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环境创设的内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努力让学校每一块的墙壁会说话,让每处环境都育人”。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对学生个性的熏陶、情感的激发,思想的启迪,精神的升华都具有重要意义。富有个性的校园物质文化,一方面起到美化环境、装饰园容的作用。另一方面又以其独特的物质文化形态影响幼儿,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
我们从净化、绿化、美化入手,挖掘可绿化场地,扩大绿化面积,实施垂直立体绿化,按季节的变化更换不同种类的绿色植物,引来了多种小鸟在这里安家,它们每天与孩子们和谐相处,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生机盎然的动人图画。
生态教育背景下的环境,是指以开展生态教育为特征的幼儿园,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态课程建设,让幼儿在与环境“共生”的过程中,增强生态意识,形成生态道德,培育生态智慧,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环境。这种环境包括幼儿园户外场地、设施与设备、墙壁与地面、区角与材料等因素。目前在凸显生态教育特色的幼儿园中,环境创设普遍关注静态美。比如在幼儿园里种植几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或把一些田野硕果悬挂在醒目的地方,以便让走进幼儿园的人们感受到生态的氛围。但这仅仅使环境创设成为了一种装饰与摆设,缺乏探究性与互动性。如何更好地完善幼儿园生态教育课程的建设,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真正体现环境的文化内涵,笔者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尝试。
“别具一格”使生态环境更富内涵
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是全体员工智慧、技巧与协作的结晶。一所好的幼儿园,其环境应当富有个性,并能与办园理念融为一体。因此,环境创设需要科学的理念来支撑。
作为幼儿园的管理者,必须明晰幼儿园的办园方向与特色,树立环境就是幼儿的“隐形课程”的理念,将环境创设与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机融合起来,从而最大限度地开掘环境的“育人”与“展示”的双赢功能。环境对于人的认知、语言、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获得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正如蒙台梭利所说:“在教育上,环境所扮演的角色相当重要,因为孩子从环境中吸取所有的东西,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生命之中。”《纲要》也把环境看做一种教育资源,这就要求我们对环境进行设计,以充分地发挥环境的促进功能。
首先,我们提出了“融入生态――体验生态――探究生态”的办园思想,并在园区内外环境的创设中凸显“自然、低碳、本土”的主题理念。“自然”即绿色的、生命的、本色的;“低碳”即节能的、环保的;“本土”即体现地方特色的物化元素。
其次,我们在明确了主题内涵的基础上,坚持遵循“有孩子、有教育、有美感”的环境创设“三原则”。“有孩子”即要处处体现以孩子为本的主体理念,在内容和方式上体现幼儿的年龄特点;“有教育”即要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具有对话性、互动性、探究性;“有美感”即要给幼儿美的享受与遐想,要让走进幼儿园的人们感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独具意蕴的环境品位。
经过近几年的探索,我们幼儿园的环境已显现出特有的品位与效果,整个园区大气、阳光、和谐,不仅反映出保教人员的心灵手巧、爱岗敬业,而且还折射出幼儿园的团队精神、创新文化。
“别具匠心”让生态环境更具价值
环境创设科学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对环境的整体规划,即明确幼儿园环境的范畴是什么,环境创设理念是什么,准备创设哪些内容板块,以什么样的方式加以呈现,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何处理,等等。
1.注入情景性
即有目的地为幼儿创设具体而生动的生态场景,让幼儿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有利于引发幼儿积极的情感共鸣,激发探究学习的欲望。比如,我抓住新园区环境空白的契机,将生态理念与元素注入环境里,选取生态元素中最具特点的“粉绿色”作为整个园区环境创设的主色系;提取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作为门厅创设的主体背景;对连接门厅的各个走廊进行“绿色带”的延伸,配置了原生态材质的校牌、班牌、柜、桌、椅、床、大型玩具等,以此让步人园区的幼儿,在满眼“绿色”与“本色”互为映衬的自然情景中,感受到别样的生态意境。同时,我们还利用走廊空间,注入“本土、节能”的生态理念,创设体现本地特色文化的幼儿区角,让幼儿感受到生态就在身边,从而发展幼儿的生态情感,增强幼儿探究生态的愿望。
2.渗透标识性
即按照生态教育的需要,将所选内容设计成图文并茂的环境,来传递生态知识和生态理念,培养幼儿的生态道德与生态行为习惯。幼儿思维的直观与形象性决定了幼儿园生态教育方法的独特性。因此,要让幼儿在与环境“共生”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粗浅的生态知识,萌发生态意识,而标识性的环境创设就是一个很好的“支架”。比如,在生态教育中,有很多生态环保知识及习惯养成,我们就在园区各楼的道口,精心创设了“植树节”、“爱鸟周”、“无烟日”、“环境日”、“地球日”等十个环保节日的图文主题墙,并结合节日与主题教育的契机,及时让幼儿了解各种生态节日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注意记录和呈现幼儿追随探索的足迹。与此同时,我们还在幼儿园的醒目位置,安放了多个垃圾分类箱;利用废弃材料,在多个走廊上精心设置了生态理念养成墙;在种植的花草树木及蔬菜旁边,悬挂了具体的介绍牌。
3.凸显探究性
即所创设的环境要能引发并支持幼儿的主动探究与学习,帮助幼儿形成认知新经验。在实践中,我们以生态教育的需要为依据,创设与课程相匹配的探究环境。如在小班“幼儿园里的花草树木”、中班“我身边的动植物”主题中,都有关于植物的认知内容,如何让幼儿更好地亲近自然、发现自然、感悟生命呢?我们从幼儿喜爱并熟悉的“水果”、“动物”入手,在幼儿园户外场地上,精心种植了樱桃、苹果、桃、葡萄、梨、石榴、柿树等四季果树,开辟了“鸽子”、“兔子”动物饲养角,建立了开心农场,为每个班级提供了独立的种植园地,使幼儿能够仔细观察、充分感知动植物成长的有关问题,专注探究,萌发创造美好环境的情感。此外,还利用各种生态材质,在幼儿园的墙沿处创设各种挑战幼儿智力的问题墙。如利用不同的木桩打造探究“粗细”的问题墙,利用各种废旧材料制作“十二生肖”的问题墙。这都为孩子的探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4.注重互动性
