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高校 重点实验室 管理方法 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1 目前重点实验室管理运行上存在的问题

(1)研究队伍相对薄弱,优秀科研人才缺乏。很多高校属于教学型高校,此类高校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需要从事科研,还有繁重的教学任务,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科研效率。而且相对于研究型大学,其科研人员待遇较低,科研条件差等种种因素的影响,缺乏对高层次科研人员的吸引力,因此出现了人才匮乏的不利局面,使得重点学科得不到充分体现。

(2)缺乏相对独立的人事权、财务权和资源管理权。高校的重点实验室大部分是由本校优势学科通过整合后申请立项而建立的,通常没有独立的人事权,实验室研究人员大多是兼职的,所以很难和研究型大学一样形成强大的科研团队,这给重点实验室人员管理和日常运行带来了很多的不利影响。同时, 财务一般由学校统一管理,这使得重点实验室在项目经费收入和支出等方面很难调配,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竞争和联合机制的实施。

(3)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实验室人员积极性不高。目前重点实验室管理上存在的各种问题,缺乏一定的物质奖励与精神激励来鼓励研究人员,也没有有效的激励措施来增加实验室的凝聚力,使得大多数的研究人员处于较松散和消极的状态,严重影响了科研效率和实验室科研成效。因此培养全体实验室成员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实验室的科研实力,完善激励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2 如何有效提高重点实验室管理水平

2.1 健全集体领导决策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制度

(1)重点实验室建设领导小组,包括分管科研的高校主要领导、共建双方法人、科技部门领导和重点实验室主任等。主要职责为负责审定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方针、发展战略、机构设置、经费使用等。(2)建设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规划、管理制度的制定及管理考核工作。(3)设立综合办公室,配备重点实验室专职秘书。主要职责是处理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的运行管理维护、科研项目管理等事项。(4)实验室按照研究方向组成由责任教授、研究人员、研究生三个层次构成的团队。构建开放式公共实验平台,支撑各个方向团队的科学研究。

2.2 实验室精细化管理

(1)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实验室主任负责实验室的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研究生培养、财务管理等工作。重大决策按民主集中的原则,实行由实验室主任、副主任和各方向责任教授组成的主任会议制。(2)严格绩效考核。实验室实行目标管理,由建设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实验室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建设管理委员会组织考核组,听取实验室主任年度工作报告,根据实验室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进行考核和评估。(3)基础台账须建立健全。为了有效地促进实验室管理和运行,重点实验室应建立规章制度、仪器设备、工作简报、科技成果等各类台账,内容必须完整,记录要详细。

2.3 科技资源的共享和规范化管理

实行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共享,并通过专业网站向社会开放及服务信息,逐步建立完善开放运(下转第183页)(上接第162页)行工作台帐和统计报表制度。重点实验室实行“走出去引进来”的方针,在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科技平台建设,科技人才的培养,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等多领域,与科研院所、地方企业全方位地展开产学研合作。实行资源共享、有偿服务、成果共享的运行管理体制

3 如何科学构建重点实验室运行机制

3.1 树立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

依据上级部门关于高科技产业发展技术纲要的文件精神,围绕重点实验室研究领域的重大共性科技问题和技术需求,构建科研平台,为该领域组建一支稳定、高效、创新的国内一流科研团队,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与管理机制,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为该领域提供理论和关键技术支撑,研发急需的新产品,为此类行业培养和储备科技人才和领域专家,将重点实验室建设成为行业特色明显、国内技术一流的技术创新基地、新产品研发基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3.2 建立有效的竞争和激励机制

实施有效的激励措施是实验室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实验室研究人员在聘期内工作突出者,除享受学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供的工资、保险、福利待遇以及必要的生活和办公条件外,其岗位津贴在学校各级岗位津贴标准基础上适度上浮,同时享受成果业绩奖励。实验室设立学术交流专项基金,用于资助科研人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或到国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进行中短期学术访问、进修。优先推荐实验室骨干进入国家、部省级各类人才培养计划。此外,我们还要坚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不断推行薪酬改革制度和完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同时,实验室要切实做到尊重人才,信任、关心、爱护实验室成员,使他们产生归属感,激发其奉献精神和工作热情。

3.3 开创校企合作的新模式

积极探索校企交叉共建重点实验室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模式,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通过教学与生产的结合,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从而有效实现高校教育及企业管理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一方面为学校的专家学者进一步的学术交流与沟通提供良好的平台,提高自身科技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提高了企业研究人员的技术水平。

4 结束语

高校重点实验室是国家和地方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和学术交流的基地,保持重点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高校建设和地方乃至国家的科技进步。本文结合我校重点实验室的发展情况,对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进行了思考和总结,认为完善良好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是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前提,团队建设及深度的技术交流是实现协同创新和合作共赢的关键,精细化管理是重点实验室有序规范发展抓手和保证。

参考文献

[1] 科技部,财政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管理办法[Z].科技部,财政部,2008:8-29.

[2] 万伟平.国家重点实验室运行与管理现状研究[J].广东科技,2006(1):44-46.

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开放实验室;运行机制;创新;计算机

国家教育部提出的高等院校自主学习中心的建设规划,涵盖了高校课程资源建设、课程体系建设、信息化平台建设等方面。因此,单一性的多媒体实验室、计算机开放实验室与信息化课程体系建设的结合应用势在必行。建设高校公共基础信息化教学的综合性计算机开放实验室,研究其运行机制,对培养综合型高素质现代化人才具有积极意义和重要作用。

1高校计算机开放实验室现状

计算机开放实验室长期应用于计算机公共基础类课程的实践教学及学生在非教学时间段的上网等,这种使用现状不论在实验教学、设备利用和实验室管理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

1) 实验室开放模式单一。

问题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其一,缺乏面向不同类别公共基础课程的综合性开放实验教学平台,许多课程没有向学生提供网络自主探究的实验环境。其二,缺乏可靠、有效的公共课程数字化考试系统平台。除少数学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采用无纸化考试系统外,其他公共基础课程仍然采用传统方式进行学习评价,缺乏向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测试和评价的系统平台。其三,开放性实验教学过程缺乏有效监控和质量保证。教师对实验过程的监控难度大、学生实验数据保存困难,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2) 实验教学资源利用率低。

