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孝文化的认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校园文化;孝文化;以德治国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5-0078-02
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文化占有重要位置。“夫孝,德之本也。”在校园德育建设的过程中,应包括孝文化教育。青少年时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关键时期,我们应依托孝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羔羊跪乳、乌鸦反哺”的故事流传,就是把孝文化作为教育资源的范例。学校德育工作也应推广孝文化,让孝文化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认识孝道,了解孝俗,感知孝文化,更好地实现德育的实效性。
1 认识孝道,了解孝俗
中国的传统孝道文化资源丰富而深厚,了解其源流,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弘扬孝文化。孝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孝”字本身就能体现出孝文化的精髓,其上部是一个省略了笔画的“老”字,下部为“子”字,像是子承老人之手,扶侍老人行走之貌。仅从“孝”字的字形来看,就能形象地表示出两层涵义:上辈的父母,应该护佑下辈的子女;下辈的子女,则要孝敬上辈的父母。也就是为父者要慈,为子者要孝,即父慈子孝之意。
对于传统的孝道我们要以去芜存菁,以扬弃的态度加以继承。从历史的不断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孝文化,在中国社会中主要起了一种稳定作用,在促进家庭和谐、人际关系和谐、家国和谐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每个事物的产生、发展都有着它的两面性,传统孝道也不例外。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对于我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二十四孝故事”人们产生了一些不同的看法和争议,有些甚至被认为违反了人性的封建糟粕。例如“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则故事,时至今日,就被认为是对孩子的极大侮辱和不尊重。传统孝道中的“愚孝”成分与明显不科学、违反人性的地方,我们不应该盲目推崇,但其基本的道德核心却无疑值得我们继承与发扬。所以,今天我们读“二十四孝故事”当以同情之心去了解古人,他们也或许并非看重这些形式,而是想通过这些故事,告诉我们人世间“孝”的重要。
2 走近孝子,树立典范
孝道教育不是简单的“告诉”,而应淡化教育痕迹,润物无声,利用众所周知的人物、事件创设适合孝道教育的情境、氛围,为孩子树立孝行为的榜样,进而以榜样来指导学生的道德生活。古有董永“卖身葬父”,黄香“冬温席,夏扇枕”,以及“唐媳乳母”“卧冰求鲤”等孝道故事,至今感染、影响着很多青年人,要人们学会感恩;今有201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陈斌强:用行动注解孝德的好儿子》的事迹,同样深深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陈斌强,一名平凡的初中语文教师,用他的行动向我们展示了他心中的孝和他的不平凡。为了能每天亲自照顾含辛茹苦独自抚养自己长大的母亲,他每天用一根布条把母亲绑在自己身上,骑着电动车行驶30公里去学校上班。一连五年,风雨无阻,而且做到了工作与孝敬母亲两不误。
孝道楷模都可以用来作为孝道教育的良好素材,就其对学生心灵震撼力还是长远的影响力而言,都是抽象、枯燥的文字所无法比拟的。做好学校德育工作完全可以运用这些生动的故事来传扬孝文化,让学生在浓烈的氛围中沐浴“孝文化”,走进“孝文化”,使中华民族孝老爱亲美德在他们思想底蕴中生根、开花。
3 注重体验,感知孝道
积善成德,积跬步以至千里。良好的道德品质要从日常生活学习中一点一滴做起,应当是发自内心的需要,成为自觉的责任和义务。要通过多种形式和多种渠道,组织引导学生少而学,壮而行,终生以之,这样才是“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如果没有实践的支持,情感的体验,将永远停留在口头上。“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孩子从小若知爱父母,爱兄弟姐妹,爱周围的人,长大后就会很自然地爱国家,爱社会,一定程度上说孝心可以规范孩子的行为。
学校孝道教育应要求学生从日常生活做起:上学时向父母长辈道个别,放学见到父母长辈问个好;给父母搓搓背捶捶腿、倒杯水;母亲节、三八妇女节、周末确定为学生的“孝敬日”;倡导九九重阳节看望老人等。利用晨会、班队会、校会、墙报、广播等开展孝文化活动。各班制定礼仪规范。如在班级墙报开辟“孝敬”专栏,要求学生在栏目中填写相关内容,如: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吗?你今天离家和回家与父母打招呼了吗?你本周帮父母做了几件力所能及的事?等等。
4 家校结合,深化认识
家庭教育是孩子教育的第一园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与父母生活时间长,和父母有天生的亲和力,以此为切入点,德育工作更容易步入正轨。学校孝文化建设要通过“学校主课堂、家庭小课堂、社会大课堂”三位一体,形成一个广阔的立体教育空间。在孝文化教育方面,学校要充分利用宣传图窗、黑板报、校园广播、校园网络等载体,做好广泛的宣传和发动工作,营造一种“崇尚孝道,感知孝文化”的氛围;还要充分重视并发挥好“家庭小课堂”的作用,可以通过召开家长会,专题讲解孝文化,明确家长在孝文化方面对子女教育的要求,要求家长自觉担负起以身作则和言传身教的责任,努力树立良好的家风并将它同培养子女和改善社会风气紧密的联系起来。
孝道是道德的一部分,源于对他人的关怀、感恩和爱。“今日孝进课堂,明朝德行天下”。传承孝文化是新时期学校道德建设和时代的要求。相信在孝文化氛围中,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会相应提高。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在思想道德建设中抓好孩子的孝道教育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易连云.重建学校道德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纵观当今社会,传统文化价值观日益受到挑战和冲击,使得学校、家庭、社会的舆论导向片面地强调知识和能力,而忽视了传统教育。孝道——这生生不息、绵延千年的人类传统美德出现了严重的缺失与危机。在不少的家庭中,子女以自我为中心,敬老孝老的意识淡薄。在这种形势下,深刻认识和弘扬慈孝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创建幸福家庭、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当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当代社会公民道德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和出发点。幼儿阶段是孩子性格养成、童蒙养正的重要时期,让孩子知明礼、懂孝道,从小尊老孝老,这是孩子成人成才的根本。所以,幼儿园必须重视慈孝文化的启蒙教育。本文结合我园的研究和实践,阐述了幼儿园开展慈善启蒙教育的策略。
