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数学教学核心素养

初中数学教学核心素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初中数学教学核心素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初中数学教学核心素养范文第1篇

德育是我们教育的根本所在,无论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还是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都应该充分结合学科特点来做好德育内容的有效渗透,以便综合性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新课改全面深化的今天,教师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同样需要结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需要结合初中数学的学科内容及教学特点,采用多元化的方式,有效渗透德育教育,让两者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实现既教学又育人的最终目标[1]。

1 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必要性

德育教育是一项宽泛的内容,科学的德育教育不仅包含着我们传统认知层面上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内容,也包括着意志力、抗挫折能力、积极向上等多方面的内容。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注重德育内容的有效渗透,这对于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方面,数学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够得到提升,自身的数学探究意识能够得到优化,自身的智力开发也得以有序进行。这些都是德育教育的先决条件和基本需求,可见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实现数学教学与德育内容的有效渗透是可行的。科学的数学教学工作,为学生脑力、智力、品质力等开发和提升,提供了扎实持续的基础,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积极渗透德育教育,能够放大学生这方面的优势,也能够引导学生认识到积极创新、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等优良品质对自身的重要功能。另一方面,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有效渗透德育素养,能够综合性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在新课改全面深入的今天,数学教学不仅仅要培养数学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更要着重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教学实践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能够全面优化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

2 如何实现初中数学教学与德育的有机融合

在初中?笛Ы萄?实践中,实现数学教学与德育的有机融合,教师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目标的确定过程中,要积极融入德育内容,同时充分挖掘数学教材,积极创设良好的德育教学环境。

2.1 制定教学目标要以德育为本

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有效渗透德育内容,实现数学教学与德育的有机融合,作为教学引导者的教师在教学目标制定的过程中,应该以德育为本。数学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以知识目标和德育目标结合起来,以便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如在“圆柱体”的教学实践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往往将一些简单直白的圆柱体呈现给学生,以便学生明确圆柱体的性质及特点。但在新课改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积极渗透德育内容,以德育为本来开展具体的教学工作。在德育为本的目标指引下,教师在教授学生“圆柱体”的内容时,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圆柱体的实际图片,如故宫大殿内的圆柱体,酒店大厅中的圆柱体等等。通过这样的教学导入,能够培养学生科学的美感,能够激发学生美的感受能力,使得学生积极发现美、认知美。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数学教学的首要目标就是制定并融入德育内容,这是将数学教学与德育有机融合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

2.2 利用数学教材资源进行德育教育

初中数学教学核心素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思想;教学策略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数学学习无疑都是枯燥无味的,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数学枯燥、课堂氛围生硬,导致学生没有兴趣学习数学。究其原因,主要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很好地运用数学思想,向学生传递数学思想,只是一味地、僵化地传授教材的书本知识,从而让学生觉得数学课堂死板。通过数学思想的渗透,能够让学生发现学习数学的方法,不断地探索学习,进而达到数学教学的要求。

1数学思想的定义和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的重要性

1.1数学思想的定义:

数学思想是一种理论性的存在,是一种方法论,是从数学知识中进行总结归纳而来。数学思想中包括数学本质的、规律的知识,在数学学习中,可以充分运用这些知识来认识数学。总的来说,数学思想就是蕴藏在数学知识中的一种思想逻辑认识,是初中数学的核心,在数学学习中具有提携纲领,总结归纳的作用。学生掌握了数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使数学知识更加具体,这样才能加速对数学的认识,对数学知识的吸收,从而在数学学习的时候得心应手。

1.2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的重要性:

数学思想是初中数学的核心和精髓。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充分渗透数学思想,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之后,从根本上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在我国传统的初中数学中,不管是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都过于陈旧和死板,不能满足当前新课程标背景下初中的数学教学目标。因此,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其中最主要的方法就是进行数学思想的渗透,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掌握数学思想。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只要学生掌握了初中数学思想,就能够最大程度低满足数学教学的需要。所以,在新课课程改革的新时期,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是时代的需求,也是数学教学的需要。