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实验室功能单

一、分散设置、封闭管理、各自为政、资源浪费。许多高校的语言实验室都采用“硬件终端+PC”的解决方案,价格昂贵。但由于其专业性较强,功能单一,多数时间闲置,设备的利用率很低。另一方面,面向全校的计算机实验室没有建设满足语言教学的学习环境,而其他公共基础课程缺乏满足需求的自主学习环境和实验环境,教学改革也难以真正落实。其二,各实验室系统的数据不统一,无法实现有效地开放和共享,实验教学内容、实验课程安排、学生学习状况和设备使用状况等都不能及时在校园网上查询。

3) 实验室管理体制比较混乱。

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在设备资源管理上,高校的公共基础类实验室基本是由各专业实验室直接管理(如计算机基础由计算机学院实验室管理、公共英语由外语学院实验室管理等),而不是由统一的管理中心管理。这样就不能对有限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学资源。其二,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实验室人员的知识层面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在使用信息技术开发资源,信息技术与实验课程整合等方面不能充分发挥专长,积极性也难调动。

2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

上述现状制约了实验室的开放力度,也制约了高校公共基础课程信息化教学的发展进程。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认为首先应在现有计算机开放实验室基础上利用校园网络,按照教学需求设计不同层次和内容的系统平台;规划、整合实验教学资源,优化实验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实施全新的管理运行机制,并为实验教学过程提供良好的环境和管理支持,最大限度地加强实验室开放力度。

1) 构建基于校园网的多层次、多功能、一体化开放实验平台。

为了实现计算机开放实验室从单一性向综合性的转化,就必须将计算机实验设备资源、实验课程资源有效整合,构建一个满足高校公共基础课程的开放性综合实验平台,即基于校园网的多层次、多功能、一体化的开放实验平台,如图1所示。

多层次、多功能、一体化的开放实验平台从层次上划分为校园网资源平台、局域网资源平台和本机资源平台。本机资源平台是开放实验室最下层,直接面向用户,包括公共课程开放实验室教学用机、各种实验系统和应用平台;局域网资源平台是开放实验室的中间层,是最具个性特征的平台,包括开放实验室管理系统、网络考试管理系统、学生存储管理系统、实验课程管理系统、教学监控管理系统等;校园网资源平台是高校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最大门户,是开放实验室的最上层,具有共性特征。

2) 建立计算机开放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

计算机开放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要能够全面自动化地管理机房设备状况、机房上课状况、机房开放状况等,确保实验室安全、可靠、高效率地运行。因此,在设计并建立管理系统时,需要设计自动收集、处理和实验室运行的各项数据,如全校各门课程的实验教学情况、学生实验基本情况、各种实验课程开放情况、各个实验室设备使用情况等,并对收集的各种数据进行分类统计,以便获得设备利用状况和实验教学状况的分析报告。

3) 建立实验教学监控系统与评价系统。

建设了面向全校的综合性计算机开放实验室以后,开放式课程与开放式实验教学的监控体系与评价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必须建立实验教学监控系统与实验教学评价系统,将实验的过程性评价作为一种监控、记录、收集和分析学生实验行为及轨迹的手段,把评价活动“嵌入”到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同时,在计算机开放实验室建立无纸化考试系统公共平台,实现评价内容和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实施情景化和评价方式多样化。

4) 建立统一的管理体制。

管理体制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制定实验室管理工作目标及其体系。从高校公共基础课程整体需要出发,对各实验室功能进行重新认定并合理布局,实现实验室统一使用、设备统一管理、实验人员统一安排的新型管理机制。其二,实验室实行教育超市的开放运行模式,在时间、资源、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实现全方位的开放。其三,实验室人员实行定岗定职、责任到人制度,对工作效果实行量化或准量化管理,充分调动实验室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科研创新积极性。

3改进实例和效果分析

从2006年6月―2008年10月,我校计算机中心申报并完成了重庆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项目“多校区计算机实验管理运行机制及信息支持系统研究”和重庆理工大学实验基金研究项目“网络数字化多功能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建立了基于校园网的多层次、多功能、一体化的计算机开放实验平台,自主开发了计算机开放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在重庆市高校率先实施了机房的实验教学过程的自动监控、记录和管理以及实验室开放过程的自动监控、记录和管理。2009年又申报了重庆市高等教育改革研究项目“开放实验室运行机制的创新研究”,完成了大量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改进后的计算机开放实验室具有如下特征:

1) 有效提高实验教学资源利用率。

计算机开放实验室实现对分布、异构实验教学资源的交互操作和共享,使实验教学资源高度集成,降低教育运行成本。除校园网提供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外,局域网还提供各种实验教学应用系统、网络考试管理系统、学生磁盘存储系统、多媒体教学管理系统等。学生实验教学用机可根据不同课程需求进行系统平台分类。通过对整个实验环境的网络连接和优化配置,教学资源由单一性、封闭性、重复性、分散性向综合性、开放式、共享型、多功能、高效益模式转变。

2) 有效改进实验教学监控和评价。

计算机开放实验室的实验教学监控和评价内容如下:(1)有效记录实验过程,统计并分析实验教学状况;(2)通过多媒体数字化多功能教学平台实现教师的广播、监控、演示等操作,辅助学生完成课程的学习和实验;(3)利用Microsoft ISA(Internet Security and Acceleration),对学生上网及内容加以控制,保证实验活动的顺利进行,引导学生学好用好网络教学资源;(4)学生存储系统提供高效、安全、方便的数据存储空间,实现教师对学生实验数据的调用和实验过程的监控,有利于过程性评价;(5)无纸化考试系统公共平台实现课程评价的数字化和自动化。

3) 全面的自动化管理加强实验室开放力度。

计算机开放实验室全面自动化管理的主要表现如下:(1)建立基于校园网的开放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实现计算机实验课程的全面开放;(2)所有学生实验设备均与中心控制室联网,实现实验过程的自动控制、记录和管理,减少对人的依赖;(3)实现基于校园网用户的实验数据查询和统计,如实验课程安排情况、实验考核情况、不同实验室开放情况等,并提供教学资源使用效益分析报告。

