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防教育意义及重要性

国防教育意义及重要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国防教育意义及重要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国防教育意义及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国防教育;素质教育;重要性:策略

有国必有防,有国防必要进行国防教育。国防教育是捍卫国家、领土与安全,防御外来侵略和颠覆,对全体公民的德智体诸方面有组织和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社会工程。新课程理念的精髓在于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全体学生综合能力。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对广大中学生进行国防教育,意义十分重大。

一、中学国防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对国防教育认识不足

有人认为,现在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和平年代无需国防教育,战争已经远离我们,讲国防就是浪费时间和精力:有人认为,国防就是打打杀杀、军队做的事情,与中小学生关系不大:有人认为,国防教育重在潜移默化,不需要专门的教育,也没有必要存在相应的教育内容。从以上观点看,我国很多人的国防意识还比较落后,离国防教育现代化水平还有很大差距,中学生国防意识和尚武精神亟待提高。

2.国防教育法制、机制不健全

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动员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已经出台,但它们并未对国防教育提出较为完善的机制和制度保证,更没有对中学教育提出相应评估机制,法律效力有限。有些地方政府和个人对自己承担的社会责任缺乏认识,在实际生产中与自身的任务、内容和义务结合时并未规范操作,对教育的组织、执行和监督没有完善的法规保障,所以国防教育法制、机制和机构急需健全。

3.国防教育的内容还不够系统

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规定每年9月份第三个星期六为全民国防教育日,但国防教育的内容还不够系统,还没有开设独立的学科,缺乏国防教育的教师配备。在教学方法上也缺乏交流,当地社会和军队并没有承担其责任,参与到国防教育中来,导致其教育内容空洞凌乱,教法呈现单一性的特征,导致当前中学生国防教育形同虚设。

4.国防教育经费投人不足

目前,俄罗斯、以色列、日本和韩国等很多国家的国防教育难成为中学生的重要教育活动,国防教育存在专门的经费投入。我国国防教育经费投入项目并未设定,更没有专项经费,国防教育需要的社会资源也得不到利用和挖掘。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有效物质保障作用都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加强国防教育投入势在必行。

二、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生国防教育的重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指出:“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在中学开展以学生军训、军事理论课教学和课外各种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是国防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也是实现我国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需要,更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环节。

1.中学开展国防教育是贯彻落实法律法规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规定,普及和加强国防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学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小学校应当设置相应的国防教育课程,将课程内容与军事训练相结合,将国防教育写入学校的教学计划中,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国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2.中学开展国防教育是当前国际形势的需要

当今世界多极化成为主流,尽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国际敌对势力处心积虑遏制中国的发展,日本近期发生的捐钱买事件、菲律宾拉拢多国在黄岩岛闹事问题、越南侵占中国南沙群岛事件等等,这让我们必须时刻提高警惕,掌握必要的国防常识,具备相应国防意识,随时为捍卫祖国和独立作出贡献。

3.培养吃苦耐劳、不折不挠国民素质的需要

吃苦耐劳、不折不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上世纪80年代后实行了计划生育,很多中小学生和年轻教师成了独生子女,啃老族、炫富、坑爹等是时下中国对80后、90后的最不信任的“专有名词”,在吃苦耐劳方面令人担忧。国防教育既能增强国民的国防意识,又能培养吃苦耐劳和不畏艰难,以及勇于担当责任的民族精神,是和平年代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三、加强中学生国防教育的策略

1.完善国防教育法规、机制

一是要确定国防教育专门机构,明确其职责和任务,设定培养目标,针对性设置教学内容,完善教育制度;二是完善法律,使法令具备可操作性和规范性;三是要加大国防教育的奖惩力度,对民防机构、培训机构、教学装备和专项费用做出明确的规定,以确保国防教育的法规和机制完善。

2.更新教育内容,提升国防素质

为提高国防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必须对国防教育的教学内容进行更新,丰富教育的内涵,认真研究中学生国防意识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可操作的有效途径和具体办法,才能针对国防力量、精神、历史、技能、法制及形势等构成的内容体系,加强国防教育的系统性、实用性和针对性。由一般讲授向国防战备的转变,引导中学生居安思危,克服麻痹思想,调动起关心和参与国防建设的积极性。

3.发挥网络优势,拓宽实施方法

创新是国家希望和民族未来,国防教育同样需要创新:一是要创新国防教育的形式,要借助网络推动教育活动的开展,即不仅仅局限于中学校园和民防机构,而是扩展到整个社会,使原有狭窄的教育空间成为相对开放的国防教育现代化。二是要成立专门和特色的国防教育网站,不仅在外观色彩上具备个性,更要用丰富和经常更新的内容去吸引人,将传统、纯理论和单一的讲课形式,向大信息量、动漫、游戏和图文并茂转变,使代表人类先进科技、文化和思想的信息在互联网上占主流地位。

4.加强与社区联系,共同推进

要有效发挥中学与当地消防、驻军、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科研机构的密切联系,特别是挖掘当地有用的教学资源,比如爱国主义和精神文明教育基地,将军事理论单一的讲授向引导教育学生多视角观察思考我国的国家安全形势,使学生带着科学的国家安全观和强烈的爱国及责任意识去学习。

