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新教育的意义

创新教育的意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创新教育的意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创新教育的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初中音乐 创新教学 现状 意义

初中音乐教学既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那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有条件的情况下,创新教学模式,以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本文对初中音乐的创新教学研究,不是从微观上探讨如何实现创新教学,而是从宏观上分析,实现音乐创新教学的意义,以实现改变教师思维,激烈教师实现创新教学的目的。

一、初中音乐实现创新教学的现状研究

初中音乐教学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调节学生情操,促进健康成长和发展的基础课程,可见在整个中学阶段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就目前的教学形式而言,不容乐观,很多的教师对其认识不够,初中音乐教学方式单一,仍然是以唱歌为主,生搬硬套的教给学生一些歌曲的大概唱法,很少做到结合学情,从根本上教会学生学会唱歌,掌握一些基本乐理知识的同时提升唱歌技巧。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在教学中学会创新、引导学生创新。而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是自然生成的,它需要一定氛围,一定的情境来激发。因此,我们要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利用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建立一种适合学生主体主动发展、乐于创新的音乐教学活动框架,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人们普遍认为,创新教育不但是一次教育理念的创新,而且更是一次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育实验。具体表现:一是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的尝试;二是初中音乐教学中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三是创新教育中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评估体系的建立;四是初中音乐课程教材改革的有益尝试。当然,初中音乐创新教育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学生创新精神、教师创新能力等指标的量化评定仍有一定困难;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均阻碍初中音乐创新教育的深入研究。特别是在特定的初中音乐教学情境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方面,还不曾有人进行过系统的研究,这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二、实现初中音乐创新教学的背景分析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广实行,对初中音乐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初中音乐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初中音乐教学方式是否有一定的独创性和创新性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关注点。正因为如此,初中音乐创新教育也成为了大多中学音乐教师所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而初中音乐作为一门审美教育,在听觉、想象、感受和创造等方面具有诸多其他学科所比具备的优势。二十一世纪是高科技世纪,是创新的世纪,也是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世纪。创新人才的培养依靠创新教育,但是我们现行的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深,最主要的弊端就是束缚、压抑甚至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初中音乐教育是整个基础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一个重要渠道。因此,初中音乐教育应树立以培养、提高全民族创新素质为目标的素质教育思想,发挥音乐在推行素质教育中培养创新人才的作用。

三、研究初中音乐创新教学的意义分析

(一)理论意义

初中音乐课教学承载着普及音乐知识、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素质的任务。随着新课改的要求,实现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已经是时展的要求。现在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有能力的锻炼和品质的培养,实现初中音乐的创新教学也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基础教育改革及素质教育对初中音乐课教学的呼唤,它具有浓厚的理论基础。创新音乐教学,关注教育者和学习者的发展,有利于改革教学质量,有利于按照现代化的教育要求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也有利于推进新课改和中学素质教育。可以让学生带有主体性地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目前作者掌握的资料来看,对初中音乐创新教学的探讨还存在着很大的研究空间,当前的研究有些跟不上时代和现实的发展变化,呈现出了一定的滞后性,很多的问题还需要我们继续探究和发展。

(二)实践价值

音乐创新教学,是建立较为完整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体现新的教育观念、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手段、新的教学评价。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促进音乐教育审美功能的有效发挥,促进中初中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更好地发挥音乐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这对改善初中音乐目前的教学,实现有效教学必然会起到一些积极的作用,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创新教育的意义范文第2篇

创新教育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教育。它与传统的教育不同,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学内容的侧重点和教学方法上。实行创新教育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是落实现代教学理念的需要,是受教育者自身发展的需要,意义十分重大,本文先分析创新教育的内涵与意义,然后探讨如何在教学中更好的运用创新教育。

关键词:

创新教育;教学;能力

创新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经过多年来的实践探索,创新教育在教学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有许多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为此,笔者针对创新教育的内涵、意义以及创新教育如何在教学中运用进行探讨。

一创新教育的内涵

所谓创新教育,指的是在能传授知识的同时又能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创新、创造潜能和意识的教育。从这个含义中可以看出,创新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单纯的获取和继承前人积累的知识,而且更注重对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种培养。也就是说,创新教育不同于传统教育,主要区别在于:第一,两者的培养目标不同,换句话说,传统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文化继承人,而创新教育的目的则是培养文化开拓者。打个比喻来说传统教育好比把学生当成“储存器”,而创新教育更像是把学生当成“炼金炉”。传统教育衡量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是看学生得到的现存知识的多少;而创新教育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则是看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的创新、继承和发扬的水平和能力。第二,两者的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不同,教学内容服从于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不同,教学内容自然也会有差别,从而教学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传统教育的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在于总结前人的研究结果而创新教育的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则是关注前人的研究和思维的方式方法。第三,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手段。传统教育最主要和最常见的方法是灌输式或者说是填鸭式,创新教育的常用的教育方法是启发式的教学,注重学生主动思考,鼓励创新和发散思维。传统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容易使学生陷入死记硬背,背得越多越好的死循环;创新教育则可以有助于受教育者活学活用,学用结合。