2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的策略

2.1充分利用数学例题渗透数学思想:

在初中数学教材中,每个章节都有会出现相应的例题。例题的存在就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例题的学习充分掌握解题的方法,也希望教师通过例题能够为学生建立起数学思想意识。在对每一章节的例题进行讲解完毕之后,教师应该让学生及时地归纳总结,进而让数学例题中的数学思想在学生的脑中得到深化,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除此之外,可以利用初中数学教材中的例题进行数学思想的分类,将各个数学思想整理成一个专题,让学生集中学习和训练。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学习感受和思想的变化。比如在进行一类例题进行讲解之后,让学生对该例题的中心思想进行总结归纳,适时向学生提问,再通过学生做类似的练习题,让学生将这种数学思想形成一种固定的模式,从而有效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

2.2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

由于数学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抽象性,通常来说,数学知识是晦涩难懂的,学生在接收这种知识的时候很容易因为自己的思路跟不上而导致丧失学习的信息,所以数学学习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基于这种情况的存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加强对数学思想的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寻找突破口,着重注意数学知识的难点和重点。比如在初中教材中,“函数与方程”就是一个难点和重点,这个知识点的学习往往是学生最头疼的,这时教师就要充分渗透数学思想,运用化归转化思想、整体思想以及类比思想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函数与方程”的学习方法。除此之外,在日常的教学中,都要时刻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使数学思想在学生的脑中形成固定的模式和思维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2.3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渗透数学思想:

数学教学计划包括数学教学手段、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等。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在各个环节都要充分考虑到数学思想的运用,要始终强调类比和化归思想。同时,在其它的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中也要进行适当的数学思想的渗透,使数学思想贯穿数学教学的始终,让学生时时刻刻都受到数学思想的影响。

结语

总的来说,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数学思想的渗透对初中数学教学有重大意义。通过数学思想的渗透,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数学参与性,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让初中数学教学的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华.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02:102-103.

初中数学教学核心素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新能力;中学生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今时代对教育教学的要求,符合素质教育的推广进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渠道之一。当然,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采用多样化的引导方式为学生打造轻松高效的数学课堂,通过科学的方法引导他们更好地参与到知识的探究当中,使学生们逐渐树立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本文从我国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入手,提出目前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一、初中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高效的教学方式出现在我们面前,为教学的提升做出了贡献。创新能力是具有开放性的能力之一,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合理选择教学方式,降低数学知识在学生心中造成的负面影响,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营造更加优质的空间。初中教育作为我国九年义务的重要阶段,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阶段的学生具有较高的可塑性,尤其表现在心理状态和思维方式两方面。创新能力培养,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学生在将来就业过程中的行业适应性,增强其整体竞争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提升自身素养,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纵观我国初中数学教学现状,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教师教学思想落后

正确的思想对人们行为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而教师教学思想更是与教师教学行为的开展息息相关。然而,由于当前大多数初中数学教师的思想较为狭隘,片面认为数学是一种纯粹的理论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无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学仅仅围绕升学考试进行,这就使得教师教学缺乏创新能力,仅仅关注学生的卷面成绩,未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考核。这种思想严重局限了初中数学的发展,同时也造成了学生学习内容的单一化,降低了学生的自主性,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学生创新意识不足

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多被扼杀,普遍呈现缺乏思考的现状。学生对于数学课堂上出现的问题缺乏探究能力和求知欲,缺乏自主研究问题的能力和积极性,造成了学生思维的束缚和禁锢。与此同时,在数学教师单调的教学中,学生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思考问题程序化,创新能力被抹杀。因此,当前初中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普遍缺乏创新意识。

三、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符合新课改标准的关键举措,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创新教学思想,转变教学方法

教育本身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的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首先,教师应改变对数学课的传统认识。其次,教师应该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对数学课堂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充分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思维,保证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身创新能力。最后,教师应该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改变以学生成绩为评判依据的方法,综合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并且在数学课堂上通过有效互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其创新能力。

