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3岁儿童中医药健康指导

3岁儿童中医药健康指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3岁儿童中医药健康指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3岁儿童中医药健康指导范文第1篇

一、居民健康档案管理

工作指标

1.健康档案建档率=建档人数/辖区内常住居民数×100%

2.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建立电子健康档案人数/辖区内常住居民数×100%

3.健康档案使用率=档案中有动态记录的档案份数/档案总份数×100%

指标值

该指标有望逐步淡化。目前全国各地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都以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作为量化指标和评价标准,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75%;健康档案使用率≥60%。

注:建档指完成健康档案封面和个人基本信息表,其中0-6岁儿童不需要填写个人基本信息表,其基本信息填写在“新生儿家庭访视记录表”上。

有动态记录的档案是指1年内与患者的医疗记录相关联和(或)有符合对应服务规范要求的相关服务记录的健康档案。

二、健康教育

工作指标

1.发放健康教育印刷资料的种类和数量

2.播放健康教育音像资料的种类、次数和时间

3.健康教育宣传栏设置和内容更新情况

4.举办健康教育讲座和健康教育咨询活动的次数和参加人数

5.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指标值

1.每个机构每年提供不少于12种内容的印刷资料、播放音像资料不少于6种。

2.每个机构每2个月最少更换1次健康教育宣传栏内容。

3.每个机构每年至少开展9次公众咨询活动。

4.每个机构每月至少举办1次健康知识讲座,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每两个月至少举办1次健康知识讲座。

注:由于地区差异导致疾病流行、重点健康问题不一样,各地开展健康教育内容、形式以及侧重点不同,对发放健康教育印刷资料、播放音像资料的内容、种类没有作统一要求,健康教育咨询活动对于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不作具体要求。

三、孕产妇健康管理

工作指标

1.早孕建册率=辖区内孕13周之前建册并进行第一次产前检查的产妇人数/该地该时间段内活产数×100%

2.产后访视率=辖区内产妇出院后28天内接受过产后访视的产妇人数/该地该时间内活产数×100%

指标值

早孕建册率≥85%,产后访视率≥85%

四、儿童健康管理

工作指标

1.新生儿访视率=年度辖区内按照规范要求接受1次及以上访视的新生儿人数/年度辖区内活产数×100%

2.儿童健康管理率=年度辖区内接受1次及以上随访的0-6岁儿童数/年度辖区内应管理的0~6岁儿童数×100%

指标值

新生儿访视率≥85%,儿童健康管理率≥85%

五、预防接种

工作指标

1.建证率=年度辖区内已建立预防接种证人数/年度辖区内应建立预防接种证人数×100%

2.某种疫苗接种率=年度辖区内某种疫苗年度实际接种人数/年度辖区内某种疫苗应接种人数×100%

指标值

1.建证率达到100%

2.某种疫苗接种率达到90%

注:年度辖区内应建立预防接种证人数来源于免疫规划工作年报中应建证儿童数量,已建立预防接种证人数来源于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某种疫苗接种率一般指的是在金苗助手中查看含麻疹成分疫苗第二剂次接种情况。

六、老年人健康管理

工作指标

老年人健康管理率=年内接受健康管理人数/年内辖区内6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数×100%

指标值

老年人健康管理率≥69%

注:接受健康管理是指建立了健康档案、接受了健康体检、健康指导、健康体检表填写完整。

年内辖区内6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数依据评价县市区统计部门提供的《统计年鉴》等官方印制刊物确定辖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常住人口数。

七、慢病患者健康管理

工作指标

1.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率=按照规范要求进行高血压患者管理的人数/年内已管理的高血压患者人数×100%

2.管理人群血压控制率=最近一次随访血压达标人数/年内已管理的高血压患者人数×100%

3.2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按照规范要求进行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人数/年内已管理的2型糖尿病患者人数×100%

4.管理人群血糖控制率=年内最近一次随访空腹血糖达标人数/年内已管理的2型糖尿病患者人数×100%

指标值

1.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率≥60%;2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60%

2.管理人群血压控制率≥45%;管理人群血糖控制率≥35%

注:最近一次随访血压指的是按照规范要求最近一次随访的血压,若失访则判断为未达标,血压控制是指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65岁及以上患者收缩压<150mmHg和舒张压<90mmHg),即收缩压和舒张压同时达标。

八、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

工作指标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年内辖区内按照规范要求进行管理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人数/年内辖区内登记在册的确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人数×100%

指标值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80%。辖区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人数为辖区内常住居民人口数量×4‰

九、肺结核患者健康管理

工作指标

1.老年人中肺结核可疑症状者(含疑似患者)推介转诊率=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收到的双向转诊单数/年度体检老年人中发现的肺结核可疑症状者(含疑似患者)×100%

2.糖尿病患者中肺结核可疑症状者推介转诊率=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收到的双向转诊单数/糖尿病患者筛查中发现的肺结核可疑症状者×100%

3.肺结核患者管理率=已管理的肺结核患者人数/辖区同期内经上级定点医疗机构确诊并通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的肺结核患者人数×100%

4.肺结核患者规则服药率=按照要求规则服药的肺结核患者人数/同期辖区内已完成治疗的肺结核患者人数×100%

5.在整个疗程中,患者在规定的服药时间实际服药次数占应服药次数的90%以上

指标值

肺结核患者管理率达到90%,肺结核患者规则服药率≥90%

十、中医药健康管理

工作指标

1.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率=年内接受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65岁及以上居民数/年内辖区内6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数×100%

2.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率=年度辖区内按照月龄接受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的0~36月儿童数/年度辖区内的0~36个月儿童数×100%

指标值

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率≥45%;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率≥45%

注:接受中医药健康管理是指建立了健康档案、接受了中医体质辨识、中医药保健指导、服务记录表填写完整。

十一、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和处理

工作指标

1.传染病疫情报告率=网络报告的传染病病例数/登记传染病病例数×100%

2.传染病疫情报告及时率=报告及时的病例数/报告传染病病例数×100%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及时报告率=及时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数/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数×100%

指标值

传染病疫情报告率达到100%,传染病疫情报告及时率达到100%,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及时报告率达到100%

十二、卫生监督协管

工作指标

1.卫生计生监督协管信息报告率=报告的事件或线索次数/发现的事件或线索次数×100%

2.协助开展的食源性疾病、饮用水卫生安全、学校卫生、非法行医、非法采供血和计划生育实地巡查次数。

3岁儿童中医药健康指导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医中药 儿童保健 应用现状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553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327-01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国内外对于儿童保健的理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基于儿童的健康状况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的指标,因此,儿童的生存与健康水平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新形式下,中医中药在儿童保健中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现就中医中药在儿童保健的应用作一论述。

1 儿童保健的必要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儿童的生长发育和疾病谱出现了极大的变化。虽然我国儿童生长发育情况较前有所改善,但影响儿童身心健康水平的危险因素却呈急剧上升的趋势,而人们这方面的知识与其严重脱节,引发诸多的健康问题。其中,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带来了双重挑战。一方面,因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肥胖率急剧上升,尤以城市儿童为著,不仅导致循环、呼吸、循环等系统的损害,而且影响心理发育;另一方面,我国儿童生长迟缓分布情况是农村高于城市,西部地区儿童的营养不良率明显高于东部地区。由于儿童自身的疾病抵抗力较弱,在特定的时期容易患各种疾病,如缺铁性贫血、龋齿、佝偻病、代谢综合征等儿童常见病及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睡眠障碍等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的疾病。为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需要对儿童进行整体地、全面地、连续性地健康管理。

2 中医中药儿童保健

2.1 中医药与儿童保健规范。2011年新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出台,其中《0~6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规范》中明确指出:“积极应用中医药方法,为儿童提供生长发育与疾病预防等健康指导。”基于卫生部规范中的要求,多名学者提出了将中医的“体质学说”及“治未病”的思想结合的新的保健模式。“辨体保健”具有中医特色,以中医辨识体质为基础,依据儿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体质不同这一特点,形成个体化的保健理念,给予个体化的保健方法。如饮食、运动、情志疗法、中药等,调节儿童体质,降低疾病发生率,通过外治法、推拿等,建立进一步展现中医药优势的儿童保健模式,提高儿童健康水平。

