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海洋资源的特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海洋经济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属性,区域特征显著,不同区域之间海洋要素禀赋、发展战略选择、潜在优势及其增长特色存在着明显差异。2011年,国务院先后批复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以及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三个国家级海洋经济区发展规划,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从国家战略层面逐步肯定及确立了区域特征各异和发展模式不同的海洋经济增长方式。与此同时,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也相继出台地方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根据自身区域特征制定海洋经济发展的方向和具体的路径选择,发展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我国沿海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着重分析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区域特征,并针对不同类型的区域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1我国海洋经济的区域分类
我国沿海地区具有明显特征的海洋经济发展区域,主要包括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其中,环渤海地区海洋生产总值2010年达到13271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34.5%,是我国目前海洋经济发展规模最大的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次之,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1.4%,珠江三角洲地区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最低[1-2]。上述海洋区域的划分仅依据地理范畴,不能体现不同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具体特征,因此,宜以衡量海洋经济发展的具体经济指标来描述不同海洋经济区域的分类及其特征。这里,笔者选择了这三个区域的海洋经济发展重点地区,即环渤海地区的天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上海、江苏,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广西和福建进行分析(以上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海洋经济区均以各省/市/区的名称来表示)。
1.1海洋资源丰裕度指数
资源丰裕度指数是反映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性经济指标,体现经济增长的要素禀赋状况。这里,笔者利用张耀光等的方法计算了各地区主要海洋资源的丰裕度指数[3](表1),即各地区的各类海洋主要产品产量比重乘以各类海洋资源产业权重,包括海洋渔业资源、海洋油气资源、海洋盐业资源和海洋矿业资源。海洋资源丰裕度指数为:SRPIi=∑t1t2SRi/(t2-t1+1)×∑t1t2Pi/(t2-t1+1)式中:SRPI为各海洋经济区海洋资源丰裕度指数;SRi为各海洋产品产量比重;Pi为各海洋产业的权重①,t1为起始年份;t2为结束年份。表1显示,渔业资源丰裕度指数最高的是山东海洋经济区,与其海洋渔业产量长期居全国首位的现实相符,其后依次是浙江、福建和广西;海洋油气业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环渤海和珠三角地区,尤其是天津和广东海洋经济区,油气业资源优势明显,仅以天津为例,2009年天津市海洋油气业增加值占全国海洋油气业增加值比重为45.5%,位居全国第一;盐业资源最为丰富的依然是环渤海地区,即山东和天津;矿业资源则集中分布在长三角经济区,即浙江和福建较为丰富。
1.2海洋经济规模
以上述各地区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来衡量海洋经济规模(表2),可以看到,天津和上海比重排位较高,从2006年开始,上海占据首位,说明上海和天津的海洋经济在整个经济发展中规模较其他地区大,一方面依托其雄厚的海洋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其重视发挥自身的海洋经济优势,集中发展科技含量高和增长潜力大的优势产业和项目,通过项目和产业带动海洋经济规模的提升。相比之下,江苏和广西的海洋经济发展基础较弱,没有发挥资源优势,海洋经济规模相对较小。其他地区的排位变化不大。
1.3海洋产业结构
海洋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程度能够反映海洋产业发展状况,海洋主要产业③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可以衡量海洋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程度[4]。由于海洋产业包括海洋主要产业和海洋教育科研管理等服务产业,若海洋主要产业增加值比重越高,说明海洋经济还是依靠传统的海洋产业拉动,产业发展的重点依然是传统的海洋产业,新兴海洋产业比重较小,从而海洋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较低,反之则说明海洋服务产业比重较大,产业高级化程度较好。从各地区的比重来看(表3),上海、广东以及浙江的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较高,其海洋主要产业增加值比重较低,海洋教育科研管理服务产业比重较大,海洋经济发展逐步从依靠传统产业拉动转向依靠新兴海洋产业。天津、广西以及山东海洋经济区等地海洋主要产业增加值比重较高,反映出其传统海洋产业依然是海洋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量。
1.4海洋产业就业
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也是反映海洋经济发展特征的重要指标,从各地区的涉海就业人员占地区就业人员比重看(表4),一方面,就业结构比重反映了产业结构发展状况,即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较好的上海、广东和浙江,就业比重也较高,而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较低的山东、广西和江苏,相应的就业比重也偏低,海洋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尚待提升;另一方面,就业结构的构成也反映出不同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产业特征,即虽然天津和上海的比重较高,但是其两者吸纳就业的产业有所区别,天津的海洋就业更多的是来自海洋油气业和制造业,而上海则是以海洋服务业吸纳大量的就业劳动力。
1.5海洋基础设施
上述各海洋经济发展较好地区的货物吞吐量是衡量基础设施状况的有力指标。表5显示,2004—2009年,货物吞吐量增长最快的是浙江,其海洋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较快。紧随其后的是天津。相比之下,福建、山东和广东增长率较低,一方面体现出其本身良好的硬件条件,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其大规模建设的空间有限,只能在已有基础设施基础上进行完善和整合。
1.6海洋科技水平
海洋科研机构专业技术人员数代表了海洋经济科技水平的基本情况,从各地区的科技人员存量看(表6),山东海洋经济区、天津、江苏和上海具有明显优势,其海洋科研人员数量较多,海洋科技人力资源储备基础较好;从科技人员增长率上看,广西、江苏表现突出,一方面体现出其对海洋经济人力要素的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海洋科技水平与海洋经济增长的结果高度相关,海洋科技储备较好的地区海洋经济规模也相应较大。根据以上具体的指标衡量结果,可以将上述地区进行如下分类:I类地区资源禀赋较好,海洋经济发展状况较好,包括浙江和广东;II类地区资源禀赋较好,但海洋经济发展状况相比较弱,包括山东和江苏;III类地区资源禀赋一般,但海洋经济发展状况较好,包括天津和上海;IV类地区资源禀赋一般,海洋经济发展状况较弱,包括福建和广西。#p#分页标题#e#
2我国海洋经济区域特征分析
I类地区:这类地区为产业优势型海洋经济发展模式,其依托较好的海洋资源禀赋,尤其是广东的油气资源和浙江的海洋渔业资源大力发展优势产业,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较高,加之海洋基础设施状况较好,海洋科技水平较高,因此海洋经济产值较高,较好地发挥了自身资源和产业优势,海洋经济规模较大。II类地区:这类地区为资源禀赋型海洋经济发展模式,即拥有较好的海洋资源禀赋,但是海洋经济规模却不占优势,主要的问题在于资源禀赋绝对优势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海洋产业高级化的程度也相应较低,究其原因,关键在于这类地区海洋科技水平不高,尚不能借助其海洋科技发展基础和已有的资源禀赋优势扩大海洋经济规模,因此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III类地区:这类地区为科技优势型海洋经济发展模式,即虽然海洋资源禀赋一般,但海洋经济发展状况较好,其最显著的优势在于借助较高的海洋科技水平和充裕的科技人才储备,使得自身相对要素禀赋优势得以发挥,从而形成优势产业,产业发展高级化程度较好,产业结构较为合理,因此海洋经济规模较大,且能够保持未来强劲的增长势头。IV类地区:这类地区为后发增长型海洋经济发展模式,即资源禀赋一般,海洋经济规模也较小,属于海洋经济发展的后发地区,虽然与其他地区存在明显的差距,尤其是海洋科技水平及科技潜力方面差距较大,但是未来若能借助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和挖掘自身资源禀赋潜力的机遇,逐步克服制约海洋经济增长的因素,将有机会扩大海洋经济规模,提升海洋经济竞争实力。
3我国海洋经济区域发展对策建议
依据上述海洋经济区域的分类结果,针对不同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特征,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I类地区:这类地区拥有良好的海洋资源禀赋,且海洋经济发展基础较好,海洋经济规模较大,产业高级化程度较好,但是依然面临着海洋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一方面海洋产业中传统产业应继续保持发展势头,并加快其配套的海洋服务业发展;另一方面,积极拓展海洋产业链,向更加高级化和精细化的方向发展,打造海洋经济新增长点。浙江的海洋经济增长应在继续保持灵活的海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基础上,进一步增强海洋经济核心竞争力,加强海洋产业空间资源的合理配置,在“海陆统筹”的前提下尽快实现海洋经济的转型升级[5]。广东则重点强调其综合发展特征,并突出其辐射带动周边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先导作用,因此应促进海洋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发挥海洋产业集聚的空间效应,提升海洋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推进海洋经济综合管理的示范和先行作用发挥。