一、以爱的教育为原点,唤醒幼儿慈孝欲望
“爱”是慈孝行为的显著特点。如果幼儿不懂得什么是爱,不能去体验、享受被爱的幸福感,不知道怎样去爱自己,不能初步感知爱老孝老的具体形象,就不会产生慈孝的欲望。我们一味地凭空要求幼儿孝敬老人、尊敬师长,那么他们只是出于被要求去实行慈孝行为,行动是脆弱的,教育的实效性不强。所以,幼儿园进行慈孝文化启蒙教育要以“爱”的基础教育为原点,让幼儿认识爱、感受爱,奠定慈孝品德的情感基础。
1. 让幼儿感受爱的温馨
“慈爱”在幼儿园里体现出的是教师对幼儿的爱。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教给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更要给予爱。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幼儿的感情基础,也是幼儿感受爱的有效载体。
“慈爱”在家庭中体现为父母等长辈对孩子的爱。这种爱更是幼儿感受爱的重要载体。幼儿园可以请一些家长来园对幼儿讲讲自己怎样辛勤养育儿女的事情,也可以组织幼儿开展《××爱我》的讲故事活动,让幼儿讲讲长辈关心爱护自己的小故事。通过同伴之间的故事交流,加深对爱的认识,分享爱的温馨,萌发爱长辈的情感。
2. 让幼儿学会关爱自己
孔子说:“父母唯其疾之忧。”即父母最担心的是孩子的身心是否健康,只要孩子能洁身自爱,不让父母担心,就是孝。教师要让幼儿知道这个道理,启迪幼儿增强自爱的情感。首先要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的意识,提高幼儿自我保护的技能。笔者所在幼儿园通过安全自护教育八策略,即常规训练渗透、游戏活动实施、借助情景表演、儿歌教学理解、模仿训练强化、实践演练体验、自主参与探索、增强锻炼确保安全自护教育,让幼儿在教师行之有效的各种教育方法引导下,形成自我保护意识,掌握一定的自救、自护技巧。并让幼儿懂得,只有在保护自己、快乐生活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去帮助别人,才能让长辈放心、幸福,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慈孝。
3. 让幼儿理解慈孝含义
让幼儿理解慈孝的含义不能抽象地说教,要通过古代和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例子,让一幕幕晚辈孝敬长辈的动人情景呈现在幼儿眼前。《三字经》中提到的“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就是适于儿童倾听的慈孝故事。特别是,要结合幼儿身边慈孝行为的典型实例,让幼儿感知慈孝的含义,为幼儿树立榜样。例如,我园大二班的叶嘉年,奶奶眼睛瞎了,他长年陪同奶奶一起睡,照顾奶奶起居,扶奶奶走路,帮奶奶拿东西。同龄人的榜样引领,有效地使幼儿加深了对慈孝行为的理解。教师还可以组织幼儿讨论,说一说自己所知道的尊老爱老的故事,说一说小朋友在家里可以怎样孝敬长辈。
二、以实践体验为载体,养成幼儿慈孝品性
心理学家费西纳认为,人的心理活动类似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是小部分,它相当大的一部分藏在水面以下,在这里有许多观察不到的力量在对它发生作用。无意识活动的特点以及幼儿尚未成熟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无意识教育是一种有效的品性教化方法,对幼儿养成慈孝品性发挥“隐性”教育作用。但无意识教育具有依附性,需要一定的载体和手段才能发挥作用[1]。幼儿凭借亲身体验、体悟,才能使外部影响逐步内化,内在观念逐步外显,达到知行合一,使孝亲尊长活动收到显著效果。
1. 在多彩活动中体验慈孝
幼儿园开展以“孝道”为主题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教师通过儿歌、三字经、故事、DCD、舞蹈等多种形式,让幼儿懂得爷爷、奶奶、父母等长辈的辛苦,懂得感恩;结合三八节、父亲节、母亲节、重阳节、端午节等节日,开展系列活动,如“彬彬有礼”礼仪小天使活动、“孝心宝宝在行动”、“种植感恩树”、“感恩的心DIY、感恩箴言”征集等多种特色活动。还可以把一些体现慈孝教育的故事改编成游戏,让幼儿在游戏的情境中体验慈孝。
2. 在日常生活中体验慈孝
幼儿对家中父母的感恩和孝心是弘扬慈孝文化的重要内容。当代著名作家冰心就非常关心对孩子孝敬父母的教育。她要求,对儿童的教育不能只讲大道理,首先要教会孩子如何关心父母、爱护父母。很多事例证明,孝敬父母绝不是一件小事情!孝敬父母的教育是最基础的道德教育。一个孩子,如果连养育自己的父母都不关心、不照顾、不尊敬、不爱戴,怎么能去爱他人爱集体呢?如果一个孩子对生身父母都没有深厚的情感,怎么能升华出高尚的爱国之情呢?所以,我园要求幼儿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孝心:学会对父母表达感恩和关心之情,常说“谢谢”“您辛苦了”“您休息一下吧!”增强自我责任感,对自己的言行有要求,从整理玩具、收拾书籍、吃饭、穿衣、系鞋带、睡觉等日常琐碎的小事入手,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对父母表达孝心的小事,例如帮父母拿拖鞋、给父母捶背揉腿、帮父母盛饭等等。幼儿园要定期组织幼儿交流在家中对父母表达孝心所做过的事,及时捕捉亮点进行表扬,促进同伴之间相互启发、学习。
3. 在社区活动中体验慈孝
杜威明确指出要把儿童视为社会的一员,要求学校做的任何事情都必须“使儿童能够理智地认识他的一切社会关系并参与扩充这些关系”[2]。所以,敬老爱老的观念要由家庭推广到社会,有效地营造一种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我园位于鄞州区雅戈尔老年乐园附近,我们充分挖掘这个社区资源,把老年乐园作为尊老爱老的教育基地。教师经常带领中大班幼儿走进老年乐园,定期参加乐园“争做心理健康幸福老人”的聊天室活动,教师、幼儿在和老人聊天互动中培养了慈孝情感;平时每月一次走进老年乐园,幼儿争着向老人问好,牵着老人的手到户外散步,有时还往老人手里塞两块糖。老人们看到一张张稚嫩的脸庞,慈爱之情油然而生。我园和老年乐园联合举办的两年一届的老少同乐运动会是一大盛事,开幕式上,小朋友挥舞着红旗、鲜花、绿叶和彩环,用清脆嘹亮的童音一遍又一遍地向老人问好和祝福。老人和幼儿欢聚一堂,相互观摩体育技能。老人慈爱的赞叹、欢笑声,幼儿敬老爱老的热情,使会场洋溢着尊老爱幼的热烈气氛。
三、以家庭为亲密伙伴,实现家园同步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家长是幼儿园教师的重要合作伙伴。家园配合,使幼儿在园获得的学习经验能够在家庭中得到延续、巩固和发展;同时,使幼儿在家庭获得的经验能够在幼儿园的学习活动中得到应用。幼儿是否孝亲敬老,家庭教育是重要的环节,家长对老人的态度和关心程度直接影响着幼儿对父母和长辈的态度。一个家庭里父母和长辈的关系好坏也会影响着幼儿对父母的关注程度。
1. 面向家庭宣传慈孝理念
幼儿园从宣传入手,开展“慈孝文化进家庭”工程。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园地、网站宣传、环境创设等途径,让家长了解中国传统慈孝文化的主要内容,理解幼儿园进行慈孝文化启蒙教育的现实意义。可以结合全国首个“慈孝文化之乡”——江北区慈城镇,向家长讲一些有关慈孝文化的历史故事和现在的典型事例,从而增强家长的慈孝教育意识,在观念和行动上与幼儿园的教育达成共识,做到对子女慈爱而不溺爱,并有意识地为孩子的慈孝言行创设机会,搭建平台。