2.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最强大的推动力,因此培养学生

(下转第191页)

(上接第190页)

的兴趣是数学教学的前提。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内容,增加学生主动提问和参与课堂的机会,同时,还应该大量引用提问、游戏、实验等多种教学形式,提高课堂趣味性和教学有效性,通过寓学于乐的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从而充分展现数学课的魅力,极大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教师的有效引导,增强了学生对数学课的喜爱,使学生获得了较多的学习乐趣,并自主配合教师教学,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

3.和谐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效率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课堂顺利开展的前提。传统教学方式局限了教师的思维,使得教师不能主动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就为师生之间埋下了矛盾隐患。因此,教师应该主动建立和睦的师生关系,通过课堂上师生的有效互动,转变教师形象,提升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和价值,充分展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风采,使得学生对教师产生尊敬之情,增强师生的亲切感。

总而言之,我们应该重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对象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是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时代进步的动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人才,既是当代和未来经济时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观点。因此,在当前新课改的背景下,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提升数学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是我们应该着手施行的。

【参考文献】

[1]周秀华.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6)

初中数学教学核心素养范文第4篇

唐  爽

(南京东山外国语学校,江苏  南京  211103)

摘  要:“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改革标准中的核心内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对“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的不同发展”和“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进行充分的显现。在新课程标准中,数学教师的有效教学应是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数学学习过程,学生能够自主的进行学习和具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是开展有意义数学教学的基础。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需要对真实的问题情境进行创造,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使有效的教学活动得以实现。

关键词:初中数学;主题式教学;教学活动;实验研究

主题式教学是指教师在进行学生活动中将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的内容等进行结合,设计出一个活动的主题,主要是对学生该怎样学习、教师该怎样教学、教学的内容是什么等进行揭示。教学模式指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的桥梁和中介,可以对教学实践进行指导,对教学理论进行丰富。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教育工作者总结出: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拓展,思维得到创新。所以,主题教育所具有的多面性、综合性、反思性、情境性等特点,可以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完成学科的目标,使教师的自身专业素质得到提高,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主题式教学的应用

(一)拓展性学习和整合式教学的关系

初中教学新课程对目前的教学内容进行了系列的要求和规范,使学生在课程活动中能够对正确的技能和知识进行学习。整合式教学可以对静态知识进行生命力的赋予,可以将多种学科进行综合运用,从横向和纵向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所以,整合式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内容通过策略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体现出来,对知识点之间内在联系和知识的实际应用进行强调,在知识由有限到无限的拓展过程中,使用整合的方法能拓展学生的学习容量。在主题式教学中,依据问题意识,能将拓展性学习与整合式教学贯穿之中。

(二)探究性学习和问题式教学的关系

探究性学习是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开展的,和问题式教学是紧密相连的;问题式教学是利用问题对学生的思考和参与进行引导的教学方式,使用问题对教学主题进行构建,教师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学习活动。探究性学习主要是学生对知识认知的掌握程度,学生对问题进行解决的方式,是学生自觉进入问题情境后,以“实践、探索、体验、发展”为中心主动开展的“探索学习”。问题式教学主要是教师对课堂的掌握,对问题的表现方法,对情境建设的灵活使用。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对自主性进行强调,问题式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对象性较强。

(三)合作交流式学习和情景式教学的关系

情境建设主要是使用生活情节对问题进行表现,对解决问题的情境进行创造,对学生在问题解决时能够灵活解决问题进行引导,使用生活中的知识对思维进行启发,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得到加强。在情境建设中会使合作交流式学习氛围得到自然的形成,情景式教学是合作交流式学习的先导因素,首先是情景式教学,然后是合作交流式学习。情景式教学对合作交流式学习具有影响作用,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教学情境,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合作游戏等完成知识的学习。利用情景式教学将合作交流式学习进行引发,能够使师生互动得到促进发展,形成教学动力机制。

二、初中数学主题式教学的教学活动设计

(一)在进行初中数学主题式教学活动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为师生实践留出生产空间;2、主题内容要具有学科综合性;3、教学目的要具有整体性,对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重视;4、活动要具有问题化、探究性。

