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如何提高孩子逻辑思维

如何提高孩子逻辑思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如何提高孩子逻辑思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如何提高孩子逻辑思维范文第1篇

思维训练的时候做点训练题,效果是非常不错的。你在生活中是个喜欢做逻辑思维训练题的人吗?下面小编为你整理思维训练题目,希望能帮到你。

经典的逻辑思维训练题一、某岛上有三个奇怪的村庄,甲村的人从来不说谎,乙村的人从来不讲实话,丙村的人一句实话跟着一句谎话,一句谎话跟着一句实话,并且开始的一句是实话还是谎话没有准。有一天,张三、李四和王五到岛上观光,碰到两个导游,他们都说对方是丙村的。

当这两个导游做裁判,看张三、李四和王五三人谁抛石头抛得远时,他们给出不同的结论:一个说:“张三第一、李四第二、王五第三”另一个说:“王五第一、张三第二、李四第三,”那么两个导游各是哪村的?三人名次如何?(写出具体推理过程)

二、有张三,李四两个人。张三只说假话,不说真话;李四只说真话,不说假话。他们回答问题时只通过点头和摇头来表示,并不说话。有一天,一个学者面对两条路X和Y,其中一条通向首都,另一条通向小镇。他面前站着张三和李四其中的一个人,但他不知道是张三还是李四。也不知道“点头” 是表示“是”,还是表示“否”。他只须问一个问题,就可以确定哪条路通向首都。

经典逻辑思维训练题答案这个问题应该如何问?(写出具体推理过程)第一题;两导游的构成只能是:甲村+甲村;乙村+乙村;丙村+丙村;甲村+乙村;甲村+丙村;乙村+丙村;六种结构

1.很容易排除:甲村+甲村;甲村+乙村;乙村+丙村

2.若两人都是乙村的,他们说的都是假话,则三人排名:李,王,张;

3.若两人都是丙村的,他们第一句说的是真话,则后面说的是假话,所以三人排名为:李,王,张;

4.若为甲村+丙村结构,丙第一次说了谎话,第二次应该说实话,甲是一直说实话的,所以两人对三人名次的答案应该相同,结果是不相同,所以不为甲村+丙村结构;所以,三人排名很容易确定,分别为:李,王,张两导游可能都来自丙村,也可能都来自乙村。

若三人的真实排名是李第一,王第二,张第三,则两导游只能判断可能来自丙村,也可能来自乙村;若真实排名与推断不符合,则两导游来自丙村。第二题:很简单他只要站在任何一条路上,对着其中一个人问:“如果我问他(另一个人),这条路不通往首都,他会怎么回答?”若两人都都摇头,就往这条路走,如果都点头,就往另外一条走。

孩子进行思维训练的好处中国有句古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孩子现成的知识和技能,不如让孩子学会自己获取这些的能力。思维训练就是要交给孩子正确的思维方法,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通过适当的思维训练,借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些材料,可以帮助孩子学会如何思考、如何学习,例如:如何进行分析、分类,如何进行比较、判断,如何解决问题等。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就如插上了一双翅膀,使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迅速的发展和提高,从而大大提高孩子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

1、科学研究表明后天的环境能够显著影响孩子大脑神经元细胞的相互铰链,从而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

经过思维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有显著提升的空间。

2、“幼儿英语”、“音乐艺术”、“奥数”等知识技能型的训练不能替代思维训练。

思维训练的重点是“全面”和“均衡”。必须是精心设计的系统化的专门思维训练课程方可达到这个效果。

3、思维能力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学习能力,直接影响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因此,投资思维能力这个“万能钥匙”,具有很高的回报率。

4、思维训练和知识技能灌输不同,思维训练存在一个短暂的“机会窗口”。

这个机会窗口对应于儿童大脑迅速的发育的2-7岁。

如何提高孩子逻辑思维范文第2篇

【关键词】思维方法

人的思维是人们的高级认识过程,它是在大量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一系列复杂过程,最后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规律性认识。由于小学生智力水平的限制,抽象逻辑思维还不够发展,因此,还不善于对记忆材料进行逻辑加工,使思维更好地为记忆服务。

同时,思维也是人们借助语言对客观事物概括与间接的反应,由于思维过程是理性认识活动,人们通过思维,可以更深刻地把握事物,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和结果。因此,小学生的思维力成为其智力的核心,因此,人们对于思维力的培养,也越来越重视。

