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逻辑思维的四大特征

逻辑思维的四大特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逻辑思维的四大特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逻辑思维的四大特征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地理;识图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094-01

地理教学和地图的关系十分密切,用好用活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重要的方法,最突出的特点,也是上好初中地理课的重要手段。我在教学中依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注重利用地图辅助教学,通过一年的对比研究,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一、运用地图教学能充分体现地理教学的特点

初中地理的内容,简单地说就是研究中国和世界的自然与人文的空间分布。无论是微观的点的分布,还是宏观的面的分布,还是点与面的结合,都是研究地理要素在空间上的分布,确切地说,就是在以时间变化为前提下的空间分布;无论是地理的地域性特点还是社会性特点,均体现了各要素的综合,即时间的综合、空间的综合。就地理整体环境和区域分异而言,也体现了一个变化着的时间上的空间分布与联系。而寻求这种内在联系和时空分布规律,就必须借助地图。因为它是一个地区各种地理事象的集合,直观的构图形式又可全方位反映地理事象丰富的内涵和潜在的彼此联系特征。一句话,运用地图教学,不但能很好地体现地理的特点性质,还能以鲜明形象的概念,一目了然的视觉效果,层层递进的思维方式给学生带来启发,促使其时空观念的建立。

二、紧密结合地图上好每一节地理课

1、运用地图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降水和降水的分布》这一节内容时,首先向学生展示亚马逊平原热带雨林景观图、撒哈拉大沙漠景观,通过这两幅实物地图的展示,给学生以视觉冲击,从而在头脑中留下直观而又深刻的印象,学生不禁疑惑道:为什么同在一个地球,会存在如此大的差异,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经过学生自己思考与我的点拨:那是因为降水量的差异。然后提出问题:世界上的降水有什么分布规律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就可以当一名小小推断家哦!只见学生情绪高涨。

2、在讲授新课时,灵活运用地图

(1)以游戏形式,展示地图,提高学生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氛围。例如,在讲《大洲和大洋》这一节时,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照世界地图临摹每一个大洲的形状,并且剪下来。在上课时候,评出每组最好的一个,并给予适当的奖励。之后,分小组派代表上黑板利用小磁铁吸住,把七大洲拼成世界地图,看谁拼得又快又好。这样不仅让学生记住了七大洲的名称,而且还掌握了它们的相对位置。整个课堂氛围也非常活跃。

(2)采用两幅或多幅地图对照的形式教授知识。例如,在讲世界的人种和世界语言分布地区时,可引导学生用世界人种分布图和世界语言分布图与世界政治地图作对比,从而得出其分布地区。

(3)将课本插图与地图紧密联系起来。例如,讲《世界的气候》先让学生看教材中三幅不同气候类型控制下的景观图,告诉他们所属气候的名称,然后挂出世界气候类型图,让学生找出其分布位置。再如,讲《地势和地形》时,我首先在教学挂图上指出我国的四大高原、三大平原和丘陵、山地、盆地的名称和位置,接着指导学生参看课本上的四幅插图和图下面的文字说明,在学生获得感性认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弄清高原与平原、山地和丘陵之间的区别。

(4)灵活运用不同种类的地图进行教学。地图的种类多种多样,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地图进行教学而不应一成不变地运用一种地图。我在教学中就运用了多种地图,如地球仪、世界语音地图、世界政治地图、世界地形图、中国行政区图、中国地形图等,同时我还建议学生在课余时间玩百度地图。

3、运用地图巩固新课

如,在讲中国的地形时,介绍完中国的山脉、盆地、高原、丘陵、平原后,我在黑板上绘制了一幅中国轮廓图,与学生一起在适当的位置填好主要山脉,然后把山脉连线形成一个个网格,在每个网格中填上相应的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以及丘陵。这样不仅起到了小节的作用,还为学生做了绘图的表率,学生也跟着模仿,培养了学生的绘图能力。

三、运用地图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的四大特征范文第2篇

文字本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仅作为一种交际的工具。唯有汉字,“交际”只是其价值系统的一个方面。它既是史前文明的高度结晶,又随文明进化而进化,并成为进化的内动力。通过它可以译解史前文明之谜。同时,充分发掘和利用其多维文化价值,将使中华民族不断创造辉煌。

(一)造字法与方法论

目前,世界上正在使用的文字以汉字为最古老,生命力最强。其他民族的原始象形文字早已随着文化的进化而湮没无传。汉字所以能历尽沧桑犹青春依旧,主要在其独特的造字参照系,造字原则,造字方法;构字参照系,构字原则,构字技法;书写参照系,书写原则,书写技法,书写个性等。

汉字最大的特点是象形,具有鲜明的“绘画性”,但它和绘画——非逻辑的个体的以形寓意的艺术有质的区别。就结果看,绘画重在“形”,汉字重在“象”。是忠实于对象的本来面目,通过集中、概括、加工等典型化的方法,抓住对象的典型特征,约定俗成地赋予对象特定的“含义”。字形上既有现实的“形似”,又带浪漫的“神如”。从总的哲学方法而言,汉字遵循现实主义的创造方法,具体地说,“象形”、“指事”主要是现实主义的;“会意”、“形声”是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有机溶入浪漫主义的方法。这两大方法相结合的创造方法,通过漫长的文字进化,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多维价值取向的汉文化,或者说,汉字创造所蕴含的这一方法论成为汉民族的集体元意识,使传统艺术——美的创造明显带着以现实主义为主旋律,同时辅之以浪漫主义的色彩。

汉字以现实主义为方法形象地描绘对象,这个“对象系统”即是‘造’字参照系”。它决定着汉字的本质特征。许慎说:“古者庖栖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1]“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2]并据此推断说:“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3]说“八卦”先于汉字产生,汉字为仓颉所造,都欠科学。若将二说有机综合以论汉字,便可得到汉字的造字参照系:(附图略)

天文、地理、动物、植物、人类社会,物质和精神界,其表象的特征和本质的规律正是创造汉字的参照系,是其师法的对象。以“天”、“地”、“人”三才,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为系统的参照系所创造的汉字,因能“以通神明之德”——表现精神世界,“以类万物之情”——表现物质世界,所以带有多学科意义的价值。作为文字,汉字首先也是为了交际的实用,但它是特殊参照系下的产物,汉字创造还兼顾识读理解功能。因而汉字体现了直观可辨,形、音、义有机结合,与对象同步进化的动态性原则。因其“象形”,所以其义显得直观,又因为以“形”为基础进行有规律的逻辑组合,其义便“可辨”。不少汉字可因形见义,望文生义、依字辨义。这一原则大大缩短了汉字与识读者的距离。汉字的识读过程完全成为有意识记的智力主动参与的过程。字符可对大脑产生有机的信息刺激,因而比纯符号化的拼音文字更易识读、理解和记忆。

汉字音、形、义有机结合的原则,使每个汉字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它们以“形”为内核,以“义”为灵魂,以“音”为外壳,有机地构成一个信息码,这种以三维价值观界定的对象,使其交际功能更具精确性、客观现实性。音为形设,形因义存的独特个性又使汉字的认读理解带来便利。而拼音文字的音、形、义三者是相互割裂的,靠约定俗成纽结在一起。其识记过程是机械的记忆过程。给大脑刺激的信息强度类似于电话号码式的缺乏主动性和深度。

汉字的象形,不但象具体之形,还要象抽象之形,而且要描绘再现对象的典型特征,所以必然又和对象一起处于不断进化的生命律动之中。无论是时间的迁移、空间的变化,还是形状的异构,外力的干扰或是思想的革命,总有某一具体表现形式或抽象可变的本质特征的显现,汉字依此来概括描画对象。如果说艺术是永恒的,以象形为主色的汉字也是永恒的。即使以现代的“艺术标准”来看,汉字几乎可作为完全意义的艺术品。每个汉字都包含着造字主体(可能是一时一人,更可能是一代或数代的多人)对对象(客体)全方位的文化意义的最优化把握。即是说,认识对象并形象或本质地描绘对象时,凝结了主体的意识能量、认识水平、思维能力、思想观念、世界观、审美观、文化程度、品质修为以及当时背景下的整个自然与社会,物质与精神对主体的影响。尤其是其中的社会文化的各个学科体系对主体的综合作用都烙印在每个汉字之中,从这个角度说,每个汉字都是广义的文化意义的全息码。它积淀着文字史前的文明信息,又蕴涵着文字史后的文明进化的韵律。

(二)造字法与思维科学

汉字造字方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核心是象形。这种造字方法循序渐进,自成体系,是系统思维科学高度发展的产物。