II类地区:这类地区资源禀赋较好,由于海洋科技水平的制约,海洋经济规模不能较快提升,因此迫切需要通过提高海洋科技水平来进一步发挥海洋资源禀赋的相对优势,逐步壮大海洋经济规模。科技水平的提升关键在于人才,因此一方面应加快海洋科技人才培养和储备,以科技发展带动海洋经济增长;另一方面,重视提升海洋科技人才质量,不能仅仅局限于海洋经济目前发展的需求,更应着眼于更远的未来,有条件地培养和引进前瞻性和战略性人才,抢占海洋经济发展先机。需要注意的是,海洋资源禀赋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的发挥需要相应的基础条件和配套政策措施,即海洋资源的相对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力和经济增长动力需要完善的统一市场条件和良好的产业竞争环境,这就对这些地区海洋产业发展提出了软环境的要求,即在适应自身发展条件和增长环境的基础上,利用资源禀赋优势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培育相应的市场条件,制定适宜于海洋要素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海洋产业结构的进一步高级化,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山东提出建设“蓝色经济”的设想,其海洋装备制造业产值比重较高,未来一段时期将继续带动该地区海洋经济增长,重点发展产业,关键问题要突破制约海洋装备制造业高端化发展的瓶颈,加大海洋装备制造人才培养支出,推动海洋装备制造业规模、质量和层次的进一步提升,实现该产业高附加值化、智能化和系统化,建设较高层次的产业体系,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6]。江苏规划海洋经济发展的重点在于“江海联动”,即通过海洋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的优化,成为地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因此宜以海洋经济为纽带,促进沿海、沿江区域产业配套和联动发展,利用长江下游深水航道和深水岸线的独特优势,加快发展远洋运输及港口物流、海洋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等海洋产业,并进一步提高海洋经济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在更高层次上承接国际产业转移[7]。
【关键词】京津冀 临海工业 资源 土地
一、引言
面对日益紧张的土地资源,在我国提出18亿亩粮食生产的红线下,高效的利用土地资源,快速的发展河北的经济,使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型临海型工业建设,主要利用围涂造地,基本不占良田,土地后备资源相对丰富,开发成本较低,有利于重化工业相对集中布局。
所谓临海型工业就是依靠临海的盐碱土地和资源,发挥临海地区的环境优势,在沿海临近港口区域发展工业,建设工业性大项目,形成大产业、大集群。临海工业的建设可以带动港口、交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临海产业经济是在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所形成的一种新型区域经济模式。
从国际的情况来看,纵观世界各国经济发达的国家,有60%的经济产值集中在距离海岸线100公里范围内,沿海临港区域布局工业已成惯例。因此,本文以京津冀协调发展战略为背景,对比于山东、辽宁两省相应的发展策略,找出优势和不足,提出合理有效的改进措施,促进河北省海洋经济发展,从而促进京津冀协调一致发展。
二、河北省沿海土地现状及利用情况分析
河北省是一个临海大省,处于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环节,有优良的海洋和沿海土地资源。海岸带资源现状河北省海岸带属于渤海湾西部和北部,涉及秦皇岛、唐山和沧州3个设区市,海岸带总面积43.82万平方千米,其中潮间带面积7.63万平方千米,潮上带面积36.20万平方千米,耕地10.46万平方千米,海岸线长度河北省海岸线长度在全国位列第九。
河北省全省沿海地区有133681.4公顷未利用土地(含滩涂、苇地),占土地总面积的30.58%,以粉砂淤泥质海岸和砂质海岸为主,为工业沿海布局和临港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沿海滩涂总面积122353.57公顷,在574022.82公顷浅海水域中,有近80%可供海水养殖业开发利用。此外,还有丰富的滨海旅游资源、海洋生物资源和港址资源。因此,河北省有优质的土地资源可用来发展经济。
首先,秦皇岛位于渤海之滨,利用其发展临港产业和旅游产业较为合理。其在交通运输和滨海旅游等方面具有相对突出的绝对优势。其沿海地源旅游资源丰富,是河北省乃至全国在旅游业方面最具有发展前景的城市之一,但是,秦皇岛在沿海地学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上表现出明显的不成熟和欠缺,经营模式简单,未能将所有资源做到充分利用,且资源与资源之间的整合度不够均衡。因此,秦皇岛要努力开发资源,并尽最大努力做到资源的充分利用,积极探讨丰富多样的经营管模式,这对于秦皇岛带动整个河北省旅游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其次,唐山位于渤海湾的北岸,海洋资源种类和储量都比较丰富,在发展“盐田资源”、“滩涂生物”等方面经济具有相对优势。但目前,其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因此无论是其发展速度,还是运行质量,与一些沿海发达城市相比还有很多不足。
最后,沧州市在河北省海洋经济总量中进展18%,低于秦皇岛和唐山。因此,沧州市应该更加注重将海洋资源与沿海土地更好的结合起来。
三、河北省同其他省份利用沿海土地发展经济比较
(一)山东省利用沿海土地发展经济状况分析
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海洋资源,山东省海岸线长3200余千米,既是我国对外开放最要的窗口之一,又是中国最大的半岛。水深且陡峭,为山东神建立深水大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山东省沿海土地开发及利用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将高新科学技术向海洋领域和沿海土地发展工业、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等方面的扩散。其海洋药物,海水淡化等发展已初具规模,其经济逐步从以第一产业为主的传统海洋开发向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型经济转变。海陆一体化形式基本完成,海陆各行业间融合紧密,不仅在行业之间的合作发展,而且在空间上也逐步向沿海土地发展各类型经济,不仅仅在于利用有限的海洋资源发展传统海洋经济。
(二)辽宁省利用沿海土地发展经济状况分析
辽宁省作为中国东北地区唯一的沿海省份,东靠黄海,南邻渤海,岸线资源丰富。辽宁市5个沿海开放城市,主要依托港口优势加快了城市发展。地广人稀是辽宁省最显著的基本特征,其不仅海域面积辽阔,而且沿海土地资源丰富,广阔的闲置土地是辽宁沿海经济带突出的竞争优势。科学的规划和资源的充分利用,使得效率达到了最大化,充分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辽宁省经济发展经历了从陆业经济――海洋经济――海陆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的演变,而河北省目前还处于前两个阶段的结合体,不能合理利用海陆资源,均衡发展二者结合,如何能够实现由点及线,由线及面是河北省当下应该向辽宁进行学习的重中之重,并逐步探索出符合自身条件的发展路线,更应在国家有序规划和合理领导下,积极调整陆域和海洋产业的布局,更快更好的发展经济。
就辽宁省而言,其沿海经济带产业基础雄厚,,基础设施建立齐全,完全可以支撑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而河北省应该全力打造三个沿海城市的基础设备的建设并积极将其投入使用。同时,应完善沿海城市之间的铁路、公路建设,同时也可将沿海和腹地连为一体,如辽宁省的沈阳――月――东高速公路,这势必会形成沿海和内地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国家海洋公园;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海洋资源
[中图分类号]F591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04-0105-03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W2012229);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2012XJYQ01)。
国家海洋公园是由中央政府指定并受法律严格保护的具有一个或多个保持自然状态或适度开发的生态系统和一定面积的地理区域(主要包括海滨、海湾、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等);该区域是旨在保护海洋自然生态系统、海洋矿产蕴藏地以及海洋景观和历史文化遗产等,供国民游憩娱乐、科学研究和环境教育的特定地域空间。
一、我国国家海洋公园的建设背景
(一)国际背景分析
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国家海洋公园,其中澳大利亚大堡礁海洋公园,总面积35万km2,有效地保护了海洋生态系统,每年吸引超过200万世界游客,可为澳大利亚带来45亿美元的收入。在不影响保护目标的前提下,美国的海洋保护区尤其是国家海岸公园对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据统计,滨海旅游业已成为仅次于海洋运输的美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驱动力,平均每年有2亿人前往海滨休闲度假,为当地社区带来近百亿美元的经济效应。
(二)国内背景分析
我国陆上有众多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矿山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等,但直到2011年5月国家海洋局才正式公布首批国家海洋公园,目前我国海洋资源环境保护的主要形式仍为自然保护区。我国地大物博,从南至北纵跨热带、亚热带及温带,气候差异性较大,且拥有32万km的大陆海岸线和岛屿岸线,320万km2的广阔海洋空间上分布着6961个大小岛屿(未含海南岛、台湾岛及台湾地区224个海岛、香港183个海岛和澳门的3个海岛),还拥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及各具特色的海洋景观。
从1956年设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直至今日我国已建立起庞大的自然保护区体系,据200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截至2009年底,我国共建立各级自然保护区2541个,总面积约147万km2,已达到国土总面积的147%,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19个。
然而,我国对海洋区域的自然保护重视尚有不足。目前我国仅设立各类海洋保护区170处,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32处,分别占我国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量的669%和1003%,其中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仅16处,与我国所管辖的海域面积相对照,海洋保护区的面积仅占112%,有效覆盖我国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海洋保护区网络远未形成,海洋保护区的建设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