2. 开展家庭孝亲悦亲活动
老人是过往薪火的传承人,是既有财富的创造者,是未来发展的导航师[3]。老人身上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素质,幼儿园要引导家长让子女知道长辈有哪些长处,从而增强子女对长辈的崇敬和爱戴之情。如果爷爷奶奶是乡下农民,可以让幼儿接触他们的生活环境和劳动情景,感知他们艰苦朴素的精神,崇拜他们的劳动技能,向他们学习力所能及的简单农活;如果爷爷奶奶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让幼儿羡慕他们丰富的知识,学习他们爱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还要让幼儿常与长辈交谈,记住长辈的生日等,懂得给老人买礼物。这些孝亲和悦亲活动,会使孩子从小养成尊敬长辈的习惯。
3. 组织家长慈孝专题活动
笔者所在幼儿园以家长慈孝微论坛等为载体,引领家长进行家庭开展悦亲孝亲教育的情况交流,并开展慈孝专题系列活动:2011年3月,开展“慈孝文化我来说”家文活动,共征得文章128篇,家长们旁征博引《弟子规》《论语》等经典,阐述自己对慈孝的理解;2011年11月,开展了“慈孝之家”评选活动,全园家庭纷纷踊跃报名,并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海选”活动。随着争做“慈孝之家”活动的步步深入,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慈孝故事“浮出水面”,最终评选出全园十个慈孝家庭,每一户都用最真实的事件折射出慈孝文化的影响力。更可喜的是,此次活动后,慈孝的内涵与外延在活动中不断扩大,从家庭延伸到邻里,从邻里拓展到社会。
“慈孝”是我们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而不终的道德根本,我们祈以进行“慈孝”启蒙教育,让传统文化回归教育,在幼儿园、家庭、社区的互动中,拓展幼儿品德教育的内涵,提升幼儿各方面的综合素养,从教育的源头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参考文献:
[1]孙晓轲.儿童德性论[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161.
[2]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28.
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作为五常之一是道德标准,是中华文明的代表。我们作为工作在社会管理一线的人们公仆,举手投足之间体现着社会的文明,代表着政府的形象。以礼待人、温情执法有助于树立“和谐城管”的形象,提升人们的幸福指数,因此我们工作中在坚持依法办事,以理服人的同时也要注重以礼待人,以情感人。
以礼待人,树立公仆意识。深刻认识到我们手中的行政管理权是人民赋予的,我们与被管理者是舟水关系,鱼水关系,所有工作的最终落脚点都是为人民生活、社会发展服务;其次应清醒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与地位,在思想上始终与群众紧密连结,我们“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在管理执法时应不忘自己也是百姓,不做脱离群众的“无本之木”;此外还要有真情为民情怀,真正把群众当亲人,时刻把群众放心中,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去执法、去调解、去服务,有了这样的思想认识,能够促使我们工作时做到位有礼有节,在管理中传递温情。
以情感人,升华职业抱负。在日常学习培训中应加入传统道德文化培训课程,以国学尤其是儒家传统道德立身,弘扬中华礼仪“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的作用,践行儒家思想所提倡的“孝悌”、“泛爱众”等思想。日前,我局组织的感恩孝德教育活动适时给了我们一个提升思想境界的有利契机,通过感恩教育唤醒我们内心柔软、感性的部分。中国的知识分子向来提倡家国一体的理念,通过此次学习在唤起我们对家人感恩真情的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对祖国、人民同样需要感恩。怀着一颗回报社会的赤子之心,能够使我们在工作时更有耐心、责任心和使命感,用心用情管理,使管理少几分生硬,法律减一些冰冷,让被管理者心悦诚服,从而避免不可预测的冲突发生。
温情执法来自于我们每位执法者的内心,外化为我们日常工作中的行为举止。让文明有礼的“和谐城管”形象环绕在每一位公民身边,让公平正义的阳光平等地温暖每一位被管理者。
论三孝理念: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国弘扬传统文化、提升个人素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期,我单位邀请了长红国学的老师为全体队员讲述一堂崇孝尚德之课,使我们全体干部职工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和品格的升华,其中的“三孝”理念最使我有感而发。
所谓小孝治家,即要孝敬父母,尊重长辈。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长辈是[!]我们作为中华儿女应尽的义务,也是我们感恩父母养育之恩的基本途径。作为一个个人,在自己的孩子面前,孝敬父母、尊重长辈,以身作则,为自己的孩子做出好榜样,将孝的文化传承下去,那么就能建立起一个和美完满的家庭。
所谓中孝治企,即要忠于单位,恪尽职守。无论机关或是企业都是由每一个个体组成,单位的成绩、效益都是由每一位职员辛勤工作得来的。作为城管单位的一员,必须始终维护好单位的利益,做到“有损单位利益的事不做,有损单位形象的话不说”,立足本职,努力工作,忠于岗位,恪尽职守。只有每一位队员都心存心想单位,我们的城管工作才能越做越好,越做越顺。
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没有或很少主动照料过父母,缺乏做家务的习惯和主动精神,缺乏反哺意识。另外,不少大学生在学校不好好学习,只顾着享受玩乐,生活追求新潮化、高档化,用父母的血汗钱与同学攀比且乐此不疲。学习则声称“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的所谓“治学原则”,不仅不为自己考虑,也没有顾及到父母对自己的期望。有的大学生和父母意见相左,不是用正确的态度和恰当的方式向父母提出,而是顶撞父母,甚至打骂父母,甚至发生杀父弑母事件。这些现象违背了中华传统的孝道,败坏了社会道德风气。究其原因,既有家庭教育的缺位,也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更有学校教育过分强调智力教育的影响。孝道行为的缺失非常不利于大学生人格的自我完善。
二、大学生孝道自我教育及其可能性分析
自我教育既是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不可或缺的基本内容,又是社会发展对未来人才的必然要求。孝道教育,指的是教育者应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对教育者实施以尊亲、悦亲和养亲为内容的人文素质教育。大学生孝道自我教育是指大学生为了形成良好的孝德,以尊亲、悦亲和养亲为内容而自觉进行的思想改进和行为控制的活动,是大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目标而进行的自我培养活动。