国防教育意义及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军事理论;教师队伍建设

军事理论及军事技能训练是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要加强高职高专军事理论教学工作,关键在于加强军事理论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没有专业的军事理论教育的教师队伍,是无法达到国防教育应有的教学效果和目的的。因此,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军事和文化素质的军事理论教师队伍,对加强国防教育、加大军事理论教学改革的力度和深度、增强大学生的国家安全观念和民族忧患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高专军事理论教育的必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于2001年4月29日公布施行。其中提出:“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将国防教育列入工作计划,加强对学校国防教育的组织、指导和监督,并对学校国防教育工作定期进行考核。”“高等学校――应当将课堂教学与军事训练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高等学校应当设置适当的国防教育课程,在学生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活动。”“学校应当将国防教育列入学校的工作和教学计划,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国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国家根据需要选送地方和部门的负责人到有关军事院校接受培训,学习和掌握履行领导职责所必需的国防知识。”因此在高职高专进行国防教育是当前形势和培养大学生素质迫切所需的。

二、高职高专军事理论教师队伍现状

(一)国防教育机构设置不全,不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高薇薇。对30家陕西省高职院校的调查显示,有17所高职院校不设置国防教育领导小组,仅在军训时,其工作交由军训的具体负责部门监管;只有3.3%的院校成立了专门的人民武装部,直接管理其下属部门――军事教研室;46.6%的院校由保卫处负责学院的国防教育管理工作;10%的则是由学生处负责;3.3%的院校由团委负责,其余36.6%的院校则是由多个部门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国防教育工作。因此缺乏具体的机构管理,也就无从谈起军事理论教学的人才培养。

(二)军事理论课列为高校必修课时间短

高职高专院校过去一般不设军事理论教研室,军事理论课纳入学校必修课时间非常短,不少学校只是用人学教育时的单纯的军事训练来替代,根本没有重视军事理论教师人才的培养,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现军事理论教师人才严重缺乏的现象。

(三)军事理论教师的学历、职称不合理

目前在高职高专从事军事理论教育的教师一般均来源于部队退伍或转业军人,因为各种原因,多数教师的学历是在大专及大专学历以下,因此不具备高校教师任职资格,更无法达到中高级职称的评审条件。

三、加强高职高专军事理论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

(一)进一步提高领导层对国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学校领导层国防观念和执法意识的强弱是加强高校国防教育的关键。因此领导层要认真学习《国防教育法》,增强国防意识,提高执法观念。明确学校国防教育在人才综合素质教育中的独特功能,这样,高校国防教育的普及与加强才能得到实施,军事理论教师队伍才会得到重视与建设。

(二)成立军事理论教研室,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活动

国防教育的内容广泛、方式多样,因此需要成立军事理论教育的专业机构,引进及培养一批专业的教师作为国防教育普及的力量,在学生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维护以国家领土安全、国家发展稳定和尊严等的国家根本利益的正确观点,深化爱国主义、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尊心的教育。

(三)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

从目前高职高专的现状分析来看,短期内培养大批的专职教师可能性不大。因此军事理论教育可以兼职为主,同时组织学校的专职军事教师参加一些国防教育方面的师资培训,经常进行业务学习,定期开展集体备课,不断提高理论和学术水平。

(四)培养合格的专职教师

由于军事理论教育的特殊性,高职高专中从事军事理论教育人员,一般是退伍或转业军人。而获取高校教师资格,必须具备本科学历,通过《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概论》《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理论考试,以及通过面试试讲。因此应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继续教育,获取本科及以上学历。另一方面,运用“一对一”的方式,即一位资深的教授或副教授对一位军事理论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等方面对他们进行指导,使他们能够顺利通过面试试讲。从而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书。

(五)学校培养与军队培养相结合

军队院校可向地方院校输送国防教育教师,也就是说可依从部队的力量,引进军事理论教师。但军队院校向地方高职高专输送的国防教育教师毕竟有限,且具有不稳定性,教育部由此加强了地方高校对国防教育师资的培养,以解决地方院校国防教育师资缺乏的问题,使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

国防教育意义及重要性范文第3篇

一、普通高等院校开展国防教育的重要意义

我国宪法规定:“开展国防教育是提高全民族、全社会国防意识的重要措施,也是教育公民依法履行国防义务的基础工程,参加和接受国防教育是法律赋予体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国防教育法》第13条指出:“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先进生产力的后备军,亦是未来国防的力量中坚。通过学校的国防教育,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保卫祖国与建设祖国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安危、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的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而树立牢固的国防思想,关心国防事业,积极投身到国防建设,为国家安全筑起一道永固的国防长城[2]。

(一)普通高等院校开展国防教育的重要性

国防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阶段的全过程,当前在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国防教育主要形式有:军事课——分为军事理论课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贯穿在日常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国防教育;其他课程中涉及的国防教育,如《思想品德修养》、《形势与政策》、《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

普通高等院校的国防教育以军事课的教学为主体,通过军事课教学,使大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中国人民训练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的基础[1]。