当孩子思考问题的时候,有的家长是多么想加速其思维的发展啊。但是,家长着急是没有用的,这里,关键是在于理解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当他们思维的时候,针对特点加以引导。

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这种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可见,小学阶段,孩子们抽象逻辑思维在逐步发展,但是仍然带有很大的具体性;他们思维自觉性在开始发展,但是仍然带有很大的不自觉性。在整个小学儿童思维的发展中,三、四年级之前,思维的成分主要地带有具体形象性;三、四年级之后,逻辑抽象成分在思维中占了主导地位。他们逐渐能区分概念的本质和非本质属性,能掌握一些抽象概念,能运用概念、判断、推理思考。小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存在着一个转折点。这个转折点的早晚,和是否教育的得法有密切关系。

当小学生思考问题的时候,教师要考虑到如何调动学生思维的自觉性,启发他们早一点能说出自己是如何思考,如何解决问题的。

如:暴露思维过程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都必须充分暴露思维过程。教师首先要把自己置于困境中,然后再现从中走出来的过程,让学生看到教师的思维过程。学生再自己动脑、动手,在尝试、探索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通过多维的交流,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要在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中,评价学生的思路,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着重培养思维的敏捷和灵活,使他们在分析中学会思考,需要把面对的问题通过转化、分析、综合、假设、对比等中求得简捷,在运用中变得灵活,在疏漏后学得缜密。

教师不仅要教学生怎样思考,还要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与思维的方法。

一、提出假设,检验设想的思维方法。以一道数学题为例,来讲解一下这种解决问题与思维得到发展的方法。如:编筐小组2个人3天编96个筐。照这样计算,4个人9天一共编多少个筐?首先我们应提出假设:根据题意每个人每天编筐的个数是一定的,假设编筐的天数不变,人数由2个人增加到4个人,是原来人数的2倍。编筐的个数也是原来的2倍,天数由3天增加到9天,是原来时间的3倍,所以编筐的个数应是原来的(2×3)倍,然后让学生列式计算,检验这个设想是否正确,最后得出,结论正确。在这种叙述方式和分析思路中,学生的思维逻辑性得到了发展,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

二、分析、比较和综合也是促进小学生思维发展的方法。例如:教师在教“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乘法应用题以及相应的除法应用题之后,把它们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确这一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是同一种数量关系,只是已知和未知的变化。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除法;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也用除法。通过这些活动,不仅使学生理解了算理,弄清了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也提高了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的能力,同时也使小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较快地发展。

三、抽象与概括的思维方法。例如:教师在教圆的认识时,应先出示一些有圆面的物体,指出它们的面是圆形的,然后让学生剪圆形纸,进行对折,折过多次之后,学生会发现这些折痕都相交于一点,然后抽象概括出圆心的概念,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使学生清楚地理解所学概念的基本特征,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小学生思维的发展。

如何提高孩子逻辑思维范文第3篇

(一)幼儿同伴冲突的教育建议

1、家长应提高自身素质,完善教养方式。

凡是要求幼儿做到的,父母应首先做到,只有这样,幼儿的才能在潜移默化的家长影响下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完备的社会认知能力。父母应该随时注意观察幼儿的行为和了解内心世界,并尽可能理解幼儿的所感所想,以孩子的心态去感受孩子的内心世界。同时父母应努力感受幼儿的情绪,耐心地让幼儿发表看法意见,尊重幼儿的独立人格,使幼儿充满自信地与父母沟通,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充分信任与接受幼儿。同时,父母需要给孩子营造爱的氛围,家庭成员相互尊重,有利于孩子体验如何与别人和谐相处,而孩子在愉快的情绪背景下,也更乐于以积极的方式解决同伴冲突。

2、教师应形成科学的冲突观,引导幼儿正确地解决同伴冲突。

首先,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如何正确地面对同伴冲突,如何在同伴冲突中以友好的方式解决同伴交往问题。

其次,教师在幼儿同伴冲突要尽量发掘幼儿同伴冲突的原因,了解幼儿在同伴冲突时的真正需要。同时在保证幼儿安全的基础上,放手让幼儿自己学会解决冲突。教师还要密切注意观察幼儿同伴冲突的动向,以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干预措施。