4结论

创新型计算机开放实验室以现代教育价值观为指导,打造出学习、发展的实验室团队;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支撑,构建一个多层次、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开放实验环境;以搭建学生数字化学习和自主实验平台为手段,营造校园浓厚的学习氛围和特色文化,促进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内涵的拓展;使用管理和技术手段,实现高校计算机开放实验室的全面开放。

Exploration on Computer Open Lab Innovation Mechanism in Colleges

LI Tian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ongqing 400054, China)

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范文第3篇

专业化实验室建设

1.基础实验室的建设。基础实验课程的教学是整个实验教学体系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构建整个化工类制药工程专业知识的基石,是初步树立与培养工程思想的基础与必要环节。基础实验课程的教学不仅直接影响了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而且也是学生进一步深造的基础。对于基础实验室的建设,我们采用资源整合,资源共享的原则来进行建设。按一个或多个相近的一级学科来组织基础实验课程体系。将化学工程、环境工程、制药工程3个学科的专业基础实验课程体系进行整合。这样有利于资源配置,避免了实验设施的重复投资,提高了实验室设备的利用率;同时也集中了师资保证实验教学质量,也便于实验室的管理。

2.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在学校投入建设经费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目的地购置一批先进的实验教学仪器设备,提高专业实验室承担科研科科技创新实验的能力。同时按照某一个或几个二级学科来组织专业实验课程体系,使实验内容涵盖药物化学、工业药剂学、天然药物化学、制药工程原理、工业药物分析等核心课程,在专业实验课程体系中以综合型、设计创新型实验为主,主要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围绕着使毕业生能够从事新药研发、药品管理、生产、检验与分析等方面的工作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加强实践能力的训练,使学生能够用工程的观念去分析判断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或问题,达到能够精通化工类制药工程专业某一领域的实验技术问题。

3.实习基地的建设。实习基地的建设主要是化工类制药相关的企业,能够为学生提供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实践环境。学生在实习基地通过对有关设备及工具的使用,掌握化工类制药工程专业相关仪器设备的操作技能并熟悉其原理、结构和性能等,为以后走向社会参加相关的专业技术工作打下了基础。通过实习基地的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解决生产实践和工程项目中实际问题的技术及管理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群体沟通技巧等个人综合素质,陶冶了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

体制与管理

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与健全的管理制度是实验教学有序、高效、高质量进行的保障。我们在参考同类院校的实验室管理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本专业特点,制定了具有化工类制药工程专业特点的实验室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

1.管理体制。(1)实行实验室主任负责制,实验室主任由院长兼任,人、财、物统一管理与调配,达到“真正”资源共享。(2)实行人才流动、竞争上岗、定期考核的管理机制。(3)组建了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本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规划、实验教学和管理工作。(4)成立了实验教学督学委员会,负责对实验室主任的考核,监督和检查实验教学过程和教学计划的落实情况,组织实验教学质量评估。

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实验室建设;实验室管理;

中图分类号:O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3-0254-01

高校实验室作为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场所,不但肩负着高素质人才创新能力、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培养的重任,而且也承担着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以及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使命[1]。就目前教育状况来看,结合各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情况、高校毕业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以及社会用人单位的反映来看,高校实验室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诸如,实验室基础设施和硬、软件建设陈旧落后;实验室管理体制不健全;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力度不够;实验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等[2]。针对目前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文中就如何加强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室科学化、规范化以及信息化管理水平,提升教学质量等问题提出了对应的解决策略。

(一)国内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现状

关于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方面的问题,国内高等教育研究者以及高校教学管理者分别就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从不同角度展开了研究。如,赵永俭[3]等在论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中,着重探讨了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建设内容以及建设方法,提出了实验室建设总体规划的四个模式以及关于重点实验室的激励机制。李萍等[4]在高校实验室建设方案研究中,分析了实验室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人才培养为目标,面向社会企业发展需求,建设集教学和科研于一体的特色实验室,基本形成以人才培养兼顾教学、科研以及对外技术服务的实验室建设指导思想。邬锡琴[5]等在全面加强实验室建设的重要举措中,探讨了现行高校实验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强化实验室建设的主体地位,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实验室管理体系,加强实验室技术队伍建设,统筹规划,优化实验资源配置,强化特色实验室建设等措施。

(二)实验室建设与管理设存在的问题

通过搜集调阅文献资料,结合自身院校实验室建设情况,发现各高校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上存在诸多共性问题,具体如综述如下:(1)实验教学主体地位不明确,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和“理论教学为主,实验教学为辅”的教学方针,致使实验教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②资金缺乏,实验室设备陈旧落后,配套设施不齐全,无法有效发挥其综合效能。③实验室现有管理体制与评估机制不健全,实验室管理体制尚未制定科学的统一标准,缺乏规范化管理。④实验室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缺乏实验专职教师,无法形成有效的实验技术队伍梯队。⑤实验室管理分散,实验教学资源不能共享,造成实验设备资源浪费,导致实验室利用率偏低[6]。

(三)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采取的策略

1.更新建设理念,加强实验室主体地位

着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高校实验室人才培养功能日益凸显,高校实验室管理者应提高认知能力,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观念,建立融知识传授、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素质教育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新理念,深刻认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关系,加强实验和实践教学改革。

2.加大实验室建设资金投入

在实验室建设中,高校可以采取“立项审批、集中投资、重点建设、招标采购、效益评估”的方针,建立长久有效的资金投入机制。针对特色专业,要提高层次,加大对重点实验室建设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对于基础专业,要强化基础实验室建设,拓宽职业口径,突出重点,以确保资金得到有效配置。

3.完善管理体制,促进实验室科学化、规范化管理

就完善实验室管理方面,目前多数高等学校都在不断推进改革,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形成了不同的管理模式。但就总体而言,在管理体制、创新机制、管理机构和制度建设等方面仍有待加强。另外,要理顺实验室管理体制,创新实验室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实验室管理制度,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实验室的功能、作用和效益,确保实验室能够高效运行。