二创新教育的意义

实行创新教育,是当前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意义重大,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社会主义建设是前所未有的事业。当前,我国正处于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以及“十三五”的规划目标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各行各业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实行创新教育对于创新型的人才培养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二是落实现代教学理念的需要。现代教学理念的核心是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坚持以培养能力为中心。当今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总量成倍激增,科技突飞猛进发展,知识飞速更新。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培养的学生不能只记住已有的知识,必须有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其它实际能力。而创新教育就是培养能力的一种有效形式。三是受教育者自身发展的需要。创造欲是人类的原始欲求,是人类本性和本质力量最鲜明的表现。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他们为了使自己成为思想解放、开拓进取、具有创造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今后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求知欲和创造欲就更加强烈。而这种欲望的开发、诱导和升华,最佳手段就是创新教育。

三创新教育在教学中的运用

从创新教育的内涵和意义可以知道,要全面实行创新教育就必须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创新教育,将创新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在教学中有效实行创新教育,就必须切实解决好以下问题:

(一)调整培养目标

做到在教学良好的运用创新教育就必须将创新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而这首先需要落实的就是调整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调整应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调整。第一是在政治思想方面的培养目标,教育教学的目的除了要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和道德素质之外,更加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主要包括了学习动机是否正确积极、个人兴趣是否广泛浓厚、意志力是否坚定、是否具备较强的抗压能力以及是否有积极探索、乐于思考、独立自主和创新进取的意识。从思想政治方面谈论创新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要增强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从而有利于学生能走出依赖、狭隘、思维固化、人云亦云的思想误区,实现承继知识、发散思维、加强创新能力的目的。第二是在知识学习方面,创新教育应强调将掌握好事物的基本概念、内在规律有效转化为能动系统,简单的说就是要把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和创造能力。第三是能力培养方面,创新教育除了要培以养操作能力为目标之外,更要注意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目标,包括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

(二)充实教学内容

创新教育在教学的运用过程中要注重教学内容方面的充实和改善。真正的创新教育是在保证好常规教学内容的同时还需要加强意识、思想、思维等方面的内容的学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思想观念方面的教学内容,包括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苦乐观等,同时还有学生对于自身的理想、信念和前途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虽然停留在意识形态方面,但是他们引导人们进行创新、创造性活动,树立是否需要创新的思想。二是对学生的个人情感、意志力、兴趣、气质、性格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教育。这看起来似乎和创新并无关系,但是这些方面的内容是人们进行创新活动的动力因素,有利于帮助学生解决或者适合创新。三是关于感觉、知觉、想象、记忆力、理解力及分析、综合、判断能力等方面的内容。这些方面内容关系到创新活动的执行,也就是探讨如何进行创新的,因此对学生进行理解、分析、判断等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

(三)建立教学民主

所谓教学民主是在老师教学中建立一种与学生平等、尊重、信任和合作的关系,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让其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使其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增强心智。而在教学中注重民主,建立民主教学正契合了创新教育的目的。心理学上认为,创新的事物是在自由民主的环境下研究出来的,创新的方法也产生于自由和民主的过程中,创新的思维和欲望也是在自由和民主环境中得到实现。因此,在教学中坚持民主,保持师生的配合与互动,有利于进行更好的进行创新教育。

(四)加强思维训练

这里说的思维训练主要是指的发散思维的训练,发散性思维也叫做求异思维,也就是说这种思维方式是要求能探索出更多的、不同的答案,它是创新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发散性的思维就很难实现创新。要加强思维训练,提高发散思维能力,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多提问,老师应该善于针对一个问题从多角度提问,用发散性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第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能主动的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跳出既有的、常规的思维模式,从而得到新的观点、结论,新的观点不一定一开始就正确,但是经过多次检验、修改和多角度思考,可以促进学生提高发散思维的能力。第三,多采用启发性强、能触类旁通的作业或习题进行课程检验。

(五)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一方面来源于教学的目的,另一方面来源于学生的需要。因此,老师在教学中除了采用常规的教学方法之外,还应该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教学,具体来说可以有以下教学方法作为参考。(1)批判性教学法批判是认识事物的解剖刀,这里说的批判是说对事物、观点、知识的分析和审查,并非简单的否定。批判性教学法是借助“批判”的外衣,帮助学生在学习和继承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对事物和新的知识进行探索和发现。(2)特性分析教学法所谓特性分析教学法就是说老师要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并深入分析,进而找出事物的本质特点,并对事物产生新的构想。(3)演练教学法演练教学法其实也可以说是实践教学,就是说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模拟、实践。可以通过演练的方式对事物进行创新探索。(4)智力激励教学法智力激励教学的方式有很多,常见的有头脑风暴教学法、讨论法等等。老师在提出问题后,可以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自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这样的过程,有效的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李晚晴 单位: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吴建勋.创新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2015(7):55-55.

