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服务业的概念

服务业的概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服务业的概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服务业的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电子商务 ;服务业;信息技术;综述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8. 073

[中图分类号] F72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8- 0121- 01

2011年起,我国电子商务服务业呈现出井喷发展势头,产业中的服务模式与服务产品呈现雨后春笋、百花齐放的爆发态势,形成了以电子商务交易服务为核心,以支付、物流和信用等电子商务支撑服务为基础,大量电子商务衍生服务共存的服务体系。

1 国外电子商务服务业发展

在电子商务服务业出现之前,西方学者就开始了服务业的研究和界定,这为电子商务服务业的研究奠定了基础。20世纪60年代最早出现了对现代服务业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的系统研究。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H. Greenfield率先提出了生产业的概念,即Producer Services,同时也被称为生产者服务业。当时对于生产业服务范围的界定是,只向生产者提供相关服务,而不对最终消费者提供服务产品。

20世纪70年代,随着电子商务的出现,电子商务服务开始在美国发展起来,电子商务服务经历了因特网服务提供商(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因特网内容服务商(ICP,Internet Content Provider)和应用服务提供商(ASP,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几个阶段的发展,并出现了比较成熟的因特网虚拟主机服务(Internet Web hosting),逐渐演变为今天的面向电子商务应用的电子商务服务(E-commerce service)。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首次正式提出电子商务(E-Business或E-Commerce)的概念,随后电子商务服务的概念逐渐清晰起来,电子商务服务是利用以Internet网等网络形式将消费者、销售商、供应商和企业联系在一起的一种全社会的“网络计算环境”,并实现全社会的信息资源充分利用。

电子商务最早出现在美国,因此美国的电子商务的应用规模和成熟度要远远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美国的全球商业网站数量占到90%,互联网相关产业收入超过5 000亿美元,电子商务经历了B2C、C2C时代,并在信息技术的强大支撑下,与实体经济实现了深度整合和容易,特别是近年来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促使电子商务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也在不断创新,由以往的基于系统集成开发、电子商务运营策划、网页内容管理和物流配送等基础性电子商务服务模式,进化到电子商务服务的综合智能化模式。

2 国内电子商务服务业的研究现状

我国电子商务服务业的发展起步较晚,但是以阿里巴巴集团为首的互联网企业对于电子商务服务的应用和实践目前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在电子商务服务业创新方面走出了中国特色的电子商务道路。2012年2月,IDC(互联网数据中心)《加速信息社会进程――电子商务和阿里巴巴商业生态的社会经济影响》,进一步细化电子商务服务业类型,将电子商务服务业定义为“伴随电子商务的发展、基于信息技术而衍生出的为电子商务活动提供服务的各行业的集合。它涉及机构、组织或个人的商务、工作和生活的各个环节、层面和范围。具体到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它提供全面、强大的电子商务应用支持服务,包括网络、硬件和软件等技术支持,也包括营销推广、应用集成、信用、支付、物流和咨询等全方位的商务服务。就面向企业的电子商务服务业来看,按行业范围划分,分为综合性电子商务服务和行业性电子商务服务;按交易环节划分,分为全程交易服务和专项交易服务;按服务对象划分,分为面向生产者的电子商务服务和面向消费者的电子商务服务;按功能的不同,分为电子商务交易服务、电子商务业务流程外包服务和电子商务信息技术外包服务。”

国内学者对于电子商务服务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电子商务服务业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电子商务服务业的产业集群问题,电子商务服务模式以及电子商务产业链的发展和优化问题等方面进行的研究和探讨。其中,对于电子商务服务的概念和内涵的研究,阿里巴巴集团高级研究员梁春晓(2006)给出了清晰的阐释,梁春晓将电子商务服务区分为电子商务服务和电子商务应用,提出电子商务服务业和电子商务服务业体系的概念,将一切提供电子商务应用服务的企业都划归为电子商务服务业的范围内。

3 吉林省电子商务服务业发展

吉林省作为中国的内陆省份,在经济发展和新技术应用方面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但是吉林省近年来在政策扶持和软环境建设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在电子商务服务业发展方面卓见成效。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以“加快生产业现代化进程”为主要任务,完善电子商务政策法规,营造良好的电子商务发展环境。鼓励行业龙头企业或第三方电子商务企业,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汽车交易平台、换热器交易平台、农产品交易平台、石化交易平台、生物医药交易平台等大宗物品交易平台,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商务协同。同时继续推进长吉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预计到2015年,培育20户电子商务应用示范企业,实现电子商务年交易额1 000亿元。

主要参考文献

服务业的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科技服务业内涵外延

内容摘要: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从服务对象和服务手段两个层面对科技服务业的内涵及其外延作了清晰的界定。科技服务业是近年来新兴的服务业,然而学界对其内涵和外延一直存有争议。

科技服务业起源于西方,在国外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我国科技服务业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还是一个年轻的产业。随着各国对科学技术的日益重视,以提供智力服务为主要特征的科技服务业发展迅速且日趋活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科技服务业在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但是对于科技服务业的研究却相对滞后,尤其是对于科技服务业的内涵和外延,学术界迄今为止还没有比较一致的看法,在研究和管理中造成一定的混乱。

科技服务业概念界定的意义

科技服务业内涵和外延的明确对于科技服务业的发展、促进科技进步和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首先,有利于各级政府制定有针对性的科技服务业扶持政策。在制定扶持政策前必须明确科技服务业应包括哪些行业和机构。其次,有利于行业的管理。有了明确的内涵和外延,在进行行业管理和统计工作时,可以避免错、漏和重复,才能避免出现把气象局、图书馆、书法协会等单位也统计进来的错误。最后,有利于科技服务业发展规律的研究。在科技服务业的产业特征、发展规律、集聚模式以及对其他产业和科技进步的推动研究等方面都要求对科技服务业的明确界定。

科技服务业界定相关研究状况

目前还没有对科技服务业内涵和外延比较公认一致的看法。我国在1992年由原国家科委颁布了《关于加速发展科技咨询、科技信息和技术服务业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将科技服务业定义为“科技咨询、科技信息和技术服务业的统称”,科技服务业的概念开始被大家所认识和接受。但此概念过于笼统,并没有对其内涵做出界定,只是给出了科技服务业所包含的行业,而且也不完全,如研发试验、技术转移服务等行业没有包含在内。

目前国内学者对科技服务业的定义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以杭燕(2006)、王亮(2007)等为代表的“目的论”。他们认为“科技服务业是为促进科技进步和提升科技管理水平提供各种服务的所有组织或机构的总和”。把促进科技进步和提升科技管理水平作为科技服务业的目的,这里的“科技”是“服务”的对象。这种观点实际上认为科技服务业就是为科技活动提供服务的行业,忽视了利用科技手段提供服务的机构或组织,如提供测试服务、数据处理等服务的机构。第二类是以王晶(2006)、陈先荣(2005)等为代表的“手段论”,他们认为“科技服务业是以技术和知识向社会提供服务的产业,其服务手段是技术和知识,服务对象是社会各行业”。这里的“科技”是“服务”的定语,也就是科技型服务业,类似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这种观点片面强调科技作为提供服务的手段的特征,忽视了科技服务业促进科技进步和提升科技管理水平的目的。这就把一些提供科技咨询、科技信息服务的科技中介机构排除在外,因为许多科技中介机构仅仅起到的是连接科技生产者和需求者桥梁的作用,并不总是需要较高的技术和非常专业的知识。这两种观点只是阐述了科技服务业的某一方面的特征,都不全面。

在界定科技服务业外延时,学术界对于科技服务业行业的分类有多种,有分二类、三类的,有分四类、五类的。例如杨集政(2003)把科技服务业分为三类:一是直接参与服务对象技术创新过程的机构,如孵化器、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等;二是利用技术、管理等知识为技术创新主体提供咨询服务的机构,如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等;三是为科技资源有效流动提供了中介科技服务的机构,如专利事务所、技术市场等。王晶(2006)从在服务内容上的差异性将科技服务业划分为科技信息、科技设施、科技贸易、科技金融和企业孵化器五个子系统。不管如何分类,其内容都不完全。