此外,我国的海洋保护区在分布和类型上还存在明显的缺陷。在已知的32处国家级保护区中,以海洋、海岸带生态系统以及野生动物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海洋自然保护区约占875%,而其他各种类型海洋自然保护区的总数之和才占125%。这些已经建立的海洋自然保护区中大多以珊瑚礁、红树林、海岛以及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中的野生动植物为其主要保护对象,却忽略了对生物多样性及非生物资源保护。而且,这些海洋自然保护区多是陆地自然保护区向海洋的自然延伸,远不能代表我国纵跨三个气候带的庞大海域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以及非生物资源等。同时,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选址的聚集现象也不容忽视,在现有的32处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中,仅在渤海海域就分布了9个,广东到海南则分布了10个之多,然而从黄海至东海,包括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这五个省的一段漫长的海岸线上却只寥寥分布了13个海洋自然保护区。目前的这种状况导致了海洋保护区的分布不均,促使海洋保护区重复建设的现象较为严重。如此一来,原本就紧缺的建设经费变得雪上加霜,更为严重的是应该被重点保护的海洋资源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必须指出的是,目前我国的保护区政策主要关注当地社区生产活动对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影响,很少考虑保护区的建立给社区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很多情况下,自然保护区把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游憩娱乐等活动机械地割裂开来,并没有为解决保护与开发的矛盾提供更多解决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区域开发利用优势资源、发展经济的进程,从而导致保护与开发的矛盾日益突出,并且影响了当地建设自然保护区的积极性,进而影响了生态保护的效果。
此外,在我国现有的208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710处国家森林公园和182处国家地质公园中,陆地类所占比重偏大,而海洋类所占比重甚小。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例,海滨海岛型的只有10个,仅占总量的481%。对海洋区域缺乏系统地旅游开发及利用,无法满足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的需要。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目前仍是以开展旅游项目为主,而生态保护功能则严重缺失,导致保护与开发失衡,无法起到对自然生态系统有效保护与维持等作用。
二、我国国家海洋公园的建设目的
根据各种类型保护区的性质差异和管理目的不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世界各地种类繁多的保护区归纳为6大类,即:I严格的保护区;II生态保护和休憩区;III自然特征保护区;IV通过活动管理进行保护区;V陆地及海洋景观保护和休憩区;VI生态系统可持续利用区等。从保护区的分类不难看出:不同的保护区类型有不同的管理目标,有的以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为主,如Ia/Ib/IV/VI类保护区;有的则结合公众的游憩娱乐活动进行保护,如II/III/V类保护区(见表1)。
在IUCN分类体系中,前面所述的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区基本上属于I、IV以及V类。这些保护形式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目标上常常无法得以协调。鉴于此,应统筹现有的自然保护区与风景名胜区两大体系,在借鉴国际相关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中国的国家海洋公园体系,把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完美地结合起来,走出一条可持续利用海洋的新路。通过比较国家海洋公园、风景名胜区以及自然保护区三者之间的关系(图1),可以发现,我国建立集保护和开发于一体的国家海洋公园体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是未来我国海洋保护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图1国家海洋公园、风景名胜区以及
自然保护区三者之间的关系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民族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不仅关系到海洋事业的健康发展,更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正处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最关键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别指出:“科学规划海洋经济发展,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积极发展滨海旅游。制定实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加强统筹协调,完善海洋管理体制。强化海域和海岛管理,推进海岛保护利用,扶持边远海岛发展。统筹海洋环境保护与陆源污染防治,加强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控制近海资源过度开发,完善海洋防灾减灾体系,完善涉海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大海洋执法力度,维护海洋资源开发秩序。保障海上运输通道安全,维护我国海洋权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中明确规定:“国务院、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海岛自然资源、自然景观以及历史、人文遗迹保护的需要,对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海岛及其周边海域,依法批准设立海洋自然保护区或者海洋特别保护区。”
国家海洋局的《海洋保护区宣言》中也特别指出:“继续大力推进海洋保护区建设,努力实现到2015年和2020年分别使海洋保护区面积达到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3%和5%的规划目标;建立起类型多样、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管理有力、保护有效的海洋保护区网络体系,使我国重要海洋生态系统、珍稀濒危物种、海洋自然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得到有效保护;将继续以人类的智慧善待海洋,以人类的情感关爱海洋,全力构建海洋生态文明,永葆蓝色世界生生不息。”
2010年颁布的《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办法》中进一步指出:“根据海洋特别保护区的地理区位、资源环境状况、海洋开发利用现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海洋特别保护区可以分为海洋特殊地理条件保护区、海洋生态保护区、海洋公园、海洋资源保护区等类型。为保护海洋生态与历史文化价值,发挥其生态旅游功能,在特殊海洋生态景观、历史文化遗迹、独特地质地貌景观及其周边海域建立海洋公园。”
三、我国国家海洋公园的建设现状
自2011年5月19日国家海洋局公布首批国家级海洋公园名单以来,2013年1月7日国家海洋局又批准建立了一批国家级海洋公园,截至目前,我国已有国家级海洋公园18处,分别是:广东海陵岛国家级海洋公园、广东特呈岛国家级海洋公园、广西钦州茅尾海国家级海洋公园、福建厦门国家级海洋公园、江苏连云港海洲湾国家级海洋公园、山东刘公岛国家级海洋公园、山东日照国家级海洋公园、江苏海门蛎蚜山国家级海洋公园、山东山国家级海洋公园、山东长岛国家级海洋公园、江苏小洋口国家级海洋公园、浙江洞头国家级海洋公园、福建福瑶列岛国家级海洋公园、福建长乐国家级海洋公园、福建湄洲岛国家级海洋公园、福建城洲岛国家级海洋公园、广东雷州乌石国家级海洋公园、广西涠洲岛珊瑚礁国家级海洋公园。此外,浙江渔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加挂国家级海洋公园牌子。至此,我国的国家海洋公园体系已初步建成,成为了我国海洋保护区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为建设海洋强国、打造美丽海洋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建民,徐依吉海洋学[M]北京:石油大学出版社,2003
[2]陈清潮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3]J Tonge,SAMooreImportance-satisfaction analysis for marine-park hinterlands:A Western Australian casestudy[J]Tourism Management, 2007(28):768-776
[4]王恒,李悦铮,邢娟娟国外国家海洋公园研究进展与启示[J]经济地理,2011,31(4):673-679
[5]王恒,李悦铮国家海洋公园的概念、特征及建设意义[J]世界地理研究,2012,21(3):144-151
[6]韩立民保护海岛资源,科学开发和利用海岛[C]2007年中国海洋论坛论文集,2007(8)
[7]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0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R]北京: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10
[8]中国三亚门户网站《海洋保护区宣言》在三亚发表[EB/OL]http://wwwsanyagovcn/ news/syaw/data/ t20100927_ 22164shtml, 2010-11-10
[9]丘君,李明杰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5(4):30-35
[10]万本太建设国家公园,促进区域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J]环境保护,2008,407(21):35-37
一、建立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促进海洋经济快速发展
