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设计的美学特征

设计的美学特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设计的美学特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设计的美学特征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数字艺术 设计美学 人与物 功能与形式

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数字艺术在艺术文化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诸多艺术家以及设计师都竭尽全力通过数码“工具箱”来获得自身创作的新灵感。他们想要获得效果更佳的表现效果和创作途径,而且他们还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自己的艺术追求和理想。数字时代的快速发展高度融合以及协调了艺术设计者、艺术对象、艺术材料、方式和途径手段、艺术理念以及传达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各种艺术元素实现了互动,并使得表达出的新审美特质与传统的艺术特征存在着诸多差别。

一、设计美学内涵

(一)研究对象

在设计美学领域,它的研究对象涵盖了艺术设计所面向的总体范畴。通常情况下,它的范围涵盖了以下内容:设计产品所具备的美学性质,这囊括了设计美学的性质、组成、分类、艺术风格以及设计美学所蕴含的创造性、文化意蕴以及形式美等;设计过程中的美学事宜,包括在产品开发生产过程中设计师自身的地位和重要性,设计师所具备的艺术修养、审美理念和情趣、艺术特征、设计模式,与社会审美品味、科技、来自市场方面的需求信息、生产制作和形式法则等;在产品消费领域所要求的美学事宜,这就囊括了消费心理、文化、自身背景、时代流行趋势和风尚、民族消费心理和消费信息回馈等;部门设计美学包括了建筑、设计,环境设计美学;设计美学史,包括设计风格、设计心理发展史和部门设计史等。

(二)设计美学的中心问题

在设计美学领域,最为重要的三对关系是人与物、功能与形式以及主观创造性的产品设计与约束性的客观生产条件之间关系。

1.人与物的关系。这是美学立论的基础。在美学设计过程中,设计者艺术家的主体地位得到了高度重视。在产品设计过程中,人性化的艺术设计得到了充分体现,“宜人化”成为了美学艺术设计的根本原则之一。需要说明的是,尽管设计美学高度重视人的主体地位,然而设计美学不能将这种设计理念和设计思想变得过于绝对。对设计美学而言,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物的和谐是最高境界。

2.功能与形式间的关系。在设计过程中,对非艺术品来说,功能是它的本质特性,产品功能是实现功利的基础和根本。艺术设计与艺术创作存在很大区别,从根本上来讲是因为设计还要追求功利。设计出来的产品,除了用于欣赏之外,还务必具备某些功能,满足某些需要。功能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也不能过于忽略设计形式,这是由于形式还体现出了对产品本身所要求的精神需求,忽略了形式等于否定了人的精神需要。

3.产品设计的主观创造性与客观约束性的关系:产品设计和艺术创作存在着很大差别,艺术创作的自由比艺术设计要宽泛得多。艺术设计也有自由,但是和艺术创作相比,艺术设计的自由度要小得多。这就要求设计师不得不在艺术设计过程中面对和处理更多的客观约束,高明的设计师总是善于将客观约束转变为主观上的设计自由。

二、数字艺术与设计美学的结合和发展

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数字艺术时代,综合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当代设计艺术提供了新的创作工具、设计介质、设计行为的同时,也要求了对学科之间的交叉、综合。新的设计形式和设计方式打破了传统学科之间的专业界限,当代设计已不再局限于比较单一的学科专业范围内,而已经成为一种能够融合多种学科的载体。数字技术将图像、声音、文本、动画、音频等多种元素或形式进行整合,丰富或突破了原有的设计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提高了作品的感染力。

当代设计还越来越注重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当代设计者不仅从与之相邻的学科内获取知识,甚至从与之相远的学科领域去研究和探讨设计问题。传统的学科界线被冲破,行业间的界线也在数字空间中逐渐变得模糊,设计者需要越来越多的专业以外知识,电子学、艺术学、生物学、物理学、数学、天文地理、心理学、音乐、摄影等相关学科的成就被综合运用到设计中。

在以往的人类审美体验中,一种艺术形式往往只具备一至两种审美体验的特性。如绘画的意象感,音乐的沉浸感等。但是,数字艺术时代新兴设计形式的出现,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审美体验。如交互媒体设计、数字影像艺术、虚拟现实设计、新媒体艺术,这些设计形式基本都综合了文本、图形、图像、音乐、视像、动画等元素,丰富了人们的视听及互动感受,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数字艺术时代下的新设计形式则通常具备审美体验的多样性和综合性。如虚拟现实,虚拟现实具备“三感”特征,指的是沉浸感(innnersion),构想感(imagination),交互性(interaction)。虚拟现实的审美特征早已包含在“三感”之中,尤其是沉浸感。人类社会中的绝大部分审美体验都可以在虚拟现实作品中得到体现,是人类审美理想在数字化时代的综合体现。

此外,数字艺术时代特有思维方式,不同于传统设计特征中所体现出来的设计思维,也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具象思维。如网络的出现改变和促进了信息的传递,给人类提供了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同时也创造出一种新的交流方式。设计者可以在网络上跨地域进行协同创作,设计作品的主体和客体在一定意义跨越了空间。而在另一方面,这种类似于电影的假定性真实的思维方式,带来了设计精神及审美愉悦体验的超越,使主体与客体混淆在数字艺术中,获得了极度的和欲望的释放。

三、数字艺术时代的设计美学特征

数字艺术时代,数字技术的发展运用不仅对设计自身审美经验产生了冲击,同时也对设计主体客体间的面对方式进行了重新建构。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对设计表述方式、过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和变化,新的设计理念也持续不断地拓展了新的空间和社会文化、设计学科之间进行了重新的整合。

在数字艺术时代,设计表述方式、过程的重大影响和变化主要变化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作为设计主体的设计者认知与表述

互联网的出现导致了信息的膨胀,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认知效率。同时,技术信息及艺术信息的有效传播促进了边缘设计主体的衍生。计算机的操作才能加上艺术才能仿佛才是数字艺术时代的必须。软件版本的快速更新、新技术的不断涌现要求设计主体也必须不断地提升自我认知。一方面做到技术和艺术的完美结合,另一方面又要适应新时代下新的要求和挑战。

从传统手绘到数字手绘,从二维手绘到三维手绘,从单一手绘到全面手绘,设计表现过程中的表述方法对作为设计主体的设计者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及变化。无论是软件的进一步改良改进还是硬件性能的进一步攀升,都在强调设计者在自我的认知行为及方式上要加快速度。早期在印刷文明影响下成长的设计主体往往缺乏必要的设计应用软件操控能力,而专门从事软件开发运用的专家又缺乏艺术的精神,这是我们常常能看到的一种情况。