(二)国防建设对普通高等院校国防教育的现实要求

新时期我军的战略方针是打赢现代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为此要实现两个“转变”,即从密集型向科技型的转变,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的转变。为此,我军正逐步加强质量建设,实行科技强军,随着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大批新型武器装备部队,不仅需要高素质的军官,而且需要文化素质较高的士兵去操纵和维护。“征集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入伍,是征集对象主体调整改革的重要方面”,“是适应新时期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需要,从源头改善军队兵员结构,提高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工作,是推进实施人才强军、科技强军战略的重大举措,是促进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3]。

按照“部队需要什么人才,大学就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人才培养要朝有利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方向发展”[2]的要求,普通高等院校的国防教育,必须进一步提高教育效果的实效性,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国防现代化建设人才,为中国人民训练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目前普通高等院校开展国防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一)军事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规定,军事理论课的内容包括中国国防、军事思想、国际战略环境、军事高技术、信息化战争等五大版块,知识涉及面广,学科跨度大。虽然能够达到使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的课程目标,但不够深入、系统,还停留在知识对所涉知识的了解层面,达不到将所学知识和实践结合的应用能力和合格国防后备力量的目标。

(二)军事技能训练存在的问题

目前军事技能训练的关键问题在于过于形式化,仅仅是由于国家政策的压力而在开展,至于能否取得实际效果则很少考虑。基本上以完成任务为目的,以结业典礼的汇报表演宣告任务的圆满完成。试想如果真的发生战争,高校所培养的这批后备兵员,仅仅学会表演立正稍息、向左向右转的学生能否及时地转化为现役力量,能否经受得住信息化条件下战争的考验呢?

(三)日常国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普通高等院校的国防教育责任不明确,本科教育有教育部、教育厅等业务部门的领导和考核监督,而国防教育需要军队、地方和高校的密切合作,同时也造成了责任不够明确。这里所指的责任不是任务,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对于军队、地方、高校的国防教育任务已经非常明晰,这里所说的是所能达到的实际性的责任在军队、地方、高校之间处于悬空状态。接受国防教育的主体是高校学生,教育任务由军队和学校分别承担,同时需要地方的配合,至于能否达到实际效果几方均不负直接责任。

三、对提高国防教育实效性的几点构想

(一)改革军事理论课教学

面向国防实际需求,突破现行的教学形式,将普及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将国防教育与专业教学相结合。普及教育是指面向所有学生的国防教育,其目标可确定在“通过国防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国防观念,使大学生掌握必要的国防知识,增强大学生保卫国家的责任,强化大学生的国防安全意识”[1]这个基本层次。重点教育则是针对毕业后有入伍意向的学生,其目标应该达到中国人民后备兵员和预备役军官的标准,其教育内容应比普及教育更加深入,更加具有针对性,更加有实效,更加符合实战的需要。根据部队的实际需求,把国防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并开设军事管理学、军事指挥学等选修课。按照“部队需要什么人才,大学就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人才培养要朝有利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方向发展”[2]的要求,在有意向毕业后入伍的学生中,根据部队对专业技术兵员的需求,结合其所学专业有针对性地强化其在国防时间中的实用性。

(二)改革军事技能训练

将有意向入伍的学生纳入预备役体系。在普及教育的基础上,从毕业后有意向入伍服役的学生中,选出符合条件的作为重点教育对象,并纳入预备役体系,实行军地双方共同管理,进一步强化训练,定期放到部队的岗位上进行实践锻炼,培养过硬的军事技能和军事作风。结合大学的专业学习培养出一批既有实践经验又具备较高军事专业素质的预备役力量,在毕业入伍后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胜任岗位的需要,在发生战争的时候能够迅速转化为现役力量[4]。

(三)改革日常国防教育

以军队的实际需求为依据,建立军队、地方、高校的完善考核机制。要提高国防教育的时效性,必须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考核的内容应该重点针对国防教育的实际效果,大学生入伍之后的表现便可以作为其一个重要考核内容。我们要尝试从效能考核入手推动形式的改革创新,改变以往从形式求效果的模式,改变中看不中用的弊病,不再让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国防教育活动流于形式。在考核制度中进一步明确军地双方在国防教育活动中的责任,将国防教育的实效性纳入上级部门对双方的考核内容,促使双方积极主动地提高实效性,从而推动国防教育的发展。

(四)调整征兵政策

目前我国大学生入伍服士兵兵役有两种形式:一是在校生入伍,二是应届毕业时入伍。两种形式由于种种客观原因都存在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达不到期望的效果的问题。但征集普通高等院校学生入伍确实是新形势下提高兵员质量的主要渠道,为了提高高校学生入伍的积极性,我们可以参考国防生的体制,即在高考考生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同时填报入伍意愿,部队根据需要,采取高考加分,在大学期间给予补助和奖学金等措施进行激励,有针对性地选择考生进行培养[5]。

培养方式参照国防生,在校期间定期接受军事专业学习和训练;将毕业实习放到军队的岗位上进行实际锻炼。与国防生相同的是,这部分学生在大学期间同国防生一样接受培训;不同的是,这部分学生不属于定向部队,毕业时可以自主选择入伍或者不入伍,愿意入伍者优先考虑。优点是可以以较少的投入培养大量较高素质的预备役兵员,从而为国家储备一支实力雄厚的、高素质的国防后备力量起到积极的作用[6]。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教体艺[2002]7号.

[2]陈东霞,姜尖.对当前高校新生教育中的军训和国防教育现状的调查和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4,(11).

