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孝道文化的理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孝文化有利于家庭中基本道德规范的遵守孝道可以算是我国古代社会家庭中的基本道德规范。所谓的孝道文化,就是敬老养老,关爱父母,关爱长辈的一种文化传统。其中,敬老养老是孝道文化的核心。敬老养老是每一个家庭中必须要面临的问题,对于晚辈来说,敬老养老是一种义务也是一种责任。但在当下的许多家庭里偏偏出现了一些不愿敬老养老的家庭成员。比如,公务员打骂父母,家有三个儿女却没有一个愿意照顾孤寡的老人,故意杀害亲生父母等等。这一个个让人心寒的事实,归其根源就是对于孝文化的缺失,因为没有一个完整的孝道精神,不能体会孝的真谛而做出过激行为。所以,家庭需要较早地让孩子接触孝文化,对孩子进行孝道教育,强化他们的孝道意识,让他们理解孝的真正含义。“孝”对于家庭教育来说是很重要和必要的一部分,对孝文化的弘扬也成了当务之急的一项任务。我国源远流长的孝文化从古到今就被很好的保留继承下来,发展弘扬我国的孝文化就是当今时代的需求和任务。我们既然已经认识到了孝文化对于家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们就需要大力的发展和弘扬孝文化,我们需要让每一个家庭成员都理解并体会孝文化的真谛,最后再到实践中去,在生活中细细体会孝道带给生活的温馨。弘扬孝文化可以使我们的基本道德规范更具体更完善,个体只有在具体、完善的道德规范下,才能更好地发挥个体功能,更好地适应和处理人际关系。所以,弘扬孝文化对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弘扬孝文化对社会的积极作用
孝文化不仅有利于家庭的和谐,同时还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有更多的积极作用。跨入新世纪的中国已经步入了一个社会各方面都需要发展进步的时代,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也正需要全民的努力营造。我们要努力地营造和谐的新风,实现精神文明的建设,我们有责任也有能力去大力弘扬孝文化,让孝文化为现代社会服务。
1、孝文化有利于提高国民的道德素养提高全体国民的基本道德素养,是当今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和重要任务。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孝道也正是形成当今人际关系和谐的价值根源,也可以说孝道是保持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我们应该弘扬孝文化,让全民参与到孝文化的了解中去,理解、体会孝文化,只有全民认识到了孝道精神的重要性,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才会有所提升、有所发展,社会才能越发展越和谐。
孝道教育实践活动成效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目前,我国大部分家庭已进入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关注一个孩子的时期。娇生惯养、溺爱孩子的现象非常严重,独生子女成了名符其实的“小皇帝”。长期的养尊处优,造成孩子只知道接受爱而不知道付出爱,普遍缺少感恩的心理,认为父辈的付出理所当然,中国传统的孝文化正被逐渐忽视。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我们的孩子却很少有孝心和感恩的意识和行为,这就丧失了做人的最起码道德。这些现象都反映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漏洞,反映出我们德育工作的欠缺和不足。义务教育各科课程标准都要求课程要致力于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弘扬,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因此,在新形势下,通过开展孝道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践行“感恩”,弘扬以孝道为基础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刻不容缓。这不仅是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更是时展的需要,学生、家长的需要。孝道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新课题,不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更能结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为了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孝文化,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我校经过周密的调研,提出了在全体学生中开展孝道教育活动的德育工作思路。
一、实施孝道教育的具体做法
1.加强氛围营造,宣传孝道文化
为了营造孝道教育的浓厚气息,我校在教学楼和综合楼醒目的墙面上悬挂了孝道教育的目的和内容的大型条幅,有选择地张贴了古二十四孝图。并在楼道墙壁、走廊、楼梯台阶张挂了古今忠孝格言、名言、警句和以勤学、砺志、感恩为主题的精美图片,为学生营造了积极的孝文化传播氛围。学校还利用橱窗、电子屏、横幅、宣传手册、黑板报、校园网等大力宣传古今中外的忠孝故事和身边的忠孝事迹。通过国旗下的演讲、红领巾广播站等阵地广泛宣讲孝道教育的重要性。同时,通过新闻媒体、灵武教育信息网等,向社会家庭传扬我校开展孝道教育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创设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学校、家庭孝文化氛围的形成为我校开展孝道教育活动奠定了厚重的基础。
2.制定孝道目标,丰富学生认知
为切实提高孝道教育实效,我校成立了孝道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灵武市第四小学孝道教育实施方案》,在方案中明确了以“弘扬以尊老孝亲为基础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民族精神”为目的。以“孝亲敬亲、尊长友幼、爱国报国、砺志修身”为内容。以“念亲情,孝亲敬亲,感恩家庭;贵友情,尊长友幼,感恩社会;铸忠情,爱国报国,感恩祖国;养豪情,砺志修身,感恩生命”为要求。明确了孝道教育的目的、内容、要求后,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孝道教育各个阶段的工作任务并及时指导各项活动的开展。不仅如此,学校还聘请了德育工作经验丰富的教研员指导我校教师编写了各个年级的孝道教育培养目标和要求,并在校本课程教学中予以实施。孝道教育被列入了课程,进入了课表,融入了课堂。通过课堂教学教育学生在认知、情感、行为上,掌握孝亲敬亲,尊长友幼、爱国报国、砺志修身四方面的具体要求,进而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和素养。为了抓好孝道教育课程的落实,学校教务处定期抽查教案的编写,课堂教学的落实,将孝道教育课程真真落在实处。
3.开展孝道活动,内化孝道行为
我校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出发,把孝道教育活动与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结合起来,并渗透到了德育活动、社会实践等各项活动中,全方位、多层次的开展孝道教育实践活动。一是品读古今孝道经典。教师通过解读和让学生朗读、背诵《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篇目,促使学生深刻理解“百善孝为先”的积极意义,了解中国古今孝道名贤的语录,认知博大精深的孝文化。二是结合公众节日和传统节日开展孝道教育实践活动。在“3・5”学雷锋日组织学生到敬老院,为孤寡老人整理床铺,打扫卫生,揉肩捶背,洗头洗脚,谈心交流,表演自编的文艺节目。这样做既温暖了孤寡老人寂寞的心灵,又为学生提供了真正表达孝心,付诸实际行动的机会。“3・8”妇女节和母亲节、父亲节开展“五个一”活动,即为父母做一次家务,捶一次背,说一句问候话,洗一次脚,为父母制作一张节日贺卡。教育学生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让父母开心、快乐,同时表达了孩子感恩父母,感恩亲人的良好心愿。清明节学校少先大队部组织学生祭扫灵武烈士墓,向革命先烈表达不尽的哀思和无限的崇敬之情。“6・1”儿童节开展扶残济困和孤残贫困儿童手拉手、学习身边的孝道人物等活动。让学生知道付出,理解关爱。“7・1”党的生日开展“颂歌献给党”合唱比赛,用心中的歌感谢党和人民给我们带来的幸福生活,我们要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8・1”建军节开展学习子弟兵保家卫国的英雄事迹活动,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立志成才。9月教师节开展向老师送贺卡、写感谢信等活动,培养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之情。“10・1”国庆节开展“祖国,我为你自豪”剪贴报、手抄报、绘画、演讲、征文比赛,培养学生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恩之情。重阳节举办尊老孝亲、敬老助孤“爱心一日”主题活动,教育学生敬老携幼、助孤帮困、树立爱心。三是召开孝道教育主题班(队)会,感恩砺志报告会、班级孝道文化评比等,引导学生深刻感悟孝道的真谛。
4.建设孝道基地,强化德育教育
我校还建立了孝道教育实践基地和孝道教育室,通过社会实践增强学生孝亲敬老、爱国报国的信念,体会孝道教育的社会意义。灵武市中心敬老院和灵武市烈士陵园已被我校确定为孝道教育实践基地并进行了隆重的挂牌仪式。我校组织师生定期到孝道教育实践基地开展孝道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孝道意识,教育学生尊老爱幼。孝道教育室作为我校孝道教育的教育室和展示室,也是上级部门领导及来宾了解我校特色品德教育的窗口。先进人物事迹展板、图片和丰富的活动资料展示了我校开展孝道教育情况及成果。我们定期召集学生到孝道教育室参观学习,既了解了孝道教育的目的、意义,又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孝道教育的内涵,帮助他们树立真确的孝道观念。
5.重视过程评价,实现孝道目标
为了使孝道教育真正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我校为每一位学生专门印制了孝道教育实践记录本,要求学生在践行孝道的过程中,将自己行孝的言行、感悟、做法,老师和家长的评价等及时进行记录。学生在记录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成长,从而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为了校正学生的思想认识,学校政教处成立了“孝道教育红领巾行动小组”,监督各年级(班)孝道教育活动的开展情况,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德育品质。我校不仅抓好了监督工作,还完善了孝道教育评价机制。根据孝道教育内容设置了孝亲星、尊长星、爱国星、砺志星。每学期通过自评、同学互评、老师评、家长评等方式进行评选。只要获得其中一个星、两个星和三个星的学生,就分别授予一、二、三星级“孝道好少年”,将他们的相片和孝道事实给予公布、张贴,形成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提高的局面。获得四个星的学生将荣获全校的“孝道之星”,我校将他们的优秀事迹编印成册,大力宣传,尽量做到“孝道之星”事迹人人皆知,促进孝道教育活动的持续开展,进一步增强孝道教育活动的实效性。
二、孝道教育活动成效
我校孝道教育活动开展以来,家长们反映:孩子更有礼貌了,更文雅了。孩子爱做家务,孝敬老人,不顶撞父母,有礼有节,懂得节俭了。
老师们反映:学生在校外见到老师就会行礼,上课能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师生关系更融洽了,班风明显好转。
学生们反映:我以前从来不会帮妈妈洗衣服、洗碗、洗菜、打扫卫生,现在都会做了。我学会了感恩,我知道了父母的辛苦,爷爷奶奶的不容易。我要感激所有给过我帮助的人,我也要主动地去帮助别人。
总之,开展孝道教育使我校管理走向规范,校园走向和谐。我们充分认识到开展孝道教育是当前我校开展道德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和出发点,我们将持之以恒地把这项活动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实施孝道教育的实践和思考.