(二)设计客体认知结构的变化

数字艺术时代是一个读图的时代,是一个视像的时代。信息的膨胀无论是对设计主体还是客体都有着同样效果的影响,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海量的信息资源不可避免地造成设计客体的审美趋向复杂,另一方面也提升了设计客体的审美。并且,互联网资源共享的便利性改变了既往“劳动即有收获”的结构,大量的免费的设计资源、设计资料、设计理论能使更多的设计客体转化成设计主体,再加上计算机应用软件操作,俨然就是一个设计者。

另外,设计新形式的出现也构成了设计主客体的共同参与,许多诸如网页艺术设计、网络游戏等需要共同去构建一个整体。

(三)设计表述形式及技巧的进一步拓展

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软硬件也越来越适合设计表述,新的设计形式也随之不断涌现。同时,运用于设计表述的技巧方式也不断得到突破。从传统的二维空间表现,到设计者运用数字技术进行三维空间效果的表达,再到能将复杂的思维空间、动态空间直观而形象的表现出来,在今天似乎已经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在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必定会有更多的表述形式及技巧涌现。

(四)既有审美经验的攀升与忧思

数字艺术时代下设计介质、设计行为、设计工具等使得当代设计具有了区别于传统审美标准的新的审美形式。在新标准和新形式的诉诸下,又对数字技术有了更高的要求,感性的影响,理性的提升,而理性的形式又在不断招呼感性的内容。在严谨的审美态度下,设计者必须提高自我的审美注意。艺术的价值应是设计师富有的艺术才华和设计思想,只有重视创造性思维的拓展与能力的提高,才能设计出富有艺术魅力的有意义的作品。

设计的美学特征范文第2篇

关键词:视觉形象设计;本土化设计;美学形式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9-0048-02

一、现代企业导入VI系统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

现代企业的竞争较为复杂,一般的来说有资源和信息竞争,另外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就是企业的视觉形象设计,企业形象设计在企业之间的竞争中非常重要,它对外可以树立企业综合形象,增强企业品牌意识,对内可以提升企业的动力和凝聚力,为企业的综合发展打下强有力地基础。

企业可以通过VI系统的开发实现提升企业品牌形象的目的,对内征得员工的认同感,归属感,加强企业凝聚力,对外树立企业的整体形象,资源整合,有控制的将企业的信息传达给受众,通过视觉符号,不断的感染受众的意识,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广泛的认同感。

放眼目前世界上大多数一流的企业,都无一例外的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企业视觉形象系统,这些视觉形象设计的高度一致性,强大的视觉感染力增强了人们对企业的认同感,使这些企业能够在目前竞争激烈的商业战争中脱颖而出,无疑完善统一的视觉形象系统开发对企业的形象宣传更为有利。

我国珠三角很多民营企业由于国家政策的关系,能够在经济发展之初就很好的向国外优秀企业学习,借鉴国外优秀企业的发展之路,导入视觉形象设计系统,在企业的发展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对现代化企业早日与国际接轨,做大做强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二、珠三角本土校园视觉形象建设中VI系统导入的市场调研

珠三角作为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毗邻港澳和特区城市,经济上发展迅速,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为文化事业的繁荣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珠三角随着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大批民营私企为繁荣经济做出了比较大的贡献,民营私企发展到一定程度,产值和利润的上升空间就产生了瓶颈,投资方就必须从发展企业的文化入手,综合考虑开发和建设企业自己的CI 文化,从而使企业良性快速的发展。

私企VI系统开发建设作为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必须引起相当的重视。企业在开发VI系统前要做足市场调研工作,市场调研要设置好相关问题,将需要解决的热点问题通过设置问卷,讨论调查等方式来讨论清楚,将企业的经营理念通过各种宣传的手段广而告之,让其深入人心,取得消费大众的内心共鸣和认可,进而结合调研的结果综合考虑设计开发出一整套符合自身企业文化特色的视觉形象系统。调研工作还要注意调研采样的广泛性和代表性,能够客观真实的反映出受众对该品牌的心理预期和诉求。

珠三角民办高校大多都是由民营企业投资兴建的,企业无形当中不可避免的会把自己的企业文化以及管理理念带入高校的教育管理模式之中来,这些学校校园视觉形象的设计及开发必然要考虑投资方企业的经营理念及综合形象,其次该地区校园VI系统的导入还要充分考虑该地区的地域文化现象,最好吸收该区域的本土文化,大胆设计出既有本土文化风格又不脱离时代气息的视觉形象,这样才会设计及开发出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校园视觉形象系统来。

三、本土化校园VI系统建设及导入的方法

(一)注重研究本土传统文化及经济发展现状

本土化的校园VI系统建设必须注重研究本土的传统文化以及经济发展的现状。首先本土的校园根植于本土的地域文化圈中,其发展受到地域经济的影响比较大,政府政策的影响、校园地域环境的影响、本土招生生源及就业企业的影响,这些综合因素都会影响到一个学校的发展,作为民办院校这种情况更为突出。校园文化的建设不可能脱离本土文化而存在。以珠三角民办高校为例,珠三角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人杰地灵,独特的环境滋生了岭南文化,该地区的民办高校视觉形象设计最好要深入研究本地的民俗民风,挖掘本地区岭南文化的精髓,结合自身的办学理念和企业文化来开发视觉形象系统。其次该地区经济发展迅速,艺术设计产业在全国较为发达,港、澳、台开放的多元文化对该地区设计思潮冲击较大,他们的兼容并蓄的设计思潮传统也应该为珠三角设计企业所学习和吸收,在开发本土企业视觉系统方面值得深入探索。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现代经济的发展和本土文化的开发可以一起发展繁荣,这两种情况互相促进并不存在矛盾。

(二)VI系统的开发注重传承企业文化理念

一个企业的文化理念是该企业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良好的企业文化理念可以让品牌意识深入人心,大众对该企业的认可度广泛提升,给企业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企业视觉形象设计和企业文化理念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珠三角民办高校的视觉形象系统开发更需要渗透投资企业的企业文化理念,投资方自然希望能够在办教育的过程中把自己的企业文化理念带入到高校教育中去,进而起到宣传企业树立品牌形象的目的,以更好的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三)VI系统的开发要联系最新的科技手段和成果

传统的企业VI系统开发只注重丰富的企业内涵延伸,注重标志设计的高度辨识性,强调企业文化特色,其实这个做法比较片面,一个现代化的企业的发展和高科技的关系应该比较紧密才行,尤其作为以发展理工学科为主的民办高校更应该突出这一点,高校除了育人这个功能以外还兼有研发和传播高新科技成果这个功能,那么在其自身的视觉形象系统开发方面更要注意,寻求高端新颖的设计材料和一流的设计团队,注重视觉形象设计的多样化推广,要注重设计对象和其他产品的联系,让设计对象有较好的外延性和衍生性,在开发设计过程中注重学科的交叉性。

