思想流传至今,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目前,国正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过渡时期。我们应该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孝道对于提高个人道德、促进家庭和谐、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要大力弘扬孔子的孝道思想,根据社会发展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充分发挥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布尔布尔朱熹1983图兰多,中华书局。

·杨爱民,1995年《孔子政治思想小议》,《孔学研究》,第1期。

,钱玄,徐克谦,译注2001礼记,岳麓书社。

,李维琦等人,2001年岳麓书社蒂凡尼早餐会。

和生翻译并注释的《孝经》,2007年,中华书局。

,杨伯峻,2010,论语译注,中华书局。

,杨朝明,宋立林,2013,《孔子家语》,齐鲁书社。

,郭庆藩译,《庄子集释》,2013年,中华书局。

,周桂英和刘晨,2014,《孔子孝道思想的当代价值》,《新西部》(十日中版),第9期。

,王英,《孔子孝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2016年,《传承》,第6期。

,曹调明,2016,《儒家孝道的当代价值》,长春教育学院研究,第32期。

孝道文化的认识范文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 孝道教育 意义 措施

一、孝道的含义

“孝”这个字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它经历了从图、符号到文字的过程, “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孝”字的形成体现了孝之本义。所以“孝道”是一个涉及子女对父母、晚辈对长辈的伦理道德规范。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几千年的中国传统道德中,孝德备受推崇;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人民推崇孝道,它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的兴旺和社会的团结的标准。

二、大学生孝道意识缺失的原因

首先,从学校角度看。学校应试教育忽视“孝”品格养成。中国的教育体系有不合理的地方,注重应试教育,忽视素质教育,只突出成绩,不重视德智体的全面发展。所以要想达到德智体的统一发展,就必须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而道德观念的培养最根本的就是教育。

其次,从家庭角度看。家长过于溺爱孩子,代替包办子女一切事情,是现在的孩子养成了万事靠父母的坏习惯,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祖辈、父辈的百般疼爱,导致他们从小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习惯,其实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都一直在影响这孩子,父母是孩子学习的榜样,这对他们个性心理的形成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所以说孩子的某些不良行为和家长的教育是离不开。

最后,从社会角度看。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时间还比较的段,自身的体制还不成熟,在这个转型的时期,通常在利益的趋势下,人们的道德观念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也会发生改变,通常是已自己为中心,停留于物质的追求和经济利益的满足。所以很多在校的大学生,已经找不到自身的价值,善恶难以分清,道德观念日趋模糊。

三、对大学生进行孝道教育的意义

(一)对改善人口老龄化现象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的老年人口基数大、来势迅猛,是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迎来了人口老龄化。据有关资料预测,到2025年,我国的老年人口将达2.8亿,约占总人口的20%,80岁以上的老年人数也将达2500万人。中国的养老方式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这是几千年形成的传统模式。它赖以存在的思想基础就是传统的孝道观念。若干年后,我们的大学生也承担了家庭养老的责任,在这样的形势下,大学生的孝道教育在维系家庭养老中依然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推动作用

在当前社会,道德滑坡的现象已经变得更加的显著,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的道德水而走了下坡路,无论是社会公德还是家庭私德,这种现象令我们担忧,中华人民的传统美德在不断的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面临这种情况,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的精神文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其实公德的缺失,和我家庭中的私德是密不可分的,而私德的体现又离不开“孝”字!所以不能忽略他们之间的密切关系。

(三)有助于大学生构建健全人格。

开展孝道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健全大学生的人格。加强孝道教育对于健全学生人格教育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一是孝道教育就是要引导大学生对父母、对长辈发自内心地关心、理解、体贴和敬重,以实际行动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二是强化孝道意识,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孝”是一种责任,一种义务,在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中,这一项必不可少,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和感恩之心,让他们建立完整的健康人格

四、加强当代大学生孝道教育的对策

(一) 加大社会孝道宣传力度

首先,把“孝”品格作为人才考量的标准。古人云:德才兼备国之器,有德无才国之用,有才无德国之害,无才无德国之废。我们在选拔国家工作人员时既要看重“才”的重要性,更要注重“德”的分量。领导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要落在实实在在的行动行动上。身入百姓更要心入百姓,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对家人负责任、对群众有爱心、对国家有担当的人才。