(二)幼儿同伴冲突的启示

1、幼儿同伴冲突可以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仔细的观察,笔者发现在幼儿同伴冲突中,解决问题能力强的幼儿会使用协商、沟通等多种有积极意义的建设性策略。而相反沟通能力较差的幼儿则解决方式单一,并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能够很好地解决同伴冲突。因此,通过幼儿在与同伴发生冲突中的互动,可以使幼儿分析和解决同伴冲突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2、幼儿同伴冲突可以提高幼儿人际交往的能。

虽然幼儿之间会频繁地发生大大小小的摩擦,但通过一系列的冲突,幼儿会进行自我学习和改变,幼儿会逐渐了解与同伴交往的规则,逐渐认识到什么样的行为能够被接受、什么样的行为会遭到拒绝;明白应该怎样向对方提出自己的观点,怎样说服别人等。

如何提高孩子逻辑思维范文第4篇

【关键词】动漫 儿童 潜化 影响

随着现代媒体触角的不断延伸,图像信息开始全面改造社会生活,我们已经不可避免地置身于一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电视文化的迅速发展,多媒体的冲击,使得孩子们的眼界大为开阔,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动漫”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既能创造经济效益,也是思想文化传播的载体。作为文化传播的种类之一,动漫对儿童的成长教育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其影响力已经不亚于正规课堂教育。

动漫作为一种贴近儿童心理活动的文化形态,与其说是动漫吸引儿童,还不如说是儿童选择了动漫。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艺术天赋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潜能最为丰富的资源。

但潜在的艺术天赋转化为现实的审美能力必须经过系统的教育。由于动漫作品良莠不齐,儿童的认识能力有限,对事物的理解与认识缺乏有效的鉴别能力,简单模仿与曲解偏离了动漫作品的本意,容易产生不良习惯。所以动画的正面与负面影响对儿童的成长教育是非常大的。

一、儿童的动漫艺术审美特点

在儿童的世界里向往的是无所不能的“机器猫”,是善良勇敢的“花仙子”,是聪明机智的“一休哥”,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擎天柱”,笔者认为这是儿童独特的审美方式与动画片的本体功能相融合的表现。

(一)无所不能的想象

动画片的奇思妙想就是它的生命力之所在,它可能是具象的、抽象的,也可以是意象的没有实体表现的任何形态;无论是桌子、碗、杯子甚至是小动物都是具有强大表现力与生命力的。《功夫熊猫》里的阿宝缺乏锻炼,肥胖不堪,没有武功一事无成,但它却有坚定的信念,当乌龟大师对摔进来的阿宝说“你就是神龙大侠”时,这是幽默,更是想象,是更高级的想象。《冰河世纪》中,冰川的消融是因为一只狂爱松子的松鼠,这也是想象。但它将想象与我们已知的知识融合到了一起,让我们觉得事情的发展按照一个合理的逻辑在展开,这又是另一种境界的想象。

(二)强大的精神寄托

儿童的思维是单纯的,他们往往会把自己全部的情感寄托在某个动漫作品的主人公身上,主人公的喜怒哀乐、成功与失败、曲折与胜利都与他们自己融为一体。

二、动漫文化对儿童成长的积极影响

从文化的内涵划分,动漫文化属于精神文化。动漫文化以高新科技为载体,凭借其夸张、幽默、形象、拟人化等特征而深受儿童喜爱。因此动漫文化对儿童发展具有文化教化与文化涵化的双重效应。符合主流文化价值取向的动漫主题(思想性与艺术性)对儿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品质具有直接的教化功效;而符合儿童审美趣味的动漫形式(视听同步性与卡通幽默感)对儿童形成和谐的人格结构与活泼开朗的个性特点具有深刻的涵化功效。

(一)动画独特的表现形式能够锻炼儿童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逻辑思维能力的延伸性,有助于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开发儿童的想象力,提升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

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最初是具有弹性和承载能力的,它们通过汲取大量的信息来积极组建承载逻辑思维的空间,而我们说这个空间就像一个立方体,随着孩子逻辑思维的构建不断向纵向和横向拓展表述能力等。因此,一部好的动画片能够帮助孩子锻炼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逻辑思维能力的延伸性。

(二)动漫作品涉及的表现内容,有助于满足儿童的求知欲,激发儿童主动学习的兴趣。

我们总是喜欢称孩子是“好奇宝宝”,从他们出生时第一次睁开眼睛到蹒跚学步开始,他们就在逐步扩大自己的认知范围。他们喜欢问“是什么”“为什么”,似乎一切对他们而言都是神秘的,有些是我们能够回答的,但是很多是我们不能回答的,或者我们的回答对他们而言是不能理解、不能认同的。而在动漫作品中他们却能找到答案,而且答案是形象生动的、印象深刻的,孩子在观看动漫作品时不知不觉地掌握了信息、开拓了视野,并为他们的思维发展积累了感性素材。