四、珠三角民办院校VI系统设计的美学形式特色(以广东科技学院为例)

珠三角众多民办高校大多都是由民营企业投资兴建的,它们承担着为该地区经济发展而培养各行各业人才的重要作用。这些高校大多数在开发现代化的VI系统方面做得还不够,很多只是拥有最基本的学校标志设计,在具体的应用设计部分做的拓展还很少,有的应用设计部分的使用非常的不规范,存在着多套不同风格的应用方案,或者各个部门各自为政,藉由各种集体活动由非专业设计师设计了很多五花八门乱七八糟的应用设计,使观众产生视觉认知的混乱,这其实对高校的品牌形象树立是一种严重的破坏,是一种设计倒退现象,目前还没有引起广泛的重视。

广东科技学院是珠三角一所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该校2011年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学院借助这个机会,从众多应征稿件中选出了能够体现自身办学理念特色的标志设计,该标志设计以蓝色圆形设计为主,体现出科技发展和展望未来两个理念,含义较为丰富,也较好的把投资方和学院的关系做了全方位的诠释。从构成上看,外圆和内部的弧形发射线设计使图形动静结合,延伸了视觉的空间感和想象力,蓝色和白色构成使观众视觉心理上联想到高科技,标志设计的可移植性和衍生性比较好,这些为整合学院资源进行应用部分拓展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2]李砚祖.装饰之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设计的美学特征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现代美学;构成要素;应用

对我国现代美学的研究,特别是对我国现代美学中的某些重要概念进行界定,都应以一定的历史背景为前提,综合考虑美学的民族性影响以及与外来思想相互融入这两方面内容。为此,我们将中国现代美学的研究状况归纳如下:前半期对中国现代美学的研究,主要是为启蒙思想,而后半期则是为了重新塑造中华民族的光辉形象。

一、美与美学的概念

美是一种能够唤醒人类的心灵和愉快情感的特质,它体现的是审美对象作用于审美主体的一种心理体验。美学,是探析人内心这种特定的情感,分析该情感的形成原因、过程及本质等方面的一门科学,它研究的是人类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在这里,本文认为应把握住美的几个基本特征:美,实质上是客观与主观的辩证统一,同样,人类的审美活动也是确定与不确定性的统一。美的客观性,表现为它是一种客观存在,且来源于客观世界。正是由于美的这种客观属性,使得人类在观察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产生了某种特定的审美心理以及某种特定的美学规律、标准。例如,人类经过长时间的实践,观察并掌握了自然物质材料间存在的各种组合方式和期间存在的某种联系,归纳出了各种不同的形式美法则,这类法则即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结晶,它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发生改变。

二、现代美学的构成要素及其特点

(一)现代美学的构成要素

1. 形式美

形式美是对美的形态产生的一种抽象知觉,形式因素(如物体的形、色、声等)既表现为物体的实质性内容,同时也隐藏着某些观念内容。人类可通过其视觉感官来接受形式因素,以及它带来的物质刺激,并从中领会审美的愉悦。例如,某个物体根据一定的组合规律,将其形状、色彩等形式因素结合在一起,我们在观察该物体的形式美的同时,也能领会其中的某种情感。

2. 立体美

(1)比例。比例,即事物的整体与局部、局部和局部间存在的数量关系,一个整体通常都是由多个不同的比例关系构成的。线条可以改变物体原有的比例,其具有竖线加高、横线加宽的特点,也就是垂直线能通过改变物体的比例来获得某种独特的审美效果。

(2)韵律。韵律听觉艺术主要是运用韵律来获得和谐的效果。尤其是在版面设计中,韵律感一般会通过相同或相似的构件,如文字、图片等根据某种规则排列开来,使整个版面布局能达到统一、平衡的效果。

3. 技术美

技术美通常被运用到现代工业产品中,它通过新材料和先进的加工方式,如电镀、拉丝、抛光等,能有效提高整个产品的质感和美感。巧妙的产品结构,实际上是技术与设计灵感的完美融合,如汽车的飞速、稳定等,都能刺激人类的审美认知及内心的愉悦感受,这些都属于技术美的范围。在科技日益进步的今天,技术美感的实现需要以技术和工业设计美学的发展为支撑。

4. 意象与意境美

意象、意境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两大重要概念,也是一对内涵与外延都比较广泛的美学概念,它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进入现代美学后,美学的概念发生了变化,它不仅被纳入到了西学的认识领域,同时也激发出了其自身独特的传统美学特性。此外,从整体角度来看,现代美学还要求实现自然、社会与人类间的和谐统一,在遵循社会伦理道德的基础上,创造出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与文化。

(二)现代美学的特征

首先,应用性。从古希腊到19世纪,西方美学和艺术理论为哲学为主导,基于抽象的哲学理论而发展起来的。不过哲学家们并不等同于艺术家,他们自身缺乏艺术创作的实践经验,哲学家们的理论很难为艺术创作、欣赏提供指导。19世纪以来,美学逐步发展且日益成熟,并同各类艺术创作融合,各领域的美学由此而生。相似地,在现代工业文明发展初期,美学也开始将眼光放在现实应用方面,很快便形成了设计美学。基于此,现实应用性成为设计美学中最显著的一大特征。

其次,审美性。设计活动是在现实应用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艺术创造活动,与其功能性相关的是审美性特征。设计的艺术性与审美性主要体现为:设计是一种美的“造型艺术”和“视觉艺术”。因此,设计美学中研究的艺术性内容,与视觉美学和造型艺术研究的内容基本相同。从实际应用的层面上分析,设计是将一项计划、设想或方法,运用视觉语言的形式予以呈现。鉴于此,这种视觉语言也拥有艺术化的特征,也能体现出设计美中的某些特征。除符合功能性的基本要求外,审美性也是现代设计应关注的重要问题。

设计的美学特征范文第4篇

 

随着现代化工业进程的不断深化,全国大中城市普遍形成了“千城一面”的城市基本概况,缺乏城市独特的人文性美学特征,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也越来越受限于不合理的城市规划。而美学特征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一环,已经成为提高城市建设品味,增强城市环境质量,深化城市文化底蕴的必要因素,综合运用美学特征对城市进行规划设计,使城市在经济发展浪潮中体现本城市的文化内涵,彰显宜居性、人文性的城市底蕴。因此,本文对现代化进程中的“千城一面”现象进行剖析,从美学特征入手探讨城市人文性的传承延续,使历史文化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得到进一步深化,并依据美学特征对城市功能分区进行前瞻性规划设计,力求在城市规划的初期阶段破除“千城一面”发展现象,使各城市能够依托自身文化价值发展为独一无二的特色城市。

 

一、现代化进程中的“千城一面”现象

 