象形是“画成其物,随体诘诎”。[4]原始象形文字有的完全是图画般描绘对象,但由于赋予字音,旨在交际,其“义”要求从“形”中明示,使它从“画”中分离出来。画以表意,其义尚隐,字以表义,其意宜直。“直”的要求,使汉字只能用最典型的线条来勾勒。不少人认为象形文字是一种低级幼稚的文字,因而对汉字提出各种非难,甚至要用拼音文字来取代它。其理论的逻辑依据是原始的文字都是幼稚的象形字,汉字是象形字,所以也是幼稚的。所谓“物竟天择,适者生存”,原始的象形文字只有汉字在漫长的文化进化中生存下来,并且在大时代的变革中能注入新的血液,以新的风姿呈现出来。与外界不断进行能量交换,是一种不断吐故纳新的开放型文字。今知考古意义上的最早文字系统——殷墟甲骨文,是智慧高度发达下的成熟的文字系统。尽管同期别的民族也有类似的象形字,但只是个体的,非系统的巧合。所以它们最终成为“幼稚品”被淘汰。甲骨文不但成为具有活力的系统而且和当时的具有多维价值意义的文化同构,渗入社会文化各个层面,所以它并非低级文字。其实在殷周以前的千百年中,汉字已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进化的准文字期。通常以文字系统的诞生来界定社会文明和人类智慧,认为史前是低级的,文字史后才是高级的。对拼音文字来说,其本身无法译解被创造前的社会文明程度和主体智慧水平。在象形到拼音的质变中,割断了译解文明进化的链条。只有汉字才是译解这些奥秘的全息码。通过细致的剖析,汉字的象形之法,并非儿童式的涂鸦,而是对“天”、“地”、“人”三才如实的、系统的、典型的描摹。经过了由个别到一般,由个性到共性,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全部认识过程。并在具体的实践中进行修正,使之进一步准确化、符号化、目的化。这是一种复杂的意识活动过程。

其次,寓“义”于“形”。形为义设,义依形存。无义则形同虚设,无形则义无以生。形与义之间以直观对应的线性逻辑来贯通信息。“象形”字多用以指代事物的“名”,画一物指一物,观其形可知其义。可分为三类:一是个别特征称代,用“窥斑见豹”的方法,完善其形,以求其义。(附图略)法来描绘,在约定俗成的基础上表现其义。形与义更带外在强迫性的信息运载特点。

再次,以“形”、“义”、“音”称代事物是系统定义法的表现。“音”是一维的,“音”与“义”有机结合是二维认识,“形”与“义”与“音”三者辨证相因界定对象是三维(多维)的系统认识论,是智慧高度结晶的产物。

指事一法是“视而可识,察而见意。”[5]通过直观辨识就知其义。拼音文字充其量是“视而可读,察而见音”。其义得自机械的记忆。指事字逻辑上是以象形为基础的,离开“形”、“事”无从指起,是在形的基础上注入抽象的成份。其形象性较强,比较直观,从字形本身的特点可大致推知其义。是以形似为基础,神会为创造的具体的抽象符。通过这种辩证思维,得到三类指事字:一类是在原象形字——参照符上增加一个指示符——正补充符;二是原象形字——参照符上删除部分符号——负补充符;三是原象形字——参照符的方向改变——零补充符。但无论指事字的创造经历了多复杂的思维活动,仍然是源于形象,回归形象,以形象思维为主色的思维活动的结果,是一个完整的思维创造系统。显示了系统思维的第二个层面——初级中介层面的特征。具体的形加上抽象的指示符,表示一种既非原象形字义,又非指示符本身含义的新义。这类字在“形”与“义”之间用曲折勾连的线性逻辑通道来勾通其信息,昭示字义。

会意是“比类合宜,以见指撝”。[6]它是以象形字和指事字为基础,由两个以上象形字或指事字构成。其义有一定直观性,可审字知义,望文生义。它不同于指事字只是在参照符形之上进行指称,而是多符多形间的结合。它虽以形为缘起,但不能直接因形而定义。如果说象形字多数是单独名物的“画”,指事字是因义设标的“象意”之“符”,会意字便是“有情节和主题的艺术之诗”了。在表象上,古汉字颇似毕加索的现代派绘画,但更具体而实用的是这些既形象又抽象的“艺术符号”,仅毫厘之差,便会使整个“情节”和“主题”都发生变化——字义变化。识读者在审字以求义的思维活动中须通过想象去丰富、补充符与符之间的意义中介环。其“形”与“义”之间靠空间交叉的逻辑通道来勾通其信息。呈现了思维认识的第三个层面——高级中介层的特征。认知的最重要方法是“得意忘形”。

最后是形声字——“以事为名,取譬相成”。[7]即按事物意思取个名称,再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表其读音。它是以象形、指事、会意字为基础,通过系统的逻辑思维来进行的高级造字法。抽象性最强。这一点虽然类同于拼音文字,但拼音文字的形与义与音的联系是人为强制的,仅靠约定俗成,不存在内在逻辑关系。作为纯抽象的符号,拼音文字本身无法显示其运载的信息,只表其音。所以,无法通过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来求其字义。拼音文字的造字法建立的是静态的载体模式;汉字所建立的是动态的载体模式,它有自身的内在规律。拼音文字唯一趋势动因是“拼”,但拼的是“音”。对整个识字过程来说是“初级阶段”,“终极阶段”的“义”是拼不出来的,只能靠硬记;汉字唯一的静态因是“音”,音是约定好的。其识字过程也是“拼”,但拼的是“义”。犹其是形声字,音、形、义甚至可“一拼而就”。三者的关系是有机的逻辑关系,由音形义的思维过程,需经过思维活动的全过程: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比较,分类,系统化和具体化。通过这一系列的思维活动,音、形、义之间的信息得以贯通,但依据的是复杂的主体网络的系统逻辑。

汉字通过这四种造字法,在建立完整的文字系统的同时,建立了交际功能以外的多值文化功能系统,这是拼音文字所不能具备的。

首先,它构建了一个思维方法进化的系统模式。汉字的造字法从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在“认识”的角度上,它提供了一个对对象的形象描述形神兼顾得意忘形抽象概括的系统认识方法的进化模式。不论哪一种造字法其核心都是“象形”,都有一个“自在”的意义发生源,通过它不同程度地注入抽象成分,“形象”与“抽象”逆动消长,由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抽象成分逐渐递增,形象成分逐渐减少。是始于形象,终于抽象的连续思维的认识过程。人们在反复的识字过程中,除了知识人获得,还本能地受到认识方法的教育,使我们在认识对象时,善于通过对象的外在特征,从感性材料入手,经过反复抽象的思维过程,正确的分析问题,揭示问题,解决问题。

其次,汉字系统还构建了思维发展进化的系统模式:四大造字法下的汉字系统构建了具体可感的象形系统,形神兼备的指事系统,得意忘形的会意系统,抽象概括的形声系统。它们既独立又相因。无高度发展的抽象能力,便不能将对象的总特征作典型化处理,优选出出神入化的线条来形象地刻画对象——象形字,又由于形象思维的高度发展,而能天衣无缝地融汇到抽象的特征指称之中。通过对汉字由表入里的深刻认识,由于系统的交互作用,汉字既能有效的培养形象思维的能力,还能培养辩证系统的思维能力,而且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间的中介思维被认识并得到培养。

此外,还建立了思维逻辑的系统模式:象形字培养直观线性的逻辑思维;指事字培养曲折勾连的逻辑思维;会意字培养空间交叉的逻辑思维;形声字培养立体网络的逻辑思维。从而对不同性质的事物运用不同的逻辑思维,使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四大造字法本身就隐含着极为严密的逻辑关系:感性认识模糊思辩抽象认识的连续性的逻辑关系。由于“指事”、“会意”两个既形象又抽象的中间环的运用,使的“模糊逻辑思维”得到揭示,并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传统的思维科学单纯研究“形象”与“抽象”两种端性思维,没有对介乎二者之间的连续的“模糊思维”的认识,这是经典哲学及其逻辑研究的产物,是不完善的。

汉字造字法正是上述高度智慧下的辩证系统思维的产物。这种思维水平和方法体系通过具体的文字创造,浓缩在每个汉字中,使我们通过汉字的使用,自觉或不自觉地吸收其全部能量,译解其全部信息,体现其多维的文化价值。

转贴于 二 构字法之文化学价值

构字法指的是具体建构汉字的技法。它是造字法的一个子系统,由构字参照系、构字原则、构字技巧三个有机关联的层次组成。

(一)构字参照系的文化学价值

构字参照系是汉字具体的线条构建的技巧之师法体系。造字方法的参照系是天、地、人三才,物质态与精神态的自在客体,师法其“然”,是客体在一定时空背景中某一条件下的存在态或特征。构字法参照系是对象的这种存在态或特征的构成逻辑或规律,即师法其“所以然”。

在系统的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师法其“所以然”的参照系。

西方哲学及其他科学的原始面貌只能考诸有关著述;中国哲学及其他科学的早期特征即使无书可考,也能从文字的构造中窥探其灵魂。因为汉字界定对象是主观见诸客观的精神活动,它能呈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三维价值意义。