创新教育的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音乐;创新教育;措施

社会越发展,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量就越大。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准确的说是创新型人才的争夺。高职院校更应紧跟时展步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真正发挥高职在推动素质教育中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作用。为此,高职音乐教育应创新教学理念,创新教育方式,创新教育设施,有效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一、创新教育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一)创新教育的基本概念

创新教育,就是指以培养人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目标的教育体系。创新教育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

(二)创新教育的基本内容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社会整体进步离不开千万个个体的创新,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创新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创新意识的强烈程度直接关系到创新教育的开展,创新意识主要包括好奇心、求知欲、对事物的敏感性等等,培养创新意识是创新教育的首要任务;二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是创新教育的核心之所在;三是创新人格。创新人格是创新教育的深化和延展,主要包括责任感、使命感、意志力、勇往直前、不怕失败等个性特征。

二、高职音乐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诱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提高审美能力

黑格尔曾经说过:“最杰出的艺术就是想象。”想象力是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培养出来的。在高职音乐教学过程中,实施创新教育就是要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学习音乐基础知识,发现生活中的音乐灵感,使学生学会享受音乐,学会用音乐丰富生活。高职音乐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有利于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捕捉每一个细小的灵感,提升学生的音乐思维能力,提升审美能力和生活情趣。

(二)有利于提升学校的知名度

高职音乐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有利于获得学生和家长的好感和青睐,进一步扩大学校的知名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创新能力成为衡量个人成败的重要因素,也是用人单位聘用的重要标准,因此,学生和家长更加认识到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家长更是积极寻求能够培养孩子创新能力的学校,而高职音乐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正好迎合了这一需求,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声誉。

(三)有利于素质教育的落实和国民素质的提高

对于教育体系而言,高职音乐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有利于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新理念;对于社会而言,高职音乐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有利于提升国民整体素质,实现和谐社会、文明社会。

三、高职音乐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路径分析

(一)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教育理念

教师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音乐教师应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的传播和记忆并不是由传授得到的,大多数的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外界条件,通过意义构建而获得。根据建构主义理论,高职音乐教师应主动“退居二线”,由课堂的主导者转变为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在课堂学习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探索音乐知识,启发学生对音乐规律的深层次的思考。

(二)创新教育方式,多种教学方式共促进

音乐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音乐的学科特性决定了音乐教学的多样性。只要是有效的教学手段,都可以为音乐教学服务,开放式教学和互助式教学是音乐创新教育常用的教学方式。

高职音乐创新教育倡导的是开放式教学,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开放的课堂氛围中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主动地获取知识,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因此,在日常音乐教学活动中,音乐教师应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培养学生大胆思考、用于发表自己意见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此外,互助式教学也是音乐教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音乐素养的基础分成几个不同的小组,小组成员之间共同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完成某项音乐课题。

(三)创新音乐设备,运用现代化教学设施

音乐教学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各种高科技教学仪器和教学工具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辅助教学,包括多媒体投影、各种音响、电脑等等,还应建立健全电脑多媒体音乐教室、数码钢琴教室等,为高职音乐教学创造现代化教学设施,为音乐教学发展创新教育提供基础条件。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对各个领域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创新要求。高职音乐更应该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教学重点,深入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

参考文献:

[1]何炫傧.让音乐教学因创新而更具活力[J].知识窗(教师版),2011(05)

[2]王彦林.在音乐教学中注重创新教育[J].教育科研论坛,2011(06)

创新教育的意义范文第4篇

要发展就必须创新,要创新就必须更新观念,只有提高新课程目标下的创新意识,才能实现教学成果的创新。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什么,教人变!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教人变坏的是坏教育。不教人变,教人不变的不是教育。”[1],陶先生实际上是提出了对教育的深层要求:要变,变好。这也是语文创新教育的基本要求,由此可见,语文教学注重创新教育的意义之重大。

一、选择合适的创新方向

语文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化的产物,所以对其自身的理解要恰当、全面。理解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理解文章的内容字词句段篇等,丰富而繁杂。每个人对语文的相应内容都有着独特的解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准确把握课文内容,挖掘文中可能存在的创新因素,合理设置创新点,然后适度启发、引导,真正激发出学生创新求异的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

那么怎样设置创新点呢?笔者认为应该是存在多义理解或多角度理解的内容,如苏教版《品质》一课里的鞋匠,对于这个人物可以有几种不同的引导,单是探究“他的死值不值得”这个问题,就有很大的创新思维提升空间,那么是否保持这种多样理解呢?教师在备课中首先要有一定的侧重性,当然这种侧重不能够武断地否定学生的个性思维,但一定要健康、积极、全面。另外对句子的理解中存在的创新因素,如鲁迅《孔乙己》中,“他大约的确是死了”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呢?各人自有不同见解,但至少有个侧重的问题。因此,在理解环节中求新是十分必要的,但不能只是一味地求新,应就具体对象而论。就像万花筒一样,虽然是不停地变化着,但呈现给人们的永远是奇妙美丽的画面,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二、营造民主化环境,创建科学化模式