4.创新管理方式,积极推进实验室信息化管理

鉴于互联网在实验室管理系统方面所具备的技术优势,为实现实验室信息化管理,高校首先要搭建结构合理、功能齐全、性能优越且能与实验室相融合的信息网络平台。可根据自身发展规划及专业设置情况,重点引进或自主开发适合适应性强、功能完备以及性能优越的管理软件。高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实验室管理信息化工作,学校要不断加强和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信息化管理的长效培训机制。

5.加强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

为打造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的实验教师队伍,高校要更新教育观念,完善培训制度,制定奖励政策,完善激励机制,具体工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理念,高度重视实验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实验教师在学校办学中的地位;②通过定编、设岗、招聘、竞争上岗等多种举措,改善实验教师结构,形成合理梯队;③制定奖励政策,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实验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7];④创新考核机制,制定科学、有效的考核制度,使专业技术评审工作常态化。

6.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实验室资源整合与共享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方面普遍存在实验室规模偏小、重复建设、管理分散、职责范围不明、实验设备利用率不高、实验室功能和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等不良现象。为优化实验资源配置,实现资源整合与共享,高校要理顺实验建制,调整实验结构;强化基础,提升层次,增强实验室建设整体实力;统筹规划,充分整合,合理设置;要勇于打破条块分割和资源垄断格局,加强跨学科教研室沟通,实行开放性、协作性管理模式。

(四)结语

实验室是高校教师从事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是培养创新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场所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视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积极探索与实践,统筹兼顾、合理规划、深化改革、优化结构、创新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实验室资源优势,提高实验教学水平,为创新人才培养、创新型社会的建设以及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杨宇科,杨开明.加强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0):204-206.

[2] 苏继来.黑龙江省高等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09.

[3] 赵永俭,汪春华,朱西桂.论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22(3):105-106.

[4] 李萍,胡文胜.高校实验室建设方案研究[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7,23(4):125-126.

[5] 邬锡琴,胡敏.全面加强实验室建设的重要举措[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4):154-156.

[6] 白志学,刘淑云,马滨基,等.实验室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8):95-97.

[7] 朱健平.实验室建设的关键是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10):81-83.

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范文第5篇

1.1体制改革

经过多年教育教学体制的改革,我校实验室管理体制从旧的以教研室为主体的封闭式体制中逐步解脱出来。按照实验教学手段、授课方式、使用仪器设备相近的原则,在资源共享理念的指导下,撤销了原隶属于各教研室的实验室,对基础医学实验室进行了科学优化整合,组建了(除解剖、免疫实验室外)机能中心实验室、形态中心实验室和科研中心实验室。初步解决了实验设备低水平重复购置、实验室规模小利用率低等问题。

1.2初步成果

实验中心的建立,初步实现了“学科融合,资源共享”的目的,逐步开出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如:机能中心开出由生理、病理生理、药理学组合的综合性和设计性的人体机能实验项目,实现多学科实验内容融合、仪器设备的共用;形态中心在近年学校扩招,实验室容纳面积紧张的情况下,极大地发挥了实验室共用的作用,不但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也提高了显微镜的使用效率。实验中心的建立有利于建设开放型的综合性实验中心,适应了学科渗透、跨学科的科研工作。如:2006年以来在大学生中开展了科研训练计划(SRTP)的活动,已有上百个项目结题,全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参与科研工作的能力。又如:学校省级以上各级别科研项目中标率逐年上升,仅“国家自然基金”课题近几年就中标近百项。另外,实验中心的建立也有利于实验技术的更新和实验室的科学化管理。在一体化的管理机制下,也有利于形成实验技术队伍的群体优势和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

2建立科学合理的基础医学实验平台

实验中心的建立虽然为我校实验室管理体制的改革打开了突破口,但除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实验室整合开出“人体机能学”课程,真正实行了实验内容课程化,实现了实验教学手段、授课方式、仪器设备共享外,其它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并没有克服学科化的弊端。虽然实验室合并到了实验中心,可是实验教学仍然归属于某一学科,教学的内容还是围绕着学科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项目中单一学科性的多、跨学科综合性的少;验证性的多,设计性、创新性的少;传统经典的多,现代先进的少;内容分散、重叠和封闭,甚至出现学科间的内容重复[1]。以上问题的解决只有从实验室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进一步改革创新,建立科学合理的基础医学教学、科研及开放的实验平台,以适应高技术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

2.1教学实验平台的建设

实验教学是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实践环节,是高校实验室的主要任务之一,因此,建设科学合理的医学教育实验平台,在现代医学高校教育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们根据基础医学实验课程化模式的思路,按照学科及实验手段相近、内容及仪器设备相似的原则,对现在的基础医学院(包括形态、机能中心)的实验室进行整合、重组,形成几个独立的中心实验室:

2.1.1将人体解剖学实验室和基础医学院‘人体生命科学展览馆’整合组成“解剖学中心实验室”。

2.1.2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实验室整合组成“机能学中心实验室”。

2.1.3将免疫学、生物学(包括遗传学)、生物化学实验室整合组成“分子医学中心实验室”。

2.1.4将组织胚胎学、病理解剖学实验室整合组成“形态学中心实验室”。

2.1.5将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实验室整合组成“病原生物学中心实验室”。五个中心实验室构建成为一个较为完善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和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平台。

2.2科研实验平台的建设

高等学校实验室担负着培养人才和出科研成果双重任务。要培育高质量的科技人才和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离不开技术装备先进的实验室这个教学、科研基地。因此,在创建基础医学实验平台过程中,科研实验室的建设在高等医学院校显的更为紧迫和重要。

2.2.1科研中心实验室

相近专业以功能为主设置科研中心实验室:内设机能学研究室、形态学研究室、免疫学研究室、分子生物学研究室、电子显微镜室等;配置先进的分析与检测实验仪器、配备专门的实验技术人员。由学院直接管理,承担研究生的课题和校级以上重大基础医学科研任务。

2.2.2大型精密贵重仪器实验室

配置现代医学高、精、尖的仪器设备,以仪器设备功能、用途设置实验室。这种实验室由学校直接管理(或院、系托管),配备专门的技术人员,实行仪器设备专管专用管理方式。对内承担重大科研任务和研究生的课题;对外向社会开放,利用高校高技术人才、高精尖设备,解决医疗(生产)上的技术难题;与其他科研单位横向联系,攻克基础理论研究难关。