首先,物质世界及其事理是无限多样、个性各异的,为了准确地描述这些对象,只能采用与对象同构的思维逻辑来构造汉字,得到同样多样而个性各异的汉字系统。随着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对对象的个性认识更加深入,使共性较强的记事或指称方法——结绳记事、积石为记等再也无法准确描绘对象以供交流时,促使了文字的产生。但汉字的现实主义方法的造字原则,使它同构于对象世界,呈现出与自然对象世界及相关事物一样的丰富和千姿百态。

无限纷繁而复杂的自然界并非无机的杂乱,是可以分门别类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通过对对象各有机系统的共性与个性关系的把握,对不同事物进行科学分类,并按其特征作形象指称。要对整个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及相关事理作种属分明的文字指称,就要具备不同系统事物的自然科学知识。要对飞禽进行指称,就必须有对整个动物界的系统认识,进而将飞行动物分离出来。又通过对飞行动物从形状到解剖特点的全面认识以确定类型。《说文解字》:“鸟,长尾禽总名也,象形”,“凡鸟之属皆从鸟”。有明确的“属”的概念,形象有其共性,解剖可见个性。《说文解字》收有120个“鸟”旁的字,多数用来称代不同的“鸟”。此外,还有:“隹,鸟之短尾总名也,象形”,“凡佳之属皆从佳”。《说文》中收“隹”旁字46个,包含了多数短尾鸟在内,是鸟类的又一种。凭此我们便能了解这些文字被创造时,上古先民的自然科学及其他科学的水平。《说文》共收9353个篆文,归纳为540个部首,以这些部首为定义根,将物质与精神世界的的无限复杂的对象进行分类,使各得其所,属性分明。可见汉字是自然科学及其他相关科学高度发展的产物。使识读者在汉字认知过程中,不但掌握字符本身指的“是什么”,而且知其“为什么”——得到学科意义的方法论教育。拼音文字的“类”、“属”仅是语法意义的,非表义对象本身。其分类的目的不是为准确的表意,而是服从语法的形式逻辑。

基于自然对象世界组构的无限性但非无理性,使汉字有限的偏旁与部首在合理的无限组合下与对象共构,并结合字与字的语法关系的组合,描述出整个自然与社会甚至思维领域的一切,且随对象的衍化而衍化。

个性各异的自然对象却有其形象组构的共性,它们都由点、线、面构成,汉字则按对象自身的特性进行点、线、面(偏旁)的有机组构,创造出千变万化的汉字系统。这是对参照系“所以然”的最本质的把握。最能体现造字时代人民认识自然的能力和征服自然的特征。

此外,自然万物存在的一个共同态是受地心引力的作用,重心垂直指向地面。古人虽不能认识万有引力,但处处感受到了这种现象。如实描绘对象的象形文字便本能地将万有引力作用下的事物的特征描绘下来,使得每个汉字呈方块状的合理布局,每个字都有其重心,重心是否当位、合理,决定着这一汉字的形体的线条布置是否合理和具有美感。尽管每个汉字都有明确的重心,但其线条的设置并非简单机械的组合,而是变化多端的有机构建。是由千差万别的不对称性、不均衡性构成整体的对称与均衡,从而组成方正结构体式的重心。这一点楷体表现得最突出,其他各体也明显遵循这种重心居中的对称组构原则。

以人类行为科学为参照系。汉字线条的构组还以人类行为科学为参照,将人类关系态的逻辑运用到点、线、面组合的逻辑中。人类以各种规范来协调相处,从而构组了各种秩序下的人际关系态。汉字的构造也明显带着这种协调相处的特点。上下左右,内外先后,大小长短等等都有严格规定,秩序井然,不失规矩。表现在上下关系中以上为先,自上而下;左右关系中以左为先,从左到右;内外关系中以内为先,先内后外。这些无疑具有人类行为科学价值。拼音文字的字母书写是无左、右、上、下、内、外的规则。既可自左向右,也可从右而左,既可从上到下,又能自下而上。字母与字母组合成文字时,只有单一的自左而右作线性横向排列。

人伦讲究秩序,但这种秩序并非一维的单向趋动,而是双向逆动的。这种原则体现在汉字构造上虽讲究上下、左右、内外的先后,但优先者并不能越位强占,更不可独霸,而是按自身的特点占据一定位置,进行合理分配。如“忠”,在上的“中”不宜过大过长占据“心”的位置,使在下者无法立足。同样,左右关系中,左先但不可欺后。如“林”,左“木”之捺宜短,右“木”之撇要收,在互让的关系中,协调构建,不过分夸张任何一方。

此外,在群体与个体的关系中,汉字构造强调共性,群体大于个体,个性服从共性。具体地说是点、线、面(偏旁部首)的独立意义小,共构意义大。部首的存在主要是为了共构,而且往往是带有共性意义的部首偏旁放在优先位置,或在上、在左、在先。拼音文字的字母独立性强,不同字母摆在一起无内在的必然共构性。显示以个性为中心的行为价值特点。汉字完全是由笔划(元素)偏旁部首(层次)单字(子系统)整个汉字系统,从个性到共性的逻辑组合,这种“共性优先”的原则,展示了传统行为科学的价值取向。汉字构造以上述各学科对象为参照系并与之发生价值同构关系,凝固着他们的信息,所以带有多维的文化价值。

(二)构字原则的文化学价值

构字原则是指汉字构建的具体技巧和手法所遵循的准则。它包括默记对象的模仿原则;辩证相生的组构原则:中正和平的美学原则。

默记对象的模仿原则与中国绘画:从西安半坡出土的几件著名的人面鱼纹陶碗看,形象极生动,这种线条勾勒的画竟如西方现代派一般。然而,这种早就很成熟的艺术,后来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直到南北朝以后才中兴起来。但以线条勾勒为特征的象形字却得到充分发展,到南北朝时已走完了由甲骨金文、大小篆、隶书、正楷、草书等全部的进化过程。在漫长的文字创造过程中,汉字的构造方法和书写技法反而大大地影响和促进中国画的发展,并匡定了中国画的基本特征。

中国画不是西欧式的写生来再现对象,而是以默记对象的方法来再现客体。默写是先经过心智活动,将对象留在记忆中的典型特征(往往是点或线的)绘写出来,结果是“眼中竹”与“心中竹”与“笔下竹”俱不相同,愈加典型,愈加简练。呈现出特征线条勾勒的绘画特征。与象形字以特征线条刻画对象有共同的价值取向。

以特征线条默画对象会因人而异,不同绘画者的思维水平、修养能力有差异,记住对象的特征也不尽同,所默画的同一对象也有区别,只能求得大致的相似,本质特征趋同——神似。中国画重神似而不拘于形似,东坡先生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神妙境界。与汉字一样是现实主义基础上溶入浪漫的理想主义的成分。

以线条勾勒默画对象,而不是面对面的写生,使中国画忽视了“光”和“色”的变化及立体透视的科学性。这也是追求“神似”的必然结果。中国画以“散点透视法”的线条来构组对象,这与汉字以特征线条全方位地(必然是散点透视式地)设置也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

工笔与写意,篆楷与行草;绘画与书法在传统的文化中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辩证生克的组构原则与古代哲学。文字史前哲学无稽可考却能从汉字构造的逻辑中得到破译。作为系统世界观的哲学是很晚才诞生的,作为人类的世界观甚至于初步的哲学体系在文字产生之前就存在于上古先民的物质与精神的文化生活中,既烙印在打制的石器中,陶器上,也凝固在千百年来群体集体创造的汉字中。因为汉字是主观见之于客观,如实地描述对象的交际符号。它有着客观存在性,还有第二位的主观性,而且是群体共同的主观性——文字只能是群体的创造,这与画有区别。这一群体性——社会共同性所表现出来的世界观、哲学等文化特征能从汉字中译解出来。

早期汉字的线条由直笔和曲笔这一对矛盾体组成。它们相生相克,相反相成。直有“横”“竖”;曲带“方”、“圆”。或横竖相接,方圆相依;或直曲成方,斜曲成圆。有左弯右拐,有上折下勾……。生克变化,无尽无穷,完全体现了对立统一的法则。汉字按不同规律不同原则,以几组简洁的符号组成无限复杂的文字系统。并共同体现着阴阳生克同构的特征。横一、再二、而三,但不可再四;一竖、二竖、三竖,而四竖不成字。横而太过制以竖;竖而不节抑以横。直笔添曲,曲笔加直;方中见圆,圆内生方。相依相斥,互为呼应;生克变化,浑然天成。

上述为“点”与“线”的哲学,进而由线构成面(偏旁)又由面构成“块”(文字)时,更显示了辩证法的熟练运用。这从偏旁与偏旁互相组构成字时的位置变化排列上,贯穿了辩证的甚至系统的哲学逻辑:左右结构,右左结构;上下结构;内外结构,外内结构;左中右结构,上中下结构;(上下)左右结构,左右(上下)结构,(上下)左右(上下)结构;(左右)上下结构,上下(左右)结构,(左右)上下(左右)结构;左右(内外)结构,(内外)右左结构;(左右)内外结构,外内(左右)结构;(上下)内外结构,(内外)上下结构;混合结构。