“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山人挥毫画他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2]。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和它自身的环境是紧密相连的,人类思维创造也是如此,发展语文创新意识,就必须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培养创新能力需要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这就要求教育者增强教学的民主性。“民主的教育必须办到各尽所能,各学所需,各教所知,各尽所能,就是使老百姓的能力都能发挥。”[3],民主性是创新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在特性。采用民主式的教学模式,学生会得到重视与尊重,学习过程中心情舒畅,思维活跃,表现出较高的独立性,学习效率自然提高。学生感到自由、愉快,没有压抑和强制,能够自主思考,自由发表,大胆判断,发展和挖掘自己的潜能,实现创新。

在现阶段,很多语文教育工作者认为达到了新课改模式和技术上的要求,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学生学了一堂课,只记住了课堂上的热闹,真正回到文本上来,却找不到文章的珍贵之处,没学到一点实用性的东西,如何去学以致用呢?光讲花架子,没有真本事,这也不是语文创新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

那么只重视文本上的东西就对吗?当然不是。这个问题很久以前陶行知先生就提到过:“中国教育的一个普通的误解是以为:用嘴讲便是教;用耳听便是学;用手干便是做。这样不但是误解了做,也误解了学与教了。中国教育的第二个普通的误解,便是一提到教育就联想到笔杆和书本,以为教育便是读书、写字,除了读书、写字以外,便不是教育”[4]。在语文教学中要想促进对学生的创新教育,还要体现一个“新”字上,那么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的确很难跟上人类学习思维的发展,创造性人格特征是创新型教师所必备的良好的个性品质,我们必须提高自己的创新教学能力,把传承民族文学的精华内涵和现代化的多元教学模式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开展创新教育。

三、语文创新教育对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

学习不是为了把人类已有的知识储存在大脑里,而是为了创新、为了发展。我们必须使学生都能够自主学习、自我反思、自由创造与表现、主动发现问题并懂得解决问题,读书有创意、求知能增智、求异中出新,实现真正的创新价值。语文创新教育不仅让学生树立个性理想和培养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也使其丰富情感,富于生活的激情,想象生动新奇。学生热爱生活,对人生充满信心和勇气,形成了不畏困难,意志坚定,持之以恒的人格,这种成长就更具有创新意义,而这种创新意义更大的价值是让人们更好的创造美好生活,因此语文创新教育对社会生活具有重大的推进影响,有较大的生活意义。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我们的孩子“是在世界中呼唤,要以他们学得的东西帮助改造世界,为整个人类谋利益”[5]。他还说:“我要去看看世界。我所以要看看世界,为的是要认识世界”[6]。语文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已渐渐有了更长远的方向,创新思想在人们生活过程中的渗透,就如一支生活的万花筒,在人们丰富的创新思维牵动下,无限量的展现着世界的美好,生活的美妙。

注释: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师范生第一变——变个孙悟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2]陶行知.陶行知文集·创造宣言[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3]陶行知.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J].战时教育,1945,(5).

[4]陶行知.陶行知文集·生活教育就是教学做合一——答朱端琰之问[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5]陶行知.育才学校创办旨趣[J].育才学校,1951,(4).

创新教育的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英语;创新教育;课堂讨论;课外实践;教学评价

创新教育是近年来提出的新的教学理念,它的核心是在教学中通过采取适当的方式,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是每个学生所应该具备的一种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需要依靠教育教学工作。英语是高职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采取相应的策略发展创新教育,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知识,对他们今后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受到师资力量、教学观念等因素的制约,当前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存在不足,一些任课老师忽视采取创新教育方式。不仅影响教学效果的提升,还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结合高职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探讨分析发展创新教育,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相关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高职英语发展创新教育的意义

创新教育是一种新的教学观念,而创新能力是人类思维的较高形态,也是每个高职学生应该具备的一种能力。创新能力建立在社会生活实践当中,通过运用自己的所学知识,对面临的问题以新的思维方式探寻解决方法和途径。在高职英语教学中,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发展创新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顺应教学大纲要求,是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必然选择

高职英语教学大纲对发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知识运用能力有相应的规定。只有在教学中采取相应的策略,才能发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因此,为更好地落实教学大纲要求,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在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必须采取相应的策略发展创新教育,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完成教学任务,促进教学目标顺利实现。

2.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策略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目的,也是教学工作者的不断追求。现代教育教学理念要求学生不仅需要在品德、成绩等方面优秀,还应该在创新能力等方面表现突出。在教学中如果不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影响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还制约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必须转变这种观念,注重采取策略发展创新教育,从而更好地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