在全国的城市发展现象中,都经历了破除传统建筑形制并发展现代化工业建筑类型的“千城一面”进化过程,资料表明,在10年前,能够代表或体现中国农耕文化的民居、经典建筑、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村落有5000个,而如今只剩下不到3000个,而这个数量也会随着工业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而逐渐减少,这一进程的发展不仅是由新阶段的城市规划所带来的影响,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工业化程度加深,行政导向作用的统一化发展以及历史文化断层现象带来的文化缺失,使城市失去个性文化特征,趋同发展。

 

(一)经济工业化进程促进城市加速发展。

 

作为“千城一面”现象最直接的推手,无疑是经济因素。经济的快速发展就必然导致城市规模迅速膨胀,城市新增建筑数量的多寡是城市规模和城市经济能力最直接的体现。而新增建筑却未完全依托城市规划的结构形态和的空间布局原则,形成了与城市本身文化特质所不符的现代化高楼大厦,而整体性的城市规划无法完全发挥自身功能而畸形发展,直至被搁置废弃。

 

(二)行政导向作用促使城市发展统一化。

 

在城市发展的规划过程中,行政导向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中小城市的现代化新城区的发展,大多呈现功能分区式分别发展的状况,从整体和长远发展来看缺失地域文化特色、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与自然环境等状况不相协调等问题。同时,作为行政导向发展下的城市规模,也多以其他大中城市为模板,缺失本地区美学特征及文化内涵。

 

(三)历史文化断层现象导致城市缺乏个性特征。

 

城市的形成发展离不开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现如今的城市概况却缺失了文化传承因素,脱离了地区发展的根源,割裂传统与现代性的关联,盲目拓展城市规模,缺失地域文化特色,使城市缺失发展个性。从历史文化的美学特征来看,各城市均有属于自身的魅力所在,深入挖掘城市传统文化,不仅是对历史文明的继承和保护,也是提高城市文化品质,打造城市文化品牌的重要内容,对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城市美学特征的人文性体现

 

(一)城市文化传承性和延续性。

 

城市作为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历史文化风貌和当前的文化追求。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对传统形制建筑进行拆除改造修缮为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不一定是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更多是将西方城市发展规模和进程强行移植,形成相似度极高的城市发展现状,而本地区的特色文化却在城市发展中荡然无存。

 

为了打破各城市高度相似性的状况,应深入调研并发掘本地区所具有的历史文化状况,将城市作为文化传播载体,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将地区文化进行推广发扬。

 

(二)城市建筑美学的构成价值。

 

在城市空间规划过程中,依托原有自然地理格局,对城市中各因素进行美学布局,充分发挥本地区的文化内涵,融合民俗美学及现当代设计,传承并发展城市传统的静态美感与时代性动态美感,凸显人文性情怀。

 

(三)历史文化背景下的标志性建筑。

 

保留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标志性建筑,并依托该地理标志对周边建筑形制进行整体规划,明确区域功能,使其促进城市的长期发展,形成完善的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在美学角度看,历史建筑能够保留至今,也与现代建筑在形制上形成视觉化对比,彰示历史文化内涵。

 

三、城市美学的前瞻性规划设计

 

为了有效避免“千城一面”城市规划建筑现象,在对城市的整体设计规划中,应考虑区域文化内涵,依托历史文化底蕴对城市做以前瞻性的规划设计,形成既保留传统元素的现代性建筑形制,也发挥现代性设计因子潜能的新型城市美学规划。

 

首先,深入调研历史民俗文化,对民俗等传统文化场所进行保护性修缮,形成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开发出结合自然景观等内容的传统民俗场所,体现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区域化的美学研究价值和艺术氛围;其次,针对城市核心区域内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筑形制,遵照美学特征对该建筑类型进行整体设计,规划出符合本地区特色的新颖城市风貌,丰富城市内涵。

 

四、结语

 

总之,在城市规划的发展战略问题中,结合地域文化美学特征,做出符合区域实际需求、适度彰显历史文化内涵的城市美学规划。有效杜绝“千城一面”城市发展窘况,使城市处在融传统与现代为一体的良性健康可持续发展之中。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对城市的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结合美学特征所作出的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的新发展,也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由方向。

设计的美学特征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筑; 美学设计; 分析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兴起一股建筑热。广厦林立,高楼比肩。为了提升我国的建筑水准,首先应从建筑美学设计入手,也就是说,要提升建筑设计的美学品位与美学品格。为此,本文就此发表若干浅见,以作引玉之砖。

1 概述

建筑,指建筑物与构筑物的通称,即人类用物质材料修建或构筑的居住和活动的场所。建筑一词,拉丁文为“Architecture”,意为“巨大的工艺”,这说明建筑与艺术密不可分。

建筑设计属于现代设计范畴。现代设计包括产品设计、视觉设计、环境设计三大类别,建筑设计位列环境设计中的重要位置。“环境设计包括有室内设计、庭园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和国土设计等,它是以整个社会和人类为基础以对空间进行规划为中心的创造性活动。”

1.1 环境美学的概念

人们一般把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美学研究的对象就是现代工业文明基础上所展开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密切交织形成的人类生存环境。美的标准应该是人类自身生存的适宜度,所以环境美学首先应该从人类生存的外部环境如森林、河流、海洋等以及对生态平衡的保护。

1.2 建筑环境美学的特征

建筑环境美学就其特征来看,第一便是严格遵循建筑科学和环境美学的规律性,力求在一定的经济、建筑科学技术条件下,尽可能处理好实用空间与视觉空间、周围环境的关系,使建筑实体分割出来的实用空间组合是在空间上和谐连续变化的序列;其次便是建筑环境美学必须沿袭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建筑风格和传统,在现代建筑群的塑造上体现出时代性、民族性、地方性。当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们还要注重新、旧建筑群的整体协调,使整个城市的建筑,既保持历史文脉的延续性,又各具特色并展现新时代建筑风格的雄浑气魄。

1 建筑设计的美学特征

要提升建筑设计的美学水准,首先要掌握建筑设计的美学特征,而建筑设计的美学特征,又以建筑艺术本身的美学特征为依托与载体。

具体而言,建筑设计的美学特征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建筑设计的实用性,是整个建筑设计的基础与前提。建筑设计首先要充分考虑到实用性,包括建筑的内部空间适用于主体的活动需要、外部形式适应于材料的结构功能。早在2000多年前,古罗马的建筑家维特鲁就提出了建筑设计的三要素:实用、坚固、美观,这一理念至今仍不过时。也就是说,建设设计要做到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例如我国古典建筑设计中的飞檐,有“如翼斯飞”之感,但它最初的设计目的并不是美观,而是为了解决采光和防止溅水的技术问题。又如故宫宫殿大门上的红门金钉,设计的初衷也不是为了装饰,而是连接木板和横串,在钉上加上帽以防雨水腐蚀。