这种排列结构逻辑,还显示了数学的排列组合的理论价值。

在偏旁与偏旁或笔划的组合中,虽然是全方位的,但决不是无序的,有特定的逻辑性,并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辩证关系。同一偏旁(共性)的字群中,每个个体不同别的个体,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共同的偏旁是其普遍性,是各个个体共同的组织信息块,但它是寓于各个个体的特殊性之中。无共性则无个性,无普遍性亦无特殊性。

在点、线构面,面与点与线或面构成块(字)时,还体现着系统论的五大原则:一、系统的整体性原则。点线面块(字)是元素层次子系统系统的关系,同样单个汉字同旁汉字汉字系统也是由元素到系统的有机构成关系。它们既独立又有机关联。二是系统整体的动态性原则。就汉字的构成看它们是由几个基本笔划——元素组合起来的,作为基本符号本身无多大意义,但按一定逻辑组合后,元素与元素进行了信息交换、构成了偏旁进而构成字便带有了实际意义,起了质变。虽然各部分(偏旁)进行了能量交换,但并不破坏它们,而是保持了整体各部分的一定联系。就整个汉字系统而言,是不断与外在环境进行信息、能量交换的,不断进化,注入新的活力。三是系统整体的结构性原则。指在一定层次中形成结构的基础上的整体性。这在汉字的结构中体现的尤为鲜明。四是系统整体的层次性原则,即有序性原则。指任何有机整体都是按一定的秩序和等级组织起来的。汉字正典型地体现了这一原则。五是系统整体的相关性原则。任何系统都是存在于一定环境中,也是与外界其他系统进行联系或交换。汉字既是现实主义式描绘对象,是以三才为参照系,自然是处在一定环境中与对象不断交换信息和能量,随文化(广义)进化而进化。

通过剖析,传统哲学的特点是能够从汉字中得到合理破译的。并且我们可以清晰见到汉字笔划的有机组合所蕴涵的阴阳辨证的哲学精神孕育了中国传统哲学的胚胎。

中正和平的美学原则。中正和平的美学原则是整个东方艺术的核心原则,它源于儒家哲学,但这一哲学本身在文字史前就已受孕。汉字摹仿三才,有典型的建筑美。它重心居正,不偏不倚。不作畸形之态,常呈中正之貌,柔和协调之状。表现为一种自在美。早期汉字大致也呈方块状,端庄严正,重心稳实。但它并不呆板,其方正的总貌是由万法纷呈、千姿百态、个性各异的形体组成。中正生自偏曲,端方来于圆折,平和协调起于变化律动。正是这一辩证的矛盾运动,最后形成美的形态。中正和平是汉字构建的总的美学原则,每一具体的汉字组构又体现了不同的美学技巧,它包括:阴阳相接。其方位以上为阳,下为阴;左为阳,右为阴;内为阳,外为阴。它们互相依存,和谐相交,合为一体。线条以直为阳,曲为阴,方为阳,圆为阴。多数汉字是曲直方圆交互连缀。节奏分明,韵律生动。刚柔相济。线条以直为刚,曲为柔;线块以方正为刚,以斜曲为柔。斜直曲方,阳刚阴柔,既对立相克,又溶于一体。虚实相间。是对线块而言。笔划少而空疏为虚,多而绵密为实。汉字总是虚实相间,上空则下实,左空则右实。线条分布朗列均衡,充盈一体。动静相生。线条以方直为静,以圆曲为动。汉字多数是以曲直相交,动静相生。在平直方正的稳定静态之中,辅之以曲折园斜的变动之姿。动中见静,静中生动,并在这一矛盾运动中服从整体的中正和平之态,给人以完善独立,稳重端庄又充盈流转的变动的美感。在这些辨证关系的美学处理中,在线条的具体设置上,既富于变化,又不走极端,是高则低之,长则短之,大则小之,宽则窄之,实则虚之。有余则削,不足便补,盈亏相济,柔和协调,无不贯穿自然的美的法则。前面已论及汉字是呈方块状的总貌,尽管线条变化万法纷呈,但总体效果是对称分布的,重心位于方块的对角线交点上。显得端正典雅。而各个层次、各个角度不同性质的线条的辨证呼应,使稳重方正的外形展示于多姿多态的变化之中。这一中正和平的美学特征和传统哲学、美学价值、对象世界的内在韵律是有机统一的。

(三)构字技法的文化学价值

构字技法是指线条安排的具体技巧和手法。由点线、面的组织,方位座标的确定,结构安排等三个层次构成。

点线面组织的逻辑学价值。每个汉字都是系统态下的符号块、定义块,也是凝固各学科文化价值的信息块,所以其线条的组合要有一定的逻辑。在形状的象形上,除了艺术化的逻辑,形式上还有独特的组织方法。它是由点、线、面循序渐进,各自独立又配合共构的逻辑来进行。由点到线到面,点线构面,小面构大面。点、线、面又各有独立的功能,共构时互相以形式上的算术法相加,其功能却起了质的变化。一点与两点三点的含义绝不相同,丶冫氵灬——它们在组织上是相加,本质却完全有区别。但它们都是汉字系统中的一个功能项,独立是相对的,与其他功能项再构是绝对的。点与线、线与线、线与面、面与面的组构也遵循这一系统逻辑。

方位座标的确定。汉字的线条安排多设定在多维空间的立体坐标系中。因其象形性,所以在描摹对象时要在一定时空背景下进行,虽作散点透视但符合空间组构原则。因此汉字的(附图略)

现中汉字的粗细、明暗、浓淡等具有主体意义的方位特征尤为明显。汉字和国画一样是多视点的,呈视点移动组建的方位特色。因线条的座标方位的决定,线条便可进行全方位的辨证系统的组合。

结构安排。有了方位座标,在象形写真与中正和平的原则下,对线条作优化安排。安排技巧须按照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物质与精神态的价值取向进行,将文字创造时期的文化价值积淀在具体的布置中。

汉字是汉文化的全息码,是文字史前文化的信息载体,又是孕育史后文明的基因。人们用考古的方法,见铁而论冶炼,指鼎以说青铜,刀枪剑戟以谈军事。那么“文字”岂不正是史前文明留下的“文物”吗?汉字的功能不但在其外壳,它是远古文明的价值载体,同时提供塑造中华民族精神与性格的原动力!

【注】

[1][3]许慎《说文解字》十五

[2]《周易·系辞下》

逻辑思维的四大特征范文第3篇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 文化背景 思维方式 价值观 社会规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10-164-02

跨文化教育是对某一文化的人类群体的受教育者进行相关于其他人类群体的文化教育活动,以引导这些受教育者获得丰富的跨文化知识,养成尊重、宽容、平等、开放的跨文化心态和客观、无偏见的跨文化观念与世界意识,并形成有效的跨文化交往、理解、比较、参照、摄取、舍弃、合作、传播的能力,从而消除跨文化冲突,建构和谐的跨文化社会,促进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由于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信息的广泛传播,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所以英语教学中提高跨文化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即能促进世界的交流,又能递进世界的友谊。英语教学中具有跨文化意识是由下列因素决定的。

1 文化产生背景不同

作为一个从原野里创造出来的国家,美国在资源丰富亟待开发的早期,机会虽多,可是蛮荒未辟,所以必须鼓励个人独立创造的性格,凡是囿灭个性发展的各种因素都被视作当时拓殖精神的阻碍,加以贬责,由此形成了美利坚民族的特殊性格:对自己深信不疑,把依靠自己作为哲学信条。这就使得美国的小说、电影和动画片始终偏向于男性成人、个人英雄情结的现象比较突出。而冒险是美国文化的另一个显著特征。美国人的格言是,不冒险就不会有大的成功,胆小鬼永远不会有大作为。所以在美国的动画片当中,富有冒险精神的动画片有了很大的比重,海盗、森林冒险都是美国动画的特色。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又是一个年轻的国家,人口众多,且处在发展中,所以提倡的是:团结就是力量、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互帮互助稳步发展,反对搞个人主义和冒险主义。

长期的农业社会和小农经济,造成了我国文化的民族心理。人们强调的是一种乡土情谊。我们常说人生的四大喜事之一就是“他乡遇故知”,所以我们常有同乡会,同胞们聚在一起有说不完的情,并主动伸出援助之手,互相帮助。而西方人一般没有同乡会,如果在国外遇到一个同乡,西方人不会很激动,也不会常来常往,更不会轻易接受别人的帮助,因为他们很独立,很注重自我能力。中国人有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落叶归根等观念,这种很强的乡土观念是跟我们的社会有关,并且带有浓厚的情感。这种感情因素,恰恰在西方表现得很淡薄。