据国家海洋局的《2005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我国海洋产业总产值已突破16987亿元,相当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4.0%。其中,海洋渔业总产值4402亿元,占全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的25.92%;海洋交通运输收入2940亿元,占全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的17.31%;滨海旅游业收入5052亿元,占全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的29.7%。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作为海洋支柱产业,占主要海洋产业的比重近四分之三,其中滨海旅游业位居各主要海洋产业之首。海洋经济总体水平在世界海洋国家中已处于中上水平,一些海洋产业在国际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海盐总产量和沿海主要港口全年吞吐量蝉联世界第一。同时,我们也应看到2005年我国海洋船舶工业、海洋油气业的产值分别只占到海洋产业总产值的4.81%,4.35%,产业规模不大,增长幅度缓慢;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电力、海洋化工业、海水综合利用等海洋新兴产业的产值分别只占到海洋产业总产值的0.28%,6.42%,1.72%,1.20%[1]。这些海洋新兴产业规模整体偏小,带动效应不足,产业效率低。要使我国海洋新兴产业获得快速发展,应制定恰当的产业政策,不断优化海洋产业结构,科学、合理地进行产业布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海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大力扶持新兴海洋产业。要使海洋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必须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以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着力建设一批海洋产业区和新兴海洋项目,逐步形成各具特色、优势明显的海洋产业带,提升海洋经济整体竞争力。促进海洋产业集中度提高、产业聚集力和带动力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升,形成特色鲜明、辐射面广、竞争力强的海洋产业聚集区和产业集群。
2、对新兴海洋产业,国家应在资金投入、税收优惠、科技协作等方面提供支持,以推动海洋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3、采取有效措施开展海洋未来产业技术储备的研究,促进海洋未来产业的发展,逐步开发海洋清洁能源和深海采矿业、海洋信息产业、海水综合利用。不断开拓新兴的海洋空间利用领域,不断形成海洋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4、在大力扶持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方面,对海洋第一产业,在保障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协调发展的同时,海洋捕捞渔业要努力保护近海资源,积极发展远洋和外海渔业,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延长水产品加工产业链,促进海洋渔业从产量型向效益型转变。调查开发新的渔业资源,积极推广名优新品种和生态养殖模式,要加强海洋生物技术开发研究,逐步向海洋农牧化发展。
5、积极调整并发展海洋第二产业。着力培育港口运输、临港工业、船舶修造、海洋能源及其利用等主导产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要进行结构调整,优化港口布局。通过优化布局和资源整合,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层次分明、功能完善的现代化港口体系。适当加大投资规模,积极吸纳国外和民营资本,加快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步伐,进一步缓解我国能源短缺的压力。
6、继续大力发展海洋第三产业,加强旅游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建设,优化滨海旅游资源,培育发展集休闲度假、生态观光、历史文化、都市体验为一体的滨海旅游业,使滨海旅游产业再上新台阶。
二、实施海洋科技创新战略,提高海洋产业的竞争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兴起,海洋科技创新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日益成为世界各国经济与科技竞争的焦点之一。当今,世界绝大多数临海国家都把开发海洋定为基本国策,竞相制定海洋科技“开发规划”、“战略计划”等,把发展海洋科技作为战略性投资,摆在向海洋进军的首要位置,把海洋科技作为世界新技术革命最重要的内容来对待。中国是海洋大国,实施海洋科技创新战略,抓住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机遇,提高海洋产业的竞争力,是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对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当前,我国海洋经济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与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显得不十分协调,这已成为影响海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制约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面对世界海洋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我们应当有计划有目标地实施海洋科技创新战略,大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和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海洋产业这个中心环节,促进海洋综合开发。通过科技创新,推动海洋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的快速升级,提高海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海洋经济增长方式从海洋资源消耗型向海洋资源节约型的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施海洋科技创新战略的关键:
1、海洋科技创新要高起点发展。要在吸收和采用国际最新的科技成果的基础上,组织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发展我国的海洋高新技术,特别是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灾害监测预警技术;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科学养殖技术;海洋能源开发利用、海洋产业循环经济利用技术等方面。为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2、海洋科技创新要面向市场,加大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对海洋产业的高新技术成果,要从科学上的可行性,设备、技术和开发的可行性,经济效益的可行性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规范技术交易,加强技术市场的中间环节,建立情报、信息、、风险投资和知识产权保护等中间机构。要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根据市场发展对海洋产业和产品的需求,提业发展和产品开发的技术支撑,保证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的衔接,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商品化、市场化,推动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
3、科技创新要突出重点,集中力量,联合攻关。要根据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及技术发展、资金投入等方面的能力,确定相关领域和重点发展技术,联合攻关重点海洋科技创新项目,提高海洋科技创新的整体水平。
4、加强海洋科技资源配置和人才培养。实施海洋科技创新战略,人才是关键。应及早研究并采取对策,通过健全海洋教育培训体系,营造让大批优秀的青年海洋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优化海洋科研人才结构,培养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海洋科技队伍。
5、加大对海洋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为海洋科技创新战略的实施,提供雄厚的资金支持。利用市场机制,大力拓展投资渠道,积极推进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外资资本参加开发海洋,增加社会力量对海洋科技的投入,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
6、加快科技创新机制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成熟的海洋科技成果和国际先进的海洋管理理念和手段,扩大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使我国在海洋科技创新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完善海洋灾害预警机制建设,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
我国是世界上海洋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是台风及风暴潮灾害多发区,近几年来,随着中国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海洋灾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仅次于内陆的洪涝和风沙等灾害。据国家海洋局公布的《2005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显示,2005年中国海洋灾害频发,影响范围广,沿海1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全部受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32.4亿元,较2004年增加约5倍,为1949年以来最严重的一年[2]。近年来,我国海洋灾害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海洋开发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快和完善海洋灾害预警机制建设,研究评价海洋灾害对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各类海洋灾害的特征、分布规律、发生机理,采取积极的措施和对策防御和减轻海洋灾害损失,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经济价值。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包括海啸预警在内的海洋灾害预警机制和海洋防灾减灾应急响应系统,该系统在海洋防灾减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现有的海洋防灾、减灾预报系统,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国家应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海洋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和海洋防灾减灾系统,争取把海洋潜在灾害损失降到最小,为海洋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全面服务。