建筑作为一门艺术,是一种固定的工程形式,必须充分考虑到建筑物与固定环境的和谐关系,例如贝聿铭1968年设计的一座64层办公大楼,其斜方形平面、四个立面全部使用玻璃幕墙,可以把整个城市街景全方位、广角度、动态性地映影出来,并可使室内室外的人互相观望,从而开了“光亮派建筑设计”的先河。

二是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建筑设计的抽象性,表现在它运用象征、隐喻、朦胧等手段,营造出形式美。例如北京天坛设计成圆形,地坛设计成方形,就象征着天圆地方。古希腊建筑用刚劲挺拔的陶立克柱象征雄健的男性,以修长轻盈的爱奥尼亚柱象征温柔的女性。而欧洲许多教堂用十字形平面象征耶稣受难。如此等等,不胜枚举。建筑设计的形象性,表现在它运用具体形象,表现建筑的形式美。例如美国纽约的TWA候机楼,用壳体组合结构,以四片薄壳展翅的形象造型,表现出“飞翔”的意境。北京奥运会的“鸟巢”,用鸟巢的形象表现“人类共同家园”的思想寓意。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则用帆船、贝壳等多义化形象,表现“意通大海”的思想内涵。

三是艺术性与文化性的统一。建筑设计的艺术性,不止表现在它的形式美、抽象性、形象诸方面,更重要的是它具有音乐性,具有韵律性、节奏性,所以建设称作“凝固的音乐”。黑格尔曾以古希腊建筑三种格式的石柱为例。说明由于台基、柱身、檐部的体积、长短、间距的比例不同,分别形成庄重、秀美、富丽的三种不同风格,这就同音乐中的倾歌、抒情曲、多声部合唱三种形式一样。建筑设计的文化性,表现在建筑艺术本身的文化内涵上。有人说:“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古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长城,都成为人类文化的标志。因此鲍列夫在其所著的《美学》一书中说:“人们惯于把建筑称作世界的编年史:当歌曲和传说都已沉寂,已无任何东西能使人们回想起一去不返的古代民族时,只有建筑还在说话。在古书的篇页上记载着人类历史的时代。”

2 建筑设计的美学语言

不同的艺术有不同的语言,建筑设计的美学语言,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是空间与形体。所有的建筑艺术,都是由建筑物的空间和形体两部分构成的,空间与形体,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既互相独立,又互相依存,各以对方的存在为自身存在的条件。而建筑空间是指利用墙壁、门窗、房顶、楼板、柱列等构成大小、开合、纵横、明暗、内外的空间组合。按结构特性分为室内空间、室外空间;按功能特性分为专用空间(私属空间)、共享空间(社会空间);按形态特性分为固定空间、虚拟空间、动态空间。形体又称实体,指建筑物的屋顶、地板、墙壁、门窗、楼顶、柱列等实在部分和物体。形体分为二棱体、正方体、半球体、棱椎体、圆柱体、扇体、不规则形体等。

二是色彩与光影。色彩的运用是构成建筑艺术的基本手段之一。建筑色彩设计,应与周围环境与建筑物特色相一致,并从功能、主人性情、审美习惯出发,追求一种色彩意境。如起居屋可取温暖型、卧室可取沉静型、贵宾室可取华贵型等不同色彩。

三是质感与修饰。质感指材料表面的质地特性作用于人眼所产生的感觉反应。质感又分天然质感与人工质感两类,并分为粗、中、细三种形式。修饰包括装修和装饰,又分为构造类、即塑类、浮雕类、壁饰类、小品类五种。建筑之所以称作艺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装修与装饰艺术的参与。

3 建筑设计的美学呈现

建筑设计的美学呈现,包括四大内涵:

一是比例与尺度。比例指物体的此一部分与彼一部分之间或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大小关系。建筑物的比例,指它的整体或各部分、各构件本身,或它们之间的大小高矮、长短、宽窄、厚薄、深浅等各方面的比例关系。如“黄金分割率”、模数比例、等差数列、调和数列等。尺度与比例关系密切,尺度指物体的形体与人体、物体各部分之间合适的尺寸关系。

二是均衡与稳定。均衡指建筑物前后、左右各部分之间的轻重关系。稳定指整体上下之间的轻重关系。建筑设计要做到均衡与稳定的统一。

三是节奏与韵律。节奏指建筑物形式要素有规律的重复。韵律指建筑形式要素以节奏为前提有秩序的变化。

四是多样与统一。多样指建筑要素之间的差异、变化而不是雷同。统一指建筑要素之间在形式上的某些共同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联、呼应、 衬托、协调关系。

参考文献:

[1]齐康.城市建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设计的美学特征范文第6篇

[关键词]口腔正畸美学;矫治;颌面部;临床教学;美学教育;美学认知

1口腔正畸美学的理解和认知

口腔正畸美学源于美容牙科学,其评价标准与规律符合美容牙科学一般规律的同时,又有鲜明的自身特点。

1.1正畸美学的范畴和内涵更加广泛:Sarver把口腔正畸美学归纳为解析面部美学的宏观美学(macroesthetics),涵盖微笑美学理念的微小美学(miniesthetics)和研究牙齿美学要素的微观美学(microesthetics)等三个范畴[6]。可以看出,口腔正畸美学不仅关注牙齿、牙列和牙龈形态的细节,也关注唇齿位置,并且更加关注面下1/3高度、上下颌骨的发育关系,面部正侧面整体形态等面部美学的内容。因此,正畸美学不仅包含牙列美学的概念和内容,还涉及对面部形态特征在动、静态状态下的整体美学评价,以及面部美学评估中黄金比例的应用;此外,面下部比例、鼻面角、颏颈角及许多其他与面部审美相关的比例和角度研究也是面部美学定量评估的重要部分[7]。显然,口腔正畸美学的内容更加广泛、深入,也更加生动具体。

1.2正畸美学评价指标的相对模糊性:尽管美学概念和美学评价标准相对宽泛,但在涉及牙体修复美学和牙周美学等领域,人们仍然试图用相对确定的数值来衡量和界定美学标准。例如,目前广为流行的前牙美学设计(DigitalSmileDesign,DSD)软件,就把前牙宽度比、前牙高度、前牙色泽、牙龈弧度和高度等描述牙齿细节的数值作为美学标准加以运用并体现在微笑美学设计中。与之相比,颜面美学的定量测量则更多地体现在侧位头影的硬组织分析中,而软组织形态受动态特征影响明显[8],且审美方面受民族、区域、生活环境及文化传统等主观方面的影响更大,因此涉及颜面美学的评价指标仍然相对模糊。