即指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往返活动,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生态教育的核心理念是节能环保,要让这一理念深入幼儿心中,仅靠环境浸润与言语说教还远远不够,关键是要让幼儿与“材料”充分互动、全面感知、深度体验。我们的早锻炼场所、区角活动区域、生活操作间,都成了幼儿与生态环境进行互动的有效场所,我们把节能环保的理念融入其中,引导幼儿体验变废为宝的乐趣。例如,教师和幼儿一起把废旧报纸卷成“纸棒”、揉成“纸团”,在早锻炼时玩“赶小猪”的游戏;把废旧牛奶罐改造成“高跷”等有趣的体育活动器材;把废旧纸盒改建成“电视机”、“冰箱”、“取款机”、“收银台”、“桌子和椅子”等角色游戏设施。通过这些活动,增加了幼儿与材料、物品、教师、同伴相互作用的机会,提高了幼儿的环保意识与技能。
“别有洞天”促生态环境更趋深入
我园近几年来对生态教育环境创设的探索,成效显著,令人欣慰,但我们深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因此,我们要以幼儿为本,继续深入探索,不断优化和完善幼儿园的生态环境创设。
让生态环境成为幼儿学习的“主阵地”。继续挖掘生态环境创设策略的教育功能,深入开展生态课程建设,及时更新并丰富生态环境内涵,凸显幼儿发展轨迹,使生态环境真正成为幼儿的“隐形课程”,促进幼儿个性活泼、身心健康地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由此可见,环境创设已经成为了幼儿健康成长和稳步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如何将环境的创设同各种教育因素及幼儿的需要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促进幼儿的和谐发展?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我们的具体做法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环境创设遵循"以幼儿为本"的理念。
环境创设是"教育理念与教育内涵潜移默化的体现。"幼儿园环境创设让原本不会说话的建筑、墙面、通道等变得灵动趣味、丰富多彩、精彩纷呈,成为了幼儿园教育理念、教育内涵的"最佳代言人"。在环境的创设中,教师时刻不忘站在幼儿的角度去思考环境创设的问题,较好地体现"以幼儿为本"的理念。
(1)尊重幼儿发展的需要。
幼儿正处在身体、智力迅速发展以及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幼儿园环境创设应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相适应。例如:幼儿园的美劳室里,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美术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能力和水平差异,提供不同的操作材料、选择多元地创作方式较好地满足了幼儿的发展需要。小班的幼儿喜欢涂涂画画、粘贴,老师就提供了许多便于孩子粘贴的毛绒球、彩色纽扣、魔法玉米,让其进行简单易行的粘贴。中班的孩子喜欢绘画、捏泥、手工制作,教师就提供油性彩泥让他们在各种瓶子上创作、以及纸盘创意画。针对大班幼儿喜欢合作创作这一特点,教师提供更为立体的创作材料,自由结伴在木质椅子上、大大小小的纸箱上进行线条画的创作,极大地满足了各年龄段幼儿的不同需求。
(2)赋予幼儿智慧的启迪。
幼儿阶段的每一天都是新鲜的,他们天性好奇,有强烈的探索愿望,教师就应为幼儿创设问题情景。让幼儿与环境的接触中,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开启他们智慧的大门。例如:在科学发现区,教师创设了"奇异的幻想"这一区域,让孩子置身与其中,感受特殊的绘画效果所带给眼睛的奇异幻想的效果。另外,在"多角度观察"区域,教师引导孩子通过站着、蹲着、抬头、低头等不同角度去发现、去感受世界的奇妙。大大地激发了幼儿内在的探索欲望。
(3)增进幼儿情感的萌发。
注重环境中的情感培养,是因为一个好的环境对幼儿情感的表达起着重要作用,能激发某种愿望和萌发某种情感。例如:在幼儿园的生活体验室里,摆放着中国历史悠久的茶艺、棋艺。幼儿尝试将青花瓷绘画技法运用于现代生活、民间传统的剪纸赋予了它多样化的表现方式。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加深了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激发其作为中国人的一种自豪感。此外,教师还创设了角色游戏的良好氛围,让幼儿参与到角色的互动中,体验成人的劳动,感受父母工作的艰辛。
二、环境创设蕴含潜在的教育价值。
幼儿在园内的一日生活处处有教育,处处都涉及到教育环境的问题。环境创设作为教育的"隐形课程"应该是一本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无声教科书,使幼儿在这一天地里去观察、探索、创造、寻找快乐,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这就是环境创设潜在的教育价值。
(1)环境是一门潜在的课程。
环境是幼儿发展的潜在课程,是幼儿获取多元信息的有效途径。在幼儿园的室外、楼梯间的墙壁、走廊等地方设计不同题材的壁画,对幼儿进行着道德教育、环保教育......,他们在欣赏这些画的同时更多了一份思考和感悟。此外,在楼梯上、拐角处幼儿的每一幅作品,都经过了细致地解读,配上由他们自己创作的一首小诗,让绘画艺术中渗透出文学的气息。这就是一种潜在的课程,让孩子读得懂的课程。
(2)环境是沟通"教"与"学"的纽带。
环境创设不是教师主观意识的体现,而是教师和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共同成长的记录过程。伴随着主题活动的深入开展,环境创设就像"骨架"一样把主题涉及的各个方面和一系列活动呈现出来,让幼儿与墙面环境、主题活动互动起来。在区域环境的创设中,教师动足了脑筋,巧妙地利用教室三维空间,通过创设支持性的区域环境,引导幼儿在与区域环境互动的过程中主动探究,构建新的经验。
(3)环境是安全教育主阵地。
安全是幼儿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有效的环境创设是保证幼儿安全的生活学习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它体现在环境创设的细微之处,如:上下楼梯的小脚印,幼儿专用扶手、盥洗室里的安全图示,随处可见的安全宣传栏,让幼儿通过自己对照,同伴间相互监督,反复持久地对其产生影响,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在环境潜移默化作用下,安全意识牢牢地扎根在孩子的心里。
三、环境创设构筑幼儿发展的平台。
(1)幼儿与材料的互动