三、动漫文化对儿童成长的消极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动漫作品和其衍生产品已经充斥了我们的生活,从电视到电影,从玩具到服饰,从网络到报刊,动漫已经成功地进入了我们的生活,把主动接受变成了被动接受。虽然我国对影视作品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但是依然有大量良莠不齐的动漫作品出现在儿童生活中。比如,曾经引进的日本动漫作品《奥特曼》由于涉及通过暴力来解决问题,虽然已经停播,但其在儿童心目中仍然具有深刻的印象。还有《虹猫蓝兔七侠传》也曾因为涉及暴力解决问题而一度停播。

(一)可能引发儿童对社会道德价值观的淡漠和性格缺失

由于儿童处于相对不成熟时期,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盲目模仿和崇拜极易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道德问题,甚至违法犯罪行为。我们经常在儿童玩耍的对话中听到:“我要替天行道,消灭你们”“神呀,赐予我力量吧”“我要杀了你”“去死吧”等。这些对暴力动画作品的模仿,深刻地反映了儿童所处的成长环境。而环境对儿童人格的培养及形成是极其重要的,研究表明,长期观看暴力动画片的青少年会对现实生活中暴力受害者感到理所当然,逐渐失去感受同情和伤痛的能力,造成青少年儿童对生命价值的漠视,丧失同情心和体会他人伤痛的能力。

(二)不利于人格培养和建立正确生活价值观

动漫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其创造的价值并不仅仅停留在作品本身,更多的应该是其在衍生产品上创造的价值。伴随着动漫文化成长的一代,其行为方式与生活方式也必然深受影响。他们穿着“维尼”的衣服,“蓝猫”的鞋子,背着“HELLO KITTY”的包包,看着“穿越动漫剧”,忘记了自己究竟身在何处;模仿跳着“大象舞”的好色小新,叫嚣着“嫁人就嫁灰太狼”。这些就是他们眼中的“Fashion”,是一种有别于他们的标志。而这些追求名牌所反映出来的炫耀性消费、特立独行的表现和对现实的逃避,都是不利于儿童人格培养和正确生活价值观建立的。

(三)不规范的语言有可能影响儿童形成规范的语言

目前,市场上许多动画片都是我国港台地区配音,因此小朋友们不免会模仿其中的“港台腔”,并把其作为一种时尚。处于口语发展期的儿童,如果长期观看和模仿这类动画片,极易形成非规范的发音和语法结构。

(四)长期观看动漫作品有可能形成固定思维,削减儿童户外活动时间

幼儿期是思维发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它需要通过广泛地吸收各种知识,并从中抽象出具有人类思维框架和逻辑结构,从而达到思维的建构。在《喜羊羊和灰太狼》《猫和老鼠》等作品中,从来都是“羊”战胜“狼”、“老鼠”打败“猫”,似乎已经形成了一种定式。

现在的儿童多是由爷爷、奶奶等照顾,由于年龄的巨大差异,容易造成无法沟通交流的局面。于是,孩子便和电视交上朋友,这样就相对减少了孩子与社会及自然接触的时间,使他们丧失了对自然的真实感知,妨碍了他们与他人的语言交流和社交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对儿童的个性发展不利。长时间看电视还有可能造成儿童视力下降,从而影响到儿童的身体健康。

此外,如何避免电视中出现一些不合时宜的、不应该是儿童接受的内容,笔者认为,这是作为教育者应该深思的问题。

四、积极健康的引导与改善(家长、教师与动漫工作者的配合)

任何正确的事情,都需要有一个正确的前提。儿童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就需要动漫工作者、教育者、家长能够帮助他们从本质上去解决这个问题。配合家长选择适合儿童成长阶段的动漫作品,或者根据儿童成长的需要选择动漫作品。

(一)进一步完善和探索适合中国动画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动漫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新兴的媒体市场服务,因此必须将人才培养紧密地与市场需求结合在一起。在服务市场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动漫教育的导向作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动漫人才,深挖和依托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寻找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典故精华,从本质上净化和提升中国动漫艺术的创作空间和内容。