3.提高学生英语知识运用能力,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

方式

在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为发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要对相关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并寻求解决方法。这个过程是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进行思维和加工的过程,也是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这样的思考和锻炼,学生英语知识运用能力得到了提高,不仅有利于提高高职学生创新能力,为他们以后学习和工作也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也提高了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二、高职英语发展创新教育的策略

在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师资、教学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当前高职英语教学中发展创新教育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主要表现为一些教师仍然坚持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师生互动缺乏;提问方式不正确,课堂讨论、课外实践被忽视,教学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改变这种情况,今后在教学中需要采取相应的策略发展创新教育。

1.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前提,也是发展创新教育的基础。任课教师要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亲自锻炼和实践,提高创新能力。例如,在课文讲解之前,可以运用故事情节、电影、音乐等引入课文内容的学习,将学生带入学习内容中,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笔者在学习Olimpic Games的时候,首先向学生播放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一个视频片段,将学生带入课堂学习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讨论奥运会的起源、比赛项目、价值追求等内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通过讨论之后,思维也打开了,获得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料,为他们进行创新思考,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奠定基础。

2.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创新教育,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进行自学,并提出自学要求,拟定自学提纲。在教学内容讲解之前,可以让学生按照提纲进行学习。在学生自学的时候,可以进行讨论,对不明白的地方要做好标记,在课堂上向老师提问,进行互动和讨论。经过一段时间训练之后,学生可以不依赖自学提纲进行学习,逐渐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3.重视课堂讨论和开放性问题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

课堂讨论和开放性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在高职英语发展创新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例如,在学习Christmas的时候,要调动学生思考和讨论的热情,让学生对圣诞节的起源、庆祝方式,自己是怎样过圣诞节的等进行思考讨论。同时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思考和讨论除夕、元宵节等内容,并对中西方节日的异同进行对比分析,进行总结和汇报。在这种讨论和开放性问题情境下,学生的创新潜力被激发出来了,思维也被打开了,也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

4.注重课外教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为发展创新教育,高职英语教学中一定不能忽视教学实践,让学生在课外实践中提高英语知识运用能力。例如,开展英语角学习活动,每期确定一个中心主题,让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英语知识运用能力。又如,对课文内容进行改编,进行话剧表演等等。还可以去中小学校讲课,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5.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推动创新教育发展

创新评价方式,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课堂参与情况、创新思维能力的评价,完善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学生评价的评价体系。

总之,英语是高职学生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今后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转变教学方式方法,重视相关策略的运用,发展创新教育,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调动学生学习高职英语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英语知识的运用能力,为他们今后更好地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创新教育的意义范文第6篇

关键词:创新教育 跨文化 跨学科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097-02

1 我国创新教育环境

从国际竞争形势看,创新已经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各国围绕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创新人才的竞争愈加激烈,纷纷把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深度开发人力资源作为核心战略选择,科技、人才、教育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从我国国内发展要求看,我国正处在现代化建设的攻坚阶段,综合国力持续大幅提升,科技与教育投入快速增长。但是,能源、资源、环境等瓶颈因素的制约影响日益严峻,迫切需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迫切需要大力提升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迫切需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将创新能力提升为根本任务,提出“组织高校依托优势学科和学科集群,大力推进校校、校所、校企、校地以及与国际优势创新资源的深度融合”。

因此,培养高校学生创新能力、搭建创新实践平台、加强创新教育课程的体系建设是今后我国高等教育院校的重要任务之一。目前该领域的研究多限于对国外创新教育实践的学习、探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如何对课程和试验进行设计等内容,而对于跨学科创新项目的具体运作方式、如何建立跨文化学生团队并对其进行创新教育的研究成果仍较为缺乏。本文以由上海理工大学与美国Baylor大学合办的“I5国际跨学科创新项目(Immersion into International Interdisciplinary Innovation)”为例,对该项目的管理模式、流程进行介绍,进而探讨其借鉴意义和改进措施。

2 I5跨文化跨学科创新教育项目概况

I5创新项目是以跨文化、跨学科、和创新能力等为关键词的中美创新教育合作项目,在2007~2011年期间,I5项目共成功举办了5届,为近200名中国、美国、香港、澳门本科生及MBA学生提供了参与包括HP、Marco、Mentors等20多个企业项目的学习和实践创新的机会,获得了企业和学生的一致好评。

I5创新项目从跨文化的视角培养学生审视现实市场中“从技术转变为商业、从概念到市场”的运作过程,为学生创造一个启发科技洞察力,培养商业头脑以及适应全球文化的创新学习环境。通过该项目的学习,培养学生快速辨识和评估商业机会的能力,增强其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图1描述了I5项目的基本流程,可以看出,整个项目的运作是基于实际企业的创新需求、教师的创新知识授课、以及学生的团队创新工作完成的。

3 项目的作用及借鉴意义

经过5年的实践和对参与学生的最终调查,我们发现学生通过参与I5创新项目,不仅能学到有用的商业知识和理念,增强商业创新的意识和实际运作能力,同时还通过项目进一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培养了跨文化跨学科团队合作精神,增强了克服困难和战胜自我的能力。