[2]孝经.
[关键词] 老龄化问题;孝道文化;重建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养老方式主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解决农村养老问题中,重建孝道文化、采取法律手段等来维护和保障老龄人的身心健康发展是关键。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取其精华,与当代孝道文化相结合,重建与新型社会相适应的农村孝道文化体系,共同促进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加入孝道文化,使孝道文化的建设形成良好的氛围和风尚,引领农村老龄化问题的解决开启新的里程碑。
一、我国农村老龄化问题现状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对老年人年龄的划分标准,发达国家65岁以上人群为老年人,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太地区)60岁以上人群为老年人。《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规定,我国60岁以上人群为老年人。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蓝皮书显示,到2013年底我国老年人口有2.02亿人,老龄化水平达到了14.8%,按世界通行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7%即为老龄化社会,那么我国早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相对于城镇人口来说,我国农村的老年人口绝对数目和人口所占的比例都比城镇人口高;农村的老年群体生活水平和条件远低于城镇水平;农村老年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相对而言也比较差,虽然政府近年来推广“新农活”、“新农保”一类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惠民政策,但仍存在较大问题。最后,农村的老年人群及所直接交往的主要群体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生活的社会文化环境也比较差。我国农村老龄化问题的现状令人担忧,需要投入更多的关注及整改。
二、我国农村孝道文化的衰微及其成因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原有的生活模式几乎不见踪影,自给自足、邻里乡里互帮互助、厚道淳朴等生活态方式被市场经济的功利性所侵蚀,变得以利益为中心、以利益为目的,农村流传千百年孝道文化也随之衰落。对传统美德的不断淡化,导致农村老年人晚年生活不甚理想。我国农村孝道文化的衰落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青少年一代不理解甚至不知孝的含义。孝道具有多方面,多层次的内涵,是一个完整、规范的体系。对于“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等孝道,当代青年人是非常陌生的,不知道孝为何物,要做到孝谈何容易。
其次,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地位下降到青年人甚至孩子之后,其原因是家庭经济体制和关系发生了深刻的改变。过去家庭中老年人代表了最高的家庭权力,子女一律听从家长的安排,这成为衡量子女孝道的标准。而现在社会的不断进步及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老年人越来越不能适应新的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他们对所涉及到的社会问题和家庭问题往往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显得非常落伍,老年人像他们的前辈那样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就可以主宰家庭一切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而且子女外出务工见多识广、接受了很多新事物,他们的判断力和决策都紧跟着社会和时代的步伐,他们的收入也是远远高于老年人,是家庭里的经济支柱,这些都改变了各种资源在农村家庭里的配置,对孝道文化的根基有很大的冲击力。
再者,当代农村的文化环境中对老年人的尊重意识不强,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与老龄人生活脱节,其生活质量和其在社会中的地位不断下降,孝道文化的衰微就成必然了。
三、农村孝道文化的重建
1、孝道文化重建的深层解析及立足点
我国传统理论中的核心价值观念即孝道,孝被认为百善之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追溯,其显著特征是对孝的强调,认为孝是所有伦理道德的基础,是做人做事的根本。孝道成为一种代代相传的文化形态,是中国人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人伦关系模式,中国传统农耕模式使得孝道文化具有农村文化的特点。子女依赖老一辈的生产资料、管理经验和农耕技术来生活,所以让父母得到最好的赡养,这也是孝的浓缩;“孝”作为与人相处之道,不止局限于自己的父母,它的道德内涵包括由父母的敬爱推及其他的长辈。由此可见,农村孝道文化深厚的根基有利于农村家庭、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农村孝道重建一方面要立足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基础,另一方面立足我国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基础,文化和社会的根源就在于此。农村孝道文化的重建和传统孝道文化是分不开的,其对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及行为方式存在深刻的影响。农村孝道文化渗透在农民生活的各方面,如风俗、信仰、价值观念、思考方式等,还包括民间流传下来的带有文化记忆的建筑、手艺等。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抛弃孝道,则会受到社会的谴责。随着现代化各方面飞速发展,孝道在增加了新的内涵之后,应批判性的加以改造后继承和发扬,力争为老年群体营造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
2、农村孝道文化重建的策略和措施
孝道文化重建需建立好农村的的孝道规范,农村孝道文化是集孝道观念和伦理精神为一体的完善的规范体系。因此,应该通过科学、有效的方式吸收传统孝道文化中的精华,使其能够进一步适应农村孝道文化建设新的发展形势和要求。
另外,传统的道德教育核心是孝道,应大力加强民族风俗、尊老爱幼、赡养老人等习俗的宣传、教育,如创建“孝子模范”、“和睦家庭”“道德先锋”等评选活动,树立好孝道榜样,给予其崇高的社会荣誉,形成一种有效践行孝道的激励机制。
此外,农村孝道重建完善养老制度是关键,这种制度可以打破孝道文化中家庭养老模式的局限,使孝道文化中物质承载功能和精神功能达到平衡。农村养老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后,把老年人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中来,这也是孝道文化建设中高一层次的敬亲。家庭、社会养老机制的有机结合,是建设农村孝道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
3、农村孝道文化建设中的法制建设
通过法律的支持和维护,农村孝道文化的着力点在于建立较完善的大众道德价值观念和解决老年人的社会伦理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多个部门,需要法律来规范。我国《宪法》、《婚姻法》明确提及成年子女应履行对父母赡养的义务,应在物质赡养基础上增加精神方面的权利和义务,法律应明文规定不履行精神赡养义务的子女应受相关法律制裁,并要求其进一步丰富精神赡养的内涵。
与此同时,还应建立比较完整的社会救助制度,实现法制化和规范化的管理,引入和实施《社会保障法》、《社会救济法》等法律法规,并制定和完善社会的医保、社保、养老保险等制度都极为必要。
形成系统化的法律咨询和援助也是必不可少的,建立老年人法律咨询中心和服务站,及时提供其高质量服务。因此,需不断加强执法监督的力度,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利不受侵犯。有效及时的处理老年人问题,加大打击违法行为的力度,在法治和道德双重作用之下,大力推动农村孝养工作的顺利进行,加快农村孝道文化建设的步伐,共同创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健康和谐发展的新道路。
四、结语
农村孝道文化的建设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对传统孝道文化的吸收和弘扬;重建与当代相适应的老龄道德伦理和农村孝道文化处理好社会;家庭中的各种矛盾;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使其老有所养,不仅有利于促进农村孝道文化建设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同时还深刻影响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因此,孝道文化建设已成为当代我们应努力实践和关注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唐琼,戴平安.农村孝道文化的衰落和重建[J].湖北社会学2010,10(6):106-111.