科技服务业内涵和外延的界定

(一)对“科技”和“服务业”的理解

“科技”当然指科学与技术,问题是在科技服务业中如何体现“科技”的含义。是指科技部门、科技服务手段,还是科技水平?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科技服务业的主要业务范围。根据《意见》中对科技服务业的意义和定义描述,科技服务业主要是为了促进科技进步和提高国家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对象主要是科技研发机构、科技需求和使用单位,服务的手段主要是利用科技和知识。因此“科技”的含义既要体现科技服务对象的科技特征,也要体现利用“科技”的手段。

服务业传统的非实物性、非生产性、不可储存性、不可贸易性、即时性等特性得到了较为一致的认可。陶纪明(2007)在综合了贝尔、界屋太一和马德里克以及周振华等人对服务的理解基础上,提出了“服务满足的是消费者的个性化的需求”的观点,并把“个性化”作为区分商品和服务的主要标准。提供个性化需求的就是服务,提供标准化需求的就是商品。

在确定服务业的范畴时还应注意统计对象的独立性,不能简单地根据单位性质来确定统计的范畴。比如制造业企业的研发部门,如果不进行独立核算,无论其规模多大都应该归入制造业范畴;而一旦独立核算,则应该归为服务业。同样,研发单位的制造生产部门,如不独立核算,无论其产值、规模多大,应该计入科技服务业;独立核算,就不能把它列入科技服务业范畴。

(二)科技服务业的内涵

综上所述,科技服务业的定义既要体现服务对象的科技性,也要体现服务手段的科技性。因此科技服务业可以定义为:是指一个区域内,为促进科技进步和提升科技管理水平,运用现代科学知识、现代技术手段和分析方法,为科学技术的产生、传播和应用提供智力服务并独立核算的所有组织或机构的总和。

对这个定义内涵的理解包括:科技服务业的统计对象应限定在一个区域内,如国家,省(直辖市),市,县(市、区)等,在讨论科技服务业时不能脱离区域的范围;科技服务业的服务宗旨是促进区域内科技进步和科技管理水平的提升;科技服务业的服务对象为科学技术的产生、传播和应用部门;科技服务业的服务手段是利用现代科学知识、现代技术手段和分析方法,这是对服务主体科技水平的要求,避免把为科研部门提供快餐、卫生服务的行业列入科技服务业;对提供科技服务的部门或机构的要求是独立核算,并不强调是否具有法人资格,把独立核算的非独立法人机构也作为明确的统计对象。

(三)科技服务业的外延

依据以上科技服务业定义的内涵,同时参照《江苏省科技服务业调查细则》的行业分类方法,文章认为科技服务业应该包括三大类:

第一类是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指为了增加知识,以运用这些知识创造新的运用所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活动,即为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运动规律,获得新发现、新理论和新知识,探索科学发展的应用途径和方法,以及改进生产工艺和技术所进行的理论研究和试验活动。研究与试验发展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具体包括:自然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工程和技术研究与试验发展、农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医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等。

第二类是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具体又分为三类:科技推广服务,包括:为解决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产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能投入生产或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进行的系统性活动;各种技术开发(非研制)、咨询、交流、推广单位;以推广技术为主的技(科)、工、贸联合公司;政府及有关部门组织的农业和社会公益等技术的推广、扩散和转移活动;专业产品、工艺设计活动。科技中介服务,包括:科技信息和文献服务;科技咨询服务机构;科技项目招标、评估和签证机构;生产力促进中心、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技术市场管理;其他科技中介服务;专利;科技风险。其他科技服务,指除技术推广、科技中介以外的其他科技服务,包括科普活动及科普展览。

第三类是专业技术服务,包括:技术检测服务,包括动植物检疫,产品(质量、性能、技术参数等)检测;工程管理服务,是指与建筑工程有关的工程筹建、计划、造价、资金、预算、场地、招标、咨询、监理等服务活动;设计服务,包括:产品设计、模型设计、包装设计、电脑动画设计等;数据处理服务,指为用户提供数据的录入、加工、存贮等方面的服务,以及使用用户指定的软件加工数据,并将结果返回给用户的活动,包括:为客户提供数据录入、处理、加工等服务的各类计算中心、公司的活动。

(四)科技服务业的基本特征

知识智力密集性。科技服务业属于典型的知识型服务业,它主要靠从业人员的智力获取收益。因此,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第一资本是人力资本,第一资源是人力资源,第一要素是知识要素。

效益的高外部性。科技服务业不仅成为现代服务业的新业态,具有独立的产业特性,为社会创造经济财富(一般发达国家科技服务业约占其GDP的3%-5%或更高);而且科技服务业是典型的外部性较高的产业。一般认为,科技服务每创造一个单位的收益,能为服务对象带来5个单位以上的收益增加(或经营成本与交易成本的降低)。

高度的交互性。在大部分科技服务业中,很难把“产品”生产者和“产品”消费者区分开来。科技服务业的生产一般要求生产者和消费者(这一现象被称为合作生产)进行高层次的合作以完成项目。在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下,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默会信息的交流可以帮助解释可编码的信息。即便有些服务有着一定的载体如书面文档的形式(委托人要求的合约和准确说明),仍有必要进行大量的个人交流,如对这些标准化和编码化的信息进行解释的知识。

科技服务业与其他相似概念辨析

(一)科技服务业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

目前尚没有较统一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定义,相对来说,Miles(1995)等的观点被引用较多,他认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Knowledge-IntensiveBusinessService,KIBS)是指那些显著依赖于专门领域的专业性知识,向用户和社会提供以知识为基础的中间产品和服务的私营公司或组织。这个概念强调提供服务的手段是利用专业性知识,而服务对象可以是用户和社会。科技服务业不仅要求服务的手段是科学技术,还要求服务的对象与科技有关,这就把许多与科技无关的用户排除在外。从这个含义上理解,知识密集型的服务对象要比科技服务业范围广。

(二)科技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生产业)

国外的现代服务业主要指为生产者服务的现代生产业。现代服务业的本质是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而其核心则是发展技术、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现代生产业。在这里把现代服务业等同于生产业。科技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行业范围有许多重叠的部分,比如为生产部门提供技术推广、技术咨询、技术孵化等科技服务活动,主要区别是现代服务业主要的服务对象是生产部门,而科技服务业服务的对象除了生产部门,还有研发部门以及利用和需求科技的其他组织机构。

参考文献:

1.曹丽燕.发达国家建设科技服务体系的经验[J].科技管理研究,2007(4)

2.杭燕.苏州市现代服务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6(10)

3.王晶.南京科技服务业发展问题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3)

4.杨集政.我国科技服务产业发展对策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4)

5.王晶,谭清美等.科技服务业系统功能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6)

服务业的概念范文第3篇

体育服务业管理体系经济

体育服务业是体育产业的主体,也是服务业的一部分,它包括主要以体育场馆为活动地点的体育健身娱乐业、体育竞赛表演业和体育培训业。体育服务业的发展对带动体育产业中其它领域的发展有直接的拉动作用,其发展的水平及程度业已成为是体育产业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

由于我国体育产业起步较晚,体育市场尚不够成熟,不够规范,体育服务业还不发达,尚未充分意识到科学规范的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对该产业发展的深远意义,仍沿用着原始的经验性管理的思想和方法,没有运用国际规范的标准来进行管理。因此,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体育服务业质量管理体系势在必行。

1服务、产品、服务产品、体育服务产品、体育服务业概念和内涵

1.1服务

我们研究服务企业的质量管理问题,就要首先明确服务的概念和内涵,以树立起正确的服务观念,更好地为顾客服务。

目前世界各国有关服务概念的界定有几十种,2000版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中,把产品分为四种类别即服务、软件、硬件、流程性材料,服务是其中之一。对服务的界定如下:“服务通常是无形的,并且是在供方和顾客接触面上至少需要完成一项活动的结果。”这个定义是从产品的角度提出的,说明服力是产品的一种,明确了产品与服务的关系。