其次,大力弘扬传统“孝”道文明。在现代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可以通过媒体的宣传,把推动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作为每一个媒体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让各大媒体都要增加社会责任感,通过各种手段制造和传播有利于形成孝行的舆论,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二) 学校构建孝道教育新体系

改善应试教育弊端。在高校加强孝道教育,对处于成长、成才阶段的大学生来说,在知行结合中砥砺高尚的道德品质,更是他们走向独立生活前必备的基础文明。不应该只关注成绩,忽视整体素质的提高。通过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孝道教育,借以提高大学生孝道的认知水平和自觉践行孝道的觉悟。切实加强大学生的孝道教育,首先要解决的是观念和认识的问题,必须把孝道教育内容内化为大学生自我行孝意识,从而提高孝亲观念。

参考文献:

[1]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4-1026.

[2]马永庆,赵卫东等.中国传统道德概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203―204

[3]张莉.当代大学生孝道现状及其教育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作者简介:

孝道文化的认识范文第8篇

主题词:小学生;孝道教育;必要性;内容

一、新时期小学生孝道教育的必要性

(一)对小学生进行孝道教育是中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于孝道教育,学界仍然存在一些争论。针对公民带薪孝假的问题,黄坚厚在《现代生活中孝的实践》中指出孝道是我国封建传统文化,当今社会提倡孝道教育会不会有悖于现代教育的初衷?骆承烈的《孝道新解》质疑孝道教育在今天有多大的价值?现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孝道?有学者甚至认为当今社会已经不需要孝道教育了,我国要健全养老机制,把养老责任交给社会。我们知道,西方国家是在实现现代化条件下出现老龄化问题的,西方文化也认为,生育和教养儿女,是人们对社会,对国家应尽的责任,子女不论从道德上或法律上都没有赡养年老而失去劳动力的父母的义务,赡养老人是社会和国家的责任。而我国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下进入老龄化的,且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社会公共福利事业和保障水平也还不发达,老年人生活主要依靠子女供养。因此,想在短期内用社会保障和敬老院来保证“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医,老有所终”还不大可能实现。由此可见,继续传承我国的孝文化是极其必要的。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从小就培养学生的孝道意识,可以更好的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二)对小学生进行孝道教育可以培养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小学教育是学生最重要的养成教育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个人品行。小学生是21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个人品行和道德素质将会影响我们未来世界的和谐与发展。他们正处于思想意识的养成和发展期,此时对其进行孝道教育,更能深入人心,使其从小就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把这种德性深入内心,指导其以后的人生路途。孝道教育的根本在于发掘学生的孝思、孝行,进而推广至学生的责任意识。孝不仅是德育之根本,而且是人性中最有价值的东西。让小学生及时领悟孝道的涵义,并把孝道渗透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实际行动中是极其必要的。

(三)对小学生进行孝道教育可以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做人。一个人是否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决定了这个人未来的人生价值及对社会贡献的大小。而一个人能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则取决于教师在关键时刻给了他怎样的教育。可见,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教育的责任,更是教育的义务。教师应该从“孝道教育”这一最基础的道德修养起步,努力引导学生将孝敬层次由“养亲”、“孝亲”向“尊亲”、“推恩”提升,将爱父母、爱家庭的情感推广到爱集体、爱学校、爱社会、爱祖国,实现基础道德向崇高理想的飞跃,达到以孝促成礼仪教育,以孝促成养成教育的良好效果,从而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对小学生进行孝道教育可以很好地传承孝道品质,培养小学生的感恩意识

古人云:“为人生在天地之间,有四恩:感天地盖载之恩,日月照临之恩,国王水土之恩,父母养育之恩。”每个人在生命之初,一般要在父母的怀抱中成长,血缘关系和父母的养育都使这种感恩之情更为真切、自然、强烈。这种对父母的感情是其对哺育自己生命的人的感情,是人的本性,是良知和良能的表现。羔羊有跪乳之意,乌鸦有反哺之情。对于小学生,我相信只要对其进行适时的正确的教育,他们必会做到感恩父母,感恩生活。小学生的人格和心理正处于发展时期,这是对其进行孝道教育的关键时期,也是最佳时期。通过对其进行孝道教育使得他们萌发感恩之情,提升他们的修养和觉悟才是孝道教育的重中之重。