1、加大海洋灾害预警预报系统的资金投入。应将海洋灾害预警预报系统纳入国家、地方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加大资金投入,使海洋灾害应急机制的日常运作和信息化建设所需经费得到保障。切实做好应对灾害突发事件的人力、物力、财力、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及通信保障等工作,保证应急救援工作需要和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以及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进一步确立海洋预警预报服务系统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重点建设项目和预报灾种等,使海洋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在预防和减轻海洋灾害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完善海洋灾害监测系统、预警系统和海上应急救助系统。国家海洋局应会同有关部门和省、市建立相应的信息交流机制和协调机制,强化对海洋灾害日常的监测和信息报送、,实现海洋灾害预警预报远程会商系统,积极开展多种海洋灾害预警预报方法的开发与应用。通过这些系统,提高海洋灾害的监测技术水平,及时监测海洋灾害的发生、发展、移动和消亡,迅速传递灾害信息,有效地指导防灾和救灾工作。建立网络互联、信息共享、科学有效的防范体系,加强指挥协调,逐步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体系。
3、提高海洋灾害应急预案处置能力和水平。对重点区域,如海滨城市、海滨集镇、沿岸护堤等,应具有完整的地形测绘资料,根据不同灾种和地区制订应急预警实施方案。内容包括应急监测预警报、信息、人员物资转移、组织疏散,应急避难场所及设施的确定,救援队伍的组建,救灾预备、紧急救援支撑体系,灾情调查评估、灾后恢复重建措施等。进一步提高我国的海洋灾害预警预防能力、应急决策能力、应急保障能力、现场处置能力、恢复重建能力;增强公众个体的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提高全社会的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少海洋灾害给经济社会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损失。
4、建立和健全海洋防灾、减灾、救灾服务保障体系。海洋灾害破坏力大,造成的损失巨大,人们对海洋灾害的抵御能力和承受能力相对较差,所以,建立海洋灾害的保障体系十分必要。海洋灾害保障体系应是以政府救灾、灾害社会保险和灾害商业性保险为主要力量,以灾害互助保障与灾害社会援助作为辅助力量的多种灾害保障方式并存的灾害保障体系。通过海洋灾害保障体系的建立,达到减少海洋灾害造成的损失,尽快恢复灾后重建。
5、积极开展海洋灾害防治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海洋灾害无国界,海洋灾害预警预报系统中的许多方面,如海洋环境监测,灾害信息的全球收集、传输和交换,海洋灾害诊断分析、预报以及海上救助等方面,都需要国际间、地区间的协调与合作。减轻和防御海洋灾害是全人类的事业,有必要增进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3]。
四、强化对海洋资源环境约束,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海洋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的组成部分,是改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发展海洋循环经济,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而且是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随着我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经济对环境、资源的负效应也日益显现出来,沿海地区水资源短缺、能源短缺,海洋环境污染,海洋资源过度消耗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些问题已成为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之一,已严重影响了人民的正常生活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所以,强化对海洋资源环境约束,有效配置海洋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对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新晨
当前,发展海洋循环经济就是要以海洋资源的高效与循环利用为核心,依托循环经济技术,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形成海陆大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应主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建立健全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促进机制。国家应出台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政策措施,应从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海洋新兴产业、降低能源消耗、清洁生产、保护海洋环境等方面,认识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制定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战略规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2、发展海洋循环经济应有重点、有层次推进。海洋循环经济的重点应放在总体污染排放中所占比例比较大,资源消耗多的行业和具有较为成熟的海水循环利用资源技术、资源再生技术的产业领域。我国海水综合利用经过多年技术攻关,已具备产业化发展的条件,沿海缺水城市应在海水的综合利用方面优先推进。重点发展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淡化技术,降低成本,扩大海水综合利用的产业规模,推动海水资源产业化的全面发展,改变我国沿海地区水资源结构,促进沿海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3、支持和鼓励海洋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政府应及时向社会有关海洋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支持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加快循环经济法规标准体系建设,设立海洋循环经济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和海洋循环经济核算体系。
(一)区位及资源条件
长三角地区以上海为龙头,与江浙沪为一体,东西连接长江经济带,南北贯通沿海经济带,是我国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其处于亚热带季风区,气温适中,雨量充沛,光照充足,临东海、黄海,海域辽阔,海洋资源丰富,海岸线长达7910公里,占全国海岸线总长度的1/3。其中,上海海岸线长约470公里,江苏省为954公里,浙江省为6486公里。长三角地区港口群集装箱吞吐量占全国的1/3以上,深水泊位为1185个,共计拥有盐田76605公顷,海洋石油可采储量约为2067万吨。
(二)经济规模及优势
以上海市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第六大都市圈,是中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2010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38439亿元,其中长三角区域海洋生产总值为12059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31.4%。上海市是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重要的金融经贸中心、世界闻名的港口城市,有着纵深的腹地和广泛的对外经贸关系。浙江省在海洋建筑、海洋生物医药等方面具有优势,江苏省有着潜力巨大的滨海滩涂资源。长三角区域海洋产业辐射关联效应显著,海洋产业链条正在不断地延伸,海洋经济已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三)产业结构状况
长三角地区的海洋经济产业主要集中在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临港产业五大领域。其中海洋渔业、海洋运输业等传统产业占海洋经济主产业的比重逐渐下降,而滨海旅游业、海洋风能等新兴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由于资源禀赋的差异,两省一市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海洋经济;江苏省形成了以能源、化工、船舶,医药等产业为主导的海洋工业结构,造船完工量、新承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及经济效益均居全国第一;浙江省主要以电力、化工、船舶修造为支柱产业,年造船能力、总产值均居全国第4位,海洋生物医药业总产值约占全国的40%,海上动力总量和年完成水路货运量均居全国首位;上海的海洋产业主要有海洋运输、船舶制造、海洋渔业和滨海旅游,全国海洋船舶总产值的1/4由上海创造,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业约占全国相应产业总产值的1/3。
(四)科研及人力资源优势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具有较好的科研基础和人力资源优势。江浙沪三地共有高校266所,其中上海66所、江苏122所、浙江78所,2009年在校学生达2144.7万人,在校研究生为140.5万人;2010年长三角专利授权总量为30.12万件,其中江苏省授权量为13.84万件,浙江省为11.46万件,上海市为4.82万件。长三角地区还拥有一大批与海洋科技相关的研究机构,包括国家重点学科、实验室和工程中心。
二、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
目前,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结构还不十分合理,特别是海洋产业结构,其中主导产业依然是以资源依赖型为主,例如传统的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传统的船舶制造业等。知识技术型的新兴产业发展依然不成熟,由发展海洋经济所带来的城市综合功能的重塑还未提上日程。从协调发展的角度来看,目前长三角16个城市之间分工与协作关系不够明确,各地区的功能定位不清晰,个性特征不鲜明,从而造成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和非理性竞争等现象。两省一市产业结构高度相似,上海与江苏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为0.82,上海与浙江的相似系数为0.76,而江苏与浙江的相似系数竟高达0.97。
(二)缺少区域统筹规划,合作机制尚未健全
