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武术散打教学观念

武术散打教学观念

武术散打教学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高校散打教学教学模式发展趋势

散打运动以其民族特色、社会价值和强身防身价值,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许多高校已将散打列为公共体育课选项课程内容之一。在普通高校开展武术散打教育,既能使学生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又能使武术散打运动得到普及和提高。但是竞技散打项目技术难度大、要求高,笔者通过对西安部分高校散打教学情况的调查和查阅资料,发现高校散打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研究者对普通高校武术散打教学的发展趋势思考较少。如何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方向,提高教学效果,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世界搏击运动发展趋势:综合武术竞技已成为了当今世界武坛各类先进武术比赛的主流理念。

搏击运动于20世纪60年端于欧美,是一种没有套路、没有宗派,强调个性风格,以实战求胜为主旨的西方自由式全接触徒手攻防搏击术。搏击兼容并蓄了中国武术,日本空手道、柔道、剑道,韩国跆拳道,东南亚泰拳,以及西方拳击和摔跤等武道的精华,是现代东西方武道文化和技艺的最佳结合产物,是当今世界武坛独树一帜、高度科学化和艺术化的先进实战武道,体现了人类武道融和的成果和结晶。

虽然拳击、柔道、跆拳道、摔跤、散打等项目已经进入奥运会并有了长足发展,但是综合武术竞技已成为了当今世界武坛各类先进武术比赛的主流理念。MMA是英文“Mixed Martial Arts”的简称,即综合武术或者综合格斗。MMA是一种集观赏性、娱乐性、竞技性于一体的优秀运动项目,现已成为国际武术搏击比赛的主要项目。MMA运动是拳击、跆拳道、柔道和摔跤等运动的完美结合。MMA比赛是体育比赛规则上的一个突破,规则对所有的武技一视同仁,不同武术流派的练习者可以在统一的规则下同场竞技。MMA运动的赛规可以让各方高手在一个公开且公平的环境下进行较量,是真实也是最公平的一种竞赛方式。在比赛中允许使用击打、抱摔、关节技等各种技术,并在选手倒地时继续进行比赛,踢、打、摔、拿等各种武技都可以得到完美的展示。

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芬兰、挪威、荷兰、丹麦等欧洲国家都已先后开展起了MMA运动。亚洲的科威特、阿联酋、韩国、泰国、菲律宾等国家也都开始举办自己的MMA比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现在已成为继美国之后的另一MMA发达国家。PRIDE是日本最大的MMA组织,和UFC并列为MMA比赛的世界霸主地位。PRIDE一般每个月举行一次比赛,现场观众达数万人。就连一向以踢拳比赛著名的日本K-1组织,现在也开始将其半数的比赛转变为MMA比赛。

MMA比赛已逐步成为世界搏击类比赛的最终发展方向。前奥运会和世界锦标赛的摔跤、柔道、空手道、踢拳、柔术冠军,相当多已经加入了MMA赛事。纵览世界武坛,综合武术竞技已成为了当今世界武坛各类先进武术比赛的主流理念。

2.西安部分高校散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绝大多数的教师和学生欢迎散打进入高校体育教学课堂,以学习格斗技能为目标的学生较多,但学生存在短期功利思想,学习动机普遍比较狭隘。现行散打教材编写严重滞后,学生基础较弱,教学模式单一是影响教学的主要因素。场地器材条件简陋,上层领导对散打搏击运动有顾虑也对教学造成一定的影响。

2.1教学的内容缺乏统一性,规范性和实用性不足。

当今高校散打教学内容主要以竞技散打基本技术为主,不能完全适应学生需要。笔者通过调查得知,只有26%的学生认为教材内容设置合适,60.5%的学生认为现行教材中具有实效的实战和防身技巧内容过少。这说明散打教材内容不足,没有充分反映学生的需要。北京大学成功开设了安全教育与自卫防身课程,提高了大学生自我防范、自我保护的能力,其解脱、摔法、擒拿等实用格斗技术内容值得借鉴。

2.2教学模式单一,学生掌握效果不好。

学生普遍认为当前散打课的模式太单一,希望能增加课外学习时间。在与一些学生的访谈中笔者发现,许多学生认为根据散打运动的特点,散打的教学不应只局限于课堂教学的90分钟,只有延长课后辅导和练习时间,把课堂教学和课后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起到较好的效果。83%的学生认为散打应增加课外训练和课外辅导。所以,散打教学如何调整教学结构,利用好课堂教学和课后深化、提高,也就是如何建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散打教学应该仔细考虑的问题。

2.3高校领导对散打运动认识不足。

在对上层领导重视度的调查中,笔者通过对部分散打教师及部分体育部、系主任的访谈,了解到学校上层领导对高校开展散打教学并不十分支持。有些学校领导认为散打运动是拳打脚踢,必然会产生很大的安全危险。还有一些领导认为目前学生性情浮躁,行为规范较差,散打运动可能诱发学生的暴力思想和行为,导致打架、斗殴,影响学校的稳定。领导对散打的不了解和误解,严重影响了散打在高校的发展。

2.4场地、器材条件等其它影响教学情况分析。

散打场地、器材是教学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提高教学安全、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障。在对教学场地情况一栏中,有22.5%学生认为场地、器材有保障;有45.2%的学生认为场地基本保障,器材不足;有32.3%的学生认为场地、器材严重不足,很难保障教学效果。说明由于高校扩招,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而场地、器材的增加严重滞后,使本来就不充裕的场地、器材更加缺乏。

3.高校散打教学发展趋势探讨

普通高校散打课的教学改革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微观上要把教材、教学、教师、学生等几个方面联系起来考虑,宏观上要把它放在整个公共体育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来考虑。在尊重我国国情的基础上,适当地参考国际搏击运动的发展经验,相信会帮助我们看清趋势和方向。

3.1端正对散打搏击运动的认识和观念

散打运动对开拓我国大学体育的新局面,活跃学校体育的氛围,丰富学校体育的内涵等有着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发展大学格斗体育,有利于增强和增进大学生的体质与健康,使其适应社会活动的需要;拓展大学散打搏击体育,有助于增强和提高大学生的防卫意识和自卫能力。散打体育项目的设置应符合学生的兴趣,能够满足健身、愉快、自卫等体育锻炼的愿望和提高学生自我防范、自我保护能力的需要。

3.2散打体育训练内容的基本设置和教材设计。

散打体育训练内容大致分为三类:(1)基本功练习(基本步法、基本拳法、基本腿法、基本摔法等);(2)辅助练习(沙球、沙袋、手靶、脚靶及其他器械身体素质等);(3)实战练习和模拟应用(徒手模仿、模拟演练、对抗切磋、临场脱身、解脱、摔法、擒拿、等实用格斗技术为内容)。通常,在格斗训练的初级阶段主要以基本功的练习和辅助练习为主,旨在发展和协调学生的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第二阶段的训练则是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强化辅助练习,适时进行实战练习,以多变的技巧战胜对方,融入特有的自卫防身思想和学术体系。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切磋、交流,学生能进一步提高创造思维能力和练习的积极性和实用性。

3.3高校散打体育教学的基本模式:侧重以学为主,以练为辅,突出实用性技术和能力。

散打体育教学训练主要以学习辅导和培养安全防卫技能为中心。也就是说教师的一切活动要围绕着学生来进行。如在格斗教学训练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多予以启发、诱导,重点突出学生的体能训练与精神训练,侧重强调格斗训练中的创造思维能力与动作变换能力。竞技格斗的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增进身心健康、密切人际交往、和谐情感、沟通技艺,增强和提高大学生的防卫意识与自卫能力。

3.4不断完善场地器材,保障教学安全。

散打场地、器材是教学活动的物质基础,研发和使用更实用、安全、有效的训练器材,保障场地器材的安全,是提高教学安全、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散打搏击体育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在对峙中互相奋力争斗的对抗运动,通过学习训练,学生可以提高大脑判断思维、动作敏捷、反应迅速的能力,增强体能。过去教学中由于过多注重竞技比赛的应用性,而忽略了健身、防身自卫的普及实用性,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让学生在对抗训练中去掌握它的实用性和教育性。

参考文献:

[1]高亮.试析竞技散打的发展趋势及面临的困境[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6,25,(3).

[2]申国卿,王晓娟,许卫国.普通高校武术散打课程教学的心理学因素分析[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5,20,(1):102-104.