(一)血缘亲情是自我教育的天然基础
《诗经•小雅•蓼莪》中说:“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意思是父母生我,教育我,挂念我,出入抱着我。为什么要“孝”?古人的解释也很简单,“孝”就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一种回报。生我者父母,养我者父母。人间的慈爱与呵护都是首先来自于父母。血缘亲情是自我教育的天然基础。
(二)孝道文化为自我教育提供了良好课程
基于对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孝文化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高校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语文”等包含孝道文化的课程,为大学生进行孝道自我教育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此外,源远流长的孝道文化也成为大学生进行孝道自我教育的良好的隐性课程。孝道是重要的中华传统文化理念,不仅对中国传统政治、教化等有着深刻影响,而且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民俗、民间艺术等都有深远的影响。
(三)大学生的优势为孝道自我教育提供了可能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想象力丰富。这为孝道自我教育提供了重要基础。大学生具备独立性、自尊性、成人感、自我意识增强等特点,为大学生进行孝道自我教育提供了可能。
三、大学生孝道自我教育对策分析
大学生孝道自我教育的过程,应该是孝道的知、情、行的巩固和提高的过程。在自我教育过程中,应抓住孝道的知、情、行等环节,系统学习孝道理论,激发孝道情感,养成良好的孝道行为习惯,提高孝道自我教育的成效。
(一)学习孝文化知识,提升孝道意识
中国的传统文化主张“知行统一”。知是行的前提,行是知的结果。大学生应系统而深入地学习孝道文化知识,引发对孝道文化知识的思考,加深对孝道文化知识的理解,从而能够真正接受孝道文化知识,实现大学生孝道意识的提升。当代大学生在中小学已接触到孝道文化知识。在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与“大学语文”等课程中,大学生也会进一步学习孝道文化。但在这些课程的学习中,孝道文化知识十分有限,深度不够。此外,在孝道教育的方式上,学校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引导,忽视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导致了孝道认知和孝道行为的脱节。首先,可以系统深入地学习孝文化知识,了解孝道的一般理论,具备广泛的孝文化知识,提高自身孝文化修养。应倡导读经典书籍,如《论语》、《孝经》等;应倡导反思精神,认真反思传统孝道的精华与糟粕,反思对孝道的偏见,用“与时俱进”、“古为今用”的观点赋予传统孝道思想以时代内涵。其次,可以采取多样方式学习孝道文化。可以开展对孝道文化知识的讨论和辩论,使学生在讨论中形成对孝道的理性认识和正确观点。例如,探讨“大学生孝道教育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能更深刻地认识并弘扬孝文化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此外,可以开展孝文化知识大赛等。
(二)倡导自我反省,激发孝道情感
孝道是“发乎于情”的行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是血肉之情,是最淳朴、最深厚的亲情。《吕氏春秋》云:“故父母之与子也,子之与父母也,一体而两分,同气而异息,若草莽之有华实也,若树木之有根心也。虽异处而相通,隐志相及,痛疾相救,忧思相感,生则相欢,死则相哀,此之谓骨肉之亲。”这种血肉之情是人类共有的情感,也正是孝道得以存在的情感基础。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孝道是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转化的催化剂,是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在认知基础上,面对父母的无尽的爱,大学生应经常反省自己是否体会到父母的无私奉献,是否懂得照顾关心父母,是否尊重父母,是否严格按照孝道伦理规范的要求监督、约束和克服自己的不当言行,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对得起父母付出的艰辛汗水甚至血泪,是否满足了父母对自己的成就期待等。大学生从血肉亲情出发,通过自我反省,不断激发孝道情感,从而促进自己将孝道付诸于实践。
(三)将孝道思想付诸实践
关键词:德孝;教育;学校;学生;父母
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梨乡水城”、打造冀东南区域教育中心城市是功在当世,利及千秋的宏大的“民心工程”,有着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对复兴魏县经济、文化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魏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千年古县”,人杰地灵,丰厚的人文底蕴,是打造冀东南区域教育中心的坚实基础。打造冀东南区域教育中心,挖掘、传承、发扬魏县文化,提升城市品位和创优经济发展环境,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首要条件,而这些正需要全民素质和公民意识的提升。在前不久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上中央又提出“德”的问题,可见“德孝”对治国、治校、工作、学习和生活多么重要。“百行德为首,万事孝为先”,因此公民意识的提升必将从“德孝”起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事孰为大?事亲为大”这些至理名言,在今天仍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我们应敬长返本、孝亲感恩,而感恩报恩,即为孝道。感恩报恩是做人的起码修养,亦应是人类社会放之四海皆准的道德准则。我们应满怀对父母的尊重之心,尊重父母的感情和为养育自己所付出的艰辛劳动,从而内化为发奋努力、立志成才的动力,以进取向上的人生姿态与良好成绩来回报父母;也只有学有所成,将来才有能力赡养父母。孝亲,既是我们的法律义务,更是我们的道德责任,不仅要有物质供养,更要有精神关爱和心灵抚慰。
近年来,一些人德孝意识模糊甚至缺失的状况见诸报端,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家长的忧虑。出现这样的状况原因何在?现在大多孩子在溺爱过度但孝育无力的环境中长大,许多学生家庭角色错位,道德观念弱化,缺乏正确的自我评价,不体谅、不尊重父母。一些在校学生身上呈现出冷漠自私、过分依赖,以自我为中心,不思进取的“德孝”状况令人担忧。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就要求在教育中贯穿爱的信息,引导学生产生爱的能力。学生爱的能力的获得,应该由近及远,推己及人,从爱自己的父母教起,再将爱之感情推衍开来,方能教化习成。