2.2 中医中药在儿童保健中的应用。中医是中华民族千年来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与防治的文化精髓,在护养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特殊时期,历代医家对其体质的研究形成了独特体系-“四说”,即“纯阳说”、“稚阴稚阳说”、“少阳说”以及“脏腑说”,从不同侧面对小儿体质进行了论述,是中医体质学的一重要组成部分。明・万全根据小儿发育的不同时期,提出“育婴四法”-“预养以培其源,胎养以保其真,蓐养以防其变,鞠养以慎其疾”,促进了中医儿科的形成与发展。儿童体质具有不足性、可变性及可调性的特点,与成人不同。通过发挥“未病先防、欲病早治、既病防变、已病防复”的作用,中医能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20世纪70年代,王琦等提出了“体质可分”、“体质可调”及“体病相关”3个关键性科学问题,进一步论证运用中医药进行儿童保健具有可行性。王晓鸣等依据小儿不同的体质,予以“经络调摄技术”,选择相对应的经络穴位和补泻手法,“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及强身健体的保健作用。殷英提出了“辨体养子”保健思想-辨体施以及辨体施养,对于重度偏颇的儿童予以辨体施治。主要通过饮食调理、穴位按摩和药物治疗等方法进行儿童保健。皇甫燕提出根据影响小儿体质类型的先天及后天因素,对不同体质的小儿给予不同摄生方案,可达到预防和降低疾病发生率的目的,并能促进体质向均衡质的转化。徐俐平等将社区幼儿园儿童分为对照组及中医点穴组,对照组予以常规医学保健,中医点穴组在常规医学保健的基础上予以足三里、迎香点穴保健,在保健后的9个月检测生长发育的形态学指标以及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情况。结果提示保健9个月后,保健中医点穴组的生长发育的形态学指标(身高、头围、体重、小腿围、胸围、上臂围、腰围、皮褶厚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时消化和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中医认为疾病是正气与邪气矛盾斗争的过程。机体正气的强弱直接关系到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随着中医学的发扬光大,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中医中药确实有免疫作用。数千年来,我们用中医中药维持人体的正常的生理功能,抑制外邪的干扰,从而保持身体阴阳平衡,保持机体的健康体质。中医中药与免疫密切相关,在临床上,选用补益脾胃的药物,来治疗因免疫功能低下而易患疾病的儿童,实践证明,这些儿童的体质不同程度增强,易感疾病亦相应减少。张红晓等 [8]将62例脑性瘫痪儿童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在相同条件下,实验组予以小儿智力糖浆进行干预,3月疗程,根据Gesell儿童发育量表进行疗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中成药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脑瘫高危儿童的脑发育。Loh CH通过评估在西方的医疗保健占主导地位的新加坡的一个大型中医诊所儿童中药的使用情况,发现84.3%的儿童使用香草,该项研究也说明新加坡当地居民对于中医中药和针灸安全性的认可。朱冬生等通过对两组病例分别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及一般的语言治疗训练,比较两组语言发育商的变化的研究,通过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可以调整患儿的体质,促进语言中枢的功能成熟。

我国儿童保健初期疾病重点放在贫血、佝偻病、肺炎、腹泻的防治上。卫生部颁布的城乡儿童保健工作要求规定,体弱儿包括佝偻病、缺铁性贫血、营养不良、低体重儿、早产儿等。中医药在防治体弱儿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多数学者从脾论治,从肝脾论治,从脾肾论治,疗效显著。从脾论治,郝淑兰等用苍术提取物制作成微胶囊,临床实践证明对佝偻病防治有良好疗效。从脾肾论治,刘百祥将116例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58例予以补肾地黄丸和针刺四缝穴治疗,对照组58例以维生素D、钙剂治疗,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从肝脾论治,汪受传等对中医辨证为疳气证的小儿轻度营养不良者予以运脾补脾平肝治疗,对照组予健脾糖浆,治疗组疗效显著。

3 结语

临床实践证实,若儿童保健采用中医中药的辨证正确,药物剂量及用法得当,对慢性病及急症都有效,更有促进儿童生长发育的优势。鉴于我国中医中药儿童保健工作发展较晚,而且存在不足,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保健工作者更应该重视中医中药的保健作用,积极、全方位的发展儿童保健事业。

参考文献

[1] 万全.万密斋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2] 王琦.论中医体质研究的3个关键问题(上)[J].中医杂志,2006,47(4):250-252

[3] 王晓鸣,武臣亮.经络调摄技术在婴幼儿保健中的应用[J].中医儿科杂志,2008,1(4):40-41

[4] 殷瑛,王晓鸣.浅议辨体保健―具有中医特色的儿童保健系统管理[J].中医药学报,2008,36(2):32-34

[5] 徐俐平,潘佩光.足三里、迎香点穴在社区儿童保健中的应用[J].新中医,2013,45(8):157-160

3岁儿童中医药健康指导范文第3篇

(一)总体目标

到2015年,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为主体、中医医院为龙头和支撑、社会资本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为补充的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基本建立,中医药服务设施设备基本齐全,人员配备较为合理,素质进一步提高,能力进一步提升,基本满足城乡居民对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需求,使城乡居民看中医更方便、更有效、更便宜,通过中医预防保健不生病、少生病、延缓生病。

(二)年度目标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100%的中医科、100%的中药房建设达到国家、省级标准。100%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村)均能提供6种以上中医药服务。

2、9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中医类别医师占本机构医师总数的比例达到20%以上。

3、9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建成中医临床科室集中设置、多种中医药方法和手段综合使用、中医药文化氛围浓郁并相对独立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

4、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至少能够开展10项中医药适宜技术,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至少能够开展4项中医药适宜技术。

5、综合(专科)医院100%设置中医科、中药房,75%达到《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基本标准》和《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

6、100%的县(市、区)提高新农合中医药报销比例不少于10%。

二、主要任务

(一)推动基层中医药各项政策贯彻落实

各县(市、区)要将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针灸及治疗性推拿等中医非药物诊疗技术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要全面开展付费总额控制,适应分级医疗体系的建立,完善差别支付政策,将支付比例进一步向基层倾斜,鼓励城乡居民在基层使用中医药服务。各县(市、区)要按照基本药物制度的要求,为所有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必要的中药饮片和中成药品种;中药饮片的基本药物管理要按照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中药饮片定价、采购、配送、使用和基本医疗保险给付等政策规定执行;鼓励以县(市、区)为单位开展中成药、中药饮片临床使用综合评价工作,并鼓励使用推广具有区域特征的“简、便、验、廉”特色的中药验方。各各县(市、区)要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中,将中医药科室建设、设备设施配置、人员配备与培训、中医药服务提供等列为重要指标,中医药内容列为一级指标,分值所占比例应不低于15%。

(二)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

要加强县级中医医院龙头建设,重点强化基本建设、中医重点(特色)专科和信息化建设,积极培育省级中医重点专科。将县中医医院纳入120急救网络。高邮市中医医院争创三级中医医院。

所有中医医院设置基层指导科,采取接受进修、巡回医疗、轮流下派、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药业务指导。要开展中医药人员县乡村一体化管理工作。高邮市实施中医类别医师县、乡、村纵向流动机制试点工作。

(三)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要按照《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基本标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标准》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标准》配齐配强中医药人员。100%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配备1名中医类别医师或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临床类别医师。100%村卫生室至少配备1名以中医药服务为主的乡村医生或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在每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开招聘专业技术人员中,中医药人员应占一定比例。

要重视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和转岗培训工作。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占基层全科医生的比例达到20%以上,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占基层中医类别医师比例达到50%以上。要努力开展基层老中医药专家师带徒工作,通过师承方式为基层培养实用型中医药人才。要认真开展基层在职在岗中医药人员中医专业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开展临床类别医师和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建立健全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在职称评定、培训学习、工资待遇等方面制定向基层中医药人员倾斜的激励措施。

(四)推广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

各县(市、区)要在创建成市级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的基础上,积极创建省级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要针对基层中西医人员推广以《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通告的适宜技术目录以及“2013-2014年市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为重点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允许基层西医人员经过系统培训考核后运用中医药适宜技术。

(五)加强基层中医药特色优势建设

要加强中医重点专科、专病建设。加强中医重点专科、专病建设的监测工作。积极开展中医临床诊疗中心创建活动。加强基层中医药特色创建工作。积极创建全国、省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区、区、县通过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验收。继续推进省、市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乡镇卫生院示范中医科创建活动。新建一批市级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示范中医科)。实施省级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建设和中医药特色乡镇卫生院创建活动。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深入开展综合医院中医科室和中药房达标建设活动,推进综合性医院中医示范科室的创建活动。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建立健全中医妇科和中医儿科,积极推广中医妇儿适宜技术。市一院建成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

(六)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各县(市、区)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治未病”科和康复科建设,大力培养和提高中医药和预防保健及康复服务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加强中医体质辨识理论和应用方法培训,逐年提高居民健康档案中医体质辨识的比例。要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中医健康管理技术规范》要求,对儿童、孕产妇、老年人和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运用中医药技术方法进行健康管理,逐年提高重点人群和慢病患者中医药健康管理率。对0-36个月儿童和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中医药服务覆盖率达到45%以上。

(七)鼓励社会力量在基层举办中医医疗机构

各县(市、区)要制定并实施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在基层开设中医诊所或个体行医的政策措施。制定并实施鼓励有条件的基层药品连锁企业开办中医坐堂医诊所的政策措施。进一步落实价格、税收、医保定点、土地、重点学科建设、职称评定等方面政策,对各类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中医医疗机构给予优先支持。

(八)依法加强基层中医中药监督管理

要强化中医监督管理,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严格执行各项中医药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加强中药使用管理,各县(市、区)要对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训推广《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基本药物(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南》、《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指南》,指导基层医务人员合理使用中成药。加强中药质量监管,各县(市、区)要严格规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药饮片采购程序,要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严格审核中药饮片生产、经营企业资质,严禁假劣中药进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个体诊所。

(九)推进中医药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开展

各县(市、区)要全面开展中医药文化惠民工程活动,组织开展“中医药就在你身边”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活动不少于10场,直接受益群众不少于1000人次,组织中医药服务“六进”活动各不少于2次,开展中医健康教育,在健康教育印刷资料、音像资料的种类、数量、宣教栏更新次数以及讲座、咨询活动次数等方面,应有40%以上的中医药内容。力争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普及80%以上行政村、85%以上社区和80%以上家庭。积极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各县(市、区)紧密结合实际,广泛开展中医药文化节、养生节、膏方节等活动,创作不少于1种面向基层群众的优秀中医药文化作品。

三、组织实施

(一)部署启动(2014年1-3月)

1、制定下发《2014年市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项目方案》、《2014年市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考核标准》,并予以部署。

2、各县(市、区)相应制定2014年提升工程实施细则,落实具体措施,做好宣传发动,并将实施细则报市卫生局中医处。

(二)具体实施(2014年4-9月)

1、各县(市、区)按照《2014年市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项目方案》和各地制定的实施细则要求,扎实开展提升工程的动员部署,努力推进工程顺利实施。