1.3正畸美学目标的预测性与长期性:正畸矫治除了可以对排列不齐的牙列进行矫治以改善牙齿微观美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上下颌骨的生长潜力,引导或改变颌骨的生长方向,对颌面部的生长发育进行一定程度的引导和调控。多数进行口腔正畸治疗的患者往往处于生长发育期的高峰期,具有较强的颌骨生长潜力。对上下颌骨的生长和发育进行合理的引导,可以改善颌面骨、面下1/3甚至整个颌面部的外形特征。因此,这一宏观美学目标的实现具有较强的模糊性和一定的可预测性。此外,这一正畸美学目标的实现是随着颌骨的生长发育逐步完成的,有着相对的长期性。这也是口腔正畸美学与美学修复的主要差异之一。

1.4更加强调功能与美学的协调稳定:口腔正畸治疗的目标是美观、协调和稳定。因此,口腔正畸美学也更加强调在通过正畸改善功能的同时,实现美学目标的协调和稳定。通过正畸治疗可以逐步实现颅面与颌骨、颌骨与牙列、牙列与牙之间的相互协调与稳定,与单纯的牙齿美学相比,口腔正畸美学涉及的范围更广泛,可调控的范围更大,因而,也更容易实现口腔功能与美观的统一,从而促进二者的协调稳定。

1.5综合应用多种治疗手段以实现正畸美学:正畸治疗可使牙齿在生理性矫治力的作用下,在更大的空间和范围内进行旋转和移动,这为牙齿美学的改善和实现提供了更丰富的实现手段。通过正畸矫治,在牙齿美学设计的基础上,通过牙齿间隙的调整、咬合关系的协调和改善等方式,在一定基础上为牙齿美学的实现提供了更为符合生理并有效的途径。

2口腔正畸美学的教学实施

如前所述,口腔正畸美学能在更广泛的颅颌面区域实现功能和美学的统一。指导学生始终把握口腔正畸美学的标准,对于正畸矫治的设计、治疗和矫治目标的实现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口腔正畸专业课的理论和临床教学中,有必要加强和深化对口腔正畸美学的教学,具体实施措施如下:

2.1树立发展学的观念,以发展的观点预测正畸美学变化:如前所述,口腔正畸美学目标的确立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可预测性,其变化趋势和程度与患者的个体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在口腔正畸美学的教学实施中,首先应树立发展学的观念,在掌握生长发育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患者发育特点,进行合理的矫治设计。例如,对于口呼吸习惯引起的前牙深覆盖患者,在治疗设计时即注意引导学生思考错牙合形成的机制,由于张口呼吸习惯导致颊肌张力增大,唇肌松驰,引起上牙弓宽度不足,切牙唇向倾斜,继而导致前牙深覆盖。在此基础上,分析上下颌骨、牙弓间的相互关系,并根据生长发育状况、骨性关系等制定后续治疗方案;在矫治过程中充分观察牙弓关系、颌骨关系的变化,让学生充分了解面部生长发育在矫治中的作用。

2.2以功能为中心,实现功能和美学的协调:正畸矫治中,功能的协调是稳定和美观的基础,如果脱离了功能基础,再高要求的美学目标都是不稳定的,都可能随着牙颌功能运动而复发。在指导学生进行诊断设计时,始终强调从功能角度出发,在符合生理功能的基础上追求最佳的美学效果。例如在讲授正常牙合标准时,不仅让学生充分理解正常牙合的特征,更应该理解这些特征与功能的关系。同样,在理解和掌握静态下的咬合特征基础上,还应理解在动态的功能运动中牙、牙列牙合关系,在牙合-颌骨-颅面系统整体协调统一的条件下实现牙、牙列乃至颜面部的美学[9]。基于对功能的深入理解,实现功能的美学的协调和统一,这是口腔正畸美学目标实现的前提。

2.3美学基本理论的学习和美学标准的掌握:正畸美学与牙体美学修复相比,涵盖范围更广,但其基本原理是一致的。因此,正畸美学首先也应满足一般审美中的对称均匀、单纯齐一、协调反差、比例匀称、节奏韵律、秩序和谐等常见表现形式[10]。临床治疗中,正畸医师不仅要掌握基本的美学原理,还应具备丰富的颅面、牙颌解剖结构知识及对容貌美的理解,将美学思想贯彻在整个矫治理念、矫治设计、矫治过程和疗效评价中。对每一位具体的患者结合审美意识、审美要求及具体条件,将性别、个性等要素具体加以体现,维护和再塑面下1/3高度和形态,使治疗后的牙列和面部外形既有良好的功能、美观、稳定,又具有动态美、魅力和个性,把牙颌畸形矫治从单纯的牙齿排列,提高到创造容貌美的新层次。

2.4正畸诊疗训练中美学目标的确立与实现:在制定矫治方案时,应基于美学的矫治设计与医患沟通,相对准确地把握患者的心理预期,充分了解患者对面部美的理解和正畸审美心理状态对矫治结果的期望,制定切合实际的正畸美学目标[11]。还应看到,正畸诊疗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需要通过对牙齿、牙合曲线、咬合、颌间关系的逐步改正渐进地实现矫治设计的美学目标。短时间的牙颌变化可能不一定能即刻实现美学目标,甚至由于牙齿的逐步排齐出现暂时性的美学效果变差。因此,在正畸诊疗临床培训中,着重训练学生对治疗过程的预见性以及对最终治疗目标的整体把握,不因一时的牙列形态变化影响诊疗过程中的决策;始终确立和强化美学目标,向美学矫治目标逐步逼进。依据美学评价指标评价每次复诊的美学变化,逐步树立牙颌变化与颜面部美学的对应关系,从而为实现最佳的美学矫治效果提供保证。

2.5计算机辅助美学评估、设计技术的应用: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也为口腔美学的评估和预测提供了新的手段[12]。随着数字化牙科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放射技术、3D摄影及相关软件程序的应用有助于全面分析软硬组织的数据;也使得数字虚拟三维排牙成为可能;与此同时,还应看到计算机技术远未成熟,与传统人体测量学和头影测量的对比研究,存在缺乏大量正常数据库,无公认客观的面部标志点等不足[13]。因此,正畸美学的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和保持学生对新生事物的渴求及对新兴技术进行深入研究的兴趣,努力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相关技能,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体验,激发学生对这一新兴技术的热情和兴趣,为将来在正畸临床中不断实践和发展计算机技术在美学评估、美学设计中的应用奠定基础。

设计的美学特征范文第7篇

 

建筑美学内容及特征

 

1.建筑美学的内容

 

自从世界上第一栋房屋的建成,建筑美学就开始诞生了,建筑美学是一个主观的认知态度,它的形式是人们一步步的发展最后形成的,建筑美学的构成也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建筑中体现了的美学知识,是建筑技术、材料、结构和构造等物质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的,建筑美学如何按照美国从事创作的建筑之美和创造主体,客体,身体的法律关系,与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基本任务。根据目前的趋势,建筑美学,专注于建筑之美和城乡环境,建筑之美,建筑美山水园林关系的美学效果之间的关系。