德孝促提升,师生同成长。“德孝”是我校近两年开展德育工作的主旋律。围绕“为人、为师、为学”的主题,以提高师德素养树立良好形象,提升师生德孝意识、强化品行,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转变理念和方法,提高效率和大局意识,提升团队精神等为目的,我校固定每学期的第一个月为“师德建设月”、“师生素质提升月”。两项活动的开展,对我校和谐校园、平安单位的创建起到积极的作用;对我校的教风、学风、校风等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起到促进作用。“师德建设月”,就是要强素质,提素养,树形象,当好学生的引领者,奠定思想服务于学生的一生。严谨从教、文明施教、以德施教、以德导人,促使良好师德师风的形成,培养和凝结教师们干事创业、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行;“德”就是品行、素养、能力、敬业、奉献、无私、大爱、良好的人际交往、世界观……,“孝”是孝道、感谢、感恩、尊敬、感激、理解、宽容、仁爱、厚道、正义……;德是孝之基础,孝是德之延伸。在前不久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上中央又提出“德”的问题,可见“德孝”对治国、治校、工作、学习和生活多么重要。在孩子们的心里,母亲就是上帝的化身;在学生的心里,老师就是母亲的化身。立师德、亮师风,铸师魂,以高尚的师德塑造人,以渊博的知识培养人,以科学的方法教导人,以高雅的气质影响人。使优秀教师的人格魅力时时在感染和教育、影响学生。
“师生素质提升月”,扎实开展“德孝工程”,用德孝思想引领和规范师生的言行。每学期的开始,我校就着力营造校本特色、校园文化品位及我校独特思想内涵,使校园处处有精辟哲思、处处有人文气息、让师生徜徉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之中,身心受到感染和熏陶,为未来的进步和一生的发展积蓄经久不衰的文化“软动力”。做事为人,倡导德孝,实践德孝,从生活实际、身边小事,从言谈举止到文明礼仪,从交通规则到爱护城建设施等等,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净化和美化我们的心灵。要知道并做到:一言一行皆德育,举手投足皆德育,时时、处处、事事皆教育,让德孝成为我们教育的行风、学风和校风。教育的前提是育人,做社会有用的人,为此两年来我校大力开发了以“德孝”为主题的《梨乡文化》《文明礼仪》《心灵导航》《国学》等校本课程,从崇尚礼仪、尊老爱幼、谦敬礼让、正义仁爱等方面引领教育学生要有孝心、爱心、善心、包容心和感恩之心,培养学生爱国、爱校、爱家乡、爱护班集体的高尚品行,这些校本课程的开发,始终围绕德孝教育的主题,不时闪烁“德孝”教育的火花,促使健全人格和良好品行的形成。除此之外,我们着力进行校本课实践,把理论讲述变换为实际行动,让同学们在亲身体验中感知做人之本。
1、感恩教育。我们在学生中要求以多种形式开展感恩活动。有帮助老师打扫卫生的,给老师倒一杯水、向老师问一声好的,向老师发送祝福短信的等等。更多的同学自己精心制作了贺卡,寄托自己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其中081 1班还组织了以班干部(刘亚飞)为主的“教师节感恩团”在教师节当天,到学校每一个教职工办公室举行感恩仪式,为全校教职工送去祝福。更多的同学写下了发自肺腑的教师节感言,表达了对老师的感恩,其中之一0707班学生翟利会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他们牺牲得太多太多了,他们又那么容易满足,学生成绩有了提高,他们满足了,学生懂了点做人的道理,他们满足了,仅仅是一个教师节,他们就非常自豪了,有时不得不让人认为他们傻!他们太傻了,傻得让人心疼!老师,我们永远记住您的‘傻’!”一个教师节成了我们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感恩教育的好时机,成了学生“知恩图报”识别“真善美、假恶丑”的大展台。
2、孝道教育。为预防甲流感而不得不提前的国庆小长假,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的好机会。正恰逢秋收农忙的时节,许多学生回到家里帮助家长干农活,还有些出生在县城里的孩子也随父母到乡下亲戚家里去帮忙,玉米叶子划伤了他们的脸和手臂,阳光晒黑了他们的脸庞,手都磨出了泡。大家通过劳动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父母的不易以及收获的快乐,更感知了父母的辛苦,坚定了勤俭、刻苦、坚强的信念,激起了学习、生活的勇气。孝敬父母的美德自然增强。返校后,同学们纷纷交了“德孝作业”,抒发了自己的心情,端正了自己的认识,坚定了学习和做“三好学生”的决心和信心。
3、爱国主义教育和生命成长教育。学校利用重大纪念活动的机会,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和生命成长教育。学校教育处利用校报出了一期《盛世中
国专刊》,同学们在文章中纷纷抒发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表达了感恩祖国,维护祖国的尊严与荣誉,努力学习,成为报效国家的“中国少年”的决心!同时,通过写“阅兵式观后感”,同学们对其中“水兵方队”平均年龄只有侣岁的战士感到震惊,大家对比自己,认真反思了同为“90后”为什么他们那么优秀以至成为国家的脊梁!通过对比、反思,学生们认识到“生命的可贵,成人、成材、成长”的重要;认识到:只有努力学习,用知识充实自己,用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和能力,才能为自己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这种学习、反思的过程也是对国家、社会、集体、家乡、师生等感恩的过程、感知生命成长的过程!“师生参观梨乡水城”活动,让学生感知家乡巨变、提高爱家乡、爱护城建设施的素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审美教育、荣辱教育。寓德孝教育于活动中,拓展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观、世界观。譬如:开展了德孝书画展。号召广大同学紧紧围绕“德”、“孝”二字进行美术和书法创作。既培养了学生审美情趣,又张扬了学生个性和能力。从学生200多件(幅)作品中,评选出了其中的30多幅在校园橱窗里进行展示;开展了学唱“德孝”歌曲的活动,每天上下午预备铃后各班大唱《德孝歌》、《二中校歌》、《好大一棵树》、《父亲》等系列感恩歌曲,用实际行动唱响了德孝之歌,抒发了新时代中学生的纯真感情;开展“爱学校、爱校服、做学校主人翁”的大讨论活动,让学生围绕如何审美、什么才是真正的美,怎样展显自己的阳光与健康等展开讨论。结合穿校服、爱校服展开“我是二中形象,我是二中人”的集体主义、爱校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作为中学生要以母校为荣,以着二中校服为骄傲,要努力提高自己为班集体,为学校争光才是正确的思想;组织学生举行“参观城建设施、爱护城建、爱我家乡”的活动。同学们到正在建设中的益民山公园参观感受,他们在施工现场主动清理建筑垃圾,义务劳动,对施工管理人员进行现场访问。了解了益民山公园的规模、进度,公园建成后的作用等!学生惊叹我县“三年大变样”的成就和冀东南区域中心的宏伟蓝图,坚定了文明、和谐社会的形成,良好人文环境形成,对促成新时期魏县人文环境形成的信心,激发了学生爱家乡、爱城建、爱工作、爱学习和建设美好家园的更大热情!