2、各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督促各级各类中医医疗机构按总体方案提出的目标和任务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同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落实提升工程中各项工作任务。

3、各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对提升工程实施动态监控,随时进行督查、评价、检查好和指导,确保实施效果和目标完成。市卫生局期间将组织抽查。

4、各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要及时报送本地提升工程实施过程中的重大活动和工作进展情况。

(三)评估验收(2014年10月)

各县(市、区)要加强本地区提升工程实施进展情况和实施效果的监测评估,及时发现实施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认真地分析研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各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在2014年10月20日前完成对辖区提升工程的自查,同时将提升工程实施情况的书面总结、自查评分表等材料于2014年10月30日前报市卫生局中医处,并做好接受市级抽查的准备。

(四)工作总结(2014年11-12月)

市卫生局于2014年11月组织对各县(市、区)提升工程工作进行考评。2014年年底将各地提升工程实施情况考评结果予以通报。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辖区提升工程的组织领导、协调指导工作。各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负责对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中医药业务指导,承担社区卫技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任务。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认真实施提升工程,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各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各有关单位要组建专门领导班子,领导、协调项目推进工作,要明确专门人员,负责具体实施,并定期收集、上报实施进展情况。

(二)规范管理,严格考核

市卫生局对各县(市、区)的项目实施情况实行阶段或年终抽查,并列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各县(市、区)要按照项目建设要求定期对建设单位进行检查、监督和指导,对不按要求实施项目的单位,要限期整改,并予以通报。

3岁儿童中医药健康指导范文第4篇

[摘要] 本文探讨了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的背景和必要性,并从实践角度研究了浦东新区开展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的经验和成绩。笔者发现,中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适合走中西医结合道路,并应加强专业人才和队伍培养,继续研究开发新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手段,加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宣传和推广。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模式探索

[中图分类号] R197.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11(b)-0165-04

The new model of the public health service for the practice and research in integrative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YU Donghai1 DU Leyi2 SUN Min1 QI Changju1

1.The Health Bureau of Pudong New District, Shanghai 200125, China; 2.Gongli Hospital of Pudong New District, Shanghai 200135, China

[Abstract] 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background and the necessity for the developing TCM preventive health services system, and from a practical point of view, we has researched the integrative medicine experience and achievements of the public health service model in Pudong District. We has found that the TCM public health service system is suited the way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for the professional talents, continue to research and supply the new means for TCM prevention and health, and put in more publicity and promotion.

[Key words] Integrative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Public health; Explore model

[基金项目] 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科研基金课题(编号2010G009A)。

[作者简介] 郁东海(1971-),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卫生政策及预防保健。

通讯作者

公共卫生是通过组织社会资源,为公众提供疾病预防和促进健康的一门管理学。早在1923年,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Winslow教授就作出了比较完整的定义:公共卫生是防治疾病、延长寿命、改善身体健康和机能的科学和实践。公共卫生通过有组织的社会努力改善环境卫生、控制地区性的疾病、教育人们关于个人卫生的知识、组织医护力量对疾病做出早期诊断和预防治疗,并建立一套社会体制,保障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享有能够维持身体健康的生活水准。也有学者简练的把公共卫生定义为“3P”,即promotion(健康促进)、prevention(疾病预防)和protection(健康保护)[1]。

1 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的背景及现状

公共卫生是随着人类与疾病斗争而不断完善起来的学科,在早期往往带着宗教和超自然观的烙印[2],但当时的一些规定、实践活动的确对预防疾病、保障公众卫生安全起了积极的作用。国外如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人分别建立的清洁饮水系统;古罗马人对职业病的发现和预防;中世纪欧洲港口检疫规定(马赛)、垃圾处理规定(柏林)、市场清洁制度(佛罗伦萨)、传染病报告和隔离制度(黑死病、天花等)等等。我国类似的实践也很多,最早如“殷人洒扫火燎防疫图”、殷墟等夏商遗迹中发现的完善排水系统;春秋战国时期提出的养生和食疗概念、秦汉导引术的发明及推广、晋代传染病隔离区的使用及疟疾的防治、明代人痘法预防天花等。

但祖国医学在公共卫生领域最大贡献在于其形成了一套完善、至今仍有指导意义的预防保健理论和实践体系。中医药的理论精髓是“人与自然的平衡”以及“未病先防”的预防保健理念,提倡了以合理生活方式、精神状态来避免疾病的发生,而“治未病”理念尤能体现其核心价值。“治未病”一词始见于中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也有:“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的阐述,该理念经历代医家的不断完善和补充,目前已经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措施,可以概括为“未病先防、既病早治、已病防变、瘥后防复”,在病前、病中、病后均体现了“预防保健”的概念。这与西医学的最新“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相结合的新医学模式”有着紧密的契合。

多年来,我国着力于开展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改革。2003年原卫生部确定了中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建立健全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完善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体系、城市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卫生科普宣传体系和财政经费保障体系。2009年7月我国正式启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这标志着宏观层面的全民公共卫生运动正式展开[3]。目前,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组织体系由履行卫生服务职能的政府部门和直接提供卫生服务的国有卫生事业单位构成[4]。该体系有利于减少环境对人群健康的不良影响,促进人们维护和改善自身健康;加强卫生服务的保证,有效保证卫生服务质量、公平性、安全性。但该体系本身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公共卫生支出明显不足、卫生资源分布不均、广大居民自我保健意识淡薄等问题[5];与此同时,我国传统西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已无法满足人们对越来越高的预防保健服务需求[6];而且严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SARS)疫情、人禽流感疫情、艾滋病(AIDS)等新发传染病不断涌现,对现有的公共卫生的体系形成挑战[7]。

因此,2007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吴仪在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治未病”预防保健理念,国家开展了中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探索。中医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一般也称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项目,一些官方新闻或文件也成为中医“治未病”项目。其主要概念就是在政府主导下,运用中医药传统方法,比如养生保健(比如药膳、中药茶饮、穴位按摩等),调整情绪、饮食、生活方式等,在疾病未发生前、或者疾病缓解期,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维护健康的方法。“治未病”是中医药学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准则。符合国际医学界从“治疗疾病”向“预防疾病”的医学模式转变。

2 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步骤

浦东新区一贯重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工作,很早开展了相关试点工作。2008年起,浦东新区卫生局与上海市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合作,开展了“中医‘治未病’进社区9+1项目”,在区域内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了8个“治未病”社区服务项目的培训和推广,培养社区“治未病”专业人才数十人,服务群众近万人次;2010年4月,浦东新区卫生局又推进了“浦东新区中医预防保健体系‘治未病’中心建设”项目,投入数百万专项资金,与相关机构合作,在区域内建设了1家区级“治未病”中心和3家社区“治未病”中心,为万余名社区群众提供了“中医体质辨识”及个体化中医健康宣教服务;同时,卫生局主办或合作开展了多场相关论坛,包括与上海市曙光医院、区疾控中心合办的“第一届全国‘治未病’高峰论坛”、“中医‘治未病’与慢性病防控论坛”等。所有这些工作,为我们推进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了理论、实践、人员等方面的准备。

2009年,浦东新区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首批‘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区域”和“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笔者通过经验总结和政策准备,在2011年1月,由浦东新区卫生局印发了《浦东新区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开展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新模式的探索。

2.1 建立组织架构和服务网络

浦东新区充分发挥现有公共卫生服务模式,实施资源整合,在条线管理上与现有防病体系整合联动,在工作内容上与目前防病内涵对接补增,形成“浦东新区卫生局—防病专业机构中医预防保健科—各医疗机构中医预防保健网底”三位一体的组织管理架构和服务网络。

该架构由区域卫生行政部门牵头,制定相关政策、落实中医公共卫生经费;专业公共卫生防病机构内建立中医预防保健功能;各级医疗机构防保科中配备中医专业人员,指导并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三级服务网络与原有的公共卫生网络共享,服务内容互补。

2.2 明确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

各专业防病机构设置“中医预防保健科”或相应功能,制定工作规范、内容并组织实施及管理考核;各级医疗机构设置中医“治未病”门诊和相应的“体验”工作室、“健康小屋”等,全面推行面向社区居民的体质辨识、保健指导等中医“治未病”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乡村卫生室作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网底,全面实施属地化、以宣教干预为主的中西医结合的健康管理;卫生监督所设立中医监督科,实施并加强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监管与执法。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已全面开展的全科医师家庭责任制相衔接,推进中医药参与家庭医生制度建设,为家庭提供连贯、有效的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浦东新区从2010年开始试点的全科医师家庭责任制以全科医师为责任主体,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点及村卫生室为平台,服务团队为支撑,团队成员包括全科医师、公卫医师、乡村医生、社区护士等,为社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2012年起,浦东新区开始探索和实施中西医结合的公共卫生服务模式,要求每个社区卫生服务团队中至少配备一名中医执业医师、其他人员通过培训都能做到“能西会中”。其中,中医全科医师负责团队开展中医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指导和疑难把关,并和团队其他医师共同开展中西医结合的以慢病和传染病防治、老年人保健、妇女儿童保健和健康教育宣传等为主的家庭健康服务。

2.3 强化人员培训和服务认可

新区为加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能力建设,培养一支能开展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的专业技术队伍,开设了重点针对社区卫生服务团队的“非中医类别执业医师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规范化培训班”。培训采取新区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可、上级主管部门备案同意的形式,对考核合格的西医执业人员统一颁发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和适宜技术操作资格证,在新区范围内予以服务范围认可。

2.4 制定服务规范和操作细则

为规范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方式和干预手段,新区聘请中医药院校专业教授,制定相应的服务规范和操作细则,包括:中医健康体检、体质辨识操作常规;各类慢病、妇幼保健等领域的中医预防保健干预方案。成为区域性的中医公共卫生服务指南。