(二)把娱乐性和教育性与孩子的年龄特点有机结合起来

将娱乐性和教育性通过动漫的形式充分结合起来,使儿童更容易接受一些枯燥的知识。使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学到知识,把被动接受与主动探索联系到一起,通过家长和老师的配合,拓展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的学习面。比如《幼儿画报》《中国上下五千年》《蓝猫淘气三千问》。

(三)从建立自信到学会独立

由于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几乎都是在长辈的呵护下成长,自主意识差,缺乏自信,怯于面对困难,难以承受挫折,遇突发事件缺乏应变能力。遇到事情总是长辈出面解决,于是便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在动漫作品中恰当地设置一些冲突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助于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应教会孩子如何正确处理问题,独立解决问题,从而建立自信。

(四)利用对英雄的崇拜心理

同志曾说过:“让我国自己的动画英雄形象成为广大少年儿童的楷模和朋友。”家长应尽量和儿童一起观看动画片,随时给予孩子适当的解释和引导,告诉孩子暴力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帮助孩子正确理解动画片的主题,提高孩子的审美品位,正确树立英雄的形象。

(五)选择适合孩子成长阶段的动漫作品

对于不同成长阶段的儿童,应选择相应的有助于儿童健康发展的动画片。比如:1—2岁的儿童,感知能力较差、无意注意时间较短,适合观看画面色彩鲜艳、配乐优美的动漫作品,但观看的时间不宜太长。2岁以上的孩子,开始具备较强的心理活动能力,孩子开始关注和思考周围的事物,这时候家长就要选择一些能够满足孩子好奇心的作品。4岁以上孩子的形象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可以观看一些科普性质的动画片,拓宽其知识面。

结语

目前,我国的动画制作已经开始关注娱乐性和民族性,幼儿动画应该立足本土文化,针对动画对儿童学习和生活的影响,制作适合儿童各个成长阶段的动画作品,从而树立儿童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效锻炼儿童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逻辑思维能力的延伸性,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开发儿童的想象力,提升儿童的智力水平。

(注:本文为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以动漫艺术作为羌族文化视觉传达形式研究》,课题编号:2010007 )

参考文献:

[1]阿正.对话——文化嬗变与中国命运[M]. 北京:西苑出版社,2002.

[2]欧阳逸冰.动漫之于儿童的独特审美价值. http:///20100415/n271536472.shtml.

如何提高孩子逻辑思维范文第5篇

【关键词】物理教学 物理素质 创造力培养

素质教育主要包括智能素质、品德素质、身体素质,以及专业美感素质等,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创造力又包含了许多非智力因素,如个性和独立性等。一个智商很高的人,可能是性格很脆弱、依赖性很强的人。但一个创造力很强的人,必须有独到的见解,在各种困难面前百折不挠,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清晰的判断力、丰富的想象力、超强的记忆力等。素质教育是一种品质教育,这就要求在人的遗传素质基础之上,进一步提高人的综合素养,从而达到提高专业品质、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之目的。本文主要论述在物理学科中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实施物理素质教育。

一、在物理学科中应注意情感品质的培养

人们对未知事物的冲动与好奇,是科学发现和探究的开端,正是这种好奇心引导着人类打开了一扇扇科学的大门,而学生则天生具有这种情感和品质。所有学习和研究过程中的快乐和喜悦都是建立在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思维过程的基础上的,这种自身情感体验是学习和研究过程中的重要情感之一。人们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还可以造就自己的客观、公正、科学、无私的情感,因为任何学习和科学研究都要求人具有实事求是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因此,学习和研究物理这门学科的过程,本身蕴含着各种积极的情感,这也正是进一步培养情感品质的过程。

物理学科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生活经验的积累等,这就使得一些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产生畏难心理。对于这种情况,如果老师不加以及时的正确引导,就会使学生长期处在一种恐惧、胆怯和过度焦虑之中,这无疑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完全失去信心。

科学地培养学生的情感,可以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学习态度。也就是说,我们在物理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其目的并不单纯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而是利用物理学科特点和属性,以物理课堂教学为载体,努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使他们逐步形成人格健康、价值观正确的有用之才。

二、物理教学应以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为主

根据心理学的观点,能力是完成某种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智力是在人们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认知特点,即:认知能力。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而思维的核心形态则是抽象逻辑思维(包括辩证逻辑思维和形式逻辑思维)。就思维结构的发展阶段来看,抽象逻辑思维是思维发展的后期阶段,这个阶段又可分为初步逻辑思维、经验型逻辑思维和理论型逻辑思维(包括辩证思维)。显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开发学生智力的关键。