2 思维方式不同

2.1 中国人偏好形象、辩证思维,英美人偏好抽象、逻辑思维

形象思维指人在头脑里对记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它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即通常的想象。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这种思维需要遵循逻辑规律,所以又叫逻辑思维。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上:科学家们常常用辩证思维来描述中国等东方人的思维方式;用逻辑思维或者分析思维来描述欧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在他们看来,中国人的辩证思维包含着三个原理:变化论、矛盾论及中和论。变化论认为世界永远处于变化之中,没有永恒的对与错;矛盾论则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对立面构成的矛盾统一体,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本身;中和论则体现在中庸之道上,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适度的合理性。对中国人来说,“中庸之道”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甚至内化成了自己的性格特征。

与中国人的辩证思维不同,西方人的思维是一种逻辑思维。这种思维强调世界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同一性认为事物的本质不会发生变化,一个事物永远是它自己;非矛盾性相信一个命题不可能同时对或错;排中性强调一个事物要么对,要么错,无中间性。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也叫分析思维,他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不像中国人那样追求折衷与和谐,而是喜欢从一个整体中把事物分离出来,对事物的本质特性进行逻辑分析。

思维方式决定人的行为方式,它常常渗透在各个领域,我们身边的现象就是很好的佐证。中国人写信是先问候,后谈正事,而美国人在信的开头,开门见山地点明主题,之后再表达问候,这种不同的书写方法反映着不同的思维方式。

2.2 中国人偏好整体,英美人偏好个别

我们的哲学思想强调综合,他们的哲学思想强调的是分析,这就形成了侧重整体思维和个体思维的差异。具体体现有:中国的邮件地址顺序是国家、省、市、区、单位、个人。先注重整体,由整体引出个人。而英美人的邮件地址顺序是个人、单位、区、市、省、国家,显然是偏重个别,强调个别对集体的支撑作用。在医学上,中医强调的是整个身体的阴阳平衡,所以会出现头疼医脚、眼疼调肝、望闻问切等这样的医术。而西医则注重哪疼治哪,所以手术、化疗、透视、窥镜等是他们首先发明并经常使用的医术,他们还最先研究出分子中子原子微子等。中国不论道家还是儒家都是把人和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西方哲学认为人和自然界是永远矛盾的,所以他们喜欢追究事物的本源。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人们用不同的方式来庆祝节日,中国人过节讲究团圆,大家聚在一起吃团圆饭、表演节目,注重的是整体的快乐。而西方人在节日里为了把自己的快乐心情尽情发泄,常不顾别人的感受,穿奇装异服,涂鲜漆亮彩,在大街上喧闹,充分张扬自我。

3 价值观的不同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由于人员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因此,价值观就构成了文化与社会结构的基干。对于隶属于某个文化的人来说,什么行为好,什么行为不好,都是受这个价值观支配。价值观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人们很难把握住它,但是通过语言的或非语言的行为模式,往往可以窥视出某种文化的价值观。

西方人受基督教的影响,认为自己是上帝之子,自己无时无刻不在受着上帝的监视与庇护,所以不去做坏事,因为要以赎罪炼狱为代价。所以西方的基督信民们常去教堂礼拜,向上帝忏悔。我们中国人大多数虽然不信上帝,但我们亦有自己的道德准则。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意思是说,金钱和地位,这是人人所向往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他们,君子不享受;贫穷和下贱,这是人人所厌恶的,不用正当的方法摆脱它们,君子不摆脱。诸葛孔明曾说:“诸恶莫做,众善奉行,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另外,像“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择善人而交,择善行而从”这样的古训,中国的家长们常用它们来教育自己的孩子。

有时中国人十分看重“面子”,当“面子” 和“利益”放在面前时,会忍痛地放弃“利益”;而西方人则不一样,他们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利益”,所以在谈判桌上,“体面”的中国人有时被西方人占了便宜。同时西方人具有竞争意识,竞争使个人的能力得到社会的认可,但不像中国人那样“惟我独尊”。西方的小费文化使中国人感到很不习惯,觉得好像在施舍乞丐一样,担心伤了对方的尊严,其实在他们眼里,这是对别人劳动的尊重,而我们大多时候只是纯粹的精神表扬。

4 社会规范、法律制度不同

4.1 在规范人的行为和解决纠纷方面,中西方有很大的差异

中国文化考虑的顺序首先是情感、仁义、道德、友善,然后是伦理、习惯、传统,最后才是规则、法律。西方的顺序则相反,首先是法律、伦理、习惯、传统,最后才是情感、仁义、道德、友善。中国人一旦发生问题,首先想到的是人性和情感,如何赢得社会舆论的支持,相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于是,很多应该利用法律来解决的问题,中国人感到小题大做,而是习惯于通过情谊无价的感化和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教育以及舆论来发挥道德规范的作用。美国是最早开始把所有各种文明成果变成具体文字条文的国家,因而现在拥有最完善的法律体系、政策制度、公共程序等,在规则之上享有个人自由。当规则变成条文后,一切就变成秩序,当规则符合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就产生较高的执行效率,美国社会非常依赖于良好的成文的规定。很少看到美国人酒后驾车、横穿马路、随地吐痰、在公共场所吸烟等不良行为,他们认为法律是必须遵守的,当面对纠纷时,他们惯用法律的手段,因为法律保障每一个公民的权利,而不是靠人的良心和道德的作用。

4.2 义务不同

在中国人之间,与他人的关系通常意味着彼此之间的义务。父母对未成年子女有教育、抚养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尊敬、侍奉和赡养的义务,不履行义务要受到法律的惩罚。与此相反,美国人欣赏独立性,不喜欢依靠别人,也不喜欢别人太依靠自己。在美国经常看到小孩子送报纸、送牛奶,因为父母喜欢尽早培养孩子的赚钱和独立自主能力,所以美国人倾向于回避相互依赖的关系以及因此可能导致长期义务的局面。美国16岁之前是免费教育,教育资金是国税的一部分,18岁之后离开家独立生活,自食其力,否则会被人瞧不起。所以,在把独立自主放在第一位的文化氛围里,他们很少考虑父母,一方面认为这是社会的义务,另一方面认为侵犯了个人自由。

跨文化视角下的研究帮助我们认识到,真正优化的教学是对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优点与长处进行兼收并蓄的教学,是一种东西方教学思想、教学方式的融合与统一。这种融合与统一为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新课题,使研究者和实践者以开放的态度和跨文化意识来突破原有的模式框架,在相互吸收和相互包容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整合。

参考文献:

[1] 鲁子问.试论跨文化教育的实践思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4(22):16-17.

逻辑思维的四大特征范文第4篇

维度一:字、词、句、篇――渐进式的符号表达

字,是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是音、形、义的统一体。打个比方,它如同建筑材料中的泥和砂,没有它,砖和瓦等便无“源本”,更不用说高楼大厦。所以说,它是最基本的元素。

词,是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一方面,它本身是一个整体,表示一定的意义;另一方面,它具有一定的语法功能,可以独立自由地用来造句。同样的比方,它就如同建筑材料中的砖和瓦,本身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建筑功能,如果对它们作进一步的加工组合,就可以成为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建筑物。

句,是由~所组成的能够表示出一个完整意思的言语单位。有的可以很长,长到包含一两百个音节;有的可以很短,短到只有一两个音节。不管长句还是短句,都必须是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言语单位。如果不能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不管多长,都不能算是句子,或者只能算是残缺不全的病句。句子就好像用各种建筑材料制作出来的具有基本功能的建筑物,如门槛、灶台、水池等。

篇,是指首尾完成的文章或诗词,有主题,有结构,有表达,是语言综合运用的结果。篇是有层级的,它好比是一间房屋,主题是卧室,结构是一室一卫,表达是精装;它又好比是一套房屋,主题是别墅,结构是四室两厅,表达是豪装,等等。

我们常说,由字成词,连词成句,缀句成篇,在语言建构中,字、词、句、篇就是渐进式的符号表达。

维度二:音、形、义、感――螺旋式的意义呈现

音,就是读音,基本上是针对单个的字。汉字的读音体系健全规范,即汉语拼音方案。涉及到“音”的概念,主要有音节、音素、音位、元音、辅音、声母、韵母和声调。音,作为语言的一种存在形式,除了具有物理性、生理性,更重要的是还具有社会性。

形,就是结构,也是针对单个的字。汉字的特点是采用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表意因素的符号体系来记录语素的语音,它的字形往往具有一定的表意性。它不是拼音文字,不是由一个一个音素构成的,其最小的部件是笔画,笔画依照一定的规则组合成偏旁或独体字,偏旁再依照一定的规则组成合体字。所以,笔画、偏旁和它们之间的组合规则,加在一起便构成了汉字的结构体系。