 

2.建筑美学的意义

 

建筑美学的概念较为宽泛复杂,不是特有的概念。审美品质的升华集中表现为功能性的

 

提高;有审美形式与建筑类型之间的直接关系;审美角度的出发点也不同。人文与景观的艺术相结合,可以体现出当地的地域和人文风情,像有生命的植物一样落地生根。合天时,合地利,能够与之不同地理环境相适应,做出自身的调整。建筑之美在于它的提炼升华,在中国从文化中以借景,对景,框景等视幻的手法相结合表现出风格迥异的建筑。

 

3.建筑美学的主要特征

 

在世界的建筑上中国建筑占有一席之地,建筑不失自己的中式传统风格,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的建筑风格,中国的建筑主流文化还是汉族的建筑。它的审美功能主要在三个方面,首先建筑的审美价值与它的风土民情密切联系,其次建筑艺术的形式美直接来源于功能作用、使用价值,最后重视环境的整体意境造型高于单纯的造型美观。

 

烛台发展

 

1.烛台的起源

 

中国古代的烛台是插蜡烛的装置,方便来点燃蜡烛和移动蜡烛。也是佛案上常用的产品。烛台的形状有圆茎叠重的形状,有各种动物组成的形状。烛台的质料有木制的,有铁造的石雕的,更有甚者直接用金子造。烛台起源于欧洲,在10世纪大约上升,在当时的作用就只是单一的摆放蜡烛油脂和照明等作用,因此造型设计极其简单,用料也是金属,包括结构是烛台,手柄和底座。

 

2.烛台的演变

 

烛台的发展不是很很快,18世纪以前,烛台都是金属制作的而成比较笨重,后面到出现有插口的烛台,它的变化大都只是在纹理装饰的改变。18世纪40年代,有了电镀这门技术,烛台的成本得到降低,这样才开始方便大批量的生产,开始烛台的造型也变得多了起来。但是由于电的发明烛台的利用价值开始下降,现在主要是它能作为一种装饰性的材料来给我们的生活空间加以点缀。

 

建筑美学与烛台设计

 

1.在烛台设计中加入建筑美学元素的目的

 

建筑美学元素是一种主观对建筑的认知态度,包括建筑造型方面的美学,建筑装饰这方面的美学,和建筑文化内涵方面的美学元素。烛台是一种照明的装置,现在主要用在装饰,营造氛围的作用上。在烛台设计中加入建筑美学元素的目的有:第一,增加烛台设计美的元素表现;第二,展示建筑的美感,增加烛台的设计内涵; 第三,通过别具一格的建筑美学元素为烛台表达一种特定的生活情趣。

 

2.在烛台设计中加入建筑美学的缘由

 

建筑美学是一种能够展现人文习俗,时代特征的美学艺术表现,烛台设计又是一种生活产品的设计,现在主要运用在室内的装饰效果中,在烛台设计中加入建筑美学能增加我们产品的附加价值。第一:能增加我们烛台设计的艺术表现元素,美学的元素更加丰富。第二:能借助建筑美学元素表现的产品独特的文化内涵。

 

3.解构主义建筑美学与烛台设计

 

解构主义是当代西方哲学界兴起的哲学学说,以解构主义手法设计出的建筑物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清华大学建筑史学家吴焕加教授将其概括为“散乱”、“残缺”、“突变”、“动势”和“奇绝”五点。散乱,是指解构建筑在总体形象上的破碎、零散,在建筑外廓上的参差交错,在建筑形状、色彩、比例、尺度、方向的处理上极度自由,超脱建筑学已有的一切程式和秩序,抛弃古典的建筑轴线和团块组合。残缺,与传统的讲求完整统一的构图方式不同,解构主义建筑往往力避完整、齐全,在许多地方故意作成破损状、缺落状、不了了之状,看后令人谔然,但又耐人寻味。突变,解构建筑中的各种元素和各个部分之间的连接往往没有过渡,也没有预示,表现得很偶然,很突然,看上去生硬牵强,似乎无规律可寻。动势,是指解构建筑常常采用颠倒、倾斜、扭曲、变形等手法,造成建筑物的失稳、滑移、错接、倾覆等动感,使建筑物呈现出某种动态,或有危危然如履薄冰之感。奇绝,解构主义建筑师在设计中常常采用一些超越常理、常规、常法以至常情的概念和手法极尽标新立异之能事,极力追求一种出人意料的反常效果。

 

在社会发展的演变中,人类对建筑美的追求日益显增,对美的渴求也越来越大。建筑美学的元素对烛台设计注入,不仅是在家具用品设计中,智能家具风行的今天,烛台当然不会缺席。为了我们生活的多姿多彩更加美好,我们也应该去设计更加出色完美的产品。

设计的美学特征范文第8篇

关键词:传统美学;现代广告设计;影响

尽管广告行业作为我国新兴产业,但是其历史久远,早在周朝时期,有人将铭文刻在青铜器之上,被后人挖掘出来,作为我国最早的广告。随后,相继被发现的广告数量众多,作为我国古代的主要广告形式,主要以幌子、声响、实物广告为主。近代以来,随着信息产业的兴起,广告设计逐渐发展成为现代广告设计,步入商业化领域,商业广告设计层出不穷,进一步丰富了广告市场多元化体系。19世纪末期以后所出现的广告均被视为现代广告,运用了信息、系统、控制等理论知识,以经济市场为导向,以创新创意为核心,以整体战略为主体,以信息化、现代化技术为模式,充分呈现出企业品牌形象力,影响着现代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作为艺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代广告设计在发展和创新过程中,吸收和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使得我国现代广告设计美学理念得以充分提高,同时体现出世界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长期以来,受到国内传统文化的深度影响,中国传统美学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世界东方一颗璀璨明珠,同时是中华民族艺术瑰宝。传统美学内涵丰富、特征鲜明、历史悠久,其艺术成就颇高,地位十分稳固。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得到空前发展,受到国外文化体制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受到巨大冲击,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然而,传统美学理念对于现代广告设计的影响作用依然很大,直接影响到广告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作为现代广告设计的制胜法宝。因此,现代广告设计过程中,必须加大对传统美学理念的运用力度,提高传统美学理念的运用水平,最终满足现代广告设计基础需求。