收集材料和创设环境的过程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过程。平时,教师会要求幼儿收集各种废旧材料以及一些自然物。结合主题活动的开展,让他们对这些不起眼的材料加以巧妙的加工,制作成了及智慧、想象、情感与一体的艺术作品。在美劳室里,琳琅满目的美工材料被放置在了方便幼儿可以自由取放的柜子里,教师给每个柜子都编上了号,设计了"材料明细表",幼儿通过翻阅对各种材料的摆放位置一目了然,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材料,与材料的互动中,艺术想象力、创造力被一次次地激发出来,在极具个性的创作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2)幼儿与环境的互动
关键词:幼儿;教育环境;能力
一、创设科学教育环境
1.创设科普教育环境
首先,幼儿园要为儿童创设科学的户外公共环境,这是儿童日常接触最为频繁的环境,是他们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对儿童进行科学教育的重要平台。在户外公共环境创设中,要注重渗透不同层次的科学教育元素,以激起不同年龄段幼儿之间的交往合作,激起他们的探索欲望。例如,在走廊、楼梯等地方,幼儿园师幼亲自动手,利废利旧,共同设计、合作完成布置。在园内开辟科学活动体验场,定期为儿童定制一些科学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手脑并用能力。
2.创设科学角落环境
班级是幼儿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其科学教育环境的创设对幼儿有很重要的熏陶作用。在进行科学教育环境创设时,应当充分利用活动室里的每一个角落。幼儿园教师应当指导幼儿或者是共同设计班级主题墙。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在班级内创设具有班级特色的科学区角,丰富课堂教学活动,以小组活动形式,带动幼儿的探索积极性。同时,要注重加强班级与班级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实现资源共享。例如,教师可以收集一些废旧电池、放大镜等,组织幼儿开展小组实验,让他们探索生活中的奥秘。这样,不仅有助于活跃课堂氛围,还能提高幼儿手脑并用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二、培养幼儿手脑并用能力
1998年,中国青年基金会启动的“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就倡导孩子要“从小沉浸于中华文化这最深切、最久远的人文关怀之中”。学前教育虽然在此方面没有明确的要求,但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表述“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激发幼儿爱祖国的情感”中,仍可以深切感受到幼儿接触、感受经典古诗文的必要性。
但如何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选择适合的、有效的内容和方法,更好地凸显经典诵读活动的价值等方面还有待研究和解决。我园开展《幼儿园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园本研究》课题研究,着重对“活动实施的策略”进行探索,从选材、环境创设、教学手段等方面展开了研讨。
二、中华文化经典诵读的实施策略
1.内容选择:“百花齐放春满园”
我国的经典古诗文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在教材的选择上要做到不主观臆断;要根据幼儿的认知规律,科学地、多层次地选取经典教材。
(1)教育性及品质培养
一些经典小故事往往蕴含许多教育寓意,结合《我们都是好朋友》《亲亲热热一家人》《准备做小学生》等主题活动,通过听经典故事诵读三字一句两字一句的《弟子规》,吟诵诸如《游子吟》等古诗,让幼儿获得更多生活启迪和为人做事的启蒙道理。
(2)从传统节日入手
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其有趣的典故、独特的风俗。同时我国也越来越重视传统节日习俗的发扬。于是,我们将幼儿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和古诗诵读结合起来,如春节选择古诗《元日》、清明节时选择古诗《清明》、重阳节时选择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多层次地选择经典教材,使得经典诵读内容“百花齐放春满园”。将经典诗文渗透于孩子的一日活动中,使其所蕴含的人文内涵能潜移默化地浸润幼儿心田。
2.环境营造:“一树梅花万首诗”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每个幼儿提供学习与表现的机会。”环境创设得好可以使活动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为了让家长和孩子在经典中浸润,在诗海中徜徉,我们要做到诵读活动环境的多方位营造。
(1)幼儿园诵读大环境的创设
在楼道中布置了诗配画,以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幼儿时时展示经典诵读的内容,吸引了幼儿和家长的眼球。每天上下楼梯时老师会有意识地带领幼儿读一读,认一认,学一学。家长在接送幼儿时常常会停下脚步朗读画板上的古诗文给幼儿听,让幼儿处处沉浸在经典诗文的熏陶之中。
(2)班级诵读区域环境的创设
老师对班级小环境也要巧花心思进行创设。在活动室的角角落落为幼儿创设丰富的活动环境。如“经典诵读屋”“经典图书角”“经典对对碰”“经典小舞台”等。我们在这些区域里摆放自制的《三字经》故事书、唐诗棋谱,三字经接龙卡、表演道具头饰……环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幼儿参与经典诵读活动的兴趣。在区域里,幼儿自由、愉快地玩乐,沉浸在浓浓的艺术氛围中。
“一树梅花万首诗”,诵读环境的多方位营造,让每个幼儿和家长都能在不同的环境中参与经典诵读活动,使大家置身在诗意盎然的温润氛围中,随时受到经典的熏陶和感染,感受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
3.教法探索:“教无定法,因材施教”
孔子的教育观点注重“因材施教”。而现代教育思想也认为“教无定法”。特别是对于幼儿,经典古诗文中精炼的语言、深邃的意境、深奥的内容,非生活经验少、认知水平低的幼儿所能理解。幼儿刚开始接触,出于新奇,他们会很认真。但若一直按一种固定的模式去活动,随着时间的延长,他们难免会产生厌倦情绪。只有顺应幼儿年龄特点,创设多样性、游戏性的活动,才能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与积极性。
(1)故事表演法:多方位参与、寓教于乐
故事是幼儿百听不厌的,为了让幼儿能理解经典诗文所表达的意思,教师可以将经典内容编成一个个贴近幼儿生活、道理浅显易懂的小故事。如:在教授《三字经》片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时,教师融入了“周处改过”的故事,并添加了人物对话,让幼儿一听就明白了是非对错。
(2)愉快诵读法:你方唱罢我登场