武术散打教学观念范文第2篇

热烈的掌声,表达了与会代表的最终决定。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就在刚才,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科研部主任康戈武提议:“为了搞好武术对抗性项目,为了在世界上更好地推广这项运动,我们就把这个项目的名称统一叫‘散打’了。”

8月12日至13日,来自国内不同省、市、区的近百名专家、学者会聚郑州,为武术散打运动的发展共谋大计。这次的“2009全国武术散打运动发展战略研讨会”,除了组织高峰论坛、分组报告之外,还有一个重头戏,就是进行“关于武术散打和散手名称统一的研讨”。

13日一早,与会代表纷纷走进设在郑州弘润华夏大酒店6楼多功能厅里的会场。会议桌围成一个方形的会议场,代表们围坐在一起。在主席台的方向,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高小军、副主任陈国荣,科研部主任康戈武,散打部主任杨战旗,以及武术散打知名专家夏柏华和郑州大学体育学院书记魏真、院长巫兰英一一落坐。

8点30分研讨会开始。武汉体育学院曾于久教授首先发表了《武术散手与散打的项目属性论证》的主题发言。他从散手是武术套路项目的专有名称、散打是武术对抗项目的专有名称两个方面,博引旁征,深刻阐述了武术套路和武术散打是两种表现性质、表现形式、价值功能不同的运动项目。他认为:“散手”这个名称已经完成了武术对抗项目试验阶段的历史使命,这个武术套路运动形式的专有名称应该回归到武术套路形式的范畴;武术“散打”是武术对抗形式运动项目的专有名称,应该属于武术对抗形式的范畴。武术对抗性项目试验的初衷,确实是想对武术套路的形式进行延伸和补充,所以沿用了武术散手这个名称。但是随着项目的不断发展,引发了对武术的定义、性质、形式、内容、分类、特点等一系列理论问题的重新认识,1988年关于武术定义的全国大讨论,确立了武术套路与武术散打并列的格局,而且已经逐渐地被外界认同,相对于散手固有的历史表达,散打已经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已经成为格斗类项目的专有名词。武术散打是武术继承和发展的产物,不管是名称、形式、性质、内容,还是公众的语言习惯,都符合武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中国作为国际武术联合会的主席国,应该在做好相关工作的基础上,以修改《武术散打竞赛规则》为契机,使国际、国内的项目名称相统一,为武术散打运动的持续健康发展铺平道路。

天津体育学院副教授杨祥全博士也发表了《散手、散打基本意蕴考析》的论文,从历史文献学的角度论述了两个名称的历史渊源,并在名称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在武术对抗实验的初级阶段,面对西方体育思想的冲击,武术界开始“反身寻找理解和解释的资源”,从而采用了传统武术的术语――散手。经过近30年的发展,“武术散手”日趋完善,已经成长为一项较为成熟的体育项目。在这种情况下,再用具有传统意味的“散手”来称之已不合时宜。为此1999年将“散手”更名为“散打”,此后全国散手锦标赛被更名为全国散打锦标赛。2000年3月25日,随着“中国武术散打职业联赛暨首届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的开赛,散打运动日益深入人心,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为避免造成混乱,迅速更正“散手俗称散打”、“散打亦称散手”的表达方式,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统一使用“散打”一词较为妥当。

随后,会场上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武术散打知名专家夏柏华首先发言。夏柏华教授曾担任北京体院武术教研室副主任,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理论研究部主任、技术研究部主任,中国武术协会副秘书长,中国武术学会副主任。他精查拳、太极、形意、八卦等拳术,理法并重,1979年起参与了武术散手项目的考察、试点及规则制订、裁判等工作,为散手运动发展作出重要贡献。72岁高龄的夏柏华老人依然保持着武术人豪爽率直的性格,一开口就表明态度,称自己是“散手派”。夏柏华认为,武术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技击,一种是套路,技击在先,套路在后。从武术发展史的角度讲,先有各种单招,随着不断的提升发展招数越来越多,一方面为了表现、表演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为了传承的需要,人们把这些招式按照一定的程式编排起来,就形成了套路。武术的核心是攻防技术,其技术体系一般分为三大块。一是功法、基本功,习武要先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做保证。二是套路,通过套路演练把各种招法练熟、练好。三是通过拆招、抄手、喂手等达到攻防技击的目的,这就是“散手”。传统具有继承性,继承也需要发展,但是发展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散手”一词在武术发展的过程中有特定的含义,散手的“手”不是指人手,而是指“招数”,是长期发展中形成的独特的攻防招法,并在战术原则指导下灵活运用以求最好的实战效果。“散手”是中华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因为老百姓听不懂就舍弃不用。

头炮一响,会场上立时发言不断,话筒在会场内传来传去。虽然夏柏华是武术界、散打界的前辈,在场的许多人都是他的弟子、学生,但是“散打”派的呼声越来越高。江苏散打队于万岭教练认为,对于“散打”与“散手”的称谓问题应采取“厚今薄古”的态度,要根据目前流行的状况来确定,要坚持代表性和普遍性原则。散打是平民项目,将其称作“武术散打”符合大多数人的习惯,更有直观性。上海体育学院王培琨教授认为,“武术散手”从字面上不易理解,称“武术散打”更直接,而且散打本身就是传统武术向现代体育项目转型的产物,不应该用旧的名称去套用。北京体育大学朱瑞琪教授认为,武术散手的发展历史比较长,“散手”一词突出的是传统,但是现在的武术散打已与过去的散手有较大的区别,依据专业化、大众化、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将其称作“武术散打”更易懂。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陈国荣认为,“散手”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但大多数百姓读不懂,外国人更不明白,考虑到武术是要向世界推广的项目,因而在统一名称时要从国际推广大局去考虑。

北京体育大学李士英教授从文化学、传播学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在1999年运作“散打王”比赛时,有关部门就名称叫法走访了多家媒体,大多数媒体认为用“散打”这种爆破音的名称更易上口,对媒体宣传有利。从学术上看,使用“散手”容易引起对象上的争议,改称“散打”就解决了这一问题。目前部分在世界上影响较大的体育项目,起初用的都不是现在这样的称谓,之所以改变称谓,就是从发展、直观和易于接受角度决定的。北京体育大学李俊峰博士认为,从体育表现形式看,散手更多的是条件攻防,不是一种真实的对抗,散打更多的是现代的、两者之间的真实对抗。从文化角度来说,传统的文化理论是能够包容散打的,传统的武术训练理论和方法及理念是可以指导散打训练的。从技术和方法上看,散打的技术体系和训练方法更多根植于现代的土壤,是继承与创新、吸纳与融合的结果。

时间已经临近中午,会场上仍在激烈讨论,夏柏华老人面对众多的“散手派”发言,时不时要就自己的观点进行补充,但他同样主张要从发展的角度看问题,名称的统一一定要有利于项目的发展、推广。

武术散打教学观念范文第3篇

一、推进武术散打运动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当今时代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若想能够真正地实现可持续发展,那么教师就要始终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其中,培养出更多的武术散打人才。对于散打运动来说,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高校开展相关的散打运动,来进一步推动其可持续发展;二是社会散打运动的可持续发展,他们其实属于一个整体。如果能够在学校大力的开展武术散打运动,并将其作为体育课程的一种,这样不仅能够为学生锻炼身体提供更多的运动选择、增强他们的自卫能力,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出巨大的贡献,与此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切磋,可以培养学生不屈不挠、奋力拼搏以及谦逊的品德,进而为促进我国散打运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很大帮助。

二、我国武术散打的现状探析

1.散打运动的大众熟知度不够

就目前来看,大多数人都知晓散打运动,然而对其了解程度普遍较低,在高校这个问题更加突出。近些年来,虽然各地的学校和教育部门对此项运动都做了一些宣传,但并未取得相应的成效,最终导致其未能完全的走进校园。若想实现散打运动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让更多的青年人热爱这项运动,因此学校已经成为推动散打向前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大多数高校对于 “武术”这项体育运动知之甚少,未能给予更多的重视,进而导致这项传统的运动未能在学校得到普及,学生对散打运动的了解程度也都不够,对散打的规则更是了解甚少。

2.散打运动的市场化发展不足

近些年来,散打运动已经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广泛关注,并逐渐被更多的人所热爱,它影响力也逐渐地得到提升。通过举办一些散打比赛,这项运动的知晓度不断的提升,为在世界各地的普及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从整体来看,散打运动仍然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并且发展前景良好,但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很多问题逐渐的浮现出来,例如,并未对此项运用制定比较完善的法律、项目缺乏资金的支持、赛制不统一等很多问题。

3.散打运动的民族性缺失

在散打运动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很多人对这项运动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看法,例如“散打运动中缺乏中国味道”“技术难度较低,并且非常单一”等。从事实来看,这些问题都是普遍存在的,我们并未能对散打运动的发扬和传承给予更多的重视,归根到底就是由于此项运动缺少民族性。