二、新时期小学生孝道教育的内容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根本和核心,是一种全民化的道德观念。它经过几千年的延续和积淀,不断适应着时代的发展,已成为国人稳定家庭、凝聚民族、传承文化的重要心理机制。

任何道德观念都是在历史上产生的,包括孝道。当然,它们的内涵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或更替。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礼仪之邦,而孝敬父母则是礼仪之根本。传统文化中,“孝”的内含是:奉养双亲;尊敬父母;“无违”周礼;“无改”父之道;后继有人;谏诤。其基本涵义就是:人类通过家庭繁殖后代,子女对生养自己的父母感恩相报而尽力奉养,行孝即尊敬和赡养父母、老人,是出生于家庭、成长于家庭的人应该而且必须履行的道德义务。古时孝道思想的内涵丰富而具体:珍爱生命,善待自己;无违于礼,顺从父母;感恩知报,敬养父母;继承遗志,建功立业。古时孝道强调了晚辈对父母及长辈绝对的服从和顺从;孩子是父母的附庸,“父让子亡,子不得不亡”是我国古时孝道的真实写照;它是封建不平等的社会制度的产物,满足了上下尊卑中央集权制的需求,也使得当时的社会稳定发展。

基于时代的变化,在客观的分析了传统孝道之后,我们取其精华,逐渐形成了一种更适合我国当代国情的新孝道。这种新孝道的内涵是:敬爱双亲,爱护自己,为亲分忧,使亲无忧,奉养双亲。新时期孝道有以下特点:1.平等性。现代社会提倡人人平等,子女不再是家长的私有财产,他们有权和父母平等相处。可以说,新时期社会的各种人际关系都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父母要尊重子女的人格独立,子女也应体谅尊重父母;2.情感性。新时期的孝道是以亲人之问的了解与感情为基础的,这与古代的父权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亲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他们给予彼此的都是发自内心的最真实的情感。这种建立在“孝”基础上的情感是人类其他情感中独一无二且无法释怀的最真挚、最绵长的感情;3.自律性。传统的践行孝道具有很强的他律性,更多的是受到社会体制的约束而具有强迫性,不是发自内心的真正的情感关怀。而在现代社会中,个人的独立自主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人们不愿被动的接受外在的强压,更适合于用自律来维护自身和社会的利益及发展;4.互益性。新孝道教育要求子女行孝,但同时也必须要求父母对子女给予正确的关爱,这种建立在平等互益基础上的孝道才符合新时期的孝道教育。父母不应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者,儿女也不应是父母的服从者。父母要选择科学的方法教育子女,子女也要明白孝的真谛,做一个理解父母、疼惜父母、敬爱父母的优秀晚辈。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我们在新时期孝道内涵的基础上,系统的分化出了新时期小学生孝道教育的内容。众所周知,赡养父母是小学生力所不能及的,但敬仰父母却在他们的能力范围之内。2001年国家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将“敬老”列为家庭美德建设的首要内容,充分体现了国家和社会对敬老爱老的重视。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明确提出了“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礼貌待人”的具体要求。新修订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也指出:尊敬父母,关心父母身体健康,主动为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听从父母和长辈的教导,外出或回到家要主动打招呼;尊敬老师,见面行礼,主动问好,接受老师的教导,与老师交流;尊老爱幼,平等待人,珍爱生命等。孝敬父母,不仅要敬、尊,更要用心去爱,用心去感恩。而作为小学生,正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小学思品课标的基本理念要求要培养有爱心、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因此,小学生孝道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