(二)活动实施过程

1、对活动的主题进行确定。确定活动主题是进行初中数学主题式教学的重要基础,虽然看起来较为简单,但是主题需要利用一句话、一个词或者是几个字对教学的目的进行提炼,主要有学生能力的培养、活动的效果、方法的体现、内容的选择等;2、教学计划的制定。初中数学教师在对课标要求、学生、教材的理解基础上,对自身的教学风格进行结合,选择适合教师自身和学生的教学方式,对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有效的处理,达到科学、合理的要求,是一种新的创新体现,可以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知识的获取;3、对学生进行认真了解。学生是初中数学主题式教学实验中的实践者,是实验顺利进行的主要因素。所以教师应对学生的知识状况、学生的生活背景、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等进行了解;4、对教学内容进行确定。教学内容是主题式教学的基础,确立教学内容可以使教师在把握新课标的精神方面和教材理解方面具有明确的方向。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利用教学内容中的数学活动因素,创设出适宜的数学活动目标,数学活动内容,数学活动条件和数学活动的方式。

主题式教学通过情境体验、问题探究、合作交流等改变传统的单一式的教学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充分体现《课标》精神。在主题式教学中学习者是核心,初中数学教师需要为学生构建一个适合初中数学主题式学习的氛围,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适当的指导,帮助他们形成自主意识,实现自主发展。主题式教学具有较强的自由度,虽然没有较为固定的模式,但是具有自身的特定规律,初中数学教师需要对适合自身和学生的教学方式进行探索,才能使初中数学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王琳琳.有关初中数学“主题式”教学法的实践与探索[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下旬),2013,(06):9.

[2]戚文理.主题式教学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探究[J].理科考试研究,2013,(12):37.

[3]朱从虎.主题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探讨[J].数学大世界(教学导向),2012,(10):50.

初中数学教学核心素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初中数学教学;教学策略

引言

知识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找好课堂和生活的结合点和平衡点,让学生在感受到数学知识魅力的同时,真正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进而提高综合能力。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数学是初中阶段的一门基础性课程,掌握数学知识、强化数学能力、形成数学核心素养对初中生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创新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初中数学教师研讨的主要方向。但是,即便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数学的教学课堂上仍然存在着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而问题的焦点主要在于教师对待新教学理念的态度和方式上。实际上,当前的大部分数学教师在这一问题上都存在比较明显的倾向,要么坚持传统,对新的教学理念完全排斥;要么对新的理念和方式完全接受,不加甄别和变化。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一味地坚持传统,不仅会使课堂缺乏趣味性,还会让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失去主动性。而在被动的学习状态下,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不会太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也不会太好。反之,如果教师对新的教学理念完全接受,也会产生一定的问题。一方面,不同的学科都有各自不同的教学方式,简单照搬新的教学模式而不考虑数学学科的特色,课堂的教学成果也不会令教师满意;另一方面,如果教师的课堂教学不能充分考虑班级内学生的基本情况,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只考虑教学模式和内容,那么即使采用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手段,也无法提高教学效率。因此,要想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教师必须把握好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平衡,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中心思想下,进行课堂教学的完善和创新。

二、生活化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从本质上看,数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也就是说,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就在于最终的运用,从而为生活提供便利。从这一点上而言,将数学教学生活化是基于数学学科本质而言的,是从数学教学的根本目标出发的一种教学理念和方式。因此,生活化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从最基本的方面来看,生活化的数学教学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很大的帮助。对于大部分的初中学生来说,其不喜欢数学学科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数学的抽象思维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会遭遇较多的困难和挫折,进而产生畏难心理,甚至逃避数学的学习。而生活化的数学教学,一方面将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与熟悉的日常生活场景建立了联系,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同时也适当降低了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难度,为课堂教学增强了趣味性。这样一来,学生自然会对数学知识和数学课堂产生更大的兴趣,进而主动参与到数学的学习中,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生活化的数学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数学学科的产生、发展都源于日常生活的需要,因此,学习数学的意义,归根结底还在于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的问题。生活化教学的目的就在于将教学与运用相互融合,让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体会其实际的应用,在运用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这两个方面综合来看,生活化教学对初中数学的教学意义重大,需要教师重点关注并研究具体的应用途径[1]。