[3]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征集工作的通知.参动[2009]6号.

[4]总参谋部.关于做好2010年从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中直接招收士官的通知.参动[2010]9号.

国防教育意义及重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环节;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7.01.009

军事理论是关于战争与军事发展规律、特点的系统化、概括性的知识[1]。为了适应当今军事斗争的需要,加强国民国防的意识,将军事理论课程纳入到高校的教学环节之中,对于人才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为此,我国已经形成了完善的政策法规,要求在广大的普通高校中实行军事理论课程的教育。然而,现今军事理论课堂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阻碍因素,制约着国防教育的健康发展。本文将首先阐述普通高校开展军事理论课程建设的重要性或必要性,进而具体分析其所存在主要问题,最后提出具体的针对性建议措施。

1 普通高校开设军事理论课的必要性

普通高校是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的重要阵地。对人才的培养是全方面的,这样才能适应国家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军事理论课是对军事相关理论的学习,是对战争现象背后规律的深刻分析。因此,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普通高校开设军事理论课程也是应有之义。具体而言:

普通高校开设军事理论课是国防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的安全是国家发展的基础,也是个人理想抱负实现的条件。国防教育是全民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事理论课程的开设,就是适应这种需要的结果,是将国防教育纳入到学校教育的重要举措,是提升国防教育层次和水平的重要途径[2]。此外,军事知识的学习是人类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又不是所有人都必须接受严格的军事化教育,普通高校不是军事院校的全部。但是在普通高校广泛地开展军事理论教育则是现代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是国防教育完善的重要构成。

2 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的问题

军事课是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当前,大部分的普通高校都按规定开设了军事课,是大学一年级就必须学习的公共基础课。但是,从目前各普通高校的具体教学践看,则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有如下几个方面:

2.1 思想上的重视不够

当前,学校虽然已经开设了军事课程,但在思想的认识层次上还很不充分,常常将其作为一般的必修课程,而未对该课程的独特性进行把握。实际上,我国的《国防法》、《兵役法》、《国防教育法》等等法律都赋予了普通高校进行国防教育的重要使命。没有认清军事课程是以国防教育为主线,如果对此认识不足,就会使得军事课似乎是浪费了学生的其他专业课的学习,从而降低了非军事专业学生课程学习的要求。思想上的重视不足,就会导致在实践行动上的不足。

2.2 行动上将军事技能和军事理论学习的性质搞反了,也就是重视军训而忽视理论学习

根据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要求,大学生的军事课程教学包括两部分:军事技能的训练以及军事理论的学习。前者的时间为2-3周,后者则为36学时。然而,大部分普通高校对军事训练较为重视,通过与部队的合作在开学的第一堂课就开展轰轰烈烈的军事训练。有的学校在军训期间安插了一次或两次大课堂讲座、看录像等马虎应付的形式进行军事理论学习,算是完成任务。这样对于理论性学习课程则重视不足,根本没有按大纲的规定将军事理论课纳入学校教学计划,教学时数也不能达到基本的要求,这样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很难得到保障,教学任务也很难完成。

2.3 师资力量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目前,大部分普通高校的军事理论教师队伍建设薄弱,没有到达师生比例配置要求,因此,课程常常是大课堂,在学校的大礼堂进行。这样的“超大班”的授课效果之差是可想而知的。甚至,很多的学校并没有专职的授课教师,而是聘请兼职教师来进行授课。在授课的形式上,也受到教师队伍力量的不足,大班授课形式阻碍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必要的课堂互动,成为教员的满堂灌,对学生出勤的情况存在监督不力,使得一些学生甚至都未在课堂出现过一次,最后却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通过课程的考试。

2.4 军事课程教材无法统一,五花八门

近年来,针对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的教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在教材的建设上是滞后的。一些学校在开设《军事理论》课程时,常常是相互仿效形成教案,没有专业性较强的教材,而一些教材的内容也与现实的教学实践需要脱节,没有及时更新,这严重地影响了教学效果。

3 完善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的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就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改善当前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它们分别是:

3.1 提升思想上重视的程度

军事理论课虽是基本素质教育课程,但对于大学生而言,它还有加强国防观念、提高国防意识的作用,并且对学生价值观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国防教育是普通高校的神圣职责,必须站在一定的高度上来看待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为此,各普通高校的管理者、决策者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加强学校的支持力度,从课程建设、经费支持、队伍建设等等方面高度重视、认真落实。

3.2 强化军事理论教学

要在军事实训与理论学习之间达到平衡,二者都不可偏废。针对当前重视军事训练而忽视课堂学习,就需要进一步提升军事理论的教学地位[4]。落实好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时间,严格达到36学时课程。将课程的安排和其他必修课程一样,贯彻到整个学期学习之中,而不是采取集中学习的方式,快速地结束教学。甚至由于师资队伍的不足,采取分批集中学习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这不仅达不到教学的实际效果,影响了学生学习时间和精力的保障。军事理论的学习对于非军事专业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同时也必须掌握一些基本的军事知识,深化对军事本质的把握,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3.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普通高校普遍存在军事理论教师队伍建设滞后的问题。因此,就需要抓好队伍建设,将军事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严格按照《兵役法》所规定的师生比例规定配备专职教员。相关部门要尽快出台政策,加强对军事教师队伍的福利保障,解决他们在科研评估、职称晋升等方面的问题。教师队伍的建设,就需要在人才的招聘上进行统筹,吸收相关专业的人才加入。在较短时间内,如果无法实现较为充裕的专职教师,也必须有较充足的兼职教师队伍。由此,才能突破现在“大班”教学的局限,尽可能采取小班教学模式,这利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保障课堂教学的效果。