长三角地区存在产业发展规划不协调问题,如内部分工与协作关系不明确、各地区的功能定位不清晰等,是由于缺少立足于区域海洋经济整体发展的协调管理部门。这种只顾自我发展、很少考虑到自身规划与区域整体规划以及与周边地区发展关系的发展思路,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各地发展的孤立性、封闭性和盲目性。现行的合作机制,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境。首先表现为多方力量盲目推进,协调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理顺;合作层面众多,既有两省一市层面,也有16个城市层面,还有各条线对口政府部门之间;其次,合作组织松散,缺乏统一的协调发展战略规划。最后,合作缺乏战略谋划,区域经济合作意图目标不够明确。
(三)资源粗放式开发利用,资源环境遭到破坏
长三角地区海洋环境资源非常丰富,但由于我国目前海洋开发技术装备比较落后,许多海洋资源尚处于粗放型开发利用阶段,造成开发不平衡、综合利用不足、没有形成合力。如沿海港口货物运输带来产业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造成部分海洋经济产业粗放式利用沿海滩涂和海域资源,在同质竞争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此外,行政区域的划分,也加重了长三角海洋资源的粗放式和掠夺式利用。海洋资源的开发模式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方式。就目前而言,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资本、资源和劳动要素的投入数量的增加,其中资源依赖型产业比重最大,经济发展仍然以大量的资源消耗及环境污染为代价。
(四)分散式的管理体制造成管理权限不清晰
目前,中国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的特点是分部门、分行业的分散式管理,涉及的部门有农业、土地、交通、能源、环保和外交等。组成部门多、管理主体多,存在管理权限不明确、职责不清晰等问题。首先表现为中央和地方的管理权限不清晰,造成管理上的混乱,引发实际操作中的许多矛盾,例如长三角地区各城市之间争夺滩涂、争夺渔场,行业之间争夺空间、争夺资源等。其次是涉海相关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不够明确,存在着职能交叉等问题。
三、长三角海洋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协调发展是海洋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协调发展主要是指处于同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区内的各个城市在平等和互相开放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对各类发展要素进行科学有序的互补性整合,实现类似报酬递增的协同效应,从而使各级政府得以更充分地利用现有海洋经济优势,并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一)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应该重视政府的引导,发挥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委员会和各海洋产业协会沟通、协调作用。为此,有学者建议在现有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体制下,增设长三角海洋经济协调机构,协调区域之间的海洋产业、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同时,由海洋局牵头,加强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的分工与合作,优化海洋经济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需要协调、平衡和协作,特别是市场微观主体———企业之间的协调,往往是政府和管理部门所难以做到的,而海洋行业协会却能以其独有的职能和优势,根据需要进行区域间的合作和联合,服务区域海洋经济发展。
(二)统筹规划各城市的功能定位,错位发展
政府应该根据长三角各地区的海洋资源禀赋,规划各城市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定位,错位发展,这样可以缓解过度竞争、海洋经济产业结构雷同等局面。其中,江苏省沿海滩涂、风力资源较为丰富,可以优先考虑发展海洋渔业、风力发电等,再考虑海洋制造业和滨海旅游业。同时还应加快上海港与宁波—舟山港的融合,避免各港口之间的恶性竞争,要在经营上体现出各自的特色,管理目标明确,充分发挥港口对两地临港工业的拉动力;发展上海海洋经济,有学者指出应从三个方面确立发展方向:一是要整合上海海洋科技资源,用创新的机制组建上海海洋科学院。二是要设立新兴产业培育基金,鼓励和引导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三是要建造海洋高科技产业培育基地,为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三)建立双赢的利益协调分配机制
当利益协调机制运行良好时,长三角地区各方的利益才能够得到保障,但是,如果利益协调机制失灵,会直接阻碍地方政府之间的经济合作。因此,构建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协调发展机制是必然的趋势,在提升各城市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还要完善相应的利益协调机制。一套完善的海洋经济利益分配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将有助于合理协调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
实现落后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明确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并建立相应的评价标准与指标体系,然后采用合适的方法对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做出评估[3]。在落后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评价指标构建中,把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总体能力作为一级指标,把其三个子系统作为二级指标,在三级指标中涵盖了反映二级指标功能状态和发展水平的要素或变量[4],其核心放在落后地区海洋经济发展水平、海洋生态状况以及落后地区海洋经济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选取上。考虑到区域尺度下海洋开发实际以及数据的可得性与可操作性,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指标间多重共线性分析及相关性分析后,确定了包括28个三级指标的落后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上指标反映了落后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本质度量的数量维(发展度)、质量维(协调度)和时间维(持续度)水平,三者构成了三维空间坐标参照系中具有可比性的样本间。
二、落后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方法
(一)落后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的定义及构成
海洋经济系统既受陆地经济的作用影响,又有海洋本身的特殊性[6],是一个复杂的区域经济发展系统。落后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多元化目标,需要从海洋经济、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等各方面量化其“发展度”、“持续度”与“协调度”水平,选取能够综合反映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状态及其外部影响因素的评价方法与指标。借用复合生态系统的场力理论[7]分析思路,提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E),其定义为特定时间内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强弱,包含发展度(D)与协调度(H)的函数,即:E=(fD,H)。
(二)落后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度的计算
1.可持续发展能(E)的计算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是一个由发展度和协调度共同决定的综合变量,在不同区域尺度下,很难给出其具体、准确的函数式。根据国内外参考资料,通常的做法是将它们进行加权平均或几何平均。本文采用几何平均方法,即系统在第i时刻的可持续发展能(Ei)计算公式为:Ei=DiHi2。如图1所示。
2.发展度(D)的计算
海洋开发水平或发展状态(发展度)可以用两种形式表示。一是其绝对水平或状态,如某年的人均海洋产业产值、海洋经济密度等(发展位)。二是其相对水平或状态,即上述绝对值相对于某一固定时刻或固定数值(如某一基期、规划值、某一理想状态值等)的值(发展势)。即发展度(D)是一个由发展位(L)和发展势(P)的组成函数,即:D=(fL,P),参照可持续发展能函数建立的几何平均方法,系统在第i时刻的发展度(Di)计算公式。
三、广西北部湾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态势分析
(一)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及态势分析
根据以上设计的指标体系,根据《广西统计年鉴》[9]、《中国海洋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收集数据资料调研,经归纳整理计算,获得北部湾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2000~2009年时段25个指标的数据。采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的量化方法,对北部湾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及态势进行分析。依据以上分析结果,建立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标准谱系(见表2),来分析北部湾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水平。海洋可持续发展标准的确立,取决于研究者对客观的认知程度,该标准包含一定的主观成分。
(二)北部湾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态势特征及原因分析
1.北部湾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度呈逐渐上升趋势
北部湾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综合发展位呈逐渐上升趋势,综合发展势呈大幅上升降低。综合发展位包括了海洋经济发展位、生态发展位、社会发展位,海洋经济发展为近年来逐年上升,特别是2007年以来,海洋经济发展位增幅迅猛,主要是由于国家与广西确定了北部湾开放开发的战略,海洋经济增长迅速,海洋产业产值大幅度提升;海洋生态发展位总体来说海洋自然条件仍是处于不断改善中,北部湾实施北部湾“净海”策略以来开始出现上升趋势;社会发展位也呈波动式上升。逐渐增长的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位,理应对应于逐渐降低的发展趁势。从数据和图表可以看出,北部湾经济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势却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海洋经济与社会发展对海洋资源环境的压力在增大,造成海洋自然环境承载能力降低,与理想发展位存在的差距增大。另一方面,也说明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合理开发与保护海洋资源与环境,提高海洋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还是有较大潜力的。尽管北部湾经济区海洋经济仍属于低水平,而近年来发展增幅较大。进一步分析可知,北部湾海洋综合发展势与社会发展势的变化趋势较为接近,说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是制约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限制性因子。海洋自然灾害影响海洋经济发展势的波动,说明北部湾抵御海洋自然灾害的能力还不是很强。