诵读是学习古诗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建立在学生感受体验基础上的艺术形象再创造活动,在学习古诗文的基础上,我们可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幼儿诵读,一方面可以巩固幼儿学习内容,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幼儿的节奏韵律感。在诵读中我们还可以采用有节奏诵读、配乐诵读,两个幼儿对读,接句诵读,接字诵读等方法有效地调动幼儿读的积极性,营造“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诵读氛围,渐渐地,“古诗文诵读接龙”“古诗文配乐诵读”“诵读打擂台”将成为幼儿喜欢参与、愉快参与的活动。在教学方法的探索上要做到多角度、多手段,做到“教无定法,因材施教”,让幼儿在生动的情境中,在快乐的游戏中学习,领略古诗的内涵与意境,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接受经典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
一、把生活带进课堂,让学生入情入境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语言材料、学生个性等特点,巧妙地设置现实生活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活学生思维。
1.直接引入生活情境
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生活有怎样的色彩,语文就有怎样的色彩。在教学中,只有为学生创设生动逼真的现实情境,才能让学生结合自身体验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例如,教学《黄山奇石》、《日月潭》等写景课文时,教师作导游,巧用多媒体将学生带入风景秀丽的山水景色中,从而渲染气氛,为学生理解全好准备。
2.学生表演创设情境
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多彩,不是每篇课文的内容都是学生体验过的。为了增强情境的真实性,我们可以让学生模拟想象表演理解教学内容。例如,教《从现在开始》一文,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小组里分角色扮演狮子、猫头鹰、袋鼠、小猴子等,根据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故事情节,进行对话表演,感受角色的心理。这样让他们在小组内互教共学,互演互评。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探究
当学生思维的触角达不到隐含在课文中的重点时,教师要创设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中,促使学生摆脱依赖心理的习惯。如,“你能从这个词语中读出什么?”“你猜一下,下面会发生什么呢?”猜想文中的一个词或一句话所包含的内容,或延伸问题情境,都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阔,有利于深度理解阅读材料的内涵。这样,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并在尝试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1.根据课题创设情境
课题往往是文章的焦点。围绕课题创设情境,能让学生感受到课文的主要内容。当学生带着这感受进入课文,那是一种胸有成竹的阅读感觉。在出示课题时,教师可让学生看课题并提出问题,这是学生即将进入情境的有效准备。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从圆明园的毁灭,你想到什么?在学生讨论、交流后,进一步启发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想象:一是从内容和标题关系去想象;二是从圆明园毁灭的原因去想象;三是从圆明园的奢华去想象;四是从圆明园毁灭的结果去想象。通过这样发散思维的引导,圆明园毁灭的情境得以再现,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2.根据重难点创设情境
根据重难点创设情境是突破课文重点的最佳途径。它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感悟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由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一个主动的探究者。例如,教学《假如》一课时,可抓住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愿望这一难点展开想象:假如你有一只马良那样的神笔,你会画什么?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以神笔为中心,从不同角度去展开想象,创设情境;然后,让他们联系自己的愿望进行比较,从而深刻体会作者关爱他人、关爱环境这一精神品质。这样既能有效解决课文中的难点问题,又给学生创造了足够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根据关键词创设情境
教材的重点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重点段中的关键词句往往牵动全篇。在初读课文,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教师应该着力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段的关键词句进行情境创设,进一步理解作者描述情境的语言文字,并通过点拨、设疑、对比等方法,强化感知,激活思维,加深内心体验。例如,在教《再见了,亲人》的结尾段时,可启发学生围绕“再见”“亲人”两个关键词展开想象:当列车开动时,站台上的亲人是怎样的心情?为什么要与亲人说再见?让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从而达到丰富课文内涵,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
三、补充生活情境,丰富学生阅历
教材选文内容相当广泛,单靠学生自己的经历来创设情境是远远不够的,很多内容是他们未曾见到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补充生活情境,充实他们的阅历,从而达到理解阅读材料的目的。特别是科普类的文章,涉及一些专业的词语,单单从课文中归纳,根本就不能表达出它的意思,因此教师要补充生活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
【关键词】幼儿园;环境创设;国学元素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学,它有着鲜明的历史特征与时代精神,是一个国家国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得以传承的重要载体,国学内涵博大精深,我们在为能拥有如此绚烂的国学经典倍感骄傲的同时,更应该担负起文化传承的重任。幼儿园作为幼儿的主要生活场所,对幼儿的影响极大,把国学元素融入到幼儿园环境创设中,让幼儿了解国学,热爱国学,增加幼儿对国学元素的体验与认同,让他们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针对幼儿的国学内涵及实施途径