3.4 加强课程教材建设

教材的建设,需要加强普通高校相关教师队伍之间的交流合作,通过相互的交流,共同促进课程教材的建设。相关的部门,需要支持和组织专家学者对教材编写的力度。当然,教材的建设是形成较为系统的教学参考,但不是限制军事理论教学人员自身的教学实践。因此,在相关教材的建设中,需要广泛吸纳本领域的专家学者,形成教学实践总结的共识。此外,在教材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吸收军事专业教材体系,也需要兼顾非军事专业学生的需要,基于现代国防教育的实践需要,提升教材编写的质量。

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程的建设在国防教育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针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强普通高校军事理论教学改善措施,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永峰. 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5):270.

[2] 潘建美,赵保宁. 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与对策[J]. 职业时空,2011(07):26.

[3] 孙建新. 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模式探析[J]. 中外企

业家,2015(2):187.

国防教育意义及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军训;军事训练;高职学生;对策

引 言

高职院校开展军训工作是国家《兵役法》、《教育法》、《国防法》和《国防教育法》赋予高职院校的神圣使命,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专科层次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客观要求,开展国防教育,是让学生掌握军事技能,强化国防意识,为国防建设培养高素质后备人才的战略举措。

一、高职院校开展军训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 军训有利于高职学生健康自信心理的培育

部分高职学生对自己缺乏自信,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上高职院校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觉得低人一等。他们需要有条件来证明自己的价值,需要有机会来获得自信。军训能够使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这为他们重新培育自身健康自信心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 军训有利于高职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

军训使高职学生置身于军事化训练的浓重氛围中,通过认真学习军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亲身体验军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军训有助于增强高职学生对祖国和人民的无比热爱与无限忠诚;有助于培养高职学生高度的献身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助于高职学生自觉养成诚实、守信、勤奋、敬业的良好思想品德。

(三) 军训有利于高职学生集体主义观念的培养

现在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很多学生生活依赖性强,独立性较差,不能适应集体生活,不懂得如何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军训采用了军事化管理,使他们学会了服从命令,学会了自我管理,学会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学习环境。军训中经常开展的检查、评比、竞赛等活动,强化了高职学生集体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使他们懂得了“团结就是力量”的真正含义。

(四) 军训有利于高职学生坚韧不拔意志的磨练

军训采用的强化手段和实行的严明纪律,在促进学生加强体育锻炼、促进身心健康等方面获得了立竿见影的显著效果。军训严格的管理,要求他们象军人一样,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令行禁止,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卫生习惯;军训通过“摸、爬、滚、打”等项目,磨练了高职学生坚韧不拔意志,增强了他们不畏艰难困苦的勇气和决心,为他们今后学习生活做好了必要的心理准备。

(五) 军训有利于高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就是要提高实践技能、形成创造思维、激发创业意识、培养创新能力,而军训中的国防教育对于促进这些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军事斗争的对抗性、残酷性和复杂性,孕育着军事思想的创造性。军事课使学生学习军事理论,了解现代战争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开阔眼界,丰富知识,提高兴趣,激发他们潜在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素质的培养。

二、高职院校军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军训内容不统一

目前各高职院校军训内容不尽相同,有的训练项目只是中学军训内容的简单重复,缺乏纵深的拓展;国防教育内容只是普及型的军事常识;军训着重于实用性的素质训练,存在一定的随意性。

(二)军训方式较单一

军训以队列训练和体能训练为主要内容。场地训练缺乏互动性,学生体力上大量透支,精神上倍感疲惫,难以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军训兴趣,军训效果不理想。讲授内容太少,方式仍旧采取灌输式教育方式,理论性过强,缺乏生动性。

(三)军训成果难巩固

军训短期效果明显,但军训后得不到巩固,其作用会逐渐淡化。少数高职院校为降低军训成本,节约军训开支,在军训的组织上重形式轻内容,在训练时间和内容上大打折扣,军训工作有走过场之嫌。

三、加强高职院校军训工作的对策思考

(一) 准确定位军训的目标和任务

高职学生的教育应当遵循人才发展的基本规律,向他们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促进他们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军训在高职学生的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军营氛围的营造,通过教官的言传身教,可以增强高职学生的国防观念,培养他们拥军尚武精神;通过紧张的军事训练和严格的军事化管理,可以磨练高职学生的坚强意志,培养他们集体荣誉感、吃苦耐劳精神和令行禁止的纪律观念。

(二) 充实完善军训的大纲和内容

1、在军训的大纲制定上,既要严格执行《高等学校学生军事训练大纲》,又要根据本校实际对其进行必要的完善与补充。军训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写,必须符合高