4.家长对散打运动认识偏差

传统的观念中,一提散打大家就认为是一种暴力性运动。许多家长在孩子选择学习体育项目时避而远之。他们觉得孩子在群体环境中学习散打,容易形成“争强好胜、暴力相向”的现象。故而在现实中散打与青少年之间产生了较大距离。同时,由于散打本身的对抗性、高要求,家长担心孩子无法承重。甚至有些武校中打出了“掉皮掉肉不掉队”“敢拼敢打才能赢”的标语,更使得家长选择放弃。这些都不利于青少年武术散打人才的培养。

三、我国武术散打的发展及人才培养探析

1.进一步推进武术散打的市场化发展

第一,建立较为完善的市场化机制。就目前散打的发展情况来看,要想能够使这项运动可持续发展,那么就需要采取以下改进措施:在改革的过程中,从赛制改革入手,并逐步地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法律;加强对散打俱乐部的宣传力度,使它逐渐流行起来;保证比赛的质量;不断地开发一些新的市场;想方设法拓宽筹资渠道等。

第二,完善散打竞赛规则。对于散打比赛而言,一套完整的规则会对比赛的进程以及战术的使用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对比赛时可以使用的道具、穿戴的服饰、比赛时选手的重量级别、允许选手运用的进攻手段等要做出明确的规定,增强其趣味性,在制定规则时,要使散打能够与一般的武术比赛区分开来,同时也要将我国的传统文化蕴含其中。

第三,加大开发散打市场的力度。首先,在开发新市场的过程中,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改变目前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要想能够使散打产品的交易变得更加活跃,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就是举办大量的散打比赛。在选取比赛的场地时,既可以在室内比赛也可室外比赛,必要时采取一定的措施提高比赛的观赏性,进而刺激观众的消费。其次,要积极发展散打中介机构及其经纪人,并不断完善其管理制度。中介机构是散打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在散打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中都离不开经纪人、制作人、策划人、人等中介机构具有专业水准的服务,通过他们可沟通供需、加速流通、引导消费,使散打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2.加大武术散打的宣传推广力度

武术散打运动的发展离不开宣传与推广。只有宣传工作做好,人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它、接受它。近年来,新闻媒介对散打的报道也越来越多,部分学校还在自己的学报刊登此类信息,激起了部分学校去学习索取信息资料的热情。近年来的一些国际性比赛,如中美、中法、中日、中泰等对抗赛更使得此运动为世人所了解,并且在很多学校引起轰动。所以,为进一步扩大武术散打运动的发展,学校就必须不遗余力地做好武术散打运动的宣传工作。

3.加强武术散打的民族性渗透

散打运动脱胎于中国武术,作为现代竞技项目历史不长,但中国武术的深厚的文化积淀使散打运动显示出独特的民族特色。相比世界其他搏击运动,散打运动在礼仪服装上的民族性不明显,散打运动在赛场的礼节上、服装服上、赛场氛围上都应加强民族化,在武术传统技战基础上,应着汲取“精华”为我所用的原则。只有这样,中国武术散打才能在世界上“久盛不衰”。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4.散打课程教学的改进策略

首先,要重视武术散打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一切理论都离不开实践作为支持,一切实践活动都要以理论作为基础,两者之间的关系很微妙,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进行武术散打教学过程中,对于这一点的体现也是十分明显的,在进行教学活动中我们还是要重视实践活动的开展,依靠理论基础进行有条不紊的教学活动,使整个教学活动能够得到充分的保障,对于武术散打教学的发展也能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其次,对散打教学的考核体系完善。散打教学的评价体系还不是很完善,而且教学竞赛激励机制不科学对老师、学生都会有消极作用,不利于调动老师、学生的教与学的积极性。教学考核体系的完善有利于学校的教学管理尤其对学生的评价考核不能仅仅停留在一次考试上或仅仅单方面的看几个技术动作。应该对学生的散打综合能力进行全面的考核给学生留有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

四、小结

武术散打教学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传统武术训练; 散打教学; 试验教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3-163-001

传统武术历史悠久,经过上千年的发展与演变,形成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特点。传统武术技击具有拳无空出手无空回、犯了招架便有十下、动即生法有感皆应、声东击西贵在知变、用腿打人全凭连环、撞身靠打挨肘膝胯等六大特征。从这些特征我们可以知道,传统武术的训练方法不仅多样,而且各个拳种之间又有符合自身训练特点与规律的辅助训练器械,比如木人桩作为咏春拳独有的辅助训练器械之一,通过系统训练之后,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搏击中的本能反应。散打作为现代比较常见的武术技击运动,它兼具武术的内在特质。我国的传统武术发展的主旨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但是在散打的实际训练和教学中更注重竞技性,缺乏武术特质的体现。为了改善这一现状,现在很多学校在散打教学中融入传统武术的训练方法,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丰富散打教学体系,而在传承传统武术文化方面具有深远意义。

一、探寻传统武术训练与散打教学的契合点

中华传统武术丰富多彩,种类繁多,光拳法就有太极拳、形意拳、螳螂拳、咏春拳、意拳、少林拳等等,虽然同为拳法,但是不同拳法训练方法差别很大,并不是每一种传统武术的训练方法都适用于散打的教学和训练中。因此,在进行传统武术训练法结合散打教学实践前,教师一定要先大量搜集传统武术的训练方法,并类比散打实战对抗技术,找出与散打训练、教学最接近的拳种和训练方法。为了更能全面、直观地了解传统武术拳法的训练方法,教师可采用电话访谈或走访等方式,对传统武术拳派专家或拳师以及部分高校的散打老师进行访谈,进一步了解传统武术和散打的训练方法,这样才可以有效地将传统武术的训练方法融合入散打的实际训练和教学当中。相关资料表明,意拳、八级拳、太极拳和咏春拳这5种传统武术拳种的训练方法与散打的实战对抗技术的契合度比较高,因此,在实际的散打训练和教学中,可以结合这几种传统武术的部分训练方法。

二、传统武术训练法结合散打教学模式与单一散打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的对比

传统武术训练法结合散打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运用了意拳、八级拳、太极拳和咏春拳中的部分训练方法,进行“力量”、“防守”、“踢”、“抗击打”、“摔”、“打”、“放松”、“反应”这8个方面的教学与训练;而单一的散打教学模式则采用散打常规教学方法和常见的练习方法进行以上8个方面的教学与训练。两种教学模式教学练习内容对比:①武术训练与散打结合教学模式,力量:武术训练中的力量是传统训练方法(涉及部位:上肢、下肢、腹肌、综合体能等),比如矮子步、铁牛拱地;防守:格挡咏春拳的桩法防守、对练防守练习法;踢:散打腿法技术训练(戳脚功力练习方法:踢桩);抗击打:八极拳靠桩、撞桩;摔:摔法对练练习;打:拳法(意拳);反应:意拳;放松:结合太极拳养生桩与意念放松。②常规散打教学模式,力量:现代科学的力量训练方法,定量定时训练(上肢、下肢、腹肌、综合体能等);防守:格挡咏春拳的桩法防守、对练防守练习法;踢:腿法打靶、沙袋;抗击打:排打;摔:摔法配合练习;打:拳法打靶、沙袋;反应:打反应;放松:按摩式放松。

三、两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对比

1.抗击打能力对比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通过学生自我感知对同等力量同部位抗击打的感知度进行测试,我们发现,接受武术训练与散打结合训练的学生抗击打能力明显高于只接受常规训练的学生,并且全身各部位的抗击打能力均显著提高,说明八极拳的靠桩练习的训练强度与力度高于常规的排打练习。

2.身体素质对比

实践表明,武术训练中矮子步、控腿等训练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耐力、腿部力量和核心力量。两种教学模式的训练方法都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学生在进行武术训练时,还融入了对传统武术精神的理解。

3.学生对传统武术训练与散打训练的对比

在没有接受武术训练之前,很多学生认为传统武术的教学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武术套路的教学,与对抗性较强的散打、跆拳道相比,很多学生普遍认为传统武术缺乏实用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传统武术训练法结合散打的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很多学生对传统武术有了新的认识。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学生课后会去查阅相关的资料,进一步了解不熟悉拳种的训练方法,在无形中加深了他们的武术内涵和武术文化修养。

4.教学效果对比

两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拳法、腿法、摔法技能相差不大,但是接受武术训练的学生组合与防守技术远远高于接受常规训练的学生。意拳中的部分训练内容可以教会学生利用巧劲来化解对方的千斤之力,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因此,武术训练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战能力。接受常规训练的学生动作比接受武术训练的学生舒展,这可能与传统武术招式中“含”、“收”的特点有关。

武术散打教学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武术散打;战术原则;战术之理;战术之法;战术之势