2.5 规范运行机制和落实保障

2012年起,新区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匹配中医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每年每万人口3万元;建立对专业防病机构、各级医疗机构中医预防保健工作的考核评估机制,考核结果与中医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拨付挂钩;中医信息化同步配套,与西医档案(总档)模块融合;开展基线调查、动态监测、效果评估等工作,建立中医预防保健监测和评估体系;明确政府职责,同步将中医药工作纳入对街镇的卫生考核范畴。

3 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的取得成绩

2012年,新区已开展的14个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项目分别为:中医体质辨识、中医慢病防治(糖尿病、高血压病)、中医传染病防治(慢性乙型肝炎)、中医健康档案管理、中医健康教育、中医孕前保健、中医孕期保健、中医产后保健、孕妇学校中医宣教、儿童体质辨识、儿童中医健康宣教、学生近视中医保健、老年人认知障碍中医干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的规范化管理。

截止2013年1月,全区45家社区及10家综合、专科医院设置了中医“治未病”门诊,开展中医体质辨识及健康咨询服务50 864人次,掌握了本区9种体质的分布情况;完成中医健康建档59 933份;开展高血压中医随访干预13 179人次、糖尿病中医随访干预8795人次、慢性乙肝中医随访干预1436人次;开展中医健康讲座520场次、健康咨询义诊186场次、大型健康主题宣传154场次;开展孕妇学校中医宣教633课次、中医孕前保健1006人次、孕期体质辨识4676人次、产后保健12 310人次;开展儿童中医体质辨识14 230人次、4~6岁儿童中医健康讲座369课次、开展学生近视中医预防保健10 398人次;完成了老年认知障碍中医干预建档1028人次,卫生监督所建立了1488家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基础信息库。

随着上述工作的逐步推进,新区实现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两个全覆盖,即区内防病专业机构全覆盖和区属医疗机构全覆盖,中西医结合的公共卫生服务模式已基本确立;中医药在公共卫生服务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项目上的特色功能得到凸显,社区民众对中医的认同度及参与率也有了显著的提升。

4 经验体会

4.1 中医预防保健已经成为国家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治手段和养生方法,对于现阶段预防保健工作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在服务、干预等领域有着显著优势。

4.1.1 可操作性高,价格低廉 祖国医药有很多特色性的防病养生方法,如药膳、中药茶饮、药液踏渍、穴位按摩、刮痧、保健拳操(导引)等,具有操作简单方便、安全性高、学习容易、花费较少(甚至无需任何经费)等优点,尤其是一些非药物疗法,在社区推广的可操作性强。

4.1.2 居民接受度高 中医药在我国传承5000余年,在群众中有着扎实的基础,得到了绝大部分中国民众的信赖。而且,其望、闻、问、切的诊疗手段使医生与患者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这种贴近群众的服务方式深受欢迎[8]。通过工作实践也证明,这些以传统医学为核心的防治手段居民喜闻乐见、接受度极高。

4.1.3 效果显著 在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推广项目前,浦东新区卫生局委托上海中医药大学对这些项目的有效性开展了科学研究,以前瞻性设计、对比研究、统计学分析等手段验证了其对防治多种疾病(常见慢病、传染病、肿瘤等)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特色和优势能有效的弥补现阶段我国公共卫生体系中一些不足,如上文所述的“公共卫生支出明显不足、卫生资源分布不均、无法满足人民预防保健服务需求”等。同时,近年来,中医药还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了越来越显著的作用,如汉川特大地震、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事件和SRAS、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疫情防治中,中医药成效显著[8]。由此可见,中医预防保健已经成为国家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有效支撑和重要组成部分。

4.2 中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应走中西医结合方式

4.2.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需要中西医结合 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能明显提升预防保健、公共卫生服务的效能。因此,开展中西医结合预防保健服务,是中医药和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共同需要。同时,国家现有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已比较健全、稳固,而且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必须体现公平性及可及性。在这种情况下,中医预防保健不应再建立另一套体系,否则易导致公共卫生服务的秩序混乱和公共资源的浪费。因此,中医预防保健应该与现有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相融合,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

4.2.2 全科医师制度需要中西医并用 全科医师制度的全面建立是为了解决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是为了合理梯度就诊秩序和“健康守门人”制度,积极应对当前人民群众对医疗需要不断增长而建立基础性诊疗体系的需要。基层需要全科医师,但更需要全面掌握中医、西医的全科医师。只有中西医并重,才能更好的实现全科医师制度在基层保障中的作用和价值。

4.3 必须加强中医预防保健人才队伍的建设

从业人员的教育与培养关系到中医预防保健的可持续发展[9]。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完善的西医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各级大专院校均开设了公共卫生、疾病防治专业课程。但中医预防保健的教育在我国严重缺失,上海中医药大学曾开设过中医预防保健专业,但目前已停止招生,仅在全国一些中医药院校的临床专业中有一门“防治学总论”的内容与之相关。这与目前国家的相关政策及快速发展的中医公共卫生服务需求是不相适应的。因此建议:

4.3.1 院校培养 在国家各级各类中医药院校中设置中医预防保健专业,培养既掌握中医药基本理论和实践操作,又熟悉疾病预防、健康促进知识的专业医师,夯实中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人才基础。

同时,我国目前全科教育中,西医类别全科医师教材大纲很少涉及中医内容,因此,必须打破中西医全科医师之间的培养壁垒,调整教材的相关内容及教学方向,做到中西医并重和统一。

4.3.2 职业培养 对目前已经从事中医公共卫生服务的专业队伍,开展两种类型的培养:非中医类别医师应统一开展规范化培训,传授中医药相关知识;中医类别医师则开展公共卫生专业理论的学习。其中,尤其要强化对现有在岗全科医师中医理论和技能的培训,并解决服务范围许可的问题。从而在短时期内打造一支能中会西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团队,满足目前工作的需要。

4.4 加大力度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手段的研究

一项针对查浙江、上海、广东三地卫生行政管理人员的抽样调查显示,约绝大部分调查对象表示,有必要继续研究开发新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手段[10]。因此,国家可以根据各地中医公共卫生服务的试点经验,有计划的组织专家制定“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手册”行业指南,规范服务范畴、服务方式、疗效标准等核心内容。

4.5 加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宣传和推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生活方式的改变, 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形势严峻[11]。同时,一些现代社会特有的疾病如慢性疲劳综合征、亚健康等也都出现了高发的态势,知识分子、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普通员工、机关干部、白领阶层成为高发人群,而中医药在该领域有着丰富的防治经验[12-14]。同时,有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对中医药知识欠缺了解,获得途径不畅[15]。因此,提倡中医公共卫生理论和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实践操作中,可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针对特定人群,如老年人、白领阶层、青少年等,推进中医药文化、中医预防保健知识“进社区、进楼宇、进学校”,从而逐步解决我国目前广大居民自我保健意识淡薄这一突出问题。

中医预防保健工作是当前的一项重大工作,对发展中医药事业、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具有深厚的意义。浦东新区作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将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强总结,进一步开拓创新,从而积累更多的做法和经验,力争为国家决策提供有力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吴静,刘远立.我国公共卫生系统架构分析及政策建议[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251(5):323-325.

[2] 邱五七,马彦.公共卫生概念的历史演进和思考[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6,22(3):375-376.

[3] 宁博,李士雪.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政府责任[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276(6):407-409.

[4] 何晔.论中国公共卫生服务组织体系的变迁与发展[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5):19-21.

[5] 丁磊.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管理探讨[J].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09,23(2):459-460.

[6] 许必芳,王悦.中外预防保健服务提供体系的SWOT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255(9):636-638.

[7] 吴淑金.我国公共卫生的现状及发展举措[J].医学信息,2008, 21(5):615-617.

[8] 杨丹,冯泽永,符美玲.中医药在公共卫生中的作用思考[J].中医药理论研究:医学与哲学,2011,32(12):68-70.

[9] 陈华,季聪华,陈勇毅,等.预防保健从业人员对我国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现状认知的调查与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 17(10):906-909.

[10] 曹启峰,季聪华,翁艳艳,等.卫生行政管理人员对我国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现状评价的调查与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7):607-609.

[11] 杜晓侯,文郁婷.现代健康观念改变与预防保健对策的探讨[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7,15(2):159-160.

[12] 温晓妮.治未病与过劳死[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2):489-490.

[13] 闫伯华,黄志坚,丁国允.亚健康状态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现代预防医学,2005,32(5):465-466.

[14] 陈雅,杨义龙,吴莉.运用中医养生观探讨过劳死的病机与预防[J].江西中医药,2012,43(4):13-14.