2.2.3专业教研实验中心

建立起介于教学实验室和科研中心实验室的“中间科研平台”,即专业科研实验室。主要包括因中心实验室的建立,现已不承担主要实验教学任务的教研室的实验室。当然,这类实验室建设应该是相近专业,根据其功能、用途,重新组合。决不应该是原来教研室实验室的“拷贝”和“翻版”。用于相关教研室:教学教研工作、专业技术工作(实验研究、标本制作等),以及教师、研究生和有创新要求的部分高年级学生的初期科研场所。

2.3开放性实验平台的建设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高等学校实验室的定义不再仅仅是进行实验教学活动和科学研究的场所,而且还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实践的重要基地,开放性实验室的建设,是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实验室开放的模式包含开放的对象、时间、内容3个方面:

2.3.1实验室开放的对象

一是对内向全校本科生开放各类教学型实验室;向大三以上高年级学生开放专业科研实验室;向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在校研究生开放校、院各级科研实验室(包括精密贵重仪器设备)。二是对社会开放:如组织中、小学学生参观‘人体生命科学展览馆’,促进医学科普教育。对医院及科研单位开放,以促进科研项目的合作,增加技术和学术交流,多出科研成果。这样即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又增加了经济收益,增强了实验室发展的后劲。

2.3.2实验室开放的时间

一是全天开放:如人体解剖学、病理学和人体寄生虫学等陈列在学院‘人体生命科学展览馆’及中心实验室走廊的大体标本,在进一步做好展板、电视演播及多媒体演示厅建设的基础上,在不影响学校教学安排的情况下,适宜采用全天开放自主学习模式,学生可以随时到这些实验室参观学习。科研中心(包括精密贵重仪器及各专业)实验室在专管共用的原则上实行全天开放。二是定时开放:如组织学、病理学、人体寄生虫学的玻片标本,部分学生在实验课中没有理解和消化;需进一步在实验室用显微镜观察复习的,适宜采用定时开放学习模式,相关课程利用课外及休息日定时开放。三是预约开放:机能实验室、分子医学实验室及微生物实验室,适宜采用预约开放的模式。学生可根据实验室列出的的实验内容和仪器设备条件,向相关实验室提出申请,由实验室安排。

2.3.3实验室开放的内容

根据实验大纲及实验室条件,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一是必修实验内容的开放,以实验大纲要求的内容为主,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与培养。二是选修实验内容的开放,以实验大纲以外的内容和综合性实验为主,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三是自选实验内容的开放,以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设计性和探索性实验为主,注重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3基础医学(教学、科研及开放性)实验平台

的建立使实验室的建设迈向科学、规范、高层次发展的轨道能够更好地实现实验教学课程化,克服现行的实验教学归属于某一学科,教学内容围绕着学科理论进行的弊端。把原依附于学科的实验课独立出来建立一门独立设置的实验技术课程,逐步完善实验课程体系,形成如“机能实验学”、“形态实验学”、“病原生物实验学”“分子医学实验学”等实验课程,使实验教学的内容建立在新的水平上,按照课程目标的综合技能需要设计实验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由单学科、低水平向多学科、整体性、高平台转变,实现基本技能与新技术以及与科研项目的有机结合[2]。基础医学的系统性、整体性教育得以加强,有利于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开展。多学科实验室整合为一个基础医学实验平台,使我们重新认识和构建验证性实验、技能训练型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三大模块。长期以来由于实验教学的从属地位,现行的实验项目中,为理解和验证相应的理论而设置的验证性项目较多,这不仅在时间上大量的占用了实验空间,而且所开的实验项目大都陈旧过时。实际上,对已经定论的理论再进行单纯的实验性验证没有更多的实际意义,完全可以在各类综合性实验过程中加以证明。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技能训练型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拓宽了知识面和综合设计性实验范围,比如,将生理、病理生理和药理三个学科的内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多学科综合性的实验项目,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观察、认识人体机能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拓宽了知识面和综合设计性实验范围,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学生综合技能的提高,更快地适应基础医学实验技术发展更新的步伐。在医学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现代分子医学技术已经渗透到生物化学、生理学、免疫学、病理学、药理学及病原生物学等基础医学主干学科的各个领域;实验技能要求学生掌握动物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主要技术:包括提取分离技术、观察测量技术、测定分析技术等;在分子医学的技术平台上,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界限都已经变的模糊[3],各种新的实验方法和技术快速引入,也都使得医学实验技术的进步正在从单一学科、单一技术向跨学科、多学科和综合技术发展。通过实验室的重组整合、实验内容的交叉重组,才能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些先进技术和方法,适应基础医学实验技术发展更新的步伐。实验室的开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式”实验为“主动探索式”学习。部分医学基础课程如:解剖学、病理学等,主要是以认知性内容为主,学生在课内往往很难将所学知识当场消化,课后复习若无实物,仅凭书本的描述很抽象,效率也不高。实验室的开放为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外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场所,学生在开放实验室对照大体和切片标本的再学习,进一步了消化课堂所学的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际上也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延续。实验室开放有利于启迪学生探索精神,激发学生自主摄取知识的热情。

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开放实验室风险管理风险分析

随着本科教育评估体系中将开放性实验室作为一个评估指标,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都在进行开放性实验室的建设与探索,并投入到实践教学和科研当中。我院根据实际情况并结合学校倡导的柔性管理、弹性教学等改革方针,投入建设并推广开放性数字媒体实验室。但是,目前,我们对开放实验室认识有限,且开放过程中信息反馈滞后,真正做到实验室的全面开放不是一件易事。因此,针对实验室的安全措施研究也摆在了迫在眉睫的重要位置,对实验室风险的识别并对其进行控制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

风险管理是指如何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控制和如何规避风险。本文将利用风险管理理论来对我院开放性数字媒体实验室进行风险管理,主要包括资产清单、威胁/风险分析、加强风险管理(如图1所示),对保证开放实验室的安全与成功实施将具有重要意义。