随着我国高校与国外大学和研究机构合作的增多,开展由不同国家学生组成的跨学科创新团队教育将越来越普及,I5项目的借鉴意义有以下3点:

(1) I5创新项目提供了探索跨学科创新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是一种可以借鉴的跨学科创新项目方式,为其他高校学生开展跨学科创新活动提供了经验。

(2) I5创新项目在5年的运作过程中解决了跨文化跨学科创新团队构建的基础和实践中的多种问题,通过不断分析建立跨文化跨学科创新团队的优势、劣势、及未来趋势等问题,为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生组建创新团队提供行动参考依据。

(3) I5项目尝试了跨文化跨学科创新教育的模式、教学体系、课程构成、实践环节设计、课程质量跟踪、课程成果鉴定等内容,为国际化的跨学科创新团队教育提供理论基础。

4 总结与展望

I5国际跨学科创新项目的开展,为中美学生提供了一个基于实际企业需求的“跨学科、跨文化”的创新实践平台,通过参与这个项目,中美学生深刻了解了“从技术转变为商业,从概念到市场”的企业实际运作过程,同时也学习了克服跨文化沟通的障碍,在实践中不断与来自不同地区的成员进行合作沟通,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技巧。此外,I5项目的运作也为其他高校开展类似的创新项目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模式和经验。不过,在I5项目的运作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难题和困难,如赞助企业的寻找和沟通、学生合作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问题、第三方合作伙伴的选择和可持续发展等,这些问题仍待进一步探讨并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高校创新项目今后的开展要在建立协同创新机制的同时努力推进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努力促进高校高层次创新人才的聚集和培养能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能力、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的同步提升。

参考文献:

[1]许素洁.“Journal档案制”教学方式及其对创新教育的启示[J]. 教育与职业. 2012.12.

[2]田宜灵等.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 2012.02.

[3]杨小微. 文化创新:教育变革与发展的持续动力[J]. 教育发展研究. 2011.12.

[4]周文根. 创新教育视野下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12.

[5]黄道主, 岳伟. 创新教育实践的人学追问[J]. 中国教育学刊. 2011.12.

创新教育的意义范文第7篇

关键词:创新教育; 计算机基础;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1-146-001

创新是一个民族蓬勃发展的不竭动力,处在当今这样一个知识经济时代,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应尤为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这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面对当今信息爆炸、计算机迅速普及的局面,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已经滞后于现代化的需要了。为改变现状,必须将创新教育引入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方法、理念等在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技师学院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一个国家的方针政策被提出,可见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国家的重视程度。而钱学森老先生临终前的一问,也说明了我们国家创新型人才的匮乏以及我们对创新型人才的渴求。技师学院着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创新更加需要与应用的结合,在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中我们要发现其中的不足,改革弊端,用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传统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知识陈旧,应用价值低

作为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计算机知识与技术的更新可谓是瞬息万变,与此相对应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本应该紧跟其步伐和学科的更新保持一致,然而实际教学中的现状却不容乐观。我发现在很多技师学院中,使用的教材都是几年前的,学生学的知识很多已经被更为先进的所取代。即使学校更新了教材,而有的老师不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按自己的老一套讲,学生学到的知识很多都是已经被淘汰掉了的。试想这样的现状我们怎么能适应现代化的需求?

2.理论储备滞后于实践

在技师学院中我们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学生的动手能力使我们更加看重的,但这并不是说理论教学就不重要。现实中就有这样的情况,技师学院的同学文化水平偏低,对复杂、乏味的计算机基础理论掌握的并不够好,常常是理论和实践相脱节,学生只是机械的记住操作的流程,对于原理就没有那么得心应手了。没有科学的清晰的理论指导,学生不明白其中的原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被严重限制的。

3.教师教学观念落后

在很多学科的教学领域都存在这样的现象:学生埋头苦学,考试得到高分以为这样就是学好了,心存这种观念的学生很多,老师也不在少数。老师是教学的主导力量,更多的应该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优化学习方法,而不是引导学生埋头故纸堆的死读书。能力更重要,我们应坚决避免走上应试教育的老路子,学生满腹经纶却一点用处都没有,这绝不是教育的宗旨。这样的教育不会培养出人才,更不会培养出有创新意识的人才。

二、创新教育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1.教学内容的创新

首先,学校应根据计算机学科更新速度快的特点,在选择教材上紧跟学科前沿。选当下时新、实用的课本,果断淘汰一些内容,避免学生学到陈旧的没有实用价值的知识和技术。其次,多对学生进行启发,鼓励创新,善于发现和肯定他们的奇思妙想,创造一个尊重创新,敢于创新的氛围。再次,多安排学生的相互交流,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让大家一起讨论看有没有解决的办法。自己看到的新的技术、知识、想法都可以拿来分享,这样同学们更容易受到启发,增强创新的意识。