【关键词】农村;孝道;衰微
“百善孝为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孝道在中国人的道德谱系当中占据百善之先的地位。在伦理本位的中国社会,孝道历经数千年的辗转传承,发展并保留了至今,在稳定社会秩序、培育公民的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因而有“以孝治天下”的说法。而农村孝道文化教育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决定广大农民的思想品德和行为水准的高低,也将直接影响家庭幸福、邻里和睦、人际关系的改善和农村社会的稳定。
在当今日益发达的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传统孝文化也日渐走向衰微,即使在相对变化缓慢和保守的农村地区,孝道所起的规范作用也越来越小,表现出孝道失范的状态。这一点在农村表现得尤为突出:各种忽视老人权益、欺老、虐老的事件也时有发生,少数老人生活非常凄惨,养老问题日益彰显出来。农村中出现的这些道德失范和无序现象使农村一些家庭的和谐面临严峻挑战。
2005年11月, 黑龙江省人大代表翟玉和组织调查志愿者行程5万公里, 踏访全国31个省区的46个县(市、区) 72 个村,对60岁以上的老人的养老现状进行了实地调查, 展示了我国部分地区农村老人的生存现状, 形成了中国农村老人生存现状的调查报告。据报告显示,在受访的10 401名调查对象中,与儿女分居的比例是45. 3%, 三餐不保的占5%, 年节饮食与平日无别的达16%, 93% 的老人一年添不上一件新衣, 69%无替换衣服, 8% 的老人有一台老旧电视机, 家务活97% 自己做,22% 的老人以看电视或聊天为唯一的精神文化生活。[1]这些调查结果表明:农村老人处于一个非常不利的被动地位,对于基本的日常生活都无法获得较为合理的满足,农村子女对老人的孝道衰微。相较于城市中定居的子女,他们大多数有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因此城市中的老人的物质生活基本得以保障,更多的老人面临的是精神上的空缺与失落。而在农村很多子女忽视了对老人的关心与爱护,甚至基本的养老都不愿意承担,很多老人吃不好饭,看不起病,没有基本收入,没有正常娱乐活动,承受着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折磨。农村敬老、孝顺观念正在日趋淡化, 传统孝道正在流失。
引发农村孝道的衰微的原因不仅表现在社会变迁和经济变化中,而且背后也隐藏着传统伦理道德的流失。当代社会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变动和发展,我们一方面既要接收外来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弘扬和教育。
首先,社会变迁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农村孝道衰微的重要原因。以来对孝的批判,新文化派通过揭示儒家孝道的本质,开始瓦解了封建孝道的神圣体。认为传统的封建道德消灭了人的独立人格,从而阻碍了中国人对自由和科学的追求,使中国人“遂流行保守,使四万万之人作亿兆死人之奴隶,不能自拔。” [2]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国传统道德体系崩溃了,许多人陷入道德的迷惘之中,整个社会出现了严重的道德失范现象。中国传统道德体系崩溃,新道德规范和价值体系尚未建立起来,社会的道德处于真空状态,这让许多人陷入道德的迷惘之中,整个社会出现了严重的道德失范。而农村中对于优良的传统伦理道德的坚持也处于一片混乱之中,孝道也随着这种冲击趋向于衰微。建国以来,我国开始大跨步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时期,以最快的速度向现代化迈进。在这种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等合理诉求的掩盖下,人受制于物的现象悄然滋生,善恶不分、见利忘义、淡漠亲情,横流的物欲中“道德迷失”,不能给下一代任何财富的年老体衰的父母就成了“累赘”,“不孝”行为以各种方式出现。经济市场化和现代化也是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农村社会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快速进入商品经济状态。传统孝文化赖以存在土壤中国传统农业社会逐渐消失了,农村孝道也必然走向衰微。
其次,农村家庭结构的变化是农村孝道衰微的直接原因。第一,计划生育下子女越来越少,家庭结构小型化。传统农业社会的家庭不仅子女多,而且代数多。维系一个个大家庭上,孝道是传统家庭伦理的核心,它将家庭成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孩子少了,父母给孩子的爱增加了,而子女的感恩之心却没有得到相对提倡与弘扬,子女的孝观念也逐渐淡化了。第二,农村发展出大量民工,家庭归属感下降。“我国农民工总数已达到2.1亿人。” [3]这些流动人口的生存方式对传统家庭结构具有解构力。子女平时不在身边,许多人甚至过年也难得回家一趟。同时,农村青年通过外出打工所得已经远远超过父母,且老人年龄越老,“本事越小”,“麻烦越多”。父母在家庭里既不是知识的制高点,也不是财富的制高点,他们的权威性大打折扣,子女对父母的敬畏减少,“孝敬”自然减弱。
最后,传统伦理教育的弱化缺失是农村孝道衰微的内部源头。古人认为家庭中教育子女是第一要务,孝道教育又是第一要义。当今农村,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父母对子女最大的期望,所以父母特别重视对子女知识技能的培养,却忽视了对子女的道德教育。在教育子女的方式上缺少潜移默化的“感恩”教育。而父母更注重生育之恩,抚养之惠,希望子女为自己“养老送终”。现代农村,子女却更为强调直接的经济利益或物质交换,其道德要求和教化减弱,因此农村子女的孝道也就渐趋弱化了。
孝敬老人是社会成员应有的品德和应尽的要条件。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有近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村养老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之一[4],因此社会需要弘扬孝文化,提倡孝道德。应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强化人们“感恩”这一基本的道德情感,让孩子理解父母的给予和关爱。还必须提供更好的法律法规保证,让违背者得到应有的处罚。社会传播媒体应加强对孝道的隐形宣传教育,构建一个以孝为先的良好大环境,使子女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孝道意识。
总之,如果家庭不能履行其基本职责,不能提供必要的保障资源,那么,政府、民间机构及各类社会保障系统无论付出多么高昂的代价,都无法弥补家庭功能受损所留下的病患。只有保证家庭功能的良好运转,才能保证社会和国家的长足稳定,才能更好的适应新时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周青.加强新农村孝道文化教育的思考[J].文史博览,2009(8).
[2]吴虞.吴虞文录:卷上[M].上海:上海书店,1990.
[关键词] 亲情;孝道;“啃老”;养老
《老牛家的战争》是一部30集的电视连续剧,剧情的梗概是: 退休后被返聘的中学历史教师老牛脾气倔强、自尊心极强。善于持家的老伴慧娟去世后,留下了两套房产和10万元现金。老牛按照老伴临终的遗嘱将家里的财产进行了交代和分配,但令他没想到的是由此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妻管严”的大儿子牛志华在媳妇冯三燕的撺掇下与研究生毕业的小儿子牛志文在两套房产的问题上产生了一系列的争端,老牛因此住进了养老院。二女儿张月梅虽然早年被重男轻女的老牛给送了人,但性格鲁直善良的她却对父亲没有怨恨,反而一心为父亲着想。被气得脑血栓发作的老牛躺进了医院,面对巨额医药费,无力承担的兄弟俩决定将父亲转院。没想到,转院途中,老牛却“失踪了”。重新现身的老牛痛定思痛,幡然醒悟的他在老伙伴紫霞的帮助和提醒下,决定对他的孩子进行重新教育。最终,一家人的心重新聚到了一起。透过剧情足以让观众引发对怎样看待亲情和孝道问题的思考。
一、亲情无价是因为
亲情的天平必定重于物欲的砝码
亲情的核心要素是基于血缘和共同生活基础上形成的共情心、同理心和责任心,由此产生安全、依恋、尊重、关注、信任、沟通、奉献、包容、温暖、担忧、悲哀、爱护、牵挂、幸福、快乐、求助等情感与行为。
亲情的首要因素是共情心。共情心是一种首要的亲情联系纽带,许多家庭亲子关系之所以恶化,就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情绪情感变化几乎麻木了,当对方处于痛苦甚至挣扎状态时,都觉得还不够过瘾,非常残忍地希望对方表现得更痛苦些才好,丝毫不知道有些话语和行为会深深伤害自己最爱的人。共情心要求亲人双方不管是否理解对方,都需要无条件接纳对方,爱对方,尤其是有修养的成年父母更需要宽容孩子。 同理心是指要理解对方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在完全了解对方之后,对方的行为就会变得可以理解,这时,你就不再想与对方抗争,从而对方也会去除防御心理。共情是同理的前提,你爱他你才要了解他;共情也会因同理而深化,你因为理解他而更爱他。责任心则是亲情中最高级的因素。当共情心成为本能,同理心成为习惯时,责任意识就会油然而生。在任何一种情况下,甚至在亲子双方都感到对方让自己难以接受、难以理解的状态下,责任意识都在限制着内心那种原始低级的盲目和冲动,不会伤害到亲情。
物欲在词典中的解释是:物质享受的欲望,人心为物欲所蔽,失其灵明。
在《老牛家的战争》一剧中,整个故事情节处处凸显着对亲情和物欲怎样选择的拷问。剧情伊始的第1集中,就展现了这样的内容:
在学校工作了一辈子退休后又被返聘的老牛异常地伤心,跟他风风雨雨几十年的老伴慧娟去世了。老牛把自己关在屋里三天没有出门,他的两个儿子牛志华、牛志文、大儿媳妇冯三燕以及从小送人的女儿张月梅都替他担心,任凭谁叫就是不出门,就在大家无计可施之时,自己从屋里出来了,说出老伴临终留下的遗嘱,家里的两套房子,大两居老牛和小儿子继续住,小平房留给大儿子一家三口,老伴的首饰一家一份,十万存款给女儿张月梅五万,因为月梅从小就被老牛送了人,受的苦多,老伴临终想补偿女儿。张月梅个性耿直,认为自己再苦再难也不能伸手管爹要钱,把钱又还给了老牛,老牛认为女儿还是记恨自己从小把她送了人而大发脾气,张月梅脾气上来就与老牛呛呛,当晚带着女儿琬萍、丈夫王大成离开了牛家。冯三燕对老牛的分配方案本来就不满,听说张月梅没要老牛的钱,就以儿子牛向东小升初需要交择校费为借口,逼着丈夫牛志华把老牛的五万借了回来。小儿子牛志文想和女朋友崔灿结婚,崔灿提出要有自己独立的房子才肯结婚,牛志文准备借老牛的钱做首付买套房子,可惜晚了一步,眼睁睁地看着钱被哥哥、嫂子拿走。
在随后的剧情发展中,老牛与儿子间的大战,两个儿子之间的尔虞我诈,女儿对老牛的关心疼爱,儿子与女儿间的矛盾交织着,使得牛家的每个人都在亲情和物欲的矛盾中挣扎着,剧情发展到29集,老牛觉着自己竟因为房子和钱财与两个儿子成了仇人,觉得自己的人生很失败,悲观失望到极点。
物欲虽然曾经那么让老牛的两个儿子为之癫狂,甚至于置父子亲情而不顾,一味地不计手段地欲索取欲占有,但当剧情发展到最后,物欲终究不敌亲情,亲情的砝码终究终于物欲,在因为物欲而大战过后,老牛的两个儿子最后还是被亲情所感化,放弃了对物欲的争端,而选择了尊敬父亲和关爱父亲。老牛坐在老伴的墓前,也发表着自己的感慨说,没有了儿子要房子有什么用。
二、孝道弥贵是因为
孝道是中华民族能够代代相传、值得弘扬的美德孝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一般指社会要求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关爱、养老送终等。在中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
《诗经》中则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的咏叹。孔子在《孝经》中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认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人们应该身体力行的。可见孔子对孝道的看重与推崇。记载他仅有数千言的《孝经》,以孝为纲,历陈“五等之孝”,提出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各个等级所应遵守的基本规范,成为两千多年来的文化经典之一。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是一个复合概念,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从敬养上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用12个字来概括,即: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
进入现代社会,我国社会结构正处在转型过程中,社会老龄化现象对孝道研究提出了新课题。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大量独生子女。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新型家庭一对夫妇要照顾两对父母,传统观念规定的某些孝道行为规范,今天有孝心的子女难以照办。尽管社会环境出现了新的变化,但无论父母或者子女,家庭仍然起着安全港湾的作用,小辈应向长辈尽孝的义务仍然是天经地义的美德,且是国家提倡和保障的。
《老牛家的战争》一剧,以对比的手法深刻地刻画了儿女能否对父亲尽孝道问题的一幕又一幕,留给观众不尽的关于目前社会环境下应该怎样对长辈尽孝道的思考。
从对待老牛的财产分配意见看,两个儿子不尊重也不服从父亲的意见,都算计自己的利益,都想多得到一些,甚至不惜伤害老父亲的心;而女儿虽送人多年,生活又很困难,却体恤父亲,坚决放弃父亲送给自己的5万元钱。
老牛在因为财产问题与两个儿子闹得不可开交的情况下,说了一句气话,告诉他们自己要去养老院,大儿媳冯三燕一听便顺水推舟答应了,并快速地找到一家养老院,这样的做法让老牛彻底失望了。看到老牛失望的眼神,二儿媳崔灿不同意让老牛去养老院,却被二儿子制止,说去养老院也挺好。大儿媳和大儿子算养老院的钱,二儿媳看着闹心、生气。老牛住进养老院,才知道儿子给自己定的是最便宜的房子,跟精神有病的富贵住在一起。
老牛在与两个儿子争执中气病,两兄弟怕承担医疗费用,左右磨叽就是不签字,直磨叽到姐姐来才签字。在老牛的病情一直不见好转、治疗费用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哥俩都不愿出钱。二儿媳看不过,把自己留着生孩子的住院费取出来准备给老牛交治疗费,不料摔了一跤,自己却受了伤,二儿子匆匆赶到医院,把媳妇要给老父亲交住院费的钱给媳妇交了住院费,对父亲的医药费不理不问。再不交钱医院就要给老牛停药了,女儿张月梅得知这个情况立即给丈夫王大成打电话卖牛,就离开这么一会儿,老牛身边无人发生危险,进行紧急抢救。两兄弟为老牛的医药费在病房里发生争吵,张月梅很是伤心,把哥俩轰了出去。张月梅回家卖牛,看到王大成不舍得把牛低价卖了,张月梅为了给父亲筹集医药费,二话不说给钱就卖。
从这一幕一幕的内容看,对老父亲的孝道表现在儿女身上其行为是大相径庭的。讲孝道的女儿唯老父亲的利益需要和感受为是,尽力送上女儿的爱心。两个儿子却将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顾父亲的感受和安危。当然,在该剧的结束,孝道的弥贵唤醒了两个儿子孝道的良知,老父亲得到了两个儿子的爱。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确确实实有着不懂孝道和不尽孝道的人和事,最突出的一个问题诸如年轻人的“啃老”问题。据调查,我国的“80后”,约有20%在“啃老”。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公布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30%左右的“啃老族”虽已成年,却仍“享受”着父母的供养。构成“啃老族”的主要是六类人群:第一类是对就业过于挑剔的高校毕业生;第二类是以工作太累太紧张、不适应为由自动离岗离职的;第三类是“创业幻想型”的青年人;第四类是频频跳槽者;第五类是单位里下岗的年轻人,他们不满紧张繁忙的工作,然后干脆不就业;最后一类,也是人数最多的文化低、技能差,又怕苦怕累的人。“啃老”现象的出现与缺乏孝道观念有关。不少青年人没有认识到,结婚成家意味着承担责任、承担义务,意味着夫妻共同分担人生忧患、共渡生活难关,而将本该由自己承担的家庭责任和义务转嫁在年老体弱的父母身上。“能靠父母一天是一天”可能是部分青年人的想法,这种想法、做法未免太自私,太过分,对父母也太不公平,对年轻人自己也不是什么好事。到自己年老的那一天,下一代也会如法炮制,“啃老”的人最终也将被啃,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使“啃老族”代代相传,“啃老”问题也就始终无法解决。
三、结 语
发掘和利用“孝文化”,挖掘和启动情感资源,带动经济社会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广泛应用的文化战略。坚持人本思想,弘扬传统美德,是顺乎时代要求的举措,也是保持企业不竭动力的重要保障。我们放开思路,从传统文化的核心——“孝”字入手,围绕“孝”字作文章,挖掘最具竞争力的情感潜能,就可以凝聚人心,形成合力,达到以文化促矿建、促发展、促和谐之目的。
从七月份开始,我们公司已全面启动了以“孝亲、感恩、励志、成长”为主题的孝文化建设活动。围绕这一主题,我讲三个方面的问题,与大家共同学习和探讨。
一、孝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所谓孝文化,就是关于敬爱父母长辈、尊老敬贤、感恩奉献的优秀文化传统。孝道是中国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孝”的概念,以及孝文化的基本内涵和孝道文化的三个层次。
(一)首先让我们看看什么是孝?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孝的观念源远流长,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孝”这个字,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我们的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则有“哀哀父母,生我劬(qú,劳累之意)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的咏叹。而关于敬老、养老的专门史料记载则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我们从“孝”的造字结构,就可以理解到孝的文化内涵。“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体现了父子之间的慈爱和孝敬关系,上面“老”字把下面的孩子庇护在身下,为孩子遮风挡雨,撑起一片蓝天。等到孩子大了,孩子就成了老人的全部支撑,也就是说子女要把照顾老人、安顿老人的责任承担起来,和老人相依为命,让他们安享晚年。“孝”字的构成,体现着父慈子孝的温馨亲情。
人人都是父母所生,父母对儿女的慈爱,出于本能,是人性光辉的自然流露。儿女对于父母的孝敬天经地义,是亲情的回报,是人伦关系的传承。因此,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给“孝”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也就是说,用真挚的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把父母侍奉好了,让老人愉悦、高兴、没有精神负担,才能称为真正的“孝”。