关键词: 孝文化 创新创业文化 载体建设
“百善孝为先”,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元素,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精神文化营养,是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筑梦中国”的精神动力,需要不断继承和大力弘扬。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撬动“中国梦”的杠杆;创业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崛起之途,助力实现“中国梦”。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高等教育肩负着文化传承和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神圣使命。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地处中华孝文化名城――孝感,这里,孝文化资源丰富,浸润人心。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注重发掘孝文化资源,弘扬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大力推进孝文化与创新创业文化相融合的特色文化育人。
一、孝文化与创新创业文化相融合的特色文化育人内涵
1.孝文化的内涵。
“孝”字最早见于距今三千多年的殷墟甲骨文中,由“老”与“子”的上下结构会意字而成,形象地描绘出上面的老人呵护着下面的子女,下面的子女承奉着上面的老人,父慈子孝,十分和谐。《辞海》中注释“善事父母曰孝”,这是孝文化最直接的含义。《孝经》和《二十四孝》是传统孝文化的重要著作,综合起来,孝文化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珍爱生命。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父母给予我们的,要行孝首先要保全自己的身体,健全的身体是孝敬父母的前提;二是孝敬父母。不仅是赡养父母,日常生活中还要做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1];三是“承志”、“立身”。古人认为,继承父母的意愿及事业是非常重要的孝行,而干出一番事业是最大的孝;四是“谏诤”。孝敬父母并不是言听计从,一味顺从,对于父母错误的言行要敢于直言规劝;五是慎终追远。中国古代社会的现实和特点使孝文化的思想从事亲,尊敬长辈,厚待亲友进一步深化为对君主的忠诚、对国家的忠心,对社会的责任,“小孝事亲,大孝事国”[2]成为孝文化的深层内涵。
2.创新创业文化的内涵。
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背景下,创业创新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而大学生已成为最具创业活力和潜力的群体,创新创业文化已在各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蔚然成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文化是在大学生长期创业实践中积淀形成的,是以培养具有创新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以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主要内容,训练基本的创业技术技能,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活动。所以,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既是一种与职业教育使命相契合的全面的素质教育,又是职业教育追求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现路径,更是对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目标的价值超越。
通过分别对孝文化和创新创业文化内涵的分析,我们对孝文化和创新创业文化相融合的特色文化育人内涵已经有了一定认知与理解。这两种文化看似是孤立的,实际是相辅相成的。“孝”有小孝、中孝、大孝、至孝四个层次,无论是孝敬父母,还是忠于国家,成就一番事业,首先要自强不息,立志创业,都需要创业创新文化的引领,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不断发奋图强,努力学习,为创业打下坚实基础。只有当创业成功,才能更好地孝敬父母,报效祖国,回报社会。
二、孝文化与创新创业文化相融合的特色文化育人的重要意义
1.特色育人文化是丰富校园文化的需要。
高校肩负者文化传承的神圣使命,更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优良的校园文化在学校育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功能,校园文化应该是常新的、与时俱进的。学校立足本土特色,大力推进孝文化与创新创业文化相融合的特色育人文化,既有对中国优秀传统孝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又有代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新创新文化,把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有机融合,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有利于引导师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特色育人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孝”的本义是孝敬父母,深层含义包括对他人的关爱、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忠于国家。孝文化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感恩与责任意识,激励学生自强不息、发奋图强,通过自己的努力回报他人及社会。创新创业文化教育能有效挖掘学生潜能,培育学生的创业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把孝文化与创新创业文化相融合的特色育人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利于形成不断进取、开拓创新的文化氛围,培养具有“感恩、责任、忠诚、奉献”品格和创新创业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孝文化与创新创业文化相融合的特色文化育人的载体建设
1.特色文化育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要充分发挥特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就应该营造浓厚的特色文化育人氛围,让特色文化如同空气,流淌在校园的每个角落,时刻萦绕在师生身边。因此,学校应注重文化育人的顶层设计,把孝文化与创新创业文化相融合的特色文化育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从学校的硬件环境到人才培养目标,从校园的一草一木、一角一景到师生的精神风貌,从教学到管理、服务等人才培养各个环节都要体现特色文化育人的理念,让特色文化深深地扎根于校园的每一片土壤中,不断根深叶茂,开花结果。
2.设置特色文化育人课程体系。
课程是育人的关键,必须结合孝文化、创新创业文化教育的核心元素设置科学、合理的配套课程体系,才能达到特色文化育人的功效。特色文化育人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感恩、奉献精神及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等基本素质,在课程设置上首先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如以理论传授形式对孝的内涵及孝道精神进行解读,效果会更好,而学生的创业意识及创业能力培养则要在实践中进行;其次,注重与专业课程的渗透性。文化育人不是孤立的,应该与知识育人相互作用,创业课程可以设置与专业相关的课程,如电子商务专业的“E-BOSS”创业班开设了《网络营销推广》等课程,学生在扎实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再学这些创业知识会觉得很容易。同时,在专业知识的教授中,老师也会根据不同岗位的职责,对学生进行孝文化教育,培育学生的感恩意识及职业责任感。
3.建设特色文化育人基地。
孝文化与创新创业文化相融合的特色文化育人重在实践。学校多举措建设开放式、多功能的大学生创业基地――中华孝道创业园,先后被评为首批湖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湖北省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中华孝道创业园以创业支撑、支持志愿服务工作,弘扬中华孝文化、志愿服务文化,以中华孝文化、志愿服务文化引领创业,打造中华孝文化的新形态。中华孝道创业园企业,员工都是志愿者,把企业利润的5%至20%用于弘扬中华孝文化,用于志愿服务。在以中华孝道创业园为首的大学生创业基地中,学生睿智创新,激情创业,呈现出一片百花齐放的态势。除了在校内建设大规模的特色文化育人基地,学校还把特色文化育人向校企合作企业延伸,在条件合适的企业建设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创业的艰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感恩意识。