1.国学的内涵 针对幼儿的国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国学从属于中华文化之中,它不能单独从中华文化中脱离出来,包括一切本民族的文化,及中国所有的传统文化与学术;狭义的国学是指经、史、子、集等国学经典著作,五术、六艺等诸子百家之学,汉学以及以后朝代的所有诗词歌赋等等”。幼儿接触这些国学文化,有利于熏陶他们的品性,提升他们的审美,开阔他们的视野,润物无声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2.国学的实施途径
(1)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所谓的“人之初”教育,是整个人生教育的基础和起点,在人的一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家庭教育是国学的实施途径之一,几乎每一个父母都会教孩子《三字经》、《百家姓》之类的知识,不管父母本身承认与否,他们都在进行国学教育的普及工作,直接或间接地推进着国学的传承,尽管这种传承是简单的、没有系统的。
(2)幼儿园教育 幼儿园教育是对幼儿实施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幼儿园教育的内容是广泛的,具有启蒙性的,它是国学实施的最重要的途径,因为幼儿园会系统地讲授国学知识,包括《弟子规》、古诗词、古文化等一些国学基础,这些国学知识会相应地发展幼儿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各方面的能力,为幼儿实现全面发展提供了潜能。
(3)社会教育 社会是幼儿发展的外部环境,幼儿在社会中所接触到的所有的风俗习惯、人文器物、行为规范、科学文化等都能对幼儿产生重要的教育作用。随着教育的日益发展,社会教育在国学传承中的辅助、补偿地位,越来越显示出了难以取替的作用。国学的社会教育途径比较宽泛,可以通过系统广播、媒体新闻、少年宫、儿童图书馆等媒介进行推介传播,可以有效弥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不足,为国学文化的传播形成合力。
二、幼儿园环境创设融入国学元素的价值分析
1.有利于加强幼儿对国学文化的情感认同 “情感发育伴随着幼儿的身心发展,并且直接影响着幼儿人格、个性的形成,特别是幼儿年龄越小,这种情感影响就越大”。幼儿园环境创设融入国学文化就可以为幼儿营造一种文化氛围,对于促进幼儿的情感发展、增强幼儿的情感体验有重要价值。以《弟子规》为例,它主要强调家庭伦理和感恩教育,在幼儿园的环境布置中适当增加《弟子规》的内容,或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渗透《弟子规》的内容,这样可以教导幼儿知道尊老爱幼、长幼有序,这种教育对于身为独生子女的幼儿来说意义重大,可以为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观打下良好的基础,进而加强幼儿对国学文化的情感认同。
2.有利于增强幼儿对国学文化的审美体验 “幼儿期是幼儿审美能力形成及发展的关键期,在此时给幼儿提供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审美体验,可以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幼儿园环境中的古代诗歌元素为例,首先,诗歌中的意象可以说是包罗万象的,这里有思乡怀人的月、有苍茫沉郁的夕阳、有离情依依的杨柳、有自由惬意的雁、有朦胧希望的雨、有旷达欢愉的东风、有人生短促的浮云……。其次,诗歌中的色彩也是缤纷无限的,就骆宾王的《鹅》来说,短短几句,就有蓝、白、绿、红、青五种颜色之多,这些鲜明的色彩会给幼儿以直观的感受,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幼儿感受美、体验美、表达美的能力。
3.有利于激发幼儿对国学文化的探索兴趣 幼儿的认知发展速度像海绵吸水一样,教育者需要给幼儿提供充分的环境“营养”,这种“营养”不仅要充足,还要具有趣味性,让他们能从熟悉的环境中吸收到养分,促进幼儿理智的发展。国学文化的许多因素都是动态的、兴味盎然的,这丰富又特殊的“营养”,调动了幼儿强烈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激发了幼儿对中华文化的探索兴趣。
三、幼儿园环境创设融入国学元素的新思路
1.国学元素融入走廊环境 “走廊环境包括行走通道和上下楼梯的拐角通道,这里是幼儿必经之路,在走廊环境中融入国学元素,它所起的作用是多维度的,既是展示与沟通的有效渠道,又是认知与学习功能的统一,能起到装饰与美化的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走廊的装饰内容应尽量简单明快,不宜过于花哨,混乱,以免幼儿被过分吸引,造成拥挤,出现意外。楼梯的立面可以贴上《三字经》或《弟子规》,在每一级楼梯上贴一句话,让幼儿的每一步都有经典相伴,既可以教幼儿识字,又可以让他们耳濡目染国学文化。走廊可以选取精炼、表现力强、内涵丰富的成语和字画,如果这一楼层是小班的幼儿,还可以在成语旁配上图片,以供他们了解大意,让幼儿通过成语故事去了解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和历久弥新的语言文学艺术。
2.国学元素融入教室主题墙 每个幼儿园对于活动室内的环境创设都非常重视,因为活动室是幼儿学习的主要场所,活动室中应该专门预留出一个区域对幼儿进行国学教育,而“孝”作为国学的基本理念,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之本,理应放在最醒目的位置。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不能直接给他们讲授《孝经》,但可以选取“孝文化图文”等经典传统孝道故事,用连环画的形式展现出来,以吸引幼儿的观赏兴趣。如《卧冰求鲤》、《彩衣娱亲》、《怀橘遗父》、《替父从军》等等都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让他们懂得孝顺的道理,懂得感恩。
3.国学元素融入其他角落 除了主要背景以外,还有很多角落可以融入国学元素。首先,如果幼儿园有条件的话,可以在建筑风格上体现国学文化的特征和完美的意境。国学文化追求四平八稳、韵味悠长,幼儿园的建筑可以运用一些飞檐翼角、斗拱彩画来修饰,透露出中国建筑独有的纯熟和感染力。班级作品展示区可以引用《师说》、《劝学》中的名言警句来注释,“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甚至班级的班牌都可以利用“名人效应”,例如可以把平行的三个班级命名为“老子班”、“孔子班”、“孟子班”,把古贤圣人请到班内,让幼儿觉得和圣人的距离就是那么近。
总之,国学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精华和根系,凝聚了先人的全部智慧,在幼儿园的环境创设融入国学元素,可以使幼儿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育人,每一面墙壁都说话,让每一寸空间都有教育价值和意义,让幼儿在国学文化的氛围中健康成长,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翟海燕.《浅谈我园在“国学经典教育”中的实践与探索》[J].才智2012(5):101.