(二)中国孝道文化的渊源及其主要内涵。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从敬养上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即: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
1、敬亲。中国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对父母的“敬”和“爱”上,没有敬和爱,就淡不上孝。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就是说,对待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父母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没有这种真挚的爱,不仅谈不上对父母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同时,孔子认为,子女履行孝道最核心的就是时刻保持这种“爱”,即心情愉悦地对待父母。
2、奉养。中国传统孝道的基本要求是“生则养”,即赡养父母,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纲领。也就是说,首先要在物质生活上保障父母,如果有肉,要首先让老年人吃。
3、侍疾。老年人年老体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国传统孝道把“侍疾”作为孝道的重要内容。侍疾就是如果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时诊治,精心照料,多给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关爱。
4、立身。《孝经》上说:“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这就是说,做子女的要“品正而身立”。儿女为人正直善良,与人群和谐相处,事业上有了成就,父母就会感到高兴,感到光荣,感到自豪。因此,品行不端、不走正道,懒惰、浮漂,不学无术、无所事事,这都是对父母的不孝。
5、谏诤(zheng,音“正”,直言劝诫的意思)。《孝经.谏诤章》指出:“父有诤子,则身不陷於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於父”。也就是说,在父母有不义言行的时候,要委婉提示,使父母改正,这样可以防止父母陷於不义。但不是当面反驳和指责。
6、善终。《孝经》指出:“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就是说对待父母要始终如一,给父母送葬时更要庄重、虔敬,严格遵守各种礼仪。
(三)从“孝”的内涵要求,来理解“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三个层次的含义。
如果说,“小孝”源于对父母、兄弟姐妹仁爱的自然回报,那么,“中孝”则是孝道和仁爱思想在社会一定范围内的弘扬和推恩及人的延伸,只有对家人有爱的人,才可能在更大范围,更广阔的空间立足发展。而大孝则是升华到了对国家和人民的爱,并以这种仁爱情怀为目标加倍努力。
上面我们探讨了“孝”的基本内涵,下面我们再来领悟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言,叫做“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学习这句话,让我们加深理解“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的含义和孝道的三个层次。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出自《礼记.大学》,原文不长,我念下来,与大家共同学习: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这个“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人格,我们一般简化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在我们中国,历来被作为仁人志士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是完美的人格体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孝道文化历来强调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治理天下的最高理想。我们知道,最高理想都是建立在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要成就一番事业,实现更高理想,就必须起步于家庭这个社会的基础,“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而实行孝道,可以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则社会稳定,家庭不稳定则社会不稳定。我国历来重视家庭的作用,强调用孝道规范家庭。所以,成就一番事业,必须首先把自己的家庭治理好,使家庭和睦相处,齐心协力。要治理好家族,一定要先从自己做起,用爱心和喜悦心改善自己的态度和习惯,使自己与人为善,明礼诚信,成为一个具有良好德行的人。要修好自己的品德,一定要先从正心做起,使自己心无旁骛,心思端正,意念真诚。我们可以想见,一个品德恶劣,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不孝子,他怎么可能治理好家庭呢?一个治理不好家庭的人,人们怎么会对他寄予尊重师长、团结同志、敬业奉献的希望呢?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小孝治家”的含义。
我们把孝道精神从家庭扩展到社会、到单位、到企业,就可以看到,一个在家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的人,在社会上,在企业里,也一定是个敬业爱岗、团结友爱、认真负责、敢于担当的人。相反,一个没有孝心,没有爱心,不懂得回报的人,在企业里,也一定不会是个合格的员工。所以说“中孝治企”。
在社会上,孝道无论是对家人,对国家,还是对自己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它是自我修炼的基础,是“立身处事”的前提。在现 代企业中,员工的孝无论对上司,对公司,还是对自己,都有其现实意义。它是员工在企业中生存并发展的基础,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任用一个目无尊长、自由散漫、不负责任的人,更不用说提拔了。
孔子说:“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在人格上行的端、站得正,可以说他“立身”做好了。如果做事时,他能本乎正道,本乎职责,本乎公司的利益,善始善终,这就是真的在“行道”了。如果他的名声能被大家认可,那他父母的声名,也会因儿女而显耀起来,这便是最好的孝道。在企业也一样,如果他勤奋敬业、尊师重道、敬业有成的名声被公司的大多数人认可,那他的上司也将因此显得荣耀,这是下属应该做到的,也是企业中最好的“孝道”。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的内在联系和孝道层次。我们知道,孝道,一开始是起源于侍奉双亲的,这是孝道的初始阶段,我们称之为“小道治家”,这也是我们所说的孝道的第一个层次。到了单位,有了自己的岗位,角色发生了变化,便要发扬爱的精神,以民胞物与的情怀,为集体、为大众、为领导着想,心里有个大局观念,想问题、干事情都要从全局出发,我们称之为“中孝治企”,这也是我们所说的孝道的第二个层次。随着阅历的增加、胸怀的开阔和人生境界的提升,心里装的事情多了,也就是说,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时候,他的人生境界就非一般人所能企及的了,他会不断地反省和检点自己的言行和道德缺陷,有了为民族尽心、为国家尽忠的心理渴望,我们称之为‘大孝治国”,也是孔子说的“孝之终也”,这才是孝道的最高境界。
这里,我再重点强调一下企业中的“孝道”问题。这里所说的“孝”,是对老人、对亲人仁孝和爱心的推己及人与扩展。一个人,如果对父母不孝,对兄弟姐妹缺乏爱心,他怎么能在工作上对同事好,对上司好,对公司好?所以孝顺父母是优秀员工的道德基础,也是提拔员工的重要参考,不孝顺的不能重用。父母病重时,借口工作繁忙,不回家探望的人,不能重用。如果在日常工作中,对自己的上司不能服从,不能尽到自己的本分,还整天挑上司的毛病,这样的人也不能得到重用。那些最终把对父母的孝和对上司的敬,作为自己安身立命原则的员工,才是优秀的员工,是提拔重用的对象。所以孝的思想在家里,在工作中,都要作为行动的准则。
企业中的“孝”是指所在岗位对我们的工作要求,企业中的每个人,都要经常反思,就像孔子说的“吾日三省吾身”:在做事层面有没有尽到职责,在做人层面有没有对上司尊敬,对下属爱护,对同事发挥团队合作精神?
尽到自己岗位的职责是每个员工的本分,也是公司为什么要用你的根本原因。一个连自己本职工作都做不好的人,在任何企业都没有发展前途。
对你的上司来说,员工最重要的是要有服从精神。有没有把我们的公司看得很重要,服从公司的安排,这是员工的根本,是企业管理的最基本原则,是上司和下属关系的最基本原则,也就是孔子说的“至德要道”的一部分。和服从相对应的概念是盲从、顺而不从。盲从是领导说了,你也不说自己的观点,等出了问题,就推卸责任说“那是某某领导说的,不关我的事。”顺而不从是指阳奉阴违,表面上你听从领导的安排,但私下里却我行我素。盲从会失去下属存在的价值,也会让上司的决策出现偏差。顺而不从会严重降低企业的执行力,败坏企业风气,让企业产生“内伤”。只有服从才是企业管理的原则,能给企业和自己带来最大的效益。所以孔子把它提到了至高无上的位置,成为了“至德要道”的一部分。
如果能做到尽职尽责、服从上司、爱护下属、团结同事,就一定是个优秀的企业员工,就一定会成功!