4.以活动为抓手,营造浓厚的特色育人文化氛围。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把特色文化育人工作引向深入。学校每年开展专业技能大赛,以赛促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专业知识,为创业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以赛促创,激励学生大胆创新,不断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开展“文昌大讲坛”活动,邀请全国道德模范、创业专家等来校讲学,与师生面对面交流,讲述关于孝道的感人故事,传授宝贵的创业经验;开展孝亲爱老暨创新创业先进典型评选活动,不断培育与发现新典型,并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以点带面,引导和激励师生学习典型、崇尚典型、争当典型。
5.整合校外资源,积极搭建特色文化育人新平台。
古代“二十四孝”中就有董永卖身葬父、黄香扇枕温衾、孟宗哭竹生笋等“三孝”发生在孝感。近年来,在孝感大力建设中华孝文化名城的浪潮下,修建了以孝文化为主题的董永公园、黄香公园等,学校可以在继承和弘扬孝文化实践教育中,带领学生到这些主题公园参观、学习,加深对孝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孝感不仅是一座孝文化名城,而且是一座新兴的发展城市,建有大面积的科技创业园,用于培育和孵化中小型企业。学校充分利用资源,每年开展“创业开放日”交流活动,吸引许多企业家来校交流创业经验或邀请知名企业家开展创业培训。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白族;孝文化;形式
从一般意义上讲:孝文化就是关于关爱父母长辈,尊老爱幼的一种文化传统。孝是中华民族的基本道德规范,是社会要求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关爱、赡养老人、为父母长辈养老送终等等。从更广泛、更深刻的意义上讲,孝文化还应该包括一个人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的忠诚和尽责,对他人的关爱和帮助,这样孝文化会更加具有内涵。而且这方面的典型古今不胜枚举,如古代的岳飞、戚继光、郑成功等,今天的革命先烈,还有像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等。
有的专家把孝分为三个层次,就是“大孝”、“中孝”、“小孝”。“大孝”即对国家、民族、社会的忠诚和尽责;“中孝”即对父母长辈的敬重和赡养;“小孝”即对婚恋家庭的负责。把三者合起来进行倡导和弘扬,中华民族的孝文化将更具生命力,更能与其他社会文化共同发展,为人类的文明进步服务。
一、白族孝文化的表现形式
白族主要居住在云南大理地区,白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是一个勤劳勇敢、善良智慧的民族。由于白族所处的大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神奇、神秘又是人们神往的地方,所以白族人民与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历来就比较多,称得上是见多识广的民族,在文化交往上也自然而然的丰富多彩。特别是受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很多文化表现形式都与汉 标题 全文 刊名 按相关度排序 按时间排序
2、研究机构要积极挖掘探索,不断推陈出新
专门研究少数民族文化的机构,要深入到基层去,全面了解掌握少数民族文化的来龙去脉,然后认真地进行研究,不断总结出新的有意义的东西来,写成操作性很强的作品,让群众在具体的实践中有章可循。比如: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全国青年歌手大赛,其中原生态专场比赛,像贵州的侗族大歌等,观众和评委感叹不已,还有新疆、广西、云南的许多节目,内容都非常精彩。其实这么精彩的东西,都是经过多少年的发展,经过多少专家和群众的提炼而成,已经不是最初的原始的东西了,如果我们所有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提炼都达到这样,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目前还有许多少数民族文化得不到及时的归纳整理,内容上得不到升华,还停留在真正的原始生态之中,例如白族的《大本曲》这么有名,这么完整,应该可以整理出在全国有影响的东西来,让全国人民更了解白族人民是多么的聪明智慧。
3、人民群众要提高自身素质,做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实践者
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必须是国家政府,研究机构,人民群众三方共同努力才能够完成,单靠哪一方面都是不行的,但这三者之间人民群众是最重要的,有时他可以集国家政府,研究机构于一身。比如,群众可以利用自己创造的财富投入到民族文化的传承中,可以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去提炼升华自己的文化,又在自己的实践中去传承它,所以我认为人民群众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最重要。这里我要强调的是,高文化素质的人,才可以传承升华出高质量的文化。由于目前我国的教育还比较落后,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相对更落后一些。而且很多民族的文化传承还是上了年纪的人在做,文化基础更差,有的连字都不认识,完全靠眼见耳听,日积月累,知道多少发挥多少,人们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完全不依靠笔头的探索,发展进步要难多少是可以想象的,我们要呼吁,更要从自己做起,为发展少数民族的文化教育尽一份力量,不断提高少数民族的文化素质,让灿烂夺目的少数民族文化大放异彩,世代传承。
【参考文献】
[1] 熊黎明.中国传承文化的现代转型[J].云南社会科学,2001.
[2] 罗荣渠.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3] 肖群忠.中国孝文化研究介绍与摘要[J].伦理学研究,2004.
关键词:孝道教育;现状;途径
中图分类号:G4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1-0126-02
我国道德文化体系是在继承传统道德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传统的伦理道德以“忠、孝”即对国家忠诚、对父母孝顺为根本,并以此来规范人的行为,所以“孝”在我国伦理思想观念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以孝道教育为突破口,从培养学生的孝道素质着手,强化他们的道德修养,是当前高校德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实施孝道教育的重要意义
儒家把子女对父母亲情回报的纯朴情感提升到“道”的高度,把人们对父母之爱延伸到其他老年人,这是了不起的发展。汉代以后把“孝”捧到了天上,荒谬地提出愚忠、愚孝的所谓“三纲五常”,“”中又践踏孝道,大批传统道德,这些都是强加在纯真的孝之上的历史尘 埃。现代社会,研究孝道文化具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它对国人的处世哲学、道德修养、人格塑造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会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我们应该把弘扬孝道文化作为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突破口,进一步推进和强化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1.和谐社会的建设凸显对孝道的需要
和谐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概念,可以囊括从个人、社会、国家等层面、甚至包括宇宙层面中一切理想的状态和正面的价值,包含国家和社会的安全稳定、公平正义,人们之间的团结友爱、互帮互敬,以及个人的良善仁爱、道德礼义等诸多价值。孝道文化的内涵与和谐社会的内涵有诸多相通相近之处,一个孝敬父母、品德高尚的人,必是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效忠国家的人。古往今来的无数事实已经证明,国之忠臣大都是孝子,可以说孝道是和谐的起点与基础,建设和谐社会迫切需要浓厚的孝道氛围。
2.实施孝道教育有助于解决社会问题,维系社会安定