哲学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思想体系,是人类文化的核心,是通过对某一领域中核心概念的深刻分析来揭示该领域中的观念预设和思想逻辑,解说该领域的主要思想观念,进而为解决该领域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提供方法论的研究活动。[1]所谓武术散打战术的表现,主要指的是散打选手在训练以及比赛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灵活多变的战术行动以及战术形式。武术散打作为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凝聚着从古至今传统武术中优秀的战术思想,这些优秀的战术思想受古典哲学、战略学和军事学的影响下能够灵活运用是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和武术散打战术思想的一种传承与发展。

1在哲学视域下对散打“战术原则”运用的阐释

1.1知己知彼,战术之理

“理”被认为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主题,是通向“道”的逻辑所在,是人们说话或行事遵守的客观规律,是一种本体存在。因此战术之理是散打战术发展的认知,是散打战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孙子·谋攻篇》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知己知彼是孙子兵法的中心战术思想,是军事战争中不可忽略的战术因素,也同样是进行散打实战之前的本体研究。所谓的本体研究是对“知己知彼”的客观存在的影响比赛结果的分析和战术安排。知己,是对己方综合实力的认知和反省,知彼,是对他方综合实力的认知和斟酌。古代军事家时常采用“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侯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的方法,[2]而达到由“不致于人”通向“致人”的效果。如何做到知己知彼,早在古代的武术家们早已把军事战术方的“侯之”“形之”“策之”“角之”等在武术技击对抗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在现代散打战术原则中,知己,是要清楚自己的体能备战情况,训练中加强自己的技术风格,完善技术体系,储存更多的战术策略,调整好比赛前的竞技状态。知彼,熟知对手的强项技术特点,是擅长单一技术或哪种技术还是组合技术或哪种功能组合技术;对方的弱项是什么,是防守能力较弱还是防守反击能力差,对手主要靠什么战术得分等。对方的运动素质也是考虑的因素,每个对手的运动素质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对于力量较好的对手,非以硬相克,贵在巧取豪夺,避其锐气,击其惰归。面对耐力素质好的对手,应采取海盗式的打法,控制好击打距离,以有效击打动作抵制对方的连续进攻等;了解对手的攻防类型特点,主动进攻类型特点需采用游击战的战术应对,防守反击类型的对手需以强攻压制性的战术应对,攻守兼备类型的对手需佯攻战术破坏其攻守平衡而击之。

1.2攻守诡道,战术之法

“法”是方法、法则之意,完成一件事情所包含的思维活动、具体方案和操作程序的总称。[3]《墨子·天志》中最早提出方法之意,“中吾矩者谓之方,不中吾矩者谓之不方,是故方与不方皆可得而知也。此其故何?则方法明也”。“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孟子集注》),有“法”可以遵循,做事才会条理清楚,快速高效。战术之法是制胜的重要策略,攻受诡道是实现策略的方法和途径。《孙子兵法》中说:“兵者,诡道也”。孙子所说的诡道并不只是诈术,是在作战指导中视情况客观衡量双方的实力,用假象蒙蔽对方,借以非物质的力量将对方引向不利的境势,造我方制胜的局面,乃为制胜的辩证法则。“诡道”之法在作战中多以“佯攻”“利诱”为表现。孙子认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固“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回顾中国武术史,武术起源于原始人类生产劳动的生存竞争,原始人经过无数次与野兽搏斗到与人搏斗的战争中,武术技击对抗的经验积累和生存环境的改变致使武术技击中诡道内容逐渐形成。“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布形侯气,与神俱往”,[4]其中已暗示着武术技击之诡道的性质。同军事战略相比,散打战术的运用对于诡秘道之术更直接体现在“佯攻”和“利诱”的攻击巧妙之中。散打实战对峙中,双方在技术和专业素质不分上下时,往往善用“佯攻”战术的是判高水平方法之一,也是获胜手段之一。散打战术中常用诱攻和假动作相结合之法,通过晃上击下、晃左击右、晃右击左、佯前攻后、声东击西、指南打北手段以诱敌深入,避实击虚,以假为真,攻之空档,方能克敌制胜。佯攻战术的运用需要明确目标目的性和针对性,真假结合,虚实莫测,灵活多变,避免单一假动作频繁的使用,结合组合动作,随着动作速度、节奏、幅度和面部表情的变化运用假动作。

1.3奇正虚实,战术之势

“势”在中国哲学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概念,更多学者对“势”的研究尚无准确的概述。但往往人们为了得到精神追求的最高境界,艺术研究领域中的文学、兵法、建筑还是近代的戏曲、国画、书法和武术都致力于追求一种高层艺术“势”的境界。如在《孙子兵法》中提到的“势”,曰:“勇怯,势也;强弱,形也”。[5]被认为形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基础,而势则是决定战争胜负的直接原因。《武编·拳》中记载:“拳有势者,所以为变化也。横邪侧面,起立走伏,皆有墙户,可以守,可以攻,故谓之势。”[6]此中“势”包含着技术的进攻和防守的格斗本质和招术变化的特性。在我国兵法战术思想中,通过“势”和“虚实”之理,结合武术攻防本质属性,确立了奇正虚实的格斗战术原则。《孙子·势篇》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兵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出奇制胜是战术变化的启动因子,是战术发展的不竭动力。古代作战中,常以正兵当敌,用“奇”制胜。正兵是按照符合正规逻辑或者进攻与防守动作能让对方产生意料之中所采取的战斗方法,反之,而采取的奇妙战斗方法叫奇兵。虚实与奇正一样是相对存在的概念。《孙子·虚实篇》中曰:“夫兵行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胜,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行,兵因敌而制胜。”孙子贵在指明“避实而击虚”“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因敌而胜”的重要性。军事斗争的胜利更多是避开敌人强势的一面而攻击敌人弱势的一面,应战场敌方情势的瞬息变化而灵活运用进攻和防守的制敌战术。奇正虚实之势同样在散打实战中发挥得淋漓尽致。散打实战中,奇正变化的战术思想是常被使用,基本技术为正,高难度技术为奇,全面技术为正,特长技术为奇,常用战术为正,特殊战术为奇。奇正变换需要条件,比如,对手的备战竞技能力,赛前的竞技状态,比赛物理和自然环境等,以奇制胜是以正制胜的的制胜因子,以正制胜是以奇制胜的前提和基础。正确处理奇正的转换关系是散打战术的重要思想。同时,散打战术的安排应该根据对方在场上的变化采取相应作战战略,避其实,击其虚,随机应变,虚实转换,方能做到战术之“势”。

2影响散打“战术原则”的发展因素

2.1主观因素

《孙子·九地篇》提出,“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皆至”。孙子强调作战之间的整体性和自我作战的全面性。对于散打格斗对抗项目,其技战术是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在实战中不仅要求运动员掌握全面的基本技术还应有特长技术,特别是要处理好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因素整体性和各子能力之间的关系。战术是散打实战取胜的关键,灵活的战术、丰富的比赛经验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对运动员自我发挥起重要作用。《孙子》云:“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进攻和防守军事斗争的组成部分,掌握主动权是取胜的关键。在散打比赛中,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要做到“致人而不致于人”的预期,在于教练员给运动员指定的战略部署和战略决策,根据比赛对手的战术特点应区别安排相应的战术训练。比赛中的双方是相生相克不断变化的过程,抢先掌握比赛的主动权,首先懂得知己知彼的战术之理,发挥自身特长优势,巧妙利用诡道的战术之法克制对手的优势,以奇正虚实之势来整体控制比赛的节奏,方能做到“致人而不致于人”而取得比赛的胜利。

2.2客观因素

《孙子·形篇》中指出:“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必可胜”。孙子这一思想着重强调的善于用兵去创造客观取胜的条件。这种客观条件在散打实战中就是创造时机,首先做好充分的备战,致使对手不能战胜自己,然后在比赛动态中根据对手战术特点和技术发挥状况,去创造能克制对手优势而发挥自身优势的时机,当客观条件成熟,应当抓住时机,消弱对手或者直接取胜。

3结语

散打比赛是擂台上两人的战斗,知己知彼的战术之理是比赛双方相互认知的开始,是通向比赛终点的逻辑所在。诡道的战术之法是比赛过程中取胜的重要策略。奇正虚实的战术之势是攻防战术变化的启动因子,是战术发展的不竭动力。三者是构成散打战术原则的核心因素。比赛的主动权、比赛时机的把握和自身竞技能力的发挥是影响战术原则的主要因素。散打比赛是双方相生相克动态转化的过程,掌握比赛的主动权是取胜的关键,进攻和防守是散打原则的本质特点。进攻和防守相互交替中,创造取胜时机是发挥自身优势的客观条件。比赛中自身参战的整体竞技能力因素和各子能力因素关系的处理是根据对手战术情况和发挥程度去灵活调整。

参考文献:

[1]乔凤杰.武术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孙武.孙子兵法[M].辽宁:辽海出版社,2012.