孝文化内涵丰富,我们希望通过正确引导,派生出更多健康有益的员工行为规则,比如:家庭有孝,尊老爱幼,就会其乐融融;单位有孝,上行下效,竭忠尽智,就会事业兴旺;社会有孝,人人献出一点爱心,让社会充满了爱,我们的社会便会稳定和谐。
二、在当前加快矿井建设情况下,实施孝文化建设,弘扬孝道文化的深远意义
传统的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其养老敬老的基本社会道德,以及推己及人的博爱情怀,是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积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今天,尤其是作为驻外企业的员工,我们跨省区发展,远离家乡,上不能尽人子孝亲之责,下不能尽人父抚育之任,在发展企业与孝亲的取舍中,做出了大义忠诚的艰难抉择。因此,弘扬传统的孝道文化,加深对孝道文化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一)弘扬孝道文化,提高全体员工的基本道德素质,是当前矿建攻坚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孝道,在家中表现出的是人伦道德,在企业里表现的则是一种社会行为。我们已经讲过: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在家,我们就要对家庭负责,在企业,我们就要对企业负责,从负责的层次和个人成长的角度,爱岗敬业,维护和谐氛围、创建幸福企业,是小孝和家庭美德在企业的延伸和升华,在家庭中,我们的角色是子女,所以要尽到子女的本分,要贯彻孝道,按照孝的原则来侍奉父母,友爱兄弟姐们。在工作岗位,无论我们的角色是董事长、总经理、主管,还是普通员工,我们都要按照岗位的要求做事,这就是工作中的孝,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要求我们肩负起企业建设发展的责任,担当起社会文明与进步的责任。从矿业公司当前的需求和面临的现实看,我们正处在从矿建走向生产矿井转折的关键时期,随着各项规章制度的完善和新的秩序的确立,旧的思想观念和秩序与创新发展、规范提升的要求不相适应,重塑与重建具有矿业特色的新的道德文化体系,以及体现时代精神的伦理精神,是创建幸福企业的必备条件,是每一个人面临的新的道德选择。传统孝道文化中倡导的重根源、主入世的精神,对加强全体员工团结协作、齐心协力进行矿井建设和科学发展,起着凝聚人心和鼓舞干劲的作用。而山东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我们应该认识到,这是我们当前机进行员工思想道德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和出发点。
(二)企业的发展现状亟需一种强有力的凝固剂,将全体员工的精神意志粘合在一起。矿业公司建井已经好几年,尽管在长期的建设实践中,一直都有一种精神和信念在支撑着,但是,这种精神依然带有局限性和片面性,没有得到更深层次的挖掘和更广范围的概括与提炼,没能转化为全体员工的共同价值观念,没有真正打造成全体员工的共同精神家园,在员工心中形成强烈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员工们的思想意识、精神状态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加快发展、超越发展、和谐发展和规范发展的新形势需要。
矿业公司作为山东能集团的驻外企业,有着得天独厚的孝道文化资源和价值认同,因此,“孝文化”建设作为最合适的突破口和精神载体,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我们挖掘人性潜能、聚集精神意志的粘合剂。我们将“孝亲、感恩、励志、成长”确定为矿业“孝文化”的精神特质,以此来粘合全体员工的精神意志,符合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和矿业公司的发展现状。
三、用“孝亲、感恩、励志、成长”的实际行动,在加快发展和跨越发展中建功立业,报效亲人,提升人生价值
当 前,正值集团公司“走出去”战略实施的关键时期,四大能源基地已遍地开花,广大干部职工肩负重托,艰苦创业,不辱使命,奋发超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9个省区、70多个矿区、近百倍的资源增量,鼓舞着20万矿儿女,的产业布局和发展前景,已经和我们国家的整体发展战略紧密联系在一起。形势确实喜人,形势也确实逼人,在这百舸争流、奋勇争先的创业洪流面前,我们矿人,该何去何从?是墨守陈规、原地踏步,甘当落伍者,还是激流勇进、拼搏进取,在建设发展的创业洪流中,劈波斩浪,建功立业?在此,我提出点要求。
(一)以感恩心态回报企业,以敬业精神做好工作,在企业发展的舞台上,实现人生价值的提升。
中国的孝道文化强调“推恩”,历来把“孝”与“感恩”作为“人伦之公理”。孟子说过:“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意思就是说,人生于天地间,应当懂得推己及人和推恩及人的道理,把感恩的美德推展到同事、师长及身边每个成员,保持一种感恩的心态,与所处的环境融为一体,才能迸发出干事创业的热情和活力,获得社会的接纳和支持,做好想做的事。
如果说孝是人内在的品质,属于魂的话,那么,感恩则是孝的体现,是人外在的品行,属于形。自古就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经典名句。孝敬父母是子女的伦理规范与道德责任,是做人的修养与觉悟,是人类社会最朴实的情感表达,感恩企业、回报社会,是一个人知恩图报最起码的道德素质,是社会道德和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人道德成长和人格进步的的重要标志。有一段话很有哲理,这段话是这么说的:
活在感恩的世界里:感激斥责你的人,因为他助长了你的智慧;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培养了你的自立;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长了你的见识;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志……
我们认真想一想,连那些绊倒我们的人、遗弃我们的人、欺骗我们的人、伤害我们的人,我们都要感恩,这样的感恩观是何等的豁达睿智!又是何等的心胸境界!这样的人生哲理,包含了多么大的人生大智慧!这样的感恩观,才是一个心态健全、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活在感恩的世界里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更是一种智慧的生存方式。
说到感恩,想起一本书。我们集团的员工,应当都学习过《你在为谁工作》。说到底,不管你在哪里工作,也不管你干什么工作,我们都在为自己工作。企业只是一个共同创业的群体,为所有愿意发展自己的人,搭建了一个施展抱负和快乐成长的平台,我们在企业里广交朋友、学习技术、磨练心智、升华人生,大家想一想,我们工作到底为了谁?我们到底应该感恩谁?
所以说,一个懂得感恩、善于感恩的人,他的身上一定会有一种感化人的人格魅力,他的人生境界一定会很高,他的为人处世一定会获得人们的普遍赞扬和支持,因此,他成功的机会就会更高。
(二)以积极态度锻铸人生,以快乐精神面对生活,在外出创业的洪流中,实现人生境界的升华。最好的孝就是持续保持喜悦心,以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孝亲、创业,这是我们人生态度的积极选择。我们背井离乡,外出创业,往小里说,承载着父老的重托,往大里说,肩负着组织的使命。不管从哪里说,我们都应该认真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尽心尽力地做好各项工作,这样才能不负所望,不辱使命。
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目的,只有一种最伟大的爱是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对子女真正成功的爱,就是尽早让子女作为独立的个体,从自己的生命中分离出去。为了父母的期望,为了组织的重托,我们必须选择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快乐之心创业,以创业成就回报父老。
人生之路曲折中见光明,坎坷中见希望,“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就是人生的辩证法。我们要以这个辩证法,来指引和校正我们的人生坐标,正确地承受生命历程中任何挫折和艰难困苦,勇敢地迎接一切挑战,解决各种矛盾和困难,并以此磨练坚强意志和高尚品格,在不懈地奋斗中,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切成败得失,都取决于一个人的观念和心态。成就人生还是蹉跎人生,根源就在一念间,因为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层次决定着不同的人生风光。人们之间之所以有差距,就在于是以乐观积极态度对待,还是以消极不为的心态对待,一念之差,成就了不同的人生境况。古往今来,一切精彩和闪光的人生,有价值的人生,都是在顽强拼搏和不懈进取中获得的。