3岁儿童中医药健康指导范文第5篇

彭浦新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首批上海市“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社区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类别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社区基地”、WHO上海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合作中心暨健康促进医院实验基地;2002年被WHO癌症研究合作中心确定为“社区肿瘤防治研究基地”、2005年成为上海市首家“癌症姑息治疗与康复社区支援中心”;2011年创建成为“上海市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市中医药特色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秉承着“科技创新,永续发展”的理念,始终走在社区卫生服务改革的最前沿,先后荣获中国医院协会“信息化创新医疗服务模式十佳医院”、“上海市职工最满意事业单位”、“上海市文明单位”四连冠等荣誉称号。

1 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能力

作为区域卫生信息建设的试点,中心于2000年开始探索卫生信息化建设,2004年在全国率先建立起集预防保健和临床服务信息于一体的健康信息系统。从“健康档案与临床信息的一体化”到区域卫生信息整合共享,再到跨区域共享与协同服务,历时十年,三个阶段的建设,信息化应用已经覆盖了基本医疗、公共卫生、中心管理的各个层面。信息化建设不仅受到卫生部、上海市等各级领导和专家的肯定,同时也得到了同行的认可。

综合助医系统建设方便了居民。通过门诊大厅的“诊室状态显示系统”,居民在第一时间了解了每个科室的就诊预计等候时间,每个全科医生就诊患者排队数量,便于选择错峰就诊,避免了长时间的等待。同时,整个诊疗服务过程中只需要一次付费,优化了服务流程,减少了排队次数;“自助服务系统”提供了自助挂号、检查/检验报告打印、健康档案查询、中医体质辨析、药品/诊疗服务价格查询等服务;全科诊室、中医诊疗、输液治疗、口腔保健、儿童保健、免疫接种等服务区域设置合理,并分别设有排队叫号系统,确保了服务秩序;通过网站、诊室、自助服务一体机,居民可以方便预约基本医疗服务。

信息共享促进了公共卫生均等化。基于区域平台的居民医疗卫生信息整合便于全科医生在诊疗服务过程中实施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传报,掌握服务人群中的区域慢性病患病情况,并及时进行建册和随访管理,改变了以往需要挨家挨户上门服务的困境,慢性病的管理质量和管理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促进了均等化目标的实现。同时,在各个服务环节,借助“健康档案浏览器”可以及时了解儿童保健、妇女保健、疾病防治、疾病管理、诊疗服务等健康相关卫生服务事件的信息。

网上专家预约、病区移动查房、远程心电会诊、门诊病史实时打印、短信提醒服务、居家健康指标监测、决策分析支持,信息化服务手段不仅方便了居民、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管理效能,也是中心可持续发展的支撑。2011年,“医联工程—医疗信息共享与协同服务平台工程研发与应用”获得了“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居民健康档案与临床信息一体化应用研究”获得了中国医院协会“医院科技创新三等奖”,并被中国医院协会医院信息统计分会授予了“信息化创新医疗服务模式十佳医院”的荣誉称号。

2 以深化医改为契机,拓展服务内涵,规范服务功能

立足全人群健康服务管理的目标,中心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和上海医改精神,积极探索使家庭医生逐步成为居民健康 “守门人”的新型卫生服务模式。打破地域居住概念,将居住、学习、工作在彭浦社区的人群以居委会、学校、楼宇为单位,全面配备家庭医生,基本实现“一居一医、一校一医、一楼一医”的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根据门诊诊疗、公共卫生、家庭病床服务的特点,整合卫生人力资源,将辖区划分为3个责任片区,成立3个“健康服务责任制团队”,实现健康服务网格化管理。目前,已经与辖区内的16个居委会、32所中小学校、幼托机构和一家大型园区企业签约,为62 444名签约对象提供家庭医生制服务。

同时,中心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签约对象开展居家健康指标监测和远程健康监护管理。

3 以人才学科为依托,发挥中医优势,开展特色服务

中心注册中医执业医师17人,其中中级职称10人,副主任医师2人。2007年成为首批“上海市中医药服务社区示范点建设单位”。2007年被授予“中医药大学社区教学基地”,2011年成功创建为“上海市中医药特色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拥有近300平方米的独立中医药综合服务区,9个中医诊室,设有独立的候诊区、排队叫号系统。开设耳穴敷贴治疗失眠、中药敷贴治疗哮喘、穴位注射治疗COPD、针灸食疗治疗高脂血症、龙氏推拿治疗腰突症、中药熏洗治疗糖尿病足中医专病门诊。在社区卫生站设有中医“治未病”工作室,服务面积达150平方米。除了日常的中医诊疗服务外,中心不断完善中医药服务功能,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相关工作。

2011年6月,中心与上海市中医医院实现了信息互联互通,在医生工作站直接为社区居民提供上海市中医医院专家预约挂号服务,解决了区域居民“看中医专家难”的问题。

3岁儿童中医药健康指导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新型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 R19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10(a)-0129-06

Study of constructing new integrative public health service system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Pudong New Area

YU Donghai1 YANG Yanting2 YE Sheng1 LUO Zhiqin2 QI Changju3 DU Leyi4

1.Department for Developing and Educa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Pudong New Area Commission of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Shanghai 200125, China; 2.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velopment Center, Shanghai Pudong Institute for Health Development, Shanghai 200126, China; 3.Guangming Tradit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Shanghai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201300, China; 4.Gong Li Hospital of Shanghai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200135, China

[Abstract] Pudong New Area, as a “Nation Comprehensive Pilot Reform Area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one of the first batch of “pilot regions of disease prevention and health care services”, actively explore new integrative public health service system in 2 years. In this paper, from exploring new methods of work in integrative public health service system, namely on how to build a sound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perate mechanism of institutional norms, clear job responsibilities and content, strengthen the non-medicine training, simultaneously support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other aspects, achievement in preventive health care projects are summed up. After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grative medical health service system, through analysis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in the creation of new common problems that exist in the public health service system. We believe, to build integrative public health service system is imperative which should focus on innovating integrative medicine on public health service model, strengthening qualified talent team to improvepolicy-guaranteedsystem and continuing to increase funding of public health and make good publicity and promotion.

[Key words] New integrative medicine research; Public health service system; Institution study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健康观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健康意识进一步增强,中医预防保健的理念和方法越来越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和推崇,人民群众对系统、规范、优质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构建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服务体系是在原有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中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重要内容,两者互相结合,相得益彰,有利于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

在现代医学中,预防医学是通过研究环境因素、行为和生活方式、医疗卫生服务、生物遗传因素等对健康的影响、疾病的分布规律及健康和疾病之间相互演变规律以制订维护健康、防治疾病、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的对策和措施的一门学科[1]。中医预防保健体系是以中医养生理论为指导,以中医“治未病”为核心内容,针对不同个体持之以恒地进行综合调养,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2]。2009年《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加快推进中医药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在维护和促进群众健康中充分发挥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作用。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正在成为区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重要服务内容之一[3]。我国人口众多,但医疗卫生资源不足。中医药预防保健具有简便易行、低成本、高收益的特点,能实现百病安从来的理想效果[4]。

浦东新区作为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及全国首批“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地区”之一,现有三级中医医院2 家,三级中西医结合医院1家,二级中医医院2 家[5],设置中医科的公立医疗机构62家(其中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专业站所1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5家),中医门诊部10家,中医诊所49家。两年来浦东新区一直探索建立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将中医“治未病”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并覆盖至全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研究开展新型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

1 工作方法

自浦东开发开放以来,历届政府都高度重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工作。浦东新区于2006年建立了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为召集人,分管领导为常务召集人的浦东新区中医药事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下设办公室(设在卫生局),形成政府主导、相关职能部门协调、专业机构实施的推进协调机制。设立首批2亿元的中医药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在机制体制上为建设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打下了夯实的基础。同时,在2012年浦东新区政府下发的《浦东新区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积极推广中医‘治未病’工程,并将此工作列入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自2012年起,浦东新区卫生局依据新区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构建新型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1.1 构建完善组织架构

浦东新区卫生局专门设立“中医药发展与科教处”,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工作实施面上统筹管理。2012年,在浦东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立“中医预防保健科”、卫生监督所设立“中医监督科”;2013年,正式成立浦东新区中医药发展中心,负责全区中医药事业的管理。同年在妇幼保健所、眼病牙病防治所、精神卫生中心等防病专业机构中均设置了“中医预防保健科”,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设“中医治未病”门诊,完成了浦东新区卫生局――各专业站所中医预防保健科――各医疗机构“中医治未病”门诊的“三位一体”的组织架构,建立了政府主导、专业站所指导、基层医疗机构实施的三级中西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为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1.2 规范运行机制体制

浦东新区将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并匹配每万人口3万元的中医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浦东新区卫生局建立对防病专业机构、各级医疗机构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工作的考核评估机制,将考核内容融于公共卫生之中;考核结果与中医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拨付挂钩;中医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拨付体现以开展项目为测算单位,考核数量、质量为分配依据的原则。此外由浦东新区卫监所中医监督科负责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的监管与执法。至此,浦东新区政府层面落实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政策保障和经费保障。

1.3 明确工作职责与内容

2012年,浦东新区卫生局召集各防病专业机构中医预防保健科组建中医预防保健专家组,制订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所需的技术规范、工作内容和实施方案并组织各级医疗机构实施;负责专业指导、业务培训和组织管理;制订相应考核细则,成立质控组,承担对各级医疗机构质量控制、评估考核、数据分析等的工作职责。

各级医疗机构设置中医“治未病”门诊和相应“体验”工作室,全面推行面向社区居民的体质辨识、保健指导的中医“治未病”无偿服务;其中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社区卫生服务站、乡村卫生室作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网底,在防保职能部门指导和管理下,衔接现有防病网络和工作内容,全面实施属地化以宣教干预为主的综合性中医健康管理及相关的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工作。

2013年浦东新区卫生局制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浦东新区2013年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工作的通知》(浦卫中医[2013]10号),在2012年明确工作机制、方向、职责和内容的基础上扩增了各专业站所服务内容和范围;修改优化了工作规范和考核标准。其中,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实施中医体质辨识、中医慢病防治(糖尿病、高血压病)、中医传染病防治(慢性乙型肝炎)、中医健康教育等项目;卫生监督所负责实施养生保健机构中医监督协管工作;妇幼保健所负责实施中医孕前保健、中医孕期保健、中医产后保健、孕妇学校中医宣教、儿童体质辨识、儿童中医健康教育等项目;眼病牙病防治所负责实施学生近视中医保健项目;精神卫生中心负责实施老年人认知障碍中医干预项目,为进一步强化工作质量和服务内涵明确了具体要求。