义,就是意义,字、词、句、篇皆在其列。义有本义,也有含义,领会语言,不仅要解其本义,更要析其含义,故无论是字和词,还是句和篇,分析含义便成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如此一来,建构富有含义的语言,就不单单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需要说明的是,顺着上面这个说法,标点符号因在具体的字、词、句、篇中也附着了其符号之“义”,故理所当然地归入“字”或“词”或“句”或“篇”中。

感,就是语感,即对语言的感觉和感悟。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和运用的全过程的高度浓缩,在实际应用中表现为一接触语言文字,即产生正确的丰富的直感,不仅能快速敏锐地抓住语言文字所表达的真实信息,感知语义、体味感情、领会意境,而且能捕捉到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优秀的语感表现应该是,既能解于心、绘于神,又能达于音、诉于行。

在这个维度里,音、形是基位,义是上位,感则是高位。在语言建构中,音、形、义、感是螺旋式的意义呈现。

维度三:语、修、逻、文――散射式的规则促进

语,就是语法,是语言的结构方式,是语言组成的规则和章法,包括词的构成和变化、词组和句子的组织。客观地讲,先有语言,然后才有语法,也就是说语言决定语法,但语法对语言是具有反作用的――在语言建构中,这种反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脱离语法的语言建构是盲目的、被动的,也是极容易出问题的。

修,就是修辞,即文辞或修饰文辞。修辞本义就是修饰言论,也就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常见的修辞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等。这是一种高级的建构行为:积极的修辞行为,能使语言鲜明、生动、形象、感人;消极的修辞行为,能使语言简明、连贯、深刻、得体。

逻,就是逻辑,指思维的规律和规则。在对人或事物的认识过程中,我们通常要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来客观地反映其内部或相互间存在的种种关系,进而揭示其本质特征,这种思考和表达的行为就是逻辑思维。逻辑思维能让我们的认识深刻、表达严谨,没有逻辑思维的语言建构,不是真正意义的语言建构。

文,是指文法,就是文章的作法。阅读也罢,写作也罢,文法都是相当重要的内容,或者说是必须思考的问题。这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大到选材立意布局谋篇,小到表达方式表现手法,都在其中。从语言建构的角度来看,文法既有认识和理解,又有借鉴和创新。

应该说,语、修、逻、文的顺序性不强,说白了,它们就是语言的规范与规则。在语言建构中,它们是字、词、句、篇、音、形、义、感的“催化剂”和“检验剂”,其价值是散射式的规则促进。

逻辑思维的四大特征范文第5篇

在人的创造活动中,既有抽象逻辑思维,又有空间形象思维,可用语言、文字、符号、图表表达。美术的形象表达具有语言文字不可代替性,如果没有美术形象表达,人脑中抽象逻辑思维往往就无法输出和传播,人类文化可能就只有诗歌和散文,而不可能有真正意义的自然科学。所以,教师组织开展美术教学,除了美术基本原理、表达技法、欣赏的基本方法教学外,还应当引导学生理解,只有把美术的创造性思维、形象思维和形象表达能力充分运用到自然科学中,才是中小学美术教育全面、真正的内涵和目的。广大青少年能在美术活动小组和科技活动小组中交叉活动、交替学习,对他们的创造力的培养和形成有很大裨益。

从美术原始起源看,古代美术研究认为是石制工具的制造,石制工具是原始的造型艺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人类自身智力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人类学会了简单地勾画动物和植物的外部形态,这一切原始美术活动,还仅限于生活中的需要。随着劳动产品剩余量的不断增长,原始起源的实用美术活动,上升到追求表现妇女的外表形态特征,实用美术逐渐转向以满足人们情感享受为目的欣赏性美术。此后的美术工作者,往往偏执于美术自身的基本规律的思维,全力投入于欣赏性美术的创作与欣赏。美术的真实价值不只是在于欣赏,更重要的是它对人的创造力的开发,在于它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广阔空间领域的形象思维和形象表达。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除了一般的文字表达之外,还可以利用符号(如表示雌性,表示雄性)、字母、数字、图表等最简洁的语言表达。但是任何一部人体解剖学、天文学、地质学、无线电学等,如果没有由美术形象表达技法诞生出来的各种各样的“图画”(有学者称为“科学画”)则是不可想象的。美术的表达方法在自然科学方面的强大作用无处不在,却不太为我国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工作者所注意和重视,甚至被忽略。中小学的美术教育,培养美术队伍的后续力量固然重要,但是,美术教育在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中,培养青少年的创造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形象表达能力具有更加深远的、不可估量的意义。

本文旨在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没有美术的形象思维和形象表达能力,人类社会就只能有诗歌和美文,而不可能有真正意义的自然科学,欣赏美术并不是美术的全体,甚至也不应是美术的主体,美术的形象表达能力最大量、最重要对人类自身最为需要的是在自然科学之中。我们应当纠正把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注意力集中到博物馆里的“维纳斯女神”的欣赏上面的习惯性倾向。

二、美术教学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美术包括绘画艺术、雕塑艺术、工艺美术和建筑艺术四大类,这是以具有“审美价值”为主体范围内的涵盖。其实,广义上说,美术更多的包含在生物、物理、化学、地理、天文等所有自然学科和工程设计创造之中。美术教学应当注意培养学生走向创造的道路,不仅是美术创造的道路,更应该注重往科学技术的创造方面扩展,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

一个人的创造力是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相互作用构成的综合表现,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与创造力大小最为密切。观察能力主要指对具体事物(物体)整体内外在特征、性质的识别、辨别和记存的能力。思维能力可分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还有平面想象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表达能力有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形象表达能力之分。我国现阶段的中小学教育,基本上只是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单纯的过度记忆能力强化,致使众多学生造成“记忆疲劳”(容易遗忘,只形成短时强硬记忆,难以形成长久记忆),而对人的创造性最需要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等方面极为淡化,这是对人的创造力的扼杀。

大力发展学生创造能力,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一条事半功倍的捷径。在交叉活动过程中,进行形式多样的美术创作练习,如利用废旧材料制作小型工艺品练习、剪贴画制作、小型雕塑制作、贺卡设计制作等,从中引导学生努力保持各自“特色”(写实、现代、夸张、变形等),并指出不同风格,不同艺术观点,不必强求统一。这些训练,极大丰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空间,同时学生创造能力得到激发和培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美术教育协会把1984年大会的主体确定为“社会文化变革的挑战与创造性教育”,足以使我们明白美术与创造力具有不可分割的内涵性。

三、美术教学与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培养

人们认识世界可采用科学的方式,也可采用艺术的方式。美术就是人们用艺术的方式认识世界的,它认识世界的方式具有具体性、形象性、可感性的特点。正是由于这个特点,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与其他科学方式相比,有其独到之处,而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是进行科学技术创造的能力之一。通过美术户外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就是一种有效方法。在户外训练过程中,采用整体—局部—整体和比较法的原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自然界中生动有趣的物象,例如,对一朵花的观察分析,从花的比例、结构、形体、色彩等方面,采用上述原理进行多角度观察。由于物象直观、生动,因此容易掌握花的各种属性的认识,同时在自觉不自觉中培养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我校部分学生在美术小组和创造发明科技小组之间交叉活动,利用美术小组活动时学习和培养形成的观察的基本方式和形象思维能力,对日常生活中门窗清洁工作作了广泛的观察,通过对不同种类清洁器对比分析,联想某些机械臂原理,创造了“J12无烦恼门窗清洁器”。着名科学家钱学森说:“形象思维对一个科学家来说太重要了,它可以使科学家们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更宽一点,活一点,如果缺少了形象思维就不可能在科学上取得重要成就。”美术小组和科技小组之间的交叉活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为学生从理论到创造性实践活动奠定坚实基础。 四、美术教学与空间想象力、形象表达能力培养

空间想象力、形象表达能力是科学创造必备的前提条件。在交叉活动过程中,以美术活

动,发展学生空间想象力、形象表达能力有巨大作用。化学家戴安邦说:“现代自然科学要求具备高度的想象力,没有绘画能力,就没有想象力和用形象来表达示意的能力。”例如,DNA双螺旋结构的阐明,是空间相信能力和形象表达能力在解决科学问题的作用中最光辉的典例。1953年,威尔金斯拍摄了DNA定向行纤维X射线衍射照片。此后,沃森和克里克凭借他们丰富的空间想象力和形象表达力,并根据威尔金斯的照片,最终提出着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生命科学从此由细胞水平进入分子水平,从而产生现代生物基因工程。农业生产也从杂交育种跨进基因操作创造新品种的时代。 参与科技小组的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力和形象表达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交叉活动过程中,空间想象力训练主要是培养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两方面,采用默画练习、添画练习等方式,促使学生初步掌握空间想象力。形象表达能力的培养,着重从分析造型概念临摹作画入手穿插简单的写生练习和速写练习。(1)对各造型因素、概念的分析介绍,如形体、结构、透视、比例,等等;(2)基本作画技法介绍,如用笔、用纸、明暗、色彩,等等;(3)写生训练,如几何形体、静物的写生,一些动植物的速写训练等。通过上述实际训练,学生大都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力和形象表达力,在具体科技活动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水利科学家徐芝纯所说:“有绘画基础,在造型时就能用短短的几分钟把你的设想画出来,这比用语言来表达好得多。”例如,生物科技小组的同学在设计一个生态环境与降雨过程水的运动定量说明的实验时,得益于美术教学和科技教育交叉活动中空间想象力和形象表达力的训练,就能较容易地把实验设计的方法用图形表达出来。