古代的君王开的是无限责任公司,“朕即是国家”听起来很好,但要为国家负完全责任。国家经营好了,子孙都可以做皇帝,被别人灭掉了,全家族的人都要死光光。在这个角度上,天子要做什么?孔子下面详细说了天子要博爱,不分种族地爱人,不分地域地爱人,这样才能感化百姓,进而都尽到本分。企业中的董事长,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最高长官,也要为企业的经营负全责,所以也要博爱员工,博爱客户,博爱消费者,博爱供应商,用爱心来体现人格魅力,激发大家热爱企业的精神,两者是相通的,其它各章节类似。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於人,敬亲者不敢慢於人。
管理释义:孔子说:天子首先要博爱,亲爱自己的父母,也不敢对于他人的父母有半点厌恶。恭敬双亲,不敢对于他人的父母,有丝毫怠慢。
其实你就是他人眼中的他人,或者说你就是别人。对于普通人,只敬爱自己的双亲是可以理解的,但天子代表整个天下,必须在国家培养博爱的精神,所以因为是别人的双亲,不可能享受自己双亲的待遇,但至少要不厌恶和怠慢。董事长也是同样,只能用博爱的精神来影响员工,而不能有所偏袒,所谓的“君子周而不必”的道理也是如此。
爱敬尽於事亲,而德孝加於百姓,刑於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管理释义:天子的孝道是用爱敬的心,尽到双亲身上,这样的德行会很快影响到百姓。这就为整个国家树立了典型,这就是天子的孝。董事长在家里感谢双亲的养育,用爱敬之心对待双亲;在公司感激员工的努力,用爱敬之心对待员工,这就为管理层树立了榜样,久而久之就家庭和睦,公司和谐。”这就是董事长的职责,也就是董事长的孝了。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管理释义:书经吕刑篇有说:“只要天子有敬亲的事迹,爱民的事迹,值得庆祝的事迹,那百姓都会仰赖效法。”
综合理解:如果从管理的角度,把现代的企业比做古代的国家,古代的天子就是现代的董事长。他们都身处最高位,岗位要求他们要博爱,要求他们要以人为本。他们的做法会被其它管理人员效法,被百姓和员工效法,成为国家的文化传统或企业文化。也就是《论语》所说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诸侯章第三:总经理的孝
这里讲明了天子下面诸侯的孝道,在企业里面就是董事长下面总经理的原则,身居上位而不骄傲,谨慎预算并量入为出,是管理的要道。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管理释义:诸侯次于天子,总经理次于董事长,他们的地位已经相当高了。如果能做到身居高位,而保持平常心态,不骄傲并谦恭下士,就不会遭遇危殆。所管理的地方或公司如果能做到,事先有计划、事中有管制、事后有跟踪,并按照既定方针,谨慎度用,量入为出,那治理的国家就自然充裕丰满,管理的企业必然兴旺发达,并不产生浪费和溢流。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管理释义:地位很高,没有丝毫的危殆,这自然长能保持他的爵位,保住他的职位。财物充裕,运用恰当,虽满而不至于浪费,这自然能长久地保持富有。
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
管理释义:诸侯和总经理能长久保持财富和地位,他才有激情有愿望,去为国家,为公司谋福利,诸侯去祭祀社稷之神,管辖百姓,与百姓和睦相处,总经理去管理公司,把公司做大做强,与员工和睦相处。这样的居上不骄、制节谨度的作风,即是为自己也是为公司,这就是诸侯和总经理当行的孝道。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管理释义:孔子引述诗经的话说:“诸侯大员身居天子之下,起到天子代言人的角色,所以凡是要慎重、要警戒、要畏惧。他用心之苦,就像踏到了深渊边上,随时有灭顶的危险。又像踏在薄冰之上,随时有陷入冰窟的危虑。”
综合理解:诸侯是职责是上奉天子之命,以辖民众。下受民众之拥戴,以服天子。一国的军政、财经大权,可能都由他掌握。在这种地位下,极容易犯欺上骗下的错误,也很容易遭天子的猜忌,招致民众的怨恨,那他的日子就不好过了。如果诸侯用戒慎恐惧的态度,处理事务,那他对上可以替天子行道,对下可以替人民造福,自然可以取得信任,禄位长久。如果能有效地计划,收支平衡,减少浪费,那就财政稳定,人民丰足。这种国富民康的社会现象,如果保持久远,个人的荣禄也一定可以保持长远。所有的这一切,都是诸侯的这个职位决定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是这个职位对诸侯的要求,也就是诸侯的孝道。诸侯是这样,总经理也是这样。海尔的总裁张瑞敏就说过,自己是在“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地经营着海尔,只有这样,自己和公司才能长久。
卿大夫章第四:职业经理人的孝
卿大夫是诸侯的辅佐官员,职业经理人是总经理的辅佐员工,他们是国家管理、公司管理的行政枢纽,虽然地位很高,但决策少,执行多。他们的岗位就规定了他们的孝道,那就是在言语上、行动上、要合于上层的意思,起到下层的模范带头作用,带领基层员工把上层的思想落实。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管理释义:卿大夫和职业经理都是中层管理人员,在组织中承上接下。他们对部门事务的处理,要合乎国家的礼法,要合乎公司的制度与文化。所以非国家和公司规定的服饰,就不敢乱穿。非国家和公司规定的调子,就不敢乱讲,非国家和公司规定的德行和文化,就不敢乱行。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
管理释义:所以卿大夫和职业经理人的讲话,不合国家礼法和公司调子的话,就不讲出口。不合道理和公司文化制度的事,就不去做。卿大夫一言而出,传满天下,职业经理人一言而出,传遍公司,可是没有人能找出他们的错误,那自然无口过。卿大夫做出一种行为,传满天下,职业经理人做出一种行为,公司都知道,可是没有人能找问题,自然无怨恶。
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此卿大夫子孝也。
管理释义:卿大夫和职业经理人如果能在法服、法言、德行上都按照制度和文化实行,那自然德高功硕,会得到上面的信任,职位可以就坐稳,祭祀等“政治活动”也可以参与。卿大夫和职业经理人的孝,大致就是如此。
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管理释义:孔子引述诗经的话说:“为人部属的卿大夫和职业经理人,要早晚勤奋地来服务上司,服务上司就是服务公司,这才是尽到了职责和本分。”
综合理解:中层经理是公司的骨干,是最辛苦的人,也是锻炼最多的人。他们处在上下之间的位置上,说话和办事要特别小心。不能让下面的人感觉到,自己和上面的人不是一条心,这样会损害执行力。也不能让上面的人感觉到,自己被架空了,这样影响自己的位置。所以他们要仔细研究公司的文化是什么,上司是什么样的人,然后按照公司的文化,上司的特点来做事。站在管理的角度,来理解职业经理人的孝,也就是职责和本分:不是公司的意思,不能言说;不是公司文化约定的行为,不能做。这样说了很多话,都没有过错,做了很多事情都没有怨恨,职位才稳当。
士章第五:基层主管的孝
士是国家的基层官吏,类似于企业的基层主管。这些基层主管的职责和本分,也就是孝道首先要忠于职守,其次要尊敬上司。
资於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管理释义:士人的孝道,要把爱父亲的爱心,同样用来爱母亲,那亲爱的心思,是一样的。把敬父亲的敬心,同样用来敬上司,那恭敬的态度,是一样的。
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管理释义:所以对母亲偏重于爱,对上司偏重于敬,爱敬并重的,还算是父亲。
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
管理释义:所以如果能以事亲之道,服从长官,竭尽心力,把公事办得好,这便是忠于公司,忠于上司。尊敬年龄大的同事和长者,以恭敬服从的态度处之,便会顺利。
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
管理释义:如果对上司忠心、对年长同事顺从,那他忠顺的名声不会失去。用这样的观念服务上司,他的职位就可以保住,光宗耀祖,这就是士的孝道吧!
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管理释义:孔子引诗经的话:“初级主管,位置很低,要勤力才能生存和发展,所以要早起晚睡,加班加点,不要耽误工作,让家人蒙羞。”
综合理解:初级主管面对的是员工,需要贯彻公司的相关政策,所以一定要获得上司的强力支持才能做好,获得同事的协助才可能成功。所以要一方面服从长官的命令做事,另一方面也要对年长位高的同事恭敬顺从,多多请教。如果做事不负责任,那便是不忠。对同事不大恭敬,那便是不顺。不忠不顺,那便得不到长官的信任,和同事的好感。一个人所处环境,如果是这样的恶劣,那他还能保持他的职位吗?