2.北部湾海洋经济可持续协调度在波动中上升
北部湾海洋经济可持续协调度的数值总体上呈上升趋势,是由于以前只注重北部湾海洋经济的增长速度快,忽略了生态环境的影响,万元海洋产业产值废物排放量也增多,而对废弃物的处理率相对较相对于1999年,2000~2009年北部湾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均大于0,说明这段时间内北部湾均处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状态,其中2000~2007年为弱可持续,2008年后步入较强可持续,总体趋势好转。低。近年来,北部湾开发也是生态经济开发,海洋经济、自然与社会系统内部子系统协调度共同上升,使得近年来可持续发展综合协调度的上升,这无疑与该时期海洋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海洋环境改善相一致有关。
3.北部湾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渐提高
北部湾海洋经济可持续能呈逐渐上升的变化趋势,说明北部湾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渐提高。2003年出现的波动年,主要是由于海洋自然灾害、出口受阻等带来的关联影响。2004年以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平稳上升,与治桂生态优先战略带来的海洋环境改善与海洋经济相协调不无关系。进一步分析还可看出,海洋经济可持续协调度也呈上升趋势,并且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度保持较强的正相关性,说明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以及社会发展之间的协调性问题,仍是影响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图4中给出的海洋经济发展位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度的变化情况看,还可发现:利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度来反映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社会与海洋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很大的优越之处。它所反映的变化情况,仅从海洋经济的发展情况难以表现,甚至是仅以社会、经济、自然的发展水平也难以反映,毕竟影响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是社会、自然与经济等因素之综合。
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耦合模式实例分析
(一)可持续发展系统耦合模式分析
为了更清晰地表明各子系统间的耦合关系,参照海洋经济-生态-社会可持续发展系统耦合评判标准谱系[1],设L1、L2、L3分别表示海洋经济发展位、生态发展位和社会发展位,ΔL1、ΔL2、ΔL3分别表示各年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位与1999年对应发展位的增量,建立北部湾经济区海洋经济—生态—社会可持续发展系统发展位耦合模式评判标准(表3)。对北部湾经济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位的计算结果,可得北部湾经济区各年份相对于1999年海洋经济—生态—社会可持续发展系统耦合模式(表4)。从表4可以看出,相对于1999年,北部湾经济区2000年海洋为经济社会型可持续,主要原因是当年海洋资源开发量较大,而且万元海洋产业产值废水与废物排放量很高,致使海洋资源环境系统的持续发展能力降低。2004~2006年为社会生态型可持续,主要是由于这三年北部湾经济区外向型经济受出口影响引起海洋经济增长速度变缓,阻碍海洋经济系统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到这三个年份对1999年L2、L3的变化率Ri(Ri=ΔLi/Li,i这里等于2或3),即生态发展位的变化率和社会发展位的变化率,R2/R3的绝对值均小于1,社会发展位的变化幅度要强于生态发展位,表现出强社会型生态可持续。故这里称社会生态型而不是生态社会型(通过值比的绝对值的比较,可以得出更多类型的耦合关系,如强生态型经济可持续、强经济型生态可持续、强经济型社会可持续等,限于篇幅这里不再展开)。从2007年起,北部湾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类型转为综合协调型可持续,说明这一阶段潜力类因素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对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阻力正在降低。
关键词:海洋经济 法治 海洋法治环境
海洋经济作为国家市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是通过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海洋渔业、海洋生物、海洋油气、海洋可再生能源、海岛资源和旅游文化资源等海洋资源,使之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增进社会财富,从而带动整个社会发展进步。
海洋经济属于市场经济,除了要求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外,还需要独立的法人制度、有效的市场竞争、规范的政府职能、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以及健全的法治作为其配套运行机制。其中,健全的法治尤为重要,因为法律规定了法人制度、市场竞争、政府职能和社会信用的内容和规则体系,建立了市场主体准入和退出制度,是一切市场主体的“游戏规则”。离开了法治,市场难以做到公平公正,经济难以实现健康有序,所以,法治是保障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根本路径。
党的十报告通篇流露出法治思想、法治精神和法治要求,充分体现了党对法治的高度重视。在现实社会中,法治不等于静止的规范体系(即法制),徒法不足以自行。法治的基本含义在于良好的法律获得普遍遵守,包含了立法、司法、执法和守法的运行过程。在这个动态过程中,一方面,法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公民所追求的公平、自由、秩序、效益等价值,同时发挥了法律定纷止争、规范指引、教育引导等功能;另一方面,政府、公民、社会团体等主体能够做到自觉遵守法律、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并产生预期的结果,违法行为能够得到及时的矫正和追责,整个社会形成崇尚法律、信仰法律的法律意识和法治文化。
法的运行状况、法律意识和法治文化共同构成了法治环境,法治环境在海洋经济领域中的现状就是海洋法治环境。海洋法治环境的优劣,代表了海洋法治水平,代表了海洋经济发展阶段。完善海洋法治环境,对于发展海洋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维护开放、可持续的海洋市场离不开良好的海洋法治环境
海洋经济除了具备市场经济的共性特征以外,还具有典型的开放性、可持续性的特征和需要。开放性是指海洋经济的发展需要具有统一的国内市场体系,同时也要求与国际市场接轨。既需要完善成熟的国内海洋法律体系和海洋资源开发政策体系,也需要国际海洋经济法律体系,包括国际贸易习惯、贸易惯例,以及相关的国际条约、国际公约;既要求完善的国际国内立法体系,也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涉外商事海事司法体系。可持续性是指海洋具备较强的可再生和自我修复的能力,在经济开发和建设中提供的海洋资源和空间相对人类目前的需求来说是充足的、可循环的。但是在人类的海洋活动中,无序开发、违法开发、掠夺性开发海洋的行为,例如过度捕捞、非法排污、非法用岛,以及海上事故如船舶碰撞、港口作业、钻井平台油品泄漏等导致的海洋污染,导致海洋资源的萎缩和枯竭,对海洋的自我修复能力带来极大的伤害。要保护海洋、规范涉海活动、惩治非法开采行为,需要发挥法的评价功能和强制功能,建立起一套取之于海、用之于海的海洋保护法律体系。
2 改善和优化海洋投资环境离不开良好的海洋法治环境
法治是市场交易的准则,是海洋投资安全的保障。良好的海洋法治环境能够给海洋投资者明确的行为预期,从而增强投资者的信心,是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的信用保证,成为吸引众多投资建设者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海洋法治环境本身就是重要的海洋投资环境。海洋法治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海洋投资环境,影响着广东整体形象。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需要调整产业布局,建设一大批基础设施,《广东省发展临海工作实施方案》等五个方案共提出175个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近1万亿元。除了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各级财政投入以外,将主要以企业投资和社会资金为主,财政性投入将主要用于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因此利用民间资本和外资的比例较重。只有良好的海洋法治环境才能为各种投资提供安全的保障,提升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的建设档次和水平,促进海洋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3 建设珠三角现代国际航运物流中心离不开良好的海洋法治环境
建设珠江三角洲现代国际航运物流中心是《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共同目标和重要任务,是广东打造海洋经济强省的重点环节。现代国际航运物流中心是指以国际航运为核心纽带,具有航运枢纽港所必需的硬件设施和为航运业服务的软件环境,聚集航运业、航运服务业和航运物流业等要素和资源的国际化港口和国际航运枢纽。其中,航运服务业包括了金融、保险、法律、政策等领域。良好的海洋法治环境,不仅只是起到保障和促进海洋经济、航运经济健康发展的作用,而且直接参与到现代国际航运物流中心的建设过程中。
4 培育海洋法治文化离不开良好的海洋法治环境
海洋经济的发展规模和阶段,与其所处的海洋法治文化密切相关,我省在海洋经济开发取得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如海洋生态恶化、渔业资源受损、海洋开发利用风险高等问题,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海洋法治文化的缺席。主要表现有:一是部分沿海群众依法用海的意识淡薄。“祖宗海”、“门前海”的观念根深蒂固,形成了无偿无证用海的习惯,特别是粤东地区建造“无船名、无船舶证书、无船籍”的“三无”船舶问题突出,影响了航运市场秩序;二是地方政府依法管海的意识有待提高。重审批、轻监管,重开发、轻保护,重速度、轻效益,重眼前、轻长远等情况还有不同程度的存在;三是海上贸易诚信缺乏。海运欺诈、倒签提单、无人提货等现象层出不穷,破坏交易预期,给相关的市场主体造成严重经济损失。解决这些问题根本的出路在于培育海洋法治文化,规范海洋开发和利用行为。培育海洋法治文化,增强海洋法治意识,需要建立健全海洋法律法规、开展海洋法治宣传教育、改善海洋行政执法,这些措施与良好海洋法治环境密不可分。