1.4 强化非中医类别执业医师中医预防保健(以下简称“非中”)人员培训

为解决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人员的紧缺问题,根据中西医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需求,浦东新区卫生局先行先试开展“非中医类别执业医师中医预防保健规范化培训班”,委托浦东新区卫生培训中心联合上海中医药大学,共同举办了“非中规范化培训班”,组织专家编写“非中”教材,针对全区三、二级医院、专业指导站所、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的非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开展培训工作,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根据上海市卫生局备案同意后,颁发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资格证,准予在浦东新区执业范围内开展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这些“非中”人员经过规范化培训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西医人才短缺的现状,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中医预防保健工作奠定了人力基础。

1.5 实施信息化同步配套

为了有效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基线调查、动态、监测与效果评估工作,浦东新区卫生局实施中医信息化同步配套,与西医健康档案(总档)模块融合,两年内开发了两期包括中医慢性病管理(高血压病、糖尿病)等10个模块的中医信息化软件,并在全区4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投入运用。信息化同步的实施,减轻了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量,缩短了基层医务人员统计所需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2 成效分析

通过两年的探索与研究,浦东新区所开展的中医预防保健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体为:

2.1 中医体质辨识

浦东新区对在辖区所有中医治未病门诊接受体质辨识的人群进行调查、统计及分析,以了解该人群的体质状态与类型分布。纳入标准:①2012年6月~2013年10月在浦东新区55家中医治未病门诊接受体质辨识的对象;②对体质辨识服务知情同意。排除标准:不能对身体状况进行自我评价者;精神疾病者;未获知情同意者。共计收集2012年有效记录27 800份;2013年有效记录40 559份。

调查方法采用门诊就诊及健康体检相结合方式,体质辨识记录表包括基本信息、四诊合参情况、基础疾病状态及体质判定结果四个部分,基本信息主要指受调者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四诊合参主要指医生对受调者望、闻、问、切的基本情况;采用回答《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中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瘀血质和特禀质九个亚量表中的全部问题,各题按5级评分,计算原始分及转化分,以判定标准体质类型,原始分=各条目分值相加,转化分=[(原始分-条目数)/(条目数×4)]×100,计算各亚量表得分。最后由量表自测结合医生四诊综合判定受调对象体质类型,平和质为正常体质,其他8种为偏颇体质。

经过中医体质辨识后进行个体化中医健康管理干预,人群平和体质比例提高,8种偏颇体质中阴虚、痰湿、湿热、血瘀、气郁5种体质有了不同比例的下降。见表1。

表1 2012、2013年人群平和、阴虚、痰湿、湿热、血瘀、气郁体质

占比情况(%)

2.2 高血压中医健康管理

从各医疗机构所在辖区的高血压西医不同组别管理患者中按5%比例进行选取高血压患者。依据已划定名单建立高血压中医电子健康档案,对选定并建档管理人群进行随访,中医随访为1次/季度,通过系统随访,提供个体化保健建议及宣教干预,得出中西医随访组较西医随访对照组典型症状改善率提高21.3%。

2.3 糖尿病中医健康管理

从各医疗机构所在辖区的糖尿病西医不同组别管理患者中按10%的比例进行选取糖尿病患者。依据已划定名单建立糖尿病中医电子健康档案,对选定并建档管理人群进行随访,中医随访为1次/季度,提供个体化保健建议及宣教干预,得出中西医随访组较西医随访对照组典型症状改善率提高19.7%。

2.4 中医健康教育

采取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在浦东新区36个街镇的46个行政村/居委各抽取30户家庭中15~65岁常住人口(居住并生活在一起累计6个月以上的家庭成员和非家庭成员)作为调查对象。采用统一设计的调查表由调查员深入样本户对调查对象进行询问调查,监测内容主要包括对象基本情况、中医知识理念、中医健康行为、中医基本技能及中医预防需求五部分。

两年来各医疗机构共开展中医健康教育活动969次,辖区居民中医健康素养得到提高,中医健康知识理念知晓率2013年较2012年提高6.5%;中医健康行为养成率2013年较2012年提高6.8%;中医基本技能掌握率2013年较2012年提高9.9%。

2.5 中医妇幼保健

在浦东新区所辖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浦东新区妇幼保健所和浦东新区妇幼院接受中医保健服务的对象中随机选择孕前、孕期、儿童纳入研究。

通过两年中医健康管理干预,中医孕前、孕期、儿童的中医体质知晓率、中医服务接受度、中医健康行为养成率均有所提高。见表2。

表2 孕前、孕期、儿童的中医体质知晓率、中医服务接受度、

中医健康行为养成率情况(%)

2.6 学生近视中医预防保健

浦东新区将接受近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项目的学生纳入评估对象,共纳入16家实施单位的3129名近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干预对象。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接受近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项目学生,在第4、8、12周贴耳穴时,由标准对数视力表测的裸眼、戴镜视力以及干预结束后通过问询获得眼疲劳缓解情况,将其数据进行前后比较分析。

干预对象的6258只眼睛在中医耳穴疗法之前的视力均数为0.57,在开展中医耳穴疗法第4、8、12周测得裸眼视力均值分别为0.60、0.62、064,随着中医耳穴疗法干预的开展,干预对象的裸眼视力水平呈现上升趋势。将中医耳穴疗法开展过程中第4、8、12周测得视力与基线视力分别进行配对t检验,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 < 0.01)。见表3。

表3 干预对象裸眼视力变化情况(x±s)

注:与基线视力比较,t = 11.58,aP = 0.00,t = 17.25,bP = 0.00,t = 21.24,cP = 0.00

3 经验体会

浦东新区借第一批“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的东风,在新区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发展的大好形势下,把握机遇,做好顶层设计,以搭建“三位一体”的组织架构为抓手,充分发挥新区的中医药优势,采取多种手段促进新区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两年来初步探索了新型中西医结合的模式,创新了工作的方式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是一个复杂体系,在实际构建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发展瓶颈,仍需要政府从体制上出台有力的政策措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服务需求[6]。

在探索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体系的过程中,笔者总结了目前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构建中存在的共性问题:①尚未建立健全的服务体系网络与构架:目前大部分医疗机构缺乏独立设置的中医预防保健机构;大部分中医医疗机构尚未设立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科室;其他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不够深入。中医预防保健工作制已存在公共卫生之中,但没有自成一派的服务体系网络与构架,未能充分发挥中医预防保健的作用。②相关政策和机制尚不完善:中医预防保健的内涵不够明确,构建和发展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政策不完善。中医预防保健机构准入管理、人员技能培训、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科室设置、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规范等中医预防保健的管理制度和相关标准规范尚未建立或不够完善;中医预防保健项目开展的政府补偿也尚未完善。③服务提供与群众需求存在差距:目前大部分医疗机构尚未提供全面、系统、规范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未能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有机结合。虽然有少数中医医疗机构开展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但服务数量较少,服务面较窄;其他非医疗机构开展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不规范,甚至在有些地方存在服务混乱现象。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7]。

经过两年的实践,浦东新区在构建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中积累了一些经验,总结了一些心得体会,具体为:

3.1 创新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预防保健的认识不断提高,中医预防保健的理念正深入人心,社会对中医预防保健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各种形式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正逐步开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中医“治未病”试点工作,在服务模式、服务范围、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监管等方面进行有益探索。但是随着提供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机构、人员日益增多,由于中医预防保健内涵不明确,相关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政策制度、标准规范的缺失,导致其服务不规范、质量不高、手段和形式单一的问题变得突出[8],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2009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指出“充分发挥中医预防保健特色优势,将中医药服务纳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疾病预防与控制中积极运用中医药方法和技术。制订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机构、人员准入条件和服务规范,加强引导和管理”[9]。中医预防保健工作不可能单打独斗,唯有走中西医结合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才是正道。因此,积极探索研究中西医结合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构筑一个完整、科学、实用、可行的模式势在必行。

中医预防保健已经成为国家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可操作性高、价格低廉;居民接受度高、效果显著等特点[10]。笔者认为,应注重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服务模式创新,继续做大做强中西医结合的新型公共卫生服务模式,探索适合的组织构架,进一步拓展服务项目,做好效果的评估,提高服务质量和内涵,完善绩效监测和评估体系。

3.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目前,预防保健人力资源尚不足,应加强专项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总体上,浦东新区公共卫生卫生人员无论在知识结构上,还是数量上,尚不能满足工作正常的开展,特别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服务机构,公共卫生人员数量不稳定,更难以提高卫生人员的知识结构。尽管浦东新区中医预防保健工作已经处于全国前列,但社区预防保健人员仍然存在学历低、职称不高、知识老化、专业面较窄及流动性大等情况。政府需加强政策引导,通过政策吸引人才,加强社区预防保健队伍建设。同时建立完善岗位培训与院校教育相结合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专业技术人员培养体系,采取优惠政策鼓励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11]。

目前,各级医疗机构专门从事预防保健工作的公共卫生医师由于中医药知识有限,且受到执业资格的限制,仅能开展一些简单的中医健康教育服务,不能满足社区居民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多样化和更深层次的需求。另一方面,具有中医执业资格的中医医师则忙于中医医疗和康复工作,很少有专门从事中医预防保健的中医医师[12]。因此,当下卫生行政部门应组织举办非中医人员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培训班,培训合格后下发合格证书,允许这些人员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工作。

长远来看,建议在各类中医院校中加大对中医预防保健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加大职后教育的力度,对现有在岗的全科医师及非中医类别的医师进行中医知识的培训,从而在源头上缓解中医人才短缺的现状,为开展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服务工作奠定人员基础。