2.分不同层次因材施教

智育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不是全部。创新教育更不能单从智育方面下手。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创新主要来自学生的兴趣。老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把不同潜质的学生培养成具有不同核心竞争力的人才。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对于实践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我们就着重让他做一些实践性强的工作;而对于逻辑思维方面存在优势的学生,注重对他的理论教育,让他们发挥各自的优势,同时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取长补短,成为一个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可能的团队。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老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潜质和需求有针对性的教学,这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型团队都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3.创新的教学理念

老师作为一个教授者,在教育中的责任是教授知识,培养兴趣,积极引导。在创新教学理念方面教师更处于主导的地位。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学理念决定老师的行为,科学的理念能有效地促进教学工作的优化,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观念的创新更要先于其他工作。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尤其在技师学院中,一定要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不能只重理论、分数,忽略实践、能力。让学生了解应用是计算机学习的真正意义,在教授中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的教学任务要具有实际意义,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真正感觉到自己学到的东西是有用的。另外,老师不要只看重学生的考核成绩,可以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把在课程外的兴趣、优势表现出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性,这样才能为创新技能的培养提供基础。

总之,计算机的迅速普及和应用,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创新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能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应对信息爆炸带来的眼花缭乱的信息,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计算机基础创新教育给学生提供的不仅是专业的先进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创新的意识和对信息的更好的把握,这对学生独立人格的建立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都有赖于创新的教育。

参考文献:

[1]陈晶晶.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探索与创新[J]学周刊:A,2012,(1):45-46

创新教育的意义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创新教育;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

人既是现实的存在,又是超越现实的存在。作为现实的存在,人是环境的产物;而作为超越现实的存在,人又以其主动的活动否定现实改造现实。人以超越现实的理想去把现存的现实变成人的理想所要求的现实。这种变化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创新的过程。创新教育从时间的维度来审视,就是一个立足于现实并以现实为基础,指导年轻一代不断地构建未来的过程,而从空间的维度来审视,则是指导年轻一代面对现实的环境,以其主动的实践改造环境的过程。创新教育正在于通过批判思维的教育理念,激发受教育者不断进行自我反省,向人类已经获得的现成物或结论不断地提出新挑战,展现新的世界。人既是社会的创造物,也是人自己的创造物。人在创造社会的同时也在创造着自我。创新教育就是提升人自己所拥有的创造意识,培养他把创造意识变成现实的能力。

一、创新教育的内涵

目前,创新教育定义不下百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把创新教育定义为,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力或创新人格等创新素质以及创新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另一类则把创新教育定义为,是相对于接受教育、守成教育或传统教育而言的一种新型教育。笔者认为对创新教育的定义,既要考虑创新教育的历史和已经形成的规约,又要考虑到创新教育已有的升华和将来的发展。从广义上说,创新教育就是为了使人能够创新而进行的教育。凡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提高人的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育都可以称之为创新教育。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创新教育是指把提高人的创新性当作重要培养目标之一,并在全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加强学生各种创新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和教师的创新性都得到有效提高的教育。创新教育既是一种反映时代需要的新思想、新理论,也是一系列“为创新而教”的教育教学活动。

二、创新教育的内容

早在20世纪初,就有人提出“创新”这一概念,当时主要是经济学家从技术应用的角度提出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创新这一词的意义也在不断扩展和深化。从字面上看,创新既包括事物发展的过程又包括事物发展的结果,主要包括新的发现发明、新的思想和理念、新的学说与技术以及新的方法等一切新事物。而通过创新的教育、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力,进而实现上述新事物的教育,也就是创新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核心。或者说,创新教育也就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的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使学生一方面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同时发展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的第一方面内容是创新意识的培养,包括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解放思想和创新激情。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左右,当时许多领域的科学家都把寻找自己的“哥德巴赫猜想”作为攻坚的目标,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当时也把这一被喻为“数学桂冠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问题作为自己的努力目标。正是在这样强烈的创新意识的鼓舞和推动下,他投入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精力和热情,才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教育部副部长韦钰也指出,创新是产生于激情驱动下的自觉思维,创新思维是产生于由于热爱、追求、奋斗和奉献所产生的精神境界高度集中,浸沉于那样的环境里所产生的自觉思维。这也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三本护照”之一的“事业心与开拓精神”或彼德・圣吉“五项修炼”中的“自我超越”境界。

创新教育的第二方面内容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它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情或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它要求重新组织观念,以便产生某种新的产品。这种创新性思维能保证学生顺利解决对他们来说是新的问题,能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顺利。可以说,创新性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的智能结构的关键,是创新力的核心,创新教育与教学必须着力培养这种可贵的思维品质。

创新教育的第三方面内容是创新技能的培养。它反映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是在创新智能的控制和约束下形成的,属于创新性活动的工作机构。创新性技能主要包括主要的信息加工能力、一般的工作能力、动手能力或操作能力以及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及物化能力等。创新技能同样也居于创新教育的核心地位,尤其在我国目前的学校教育中,更要加强以实验基本技能为中心的科学能力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三、在教学中实践创新教育