在初中阶段的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理论型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首先,无论是升学还是就业,高中生都需要进一步深入学习,开拓思维领域,非常需要抽象逻辑思维。同时,高中物理更加严密,具有公理化逻辑体系,对于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其次,初中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已从初中时的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水平的转化,并逐步完成。这就意味着他们思维逐步趋向成熟,可塑性逐步变小。因此,在初中初期阶段,教师应对这个问题有个清醒地认识,不失时机地培养和提高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促使其顺利地完成从经验型向理论型水平的转化。

三、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从现象中感知物理意义

物理学科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物理规律和定律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注意观察发现的。比如,伽利略观察吊灯的摆动发现了单摆的等时性,牛顿对苹果落地的思索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通过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是一种很好的激励和引导学习方法。比如,油罐车后面为什么要拖一条铁链尾巴呢?在干燥的季节里,在黑暗中我们把化纤衣服脱下来,通常会看到火星闪烁,这究竟是什么现象?通过教师引导和启发,学生往往会在生活中发现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

四、创造成功机会,增强学生自信心

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普遍都有一种自我实现、获取承认、取得成功的需要和渴望。成功时,会兴趣倍增,情绪高昂,干劲十足;失败时(特别是多次努力失败时),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兴趣全无,死气沉沉。实际上,有些学生感到物理难学并不都是因为他们的智力问题,相比而言,非智力因素占相当大的比重。因此,尽量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促学方法。

在物理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把教学内容设置成梯度和不同层次,开展内分层次教学,以适应学生不同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使他们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取得学习上的成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例如.在设置课堂提问时,可根据问题的内容选择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回答。在布置作业时,可根据不同班级、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五、物理素质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对学生进行物理素质教育中,其目标并不是侧重于促进和储存知识,而是侧重于向学生提供有助于创造力培养、开发、形成的教育和指导,进一步发掘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从教育目标来看,学校教育不能只限于给学生一种专业的训练,而是要培养具有较高文化品格和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目前,我国大部分学校毕业生实行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这对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是一个全面的考验。从当前学校教育来看,由于应试教育根深蒂固且遗留问题众多,就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来说,物理教育教学中应注意和妥善处理好以下两个问题:

(一)“基础知识”和“创造力”的关系

基础知识是人们从事生产和社会活动最基本的知识,是进行科学创造的基础。因此,要想开发、挖掘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就必须加强基础知识教学,使学生牢固地掌握

基础知识,只有掌握“熟”才能运用“活”。俗话说“熟能生巧”,就是这个道理。同时,由于物理这门学科本身是一门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物质运动性质和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所以要学好物理,还必须懂得一些唯物辩证法,学会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去观察、认识物理现象,去分析物理过程,进而归纳和掌握物理变化规律。只有这样,我们对物理知识和现象的理解就会变得更透彻、更深刻,应用起来也会更加得心应手。

当然,基础知识并不等于创造力,并不是知识越多、越丰富,其创造力就越高。实际上,只有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可能具有较高的创造力。

(二)“智商”与“情商”的关系

如何提高孩子逻辑思维范文第6篇

一、想象力的培养

想象是一种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是运用抽象的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的思维。而形象思维是运用意想进行思维。意想是我们所研究的对象在我们脑子里的形象。所谓想象,就是在某些事实和已知知识的基础上,让思维自由神驰,通过新的组合或引起丰富的联想、猜想,在脑子里创造出新的意象,从而领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富有浪漫主义精神的想象力是提高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例如:在学习“求平均数应用题”的时候,通常学生容易在这类题上犯迷糊。请看下面这道题:在一次数学期末测验中一班有40人,平均成绩是90分,二班有38人,平均成绩是92分,求两个班的数学平均分。