3.3 完善政策保障制度体系

建立并完善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配套政策,建立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确保中医特色预防保健体系建设的投入和合理补偿。选择一些效果好、可及性强、价格低廉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项目纳入公共卫生服务,作为公共卫生服务的组成分;制订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项目和收费标准并有选择地纳入医保报销目录,为中医预防保健领域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制订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机构的设置标准,从业人员准入标准,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机构实行行政许可,对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资格认证与注册管理,建立定期考评制度,健全有关管理规范,制订运行规则,规范市场行为,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3.4 加大对公共卫生事业的资金投入

目前,虽然政府已加大对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视与关注,但是仍应继续加大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事业的资金投入,争取政策的倾斜与扶持,使我国人均卫生资源的拥有量与人民生活要求相适应。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对公共卫生资金的使用进行合理的规划。同时加强对公共卫生资金使用审计和监督,杜绝所有不合理与浪费的现象。

3.5 做好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宣传和推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一些知识分子、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普通员工、机关干部、白领阶层成为亚健康人群,而中医药在该领域有着丰富的防治经验[13-16]。同时,有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对中医药知识欠缺了解,获得途径不畅[17]。因此,做好中医公共卫生理论和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实践工中,针对社区居民、部队官兵、企事业、机关单位人员、学生等人群,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种中医宣传,推进中医药文化、中医预防保健知识“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进部队、进机关、进学校”,从而逐步使居民能真正了解中医“治未病”的理念与知识,解决我国目前广大居民自我保健意识淡薄的问题,为各人群提供中医预防保健知识。

社区居民对中医预防保健的需求不断增加,中医预防保健的理念正在不断的深入人心,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应该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浦东新区作为“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及全国首批“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地区”之一,将会进一步加强总结与积累,先行先试,开拓进取,力争为上海市乃至国家构建中西医结合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供有用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泓午.预防医学概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

[2] 顾怡勤,顾竞春,施永兴.上海市社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预防保健项目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20(12):1147-1151.

[3] 方娅贝,施永兴.城市“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9(9):802-805.

[4] 李宗浩,金辉.论中国救援医学的创立及其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地位[J].中华医学杂志,2005,85(22):1519-1521.

[5] 盛卫星,周俐.探索二级中医医院在区域中医预防保健体系中的作用[J].中国卫生资源,2014,5(17):223-224.

[6] 许黎珊.构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几点思考 [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3(19):199-201.

[7] 吴夏秋,彭锦,宇文业,等.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标准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20(11):1-2.

[8] 卢传坚,林钊,叶子怡,等.中医预防保健标准体系研究与初步构建[J].时珍国医国药,2011(10):2526-2527.

[9] 王蕾,陈华,陈健,等.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人员现状调研与分析[J].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9,5(6):386.

[10] 郁东海,都乐亦,孙敏,等.实践探索中西医结合的公共卫生服务新模式[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32):165-168.

[11] 梁瑞琼,陈宛媛.广东省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现状与发展[J].现代医院管理,2013,4(11):38-44.

[12] 胡志利.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的问题和对策[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3(2):72-75.

[13] 闫伯华,黄志坚,丁国允.亚健康状态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现代预防医学,2005,32(5):465-466.

[14] 陈雅,杨义龙,吴莉.运用中医养生观探讨过劳死的病机与预防[J].江西中医药,2012,43(4):13-14.

[15] 施仁潮.开展中医药“三进”工作的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109-110.

[16] 简福爱,肖建喜,张正茂,等.践行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医患关系[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4):116-118.

3岁儿童中医药健康指导范文第7篇

一、基本情况

XXXXX卫生院位于XXXXXX,XXXX,面积约XXXX平方米,开设病房XX张,在编人员XXX人,实有职工XX人,其中医务人员XX人,药房XX人,微机员XX人,其余负责公共卫生工作,我院主要开展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工作、医院可开展门诊、住院、放射、B超、检验、中医、预防接种等工作,辖区XX个卫生室,XX名村医,均可开展公共卫生工作。

二、上半年工作回顾

1、公共卫生工作,1-6月创建宣传栏xx期,举办了X期健康知识讲座,播放了高血压、糖尿病、中医药健康教育知识、老年人合理用药等各项健康手册及宣传单,并且把居民健康档案由2011版全部更新成2017版。

2、对于重点人群的管理,我院健康档案管理XXXX人、规范化电子档案XXX人、慢性病的高血压管理XXX人、糖尿病XXX人、重症精神病XXX人、0-6岁儿童XXX人、孕产妇XXX人、65岁以上老年人XXXX人。

3、预防接种工作

为辖区0-6岁儿童免费接种一类疫苗并建卡、建册,共接种XXX人次,接种率达XXX以上、按年龄段进行体检和指导,为小学和幼儿园的儿童进行查漏补种,让所有的适龄儿童都能够接种到各种适宜的疫苗。

4、传染病的防治和处理工作

我院和辖区内的各卫生室都能够对传染病的发现及时处理上报,做到不满报不漏报,不让传染病扩散。

5、基本医疗服务及合作医疗工作

1-6月份我院共接诊XXXX人次左右,完成业务收入XXXXX元,其中住院患者XXX左右人次,人均医药费不超过XXXX元,符合合作医疗的基本政策。

三、下一步工作

1、要继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业务学习和培训、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增强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2、进一步加强新农合的政策学习和宣传,严格执行新农合的政策。

3、加强公共卫生工作,对重点人群要重点管理,落实相关的工作任务。

3岁儿童中医药健康指导范文第8篇

方法:从中医对多动症的发病机制与穴位循经按压治疗的作用原理,作规范化整理,分析拟定儿童多动症的穴位循经按压治疗方案,并用于153例多动症儿童的随机分组观察治疗,治疗组76例采用穴位循经按压方法治疗,对照组77例给予哌醋甲酯口服。2组治疗4周后评定疗效。

结果:治疗组应用拟定的诊疗方案总有效率95%,对照组总有效率75%(P

结论:课题提供一套自拟并应用的穴位循经按压治疗儿童多动症诊疗方案,治疗有效易行,安全无毒副作用,对多动症治疗有独特帮助,值得推广。

关键词:儿童多动症 规范化 穴位循经按压 诊疗方案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004-02

儿童多动症的推拿按摩治疗在多种专著和多动症中医治疗文献中有所提到,但少见系统的诊疗方案论述,特别是穴位循经按压治疗。“穴位循经按压治疗儿童多动症的临床研究”是200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下达的科研计划课题,现就该课题中自拟的本疗法诊疗方案和应用疗效报道如下。

1 从规范化整理自拟诊疗方案

1.1 病名及概述。儿童多动症又叫轻微脑功能失调综合征(MBD),在西医有多种称法,国际通用名在ICD-10为多动,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称儿童多动症。本方案采用儿童多动症(以下简称多动症)。现代多归入儿童心理行为类疾病[1,2]。多动症在中医没有专指病名,中医纳入“脏躁病”、“躁动症”、“失聪”、“健忘”等范畴[3,4],中医儿科学归入心肝系病症。本病学龄儿童患病率国外为3%-9%,国内为3%-10%,14岁以下患病率为7%-9%。男女发病比例为3∶6。ADHD是儿童常见的精神心理行为障碍疾病,其核心症状表现为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和冲动等,伴随症状较多,由此引发身心健康问题。症状发生于7岁前。

以多动、注意力不集中为主诉就诊的儿童甚为常见,2008年1月至2012年3月柳州市中医院少儿心理脑康科共接诊建档以此症为主诉的3-14岁儿童2017名,经鉴诊提示类似症状不仅见于多动症,还见于伴有或单发的儿童品行障碍、学习障碍、心理情绪障碍;以及其他类似多动症表现的正常或感觉统合失调儿童;部分脑损伤脑瘫康复后儿童;语言或精神行为发育迟滞;孤独症及阿斯柏格综合征、癫痫患儿等,各病虽然病因和特征各异。但1736例有类似症状的患儿经辨证加减使用本法治疗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疗中99%的家长及患儿乐于坚持接受本法治疗,依从性良好,提示本法还可用于治疗有类似症状的非多动症儿。就诊的ADHD患儿中81%伴有睡眠障碍、焦虑烦躁、食欲不佳等症状中一种或者多种。学龄期ADHD患儿常共患学习困难和多动性品行障碍[5]。国外追踪研究发现1/3患儿成年后有人格障碍、冲动失控和行为。严重危害青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成为国际性共同关注疾病[6]。由于身心症状多重复杂,至今仍缺乏理想治法。以哌甲酯为代表的中枢兴奋类有效药物哌甲酯不良反应为失眠、焦虑、食欲减低等,正好也是部分多动症患儿本身常伴随的症状,致使用药受限。针刺外治对儿童有一定痛苦不易接受,因此,探讨有效的穴位循经按压的手法外治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1.2 诊断依据。

1.2.1 西医诊断标准。采用ICD-10诊断标准及CCMD-3中ADHD的诊断与评分标准,症状积分和病情量化分级为:①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症状各9项,每项评分标准:0分:无此表现;1分:偶有一点;2分:较常见;3分:很常见。②按积分病情分级(度)标准:轻度:8~24分;中度:25~39分;重度:40~54分。本方案诊断还参考持续性注意操作测验(CPT)结果,轻度以上注意缺陷为有注意障碍的客观指标[7]。用CRT标准化自动化智力测验(瑞文智测)筛排低智。