(一)敬亲教育

敬,作为孝道的伦理本质旨在强调孝道的一切行为模式均要以敬为根本和宗旨。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可见,敬是一种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敬爱之情,是比孝养更高的一种伦理尺度和道德要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对父母必然有崇拜和敬爱之心。小学生的孝道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基础,也是小学生学会做人的根本。我们应该通过孝道教育,让学生明白敬爱父母是多么容易但也重要的举动。对于小学生,敬父母应该做到: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接受父母的劝告;对父母有礼貌,体贴父母;珍爱父母的劳动成果,体谅父母。我们要让学生通过敬父母,学会敬亲人,敬长辈,最后延伸到敬别人,做一个敬爱身边长辈的优秀小学生。习惯成自然,把孝道教育的敬亲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教育之中,使学生在习惯中自然而然的敬家人,敬长辈。

(二)尊长教育

孟子说:“孝之至,莫大于尊亲”,尊敬父母是孝的最高表现。我们要以尊敬为孝,以仁爱之心行孝。现代社会,独生子女盛行。之前的社会是很多孩子围着一个家长,凡事以家长为中心。现在刚好与其相反,大多都是很多家长围着一个孩子,孩子就是中心。这样的生活环境难免使孩子养成自私、高傲的恶习。而作为教育的养成阶段,我们必须让学生认识孝道,学习孝道,学会理解父母,尊重父母,从小就帮他们树立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理念,包括亲人及其他的长辈朋友。通过对亲人的敬,延伸发展到对长辈的尊。具体做法为:倾听长辈的心声,学会与他们沟通;关爱长辈,能在长辈需要帮助时义不容辞;诚实、守信,不对长辈撒谎等。

(三)感恩教育

“孝道”是做人的道德底线,冲破了这个底线,其它一切都是枉然。感恩是“孝”的表达方式,小学生要想对父母行孝,除了敬亲、尊长之外,还必须要懂得感恩。“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敬其兄也”(《孟子·尽心章上句》)意思是说:人不学而有的能力,是本能;不用考虑而知道的事情,是良知。小孩子没有不知道爱自己亲人和长辈的,也没有不知道尊敬兄长的。只有从内心感情上感激父母,感谢父母,才会时时处处对父母无微不至,善事父母之种种行为就会皆出于感恩之真情。俗话说: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父母对子女投入的不仅是关爱,而且寄予了深厚的期望。感恩父母,首先要关心和体贴自己的父母;其次要理解父母的心意;最后要知识内涵和道德修养并重,从点滴小事做起。或许多元化的感恩表达方式,更有利于情感的表达和交流,比如:学会整理自己的内务,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都是对父母最好的感恩和回报。

(四)爱心教育

孔子主张“泛爱众,而亲仁”。首先从爱自己的双亲做起,然后推己及人,逐步做到爱天下的父母,爱天下的人。他把孝道作为人之根本,培养人性光辉的爱,他倡导孝道高扬爱心,为我国人文素质教育做了最好的开端。新孝道教育的本质是以人性唤醒人性的人性教育,更是以爱心唤起爱心的爱心教育。“孝”是建立在对父母、亲人的爱心基础之上的,没有这种爱心就不会有真正的孝心和孝情,而爱心又是可以扩展的。从孝的起源上看,孝最初的含义是对祖先生命的崇拜和尊重,把这种敬爱之心推广开去,就会产生对自然界一切生命的敬爱。孝敬,不应仅仅局限于父母;尊重,也不应仅仅局限于家庭。对父母的“孝”还应该引伸为一种对别人的关心,一种奉献,化小爱为大爱,正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孝心是回报父母和亲人养育之恩的最佳途径,而爱心则是与人融洽相处共享幸福的自建桥梁,也是新时期和谐社会的大力需求。小学生的爱心教育主要体现在:首先要学会爱自己,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其次要学会尊重别人,理解朋友,不做有损他人利益的事情;再次要学会敬重一切生命,与人和谐相处;最后要有集体荣誉感,乃至爱国信念等。

(作者单位:甘肃省河西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袁三标.孝道的现代转向及现代价值[J].思想政治工作,2004(4).

[2]李丽敏.新时期中小学道德教育研究与实践研究报告[R].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篇,2004.

[3]王传明、季顺欣、汝成霞.中小学孝道教育的价值论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1(8).

[4]魏英敏.孝道的原本含义及现代价值[J].道德与文明,2009(3).

[5]徐学林、周利华.论弘扬孝道文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