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的和任务要求,实现系统性、科学性和思想性的有机结合,其深度和广度要适合高职学生的接受能力。军训内容要适应高职学生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注重与高中军训内容相衔接;军事技能训练内容要体现高科技局部战争的时代特征,应与培养预备役军人相结合。

2、在军训的实施内容上,要改变现有将队列训练作为军训的主要内容的片面做法。增加多种训练科目,加强军事知识教育,全面提高军事技能。要增加一些有针对性的内容,如防灾、防空、消防、紧急疏散等,培养高职学生应对各种灾难、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可根据院校自身专业特色、学生特点调整军训内容,增设本专业在军事上的运用课程。比如:医学专业增设战地救护,计算机专业增设现代网络战争,通讯专业增设电子对抗和战时通讯保障,交通专业增设战时交通运输保障,等等。这样就可以将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与补充预备役所需高素质专业人才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综合性高职院校军训模式。

(三) 调整改进施训的方式和方法

1、理论讲授与体能训练相互渗透,加强军训的系统性。

军训普遍以队列训练和体能训练为主要内容的原因有:一是许多学生身体素质比较差,亟待锻炼提高;二是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训练培养;三是队列训练和体能训练相对比较容易,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这样军训的结果是,在部分学生中产生排斥心理和畏难情绪。因此,从提高军训实效性出发,应把理论讲授和体能训练结合起来,把练智能、练技能和练体能结合起来,把趣味性、生动性和知识性结合起来。技能上要采取从易到难,强度上要采用从轻到重的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不要过分强调提高难度和加大强度。

2、常规训练与文体活动相互结合,增强军训的趣味性。

要调动高职学生参加军训的积极性,就是要改变单一的队列训练和体能训练的状况,在军训中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军事训练竞赛活动和文娱体育活动,如开展拔河、拳术、篮球、越野、国防知识、队列会操、军事游戏等比赛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既能活跃军训气氛,又能密切教官和学生的关系,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观念,形成教学互动,教学相长良好局面,调动参训学生的积极性。

3、严格训练和规范管理相互促进,提高军训的实效性。

严格训练离不开规范管理,规范管理有利于严格训练。应把行为规范作为硬性规定让学生去严格执行,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规范管理让学生逐步适应,使之由被动到主动,从不自觉到自觉,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约束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同时,规范管理也包括在严格训练的过程中的人性化操作,对参训学生中出现的生理和心理的异常反应要及时发现,妥善处置,坚决杜绝训练事故的发生。

 (四) 发挥军训的长期效应和作用

1、抓住各种活动契机,找到军训工作在德育工作中的切入点。

要把军事理论教育贯穿高职教育全过程,不断巩固与加强军事教育的成果。例如,结合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讲国防教育的重要性;结合残酷血腥的战争历史,讲和平发展的来之不易;结合国防建设,讲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结合军训工作,讲人才培养与育人环境的密切关系。要利用1.29 纪念日、纪念日等特殊时期开展纪念活动、专题讲座、知识竞赛等活动,观看爱国主义影视、录像片,参观军事博物馆等,将国防教育深入人心并融入大学生活,增强高职学生的民族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怀。

2、研究军训管理模式,找到与高职学生管理要求的结合点。

在学生管理制度的建设中引入军训元素,对现有的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加强学生的常规管理,实现军训管理与日常管理的无缝衔接。将内务整理与寝室卫生相结合,将身体锻炼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将组织纪律与学风建设相结合,将心理素质与意志品质相结合,将军训要求与日常管理相结合,并定期开展竞赛展示比赛活动。

学校要统一要求辅导员全程参与军训管理,要熟悉军训的要求,掌握军事化管理的方式方法,为今后的班级管理打下较好的基础,从管理制度的制定上实现训管衔接,从日常教育落实上实现教养一致。

结 语

总之,高职院校军训工作任重而道远,只有把这项工作放到学校人才培养的大环境中,放到科教兴国的大视野中,放到民族强盛的大使命中,才能真正深刻地体会出巩固军训成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入挖掘和巩固高职院校军训成果,对国家、对社会、对每个学生都有深远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金小平. 独立学院贫困生工作的几个问题[j].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3: 72-75

[2] 秦伟;汪昌海. 浅谈大学生军训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启示[j]. 科教文汇, 2006, 2:7-8

[3] 徐永利. 大学生军训的育人功能及其长期效应[j]. 中国高等教育, 2011,3/4: 36

-37

国防教育意义及重要性范文第6篇

近段时间各地发生一些军训的负面事件,引起社会各界再次对军训必要性的讨论。其实,军训作为高等学校教学计划中的一门必修课和实践课,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其特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深入挖掘军训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军训课程的全面育人功能,是高等学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

一、军训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1.军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生活作风和团结与协作的精神

现今的大学生都是90后,从小没有吃过苦,普遍缺乏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许多学生又是初次离开家过集体生活。而军训,可以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团队合作等职业生活中应具备的人才素质。在军训生活中,学生不仅锻炼了体质和意志,也学会了集体生活,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在关心和体贴别人的同时也享受了他人的体贴和关怀;训练过程中要求学生要做到的一切行动听指挥,通过军事化管理,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得以加强。为保持学生向上的心态,军训中常运用一些激励的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学唱军旅歌曲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将个人努力与集体荣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