图1风险管理过程

1 实验室资产清单

我院的开放性实验室数字媒体实验室在2010年结合学校倡导的柔性管理、弹性教学等改革方针,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开始投入建设并推广。该实验室主要由实验室管理系统、机房管理系统、门禁系统等部分组成。我院对外开放实验室有五个机房,每个机房均有工作站33台,空调2个,讲台前配有交换机、机柜、音响系统、投影仪等设备,总价值为五百多万。

2 威胁/风险分析

2.1 辨别威胁和弱点

开放性数字媒体实验室是在满足正常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利用现有的信息化系统,通过软件加硬件的模式,对我院全体师生免费开放,师生可以在无管理员的情况下,在开放时间内可以通过校园网或实验室门口的控制终端台进行查询、预约和使用;开放时间为从早上七点到晚上十点,包括双休日。自助式实验室存在的风险有:

(1)利用信息化系统实现无人预约开放,因系统的不稳定而导致的系列问题;(2)因无人管理产生的安全问题;(3)无人来预约使用产生的浪费问题;(4)教学外的开放造成的实验队伍如身体状况、能力、可能影响工作的压力等产生的相关风险;(5)开放政策变更或竞争产生的风险等。

2.2 风险分析

从上述我院开放实验室存在的弱点来看,风险可以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外部风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相对不可控,因此忽略不计。而部风险主要是在强化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基础上,通过技术性方法和完善内控制度的方法来化解与防范,而且对实验室开放的成败影响比较大,相对可控,因此,内部风险将是探讨的重点。

故障树分析(FTA)技术采用逻辑的方法,根据故障与原因之间的因果关系分解,形成树状结构,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开放性数字媒体实验室的内部风险可分为管理系统、管理体制、实验队伍、实验室、学生参与等风险。本文利用故障树分析技术对内部风险进行风险分析,可得如图2所示故障树图。

图2 开放性数字媒体实验室风险的故障树

(1)管理系统:我院开放性数字媒体实验室利用门禁系统和管理系统使得学生通过自助预约进入实验室。因此实验室管理系统的设计功能是否齐全、是否人性化、是否完善和是否稳定等将对实验室的开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管理组织结构:我院实验室实行从上到下负责制,实验室负责人、实验室主任、实验室教师分级管理、层层管理。从管理和安全的角度来讲,这种管理组织结构可能导致了限制实验人员的创新精神、实验设备或仪器共享存在障碍等。

(3)评价激励机制:实验室开放的管理制度缺乏激励实验教师、学生的机制,表现好的得不到及时的奖励,差的没有处罚措施,无法充分调动实验教师、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实验队伍:长期以来,实验教师在高校中的地位、待遇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改善,使得各高校实验队伍不稳定、结构不合理等。况且,开放实验室实验后,实验室工作将更为繁琐和紧张, 要求更多更全面,这对原本就有些先天不足的实验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直接影响开放实验室工作的全面展开。

(5)经费保障:实验室经费是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扩招和教学计划内课程和学生课外预约增多,以及实验室开放后进入实验室的人数和实验时间都将增加或延长,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损坏率、报废率和报修率也会相应增加。如果实验经费不足,将影响开放实验室的正常运行。

(6)设备配置和管理:随着实验仪器和电子产品的更新加快,实验仪器和设备很快就会落后,若不充分地提高实验室利用率将造成极大的浪费;若使用落后设备则无法满足教学要求。因此,实验室设备的配置和管理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开放实验室的正常开展。

(7)实验教学和管理手段:实验室开放是对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实验室发展的必然趋势。我院利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对师生进行开放,但却碰到学生寥寥、效果不好的尴尬情况。

(8)学生参与积极性: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实验室开放就成了空谈。我院实验室对外开放人气不旺,一是可能因为我们实验室位于的楼层较高,二是实验室开放的宣传力度不够,对学生缺乏一定的吸引力。

3 制定对策

开放实验室利用高科技手段实现无人管理、自助预约使用,因此,在整个运行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各类复杂的风险。这些风险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一个风险组合,一种风险可能会影响另一种风险或者可能同时发生。所以,有必要根据风险分析的结果制定对策对开放实验室进行全面风险管理。

3.1 加强信息化管理平台,运行监控机制

我院数字媒体实验室通过群管理系统实现开放实验室管理的无人化、网络化、智能化。通过该平台,开放实验室每天的预约情况、使用情况、设备运转情况均实时地体现在管理平台上,为开放实验室的评价、风险监控提供依据。

3.2 完善实验室管理体制建设和保障建设

鼓励实验室教师该积极参与和支持实验室管理体制的建设,发现并提出所有可能威胁实验室安全的因素。制定有效的规则,引导实验人员和学生的积极性,保证实验室真正的开放而非流于形式。同时,要加强实验室的保障建设。首先,实验室仪器设备配置应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高端性;其次,仪器设备的性能应满足实验室开放的需要。在经费保障方面,我校每年都有一笔费用作为实验室维护费;另外,鼓励我院教师积极申请学校实验室开放项目,带动教师、学生的科研。

3.3 健全实验队伍建设运行机制

实验队伍建设运行机制应坚持以人为本,学校要像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一样重视实验队伍建设,实行培养、引进、稳定、调整的方法, 完善实验人员结构, 建立一支技术水平高、结构合理、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实验队伍。

3.4 建立宣传引导机制

通过多种渠道建立有效的宣传引导工作,如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人员、分团委、学生会等人员宣传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有效利用开放实验室促进学习与生活;教师鼓励学生,利用开放实验室带动学生参与到自己的科研项目中等;同时,实验室的开放要与学校培养应用性人才的需求相吻合。

4 结语

数字媒体实验室的开放是一个新课题,需要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寻求新突破的过程。我院开放性数字媒体实验室已经历时三年多,随着我院领导对实验室工作的重视,将会有更多的师生关心和参与到实验室的建设、管理和安全中,我院实验室也将根据自身情况,落实实验室风险管理的要求,保证实验室持续改进,从而实现安全建设。本文也希望能给其它实验室的风险管理提供参考,提醒其可能忽略的潜在问题,能为提升实验室风险管理贡献一份心力。

参考文献:

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校; 实验室开放; 开放性实验

中图分类号:TP31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14-3724-02

Discussing my school's laboratory opening from the open experiment

HA Yan

(Lab Management Bureau of Bangbu College, Bangbu 233000, China)

Abstract: Laboratory open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experiment teaching reform. According to our college practice, the paper expounds such concepts as the importance, content, and management of laboratory opening.