庶人章第六:普通员工的孝
庶人是国家组织的根本,员工是企业组织的根本,下面是阐述了这个根本的原则和本分。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
管理释义:庶人以农业为生,要会利用四时气候来耕耘,以适应天道,要会分辨土壤性质,来种植,以适应地利。企业中的员工就要了解公司,同时了解从事工作的专业特点。
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管理释义:庶人的孝道还要保重身体,爱护名誉,要节省用度,来供养父母,这就是庶人的孝道。对于企业中的基层员工,要爱惜自己,尽到自己的职责和本分,来辅佐自己的上司,这就是员工的孝了。
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论文摘要:孝道被先秦儒家视为“诸德之首”,是先秦儒 家人文伦理的基石。本文首先阐述了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接着又对孝道思想进行了辩证的分析,指出孝是一个优弊共存的“杂糅体”,即有其适应时展的合理性因素,又有其阻碍社会发展的局限性,最后指出弘扬先秦儒家孝道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仍有重要意义。
先秦儒家开创了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所构建的孝道观,则是这一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是儒家人文理论的基石。注重孝道,是中华民族由来已久的道德传统,是中国人个人道德的根源。它不但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民众产生了广泛的思想影响,而且对当今中国仍然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作用。
一、 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社会,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人际的政治伦理关系都是以氏族、家庭的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因此,中国文化的特点之一便是具有浓厚的血缘宗法成分。一般说来,同一血缘关系的人,为了本氏族的安定和繁荣,需要相互关心 、帮助。父母有责任抚养、教育子女,子女应该尊敬、赡养父母。这样,就有了同一血缘关系的孝。
“孝”不是人类社会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到了私有财产的出现,一夫一妻制使得父子关系确实可靠,且导致承认并确定子女对其先父财产的独占权利的情况下才开始产生的。“孝”作为一种道德规范,要求子女奉养、尊敬和服从。到西周时期,随着父权家长制的确立,“孝”和以“孝”为主的宗法道德规范最终确立并完善起来。由于周代建立了完备的宗法分封制,建立了以“立子立嫡”的君位传统世袭制为核心的宗法等级制,“孝”的观念及其作用进一步升华,并与政治相结合成为调整和维护政治关系的行为准则。“有孝有德”就成为了西周的“道德纲领”。周代的“孝”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奉养、恭敬父母;第二,祭祀先祖。春秋战国时代诸子之学勃兴,学者们对“孝”有了更深的见解。孔子继承了西周的“孝”观念,并把它系统化,确定为普遍的伦理模式。
在《论语 ·学而》中,“孝”被作为“仁”之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弟子人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孔子认为“孝”不仅体现在父母生前,最难的是保持到最终。“父母既没,敬行其身,无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矣”。孟子对孝作了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和发挥,认为“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懒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亦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 ,五不孝也”(《孟子 ·离娄下》)。战国后期的墨家认为:以爱亲利亲为己任,就是孝,孝不必图回报。此外,《韩非子》《吕氏春秋》都有专篇论“孝”,战国时还产生了《孝经》,这些文献表明孝道的框架在先秦已经完成。《孝经》把孝与治理国家的政治手段相结合,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孝的道德观念也就成为中国传统社会最有影响、最富特色的规范之一。
二、对先秦儒家“孝道”的辩证分析
先秦儒家孝道思想有其丰富的内涵,几千年来,它已经成为指导我国人民家庭生活的行为准则。先秦儒家孝道有其合理性因素也有其不合理性因素,对此我们应作辩证分析。值得肯定和提倡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赡养父母。赡养父母的规定表明在以家庭为社会基本单位的状况下,子女对父母应尽的道德义务。这种道德义务是人类种族繁衍的需要,也是人生 自然规律发展的要求。当子女没有独立的生活能力时,父母有抚养他们的义务;而当父母年老体衰,丧失劳动能力时,子女则应尽赡养扶助的义务。传统孝道中赡养双亲的这一规定符合人类社会延续发展的要求,反映了人生从小到老的自然规律性,是积极合理的内容,应该继承弘扬。
2.爱亲、敬亲。每个人生下来都离不开父母亲人的养育,在这种养育的亲密关系中,必会自然地形成子辈对养育自己的父母亲人的爱戴尊敬之情 ,但这种感情害怕时间一长,由于受到多种干扰而被丢弃,因而儒家提倡孝这一文化道德规范,以维护人类的这种美好感情。父母是自己生命所由,也是一切人际关系中最自然、最亲密的人际关系。因此很难想像一个人连给予 自己的生命的父母或者养育自己的人都不爱不敬,他怎么能生发对他人、社会、国家、民族的爱呢?怎么会有健全的人格结构和良好品质呢?因此,爱敬父母可以说是人类的一种永恒价值。
3.尊老敬老。儒家把孝不仅仅限于父子关系,而且要求尊重家族中的一切老者尊者。根据“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思想,他们由尊养家庭老者再扩大到尊养社会上所有长者和老人,要求人们不但孝敬 自己的父母,而且也要用同样的感情去敬爱别人的父母。尊老的确是中华 民族的独特传统,它已经以言语、警句的形式,积淀于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和潜意识之中,这也是我们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
另一方面,先秦儒家孝道又有其不合理因素,先秦儒家把“孝”作为仁之本,把“孝”看成“诸德之首”,使“孝”这一伦理范畴,在中国封建社会中被强化,其影响是非常大的,其消极作用也十分明显。
1.“无违”之孝道。使家庭伦理表现出浓厚的封建专制色彩,父子之间存在着权利与义务的不平等,产生了权威人格倾向传统孝道讲究“父慈子孝”,但一向讲“子孝”的场合多,讲“父慈”地方少。“子孝”要求儿子对父母尽义务,做到“事父母,能竭其力”,无条件地绝对顺从父母,父亲死后还要尽三年之丧,三年之内“无改于父之道”,这一思想,表现出浓厚的封建社会家长制的意识,父子之间人格上具有明显的隶属关系。这“无违”之孝道,是建立在无条件的服从的基础上,这样的孝道,对维护家庭制度是有功的,却不容易培养出独立的人格。
2.“忠孝合一”的观念,使孝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基本道德力量。“孝亲”本是家庭中的道德规范,最初与忠君并无直接关系。到封建社会,地主阶级以宗法式家庭形式组织社会,建立了以皇帝绝对权威为基础的封建家天下。在这种封建等级制社会里,父亲是一家之长,皇帝是一国之尊。对封建家长的绝对尽孝,扩大到国家就是对君主的绝对尽忠。这样,孝亲与忠君便密切联系起来。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也大力宣扬“忠孝合一,移孝忠君”的思想,还提出:孝是忠的前提忠是孝的结果。为了忠,必须讲孝,当忠孝不能两全时,则要求人们“舍孝尽忠”。在当代民主社会,封建皇权统治已不复存在,但对孝具有服务于专制统治特性与历史应保持清晰的理智,防止其流毒影响。还有一些观点,如“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这些封建性糟粕,不管当时还是其后,都应予批判与否定。
三、先秦儒家孝道的现代意义
孝作为家庭伦理规范,有维持家庭稳定的功能和作用。人们用孝来调节家庭关系,使之扎根于家庭、风行于社会,成为人们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在古代,中华民族有着敬老孝亲的良好风气,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弘扬养老敬老的孝道德传统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弘扬孝道思想是解决养老问题的重要保证
我国是世界上人IZl总数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老年人绝对数最大和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面对这种形势,如何安排和解决好亿万老人的养老问题,将是我国21世纪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其实 ,家庭养老是迄今为止最古老、最基本和最富有生命力的养老方式,而家庭养老赖以存在的思想基础就是传统的孝文化。传统孝文化中养老敬老的规范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即传统伦理的“孝”成为处理亲子关系的规范和最高准则,成为支撑家庭养老功能的文化价值机制。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出现了日益弱化的趋势,突出的表现就是小辈不养老不敬老。有些子女只顾自己和小家庭的利益,拒不赡养甚至虐待 自己的父母,迫使一些老人和子女对簿公堂,家庭赡养纠纷日益增多,有的甚至发展成刑事案件。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积极寻求社会采取措施之外,更重要的是呼唤人们的真情良知。因此,弘扬中国传统孝文化,积极倡导尊老、敬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就具有了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弘扬孝道思想有助于解决当前家庭代际矛盾
孝,其基本含义就是家庭亲子关系间的道德规范。孝观念最初是基于对人们家庭生活的维护,以一种家庭伦常的形态而出现的。从现代家庭来看,家庭结构和亲子关系较之古代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家庭这种组织形式依然存在,家庭依然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中长辈与晚辈之间的关系依然需要调节,所以说孝依然具有其存在的现实意义和天然基础。
从现实情况来看 ,当代人尤其是青年人的尊老、敬老、养老观念在淡化,个人利益观念逐渐增强,许多青年人的伦理道德意识丧失,不孝敬父母、不赡养父母、无视老年人权益,不少老年人不仅得不到子女必要的尊重和理解,甚至自己的合法权益也受到子女的侵犯。一些与儿女同住的老人更是承担了繁重的家务劳动。他们生活上得不到照顾,情感上缺乏关爱,不少的老人倍感孤独与绝望。以上种种不孝的现象反映了现实生活中许多家庭代际关系的困境,说明许多家庭尚未真正树立起尊老养老的观念和赡养老人的责任感。因此,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孝观念就显得非常必要。它不仅能维护和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而且也是维护家庭和睦稳定、建设和谐平等的现代亲子关系所必需的。
(三)弘扬孝道思想是提高当代人道德素质的起点
“孝”是亲情之爱 ,是生生不息的爱心 ,是形成个人品德之根源,“道由孝生”,孝乃“德之本”,是“立人之本”、“人伦之本”。先秦儒家强调“百善孝为先”,认为孝是实现一切善行的力量源泉和根本,奉行孝道是追求各种美德的起点。人世间诸多美德,都是以“孝行”为基础衍生出来的。孝行源于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人生之初,最初感知的必是父母之爱,面对的是家庭内成员之间关系,对人的爱心也就首先应该施加于家庭成员的身上,这便是孑L子所倡导的“孝悌”之道,“弟子,人则孝,出则悌”。子女最先从父母那里感受到人间的爱,这种爱必然培养出子女对父母的爱。因此,施爱施敬当从亲始,这是有一定的天然的合理性的。那些提出以家庭道德为起点强化孝道教育,使子女爱父母、爱家庭而逐步发展为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观点,是合乎道德教育规律的,它是培养个人道德素质的起点,是提高当代人道德素质的切人点,它也是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在对少年儿童进行道德教育时,注重培养他们的孝道,以使他们从小具有爱心,形成社会责任感,这对培养“四有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oo3,(9)
[2]肖群忠.《伦理与传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