三、生活化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途径

(一)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实现教学资源的生活化,主要是指教师先积累生活化的教学素材,然后在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将相应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化的教学素材相联系。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用生活化的教学素材来引导学生融入课堂学习的氛围中,并且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融为一体,实现学生从运用出发,再理解知识,最后回归应用的一个过程。从教学方式上来说,就是要求教师开展情境式的教学。教师设计情境的前提是对生活化教学素材的积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素材,并将这一素材转化为具体的、生活中常见的情境,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让学生展开讨论与学习,这对加深学生理解抽象化的知识及提高学习效率有着很大的帮助。以“弧长与扇形的面积计算”这一章节的教学为例。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这一部分的知识实际上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之一。其难度并不在于知识点的难以理解或者记忆,而是在于对抽象化图形的想象能力,以及将生活中具体的场景抽象为数学解题过程的能力。在教学这一章内容时,教师往往并不是简单地给出图形然后让学生进行计算,而是将计算面积的方式具体化到生活中,体现在花坛的面积、广场种树等情境中。大部分学生在面对这些问题时,都无法迅速地建立起场景与数学原理之间的联系。所以,教师就可以将这种生活化的场景运用于教学中,在课前导入的环节中为学生创设一个具体的情境,并且提出相应的问题。为了让学生有更直观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情境重现,以图片或者视频的形式进行展现。在这样的情境下,教师再用提问或者谈论互动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方式的转换,进而帮助学生逐步建立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自己解决这类型问题的能力,还能够逐步养成联系生活的习惯,进而真正提高知识理解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2]。

(二)参考真实问题组织实践拓展活动要实现生活化教学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教师除了可以借助情境创设的教学方式外,还可以从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着手。课堂上的教学活动,不仅是教师提高学生专注度、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每节课的实际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在设计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时,则可以参考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真实问题和真实案例。在具体的活动形式上,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通过讨论来得出解决的方案,也可以设计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和实践等教学活动。在具体形式的选择上,教师要根据知识内容和特征来进行。例如,在教学“二次函数及其图像”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在简单的知识讲解环节结束之后,可以根据二次函数的知识特点及其实际应用的情境来设计方案式的课堂活动。具体来说,就是教师根据二次函数解析式的形式特征及函数图像来提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问题,如企业由于市场的需要急需购买两种不同的商品,要求学生在分析利润、成本等问题的基础上给出最优的购买方案。学生在设计购买方案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参考二次函数的相关知识,还需要考虑一些实际的因素。在进行方案展示之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思考类似的生活问题,并且探讨解决的方法。在参与这样的教学活动时,学生不仅对数学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还能够认识到这些知识可以运用到生活中的哪些方面,进而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三)联系日常生活设计开放式练习题虽然素质教育的理念已经深入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被应用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之中,但是考试仍然是对学生进行考核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完成练习题也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个环节。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在设计和布置练习题时大多参考考试题目的形式,以计算为主要过程,并且有确切的答案。这样的课后练习题,不仅无法实现全面培养学生素质、强化学生能力的目标,还会使一部分学生养成依赖答案的习惯,从而限制了学生思维的拓展。而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途径之一就是在设计练习题目时,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场景,将抽象的数学题目具象化为实际的问题。为了配合这样的一个理念,教师就必须采取开放式的题目形式。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问题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因此,一般来说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开放式的数学练习题就是指教师给出现实的题目,要求学生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之后找出答案,并且在课堂上将自己的答案进行展示和讲解。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答案殊的因素进行提问,在学生解答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思考方式和思维过程进行评价,判断其是否合理、是否正确。在学生完成讲解之后,教师还可以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总结,然后引导班级内的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通过这样的课后练习题,学生不仅能够训练自己的发散思维,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还能够加深对数学知识和日常生活的理解,养成用数学思维看待生活、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的习惯。