[3]尹永佩.本体论视角下太极拳“法”“理”关系论绎[J].体育文化导刊,2018(1).

[4]崔冶.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第九[M].北京:中华书局,2019.

[5]吴如崇.孙子兵法浅说[M].北京:出版社,1994.

[6]江白龙,林鑫海.明清武术古籍拳说论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22.

[7]田麦久.运动与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8]陈俊梅.论太极拳的美学特征[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4(4).

[9]庄建国.中国传统文化对太极拳美学思想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

[10]张岱年.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剖析[J].北京大学学报,1985(1).

[11]王斌.道教文化与中国传统体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

武术散打教学观念范文第6篇

10岁开始习武,师承赵朝东、黎福年、赵裕昌、陈中燕等武林前辈。学习拳种主要有长拳、南拳、少林拳、八极拳、形意拳、史式八卦掌、太极拳、刀、枪、棍、剑、八卦双头枪、双刀、双节棍、散打、自由搏击、硬气功、健身气功等。

1992年受聘于广西猛龙武校担任副校长,1998年创办玉溪首家武术学校;2008年发起成立玉溪市武术协会,1995年获得国家一级拳师及气功师称号,2007年参加全国健身气功交流大会,2009参加云南省健身气功比赛荣获个人“易筋经”、“六字诀”两枚金牌,2012年参加“国际武林大会”获得史式八卦掌银牌1枚、健身气功大舞金牌1枚。

马俊恩 男,1951年出生。11岁拜山东省

石-崇礼先生为师习武,学习了五手拳、五手拳对打、黑虎拳、闯少林、查拳、小虎燕、等拳法,学习了九连刀、梅花刀、剑、枪、鞭等器械,学习了拳术及器械对练套路及摔跤、擒拿、拳击、散打等技巧。1968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因在兴修水利工程中为抢救落井青年,腿部严重粉碎性骨折,后改修内家拳种,对太极拳的拳理、拳法进行了潜心钻研和探索。寻师访友,曾得到吴图南大师的弟子、吉林市武协副主席乔金生先生和河南省郑州市陈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陈德林大师的亲传;后拜国家级著名武术教练曾乃梁先生为师,成为他的入室弟子。得到了恩师的武术新理念、新思想和高深的武术技术的传授,马俊恩在武术修养上有了质的提升和飞跃。多年来参加了省、全国及国际的学习班和武术比赛,成绩显著。亲自组织筹划国内、国际级武术大赛,并在国内外教学、武术理论及实际应用方而有一定的建树,

高国全 自幼习武,擅长梅花拳、梅花桩、跆拳道、散打、擒拿、硬气功、八卦掌、太极等拳种和多种器械,现任河南电视台武林节目《一招制敌》讲师,长垣县政协委员,国家级教练,裁判员,长垣县散打跆拳道擒拿协会会长,长垣县武装警察总教练,梅花拳代表性传承人。曾获得1993年中国首届全国散打擂台赛冠军,1994年全国散打擂台赛冠军,1996年北京市65公斤级散打冠军,1997年北京市友和、绅士杯散打冠军,河南省传统武术套路冠军。办学十余年来,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与认可,已向社会输送大量武术人才,受到了各界好评。

何剑川 江苏无锡人,是崆峒第十代掌派人燕飞霞在无锡的亲传弟子。何剑川自幼喜爱武术,每天早上都坚持到锡惠公园晨练。同样每天在锡惠公园教武的燕飞霞发现了何剑川,收为徒弟。拜入崆峒门下后,燕飞霞传授他的第一套功夫便是崆峒的先天十八罗汉手。燕飞霞是个很传统的人,授徒严厉,自1982年开始每天凌晨三点半在锡惠公园半山腰传拳,很多人都坚持不了,伺剑川硬是坚持了三年。1984年何剑川参加了在兰州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凭借崆峒先天十八罗汉手夺得了优秀奖技惊四座并受到中国体育报的采访。

何剑川精研崆峒武学二十多年,他感慨内家武学的神奇,崆峒派对撑筋拔骨极其讲究,而那种神奇对绝非平常人所理解的。同时何剑川老师证实了,名满天下的木兰拳的确出自崆峒派的花架拳,但木兰拳却很少提及花架拳,这里面就牵涉到很多的人际纠葛了。何老师感叹中华古传内家武学的神奇,但那个神奇却濒临失传,2011年受邀参加平凉全国五大门派武林大会的时候,曾彻夜对平凉师侄崆峒武术第十二代传人王俊精心指点崆峒十八罗汉手,望其能够继承并弘扬。

1984年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凭借崆峒先天十八罗汉手夺得了优秀奖。

武术散打教学观念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武术赛事;现状;分类;路径走向

中图分类号: G 808.2 文章编号:1009783X(2012)06053904 文献标志码: A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代表,与其他众多中华民族民间体育一样,都是植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吮吸传统文化的乳汁成长、繁衍发展起来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更为深刻、全面、丰厚的影响,造就了武术流派众多、风格迥异的特点,形成了独具民族体育特色的武术文化。

武术赛事作为武术对外展示最为亮丽的窗口,在其传承和发展方面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由于武术具备多元化的文化属性,其赛事发展路径的选择必然也是多元化的。透过武术赛事发展的表象,结合观众心理,进而通过文化溯源,对其归类并找出各自发展的共性与个性,以文化发展的角度探索武术赛事发展的路径,对于指导武术赛事真正成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强有力的产业,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对于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进程中的传承和发展,也起着非常重要的引领与借鉴作用。

1 中国武术赛事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步得到改善和提高,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也愈加强烈,此时国内外的武术赛事也随即增多。2011年,仅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中国武术协会主办的各类武术赛事就有60项之多,规模涉及国际、国内,种类覆盖少林拳、太极拳等[1]。赛事种类繁多、风格各异,是当前我国武术赛事的一大特点,但从赛事文化本质而言,总体可分为“竞技武术体制内赛事” “传统武术社会化赛事”和“对抗类商业化赛事”3类。本文通过分析赛事各自的特性并总结其共性,试图客观展现出中国武术赛事发展的现状。

1.1 竞技武术体制内赛事现状

所谓竞技武术体制内赛事,是指归属我国国家体育总局主管的有计划的比赛。1959年的第1届全国运动会武术比赛,标志着体制内竞技武术赛事正式实行。历经52年的变迁,体制内竞技武术赛事经过了表演赛、锦标赛、分级赛、少年赛和武术馆校赛等多种赛制。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制度化的武术赛制,主要有全国武术套路、散打锦标赛,全国城市运动会武术比赛,全国武术套路、散打精英赛,全国武术套路、散打冠军赛,全国青少年武术锦标赛,全国太极拳锦标赛,全国传统武术套路冠军赛,全国武术馆校比赛等[2]。

在举国体制的背景下,此类赛事由国家体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集合了国内最优秀的武术运动员、教练员,按照优秀运动队的训练竞赛和管理模式,充分享受到国家的支持和各项政策上的优惠待遇,保证了武术传承、推广和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主渠道地位。赛事组织成熟、经验丰富,形成了以年度为单位、各省市体育局招投标投入经费和人力办比赛的良好局面,为继承、弘扬武术,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提供了坚实的平台。由于此类赛事主要是国内注册运动员比赛,以提高武术运动竞技水平和获得金牌、名次为主要目的,基本上不考虑市场效益,不考虑观众上座率;因此,形成了年年有比赛缺乏市场、年年有冠军缺乏明星的尴尬局面。其中武术套路赛事尤为突出,散打赛事近些年有所好转,但也形势堪忧。

1.2 传统武术社会化赛事现状

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目前各地政府为了提高当地的知名度和促进经济发展,在中国武术协会技术部门协助指导下,充分开发和利用传统武术资源,组织举办各种武术节庆式的赛事,广泛邀请国内外武术爱好者参加传统武术的技艺展示与交流。“武术搭台、经贸唱戏”的运作模式,使得近些年的传统武术赛事蓬勃发展。各种国际传统武术节、地方武术节、武术博览会和单项武术邀请赛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例如国际武当武术节、河北沧州武术节、杭州传统武术节、上海国际武术博览会、荆州关公刀会、焦作国际太极流大赛、香港武术节等。目前,部分赛事正在逐步形成传统,每2年举办一次。这些赛事的开展,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传统武术的社会化进程。

此类赛事按照不同的拳种、年龄、性别划分成若干不同的竞赛组别,竞赛与表演展示相结合,设立众多的不同奖项。由于参赛人数多,群众和社会化参与程度高,在当地会产生相当大的社会影响和关注度,带动当地的旅游市场和人气,提高地方政府社会管理的业绩和知名度,使得传统武术在全民健身、发展地方经济、提高地方知名度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也为民间传统武术各个拳种、流派的交流和推广,发扬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提供了平台;但是,也正由于参赛人数和项目众多、时间跨度大、运动员的竞赛能力和赛事的组织水平参差不齐等原因,造成了这类赛事的武术比赛(除了开幕式和闭幕式)几乎没有观众的尴尬局面。大部分赛事的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社会隐性效应大于比赛显性效应。