1.2服务、产品、服务产品三者之间的关系

“服务”、“产品”、“服务产品”的含义,尽管在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标准中、在服务营销中是有区别的,但在很多领域,很多时候者在互换使用。实际上,产品(Product)是一个大的概念,可分为无形产品和有形产品(Goods)两部分,服务是无形产品。

美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柯特勒(Phillip Kotler)区分了从纯商品变化到纯服务的4种分类:纯有形商品、附带服务的有形商品、附带少部分服务的主要服务和服务、纯服务。

由以上可以看出,服务与有形产品处于交融在一起的状态,服务大多数情况下是要依托有形产品的,而有形产品中也包含有服务的成分,现实中纯粹的服务和纯粹的有形产品是没有的。我们用“服务产品”一词即可用来表达服务与产品之间的关系,可见服务产品中既有有形的要素,又有无形的要素;在服务产品交换的过程中,只有部分要素改变所有权,而另一部分只改变使用权。

1.3体育服务产品

体育服务产品是指体育服务驵织依托体育场馆、体育服务设施、服务方式、服务手段、服务环境等物质条件向顾客所提供的无形产品及无形产品交付过程的结果。体育服务产品的提供可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在顾客提供的无形产品(如提供体育比赛、体育表演)上所完成的活动;无形产品的交付(如提供健身指导、培训、开具运动处方等知识传授方面的信息提供);为顾客创造氛围(如提供外部环境良好的体育场馆、体育场馆内部设施摆放合理、适当手段烘托赛场气氛等)。

1.4体育服务业

体育服务业是体育产业的一部分,也是服务业的一部分。作为体育服务业主体的体育健身娱乐业、体育培训业、体育竞赛表演业,他们都具有的一个共同特点:都是在体育场馆向顾客提供体育服务产品。健身娱乐活动、体育培训的参与者和观看竞赛表演的观众是体育服务组织最大的顾客群体,根据2000版ISO9000族标准的质量管理精神,本着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原则,而且为合乎各国体育产业统计的惯例,以便于横向比较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水平,我们认为体育服务产品是体育服务组织依托体育场馆、体育服务设施、服务方式、服务手段、服务环境等物质条件向顾客所提供的无形产品及无形产品交会过程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体育服务业是以体育场馆为依托,以体育自身的价值和本质功能为资源,以提供体育服务产品为主的各类服务部门的集合。

2产品要求与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关系

2.1产品要求

产品要求是针对具体产品在性能、安全性、可靠性和环境适应性等方面的要求,各种产品分别有具体的质量标准;对产品的要求来源于顾客、或者在技术规范、产品标准、过程标准或规范、合同协议及法律、法规中规定;对产品质量的评定依据可以是国家标准,也可以是企业标准,还可以是通过社会监督;对产品质量的评价可以是行业协会颁发的名牌标志、奖章、证书,也可以是企业出具的产品合格证书、质量等级证书,还可以是顾客的感觉和口碑。

2.2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不同于对产品的要求,这种要求是通用的,它适用于各行业或经济部门,提供各种类别产品(包括硬件、软件、服务、流程性材料)、各种规模(大型、中型、小型)的组织;质量管理体系是针对组织在质量管理方面的管理体系要求,它涉及企业从采购、生产、到流通过全过程;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效果的评价是必须通过第三方的承认,即通过国家质量管理协会承认并注册的专门的认证机构评定。

2.3产品要求与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关系

对任何一个组织来说,产品要求与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缺一不可,不能相互替代。虽然,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对产品没有提出任何具体的要求的,但组织是按照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7.2.1(与产品有关的要求)来确定对产品的要求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是对产品要求的补充,一个运作良好的质量管理体系能确保组织持续生产出符合产品要求的合格产品。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分析、计划、执行和控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A.佩恩著.郑薇译.服务营销.中信出版社,西蒙与舒斯特国际出版社,1998.8.

[3]郭国庆.市场营销学通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401.

[4]全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让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及中国质量体系认让机构国家认可委员会秘书处.2000版质量管理体系国家标准理解与实施.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

[5]杨志坚.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体系认识认识指南.国防工业出版社,2001.

服务业的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制造业;产业链;产业互动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2012)07-0095-04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呈现出从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体趋势,产业发展则呈现出产业结构服务化、产业活动服务化和产业组织服务化的新趋势。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两者进入了一个高度相关、双向互动的阶段。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属于产业融合。产业融合是指由于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发生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的技术融合,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的特征和市场需求,使得各产业的企业之间竞争合作关系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产业界限的模糊化甚至重划产业界限。因此,实现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互动,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理论

现代服务业是指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产生,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既包括新兴服务业,也包括对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其本质是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和环境污染少的特点。

许多文献是从制造业服务化的角度去研究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最早的“服务化”的概念是Rada和Vandemewe在1988年提出的。他们指出,企业服务化的过程将会经历三个阶段:产品或服务、产品+服务、产品+服务+支持+知识+自我服务。何哲等人则是从概念、形式、组织形态和属性四个层次对其进行了定义,并提出了服务型制造。0陆小成从知识链构建的角度出发,不仅指出制造业服务化是基于生产的知识化,同时通过构建知识链模型,提出了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机制。0另外,在20世纪90年代末,北欧出现了关于“产品服务系统”的概述,Baines等人在概述的基础上,阐述了其内涵,并指出这一概述是通过服务化的概念延伸而来的服务产品化,是服务化的特殊形式,从另一个视觉解释和延伸了制造业服务化的概念。

关于制造与服务的互动关系,还有一些文献是从产业链或价值链的角度进行研究的。Spring指出,企业和用户的关系是基于混合了产品和服务要素的复杂组合导向,同时也指出了产业结构出现重组是由于制造和服务的融合。刘鹏和刘宇翔则是从企业价值链的分解和整合来阐述制造和服务的融合过程,指出这一过程是通过价值链的价值转移来实现的。

二、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产业互动

(一)制造业和服务业基于产业链的互动

产业链是指在经济活动中,从事某一产业经济活动的企业之间由于分工角色不同,在上中下游企业之间形成经济、技术关联,产业中产业结点的变动会影响整个链条的变化。产业链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的概念。从表面上看,产业链是由一个或多个相互链接的产业构成的链条,本质上是由一种或多种顾客价值所构成的价值链,也是一种或多种知识分工相互链接所构成的知识链。微笑曲线理论。揭示了这一互动,如图-1所示。

从微笑曲线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出,研发、制造、营销和市场等产业活动组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产业链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产业发展,在企业内部体现为各职能部门的有机配合。在产业链中,附加值更多地体现在两端,包括研发设计、知识与服务和广告与营销等。产业链两端的附加值越来越丰厚,而处于中间的制造环节附加值逐步走低。微笑曲线理论很务实地指出了产业升级的策略方向,即产业只有不断往附加价值高的区块移动才能持续发展,而位于产业链两端的正是现代服务业。在现代服务业产出结构中,上升幅度最大的是生产者服务业。生产者服务是为进一步生产经营提供中间投入的服务,包括金融、培训等与资源分配及利用效率相关的服务,研发、设计和技术服务等与产品流程设计创新相关的服务,信息咨询、财务和法律服务等与生产组织、管理相关的服务,质量控制、运转维持等与生产运行过程相关的服务,运输、物流、广告、营销等与产品推广与营销相关的服务等。这些服务活动同样是生产过程的一部分,不是独立的、与物质产品无关的经济活动。

随着经济活动对知识、技术和信息等生产要素的依赖逐渐加强以及交通、通讯的发展,产业链在各环节实现了地域上的分离。这一分离遵循着比较优势的原则,即产业活动在其所依赖的要素丰富的地区布局,如总部管理在人才、信息等资源密集的地区,研发在科技资源丰富的地区,营销在客户资源丰富的地区,制造则在土地、劳动等要素成本较低的地区。相同类型的产业活动聚集形成了产业。研发产业代表了知识密集的高级生产业,制造业依托这些发展程度更高的相关服务业,提高了科技水平和知识含量,获得了更高的生产力。制造业和服务业基于产业链关联的互动,由企业的产业布局所推动,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的竞争优势,这突出表现在:在经济全球化中,跨国公司在世界不同地区进行制造、研发、营销等的布局,经济势力进一步增强。这一互动,也为各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中心城市服务业与周边制造业基地的互动,城市中心区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都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基于“微笑曲线”的互动发展要求更注重制造业中的服务投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产业服务化理论”,认为制造业将变得“服务密集”,即工业产品的生产会融入越来越多的服务作为中间投入因素,这实际上就是通常所说的生产的“软化”。服务作为一种软性生产资料正越来越多地进入生产领域,使得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制造业自身的升级要求大量的现代服务投入,从而为现代服务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拉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而现代服务业则通过中间服务投入推动传统制造业发展成为先进制造业,从而促进了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