一、传统美学理念对现代广告表现形式的影响

对于现代广告表现形式来讲,传统美学理念的影响作用非常之大。现代广告的核心理念是为了起到一定的宣传和推广作用,让人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到更丰富的知识和信息。为了从根本上满足现代广告设计的核心目标,必须在广告设计过程中满足图文并茂、音效齐全、视觉丰富等需求,通过运用信息化、现代化手段,来增强现代广告设计的整体美感。所以说,现代广告设计不可过于简单、通俗,而是要在符合实际的前提下,通过运用夸张、拟人、比喻等手段和方法,突出广告设计的主题思想,给人一种全方位的视觉冲击。中国传统美学理念在现代广告设计表现形式方面有着根深蒂固的位置,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能够提升广告宣传和推广运用水平,达到创新、创意的目的。从某种层面来讲,传统美学理念深刻影响到现代广告表现形式,完成了局部到全部的重要过程,塑造了典型艺术形象,真正突出了现代广告广而告之的表现形式。

二、传统美学理念对现代广告基础布局的影响

中国画作为传统美学理念运用的经典之作,作为世界艺术瑰宝,中国画的存在显得意义十足,中国画不拘一格的表现形式和抽象生动的布局特色,给人一种怡然自得、神清气爽的感觉。传统美学理念的抽象性较为突出,能够通过抽象方法来表达出既定感受,画家并不需要将所需要表达的事物直接表现出来,只是通过抽象手法进行表达。传统美学理念这种鬼斧神工不仅被运用于中国画等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而且被平面广告设计师运用于广告作品创作过程中。现代广告设计过程中,特别是广告基础布局过程中,通过运用传统美学理念,不但能够达到神似的目的,而且能够给人一种浮想联翩的感受,进而达到广而告之的目的。齐白石老先生作为中国艺术届的精英和典范,他曾经在绘画过程中指出:绘画的巧妙处于相似与不相似之间,与现代广告的相似、不似遥相呼应,存在密切关联关系。通过神似来表现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现代广告基础布局过程中,利用传统美学理念,给人们一种联想的假设,使得广告整体形象被塑造,为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目前,现代广告设计过程中,基本上采用虚实相结合的布局方式,与传统美学理念存在神似的地方。通过对传统美学理念的有效运用,将虚实结合达到了最高造诣水平。研究表明,传统美学理念中的虚实结合被运用于现代广告基础布局过程中,不但体现出传统美学理念的整体效应,而且能够将传统美与现代美有机结合在一起,为现代广告设计优化布局奠定坚实基础。

三、传统美学理念对现代广告要素处理的影响

现代广告设计的主要是为了达到广而告之和宣传推广的目的。因此,现代广告设计过程中,必须具备多元化、多样性创作手法,呈现出风格不一、形式多样的艺术特征。与此同时,现代广告设计通过简单明了的设计方法来向人们传达广告主题和核心思想。基于此,现代广告要素处理显得至关重要,而传统美学理念对现代广告要素处理的影响作用不可忽视,通过运用传统美学理念,进行现代广告设计要素的科学、有效处理,一方面有利于广告要素质感的提升和比例的合理确定;另一方面有利于现代广告设计整体效率、画面视觉效果等的提升。现代广告设计过程中,受到传统美学理念的影响,使得画面、颜色等要素处理更为自然、协调、饱满。由此可以看出,传统美学理念对现代广告要素处理的影响较大,直接关系到现代广告要素处理的整体成效,其意义和作用不可忽视。

四、传统美学理念对现代广告色彩运用的影响

现代广告设计过程中,色彩设计占据核心重要部分,通过进行色彩内容的详细设计,能够起到修饰和点缀的作用。广告色彩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广告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现代广告设计始终将色彩设计放在核心位置,色彩设计具备一定的主观性,是现代广告设计的基础特征。色彩源自于生活,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现代广告设计融入自然、生活,当人们看到阳光、草地、大海,便会与实际生活所关联,联想到绚丽多彩的艺术效果。将传统美学理念有效融入到现代广告设计色彩运用过程中,不仅能够对思维活动进行固化,而且能够发掘出潜在的艺术文化色彩魅力,色彩运用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现代广告设计的整体水平。由此可以看出,色彩作为现代广告设计的核心组成部分,有利于广告设计视觉效果、感染能力、感官冲击力等的大幅提升。与此同时,传统美学理念中的主观特性,能够被巧妙的运用于现代广告色彩设计过程中,传统美学中人们对于色彩的感受将会跟随时间、地点等的变化而变化,针对相同色彩,当外界环境条件不同时,人们的视觉感受和心理效应显然不同。因此,能够得知,传统美学理念被有效运用于现代广告色彩设计与运用过程中,能够体现出广告设计的整体性,有利于现代广告色彩的调整和改变,以此来达到视觉冲击的效果和突出广告设计主题的目的。总而言之,传统美学理念对于现代广告色彩运用来讲,其意义和作用深远而重大,传统美学理念的有效运用,能够从主客观层面准确设计出与实际相符合的色彩内容,对于现代广告整体设计而言,具备一定的现实意义。

五、传统美学理念对现代广告“瞬间艺术”的影响

现代广告设计过程中,十分重视“瞬间艺术”的塑造。一部优秀的广告设计作品,离不开“瞬间艺术”的画龙点睛。通过“瞬间艺术”能够体现出现代广告设计的艺术性和多维化特征,能够给人耳目一新、一目了然的感觉,给人留下较为深刻的特殊印象。“瞬间艺术”的存在,可以为人们留下不可抹去的留恋与回忆,有利于现代广告设计整体成效的提升。通常情况下,现代广告“瞬间艺术”受到传统美学理念的影响,由传统思维理念逐渐转型为现代化理念,有利于现代广告设计现实艺术特征的完美呈现。从某种层面来讲,现代广告中的“瞬间艺术”仅仅作为其一个分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并不能代表其他分支,但是能够通过艺术手法来影响其他分支。如此一来,在受到传统美学理念的影响下,现代广告设计“瞬间艺术”能够通过一个眼神、动态、表情等完成一个动作过程,代表一种常见艺术现象,形成一部优秀的广告设计作品,营造一种惬意的艺术氛围,达到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目的。由此可以看出,传统美学理念对于现代广告设计“瞬间艺术”的影响程度颇深,是现代广告设计“瞬间艺术”完整表现的重要理念,具备一定的现实意义。通过本文内容的详细阐述,我们可以系统、全面的了解到现代广告设计的真正目的,并且对传统美学理念对现代广告设计的主要影响有了一定认识和掌握。长期以来,受到传统文化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和作用,我国传统艺术取得了重大成就,在与西方艺术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突出了传统艺术文化的独特魅力。传统美学作为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现出传统艺术的精髓和经典,通过有效运用于现代广告设计过程中,有利于现代广告设计整体成效的提高,有利于传统美学艺术性的集中彰显。

作者:贾振北 单位:河南职业技术学院环境艺术工程系

参考文献:

[1]殷韦韦.我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广告设计的影响[J].池州学院学报,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