1.3 对抗类商业化赛事

近年来,随着武术赛事的日益市场化,作为武术项目之一的散打,以其较为刺激的现场感受和比赛结果的直观性,吸引了媒体和大众的眼球。武术散打近些年在商业化赛事上异军突起,成为中国武术竞赛市场中一颗璀璨的新星。与前2类赛事相比,由于电视媒体的参与,赛事受众面广、宣传力度强,观众踊跃,市场火爆,经济效益明显而得以广泛发展。

早在上世纪末,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深化武术竞赛改革,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一直对赛事改革进行不断的尝试,为挖掘开发市场潜力创造条件。为了吸引企业的赞助和观众的参与热情,除正式的锦标赛外,还举行过不同形式的擂台对抗赛,如诞生“武状元”称号的南北争霸赛、“散打水上擂台赛”等,不仅为开拓国内市场和满足观众需求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也为武术散打走出国门,与世界同类徒手格斗项目进行比赛交流作好了必要的准备,为创造武术散打新赛事创造了条件。近几年,中美、中俄、中日、中泰等赛事不断,把武术散打与其他对抗类项目放在一起交流,本身就是一个创举,也打开了禁锢,打出了武术运动发展的新天地。相信今后这种国际间的武术交流与合作将会更加频繁。

进入本世纪以来,目前国内有代表性的商业化赛事主要有以下几项。

1.3.1 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

2000年3月,一个完全按照市场规律来运作、运用经济手段调动各方面参与比赛的积极性,与过去单纯依靠行政组织管理完全不同的全新赛制的比赛――“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在北京正式开赛。散打王争霸赛每周举行一场比赛,贯穿全年。参赛选手分65公斤、70公斤、75公斤、80公斤、85公斤、85公斤以上共6个级别,各个级别的参赛选手通过双败淘汰制决出本级别的1名冠军,最后由6个级别的冠军分成2组进行第1轮的循环赛,第2轮由各组的第1名进行决赛,最终的获胜者成为“散打王”。全部的比赛由湖南电视台卫星频道进行异地现场直播。比赛首次将现代化的灯光、音响、音乐和舞美设计,比赛现场主持人的解说等元素引入赛事,包括运动员的服装、发型,以及出场亮相的动作全部经过专业人士的包装,把紧张激烈的赛事渲染得极富观赏性。这不仅大大提高了武术散打运动的社会认知面和认同程度,而且使众多原本默默无闻的散打运动员成了受人瞩目的明星[3];然而好景不长,本来在前2年就有了盈利能力的赛事,在更换了管理层之后逐渐低迷,因战略和运营模式的失误,于2004年停办。散打王争霸赛是中国武术史上商业性比赛跨度最长的赛事,也是散打运动开展以来影响最大的赛事。比赛全部采用市场运作,并导入了导演概念和国际最前卫的包装理念,是中国武术向职业化、商业化进军的重大突破。其运作模式对后续的武术商业化赛事有着重要的深远影响。

1.3.2 中国武术散打功夫王争霸赛

2008年,黑龙江电视合各地方卫视台推出了以年度为周期的系列散打赛事,并且捧出了功夫王100万元的高额奖金,吸引了国内各省的现役散打高手前来争锋。该赛事以“蓝带啤酒”为固定的赞助商,在赛事组织上较为持续和成功。除了常规的以个人为主的争夺“散打功夫王”桂冠外,也穿插了中日、中美、中俄等中外对抗赛事吸引眼球;但是这种中外对抗赛多以武术散打竞赛规则为主,连续创造了中国武术不败的神话,因此“爱国哨”和不公平的质疑也让观众觉得难以与世界对抗搏击接轨。

1.3.3 中国武术职业联赛(WMA)

中国武术职业联赛的前身是中视体育推广有限公司2007年3月6号开始在央视5套推出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康龙“武林大会”赛事栏目。当时每周二晚22∶20开播,时长55 min,每周五上午11:00重播当周赛事。全年12个月,10个拳派以5周为一个单元进行一个拳派的擂主争霸,经过选拔,每个拳派的16名高手经过角逐,最终产生1名本拳种的年度冠军,旨在还原真实武林、原汁原味的功夫精髓。参赛选手不分体重级别、不戴拳套、以计算点数决出胜负。该赛事标榜以拳种流派为核心、回归传统武术的多样性,曾创下央视5套最高的收视率。后来央视借鉴国际先进联赛NBA与英超的运作模式,试图采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现代体育产业模式;但终因观赏性差饱受争议,“大赛”遭遇了舆论上的滑铁卢。

1.3.4 中国武术散打职业联赛(CKA)

2009年,由中国武术协会和企业赞助商联合推出的散打联赛,以现役国内顶尖散打选手组成各省团队,进行团体轮流打擂的赛制,以推动散打运动水平的提高。首届在千岛湖举行的总决赛为国内多家卫视创造了收视新高,却传出因拖欠运动员出场费等问题。第2届CKA在2010年8月艰难回归后,仅办了5场就因资金问题半路夭折,悄悄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除此以外,各地还有其他先后举办的各种形式的擂台赛与中外对抗赛,如河南电视台举办的武林风等。

从2000年至今,国内接连不断推出各类武术联赛以提振武术赛事,不可否认,这在中国体育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联赛的推出不仅在于传承、推广和提升武术运动的热度,更在于通过积极的实践,探索着具有中国特色的武术发展之路。它们的逆势而上,为弘扬中华武术、拓展市场、提高社会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关注度作出了切实的努力,给众多热爱武术的人们以新的希望。

2 中国武术赛事路径走向

“路径”是指道路,也有到达目的地的路线的意思,“走向”是指朝着一个目的行进或发展[4],不论“路径”抑或“走向”,都有一个共同的核心――目的。也就是说,中国武术赛事路径走向的研究应以观众为核心,以培养忠诚的观众群体促进中国武术赛事的发展为目的;因此,将赛事观众的心理需求作为切入点,结合当前赛事的发展特点,从武术赛事路径发展的前提、基础和延伸3个方面展开分析,提出可供参考的武术赛事发展路径选择。

2.1 中国武术赛事路径前提

武术以其博大精深的技术体系和源远流长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稍加改造与包装即可使武术比赛成为雅俗共赏的文化娱乐产品,具有深刻的人文烙印。

2.1.1 以愉悦的精神享受为前提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更为强烈,人们需要通过调节情绪、愉悦身心、陶冶品性等手段来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另外,由于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工作紧张,压力增大,人们通过观赏高水平的武术竞赛,可以缓解工作和生活上的压力,使精神得到放松[5]。这正是当前武术赛事深受大众欢迎的前提,在日益丰富的文化娱乐享受中,能刺激受众的心理,提供愉悦的精神享受是应对当前文化冲击,进而得以发展的根本。

观众除对比赛过程中技战术的发挥感兴趣外,还追求赛场整体的情绪感,有时甚至要超过比赛过程中的身心体验。21世纪处处充满着竞争,有强者有弱者,正如武术赛事中的胜者与败将,他们的成败都能激发出观众的共鸣。观众往往将自身融入整场比赛,伴随着肢体碰撞的声音、血与汗的交融,直接刺激着观众肾上腺素的分泌,在身临其境中得到前所未有的刺激感,进而通过现场热烈的气氛宣泄自身不良的情绪,缓解内心的压力,得到身心愉悦的满足感。

2.1.2 以丰富的理论研究为前提

目前,武术赛事的路径走向较为宽泛,也一直保持着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虽然竞技武术、传统武术和对抗类赛事各自都有前进的方向和空间,但遭遇的困惑和瓶颈也与日俱增。当面对发展中的困惑而寻求解决的方式时,才发觉武术赛事的理论研究相对于实践而言存在着一定的滞后。

虽然很多固定的人群在长期从事着武术赛事的活动,但真正运用赛事理论进行深入研究的人员还比较匮乏,武术赛事所蕴含的文化底蕴还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和整理。各级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应提高认识,建立专门的武术赛事研究平台,吸引对武术赛事研究有兴趣、有特长的各方面人才进行开放式、多层次的研究,指导武术赛事实践朝着更为理性的轨道有序发展。