(二)结论

通过对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互动分析,可以看出,现代服务业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制造业为服务对象的,而制造业整体水平和产品品质的提升,依赖于服务的附加和服务业的整合。制造业是基础、是根基,现代服务业是对传统制造业的改造,是制造业的升级。

1.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在空间上的协同效应,促进了制造业集聚格局的形成和集群式发展,进而推进制造业产业链升级。刘志彪(2006)指出,作为制造业的中间投入品,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在地理位置上具有协同效应,即它们在空间上相互接近。同时,现代服务业在特定区域的集中和集聚,降低了制造业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优化了企业的外部环境,从而吸引了制造业企业的集中和集聚,另外,这种集聚经济具有很强的空间外部性、市场潜能效应和技术外部性,这也为制造业的产业链升级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2.现代服务业以专业化的分工在产业关联上与制造业形成良性互动,有利于制造业产业升级。现代服务业源于服务环节从制造环节上逐步分离,二者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具有高度的产业关联性。一方面,制造业的发展会引起现代服务需求的增长,需求增长又会通过规模经济性的提高而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市场化和专业化发展;另一方面,现代服务业通过专业化分工的深化与泛化,促进制造业生产与运营效率的提高、产出附加值的增加以及竞争力的提升。

为此,我们需要把这些行业中的主导行业做好,把基础打好,然后将制造业中可以向现代服务业转换的,通过中间环节。向具有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现代服务业转变。中间环节的转变过程是通过共生性、内生性和互补性的融合模式来实现的,主要表现在:通过制造业和服务业在生产链上相互配合,满足客户的要求;通过延长产业链,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产业的辐射功能,扩宽领域;通过技术、资源、业务、管理和市场等的互补,提供给客户互补性的产品,从而实现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互动。同时,在实现现代服务业的过程中,要注重发挥主行业的带动作用,实现产业间的互动,在高端产品中,要注重发挥特色,依靠技术,进行产品、服务和理念的创新,发展集群产业,从而快速实现现代化服务业。

三、可供辽宁借鉴的经验

(一)辽宁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现代服务业包含的范围太广,下面仅从交通运输与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这五个方面来分析辽宁省的现代服务业的现状。

由图一2可以看出,辽宁省的现代服务业中发展最快的是批发和零售行业,而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行业——房地产行业,尽管发展很快,但在服务业中的比重不到10%,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高,带动作用不强。另外,还可以看出金融业的发展和房地产的发展相似,由此可见,金融业的贡献度也很小。总之,辽宁省基本是以传统的商品零售业、餐饮、洗浴和娱乐等行业为主,构成服务业的大部分,而一些成长业,如房地产、咨询、设计、信息和广告等发展缓慢,带动作用不强。总之,劳动密集型行业多,知识密集型行业少,为生产企业配套的高端服务业则更少。另外,辽宁省制造业的发展和繁荣仍处于依靠廉价劳动力、资本投入、资源投入的传统模式,资源依赖性高,智力密集度低,对服务业需求少;另一方面,辽宁服务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并受到相关政策、基础设施和人才等因素束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由此可见,辽宁省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对制造业的服务、带动作用不强,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互动性不强。

(二)建议

1.微笑曲线理论表明,在制造业的基层,要打好基础。因此,沈阳在发展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时,要注重基础。在机械、电子行业采取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紧密结合。在由开发、生产、销售及支付等活动构成的制造企业生产价值链上,制造业与服务业只有通过密切配合,才能实现产品和服务的捆绑销售。如产品的开发和设计由产品和生产集成商完成,制造和维修等业务则是外包给相关的企业;另外,通过延长产业链条,从而使制造业的实物产品衍生出新的基于“用户导向”的生产需求,通过这些需求使生产业领域不断拓展并向制造业渗透。在二者不断融合的过程中,生产业为了提高其外包和服务能力,也会通过细化的分工,进行专业化和集群式发展。企业既提供给客户一定需求的实物产品,也提供给客户一定需求的生产,然后将二者结合出售,这样会产生更多的价值和效用。生产通过其不可替代、品牌或者交易费用低等方面的优势来促进产品的销售,实物产品通过其品牌和渠道方面等优势来增加生产的需求,使生产和制造业在价值链上寻找新的结合点,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制造业和生产业领域。

服务业的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服务业;品牌化

一、服务概念

服务是企业在销售过程中,以劳务的形式对消费者提供有价的行为使消费者得到利益或满足。对一件商品到服务分为四种情况:

1. 纯粹实体产品;2. 实体产品带有服务;3. 主要服务带少量产品;4. 纯粹服务。

随着人类需求日益复杂,服务业发展也越受重视,消费者选购商品时,不再只看重商品质量本身同时也顾虑了整体服务带来的消费享受,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为了获得更好的服务质量,愿意提高价钱购买高服务质量的产品或服务。

企业角度看服务概念,买方已将服务与产品视为一体,因此企业在提供商品过程也将服务包装进去,这也让无论哪个行业都与服务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区别只在于服务的成分多寡,无论是以服务作为核心商品抑或是将服务作为附加产品,都在营销过程中越来越被重视,而商品的价格有底线所以价格的竞争力受限,而服务俨然成为竞争重要的关键因素之一,而单纯提供服务的行业更是如此。

二、品牌

建构一个好的品牌包括品牌态度、品牌联想、品牌个性及品牌形象。美国营销协会将品牌定义为:可用来确认销售者所提供的服务和产品,并把这些服务和产品与竞争对手区别开来的名称、术语、符号、象征或设计,这些要素的组合就是品牌。这代表品牌名称可能是和产品毫无关联的普通要素,但却可将其产品与服务联想在一起。打造品牌有两个目的;第一,品牌可用来作为产生差异的重要工具、第二,品牌代表了价值承诺。以消费者角度来看,品牌在消费者决定购买决策前能了解产品及服务的快捷方式,这可能来自于对品牌的联想及认知,因此在购买商品时,即使商品差异性可能存在,但消费者却不愿意花时间去做比较而选择较为认识的品牌做为购买决策。也有些学者认为品牌与顾客感知和购买方式是密切相关的(杜m、朱桂、王萍, 2010)。也正因如此,商场习惯把品牌分为三个层次:本质、利益和特征。品牌的本质是简单又单一的价值,消费容易且非常重视这点,他是品牌个性的特征让品牌与众不同。当品牌符合消费者需求时会产生利益,最后是品牌特征,直观的、有形的特征,如颜色、形状及花纹。

服务业品牌化的关系,从文献整理中发现服务质量对于品牌关系的影响效果是最强的。因此纯粹以提供服务为主的行业应该具有十分高的品牌效应,但反观现今生活周遭服务业品牌却乏善可陈,因此有研究针对服务业品牌整理出服务业品牌关系形成的逻辑,研究整理成图如下:

图1服务业品牌关系形成

服务业透过有形或无形的服务过程中,建立消费者对品牌的印象及概念,过程让消费者有了价值体验、情感体验、思考体验及行动体验,让消费者有了主观的感受,消费者也在得到服务的过程中得到有形性、反应性、可靠性、保证性、关怀性等形成客观感受,逐步对品牌形成印象,各种对于品牌主观及客观的感受形成品牌印象、品牌个性、品牌态度及品牌联想。

服务行业是以服务质量作为基础,服务行业在提升自身服务的同时,让消费者经历良好的体验过程,形成对品牌价值的评价,日积月累的形成良好的品牌印象。因此在同样是提供服务为主要业务的企业中,如何让企业的服务业品牌成为最具竞争力的细微差距正是关键。也同是值得让人深思及研究的议题。