[2]袁爱玲,席小莉,窦岚副.《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杨文.《当前幼儿园环境创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11(8):94-95.
关键词:文化建设 主题活动 创设环境 幼儿参与对话 互动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3(b)-0-02
幼儿园文化建设是幼儿园管理、幼儿园保育教育、后勤等工作过程和长期积淀下来的,为幼儿园全体教职工所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是在长期教育实践中所形成的共同认可、共同追求的精神风貌及教育风格,文化传承方向所构成的导向文化。近年来,不少幼儿园开始关注园该文化建设,并将之作为树立品牌、提升办园水平的主要途径。
那么,在推进幼儿园发展的道路上,一所幼儿园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以至于成为优质的品牌园所,靠的是什么?总理在《关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问题》一文中指出:“不同类型学校领导体制和办学模式应有所不同,不能千园一面,不能用一个模式办教育,不能用一个模式培养人才。”在幼儿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幼儿园打造园该文化特色,彰显幼儿园品质是幼儿园发展的动力和成功的
关键。
幼儿园环境创设是幼儿园文化建设中的重中之重。环境给予幼儿最直观的感受和熏陶。《幼儿园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在进行室内环境创设时,充分考虑到他的教育功能,并将其与教育教学活动融为一体,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我们注重“会说话,能互动”的主题环境。如何有效的把主题活动中的一系列活动呈现出来,使环境与幼儿产生互动。那么如何发挥幼儿园主题墙面布置的真正价值呢?结合我园在环境创设方面的一些做法,谈一谈我个人的所做、所思、所想!
1 主题墙环境创设能使幼儿有探索学习主题活动内容条件
良好的环境有助于幼儿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潜能,手脑并用。让好奇心和探索与欲望得到最大的满足。很多教学活动很难在“一节课”里让幼儿“尽兴”或挖掘出全部的教育内涵,而有的活动,只放在一节课内进行,有些幼儿很轻松就达到教育目标,而有些幼儿则遇到困境无法完成。这是我们就要利用环境资源,为幼儿探索创造继续学习主题课程内容的条件。
(1)主题墙应是动态的,它随着幼儿的学习、活动的需要而变化,为教育活动的开展和幼儿的主动发展服务。
(2)主题墙应是互动的,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家园互动”的有机结合,最终使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3)墙面应成为幼儿、家长、教师进行环境创设的平台,墙面材料的收集者应是幼儿、家长和教师。
案例1:主题活动《雷锋日》的目标是让幼儿知道雷锋是一位战士,了解雷锋叔叔做了很多好事,产生对的崇敬之情;乐意表达自己要想雷锋叔叔学习,学做好人好事的美好愿望;雷锋是大家学习的榜样;培养幼儿的坚强意识,使他们懂得朋友之间要互相爱护、相互交流,体验爱情感;让幼儿了解每年3月5日是雷锋的纪念日。在创设环境时,教师从幼儿的实际需要出发,师生共同收集相关雷锋的图片,以绘画、手工的形式呈现在主题墙上,突现出该主题的重点,并围绕重点开展各种有关纪念雷锋的互动的活动。如:“到社区扫垃圾”、“我心中的雷锋”“帮助残疾人”等等,主题墙成为引导幼儿关注主题、发展主题、深化主题的引导线。
案例2:主题活动《保护环境》的目标是让幼儿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要有有保护环境的意识,人人争当环境小卫士愿望;知道环境变坏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危害。根据“环境的变化”幼儿开始讨论如何布置主题墙,要求突出“环境”的变化,在老师的引导下幼儿用绘画、剪贴的形式布置主题墙。当小朋友看到他们自己参与动手布置的主题墙时,兴奋地围在那里,每到空余时间,总会拉着自己的同伴来看看议议,非常兴奋。这为主题活动的展开拉开了序幕。墙饰与课程之间也互动起来。即鼓励了幼儿参与性,又激发幼儿去积极地探索答案。
2 使幼儿与环境产生互动,超越主题活动的自身的限制
有生命力的主题环境,应是属于幼儿“自己的环境”幼儿应能自由地与环境互动,从而使主题课程超越了“一节课”的时间与内容的限制,是学习能够更灵活、更个体化,满足幼儿不同的发展需求。
每一个主题墙饰的创设,既可以展现出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还可以记录幼儿学习过程和结果。在专家眼中,环境就像一个“会运动的生命体”,和幼儿的身心发展一样,它也会随幼儿的心智变化而改变。这就要求幼儿能与主题墙饰进行“对话”,因此我努力创设不断与幼儿相互作用的主题环境,让幼儿名副其实地成为环境设计的主动者。那怎样让墙饰真正成为课程的一部分,并能与幼儿互动、对话呢?首先,墙饰的内容要来自于幼儿的生活或幼儿关注的问题。教师在幼儿的兴趣点上不断生成有益的教育内容,在主题环境创设的时候我们时刻关注孩子,观察孩子们的兴趣点和需求,激发他们创设墙饰的积极性,多倾听孩子创设墙饰环境的构思和想法,给孩子提供适度的支持;然后,要将收集布置的材料和创设环境的过程作为幼儿的学习过程,可以结合主题课程活动,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孩子能想到的让孩子自己想,孩子能得到的让孩子自己通过各种渠道去获取,准备就绪后让孩子自己协商如何装饰墙饰,而老师只是作为一个观察者随时观察幼儿,发现幼儿需要帮助时,可以问幼儿:“需要老师的帮忙吗?”在征得幼儿同意后,老师再介入。再征得孩子的认可后,我们园的低墙面就显现出一幅幅生动而有趣的画面,有“各种各样瓶子”“瓶子变变”“我的发明”、“四季花”、“四季的树”、“有趣的小动物”等多彩缤纷的主题环境,孩子在环境的潜移默化下,更加积极的参与到主题活动和游戏活动中了。在整个创设的过程中,老师不能以自己的审美观或标准去衡量幼儿的作品,不应对幼儿的作品看不上眼,更不该采取选“优”方式展示少数幼儿作品或让少数几个能力较强的幼儿参与布置。但是可以与幼儿一起根据作品不同的特点对其进行加工修饰,如:边框修饰、背景衬托、创意组合等,引导幼儿的审
美观。
在开展《拥军》主题活动创设的《各种各样新式武器》主题墙,作品展示的过程中,我们先在墙面上精心设计好底面,再让幼儿亲手将自己设计好的武器粘贴到墙上,很快“各种各样的新式武器”就呈现在了大家面前。又如创设的表现四季《古诗》主题墙,引导幼儿把自己对古诗理解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作品完成后,我们将作品展示在走廊的墙面上,并将作品框成了春天的花,确实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课间他们会指着自己的作品向同伴炫耀到:“瞧,这就是我画的!”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这种展示的方式陈列出所有小朋友的作品,更好地调动了幼儿参与主题墙创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使每一位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孩子在这种整合、有序的环境交互作用下,自主地积极参与整个活动的过程和环境的改变,获得了观察、记忆、表达、分析、判断等能力。
3 使环境成为幼儿学习分享和呈现自我的媒介,成就审美与学习的双重价值
“幼儿园的环境,应尽量是优美的、亲切的、与幼儿情感相同的、情趣相符的。”在主题活动“秋天”中,考虑到该主题的特征,决定环境布置以空间装饰为主,将幼儿与家长一起收集的图片、幼儿的手工、幼儿绘画作品悬挂在教室天花板与墙面上。同时我们预留了空间,幼儿可以将自己的作品随时添加环境中。环顾教室,处处都有幼儿的作品,虽然水平各异,手法多样,但他们再亲手参与环境布置的整过程中,享受了成功的快乐,树立自信心,也感受到了与同伴合作的快乐;通过动手、动脑看看、讲讲也获得了认知上的发展和语言能力、动手动脑的提高。在主题环境创设中,教师里应是支持者,相信他们,支持他们,发明、放手让他们去“做自己的环境”是环境与幼儿真正对话,让主题环境发挥更大的教育价值。