结语

初中数学教学核心素养范文第6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策略 氛围 情境 提问 思想方法 思维

数学的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是教师通过数学教学活动促使学生顺利地进行数学学习,促进认知结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因此,要进行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并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教师就必然要采取最优化的教学策略。然而目前的初中数学学习中,教师过多地注重“双基”学习,追求基础知识的扎实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数学课程对每一个学生的教育功能,压抑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也造成了数学教学虽费时较多,但教学效果并不佳的状况。因此,教师应遵循数学教学规律,不仅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而且还要努力探寻有效指导数学教学活动的策略,在建立更优的教学活动上下功夫,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经历探知的过程,掌握学习方法,逐步培养他们具有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一、营造愉悦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数学教学效果的优劣取决于师生的共同参与,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掌握知识和技能。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教材的内在因素,结合学生实际引用一些生动的生活事例让学生思索,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数学理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消极接受为主动发展,让学生获得成功感和自信心。

如,在教学“合并同类项”时,我组织学生对小组内成员的书本进行整理归类的游戏活动,让学生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如按照学科分类、按照书本大小分类、按照是否包封面进行分类等等。通过游戏,学生感受到数学中的分类思想是合并同类项的前提。这时,再让学生类比不同分类后每类物品的特征,探索同类项的概念以及合并同类项的方法与步骤,就水到渠成了。

二、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教师要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欲望,在教学中,不但要教给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更要培养他们探究问题的习惯。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动感意识,使他们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去探索、去思维。同时,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提出新见解、新看法。

如,学生对“众数”与“中位数”概念比较陌生,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概念,教学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一家鞋店一段时间内销售某种女鞋30双,其中鞋的尺码(单位:厘米),分别对应22,22.5,23.5,24,24.5,25,对应的销售量(单位:双)分别为1,2,5,11,7, 3.1。在学生观察后同时提出:从这个表中,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如果你是鞋店店主,你比较关心什么?这样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现数学知识,使学生产生新颖感,激发了探究兴趣。

三、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有效学习

课堂提问是落实教学目标,促进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互动交流的重要手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恰当的提问对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检查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都有积极作用。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不同水平、形式多样、难以适度的问题,选择适时的时机进行提问,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思考,引发讨论,拓宽视野,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参与数学教学全过程的积极主动性,而且能增进教与学的和谐互动。

如,教学 “相似三角形”时,我出示两幅大小不同的中国地图,提出:“两幅地图有什么关系?形状上各有什么特点?”然后让学生在图上让学生在两幅地图上分别找出北京、上海、成都三个城市,并连成三角形,又提出问题:“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形状上各有什么特点?对应的角和边呢?”引发学生思考。通过讨论交流,学生很自然地得出:“对应角相等,对应边也相等”的比例关系,从而自然得出相似三角形的定义。这样,围绕着探究目标,设置一系列具有层次、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将学生逐步引导入探究问题的核心。

四、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素养

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是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数学素养体现在数学的立场、观点、态度和方法以及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上。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机渗透,将数学思想方法蕴含在知识教学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的发展。

如在教函数概念时,渗透抽象概括的思想,让学生懂得通过直角坐标系可将平面上点的位置用一对数即点的坐标来确定。在教函数解析式时继续渗透抽象概括的思想,让学生认识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可用函数解析式来表示。 这样通过两次渗透,学生不仅能初步体会到抽象概括的基本思想,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五、加强数学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的重要一环,也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数学教师应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的思维的培养,通过多种形式的思维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及创新精神。

如,已知:s≠t,且s2+3s-7=0,t2+3t-7=0,求s/t+t/s的值。如果从常规思维角度考虑,需先求出两方程的解,讨论分类后代入求原式,计算过程较为复杂。因此,启发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得出本题可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得到s,t是方程x2+3x-7=0的两个根,根据韦达定理便可求得答案。这样就跳出了常规的方程应用题的模式,根据隐含条件,使得解题过程更为简洁,从而促进了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总之,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主动发展为基础和目的,注重优化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于耐好.初中数学教学策略的研究.学周刊,2012.12