服务品牌不再单纯只是一个商标认知,更多的是一个承诺的象征(K日娜, 2005)。服务品牌的产生让消费者能辨别出这个品牌的承诺,并且实际体验后认同这个承诺,赋予了服务品牌的真正价值。因此服务品牌体现有六个具体特征:

1. 服务品牌必须有品牌化的商品。服务品牌离不开商品品牌,优质的商品是优质的服务基础。无论服务是来自人或机器。但有形的产品是存在的,如:参加周杰伦演唱会,得到的娱乐价值和演唱者是分不开的。如果演唱者不是周杰伦而是以其他人代替,这样的替代服务和原来安排的服务就是不相同的。

2. 服务品牌有个性化的服务特色。每个服务业创办人的业务经历、经营理念、服务对象、服务方式及个好都不相同,在服务特色上也会如此的个性鲜明。个性化服务也包含服务时空的个性化,就是在消费者认知的对的时间及对的地点得到准确的服务。服务的方式也会依据个人特色及爱好有所调整,并非机械化的标准流程。

3. 服务品牌以市场化的认同为标准。市场无法接受,消费者不能认同,即使将服务品牌包装得尽善尽美,也无法成就好的服务品牌。市场认同意味着市场占有率,消费者的认同就能扩大市场。因此市场认同是服务业品牌国际化的关键之一,也是服务业品牌能继续生存的重要因素。

4. 服务品牌以情感化经营。服务品牌有别于一般专柜销售,跳脱出面对面的买卖关系,提供的不光是产品。情感化服务要求服务人员必须运用情感因素营销服务产品,因此在消费者消费过程中有更多的情感认同,进一步隐射到品牌个性及品牌形象的建立,也能有效的提高顾客的品牌忠诚度。

5. 服务品牌以知识化技能。面对刚科技商品、高层次消费、高标准服务需求,服务业品牌不光只注重在产品创新研发,对于服务人员开始提供营销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课程,让服务上不光有崭新的产品外,服务人员也不断的充实知识,在提供服务过程中能提供更准确的信息给消费者。

6. 服务品牌有明星般的服务人员为主体。每个服务人员都是企业的形象代言人,他们是第一线接触到顾客的企业门面,因此在服务过程中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对外展示着一个服务企业的服务品牌形象,得体的言行举止及专业的服务态度也不时地在传达企业品牌的特色。

服务业品牌打造有里到外都需要重视,从商品的规划、人员销售、人才训练培养、企业团队精神、管理者决策企业4方向,都不断地影响着品牌的建立,在服务业为主的品牌打造过程中,更是挑战企业打造完美服务态度的极限。

三、结论

服务企业对于品牌的建立,要更为重视,在竞争激烈的服务行业中,建立服务业品牌可从两方面着手进行:

1. 品牌战略

企业对于品牌的战略规划应该完整,成熟的企业对于企业成长都有给予长中短期目标的设定,对于企业的定位也有方向的设定,如此一来才能引领企业一步一步地向前迈进,品牌也同样,企业与品牌是共生共存关系,在打造企业过程中,品牌已逐步在成立,因此品牌的定位、品牌经营、品牌成长及品牌的延伸都是企业在发展中应该要考虑的重点。

2. 品牌资产

包括品牌知名度、品牌认识度、品牌忠诚度、品牌联想等成为资产累积。

这些资产需要时间的累积,但过程须要维护及不断的修正更新,品牌战略小心地呵护品牌资产的成长,如顾客关系建立,保有稳定顾客群外也要发展新的顾客群,品牌的建立在服务业中成立于无形,也会消失于无形。(作者单位:首都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方世敏、周荃、苏斌. (2007). 休闲农业品牌化发展初探.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1, 72-76.

[2]李明生、孙熙. (2002). 论我国服务业品牌经营.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3(3), 1-3.

[3]李雪山、徐戈. (2013). 旅游文化产业品牌设计探讨. 产业观察, 121-122.

[4]杜兰、朱桂龙、王丽萍. (2010). 服务业品牌关系形成肌理研究. STUDY, 76-77.

[5]董军威. (2007). 基于服务业的品牌国际化策略模式探析. MARKETING, 99-101.

[6]刘祥彬. (2013). 服务业品牌化影响因素探析. 商业经济, 32-33.

[7]邓横. (2006). 国外旅游目的地品牌化研究进展. 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 19, 82-102.

服务业的概念范文第6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物流服务;发展现状;对策

一、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业的概念

首先,明确电子商务物流的概念,电子商务物流是指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为了能够实现电子商务工作能够顺利的开展,而提供的一种现代化的电子商务物流服务渠道。具体的来说,就是基于互联网的商业产品进行买卖交易后构成所需要传递物资和服务的配送活动,通过机械的、自动化的程序,对物流信息、物流传递过程进行时时监控,保障电子商务物流能够更加准确、更加迅速。其次,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业是当下科技发展产物中一个全新的服务行业,它凭借着自身的准确性、迅速性,很快的占领了传统的物流市场,并提高了物流运行的工作效率、降低了企业之间的成本,有效的刺激了社会的需求给整个社会提供了便捷。

二、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电子商务物流服务行业仍旧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主要从企业基础问题、物流服务问题、安全监督问题着手,来分析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业的现状,为后文研究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业对策,奠定夯实的基础。

1.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业企业基础问题

首先,由于农村地区服务网点少,远远不同满足人民的购物需求。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不断的普及,人民对社会的了解和对物质的追求也逐步在提高,除了城市地区对网络购物需求之外,农村地区的人民对网络购物的需求也逐渐的增加,但是由于我国电子商务物流服务的网点布局没有普及到镇、乡,这给农村地区人民的购物带来极大的不便。其次,由于信息化的建设水平不高,在配送过程中,各大网点的信息不能及时共享,导致物流配送的效率和物流服务质量不如人意。最后,缺乏专业性的物流人才。专业的物流人才除了要具备基础的物流知识之外,还要熟悉电子商务、网络信息技术、运营管理等各方面的技能,只有掌握多种技能才能够满足电子商务物流服务的发展需求。由于我国的物流人才在教育培养、实践操作、创新创造等方面不够重视,导致我们当下的专业物流人才紧缺,妨碍了电子商务物流正常的运行,影响了我国电子商务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

2.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业物流服务问题

首先,终端电子商务物流服务环节不到位。终端环节既是最后派送到客户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比如派送物流不畅通,快递延误,物品丢失损毁,签收时间难以调节等问题,都制约了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业的发展。如果不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极大程度上影响了网络客户的购物感受,而且不利于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电子商务服务业的发展。其次,是物流配送时间不稳定,由于电子商务企业在各大节庆日举办各种活动,导致网络购物出现的严重的高峰期,而物流服务行业的工作人员并没有增加,这就导致出现了快递爆仓、快递变慢递的事件发生,这不但影响了电子商务企业的声誉,同时也不利于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业的健康成长。最后,物品损毁丢失情况时有发生,物品从商家发货到终端客户收货,期间经过多个环节,比如:打包、分拣登记、上下货、运送等等,只要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物品的损毁和丢失。这不但给终端客户带来了损失,也给电子商品企业和电子物流服务行业带来了负面影响。

3.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业安全监督问题

首先,邮寄物品时检查工作不到位。由于电子商务物流企业对物品的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不够,或者是为了能够节约操作时间来增大业务量的需求考虑,并没有强制要求快递员必须按照规章制度对寄出的物品进行安全检查,所以导致电子商务企业邮寄的物品存在着极大的隐患。其次,是物流服务企业运行缺乏监督管理。我国大部分的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属于民营企业,各大物流服务点没有统一的营业管理、上下班时间,加之员工素质参差不齐,导致物流服务业整体的协调能力也不够,同时也给相关的监督部门造成监督管理上的不便,增加了监督管理工作的难度,相关监督部门不能及时发现物流企业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不但给终端客户带来了不便和损失,同时也阻碍了电子商务企业和电子商务物流业健康成长。