5 预防和解决涉海矛盾纠纷离不开良好的海洋法治环境
首先,从宏观上看,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建设是国家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但从微观上看,每一个涉海项目的审批、每一个基础设施的建设,都是属于行政、民事行为。所以在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行政纠纷、民事纠纷,涉及违法犯罪的,还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只有通过法律手段充分预防和及时化解涉海矛盾纠纷,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才能为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提供良好的建设环境。其次,海洋产业是高风险产业,自然灾害、政府行为等不可抗力因素对各个建设项目和市场交易行为的影响巨大,涉海项目的投资者、收益与风险、损失的平衡,做到收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良好的海洋法治环境,可以提供持续稳定的交易预期,引导行业健康发展,指引企业依法经营,预防市场风险;良好的法治环境,在自然灾害等风险发生后,可以通过分摊共同海损、民事赔偿、海上保险等规则把风险造成的损失最小化。
(一)经济总量和结构
1.经济总量近年来,广州市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统筹海陆一体化发展,建设海洋经济强市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海洋生产总值一直位居全省前列,近十五年保持年均13%的增长。2013年海洋生产总值(GOP)达2097.14亿元,占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的18.59%,为广东省海洋经济强省建设做出重大贡献。
2.产业结构随着广州市海洋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海洋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从2010年的1∶38∶61调整为2013年的0.5∶24.2∶75.3,海洋第三产业占绝对优势,海洋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已达到较高水平。
(二)产业发展情况
广州市海洋产业发展整体水平较好,整体实力位居全国前列。产业类型涵盖了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化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滨海旅游业以及海洋生物医药业等,在各个产业领域中又形成了一批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重点企业,例如,广州水产集团有限公司、广州港股份有限公司、广船国际以及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等。结合相关模型分析得知,目前广州市海洋主导产业以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为主,对广州市的国民社会经济带动作用较大。海洋化工业、海洋船舶工业以及海洋交通运输业为广州市的优势产业,较珠三角其他沿海城市有较大的发展优势。
二、存在问题
(一)海洋产业结构需改进
目前广州市海洋产业结构中海洋第三产业占绝对优势比例,但产业仅局限于滨海旅游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缺乏现代涉海服务、生态环保产业等涉海新兴产业,产业多样性较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海洋第三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另外,海洋经济亮点不多,缺乏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海洋企业和产业。
(二)海洋开发和管理能力需提高
目前广州部份海域海岸带资源过度利用与开发不足并存,海洋资源使用集约节约化程度不高。另外,在海洋资源配置,海洋管理动态监视监测,海洋生态环境监视监测等方面的工作也不充足。
(三)海洋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待加强
广州市海洋科研力量雄厚,但政府对科研机构管理过于分散,科研机构之间缺乏合作,未形成区域合力,影响了城市海洋科技资源的整合。同时,缺乏科研成果转化和孵化平台,导致海洋高技术产业在海洋经济中的比重较低,科教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弱于深圳等城市。另外,涉海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也相对较弱,产品竞争力不强,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形成缓慢。
三、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必要性分析
(一)经济竞争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提出吸引了国内绝大多数省份及国际众多沿海国家的参与,各地方摩拳擦掌,纷纷以各种不同形式提出各种口号、战略,争做海上丝绸之路“排头兵”“枢纽”“桥头堡”,竞争异常激烈,广州海洋经济发展将面临国内和国际竞争的双重威胁。
(二)科技竞逐
现代海洋经济对海洋高新技术高度依赖,抢占海洋科技“制高点”已经成为世界海洋强国争夺海洋权益的主要特征。国内山东、天津等地,国外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纷纷投入巨额资金开展科技研发,抢占海洋科技和海洋经济的“制高点”。因此,“科技竞逐”将是广州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三)地位追赶
根据2013年城市经济发展数据分析,在工业地位上,天津工业总产值仅次于上海,已名列全国第二,广州工业发展相对天津已有一定劣势;在金融业地位上,2013年,北京、上海、深圳是全国仅有的三个金融业增加值超过2000亿元的城市,相较于京、沪、深、津四市,广州金融业很大程度上更接近于普通省会城市的水平;在科技创新上,2012年全国主要城市获得发明专利授权的数量,前五位分别为北京、深圳、上海、杭州和南京,广州只位列第六;在科技成果转化上,相较于深圳,广州产业结构中高新技术占比偏低,科教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远弱于深圳;在对外经济联系上,2013年广州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仅为1188亿美元,远低于北京、上海、深圳和天津。由此可见,广州作为全国一线城市的地位将面临被深圳、天津等后来者追赶的危机。鉴于海洋经济对广州市国民经济巨大的拉动作用,面对区域间、国际间日益激烈的竞争,广州市应该加大海洋经济的发展力度,使其在激烈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中抢占有利位置。
四、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可行性分析
(一)发展潜力
首先,广州市一直以来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和对外贸易海岸,拥有悠久的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历史;其次,地处“日韩—东南亚—大洋洲”这一亚太经济走廊的中心位置,濒临南海,面向国际,对外商贸区位优势明显;再次,具备发展海洋经济的多种资源,海洋文化特色鲜明;第四,城市产业基础稳健,海洋发展政策扶持力度大。因此,广州蕴藏着发展海洋经济的巨大潜力。
(二)发展机遇
广州市2015年,被认为是“海洋丝绸之路路线图”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与行动》)政策文件。广州市在《愿景与行动》中被提及三次,分别涉及开放合作区、沿海城市港口和国际枢纽机场。可以看出,广州参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主要平台是自贸区、港口和空港,南沙自贸区、广州港和白云空港将在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大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望成长为国际性的战略功能平台。“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全面提升广州对外经济发展的水平,给广州带来极大的机遇。
五、对策建议
(一)调整优化海洋产业结构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赋予了广州建设国际性自贸区、港口和空港的历史使命,使广州成长为国际性的战略功能平台。因此,广州可借助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所赋予的政策优势,大力推进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在继续发挥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推进海洋第三产业发展的多样化,重点推进临海国际保税物流、国际邮轮旅游、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以及海洋现代服务业等高端产业的发展,形成具有相当规模和发展前景的海洋特色产业群。
(二)合理配置和利用海洋资源
强化规划对海洋资源利用的指导作用。编制并利用海洋规划指导海洋开发和保护活动,促进海域海岛资源的合理利用,保障海域海岛的生态环境;建立海洋资源收储和配置制度,储备闲置、空闲和低效利用的海域、海岛资源,建立海域海岛市场化交易制度,实现海洋资源的合理高效配置和集约节约利用。
(三)科技引领与金融支持
加强科技引领,开展海洋科学战略性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加大金融支持,提高广州市的科技创新驱动力;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和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推进新成果的形成;实施人才兴海战略,壮大本土的海洋人才队伍,实现人才兴海的目标。
(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开展海洋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推进集中集约用海;建立海洋保护跨区域合作机制,开展海洋保护、修复、监测和管控等方面的跨区域合作;健全海洋生态损害赔偿机制,收取海洋生态损害赔偿和损失补偿。
(五)升级腹地空间
在当前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时代背景下,广州与国际地区、城市在海洋领域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广州可依托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平台以及广州南沙自由贸易港的政策优势,重点拓展与邻近的东盟经贸合作组织的经贸合作,积极开拓南亚、西亚和非洲东海岸等印度洋沿岸地区新兴市场,促进贸易往来,打造贸易合作基地,以进一步升级广州市的经济腹地空间。
(六)协调区域间海洋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