2.2 中国武术赛事路径基础

现代体育营销理论认为“消费者的需求是市场竞争力的根本,体育赛事作为产品能否吸引消费者是很关键的要素”[6]。

2.2.1 以忘我的参与体验为基础

武术赛事的观众以年轻人和中年人居多,由于武术多年根植于中国传统的文化之中,早已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加之武术技术又是人体格斗技能的展示,他们在欣赏比赛的同时,还将自身参与其中学习防身自卫的技能。例如,比赛的过程中,专业人士针对运动员技战术的现场讲解和常用技法的亲身示范,让观众在欣赏比赛的同时,能够了解武术技击动作的使用方法,在激发观众参与热情的同时,深刻体会到武术防身自卫的实用性,无形中得到了充分的参与体验。

2.2.2 以树立品牌文化为基础

赛事的本质是活动,其核心内容是运动竞赛;品牌的本质是符号,核心内容是顾客认同的品牌文化[7]。武术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符号,在大众的心目中已经形成了基本的品牌意识,但目前的武术赛事却没有在此基础上形成品牌文化。树立武术赛事的品牌就要从观众的需求入手,对现有的武术赛事从核心价值观、独特的技能、公正的规则、人才的储备、赛事的组织、成熟的市场6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造,使人们通过观看武术比赛,能够联想到它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加深品牌文化的认同感,形成关注武术赛事的内在驱动力,从而创造武术赛事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武术赛事能否逐步形成国际知名的文化品牌,是衡量我们的民族文化是否具有强大而持久的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标准。

2.3 中国武术赛事路径延伸

武术赛事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具有可循环、再发展的特点,其发展路径理所当然也需要丰富的延伸作为支撑。武术赛事深厚的文化根源和瞬息万变的赛事进程,也使得观众心理得以更为强烈的满足感和期待感。

2.3.1 感性的心灵归属为延伸

主客队的比赛方式和明星的出场是吸引大量观众关注体育赛事的重要因素之一,他们为自己喜爱的运动队和明星加油助威,尤其是在有自己国家或家乡的运动队和明星出场的赛事中表现得更加明显。这说明体育比赛具有较强的地方主义色彩,其根源在于“地缘亲情”,武术也不例外[8]。武术技战术的较量对中国人而言,在某种程度上会被激发为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大量的影视作品中,武术要么是行侠仗义的正义化身,要么是拯救民族的英雄人物,中国人的思想受到潜移默化的浸润,始终将武术作为一种精神寄托,甚至是一种民族感情的集合。近些年的中泰、中日、中美等对抗赛就反映出了这种情况,异常火爆的爱国热情一浪高过一浪,有力地证明了中国人对于武术这项赋予自身强大精神力量的运动所怀有的那份与生俱来的热爱与归属感。

2.3.2 惊喜的竞猜感受为延伸

正如所有的现代体育项目一样,在比赛结束前我们无法预知最终的结果,这种不确定性正是体育比赛的魅力之所在,也是吸引大众参与其中的重要因素。目前的武术比赛以武术散打、武术套路、太极推手和功力大赛为主,其中由于散打运动与生俱来的高度对抗性和悬念性使得竞猜具有更大的拓展空间。运动员技战术的运用、教练员的指导、对手的发挥、裁判的判罚,甚至是现场观众的情绪等因素,都会对比赛的最终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比赛结果的悬念性犹如一根紧绷的弦贯穿于赛事的始末,牵动着观众参与的热情。

2.3.3 拓展赛事系统产业为延伸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武术内容丰富多彩,武术赛事作为土生土长的民族体育文化产品,可以有多种发展路径选择,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需要[9]。通过尝试开发不同形式的武术赛事,拓展其多样化发展路径。如已经尝试的万人太极拳比赛、传统武术功力大赛、武术与段位制相结合的比赛,还有武术与表演艺术相结合的赛事等。通过不同形式的比赛,展示武术独特的运动技能和文化特色,体现民族体育的精神与追求,满足老百姓的体育欣赏与文化需求,繁荣中国体育比赛的市场。

3 结束语

武术赛事作为提高全球一体化下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代表产业,蕴藏着中华民族深厚的人文价值观、思维方式及审美取向。当前武术赛事的研究还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仅有的研究成果还处于就赛论赛、注重技术的层面,对于武术赛事的文化审视较为缺失。而要作为脱颖而出的文化产业,武术赛事走向世界必须技术与文化两条腿走路,这样才能达到民族传统体育“走出去”的目标。武术赛事的路径走向以现状为基础,观众心理为出发点,文化根源为支撑,指导武术赛事实践是本文的价值取向,以此为根据希望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唤起更多对武术赛事发展战略进行合理规划的关注,打造出更为完善的武术赛事,促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赛事实现可持续的跨越式发展。〖BF〗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中国武术协会官方网站[EB/OL].[20111208].http://.cn/index.asp.

〖ZK)〗

[2]邱丕相.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78

[3]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中国武术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8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368

[5]李士英.中国武术散打市场化运作模式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3

[6]裘理瑾.体育营销原理与实务[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08320

[7]叶庆辉.体育赛事运作[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3

武术散打教学观念范文第8篇

2001年12月6日,“中国功夫――泰拳争霸赛”,中国以1:4败北。从三人被打翻在地、“读十秒”、“摇白毛巾投降”的惨状来看,这“一败涂地”、“残败”、“输得十分难看”之词确实不是夸张。在惨败的结局与中华武术瑰宝声誉极不相称的讽刺面前,完全可以想象参赛选手和在场华人那种无地自容的羞辱和沮丧,难堪和痛心。不过,时下中国武林不会那么震惊和惊讶,因为老前辈们早已从不伦不类、脱轨离谱的散打比赛中预见了这种可悲结局。冷静想想,惨败是痛苦,但这也许是件好事,惨败为散打敲响了警钟。关文明同志的文章中已经透露了有关领导“原因就在自身”、“实力不如人家”的结论。可惜关文明同志没有详说“实力”的内容,也没有认定“自身”是谁。但应肯定这“自身”既不是小将,也不是教练,而是否定中华武术本质规律的导向。在此应该明确一点:用西洋体育观念寻找、总结、反思武术散打的惨败,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惨败”,是用西洋体育观念改造武术散打的必然

中华武术是传统文化的生动活宝,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它经过几千年历史锤炼,形成了炼养真功妙用相结合的特点。它是理法丰富,形神、拳功、攻防、虚实、刚柔兼备的阴阳易变之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精深的文化哲理,实质有别于西方体育,是一个很特殊的体育项目。肯定其特殊性和抹杀其特殊性,就形成了古与今两种不同的武术观。不同的武术观决定了对中华武术的精华和糟粕的不同辨析和取用,形成不同的竞赛内容方式和规则,促成不同的发展方向和道路。半个世纪以来,中华武术基本走的是表演武术的道路。武术的竞技只图好看之能,不求真用之功,是以悦人耳目的高难动作、花拳绣腿作为最高标准,单纯追求表演效果、观赏价值,成为西化了的表演术。但不能否认它对群众性的武术健身运动的促进作用。由于它抽掉了武术的传统精华和灵魂,所以不能全尽真武的炼养功效。在表演武术的主导下,各地各级武术运动队和院校应运而生,促成了表演武术的大潮流。此间,武功武用成为。那时节,有关部门也搞传统武术的发掘和整理,但在导向价值观的驱动下,发掘也只取表面浮华,不要内里精华,只要拳不要功,更不理睬其用。尽管如此,可武术瑰宝及其文化内涵的魅力令人弃舍不得,传统精武真传并未断流。即使在“阶级斗争”形势下,传统武术仍然遵循传统的固有本质规律的真传法统,在不弃国粹之精、不丢国宝之华的道路上默默潜行。就是运动队或院校的老前辈也是暗传真徒。如此就实际形成了表演武术和传统武术一明一暗、一华一实、一假一真,各行其便的局面。伴随改革开放,传统武术如雨后春笋,勃勃生发,迎来了传承发展的新机遇,并在国家级的竞赛中有了一席之地,群众性的赛事此伏彼起,发掘整理全面丰收。特别是中国武术散打的出现更是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应该说传统武术有了用武之机。其实不然。看来,武术散打或说“中国功夫”是在西洋体育观和表演武术影响下的产物,是抛开传统武术真谛、真机、真功、真用而登台的。至于为何既称“中国功夫”又排除中国功夫?是为了安全。在此主流条件主导下,确实很难一下子挺身而出,彻底摆脱华而不实武风的影响及其竞赛规则的制约。所以“中国功夫”也只能依靠毫无“杀伤力”的“打点功夫”争高低,分胜负。散打没有立足中华武术真本,从武术传统的精华中吸取营养、扎根生发,打出武术的特点风韵与风采。为了提高散打实效,而有求于外,首先看中的是拳击。甚至赤脚裸背戴拳套,摆势动步全效仿拳击。以西化为时尚,盲目“接轨”。如果不见摔跤、蹬脚,都会将散打误为一场拳击,难见中华武术圆机活法、妙手巧使、真功奇用的风姿。可叹真风全无,真功全无。这“摔跤、蹬脚加拳击的‘四不象’”、“中国功夫外国货”、“挂羊头卖狗肉”的评价不是挖苦,而是痛惜和热望的交融。笨拙的较力和对抗不是武术的本色。这“对抗”实际正中洋人下怀,是“中国功夫”的避长就短。当世人看透“中国功夫”已经丢尽中华武术无穷藏奥和巨大威力的时候,看透内无真功外无妙用的时候,削足适履、捆绑手足而仅剩这么几下子的时候,代表中华武术的“中国功夫”最令人担心的是:又一个“伤心地”又一个“惨败”。那么,失去本色的武术如何走向世界冲进奥运?