(一)不断更新教育思想。传统教学是以课堂为中心,其特点是:教师为完成认识性任务,并把此任务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或唯一任务;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也是以此为中心,教师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这种教学把丰富复杂、变动不拘的课堂教学过程,简约化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教育科学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研究人的发展的科学,或者说是研究人如何在活动中实现自身发展的科学。没有教育活动的开展,就不可能产生教育影响,也就无所谓学生的发展。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表现形式是活动教学。活动教学是学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认识方面的发展。因此,学校教学改革的使命之一,就是对传统教学的改革、完善和发展。

(二)实施课程与教材改革。传统课程教材存在学科中心、知识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倾向,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系统性,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心理规律和学习兴趣;重视知识的学习和记忆,忽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忽视发展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当前,应该要改变一套教材用多年的局面,逐步实现教材多样化、弹性化、特色化、个性化。可根据市场的需求和学生的特点,由本校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自行编制教材;应该构建必修课、选修课、实践课并举的课程结构,特别要加大选修课、实践课的比重;要促进课程的综合化,避免出现分科过细彼此孤立隔离的课程状态,强调课程教材设计的整体性,可按问题和专题系列设置课程,将各科相关知识综合到教材中。

(三)强化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是达到教育目的的主渠道。传统的课堂教学是统一性教学,教师独占课堂,造成“教师教死书,学生读死书”。这样

不但费时费力,而且教学效率低。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变传统灌输式教学为创造性教学。这里的创造性教学是指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或以培养学生创造性为核心目标的教学。课堂实施创造性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息息相关。传统课堂的“统、独、死、费”的特征严重束缚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要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充分发挥独创精神的空间,就必须由教师来创设思维活跃、畅所欲言的环境氛围。学生提出创新想法必会承担错误的风险,紧张或不够宽松的课堂环境会造成学生“启而不发”或“沉默不语”的状态。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的思维趋向活跃,并对学生所犯错误具有高度的包容精神。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态度。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创新性人才的培养直接关系到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创新性人才既要有良好的记忆力。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很强的思维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既要有很强的智力与能力,又要有独立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既要敢于冒险、敢于竞争,又要善于与人合作;既要有丰富的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实践与操作能力。在传统教育思想支配下,一个循规蹈矩、只会死记硬背、缺乏主动学习精神的人很难成为创造性人才。自主学习的本质要求是使学生学会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教师能够创造性地教学。自主学习理论从根本上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学习。

(五)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和营造宽松的教育氛围。教育在学生多种潜在发展可能性向现实发展确实性转化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为学生发展提供各种舞台。要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潜能差异,不提倡用单一的学业考试成绩来评价和管理学生。应营造出民主、和谐、宽松的教育环境,这是实施创新教育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

四、创新教育在理工科教学中的实践

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如何使所学的理论真正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是我们实践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学生花在实验室的时间相对较少,大部分实验都有现成的实验指导书,学生只是“按部就班”地做,一旦出现问题,就茫然不知所措。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多开设设计性、综合型实验,这对于提高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学习兴趣是科技工作者的基本素质要求,是激发探索欲望和深入研究的起点。但传统的实验方法把学生限制得太死,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力和积极性,致使不少学生对实验课不感兴趣。所以开设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要改变过去“照方抓药”的实验方式,使学生掌握实验的主动权,从而认识到它的实施过程也就是巩固理论、扩展知识面、开发智力的过程。它使以往所学的知识在紧张的思维设计和巧妙的具体应用中得到升华,并使学生在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难题中得到乐趣。

(二)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改变了传统实验方式,教师只给出一个任务。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实验,整个实验过程包含了硬件的制作和软件的开发。学生可以共同讨论、处理调试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有些问题是课堂教学尚未涉及且有相当难度的问题,但经过实地观察、讨论分析、反复试验,问题得到了解决,达到了有机地将理论和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起来。正如学生所说,刚接受任务时真不知从何人手,后来在教师的精心指导和自己不断探索中顺利地完成任务。通过这样的实验,原来十分抽象、模糊的概念变得实在、清晰,原来支离破碎的知识变成了有机整体。这实际上是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反复提升的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工作态度,有利于开拓思路,发展创新精神。

(三)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开设对教师也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师资水平的提高。首先,学生提供的设计方案、具体实施方法可谓“五花八门”,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全面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才能从容不迫地给予合适的评价。其次,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学生为了赶时间,动脑思考较少,在实验中只充当配角,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也较少。开设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则不同,一切都要学生自己动手,学生会遇到许许多多的现象,提出诸多的问题,有些是教师从未遇到过的。这就要求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不断充实自己,以解决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从而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

实践证明,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极大提高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由于实验内容接近工程实际,基本技能训练范围很广,培养了学生将科学知识付诸工程实际的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收到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