初中数学教学核心素养范文第7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数学;高效课堂;实践活动

数学核心素养是以数学课程教学为载体,基于数学学科的知识技能而形成的重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数学核心素养不等同于数学知识技能,是高于数学的知识技能,指向于学生的一般发展,反映数学学科的本质及其赖以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思想,有助于学生终身和未来发展。在中小学课堂深化改革的推进中,教师要重视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构建高效课堂。而要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就要采取多种教学模式,课前做好备课,结合教学内容,梳理教学难点、重点,并结合课程标准、中考大纲要求对教学知识点进行整合,以便学生回顾旧知识、衔接新知识,快速进入数学学习状态。下面,本文以核心素养为切入点,结合高效课堂构建的相关要求,从以下几点进行探讨。

一、树立科学的教学观

教师要真正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就要树立科学的教学观,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从构建高效课堂出发,做落实核心素养要求的课堂教学的推动者。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将学生生活中认识的图形带入课堂,然后带着学生一起进行探究。一些源于生活实际的几何应用题,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实物图与几何模型图分析出来,即进行生活原题的几何化思考。例如,在教学“圆锥侧面展开图”一课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大屏幕把圆锥的相关课本内容以立体的方式展现给学生,学生可以直接感受到圆锥的特点,并直观展示出圆锥展开图的形状。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及提升尤为关键。同时,作为该阶段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目前的生活实际情况,以树立正确的科学教学观为出发点,关注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突破传统“应试教育”的桎梏,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价值和地位。

二、实行个性化引导

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育背景是有所区别的,因此个性化的教育和引导很关键。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技巧和精髓,教师应以高效课堂的构建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个性化的引导与学生的自主参与相联系,保障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挖掘个人的学习潜能,真正掌握数学学习的核心要求。例如,“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线段”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有这样一道试题:如图1,在等腰ABC中,AB=AC,BD=CD,点P从点B出发,以1cm/s的速度沿着DB的延长线运动,点Q从点C出发,以同样的速度沿着DC的延长线运动,作PEAB于的延长线于点E,作QFAC的延长线于点F,请问t秒后,PE与QF相等吗?(先作图,再作答)这道试题涉及一些动态运动方面的内容,一些学生看到后会产生畏惧心理。这个时候,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题目内容,将题目中的动态与静态信息区分开,如动态信息语句为“以1cm/s的速度沿着DB的延长线运动”“以同样的速度沿着DC的延长线运动”,其他语句都是静态的。这样,教师就能让学生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提升个性化引导的有效性。

三、设计实践活动探究

数学的实践性要求比较高,这就要求教师注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的紧密联系。在完成基础的教学之后,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根据实际情况有效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动手实践操作中逐步提升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例如,下面这道例题:如图2所示,某地区有A、B、C三个小村庄,如今要在这个地区挖一个深水井P,让深水井P到三个小村庄的距离都相等。请问如果你是施工人员,这个P应该设在哪里呢?教师可先让学生思考一会,然后进行示范操作。教师用3条橡皮筋一端系在一起作为P点,另一端分别固定在A、B、C点,一边不断地移动点P,一边向学生提问:“PA、PB、PC的长度相等吗?”经过教师的几次移动尝试,很多学生认为单靠观察显然不靠谱,与数学严谨性的学科特点存在相违背的地方。这时,教师不妨适时进行点拨:“其实只要我们掌握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知识,这个问题解决起来就易如反掌。”最后,经过师生的共同探究,学生知道了如何准确地确定点P的位置。