三、发展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业的对策和建议

本文通过对电子商务物流概念和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业的现状进行研究,明确的了解我国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业的存在着诸多问题,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改善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业基础环境、提高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业物流服务质量、加强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业监管力度等对策和建议,为未来我国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业的发展打下基础。

1.改善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业基础环境

首先,扩大农村地区网点的布局范围。一方面,我们可以和各大乡镇地区的运输个体进行合作,鼓励他们加盟电子商务物流企业的服务系统,利用他们自身的各种基础设施,来完成本地区的物流的收发物品活动。另一方面,可以和当地的客运公司进行合作,利用乡镇的客运班车系统的便利条件,将农村地区的网购物品配送到客户手中,实现物流企业和客运公司的双赢局面。其次,积极完善深化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不但要屏弃传统落后的物流技术,而且还要不断的优化、改革、创新现代物流技术和管理系统。使之朝着先进的、现代化的物流技术靠拢。最后,培养专业性的物流人才。一方面,利用传统的学校教育教学来培养物流专业人才,通过教师的传授、学生的自主学习、企业的实践观摩等方法,来培养物流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应大力支持物流企业引进国外具备专业性质的物流人才,学习其专业、先进的物流技g,取长补短,同时也改变我国目前物流人才紧缺的短板,促进我国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业未来更好的发展。

2.提高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业物流服务质量

首先,完善终端配送服务,物流公司可以在各大小区建立标准化的自提点或者与小区便利店进行合作,物流公司的工作人员只需将快件存放在自提点或者便利店,再用短信通知收件人,无需专门等快递员和客户的签字。其次,提高配送的时效保障。物流公司应提前做好预案,当出现物流高峰期时,可采用临时租用场地,招收临时派件员等方法来完成高峰期的快递派送任务。同时每个点配备一名管理人员,时时监督物流工作正常有序的进行,一旦配送过程发生异常,马上能够督促并加以改正的,保证物品能够及时配送至客户手中。最后,保障配送物品的安全。电子商务物流企业应根据物流规章制度对员工进行培训和监督,比如在收发、分拣、转运物品的时应轻拿轻放,按照货品的类型进行分类摆放,防止易碎物品损坏,物流配送过程发生的意外追责到人,不论哪个环节出现问题,皆有该环节员工承担责任。

3.加强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业监管力度

首先,是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政府部门必须监管到位,切实做好产品安全生产的监督检查工作。其次,电子商务物流企业对员工要进行安全检查和考核的培训,必须明确物流运送的法律法规和注意事项,并要积极的配合相关部门督察和执法工作,对电子商务物流服务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排查并加以改正。最后,加大物流企业的运营监管。物流企业总部应加强对下属物流站点的监督管理工作,防止发生物流站点倒闭情况的发生,预防潜在的风险爆发和扩大。

四、结论

综上所述,为了保障更好的发展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业,本文从研究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业的概念着手,基于对企业基础问题、物流服务问题、安全监督问题的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并结合其实际情况,提出了有效的解决办法和对策建议。为促进了我国电子商务服务行业的发展,缩小与国外发达国家物流服务业的差距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莫翠梅.浅析我国电子商务中的物流瓶颈与对策[J].广东科技,2009(16).

[2]师东菊.电子商务下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趋势[J].物流科技,2007(12).

[3]焦志伦,于知含.我国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J].港口经济,2010(08).

服务业的概念范文第7篇

随着世界社会经济不断增长和发展,各国对知识型服务业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传统的服务业受到新技术和新经济发展的挑战,随着服务产业内部结构的分化使得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凭借现代信息和科技手段的发展逐渐崛起和壮大,人们对于知识型服务业的认识和探索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的作用变得更加多样性。现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已经被看成是产业结构中最能实现增值的关键环节,它所占的比重也已经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达程度的标志和象征。

一、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概念及特征

1、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概念界定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简称KIBS)也有人称为知识型服务业或知识服务业,虽然叫法不同,但所指向的内容大致相似。目前国内外的学者和机构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定义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提法,因此对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定义也是有多种说法,这里仅综合几个有代表性的提法:(1)经合组织(OECD)提出KIBS是指那些技术及人力资本投入密度较高,附加值大的服务行业。(2)美国商务部给出的定义为KIBS指提供服务时融入科学、工程、技术等的产业或辅助科学、工程及技术推动的服务行业。(3)我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给出的定义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是运用互联网、电子商务等信息化手段的现代知识服务产业,其产品价值体现在信息服务的输送和知识产权上。(4)学者申静(2006)提出知识型服务业是基于高度专业化知识,以提供高智力附加值的知识或技能密集型产品或服务为主,并在知识的生产和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经营行业,它包含了咨询、金融、保险、建筑管理、物流、法律、会计、营销、广告、培训等专业型知识服务业和以新技术为基础的技术型知识服务业。(5)学者魏江等(2007)的定义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指那些知识密集度高,依靠新兴技术与专业知识,具有较明显的客户互动特征的商业性公司或组织。

2、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特征

一提到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人们肯定会联想到现代服务业与生产者服务业,虽然这三者有一定的联系但并不完全相同。现代服务业是指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部门。生产者服务业指与生产直接相关的服务行业。由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生产者服务业等在定义和范畴上很相似,要更好的理解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就有必要了解这三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现代服务业强调的是服务行业的现代化程度,与传统服务业相对,是个相对动态的概念;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强调的是知识是产业的主导要素;而生产者服务业强调的是以服务对象为界定依据的服务行业。3种概念的侧重点不同,因此所包含的服务行业的范围有交叉重合,但也不完全相同。

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多种定义中我们把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特征主要归纳为一下几个方面:(1)所依赖的知识程度高。“知识密集”所代表的就是服务产品中需要的知识程度先对较高,主要体现在对从业人员的知识专业化程度要求较高。(2)所运用的手段技术度高。密集的知识应用于服务业就是把技术知识与产业发展连接起来,一方面使用新技术为企业提供服务,另一方面需要创造和扩展新技术。(3)需要有较高的创新性。企业在为客户提供服务的同时,自身必须不断创新,吸收新知识,学习新技术,创造出适合的新技术和新知识,提高行业的高附加值。(4)具有较高的收益性。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中包含知识增值的部分,同时,对于其他产业的带动效应也很大,知识可以看做是除资本和劳动力之外的另一种生产要素,从而给产业的发展带来更高的受益率。

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推动下,服务业发展有了深刻变化,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发展促进了传统服务业的振兴,同时使得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迅速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产品价值主要体现在服务的输送和知识产权上。随着知识要素在服务经济发展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新兴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1、KIBS构成了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服务产业不断升级,整个服务业的知识化和专业化趋势增强,涌现了大量的以知识为基础的服务产业,金融服务业、专业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研发及科技服务业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得到迅速提升,逐步发展成支柱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GDP和就业增长的最大贡献者。

2、加速了国民经济的知识基础和竞争力的提升

从国际贸易的格局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服务贸易的结构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旅游、运输等传统服务贸易比重在不段下降,而以通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等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占全球服务贸易的比重在不断上升。

3、促进了经济发展的国际化

在全球经济的不断变革中,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出现国际转移的趋势。据统计,1990~2005年,以通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保险、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服务类型占世界服务贸易的比重从37.5%增长到47.8%。一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竞争力的水平直接影响着该国在国际经济全球化的地位。

三、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在最近的二三十年以来,服务业在发达国家中一直是发展最快的行业,在我国象北京、上海、广州等几个大城市服务业的发展也超过了工业的发展水平,成为主要产业。但是,我国对于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关注相对较晚且发展较晚且明显滞后,2005年的“十一五”规划中才提出“以信息化为基础,以金融业、现代物流业为重点,提升现代服务业的层次、规模和能级,积极发展会计、审计、法律、咨询、评估、设计等专业服务业”。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整个产业管理模式、组织形式、创新体系、商业运行模式等都不成熟,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我国的咨询业、