1.2.2 中医证候诊断。本研究根据文献和临床实际常见证型的权重依次分为:肾阴不足、肝阳偏旺证:主证要点为多动多语、冲动任性,注意力不集中,大便秘结,盗汗,少寐多梦易梦呓,学习成绩低,舌红少苔、脉弦细数;心肝火旺证:除多动多语、冲动任性,注意力不集中外,做事莽撞、急躁易怒,好惹扰人,面赤口渴,多汗,大便秘结,学习成绩不佳,舌尖红,舌苔薄或微黄,脉弦或弦数:心脾不足证:特点为多动但不激动暴戾、偏食纳少,多伴神疲乏力、小动作多,面色萎黄、学习成绩不良,舌质淡常有齿痕,苔薄白,脉濡缓;痰火内扰证:多动多语、躁动不安、急躁易怒更突出、常难以安静学习,小便赤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偏腻、脉滑数。其他比例较少的证型如肝郁脾虚等也可见。但临床表现常多证候交错,甚至证型间界线不分明,体现出本病多脏失调的复杂性。

1.3 治疗方案。基于各证候交错复杂,我们在自编拟定穴位循经按压治疗儿童多动症的诊疗方案时,注意从多脏腑失调和病位关系立法处治。基本取穴为:足太阳膀胱经心、肾、肝、脾俞穴,手厥阴心包经大陵、劳宫,督脉及百会穴,经外奇穴四神聪穴等。操作方法和步骤:患儿取仰卧位,术者坐于其头侧,以拇指点按百会、四神聪及大陵、劳宫每穴1-2min;双手重叠自大椎至长强以掌按法按压督脉,并结合震颤法10次;拇指按揉双侧心俞、肝俞、脾俞、肾俞各1min;可根据患儿病情特点有所侧重,辨证加减取穴。方法为:心脾不足加按揉神门、内关、足三里,每穴1-2min,摩腹5min;肾阴不足、肝阳偏旺加搓揉两胁肋等;伴有遗尿加七节骨、三焦俞、三阴交,躁动取任脉等。每天1次,每次30分钟,按压前与患儿沟通治疗目标,自控放松安静的时限与鼓励,做好家长与患儿的心理辅导。

1.4 护理和健康指导。辩证施护,注意饮食、睡眠调理与生活规律。多吃富含锌、铁、钙、维生素和蛋白质类新鲜食品。忌食干炸辛辣肥腻过甜生冷之品,重视对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指导,避免体罚患儿。

1.5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最新国内外疾病诊断标准》,《中医病证疗效诊断标准》,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症状积分及Conners多动指数量表的减分率[6,8,9]。治愈:治后症状减轻或消失,达不到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的诊断标准(症状积分不足8分),多动指数1.5;无效:积分下降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的提议,疗效评价由副主任医师以上,本方案主要由有多年儿童神经心理行为疾病诊疗观察与融合中医治疗经验的高级医师进行或指导疗效评价,疗效观察时间在一个疗程以上。

1.6 难点分析。儿童多动症属于难治病。临床症状和证候表现错综复杂,涉及身心健康多方面。病情随年龄发展虽然部分多动症状有自然减轻趋向,但并不能消除注意力水平、学习行为和身心健康、社会适应等存在的问题。如何防治和减少伴发的精神心理行为障碍和身心多重损害是难点。需要不断挖掘经穴治疗宝库,在整体观治疗中发挥中医手法外治的优势。

1.7 应对措施。一是从多脏腑失调论治,重益心神、补肾精、调肝魂、健脾气;二是从阴阳失衡论治,本病本质为阳动有余,阴静不足,阴虚为本,阳亢为标,是本虚标实之行为情志失调性疾病,治法注重调和阴阳;三是确立整体治疗观,调情志、饮食、睡眠,注意起居、季节气候和环境等,注意改善机体生理心理功能状况。对难治性病例采用多途径、家、校、医院多环境配合防治,并保持发挥按压外治优势。

1.8 适用范围及禁忌。本方法属于非药物疗法,适用于治疗不同年龄、各种类型的多动症,以及有类似多动症表现儿童,特别是伴有睡眠和情绪障碍等症的患儿。禁忌:饥饿、局部皮肤病变、损伤等。

2 应用的疗效观察

2.1 疗效比较。对2008年3月1日至2011年3月31日在柳州市中医院少儿心理脑康科经确诊并严格筛排的153名6-14岁多动症儿童进行随机分组治疗观察[10]。治疗组采用穴位循经按压方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哌醋甲酯口服。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智力水平和病情程度具有一致性和可比性。总体疗效见表1。

2.2 不良反应。对照组新出现食欲减退10例,伴失眠、头痛头晕7例,伴面部抽动1例,攻击行为4例。经调整剂量和对症处理消失,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14/77)。治疗组仅1例在治后1周出现攻击行为增多,坚持按压2周后控制,发生率为1.3%(1/76),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X2=12.3,P

2.3 对常见伴发症状的改善。临床观察ADHD治疗组对睡眠障碍、焦虑脾气躁的改善率达93%(57/61)。

3 讨论

3.1 建立穴位循经按压治疗多动症诊疗方案的依据。“循经络选穴”是中医常用的选穴方法之一,穴位循经治疗是根据某一经络脏腑失调有病,即可选用该经络循行或相关经络上的腧穴所在特定部位(穴位)来治疗的规律,中医又叫“远取”。循经穴位疗法可有针灸、手法按压等,本法属于小儿重要的手法外治。由于不同经络组穴和手法按压具有不同的治病作用,因而穴位循经按压治疗可通过探讨病机病证和观察治疗效果进行研究。

3.2 本法治疗多动症的作用机制。利用经穴的刺激反应来调节机体实现疗效是中医有效治病的重要方法,刺激可以是针刺或手法。穴位循经按压是根据中医经络腧穴治病的原理,结合现代医学的诱导神经、循环、消化和代谢等生理机制,用特殊手法物理刺激体表经穴和神经,以达到调和气血,畅通经络、安定神志、协调脏腑和调节神经的目的[3,4]。在中医传统理论中,经络穴位是沟通联络外部体表和内部脏腑的重要渠道,穴位具有接受刺激、双向调节、诱导平衡的特性,能调节脏腑阴阳气血的功能,由表及里治疗疾病。中医认为多动症(ADHD)发病是由于五神脏气机失调、阴阳失衡所致,经穴按压可平衡阴阳。在中医经典论中“阴主柔静,阳主刚躁”,多动症本质为阳动有余,阴静不足,阴虚为本,阳亢为标,是本虚标实之行为情志失调病。《素问·宣明五气篇》述:“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藏神”。五脏故称五神脏。中医认同多动症是多脏腑之气血失调,阴阳失和,最常见为心肝肾脾失调,致学龄儿童多种症状[11-13]。确立循经按压治疗本症的治则是根据中医理论小儿心常有余,心阳易亢,一旦失调则心神不宁,多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夜寐不安;肾阴不足,可致患儿健忘、失聪,动作笨拙和遗尿;肝阳偏旺致患儿冲动兴奋,性情暴躁;脾不足,致意不自制,情致多变、故难以自控[3,11]。多动症患儿多样复杂的症状是多脏腑气机失调所致。本研究基于中医的系统认识,从经络循行部位与主治脏腑病变的特性来论治,取足太阳膀胱经的心俞、肾俞、肝俞、脾俞,用以益心神、补肾精、调肝魂、健脾气;重用督脉之百会穴,系因督脉为阳脉之海,能督管一身之阳经,取之调合阴阳,而百会穴又是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交会穴,由络入脑,脑为“元神之府”,故百会穴以治疗“脑病之要穴”著称;取经外奇穴的四神聪,以醒脑开窍益智,治疗患儿因肾精亏虚,脑失精明所致动作笨拙,学习反应钝迟[3,14,15];所选手厥阴心包从现代中医角度能治疗脑病之精神心理疾病,其中的大陵穴、劳宫穴是治疗精神心理疾病的要穴。组穴据病情加减侧重,如对阴虚阳亢烦躁儿,治疗用胸部手法取任脉,系因任脉为阴脉之海,能总管任一身经络之阴经,以协同督脉共助平衡阴阳等。促进患儿体内(脑神经)自我调节,渐使兴奋和抑制、动与静趋于平衡[4]。按摩能使多动者安静[16],故治疗后可见患儿从根本上改善多症状。

3.3 疗法特色。本疗法安全、易行、经济、疗效稳定,适用于不同年龄、各种类型的多动症,由于其具有不扰乱人的生理节律、安全无毒副作用,家长放心、儿童有舒适感主动接受、依从性良好,有助于与患儿沟通教育,特别是能帮助在3-7岁ADHD症状已明显的患儿早期干预治疗,以及伴有睡眠障碍、食欲不佳、抽动等症状的多动症、对药物不耐受、依从性差的患儿治疗。若服药患儿配合穴位循经按压还可减少药量,避免或减轻药物不良反应[10]。

参考文献

[1] 魏金铠,粟克清,高顺卿,等.现代儿童心理行为疾病[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175-180

[2] 杜亚松.儿童心理障碍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77

[3] 王雪峰.中西医结合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73-177

[4] 苏树荣.中医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6

[5] 世界卫生组织.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205-207

[6] 冷方南.儿童多动症临床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159-162

[7] 魏金铠,粟克清,高顺卿,等.现代儿童心理行为疾病[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175-180

[8] 陈贵延,薛赛琴.最新国内外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2:220-223

[9]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疗效诊断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89

[10] 陈世英,黄玲.穴位循经按压治疗儿童多动症的临床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20):2167-2169

[11] 宋迪黎.五神脏论治注意缺陷多动障碍[J].中医儿科杂志,2011,7(4):12-14

[12] 刘冬,张新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J].光明中医,2010,25(2):328-329

[13] 吴惠春,甘君学.儿童多动症中医研究进展[J].浙江中医药费大学学报,2010,34(2):293-294

[14] 黄玲.穴位循经按压治疗儿童多动症的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09,27(10):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