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在开发幼儿智力,促进幼儿个性方面的发展,是体现幼儿在园所有活动的一个重要窗口。要搞好环境创设,就必须对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全面透彻的了解,充分认识环境材料可能蕴含的教育价值,并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幼儿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做到最大限度地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可见,幼儿园的班级环境创设,主题墙面无论从内容来源、主题的产生等多方面都生动、直观、真实地再现了师幼之间近距离的对话,幼儿与教师之间亲密的关系,幼儿与幼儿之间的情感氛围。
总之,在主题墙创设的实践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也有了很多反思,比如:认识到幼儿园班级环境的教育性不仅蕴含于环境之中,而且蕴含于环境创设的过程中,环境创设的目的是引发和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作用,因此幼儿是环境创设中不可缺少的参与者,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实际上是教师教育观、儿童观的体现,教师不能把精力放在“我想怎样布置,我想怎样创设”上,而应将精力放在“我怎样启发、引导支持幼儿参与,幼儿怎样参与,我能最大可能地提供什么样的条件”上,把孩子作为创设环境的主人,从而在创作的过程中,让幼儿获得收获;对每一个主题的构思、生成和发展,今后还要更开放些,大胆和孩子们一起讨论、设计主题的进程。环境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要素,幼儿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始终来自于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幼儿与环境相处的方式直接影响教育的质量,很值得老师在环境创设操作中进行反思、调整。在今后的实践中,还需不断的探索,紧紧围绕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发挥孩子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他参与的积极性,共同创设幼儿所喜爱的与之产生互动的墙面环境。使它对幼儿在认知、情感等方面产生隐性的影响,像海绵吸水那样融入幼儿成长的过程中。让环境的内涵“从幼儿中来,到环境
中去”。校园文化是一种历史的积淀。怎样凸显文化特色,让孩子们在浓郁的文化环境里健康成长,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浅尝辄止,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积累、不断总结、不断提炼,使幼儿园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真正办成领导满意、教师热爱、孩子喜欢、家长放心的品牌幼儿园。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17.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6-0034-02
当前,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形式,对于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应是以大学生为本,但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变成了纯粹的理论知识灌输,这是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如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思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当下高校探索的新课题。在此背景下,将情境创设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不仅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形式的创新,还将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一、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内涵
要科学的理解和界定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内涵,首先需要研究的核心概念就是情境。在《中国百科大辞典》中,“情境是指对人有直接影响作用的具体环境或各种环境因素的总和。不同的情境会使人产生不同的情感、评价和认知。”[2]不同的学者对于情境的界定也不相同,其中董杰认为“‘情境’是环境的一部分,尤其是进入了个体意识范围内可感知的具体而微观的环境;是主客体的有机统一;对受教育者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具有激发、优化、调控与促进功能。”[3]
综上所述,情境是指主体创设的,能为主体所感知和理解,并且能对主体或主体的情感、思想、行为等产生直接影响的各种具体环境的总和。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了实现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而创设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都能理解和把握的,并对受教育者的认知、思想、价值观和行为等产生直接影响的各种具体而微观的环境的总和。
二、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创设的原则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通过创设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可以营造一个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并能为受教育者所体验、感知和理解的具体场景。在创设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则,才能创设出有效的情境。
1.情感性与生活性原则。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创设和运用的核心就在于一个“情”字,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创设首先要遵循情感性原则,要能激发、调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情感,使双方在情境互动中达到共鸣。没有融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情感的情境不是真正的情境,这就和传统的说教式教育没有什么区别。因此,有无情感性,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区别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一个主要标志。善于对党员和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是我们党的一项优良传统,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党积累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其中之一就是在解决党员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解决其思想问题。创设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创设的情境要贴合受教育者的实际需要,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调动其积极性,使其主动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之中。