信息服务业、金融业等与发达国家相比还缺乏国际竞争力。

由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包括的行业较杂且我国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至今没有统一的统计口径,因此相关指标和数据的连惯性和详细度都较差,因此本文在分析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现状问题上限于有限的数据资料,只选择了部分有代表的行业的收入变化和从业人数变化情况来做分析。

1、金融业的工资总额远远高于其他知识密集型行业

图1是4个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的工资总额占全国总的工资总额的比例变化趋势图,从图1中可以看到,金融业的工资总额从2003年到2009年一直不断上升且上升幅度较大,远远高于其他3个行业,其次是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以下简称为科技服务业),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下简称商务服务业)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下简称信息通信服务业)两者的工资总额比例较低,这也与行业发展的规模有关。总体而言,4个行业的工资总额都是逐年增加的,但增长幅度和所占比例是有差别的。

2、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平均工资收入较高

图2是各行业平均工资与当年的全国平均工资的比较图,而且特别加入了农业和制造业的数据,从图2中可以看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平均工资水平都远远高于农业和制造业,且4个行业的趋势变化不同,虽然信息通信服务业的平均工资水平较高,但近年来一直是下降趋势,在2009年被金融业超过,金融业的收入水平是逐年上升,且上升幅度较大,科技服务业在2003年的水平和金融业很接近,且呈上升态势,但他的增长幅度低于金融业,商务服务业的发展相对平稳,接近全国总体工资发展速度。

3、金融业从业人数高于其他密集型服务业

总体说,从事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人数在不断增长。图3表示的是四个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的从业人数占当年全国从业人数的比重。这4个行业的从业人数与全国的从业人数一样都是逐年增长的。但是从图3中还能看到,金融业的从业人数的比重明显高于其他3个行业,商务服务业的认识比例较低,金融也服务对象广泛,是一种大众化的服务,因此从业人员较多,而商务服务业,如会计、法律、资产评估的是一些有针对性的服务,且对知识技能的要求更高,因此从业人员较少。

4、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地区发展不平衡

表1是2009年4个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平均工资排名前5位的省市,从表1中可以看到北京、浙江和广东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较好的地区,收入水平与行业的发展水平是有一定的正相关性的,因此4个KIBS行业的收入水平可以认为以北京、上海、浙江、广东为代表的东部地区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

总之,通过以上分析可以说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对整个国民经济增长和质量的提升都有重要作用,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深远的意义。

四、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一个产业群,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必然会融入全球服务生产网络,这就要求我国的服务业必须充分发挥巨大的国内市场、劳动力资源丰富以及不断完善的配套能力等方面的优势,提高在国际服务业竞争中的战略地位。为了提高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政府加强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的重视

各级政府部门要充分认识到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国际经济发展和竞争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国际转移并融入全球服务业网络是我国服务业,特别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良好的投资环境是吸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国际转移的重要条件,针对我国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要放宽一些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市场准入条件,出台一些更加具体和行之有效的优惠措施来吸引国外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的进入。

2、加强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的联合发展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涉及的行业较多且分散,还没有形成能够起核心领导作用的行业协会或其他组织,因此企业缺乏统一的对外的合作和协调,规模效益较低。政府相关部门应该组织、调动和协调各方面力量,加强建立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的相关协会,发挥行业协会在信息共享、标准统一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3、加强知识型人才队伍的建设

知识和高技能劳动力是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先决条件。劳动力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大部分来自于各类的教育系统,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特性要求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因此要提高劳动力的知识水平就需要政府加大投入来支持基础研究和多种培训系统的发展,同时,加强公共和私利部门的紧密联系,保证教育和培训机构对不断变化的知识型劳动力需求的敏感度。

服务业的概念范文第8篇

关键词:生产业;文献综述;展望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1-0276-03

近10年来,作为世界经济中快速增长行业之一的生产业,已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全球经济活动正在由以制造业为中心逐步向以制造业和服务业相融合的方向发展,生产业的迅猛发展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

一、生产业的概念

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H.Greenfield在研究服务业及其分类时,最早提出了生产业的概念。生产业又称生产者服务业,在理论内涵上是指市场化的中间投入服务,即可用于商品和服务的进一步生产的非最终消费服务。

1975年,Browning和Singelman在对服务业进行功能性分类时,也提出了生产业的概念,并认为生产业包括金融、保险、法律工商服务、经纪等具有知识密集和为客户提供专门的行业。

我国学者侯学钢(1997)认为,生产业也可称为厂商服务业,它随着西方“工厂制度”的确立而迅速发展起来,是为社会物质生产提供各种非实物形态的服务性产业。

钟韵、闫小培(2005)认为,生产业是为生产、商务活动和政府管理提供而非直接向消费的个体使用者提供的服务,它不直接参与生产或者物质转化,但却是任何工业生产环节中不可缺少的活动。

目前,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对其定义为“Producer services are intermediate inputs to further production activities that are sold to other firms”,即生产是指作为中间性投入提供给其他企业的促进生产活动的服务。

二、国外生产业务研究

(一)生产业增长分析研究

Goe(1990)认为,生产业销售的最大部分是其他服务业而不是制造业,对大多数生产业而言,市场主要面向最终需求。他还认为,影响生产业增长的几大要素有:(1)产品和服务生产的转型;(2)大多数产品生命周期被削短了;(3)短期的顾客货物的生产正在取代大批量生产经营方式。Coffey和Bailly(1991)探讨了生产业的增长和区位间的关系以及弹性生产方式的兴起,认为在货物生产和服务业部门生产中弹性生产方式的兴起促进了生产业活动的增长。Daniels(1993)的研究显示,在大部分的经济体系中,虽然生产业并不是服务部门中最大的部分,但生产业部门的就业增长是服务业中最快的。Beyers(1993)研究指出,生产业在经济增长最快的大都市区增长最快,同时在整个区域也显现了较快的增长势头。Harrington(1995)分析了生产业的就业增长。Coffey(2000)经研究后认为,生产业是二战后发达国家就业增长最为迅速的部门。他认为,就其促进经济的转变和适应性而言,生产业在投资、创新和技术转变等方面扮演了战略性的作用。

(二)生产业的区位研究

Harrington(1995)指出,影响生产业区位的两个重要因子是:可能顾客的当前区位和多样劳动力的成本与获取。这两个因素间相互作用受服务业生产技术及其市场结构、大容量的远程通讯依赖的调节。这些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是相反也可以是一致的。许多研究阐述了生产业在空间上的不均衡发展、服务业区位选择的大都市化倾向。Beyers(1993)研究发现,1985年美国90%的生产业就业集中在大都市区,占总就业的83%。Coffey(2000)认为,在区域、国家、国际尺度下,生产业都倾向于在大都市区布局,而非大都市区、甚至较小的大都市的生产业则处于相对的劣势。有学者还关注到跨国生产的布局对世界城市网络和大都市区自身的影响。Sassen(1991)研究指出,伦敦、纽约和东京作为全球城市,集聚有多项高级专业服务业。她认为,高级生产业是当前世界城市形成的一个主要特征。关于生产业的“郊区化”趋势,有学者研究认为,大城市的办公成本太高,导致一些服务企业的外迁,二级城市成为了它们的优先选择。也有学者认为,不同种类的生产业在区位选择上有不同的偏好。Gil1espie和Green(1987)提出了生产业布局行为的逆大都市化趋势。Illeris(1996)认为,家庭服务业和部分生产业主要考虑接近客户,由于区域市场可以提供足够的收益,生产业趋于分散化。