逻辑思维的四大特征范文第6篇

关键词: 生物实验 探究能力 培养策略

生物学首先是一门实验学科,因此,《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强调发展生物实验和科学探究能力[1],《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课程标准实验版)》也将实验与探究能力[2]作为四大能力要求之一。虽然师生重视,但学生掌握依然不佳。笔者通过构建“建模―仿模―强模―总结―迁移”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的生物实验探究能力得到提升。

1.建模―仿模―强模策略

在高考实验设计题中,学生认为最难得分的地方通常是实验步骤的设计,如教师在日常实验复习中为学生提供常见的、可操作的得分要点,让学生模仿并坚持长时间训练,条件反射地自动生成“实验步骤设计模型”,从而使学生轻松走出“得零分”的不利境地。

1.1建立模型

真正的实验步骤千变万化,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预先给出理想化的实验步骤,将每一步的本质特征与得分要点明细化,建立答题模型并训练学生。下面为活体培养类实验答题模型:第一步:分组(采分点:随机、适量、均分、生理状态一致;一般要有对照组和实验组);第二步:初步处理(采分点:前测、施加自变量等);第三步:培养(采分点:一定时间、条件相同且适宜;控制无关变量);第四步:观察、记录(采分点:因变量表达形式);第五步:结果分析与结论(采分点:结果是“看”到的实事,结论是响应实验目的、经逻辑分析得来的理论化的结语)。

1.2模仿模型

在学生已经充分接受以上实验步骤模型并完全了解后,学生就会对该类问题的结构形式和解决方法形成特定的解题模式。此时,教师就可精心编写一些难度逐渐加大、形式相近的题目让学生模仿。

例1.现有如下材料,请设计实验说明当动物出现低血糖晚期症状时,静脉注射葡萄糖可缓解症状。材料:身体状况相同的健康小白鼠数只、1mL注射器、50%葡萄糖水溶液(每次用量0.01mL/g)、用酸性生理盐水配成的胰岛素溶液(2U/mL)(每次用量0.1mL/10g)、酸性生理盐水。实验步骤:

①获取实验材料并分组:取数只身体状况相同的健康小白鼠平均分成甲、乙两组,同时注入等量的?摇 ?摇?摇?摇溶液,当?摇?摇 ?摇?摇时,备用。②实验组:甲组小鼠及时从静脉注入?摇 ?摇?摇?摇。③对照组:乙组小鼠同时注入等量的?摇?摇 ?摇?摇。④培养观察:在相同培养条件下培养,观察小白鼠情况。

通过此类模仿训练,学生会更深刻地体会所建模型,尤其是具体化使用的经验,将其化为己有,从而增强自己解决此类试题的信心与能力。

1.3强化模型

模仿是一种机械的使用过程,如果只模仿,学生就只会照搬“模型”而不懂得灵活运用。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多得分,还要求学生多联想、多迁移、多探究,主动去实验室动手实践,强化自己的思维,从而拥有“个性化”的实验步骤模型。

例2.现有小白鼠4只,1mL注射器、鼠笼、胰岛素溶液(酸性生理盐水配制)、酸性生理盐水、50%葡萄糖溶液。已知注射了胰岛素的动物最好放在30℃~37℃环境中保温。请设计观察胰岛素增高时出现惊厥现象的相关实验步骤。

步骤一:将四只小白鼠饥饿18―24小时。通过这个完全由自己独立完成的实验步骤的设计,学生真正明白每个实验步骤的真实意义,如如何控制好无关变量、如何合理施加自变量、何时前测与后测等。从逻辑思维与实践操作两个层面上完全同化“实验步骤解题模型”,提高自己的实验探究能力。

2.总结实验规律策略

高考实验题的考法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从纷繁复杂的题目中走出来,找出其中的变化规律,并逐一击破。例如,实验考试中关于实验目的和变量的考法十分常见,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寻找规律。

2.1根据实验目的确定变量

实验的变量有自变量、无关变量与因变量,是高考中“变量分析”的常考内容,这些变量的确认既可使学生更容易把握实验,又可让学生找到实验步骤设计的突破点。这些变量或以隐性内容或以显性内容存在,并服务于实验目的,只要稍加分析就可以找到。

例3.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采用盆栽实验,探究土壤干旱对某种植物叶片光合速率的影响。该实验的目的是:?摇?摇 ?摇?摇。分析:自变量:?摇 ?摇?摇?摇;无关变量:?摇?摇 ?摇?摇;因变量:?摇?摇 ?摇?摇。

解析:这道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本实验的目的已经很清晰,那么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直接从实验目的――“探究土壤干旱对某种植物叶片光合速率的影响”出发,分析出三大变量,从而提高学生找准其他变量的能力。

2.2根据实验步骤确定变量

实验步骤是为实验目的服务的,它直接关系实验结果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因此,在实验步骤中必须严格控制好无关变量,充分体现单一变量原则,完全展现因变量。只要抓住自变量,就容易突破对各种变量的分析。

例4.某同学按以下顺序进行实验操作:第一步: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2ml淀粉,编号甲、乙、丙;第二步:将甲乙丙3支试管分别放入37℃、沸水、冰块处理;第三步:分别先加入1ml唾液淀粉酶,后加入1滴碘液并观察。

分析:自变量:3.迁移应用突破策略

广东高考考试说明将29个实验定为高考必考实验[3],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掌握相关操作,并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综合运用,也就是要求学生形成实验思维。

例5.(2013广东)某新能源研究兴趣小组尝试用木薯块根的淀粉制备燃料酒精。他们用酶将木薯淀粉讲解成单糖。查阅资料后,安装的酒精发酵装置、采用的发酵条件。(节选)

(3)检测后发现,尽管酵母菌菌种合适、淀粉酶解物充足、操作正确、发酵温度和PH值适宜,但酒精含量(+)比预期低,我们展开了讨论,认为还有其他影响因素,请设计试验对此因素进行探究并预测实验结果(用表格形式呈现;用“+”表示酒精量,最高含量为“+++++”)。

(4)请对预测的结果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解析:此题高考平均分才6.24分,得分率才0.39。给新高三的学生做,得分更低,尤其是第(3)问学生更无从下手,因为学生找不到自变量与无关变量。因此,讲解此题时,老师可引导学生先解决如下问题。

(1)回忆与酵母菌相关的实验知识:①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②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③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特定的产物及微生物在其他方面的应用。(2)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如下问题:①酵母菌的哪种呼吸方式可产生酒精?②淀粉量一定时,产生酒精的量取决于哪些因素(要求从酵母菌自身特点、培养时间及环境条件方面思考)?③淀粉和酵母数量一定时,产生酒精的量取决于哪些因素?(3)完成2011江苏卷节选题:下图为不同培养阶段酵母菌种各数量,葡萄糖浓度和乙醇浓度的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曲线BC段酵母呼吸的方式为4.结语

当前生物实验教学困难重重,主要是实验内容多、学生动手机会少,学生缺少实验逻辑思维能力。但只要老师们肯想、肯钻研,办法总比困难多。在日常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把生物实验教学放到真正重要的位置并与生活相结合,开齐、开足、开好生物实验课程,提高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目的肯定能达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

逻辑思维的四大特征范文第7篇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

计量经济学的学科内生性要求与“应用型高校”的学生培养目标之间存在部分偏离。这种偏离对教师的授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意味着教师要在学科内生性要求之间与学生所必须掌握的计量经济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强化对实际经济问题的科学观察能力、应用知识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之间确定平衡,以此提高教学效率。