四、有效利用信息技术

受数学科学性、严谨性等特点的影响,一些教师讲授的数学课相对呆板,缺少活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提高数学的趣味性,增强数学的魅力和吸引力。在信息化、科技化背景之下,各种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师都应该予以关注。教师要结合教学现状,提出更多的教学想法和教学创意,保障情境创设的合理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直观感觉的机会,让学生在主动分析的过程中掌握学科学习的核心要求。因为不同知识板块的内容有所区别,所以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要注重层次化的分析和引导,结合学生目前的学习条件对不同的信息技术操作形式进行研究和解读,掌握正确的应用技巧和方向,让学生能不断地调动个人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具体的知识并掌握该学科的学习技巧。例如,教师利用几何画板,既可以直观形象地解决数学中的一些难题,又可以激发学生深入探讨数学的好奇心。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创建声音、动态和静态等多方面组合,能够提升数学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深入地探究数学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录制微课,将基础知识或知识点串联起来,让学生学到更多的解题方法,有效帮助学生适时进行复习或预习。教师还可以做一个“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的微课视频:选择一张使用过的火车票,对这张车票进行有效分析,如车票的日期、车次、座位号、票价、发车时间以及该乘客的身份证号码等,让学生充分感受数据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深刻体会数据信息下便捷的社会生活。

初中数学教学核心素养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整体性教学;措施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学校教学的目标与目的都已发生了重大改变. 传统教学模式现今早已难以适应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发展能够促进学生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全面增长的全新教学模式已迫在眉睫. 整体性教学就是这样一种适应时代潮流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知识素养的提高,还有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育. 整体性教学强调对教学目标与要求的浓缩,得出教学主线后,选择相应的知识并对其进行有机的串联,使学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围绕某一个核心要点开展各式各样的学校活动,从而促进学生思想素养、学习能力等多方面的全面有效提升,进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与目的的达成. 下面本文就对如何更好地开展初中数学整体性教学展开论述.

1. 全面掌握教学内容,充分联系学生实际,开展分层教学

整体性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思想素养、学习能力等多层次的全方位发展. 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在所有教学活动中都以一种平等、公正的态度对待与关注每一名学生,去了解每一名学生的不足之处,进而通过教学活动让每一名学生能够学有所得. 因此教师必须通过大量的准备工作实现对教学知识的全面、整体掌握,同时紧扣学生学习实际与心理特点,并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因材施教作为教学的指导理念. 通过对教学形式的积极创新,实现各个教学环节的有效贯通,通过多层次多方位的指导,实现不同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直角三角形”相关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学习实际,根据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对成绩优异的学生提出“熟练掌握勾股定理,能由已知两边求得直角三角形第三边,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应用,能以其判定直角三角形真假”等综合性较强的教学目标,对成绩中等的学生提出“能根据勾股定理及其逆应用,进行有关直角三角形的证明求解”等较为直观的问题,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则提出“掌握直角三角形相关基本特征,能够对其进行判别”等较为基础的问题. 通过这种有针对性的分层教学目标的设定,有助于促进所有学生的进步,实现教学的整体性目标.

2. 紧扣问题教学中的散发性,实现教学的整体目标

数学是一门不可或缺的基础学科,在对学生学习素养与思维能力的培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我们不难发现,数学知识在章节与章节、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改变原有的“就问题说问题”的传统教学方法,充分利用问题教学这一有力手段,将整体性教学思想融入其中,通过对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探索创新,开展问题教学的多样化模式,让学生对多样化的问题进行思考与分析,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在回答问题中获得进步与提高,增强其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效果,进而实现学生知识学习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教授“一次函数”相关知识时,老师可以将有关“一次函数性质”的知识点融入到对“如图所示,为函数y = kx + b 在坐标系中的图像,求解以下问题:①根据函数图像,求解k与b的值;②在坐标系上作出y = (k - 1)x + b的图像;③若函数y = kx + b的y值大于函数y = -2x + 3的y值,求函数的取值范围. ”这一函数问题的求解教学中,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在自主的求解中实现对相关知识点的结合,并得到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之间的联系,加深学生对两者间关系的理解与有效掌握,极大地促进学生完整的知识体系的建立,并使其整体性知识的外延获得有效的延伸与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