(三)生产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研究

Hansen(1990)分析了美国教育、生产业密度和大都市区人口规模对大都市区人均收入的效应,结果表明,在日益增加的信息指向经济中,生产业部门的增长实际上扩大了劳动分工和生产率。而且,生产业的出口或外销也加速了区域的发展,充当了催化剂的作用。Harrington(1995)通过对美国的研究认为,生产业对区域的贡献为:(1)对区域就业、收入和税收的直接和非直接的贡献;(2)对区域活动生产率和竞争的贡献,这表现了一种市场外部性。Grubl(1993)提出了三个基本种类的服务贸易:要数服务贸易、附带有人员和货物暂时移动的贸易、物化的服务贸易。他认为,生产贸易只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通过个人和商品的移动并进行贸易;另一种是通过装运服务物化在其中的物质材料来进行贸易。Illeris(1996)指出,在正在出现的服务社会,一些生产通过出口到区域外,对其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直接的贡献。他还指出,还有部分生产活动通过提供必要的服务和符合条件的劳动力、或通过吸引这样的劳动力前来就业的方式来提高区域的直接基本经济活动企业的竞争力,以此间接对区域经济发展作贡献。OECD(2000)的研究也表明,OECD国家以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商业服务业为主要代表的生产业的产值比重从1987到1997年间已经基本上稳居各服务行业的首位,并且增长率仍是各部门中最高的。Thompson (2004)的研究,美国生产业的就业增长率从1992年到2002年间保持了极高的增长水平,其吸纳的就业总量在2002年已经超过了制造业,占全部非农部门就业的比重为1319%,仅次于政府服务(1615%) 。

(四)生产业与制造业的关系研究

Cohen and Zysman (1987)认为,服务业部门的存在要以制造业为基础,因为制造业是服务业产出的重要需求部门。格鲁伯、沃克(1993)用奥地利学派的生产迂回说来阐述生产者服务业同制造业之间的关系。Eswarn and Kotwal(2001)认为,服务业的发展可以增加制造业部门的收益,尤其是生产业是制造业生产率得以提高的前提和基础。Park,Chan(1989),Shugan(1994)和Bathla(2003)等通过研究,将生产业与制造业的关系表述为协同发展、互为基础和推进动力的关系。Riddle(1986)提出了交互经济模型,认为生产业是促使其他部门进行发展和增长的过程产业,它的作用在于使得一切经济的交易更为方便,是经济的黏合剂。Lundvall and Borras(1998)也认为,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服务业与传统制造业的边界正在模糊,两者之间的融合互动逐步加剧。Guerrieri(2005)通过对8个国家11年的面板数据分析指出,一个国家制造业的专业化分工是决定一个国家生产者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反过来,生产者服务要素的使用也能促进制造业以及服务业本身专业化分工。Alan Macpherson(2009)指出,一个知识密集型制造业通常会对生者服务有着较高的需求,因此,也更有可能生产和出口这些生产者服务业;制造部门的结构能够影响生产者服务业以及生产者服务贸易的发展。

三、国内生产业务研究

(一)对国内外研究成果评述

甄峰、顾朝林、朱传耿(2001)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生产业的研究进行了系统总结和评述。赵群毅、周一星(2005)对西方生产业地理学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地梳理,归纳了西方生产业地理学研究的主要特点,提出新的发展背景下我国生产业地理学研究的拓展方向。李江帆、毕斗斗(2004)对国外生产服务业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跟踪梳理,系统介绍和阐述了生产服务业的概念、生产服务业对于经济与就业增长的贡献、生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互动关系、生产服务业外包、生产服务业布局、生产服务业对城市与区域发展的作用等生产服务业焦点问题。王敬荣(2006)系统地回顾和总结了国外和国内学者对于生产业的研究成果,并归纳了今后的研究趋势。吕拉昌、阎小培(2006)总结了生产业的若干理论问题,重点就生产业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生产业的作用和区位三大问题进行探讨。

(二)生产业区位研究

张文忠(1999)从经济区位论的角度出发,研究了不同类型服务业的区位特征以及服务业布局的理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发达国家大城市服务业布局的特征和空间演变趋势。宁越敏(2000)以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市为例,分析转型时期城市生产服务业和办公楼区位的分布特点,得出影响上海生产业区位的因素。陈殷,李金勇(2004)探讨了生产业的区位模式和影响机制,认为聚集因素在生产型服务企业区位模式中扮演主导作用。钟韵(2004)通过对广州市生产业的实证研究,从产业功能的角度探讨了广州生产业的成长历程特征、及其对腹地珠江三角洲的影响,并提出我国中心城市发展生产业的思路。曾国宁(2006)通过生产业集群和制造业集群的比较,形成了生产业集聚的基本因素。李普峰(2009)和贺天龙(2010)分别利用区位商和赫芬达尔指数揭示生产业的空间分布规律。

(三)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研究

考虑生产业对某个区域或某个城市的影响,更重视个体差性。钟韵、阎小培(2003)从全国、区域以及城市三个层次研究了生产业的作用、地位与影响,并以此来探讨我国生产业发展与经济结构变化及经济发展水平的特征及关系。姚耀,陈高森,骆守俭(2006)比较分析了生产业、消费业、社会业三种类型服务业对于上海市经济增长的贡献,得出生产业对上海市GDP贡献最大。郑吉昌(2005)对现代生产业与分工深化的关系进行了考察。认为,生产业推动了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另一方面又是分工经济的“黏合剂”,是现代经济增长的牵引力和经济竞争力提高的助推器,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来源。张亚斌、刘靓君(2008)利用1997—2006 年国内东、中、西部三大地区面板数据,对生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生产业对我国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同时,生产业对各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差异。杨玉英(2010)对中国的省际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出对不同地区和区域的不同影响。

(四)生产业与制造业的关系研究

植草益(2001)和周振华(2003)认为,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服务业与传统制造业的边界正在模糊,两者之间的融合互动逐步加剧。李冠霖(2002)用投入产出的分析法揭示了我国第三产业外部和内部相关行业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趋势。魏江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创新》(2004)一书中,通过知识密集型要素视角,分析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关系,从中得出了其知识创新行为与制造业创新的关系。陈宪,黄建锋(2004)以古典经济学的分工理论为出发点,从产业间的分工、互动与融合的角度,考察了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关系的动态演进。顾乃华等(2006)利用我国大陆31个省(市、区) 2000年、2001年和2002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了生产业与制造业效率提高的关系。江静、刘志彪 (2007)认为,经济全球化要求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来分析产业升级问题。长三角制造业要在全球价值链中实现向高端攀升,根本途径在于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高级生产业。江静、刘志彪(2010)认为,当前政府鼓励生产发展的政策应该以需求为导向, 立足于巩固和加强生产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进而扩大对生产的中间需求。

四、生产业研究不足与展望

国内外对生产业整体的研究比较充分,对服务业的区位因素、与经济发展和制造业的关系等等都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对生产业的具体行业、生产业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展状况、信息通信技术与生产业关系等的研究还比较少,尤其是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研究。随着新技术和新的商业运行模式的不断出现,以及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崛起,学者在关注发达国家生产业发展状况的同时,也应更多地关注发展中国家生产业的发展。

在我国,生产业在国家和区域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它不仅能够吸收大量劳动力,加快经济增长,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且是调整优化区域和国家产业结构,增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对生产业的研究,对我国生产业以至于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J.W.Harrington.Empirical Research on Producer Service Growth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J].Professional

Geographer, l995,( 1).

[2] W.B Beyers.Produces services[J].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1993(2).

[3] W.R Goe.Producer services,Trade and the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J].Regional Studies,1990,(4).

[4] S.Illeris.Producer Services:The Key Sector for Future Economic Development[J].Entrepreneurship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1989,(1).

[5] Eric C.Thompson.Producer Services [M].Kentucky Annual Economic Report,2004.

[6] 甄峰,顾朝林,朱传耿.西方生产业研究述评[J].南京大学学报,2001,(3).

[7] 赵群毅,周一星.西方生产业的地理学研究进展[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1l).

[8] 李江帆,毕斗斗.国外生产服务业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11).

[9] 王敬荣.国内外生产业研究述评[J].商场现代化,2006,(12).

[10] 张文忠.大城市服务业区位理论及其实证研究[J].地理研究,1999,(3).

[11] 宁越敏.上海市区生产服务业及办公楼区位研究[J].城市规划,2001,(8).

[12] 陈殷,李金勇.生产业区位模式及影响机制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4,(7).

[13] 钟韵,阎小培.我国生产业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J].人文地理,2003,(10).

[14] 姚耀,陈高森,骆守俭.生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06,(9).

[15] 郑吉昌.生产业与现代经济增长[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5.

[16] 李普峰,李同升.西安市生产业空间格局及其机制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9,(3).