2.体验性与互动性原则。体验性是指创设的情境要具体,能使受教育者身临其境,去体验、感知、反思。通过系统的情境创设,把受教育者引入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之中,让他们“身临其境”地体验。无体验之学习如同无水源之池塘,也可以说,没有体验就没有反思和感悟,也就没有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学习是一个起源于体验并在体验下不断修正并获得观念的连续过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只是由教育者进行单向的灌输教育,没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互动交流,一方面使教育者无法把握教育对象的实际思想情况和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也疏远了双方的距离,间接消减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创设过程中,创设的情境要充分考虑教育者的主导角色和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营造一个和谐的互动交流氛围,促使双方在情境中能有效沟通交流,使受教育者在互动中得到思想教育。
3.趣味性与渗透性原则。创设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就是要改变传统的灌输教育模式,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设置要有一定的趣味性,能吸引、激发受教育者参与的兴趣。渗透性是指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创设间接的传递给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在无意中受到教育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对教育对象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使教育对象在情境体验中不知不觉的得到情感的升华、思想的启迪和行为的塑造。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寓理于情,以情动人,它的非强制性、隐蔽性和无意识性的特点与传统的具有强制性的“灌输式”教育相比,更容易为受教育者所接受,教育效果更好。
4.多样性与可控性原则。首先情境的形式是多样的,有课堂教学情境、社会实践情境等;其次创设情境可利用的资源是多样的,既可以是自然环境也可以是社会环境。创设思想政治教育情境要充分考虑多样性原则,避免单一性。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是一种自觉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自发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相比,更容易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所操作和控制。可控性是指,创设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首先要能为教育者所掌控,使其能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进度以及不同的教育对象设置安排不同的情境;其次是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在情境中的表现效果以及受教育者的反馈,对思想政治教育情境进行调整和完善。
三、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创设的作用
1.有利于在情境体验中激感共鸣。长期以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所运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主要是一种远离教育对象现实生活和学习情境的“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在“打包式”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中,教育者主要借助语言、板书和教材等,采取“我说你听”的灌输方法进行教育教学,而忽视教育对象的生活实际,忽视了教育对象在现实生活情境中的学习,教育对象接收的只是现成的理论知识,导致其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就难以调动教育对象的积极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会大打折扣。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要素都具有情感性,首先其对象是有情感、有思想的人;其次从目标来看,其主要任务就是培养教育对象的崇高的理想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行为习惯;再者从其内容来看,包含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容。情感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因素,而情境创设是以情感为基础的,以境生情,以情动人,对教育对象的情感具有激发、调动和调控的作用。
2.有利于在情境体验中解决思想冲突。思想政治教育所从事的是人的思想工作,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创设相应的情境,激发教育对象产生相应的反应,潜移默化的在其身上形成特定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倾向。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创设不仅融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目标要求,而且也融合了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已有的知识、思想等,教育对象也都是带着一定的知识和经验等进入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因此,教育对象在情境体验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以下几种冲突和矛盾,即与教育对象原有的思想体系和情境中所蕴含的知识、思想之间的冲突、教育对象现有的行为习惯和情境与所要求教育对象要形成的行为习惯的冲突,以及不同的教育对象之间思想和行为的冲突。作为一个教育者,不仅要传授新的思想,更重要的是要修正教育对象原有的知识体系与新的知识体系以及其思想和行为的矛盾和冲突。在具体情境体验之中,一方面教育对象既可以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有关经验来帮助消化吸收新的知识内容,另一方面通过新的知识、思想来修正原有的过时的知识和思想,这样教育对象所面临的两个知识体系的冲突就得以解决。另外,教育对象原有的行为习惯与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所要求的行为习惯的冲突,以及教育对象之间思想和行为的冲突,通过创设活动情境和榜样情境,是教育对象可以在直接的情境体验中,引导教育对象进行观察思考、比较反思、分享交流,都是可以有效得到解决。
3.有利于在情境体验中塑造良好行为习惯。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坦指出:“教育者或教师企图不通过儿童自己的活动去掌握知识、培养品德,却将知识、道德要求‘加到’儿童身上。任何这样的企图只会破坏儿童健康的智力发展和精神发展的基础,破坏培养他的个性品质的基础。”[4]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使教育对象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真正的内化为自己的意识体系,促使教育对象形成正确的思想,从而实现由思想认识到行为习惯的转化。思想政治教育情境通过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目标融入到创设的具体情境之中,引导教育对象积极体验教育情境,并认真观察反思,促使教育对象由“知”到“信”,由“信”到“行”,形成“知”“行”统一,使受教育者通过情境体验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效理解和内化,并将在教育情境下领悟、内化的知识、技能或者思想品德素质用于指导自己的行为,使受教育者可以在现在或者将来遇到相同相似的情境时得到运用与外显,培养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14)[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401.
[2]中国百科大辞典编撰委员会.中国百科大辞典[Z](第6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4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