从古至今,家庭都是社会的最小单元,家庭关系的和睦温馨与否,关系到国家、社会的整体和谐与稳定。特别是我国即将成为人口老龄化大国,社会的养老问题面临严峻的形势,如果没有解决好社会养老的问题,很容易造成社会动荡,阻碍社会的发展。因此,子女怎样赡养老人、如何尽孝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如果子女晚辈都能孝顺父母、长辈,形成良好的孝道氛围,会使社会环境更趋安定和团结。因此,推崇家庭伦理道德,发扬孝道文化,加强以“养老”、“尊老”、“敬老”为重要内容的孝道文化的建设,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3.开展孝道教育有利于健全大学生的人格,提高大学生的综合道德素质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重要职能,培养有健全人格的人才是高校教育的终极目标,加强孝道教育对于健全学生的心理和人格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孝道教育是要引导学生发自内心地关心、理解、体贴和敬重父母和长辈,以报答父母的养教之恩;增强大学生的孝道意识,可以促使学生的责任意识的增强,从而能自觉自愿地对父母尽孝,履行自己作为晚辈的责任与义务;可以培养和增强学生的爱心、感恩心和责任心。这些都是构成健全人格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也有利于自身成长成才、实现自我理想、体现自身价值。
二、当代大学生孝道教育的现状研究
我们对海南大学三个校区1000名学生进行了“当代大学生孝道实践及高校孝道教育现状”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反映出海南大学学生的孝道观念、行孝现状以及学校孝道教育现状差强人意,有进一步推广和加强的必要。
1.大学生孝道实践的基本现状
从统计结果看,大学生践行孝道的主流表现是积极、健康的。在孝道意识方面,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孝道知识,有了较强的孝道意识,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孝道文化,并有意识地自我培养孝道精神,进行积极的行孝准备;在照顾父母、情感慰藉、给父母优先享用权等方面,学生正面肯定的回答比例比较高。但从调查结果中,也可以发现大学生群体中也存在孝道缺失的现象。比如在处理与父母矛盾时,有5.6%的学生选择了经常会对父母出言不逊,有4.1%的学生选择了会指责与横加干涉父母的生活习惯;在成就父母期望方面,有三成以上的学生选择了比较少或从来没有以父母的满意度作为自己上进的动力,有一成以上的学生选择了比较少或从来没有努力取得成绩让父母自豪(见表1)。着表明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学生自我意识较强,很少与父母进行情感沟通,不能很好地理解父母,也没有主动了解父母和长辈的内心需要和压力,忽视了对父母和长辈精神上的关爱,而这种精神上的交流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重要。
表1 大学生孝道实践的基本现状
2.当前高校开展孝道教育的基本现状
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的孝道教育仍未受到足够重视,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过分专注于道德的理想性与先进性和用崇高而严格的道德规范要求学生,而事实证明,这种寄希望于在短时间内尽快把大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尚品德的人才的思想过于急功近利,其效果往往适得其反。此次调查表明,学校在开展孝道教育方面效果较差,甚至几乎没有开展(见表2)。从调查结果以及对其他一些高校思想教育战线工作人员的访谈结果可以看出,孝道教育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缺乏开展孝道活动和宣传的平台,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学校领导和老师也都没有意识到孝道教育的重要性,因而没有形成可持续的教育机制,直接的结果是孝道教育的缺失。
表2 高校开展孝道教育的基本现状
三、加强当代大学生孝道教育的途径与实践
1.以理论教育为导向,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
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孝道理论教育,通过底蕴深厚的孝道理论以及形式多样的方法和途径开展孝道教育,让大学生全面理解我国的孝道文化,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孝道,摒弃孝道中不合理的内容,发扬孝道中科学、合理的精神。此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中,要充分把握好孝道教育的要求,充分发挥各课程特点,把孝道知识渗透进课程教学中,既能充分体现课程优势,又能结合当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孝道教育的效果。
2.发挥“体验式教育”在孝道教育中的作用
体验教育是通过亲身经历,学习为人处事的基本道理,并转化为行为习惯的过程。体验与实践是紧紧相连的,通过体验教育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了解孝道,从而加深对孝道文化的体会与感知,促使大学生把孝道理论认识转化为现实行孝行为。要做好体验教育,第一要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向生活,通过社会调查、实践活动、生活体验、社会感知,了解我国的践行孝道的现状,理解孝道文化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第二要让学生从事力所能及的行孝行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行孝的重要性,让他们正确认识孝道,建立行孝意识,做好行孝准备;第三要让学生通过实践,了解父母和长辈的艰辛,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孝顺长辈。
3.构建高校领导重视、教师导引、学生积极参与的孝道教育机制
加强高校孝道教育,领导重视是根本,教师导引是前提,学生参与是关键,建章立制是保障。造成当前高校德育中孝道教育相对缺失的原因,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学校领导重视不够,没有真正认清孝道教育对学生德育的重要作用,也没有认真研究教育的形式和方法,难以把孝道教育落到实处。因此,必须建立由学校领导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的的领导小组,充分发挥任课老师在德育中的积极作用,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渗透孝道教育,让高校孝道教育充分体现在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领域,使孝道教育发挥最大的作用。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健全领导体制,建立和完善学校教育管理体制,并充分利用和发挥共青团、学生会以及社团组织在孝道教育中的作用,实现孝道教育的目标。
4.发挥校园文化建设中孝道教育的作用
校园文化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能够综合地、全面地作用于大学生的道德建设和人格培养。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能起到丰富学生生活、调节和激励学生行为、培养和激发群体意识和集体精神、促进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及自我完善的作用,因此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孝道的宣传和教育。比较好的做法是在校园内树立孝道宣传纪念碑、出版与孝有关的学生读物、开展校园孝道知识竞赛及征文比赛等校园文化活动,形成浓厚的孝道文化氛围,让学生在与孝道知识的紧密接触中,受到孝道文化的影响,更好地理解孝道精神,增强孝道意识,掌握科学合理的行孝方法。
5.树立楷模,为学生行孝提供方向指引
在孝道教育的过程中,除了一系列的正面教育和引导外,树立榜样、表彰先进、掌握行孝的途径和方法也不可忽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孝道教育过程中,要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正面榜样,如湘潭大学学生杨怀保为了就近照顾病痛中的父母,带着父母上学的故事,就具有很强的教育和示范意义,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接受,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华传统伦理的 起点与诸道德之首,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和灵魂[5]。在新的时期,高校应将传统孝道思想进行积极的现代转化,探索新型孝道文化在学生德育中的应用,把弘扬孝道文化作为改进学生德育的突破口,进一步推进学校的德育工作,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各方面综合发展、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宝库.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N]. 人民日报, 2012-02-21.
[2]王芝兰. 当前我国养老问题及对策研究[J]. 经济师,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