很多学生在解题时主观臆断,直接用(90+92)÷2=91。当老师借用公式(总分数÷总人数=平均分数)追问学生“90+92”的和是一班和二班的数学总分吗?“2”是总人数吗?学生在严谨的公式和威严的老师面前不得不承认自己解法的错误。可学生是心服口服地接受吗?其实他们心里正在嘀咕:我用的方法不是更简单吗?老师的方法这么麻烦,算出的结果和我计算的结果也差不多。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怎样做才能让学生真正明白其中蕴含的算理并心悦诚服地接受这个知识呢?这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引导学生在大脑里创造出一个新的意象:把一班学生的人数想象成10000人,平均数学成绩为100分,二班学生的人数想象成2人,平均数学成绩为0分。这样,学生就容易想到,由于二班的学生人数极少,因此,二班学生对总的平均分的影响不大,总平均分应接近于100分。这样学生无需任何计算,或者说无需任何逻辑推理,就可以明显得出结论:总平均分不能用(100+0)÷2=50进行计算。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设计出新的意象。比如,设想一班只有2个人,平均分为100分,二班只有1个人,平均分为0分。同样,学生容易得出结论:不能用(100+0)÷2=50计算总平均分。这种形象思维通过创造新的意想,把事物放大或缩小,从而把不明显的特征与规律凸现出来。这种浪漫主义的夸张方法不仅是一门艺术,同时也是一种科学方法,它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力并不是诗人的专利,学习数学也需要想象力,科技工作者更需要想象力。

二、猜想能力的培养

非逻辑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猜想。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得好:“千古数学一大猜。”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深刻地指出:“要成为一个好的数学家……,你必须首先是一个好的猜想家。”数学猜想不是胡思乱想,其基本思维模式是:问题――观察、思索――猜想――检验――结论。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找准学生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家的思维,大胆地猜想,引导学生从数学猜想走向数学发现,将学生带入学习和研究数学的领域中去。

孩子们的思维在猜想与验证中得到激发,越来越多的想法从他们的小脑袋中崩出,越来越多的知识点被学生发现了。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欢乐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起再一次追求成功和胜利的信念和力量。当然,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猜想的成败,当猜想成功时,让学生品尝成果的甘甜,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我能行”的自信心。当经过论证发现猜想出错时,也要引导学生不能灰心,适时调节自己的心理,学习科学家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精神,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新的创造活动中。

如何提高孩子逻辑思维范文第7篇

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已经形成了一种比较固定的教学模式,一般程序为:以提问或大纲式复习上节课学过的知识,然后讲解新课,练习巩固,最后是小结。在数学教学时,采用这种模式教学总体来说教学效果是好的,但很容易忽视学生才是学习真正的主人。我从事小学数学教育工作多年,深刻体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重要性。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十分精彩而下面的学生听得稀里糊涂的情况在课堂中经常发生,然而怎样才能抓住学生的心理,如何吸引他们,从而使自己所讲授的知识被学生所接受、吸收并很好地应用,这就成为现在数学教师们最关注的问题。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为教师,我们要在学生刚开始学习数学时就培养他对数学的兴趣,让他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乐趣,学会自主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去了解孩子的心理,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数学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一个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却离不开判断推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很重要。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识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小学的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认识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的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但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可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

小学生所处的心理阶段决定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小学的儿童大致处于其中的第四个阶段:勤奋感对自卑感。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第一次接受社会赋予他并期望他完成的任务,他们追求工作完成时获得的成就感及由其成就所带来的师长的认可和赞许,如果儿童在学习、游戏等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就并受到成人的奖励,他们将以成功嘉奖为荣,培养乐观、进取和勤奋的人格;反之,如果由于教学不当或努力不够而多次遭受挫折,或其成就受到漠视,儿童就容易形成自卑感。

数学是理解性的学科,并且和现实联系特别紧密。《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课堂教学中,联系实际,创设问题,并在孩子回答后用恰当的语言鼓励孩子,适合小学生数学教学。

一、创设趣味性强的情境来激活学生的思维。针对教学要点难点提出趣味合理的问题,可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产生求知欲望,能使学生发散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如果既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联系学生实际,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并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身边的数学,这样教学就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可以给学生极大的吸引力,有助于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二、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教学中通过提问让学生发展和培养思维能力,使他们积极主动思考,把数学与现实联系起来,对数学的理解更深刻。

三、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了课堂的群体作用,有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整个课堂教师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互动。

四、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这样可以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五、回答正确与否,通过老师恰当的语言,都能让孩子的自尊心得到满足,都能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带给他们人格发展第四个阶段中不可或缺的成就感。

维果茨基强调: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走在发展的后面,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达到新的发展水平。这就需要我们来研究如何确立适应学生发展的“数学教学目标”。具体说来,应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既不超出当时的认识结构的同化能力,又能促使他们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富有启迪作用的适当内容,应考虑学生原有的数学知识基础、逻辑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考虑所教内容的特点,依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不断做出改变。教学过程还要根据教师的自身特点、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教学媒体和环境情况加以调节。