Key words: college; lab opening; open experiment

1 引言

高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知识,更要有能力,包括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造能力。能力不是一种技能,不是简单的知识,技能和知识可以由教师传授,而能力是无法教授出来的。实验室是高等学校培养学生能力的最好实践基地,实验就是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

如何利用好实验室这个培养、吸收能力的基地是各高校面临的重大问题。近年来,各高校都在强调实验室资源的共享和利用率,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施开放式教学。实验室的开放,可以改变以往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内容的传统机械式的实验教学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许多高校对实验室开放,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提出许多新的观点。本文以开放性实验作为切入点,谈谈实验室的开放。

2 开放性实验与实验室开放的含义

2.1 开放性实验

开放性实验或者叫自由实验,是指学生不受具体教学内容的限制,自选自定开发型实验项目,独立或与他人合作设计、调试和运行的实验。这类实验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也正是因为有成功、有失败,才能更加深层次的了解所学知识,并可实际运用到实践的各种项目中去。

按照实验项目分类,一般可分验证性实验、提高(模仿)性实验、设计与综合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只要求学生按实验教程或指导书给定的明确、详细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完成实验,最终验证性地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或结果;提高(模仿)性实验要求学生根据具有参考性质的实验内容,改造或模仿设计出新的有关实验内容,以达到课程所要求的实验现象或实验结果;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

开放性实验是实验教学计划以内和以外的各种类型的实验,包括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外科技活动和课外科研活动等,最适合不同水平和能力的学生的个性要求,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习兴趣,真正实现学生是学习、实验的主体地位。

2.2 实验室开放

要为学生提供进行开放性实验的条件,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地选择实验项目、实验数量、实验时间,独立自主地进行实验,重要的一点就是实验室开放。

实验室开放包括时间和空间的开放以及实验内容的开放,[1]是指各类功能实验室在完成计划内教学、科研任务的前提下,利用现有师资、仪器设备、设施条件等资源,面向学生、教师和社会开放,提供实践学习条件。时间和空间的开放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验机会,是实验室开放的基本条件;实验内容的开放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实验室开放的本质要求。

3 实验室开放的必要性

3.1 从学校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应该实行实验室的开放

我校是一所以工为主的普通本科院校,主要是面向地方和行业经济,为工厂和企业生产经营第一线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2]培养出的人才应具有更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要更多的从事实践性环节的活动。实验室的开放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和实践锻炼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观念和意识,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作风、创新思维、创业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3.2 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出发,需要实行实验室的开放

在传统实验教学中,实验教师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主体,而学生则被动地接受知识和技能,实验时学生只要按规定的步骤,[3]机械地操作即可。开放性实验则把学生推到实验的主置,实验教师只在提供实验资料,解答实验问题等方面为学生提供服务。实验室开放给学生提供较大的创新思维的自由空间。学生可以自选实验课,自己选择实验仪器,自己选定实验方法和步骤,学生作为实验教学的主体,可以充分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3.3 从教学角度的改革出发,必须实行实验室的开放

实验室对学生开放、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的条件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客观要求。全校各级教学管理部门要充分重视实验室的开放工作。贯彻因材施教、讲求实效、形式多样的原则,鼓励和支持广大教师将科研成果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部分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并在指导过程中将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思想引入实验教学,不断提高实验教学水平。鼓励和支持学生积极参加开放式教学、科研和各类社会活动,有效利用和挖掘实验室资源条件,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充分发挥实验室在实施素质教育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4 实验室开放的内容

实验室对学生开放要结合教学条件和学生特点,确定开放内容。对于低年级学生,以训练其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为主;对于高年级学生,重在培养其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基础实验室应主要采取定时或预约等形式开放;专业实验室可采取部分实验内容开放、吸收优秀学生参加科研课题或由学生自选题目等灵活多样的开放形式;实习基地、各研究室应接受大学生课外活动小组、科研小组等进行专题研究、培训。

实验室对教师开放,以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为教师提供科研基地。

实验室对外开放,即面向社会各界开放,包括实验室接待外单位来院做实验,各企事业单位利用实验室人员和设备举办的培训班及技能训练班,科研机构在实验室内进行的科研与开发活动等,充分发挥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作用,提高实验设备的使用效率,让实验室直接参加国民经济建设、为实验室扩大经费来源,为社会创造财富。[4]

5 我校实验室开放的组织与实施

为使实验室的开放有法可依,我院制定了《开放性实验室管理办法(试行)》,规定了开放性实验室的建立、建设、工作程序和激励措施,从制度上保障了实验室的开放。

如何调动学生更多、更主动地进行开放性实验,这需要有一定的激励体制。开放性实验是由学生自选自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选择实验室拟定的实验室开放内容,也可自拟实验项目到实验室申请开放性实验,但并不是完全放任自流。每学期开学初,各实验室应将本学期实验室开放的内容、形式、时间和地点等信息报实验室管理处,由实验室管理处审核后统一汇总并向学生公布。为此,各实验室应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一定数量的、切实可行的、有自己特色的、具有创新意义的命题实验,积极创造实验室开放的条件。各实验室应根据学生人数和实验内容,做好仪器设备、材料等实验准备工作,并配备一定数量的实验指导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参与指导。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是实验室开放顺利完成的前提。为做好这项工作,应选拔具有奉献精神、责任心强、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渊博的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参加。各学科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应积极参与,对学生进行指导,对科研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指导教师应注意加强对学生实验素质与实验技能、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学生在完成实验项目后,应向实验室提交实验报告。实验室应及时做好批阅、总结和交流工作,促进学生实验个体或小组之间的沟通,分享实验成果和心得体会,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实验报告撰写能力。实验室应做好实验成果的收集和论文推荐发表工作。实验室管理处将定期对实验室开放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结果将作为学校对学院实验室工作和教学工作考核的内容,同时也作为审批实验室建设项目的重要依据。