2.军训有利于大学生增强国防意识和爱国主义思想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大学生们缺乏忧患意识和国防的观念,军训的主要内容是国防教育,通过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强化其爱国主义思想。在军训中,对大学生开展国防教育,认识国防建设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增强大学生的忧患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二、当前大学生军训中存在的问题

1.对军训的必要性和教育作用认识不足

尽管我国《宪法》、《兵役法》规定,军训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国防教育的基本形式。但长期以来,由于对军训的必要性及教育性认识不足,一些学校在训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动员工作,仅是一纸通知;在军训过程中,过于强调军事训练,而相对放松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忽视军训在大学生心理方面的不适应,没有及时做好心理疏导,造成军训教育达不到预期效果。

2.军训时间有限,后续效应难以保持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各高校军训均采取新生报到后或第一学年结束后集中短期训练,时间多为10天到两周左右。这种强化训练短期效果明显,但军训结束后,学生往往放松了要求,随着时间的推移,军训的效果越来越淡化,直至消失。

3.内容简单,形式单一

大部分高校为了学生安全,节省时间,直接将军训的内容简单化,军训变成了简单枯燥的站军姿,练口号,走正步,格式化的队列训练和汇报表演。这样的军训很难达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三、创新思路,拓展军训的内容,实现军训的育人功能

每年9月,随着各大高校陆续进入开学季,新入学大学生的军训也如火如荼开展起来。可延续多年的站军姿、踢正步、军体拳等军训“老三样”,让不少学生感觉“枯燥、乏味”,甚至抗拒。如何改变军训现在这种“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现象,使之发挥好其原本的育人功能,高校及军训基地各方应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宗旨改进军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创新模式,拓展思路。

1.丰富军训内容,注重科技含量

多年来大学生的军训一直延续“老三样”的内容,尤其是近年来独生子女数量的增加,各校以安全为出发点,逐步取消一些项目:如怕学生晕倒,取消5-10公里越野的项目;怕学生磕碰受伤,取消了紧急集合的项目……结果就剩下安全系数最高的站军姿、踢正步等老三样项目。现在的大学生已是95后,甚至00后,他们是充满个性的一代,对这样的项目肯定不满,甚至抗拒、逃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与时俱进丰富军训的内容,如在军训项目中加入“无线电侧向、定向越野”等科技含量较高的项目,甚至可以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加入真人CS的一些战术演练项目;同时还可以传授学生实用性较强的防震、防火等救的常识内容;以及教授一些简单的应急救护等知识,如简单包扎、骨折支架等。这些训练项目不仅丰富了军训的内容,也使学生有兴趣去参与,乐于学习,而且这些内容在学生今后的生活中也很实用,例如识图用图,学生们掌握后,野外生存能力会有所增强;防火、防震救助、战场医疗救护更是会让他们受益终生。

总之,如果军训只是一些操课、内务训练,学生必定会抵触,如果我们加入一些科技含量高、实用性强的项目,有了这些“新变化”不仅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而且让学生在训练中体会到科技在现代军事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也增了学生的科技国防意识。

2.提高教官素质,创新训练方法

军训教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军训效果。教官大多来自军营,都是军中业务素质较好的官兵,年纪与大学生相仿,但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如果教官们只是简单训练学生内务、队列以及无条件服从,势必会引起大学生的反感。因此作为军训一方的基地方面除了应在硬件上不断改善外,更应该在教官的综合素质提升方面下功夫,不断改进训练方法,引入一些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对学生多一些关怀,改变简单粗暴的处理问题方法,更不能与学生发生暴力冲突事件。这样不仅可以提升训练的效果,而且也使学生对军队、对教官产生尊重与敬畏。

3.巩固军训成果,提升自我管理水平

现在的军训多采用集训的方式,短期的效果比较显著,但军训结束后的活动几乎没有了,军训的思想教育成果难以维持。为了克服这种短效行为,学校应当通过一系列衔接的活动,把军训成果渗透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工作中。如开展征文比赛、防火、防震救助演练、医疗救护比赛等活动,组建越野拉练社团等,使军训中形成的精神品质得到保持。这样使有限的军训得以延伸,也使军训教学更加具有完整性和规范性。

国防教育意义及重要性范文第7篇

特殊教育辅助技术服务研究综述

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以苏州市X学校为例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作业的设计与探索

以卓越服务赢来网络教育跨越式发展

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探微’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调查分析

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改革的困境

论知名商品的认定及法律保护

破解制约区域教育发展的瓶颈

以体验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浅析包容性增长的内涵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综述研究

中职学生学习状态调查研究

愿更多的教育家脱颖而出

试论我国抽象艺术的本土化

说话者话语角色及其转换的语言形式标记

洪堡的教育改革思想及其影响

教师评价的重要性及其意义

适应专业群改造改革数控专业课程

农村家庭养老中代际交换不平衡的理论分析

浅析高校校报的发展与面临的挑战

教师专业化理念和实现的新探讨

物理电学电路变化因素的判定及应用初探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

建设班主任专业化工作队伍

外语学习中焦虑和动机的相关性研究

学校社会工作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介入

论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功能及建设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构建和谐校园