如何提高孩子逻辑思维范文第8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归纳总结 培养意义 找规律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4.247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培养方法至关重要。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在现行高年级小学数学教材中,许多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若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组织有意识的针对性训练,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善于分析的良好习惯,“找规律”方法就是一种能够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的教学方法。鉴于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合理使用这一方法,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思维习惯展开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 “找规律”方法的内涵

在现行小学数学教材里,“找规律”解题方法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看似不规则、实则存在一定规律事物的归纳总结能力,要求学生通过认真观察,从已知的具有周期性、错列式的现象中,发现规律,然后再根据这一规律来对题目进行解答。这种“找规律”方法的运用能够令学生在对间断式或周期性排列物品或图形的观测中,发现数量规律,进而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2 “找规律”方法的现实意义

2.1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要根据对诸多物体或者图形的观察来“找规律”,需要学生积极地调动自己的各种能力,如分析能力、观察能力、推理能力等等,在不断地计算与推理中找出其中的相对隐性规律,并利用这一规律来解决具体的问题。通过“找规律”方法相关的针对性训练,学生发现规律的速度与能力能够不断得到加强,长此以往,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得到很好的锻炼与提升,一段针对性训练以后,学生通过分析具体的物体或者图形,就能够很快地找出并利用其中的规律,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自然就可以得到相应提高。

2.2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在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很多事情单靠个体的力量是无法达到预期目的的,若是能够集中大家的力量,很多难题就能够迎刃而解,团队合作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是我们青少年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生存和发展能力。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从小在家中都是天之骄子、娇生惯养,多数自我中心意识强,这样即使他们做了学生,在一个小型群体里面,这一心理依然如此,表现为在学习生活中唯我独尊,不懂如何和其他学生一起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缺乏基本的合作意识。学校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个“小社会团体”,作为这个社会中的成员,只有融入到这个集体中才能够健康成长,若是脱离了这一集体,那将会是一件特别危险的事情。所以,我们在教给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努力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而“找规律”恰恰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对学生来讲,“找规律”这一教学内容特别适合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很多学生都可以通过观察找到一些简单问题的规律,可是如果遇到比较难的问题,他们就无法独立地找到其中的规律了,合作显得顺其自然。其次,通常来讲,学生都特别喜欢表现自己,他们会利用一切机会来展现自己的能力,如果在一个群体里面他们能够在集体活动中有所“炫耀”,他们会很愿意多一些这样的合作。那么,数学教师就可以抓住以上两点来设计自己的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在具体教学中,数学教师可以先设计几个相对比较简单的“找规律”问题,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再逐渐增加难度,当难度增加到学生无法独立完成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一起讨论。为了让小学生知难而进,积极参与讨论,教师还可以让小组之间互相比赛。这样不但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安排小学生来猜猜火星的颜色,一个小组出现的颜色是有规律的,“红蓝红蓝……”,而另一组却没有规律,这样学生们既可以进行独立思考、大胆猜想,还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

2.3 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我们要实现高效教学,就必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要让学生积极地学习,就必须让他们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小学高年级数学中的“找规律”,没有很多学生都不喜欢的那种繁琐复杂的计算,而大多都是非常有趣的图形或者数字游戏,学生们在完成这些问题时就好比在玩智力游戏,在探索实践中找出“规律”往往可以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他们自然就会充满兴趣了。

例如,数学教师可以给学生们讲一讲我国一种古老的纪年方法――生肖纪年法,简单来讲就是用十二种动物来表示人们的出生年份,亦即我们平常说的属相,然后根据这一内容来设计一些“找规律”问题。如:①今年是什么年?今年出生的孩子属什么?还有多少岁的人也是这一属相?②君君今年12岁,属虎,君君的妈妈也属虎,你能猜出他妈妈多大年龄吗?③你今年几岁了?多大年龄的人和你是同一个属相?比你大五岁的人属什么呢等等。

3 结语

小学数学中的“找规律”问题,特别符合这一年龄段的孩子的心理特点以及认知规律,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紧紧抓住教材,认真钻研,并且还要对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认知规律进行分析,来展开我们的教学,这样才能够逐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逐渐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并让他们学会合作,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何义华.论小学数学“找规律”中的学生能力培养[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7).

[2]刘久成,王慧.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找规律”的特点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