一、方法论特征与能力培养

从经济学诞生以来,关于经济学的方法论就受到了广泛的讨论,而且学者研究的视角不同,结论也不一致。但经济学提供给了人们一套观察现实经济现象、分析经济现象背后的自然逻辑、提出相关经济问题的解决对策等方法则基本是所有经济学者和方法论学者都认同的。简单说,经济学提供了一套分析框架和逻辑体系,以帮助人们认识现实经济世界。计量经济学作为现代经济学的四大领域之一,其内容纷繁复杂。在一定意义上,由于现实可观测数据的变化特性从而使其具有与其他经济学科相比更大的发展性。但是,由于计量经济学仍然是一门经济学科,其方法论特征更加明显。许多计量经济学研究者都特别提到了这一点。进一步,计量经济学方法论特征的进一步体现在一定意义上简化为经济问题分析和研究的这样一种逻辑体系,即“经济现象的观察、经济问题的理论分析、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构建、数据的搜集与处理、计量经济模型的估计、计量经济模型的检验、计量经济模型的应用”。事实上,这样的逻辑体系也是科学研究的本质。从这一逻辑体系来看,每一个环节都特別突出了计量经济学实践能力的培养,都暗含了计量经济学在方法论方面的要求。因此,这一方法论特征给予了计量经济学在“应用型高校”教学中提升学生应用实践能力更大的权重。这意味着,在实际教学中,要始终注意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论特征,注重经济问题分析方法和工具的传授,而不是只强调理论知识和数学推导与证明,这一点对于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尤其具有意义。在经济现象观察的阶段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经济问题的理论分析和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构建中要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协调能力,数据的搜集和处理则需要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计量经济学模型的估计和中检验中要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知识运用能力、思考问题能力等,在计量经济学模型应用中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二、经济现象与直觉理解

经济现象存在于我们的经济生活当中,对经济现象(经济问题)的把握是经济学方法论的主要特征。这种把握也是进行计量经济分析的基础。从根本上说,休谟问题的起始正是对现象的分析,这也是众多学者诟病目前计量经济学教材只重视参数估计和检验进而缺少实际分析的原因。在实际教学中,要重点强调经济现象的直观把握,增强学生对问题分析的经济学直觉,而不是过分注重模型的构建。对经济现象的初始认识非常重要,这种认识包括对即将进行的模型分析的初步的认识,包括这样的问题有没有意义,这个问题能不能提炼出可验证的经济学假说等。从模型的角度理解,则意味着这种经济现象所体现出来的被解释变量是什么,解释变量又是什么,解释变量又是如何影响被解释变量等问题。对经济现象的分析正确把握也是本科计量经济学学习的第一步,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开端。虽然经济现象非常重要,但要对其彻底进行把握则是非常困难的,这就需要发挥经济学直觉的作用,经济学直觉能够帮助我们建立初步的判断,而且这往往也有助于对问题的深入理解。比如,在研究农业产出的决定因素这一计量模型时,就要引导学生思考那些因素会影响产出水平,进而再具体进行分,这就是经济学直觉的训练。再比如,对于总体模型随机扰动项方差的估计,就要通过将总体回归模型与样本回归模型的比较,建立起残差项与随机扰动项之间联系的直觉。这样,学生的理解和对问题的把握就较容易进行,再进行正式的数学证明就会较简单。

三、科学分析与逻辑推理

尽管通过经济学直觉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和把握经济现象,但这只能作为非正式的分析来进行,对计量模型的科学分析和逻辑推理还是基本的方法。科学分析建立在掌握的经济理论、方法和工具上。在实际教学中,科学分析与逻辑推理重要的是要完整体现分析与推理的过程,而不是仅仅应用数学模型构建和求解来进行,过分强调数学公式的证明和推导。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来进行。比如,对于计量模型解释变量的选择这样的问题,就是要步步进行,严格分析和逻辑推理过程。不能因为逻辑推导的过程过于复杂就省略,这样,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培养,因为,学生的科学精神没有建立的机会。同时,学生对于结论的把握也是不清楚的,很容易遗忘,对于能力的培养起不到作用。可以综合运用语言描述、几何图形和数学来进行逻辑推理,建立分析严谨的能力和精神。

四、教学内容与授课方法

教学具体内容是课堂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构成了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内容由于学科内生性要求,其系统性较强。这意味着学生只有经过长期学习的“渐修”过程,才有可能“顿悟”。对于“应用型高校”中的教学而言,可能就浪费了时间。在应用型能力的培养中,要设计科学的授课方法,竭力整合教学内容,尽量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掌握基本的学习内容,同时,又能完整理解学习内容的逻辑关系,减少学习和理解掌握的难度,减少“渐修”期限,增强“顿悟”能力。众多学者在这一方面进行了探索。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教学中,尽管内容非常简单,但所包含的思想、方法和工具确实十分丰富的,具有基础性作用,其也是日后学习更复杂内容的基础。具体讲,首先,要体现思想性、方法性的学习。要帮助学生理解经济问题分析的内容是什么?(对于这一问题,许多同学是不清楚的,这体现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的因果不分和计量软件实习当中的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位置的颠倒),让学生明白经济问题分析、经济理论、经济模型、变量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层次递进关系。进而,要知道计量经济学研究的是不确定性的关系及为什么是不确定性的关系。这种不确定性的关系为什么又在现实中表现出来进而表征为经济现象(经济问题)?第二,进入一元线性回归模型(最简单的描述变量之间关系的学习)。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说明为什么是一元模型而不是多元模型?总体回归模型的客观性、不可观测性和唯一性等。在接下来的分析中,最重要的是随机扰动项的解释和理解,被解释变量的随机性及其一次实现的确定性。对于设定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要清晰地说明,分析和研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即估计总体模型中的总体参数的一个“科学合理”的估计。估计之前要讲清楚这个纯数学模型的假设条件,特别要说明其经济学直觉含义。接着是总体参数的估计过程。第三,弄清楚估计的参数估计量是不是“科学合理”,这实际上就是要分析估计量的特征,重要的是讲清楚参数估计量的随机性,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推导过程中的假设条件在此的应用,使学生理解假设条件的作用与最终的结论之间的关系,为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第四,是考察参数估计量“科学合理”的第一步,即参数估计量表示的样本回归模型中变量之间的关系是不是“能”真正“揭示”总体模型中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这实际上就是总体参数的显著性检验。第五,考察总体参数“科学合理”的第二步是说明这样的参数估计量多“揭示”总体模型中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之间关系的程度,即在“能”基础上的“程度”问题,也就是要考察其拟合程度。第六,考察考察总体参数“科学合理”的第四步是考察这样的估计值的实际结果如何?即参数估计值揭示的关系的应用。第七是考察考察总体参数“科学合理”的第五步,要说明参数及模型的稳定性。

五、学科“文言文”与理解“白话文”

逻辑思维的四大特征范文第8篇

近些年,各地各校都在轰轰烈烈地进行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其共同目标都是:在短短的课堂45分钟内,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打造高效课堂。

那么,什么是高效的课堂呢?通过学习我知道了,高效课堂的中心是一切以学生为中心;高效课堂的基本点就是关注每一位学生;高效课堂的终极目标是致力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结合各学校先进的教学方法,吸取各校经验的精髓,在高中地理课上,本人也做了一些这方面的尝试和实践,探索出以“设疑—探究—展示一检测”为基本结构的教学法。下面谈谈这种教学法在地理课堂上的具体运用。

二、具体实践

1.设疑。课前,教师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课前问题,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设疑置问时,应注意问题要准确,切忌模糊不清,如讲“中国的农业”这一内容时,我出了下面几个预习题:①广义的农业和狭义的农业分别包括哪些部门?②举例说明农作物的分类。③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五大商品棉基地和四大牧区的名称及位置分别是什么?④我国主要油料作物、糖料作物、水果的主要分布区分别是什么?

2.探究。问题提出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读书、读图,让其标注出课文中的知识要点,使其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还要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进行讨论并总结得出结论和所依据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对探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进行讨论,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

(1)自学。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碰到一些问题,需要自己通过看其他书籍、查资料、翻图册,来解答问题。

(2)互帮。同桌的两个学生之间,根据每位学生碰到的问题,互相设疑、互相解疑或经过讨论得出答案,扩展解题思路。

(3)小组讨论。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及所产生问题的多少,使前后两张课桌的四位学生面对面作为一组,也可以将邻近四张课桌的八位学生作为一组,让其集思广益、充分讨论、博采众长、得出结论。

学生讨论时,教师要边巡视边参与学生的讨论,及时发现问题以帮其解决。学生如遇到困难,教师应启发并正确引导,及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思考程度。

3.展示。教师分别让各小组代表到讲台上讲解经过自学、小组讨论后解决的问题,这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很有效的方法。学生展示是高效课堂的关键,是素质教育的最好体现,是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

学生展示后教师要进行评价。因为学生比较在乎教师的态度,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所以在学生展示后教师要及时进行评价,让学生得到肯定和鼓励,体验成功,增强自信。

4.检测。展示阶段过后,教师要对本课内容进行梳理知识、强调重点、归纳规律、总结方法、进行拓展。最后,在学生基本理解和掌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其将所学知识不断深化并能应用。常用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当堂练习。当堂练习是指教师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要求学生本节课必须完成的练习。一般采用当堂抽查,从中获得反馈信息,掌握学生课堂的学习情况。可采用书面和口头两种方式进行。口头练习可采用背诵、语言的综合运用等形式。书面练习可采用习题测试,要求每个学生认真答题,必要时可找同学帮忙解决,鼓励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向优秀学生学习,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