6 实验室开放效果明显

长期以来,学校始终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精神放在重要位置加以重视,不断改革实验教学内容、管理体制与机制,努力提高实验资源效益,不断完善实验室开放工作。通过多年来实验室开放的实践,无论从时间、内容、形式及覆盖面等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实验室开放效果逐年提高,成效明显,主要表现 :其一,通过开放,极大地提高实验室利用率,基本实现实验室满负荷运转,少数实验室甚至超负荷运行;其二,通过开放,有效地促进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初步实现了管理有措施、制度有保障、运行有监督的较为合理的实验室开放管理与运行新体系;其三,学生动手能力得到全面加强。组织参加各类实验竞赛,是开放实验室的重要工作之一,是衡量实验室开放效果的标尺。2005年以来,我院学生参加安徽省大学生数模竞赛共获得了3个一等奖,8个二等奖,机电系学生在第三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安徽省赛区竞赛中取得三等奖;经管系学生荣获第四届“用友杯”ERP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安徽赛区本科组二等奖等一系列奖项。

7 结束语

实验室开放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客观要求。它涉及方方面面,我们只有在实验室开放实施过程中,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发挥实验室现有资源效益,激发学生的创新观念和意识,才能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孙正强. 浅谈我校实验室开放的实施[J]. 高教装备, 2006(1):62-63.

[2] 褚清松, 张翔. 实验室开放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轻工教育, 2006(2):40-41.

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范文第8篇

关键词:实验室 管理 设置模式 队伍建设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等学校实验室逐渐成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平台与人才培养的基地,为提高国家科技创新水平提供了强力支持。但是,目前高校在实验室管理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何通过机制体制改革,实现实验室科学化管理与资源优化配置,对进一步提升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中存在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多为分散式管理,即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依附于教研室或各院系,仅为一门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服务。这样的管理模式在实践中存在许多弊端。

首先,在实验室的初期投入和建设方面,基于分散式管理模式的特征,各专业的实验教学相对比较独立,致使各专业实验室之间在建设和管理上也相互独立、缺乏必要的有机联系,结果出现各专业实验室在建设过程中,多出于各自局部利益的考虑,使原本有限的经费被分割,不能充分发挥实验室建设资金的最大效用。比如,低档次实验设备重复购置,高精尖设备却受经费限制无法购置,经常出现同类仪器设备在某个实验室不够用,而在另一些实验室常年闲置的现象,最终导致专业实验项目内容无法充分开设,且实验项目的重复率低,实验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低。

其次,在分散式管理模式下,实验室是依附于各院系或教研室的,实验室房屋使用与实验材料经费的投入得不到优化配置,而是以“平均分配”的方式简单、粗放地进行管理。实验用房被低效率的分割,造成部分实验室长期闲置,得不到充分的利用。而低效不规范的实验室管理,也造成实验室低值易耗品消耗的增加,使得实验经费更加捉襟见肘。那么,如何改善实验空间合理分配,实验经费有效投入也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高校实验室体系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①实验室体系校内层次太多,内涵不清晰;

②现有实验室平台小而全、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配置分散、效益低下;

③功能相近的实验室重复设置,实验室调整整合的空间还较大;

④校级中心实验室内涵和功能急需调整与加强;

2.实验室管理调整方案

结合目前高校实验室管理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以下几点调整方案。

2.1实验室设置模式

提议实行校与院系两级管理模式。改变原有的由院(系)或教研室分散管理,向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的转变,除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或实验中心和大型仪器设备外,一般专业实验室归各院系管理。具体讲,在建立全校性实验室管理机构的同时,应考虑建设四个层次的实验室管理体系:

①组建校级基础实验中心。分管全校性的基础实验教学、基础实验室管理,把全校相同或相近的基础实验室合并,保证低年级学生的公共课使用。如东南大学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其中包括物理实验中心、电子电工实验中心、几点综合工程实验中心、化学化工实验中心等,同时这些实验中心还建立了各自的网络课程平台,实行开放式,实时管理,很有效的完成其基础实验教学功能;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也有类似的体系,高效的满足了学校的基础实验教学任务。

②整合学科(专业)实验室。把传统的、分散并附属于各教研室的专业实验室按学科归类,满足2—3年级本本科生专业实习需要。

③整合专业实验中心。与科研密切结合,组建多功能的实验中心,提供高年级本科生毕业设计、研究生及教师的一般性科研之需。

④组建重点实验室。以重大科研项目为依托,组建国家、省部级实验室,确保高、精、尖科研项目的攻关。

2.2实验室队伍建设

实验室建设的内涵也涵盖了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稳定队伍、提高素质、强化科学管理已成为实验室建设工作的当务之急。

长期以来,高校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竞争、考核、评价、激励机制不完善,导致实验室队伍管理工作存在较多为题,如部分实验室人员不安心实验室工作,实验技术人员、实验室管理人员严重缺编,实验室高级技术实验人员紧缺,实验室人员老化现象严重等。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多所高校实验室队伍的管理办法,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实验室队伍可以分成三个层次:①实验室管理人员主要负责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卫生仪器维护等基础工作;②实验室教学人员,主要针对基础实验室,承担基础实验教学任务;③高级科研人员,主要负责实验室相关项目研究及大型仪器的开发及调试工作。

其次,制定健全的人员引进及考核制度。避免出现高层次人才将实验室。

再次,完善实验人员培训及奖励机制。学校应该构建实验人员业务培训体系。有计划、有步骤、多渠道、多层次对实验技术人员培训,为他们提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机会。如实验人员上岗之前应该接受岗位辅导培训、中期采取定期培训、利用节假日到外地或外校进行专门培训、参观学习其他院校的先进经验、实验技术,掌握最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等。同时鼓励其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和科研活动,给实验技术人员开辟交流实验技术、经验的园地。另外,提高实验人员的待遇,提供合理的奖励制度,改善其地位题号其工作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习晓远.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成功之路[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1,18(5).

[2]孔斌,樊新刚,李学斌等.地方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探讨—以宁夏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08(10).

[3]危怀安,王炎坤.国家重点实验室运行机制问题与对策[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4).

[4]蒋红花,王焕斌.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3,20(4).

[5]王延乔,朱琪平,唐新安.综合实验室管理体制与建设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