以合作方式学学英语词汇的实证性研究

文章写作与求同思维

英汉修辞中轭式搭配与拈连之比较

促进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思考

坚持高尚的师德引领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翠屏区的中等职业教育

外语教学中的文化习得与语用培养

青少年的心理冲突及疏导

论新时期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中民族精神的培养

关爱生命——一个不可忽视的教育主题

青少年道德价值观问卷的初步编制

坚持辩证方法搞好纲要制定

罗杰斯学习理论对中学德育工作改革的启示

从汶川抗震救灾透视军队保障社会化

坚持辩证方法促科学发展

高职课程改革的三个基本问题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结构形式:梯队建设

国防教育意义及重要性范文第8篇

关键词:辅导员;角色;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451.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025-02

辅导员是高等院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积极探索辅导员的工作机制、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及角色的扮演,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辅导员角色的历史变迁及功能任务

1.辅导员角色的历史变迁。高等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起源20世纪50年代,随着国家教育形势发展的需求,高校党团力量的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机构健全起来,但其角色基本上是结合历次政治运动和中心任务来进行的,1977年国家恢复了招生,高等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逐步恢复,80年代得到了较大发展。进入21世纪,国家就辅导员的工作角色定位先后多次下发文件通知指出:高等学校应当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教师的重要内容。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应当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促进高等学校改革、发展和稳定,促进培养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规定使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更加明确。

2.辅导员工作角色的功能与职责。基于新时期高等院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赋予辅导员的功能概括为:①教育功能:包括学生的思想教育、党团建设、道德和精神文明教育等。②管理功能:包括学生的评优、助困、贷款、违纪处理等。③服务功能:包括学生心理、就业及日常事务等。④维稳保障功能:包括维护学校稳定,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等。赋予辅导员的职责概括为:思想教育:了解和掌握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学生党建:指导学生党支部和班委会建设,做好学生骨干培养工作,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管理工作:根据不同的地域特色、不同的学生个性构建好责权清晰、分工明确、合作有序的学生管理工作体系,运用现代化的教育管理手段,加强过程管理的有效性;学风建设:学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优秀学风对大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是高校育人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安全维稳工作;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化解矛盾冲突,参与处理有关突发事件,维护好校园安全和稳定;军训工作:《兵役法》和《国防教育法》提到:高等院校的学生在就学期间,必须接受基本军事训练……学校国防教育是全国民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等。军训对学生具有特殊的素质教育功能,融政治教育、严明纪律、作风养成、军事知识及技能训练于一体,可以改善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学生的优良纪律观念、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奋斗精神,强化学生吃苦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助困工作:落实好对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有关工作,组织好高校学生勤工助学,积极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宿舍管理。学校的活力是通过每个宿舍的和谐共荣、友好相处展现出来的,良好的宿舍关系是构建和谐宿舍、和谐校园的前提;就业指导: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为学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阶段性临时性工作。

二、辅导员与学生的角色需求评价

大学生从迈入大学校门起,在学习环境、学习任务以及内容方面的都将发生变化,他们在大学阶段的发展目标重要性评价及对辅导员的需求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见表1、表2。

针对学生以上特点,辅导员应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培养目标教育、学习方法教育及心理教育等,通过正确的引导,使学生沿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为此辅导员重要角色的扮演表现在以下方面,见表3。

三、辅导员在工作中的角色扮演

辅导员角色扮演的重要性要求作为一名优秀的辅导员,不仅需要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具体体现在组织管理、领导沟通、人际交往等,在遇到各种复杂问题的时候,能够沉着冷静的分析和解决问题,在遇到突发事情的时候能够快速做出反应,并及时正确的处理好,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要求是未来辅导员发展的趋势,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要求辅导员在工作中要扮演好以下几种角色,发挥应有作用。

1.导师角色,发挥导向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指导他们刻苦学习,积极锻炼各种能力,帮助他们正确处理成长中的挫折和困难,塑造健全的人格。

2.领导角色,发挥管理作用。通过严格的管理使懂得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如何做好应做的事。

3.亲人角色,热情为学生服务。像亲人那样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困难,要多和家长交流、沟通,更多地了解学生,从而更好地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4.协调者角色,发挥协调作用。围绕学生面对的教学、科研、生活、业余文化活动等问题,协调好等各方面的关系,向他们反映学生的要求和呼声,开展活动排忧解难。

5.学校代表角色,发挥学校代表作用。在学生心目中,辅导员的管理和教育代表着学校对他们的要求,他们的言谈举止,所做所为代表着学校形象。因此,辅导员应严格要求自己,维护学校良好的形象。

6.楷模角色,发挥表率作用。要规范学生的行为,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要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提高自己的素质,只有自己在思想道德、知识、能力、一言一行等方面作好榜样、表率,才能以自己的榜样行为影响和教育学生。

7.心理指导教师角色,开展好心理咨询。大学生处于特定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还不大成熟,有相当部分学生心理上存在着一系列的不良反映和适应障碍。辅导员跟学生接触最多,学生的思想、表现最容易被辅导员发现,因此,辅导员在教育和管理过程中,应该切实加强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学生懂得如何与人沟通,与人相处。从而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少数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倾向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关心,想方设法地进行疏导,情况较为严重的可与院心理咨询室的老师取得联系,共同做好学生心理疏导工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Z].

[2]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Z].

[3]孙薇.学生与就业工作研究[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