返本还原,走自己的路,是中华武术应对任何挑战的必须

从关文明同志的文章看,这“一败涂地”的屈辱并未使有关方面清醒,反被“惨败”这当头一棒打得晕头转向,不知所措。有的迷惑失望,对“中国功夫”仅靠没有“杀伤力”的“打点”取胜产生了怀疑,丧失了信心。这失望很有道理,可惜仍不知“悬崖勒马”、“回头是岸”,还不能看准散打归根处。有的把已经证明没有看住家的“侧踹”、“快摔”仍当作“看家本领”,而依旧陷在武艺小技的圈子里不能自拔,仍无视中华武术的精奥所在。这才叫人担心。更有人把“中国功夫”的唯一希望、唯一出路,干脆寄托于“学泰拳”。看来,这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真的山穷水尽、一贫如洗、乞讨无门、走投无路了。“学泰拳”,总好像一股冷风令人寒战,传递着“外国月亮最圆”的可怜信息。这才是中华武术的痛心伤心处。“以我为本”绝不是固步自封,惟我独尊,绝不是拒绝取长补短,洋为中用。大家知道,在中国除武术以外的体育项目都是从外国传入的或引进的。但是,由于以我为本、立足自身,从自己的民族特质、文化传统、历史根基的特点出发,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巧取妙化、融会贯通、不断创新。它不是紧跟而是超越,是突出自身、扬长避短,形成自身灵活多变的技战术风格,全面体现“兵行诡道”的用兵之妙,成了完全中国化了的标新立异。武术的故乡是中国,武术的妙道在中国,武术的精华在中国,世人以“武术圣地”而向往中国。“中国功夫”应该避免直接对抗,打消耗战,突出真功妙用,打速决战。中华武术的真功真能、妙机妙用,构成了自身特有特优和特长。那么,避长就短、舍本逐末、背道而驰的“中国功夫”的惨败又有什么奇怪什么意外?甚至现在仍无视中华武术“巧夺先机”、“出奇制胜”、“四两拨千斤”的用武妙道而建议“加强对抗”。更有的要加强“远战能力”而背离“远上近打”、“沾粘欺贴”的诀窍,把“打人如亲嘴”的拳谚丢的一干二净。说明对这次“惨败”的总结还是离本,着眼点不是传统精华。昨天取法拳击,今天效法泰拳,或许明天还要学跆拳道,这岂不是“紧跟”路线?其实,见别人用肘,我们则丢而复取;见别人用膝,我们又弃而复拾,也是被动地跟。这样跟,本是主动却变被动,本是优势领先反让人牵着鼻子走。情况说明,“中国功夫”既无表演武术的风采,也无传统武术的真功,已经断了中华武术之根,而且要“跟”不要“根”。如此专跟人后何时是了,何时是好?中华武术奥之于理、精之于功、玄之以机、妙之以法,精藏无限。应该说取之不完,用之不竭。连外国人就视中国为“武术宝库”钦佩不已,而“中国功夫”却为何视而不见,听之不闻,舍近求远,专注海外?其真情实在不详,不便乱加猜说。但应该肯定,“中国功夫”舍近求远不是胜算,断根绝源不是出路。

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完善规则

武术走向世界,冲进奥运,是弘扬传统文化,促进中华武术传承、发展和提高的又一新机遇,同时又面临竞技挑战和“中国功夫”进退维艰的窘迫处境及其攸关国家荣誉、武术威望的重要关头。应该说严峻的形势是对武林上下的召唤。我们必须从惨败中清醒而奋起,从惨败中反思而尽力。从当前看,有关领导的处境很艰难。因为强调了安全而招致惨败,强调了精武而又怕事故,使决策处在十字路口,左右为难,举棋不定。这种时刻是痛苦的。

安全是体育比赛的重要条件,更是散打的突出问题。直接对抗的项目比赛出现创伤,不直接对抗的项目比赛出现误伤,但它还是要发展。散打的特点就是打击,打击之下的绝对安全是发难武术。关键在于如何界定安全事故,不致残致命的跌打损伤不应算作事故。为了防止事故发生,规则限制是必须的,但限制的限度也是必须的。安全是重要的,发展也是硬道理。任何偏向都会导致失败和不良影响。以安全事故而把武术“头肩肘手胯膝足”这“七星”或去或限,如束如削,丧尽武术的内在神韵外在风采,使武术无用武之地,变为不讲中华武术的武术散打,不要中国功夫的“中国功夫”。如此,以丧武术之本换“安全”,以丢武术之妙换“接轨”,本末全舍,拳功尽弃,是中华武术优势的毁灭。这竞赛优胜、国家荣辱、武术声誉何在?这得不偿失的接轨意义在哪?指导武术发展的作用在哪?现行规则脱离了中华武术,也脱离了武林群众。按真说,武术散打规则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形势要求我们反思,从散打恐惧中解脱出来。应该清楚:(1)中华武术以德为本,功即德,德即功,功德归一,以打成交,以武会友。(2)真正的中国武术功夫是“内实外坚”的真功,中华武术是攻与防、打与抗的阴阳归一,完美结合,不是“一拳之下即死人”。正是由于小将们没有内实外坚的内在真功,所以才有“从来没有挨过这么重的拳”的苦叹。结果证明“燕山神手”不神,“白眉大侠”不大,“草原雄鹰”不雄。这虚浮武风下的美名反成为对小将的极大侮辱与讽刺。“惨败”是现行规则导演的结果。改革现行散打规则已是发展武术真功、壮大自身优势、全面应对、争胜争荣的关键所在。按真说,不能一误再误了。现行规则偏差的产生应该全面理解,完善规则也不是一件易事。这需要很大努力,很多工作,全面权衡。对此,是否应该考虑这样几个问题:

1、认真反思惨败的成因。现在,我们应该从散打现状对比中华武术的本质功用、人民愿望、形势要求、国家荣辱等方面,认准现行规则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发展提高和前途的影响,从而解放思想,接受教训,看准道路,争取胜利。

2、解放思想,打优势仗。我们应该从表演武术的表演概念中解放出来。从“从武恐武”的心理束缚中解放出来。要从真武的攻防、打抗功能中认识散打中不安全因素中的安全因素。应该确认武术散打的真谛所在、根本所在、优势所在。优势在手,优胜在握。既然是“武术”散打,就应打出中华武术的特色、特有、特长、特优。武术传统中的理法优势,浩如大海,取之不完用之不竭。实情警告我们:“舍近求远”是“贪小失大”、“丢大本得小利”,继续“拳击第二”的武术,是丢下优势抱劣势,“丢西瓜抓芝麻”。这个教训已经够深了!

3、弄清接轨的实质概念。武术与世界体育接轨,这个概念和内涵以及方式方法,笔者确实不详。是以西方体育规范为标准对武术进行脱胎换骨,或彻底改造、削足适履的西化包装呢?还是以武术东方文化内涵、真功魅力、特有风采推向世界,成为世界人民欢迎接受的群众性运动,按照武术的本质本味、特征特色去提高呢?按理说武术走向世界是武术进入奥运的基础。

4、上下一心,集思广益。改革和完善散打规则是很复杂很艰巨的工作。说话容易做来难。所以,这需要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积极认真地提供和集中各种不同意见,尤其是老前靠们的意见。综合思考散打现状所体现的规则的优缺点、利弊处,全面权衡,协调规则与发展提高、安全与杀伤力、接轨与武术特点、限制与传统优势、背弃与继承弘扬、形势与人民愿望、打点与真功绝用等等矛盾和失衡,共同寻求较为合适的中和点、圆融之心,避免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从一个极端跃至另一个极端,共尽圆美完善之力。

5、几个具体想法。

(1)散打应该保留民族风格特色。以拳击为效法样板的散打,赤脚裸背戴拳套,不仅是优势的束缚,也有损散打的民族特色。脱鞋取消了步的奇用,拳套束缚了手的活变。按武术说,这是不该脱的脱下,不该戴的戴上。也许脱与戴又是接轨的必须。是否可以做个折衷而改为穿软鞋戴手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